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2024-09-26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精选8篇)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篇1

国外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分析

1.美国家庭医生培养模式

在美国,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团体的健康维护者,能提供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等长期服务,并对慢性病人和康复期病人进行主动追踪观察,能处理病人85%-90%的健康问题。

1.1 全科医生的工作程序

美国全科医生占全国医生总数的60%,卫生业务量占一半以上。一个全科医生一般签约3000个左右社区成员,签约成员和全科医生的关系密切,成员有任何疾病一般都会首先咨询自己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对签约成员全程服务,如有必要,可以邀请专科医生会诊,但最后如何诊治则由全科医生而非专科医生决定。

1.2 全科医生的培养

美国的医学专业学生,必定具有本科学位,医学院教育没有专业方向,再经过四年学习,毕业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要经过一年的实习医生培训才能参加行医资格考试。后再进行至少两年各科室培训实习,才能参加全科医生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加起来,美国全科医生培养,从上大学算起,至少需要11年。

1.3 全科医生的再教育

美国每年都要对全科医生进行深入的专科训练,以提高全科医生的整体素质。训练项目主要是提高操作技能和丰富专业知识,使全科医生可以在社区治疗更多的疾病,减少转诊。为了鼓励新医师加入到全科医生队伍,美国对全科医生的经济收入和福利也在逐年提高。

2.英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2.1 全科医生的概况

目前,英国共有4万多名全科医生,平均每名全科医生服务1600个居民。全科医生是国家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承担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包括:初级医疗保健、健康促进、健康宣传、慢性病管理、免疫、麻醉等,其服务的范围要大于美国。

2.2 全科医生的培养

在英国,要成为全科医生,至少需要经过9年的医学教育培训。首先要经过至少5年医学院校的学习,毕业后经过一年临床实践就可以向英国医学会申请注册成为医生,注册医生中大约有48%最终成为全科医生,注册医生至少还需经过3年临床培训,一部分时间在医院临床实践,另一部分在有教学经验的高年资全科医生诊所学习,最后要通过皇家全科医生学院考试。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3.1 全科医生的现状

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是提供国家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军。澳大利亚每10万人口现有105名医生,其中全科医生就占70名,截止1997年,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43.6%。他们作为私人医生存在,通常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工作,也有被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而单独开业的全科医生较少。全科医生是医疗保健的“守门人”,其职责主要是提供基本医疗保健、咨询和转诊等。

3.2 全科医生的培养

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年制的医学院本科学习,也有部分澳大利亚的医学院校招收其他专业毕业生再培训4~6年,在这几年学习中是不分专业的,学生将会学习一些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二个阶段是住院医师的培训,培训时间为3年,第一年主要在综合性大医院进行临床培训,第二、三年主要在社区全科医疗机构中接受培训和工作,对将在农村工作的全科医生还必须增加一年产科和麻醉专业培训,学生在完成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并且能通过执业医师注册考试者才可以注册行医;第三阶段是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凡注册行医人员必须终身的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并且要定期接受各自专业学会的评估和审核。由此可见,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分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定向教育三个阶段来完成,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具备严谨化、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小结

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最好的英国,综合国力最强的美国,城市及农村人口与我国相似的澳大利亚,都是通过继续教育即通过对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进行若干年的全科医生培训,再考取资格证的形式来培养全科医生的。在国外,全科医学培训

己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

国外全科医生培养体系的成熟为我国培养全科医生提供了有效借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对全科医生的认识,加大宣传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加强对全科医生培养的投资力度,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在全科医生培养方面的优势作用;重视对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健全全科医生培训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全科医生队伍。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篇2

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己有多年,但理论上缺乏公认的科学定义。代表观点主要有三种:目标方式说、结构方式说、总和说。指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培养目标和方式,突出了基本内涵,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

二、国外高职人才培养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起来的,研究时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典型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描述,理清其源流。

1.“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生一面在企业(通常私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公立)接受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

以职业分析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将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来对应专业。这样既能了解职业的活动内容,分辨该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又能确定相邻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为职业群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也专业设置提供了依据。

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式课程结构,理论课都采取综合课程的形式(如专业理论、制图和计算)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又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课程围绕职业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

以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为基础的课程实施。学校按照各州总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教学。企业则按照联邦培训规章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双方通过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

2. CBE人才培养模式

CBE (Compepency Based 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 A C U M (Develop a Curricul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主要流行于北美,20世纪90年代初在各国推广,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和运用。

CBE模式的特点包括:

(1) 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育体系。

(2) 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

(3) 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评价。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管理者,负责按职业能力分析表编出模块式的“学习包”。学生根据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后,先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考核评定。

(4) 办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和严格的科学管理。课程可以长短不一,随时招收学生并按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

3. MES人才培养模式

(1) MES模式的原理。MES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意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或“模块培训法”。为具体职业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确定应具备的职能,再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该职业的工作就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根据每个模块确定完成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每个单项的知识和技能称为一个学习单元,由此得出该职业的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MES的开发完全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之上,是运用“三论”思想的典型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2) MES的主要特点。培训大纲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与企业的生产紧密相连。

技能模式由模块组成,而模块又由学习单元组成,每个学习单元仅包含一项特定的技能或知识,有详细的工作步骤,组成形式图文并茂。

教学目的明确,除了总体目标, 每个模块、单元都有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学员可以了解每个学习环节的目的,激发学习积极性。

MES模式具有很大的弹性和个性,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这种课程模式并不适用于正规的职业学校,因为它无法使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但它非常适合进行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培训机构。

4. 国外三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1)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

(1) 注重实践。双元制重视学生实践、技能、技巧。理论和实践之比约为3∶7或2∶8,理论教育注重实用性,服从实践需要。

CBE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实训课堂完成的。实训课堂相当于实习车间,设备、设施是实际工作中最先进的。

MES具有完善的学习站、技能熟练的培训师、先进设备和场所。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室就是实验室,学习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从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

(2) 更好地沟通了企业与学校。双元制的本质要素是企业和学校。企业着重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学校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两者相互促进。

CBE首先进行的是职业分析,通过问卷了解近期服务区域内的职业空缺,哪些职业有进一步提高雇员能力的要求, 然后筛选相对紧迫和集中、本校又有能力开设的专业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由本职业的专家了解本职业到底需要什么人才,开发教学内容就交给教育专家, 这样更符合教育规律, 也沟通了企业和学校。

MES人才培养模式中,职业领域的确定、技能模块的设计、学习单元的组成以及培训大纲的开发,都与社会行业、工种和最先进的设备技术调查为基础,准确反映企业的技能实际需要。

(2) 三种模式的不同。

(1) 产生背景不同。双元制的形成是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的开始,传统的学徒培训在提高学徒文化及适应需求方面显出弊端。不少城市要求学徒到职校接受理论学习。1900年,学徒期青少年的进修教育定为义务教育,让企业参加职业培训,承担主要责任,又用职业学校教育补充企业实训,两者相互合作形成双元制。

CBE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产业界需要教育部门听取他们的意见,各类从业人员为适应岗位需要而进行培训,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应运而生。

MES模式是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借鉴德国、瑞典等国的阶段式培训课程模式以及英美加等国的模块培训等经验,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开发出来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式,旨在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改变技术工人培训效率低下的状况。

(2) 课程模式不同。双元制课程是依据总纲教学计划中关于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内容,由各州文化教育部长根据本州实际情况制订的。双元制的课程分理论课和实训课,实训课在企业进行,理论课则在职业学校进行。

CBE的课程是由本职业专家组成的DACUM委员会进行综合能力分析, 再深入分析每项综合能力中的专项能力, 并列出DACUM表, 再由专项能力分析委员会分解为学习步骤、必备知识等, 最后由教育专家组成的教学分析委员会设计学习单元, 确定核心课程。

MES的课程是在职业培训系统观的基础上,依据全球职业标准分类和工作任务形成技能模块,由课程开发人员根据需要组成学习单元库和课程模块。

(3) 培养途径不同。双元制主要是通过企业培训来完成。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时间比是4∶1。CBE主要是通过学校和教师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条件,由学生自己完成。MES较为灵活,不管年龄多大,是否有工作,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方式。

三、可供借鉴的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经验

1. 由企业和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借鉴双元制模式。

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由企业界和教育者共同制定教学大纲。通过和企业界人士对某一专业不同岗位进行分析,制定出职业能力分析表。由课程分析小组和行业专家共同研究如何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这些专业的基本能力,编写出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

2. 使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综合化——借鉴MES模式。

为适应生产过程实际需求和课程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应根据职业分析表中的能力目标设计,使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综合化。突出应用性内容,在加强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同时,增加技术的前沿内容,使教学更接近生产实际。

3.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借鉴CBE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辅导者。围绕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设计教学环境和方法,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通过对目前流行的三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得出对我国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模式的启发。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时宁国:国内外高职与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VOL.16 (1) :81~84

[2]周艳春: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3, Vol.17 (4) :121~124

国外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析 篇3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晓东(1966- ),男,河南叶县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河南 平顶山 46700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153-03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之一。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我国制造业、服务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和解决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问题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制约,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不断攀升。如何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实行工学结合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是解决职业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成才就业的需要。本文就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行重点探讨。

一、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模式”作为一种科学认知的手段和思维方式,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媒介。

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是高等职业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组合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具体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要培养的人才的特征,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其关键是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其核心是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体系,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进度安排及教学方法等。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概念。“工学结合”一词在各种期刊与论著中鲜有概念的界定和表述,然而与之相关的概念不少,主要有“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目前,国内“产学研合作”的概念主要在高等教育中使用,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适宜,而“产教结合”则主要使用在职业教育中,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工学结合”是课堂理论学习与参加社会上的定岗工作相结合的模式。其在办学上强化校企合作,在教学培训上加强工学结合;以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基础,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工学结合中要让学生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工作经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由此可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在“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定位于操作层面的概念,是位于“产学研合作”和“产教结合”概念之下,与“校企合作”同位、与学生顶岗工作或实习有关的概念。

3.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上述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均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工作的结合。其次,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在特定的形势下对合作教育的特有称呼。产学研合作适用于高等教育,尤其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适用于职业教育,尤其适用于中等职业教育,二者都是基于教育体系层面的宏观概念。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两种较为具体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是基于操作样式和实践规范的中观概念。半工半读和工读交替是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的两种方式,是基于学校教学层面的微观概念。第三,合作教育是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的最上位概念。第四,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都是合作教育在各国的具体体现,是相对于合作教育次一级的概念。第五,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也由抽象到具体、由宏观到微观逐渐转化,在概念使用上表现为由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变化,因此,工学结合正是职业教育在探索产教结合过程中需要充实更多实质性内涵的概念。

4.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所谓“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满足企业需要,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②

其主要理论依据为:一是集群理论,即职业学校、企业、政府和其他中介机构形成创新集群,反映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职业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创新集群,整合各种资源,发挥集群式的优势,形成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体验性学习理论,即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为适应现实生产需要而有选择地学习,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和学习知识,理解工作世界,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养成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质,以便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三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即高职教育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在实际的生产操作过程中最终促成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和态度的养成。

二、国外典型的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培养模式,大多突出“工学结合”特点,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他们的经验突出体现了工学结合模式的优势所在,认真研究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1.企业主导型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典型代表为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是一种职业教育完全“由学院承担”变为“以企业为主,学院为辅”的培养模式。(1)在德国的“双元制”中,学生首先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到相关的职业学院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在学院是学生;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院。培训时间为企业70%,职业学院30%。(2)英国“现代学徒制度”中,整个学徒期一般持续4~5年,第一年,学徒工脱产到继续教育学院或“产业训练委员会”的训练中心去学习,在以后的几年中,培训主要在企业内进行,学徒工可利用企业学习日每周一天或两个半天带薪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也可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一些“阶段性脱产学习”的部分时间制课程,学徒工完成整个学徒训练计划,并顺利通过相关考核,还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③

2.学院主导型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新加坡“教学工厂”、澳大利亚“TAFE”等为代表,是一种以“学院办学为主,企业参与”的改革模式。(1)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不是在学校之下、教学之外再办一个附属工厂、教学实习工厂或在社会上划定某一个工厂学校定点实习,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厂学操作,而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2)澳大利亚的“TAFE”培养模式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大部分职业培训都以现场教学代替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均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提高实际能力为目标。“TAFE”的课程、教学内容、培训专业都是学院与企业代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需求、行业需要等设置的,这给了各学院极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同时,学制和学习时间都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给学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④

3.企业与学校合股办学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发达国家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推动合作教育的结果。其特点有:第一,学校不再隶属于教育行政当局,而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第二,合作教育成为内部事情,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荣辱与共的关系,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企业运营中的一个基本任务;第三,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学校发展基本上按照企业运转模式来运作。关于这个模式,有的国家政府还规定学校董事会中工商企业代表不能少于50%,以保证工商业人士在合股办学形式中的主导地位。

三、国外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和谐社会观。“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操一技之长,而籍以求适当的生存”。职业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建,体现人文关怀与和谐社会。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特征。这也是对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等方面能否顺利转变的一场艰巨考验,对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挑战。由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密切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引入以就业为导向的和谐社会最新理念。

2.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主体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模式运行的规划系统和保障系统,主要包括宏观和中观的组织管理机构;第二部分是模式实施操作系统,主要是学校和企业结合层面的操作体系,是结合模式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是模式运行的监控反馈系统,主要有结合信息反馈和培养模式过程控制评估反馈,对结合双方及结合过程和效果进行及时反馈;第四部分是模式运行的支持系统,由中观和微观实施机构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作为制定政策、法规、制度和措施的依据。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现实目标是就业,即整个模式运行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学生的就业,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要构建我国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就必须把以上四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相互协调,良性互动。

3.制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条例来协调与支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工学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英国政府规定,如果企业和学校实施“三明治”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联合培养学生,企业可以减免教育税。⑤同样,加拿大政府也通过退税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工学结合。当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有必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用人单位的参与,通过在高等教育法中增加相关条款或利用政府相关项目的拨款来提高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同时,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中也应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重要内容,建立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4.找准校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结合点。要实现企业与学校有效的工学结合,以此来培养高技能人才,我们就必须从四个方面找准校企之间的结合点:第一,共同开发专业课程。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第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立意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共同组建师资队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双方合作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第四,服务企业、互利双赢。⑥学校必须分析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生产的新特点,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真正成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依靠力量,进而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总之,通过对国外典型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讨,反思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种问题及障碍,可以为今后探索一条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资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有效的、企业和学校都充满积极性的工学结合。

[注释]

①夏梓祥,李江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构成及特征[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6(2):15.

②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0):12.

③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6(17):7.

④孔凡成.国外校企合作中职业教育改革模式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6(11):62.

⑤雷世平.试论推进工学结合的保障条件[J].职教通讯,2006(5):22.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篇4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职业教育和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可以有效克服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学校教学内容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严重脱节的弊端,解决当前存在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2.节约教育资源,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明确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责权利关系,将劳动雇佣关系和教育关系紧密结合,学生享有实习工资或由企业分担部分教育费用,节约了教育资源;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可以缩短适应岗位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的费用,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

3.深化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探寻我国教育和劳动制度的最佳结合点,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参与到学校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设计、培训标准制定、教学方式改进以及师资力量培养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 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政策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工作的机会逐步增加,然而由于学生的身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员工”,因此在获取劳动报酬的数量和形式上出现了与现行劳动制度相冲突的情况。

2.学校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在校企合作上流于形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深化校企合作,然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在对外宣传时声称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是实际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和企业的有效沟通和协调,主要体现在:企业未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没有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改革,仅仅安排学生在第六个学期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而且以承担流水线的岗位居多。

第二,学校无法提供合适的师资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高职院校有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教育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来,大规模引进的新教师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的硕士或者本科生,这些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实践动手教学能力较差。

3.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由于学生离真正的“员工”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企业普遍积极性不高,造成了“校热企冷”的现象。

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篇5

简言之,就是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是高考成绩偏低的学生。

这些学生都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差等弱点,但是他们在思想、性格、能力等方面和同龄人并没有差别,从某个角度考虑,在非纯理论基础的学习中,他们甚至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更活跃的创新思维,进而更能在强调应用型学习的高职院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树立积极健康的职业理想。

商务英语教学发展至今,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各院校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当地市场需求,结合学生层次特点,汲取国内外相关专业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探索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各有千秋,值得借鉴。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和教育面向市场的必然选择,目前就业市场很多专业出现的供需矛盾,更凸显了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该模式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认为根据市场的需求,商务英语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掌握系统的商务知识,熟悉文秘工作,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

其次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实践过程中,商务英语不是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基础英语技能、商务课程、办公技能、社交礼仪与文化等知识的模块化学习,循序渐进,让学生有规律地从基础到专业、再到职业系统学习,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适应,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英国。

2001年“美国合作教育大会”指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是学校融入企业、行业,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特点,分析区域经济和企业所需人才的特点和要求,谋定而后动,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或共同或分别或交替地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操教学。

目前,我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比较普遍,但是实践基础比较薄弱,没有形成指导性示范标准。

因此,在“工学结合”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高职学校必须重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化要求,要尽可能地实现商务英语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的一种。

学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即“订单”,达成共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对学生承担教学任务。

前者偏重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后者则重在实际操作训练中提供应用能力培训,二者相辅相成,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作为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构建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征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网合一的脚步加快,技术方面正在向软交换、下一代互联网NGI、3G和后3G、智能光网络和宽带接入共同构成的下一代网络NGN技术发展,通信企业的经营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

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充分了解和研究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卫通)及一些依托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增值电信服务商与支撑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了通信类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信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既掌握通信技术知识,又懂市场营销,能进行通信设备维护管理、设备营销管理、通信工程施工的复合型营销人才。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后,我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三加强一紧跟”(即加强英语教学,加强计算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紧跟通信技术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按照为邮电通信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构建了“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科学地安排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使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一”是确立一条教学主线。即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

“二”是构建两个教学体系。即“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专业人才培养的框架。通过课程的模块化与综合化、课程的整合与重组,优化课程内容,弱化课程的学科性,强化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突出高职特色。从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出发,以应用为主旨,以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实施三个结合。即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与学相结合。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与学相结合就是学校与企业结成伙伴关系,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与企业)、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与生产现场),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信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制定具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深入通信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通信类专业学生就业针对的岗位群是通信设备的安装、调配、测试、维护以及线路和杆塔工程的施工、安装、建设等一线岗位。通过对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要求的分析,确定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将职业能力分解为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将知识分解为思想政治基础知识、计算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强调计算机、英语、专业技术等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围绕岗位关键能力组织教学,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根据教学计划确定相应的课程,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综合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1,专业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2。“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基本做法是:在前两个学期,通信类专业所有学生学同样的课程(基础平台),完成基础共同课和专业共同课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分专业完成专业方向(专业模块)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

1.搭好“基础平台”,培养综合素质。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礼仪》等必修课程和《书法艺术》、《文学欣赏》等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举办《健美操》、《诗歌欣赏》等讲座以及开展书画比赛、朗诵比赛等课外活动搭建“基础平台”。在“基础平台”类课程的教学中,创新方法,注重素质培养。在学生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提出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德育环境的有机结合,整合德育资源,建立一体化德育网络的理念与具体构想,并在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环节,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与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2.重视“专业模块”,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一方面加大“专业模块”课程建设力度。一是根据通信技术发展方向和电信企业转型需要,开发新课程,如根据ADSL的安装与维护的需要,开发新课程《ADSL技术》。二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如分别在《现代通信网》课程中增加软交换的新内容,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增加IPV6的有关内容,在《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中增加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有关内容,使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更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三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建设,注重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如已将《光纤通信原理》、《通信电缆线路》和《通信英语》等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将《数字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建成院级精品课程。此外不断开发企业急需的培训课程,在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的同时,组织毕业班学生进行培训,学习《号码百事通》、《商务领航》等课程。另一方面在“专业模块”课程的教学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能力锻炼。如在《现代通信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通信网络系统设计方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着重强调知识性、模拟性和参与性。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每组设项目经理1名,技术总监1名,工程师若干名。项目经理以自荐形式产生,任职条件是能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团队;技术总监由项目经理任命,负责方案的架构设计、进度监测等;组员由技术总监根据能力和特长分工,分别承担子系统的设计、资料收集、方案文本打印等工作。同时成立一个10人评审小组模拟实际评标,负责答辩工作并评出各组的成绩和名次。实践活动模拟了实际的工作环节,达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实训目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竞争力。

“仿真﹢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三个训练(课程单项训练、专业综合训练、职业素质训练)、五个环节(课程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构成的。

1.实习实训的内容逐年递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实训安排上“年年有实习,期期有实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有机结合。第一学期安排入学教育、军训与认识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职业意识。以后每学期集中安排为期2~3周的实习实训,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实训操作,了解和掌握今后就业的岗位群的技能要求,树立知识与技能的感性认识。暑假安排社会实践活

动,重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第六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

2.实训方案的设计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课程平台及实训阶段,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训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一是实施单项实训,如在物理课单项实训中开设设计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按照课题的要求,根据相关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用仪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全过程。在《电工与电子》课程实训周,按照规定题目要求学生完成电路板的设计、制作、测试等工作,最后进行课题鉴定。二是开展校内综合实训。按照教学计划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熟悉通信企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完成通信网中交换、接入、传输等各个岗位的操作训练。三是完成阶段性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通信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不同岗位的基本要求,加深对未来就业岗位群的认识。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到通信企业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带着课题到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实训教师或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能力。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篇7

一、高职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分析

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所面对的岗位群, 是活跃在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不少学校设定为企业基层管理人员, 这类型的岗位群体在企业的管理人员当中应该是人数最多的, 对企业日常生产服务起到最关键作用的人才, 相比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 其有自身的特点:

1、学生素质起点较低, 就业常常高不成低不就

高职类生源的普遍素质并不十分高, 但学了管理类专业之后, 不少学生形成了毕业以后一定要当“管理别人的人”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 对从业之初必经的基层操作工作感到十分不适应, 加上在学校所学的大多为理论知识, 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不强, 工作中更是难以突出自己的优势, 部分学生即使从基层做起, 也由于无法表现软实力而难以坚持下去, 最终无法上升到管理的岗位就已经离职。

2、专业所对应的实践场所的建立表现出无形性的特点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因此其实践的场所, 不能与技术类专业相比, 不是简单地拥有技术设备, 老师讲完学生上去操作就能了事。管理涉及到人财物、产供销, 就算是日常的工作, 也需要有大局观念, 学生必须学会因地因时制宜, 灵活地展开工作, 这仅仅在课堂上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建立起可以供学生练习的管理环境, 是个困难与复杂的问题。一方面, 实训基地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管理设备与设施;另一方面, 它更强调决策与运作。协调好企业、车间、办公室、市场、客户等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基本的操作规程与习惯做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些都体现了无形性的特点。

3、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均应强调产教结合

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通常没有值得炫耀的硬件, 他们表现出自己的才智必须要有机会, 要有时间来证明, 因此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必须从头至尾地强调产教结合。例如, 第一学年的实训时间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操作实习,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二学年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相关部门见习实习, 重点放在学生必须详尽地对看到的情况做出总结, 培养学生对管理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第三学年让学生选择企业相关部门顶岗实习, 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利于毕业之后尽快就业。

二、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设计

1、校企深度合作, 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训条件

在美国, 企业会将部分招聘成本直接用于与大学合作, 由企业提供资金和项目, 学校配套相关研究人员进行开发研究, 学生可以获得实习和参与科研的机会, 表现优异的学生会直接获得进入该企业工作的机会;德国则倡导“企业主导型”的实践教学, 同样是大学与企业合作, 刚入学的新生在入学前就会安排时间到企业预实习;进入学习阶段后, 又会有一到两个完整的学期被安排在企业或管理部门实习。在我国, 由企业资助的管理类人才培养项目仍十分少见, 大多停留在对企业已有员工的管理能力提升培训, 在校学生苦于无法深入了解企业管理的现实状况, 对于人才需求量较大或流动率较高的企业, 完全有可能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开出岗位的“订单”, 更有针对性地把选人与育人结合起来。

2、开展多种形式的管理实践教学

据统计, 美国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开设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课时, 除了进入企业, 学校还采用演讲、讨论、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 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强调完成过程中的协作与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 这些都是管理活动所必须的能力要求。我国管理类专业的案例教学已经较为普及, 但形式远不及国外丰富。企业若能够从各种实践教学竞赛中提出“订单”要求, 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

3、注重实践型教学队伍的建设

兼职教师的比例在许多国家的管理类专业的师资队伍构成中均占有一定比例, 韩国把实践经验列为招聘教师的一项重要条件。德国专门颁布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 详细规定了从教人员在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证书方面的要求。毫无疑问, 让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观察、交往, 用言传身教满足企业要求学生快速上岗的“订单”要求, 对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稳步长续发展十分有利。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至今, 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利协作关系日益加强, 双方对于人才的无缝对接问题也日益重视, 而管理类专业学生相对于技术类专业学生, 在与企业之间的“订单式”培养方面却显得薄弱。本文在剖析高职管理类专业所具有的特点的基础之上,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 探讨推进这类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管理类,订单式

参考文献

[1]罗宇飞,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1月。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篇8

关键词:国外高校;人才培养;启示借鉴

一、对国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

(一)学以致用的教学传统。康奈尔模式与洛桑模式广泛影响着世界各国的酒店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人才培训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两种模式都提倡学以致用、产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利用学校、行业、企业三者的资源和环境,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利益共享,为行业、企业培养出大批应用型人才。洛桑和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都自设有酒店,实现校店合一或前店后校,既为学生提供教学场地,又为学生提供就餐和服务,但是所经营的酒店不对外开放。学以致用和产教结合,不仅仅是校企合作,主要是办学理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一个主题展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都联系实践,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更新。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校生每年有半数以上都在世界各地酒店实习,实践技能相当强,从学校毕业直接可以到各国星级酒店任职,一般可以任职部门经理或助理,不需要实习或者岗前培训。

(二)求是创新的发展意识。求是创新的发展意识已经渗透到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和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在聘用教师方面,应聘教师必须具备行业背景和专业素质,同时还要要求教师每隔三到五年回到企业中去,不断丰富教师新的经营信息,避免与酒店业发展相脱节。其次,求是的精神与创新发展意识直接经验来源就是立足与酒店经验现状,这为实践教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团结敬业的职业精神。康奈尔和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特别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而且职业精神培养作为考察学生的重要指标,高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团结敬业是康奈尔和洛桑一直传承的优良传统。康奈尔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非常敬业,对学校和学生充满热情,有着很高的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把培养出杰出的酒店管理人才作为自我社会价值、追求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处处维护学校形象,为学校的发展尽心竭力。师生之间和睦相处、以诚相待、相互团结。洛桑非常注重学生的职业精神,首先在新生入学时严格把关,取消千篇一律的笔试,而是对申请者的各项能力、心理素质、举止仪态等实际表现进行测试。新生入学后,培养他们劳动意识,在酒店基本功锻炼18个周,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尊重员工。

(四)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瑞士和美国属于发达国家之列,经济快速发展,作为经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学研办学模式,已经在美国和瑞士两国完善并且形成模式。美国是产学研的发祥地,产学研结合模式在促进企业和学校双方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瑞士和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鼓励校企合作、规范双方行为,保障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

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也被称之为整体性原则,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必须以系统整体为目标,协调系统中各个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师资水准、教学方法、手段、办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遵循系统性原则就是要从整体上对以上几方面进行优化,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依据规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

(二)市场导向性原则。随着我国酒店业由服务接待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酒店业对酒店管理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解决酒店业经营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实际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这需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人才,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企业的需要,促进我国酒店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三)产学研相结合原则。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必须遵循产学研相结合原则,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不单单是教学,而是教学、生产、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利用社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使得人才培养更贴近人才培养目标。

三、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产生了脱节,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解决酒店经营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社会各方对酒店管理毕业生质量的关注以及质疑也就在情理之中。改变目前现状,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变化,动态的调整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调节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使学校教育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学校培养的重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始终走在酒店发展的最前沿,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宽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在酒店业中从事酒店经营、管理的工作,成为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高层酒店管理型人才。

(二)优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体现,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是课程体系的优化。首先,优化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合理设置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还应根据教学计划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课程设置既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又要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办学特色;其次,课程设置中,大量的增加选修课和扩展知识课的比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再次,课程内容上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与时俱进。优化后的课程体系能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最新态势,新的科研成果能及时传递给学生,根据酒店业的最新动态和理论,推出一些内容新、实用性强的热门课程,让学生能接受到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还有,充分考虑与行业的适宜性和连续性,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现象,要增加实践教学中教学活动中的比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修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围绕酒店管理专业构建起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好实践教学环节和项目,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其次,对于应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制定出相关的实践教学方案;再次,合理安排好实习时间、内容、场地等,将实践教学贯穿到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大部分中去。通过实践教学对企业和相关单位以及将来所从事的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及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锻炼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也要为实践教学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拓展社会资源,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 方向红.中美实习生差距启示录[J].酒店现代化,2005,(10)

上一篇:重庆公租房申请条件下一篇: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苏轼,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的意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