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管理模式

2024-08-13

国外城市管理模式(精选8篇)

国外城市管理模式 篇1

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班级:广告090

1姓名:孔祥玉

学号:2009112509

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今天我要谈的是新加坡的城市管理对我国城市管理的启示。作为城市管理的成功典范,新加坡成了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方法。目前,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管理中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乱拆乱建、公平缺失等等,这些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国许多城市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面临的时空环境更加复杂,对城市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较早,在城市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管理模式,因此,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来审视我国的城市管理,进而完善城市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分离

“建管分离”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十分成功。该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分别由不同的相互独立的部门承担。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重建局负责,城市管理职能则主要是由市镇理事会行使。各部门之间除了定期进行交流外,一般相互不干涉各自的职权范围,权责明确,便于城市管理规范化进行。

2、城市管理实现法制化

新加坡城市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法制化的管理,这也是它成功的最重要经验。首先建立一套完备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同时,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很大,“严”字当头。另外,还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法纪监督稽查队伍和遍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监控网络。

3、重视宣传教育

新加坡政府认为法制化的管理只能“治标”,要真正“治本”需要从根本上减少城市环境的破坏行为,这就要依赖于广泛的宣传教育。因此,政府不断以各种形式对其居民进行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各项法律规章、维护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4、城市管理单位与居民有效沟通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要负责机构—市镇理事会,把居民、城市管理中的承包商、基层领袖和政府部门都看作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始终保持着有效的沟通。市镇理

事会定期与建屋局、环境发展部等相关的政府部门举行会谈,通过宣传海报、布条、教育手册以及主办大型的活动来教育居民,同时还通过与基层领袖的定期会面以了解居民的问题和需求。

5、政府官员以身作则

新加坡城市重建局、建屋发展局、公园及康乐局、市镇理事会等公用事业局的工作人员每天巡视公园、绿地、街道等,对有损坏或者不合要求的地方及时进行整治。新加坡的总理也对环境卫生、绿化及整个城市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视,经常亲自上街巡视,亲自检查。因此,政府官员的重视保证了新加坡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的借鉴经验

1、借鉴可能性

城市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属性,才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我们认为,英美国家城市无论在经济、人口,还是在文化传承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性较大,可借鉴的地方不多。相反,新加坡作为亚洲国家,与中国城市具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加坡为城市国家,城市化率非常高。自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后,城市化率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两者在城市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共性;第二,新加坡经济较发达且保持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中国改革开改三十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取得较好成效,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还实现了“率先突围”。因此,两者城市发展思路有其一致性;第四,新加坡的人文历史具有中华文化的渊源,其城市建筑也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中国城市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两者的城市管理文化也有相通之处等。因此,两者的城市共性,决定了两个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

2、先进经验

我们总结出新加坡城市管理中可以值得我国城市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理念先进。新加坡城市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法治保障。在以人为本方面,新加坡致力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加强“花园城市”建设。在服务优先方面,新加坡政府树立亲商思维、服务理念,政府行为要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在加强法治保障方面,新加坡强调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特权,法律之上没有权威;二是城市管理体制科学。新加坡城市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国家发展部等行政部门之间职责是法定的,有关部门下属的多个法定机构,均由议会授权设立。新加坡城市管理协

调有力,成立了“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在拟定政策、综合协调有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加坡考评监督制度严格,其考评项目非常体系化,对每项指标都有十分具体的评分标准。新加坡社区自治程度高。新加坡政府在城市管理上很有特色的一点就是社会和公民角色的确立,它将城市划分为5个社区,并设立社区发展理事会,在推动社区自治和参与城市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法制环境健全。新加坡城市管理的法制化水平较高,建立了一整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没有回旋余地的法律体系,立法严密,执法严正。

总的来说,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是符合城市管理发展需要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革与完善。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组建城市综合管理机构。我们有必要整合市与市有关规划、土地、市容等方面的协调机构的职责,由两地政府共同设立城市综合管理机构,指导两市城市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编制两市城市管理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协调实施,监督检查两市城市管理工作,负责两市城市管理考核,指导城市管理执法局执法工作,负责城市管理数字化管理与应急处理等。相关组建工作可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工作方案,报有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欧美城市管理中普遍适用的以“企业家政府”和“虚拟政府”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我国城市可以大胆借鉴,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引人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顾客至上意识,通过委托、招标、租赁、承包等形式,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企业、社区和私人机构,政府只负责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管理标准制定、价格监督和服务质量监督,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实行企业化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承担市政设施的招标、监理、鉴定等专业性工作,在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

第三,提高城市管理社会化参与程度。从城市管理的发展动向可知,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可以更新城市管理的观念,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因此,我国城市应着力于建立政府主导,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机制,实行城市管理市民听证制度,让市民从决策、执法、监督全过程参与城市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方案的科学性和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市民自觉参与城市管理、自觉遵守城市管理规则的积极性,因为来自于社会的规则,能最大程度得到群众的遵从。另外,我们还要发挥城市管理专家顾问组的作用,广泛吸纳专家和社会意见,择优配置社会智力,充分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城市管理社会化。

第四,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一方面,继续探索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建议由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牵头,进一步明晰我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行政处罚权范围的界限,明确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之间职责分工,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监督制度,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另一方面,建议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疏理,做好立、改、废的衔接,以利于城市管理法制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同时,建议由市政府组织对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执法情况进行检查,完善监督措施,推进法治城市建设进程。

第五,挖掘城市文化的独特价值。在城市管理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国城市文化潜在的社会经济价值,凸显城市文化要素,张扬城市个性。

国外城市管理模式 篇2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分析

各个国家因为具体情况不同, 社区管理模式差别很大。在众多的管理模式中, 较为突出的有以新加坡为代表的行政主导型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和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三种模式反映着政府和社区行为的紧密或松散程度。相对来说, 欧美国家政府和社区行为关系松散, 亚洲国家则较为紧密。

(一) 美国模式

美国是典型的社区自治模式。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 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 实行高度民主自治, 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政府在社区不派出组织或机构, 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的社会团体行使社区管理职能。在社区管理中, 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美国社区管理基本上是由政府规划、指导和资助, 具体的实施和运作由社区来进行。

(二) 日本模式

日本是混合模式的代表。日本模式以地域为中心, 地域类似于我国的街道办事处。地域中心是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 地域中心由政府拨款。社区管理在政府的指导监督下进行, 体现为民服务的意识, 同时呈现民主化自治的趋势。

(三)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是政府主导模式的代表。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 社区内存在公民咨询委员会、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三个组织。政府对社区管理进行直接和具体的干预, 社区居民民主参与意识淡薄。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 政府高度重视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 是城市的组成单元, 没有社区就没有城市, 发达国家政府基于这样的认识, 对社区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无论是在高度自治的美国模式里, 还是在混合的日本模式里, 政府都高度重视社区管理。在美国, 市政府里有社区服务局, 负责引导、协调社区工作。在日本,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规划、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

(二) 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社区管理体现居民意志, 为居民服务。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政府通过居民自治组织、社会团体等来管理社区, 因此, 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是政府有效管理社区的前提。国外社区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切实保障居民的权利, 居民参与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较高。

(三) 社区自治普遍

发达国家社区普遍实施自治, 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在美国, 由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反映民意, 负责社区和政府之间的沟通, 负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实施。委员会成员都是从社区志愿者中直接选举产生的, 义务进行社区管理。英国社区居民自治通过建立居民自治管理中心的方式来实现。自治中心对社区进行自我管理, 负责社区与政府之间的沟通。

(四) 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

在发达国家, 非营利组织广泛参与社区管理。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宗旨就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非营利组织的成立需要经过政府严格的审批程序。英国政府也把很多社区服务方面的事务转给民间团体和私营机构。

(五) 社区管理依法进行

政府具有管理社区的职能, 社区管理有自身的规律性。政府管理社区也要依照这些规律来进行, 并依照根据这些规律制定的法律来进行。发达国家普遍法律制度健全, 社区管理依法进行, 政府和社区组织的权利和义务都从法律上做了明确的划分。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 社区管理逐步向社会自治转化

首先要明确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在于规划、协调、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政社分开, 社区组织不是政府的附属物。逐步形成社区居民自主管理社区事务, 提高居民参与意识, 通过建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事务协商制度及选举社区领导人活动, 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 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民主程度。

(二) 健全城市社区管理法规

健全的法制是社区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当前,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法制不健全。要尽快完善社区管理法规, 以法律规定社区组织的职能, 推动社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三) 积极培育城市社区社会团体组织

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 应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非营利机构, 不仅承担社区的大部分管理与服务工作, 同时还能够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逐步实现社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包括政府、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介入社区发展事务的大量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等。

(四)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居民是社区的主人, 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是社会责任和社会权利的统一, 既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公共事务的一种责任, 又体现了其在社区管理方面享有的权利。要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就要切实保障社区居民依法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利, 让社区居民享受到社区居民的权利, 对社区规划发展有自主权, 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国外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及启示 篇3

一、国外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的理念与潮流

行政分权的趋势化。现代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专业化、区域化,社会生活节奏和变化频率也在不断加快,政府机构提高自身灵敏度和灵活性成为社会公众的一致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政府都开始实行分权政策,如法国社会党政府发布了“权力下放法案”,美国里根政府则实行“还权于州”计划等。行政分权产生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分权的机构比集权的机构更具有灵活性,对于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体现了较强的灵敏度,随机处理事务能力较强;分权以后的政府机构之间也融入了竞争理念,强化了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效率,分权的机构比集权的机构更具有创新动力。

“以人为本”理念的普遍化。城市管理模式确立的最终目的是让参与要素和谐运转并发挥最大效益,为居民寻求适宜的居住方式,即选择城市管理的合理模式应该始终围绕居民生活质量提升这一根本核心。通过比较发现,发达国家满足人需求的理念已经深入贯彻到城市管理模式中。加拿大强调人的权利高于一切,“以人为本”是城市管理的首要理念,其城市管理从规划策划到运行实施,从市政作业到管理监控,从抢险急救到疏导到位,无不强调与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新加坡政府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法治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外没有特权、法律之上没有权威是“以人为本”的制度基础,政府行为由命令型方式向服务型方式转变,将超越花园城市建设、提高公众生活水平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目标。

公共行政的市场化。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市场化方向日益明朗,出现“虚拟政府”的趋势,即地方政府通过委托、授权、承包合同等形式把城市政府职能转移给社区、企业和个人,政府只负责监督。如英国地方政府通过改革把治安、防火、公立学校、家庭福利等机构直接承包给社区,或者通过合同租给私人,在节省政府开支、降低行政费用的同时提高了效率。新加坡城市管理的各类作业服务市场化程度很高,除部分非竞争性、排他性的市政设施和服务主要由政府供给和管理(如自来水等)外,其他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包括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准公用设施和服务,基本均纳入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轨道。

二、国外现代城市管理模式中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关系

城市管理模式共涉及政府、企业、公众三类主体,以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为基础,现代城市管理模式主要围绕构建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进行。在这三类主体中,政府是城市管理的第一主体,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与执行者,提供部分公共产品与服务;企业是大部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公众是城市管理的消费主体,是政府与企业行为的监督者。国外现代城市管理模式通常以法律作为运行保障,注重提高公众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度,逐渐推行政府行为企业化。

国外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具备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基础。法律为政府、企业、公众的活动确立了规则,国外强有力的法律基础足以保证维持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已经形成的平衡关系,其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的法律保障首先体现在法律覆盖的全面性和关键性两个方面。如加拿大法规涉及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非常细微,无所不容,对有序规范的城市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划是城市发展总体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要体现,发达国家利用法律手段管理城市最重要的是规划管理。如英国的城乡规划法规定各郡必须编写战略结构规划,在战略结构规划框架内编制局部规划,局部规划又分为地区规划、行政范围规划及专题规划。德国《联邦建设法》规定州、城市(镇、乡)规划必须遵守联邦中央的规划原则,规划编制必须严格执行各类具体指标,地方规划一经批准便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公民都必须服从。现代城市管理模式运行的法律保障其次体现在法律理顺政府、企业、公众的关系之中,法律制度保障三者各种活动的游戏规则,包括政府采购、服务标准、政府公用事业监管、社会公众监督、公共企业的专业化资格审查与退出机制等,这就使奖惩有了充分依据。

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突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由公众需求决定的,国外城市管理模式突出政府、企业活动围绕公众这一核心,公众在城市管理模式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多渠道、多形式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是确立公民角色并使其成为城市管理重要基础的新趋势,确保了城市运行的稳定性。美国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体系最为健全,美国城市政府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管理的诸多方式己经制度化,常见方式有议员和政府官员走访市民、公共舆论、听证会等,其中听证会是一种应用广泛也最为有效的参与形式。新加坡政府把城市管理作为全民性活动,把许多对公众生活和利益有影响的决策通过媒体交给公众讨论;政府推行首问责任制与形式多样的综合测评,发动社会公众监督政府管理,充分让民意来监督检验政府。在德国,地方政府的城市规划方案需要公开登载,与规划修改相关的市民均可在规定期限内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城市规划部门邀请市民代表共同反复商讨新规划草案,不符合公众利益的草案即便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也不予通过。

现代城市管理模式日益朝着城市政府行为企业化方向发展。国家经济活动的现代化和社会活动的集中化使政府职能含义和管理范围不断扩大,但政府难以维持日益增长的巨大财政支出,政府像企业那样挖掘自身潜力创造最大限度生产效率的管理性商业模式受到重视并被一些国家采用。加拿大城市政府20世纪末由于资金短缺引入市场机制,让社会企业、社团和公众参与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改变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城市管理各种事宜的做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企业、社团和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英国地方政府把以往政府管辖的所有服务行业进行竞争性招标,运用凭证与合同形式将大部分公营职业培训系统从政府机构中划分出来进行企业化经营,企业活力得以释放,政府负担逐渐减轻,市场化后的企业效益提升明显。

三、国外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的手段运用

规划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发展中既分离又统一的三个步骤,发达国家在城市管理中善于把城市规划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管理前置,即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也考虑到后续管理的科学性,使理想的规划能逐步得到实施;同时在后续城市管理中也会检验规划和建设的科学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追究相关责任。德国采用两类性质的规划进行城市设计,一种是具有国家性质的、宏观指导区域性土地规划,另一种是地方强制性指令规划,主要是对公民和单位有直接约束力、规范各类建设活动的建筑规划。新加坡城市规划同德国类似,其中起到城市发展框架设置作用的概念规划主要是制定土地和交通蓝图,总体规划是在概念规划基础上整合55个分区的控制性规划编制而成的法定文件,对城市管理发挥法律作用。加拿大城市规划管理遵循这样的原则:以人为核心,为当代与后代留下可利用的管理方式和自然资源,既要满足当代社区居住人的种种需求,又要为后代人预留需求空间。作为这种城市规划管理模式的必要保证,城市管理从规划编制、实施、验收都要请市民和相关社区居民参与。

信息化在国外现代城市管理模式中的手段性作用日益突出。以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为基础的信息革命使城市功能超越了以往,城市目标开始多样化,城市中心也日趋多样化。国际上将信息化手段贯彻到城市管理模式中做的比较好的有美国、韩国等。现代城市管理模式所运用的信息化手段,在城市建设阶段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在整体上描述出具有重要生态特征或条件限制的区域,然后再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以及建筑、交通、基础设施的位置和分布。城市运行阶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非常广泛,是通常所指的城市管理模式中的信息化,主要是数字城市方式广为推行。数字城市方式将城市基础设施、经济、文化、教育和安全等信息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在先进网络环境下的应用系统,对城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众信息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进行管理。数字城市提供了一种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建设性方案,因而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推广。

四、国外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对北京的借鉴意义

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城市公众提供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要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环境管理、土地管理、文化管理等方面,社区作为当前我国城市公众自发组织的基层单位是发挥城市管理模式作用的重要平台。围绕城市管理模式,针对环境问题,国外政府主要通过立法和政策导向借助信息化手段加以解决;针对经济社会水平提高、人口增多、城镇化加速带来的土地问题,国外政府主要在立法基础上进行详尽、细致规划以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承载力提升的目的;文化是城市管理模式得以顺利运转的软因素,针对城市文化国外政府主要以法律为手段采用改造与保护相结合、继承与开发相结合、政府管理与市场经营相结合的方法;社区管理主要体现在提升公众对城市管理的参与程度。国外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均是依托现代管理模式中行政分权、市场化及“以人为本”理念,注重法律基础、公众参与和政府职能企业化,在手段上越来越注重规划和信息化的应用。以一套完整顺畅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的最优化,这是当前北京城市运行最为缺乏的,例如行政管理权限、法律体系、政府与企业及个人之间关系、公众参与、信息化手段等城市管理模式构成各要件远不能适应快速城市化及首都功能定位需要。为此,北京迫切需要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城市功能定位,集各家之所长,在充分吸收国外城市管理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首先,北京应该加强城市管理的法律基础。加强北京城市管理法律基础主要在于行政立法,其内容上尤其应加强包括环境卫生、文化、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及其他市政公用事业等方面行政许可、处罚、强制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更应严格执法。有关城市管理行政主体法律必须处理好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关系,在行政管理主体设立、组织及行政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应注重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与制衡,力争使政府、公众、企业之间搭建的关系模式成为与首都定位匹配的和谐体系。北京特殊性之一在于全国政治中心的定位,地域范围内国家中央机关、国务院组织机构众多;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定位要求城市开发、开放与保护相结合。基于这三个方面,北京地方性法规、规章与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合理对接尤为关键。

其次,应该加强城市管理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就目前情况看,政府在北京城市管理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针对城市管理政府内部必须有一套运行顺畅、有效组合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组织系统。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的现代化大型城市,北京城市管理各部门组织较为分散,部分行政机构存在职能交叉,而城市管理自身性质决定其必定是由综合机构来行使职能才能够统筹协调。针对北京城市管理现状,可以设置一个综合性的机构专门进行城市管理,用来协调环境卫生、交通、园林绿化、社会治安等方面。

再次,要提高公众城市管理参与度。提高公众城市管理参与度,发挥他们在城市管理中监督、检查、评价、信息反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社区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社区是居民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在北京城市管理中单元性作用越来越突出。北京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众多,社区已经成为和谐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因素,社区也正是发挥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重要平台。借助社区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要完善公众参与社区工作的规则与构架,提升公众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其真正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当中。

最后,要注重城市规划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城市化进程中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韵味随之逐渐消退,土地资源稀缺程度加速,环境状况改善进展缓慢,这些与城市规划水平落后有很大关系。北京城市规划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主要体现在: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的融合,城市部件以体系化方式组合,城市土地的经济社会生产力承载水平,这些都是未来城市规划要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信息化手段在当今世界城市管理中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也的确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如“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等。为了能够让信息化成为推动北京城市管理模式现代化的动力,应让信息化在城市各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成为提升城市管理模式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

国外城市宣传口号 篇4

纽约: I Love Newyork我爱纽约

宾西法尼亚: America Starts Here美国从这里开始

宾夕法尼亚好时:The Sweetest Place on Earth地球上最甜的地方

底特律(密西根州):The Renaissance City再生的城市

波士顿(麻省):The Bicentennial City两百年的城市

魁北克:It Feels So Different感觉如此不同

阿鲁巴:Our Only Business Is You我们唯一的事情就是为你服务

瑞士:世界的公园,瑞士、瑞士、还是瑞士

夏威夷:夏威夷是微笑的群岛,这里阳光灿烂

香港:魅力香港、万象之都。动感之都

泰国:Amazing Thailand神奇的.泰国

新加坡:无限的新加坡,无限的旅游业;尽情享受,难以忘怀;新亚洲-新加坡新感觉

澳大利亚:令人心旷神怡的澳大利亚

佛罗里达州:佛罗里达,与众不同

宾夕法尼亚州:美国从这里开始

弗吉尼亚:国家的诞生地

新西兰:这里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盐湖城:全美风光精华

夏威夷: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密苏里州:美国的心脏

国外城市管理模式 篇5

国外智能交通发展状况

一、美国ITS发展状况

美国是应用ITS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发展重点:1995年3月,美国交通部出版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项目规划”,明确规定了智能交通系统的7大领域和29个用户服务功能,并确定了到2005年的开发计划。7大领域包括出行和交通管理系统、出行需求管理系统、公共交通运营系统、商用车辆运营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先进的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

应用状况:据报道,目前ITS在美国的应用已达80%以上,而且相关的产品也较先进。美国ITS应用在车辆安全系统(占51%)、电子收费(占37%)、公路及车辆管理系统(占28%)、导航定位系统(占20%)、商业车辆管理系统(占14%)方面发展较快。

投资:美国联邦政府1990~1997年用于ITS研究开发的预算总计为 12.935亿美元,20年发展规划投资预算约为400亿美元。美国政府要求将ITS的发展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基本投资计划之中,大部分资金由联邦、州和各级地方政府提供,也注重调动私营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二、日本ITS发展状况

日本早在1973年就开始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

发展重点:日本ITS规划体系包括先进的导航系统、安全辅助系统、交通管理最优化系统、道路交通管理高效化系统、公交支援系统、车辆运营管理系统、行人诱导系统和紧急车辆支援系统。

应用状况:日本的ITS主要应用在交通信息提供、电子收费、公共交通、商业车辆管理以及紧急车辆优先等方面。目前在日本已有超过1800万人的汽车导航系统用户。

投资:日本政府1996~1997年用于ITS研究开发的预算为161亿日元,用于 ITS实用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为1285亿日元。1996年“推进ITS总体构想”推出了一个投资预算7.8兆日元的20年规划。日本走政府与民间企业相互合作的道路,如车辆信息通讯系统(VICS)的运作方式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加速了日本ITS的开发与应用。

三、欧洲ITS发展状况

欧洲在ITS应用方面的进展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

发展重点:目前正在进行Telematic的全面开发,计划在全欧洲建立专门的交通(以道路交通为主)无线数据通信网,正在开发先进的出行信息服务系统(ATIS),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AVCS),先进的商业车辆运行系统(ACVO),先进的电子收费系统等。

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10多个国家投资50多亿美元,旨在完善道路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欧盟从1984年到1998年仅用于ITS共同研究开发项目的预算就达280亿欧洲货币单位。

四、其它国家ITS发展状况

韩国:ITS示范工程选在光州市,预计耗资100亿韩元,选取了交通感应信号系统、公交车乘客信息系统、动态线路引导系统、自动化管理系统、及时播报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停车预报系统、动态测重系统、ITS中心等9项内容。

马来西亚:ITS建设集中在多媒体超级走廊,从位于吉隆坡88层的国油双峰塔开始,南伸至雪邦新国际机场,达750平方公里。目标是利用兆位光纤网络,把多媒体资讯城、国际机场、新联邦首都等大型基础设施联系起来。

国外城市管理模式 篇6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我市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但经过多年的开采,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已被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重大转型的抉择。学习参考国外同类型的城市转型,对我们有着重大参考意义。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严重地困扰着中国资源型城市的“三危现象”,在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样曾经出现,在国外资源型城市基地改造的成功范例中,比较典型的是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型”范例、美国匹兹堡“复兴型”范例和法国洛林地区的“告别型”范例。本文通过介绍国外资源型城市从危机中成功转型的案例,意在为我市日益枯竭的矿产资源转型提供借鉴。

1“转型型”经济转型

德国的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它位于德国西北部,是一个以煤炭开采为基础的工业基地。鲁尔区煤田面积为6 200km2,煤炭地质储量达652亿t,煤层厚、开采条件好、煤的品种多。20世纪50~60年代,这一地区扮演着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高速增长的“发电机”角色,其钢铁产量占全国70%,煤炭产量高达80%以上,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内生产总值的1/3。20世纪50年代后期,鲁尔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和传统产业受到严重挑战,过度开采造成资源趋于枯竭,生产成本直线上升,产品市场萎缩,工人大量失业。德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起,对鲁尔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首先,联邦政府经济部下设联邦地区发展规划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州政府设立地区发展委员会及实行地区会议制度,市政府成立劳动局和经济促进会等职能部门,专门负责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综合协调,以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低效”的弊端;其次,分期制定振兴规划,以规划的广泛认同性来保障行动的协调一致性;最后,提供资金扶持,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个技术园。其建设费用中有9 000万马克是由欧盟、联邦和州政府资助的。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联邦政府承担2/3,地方政府负责1/3,还启动了煤炭补贴税。

(2)改造传统产业,完善基础设施。1968年,北威州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对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采煤集中到赢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类似于中国的“关、停、并、转”,同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并改造煤钢业。这些优惠政策包括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政府收购、矿工补贴、环保资助、研究与发展补助等。此外,各级政府还通过大力改善当地交通基础设施、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整治土地等措施,为鲁尔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

(3)吸引资金和技术,大力扶持新兴产业。1979年,联邦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及工业协会、工会等有关方面联合制定了“鲁尔行动计划”,旨在逐步发展新兴产业,以掌握结构调整的主导权。优惠的政策,加上强有力的扶持措施,使得信息、电子信息等“新经济”工业在鲁尔区的发展极为迅速,并远远领先于德国其他地区。据统计,目前北威州从事数据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的企业超过11万家,电信公司38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位于鲁尔区内。为确保鲁尔区在未来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州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确立了12个优先发展领域,其中有生物、医疗技术、计算机、软件和通信技术等。

(4)因地制宜实现产业结构多样化,同时积极创造就业。为充分调动有关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德国政府1989年制订了“矿冶地区未来动议”,近年来又着手实施“欧盟与北威州联合计划”,其目标是充分发挥鲁尔区内不同的区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例如:多特蒙德依托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发展软件业;杜

伊斯堡发挥其港口优势,成为贸易中心,并建立了“船运博物馆”;埃森则凭借其广阔的森林和湖泊,成为当地的休闲和服务业中心等。

(5)筑起社会保障大堤。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资源枯竭,鲁尔区一大批工人失业,为了保障失业者能够安定地生活,德国政府为他们建起了必要的社会保障。在此,完善的保险制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德国保险业的基本险种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补贴)以及公职人员退休金和职工病假工资等。

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发展,鲁尔地区成功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如今大部分矿山和钢铁厂关闭了,在煤炭污染过和炼钢炉烧烤过的土地上是绿荫环绕着的高科技产业园和商贸中心和文化体育设施。昔日林立的烟囱、井架和高炉已经不在,而代之以农田、绿地、商业区、住宅区和展览馆等;昔日浓烟蔽日、煤渣满地,如今天空蔚蓝,绿荫环绕。在鲁尔区穿行,如同行走在一个巨大的露天公园里。2“复兴型”经济转型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钢铁基地,因为这里有储量丰富的烟煤,铁矿石可以很方便地从大湖区运来,加上熔剂石灰岩也很丰富,这就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在20世纪70年代,匹兹堡地区因资源枯竭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问题丛生,市区人口大量下降,成为美国衰退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

匹兹堡所以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复兴,首先,得益于市政当局和工商界开始了第二次复兴运动,实施重大的建筑和改建计划。造成交通拥挤的无轨电车被地铁线路取代,新的摩天大厦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最惹眼的是以后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的匹兹堡优质厚板玻璃公司建筑群,匹兹堡从实践中认识到恢复著名的古建筑物的重要意义。

其次,1943年,当地梅隆金融家族的当家人梅隆和他的同事们带头发起组织后来称为地方发展会议的机构,动员工商界上层人物支持减少煤烟、修复闹市区及其后几乎所有其他主要的市政建设计划。但是,匹兹堡市政治却由民主党人控制着,因此在政治上需要他们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匹兹堡复兴的第二个关键人物:民主党内一名重要的活动家戴维·劳伦斯出场了。劳伦斯就任市长期间令人惊奇地与共和党控制的地方发展会议合作,执行强有力的减少煤烟法令,共同创造匹兹堡崭新的环境和面貌——清洁的空气、漂亮的楼群、高速公路和防洪水坝。

第三,地方发展会议还提出了一份内城建房与复兴计划,被人们称作美国在解决贫民窟住房问题方面规划得最周密和最全面的方案。20世纪60年代,匹兹堡历史古迹基金会开始鼓励保护有历史意义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使其免于遭拆房铁球撞击的威胁。但是,匹兹堡中产阶级和中下阶级缺乏像样的住房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和其他保护组织不同,匹兹堡的保护组织突破以往的作法,不仅设法让中产阶级搬进来,而且还为本市的贫穷居民提供廉价住房,在吸引富裕的年轻专业人员搬进空房的同时,帮助许多贫困家庭留下来。

1979年出任州长的理查德·索恩伯格是匹兹堡复兴的第三个关键人物。索恩伯格强调领导者所必需具有的高尚道德品质,主张“稳步走”的行政管理,而不是轻举妄动。他认为振兴宾夕法尼亚州经济需要的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工厂,而是创办各种各样小型企业,齐心协力使宾州的经济多样化,创建机器人、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高效能源和无线电通讯等行业。过去的4年里,州和区为营造好的经济环境削减了50亿美元的经营税,个人所得税也只是2.6%的低水平。在10个郡的区域内,基础产业区域不断扩大的免税区以及新的产业主要集中在10个郡的40个场所,占地2025hm2。

3“告别型”经济转型

洛林位于法国东北部,是法国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的重化工基地,类似于中国现在的辽宁。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因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洛林下决心实施了“工业转型”战略。

第一,彻底关闭了煤矿、铁矿、炼钢厂和纺织厂等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如

煤炭虽有资源,但因井深开采,吨煤成本高于世界市场煤炭价格345法郎,而采取逐步放弃的政策。钢铁工业也由于成本高,吨钢售价比进口高457法郎,尽管铁矿资源丰富,采矿、炼铁、炼钢企业也已全部关闭;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重点选择了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将转型与国际接轨。

第二,洛林还把煤炭产业转型同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并列入整个地区规划。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国土整治部门,负责处理和解决衰老矿区遗留下来的土地污染、闲置场地的重新有效利用问题。自1979年起,为了解决转型中的重大问题,创立了受影响工业专项基金(30亿法郎补助金和贷款)。企业关闭后,迅速抹掉老矿区的痕迹,对其进行重新包装,或建居民住宅、娱乐中心,或作为新厂厂址,或植树种草,等等。

第三,创建企业创业园,扶持下岗职工创办小企业。由国家资助自身非营利的“孵化器”,为新创办的小企业无偿制定起步规划,在初期或成长期为之提供各种服务,如创造厂房、车间、机器、办公室等条件,还配备专家、顾问做具体指导。在洛林地区,经企业创业园培育,转型后10人以下的小企业星罗棋布,占全部企业的91%。

第四,洛林把培训职工、提高技能作为重新就业的重要途径,培训后可供选择的职业岗位多达100种以上,90%的人员能重新就业;对再就业职工采用计算机管理,与各地招工局联网,提供求职热线等,使劳动力能够快速转移出去。

国外城市管理模式 篇7

关键词: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商务人才

1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商务人才的需求现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 缩小城乡差别,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方位逐步推进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性调整, 初步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新体系。

我国正处在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对商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那些仅具有技术背景的人才, 或仅懂商务的人才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培养复合型商务人才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廊坊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商务人才需求的现状

2.1 廊坊市可持续发展现状

2008年2月, 廊坊市通过了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联合评审, 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廊坊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目标是:到2012年, 把廊坊建设成以“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为产业标志和城市品牌, 在环渤海都市圈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高地、生态宜居名城和人民幸福家园。

廊坊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六大任务包括: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大力推进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廊坊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六大保障体系包括:产业支撑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投资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人才保障体系和文化支撑体系。

2.2 廊坊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商务人才的需求现状

廊坊市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特别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柔性引进机制, 落实优惠政策;加强高级人才选拔培养;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育创新文化。

廊坊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商务人才对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一, 对位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的廊坊来说, 其国际往来将日益频繁;其二, 廊坊是以第一、三产业为主的近郊型经济, 是以招商引资、商务会展和旅游观光为主要特色的区域经济;其三, 廊坊市近年来外资企业迅猛增加。这些原因都使得廊坊市离不开优秀的商务人才。高素质的商务人才对廊坊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对城市可持续性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虽然近年来廊坊市经济发展迅猛, 但商务人才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其经济事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分布上:市级机关和开发区企业较多, 乡镇基层单位和企业严重偏少。在人才结构上:掌握一般性商务知识的较多, 符合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的商务人才较少。在人才层次上:普通商务人才较多, 高学历和高层次的商务人才较少。在人才流动上:招聘的大中专毕业生多, 引进高科技、成熟性、懂金融、精管理的人才少, 流失的都是成熟性、实用性的人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廊坊市应学习借鉴国外经验, 培养和引进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商务人才。

3 国外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商务人才培养

3.1 日本的商务人才培养

3.1.1 确立商务人才观

2003年日本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明确指出:日本若想在新世纪的经济竞争中获得领先地位, 就必须要树立“人才观”。其中特别提出商务人才观是日本所有企业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也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1.2 改革教育制度着力培养商务人才

日本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商务人才主要是以经济产业省为中心, 依靠产业界、大学、民间教育机构形成的经营财团, 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培养。

3.1.3 面向世界吸引国外优秀人才

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立了特别研究员制度, 积极招收国外优秀商务人才。许多国外商务人才成为各区域大学、研究机构及民营企业中的核心人才, 有力地促进了日本区域经济的发展。

3.2 新加坡的商务人才培养

3.2.1 商务人才引进

新加坡强调人才立国、教育优先, 并通过综合教育提高本国商务人才的素质。此外, 由于经济已进入知识密集阶段, 新加坡高素质商务人才缺口明显, 因此新加坡商务人才引进政策已不是仅仅敞开大门, 而是主动出击, 吸引高层次商务人才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2 服务意识

新加坡国内市场有限, 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国际贸易。他们确定了吸引外资的三大政策, 即优惠条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并举。更是把吸引外资的重点放在不断提高区内的服务质量上, 以高效率、高节奏、高服务取得喜人业绩。

3.3 韩国的商务人才培养

3.3.1 商务人才的继续教育

韩国的优秀企业都十分重视商务人才的继续教育。他们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的研修院或利用产业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商务人才。韩国企业集团都采用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了相应的商务人才储备体系, 从企业利润中提取一定的比例进行继续教育投资。另外, 韩国的大型企业还普遍重视商务人才的海外研修工作, 以促进商务人才的继续教育。

3.3.2 商务人才的企业文化概念

韩国企业在培养商务人才的过程中, 不仅重视让商务人才了解本国优秀企业文化, 还积极让商务人才吸收西方的企业文化理念, 使得商务人才可以将东方的儒家思想与西方的管理科学有机结合, 培养商务人才的经营管理能力。

3.4 德国的商务人才培养

3.4.1 商务人才的综合技能培养

高素质商务人才往往是综合型人才。德国一直在扩大商务人才教育课程的内容, 并在专业教育与培训中包含各种通用知识, 以使商务人才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此外, 由于德国企业以汽车、机加工等技术型企业为主, 德国特别注重商务人才对技术术语和技术知识的培训, 以使企商务人才能更好的为德国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3.4.2 各方合作培训

合作式培训是德国培训制度的特色。德国企业在逐渐重视培训内容与职业相关性的同时, 还提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机会, 帮助设计教学计划和建立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

4 借鉴国外经验促进廊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商务人才培养对策

4.1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4.1.1 培养计划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廊坊市商务人才培养应学习德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修改培养计划, 拓宽专业设置, 优化课程体系, 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此外, 廊坊市各高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 大力发展商务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 推行校企合作。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商务人才。

4.1.2 专业设置进行专业细分

商务是一门集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语言、法律等交叉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校的专业建设应结合本校优势学科, 围绕市场对商务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方向划分, 如物流商务、航空商务、媒体商务、汽车商务、房地产商务等, 或者按用人单位的招聘岗位把商务人才专业设置进行细分, 如谈判型商务人才、服务型商务人才、翻译型商务人才和管理类商务人才等。

4.2 商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廊坊市应学习德国和韩国, 扩大商务人才教育课程的内容, 并在职业培训中包含各种通用知识, 如国际商务规则、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的知识、跨文化交际、外语知识、谈判技巧、商务沟通、管理知识、团队协作、中西方企业文化等。

培养商务人才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符合廊坊市区域经济特点和产业企业特色的商务人才。其一, 由于美联制动、卢卡斯、埃意等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相继落户, 廊坊市已经成为京津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急需既懂商务又了解汽车产业的商务人才, 我们可以学习德国对已有商务人才进行专业培训;其二, 廊坊市会展业发展迅速, 目前紧缺会展高层管理人才, 政府可以对商务人才进行专门的会展酒店知识培训。

4.3 加强人才意识、改善人才软环境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 要实现廊坊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坚持商务人才是经济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 开展商务人才可持续发展教育, 提高商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人才意识就是要科学地利用人力资源, 在商务人才软环境建设方面实现管理环境和管理制度的优化。根据廊坊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廊坊市应完善商务人才管理体系, 使商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真正体现商务人才的特点, 促进商务人才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合理分布, 促进商务人才有序流动, 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 吸引一大批高学历、高潜力、廊坊市经济发展急需、符合廊坊市产业发展方向的的商务人才。

4.4 加强商务人才的服务意识

服务是品牌、形象和竞争力。为了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廊坊市要学习新加坡确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 增强亲商服务意识。窗口商务人员应该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为外商和外资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资软环境。此外, 由于廊坊市是以商务会展和旅游观光为主要特色的区域经济, 市政府应该着重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商务意识教育, 促进廊坊市会展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5 引进人才的政策与措施

同日本、新加坡一样, 廊坊市要采用“造血与输血”相结合的办法, 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商务人才, 必须加大紧缺商务人才和高层次商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廊坊市应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 有目的地吸引海外留学人员, 以及与廊坊企业所需相匹配的软件、商务、保险、物流等专业人才。学习借鉴新加坡引进人才的经验, 建立完善的引进机制, 设立相应的人才开发基金, 专项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廊坊应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加强与京津及周边地区人才市场的合作, 吸引更多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书臣.近年日本区域经济发展浅析[J].日本学刊, 2007, (3) .

[2]徐肇宏.新加坡吸引人才的策略及启示[J].城市金融论坛, 2000, (10) .

[3]叶金山.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商业, 2009, (6) .

水忧患:国外城市给我们上课 篇8

内涝、缺水、污染严重、水价上涨、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天坑”潜伏——在这方面,国外城市的做法让我们汗颜。

专家视角

这次南方多城市发生内涝的原因是许多城市排水管网欠账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不得不向地势低洼的区域扩张,可调雷雨水的湖泊、河沟、水塘面积不断减少。同时,原有的农田、草地、林地逐渐被建筑物及不透水的柏油路、水泥路面取代,阻隔了雨洪向土壤的渗透,使得积水现象更易形成。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副主任程晓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补充说,现在城市空间的立体开发,地下停车场、地下旅店、地下仓库,还有地下商店街、地铁运营系统等等,成为易受暴雨洪涝袭击的高风险区域。

2010年夏季,华南多省市遭受强降水灾害,广州等大中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再次引发公众对于城市水患的普遍忧虑。

世界各地如何治水,又能为中国城市提供哪些解决思路?《世界博览》记者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展馆内,就上述话题进行了广泛采访。

利用雨水的奇招

城市内涝曾经是困扰欧洲许多城市的“偏头痛”,地势低于海平面的城市还有海水倒灌的危险。荷兰鹿特丹就是个一见雨水就发愁的城市,一年几乎300天有降水。鹿特丹人选择修建下沉式广场,雨来则蓄水、天晴即成景。市民的休闲场所与城市水景轮换出现,又节约了公共设施的用地量,一举多得。

西班牙马德里在城内建立了4个调控蓄水池,以提供非饮用水资源,常常用作街道清洗和绿化灌溉等,从而减轻可用淡水资源的消耗。

德国汉堡动用的是巨大的地下调蓄库。在城建过程中,汉堡市政府采用透水砖铺装人行道,增加透水层,减少硬质铺装等措施,既保障了洪水期的排水通畅,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来自德国技术发展合作中心(GTZ),现供职于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的德国水处理专家尼克·乌姆劳夫接受了《世界博览》的采访,他认为雨水如何再利用非常重要。

“我们在德国大量使用雨水,普通居民用雨水来冲马桶或浇灌花园。另、外,一些公共场所也特别注意利用雨水技术,德国的足球运动特别盛行,全国上千处足球场就有自行蓄水和补给的功能。除了这些,我们当然还使用一些技术手段,比如将雨水重新浇灌到地下水当中,而且一直保证它的洁净度,如果需要水的话我们还可以有足够的水供应。”

尼克·乌姆劳夫认为合理利用雨水是根据“水循环”原理科学考量之后的选择。“人们对于城市用水的理解大多是水库、湖泊等地表水和看不见的地下水,往往忽视了从天而降的雨水。”

他介绍说,德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出现过大量使用水资源导致地表水大量减少、地下水储备告急的情况,但是现在基本已经解决。“对这个问题,我们所采取的方法是从根源上降低对水的依赖,从而更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我们使用不同的技术或方法来提高市民的意识,来减少对水的依赖。”

德国人均每年使用的水资源量约为120升,而江苏省人均每年消费179升。

地下管道能通汽车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大阪馆里,记者听到一段世博会改变城市下水管道的故事。

1970年的世博会成为大阪地下管道全面升级的契机。过去令大阪居民走路掩鼻、避而远之的污水池统统不见了。在世博会召开前,大量资金拨给地下管道建设,最终100%的家庭生活污水都进入了污水处理系统。40年过去了,当时的巨额投入仍在有效运作。大阪的下水管道直径达6.4米,车辆都能在其中自由穿行,汛期或台风来袭时还可以用作泄洪排水。

另外,日本对于民众环保意识的启蒙做得非常好,不仅很早就实行细致的垃圾分类,对于家庭污水的处理也宣传有方。许多中国家庭习惯把剩菜汤倒进马桶里冲走,这样反而会因为油污附着在下水道上,给清污增加难度。在大阪,大多数家庭会把带油的剩菜或汤食倒入防渗透的纸包里,扔进垃圾桶。

同样,利用排污管道实现城市整体提升的案例还有土耳其的伊兹密尔。

作为土耳其的第二大港口,伊兹密尔湾一度成了一个露天的臭水沟。工厂污水、居民的生活废水以及农业灌溉污水源源不断地通过上百条溪流和管道直接排入内海。1992~2002年,这个城市的地下铺设了长达4200多公里的排污管道系统,将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已经处理过的工厂污水统一搜集,利用2个主要的水泵站把污水抽到处理厂,多次过滤和生物净化技术处理后排往大海,如今收效显著。

提高“水效能”

在采访过程中,国外水领域的专家们还提出一些新问题,比如在“都市论坛——城市水管理的创新”活动上,亚洲水务发展公司的合伙创立人和联合常务董事克里斯多夫·华德提出了“水效能”的说法。

近些年,国内城市在污水治理和自来水厂建设上投入的经费非常多,华德对此的看法是,除了政府的投入之外,老百姓付出的代价是多少,水的价格是不是合理?这些都与城市的“水能效”有关。

华德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抽象的“水能效”:这是指完成同一任务采用不同方法的用水效率。比如每天早上洗澡是使用淋浴还是盆浴,都需要用到水,但是淋浴可以节省20%的水。

从工业上来讲,华德认为上海宝钢可以作为一个例子。他根据自己调查过的数字举例说,在美国炼1吨钢需要500吨水,而在中国需要800吨水,这个数字到了德国降为100吨水。“这不仅是个环境和资源的问题,也是个资金投入上的问题。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水效能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这样的经济考量同样出现在污水治理和重复利用领域。

城市需要水、依赖水、担忧也惧怕水。要达到城市内部的“水平衡”,首先不应该割裂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在确保可供人使用的自来水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地下水、地表水、雨水等其他来源,使得城市内形成独特高效的水循环系统。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种种水问题的根本之道。

布拉格——移动墙防洪

捷克首都布拉格曾经有过整个城市被水淹、陷入瘫痪的经历,维塔瓦河右岸的约瑟夫城却幸运地避免了洪水肆虐。这是因为它采用了独特的移动墙,郎在垂直钢柱中间安装可移动的铝合金轻质闸门。这一新型防洪系统不仅构造简单,抗冲击性能好,高度还不受限制。平常储存在仓库,使用时10个人在两小时之内就可安装长100米、离3米的堤墙。

上一篇:长春市海绵城市规划下一篇:10月高中国旗下讲话稿:迎接考试,展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