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管理改革

2024-09-11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精选9篇)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 篇1

解决高校“行政化”的问题越来越引起高等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笔者认为应该深入分析高校“行政化”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进而科学解决方案。

一、高校“行政化”问题的现状

高等教育领域谈及的解决高校“行政化”问题是指高校中行政权力泛化, 表现为:按行政级别对高校进行设置和划分, 按行政模式配备任免高校干部, 按行政方式配置高校资源, 行政管理人员配置、行政机构设置庞大。 重大事项决策多为行政干预和决策。 高校“行政化”问题是教育行政改革的关键, 已经影响到大学的办学管理、人才培养、科研活动、师生关系、环境建设等方方面面[1]。 一是导致一些大学远离办学目标, 仅仅追求办学治校过程中的短期政绩, 不顾教育公益性事业的根本属性, 忽视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 二是妨碍了学术创造力。 由于部分高校行政权力化的趋势导致淡化对真学问的尊敬, 一些教师工作目标、价值理想也发生变化, 使学校失去生机与活力。 三是导致某些校园腐败现象。行政力量过分干涉人才引进、评聘职称、配置资源及资金运作与财务管理, 是容易滋生腐败的。

二、高校“行政化”问题的解决

(一) 高校“行政化”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的泛政治化、工具化, 是导致高校教育管理行政化的首要原因。 高校一把手任命制是高校行政化和一把手“官员化”的直接结果和深层原因。第一, 从校长任免、经费拨付、项目审批, 到学位授予权设定、专业课程设置、招生名额、教师招聘名额的审批权, 都由政府部门掌控。 第二, 不合理地配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必须合理行使各自的权力, 任何一种权力偏离轨道, 必然会制约学校的发展和建设。 第三, 行政权力挤压学术权力。 一些高校的学术组织以行政官职的高低配置资源, 使学术权力、学术能力配置得不到保障。

(二)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和发展趋势与解决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冲突的借鉴

进入90年代后,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发展有了新的趋势。 一是强化发展规划的导引作用。 如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 (HEFCE) 在1993年发布文件, 要求高等院校向基金会提交包含学校的学术目的和目标、人员战略、物质资源战略、财政战略、质量。 荷兰则要求每个大学提交一个为期三年的教育政策、 预算和评估报告的计划文件给教育部讨论。二是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力度。 如1993年2月, 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颁布教学质量的基本评估制定出五项统计指标。 芬兰建立了每年收集高等教育信息的国家计算机数据统计中心。 法国高等学校和教育部都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 1988年, 引入信息系统、财政系统和课程管理系统, 建立公共数据库。 三是加强大学和产业界的合作。 高等院校加强与社会各行业, 诸如企业界、科技界等的联系。 如大学与企业协作的高技术工业区。 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建的生物园区吸引了麻省1/3的生物技术公司;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园区通过出租土地等措施吸引了大量的高技术公司, 逐渐发展成当今的“硅谷”中心。 美国科学基金会 (NSF) 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研究计划”、“大学工业在材料研究方面的合作计划”;美国商务部1990年拨款着手组织“先进技术计划”。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UBC) 同企业开展科研合作, 创立了71家公司。

国外解决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冲突的启示。 一是减少干预, 通过建立健全大学自治制度设计, 使大学独立地决定自身的目标和重点, 不受政府、 教会或其他法人机构的干预, 将目标和重点任务付诸实施。 通过建立健全学术自由制度, 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有不受不合理干扰和限制的权利。 通过终身教职, 也就是教师经过认证和考核一段时间后, 其教学和科研受到保护而免遭离职。 二是队伍建设。 加强大学教师良知与责任感培养和引领。 大学是学术组织, 教师则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 切实履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 社会发展等等这些使命, 教育者的品性、良知和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 三是权力制衡。 思考建立大学内部的主体如何确权及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机制是大学治理结构中解决相互制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具体体现。 教师和教授必须在大学治理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才有可能防止行政权力的泛滥, 使学术自由、学术权力真正落实, 保障大学合作治理的实现。

(三) 高校“行政化”问题的解决路径

解决高校“行政化”问题要加强高等院校管理能力的提升, 高等院校管理水平不能停留在经验管理的低水平上, 要摒弃那种只靠增加数量规模、不求提高效益的发展模式, 转向从内涵上挖掘潜力, 提高效益。 第一, 要强调管理结构和过程的分析。 大学开放和加强执行能力要求建立包括许多校外人士在内的董事会, 使高等院校与外部环境建立起强有力的联系。 就政府而言, 可以通过法规来激励高等院校与外部环境加强联系。 第二, 建立责任的衡量和评估的长效机制。 把提高大学管理水平作为一个战略对待的过程中, 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所提供的必要和可靠的数据落实责任制, 从而提供依据。 因此, 必须重视强调工作情况指标的重要性, 相关、可靠和及时的数据是高等院校管理改革成功和发展的基础。 强调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要遵循办学规律, 克服对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方式。 有学者依据功能和地域将教育分为集权型、分权型和混合型。 针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集权的倾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 就是为了把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分隔开。 首先由人大预算, 之后把经费放到高校拨款委员会, 再拨给学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旗帜鲜明地提出“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 政府向学校放权”。 教育行政的地方分权制是指以地方自主管理为主, 在教育行政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上,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之间表现为一种平行的或合作的对等关系, 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上层对下层权力范围内的事务无权干涉, 由下层自主决定。 第三, 建立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大学校长遴选机制。 成立由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和学校领导等组成的高校董事会或理事会, 对校长遴选、学校重大战略进行监督与决策。建立健全高校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职工委员会、理事会或董事会等, 建立健全各项事务的民主表决机制, 改变由上而下的任命或内定的做法, 变为由下而上地选举。 高校要逐渐形成扁平式的服务机构, 把管理者与知识工作者两者当做平等的同伙人、自己人, 而非上下级关系, 从而实现科学决策与执行, 提高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程度。 第四, 大力推动高等教育领域政校分离。 通过先试点、取得经验、完善办法、逐步推开四步骤, 按照遵循政事分开的原则, 推进政校分离。 第五, 强化精简高校党政机关。 高校内存在的类似于政府部门设立的行政体系, 都应予以简化, 充分还原高校原有的教书育人功能。 建设发展自身扁平服务机构的属性, 而非等级森严、垂直体系的权力集团。 就如克拉克所说“一所大学的运行应该更像一个联邦而非一个等级性的官僚体系”, 应该发展为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的想法, 即把管理者与知识工作者两者当做平等的同伙人、自己人, 而非上下级关系[2]。 第六, 转变观念与身份。 正如美国学者凡勃伦所说, 要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 高校的行政官员必须站在辅助立场上服务于大学的学者和科学家团体的需要, 适应他们的各种怪僻[3]。

摘要:高校“行政化”问题是教育行政改革的关键, 已经影响到大学的办学管理、人才培养、科研活动、师生关系、环境建设等方方面面。本文以我国高校“行政化”问题为研究对象, 提出解决措施, 以期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及高校行政化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行政化”,国外高校管理改革,发展趋势,行政权力,学术权力

参考文献

[1]王德广, 缪伟.高校管理制度的缺失及其创新策略研究[J].江苏高教, 2008 (3) :35-37.

[2]OECD, Survey of the State-of-the-Art and Likely Future Trends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in Europe, 1980.

[3]P.La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gna Charta Universitatum and its Principles, Bologna:Bonon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 篇2

一、国外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模式评析

(一)国外绩效拨款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

1.绩效拨款产生的背景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增长、生均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与各国高等教育公共拨款支出的增长缓慢、高等教育财政相对萎缩的矛盾日渐突出。在有限的财政资源情况下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成为各国教育、财政部门重点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绩效拨款,是指政府部门根据高校在办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的绩效指标的表现,包括质量、效率和成本等,分配指定的财政经费。其主要思路就是将市场规则引入高等教育市场,使得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和公平,同时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公平竞争,有助于提高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2.国外绩效拨款的实践

(1)美国的绩效拨款模式——以田纳西州和南卡罗来那州为例

田纳西州是目前仍在实行绩效拨款的州中最早制定和实施绩效拨款的州,被各界人士视为比较成功的案例。1979年,田纳西州高等教育委员会与高校协商制定了绩效拨款政策,并建立了10项绩效指标。对于绩效表现出色的公立高校,政府将给予超出该校财政拨款总额一定比例的“奖金”。1980-1981学年,田纳西州的公立高校可以凭借绩效指标的优异表现获得高校总财政拨款2%的最高奖金。目前,其额度已经提高到高校总财政拨款的5.45%。田纳西州绩效拨款占高等教育拨款总额的比例在所有将一部分财政经费按绩效表现分配的州中是最高的。从1982-1983学年开始,田纳西州的绩效拨款每5年进行一次,在5年内根据年度的绩效表现进行微调。经过几次重大调整,10大绩效指标被赋予不同的权重,产出指标占大多数,所占比重也最大;其次是过程和投入指标。田纳西州绩效拨款方式体现出纯奖励性和非竞争性这两大特征,绩效表现出色的高校将获得经常性财政拨款一定比例的奖金,绩效表现不佳的高校却不会受到拨款削减的惩罚,而且高校是否获得奖金和其他高校没有关系。

与田纳西州不同的是,南卡罗来那州是美国唯一将所有高等教育财政经常性经费根据绩效指标分配的州,该州以州议会批准的《绩效拨款法案》为依据,对绩效拨款政策进行了规定。南卡罗来那州的绩效拨款方式注重惩罚机制,只有达到“明显超出标准”等级的高校才能获得全额的经常性经费,其他等级的高校都将承受一定程度的经费削减。而且,由于州财政拨款总额是固定的,南卡罗来那州的绩效拨款在高校之间的分配竞争程度较高。

(2)英国的绩效拨款模式

由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以下简称HEFCE)对科研拨款的分配是一种典型的绩效或产出导向型拨款方式,只有达到一定科研质量标准的高等教育机构才能获得拨款。对科研质量的评价由RAE做出,分配的经费主要用于科研的基础建设。这一分配具体体现在质量相关的主流拨款中。拨款公式以科研活动的人数作为计算科研拨款数额的基础,对那些达到一定科研质量标准(4分以上)的学科,通过两种因素确定各高校的拨款额度:其一是成本权重系数,即将68个学科领域按其成本分为A、B、C三大类,每一类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其二是依据RAE的评价等级作为权重。某高校某学科获得的科研拨款额度就是学科拨款额度标准乘以费用权重系数与科研人员数量,再乘以科研质量权重系数。为了贯彻英国政府《高等教育的未来——政府白皮书》中提出的要求,HEFCE还对那些科研评估达到5以上的学科提供额外的科研拨款。

(二)国外绩效预算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

美国总统预算办公室对绩效预算的定义是:“绩效预算是这样一种预算,它阐述请求拨款是为了达到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而拟定的计划需要花费多少钱,以及用哪些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每项计划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世界银行专家沙利文认为:绩效预算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具体来说,就是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的预算系统。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将高等教育绩效经费政策分为三大类:绩效预算、绩效拨款和绩效报告,并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绩效预算是指州政府将高校绩效指标的表现作为影响高校财政预算的综合因素之一;绩效拨款是指州政府直接根据高校绩效指标的表现分配指定的财政经费;绩效报告是对州高等教育或高校绩效指标的表现的定期报道。绩效报告对高等教育经费的分配没有正式的影响,本质上不属于绩效经费分配方式,但是作为政策杠杆,它仍然被视为绩效政策之一。绩效拨款中,财政经费的分配与高校的绩效表现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自动的和公式化的。绩效预算中,高校由于绩效表现出色获得额外经费的可能性取决于州政府的主观决定。绩效报告主要依靠信息的公开性刺激高校提高绩效表现,它采用的绩效指标的数量要远远大于绩效拨款或预算中使用的绩效指标的数量。从美国的情况看,采用“绩效预算+绩效报告”和“绩效拨款+绩效预算+绩效报告”形式的州略多一点,仅采用绩效拨款形式和仅采用绩效拨款和绩效预算形式的州明显较少。

二、国外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改革对广东省的启示

(一)预算管理模式应以目标或结果为导向,强调有效性和效率性

由于高校长期以来忽视办学成本效益分析,造成不少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划不周、管理不善、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现象,有些学校脱离实际,讲排场、讲形式、搞形象工程,超标准、超规模建设,以致存在一方面经费紧张,另一方面又资金和资产闲置浪费、效率低下、流失严重等现象。根据2007年广东省教育厅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省高校2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共有1718台(套),总价值为9.72亿元,其中处于闲置状态即零机时的有189台,占11.43%,总值达10409万元。也就是说,一年约有1亿元的设备未产生任何使用效益。还有382台(套)未能达到400机时以上,有33%的大型设备使用机时不达标,说明政府投入的每100元中有33元是无效投入,40万元台(套)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有81台为零机时。预算模式以目标或结果为导向,强调有效性和效率性,有助于将结果导向和顾客中心的市场理念导入高等院校,把资金分配与教育生产联系起来,以使那些培养更多学生和质量更高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资源,使高等教育财政资源的分配机制更加简单、公平、透明和自主,促进大学之间的质量竞争。

(二)改革目前的拨款制度,适当考虑绩效因素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率和责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世界各国开始进行的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把产出或绩效拨款机制引入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中。但是,绩效拨款模式对相关绩效指标的定性标准不易把握,也难以量化,从而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和程度。所以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是以投入拨款为主,只是其中引入了绩效因素,如澳大利亚和英国、美国的一些州等。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完全实行教育经费绩效拨款不太可能,绩效拨款模式只是作为公式拨款法等模式的辅助方法。

(三)建立系统、科学和合适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拨款机制的核心部分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指标的选择关系到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如何设计和选择指标成为指标体系的关键。总结以美国为代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绩效指标的系统性。指标不仅考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办学成果的各个方面,博士、硕士、本专科等不同层次,而且要关注高等教育资金的投入、使用(过程)和产出这三个不同阶段。

2.绩效指标的合适性。指标的选择必须结合高等学校的共同情况和特殊情况,通过收集大量的基础数据,经过多次测算获取。既要包括通用指标,也要包括个性指标。

3.绩效指标的发展性。随着外部环境和时间的变化,各个指标本身及其对应的权重也会改变。因此,为了保证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必须及时根据客观环境进行调整和修正。

4.预算管理模式的改革应循序渐近

从国外推行绩效拨款或绩效预算的发展过程来看,都历经了法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阻力,而且还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和检验。因此,广东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模式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

借鉴绩效拨款制度和绩效预算在各国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经验,笔者对于目前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改革的主要建议是:首先,修正和完善目前的生均定额拨款公式,公式中要考虑实际生均培养成本、通货膨胀、成本上升等因素;其次,委托中介机构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结合绩效评价结果,将绩效因子纳入拨款公式,根据绩效分配的资源比重可逐步增加。

【参考文献】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 篇3

[关键词] 高校 学生事务管理 队伍建设

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这一术语来源于“学生管理”一词,它基本对应于国外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这一术语。从研究者给出的“学生事务管理”的定义——“高等学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注:① 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界定——中美两国高校学生工作术语之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56-59)来看,其工作范畴与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基本一致。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亟需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和优化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将通过介绍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机构

1. 以美国高校为代表,独立设置学生事务管理机构

在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高等教育地方分权的国家中,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指学生非学术性活动或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它与高校其他事务一样,主要是地方与大学自身的事情,几乎所有高校都独立设置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机构,自主开展学生事务工作。加拿大的学生顾问处以及日本的学生部均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规范和专业的服务。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历史悠久、操作规范,在此着重介绍其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及特征。

(1)学生事务管理的行业性规范多,队伍的工作规范性和制度性强

1937年,美国教育总署发布了《学生人事宣言》;1987年,美国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发布了《学生事务观》;之后,又接连出台了《美国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行为规范》、《美国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伦理标准》、《学生事务应用手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学生事务管理的开展提供了宏观指导,并对工作队伍的规范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2)学生事务管理目标明确,队伍的专业化功能强

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以培养学生除学术能力之外的其他认知能力、处事能力以及责任感等品德教育为目标,并日益被认可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专业化的学生工作者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有实效的服务和指导,是美国高校非常认同的工作理念。学生管理者的学历普遍较高,并且根据学生事务工作者的特长,分工也比较明确。

(3)学生事务管理直接面向学生,队伍的管理机制灵活多样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采取的是一级管理体制和条状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在学校一级进行,各种学生事务根据职能不同,分别成立学校一级的办公室或中心,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工作。在管理方式上,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主要有直接报告式、间接报告式、双重报告式和分散结构式等四种管理机制。

2. 以法、德高校为代表,借助社会化机构实施学生事务管理

与美国不同,欧洲高校对学生非学术性事务的管理主要交由社会化机构来承担,通常由校外机构或学生合作公司来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高校则成立联络办公室,在本校学生与社会性服务机构之间起沟通和协调作用。法国的学生服务中心和德国的大学生事务局,就是以企业化运作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的自治性组织。由于财政上的自负盈亏,它们服务的质量和价格成为其能否立足与发展的关键。这种纯社会化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剔除了学校的行政烙印,让学生享受了高度社会化的服务,无形中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同时节省了学校的相关经费;另一方面,社会化管理中的商业成分在某种程度上又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德国和法国的学生事务工作运营中,成本和利润等始终是经营管理者的考虑因素,盈利也成为其首要的行为出发点,而且由于置身校园之外,对大学变化的反应显得迟钝,难以即时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也更加不利于同学术性活动相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

从前面对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情况的介绍来看,美国高校自行独立设置了学生事务的管理机构;并且在伴随美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日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的理念和模式。

1. 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人员来源、构成及规模

(1)公开选聘,专业能力强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均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人员聘任具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程序。按照美国国内学生工作者是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三种身份相结合的角色定位,通常申请进入学生事务领域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学生发展等方向的硕士学位;他们应当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特别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诸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危机处理、生理健康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这些人员若要取得中层的管理职位,还必须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对晋升高级职务的,还特别强调其过去学生事务管理的经历和经验。

(2)职责明确,分工细致

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有专职和兼职之分,其主体部分是一支具有相应学历、层次分明的专职队伍。各高校都专设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这一副校长与分管教学科研、财政事务、对外联络等各项事务的副校长一起共同对校长负责,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根据岗位职责,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又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层次。在学生事务内部,又按服务种类进行专业分工,从而实现学生事务管理的高度专业化。

(3)人员充足,呈职业化趋势

在美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教学人员比例不到整个教职员的50%。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中非教师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一方面是来源于政府财政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数量激增导致相关性事务的剧增。譬如,得克萨斯的农工大学在籍学生4.5万人,住校生6 000人,而其学生事务管理处的职工有700余人,职生比达1∶64(注:① 王文科.中美高校学生工作比较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5(10):87

),大大高于我国1∶200的定额。在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趋势非常明显,有相当数量的人把学生事务管理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2. 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内容

(1)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

美国高校工作理念清晰,目标明确,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应当强调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他进行智力训练”,“学生工作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② 林美璇,李稚.中美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比较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9)由此可以看出,以服务促进学生发展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核心工作理念。

(2)门类齐全,覆盖学生各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常规性的内容可以分为学生活动、教学辅助活动、生活辅助活动和学生事务工作自身的管理等四个方面。学生活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学生事务管理部门除协调、指导和管理学生社团和学生自发的活动以外,自己也承担大量的组织工作,主要有社交活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自治活动和志愿活动等。教学辅助活动包括招生、注册、学术指导、专业定向和就业指导等。生活辅助活动则指食宿、新生定向、奖贷金发放、生活和心理咨询、医疗服务等方面。

3. 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从萌芽、孕育、诞生到确立,经历了“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工作”、“学生服务”、“学生发展”(注:③ 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65-66)的多种模式后,已经走上了专门化发展的道路。

(1)组织机构独立设置,垂直分工高效运行

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机构都是独立设置的,不再隶属于学术事务管理的部门;并在学校的高层行政领导中设有学生工作负责人。在公立大学,一般都设有与学术副校长和财务副校长并列的专司学生事务的副校长,私立大学一般称呼学生工作负责人为院长或主任。学生工作负责人下辖若干分支机构,这些机构分别处理各种各样的学生事务,分工很细,表现出管理功能的高度分化。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在学院和系一级是没有对应的组织和分工要求的,学生事务管理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分配只在学校一级进行;学生事务及其管理是学校直接面对学生进行的,根据分工由各个办公室直接面向学生和学生组织开展工作,多头并进,条状运行,以促使工作效能的提高。

(2)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教育有机结合

积极发挥学生自己在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欧美一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一大特点。学校鼓励学生自办一些实体,并对学生活动和学生社团提供意见、培训以及经费上的帮助,美国、法国、德国等高校都充分给予学生参与学校事务和管理的机会。

4. 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管理与培养

(1)制定行业规范

如前所述,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行业性规范多,建立了完备的行业规章制度来约束管理者的行为,确保其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开展培训和成立协会

美国高等教育为学生事务管理这一职业领域提供了专业的职前和在职培训。在培训和进修上有固定的格式和程序,体现出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时间紧凑、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效果显著的特点。譬如,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威斯康星大学,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有夏季集中培训和日常分散培训两种。夏季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上岗专职人员培训;第二阶段是对新老专职人员共同培训;第三阶段是专职管理员和学生管理员一起培训。平时训练主要是针对新上岗人员进行的,新上岗专职人员通过暑假培训后获得上岗的资格;上岗后的第一年中,他们每周还要接受一次培训。新上岗的学生管理员则一定要学一门与本身工作有关的心理学课(注:① 余开业.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及启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6):135)。为了协调工作,沟通信息,全美高校成立了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委员会,每年召开年会进行研讨和交流,推动大学生管理工作。

(3)设置专业学位教育

美国每个州都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专门人才。在美国高等教育博士的培养计划中,也有专门针对学生事务的培养方向。如南加州大学高等教育博士的课程方案适用的职业领域首先是学生服务,哥伦比亚大学也将学生人事管理列为高等教育博士培养计划的适用领域,在其为高等教育博士所开设的62门课程中关于高校学生的就有12门(注:② 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228)。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成为一种职业方向,学生事务本身和学生事务管理者具有较高的专门化的独立地位。

三、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经验对我国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启示

新时期,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组织保障。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不仅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现阶段,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已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上至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下至各省市教育管理部门、基层高校,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以实际行动不断优化和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素质。结合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我们还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坚持严进原则,改善选聘机制和队伍结构

做好辅导员的选聘配备工作是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基础。我国高校应坚持严格的进入标准和选聘程序,挑选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学生管理工作;打破从本校优秀毕业生中留选或从校内其他岗位转任等相对狭隘途径,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

与此同时,应打破传统“教育即为教学,传授知识的人才是教师”的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将学生工作定位于教育、管理和服务,将学生工作者定位于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在此前提下,从全校工作大局出发,合理划分职能,合理确定学生工作人员编制,从而为学生工作组织机构的优化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2. 转变传统思路,完善工作理念和工作内容

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的逐步实行,我国高校也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但是学生工作仍然处在以规范、监控、惩戒为主要手段的“管理”阶段。因此,应尽早以学生发展理论为依据,树立以服务促发展的学生工作管理理念。在传统有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之外,不断推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各项服务和针对不同学生需要的个别化服务;促进学生在社会、职业、情感、道德、精神等方面的发展,直接服务于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同时,设立学生工作的咨询体系,学生可以通过这个专职部门向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而学校也可以及时了解广大学生的需求并加以改进,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具目的性和时效性。

3. 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取的是直线职能式科层制的学生工作组织结构。它突出了党对学生工作集中统一的领导权,自上而下的职权关系保证了信息和命令的传达与执行,体现了对直线主管负责、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的取向,与学校党的组织系统和教学组织系统相结合,机构简明,便于管理。但这种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目前学生工作任务激增的形势,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格局中,辅导员对于最终落实到基层的全部工作任务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美国等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组织结构所显示出来的学生工作内容的全方位性和突出校级专业性学生事务部门作用的方向,对我国学生工作组织机构优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譬如,考虑增设校一级学生工作部门,以实现专业化、集中化、个性化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按照任务类型进行专业分工,配备专业人员,直接面向学生服务。又如,设立学生活动与学生组织部、学生宿舍管理中心、学生体育健身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中心、学生财政资助部、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虽然目前不少高校已设立诸如就业指导中心、宿舍管理中心等校级机构,但这些机构的工作任务最终仍然是通过各院系的直线组织去贯彻落实,这导致基层组织接受着来自更多机构的指令。因此,我国有必要改变学生工作的格局,形成网状结构,全方位地直接面对学生,各自负责学生工作的一个方面。

除了改变学生工作格局外,还要发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更多地吸收学生参与学生工作,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生会、学生社团应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要教育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负责,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4. 实施专业培养,提升队伍素质和发展空间

一方面要坚持严管,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高校要进一步量化和细化辅导员工作职责和要求,完善学生辅导员考核制度,使辅导员工作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在考核基础上,还要发挥好奖惩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让那些把学生工作作为崇高事业并积极投入的辅导员得到大家认可并实现自身价值。高校要重视学生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畅通辅导员交流渠道。加强专兼职辅导员间的相互流动,鼓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的相互兼职,促进辅导员队伍与学校专业教师队伍、行政管理队伍的相互交流,促使学校和社会间的相互贯通,构建人才、信息流动的“立交桥”,形成通畅的人才流。尤其要建立高校与社会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走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循环”,努力建立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大循环”。

另一方面要坚持精育,建立专业的培养机制。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坚持“养用结合”,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实施好学生辅导员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再上岗、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在我国更急需设立“学生工作”专业,培养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人才。也可在已设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管理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等开设学生工作方向,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各专业部门输送人才。只有专业化、规范化,高校学生工作才不会成为“临时岗”和“中转站”。所以还要明确承认“学生工作”是一种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逐步推行职业资格制度,使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岗位上工作感到有动力、有发展前景。

参考资料

1 ACPA(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March/April 1996,Vol 37,No 2

2 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程晋宽.欧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J].比较教育研究,1997(2)

4 黄开胜.德国大学生后勤服务社会化浅析[J].高教探索,2002(1)

5 赵海信.浅析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难点和要点[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6 姜安心.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学生事务工作目标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 篇4

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高校后勤由高校统包、统办、大包大揽的传统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高校快速发展的要求和师生多样化的需求。而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历时多年,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社会化程度不高。国外大学在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方面,有较成熟的经验。在此基于宏观环境对比,通过分析比较发达国家与我国高校后勤运作模式,为我国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2 国外高校后勤成熟的运作模式

2.1 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管理模式———日本模式

日本采取的是高校与专业机构联办模式,高校基本不设后勤部,高校后勤主要负责物业管理工作,而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主要采取合同租赁方式,交由专业性的社会第三方。社会第三方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学生生活协同组织(简称“生协”),该协会属于群众性组织,并得到法律认可。“生协”负责食堂、书店、商店、旅游及有关学生、职工生活服务工作。第二种是社会企业承办,完全通过招标的形式选择社会企业,同时学校与之签订租赁合同。

2.2 学校直接参与型模式———英美模式

英美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后勤管理机构,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般由一名或若干名副校长对下设的各种服务机构进行直接参与管理。高校的运作模式比较灵活,对师生的服务工作一般采取自办和引入社会企业两种方式,比如英美高校食堂采取社会企业创办的占比达到40%以上。高校后勤也可采取自行创办服务保障工作。

2.3 专门机构负责模式———德法模式

德法模式采取的是专门机构负责模式,不设立后勤部,高校师生的服务保障工作由政府批准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门机构负责,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补贴下自主经营,为全国范围内高校师生提供后勤服务,专门机构也可以引进社会企业参与。德国、法国是专门机构负责模式典型的国家,如德国的“大学生服务中心”和法国的“大学事务中心”。

3 国内外高校后勤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3.1 宏观经济社会环境比较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较低,在此我们基于指标与高校及高校后勤的关系,借鉴国外高校的后勤服务运行模式,引入市场机制,稳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发达国家其强劲的经济实力和突出的福利性质,为这些国家的高校后勤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但我国与发达国家宏观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故我们需要对各国宏观环境加以分析。以下数据均来源于2005—2013年世界银行公布数值。

由世界银行公布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GDP在2005—2013年有了缓慢的提升,但是数值却远低于其他五个国家,其他五国的人均GDP尤以美国最高。在高校入学率中,美国入学率与其人均GDP高位相一致,从2005年的81%发展到了2012年的94%,其他发达国家入学率在2005—2012年基本稳定保持在60%与四国人均GDP保持相应,我国入学率从2005年的18%提升至2012年的27%,但是仍处低水平。可得出,我国相当人口相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偏低,而收入微薄也是造成我国入学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我国低水平入学率需要地方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各个国家教育公共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发达国家英美占比最高达到了13%,而日本和德法占比相差不多在10%,我国占比不断提高,2012年占比达到了16.9%。然而截至2013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34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4.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到2491所,在校生总人数达2468余万人,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以及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均居世界第一位。[1]庞大的基数,要求我国对高校教育的投入应该远高出国外发达地区。但我国政府投入在高等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从1996年的80.34%下降至2011年的50.34%。[1]高校往往将精力投向科研,划拨到后勤的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后勤服务水平的提高,而自负盈亏的高校后勤便侧重于提供有偿性服务,造成高校教育的成本越来越大。

从各个地区的服务和附加值占GDP的占比,这些数据代表着各个国家的第三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第三产业有所增长,平均占比在42.9%,而发达国家中平均占比在73%。我国服务业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经费筹措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中央+地方”两级拨款模式,但是我国投资高等教育的责任出现了明显的重心下移倾向,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主要集中在高层级部分,且中央和地方对高等教育中不同层级的高校分工投入十分显著,[2]为缓解高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和经费的紧张,高校后勤都积极引进了社会投资。社会投资需服务业的有力支持,所以在借鉴国外高校后勤运作模式中对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考虑尤为重要。

3.2 后勤服务管理的对比分析

在考虑国内外高校后勤面临的不同宏观环境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后勤运作过程中差异产生的原因,可有效提出推进和完善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道路的方向,以下是对差异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政府投入力度上,我国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分为“中央+地方”形式,中共财政高校投入降低,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往往不足,高校教育投入减少。而其他五国中,政府拨款始终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3]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国家拨款以及高校后勤自主营业收入,物价上涨,运营成本大幅增加,高校后勤面临着巨大压力。国外经验表明,高校后勤社会化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由此,政府财政投入低是差异化原因之一。

市场主体方面,我国市场主体不成熟。一方面,由以上数据得出,服务业为国外高校后勤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高校后勤运作得到了社会多方面支持,有相当部分的服务工作由社会经济实体承担。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低,多以高校自营;另一方面,国外的高校后勤服务大多与高校分离,实行企业化管理。而我国高校后勤从社会化改革开始,虽然尝试了多种运作模式,但都没从高校依附关系中脱离出来,而我国对产权分离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造成依附关系的因素之一。

服务有偿性上,国外高校师生对有偿性服务广泛接受。但是我国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校园生活市场化、服务有偿化不能完全接受。由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收入低于发达国家,尤其对于地处偏远、收入微薄的居民,无论在客观还是心理上都更青睐于高校后勤的无偿性服务。

4 国外高校后勤运作模式的启示

第一,通过数据可得到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学生靠打工补贴很少,学费主要来源于父母,但我国人均收入低,高校教育费用负担大,而且高等教育成本呈上升趋势,全国普通高校年生均学杂费也从1996年的1477.12元上涨至2011年的7849.68元,十五年间上涨了5.31倍。[1]社会化改革过程中需学校或是政府贫困的学生提供政策支持,比如高校直接办后勤,以更优惠的条件提供餐饮、住宿等日常基本服务;可以创办类似于日本“生协”的组织,加大师生对高校后勤的参与管理。

第二,我国地域广阔,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大,对高校后勤的管理运作模式,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国外高校后勤的运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其有发达的第三产业作为后盾。所以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北上广地区和沿海城市可以采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运作模式。

第三,不管采取何种后勤运作模式,无论是英美的高校直接参与模式、德法的专门机构负责模式还是日本的多方联合模式都有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和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我国高校后勤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和相关法律规定。

5 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对策及建议

自2000年1月14日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为标志,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我国全面启动。在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都高度重视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深化改革,提出了多项改革的指导性和措施性文件。例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规划纲要》,并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5]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实现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高校后勤运作模式作为后勤工作的结构主线,采用何种模式对后勤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结合我国高校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国外经验提出的适合我国高校后勤运作的模式。

第一,高校后勤企业化运营。高校与后勤没有脱离,但是后勤以模拟企业来运作,自负盈亏,这样可以避免社会企业对赢利的过分追求,而忽略了服务质量。模拟企业化运作可以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开放学校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引进社会企业参与后勤服务,比如人力外包,宿舍、食堂的合同租赁等。

第二,校际联办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我国高校发展逐步规模化,部分地区形成了高校大学城的集中态势,这种条件下,可以通过校际联办成立专业化的机构,服务具有规模的高校群体,类似于德国的“大学服务中心”和法国的“大学事务中心”。

第三,独立法人模式。独立法人模式即学校出资、独资或是与社会企业、高校合资控股成立的集团公司。后勤实体与学校分离,具有法人资格,法人实体按现代化运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法人模式对高校后勤管理更具有自主性,可以对高校后勤资源实现更合理分配,我国高校后勤未来运作模式,主要会朝着独立法人资格模式发展。

第四,双轨运行模式。即独立法人企业化运行为主,行政化运行为辅。英美国家学校直接参与模式中,高校后勤由一名或若干名副校长直接管理,这使高校对后勤可以采取行政指导。结合我国情况,我国高校后勤可以采取双轨运行模式,使得市场化运作与行政化管理相结合。

最后,需要明确不管我国高校后勤采取何种运作模式,都需要结合我国高校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对国外高校后勤运作模式的成熟经验的借鉴中,要因地制宜,在我国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模式,避免“一刀切”。同时,在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深化改革中,始终离不开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以及高校后勤发展中所需要涉及的法律法规的建立。

摘要: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以来,对促进高校平稳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存在运营成本高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文章通过对国外高校后勤管理运作模式的总结概述,分析国内外高校后勤所处宏观环境条件基础上,对国内外高校后勤运作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借鉴国外高校后勤成熟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建议。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 篇5

1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1.1 在高校财务管理适用模式方面

美国分为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公立大学一般实行集中管理的模式,学校的经费来源、支出控制权、预算管理等都集中在校级, 而院系向学校申请经费, 校级向州政府申请财政拨款。而占美国高等教育一半规模的私立高校一般实行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多,下级院系有很大的自主权,由院系决定经费支出,汇报校级,这种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各个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各个学院上缴小比例的经费,用于校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办公经费,从而提高了行政人员工作的服务意识。英国财务管理模式偏向于分权式管理。学校根据编制好的经费预算下发到各个学院,学院掌握自己部门的开支,对预算经费和课题经费适当放权。院系除了上缴一部分资金给校行政用于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外,剩余的经费全权由院系部门负责人管理,这种方式给予二级单位充分的自主权,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实行目标责任制,根据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都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不合理的情况及时纠正。各院系年终上交工作总结报告,财务部门对其工作的完成情况,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检查和绩效考核。

1.2 在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方面

美国高校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收入, 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而资金运作一般是通过基金会来操作。基金会由高校自己管理,聘请专业的资深人员对项目进行投资管理,定期将财务状况进行公开,向社会公布财务报表,接受监督和检查。名校通过基金会运作,在投资收益方面,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英国教学拨款和科研拨款为高等教育拨款的两种主要途径。教学拨款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和学科设置决定,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将学科划分为不同的价格段,设定不同的费用权重比例, 是根据科研质量作为拨款的参考标准,每5年对学校和学科进行一次评估,然后根据科研成果的评估情况,给学校科研拨款。学校给各个院系分配科研资金,是根据科研质量进行的。这种拨款方式,对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

英国高校会计核算依据为企业会计准则, 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和对外进行信息披露,便于接受社会监督。英国高校在各个学院设立专职的会计辅助人员,协助各个老师报账。财务处对会计核算程序、报账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说明,报账人员只需将票据交给学校会计后,便可等待款项汇入,方便教职工报账。这与国内高校报账难、排队时间长、财务人员态度差形成鲜明对比。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

2.1 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金运作风险,资产毁损风险,财务系统风险等。风险防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由于自身性质、管理模式、某些领导管理理念等原因,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多数财务人员眼界受限、整体素质不能随形势发展同步提高,加上财务风险普遍具有潜伏性、隐蔽性的特征,因此造成了高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不强,难以建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应机制。

2.2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财务部门已经建立了基本的财务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限于财务部门内部的岗位及业务控制,不能覆盖全校需要风险控制的业务和环节, 因此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大部分主管财务的院系领导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增加办学经费来源,节约开支上,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当前高校所处的新环境、新形势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缺乏全面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定位于事前预算、事中核算、事后决算等会计核算规范性基础工作上,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尚未达成自上而下、引起足够重视的共识。

2.3 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

内部审计作为对高校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和评价手段,在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未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1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 由于其行政上的隶属性质决定了审计过程涉及行政领导及学校利益时, 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2审计方法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审计方法提出了挑战, 高校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后续培训非常欠缺。3审计范围的局限性。高校审计工作应监督学校内部控制执行的各个方面, 而大多数高校将审计重点放在了学校财务收支,大宗物资和设备采购的招投标的真实性、合法性,基建工程的监督和审计等涉及大额资金的经济活动时, 对其内部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却不够重视。少数高校虽然设立财务内部稽核部门,没有发挥监督的作用,而且人员分工矛盾相互掣肘。

3改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3.1 实行目标责任制 、落实预算绩效考核

目前, 很多高校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各类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但具体形成文件并实施操作的体制较缺乏。国内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立足自身实际,根据高校内部各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财务部门或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对校内院系二级部门年终上交的工作总结报告、财务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其完成情况,并对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3.2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国外高校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业务核算,收入与成本配比更能体现高校办学效益。我国高校目前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业务核算,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高校部分业务进行成本核算将为实现会计核算高质量、推动高校依法办学、依法理财,促进高校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公开透明, 做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3 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国外高校的办学经费中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 社会捐赠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国内高校。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一方面逐步加大财政投资高等教育的力度、提高教育投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捐赠渠道,推出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的政策,同时要加强对捐赠资金的管理,做到捐赠款使用公开、透明,并建立定期向资金捐赠者反馈捐款运行情况,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也可以借鉴美国和英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充分利用高校专业优势,探索一条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机制的道路,加大二级学院权利与责任的匹配度,多方位筹措办学经费,强化专业人才对高校财产资源的管理。我国高校借鉴国外高校无论是采取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 加强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为了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更快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各项计划,借鉴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和绩效预算方面可以做适当的尝试。

摘要:英、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多,高等教育运作比较成功,财务管理适用模式、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各有千秋。我国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应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落实预算绩效考核、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析国外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 篇6

关键词:国外高校,管理人员,培训

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多极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为各国的教育事业带来空前机遇与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重任的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管理人员是学校办学方向的领导者,是学校正常运作的组织者,是师生员工的教育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政治素养、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反思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寻求对策,努力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执行力。

世界各国已经注意到高校管理人员的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开展了针对高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工作。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则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立法手段来保证和加强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拟对国外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一评介。

一、培训实施主体

各国针对管理人员的具体培训任务是由高等学校教育学院及特设的学校管理学院负责或由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学会、协会等机构来承担。

在美国,高等教育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总体上看,美国对高校管理者的培训工作,由不同的举办单位各自运作,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调控培训质量和培训规模。举办主体既有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等,也有学术团体和社团组织,如全美教育协会(ACE)、美国公立大学及学院协会(AASCU)、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AHE)、创意领袖中心(The Center of Creative Leadership)等。一些公立大学系统也在为系统内部的各个大学提供此类培训服务。日本的文部省负责举办对日本国立大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在澳大利亚,有3类机构参与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教育部下设有专门的“培训与提高处”,负责全州教育管理干部以及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工作。澳大利亚的教育管理干部几乎都是1个或多个协会的会员,有的教育管理干部甚至参加了4个教育管理干部的协会。在德国,培训分为4级:州立进修学院、区进修学校、地方教育局、学校。加拿大的多数大学中基本都设有教育学院,均开设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课程。在英国,教育管理干部们参加岗前高层次学历培训已成为一种趋势。例如: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此设立了研究生班、博士班和教师在职培训班三种教育管理专业学位性质的培训班。

二、培训项目及内容

(一)美国

目前,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全美教育协会(ACE)、美国公立大学及学院协会(AASCU)组织的大学校长及高校管理者培训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在培训形式方面富有特色。

1.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校长培训项目

美国大学的管理者基本上由五个层次构成,包括校长、副校长、院长/副院长和院长助理、项目主任、系主任。根据不同层次管理者的实际需求,哈佛大学设计了不同的培训项目。这些项目有的专门为其中某一层次的管理者而设计,有的则同时面向几个层次的管理者。例如,校长研讨会(Presidential Seminar)专门面对大学的校长。新校长研讨班(Seminar for New Presidents)对中层管理者,哈佛大学还设计了管理技能发展培训(MDP)、教育管理与领导能力培训(MLE)等项目,这些项目帮助学院院长、系主任等中层管理者,思考自身职责之外的其他工作领域的各种问题,以求以更宽广的战略眼光进行管理决策,全面掌握作为一个高校管理者的必要技能。总的来说,哈佛大学的这些培训项目都是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工作需求设计的,项目的最大特点是紧密结合实际,满足高校管理者的实际需求。通过和全美各地有关机构建立的信息网络,项目设计者及时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动态和培训市场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更新培训内容,以求为参训者提供最新的、最切合实际需要的管理技能和理论知识。

2.全美教育协会(ACE)的Fellow Program项目

全美教育协会建立于1918年,是一个对全美高等教育起协调作用的协会。协会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对高校管理者进行培训,其培训项目主要有两种:校长资格培训(Fellows Program)和系级领导者能力培训(Department Leadership Program)。其中,Fellows Program是一种综合性的校长领导技能培训项目,为有望成为大学校长的后备人员提供管理技能培训。培训以传授担任大学校长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其内容涉猎广泛,要求学员通过培训深入了解高等教育领导的本质;探究大学管理组织以及战略政策的变革规律;了解不同层次的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协调校长和董事会、立法机关、工商界、普通教育机构以及社区之间的关系;了解如何进行大学的财政、资源管理、学术事务管理;学习如何制定大学的发展策略,包括教师的发展、课程的改革、学习环境的改善、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学校硬件设备的更新,等等。

3.美国州立大学学院协会(AASCU)的培训项目

美国州立大学协会建于1961年,其成员包括430多所公立学院、大学和高校系统。该协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高校领导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提供提高管理水平的机会。为此,协会组织了预备校长培训、首席学术校长培训和新校长培训等项目,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校长以及那些希望成为校长的人。(1)预备校长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展望及在此背景下的校长职业发展,校长应聘技能、筹资技能、交际与公共关系处理技能的提高,等等;(2)首席学术校长培训项目围绕学术校长这一专门职位开展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术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学术校长职务的特点、学术校长职业生涯的准备、未来的规划;(3)新校长培训项目,为期4天,培训的内容主要围绕新校长上任后的前100天所要面对的问题而展开。

(二)英国

2002年11月,英国第一家全国性校长培训基地——国家校长培训学院(the 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简称NCSL)——在诺丁汉大学拔地而起。该学院将最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文化熔铸于校长培训的每一个环节上。NCSL的培训项目是按照校长专业成长过程(见图1)来设计的,因此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他们既有针对学校中层领导所设计的培训项目,也有针对校长、副校长们的培训项目。校长任职不足3年的需要接受培训,任职4年以上的比较有经验的校长也需要接受培训,让他们通过自我评估,发掘其工作中的优点。完成培训后,可以获得校长顾问证书,对于政府来说,他们是很重要的领导资源。NCSL的培训项目分为5类:国家校长培训项目、中层领导培训项目、新任校长培训项目、校长岗位培训项目、校长顾问培训项目。校长可以就近去中心接受培训,或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流。

一般说来,英国面对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如:英国教育管理干部协会在制定培训内容时,确定了如下方面:发展领导者个人的视野及领导能力;对学校进行分析;搞好教学管理;交往技巧;学校管理策略;政策制定及执行;财务及账目管理;如何处理好与上级机关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与社区及家长的关系;正确处理面临的挑战及压力。这些培训内容重点是帮助领导懂得“如何管理”,而不是“管理是什么”。例如,英国西北教育管理中心的培训内容包括:(1)法律;(2)人际关系;(3)学校工作重点次序以及长期未来计划;(4)当今学校和社会的研究;(5)学校课程及其评价的检测;(6)对于面临生源减少的学校收缩计划的实质性练习;(7)时间管理技巧;(8)教职工挑选、训练和评价;(9)学校组织和决策等。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为大学副校长、系主任、高级官员等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术管理人员等提供各种培训,他们提供学校计划与战略方向、高级领导的未来角色、领导方法与价值等方面的研修主题。培训时间一般为5天。一些为该校行政人员提供的项目旨在提高学员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个人领导和组织效益的战略,包括:加深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的认识以及高等院校的运作,小组学习探讨领导问题、大学面临挑战,提高个人技能并建立交流信息的网络,达到学有所用。澳大利亚的中昆士兰大学(Central Queens-land University),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培训,参加学术会议、校内和校外岗位交流、职业咨询等数十种提高进修的形式。一般说来,培训内容包括:(1)文化管理;(2)政治领导;(3)领导反思;(4)组织管理;(5)教育领导;(6)组织领导;(7)教育管理。

(四)日本

日本的文部省负责举办对日本国立大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具体分为国立学校校长级培训、国立学校课长级培训、国立学校事务长级培训、国立学校课长(事务长)助理培训等项目。此外,日本各大学还自办各种专题培训,管理人员都可以参加。

三、培训实施的途径

各国一般把管理人员培训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1.岗前的资格培训。这些国家的公立学校均确定了严格的干部选取程序。例如:美国和加拿大都规定,入选的管理人员必须取得学士学位以上、有教师资格证书、有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教育作过集中学习研究、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还必须参加资格培训的学习,成绩合格者才能取得管理人员资格证书;2.岗后的提高培训。随着教育改革对在任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对他们的岗后培训。例如:美国规定任职5年后的管理人员要继续参加培训。英国1995年开始由国家教师培训署(TAT)制订并实施“教育管理干部领导与管理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新上任的教育管理人员提高领导能力和综合管理技能。

在培训方式方法上,强调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广泛运用讨论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模式等实践性教学模式。如美国高校管理人员培训的三种做法分别是哈佛培训项目的案例教学、ACE培训项目的校外见习制、AASCU培训项目的导师制。哈佛培训以课堂教学为主,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见长。培训内容有两类,一类是理论知识,分不同专题和板块,紧密结合学员的兴趣和工作需求进行传授。另一类是事实剖析,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培养学员面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决策技能。案例教学是哈佛培训的重要特色,也是培训的主要手段。哈佛大学多年来举办大学校长及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的情况表明这种培训模式效果很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ACE的Fellows Program项目的最大特点是校外见习,即学员可以到见习学校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现场观察校长们如何进行管理,如何做出决策,及时提问,即时交流。因为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实际上,最难掌握的是实践技能和经验,它不像理论知识,可以直接从书本上学习到。而ACE安排学员到学校进行见习,目的就在于让学员学到课堂里无法传授的实际经验和实用知识。AASCU培训实行导师制,即为学员指定一名导师,对学员在培训期间内进行为期一年的指导。指导方式包括安排短期见习和访问活动、提供咨询服务、提供决策建议以及对其工作进行评价,等等。导师主要由高校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并且愿意担任导师的校长担任。

在加拿大为管理人员候选人开实习课,候选人在有经验的指导者引导和监督下,按照预先拟定的计划亲身实践,指导者是督学或教育行政官员。德国的进行修学院的培训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听课学习;第二步,返回本地区组成小组进行交流、研讨;第三步,回到自己学校,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完成学院课题,这期间培训教师还要到学校进行具体指导。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培训方法,实现了学员思维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管理能力。

在日本,除部长级培训一般以听课为主外,其他培训还要开展研讨实习,学习结束时学员需要解说测验或者提交小论文等。一是有关某一专题探讨的文章、报告或论文。在高等教育领域这是最熟悉的一种材料形式,最典型的是以论文集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学习。二是案例资料。在许多重要的管理技能培训中,此类资料是为支持相应的活动而专门设计的。它要求学员在学习这些资料之后,自己或与团体一起开展某些针对性的活动,要求学习者有更多的集体参与,比如,案例学习、测验、问卷、练习等。三是远程学习或开放学习资料。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Prospectus[DB/OL].http://www.ncsl.org.uk/index.cfm/pageid=1df,2003-02-22/2003-03-18.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NationalReport on Higher Education(Australia),Canberra,2003,Chapters1,8.

[3]Sharon F.Rallis,et al,The Myth of the Great Principal:Questions of School Management and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PhiDelta Kappan,Vol.68,No.4,Dec.1986.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 篇7

关键词: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特点

0 引言

辅导员身上肩负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辅导员队伍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水平的管理和持续创新的动力。武汉大学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2005年—2010年启动了为期5年的选派年轻辅导员赴国外高校见习考察培训工作,旨在开拓年轻辅导员的国际化视野、塑造高层次的职业素养、提升科学化的管理水平。2009年2月~3月武汉大学第三批学生事务管理见习考察培训团一行13人赴美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与培训。见习期间学员们实地参观了俄亥俄州立大学餐饮管理中心、住宿管理中心、多元文化中心、学生成功与发展中心、新生入学指导、娱乐体育中心、学生会、咨询与服务中心、图书馆、医疗服务中心等工作场所,聆听了以上各部门的情况介绍,观摩了学生事务管理各部门组织的活动、工作例会与协调会。最后还实地走访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等名校。考察中本人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目的、内容、特点及工作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现以俄亥俄州立大学为例,介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况及特点,希望对于努力开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异成绩有所启示与借鉴。

1 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事务概况

1.1 OSU学生事务部门介绍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是一所综合性的公立大学,其前身是1870年成立的俄亥俄农业和机械学院。作为一所具有140年办学历史的公立大学,该校以优良的校风及学术研究上强大的竞争力享誉全美,在US News and World Report's的排名中,OSU位列全美综合排名第57名。学校现有教师人数3046名、学生人数61,568名。以学生为中心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发展的基本前提,学生工作被视为学校发展的六大战略目标之一。OSU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涉及32个服务职能部门及活动中心;工作及活动场所共计580万平方英尺;工作人员共有5000余人,其中管理人员300人,文职人员148人,工勤人员600人,86名研究生工作助理,4000余名兼职学生助理;年度经费预算1亿7400万美元($176.4 million)

1.2 OSU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理念

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秉承“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工作理念,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满足不同天赋、不同需要、不同目的、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多样化需要,通过多样化的项目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着力提升其领导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执行力和责任感等综合素养,切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OSU学生事务管理的运行模式

OSU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具有专业化特征,其机构设置和权限分配只在学校一级进行,所有下属机构均是围绕学生生活发展具体需要设立,主要涉及学生管理工作(校园教派的管理、学生行为管理、政策制定、安全保障、医疗保障、公寓管理服务及其他服务)、学生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和就业指导)以及以学生成功与发展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活动等三大板块内容,直接由学校面对学生提供“大厅式、一站式、程序化”服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主要采取层级负责制、多头并进、条状运行模式,重视各部门的战略发展规划、执行和评估,通过资源配置、制度约束、政策配给建立了一套健全科学的动态评估体系。(图1)

2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

2.1 高度重视战略发展规划、执行和评估,强调对学生事务内外部环境和形势的把握,以此来推动学生事务的科学发展

俄亥俄州立大学通过采用威斯康星大学的规划模式逐步确定学校的战略目标;高度重视学校内部价值观的认同,弘扬学术自由、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自身的内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以此来制定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学校高度重视各学院、系和各行政部门战略规划的具体执行与评估。以上不难看出,俄亥俄州立大学确实通过战略规划确保学校的优势地位并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2.2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与创新的民主管理体制,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并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管理机构大致划分为三部分,即最高权力机构、行政管理机构、民主管理机构。其中,董事会享有裁决、监管学校事务的全权;董事会下设由多种利益主体构成的评议会,可以从学校事务的不同方面向董事会建言献策;不管是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行政管理机构,还是民主管理机构,都拥有决策机构委员会化的特点,在提高行政效能的同时,也增强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俄亥俄州立大学管理中的以上特色均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构建一套常态化、多途径、针对性强、有效性高的招生宣传工作系统,努力为学校争取优秀生源

OSU实行竞争性和选拔性相结合的自主招生方式,高度重视招生宣传工作,覆盖范围非常广泛。OSU充分挖掘和运用与招生相关的各种公共信息,通过数据分析科学地筛选信息,为招生宣传人员提供数据支持与技术支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每年选派大批招生官员深入中学实地考察,了解并掌握学生学习、实践等各方面的情况,始终与潜在招生对象与家长保持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宣传载体,面向高中生、新生常年开展极富特色的校园开放参观活动与入学教育体验活动,使广大学生尽快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生活的平稳过渡,尽快适应大学校园学习与生活。

2.4 通过品牌形象标识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增强校园凝聚力与师生的归属感

俄亥俄州立大学非常注重大学形象系统的设计,校园内随处可见“OSU”标志的建筑物、“OSU”标识的服装、头盔上的七叶树叶贴花标识、“Brutus Buckeye”与“O-H-I-O”造型等等。这些品牌形象标识提炼出韧性与顽强的大学精神,对内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对外树立新形象并提升大学的品味。俄亥俄州立大学于1982年组建成立了商标授权许可服务办公室,其主要功能是注册商标以及许可使用有俄亥俄州立大学商标的商品。商标许可服务办公室迅速发展,现主要负责俄亥俄州大学商标的产品使用和服务、大学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广告宣传、学校赞助、合作发展等,通过管理大学名称及特征性标识来服务大学,并由此提供学术资金支持和提升学校知名度。目前印有俄亥俄州立大学商标的产品多达上万种,这些商标许可所得资金被纳入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名称和印章捐赠基金,主要用于奖励那些在学术上取得成果的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图书馆、学生事务管理等部门开展活动等。

2.5 通过社区延伸的办学模式与其它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师生全面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俄亥俄州立大学牢固确立“相互作用大学”的理念,注重与社会、政府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协调与合作中实现互惠共赢。如学校在食堂与餐厅定价方面会综合考虑到战略合作伙伴及校园周边饮食单位情况合理定价;在招生中始终与中学等相关教育及中介机构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注重挖掘潜在学生资源与机会,想方设法获取优质生源的数据信息,科学的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

2.6 学生事务工作具有法制化特征,实行项目化运作与科学化管理,为提升学生事务服务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法规制度具有完善性、可操作性和适时调整性,他们制定了严格的学生申诉制度对学生事务管理者的服务态度和工作绩效进行监管;主要以创新为导向,采用求异的思维,提倡师生与同事之间互动、民主与开放的工作方式;学生事务工作建立了完备有效地第三方咨询服务体系,几乎每个不同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都设有专门的研究人员,非常重视工作的科学研究、规划与评估,实现了科学化管理与决策。值得一提的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主要依托不同的项目,培养学生不同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他们非常强调尊重并满足学生的意愿,注重在项目开展的前期与后期委托以学生代表为主体的第三方咨询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与跟踪评估,及时调整项目的预算与主题,把有限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学生最感兴趣的项目中去,为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2.7 积极营造宽容友好的多元文化氛围,形成宽松自由的多元化校园文化格局

多元文化问题是美国大学高校的突出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融合往往涉及到语言、行为、风俗习惯等等。OSU采用多种方式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营造宽容、友好的文化氛围,积极构建平等、多元的校园文化格局。俄亥俄州立大学设立专门的多元文化中心面向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甚至于不同性取向学生开展多元文化活动,致力于建立一个融通智慧和公平公正的社区,培育了解并适应文化差异的国际化公民。通过“一对一专家咨询辅导“、宗教信仰学生社团活动、故事分享、培训评估、奖励资助等形式和活动,使得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融会贯通。

2.8 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与国际化的高绩效团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考察期间,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学生事务管理者较高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归属感。俄亥俄州立大学是基于胜任力理论开展学生事务管理者的选聘、培训与绩效管理等工作的,因此特别重视学生事务管理者胜任力的培养与提升,他们认为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必备职业素养是团队精神、忠诚度、沟通能力、适应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而主管的必备职业素养则是领导力、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俄亥俄州立大学通过多样化培训与辅导培养学生事务管理者以上方面的技能;OSU在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内部推行教练文化,即潜在的在主管与学生事务管理者之间建立一种契约化的教练关系,主管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事务管理者职业发展提供辅导与反馈,使学生事务管理者能够及时洞悉自己、改进绩效、激发潜能、认清目标,以最佳状态去创造成绩。俄亥俄州立大学就是这样注重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通过资源配置、制度约束和政策配给精心打造了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绩效团队。

2.9“全民”动员与广泛参与,成为学生事务工作建设与发展取得卓著成效的生力军

美国的人力资本雇佣成本是非常高的,高校也不例外。因此,美国高校在很多学校工作特别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普遍倾向大规模聘用学生助管。无论你走到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任何一个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中,几乎随处可见学生助管的身影。因为学生确实已经职业化的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学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主人翁地为学生事务工作建设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与餐厅、体育中心,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学生助管,学生事务管理者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化培训、辅导及绩效考核,采取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助管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据调查显示,OSU学生事务工作部门普遍倾向选留在本部门担任2-3年兼职的优秀毕业研究生留校工作,因为他们更加适应并熟悉本部门的相关工作。

3 经验及启示

不可否认,中美高等教育体制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但是两国在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理念又是高度一致的,即“培养学生、服务学生、成就学生”。因此两国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的。美国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某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3.1 加强高校品牌标识系统的创建,开发与利用更多的企业与社会资源,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3.2 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团队精神、领导力、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素质的培养,真正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3.3 加强高校校园娱乐体育文化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满足学生追求健康娱乐成长的多元化需求。

3.4 学生事务工作的策划与实施要注重战略规划、评估与反馈,在强调资源与目标对应的同时,也要积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研分析,为科学决策服务。

3.5 加强对学生事务工作者的多样化培训与绩效考核,全方位营造“教练”文化,全面提升政工队伍的职业素养,合力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赴俄亥俄州立大学学校管理与学生事务工作调研资料汇编,2009,10.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 篇8

一、国外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的经验

1.国外高校教师的聘任经验。

国外高校对教师的招聘和录用工作十分重视, 在教师聘任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试用制、任期制和合同制等不同形式。所谓试用制, 主要指在聘任教师或教师职务晋升时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期。例如, 美国高校教师低学衔的称教员, 聘任期一般为一年, 任期期满合格者即可晋升, 如果连续三年不能晋升者, 就要被解聘。在法国高校, 学衔比较低的教师被称为助教, 本科毕业要先以非正式教师的形式工作2~3年, 之后要参加每年一次的大学助教统一考试, 考试合格方可聘任做助教, 才有资格到高校担任教学工作。在英国高校, 学衔比较低的教师被称为讲师, 初次录用的教师要经过三年以上的试用期, 然后方可晋升为讲师。任期制就是高校教师在职工作的期限, 一般由教师胜任工作的状况和工作需要来决定, 同时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就目前来看, 国外高校教师的任期制有三种类型:其一是美国式的任期制, 各高校的任期制与试补制、契约制、终身制等并存并行, 对高职称教师不规定任期制, 但对低职称教师则有任期制。其二是法国式的任期制, 除教授职称之外, 其他高校教师都有相应的任期规定。三是日本式的任期制, 是以助教、副教授和教授等所有高校教师为对象, 由各个高校自行决定的选择性任期制 (陈永明, 1999) 。 合同制是指高等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教师之间所签订的聘任合同制度, 是国外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核心。国外高校有的聘任合同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制定的, 有的合同内容完备、条款详细、篇幅较长, 有的所签合同并不局限于条文的规定, 有的所签合同的修订或调整来自于第三方, 如国家颁布了新的人事法规等。

2.国外高校教师的构成经验。

国外高校教师的构成虽然存在较大差异, 但在师资队伍管理过程中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美国通常是把高校教师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专职教师, 主要为本校的全职教师。第二种是督导教授, 主要由某学科领域的权威人士担任, 其基本任务是担负对本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提出批评, 并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及实习工作。第三种是专职科研人员, 其主要任务是申请校内外资助的科研项目。第四种是兼职教师, 应聘高校兼职教师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具有3~4年的专业实践经验, 这就避免了兼职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 (乔秀梅, 2002) 。法国高校教师总体上可分为正式教师和非正式教师两种。正式教师实质上就是国家公务员, 分为初级教师和教授两个层级。初级教师又分为普通和优秀两个级别, 其中优秀级是专门针对那些表现优秀而又不可能晋升为教授的初级教师设置的。教授则从低到高划分为二级教授、一级教授和优秀教授三个等级。意大利高校教师主要有固定职位教师和合同制教师两个类别。固定职位教师相当于国家公务员, 由低到高分为助教、副教授和教授三个层级, 教职生涯是终身的, 社会地位较高, 工资和福利待遇较好, 但每所高校固定职位教师往往有一定比例限制。而合同制教师则不属于国家公务员, 主要是由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教育教学需要自行招聘。

3.国外高校教师的考评经验。

美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科学完善的教师考评制度, 但教师评价的标准以及对教师的所在岗位的要求在高校之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教学型高校主要考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与教学效果, 而研究型高校则对教师的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与著述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美国高校教师考评遵循以下程序:首先, 教师自我评价, 即按照学校对其岗位要求自我评价教学、科研和出版情况等。其次, 同事互评, 即教师之间进行相互的评价。第三, 学生评价, 即所教学生对教师的评教, 这是对教师考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因素。最后, 由校长、系主任综合上述三方面意见确定教师的考评等次。考评意见和结果除了一些量化打分的项目外, 主要还是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对考评不合格的教师, 规定一定的学习和调整时间, 如仍不合格, 将被责令改做其它工作或直接解聘。 法国每四年由国家统一组织对高校教师进行一次考评, 考评标准因学科而有所不同, 如工科专业可能会把教师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考评指标。另外, 政府和高校在对教师考评的内容上各有侧重, 政府比较倾向于考评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 而高校则倾向于考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意大利则重视根据高校教师的不同身份进行考评, 如对获得固定职位的教师, 在其任职的三年后由所在院系组成考评委员会对其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也向社会公众公开。但对合同制教师的考核则相对比较简单, 只要获得校方的认可, 即可续签合同, 继续留任[1] 。

4.国外高校教师的培训经验。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 并把它看成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师科研与教学学术力的基本途径。一方面,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建立教师培训与进修的保障机制。例如, 重视研究经费的筹措, 保证教师有研究经费的充裕, 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参与合作研究、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设立高校教师的培训基地, 像美国绝大多数的高校研究机构都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合作研究者, 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基地;重视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大力推行学术休假制度, 学术休假的活动时间和范围领域不做过多限制, 可以是专题的研讨, 可以是学科的深造, 可以是课程的建设, 也可以到校企的合作, 或到企业的实践进修等。不仅如此, 国外高校还极为重视教师研究能力和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研修。例如, 美国纽约大学在教学上坚持“认真、主动、训练”的原则, 设立“优秀教师奖”和“优秀教材奖”, 同时还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教学咨询”活动, “教学咨询”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培训, 旨在支持高校教师提高本科生的学术活动质量。“教学咨询”以自愿、保密为前提, 首先让教师提出教学中所关心的问题, 然后到课堂教学中去观察, 接着再提出问题, 并由咨询人员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进行集体性讨论, 最后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试验。

二、国外高校师资队伍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1.切实转变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任何管理行为的产生都离不开深层的管理观念的支撑。但目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管理仍秉持人事管理的传统观念, 教师管理往往只被看做一种行政事务;管理目标是理顺人事关系和形成人事活动秩序, 管理方法是事务性和常规性的行政管理, 管理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聘用、考核、工资和福利。这种管理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尚可发挥作用, 但在今天其弊端却日益显现。转变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的观念, 就是要由传统人事管理和行政管理走向人性化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坚持“以师为本”, 就是要以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为核心, 掌握教师独特的需要、兴趣和期望, 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自我价值和创造性劳动, 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 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为教师搭建施展才能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使教师融入学校发展的大潮之中。“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追求人力资源开发的人本性和归属感, 着眼于人才资源的开发, 致力于人力的合理利用, 做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和管理体制的规范化、合理化。“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理性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其核心内涵就是充分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服务教师, 提高教师对高校的满意度, 实现教师的满意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 [2]

2.不断完善高校师资队伍的选聘制度。

相对于中小学教师的选聘,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选聘制度尚不完善, 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更多关注的是学历学位, 轻视实际能力;比较注重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 忽视教学能力和水平;重视聘用合同签订的形式, 忽视对聘用合同的实际考核;过于重视身份管理, 不注意岗位管理, 等等。高校师资队伍的选聘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加以综合考虑。首先, 高校教师的选聘要由传统“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 在人才引进和教师招聘时, 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 把合适的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岗位设置应坚持科学设岗和因事设岗, 明确岗位基本职责, 明确教师的职务与所应承担的工作量, 将内容加以分类并量化为不同分值, 规定相应优秀、称职和不称职的标准, 作为对教师考评的依据, 同时将这些内容写入教师与学校签订的聘任合同之中。其次, 应强化合同意识, 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是受法律保护的聘用合同关系。在教师聘用期内成绩显著的教师, 在职务晋升的时候优先考虑;而对经过考核达不到合同规定要求的教师, 则可以实行降职、转职或者解除聘任的处理。最后, 由于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是一项具有较高风险和责任的工作, 为了使教师能感受到职业安全, 在较为自由的组织气氛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高校也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 在师资队伍中设置一定数量的终身教职岗位。这对于留住高水平教师并充分发挥他们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建立健全高校师资队伍的考评机制。

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考评在目前仍比较重视采取定量的方式, 忽视定性等质的评价, 如片面强调教师论文发表的数量、科研项目的多少和教学工作量的高低等, 而对于发表文章的质量、课堂教学的效果等则少有评价。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教师对数量的一味追逐, 心浮气躁, 急功近利, 致使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的滋生,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借鉴国外高校师资队伍的管理经验, 首先, 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师考评观念, 明确考评的目的不单单是把优秀教师和不称职教师区分开来, 而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方面的发展为根本旨归;要为教师设置合理、具体的目标, 把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有机结合, 并坚持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奖惩结合, 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 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考评标准, 使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只考虑定性评价而否定定量评价, 不利于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只重视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则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和学术浮躁, 不利于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和高校整体目标的实现。第三, 考评指标要体现灵活性, 并注意对教师进行分类考评。高校教师考评的根本目标就是建立起以教师的学术贡献和学术水平为标准、指标灵活的考评体系。就美国的终身教职制度来说, 不管是对申请获得终身教职的教师, 还是对获得终身教职后的教师, 都强调从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综合评价并注意教学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的不同 (王正青, 徐辉, 2006) 。最后, 重视高校教师考评主体的多元化, 最大限度地减少考评误差。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多维性和特殊性, 在选择考评主体时, 应避免单一主体可能出现的片面性, 尽可能保证考评主体的多元化, 校长、教学和科研管理人员、同行专家、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学生乃至教师自己都可以作为教师考评的主体。

4.全面构建促进高校师资队伍专业发展的培训制度。

国外高校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比较重视, 并把它看成提高教师科研学术水平和教学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此, 我国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创建灵活多样的、适合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方法, 注意把长期培训与短期进修、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直接培训与网上培训、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有机结合。培训内容的设计应根据不同职位、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对教师的要求, 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学科专业培训上, 可以建立科学的国内和国外进修制度,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选送一些教师进行进修, 引领其追踪国际学术动态和学术前沿;在教师业务培训上, 通过举办教育科学知识研讨、教学手段和进行方法学习、科研论文写作规范训练形式, 帮助教师全面提高教学素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等。在当代教师专业化背景下, 高校管理者要想方设法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机构, 把教师组织建构成学习型组织。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而且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实现, 从而促使教师个人和工作在价值层面的真正融合。高校管理者还要注意建立科学的教师培训保障机制, 根据教师的个性化实际需要来制订培训课程, 组织相关的考核和评价, 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并进而实现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江林.法国和意大利高校教师管理改革新动态[J].世界教育信息, 2010, (4) :38-41.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 篇9

关键词:教育模式,公共管理,课程建设

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普遍应用, 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成为了当前许多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近年来, 国外许多大学在公共管理学科课程建设过程中, 越来越注重将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新型电子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灵活教育模式 (Flexible Model of Education) 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基于终生教育理念和新型电子技术的应用, 尽可能广泛地拓展学生的多方面公共管理技能。[1]瑞典远程教育委员会在2000年提出了对灵活教育的定义指出:“灵活教育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地点、时间、进度、学习方式成为可能。教育机构的规划、组织及教学都应以与学生的交流和学习为目的。”[2]

一、灵活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灵活教育模式是以我们非常熟悉的电子教育 (E-Education) 作为技术基础的, 但灵活教育模式并不意味着在教育方面仅仅使用技术, 也要求教育机构和管理方面做出改变, 重点在于提供学习支持, 并使更多群体能依据他们自身条件接受教育。灵活教育模式对学生和高校具有不同的要求和表征:

对学生而言, 灵活教育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接受教育机会和教育模式。具体包括:在家或其它与教师分离的地点进行学习和跟随听课;自由选择时间学习;自己选择进度学习;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或单个学习。

对高校而言, 作为教育主导者应通过以下方式使灵活学习成为可能:发展和改编教学材料;发展和改编支持学生学习的材料;发展和改编评估学生知识的方法;使用信息交流技术消除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在学生学习期间随时提供服务、指导学习;学生学习支持与交流;制定学习管理结构。

由此可见, 灵活教育模式不仅强调高校作为教育主导者的功能和责任的变化, 对学生来说, 灵活学习是学习者个人而不是他人的责任, 学生学习只能是个人管理而不是由他人来支配的自主性行为。

二、灵活教育模式在公共管理学科课程建设中的运用

公共管理学科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始终都在密切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 这与该学科培养目标的重实践性、强操作性和专业综合性是分不开的。国外许多大学公共管理学科课程建设着眼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课程设置模式, 建立起了一套综合的立体网络教学系统, 让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全面地服务于公共管理学科课程建设。

(一) 灵活学习 (Flexible Learning) 。

灵活学习作为公共管理学科课程框架的基础, 是在在线学习和电子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习方式, 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在线学习 (Online Learning) 。

它包含了范围比较广泛的技术支持, 例如:万维网、电子邮件、聊天室、新闻组以及文本、音频、视频会议等, 这些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 支持远距离以及室内的教育和培训。利用英特网 (Internet) 和环球信息网 (WWW) 的在线学习已迅速成为全球许多教育机构的新宠。信息手段能够便捷地将大量的课程材料进行传递和互动, 从而产生积极和协作的学习体验。高校、教师和学生均被置于由环球信息网引发的教育创新之中。[3]在线学习情形下, 网络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提供独立和交互式学习的必备工具之一。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公共管理课程模式是在1912年就已经实施的远程通信版计划 (correspondence print program) 基础上, 逐步演变为现在的公共管理在线学习系统, 通过虚拟的远程教学计划对大批公共管理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东南阿拉斯加大学 (University of Alaska SE) 在其长达25年之久的课程模式演变当中, 依靠其强大的基于中央处理器的课程讨论工具 (mainframe-based discussion tools) , 使得公共管理网络在线教学成为现实。[4]

2.电子学习 (E-Learning) 。

它是经过各种信息和沟通技术的恰当整合, 通过网络而开展和运用的。作为灵活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 电子学习是指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 包括类似在线学习的媒体传递、交互式人机对话、计算机协作评估以及交互式电视和视频会议等。佐治亚州立大学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公共管理教学考虑到学校地处城市中心区, 学生和教师往返上课交通拥堵的因素, 利用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系统既满足了正常教学又减少了师生往返的交通需求。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和圣菲利普学院 (St. Philip's College) 公共管理学科课程建设当中的仿真技术训练以及工作环境模拟系统是很有名的, 它能让学生在参加实际工作之前, 运用电子学习手段模拟政府危机处理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等, 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职业化基础。圣菲利普学院的负责人强调:“我们把公共管理学生的模仿真实工作场环境的训练当做一项重要课程目标。”[5]

3.学习管理系统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LMS) 。

它是用来有效开展在线学习的软件系统, 其目的就是便于网络上的交互式教育沟通, 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促进利用网络的便利和帮助。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利用网络课程工具 (Web Course Tools, WebCT) 的LMS实现了如下功能:提供了信息和资源的通道;建立在线学习社区;在线评估、学生跟踪、自定进度学习和校外远程访问等。

(二) 虚拟教室 (Virtual Classroom) 。

虚拟教室是指学生和教师通过英特网进入的一间电子教室。如果学生没有呆在学校, 他们依然能够专心致志于 WebCT 的使用以及利用校园内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实验室。在虚拟世界可以实现许多新的学习机会, 如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的、无效的、危险的、昂贵的或非伦理的训练, 在虚拟世界可以实现模拟和在测试情景中练习。比如执行能力与管理能力建设、政府公共形象塑造、城市规划、公共突发危机管理等。虚拟教室的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物理界限, 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无间隔交流, 而且更便利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互式沟通。 世界著名的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公共管理学院有针对性地拓展学生上课的时间和空间, 开辟了晚间计划课程 (Evening Program Curriculum) , 要求在读的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必修两年的该计划课程, 学校利用远程网络资源无阻隔、不间断地向学生传递学习资源, 每门课程以考试或论文形式结束。第一年晚间计划课程包括:探测学 (10晚间课时) , 政策学 (13课时) , 公共部门组织和管理 (6课时) , 科学方法训练I (3课时) , 政府和经济政策 (9课时) , 政府和信息社会 (6课时) , 宪法学和行政法学 (6课时) , 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 (6课时) , 国家、民主和官僚体制 (6课时) , 比较公共管理 (6课时) ;第二年晚间计划课程包括:政策与社会 (14晚间课时) , 公共部门督导 (14课时) , 科学方法训练II (4课时) , 公共管理及其变革 (13课时) , 行政职业化 (14课时) 。除了阅读和现场讲演之外, 教师和学生之间还可以实现很好的在线互动和交流。这样, 课程在本质上变成了自然的交流而且包括大量的讨论、小组工作、发表见解和相互咨询等。[6]

(三) 电子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Integrating E-Learning and Classroom Learning) 。

灵活教育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将电子学习恰当地整合了传统的教学和训练规划程序。这一路径也将传统的单一学习程序、课程、数据库或工具有效而恰当地整合为一个学习体系结构——设计、序列以及所有电子和非电子要素和运用的整合。换言之, 它是以如何构建和整合每一要素作为最终目的。[7]

有人认为, 藉由电子学习具有的技术潜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可能由于逐渐失去价值而遭到摒弃。事实上, 尽管电子学习对于灵活教育模式的构建具有卓越贡献, 但它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模式的终结。与之相反,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学习体系结构中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但是其作用方式已不同于原先。小组交流、问题解决、绩效评估、专家观测、文化构建和团队协作, 这些都是全方位灵活学习系统的关键属性, 在许多情况下仍然是最适合于课堂的教学体验。随着电子学习逐渐成为学习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将会有基于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的一些变革。如美国有名的加利福尼亚虚拟大学, 2, 000多门在线课程分别来自加利福尼亚虚拟社区的学院、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各校区的课堂以及加州内的其他独立大学和学院。学生通过网络注册成为虚拟大学的学员后, 就可以选择这些课程进行学习。这样既避免了同一课程由不同教育机构反复设计、制作、教学的情况, 又可以发挥每个教育机构现有的课堂教育资源的优势。[8]

(四) 案例研究 (Case Study) 。

案例研究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 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案例为基本教材, 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思考, 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提出见解, 做出判断和决策。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更注重案例本身的公共属性以及案例操作的实践性和利益倾向性。案例不仅要求反映日新月异的公众需求变化, 而且在国际化考量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本土化的属性。不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 这种教学方式都能成为学生毕业后能立即按照课堂上学得的实际本领进行实践操作的行为依据和范本。 美国田纳西大学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利用网络立体传输的优势, 形成了感知 (Sensing) ——判断 (Reflecting) ——行为 (Acting) 的基本模式。首先通过感知对案例发生的环境和其他信息进行初步分析, 然后通过读、听和讨论帮助学习者将感知体验与一定的模型、理论和原则联系起来, 作出思维判断, 最后用行为检验自己的分析、思考和判断。现实中的管理者是一个不断进行感知、判断和行动的人。对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而言, 案例行为可能不像商业行为那样富有艺术的戏剧性, 但公共管理是公众利益的竞技场, 能将自己从书本中对公众环境和学术理解的思考运用于模拟的实践总是一件有益的事情。[9]享誉非洲的比勒陀利亚大学公共管理和行政学院 (SPMA) 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方面, 为学员提供的课程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但其最大特色在于恰当地结合了本土化。他们的成功来自于正在进行的在研究和创新领域植入的高等教育对优秀的承诺。教授们不仅正在对网络支持学习 (web-supported learning) 进行探究, 而且还包括对类似电子小组 (e-groups) 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工具的探究。如此没有特别登录设置即可进入WebCT 案例课程的成员服务让包括专注于国家利益的相关人士和国际问题专家展开在线讨论的案例教学成为可能。通过利用Centra One语音答疑系统, 美国密歇根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和其他合作机构展开了诸如同步授课和小组案例讨论方面的合作;另一项目是与龚萨格大学 (Gonzaga University) 的合作, 通过将演讲者的录影录像资料制作成电子格式, 便于两所学校的学生网络共享和下载使用。

三、灵活教育模式的发展前景

公共管理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中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灵活教育模式作用于公共管理学科课程建设, 不仅让在校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模拟了真实的公共事务管理场景, 而且也让社会中真正的公共管理从业人员有了便捷的培训途径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灵活教育模式强调所学知识与社会职业、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 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提倡合作、调查、体验、探究、参与等多种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虚拟化的实践, 增强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灵活教育模式, 以及其所依赖的电子学习系统, 在不久就会像电子政府一样普及。到那时, 也就没有了“电子”和“非电子”的区别。虽然电子的观念可能消失, 电子学习也将会因透明化而失去神秘感, 但学习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灵活教育的模式和理念能够吸引更多的人, 原因就在于它利用了电子学习的便捷、在线学习的互动、虚拟教室的无间隔、现实教学资源的多重整合以及案例研究的实践特征。这也就对作为教育主导者的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勒陀利亚大学公共管理与行政学院从1999年 就开始通过与校内远程学习与教育革新 (Telematic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novation, TLEI) 部门的合作, 在荣誉学士学位、MPA与公共事务博士三种学位授予和培养方面很好地运用了灵活教育的规划和机制。经由 TLEI 指导设计者的帮助和支持, 公共管理与行政学院的演讲者使用 WebCT 来制作和传输适合他们自身的独特教学模式和学习情形。因此没有两个课程神情或功能相似的演讲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形和目标结构选择不同的工具适合他们的个别需要和偏爱。

对学习者而言, 当虚拟专用网络走进我们的大学和生活中, 同时也为每个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电子邮件成为了人们普遍采用的沟通方式, 电子学习的技术就像电话一样平凡和普遍 , 每个人轻而易举就可以使用。历史上将会是第一次, 人们对电子学习的转换不再需要学习专门的操作技能和购买复杂的设备模块。美国学者罗森伯格2001年就指出:“在不久的将来, 在人们需要使用之前, 大多数学习者都将懂得和了解如何使用新的学习工具。”[10]

参考文献

[1].Petrus A Brynard, A Flexible Model of Education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EB/OL].http://repository.up.ac.za/upspace/bitstream/2263/14117/1/Brynard-Flexible (2004) .pdf

[2].Henrik Hansson and Carl Holmberg.Sweden:106Years of Dista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pe-ting Paradigms[J].China Distance Education, 2005, 2

[3].Khan, B.H.Web-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1997:25~37

[4].5.Drivers Behind E-Learning Initiatives, Support-ing E-Learning in High Education, 20033:35~38[EB/OL].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ers0303/rs/ers03035.pdf

[6].Frans-Bauke van der Meer and Arthur Ringeling, An Education Strategy for Practitioner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ster’s Programs,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Education, 161:77~93[EB/OL].http://www.naspaa.org/jpaemessenger/Article/jpae-v16n1/vandermeerandringeling.pdf

[7].10.Marc Jeffrey Rosenberg.E-Learning: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New York, NY (2001) :McGraw-Hill.

[8].蒋磊宏.美国大学实行电子化教学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7

上一篇:教学结论下一篇:汉语商务信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