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改革

2024-08-05

高校教学改革(精选8篇)

高校教学改革 篇1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理论教学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要求,并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当前终身体育思想正在逐渐普及,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由传统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向注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能力的方向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 终身健身 体育改革 素质教育

一、体育教学以终身健身为指导思想

终身健身思想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现代体育教学重要的发展方向,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强调健康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克服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体系的历史局限和负面影响,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改革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要重视以终身健身思想为指导,增强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使之不光在学生时代,在进入社会后都具有健身意识,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独立自主地坚持身体锻炼,视健身活动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体育教学改革还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

二、体育改革向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高校体育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了学习气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步确立,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规范,有着较强烈的独立意识,具有较高智力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实践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体育知识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也得到了逐步增强,他们不但要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他们需要用这些体育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便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健身的需要。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加剧,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心理承受的压力加大,出现了现代文明病、职业病等现象,这使大学生们开始认识到健身不仅是自己在学习期间的需要和毕业后择业的需要,而且是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健康第一”“终身健身”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也有所提高。

3.对健美的追求。随着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健美锻炼,将逐渐成为现代大学生喜爱的一种健身方式。过去,学校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的“三基”为中心,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几乎不向学生传授任何有关健美的知识和技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大大提高,在校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健美锻炼在大学校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健美操、韵律操、形体训练以及各种肌体练习,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4.对娱乐的渴望。娱乐性原本就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大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且也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寻找乐趣,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5.对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追求。受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在追求体育锻炼的健康效益时,也开始重视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学习和掌握一些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以适应将来工作、学习、生活和终身体育的需要。竞技体育则具有鲜明的娱乐性、竞争性和人文性,其表现出来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协作精神、拼搏精神、自控能力、抗挫能力以

及沉着果断与坚忍不拔的顽强品质等,正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必需的。

三、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大家喜欢的、有利于全体同学参与的、适合群体性锻炼的体育项目。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多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娱乐性、基础性和时代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感触或枯燥无味,或望而生畏。对此,高校体育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重新建构教学体系。

1.丰富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多样性与可接受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求和基础、学校的教学条件等,选择有利于增强体育意识和培养体育能力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具有可接受性,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全面、多样,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民性、实用性和主动性的特点,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2.注重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加强健美体育与娱乐体育的教学,这些将与健康体育一起,成为高校体育的三大支柱,同时,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还应加强健身方法的传授,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体育项目简单化和运动项目综合化。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改变以及现代大学体育教学需求的变化,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应把一些难度较大、技术比较复杂的体育项目简化,可以把几个体育项目综合成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

4.保持或更新原有的竞技体育内容。在继续加强传统的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竞技体育项目教学的同时,将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运动、体育舞蹈等竞技体育项目,充实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这样既能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专门人才,又满足了大学生对竞技体育的需求。

四、调整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巨大变化。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专业教育都是以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为主体。这样的专业分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调整高校的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加强体育经营管理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加强基础学科和实用学科的建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提高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扩大选修课的比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潜能,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志向进行自主学习,这对发掘学生的潜力,实现终身体育都有重要意义。

健康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它不仅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目的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将对学校体育课程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体育教育观下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才能使学生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在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并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体育的最高层次,在终身体育中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与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技术,为他们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后几十年的工作期间,仍能坚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直到贯穿其生命的全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还要努力提高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基础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以及良好的个性品德,促进身心健康,进一步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以适应未

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高校教学改革 篇2

1 当今高校学生田径课程兴趣低下原因探究

1.1 缺乏正确引导、宣传, 学生思想认识不足, 容易被其他新项目吸引注意力

田径运动是一项全身运动, 能够最大强度地调动最多肌肉群参与运动中来, 获得较大的运动量, 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增大练习者的肺活量和心肺机能, 增强血液循环能力及提高肠胃功能, 如果能够长期坚持锻炼并形成终身坚持的习惯, 则能够大大降低困扰现代人的心血管方面的问题, 为社会减少医疗等方面的支出, 降低社会运作成本, 获得更多可支配资金, 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田径运动是一项投入最少、高回报的运动项目。但是, 由于学校教师没有从思想上对田径运动本身的诸多优点加以重视, 对学情缺乏分析, 忽视当今学生学习需求及运动偏好的变化, 没有在入学之初就对学生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和宣传, 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不足, 只看到田径运动课高强度的运动量和枯燥、单一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死板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没有及时认识田径运动本身的收益, 容易在选修体育项目时避重就轻, 被其他运动量相对较小、宣传到位、形式、内容完全新颖的新项目吸引, 从而直接导致田径课程选修率迅速降低, 甚至不能保证开班生源数量, 更不用提运动兴趣的培养。

1.2 田径课程设置缺乏活力, 不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生兴奋点少, 普遍缺乏坚持力

由于新课改要求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度, 较之前课程的设置而言, 当今体育教育无论就开设科目和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长期的体育意识, 各高校纷纷引进适合本校开展条件和师资情况的新的体育运动项目, 不少高校普遍新增加诸如空手道、跆拳道及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等近10多个新科目, 面对如此庞大的体育运动项目体系, 学生往往容易被其形式和新鲜度所吸引, 学生的选择余地过大, 选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这样的条件下, 相对内容简单、授课方式较为单一的田径课程劣势不断显现: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来说, 田径课程设置缺乏活力, 教授内容从小学、初中到大学变化不大, 虽然在教授形式和游戏设置上有所创新, 但是由于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 很难出现新意, 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即便对已经选修的学生而言, 能够长期坚持的人数较少, 学生的兴奋点过少, 学生普遍缺乏坚持力, 一般选修一学期即不再练习, 课程学员流失率高。

1.3 缺乏教师激励机制, 教师教授意愿低下, 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兴趣, 满足学生需求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主体, 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于田径课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力, 由于田径教师目前唯一的额外收入即是带学生参加高规格的比赛并且夺得名次, 而竞赛本身对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运动技能有着很高的要求, 普通文理学生难以达到该标准, 很多教师放弃这一想法, 只是按部就班或者生搬硬套教学大纲内容, 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教学或教法上的创新活动, 更没有创新意识。由于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师激励机制, 田径教师的教授意愿普遍较低, 能够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学情研究的教师比例过低, 教课本身也缺乏热情, 课堂氛围过于沉闷, 对于喜爱新鲜事物、天性活泼的高校学生来说, 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不用提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4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机制匮乏, 无法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田径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 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够显现锻炼效果, 由于在当今教育趋利大思潮的影响下, 高校教育陷入急于追求知名度、提高学校综合排名的冒进怪圈中, 文理生的体育课程课时较10年前被大大压缩, 有的学校甚至不足36学时每学年, 教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既要完成国家体质测试所要求的内容, 又要兼顾平时的教课内容, 因此很难安排出较好的教学设计和授课形式, 只有寻求其他补充途径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锻炼兴趣。因此, 田径运动训练的开展不能仅靠课堂教学较短的时间, 必须要有相应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的延伸, 从而保证足够的练习时间和运动量。但是,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机制普遍缺乏, 对于这一项耗时、耗资、耗力但成果比较不明显的活动, 高校管理层并没有投入较多热情, 有的学校甚至连开展的意愿都没有。

能够积极主动建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机制的学校少之又少, 更不用提辅导教师以及资金的投入, 学生多处于自发锻炼状态, 缺乏必要的健身指导和健身知识, 在缺乏田径教师的专业指导与直接带动下, 高校学生更缺乏参与田径运动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 缺乏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较大多数学生参与, 而其他运动项目却可以联合学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力量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扩大学生练习基础, 久而久之, 田径运动更失掉了学生基础, 面临着更为尴尬的局面。

2 高校学生田径课程兴趣提高办法探究

2.1 加强科学引导、宣传, 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

意识是行动的指导,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改变, 学生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 “宅生活”严重剥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 学生普遍运动量过少。通过近几年的体质测试结果不难看出, 较10年前学生的肺活量和其他5项身体机能都有不同程度地退化, 长期发展将严重影响我国未来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因此, 必须学校职能部门必须加强科学引导和宣传, 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 积极参与到田径运动中来, 从而保证选课量和参与人数, 为其他方面的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样本保证。

2.2 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 鼓励教研力量加强课程研发, 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教授质量将对课程的教授结果产生直接和长远的影响, 因此, 必须采取措施提高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 从体制上保证相关

教师利益, 鼓励教研力量加强课程研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2.3 加快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 加快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机制建设

课外体育活动很容易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 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田径运动这一低投入、易实现的活动如果利用好课外体育活动这一形式, 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锻炼时间和运动量, 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健身知识和技能, 更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 因此, 这是一个多赢的活动。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加快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 健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改革 篇3

摘 要: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科研成果难以运用到课堂上等问题,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带来冲击,为高校课堂教学带来新气象。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40-02

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科研成果难以运用到课堂上等问题。新近涌现的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手段并因此具有提升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但同时应当理性地看待这些新型教学方式,而不能盲目跟进。

一、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高校课堂教学中,对于怎样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怎样真正地关注学生的需求,怎样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教师更多地是关注自己怎么教合适,自己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种单一主体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教学的效果仅仅由教师负责,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就会简单地认为教师的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地完成,而忽视了与学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的知识,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不能积极地进行知识的创新,学生所具有的思考品质逐渐弱化。同时,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大大地降低,尤其是遇到枯燥的理论课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降到低点。同时,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看到学生们低迷的回应,自己的讲课热情也会随之降低,最终,课堂上,只有教师变成了一个表演者的独白,学生变成了冷漠的观众。

(二)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查找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果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2]。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地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在对课堂教学制定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决策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主要是对教师进行考评,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评。如学校考评主要指标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态度等,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才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但在实际的过程中,学生却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大多数情况仅是以结课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考察。很多高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加了社会实践的环节,却没有具体的评价措施。在评价结束后,又缺乏反馈和激励机制。

(三)高校的科研成果难以运用到课堂上

高校的科研成果逐渐地被功利化,要么是用来帮助教师评职称,要么是为某项政策出谋划策或是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科研成果很少能够被教师运用到课堂的知识讲授上来。很多教师的科研都是教学之外的研究活动,他们从申请项目到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是独立于课堂教学的。长期以来,科研跟课堂处于独立的状态。这样,作为教师,很自然地就认为科研与课堂是无法混合在一起的,因而缺乏将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意识,很少关注科研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科研和教学的分离状态,对与专业或学科相对应的教材教法的形成及对从学科的角度真正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并无多大益处。

二、当前高校教学新方式的革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变着,新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学习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当前高校涌现出诸多新型的教学方式。

(一)微课

所谓微课,实际上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记录課堂教育过程中某个特定知识点或特定教学环节的小型课程,因此又被称为“微型课程”。这种模式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di Penrose首创。其最大的特征是将课堂的知识与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后练习、学生反馈等辅助性教学资源融入一起,通过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来“营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除了将这种短小而具有针对性的视频作为核心教学资源之外,还包括其他因素如课前情境引入、课后归纳总结、学习评价、学生与教师互动,即视频、辅助学习资源、交流互动平台组成的完整的微课体系[3]。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不断地讲解各个知识点,不可避免地会枯燥单调,遇到难点时,教师也是不断地变换着方法全力给学生讲解清楚,但是学生也未必能够真正的理解。而微课大多是在0—10分钟之间,内容短小精湛,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明确地向学生阐明一个知识点,针对性很强。微课作为目前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所采取的这种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异的模式,可以说像一杯白水中加入了颜色一样,促使学习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将微课恰如其分地融入目前的课堂教学之中,要注意与目前的课堂形式相结合,逐渐地扎根于现实课堂。此外,微课中的资料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便捷性教学资源,并且这种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以及施教者及时了解学习反馈提供方便。

(二)慕课

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育平台的简称,它是大数据时代下诞生的产物。它所带来的变革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向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出挑战[4]。慕课实现了一个世界性的大学堂,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大学堂进行学习交流,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可以带着自己的疑问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堂。因此,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它并不带有强制性,并不是被迫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走,具有较大的自主性[5]。在慕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学生追寻的目标成为推动慕课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动,为课堂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动力和多重导向,真正地实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

慕课广泛地应用于高等教育,不仅对学生教育会产生重要意义,对学校发展也会带来巨大的变革[6]。慕课会很容易打破高校之间的界限,通过多所高校的联合,转变教学方式,同一个课程可以被不同的高校所分享,不同高校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不同团体之间的这种互动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凸显个性,实现各种形式的结合,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三)翻转课堂

所谓翻转课堂,是指改变教学中师生的角色,颠倒安排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并重新规划课堂时间[7]。其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不但创新了教师的教学平台,而且也使得学生学习空间更加个性化。翻转课堂在全球成为关注的焦点是在2011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了可汗学院,他通过制作视频供学习者在线学习,由此掀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

传统的学校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大课堂的教育模式漠视之间的差异化,压抑了学生质疑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课外利用相关的视频资料进行学习,学生真正地变成了一个学习者。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主动地进行思考,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不断地尝试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地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模式[8]。就翻转课堂必须利用的工具来看,视频软件等本身就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学生在借助这些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干巴巴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一种习惯,学生掌握到学习的技巧,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交流,为学生解疑答惑,通过视频软件知道学生的进程,他们的困惑点以及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促使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三、结语

从世界上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这些来自国外的新的教育形式带给我们的教育者一个深刻的冲击[9]。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都是通过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来实现的,这些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自学的灵活性,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它们虽然存在着积极的作用,在运用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如翻转课堂会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作为活泼好动的学生,无论是采用多么先进的方式,利用多么喜闻乐见的形式,若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无法自己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不能准确地掌握有效率学习知识的方式,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会在无形中加重很多;微课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降低了课堂效率,同时,由于微课本身就短小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零碎的掌握知识,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不能很好地把握,在课堂上播放小视频也很容易打乱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一节课的知识不能形成内在的联系,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慕课不能颠覆教师传统课堂教学的现场指导,同时,我们在利用慕课之时如何确保有足够的优质资源得以利用,如何确保它能够可持续性的得到发展,这都是困扰着我们的难题。对于这些新生的事物,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本国的教育实际,不断为我国的课堂教学带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莊玉昆,褚远辉.高校课堂教学问题及改革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2013(7):40.

[2]王春杨,敖敏.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学论教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15(2):80.

[3]徐颖丽.将微课引入现实课堂教学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7):252.

[4]李志民.“慕课”的兴起应引起中国大学的觉醒[J].中国高等教育,2014(7):31.

[5]张冬连,业宜生.新媒体视角下的“慕课”发展与评判研究[J].教育与管理,2014(12):109.

[6]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3.

[7]桑新民,谢阳斌,杨满福.“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4(3):12.

[8]韩丽珍.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1.

高校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篇4

小学教师学习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通过对高效课堂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高效课堂是教育发展一种趋势,也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自己教的方法和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又多样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在高效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我们的社会要以人为本,这样社会才能发展。我们的课堂要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是健全完善学生人格,培养新型人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呼唤着新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它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最后,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在教学时,我们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统一,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语文课教学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

“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四步导读”模式符合《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流程的设计是合理的。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

四、要开展及时的教学评价。

有效、全面的教学评价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语文时有一种成功的快乐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成功的信息会使学生感到喜悦,激起他们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失败的信息可使学生及时获得矫正的良机,并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学生读课文,我常常会称赞他们“你读的真流利”“你读出了课文的韵味”“你读得真有感情”;学生作业写认真了,我会在他们作业本上写上“你真棒” “你真了不起”“你有了很大进步”;学生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我会大声鼓励他: “你最会动脑了”“我为你自豪”,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堂自然很喜欢了。

总之,高效课堂所蕴含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所提倡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对课标理念的全面展示,是研究生成教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阵地。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就是老师教学理念必须高效;学生所获必须高效;教学投入产出必须高效。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为学生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谈到儿童教育时,提出“六个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4)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扩大认识的眼界;(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空闲消化学习,干一点他们高兴的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的深刻见解,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敢想、敢说,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他们学习、发展的课堂环境。

二、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数学素养。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要做到有趣。因为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趣,若问题不能引起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的问题不可取。其次是问题有数学味。若问题中

数学含量很少或根本不含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也不可取。最后还要注意问题有挑战性。要有挑战学生思维的功能使学生在数学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与发展,但是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中要注意,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更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所占时间不宜过长。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而给教师的定位与原来数学大纲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是知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是说整个教学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动脑、动手,去创新。只有这样做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

总之,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正置身于一个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时代。教育根本不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多种多样。教育实验和改革是教育科学、教育艺术的生命,为了教育的体内永远流淌着新鲜的血液,我们必须改革。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

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 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总之,“教无定法”,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即: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

(一)尊重学生,教态亲切,平等待人

篇二: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习体会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习体会 最近我校举办了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课程的培训,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几位教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我只就自己体会谈如下几点。

(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重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

“人格养成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一直以来,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所以我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很认真,力求把更多更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却有所忽略。我认为一些基本的素养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也不用我们这些大学专业课老师再浪费时间去说了。而培训课教授给我们举的一个简单的例子,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前沿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恰切的把一些人生道理和生活哲理教给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在备课时,结合所授内容,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自己的教案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时机,采用学生能接受或是喜欢的方式把人生道理灌输给学生。

(二)高校教师要具备营造课堂幸福感的能力,以人格魅力打动学生

众所周知,在高校讲大四专业课可以说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学生们面对的多方面的原因不来上课,有考研的,有找工作的,也有学分不够干脆不来上课的。彭林教授在讲他是如何开设《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这门选修课的时候,他特别提到第一次开这门课的时候,偌大的教室,只坐了区区18个学生。他说当时他也心凉,但是他依然认真的备课、授课。这18个学生上到最后,没有一个学生逃课的。几轮课开下来,现在清华的学生每学期报选修课,因为选彭教授课的学生很多,所以,如果想选彭教授的课,需早早守候在电脑旁,选课开始后,学生要抢着报名才能报上。我想,如果这些学生如果只是为了修学分,大可不必费如此周折。正因为,上彭教授的课,我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他不仅具备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感受到了他的快乐。十年磨一剑,以治学为乐,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乐,快乐互相传递。彭教授的讲授,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样的课堂是让人有幸福感的课堂。因此,我觉得应该在教授学生知

识的时候,将自己的阅历和自己再大四面临的如何处理的方法可以教授给学生,并且可以给学生适当的讲授一些步入社会后的心态以及处事哲学,这样学生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步入社会有更充分的了解和心理准备。

(三)互动当中无坚不摧的就是幽默 这是我在听北京科技大学魏钧教授讲授《课堂教学技能案例分析》这门课程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当时他还问我们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把二厢车改成三厢车?现场的老师说出了很多种猜测,结果等魏教授说出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说法时,大家笑成一团。魏教授还特别强调,一个老师如果不懂幽默,他的授课会大打折扣,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在讲授《塑料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技术》这两门课程的时候,同学们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想给学生讲个笑话让他们集中一下注意力,但又不敢尝试。这次听了魏教授的课,给我的启示就是:不必处处幽默,掌握好度,合适的地方幽默一下,一样会出彩。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当中学习,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力求达到的目标。

(四)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前提

我们的教育长期忽视了教育的应有之义——人类对幸福的终极追求。而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够获得幸福;教育的功能是使人能够理解幸福;教育的过程是使人能够享受幸福。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构建积极的课堂氛围。积极的课堂氛围能使同学们心情舒畅,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思考和发言。师生交流顺畅,从而使师生双方都能进入最佳状态,并取得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黄教授还教我们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一些实用技巧。比如记住学生的名字、用副语言进行沟通等等。以前给学生上课时,真的记不得几个学生的名字。而学生往往也对老师印象不深。听了黄教授的讲解,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要尽量缩短由于空间距离而拉开的师生间心理距离的重要性。

要善于用合理的方法掌控课堂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师生感情的重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形成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他认为,即使是最勤奋的学生,就算有意识地集中精力去识记教材,也会由于这种“不动

感情”的课堂氛围的影响而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

教学方法不能孤立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高等教育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灌输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大胆地继承和发展课堂教学法,深层次地挖掘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巨大潜力。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给我们做了《课堂教学气氛掌控方法》的报告,其中谈到如何用提问的方法掌控课堂,她特别指出,“课程是由问题组成的”,但是也要注意发问的艺术,要尽量避免伪问题的出现。对此我的体会是,我们大部分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于学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性,而提问时最常用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在备课过程中,要找出能够引发学生思索和兴趣的问题,授课过程中适时向学生发问,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善于引导和鼓励,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意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第一线已经工作三年了,经过这次学习,我真正体会到了,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真的很难。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把各位教授传授给我们的教学技法合理的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以期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篇三:《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修心得

《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修心得 黄河科技学院 段凯

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认真学习,深感当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紧迫性和使命感,作为从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一名教师,我有义务落实国务院的教育文件精神,投身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鉴于此我报名了高校教师在线网络培训课程《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现在我按照培训要求完成激活课程--必修内容—选修内容—参与活动等环节后,体会甚多,略谈几点。

一、认清了高校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1、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知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10年底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回顾中国发展之路,有人归结于中国人的模仿能力超强,跟着美国走。经常在模仿,怎能会超越?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大会讲话中要求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2、高等教育教学需要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自1997年大规模扩招以来,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稳居世界第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非常规的飞速发展,高等教学的传统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都与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都相去远甚。以至于拖累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高级专门人才的步伐,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积极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深了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

通过在线课程的培训,我对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加深,也进一步掌握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

任何行为均源自意识的先觉。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更新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尤其对待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科学认识态度,仅强调其一,排斥其二皆不合理。专业教育是大学的教育深度,它标志着某学科领域内专业知识的量;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广度,更注重学科、专业之间差异化。有人说通识教育有点素质教育的影子,也不无道理。在培训课上,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说:“中国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欣赏交响曲,不懂茶道,着实不应该。”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专业领域内创新人才的培养,往往借助于通识教育的灵感嫁接才能有所突破。

2、转换教学方法

一般认为,大学教育是学专业知识的开端,诚如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所言,本科生教育是自学本本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是自读论文阶段,博士研究生教育是自找问题阶段。当然,这里对本、专科阶段的教育而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幅度。在这个层次上,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为“讨论式”、“研究式”、“问题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讲授重点为学习的方法、发现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原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改变意味着教师主导角色的定位与学生主体角色的形成。

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已无处不在,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可或缺。一是要求大学教师体课堂上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扩展和增加大学生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所以,有条件的应充分使用多媒体授课。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延伸课堂知识教育。建设精品公开课,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公开课,尤其是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资源,这对我们普通类三本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深远,值得借鉴。实践中例子也很多,如我校商贸学院法学专业教育自2009年以来一直与北京新起点教育集团合作,每周末进行卫星直播《法律大讲堂》,教室内网络同步接收,多媒体视频播放,充分享受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及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法学院的教育资源。实现良好的教

学效果,如2012年我校2009级法学专业大三学生一次性考试获取司法资格a证高达27人,通过率达到报考总人数的40.3%,相对于河南省当年a证不足10%的通过率而言,我校法学专业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在河南高校法学专业中属于上乘。

三、拓展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此次培训过后,作为参训者不只是写一篇800字以上的心得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参与人可以拓展自学的空间,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不同培训课程,实现了构建教师终生学习新知识的平台。一次培训,终生受益。这既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培训,也是实践!篇四: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修班学习总结

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修班学习

总结

2012年8月3日至6日,我参加了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修班。研修班上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王金发的《站讲台--研究性教学与课堂教学设计》;北京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万华《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美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教育部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高占先《研究性教学》;清华大学教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申永胜《关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如何讲好一门课》等讲座。内容涉及了教师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的各个方面。通过本次研修班的培训学习,我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等方面获得了提升和拓展。

本次培训使我获益匪浅,收获良多,现将本次培训学习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的爱岗敬业和对学生的挚爱是服务于教学、搞好教学的基石 教学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敬业精神促使教师不怕困难、不惜代价,不计报酬,踏踏实实教学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把教学看的比天大。有敬业精神的强大动力推动,教学就能搞出缤纷多彩的突出成绩。

王金发教授以自己亲身实践和自己的做法谈起,循循善诱,将枯涩的经验说教融入实践中,每天身体力行,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回复学生的邮件。我想他的一举一动感动着他的每一位学生。他从教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里,用录像机记录着自己的教学、讲课、演讲,然后每天拿回家去跟爱人一起探讨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后应该改进的方式,我想之所以王教授如此的兢兢业业,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岗敬业的心,有一种为学生服务、为教学而付出的心。

作为教师,教学要时刻想着学生,想着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如果连这点都没法做到,那么这一辈子都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积极进取,开拓创

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班上的后进生,更要给他们多一些的爱。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督促他们不断前进。

感情是最具感染性的东西,一个人的情感可以诱发别人产生同样的情感,教师情感的弥散则会深深地影响学生。因此,感情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仰慕感,可以使他对教师所讲的道理心悦诚服,使教师的要求通过感情的“过滤”和“催化”变成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要求,形成觉悟和决心,推动他去实践自己的诺言。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有的老师面对学生不自觉地戴着“面具”,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深埋心底,从不流露,明明内心似火,处处为学生着想,却貌似冰霜,不苟言笑;有的老师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学生少有鼓励、首肯,却动辄训斥、讥讽,以为如此的“心直口快”可刺激学生的上进心,却不料常常事与愿违;有的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保持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过失??殊不知,正是这种种师生关系的片面理解,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障碍,学生对教师望而生畏,冷淡疏远,教师则失去了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机会,难以对症下药。

二、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人生道路树立前进的榜样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往往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楷模,正如加里宁所说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更应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平时严格地要求自己,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让学生心服囗服,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良师益友,给学生做个好榜样。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

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王金发老师每天早上定期回复学生邮件,定期回答学生的问题和约见学生,他的这种为学生服务,为学生辛勤工作的精神必定会给每一位学生带来榜样作用。

三、研究型教学是当代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趋势

研究型教学是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正确选择,也是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次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修班,授课教师不约而同的谈到了研究型教学,为我们教学发展指出了方向。

几种典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初创于哈佛商学院。1910年,科普兰(copeland,d.)博士最先在哈佛商学院使用讨论法进行工商管理教学。当时有许多工商管理人员走进课堂,向学生展示自己在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写出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1921年在当时的校长多汉姆(donham,b.)的建议和鼓励下,科普兰出版了一本案例集,由此推动了该校教师运用案洌法进行教学。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来源于实幂的工商管理情景,常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地方在于,教学内容有着独特的来源、性质、内容编排体系,教学方法不仅指向教师,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相当大的行为变化。由于案例教学是针对实际的案例问题展开的学习与讨论,因此,案例教学的 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些固定的原理和规则。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得知识,增进才干,并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提高表达能力。案例教学还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从实际的场景出发,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增强设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首先强调案例的真实性。托尔(towl,a.r.)认为:“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为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因此,案例教学注重叙述的是一个有完整情节和一些戏剧性冲突的故事,而且故事还被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用来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教师的责任就是去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选择适当的案例。如果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授内容的案例,教师就要自己动手撰写案例。因此,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与组织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2.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problem—solving stud—ying)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在《关于行动的议程》的文件中正式提出来的。它将学习内容设计成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问题图式(problem schema)和观念性理解(conceptual understanding)。因此,问题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动机与牵引力。它通常以学生发现问题开始,而问题又经常被构想成故事情景,用于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况。但它不同于课堂上的问题解答,也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以设问来组织课堂教学,或那种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它首先需要在“课题”开题和方案论证中,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的问题。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习者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通过积极的分析生成新的理解、新的假设。这一教学过程的结果既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充实,又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整、重构。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在学习过程的始终诱导和鼓励学生发现“较复杂、较深层的问题”,把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等,作为课题结题重要的评价标准。它注重问题解决是基于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正如加涅在论述“问题解决”学习时指出的那样:“在学生的能力范畴之内,即在先前学会的知识和技能的范围之内时,最为有效。3.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i。)或译为“问题本位学习”,创始于1970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近年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在医学

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广泛运用,而且在欧美的工程教育中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项目设计训练和实验类课程。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的能力。特拉华大学数学与科学教育资源中心的barbara j.duch归纳了美国的四种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医学院模式、流动促进者模式、同学导师模式、大班模式,主要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修正假设。其共同的教学环节包括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后续行动、行动汇报、问题后反思五个环节。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real—world)问题,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训练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在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源于实际的问题进行小组工作。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及调整工作计划,组织讨论会,最后以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会议组织、会议纪要写作、项目报告的写作与宣讲等过程中,学生也很好地锻炼了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与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的不同,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所需要的新知识。通过这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该教学方法的特点。

研究型教学是当今正在不断深化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以问题意识为先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意识,采取师生互动的多种教学手段,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一系列教学难点、热点问题,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重要内容,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

这次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修班的学习培训,让我感受着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创新的理念,看到了做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的前进方向。我知道,自己要学习的路还很长,但我对教育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虽然培训期间的学习已经结束,但终身的学习还在继续,这次培训就像一抹浓浓的绿意,带给我对未来的无限希望!篇五:《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学习心得

《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学习心得

《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是在沈斐敏院长奋战在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第一线多年的沉淀。以全国第一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

一、福建省唯一一所进入第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我院为案例,从高职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科研与技术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办学的思路与实践。作为青年教师,通过学习《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结合高职院校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有些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未能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出现过分强调技能、忽视适度基础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或者受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的影响,忽视技能的养成;学校在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上缺乏生产性的理念,工学结合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学校教学实践中等等。究其原因就是办学理念不正确,搞不清楚“什么叫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才能办好高等职业院校”等问题。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时代的命题,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更多地引入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

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相应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转换。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结合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理念,还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态度和对高职学生的正确认识

教师的职业态度就是指教师对从事的职业所持的情感反映、价值评价和行为倾向。是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学校环境、社会要求等多方面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教师对高职学生的认识对高职教师的职业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像父母兄长那样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高校的师生关系相对中学时疏远了许多,但这并不是师生情感的倒退,而是它走向正常的表现。师生间平等的感情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感情。不仅是老师使学生成才,而且学生也促使老师进步。师生情的更深刻之处,是老师在学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学生从老师身上继承了真理和知识,这是一种价值层面的感情。人生有梦才会使人热爱自己的事业,让人感到人生的意义,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追梦的过程中,把希望(人生价值)寄托在学生身上,那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教师的重托呢?这就关系到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识问题。

人们总有一种习惯的看法,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低于普通院校。这是因为,如果拿着普通院校的考核标准去评价我们的学生,结论就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成绩确实不太理想。拿一把尺子去考核、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从根本上忽略智能的差异,显然是不公平,也是不科学的。对具有不同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去衡量,才是正确的做法,才能得到对高职学生的正确认识。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在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与普通大学专科的学生相比,没有智力的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的结构类型的不同,他们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高等专门人才。

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一名教师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教师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当我们的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就会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教师们长期精心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斯霞、魏书生、李吉林、于永正„„一位位名师、大师,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敬重,这真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地方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构想 篇5

摘 要:会计实践性教学是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有效手段,从当前情况看,地方高校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为此提出其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基本构想,以期能提高会计实践教学水平。

关键词:地方高校;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尽快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保证培养合格实用的会计人才成为当前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改革思路具体可归纳如下:

一、改革课程体系,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地方高校会计专业应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会计人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会计软件应用能力,还是培养学生利用会计资料和会计软件进行会计监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预测和决策能力,实践教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注重会计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学科课程过分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以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为中心,着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计划改革入手,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增大实践、实训的课时比重,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半比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加实践,动手实际操作,使得实践性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建设完备的会计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应力求真实合理

完备的会计实验室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实验室在布局上应能模拟会计实际工作环境,尽可能地模拟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设置相应的会计岗位,以满足学生进行分岗和混岗实验的需要。

在硬件的建设方面,由于一台电脑需要安装若干不同的实验软件,为保证实验软件的正常运行,需要及时配备或更新现代化的软件和设备,并尽可能接入互联网。实验软件是会计实践教学的必备工具,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应尽可能接触多种财务软件,尤其要掌握目前社会流行的金蝶和用友等会计电算软件。为此,高校应加大会计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要为会计实践教学配备充足的、现代化的教学软件,有条件的学校应适当增加企业目前使用的商品化软件,使学生有参与会计工作的真实经验和感受,以提高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信心。

另外,为避免会计实践教学闭门造车的现象,应使模拟实验真实合理,以提高实验的效果。在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时,一般模拟的是企业会计的典型部门和典型岗位,但这种实验往往与实际部门和岗位的业务范围相脱节,这就需要将一般企业内部相配套的供、产、销各个环节的会计业务引入实践教学。由于企业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需涉及相关的业务,如办理银行贷款、存款、申报税务等工作,因此所模拟的会计部门应全面设置出纳、材料、工资、成本、综合等会计岗位,以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熟悉不同的岗位和工作,可以使学生熟悉财务与企业内部各部门、财务与外部金融、贸易、外汇、税收等单位的各种财务及其他信息的规律,熟悉并掌握相关经营业务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模拟实验中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尽可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同时也为进行轮岗和混岗训练创造了条件。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是学生将会计知识与技能全面化和系统化的重要方式,所以应采用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相结合的实验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验内容上要求不仅能模仿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所模拟的行业还应多元化,事业单位、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农业等都要列入实验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或者未来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

三、建立适合地方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虽是在一种仿真的环境下进行,但毕竟与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许多高等院校都与企业界联系,建立有校外会计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直接参加管理和实践工作、进行现场顶岗实习的场所,学生可以在企业实地观摩、参与会计业务操作,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真实的业务技能的训练,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服务,如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等,使之成为企业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基地,以此来巩固和扩展与企业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就业难问题,实现校企“双赢”。

再则,为了解决由于企业会计工作保密性非常强,学生较难接触真实会计资料的问题,学校可与校办企业或后勤集团公司进行合作,安排部分教师和学生到校办企业和后勤集团去参与日常财务工作,这样企业既节省了人工费用,教师和学生又有了较好的实践锻炼岗位。此外,高校还可利用自身高级会计人才聚集的资源优势,成立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事务所既有一般的会计账务处理、审计、会计咨询等社会服务职能,又可以作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主要的实习基地,这些方式应该是会计实习基地建设的很有效手段。

四、提高教师实践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

大多数会计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扎实,但会计实践经验缺乏,因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在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把社会实践也可看作是教师的一种进修,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首先,学校应制定有关制度并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积累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再者,可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教师实践基地,以丰富教师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会计教学必须顺应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积极探索会计实验教学的实效性,使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敏,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10(7)

[2]王桂云,职业技术教育会计教学应突出职业性[J],教育与职业,2009(21)

作者简介:屈瑜君(1971-),男,湖南衡阳人,现为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及实践论文 篇6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心理素质

心理是一面反映个人综合状态的镜子,也是高效学习的关键。钢琴演奏也不例外,拥有良好的心态可以帮助演奏者顺利地完成一场成功的钢琴表演。在当今拥有钢琴专业的高校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许多钢琴演奏技术上的训练,然而这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有很多长期练习、技术娴熟的钢琴演奏者在舞台上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表演效果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影响演奏者心理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综合分析并采取科学的措施提高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为演奏的完美进行保驾护航。

一、分析因素,把握学生心理特点

影响大学生钢琴演奏心理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外因则是指演奏的曲目、演奏环境等。

(一)学习方式。演奏钢琴曲是需要身体和大脑同时工作的,在反复的练习下,身体和大脑都可以进入自动化的状态,无需演奏者刻意地控制,便可以行云流水般完成一首曲子的弹奏。想要保持这种自动化的状态,就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在有觉察的情况下,完成身体和心灵的相互配合。然而对于还没有熟练控制演奏自动化的学生来说,往往弹着弹着就串了谱子,音乐也比较死板,其中没有艺术情感的体现。

(二)演奏曲目。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成功完成一场演奏,需要不断刻苦练习。一开始练习曲目的学生非常容易产生紧张的心理,无法合理地将注意力分配在谱子和弹奏上,常常顾此失彼。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学生才能做到熟练掌握演奏技巧,有条不紊,达到和谐、稳定的演奏状态。但由于有的曲目难度比较大,学生在一开始练习时就很吃力,有时尽管经历了长期的训练也无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如果学生在实际演奏中遇到难度比较大的曲目,很可能产生紧张心理,影响自身真实水平的发挥。

二、激发兴趣,创造良好演奏氛围

任何成功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而日复一日的刻苦其动力来源于源源不断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保持对钢琴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练习之余给学生们讲一些国内外有名的钢琴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些钢琴大家成名的心路历程,以及这些演奏家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是怎样面对和处理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欣赏钢琴之美,在弹奏时和作者想要体现的情感形成共鸣,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钢琴产生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不断地保持对钢琴的热情和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注意钢琴教学中的劳逸结合,可以在练习之余为学生放一些著名的钢琴曲,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放松练习所带来的疲惫,还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和曲目形成共鸣,在接下来的弹奏中加入新的认识。此外,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鼓励和称赞。尤其是那些练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积极帮助他们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让学生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对钢琴的热情。

三、开设课程,帮助学生端正态度

拥有良好的演奏心理是成功进行钢琴弹奏的关键,对此,钢琴课程的任课教师要引起一定的重视,教学中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课程来帮助学生们解压,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弹奏心理。人的气质类型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多血质的学生,教师在发挥学生活泼热情的一面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细致、专一的品格,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果敢以及通过音乐进行表达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缺点面前不要自卑气馁,在优点面前不要盲目自信。此外,教师还应做到以下几点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引导学生积极和身边的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可以将自己练习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主动地帮自己排解压力。

(二)通过科学的练习帮助学生在演奏时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三)鼓励本班学生在课余多参加音乐会、音乐节等活动,在放松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对钢琴的感知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在当今教育的发展下,高校钢琴教育也有了崭新的进展。如若要取得更理想的成效,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演奏钢琴的技术,还应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演奏心理,做到身体和心灵上的统一,完美地将自己的艺术情感通过娴熟而流畅的钢琴演奏传达给听众。

参考文献:

[1]王硕.探究大学钢琴教学中的演奏心理训练与培养[J].大众文艺,,(18):23-24.

[2]王慧芳.论钢琴教学与演奏中的心理作用[J].黄河之声,,(4):41-42.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篇7

关键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

引言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科学研究、开发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工作的水平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对科学研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实验室的重要性, 各个高校都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 除了积极对现有实验设施进行更新和维护之外, 还努力建设新的实验室, 投入的经费之大令人惊讶。实验设施总价值的多少一时间成为衡量高校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然而, 是否可以认为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实验室就意味着实验教学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笔者持反对意见。只有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各项资源, 合理安排实验课程, 寻求理想的实验教学模式, 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 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从而促进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提高。笔者针对目前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目前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各高校实验室无论是硬件设备更新方面还是软件建设上, 以及实验教学人员素质提高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也应当看到, 目前高校实验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长期以来, 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对实验室工作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不重视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缺乏激励机制和高效的管理机制, 实验教学地位偏低, 导致实验人员学历、素质偏低, 队伍不稳定;三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实验过程和内容几乎固定不变, 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也容易与今后的工作脱节, 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四是实验室难以做到完全开放, 使得花了大量金钱买来的设备很多都是作为一种摆设, 没有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五是大多数课程的实验并没有单独设立学分, 考核方式较为随意, 难以形成对学生的约束, 从而降低了实验效果。上述各个方面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实验室的工作, 抑制着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2.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2.1 转变观念, 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

实验教学长期以来都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 在大学教育体系中从属于理论教学。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在课程总学时中分出一部分学时作为实验学时, 安排经典性或验证性的实验供学生完成。实验考核多以填写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为主, 课程的总评成绩主要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这样的实验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 造成了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极度不重视, 不肯认真做实验, 为了填写实验数据和完成实验报告而做实验, 这样的实验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实验真正的目的和意义并没有达到, 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实验只是走过场, 只要随便抄袭实验报告就可以交差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 实验、实践技能相对薄弱,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而当前我国社会大量需要具有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所以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实验教学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的地位。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俗话说“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在课堂教学中应时常教导学生实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 培养应用实践能力, 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实验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应用技能, 直接为毕业后的就业服务。其次是为了克服实验教学普遍缺乏约束力的缺点, 可以把实验教学设置为独立的课程并设立学分, 打破理论课程的局限, 独立开课、独立考试, 规范考核的方式, 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最后, 应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地位。实验教学人员长期接触和维护实验设备, 是实验教学的主力军, 应充分体会到他们的艰辛, 肯定和重视他们的工作,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各种机制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思想能动性,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2.2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教师队伍是学校师资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是实验室建设的骨干力量, 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奉献精神强、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实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和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首先, 应正确对待实验教学人员的地位和作用。过去, 实验教学人员一直被看作是服务于教学的教辅人员, 其经济收入与地位都与教师有一定的差距。确立实验教学人员应有的地位和相应的经济待遇是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使实验教学人员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进修学习等方面给予保证, 如人事方面每年确保给予实验教学人员一定比例的技术职称指标, 并可参照教师系列相应的评聘条件, 允许实验教学人员评聘正高级专业技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 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多种渠道引进人才。重视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 实行梯次配备、合理搭配、优势互补。一方面要逐步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中来, 改善实验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 特别是重点实验室要吸收高层次的教授、专家、学者及高级工程师参与, 形成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为核心, 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实验教师队伍梯队。同时也要充实优秀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学历人员到实验室工作。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实验教学人员制定培训计划, 定期到国内名校访问进修、参观考察和交流经验等, 学习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 提高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 以适应学校发展和实验室建设的需要。

2.3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服务于理论教学, 开设的实验多以经典性、验证性的内容为主。经典性和验证性实验往往针对某一章节或单一的定理, 其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一般很少有变化, 它可以帮助学生验证定理的正确性, 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常用的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在实验课程中开设此类实验是必须的, 但其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的一成不变, 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往往不能紧跟当前科技发展, 缺乏各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化, 这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极不相符。所以, 这就要求对原有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需要。

实验内容的改革应当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 开设具有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强的, 能够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实验项目, 削减陈旧的、以验证理论为主且内容单一的实验项目。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改进实验方法, 以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针对实验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 可把实验分为必做的基本实验、教师指导下的综合性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的创新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安排一些内容相对简单或经典的验证性实验, 学习常用实验设备的操作方法,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能力。综合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其实验内容不是针对某个单一的定理或知识点, 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实验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实验设备完成实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前后联系的多个知识点或一些综合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使用各种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的做法是教师对学生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指导, 由学生根据自身的要求和实验室条件完成实验。实验中, 教师只负责提供实验条件, 具体的实验设计、方法、步骤、数据采集处理、实验报告等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它不仅具备综合性实验的特点和优点,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总之, 对于一个着重培养应用型、实践性、科研型人才的大学来说, 在目前社会急需此类人才的大环境下, 多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

2.4 加强实验室开放。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中, 理论课教学时数较多, 而实验课教学时数偏少, 实验项目中验证性实验多、综合设计性实验少, 仅通过正常的实验教学难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另外, 多数实验课学时多为2学时, 对于操作步骤较为繁琐、涉及内容较多的实验, 如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实验课时明显不足, 加上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大多数学生来不及深入理解实验原理, 思考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问题, 草草结束实验, 以致出现抄袭和捏造实验数据的现象, 这样的实验效果会大打折扣。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一方面增加实验大纲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另一方面要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 通过实验室开放来弥补学生实验课时的不足,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实验室开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就是要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具有优于他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和空间, 而开放实验室能够为学生创造这种环境。随着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欲望不断增强, 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进入实验室, 提高基本技能, 学习实验技术, 锻炼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 实验室开放成为最好的选择之一。

2.5 规范实验课程考核方式。

实验课程考核的客观化、正规化可以直接衡量学生实验技能的水平。规范了实验课程的考核就可以提高对学生的约束力, 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间接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如何实现实验课程考核的客观化、正规化是实验课程考核的难点所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是以学生填写实验数据, 完成实验报告的形式为主, 这样就很难避免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的现象, 导致有的学生虽然实验报告做得非常漂亮, 但其实验水平却很低的情况发生。为了规范实验课程的考核, 笔者认为, 可以在实验课程结束后, 组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评估考核, 具体的做法是首先由教师根据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考核的需要编写题卡, 考核时让学生在题卡中随机抽取, 然后根据题卡的要求完成实验, 负责考核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一对一或一对多进行考核, 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得出的实验结果判定通过或不通过。为了更大限度地提高考核的客观性, 可以聘请没有给考核对象上课的其他教师或专家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例如:海洋运输行业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在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要取得各种技能证书, 如高级消防、急救证书、雷达/ARPA证书、GMDSS普通操作员证书等, 学生在考大证之前还要通过大证评估考核。各海事局每年都要组织教师或专家到各个航海院校对学生进行实操技能评估考核, 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就是以上提到的方式。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可最大限度地达到实验考核的客观化和正规化, 学生们在这种考核方式的约束下, 真正做到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高度重视和一丝不苟。

结语

实验室的工作水平是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可以说, 没有实验室的水平, 就没有高等学校的水平。而要提高实验室的水平, 就要从提高实验室的教学水平做起, 实验教学模式的先进与否又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但是, 实验教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在实际工作中, 应勇于探索, 不断总结经验, 寻求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实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史典义, 汪洋等.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J].职业圈, 2007, 65, (13) :69-70.

[2]徐涛, 张俨娜等.创建全国一流高校, 全面推进实验室建设[J].科技信息, 2007, (18) :167.

[3]陈晓霞, 杨晓燕.立足创新能力培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6, (11) .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篇8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在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速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都开始将重心转移到了创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领域当中,并且在原有的理论教学基础之上展开了非常多的有益尝试。事实上,高校阶段中的体育课程不仅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同时还是提升学生终生体育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将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是笔者乃至所有高校体育教育者都需要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 教学目标过于单一

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主要体现于如下的几个方面:高校的体育教学者在课堂当中非常教条式的按照开始、准备、基础和结束这四个阶段来开展;教育者在没有充分了解学生体育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就盲目的开展课程教学,让整个体育课程变得异常的死板和枯燥;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教育者也只是一概而论的制定教学目标,不会考虑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2 教学内容局限于竞技化

简单一些解释,在很多高校的体育课堂中,教育者都是围绕着竞技项目来制定和设计课程内容的,此种现象不仅非常不利于正常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会进一步加大学生的身体压力,让他们经常性的处于体能极限的状态,彻底打乱高校大学生的人体生长规律,让体育运动成为了一种负担,严重制约了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

2.3 教学过程过于技术化

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很多教育者都存在着过于追求动作规范性的现象,将以运动健身为主要目的的体育课堂变成了一个磨练技术的专业课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体育教育者受到了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授课当中就比较容易出现重技术和轻理论的情况,不顾及学生的体育能力与接受程度而去盲目的提高体育课程的技术难度。

2.4 教学评价的实用性较差

还有一些高校体育教育者还比较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只采用一个标准来对体育课程展开教学评价。事实上,教学评价的主要价值就是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且客观的了解自我,进而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而过于整齐划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却让很多身体素质或运动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实用性极差。

2 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策略

2.1 全面树立起高校体育教育的新观念

笔者认为,如果想要进一步加快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速度,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为树立起全新的教育指导观念,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守旧或错误的教学观念及时的纠正过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起全新的“终身体育”运动思想。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均离不开创新与改革力量的支持,在这个过程当中,打破传统和创新改革的道路上势必会充满了困难和险阻,但是我国的高校管理者与教育者一定要具备大无畏的创新精神,充分的尊重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从根本上发挥出因材施教的真正价值。

2.2 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日后的高校体育课程中,教育者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首先,体育教育者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经常性的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和兴趣,合理化的增加或删减一些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具备自主选择课程内容的权利;其次,教育者还要密切的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来推荐一些更加适合的体育项目,让高校学生的体育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刺激;最后,教育者还要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参与性较强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可以主动的融入到体育课程中,为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夯实的基础。

2.3 保证高校体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我国的教育部门相继提出了有关于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的制定标准,为的就是能够让当代大学生可以在一个健康且自由的环境中来参与体育项目。基于此,高校的体育课程教育者应当进一步创新原有的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展开辅助性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均能够出现较大幅度上的提升。

2.4 建立起合理性和实用性较高的评价体系

在高校阶段的体育课程当中,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以往的体育评价体系中,教育者最为关注的就是学生的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以及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虽然从表面上看来这些评价内容比较的全面且科学,但是在實际的应用当中却显得太过于笼统。为此,高校体育教育者应当从如下的几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改进:首先,高校的体育评价体系要彻底摆脱过去的“一言堂”状态,要在其中加入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高校的体育教育者还要尽快的建立起多维度的综合评价观念,不仅要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展开理论知识和技术测评,同时还要以学生自身为基准,观察大学生是否增强了身体素质和提高了运动能力;其次,体育教育者还要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加入心理学与社会学等内容,观察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交际能力是否出现了一定水平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静波,曹策礼.我国大学体育教学面临“扩招”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25(02):899-901.

[2]李静波,樊莲香,田春阳.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发展趋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01):109-112.

[3]吕慧青.普通高校“三自主”选课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1):134-135.

作者简介

王龙,男,现供职于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作者单位

上一篇: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下一篇:学校体育艺术节体操比赛主持词与学校体育运动会闭幕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