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税法教学

2024-08-11

高校税法教学(共11篇)

高校税法教学 篇1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 在高校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在如此背景下, 项目教学法开始在高校税法教学中尝试运用。本文就项目教学法、高校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在高校税法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以期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高校税法教学,项目教学法,教学项目,模式

在高校税法教学中, 运用项目教学法是根据高校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尝试。基于此, 笔者在下文中就此展开了探讨。

一、关于项目教学法的分析

(一) 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把课程内容依照项目的相关性组织起来, 以项目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探究获得知识的方法, 并最终获得知识, 这中把项目作为主线来进行课程教学的方法称之为项目教学法。

(二) 项目教学法具有的优势

项目教学法具有传统教学法不具备的优势。其一, 项目教学法真正实现了教学一体, 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 学生的被动学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所取代。其二, 项目教学法有很强的实际针对性。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内容是按照项目工作过程的相关逻辑要求而组织起来, 从而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 可以把实践与理论紧密的结合起来。

二、关于目前高校税法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 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的高校税法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埋头念讲义, 学生埋头做笔记”的教学模式一统天下。这种以讲授为主的硬性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既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又使课程知识的实用价值得不到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荡然无存, 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于是就普遍出现了上课吊儿郎当、大面积逃课等现象。

(二) 案例教学法不能满足教程的需要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 单纯理论教学不能起到很好教学效果的缺点已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识到, 案例教学法由此在高校税法教学中逐渐推广开来。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个或几个案例为出发点, 通过对其进行分析而学习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及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但对于税法教学这门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实践性以及时效性都很强的高度综合性学科来讲, 案例教学法不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所提高的仅仅是学生的应试水平, 因而远远不能满足税法课程教学的需要。

(三)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能充分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具有强大的视听功能, 在化抽象为形象, 化复杂为简单反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 大多数高等院校对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资金投入都较大, 硬件设施以相当普及。但是, 由于有些高校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素养相对不够或者由于高校教师课时量大、业务繁忙等原因,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有的作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挥。在高校税法教学中, 教师在多媒体上所展示的并不是纳税过程和方法, 而是一些文字理论和习题,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电子课件简单的等同起来了。

三、关于在高校税法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一) 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

为了在高校税法教学中成功运用项目教学法, 对现行的高校税法教材进行整合十分必要。现行的高校税法教材是章节式的, 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却是专题式的, 高校税法教师必须根据项目教学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如:在运用项目教学法对税法课程进行教学时, 教师就应把具体税种的实体法与程序法整合为几大税种的纳税申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对增值税的纳税申报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 教师就应该把增值税实体法方面的内容及申报解缴税款程序法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

(二) 对教学项目进行精心选择

为了在高校税法教学中成功运用项目教学法, 对教学项目进行精心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项目的选择来源有三: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出现的教学项目。教师可以把校企合作中真实存在的项目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修改, 使之成为教学项目。这类教学项目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一是来源于教研活动中的教学项目。教师可以把在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中遇到一些问题作为素材进行设计, 使之作为教学项目出现在教学中。这类教学项目具有理论性强的特征;一是通过高校学生科研活动产生的教学项目。在高校学生的各种比赛中往往会涉及税收方面的知识, 教师可以用此为素材设计教学项目。这类教学项目具有针对性强的特征。

(三) 注重课堂实施

一是教师应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项目教学法对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反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一是教师应注重研究学生, 实行因材施教。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 教师在实践项目教学法时应注重因材施教,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一是教师应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教学项目分几个节次来进行, 不能把教学节奏安排的过快[2]。

四、结语

总之, 在高校税法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 是根据高校税法教学的现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尝试。广大高校税法教师应把项目教学法的优势与高校税法教学实际进行有机结合, 通过整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项目和注重课堂实施等方法推动项目教学法在高校税法教学中的成功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璐, 吕蓉.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税法》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04) :140-141.

[2]林丽.民办高校《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东盟博览, 2012 (12) :102-103.

高校税法教学 篇2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税法》课程为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中高级经济管理人才所必需的税法基本理论知识和税收实务操作基本技能,熟练进行企业主要税种的计算与纳税申报,熟悉主要税种的征收管理,强化学生依法纳税意识和税法知识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相关财经类课程和胜任相关职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知识教学目标要求:使学生全面掌握我国现行税法的立法原则以及各个单行税种的税制要素、税额计算和申报缴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避免税收法律法规的简单罗列。要求学生对理论问题要理解透彻,对业务方法要熟练掌握。

能力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税收理论分析税收法律制度,能够观察并且分析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能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把税收理论和税收实务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主要税种的政策规定和税款计算,能进行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纳税申报,为以后对学生进行税务管理、企业会计和经济管理等应用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税法概论 授课学时:6学时

【理论讲授内容】

理论学时:6学时

掌握:税法的概念、税收法律关系、税法的构成要素;

熟悉:税法的分类、税收立法机关及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了解: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税务机构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讨论与作业】

税法的构成要素,我国现行税法体系,探讨我国税收立法权。

第二章 增值税法 授课学时:18学时

【理论讲授内容】

理论学时:16学时

掌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税率、征收率的确定,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几种特殊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的计算,出口货物退税的计算法。

熟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报办法,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及管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与纳税申报

了解:增值税的立法原则、基本原理、特点和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讨论与作业】 案例分析与作业时数:2学时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探讨增值税税制简化问题。

第三章 消费税法 授课学时:10学时

【理论讲授内容】

理论学时:8学时

掌握: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进口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

熟悉:消费税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立法原则及其与增值税的关系,消费税的纳税人、纳税地点与纳税申报;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兼营不同税率应税消费品的税务处理,出口应税消费品退(免)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纳税申报

了解:消费税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立法原则及其与增值税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讨论与作业】 案例分析与作业时数:2学时

消费税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探讨消费税并入增值税的可行性。

第四章 营业税法 授课学时:5学时

【理论讲授内容】

理论学时:5学时

掌握:营业税税目、税率、计税依据,应纳税额的计算,几种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

熟悉:营业税纳税义务人与扣缴义务人、税收优惠、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纳税期限

了解:营业税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立法原则及纳税地点与纳税申报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讨论与作业】

营业税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营业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探讨我国营业税并入增值税的可行性

第五章 城市维护建设税法 授课学时:1学时

【理论讲授内容】

理论学时:1学时

掌握:掌握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率、计税依据、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教育费附加的计税依据、计征比率及计算方法

熟悉: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征税范围、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收优惠

了解: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的立法原则、纳税义务人、征收管理与纳税申报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讨论与作业】

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的立法原则、纳税义务人;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率、计税依据、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探讨城市维护建设税的使用。

第六章 企业所得税法 授课学时:12学时

【理论讲授内容】

理论学时:10学时

掌握:企业所得税税率、计税依据,纳税人、应税所得额确定、资产的税务处理、股权投资与合并分立的税务处理、税收优惠、税额扣除,应税所得额的调整、亏损如何弥补、纳税申报表主表及附表一的内容

熟悉:纳税义务人与扣缴义务人、税收优惠、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纳税期限

了解:企业所得税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立法原则及纳税地点与纳税申报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讨论与作业】 案例分析与作业时数:2学时

企业所得税税率、应税所得额确定,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与缴纳,探讨企业所得税如何更好的体现公平。

第七章 个人所得税法 授课学时:8学时

【理论讲授内容】

理论学时:8学时

掌握:掌握纳税人身份判定、应税所得项目、税率、不同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应纳税额计算、减免税优惠、境外所得税额扣除、纳税办法

熟悉: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的具体规定

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立法原则、纳税人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讨论与作业】

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的具体规定,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

第八章 其它税种 授课学时:4学时

【理论讲授内容】

理论学时:4学时

掌握:各小税种应纳税额计算

熟悉:各小税种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法律规定

了解:各小税种概念、税收优惠以及征收管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实践环节

本课程安排集中模拟一周,详见《企业涉税模拟》教学大纲。

五、成绩考核

本课程是考试课,成绩评定方式按《吉林工商学院考务管理规程》执行。学生课程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40%和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根据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上课出勤、听课状态等进行综合评价;期末考试实行统一出题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阅卷后要进行试卷分析和文字总结。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

黄爱玲·《税法》·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6 2.参考书: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高职税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篇3

关键词:工资薪金;个人捐赠;税前扣除

税法是一门是经济法的重要分支,开设税法课程让学生了解税收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外,也能训练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而个人所得税跟每位劳动者息息相关,而光是教会学生利用税率表如何计算,这些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没有真正达到大学教育的目的,而大学不应是“一本书教育”。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能把税法知识给学生讲透,同时又能达到跟生活实际相结合,并且能够帮助身边有爱心的人合理的进行捐赠,达到既献了爱心又合理节税的目的。

先引出问题:(1)如何捐?(2)捐向哪?(3)捐多少?

情境一:张小五在暑假期间做了家教领取了报酬5000元,他打算把其中的3000元通过汇款的方式直接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儿童,请计算如何帮他进行纳税筹划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

法条回顾——(1)纳税人将其应纳税所得通过非营利性机构向教育、民政部门以及遭受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个人在应纳税所得额30%以内的部分,准予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国税函[2001]164号)(2)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向红十字事业的捐赠,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准予全额扣除。(财税[2000]30号)

解析:根据国家税务局的规定,张小五通过汇款方式直接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儿童,享受不了税前扣除的政策,所以小明应负担的税额为5000*(1-20%)*20%=800元。如果我们帮助张小五把直接捐赠改为通过非营利性机构的间接捐赠,首先计算能够在税前扣除的最高限额为5000*(1-20%)*30%=1200元,然后计算税前扣除应纳税所得额的30%以后,要负担的税额则为:[5000*(1-20%)-1200]*20%=560元,与之前的直接捐赠相比较,节省了240元的税负。

通过情境一,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要想捐赠之后合理避税,首先要选对适当的捐赠方式,避免直接捐赠,而尽量通过非营利性机构或团体捐赠——比如这些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等。

2、当进行捐赠的善举之后,要尽可能索取相应的票据或证明材料,为税前扣除做好准备。

3、可以向特殊的项目进行捐赠,从而达到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特殊项目包括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红十字事业、农村义务教育等。

情境二:张小五除了8月份做家教获得劳务报酬5000元以外,9月份和10月份又做兼职分别取得了报酬5000元,他希望把9月份的报酬通过民政部门向贫困地区捐赠3000元。

现在我们可以设计几个方案来比较一下那种方案税负负担更轻。方案一,假设张小五只在8月份一次性捐赠了3000元,9月份不再捐赠。

根据案例一的结论,可得知一次捐赠3000元只能扣除1200元,最终个人因获得劳动报酬还要承担56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款。而9月份获得的5000元报酬还要承担5000*(1-20%)*20%=800元的个人所得税。这样算起来,二个月一共获得报酬10000元,捐赠3000元之后仍要承担的个人所得税是560+800=1360元。

方案二,假设张小五在8月份只捐赠1200元(即税前应纳税所得额的30%),而在9月份捐赠1800元。

这样8月份应缴纳个税[5000*(1-20%)-1200]*20%=560元,而9月份缴纳个税仍然税前扣除应纳税所得额的30%,[5000*(1-20%)-1200]*20%=560元,应缴纳个税还是560元。二个月一共捐赠3000元,而要承担的个人所得税是560+560=1120元。与方案一相比,比它节省了240元。

方案三,张小五8月份只捐赠1200元,9月份捐赠1200元,10月份捐赠600元,这样三个月一共捐赠了3000元。

则8月份与9月份应缴纳个税都是560元,[5000*(1-20%)-1200]*20%=560元。而十月份{5000*(1-20%)-600}*20%=680元,这样比起方案二,在十月份节税800-680=120元。

情境三,张小五2013年8月在学校取得工资收入10000元,在外兼职授课获得劳务报酬5000元,他希望通过民政部门向贫困地区捐赠3000元,在不考虑社保缴纳情况下,思考用那种捐赠方式能更节税?

方案一,只用工资收入进行捐赠,允许税前扣除的部分最高为30%,所以(10000-3500)*30%=1950元,工资在捐赠之后应纳个税为:(10000-3500-1950)*20%-555=355元。而劳务报酬还要交税5000*(1-20%)*20%=800元,所以只用工资进行捐赠3000元,最终要承担的个税为355+800=1155元。

方案二,只用劳务报酬进行捐赠,则税前最高可扣除5000*(1-20%)*30%=1200元,劳务报酬部分还应纳税{5000*(1-20%)-1200}*20%=560元。而工资部分应纳个税(10000-3500)*20%-555=745元,所以最终要承担的个税为560+745=1305,这种方案比方案一还要多缴税150元。

方案三,采用组合捐赠,先在劳务报酬中捐赠1200元,然后在工资里扣除余下的1800元。则劳务报酬捐赠后还应纳税{5000*(1-20%)-1200}*20%=560元。而工资部分应纳个税(10000-3500-1800)*20%-555=385元.这样一共捐赠3000元,而负担的个税为560+385=945元。此方案比方案一还要节省1155-945=210元。

从案例三的三个方案分析,我们又可以得出当分期取得收入时,为了捐赠之后最节税,我们可以不同的月份进行适当的划分。而对于同时取得不同项目的收入,我们可以对捐赠款项在不同项目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从而达到做了好事,又达到节税的目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企业税务筹划与案例解析》,汪华亮、邢铭强,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高校税法教学 篇4

一、《税法》课程考核模式的现状分析

1.考核内容不全面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税法》的积极性, 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 在上课过程中, 常常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比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讲解与讨论等, 但是期末试卷的考核内容一般只包括讲授的理论部分的知识点, 对于考查学生能力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 另外, 由于税法实践性很强, 对于税法实际运用部分的内容没有涉及。

2.考核结果具有不公平性

《税法 》课程综合考核成绩中的考勤部分只要学生不旷课就可以得分, 在平常的作业中, 学生作业存在抄袭的现象, 学生作业质量的真实性老师无从判定。

《税法 》 课程考核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有不公平性。 成绩高的并不一定是学习效果好的, 而平时学习积极性高的, 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善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同学的成绩也许并不是最高的, 这种考核结果对他们来说不公平。

3.不能有效通过考核结果反馈教与学状况

由于传统的考核模式单一、考核内容不全面, 考核的结果有失公平, 考核结果不能真正反映老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考核成绩高不能完全说明教学效果好、方法得当, 也不能说明学生学习效果就好、学习积极性就高;反之学生考核成绩不好也不能完全说明教学效果不好、方法不得当, 不能说明学生学习效果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这主要是由于考核结果完全不能反映教和学的全过程, 二者之间没有严格的正相关关系。

二、关于《税法》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考

为了能够更科学、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学生学习《税法》课程的效果, 能有效通过考核结果反馈教与学状况, 就必须对目前《税法》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

1.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 税法 》 课程考核形式可以采取分阶段的多样化方式进行, 考核阶段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

(1) 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 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平时出勤、平时作业、课堂回答问题、进行案例讲解与分析、模拟实验操作等。

平时出勤、平时作业方式与传统一样, 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 课堂回答问题、进行案例讲解与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税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模拟实验操作主要是考查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动手能力。 进行案例讲解与分析考核形式, 将学生分成几组, 由各组学生收集相关案例, 然后讲解分析该案例, 再由其他组的同学提出意见, 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 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锻炼胆量。 这种考核方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发潜能, 能够真正考核学生对课程掌握的程度。

(2) 结果性考核

结果性考核主要是考査学生学习税法的结果, 对税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核形式可以采取:传统闭卷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传统闭卷考试是由老师出一套考试题,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由于考核方式较多, 需要合理确定这些考核方式在最终成绩中的权重, 使考核方式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2.规范考核内容

为了避免期末通过突击、 死记硬背就能顺利通过考试的情况, 就要增加考核内容, 这主要是针对结果性考核来说的。考试内容包括:

(1) 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

根据《税法》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 各章节、各层次的内容都应该兼顾, 只是重点部分占的比重最高, 难点部分只占一小部分, 最好不超过10%。

(2) 能力方面内容的考核

税法考核内容应该增加一些灵活性强、 能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的内容, 这样可以拉开差距。 要正确回答这些内容, 就不能仅仅考记就可以完成, 比如通过案例分析体现。

3.丰富考试题型

在题型设计上, 要避免靠死记硬背得分的题型, 多采用能够体现学生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题型, 如: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综合题、案例分析题等类型。

三、结语

一门课程的考核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更重要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督促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实现教考并举,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考核模式, 使课程考核真正为教与学作出贡献。

摘要:《税法》课程是许多高校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多数高校对该课程的考核评价一般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进行, 考核评价方式较陈旧。本文分析《税法》课程在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更科学合理考核评价模式, 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实现教考并举,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税法》课程,考核模式,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黄德霞, 罗云方.财务管理专业税法课程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探析[J].考试周刊, 2014 (25) .

税法复习资料教学生 篇5

1.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方法与国家有关税收法规相抵触的应当执行(B)A.国家有关财务规定 B.国家有关税收规定

C.国家有关会计规定 D.国家有关财务、会计规定

2.下列对车辆税额的特殊规定中正确的是(C)。C.对车辆净吨位尾数超过半吨者,按1吨计算

D.对车辆净吨位尾数在半吨以下者,不计算;超过半吨者,按1吨计算 3.下列各项中,应当征收土地增值税的是(B)。

A.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互换房产 B.公司与公司之间互换房产

C.兼并企业从被兼并企业取得房产 D.双方合作建房后按比例分配自用房产

4.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会计利润总额(B)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A.10% B.12% C.15% D.20% 5.下列关于税务行政处罚权的表述中,正确的是(B)A.省地方税务局可以通过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设定警告 B.国家税务总局可以通过规章的形式设定一定限额的罚款 C.省以下国家税务局的稽查局不具有税务行政处罚主体资格 D.作为税务机关派出机构的税务所不具有税务行政处罚主体资格 6.下列货物销售中,免征增值税的是(B)

A.烟叶 B.古旧图书 C.图书 D.中药饮片

7.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A.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提费用,除另有规定外,不得扣除 B.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的开发间接费用资料不实的,不得扣除

C.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的前期工程费的凭证不符合清算要求的,不得扣除 D.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已装修房屋,可以扣除的装修费用不得超过房屋值的10% 8.土地增值税的最高税率为(D)

A.20% B.30% C.50% D.60%

9.下列各项中,可以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的是(B)A.供电部门占用耕地新建变电站 B.农村居民占用耕地新建住宅

C.市政部门占用耕地新建自来水厂 D.国家机关占用耕地新建办公楼

10.下列消费品,不属于消费税征税范围的(C)

A.烟丝 B.果啤 C.手扶拖拉机的专用轮胎 D.高尔夫球袋

11.增值税纳税人从事下列业务适用13%税率的是(D)

A.销售工业用煤炭制品 B.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C.出口国家非禁止类的货物 D.销售图书、报纸、杂志 12.下列行为属于土地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是(A)

A.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B.房地产的代建房行为 C.房地产出租 D.房地产的继承 13.下列各项收入应计入销售额缴纳增值税的是(D)。A.纳税人销售货物的同时代办保险而向购买方收取的保险费 B.增值税纳税人收取的会员费

C.从事热力、电力、燃气、自来水等公用事业的增值税纳税人收取的与货物销售数量有直接关系的一次性费用 D.销售汽车的纳税人向购买方收取的代购买方交纳的车辆购置税、牌照费 14.2008年某作家的长篇小说由出版社出版,按合同约定,出版社向作家预付稿酬20000元。作品出版后再付稿酬50000元;当年该作家还授权某晚报连载该小说,历时2个月,每天支付稿酬520元,共获得稿酬31720元。该作家应缴纳个人所得税(C)元。

A.12240 B.13248 C.11392.64 D.14928 15.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下列各项中,不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是(D)A.股权转让收入 B.因债权人缘故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 C.接受捐赠收入 D.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16.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D)扣除 A.全额 B.减半 C.加倍 D.加计

17.下列各项中,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按规定扣除的是(B)A.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用 B.企业之间支付的利息费用 C.企业之间支付的股息红利 D.企业内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 18.下列关于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表述中,正确的是(B)A.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不适用于扣缴义务人

B.作为家庭唯一代步工具的轿车,不在税收强制执行的范围之内

C.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可对纳税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 D.税务机关可对未按期缴纳工薪收入个人所得税的个人实施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19.承包承租人对企业经营成果不拥有所有权,仅按合同(协议)规定取得一定所得的,应按(A)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A.工资薪金 B.劳务报酬 C.承包转包 D.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 20.下列税种中,纳税人不是负担税款的单位的个人的有(B)

A.房产税 B.个人所得税 C.营业税 D.企业所得税

21.下列情形中,不是以房地产评估价格为计税依据计征土地增值税的是(C)。A.扣除项目金额不实的 B.隐瞒、虚报房地产成交价格

C.一次成交金额巨大,超过5000万元的 D.交易价格低于评估价又无正当理由的 22.下列所得中,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进行纳税的是(D)

A.财产转让所得 B.稿酬所得 C.利息所得 D.财产租赁所得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少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23.可以成为征税范围内的房产税的纳税义务人是(ABCD)。

A.房屋的产权所有人 B.房屋使用人 C.房屋承典人 D.房屋代管人

24.下列关于资源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表述中,正确的说法有(BD)。A.分期收款销售方式,收到货款当天缴纳资源税

B.自产自用的应税产品,移送使用的当天缴纳资源税

C.代扣代缴资源税,收到货款当天缴纳资源税 D.预收货款销售方式,发出应税产品当天缴纳资源税

25.下列各项中,不征收资源税的有(BCD)。

A.液态盐 B.人造原油 C.煤炭制品 D.进口铁矿石 26.下列各项中,符合车船税有关规定的有(ACD)。

A.载客汽车,以“辆”为计税依据 B.载货汽车,以“载重吨位”为计税依据

C.船舶,以“净吨位”为计税依据 D.三轮汽车低速货车以“自重吨位”为计税依据

27.下列各项中,应当征收印花税的项目有(AC)。A.产品加工合同 B.法律咨询合同 C.技术开发合同 D.会计咨询合同 28.下列关于耕地占用税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A.耕地占用税兼具资源税与特定行为税的性质 B.人均耕地面积越少,耕地占用税单位税额越高

C.耕地占用税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D.耕地占用税在占用耕地环节一次性征收

29.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允许税前全额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有(BE)。A.用于科研机构研究经费的捐赠

B.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向红十字事业的捐赠

C.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革命老区的捐赠 D.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贫困地区的捐赠

E.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向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捐赠

30.下列项目中,属于土地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有(CD)A.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B.城市房地产出租 C.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D.城市企业房地产交换

3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D)

A.粮食加工厂从农民手里购进小麦加工成挂面销售时应按13%计算缴纳增值税 B.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减按2%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C.一般纳税人销售自来水可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6%征收率计算

D.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32.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对象包括(BC)

A.占用或使用国有土地的行为 B.国有土地

C.不包括农业用地 D.拥有国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 33.下列各项关于纳税地点的表述符合增值税现行规定的是(ABCD)

A.总机构和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的,应当分别向各自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经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财政、税务机关批准,可以由总机构汇总向总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B.固定业户到外县(市)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并向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C.非固定业户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向销售地或者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D.扣缴义务人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其扣缴的税款

34.依据增值税的有关规定,境外单位或个人在境内发生增值税劳务而在境内未设立经营机构的,增值税的扣缴义务人有(AC)

A.代理人 B.银行 C.购买者 D.境外单位 E.境外个人 35.下列各项关于企业所得税收入时限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CD)。

C.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特许权使用人应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D.接受捐赠收入,按照实际收到捐赠资产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36.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税收立法原则的是(ACD)

A.公平原则 B.效率原则 C.从实际出发原则 D.民主决策原则 37.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有(ABCD)。

38.下列各项中,应当征收印花税的项目有(AC)。

A.产品加工合同 B.法律咨询合同 C.技术开发合同 D.会计咨询合同 39.税收法律关系的特点有(ABD)

A.体现国家单方面的意志 B.权利义务关系具有不对等性D.具有财产所有权或支配权单向转移的性质 40.下列所得中,应按“偶然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BD)。

A.银行以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和保值贴补率计算的支付给储户的所得 B.参加有奖销售所得奖金 C.个人取得董事费收入 D.购买福利彩票所得奖金 E.单位发放的优秀工作者奖

41.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缴纳所得税时,下列各项应作为生产经营所得的有(AC)。A.独资企业当年留存的利润 B.独资企业对外投资分回来的股息 C.投资者个人从独资企业领取的工资 D.独资企业分配给投资者个人的所得 42.下列情况中,不缴纳城建税的有(BCD)。A.外商缴纳的营业税 B.外商缴纳的消费税滞纳金

C.某内资企业本月进口货物海关代征了增值税 D.某服务性内资企业本年直接免征的营业税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本题共10分。请在“选择题和判断题答题区域”填涂,正确涂A,错误涂B)43.某畅销书出版后添加印数,则其因添加印数追加的稿酬应与以前出版发表时的稿酬合并为一次计算个人所得税。(正确)

44.法律上税收公平是有具体法律制度予以保障的,对税法执法中收到的不公正待遇,纳税人可以通过税务行政复议、诉讼制度得到合理合法的解决。(正确)

45.对拆迁居民因拆迁重新购置住房的免征契税。(错误)46.有利于聚集财政收入的增值税类型是消费型增值税。(错误)

47.课税对象是从质的方面对征税所作的规定,而计税依据则是从量的方面对征税所作的规定,是课税对象量的表现。(正确)

48.超过政府规定标准缴纳的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其超过规定缴付的部分应计入职工当期工资、薪金收入,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正确)

49.消费型增值税,课税基数仅限于消费资料价值的部分,允许当期购入固定资产价款一次全部扣除,因而法定增值额>理论增值额。(错误)

50.跨省开采的油田,汇总在核算地缴纳资源税和城建税。(错误)51.对拆迁居民因拆迁重新购置住房的免征契税。(错误)

52.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正确)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本题共18分。)1.简述营业账簿的计税依据及税率。答案:

营业账簿税目中记载资金的账簿的计税依据为“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两项的合集金额,适用税率为万分之五;其他账簿的计税依据为应税凭证的件数,每件贴花5元。2.请简要回答个人所得税法对个人股票期权所得的征税方法。答案:

(1)员工在接受股票期权时,一般不作为应税所得征税;(2)员工行权时,其从企业取得股票的实际购买价低于购买日公平市场价的差额,按“工资、薪金所得”纳税;因特殊情况,员工在行权日之前将股票期权转让的,以转让净收入作为工资、薪金所得征税;

(3)员工将行权后股票再转让时获得的高于购买日公平市场价的差额,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征税;(4)员工因拥有股权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取得的所得,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税。

3.试举例应视同房屋买卖缴纳契税的行为有哪些? 答案:

视同买卖房屋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房产抵债或实物交换房屋,由产权承受人按房屋现值缴纳契税;(2)以房产做投资或作股权转让,有产权承受方按契税税率缴纳契税;

(3)买房拆料或翻建新房,由买方按买价缴纳契税。4.简述资源税纳税地点的税法规定。答案:资源税纳税地点的具体规定如下:

(1)向开采或生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税款。具体实施应注意:纳税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开采资源税应税产品,其下属生产单位与核算单位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对其开采的矿产品一律在开采地纳税。(2)纳税人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纳税地点的调整由省、直辖市、自治区税务机关确定。

(3)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资源税,向收购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

5.简述兼营与混合销售行为几种经营行为营业税的税务处理 答案:

(1)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目的应当缴纳营业税的劳务(以下简称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目的营业额、转让额、销售额(以下统称营业额);未分别核算营业额的,从高适用税率。

(2)混合销售行为:既涉及营业税应税项目,又涉及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的某一项销售行为,依纳税人的营业主业判断,只交一种税。以经营营业税应税劳务为主,交营业税。

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的销售额,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一)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

(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3)纳税人兼营应税行为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的,应当分别核算应税行为的营业额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其应税行为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行为营业额。

6.简述营业账簿的计税依据及税率。

答案:营业账簿税目中记载资金的账簿的计税依据为“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两项的合集金额,适用税率为万分之五;其他账簿的计税依据为应税凭证的件数,每件贴花5元。

五、计算题(每小题10分,本题共20分。)1.假如生产企业2011年生产经营情况如下:

(1)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2)产品销售成本300万元;(3)产品销售费用40万元;

(4)发生管理费用35万元(其中业务招待费5万元);(5)当年出租固定资产收入40万元;(6)购买国家公债取得利息收入10万元;(7)准予税前扣除的有关税费30万元;

(8)经批准向企业职工集资100万元,支付利息15万元,同期银行贷款利息为10%;(9)通过县级人民政府向受灾地区捐款20万元。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企业2011年度应纳的企业所得税。答案:

(1)企业2011年度会计利润总额=500+40+10-300-40-35-30-15-20=110(万元)(2)2011年度纳税调增项目及金额

业务招待费超支=5-(500+40)×5‰=2.3(万元)职工集资利息费用超支=15-100×10%=5(万元)公益救济性捐赠超支=20-110×12%=6.8(万元)(3)2011年度纳税调减项目及金额: 国债利息收入10万元

(4)2011年企业应纳税所得额=110+2.3+5+6.8-10=114.1(万元)(5)2011年度,企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14.1×25%=28.525(万元)2.某公司工程师2009年1—5月取得以下收入:

(1)每月单位支付其工资3400元;(2)2月一次取得年终奖金14000元;(3)每月取得独生子女补贴400元;

(4)取得2008年11月份存入的存款的利息300元;(5)取得省颁发的科技奖10000元;(6)单位每月为其支付商业养老保险500元;

(7)其投资的股份合作企业为其购买10万元的住房一套。请依据上述资料,计算该工程师1-5月应缴的个人所得税。

答案:

(1)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

商业养老保险在免税范围之外,应并入员工当期的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征税:(3400+500-2000)×10%-25=165 165×5=825(2)14000/12=1500(元)对应3%税率,速算扣除数为0 14000×3%=420(元)(3)免税

(4)免税.自2008年10月9日起暂免征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5)免税

(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纳税额

10万元×20%=2万元

3.某物资系统金属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从事工业金属材料的采购和供应业务。2009年9月各类金属材料的销售收入额为987500元(不含税)。本月外购货物情况如下(假定外购货物货款已支付,相关票据均在本月认证并抵扣): 答案:

第(4)笔业务中,购进货物用于本单位基本建设应进项税额转出:86000×17%=14620 第(5)笔业务中,购进货物被盗窃丢失应进项税额转出:49000×17%=8330 因此,本月应抵扣的进项税额=(87720-14260)+(83300-8330)+7140=155570 本月销项税额=987500×17%=167875 本月应纳增值税税额=167875-155570=12305 4.甲电子企业2009年4月份开业,注册资金800万元,该月发生经济活动如下:(1)领受工商营业执照、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证、商标注册证各一份;(2)建账时共设8个账簿,其中资金帐薄中记载实收资本220万元;

(3)与乙公司签订加工承揽合同1份,分别记载加工费4万元,乙公司提供的原材料5万元;(4)签订借款合同1份,记载金额100万元,该年度取得借款利息1.6万元;(5)签订租赁合同1份,记载支付租赁费80万元;

(6)签订专有技术使用权转让合同1份,记载金额180万元。要求:按下列顺序回答问题,每问均为共计金额:(1)领受权利许可证照应缴纳印花税;(2)设置账簿应缴纳印花税;

(3)签订加工承揽合同应缴纳印花税;(4)签订借款合同应缴纳印花税;(5)签订租赁合同应缴纳印花税;

(6)签订专有技术使用权转让合同应缴纳印花税。答案:

(1)领受权利许可证照应缴纳印花税=5×4=20(元)

(2)设立账簿应缴纳印花税=7×5+2200000×0.5‰=35+1100=1135(元)

(3)签订加工承揽合同,受托方提供原材料的,将加工费和原材料分别列明的,分别按照加工承揽合同和购销合同计税,两项税额相加即为该合同应纳印花税:

签订加工承揽合同应缴纳印花税=40000×0.5‰+50000×0.3‰=35(元)(4)签订借款合同应缴纳印花税=1000000×0.05‰=50(元)(5)签订租赁合同应缴纳印花税=800000×1‰=800(元)

高校税法教学 篇6

关键词:会计;理论教学;税法;税收缴纳

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理论教学内容较多,法律知识枯燥乏味,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对税法的理论概念理解不够深刻税法是法律的一部分,其法律概念非常严谨。高职学生对理论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容易混淆几个概念,导致在税法的学习中困难重重。

(三)税法所涉及的行业较多,税法的内容适用于我国各行各业,学生能力有限。

(四)税法的核算内容对高职学生来说比较复杂,税法内容中税收主要的税种是流转税类和所得税类,流转税中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内容较复杂。

二、对于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本人也做了教学反思和教学改革,下面来具体介绍一些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一)开好每一次的“头”,上好第一堂课。情景式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扮演法律里面规定的任意一个角色,从自身扮演角色的需求出发,进行加入理论知识,这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接触并掌握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本人首先在第一堂课上就会好好介绍该门课程,最主要的让学生了解清楚这个学期该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带着任务进行学习。

(二)运用模拟电子报税系统平台,进行开放式、竞赛式教学来解决学生在理论过程中理解报税流程的困难。通过模拟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报税工作的理解,熟练计算。竞赛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有奖励机制的情况下推动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发挥每个学生能动性,并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运用模拟企业核算,解决理论教学中的难点。在高职教学中经常采用企业案例来说明企业实际缴纳税额的情况。比如制造业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的过程发生以后,当月需要缴纳的税额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同时还发生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附加税,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整体的企业税金的核算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税费核算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注重实践活动,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知识应有的价值。首先学校应与当地区域税务局进行联系,带学生去税务局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对税收缴纳有个心理定位,了解税收缴纳的严肃性、法律性及重要性。同时,让学生观摩各个企业实际上门申报及上门办理税收业务的具体过程,从中学习实际工作经验。

具体的教改实施方案如下:

授课内容教改实施方法教改效果

程序法内容情景角色法进行,随机挑选21名学员,进行3人一组分组,分别扮演税务局、企业税务员、企业主管进行角色扮演企业开业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手续。学生觉得扮演有趣,所以积极主动进行角色扮演,无形中掌握了程序法得知识。

实体法内容实例演示法、案例教学,将实务中得一般纳税人申请表、发票领购核实表等用于课堂讲解,并将实际工作中对该申请表得具体填写及填写要求做详细介绍。学生通过接触实际中得表单表示新奇,并有很大得主动性进行接触枯燥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来填制表单。

各个税种的纳税要素比较总结法,税种计算复杂多样,每个税种计算之间存在异同,这样教师必须将各税种之间得关系和计算得共同性做总结进行比较性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及记忆。让学生思路清晰,擅于总结,便于理解,记忆准确,属于理解性记忆而不是盲目得死记硬背。

各个税种得纳税申报竞赛法教学,将各个税种得纳税申报用于组得形式进行14注会59人,共分12组,每组约为5人,将12组得网上纳税和纸质纳税进行竞赛,最终以准确性及速度来判定获胜组从而获取平时成绩得奖励。让学生之间形成团体意识,分工协作,并有竞争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分析解决问题得能力。

各个税种得纳税计算及会计核算模拟报税平台以及模拟实际工作得操作平台,让学生进入工作状态,对岗式教学。真正得模拟操作平台,学生最感兴趣得一部分,而且学生能够有实际操作能力区计算和核算各个税种

税收改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新闻动向,把握最新国家税改政策。开拓学生得知识领域,树立税改得意识

三、结论

《税法》教学难点讲解技巧之浅见 篇7

一、本课程的特点

1. 严肃性

国家税收政策以《税法》和《暂行条例》两种方式公布, 对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计税方法等税收要素, 都作了不折不扣的规定, 严禁篡改和误解, 不得由人“创造发明”, 只能准确理解。要严格执行、精确计算、及时缴纳。税收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依法纳税是纳税人应尽的本分, 基于严肃性的特点, 要求学生熟记《税法》条款规定, 在必要的记忆中学习, 这是学习《税法》课程的必要前提。适当的记忆是学习《税法》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

2. 灵活性

秉承严肃性, 死记硬背学不好税收, 税收要精确计算应纳税额, 其计税依据的确定是关键。计税依据的量化根据《税法》质的规定来确定, 依赖对《税法》的记忆和理解来完成。但是, 记忆清楚了不一定理解也正确了, 理解正确了一定记忆也清楚了, 所以, 对《税法》的记忆转换为计税依据的量化数据, 这一步很难, 初次学习《税法》的专业学生应在机械的记忆中转变成灵活的计算能力。

二、增值税的学习难点

1. 含税销售额和不含税销售额的计税

增值税以不含税销售额计税。而业务中, 含税销售额应变换为不含税销售额, 判定销售额是否含税。除特别注明外, 应从业务的文字叙述中寻找信息。一旦失误, 判断销售额是含税销售款, 还是不含税销售款, 计税依据错误, 导致计算的应税额错误。例如宇航公司 (一般纳税人) 销售50万元商品给鹏祥公司 (小规模纳税人) , 根据这句话特别是括号中的文字含义, 我们判定销售额50万元属含税销售额。因购买方鹏祥公司是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宇航公司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给鹏祥公司, 只应开具普通发票。这点《税法》明确规定, 因普通发票的销售额是价税合并销售额, 故50万元销售额一定是含税销售额, 那么, 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 (1+增值税率) =50/ (1+17%) 。

2. 兼营销售与混合销售的计税

兼营销售和混合销售是两个不同的税收概念, 因此, 在税务处理上的规定也不同。混合销售的纳税原则是按“经营主业”, 只征一种税, 即或者征增值税或者征收营业税。兼营的原则是分别核算、分别征税, 即对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征收增值税;对提供非应税劳务获取的收入额征收营业税。对兼营行为不分别核算或不能准确核算的, 其非应税劳务应与货物或应税劳务一并征收增值税。

三、营业税的学习难点

营业税按不同行业征税, 因不同行业经营业务有别, 故营业额的确定也千差万别。而同一行业业务按其业务特性, 应分别按不同行业税率征税。电视台业务应按文化业征税, 但有线电视初装费应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广告播映费收入应按“服务业—广告业”税目征收营业税。营业税的征收很难“一刀切”, 应根据各行业的业务特性征税。初学者由于缺乏对社会的充分认识, 再加之各行业的业务多样化的特点, 造成征税的难度和学习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以突出的几个行业为例, 细致分析, 周全考虑, 精心计算, 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四、《税法》与相关课程结合学习

《税法》既属法律范畴, 又属经济范畴, 要灵活学习就应把《税法》的相关知识与会计学科相联系, 这样能具体生动, 相互印证。

例如某企业 (一般纳税人) 销售布匹100万元, 采取委托收款方式。

分析: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给一般纳税人, 应交纳增值税, 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销售额100万元属不含税销售额, 该业务的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账款———XX单位1 17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 000 000

应交税金—增值税—销项税额170 000

总之, 《税法》与经济紧密相关, 只要紧跟社会市场经济步伐, 《税法》将越来越丰富, 不断吸收经济新元素, 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关于税法课程整合教学的探索 篇8

关键词:整合教学,计税依据与会计要素,应纳税所得额与利润表

税法课程是关于我国税收制度和实务的综合性课程, 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学生在学习时总认为税法简单, 临考前背背就可以了。 即使坚持上课的学生听课时都懂,做题时也经常出错,一遇到较综合的计算题甚至无从下手, 更不用说能熟练地识别企业的各项纳税义务,准确计算应纳的各项税额。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有益探索,将税法与会计知识整合后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关于流转税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流转税的计税依据与会计要素的关系

流转税是以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总的来说,流转税的计税依据是流转额,流转额就是销售额或营业额。学生在流转税的学习中总是不能区分三税各自的计税依据, 尤其是在计算营业税时搞不清楚哪些项目是不计入营业额的。总的来看,三大流转税的计税依据是销售额或者营业额, 销售额指的销售货物的收入, 营业额指的是提供劳务的收入, 虽然在名称上做了区分, 实际上它们都对应于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项目,都指的是会计上的收入要素, 即企业在日常经济业务活动中销售商品、 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的过程中取得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只要取得收入,就必须缴纳流转税,所以在识别企业的税种时,根据这一原则很容易判断企业应缴纳的流转税。需要说明的是,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和销售不动产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其计税依据是转让额或销售额,它们在会计上并不作为营业收入处理,而是将其转让或销售后的净额作为利得或损失处理了,这一点需要记住。

(二)价内税、 价外税与利润表的关系

一般按税金是否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将税金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价内税有营业税、消费税等,价外税只有增值税。 组成计税价格中的构成要素有成本、利润、税金。 这里的税金就是价内税。 根据价格=成本+利润+税金=成本+成本×成本利润率+价格×税率,可以推导出价内税的组成计税价格: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营业税税率),公式中的1 代表价格,“-”号表示税金包含在价格中。 这是很多学生在掌握组成计税价格时搞不清楚的地方, 纯粹的死记公式总是将公式中的 “-” 号写成“+”号,是对价内税概念的不理解。

而增值税由于是价外税, 公式推导如下:含税销售额=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税额=不含税销售额+不含税销售额×税率,所以,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 同理,这里的1 代表价格,“+”表示价格之外。

价内税和价外税的特点在各自的公式中都鲜明地体现出来, 这个公式推导的过程如果不引导学生仔细推敲一下, 学生就根本不能理解价内税和价外税的根本区别。

从会计处理角度来看, 价内税金在核算时都要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即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费 ———应交×× 税”,而这一账户是损益类账户, 其所反映的金额最终会列入利润表中, 作为利润总额的扣减项目, 所以价内税的高低会影响利润的多少, 也是在计算所得税时允许税前扣除的税金。

而价外税在会计核算时,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对应的科目是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账户,不涉及损益,因而可以说价外税并不影响利润总额, 它根本不会列入利润表中,但它主要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

(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关系

增值税、 消费税和营业税是我国三大流转税, 它们的征税客体涉及货物、劳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其中增值税和消费税主要是对货物征税,营业税主要是对劳务、 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征税。

货物是指有形动产,包括热力、电能和气体。 增值税是对所有的货物征收, 而消费税只是从货物中选取了一部分作为应税消费品在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再征收消费税。 两者在征收环节上非常不同, 增值税是在生产、批发、零售的每道环节征收,属于多环节征收的税种。 而消费税是一次征收的税种,其征税环节仅仅是在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 因而凡征收消费税的货物肯定征收增值税, 而征收增值税的货物却不一定征收消费税。 所以明确记住应税消费品的种类并把握企业所处的环节是判断是否还要征收消费税的关键。

由于营业税的征税对象不涉及货物,所以对于一个销售货物的企业来说,根本不存在缴纳增值税还是缴纳营业税的争论。 营业税和增值税对劳务征税却存在此增彼减的关系,征收增值税的劳务与征收营业税的劳务不会重复,一项劳务征收了增值税就不会征收营业税,征收了营业税就不会征收增值税。 起初,增值税征税的劳务仅指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伴随我国营改增范围的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中纳入了更多的劳务。 营改增自2012 年1 月试点以来,试点地区由点至面再到全国,试点行业也陆续增加到“3+7”(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电信业和7 个现代服务业),目前仅剩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尚未纳入营改增试点,今后增值税终将取代营业税对所有的劳务征收。 对于无形资产和不动产,目前只有营业税将其纳入到征税范围中,这一领域的纳税识别非常简单。 三大流转税征税范围的对比见表1。

二、所得税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要素的关系

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是一个税法概念,在会计看来,它相当于利润,所以应纳税所得额是与“利润”这个会计要素相关,理解了利润要素,也就对应地理解了应纳税所得额的概念,前已述及,销售额或营业额对应于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项目,而应纳税额所得额对应于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项目,从营业收入到利润总额,正好是会计上所学的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对应于税法所学的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准予扣除项目。

上述公式中的准予扣除项目从大类上讲包括成本、费用、税金和损失。学会计的同学一想利润表的结构就能做到心知肚明,就不会将应纳税所得额与营业额或销售额搞混。

所得税学习的重点难点是计税依据-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单纯从税法中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上看并不难,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计算方法。两种方法比较,直接法较简单,但在会计实务中只能用间接法, 如果不和会计知识结合起来学习, 间接法的掌握势必困难重重。

首先, 应纳税所得额与利润总额的计算原理是一致的: 任何收入的取得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收入超过所付代价的余额才能称之为所得。

其次,两者由于遵循不同的标准,计算得出的金额并不相等, 利润总额是按会计准则核算后得出的经营成果, 而应纳税所得额是按税法的规定计算得出的计税依据, 前者是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客观公允的经营成果以反映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帮助其决策的相关会计信息; 后者则为准确地计算出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因此,由利润总额调整出应纳税所得额是对会计和税法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应纳税所得额构成与利润表的关系

间接法是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 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利润表揭示应纳税所得额与利润总额的关系,见表2。

利润表的编制过程实际上就是利润总额的计算过程, 这一过程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过程大体一致, 对利润表越熟悉, 越容易掌握由利润总额到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调整过程。

收入中由于税法中规定有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 若已经计入利润总额,则需进行纳税调减。

成本、费用、税金和损失虽然都可以扣除,但税法却有不同的标准,包含以下几种情形:

据实扣除。 即会计上确认多少的费用,税法就扣除多少。这种情形由于会计与税法没有差异, 无需进行纳税调整。

限额扣除。 即会计上列支的费用在税法中规定有最高扣除限额, 超过限额的部分不得扣除。 会计列支的费用由于从利润总额中已全部扣减,超过限额的部分需进行纳税调整增加;会计列支的费用小于限额时据实扣除,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如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公益性捐赠支出等。

不得扣除。即会计上列支为费用,但税法规定不得扣除, 由于从利润总额中已经扣减,则需调整增加,例如滞纳金。

纳税调整时除了注意利润表项目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关系, 还要注意有些项目根本不会在利润表中反映, 但会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如存在以前年度亏损、三新技术开发费的加计扣除等情况。

三、总结

长期以来,税法课程的教学停留在枯燥的税法法条的解释层面,忽略了与会计知识的融合,甚至担任税法教学的教师本人也不懂会计,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得无趣。 税法课程本身与管理学、会计学、财管管理等课程存在关联性,现实工作中办理纳税事项也是会计的一项常规工作。一名称职的会计,应当既精通会计核算,又精通税法和税收筹划。 在教学中将会计与税法的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既能调动学生运用会计知识的积极性,又能将会计核算、企业实际与税法知识整合为一体,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带着问题学习,不是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赵卫锋.基于中小企业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税法教学探微[J].商业会计,2012,(17).

税法应用案例教学法试析 篇9

一、税法课程特点分析

税法课程不仅是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同时也是一个财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税法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 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对税法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 使学生系统掌握税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提高对与企业会计处理、纳税有关的经济活动分析及其信息处理的能力。税法具有政策性、实践性强, 涉及面广, 相关法律法规更新频繁的特点, 同时与会计学学科联系密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税法学教师, 既需要雄厚的税法理论基础, 更需要税法实践及其经验的积累。要将税法讲好、讲精, 就必须做到教学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探索教学规律;开展必要的实践教学, 并将税法理论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

二、税法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 学生缺乏操作性的实践, 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税法理论基础知识, 但学生到实践中仍然无法胜任涉及税收会计核实、纳税申报、税收筹划等实际工作问题。随着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税务机关的执法尺度越来越严格, 任何税收会计处理的错误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这些新变化、新纳税环境恰巧成为税法教学改革的契机。引入案例教学法, 使税法真正成为一门与现实经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实用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已成为必然趋势。

1、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 税法的教学方式大多数还是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法, 老师讲学生听, 考试考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 对一些税收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 经常一知半解, 考试只能死记硬背, 考完就忘得差不多了, 在实际中不能运用所学的税收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讨论的方式, 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学生通过对这些接近真实案例的分析, 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从而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税法知识的兴趣。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 从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都与税收密切相关, 税法的案例完全可以来自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 能极大地增加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通过案例教学法, 学生不单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是全面系统地了解了税收, 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税收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领会国家的各种税收政策。

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思维和判断能力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得到提高。

4、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目前, 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他们独立性较强, 但缺乏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有许多群体活动, 通过群体互动,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方案。在讨论过程中, 对于不同的意见, 教师会引导学生倾听、包容、心平气和的与他人合作, 向他人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掌握必要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大有益处。

三、案例教学法在税法课程中的应用

本文以税法课程教学为例, 从案例的选取、案例分析程序的设计与安排、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1、案例的选取。

案例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 案例的正确选取是先决条件之一。为了达到案例分析的效果,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首先对所用案例进行选取, 做到因理选案, 以案释理。案例的选取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 教学目标明确, 案例切合理论。教学目标亦即教师通过本次案例教学, 要解决什么问题, 达到什么目的。教学目标明确后, 要选择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现实经济生活纷繁复杂, 个案林立。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案例时, 要考虑授课内容的实际, 挑选切合理论的个案。所选择的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又要是教师自己能把握, 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例如, “国家每次调控房地产的税收政策”就是营业税税法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

(2) 案例分析性、互动性强。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案例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参与, 教师把分析问题的思路在互动中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 并通过反复训练, 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 要求所用个案应当具有很强的分析性与互动性。

(3) 案例内容真实新颖。税法教学案例的取得主要依靠大量搜集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资料和纳税人的纳税资料, 有的是由教师通过社会实践自编案例。无论从何种渠道取得, 案例都应当内容真实新颖。案例密切联系实际, 既新颖, 又有趣味性, 课堂教学气氛活跃, 学生才会积极参与, 并容易接受和认同案例。

2、案例分析程序的设计与安排。

为了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时要注重对案例分析程序的设计与安排, 通过合理的组织, 提高案例分析的效果。一堂案例教学课的组织, 可分四个环节进行:

(1) 课前准备。课前把案例讨论的内容布置给学生。把根据授课内容选好的案例内容介绍给学生, 并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结合所给案例搜集分析资料进行思考。如对新税收征管法的讲授, 我们提供了“厦门远华”这一典型的偷逃税款违法案例, 让学生课后去收集相关的资料, 并要求对普遍存在的偷税现象、税务干部渎职受贿、贪赃枉法等问题做相应的思考。

(2) 组织非正式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和案例讨论的需要随意组合成讨论小组, 优势互补, 发挥集体智慧。

(3) 课堂讨论。可以由教师主持, 学生发言。为保证讨论效果, 也可以事先指定好中心发言人。全班交流是课堂教学的高潮, 是形成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也是全班学生经验与知识共享过程。

(4) 课后归纳总结。每一次案例讨论结束后, 教师应对讨论课进行归纳、总结, 对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加以澄清, 对好的方案加以表扬, 尤其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进而深刻把握课程内容。例如, 通过“厦门远华”案的分析, 既让学生了解了税款流失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又使学生从触目惊心的事实中了解到严格执法和守法的必要性, 增强了法律意识,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四、案例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给理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税收专业教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广泛推广已是共识。由于案例教学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其进程中仍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1、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 各高校的教师普遍缺乏较为全面的学习, 并且大多数都没有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 对于如何做好案例教学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 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从而在教学中有效推进案例教学, 发挥案例教学的效力, 势在必行。各个院校可在师资培训中增加案例教学法的学习内容, 必要时还应鼓励教师到实践工作中挂职锻炼。

2、案例的采集与编写亟待完善更新。

当前税收教学中可用的案例大部分都比较陈旧, 更新不快, 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瞬息万变的要求, 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各高校应当及时完善和更新案例库, 从经费和思想上大力支持案例的采集与编写, 以进一步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3、案例教学不能忽略课堂讲授。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认为, 推广案例教学法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 但这“决不意味着对课堂讲授的全盘否定, 也不意味着在一切教学中都要推广案例教学法。”由此可见, 案例教学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课堂讲授, 而应在教学过程中, 综合运用两种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案例教学与课堂讲授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与长处, 做到优势互补, 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新华.案例教学:创新性教学实践的一种方法[J].课程研究, 2002.11.

[2]朱立.案例教学法探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3.6.

高校税法教学 篇10

(一) 《税法》课程安排的学时太少

目前, 大多数学校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都安排在32—48学时, 只有极少数学校为60学时, 显然这么有限的学时无法完成税法的大容量教学内容。

(二) 《税法》课程的教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税法的政策性和时效性较强, 近年来, 国家为了调节经济的正常运行, 实现特定的目的, 总是不断地制定和颁布新的税收法律、法规及条例。而《税法》课程教材的更新总是比较滞后, 这就为选择合适的教材带来了一定困难。同时, 现有的税法教材多侧重于税法理论知识的罗列, 涉及应纳税额计算和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等实务的具体业务较少, 无法满足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税法知识的需求。

(三) 任课教师知识结构有待提高

《税法》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任课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 比如, 需要掌握法学知识, 也要掌握经济、财政、税收知识, 同时, 还要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因此, 讲授《税法》课程的教师应具备集财税、法律、会计、经济等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而目前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的授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够完备, 精通税收或经济学专业的教师, 欠缺法律基础理论知识, 而法律专业的教师, 又欠缺税收经济学理论, 即使这两者基础知识都具备了, 还可能由于缺乏会计知识或不精通税收实务, 而影响了《税法》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

(四)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税法》课程的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 税法教学缺乏实用性和互动性。由于学时的限制, 老师为了完成计划的教学内容, 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解税法制度, 没有充裕的时间安排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案例, 因此, 学生很难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更加枯燥乏味, 这样,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此外, 大部分学校的老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较少, 有些学校《税法》课程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对多媒体的利用程度并不高, 只是老师按多媒体课件讲授而已,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五)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税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如果单是依靠对各类理论知识的讲解, 缺乏相应的实际操作, 那么社会经验较少的学生难以建立感性的形象认识, 既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也达不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 提高《税法》课程地位

《税法》课程至少应设置60学时, 以突出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中的重要性。我国税法的税种较多, 各个税种的具体内容也很多, 政策规定的非常细致、繁琐, 要想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这么大容量的税法知识, 掌握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等具体业务的工作程序等授课学时必须得到保障。

(二) 选择时效性强的教材

《税法》教学内容是围绕税收立法内容展开的讲解。而我国的税收立法中称为法的极少, 因此立法层次较低。所以, 无论从健全税制的角度, 还是从提升立法层次的角度, 都使当前的税制处于不断的调整与改革之中。而税法教材相对滞后, 给高校税法教学带来了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 建议选用注册会计师或注册税务师的全国统一考试指定税法教材及辅导书作为教材, 这些考试用书时效性强, 能反映最新税法知识与政策动向, 且有大量与实体税种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练习题, 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同时, 还应关注国家新修订的税法条款, 对教材没有及时更新的知识进行补充。此外, 可以考虑对《税法》课程建立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 并列人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执行。

(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1) 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视听感受和对于图形文字的处理功能, 精心编制《税法》课件, 优化《税法》课堂教学, 提高《税法》教学质量, 在制作《税法》课件之前首先要熟悉《税法》教材, 对教材进行深度分析、制定《税法》课程的教案。

(2) 建立动态习题库。《税法》是一门难度系数较高的课程, 学生除了要理解、记忆很多税种的相关规定, 还要掌握各个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 如果仅仅依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 学生很难消化, 甚至可能导致学生认为《税法》是一门很枯燥难懂的课程, 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 应建立一个具有测试功能的动态习题库, 学生可以自己进题库练习并进行测试, 这样可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税法的兴趣。

(3) 录制视频课件税法。学习有很高的难度,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税法》的一些难点内容无法完全吸收,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摄像机把主要税种 (如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 的难点内容录制下来, 制作成视频或音频课件, 并挂在校内网站上。这样, 学生就可以对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内容再次学习, 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难点内容, 学好《税法》课程。

(4) 建立《税法》课程网站。网站是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教学平台。《税法》课程网站上应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和信息, 比如《税法》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视频或音频课件、习题库等, 供学生课前参考预习, 课后强化吸收。

(四) 强化实践环节

高校税法教学 篇11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日新月益,而“税法”作为高校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重要性也不言面喻。“税法”是一门需要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传统的“税法”课程要求学生牢记税收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不同税类的各种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税收在实践中手工与网上的操作。传统的课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侧重于讲解与单向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只理解了理论知识,而无法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税法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税法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随着“营改增”的全面推行,税收的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涉及到税法的方方面面。各大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地,应当根据国家财政关于税法的变化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以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经济性人才。

(二)教学方式陈旧

税法有着繁冗的内容、庞大知识体系,而传统的授课上课是老师的课堂讲义,下课后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这样的授课方式更多的是老师的讲解与单向的灌输,课堂上没有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老师讲的再生动,学生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学生对税法这门课程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能很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理论成绩再好,如若无法运用到实际中,也不能适合社会的对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学生的后期的实践非常重要。在各大高校中,税法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普遍存在,形成的原因有很多。

三、“项目导向”在税法教学课程中的运用与实施过程

(一)“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涵义

“项目导向”是将课程的学习项目作为教学的载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脱离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灌输,更着重于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的互动,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探索创新的环境。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通过针对对性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项目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老师教的好、学生学的好、学生做的好。

(二)“项目导向”在税法教学实践中的优势

“项目导向”颠覆了传统的填鸭模式的教学,将传统的老师在讲台上讲转变为学生起主导作用,通过老师监督与指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将税法作为项目中心,把各个知识点嵌入成一套完整的税法教学项目体系,学生的参与性更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适合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项目导向”的教学实践是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岗位来制定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更贴近于工作中对岗位的要求,达到社会需要什么样人才“项目导向”就实施什么样教学的教学目的。税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项目导向”实践教学的因材施教,势必会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项目导向”在税法教学实践中的实施过程

首先,在“项目导向”的初期,选择也好的、合适的项目。项目任务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两点:一是项目任务要有应用的价值,能真正的运用到实践中;二是项目任务必须要有一定的真实性,能真实的模拟出工作时的场景,项目任务所需要的账薄、凭证等都应准备好。满足以上两点后,项目任务的提出可以由老师提出,再经过学生商量讨论最终确定出项目。同时,在项目任务的提出应当把握合理的人数与课时。

其次,选择好项目任务后,就要根据任务来制度项目计划。根据项目的任务摸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将学生分为财务人员、税务人员、税务机关的管理人员和审查人员,学生需要明白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上材料的准备。学生根据角色分配各自的任务,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启发来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但项目实施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累实践经验。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也可以通过角色的互换来学习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最后,项目任务完全后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通过这些评价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项目奠定基础,评价后通过对完成优秀的予以表扬,激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项目任务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拥有好的理论知识素养、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再将二者很好结合的教师无疑能培养出更好的经济人才。

四、结束语

总之,“项目导向”实践教学模式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该在高校的教学过程大力推广。“项目导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了传统税法的教学模式,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来实施授课,将理论与实践技能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旨在培养出新型应用型人才。随着对“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的深入,还会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在“项目导向”税法实践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改进与完善。

摘要: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培养出新型适应社会需求的税法人才。“项目导向”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注重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与税法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实现实践与理论更好的结合。

关键词:项目导向,税法教学,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宗纯.基于“项目导向”的高职税法实践教学设计研究[J].财会教育,2012(11).

[2]刘永鑫.基于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科教导刊,2013.

上一篇:变结构PID控制下一篇:保留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