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数据

2024-08-11

保留数据(共6篇)

保留数据 篇1

0概述

随着三维获取计算的快速发展,3D激光扫描设备获取的数据精度越来越高,数据量也越来越庞大,然而这些常常包含庞大数据量的点云模型给一系列诸如存储、传输以及后继的建模重构等操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冗余的数据量在某些不要求绝对精度的场合反而成了一种累赘,不但降低了计算的速度,而且增加了内存的消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保持模型特征的基础上对点云数据进行精简。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点云数据精简做了大量研究。Filip等人采用包围盒法来精简散乱点云,但该方法不适用于非均匀分布的点云。Chen.Y.H提出一种通过减少三角网格数量,从而达到减少数据点的方法。但这种算法需要首先进行三角网格构造,比较繁琐。张艳丽则用Riemann图简历数据点间邻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按精简后点的个数、点的密度阈值以及删除一点引起的法向误差的阈值共三种准则对点云进行精简,虽然这种算法在数据精简效果和计算效率上都取得了进步,但算法过于依赖邻近点个数的K的选取。另外还包括混合方法精简算法、基于图像的精简算法、随机采样算法和基于曲率精简的算法等等。其中混合简化算法[5]对模型进行聚类再迭代简化,性能介于聚合和迭代方法之间;基于几何图像[6]的精简算法和随机采样算法虽然精简速度很快,但不适合特征尖锐的模型,易丢失特征和产生空洞;而基于曲率精简的算法则时间消耗太多。 针对以上算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特征保留的点云自适应精简算法,首先通过二次栅格建立点云K邻的拓扑关系,然后利用基于局部信息计算点云的点邻域弯曲度标记近似特征点,最后遍历点云对点云基于自适应距离阈值进行K邻精简,在保证物体特征的前提下精简点云。该方法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区域特征明显的数据。且不会出现空洞,同时避免了曲率的计算,精简效率比较高。

1特征保留的点云自适应精简算法

1.1点云的栅格划分及邻域搜索

散乱点云没有明显的几何分布信息,呈现散乱无序状态,因此必须建立数据点间的空间拓扑关系以搜索每个点的k近邻。常见的计算方法有k-d树法、八叉树法以及空间栅格法。本文采用如下近似最佳搜索效率的二次栅格的方法寻找k邻:

设点云模型中的测点集合Cloud={p1,p2,…,pn},piR3,任一测点pCloud,则与测点p距离最近的k个点,称为p的k-邻域,记作N(p)。

1) 首先参照文献[7]中的方法,根据点云数据点的最小包围盒的体积大小、点的总数N和邻近点的数目k,计算出栅格的边长L′,把最小包围盒分成大小相同的栅格。

L=α1×k×Lx×Ly×Lz/Ν3 (1)

其中α1为控制因子,用于调节栅格边长的大小,本算法取值0.35;Lx,Ly,Lz分别是点云最小包围盒在X,Y,Z轴的长度 。

2) 然后根据非空栅格数、首次划分的边长L′和数据点个数来估算平均点距davg,再采用此平均点距进行二次栅格化,计算出最终栅格边长L,在此基础上将各数据点归入相应栅格内。

L=13×k×davg (2)

3) 在当前栅格搜索p的最近k邻点,按距离增序排列;如果在当前栅格内候选点的k邻已找到,并且距离都小于点p到栅格六个面的最短距离,则候选点的k个最近邻域搜索结束;否则栅格向外扩张一圈,继续按此规则搜索。

该基于二次栅格的搜索算法使得k近邻搜索算法的搜索范围大大缩小,搜索速度明显提高。

1.2点的邻域弯曲度计算及点集划分

点的邻域弯曲度,它能够近似表示该点附近的弯曲程度和特征明显度,它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曲率计算。处于特征明显地段的点的邻域弯曲度大,相反处于特征不明显,不尖锐的地方的点的邻域弯曲度小。

假设离点pi最近的K个邻近点位{pij,j=1,2,…,K},矩阵j=1Κ(Ρij-Ρic)×(Ρij-Ρic)为点pi邻域协方差矩阵,其中Ρic=1Κj=1Κpijv为协方差矩阵最小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一般N取为25。每个点的弯曲度k(pi)定义为:

k(pi)=1Κj=1Κfabs(<(pij-pi),v>)pij-pi

其中,<,>为向量之间的点积符号,‖‖为求向量模长符号。

同时将所有点按照k(pi)值分成四个区间集合{Seti|i=0,1,2,3},使得每个区间的点的数目相等,且满足只要piSetm,pjSetn,m<n,则k(pi)≤k(pj)。

对于邻域弯曲度值最小的点集Set1中的点,该区域特征最弱,点对模型的影响程度也最低,标记为S1;对于邻域弯曲度值较小的点集Set2中的点,该区域特征稍强,点的影响程度也稍强,标记为S2;对于邻域弯曲度值更大的点集Set3中的点,该区域特征比较明显,点的影响程度也更强,标记为S3。最后邻域弯曲度最大的点集Set4中的点,该区域特征最明显,相对属于特征部分,点的影响程度也最强,标记为S4。

1.3点云精简策略

所有点云精简的基本法则在于特征明显处的点尽量保留,精简率小一些。而在特征不明显处相对可以进行多精简。本文算法对特征最明显处的少数点予以全部保留,算法的关键在于对其余点进行自适应精简。

首先定义近似特征点参考阈值γ:

γ=σΝi=1Νk(pi)

其中,k(pi)为点pi的邻域弯曲度,N为点云中的点数,σ为调节因子。

如果点云中的点的邻域弯曲度大于γ,则认为该点为近似特征点。

如前面所叙述,我们将所有的点按照邻域弯曲度的值划分为四个集合,四个集合按照其中的点对于点云整体形状的影响程度从小到大排列,分别为S1,S2,S3,S4。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精简,定义精简参考率SR-Rate:

SR-Rate=(θ1×nS1+θ2×nS2+θ3×nS3+θ4×nS4)(nS1+nS2+nS3+nS4)

其中nS1、nS2、nS3、nS4分别代表该点k邻域中分别属于S1、S2、S3、S4集合的点的数目,θ1,θ2,θ3,θ4分别为四类点集的权重系数,权重系数按照点集中点的影响力程度设置,在此分别设为1,0.8,0.6,0.4(此数的权重值为一般情况下的权重值,可根据自己的精简情况自行调整)。计算得出的点的SR-Rate值的大小能够更好地反映单个点邻域特征明显的点所占权值的高低情况。如果周围特征越明显,那么该点附近就要精简率低些。再根据该点的SR-Rate计算出该点的精简距离阈值SD-Threshold:

SD-Τhreshold=DistSetSD-Rate

DistSet为初始设定距离,对于不同的点云模型,为求得更好的效果,DistSet一般设定不同,需要在精简中进行交互,一般先根据点云的密度估算了一个DistSet,然后再进行调整。

具体的特征保留的点云自适应精简算法步骤如下:

步骤1 将所有点云数据读入链表PList,进行空间二次栅格划分和K近邻的求取。

步骤2 根据K近邻,求出每个点的邻域弯曲度值k(pi),并根据每个点的k(pi)值,依次将点分别归类到四个点集,然后根据所在区间将其分别标记为S1、S2、S3、S4。

步骤3 将点云中点的邻域弯曲度大于γ的点置为“保留”,其余置为“待定”状态。

步骤4 如图1流程图,遍历点云进行精简。

步骤5 对处理后的点云,仅仅读取“保留”状态的点,删除所有“删除”状态的点。

2应用实例与分析

为了评价本文算法,分别对不同的三维点云模型进行了简化实验。图2为micky mouse的点云简化结果,图3为鼠标mouse的点云简化结果。而其中图2(b),图3(b)为仅仅保留步骤3中大于近似特征点参考阈值γ的点云的结果图,这些点云较好地保留了模型特征的轮廓,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实际状况调整γ。由图3最终简化效果和图4重构效果可知,本文简化质量相对较高,能够进行自适应简化,有不错的简化效果,且未出现空洞等瑕疵。从表1可以看出,本文对比文献[5]的算法,由于本算法不需要进行曲率计算,并且在步骤4中对标记“删除”的点无需处理,因此在运行时间上明显耗时更少,当点云数据量越大的时候,本文算法的时间优势越明显,且重构质量与文献[5]没有太大的差别。文献[6]的算法虽然精简消耗的时间更少,但精简后的点云容易丢失特征,与本文精简后的点云重构质量的效果相差太多,不符合很多实际应用。

3结语

本文通过对已有算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特征保留的点云自适应精简算法,实验结果表明算法方便有效,速度快、精度高,能够适应不同表面形状的点云模型,首先最大程度的保证模型特征,其次对于特征不明显的点进行了自适应有效精简,解决了某些算法中模型由于精简带来空洞或者简化率太差的问题,而且该算法避免了基于曲率精简算法中时间消耗长的不足,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Pauly M,Gross M,Kobbelt L P.Efficient simplification of point-sam-pled surface[C]//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Visualization,2002:163-170.

[2]Sun W,Bradley C,Zhang Y F,et al.Cloud date modeling employing aunified,non-redundant triangular mesh[J].Computer Aid Design,2001,33(3):183-193.

[3]Song Hao,Feng Haiyung.A progressive point cloud simplification algorithmwith preserved sharp edge data[EB/OL].Int J Adv Manuf Technol,2009.http://springer.lib.tsinghua.edu.cn/content/2r086737x58-58818/full-text.pdf.

[4]李根,陈志杨,张三元,等.基于点邻域平坦度的网格重构算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8,4(4):482-487.

[5]杜晓晖,尹宝才,孔德慧.一种点云混合简化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34):43-45.

[6]王仁芳,张三元,叶修梓.点模型的几何图像简化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7,19(8):1022-1027.

[7]熊邦书,何明一,俞华.三维散乱数据的k个最近邻域快速搜索算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4,16(7):909-917.

[8]张丽艳,周儒荣,蔡炜斌,等.海量测量数据的简化技术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1,13(11):1019-1023.

保留数据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某院住院治疗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措施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诊断均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22~72岁,病程3个月~14年。病变部位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纳入病例属轻、中度。

1.2 方法

1.2.1 分组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及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2 药物配制

两组均使用菊花散水煎液200m L,中药组方:野菊花、秦皮、白头翁、茜草、仙鹤草、白芨。中药由专业药剂师煎煮,药液温度标准在38~42℃[3],装入保温瓶中备用。

1.2.3 操作方法

对照组、观察组均采用扬州华东医疗器械公司制造的一次性14Fr肛管,其余用物按《基础护理学》[4]中规定的准备。

两组保留灌肠时间均安排在晚上9~10点钟患者睡前进行,操作前护士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让患者了解灌肠的目的、药物作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使其积极配合操作。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做好准备;护士灌肠前应了解患者的病变部位,根据病变部位掌握插管深度,本研究两组患者插管深度均为15~20cm,插管时动作轻柔,药物流入速度适宜,压力宜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观察组患者采取膝胸卧位,药液灌入后嘱患者继续保持膝胸卧位30min后取仰卧位。对照组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药液灌入后嘱其取仰卧位休息,尽量保留足够长的时间。两组灌肠完毕均给患者戴上随身听播放轻音乐30min,护士应尽量在旁陪伴。然后记录灌肠后第1次排便时间(即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5])。1次/d,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根据临床症状或结肠镜检查结果判断疗效。

操作注意事项:操作时若患者感觉腹胀或有便意,嘱其张口呼吸,放松腹肌,降低腹腔内压,解除肠道痉挛,拔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掐住臀部至肛门挤压,压迫肛门括约肌3~5min,注意观察灌肠后不良反应。观察组操作时,对年老体弱保持膝胸卧位有困难的患者,可采取头低臀高位,臀部抬高30cm。

1.2.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或结肠镜结果判定[6]:(1)治愈:大便成形(1次/d),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肠镜复查示肠黏膜恢复正常。(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成形(2~3次/d)结肠镜复查示溃疡缩小及炎症减轻者。(3)无效:临床症状轻微改善或无改善,结肠镜复查示肠黏膜糜烂,溃疡面积无变化或增大。以治愈加显效计算总有效率。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3.1软件包对两组资料进行检验,其中两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80例患者均在治疗2周后评定治疗效果。根据临床症状或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5%,P<0.0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药物肠道保留时间(h)比较,见表1。

观察组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明显延长,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1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P<0.01,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治疗人数

3 讨论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分别为(9.68±1.57)和(2.31±1.19)h,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52.5%,P均<0.0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取膝胸卧位保留灌肠法能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考虑此结果与人体的生理解剖特点有关系。排便反射是由于压力刺激作用于肠壁内的感受器而产生的;而肠道是一种肌性器官,对压力反应敏感,直肠长度为12~15cm,结肠长度为100~150cm,结肠较直肠长,且容量较大.,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150~200m L,直肠内压力>7.3k Pa时,直肠壁感受器即产生强烈兴奋,通过神经反射支配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产生便意,引起排便反应。临床证明,给药后肠内存留时间长短与疗效有一定关系,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佳[7]。观察组灌肠时采用的膝胸卧位,增加了直肠与结肠间的水平距离,其间压力差也增大,可使药液顺利进入乙状结肠。由于重力作用,在药液的灌注过程中,结肠内压力升高较慢,不容易使直肠压力立刻达到7.3k Pa;灌肠后继续保持膝胸卧位30min,能使药液最大限度保持在结肠内,减少对耻骨直肠肌的刺激。而且由于结肠对水分的吸收作用,乙状结肠容量较大,能充分接受灌入的药液,不容易立刻产生排便反应,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从而有利于药物与病灶部位充分接触,提高肠黏膜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对照组灌肠时采用左侧卧位,臀部仅垫高10cm,直肠与结肠间的水平距离不大,压力差小,灌注完毕即采取仰卧位,此时药液难以进入乙状结肠而潴留在直肠内引起便意,使药液还未完全流入乙状结肠以上就随同排便一起排泻,从而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较短,影响疗效。膝胸卧位保留灌肠法与传统的左侧卧位保留灌肠法相比,前者能将药液直接送入结肠内,一方面能减轻药液对直肠的压力刺激;另一方面使药液能与结肠黏膜充分接触,从而延长药液在结肠内的保留时间,提高了药物疗效。

参考文献

[1]刘燕燕.体位对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影响[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3,23(2):15.

[2]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76.

[3]张勇.影响保留灌肠治疗效果因素的探讨[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1,21(7):24.

[4]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9.

[5]高惠珍.云南白药灌肠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22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46.

[6]尹红,鲁桂鸣,李春香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法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499.

保留数据 篇3

关键词: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自主呼吸,顺式阿曲库铵

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中保证患儿有效通气、提供较深的麻醉、方便手术操作是麻醉手术成功的关键。目前对于是否保留患儿自主呼吸尚有争议, 本文比较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中, 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时, 保留自主呼吸和使用顺式阿曲库铵不保留自主呼吸两种方式对手术及患儿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2012年9月-2015年9月收治气道异物患儿40例, 年龄1~4岁, 体重8~18 kg。计算机随机分组为保留自主呼吸组 (C组) 和不保留自主呼吸组 (N组) 各20例。排除标准:已知患儿对所用药品过敏者, 患儿家属不同意参与试验者。

麻醉方法:所有患儿术前常规禁食4~6 h, 禁水2 h, 入室监测HR、Sp O2、ECG, 面罩给氧, 建立静脉通道后给予阿托品0.01 mg/kg, 地塞米松0.5 mg/kg, 托烷司琼0.1 mg/kg。C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3 mg/kg、芬太尼2~5μg/kg, 保留自主呼吸或面罩辅助呼吸, 下颌松弛满意后置入硬支气管镜;N组在C组麻醉的基础上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 面罩人工通气, 肌松起效后置入硬支气管镜。两组置镜后, 由支气管镜侧孔连接加强型气管导管, 再连接麻醉机 (氧流量2~4 L/min) , 患儿自主呼吸或手控呼吸, 术中均以吸入七氟醚 (2%~8%) 维持麻醉。术中当80%≤Sp O2<90%时, 暂停手术将支气管镜退至主气管并用拇指封闭操作孔辅助 (手控) 呼吸, 待Sp O2>95%后继续手术;当Sp O2<80%和/或HR≤70次/min时, 暂停手术退出支气管镜面罩辅助 (手控) 呼吸, 待Sp O2>95%和/或HR>70次/min后重新置镜继续手术。术毕C组患儿送入PACU继续吸氧;N组患儿插入气管导管后送入PACU呼吸机辅助呼吸, 自主呼吸恢复后给予新斯的明0.01 mg/kg拮抗, 达到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两组患儿清醒、各反射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平稳后送回病房。

观察指标:①记录手术时间 (第1次置镜至术毕的时间) 、苏醒时间 (术毕至患儿出PACU的时间) ;②观察第1次置镜条件, 按满意度评分:满意 (1次顺利置入, 无呛咳、体动, 声门显露清楚) , 不满意 (2次及以上顺利置入, 有呛咳、体动, 声门部分或不能显露) 。③观察术中及术后不良事件:患儿呛咳体动、屏气, 喉、支气管痉挛, 喉头水肿, 术中HR<70次/min, 支气管镜退入主气管≥2次, 支气管镜退出声门重置≥2次等的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性别、病史长短和异物性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N组患儿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较C组明显缩短 (P<0.05) ;手术者的第1次置镜满意度比较N组明显优于C组 (P<0.05) , 见表1。

N组患儿术中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C组显著降低 (P<0.05) , 见表2。

讨论

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是常见的急诊, 患儿大多病史较长, 有严重的凹陷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部炎症, 麻醉风险大、要求高, 处理不当很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对于术中是否使用肌松药, 是否保留患儿自主呼吸存在较大争议[1,2]。

本研究发现麻醉诱导时加用0.1 mg/kg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 可使患儿肌肉松弛, 声门的暴露更佳, 术者置镜的满意度更高;术中维持恒定的麻醉深度有效避免了呛咳体动、屏气以及喉、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减少术者的反复操作, 缩短了手术时间, 也明显降低了喉头水肿的发生率, 这与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3]。

注:与C组比较, aP<0.05。

注:与C组比较, aP<0.05。

本研究证实了相对于患儿自主呼吸, 手控通气更加有效和可靠, 能保证患儿的有效通气, 减少因缺氧引起的心率下降, 为手术操作提供充分的时间, 减少术中将支气管镜退至主气管和退出声门重置的操作, 从而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喉头水肿的发生。

至于使用肌松药的患儿苏醒更快, 一方面可能与患儿术中缺氧的减少有关, 另一方面可能与术后气管插管, 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 保证患儿的分钟通气量, 有效排出七氟醚和减少二氧化碳蓄积有关。

综上所述, 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 采用顺式阿曲库铵用于复合静吸麻醉, 可减少术中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方便手术操作, 缩短手术时间, 加快术后苏醒。

参考文献

[1]王萍, 张建敏.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2) :174-175.

[2]包小红, 汪俊, 汪幸.肌松剂在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4 (9) :44-47.

保留数据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0例在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肛肠科病房住院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25例, 其中一组按常规保留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20 min后放平臀部, 称为试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保留灌肠方法, 即灌肠后立即放平臀部。试验组:平均年龄17~79岁, 男12例, 女13例。对照组:平均年龄18~82岁, 男11例, 女1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中药配方

我院研制的调胃承气汤。

1.3 操作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基础护理学》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操作, 在灌肠前嘱患者排空二便, 并让患者休息20min, 有利于体力的恢复及肠道充分休息。灌肠时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 并将臀部抬高10cm, 选择较细的肛管, 润滑、排气后, 插入深度为10~15 cm, 灌肠液均为医院研制的调胃承气汤, 液温为39℃~41℃, 液量为100 ml, 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 缓慢注入, 操作轻柔, 结束后嘱患者卧床休息, 使药液易于保留。试验组按常规保留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20 min后平卧, 对照组灌肠后立即放平臀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保留灌肠后第一次排便的时间, 即药物保留时间, 以小时为单位。

1.5 统计学方法

两组进行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中药灌肠液保留时间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 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20 min比立即放平臀部, 其药物保留时间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保留灌肠是由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 通过肠黏膜吸收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草药液从肛门注入, 使之保留于肠道内并吸收, 从而达到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目的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此方法操作简便, 疗效可靠,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尤其是对慢性盆腔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梗阻、慢性肾衰竭、慢性前列腺炎、附件炎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保留灌肠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而达到治疗目的, 药液保留时间越长, 越有利于肠黏膜的充分吸收, 效果越好, 相反保留时间短, 效果相对也较差, 因此, 灌肠液在肠道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翻阅有关报道, 都认为灌肠液需在患者肠道保留2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6h以上效果最佳, 充分发挥药物作用, 从而达到了有效的治疗目的。

正常情况下, 直肠位于盆腔内, 全长约12~15cm, 有两个弯曲, 当灌肠液进入直肠后, 对肠壁产生压力性刺激, 引起压力感受器兴奋, 通过神经传导, 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 使灌肠液排出体外, 而乙状结肠位于小骨盆左侧, 呈乙型或M型弯曲, 容量较大。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法按常规灌肠后立即放平臀部, 液体较难进入乙状结肠而潴留在直肠内引起便意, 并很快将灌入的药液排出,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若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 则能促使药液引流入乙状结肠, 因其容量较大, 能充分接受灌入的药物, 使药液在肠中有足够的作用时间, 有利于肠黏膜对药物的充分吸收, 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从而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有统计学差异, 中药保留灌肠后抬高臀部可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 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中药保留灌肠后不同体位对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 使中药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 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20 min) 和对照组 (灌肠后立即放平臀部) , 观察两组患者的药物保留时间。结果50例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中,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 试验组的药物保留时间为 (4.62±1.094) h, 对照组的药物保留时间为 (2.35±0.993) 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较对照组的药物保留时间长。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后抬高臀部可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

保留数据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120例。年龄21~44岁, 平均年龄32.5岁, 病程2~4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 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使用相同的灌肠液, 我院自制药:化瘀宁坤液100 m L保留灌肠, 1次/晚, 于每晚9~10点患者睡前床边给予, 均采用一次性灌肠袋, 灌肠前病人须排空大小便, 嘱其休息20 min左右, 这样有利于患者的体力恢复及肠道的充分休息, 安排患者静卧床上, 等待灌肠。灌肠前为了使其能积极配合护士操作, 先让护士向患者介绍灌肠的目的, 以及药物的作用和应该注意的事项、操作的方法。灌肠期间, 嘱患者进食高蛋白, 高维生素, 营养丰富, 易于消化的软食, 多喝蜂蜜水, 多食新鲜水果, 蔬菜以润肠通便, 忌辛辣, 刺激食物, 免糖, 免奶饮食以防腹胀。灌肠期间, 患者排便次数会增多, 因注意观察肛门及周围皮肤的情况, 嘱其排便后用清水清洗肛门。

试验组:将化瘀宁坤液灌肠液加温至39~41℃, 药液温度应适宜, 温度过高会损伤肠粘膜, 影响药液在肠道吸收, 过低会使肠管收缩, 腹痛加剧, 同样不利于吸收。用屏风遮挡, 将一次性中单铺于患者臀下, 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 使臀部移近床沿, 双腿屈曲, 放松, 暴露肛门, 勿过度暴露, 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避免着凉。选用一次性灌肠器, 将灌肠液倒入一次性灌肠袋中, 将灌肠袋挂在输液架上, 排气, 用包装袋中自带的软皂液润滑肛管前端, 分开臀部, 缓慢插入肛门30 cm。药物流入速度要适宜, 压力要低, 液面距离肛门不得超过30 cm, 当灌肠液注入完毕后, 缓慢拔出肛管, 用卫生纸轻压肛门, 协助患者采取平卧头低脚高, 即将枕头垫于患者臀下, 尽量保留足够长的时间。然后记录灌肠后第一次排便时间, 就是药物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记录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对照组:对照组与试验组相同, 灌肠方法亦相同, 灌肠时协助患者患者取左侧卧位, 灌肠后采取传统体位即右侧卧位, 尽量保留足够长的时间。

1.3 疗效判断标准

灌肠后肠内保留时间判断: (1) <1 h (2) 1~4 h (3) >4 h。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灌肠后肠内保留时间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1]。表现为下腹部坠痛, 腰骶部疼痛, 痛经等疼痛症状, 在经期前后或劳累后有加重的现象, 久病后会使患者出现精神不振, 失眠, 烦躁等, 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2], 发病率高达40%[3]。研究证明,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有效率可达90%[4,5]。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是通过药液透过直肠粘膜而被吸收。直肠给药有以下优点: (1) 比口服吸收快。 (2) 药物温热产生的物理效应可以促进盆腔血液循环, 有利于炎性渗出的吸收。 (3) 避免了胃肠酸碱或酶对胃的刺激。 (4) 通过直肠粘膜的吸收, 使盆腔局部药物浓度较高。灌肠液在肠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 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观察组采取的改良体位对保留时间的影响效果优于对照组。总而言之, 本研究结果表明, 灌肠后采取改良体位比传统的体位更能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延长。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精心的专业护理, 会使患者接受更彻底, 能积极配合治疗, 感觉舒适, 保持乐观情绪, 更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更高。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采取改良体位对保留时间的观察。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24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各120例。试验组灌肠后采取改良体位 (平卧位头低臀高, 床与臀部>60°) , 对照组采取传统体位—右侧卧位, 观察周期为10天, 经期停用, 比较不同的体位对保留时间的影响。结果 试验组灌肠后采取的体位在肠内保留时间明显长于传统体位保留的时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保留时间<1 h8例, 14 h45例, >4 h67例。结论 在我科开展改良体位对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在肠内保留时间的观察, 提高了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及经济负担, 改善妇女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盆腔炎性疾病,体位,保留时间

参考文献

[1]李文红.刘慧.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J].云南中医药中药杂志, 2011, 32 (5) :98.

[2]朱莉莉.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光明中医, 2013, 28 (10) :2132-2133.

[3]范丽英.中药灌肠剂微波理疗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14 (5) :965.

[4]谢军.中药保留灌肠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 2014, 18 (6) :1483-1484.

保留数据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0年5月我院住院慢性盆腔炎病人50例, 年龄22岁~48岁, 平均3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程、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保留灌肠方法

根据《护理学基础》灌肠法操作, 病人在晚睡前灌肠为宜, 灌肠前嘱病人排空小便, 尽量排空大便,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进行床头核对, 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 用小枕抬高臀部10 cm, 垫上橡皮单和治疗巾, 暴露肛门。选择较细的肛管, 润滑、排气后, 插入深度为 10 cm~15 cm, 药液温度为39 ℃~41 ℃, 药液量为150 mL, 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 cm, 缓慢注入, 操作轻柔, 结束后嘱病人卧床休息, 使药液易于保留。观察组保留灌肠后取俯卧位30 min后平卧, 对照组灌肠后立即取平卧位。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保留灌肠后第1次排便的时间, 即药物保留时间。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一大特色,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是通过药液在肠壁吸收而发挥药效。药液保留时间越长, 越有利于肠黏膜的充分吸收, 效果越好, 相反, 保留时间短, 效果相对也较差。国内有报道, 灌肠液需在病人肠道内保留2 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而保留6 h以上则效果最佳。

当灌肠液进入直肠后, 对肠壁产生压力性刺激, 引起压力感受器兴奋, 通过神经传导, 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 使灌肠液排出体外, 而乙状结肠位于小骨盆左侧, 呈乙型或M型弯曲, 容量大[1]。从解剖位置上看, 直肠后面是骶骨和尾骨, 女性前面是子宫和阴道。直肠在正中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上段与骶骨前面的曲度一致, 形成一个凸向后方的弯曲, 为骶曲;下段绕过尾骨尖转向后下方, 形成一个凸向前的弯曲, 为会阴曲[2]。

传统灌肠后病人取平卧位, 此时直肠在子宫下, 并且骶曲凸面向下, 灌肠液容易在此潴留, 刺激排便。而观察组灌肠后取俯卧位, 直肠在子宫上, 直肠位置抬高, 骶曲凸面向上, 灌肠液不易在此停留, 促使药液引流入乙状结肠, 其容量较大, 充分接收灌入的药物, 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 有利于肠黏膜对药液的充分吸收,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综上所述, 中药保留灌肠后取俯卧位药液保留效果优于传统卧位。

摘要:[目的]观察俯卧位对慢性盆腔炎病人中药保留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方法]将50例慢性盆腔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 均给予中药保留灌肠, 观察组保留灌肠后取俯卧位30min后平卧, 对照组灌肠后立即取平卧位。比较两组病人中药灌肠保留时间。[结果]观察组药物保留时间为4.620h±1.094h, 对照组为2.350h±0.993h, 观察组药物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慢性盆腔炎病人中药保留灌肠后取俯卧位30min后平卧, 可延长药液保留时间。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药保留灌肠,俯卧位,保留时间

参考文献

[1]兰淑红.抬高臀部应用中药保留灌肠后对药物保留时间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12 (7) :284-285.

上一篇:高校税法教学下一篇:鄂伦春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