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清保留灌肠

2024-05-31

尿毒清保留灌肠(精选4篇)

尿毒清保留灌肠 篇1

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 又称慢性肾功能不全, 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 致使肾脏明显萎缩, 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 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CRF进入尿毒症期后临床治疗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方式, 此类治疗费用高昂。而在氯质血症期及肾衰竭期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效果欠佳, 过早进入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必然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因此该期的非血液净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我院针对CRF患者采用尿毒清保留灌肠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CRF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CRF的诊断标准[2], 病情稳定, 近期无急性加重, 未进行过结肠透析或其他中药保留灌肠, 且未达到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指征而从未行过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中男14例, 女10例;年龄24~65 (43.5±2.6) 岁;原发病:慢性肾炎13例, 糖尿病肾病4例, 高血压肾病3例, 慢性肾孟肾炎2例, 多囊肾l例, 慢性间质性肾炎l例。对照组中男15例, 女9例;年龄25~54 (42.6±3.5) 岁;原发病:慢性肾炎12例, 糖尿病肾病4例, 高血压肾病3例, 慢性肾孟肾炎3例, 多囊肾1例, 狼疮性肾炎1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包括: (1) 积极治疗原发病; (2) 给予优质低蛋白, 必需氨基酸及足够热量饮食; (3) 血压控制在120~135/75~85mm Hg; (4) 纠正贫血、控制心衰; (5)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有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尿毒清颗粒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73256;生产企业:内蒙古康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规格:5g×15袋) 治疗。将尿毒清颗粒10g溶解于0.9%温热氯化钠溶液100ml制成灌肠液, 患者取左侧卧位, 以一次性肠道冲洗包插入肛门20cm以上, 将配好的灌肠液用50ml注射器从肠道冲洗包注入肛门, 拔除肠道冲洗包, 患者保持左侧卧位2h再排出灌肠液。每天下午1次, 共行14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肾功能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临床症状好转, 无水电解质素乱及酸中毒, 血肌酐下降≥20%: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无水电解质素乱及酸中毒, 血肌酐下降<2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血肌酐无降低。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观察组肾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针对CRF患者各种替代疗法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等技术迅速发展, 有效延长了患者生命。但因替代疗法高昂的费用及患者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等因素导致此类疗法在我国尚难普及[4]。由此在CRF早中期各种非透析疗法的防治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非透析疗法因其易操作、费用相对较低而在基层广泛使用于CRF早中期, 甚至可部分替代血液透析和腹透疗法[5]。CRF患者因不能充分地排泄代谢产物, 致使代谢产物蓄积在体内引起毒性反应, 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纳差、贫血乏力、水肿等症状, 若胃肠道症状较重影响口服制剂的吸收。研究表明肌酐>300μmol/L时, 采用灌肠治疗效果优于口服[6]。肠黏膜有半透膜特性, CRF时血液中大量的小分子尿毒素顺浓度梯度排向肠道, 此时肠道清除明显增多, 且可清除中分子物质。同时某些中、大分子毒素也能经胆汁从肠道排出。我院采用尿毒清保留灌肠是非透析疗法中的一种, 临床效果显著。尿毒清颗粒主要由黄芪、大黄、桑白皮、白术、苦参、党参、白芍药、茯苓、何首乌、川芎、菊花、丹参、姜半夏、菊花、车前草、甘草、菊花组成, 具有健脾益肾、通腑降浊及活血化瘀之功效。治疗利用传统中医结肠透析原理, 用尿毒清颗粒代替需组方的中药灌肠液, 这既可减少患者配药、煎药的麻烦, 又能达到结肠透析的目的。通过将尿毒清药液较长时间保留在肠道, 能有效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同时能将结肠黏膜析出的毒素及时排到体外[7]。另外可避免CRF患者口服药物消化道反应大, 坚持服药难等情况, 并且降低了尿毒清颗粒口服的费用。

本文中观察组使用尿毒清颗粒保留灌肠,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后观察组肾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充分说明了尿毒清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简单、易行,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尿毒清保留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肾功能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观察组肾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尿毒清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简单、易行,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尿毒清,保留灌肠,慢性肾衰竭

参考文献

[1]林善铰.当代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71-773.

[2]叶任高, 陈裕盛, 方敬爱, 等.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杂志, 4 (6) :355-357.

[3]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38-140.

[4]张丽萍, 尚春娥.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06, 15 (3) :250-257.

[5]吴恒莲, 林宏初, 阮雪玲, 等.尿毒清颗粒剂治疗118例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4, 5 (1) :23-24.

[6]陈惠红, 施素华, 蔡辉, 等.结肠透析联合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效果观察和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20) :1828-1829.

[7]黎露, 钟作树.尿毒清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 2005, 16 (5) :5-6.

尿毒清保留灌肠 篇2

关键词:尿毒症,中草药,血液透析,治疗结果

尿毒症患者目前普遍使用血液透析仪进行治疗, 但是面临提高患者透析后的存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推迟患者透析间隔时间、降低患者透析治疗费用等问题。本研究对尿毒症患者使用血液透析仪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治疗后发现, 对患者透析的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方面没有造成影响, 患者透析的间隔时间得到了延长, 改善了患者的肾脏功能, 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值得进行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42例尿毒症患者, 其中男24例, 女18例;年龄40~72岁。慢性肾小球发炎15例, 肾病的综合征5例, 高血压引发的肾病8例, 糖尿病引起的肾病7例, 肾间质性的肾炎3例, 多囊性的肾炎2例, 狼疮性的肾炎2例。将患者分成治疗组 (20例) 和对照组 (22例) , 两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实施饮食治疗:摄取高热量和高蛋白的食物;调节人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以及酸碱度的平衡, 对患者的感染进行预防, 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 实施血液透析。依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肌酐的清除情况、尿素的清除情况以及尿素氮的检查等来决定患者进行透析的间隔时间, 一般设定为每星期2~3次, 每次持续4~5h, 透析仪选择美国产Baxter 550, 使用碳酸氢盐进行透析, 每分钟透析血液流量为180~250ml。治疗组配合中药保留灌肠, 药方为肾衰方:药材大黄15~20g, 药材丹参12g, 黄芪20~25g, 当归12g, 麦冬12~16g, 10g的赤芍, 生牡蛎20~30g。治疗1~2次/d, 每次使用250ml保留30min左右, 推迟透析的间隔。

1.3 观察内容

对患者实施透析前后, 临床的症状情况进行观察, 对尿素氮进行检测, 对血肌酐进行检测, 1个疗程持续1个月, 对治疗两个疗程的效果进行观察。

2 结果

2.1 治疗组同对照组相比, 临床的精神状态、胃部消化方面以及尿量都出现显著改善, 没有出现便秘, 2~3次/d。治疗组的透析间隔时间得到了延长, 两组患者在透析前后身体检查指标的变化情况见表1、2。

2.2 治疗组平均每个患者透析的间隔时间为 (8.7±2.0) d;对照组平均每个患者透析的间隔时间为 (5.0±1.6) d。治疗组患者的透析间隔时间得到延长。经过治疗, 治疗组患者的肾功能得到了延续, 对照组患者的肾脏功能出现下降。

3 讨论

尿毒症患者目前的治疗主要依靠血液透析的方式进行维持, 因此怎样延长患者肾脏的剩余功能, 推迟透析的间隔时间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尿毒症患者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部分研究指出, 患者煎服药材大黄能够治疗慢性的肾脏衰弱, 避免肾脏功能出现恶化, 改善肾脏的功能。由于尿毒症患者的消化道受到刺激后反应比较强烈, 因此不适合服用汤剂, 因此选择使用中药保留灌肠的治疗方式, 患者的直肠内能够起到吸收药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 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血液透析治疗, 不会影响到患者的透析效果以及生活质量, 透析的间隔时间得到了延长, 降低了患者的透析治疗费用, 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 刘冠贤.临床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43.

[2] 刘冠贤, 孙建红.两种透析方法治疗老年尿毒症89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0, 20 (4) :217.

[3] 蒋文勇, 叶任高.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与膜腹透析的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 8 (8) :456.

[4] 叶任高, 李彦春, 孙铎.大黄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2 (2) :107-108.

尿毒清保留灌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某院住院治疗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措施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诊断均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22~72岁,病程3个月~14年。病变部位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纳入病例属轻、中度。

1.2 方法

1.2.1 分组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及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2 药物配制

两组均使用菊花散水煎液200m L,中药组方:野菊花、秦皮、白头翁、茜草、仙鹤草、白芨。中药由专业药剂师煎煮,药液温度标准在38~42℃[3],装入保温瓶中备用。

1.2.3 操作方法

对照组、观察组均采用扬州华东医疗器械公司制造的一次性14Fr肛管,其余用物按《基础护理学》[4]中规定的准备。

两组保留灌肠时间均安排在晚上9~10点钟患者睡前进行,操作前护士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让患者了解灌肠的目的、药物作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使其积极配合操作。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做好准备;护士灌肠前应了解患者的病变部位,根据病变部位掌握插管深度,本研究两组患者插管深度均为15~20cm,插管时动作轻柔,药物流入速度适宜,压力宜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观察组患者采取膝胸卧位,药液灌入后嘱患者继续保持膝胸卧位30min后取仰卧位。对照组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药液灌入后嘱其取仰卧位休息,尽量保留足够长的时间。两组灌肠完毕均给患者戴上随身听播放轻音乐30min,护士应尽量在旁陪伴。然后记录灌肠后第1次排便时间(即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5])。1次/d,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根据临床症状或结肠镜检查结果判断疗效。

操作注意事项:操作时若患者感觉腹胀或有便意,嘱其张口呼吸,放松腹肌,降低腹腔内压,解除肠道痉挛,拔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掐住臀部至肛门挤压,压迫肛门括约肌3~5min,注意观察灌肠后不良反应。观察组操作时,对年老体弱保持膝胸卧位有困难的患者,可采取头低臀高位,臀部抬高30cm。

1.2.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或结肠镜结果判定[6]:(1)治愈:大便成形(1次/d),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肠镜复查示肠黏膜恢复正常。(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成形(2~3次/d)结肠镜复查示溃疡缩小及炎症减轻者。(3)无效:临床症状轻微改善或无改善,结肠镜复查示肠黏膜糜烂,溃疡面积无变化或增大。以治愈加显效计算总有效率。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3.1软件包对两组资料进行检验,其中两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80例患者均在治疗2周后评定治疗效果。根据临床症状或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5%,P<0.0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药物肠道保留时间(h)比较,见表1。

观察组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明显延长,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1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P<0.01,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治疗人数

3 讨论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分别为(9.68±1.57)和(2.31±1.19)h,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52.5%,P均<0.0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取膝胸卧位保留灌肠法能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考虑此结果与人体的生理解剖特点有关系。排便反射是由于压力刺激作用于肠壁内的感受器而产生的;而肠道是一种肌性器官,对压力反应敏感,直肠长度为12~15cm,结肠长度为100~150cm,结肠较直肠长,且容量较大.,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150~200m L,直肠内压力>7.3k Pa时,直肠壁感受器即产生强烈兴奋,通过神经反射支配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产生便意,引起排便反应。临床证明,给药后肠内存留时间长短与疗效有一定关系,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佳[7]。观察组灌肠时采用的膝胸卧位,增加了直肠与结肠间的水平距离,其间压力差也增大,可使药液顺利进入乙状结肠。由于重力作用,在药液的灌注过程中,结肠内压力升高较慢,不容易使直肠压力立刻达到7.3k Pa;灌肠后继续保持膝胸卧位30min,能使药液最大限度保持在结肠内,减少对耻骨直肠肌的刺激。而且由于结肠对水分的吸收作用,乙状结肠容量较大,能充分接受灌入的药液,不容易立刻产生排便反应,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从而有利于药物与病灶部位充分接触,提高肠黏膜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对照组灌肠时采用左侧卧位,臀部仅垫高10cm,直肠与结肠间的水平距离不大,压力差小,灌注完毕即采取仰卧位,此时药液难以进入乙状结肠而潴留在直肠内引起便意,使药液还未完全流入乙状结肠以上就随同排便一起排泻,从而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较短,影响疗效。膝胸卧位保留灌肠法与传统的左侧卧位保留灌肠法相比,前者能将药液直接送入结肠内,一方面能减轻药液对直肠的压力刺激;另一方面使药液能与结肠黏膜充分接触,从而延长药液在结肠内的保留时间,提高了药物疗效。

参考文献

[1]刘燕燕.体位对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影响[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3,23(2):15.

[2]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76.

[3]张勇.影响保留灌肠治疗效果因素的探讨[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1,21(7):24.

[4]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9.

[5]高惠珍.云南白药灌肠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22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46.

[6]尹红,鲁桂鸣,李春香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法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499.

尿毒清保留灌肠 篇4

关键词:便秘,小量不保留灌肠,吸痰管,护理

老年人由于腹部肌张力降低和结肠平滑肌松弛, 使肠蠕动减弱, 易发生便秘, 老年病人因排便困难又可以诱发或促进原有疾病发展, 为了更好地解除病人的痛苦, 常使用清洁灌肠的方法来进行辅助治疗, 但传统的灌肠法因灌肠效果不佳, 灌肠液不易保留, 保留时间短等不足而影响灌肠效果。鉴此, 2009年开始, 我科采用改良的小量不保留灌肠治疗便秘病人,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5月住院发生排便困难者, 经局部肛塞开塞露及服用缓泻剂无效的病人100例, 男82例, 女18例, 年龄78岁~97岁, 平均85.5岁。将100例病人就诊序列编号, 单号为观察组, 双号为对照组, 每组50例, 两组病人年龄、疾病轻重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灌肠法

用塑料瓶装生理盐水250 mL (1瓶) , 50 mL注射器1副, 抽弃瓶内注射液100 mL, 抽吸开塞露100 mL加入瓶内, 消毒瓶口, 插入一次性输液管, 分离头皮针, 连接一次性吸痰管, 把灌肠液挂于距离床缘40 cm~60 cm高处, 排气后关紧调节器, 用液状石蜡润滑吸痰管前端15 mL~20 mL, 分开臀部暴露肛门, 将吸痰管轻轻插入17 cm~20 cm而达乙状结肠处[1], 打开调节器至灌肠液全部注入, 用卫生纸包住管端拔出, 帮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嘱病人尽量保留溶液20 min~30 min再排便。

1.2.2 对照组灌肠法

采取传统大量不保留灌肠方法, 病人取左侧屈膝卧位, 灌肠器距肛门40 cm~60 cm, 肛管插入7 cm~10 cm, 灌入溶液量800 mL~1 000 mL, 观察灌肠过程中病人反应与排便情况。

1.2.3 疗效判定

有效:大便充分软化, 完全排出, 便秘解除, 病人感觉舒服;无效:用药后未排便或仅排出少量大便, 多为灌肠液, 便秘未解决。

1.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5版本统计软件行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经秩和检验, P<0.01。

3 讨论

老年病人由于进食量少, 活动量小, 结肠平滑肌松弛, 肠蠕动减弱, 亦出现便秘。有文献报道, 由于老年人肛门括约肌松弛, 结肠内容纳灌肠液的能力较低, 传统灌肠法应用的肛管短而粗, 插入时刺激大, 增加病人痛苦, 经常边灌边流[2]。改良的小量不保留灌肠与传统灌肠相比:①操作简单易行、均采用一次性材料、价格低廉、经济实用、安全可靠。②减少了消毒灭菌程序、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③一次性吸痰管较肛管管径小且相对柔软, 对肛门刺激小。输液调节器可控制灌注速度, 对肠黏膜刺激小, 可减轻病人不适, 使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④灌肠液保留充分, 无液体外渗, 插管15 cm~20 cm到达乙状结肠处, 防止灌肠液外渗, 避免了灌肠液边进边往外流的现象。⑤软化粪便充分, 排便及时。

综上所述, 改良的小量不保留灌肠法安全、舒适, 消除了病人紧张、畏惧心理, 乐于配合, 达到有效灌肠目的[3]。此方法取材方便, 操作简单, 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方.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4.

[2]朱平华, 林萍.甘露醇加开塞露保留灌肠治疗便秘[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5) :367.

上一篇:螺旋断层放疗下一篇:技术标准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