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标准化问题(共12篇)
技术标准化问题 篇1
0 引言
信息技术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 首先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 到了21世纪则开始在全球推广。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是当代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和技术研发重点, 而且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且, 当前的科技革命除了信息技术之外, 还包括材料合成、航天技术、生物科技等等, 信息技术是其中的枢纽, 并且被运用与其他技术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因此,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其应用环境不可避免的复杂化。运行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是阻碍电子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广和升级的重要原因, 然而标准化也许会引发出一些其他问题, 因此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并提出改进措施。
1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原理及特点
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化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行各业被广泛运用, 其多样化的运行标准使得正常的经济秩序被干扰, 影响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并且不易于被监管。其标准化主要在于为信息技术的使用提供一个可以被广泛使用的准则, 以此安排工作和管理。
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化符合计划管理的工作特点, 除此之外, 我国当前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还具备如下特点:
第一, 与国际接轨, 转变发展思想。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 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 国内的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也是如此, 建立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不仅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而且是当前国家间信息技术协议对我国经济规范的约束。因此在促进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进程中, 技术人员不仅仅要对技术进行更新换代, 而且要从思想上刷新过去陈旧的观点, 必须深入学习国际和市场的通行标准。所以当前的信息技术标准化进程还具备解放思想的特点, 目标的对准国际市场。
第二, 培养创新意识, 提升竞争力。根据这十年来的对外经贸经验, 我国企业屡次吃亏除了他国对我国进行贸易战之外,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国相关企业对国际惯例的不熟悉。因此进行电子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改造必须实行标准化, 因此来适应竞争环境, 扩大我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在此进程中, 科研人员必须要有长远目标和整体观念, 全面控制管理。
2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现状
2.1 水平低, 技术落后
国际上通信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大多数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所主持制定, 我国对此参与程度低, 对标准的缺乏话语权, 在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引进和接受国际标准, 我国自主制定的标准几乎不被认可执行, 而且在我国这些标准还不被很好的执行。
我国现行的管理和研发体制造成技术水平长期落后与国外, 并且很多项技术体系更新换代程度低下, 跟不上需求和发展, 直接导致我国信息产业缺乏竞争力。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 其他产业也遭受不良影响。
2.2 缺乏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沟通
在国际间召开的标准化会议中, 我国的技术代表人员很少出席, 并且由于语言的障碍也无法正常沟通。所以在标准制定的时候, 我国难以参与进去, 很难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从而无法制定出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此外, 我国的一些企业对此问题重视不够。我国企业标准化的意识较差, 各企业间缺乏沟通交流, 因此在引进国外其他国家的标准时往往各执一词, 缺乏标准化的尝试。
3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进程的新措施
3.1 制定符合现实的发展规划
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这一事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应当赶上市场格局形成之前做好产业策划。所以各企业单位应当联合一致, 以长远的目光和专业的高度来看待标准的研发, 因此个企业单位需要加强交流, 并且统一制定发展规划, 科学的制定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在发展规划中要设计到执行标准的技术可靠性、研发自主性, 而且能够同其他产业配套使用, 以期把技术充分运用到当前的执行标准中。
3.2 贯彻贯彻落实“三联”原则
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如前文所说具有复杂的特点, 其应对的产业涉及众多并且竞争激烈, 因此标准的制定必然牵扯到大多人和企业的利益。在标准化的建设中需要重视产业间的和谐稳定。所谓“三联”原则, “部门联合、部省联动以及司局联手”[3], 旨在技术指标的开发过程中发挥各相关行业的产业优势, 充分依靠政府部门的协调和监管, 并依据个经济区域的发展规划, 以此来推动标准的制定, 确保标准化的建设能够给产业以及地方经济带来实惠。这一方针的落实能够充分利用各地区和产业的独特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
3.3 封闭管理, 结点控制
未来的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注意对各管理要素进行节点控制和封闭管理, 制定标准是进行这一工作的首要条件, 因此这项工作还具有开拓性的特点。在企业管理过程中, 需要对项目进行论证、对需求进行判定和分析, 之后需要进行项目操作生产, 最后根据统一标准验收通过, 其中的各节点都离不开标准化的运作。在验收过程中, 标准的统一管理和制定尤为重要, 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设计面尤其广泛, 所以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化过程中, 应当做好各项资源的整合工作, 实现整体的协调统一, 推动相关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 结语
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化进程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体现, 这是因为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仍不成熟, 而且相关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并不完善。标准化的工作能够减少我国企业技术研发成本, 提升研发效率。并且随着当前标准化进程的加快, 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必然因此而改善。
参考文献
[1]张军华.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计划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电子标准化与质量, 2001 (6) .
[2]李秋花.以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的理念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7 (4) .
[3]方静.试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1 (1) .
技术标准化问题 篇2
闽价费„2009‟82号
各设区市物价局、财政局:
鉴于我省机动车驾驶员考试费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费等收费标准执行期限已到的情况,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机动车尾气检测收费等有关问题的复函》(发改办价格[2007]1005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在用机动车尾气年检工作的通知》(闽政办[2009]14号)的有关规定,为加强我省机动车尾气环保年检工作,经研究,现就重新核定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费及机动车驾驶员考试收费等收费标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费收费问题。
(一)凡依法取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资格许可和省环保局的环保年检委托,按国家标准规范具体实施对机动车尾气检测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简称“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下同),对使用检测设备上线检测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费(含机动车尾气环保年检费)收费标准为:汽车每车次100元;三轮汽车、低速货车、摩托车、拖拉机每车次60元(见附表一)。
(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对第一次检验不合格的机动车进行复检时不得收费;第二次及以上复检的,按上述核定收费标准的30%收取。
(三)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实行社会化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对机动车检验收取的检验费,参照上述收费标准执行(见附表一),按照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
二、机动车牌证工本费和考训场收费标准(见附表一)。
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汽车驾驶员实施考试费标准为:科目一80元/人.次;科目二380元/人.次(未使用电子考试系统的320元);科目三100元/人.次。对考试不合格者需要补考的,第一次补考不收费,第二次及以上补考的可收取补考费(见附表二)。
四、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租用考试场地对汽车驾驶员实施考试,应向场地所有者支付考试场地租赁费,考试场地租赁费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从参考的汽车驾驶员收取的考试费中列支,不得另外向参考人员收取。具体标准为:科目一50元/人.次;科目二130元/人.次。考试者在租用场地参加考试不合格的,第一次补考,场地所有者不收场租费,第二次及以上补考可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取补考的场地租赁费(见附表二)。
五、拖拉机检测费、拖拉机驾驶员考试费收费标准,仍按照福建省物价局、福建省财政厅和福建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关于规范我省农业机械监理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闽价[2005]费345号)规定执行(见附表三)。
六、摩托车考试费最高收费标准为150元,具体委托各设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并报省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后执行。
七、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我省机动车驾驶员考试费等收费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闽价费[2007]68号)执行期限延长至2009年5月31日止,从2009年6月1日起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费按本通知规定的新的收费标准执行。新的收费标准有效期三年,至2012年5月31日止。
各收费单位应及时到价格主管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有关手续,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除考试场地租赁费、考训场收费及纳入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外,其余收费一律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财政票据,收费资金全额上缴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自觉接受价格、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技术标准化问题 篇3
一桩专利侵权纠纷引发的技术标准问题
云南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曾审理过一件因实施地方强制标准而指控侵犯专利的案件,即原告诉被告公司专利侵权纠纷案。1995年5 月12日,原告的“固结山体滑动面提高抗滑力的施工方法”获方法专利。被告是国家水利水电二级施工企业。2000 年 5 月以来,被告公司采用该法在两个地段施工。原告得知被告使用自己的专利方法施工后,认为被告侵权,要求被告赔偿损失10万元。被告则认为,其是严格按照强制性技术规范施工,不构成侵权行为。该案最后以原、被告达成和解,原告撤诉而告终。但该案留下了许多问题值得追问和思考:(1)如果以判决方式结案,作为标准采用人的被告是否应承担侵权责任?(2)在我国现行标准管理体制下,谁是未经专利权许可将专利并入标准由此引起的责任主体?(3)如果原告参与了标准制定,但没有披露专利信息,作为标准采用的原告以及标准管理组织是否承担侵权责任?依据又是什么?
最高人民法院正制订司法解释以解决实施技术标准中的专利侵权问题。2003年7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第七十五条“技术标准与专利许可”规定:
“标准管理组织或者标准制定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也未获得专利实施专利的强制许可,将专利纳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其他专业技术标准,他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标准管理组织的章程或者标准制定者规定的条件实施包括专利在内的标准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标准管理组织或者标准制定者和标准采用人构成专利共同侵权。〔另一种方案:标准管理组织或者标准制定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也未获得专利实施专利的强制许可,将专利纳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其他专业技术标准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构成专利侵权;他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标准管理组织的章程或者标准制定者规定的条件实施包括专利在内的标准的,构成专利共同侵权。]
专利权人参与了有关标准的制定,但在标准发布前未申明其中的有关技术内容系其专利的,视为已经得到了专利权人的免费实施默认许可,标准管理组织、标准制定者和标准采用人的有关行为,不视为专利侵权。”
标准采用人能否以无过错提出专利侵权免责抗辩?
技术标准制定人未经专利权人同意将专利并入标准后,技术标准采用人因遵守技术标准被专利权人指控侵犯专利,技术标准采用人能否以不知道专利存在、只是善意适用专利为由提出抗辩,从而免除侵权责任呢?
我国《专利法》专利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从先前的过错原则发展到现在的无过错原则。修订前的《专利法》第六十二条第2款规定:“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的,不视为是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显然,该条采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即以过错作为归责构成要件,只有侵权人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过失),才应对专利权人承担责任。修订后的《专利法》对专利侵权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方面有新的改变。第六十三条规定:“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 因此,销售或使用者证明产品来源合法时,可免除赔偿责任,但仍然构成侵权,应承担停止侵害和消除影响的责任。换言之,对善意销售或使用者来说,停止侵害和消除影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赔偿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由此可知:过错不是专利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在确定行为人的侵权责任时,对停止侵权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而赔偿损失责任则区分不同场合,分别适用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标准制定者与标准采用者的责任如何分配?
我国《专利法》第十一条所规定的专利侵权行为是直接侵权行为,《专利法》没有间接侵犯专利权的规定。专利间接侵权有特定涵义和使用语境。间接侵权是指第三人的行为诱导或促成了第二人的侵权,在这里,第二人是直接侵权专利权人的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和进口权的人。间接侵权者没有直接侵犯第一人的专利权,但他的行为却诱导或促成了第二人的直接侵权。引诱侵权,是指侵权人故意或直接地诱导或协助第二人侵权他人专利权,而第二人也确实因此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
技术标准制定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将专利并入技术标准,技术标准采用人遵守及时标准使用专利,不符合专利间接侵权要件。因为,无论前述哪种行为,都直接侵权了专利权人所持专利技术的全部技术要素,都构成直接专利侵权。专利权可选择标准制定人或标准采用人提起侵权之诉,要求承担侵权责任;专利权人同时起诉标准制定人或标准采用人的,可要求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谁是技术标准的制定者?
我国这种行政主导型的标准管理机制容易导致国家职能部门的专利侵权责任。因为即使技术标准是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完成,这些部门未经专利权人同意将专利并入到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最终由标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和公布,由此引起的专利侵权责任理应由标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
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利权人的披露义务
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利权人除有义务披露专利外,还应披露专利申请信息,而不仅仅第2款要求的专利。这是因为,专利授予的做法是“早期公开、延迟批准”,正在申请中的专利,如果在法定期间,没有人就专利的新颖型、创新型和实用型提出异议,专利申请人也不撤回专利申请,就会授予专利。在标准制定阶段的专利申请,在标准发布后被授予了专利。如果不要求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利申请人披露正在进行的专利申请,标准发布后并入了专利,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利申请人并未违反披露义务。综观标准设定组织的事前披露规则,事前披露的范围,除披露并入技术标准中的专利外,还需披露并入技术标准的专利申请。
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利权人未披露专利信息的责任依据
专利法中的衡平禁止反言,是指专利权人通过误导行为,导致被指控侵权人合理推定专利权人无意对被控侵权人行使专利权。误导行为包括特定的陈述、作为、不作为、或者有义务陈述时表示沉默。适用禁止反言原则作为专利侵权的抗辩时,被诉侵权人必须表明其依赖于误导的行为,如果行使专利权,其会受到严重损害。据此,专利法的衡平禁止反言的要素有三:(1)陈述或行动以误导的方式传递信息;(2)信赖这些误导的信息;(3)因信赖造成损害。
衡平禁止反言在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利权人未披露专利信息时能较好适用,主要原因是:
第一,该原则并不要求确认性误导陈述,而是适用于有义务陈述但保持沉默的情形。因此,如果标准设定组织有义务披露专利信息,违反该义务将导致禁止反言。
第二,禁止反言并不要求证明误导的意图,相反,唯一的问题是,是否专利权人的行为合理地产生了一个推定,即专利权人不行使专利。因此,即使专利权人未能披露专利是无意或仅仅是疏忽,并非有意欺骗标准设定组织,禁止反言原则仍可以适用。
技术标准化问题 篇4
1 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标准化的要求
在进行填筑路基或地面开挖作业时, 肯定会对地面原有的地层结构造成影响。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标准化要求水温具有稳定性, 地下水与地面水的相互作用会降低路基的强度, 路基结构受温度、大气湿度和降水的影响, 会改变结构物的物理性质, 使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众所周知, 水温越稳定, 对路基的强度的影响越小。路基要有一定的硬度, 这样路基在受到外力的挤压时才不易出现变形问题。除此之外, 必须要保证路基的整体结构具有稳定性, 这样, 路基在受到车辆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才不容易发生结构失衡问题, 路面就不会变形。
2 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标准化应做好的工作
2.1 路基排水施工技术标准化。
首先, 要做好地面排水工作, 截水沟、急流槽、地表排水管和边沟是地面排水的主要设施。做好高速公路排水沟的防护工作, 加固路基的时候应该运用浆砌片, 除此之外, 还可以应用水泥混凝士做好预制板块工作。其次, 要做好路面排水的工作, 路面排水就是要排除路面范围内的降水, 阻止降水渗入到路面的基层, 这样, 基层就不会出现坑槽问题, 在硬路肩的外侧设置硬路肩路面与水泥混凝土预制块, 这样, 就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集水槽, 可以用这个集水槽收集路面的降水。再次, 要做好路基作业的地下排水工作。一般情况下, 暗沟、盲沟、渗沟、渗井等可以用来排除路基的地下水。可以用具有反滤功能的土工织布、钢圈和滤布制作一个加劲软式透水管, 这样的透水管能帮助工人更好的做好地下排水工作, 进而达到路基排水施工技术的标准。车辆荷载由路面传给路基, 进而使路基的内部结构发生应力、应变和位移, 所以说应加强路基的承载能力, 这样, 路基结构就不会沉陷, 道路表面就不会出现断裂、车辙、波浪的现象。
2.2 路基防护技术标准化。
修建路基、路堑会改变原有土层的力学性能, 除此之外, 风吹雨打等天气会侵蚀路基的表层土, 所以说, 我们要做好路基个别地段的防护加固工作。首先, 我们要做好路基坡面的防护工作, 我们都知道, 路基的表层土容易受到地表水的冲刷, 路基的坡面岩土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之后会慢慢剥落,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运用混凝土预制块做好护坡工作。做好坡面防护工作, 能够美化景观、改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该广泛的应用石砌圬工做好防护工作。在石砌圬工和混凝土表面种上花草, 就能放慢它们的破损速度。其次, 我们应做好基层防护的冲刷工作, 改进沿河路基边的砌石、抛石、铁丝石笼和挡土墙, 与此同时, 做石笼的时候采用高强土工格栅, 护坡模袋要用聚脂或聚胺脂类土工织物混凝土材料进行制作, 这样, 做出来的护面板才具备更强的防护功能, 才能更好的适应不均匀沉降的土体。
3 高速公路路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3.1 路基建筑时中线偏位严重。
很多时候, 路基施工过程中容易把导线点弄坏, 对中线复测的频度不够高, 再加上不按照要求开展对控制桩的保护工作, 直接导致路基建筑过程中线偏位严重, 不符合《路基施工标准》的要求。
3.2 路基中存在局部沉陷、失稳、滑坡等问题。
在高速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 会遇到斜坡地段、田井地段、淤泥地段等, 如果做不好这些地段的处理工作, 就给路基工作留下了质量隐患, 路基日后就可能出现沉陷、失稳、滑坡等问题。
3.3 路堤建筑中某些填料的适宜性差, 影响路堤质量。很多时候, 高
速公路路基施工人员不熟悉材料的性质, 采集材料时经验不足, 经常顾此失彼, 导致路堤建筑中某些填料的适宜性差, 影响路堤的建造质量, 最终不但不能按规定的期限完工, 还会加大路基施工的成本。
4 解决高速公路路基施工问题的有效措施
4.1 控制路基施工过程中的中线偏位问题。
控制路基施工过程中的中线偏位问题, 首先要做好预防措施, 做好导线复测工作, 加固导线点, 在交工验收前做好导线点的保护工作, 与此同时, 在路基施工前, 应根据《路基施工标准》的有关规定, 定出路基用地边沟、护坡道、路堤坡脚等的具体位置桩, 除此之外, 在距路中心设立间隔小于50米的控制桩, 在桩上标明中心填挖高度和桩号。做完边桩工作后, 进行边坡放样工作。进行深挖或填高作业时应该加大复测中线桩的频率, 对路基的标高和宽度进行测量, 这样才能控制好边坡的坡度。在运用机械进行施工作业的时候, 在小于200米的间距段落内设立控制桩, 在边距桩处设立明显的填挖标志。当遇到了中线偏位问题的时候, 应该校核导线点, 重新恢复中线, 并按照《路基施工标准》的要求做好控制桩的保护工作, 采用开台阶填补的方式处理路基的亏坡, 采用削坡的的方法处理路基的高坡。
4.2 解决路基局部沉陷、失稳、滑坡等问题的具体措施。
要解决路基局部沉陷、失稳、滑坡等问题, 要从预防工作做起, 在路基施工的范围内, 如果出现坑、洞、墓穴等地面, 可以利用当地的砂性土对其进行回填, 并按照《路基施工标准》的规定做好压实工作;如果遇到的是人工坑洞, 应该先查明坑洞的用途, 如果人工坑洞有用, 可以用构筑物将其跨越, 如果人工坑洞没有用, 就可以按照岩溶处置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如果路基施工过程中遇到黄土陷穴, 首先应查清陷穴水的供给来源以及陷穴水的水量和发育情况, 然后分析这些情况将给路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4.3 做好材料采集工作, 提高路堤的质量。
要想做好材料采集工作, 就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材料采集工作。材料人员必须熟悉路堤填料的种类, 除此之外, 还要认真的研究材料的性质, 在考虑经济成本的同时判断材料是不是具有很强的适宜性。从材料的适宜性和性质来看, 常见的填料包括砂土、砂性土、粘性土、粉性土、碎石质土、砾石和不易风化的石块。
结束语
具体来说, 保证路基施工质量的难度不大, 但它的工艺要求比较复杂, 除此之外, 高速公路路基施工中还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说, 建设高速公路时, 我们不仅要重视高速公路的建设质量, 还应保证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标准化, 这样, 才能提高高速公路的稳定性, 才能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为了达到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标准化的目的, 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路基项目采用不同的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创新, 引进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 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施工技术, 才能确保高速公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永刚.关于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的技术问题浅思[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3) .[1]张永刚.关于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的技术问题浅思[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3) .
[2]郭朝辉.高速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探讨[J].交通标准化, 2013 (1) .[2]郭朝辉.高速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探讨[J].交通标准化, 2013 (1) .
[3]刘凤伦.浅谈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 2013 (2) .[3]刘凤伦.浅谈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 2013 (2) .
[4]龚啸, 赵昌清, 胡冰.高速公路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措施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 2012, 38 (4) .[4]龚啸, 赵昌清, 胡冰.高速公路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措施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 2012, 38 (4) .
目前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5
1、未能充分理解开展安全标准化的意义。部分企业对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未能理解开展安全标准化的意义,仅把取得安全标准化达标证书作为企业今后生存唯一目的,而忽视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缺乏主动开展标准化达标创建的积极性,造成企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不能真正落实;
2、部分达标企业存在“重考评,轻运行”的错误观念。有些企业认为通过达标考评就可以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安全标准化的内涵是通过风险辨识分析,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3、不能体现全员参与的原则。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其他管理人员认为,安全标准化工作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事。不明白安全标准化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和监督。
4、企业对安全标准化规范理解不足,对企业基层员工培训力度不够。由于对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10个一级要素和53个二级要素内涵理解不够,造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时企业未能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定期的培训活动,使职工掌握标准、执行标准、依标作业。多数企业未能把标准化文件上的“教条主义”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
5、对作业现场风险分析和规范化管理重视不够。企业对安全标准化的一些企业认为标准化的内容就是一些制度的简单堆积。只注重制度、台账资料的制定,不重视作业现场风险分析和规范化管理,导致作业现场的风险管理控制、生产装臵维护保养、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等方面严重不符合《规范》要求;
6、企业缺乏必要的检测检验设备和手段。虽然有些作业实行作业证管理审批手续,但因为确守检测手段使作业票证形同虚设。另外对其他一些实施频率不高的危险作业管理不到位,甚至未严格执行作业证管理。
7、企业员工文化水平低,缺乏安全意识,实施标准化投入不足。部分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差、人员少且安全意识淡薄,短期行为严重。导致企业安全管理混乱,安全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装臵简陋,工艺技术落后,作业人员资格不符等现象存在。企业员工本身文化水平与所从事工作的危险性不相适应。尽管通过一定的教育培训能有所改善,但要促使其从被动地接受安全管理到真正主动参与安全标准化管理,其难度显而易见。企业开展三级安全培训教育因安全管理人员职业技能和培训教育设施的缺乏,仅停留在抄几张试卷而已。
8、企业事故应急处臵能力不足。尽管企业都已编制了应急救援预案并且报送安监部门备案,但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差;部分企业员工不清楚自己在应急处臵工作中担当的职责;尽管企业配备了一些应急救援器材,但部分企业缺乏定期维护保养;尽管企业都开展了 “应急救援演练”,大部分应急救援演练流于形式。
9、多数企业基础管理薄弱,缺乏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和专业知识,安全工作不会管。在安全生产上既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也存在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虽对安全生产重要性有所认识,主观上想搞好安全生产,但对如何搞好安全生产缺乏相应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措施,不熟悉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懂安全专业知识,又缺少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专家提出的具体问题如下:
一、主要负责人与职责
1、主要负责人对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有哪些不明确;
2、安全承诺书无发文记录和收文单位签字;
3、要求不仅对安全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进行统计考核,而且还要进行原因分析进行整改;
4、安全管理网络图中安全管理机构不能与其他部门并列;
5、安全职责要覆盖到所有部门;
6、安全责任制内容不能千篇一律;
二、风险管理
1、未对部分设备设施进行为还是别和风险分析;
2、风险评价组织未以文件形式明确;人员组成不能做到全面合理;
3、分先评价记录与清单中的重大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应一一对应,清单上应有明确全面的控制措施;
4、定期评审风险控制结果要有记录;
5、法律法规变化时要进行风险评价;
三、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
1、对使用的技术标准、规范的识别和获取不要遗漏,要明确规定方式和时机;
2、须按照规定每年对清单上的法律法规进行符合性评价,不得流于形式;
3、至少要有规定的32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4、工作岗位要有相关规章制度且有发放记录和;
5、操作规程应该有危化特性和消防器材使用方法,并发放到所有岗位有发放记录; 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定期评审和修订,修订后及时进行学习培训;
四、培训教育
1、换证单位各要素提供过去三年资料不全;
2、外来参观学习人员无教育培训记录;
3、外来施工单位台账内容不齐全;
4、企业负责人参加班组安全活动无本人签字;
5、安全管理部门或专职安全员未对安全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并签字;
五、生产设施及工艺安全
1、生产设施台账及相关记录应含监控设施;
2、易燃易爆场所必须使用非防爆电器;
3、工艺过程和工艺变更要进行风险分析;
4、检维修管理制度要民孤儿规定检修的时间和频次;
六、作业安全
1、操作任何监护人不得是同一人签字;
2、大部分作业规程未明确规定作业分级;
3、职业危害告知牌要含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急救措施和作业场所的检测结果;
4、所有的危险性作业活动都要进行风险分析;
5、企业要严格按照变更管理制度,履行申请、审批、实施和验收程序,变更的验收要形成报告并将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七、产品安全与危害告知
1、危化品档案中应包含所有化学品,包括产品、原料和中间产品,以及助剂和催化剂和化验分析用的剧毒化学品;
八、职业危害
1、要制定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完善的实施方案;
2、要按照职业病目录逐一辨识,不得有遗漏;
3、要区分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档案的区别;
4、企业职业危害检测报告的结果不符合要求的要有整改计划和方案;
5、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害的有毒有害场所未按规定设置应急撤离通道;
6、个人安全防护用品台账内容未明确报废期限和三证是否齐全;
九、事故与应急
1、事故档案“四不放过”的处理要有相关人员受教育的记录;
2、要有应急救援器材台账和维护保养记录,要有责任人和职能部门检查记录;
3、应急救援预案要有培训、演练、评审记录;
4、应急救援预案要有备案和通报记录,备案和通报部门和单位要齐全;
十、检查与自评
1、安全检查表应该有明确的检查目的、要求、内容和计划;
2、安全检查要与安全责任制考核挂钩,并有相应的奖惩记录;
企业标准化管理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企业;标准化管理;趋势
1.我国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应以市场为导向
我国企业只有按照市场的运作来实施标准化管理工作,才能发挥标准化管理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1认真研究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所谓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管理组织(WTO)、国际电工联合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管理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会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医师采用国际标准可消除技术贸易壁垒,为进入国际市场取得一个通行证;二是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实质上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三是采用国际标准减少了研究和开发费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四是采用国际标准可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用国际标准。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尽量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成为我们的职责。为了在WTO的运行机制下和框架下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企业有必要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它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善产品质量、消除贸易壁垒和扩大产品出口。但是,在当前国际社会将标准和知识产权越来越融合在一起的事实面前,我国企业应当慎重参照国际标准制定自己的标准和直接采用国际标准,以免调入国外标准的专利陷阱。
适应市场竞争的标准同时也应是与国际接轨的标准。①因此,为适应市场的竞争,我国企业应当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首先,我国企业应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充分地分析、研究,了解、掌握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发展趋势,搞清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及其发展动向,同时找出自己标准中的不足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其次,摸清本企业哪些标准可等同采用或修改采用;第三,要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速度。
1.2把市场经济观念贯穿在标准化管理工作中
面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日益缩短的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以及日趋复杂激烈的全球竞争等新现实,我国企业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转变观念,把市场经济观念贯穿在标准化管理工作之中。要做到这一点,第一要从狭隘的单一性产品标准中脱离出来,摆脱单一的产品,做到小批量多标准,使产品多样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第二要把标准化管理贯穿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通过标准化管理工作不仅要求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缩短,产品质量水平提高,而且要搞好售后服务,使顾客满意。第三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要使得产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2.将科研与标准化管理相融合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成果的传播使用者,也是技术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和标准的使用执行者,它主体地位的确立必将会对技术标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之间起到推动作用。企业是实现标准化管理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②因此,我国企业要想保证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积极推进标准化管理工作,实现标准化管理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
2.1制定完备的企业标准体系
在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企业要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产品标准和对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制定标准。而这些标准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企业标准体系,它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企业的标准体系应遵循“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建立起满足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需要,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的国家、行业标准规定的标准体系。
2.2努力实现科技创新,积极参与标准制定
(1)企业应增加对科研创新的经费投入。
按照世界银行统计数据, 2000年世界各国科技研发(R&D;)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投入比率(GRED)分别是:瑞典3.8%,日本2.8%,韩国2.7%,美国2.5%,埃及1.9%,俄罗斯1.1%,我国在1997年的数据是0.64%,2000是1%,2002年为1.23%,而在2000年世界的平均值即为2.1%。发达国家中GRED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政府的R&D;投入一般占全国R&D;投入的50%以上③。我们应当尽快使R&D;投入翻上一番,达到2000年的世界水平。而我们所谈论增加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并不仅仅意味着政府的责任,我国企业也应增加科研创新的经费投入。
(2)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我国企业应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把它放到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④其次,积极推动自主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先声夺人,把它推向国际市场,使其国际化,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2.3培养具有现代化科学水平的国际标准化管理人才
标准化管理高端人才是指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够独立承担企业各项标准化管理工作,能主持企业重大标准化管理项目开发、应用和课题研究,能组建、领导企业标准化管理整体建设、实事、应用和推广的高层次技术经营复合型管理人才⑤。
目前,发达国家的国际标准化管理人才较多,这为他们参与国际标准化管理组织的活动,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人才较少,这对我国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为适应国际标准化管理的趋势,我国企业应采取措施,大力培养标准化管理高端人才。一方面,可以进行长期、短期或某一专业方向的培训,加强对现有专业人员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培养大批精通外语、熟悉WTO规则、具有技术标准和法规、质量管理和质量认证、国际贸易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从我国相关院校标准化管理教育专业招聘专业标准化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只有在建立完备的标准体系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和国际标准化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管理活动,才能实现标准化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保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确保我国的利益。
3.将标准与专利相融合
标准是一个经济和产业的秩序,是一种公共品,代表的是公共的利益。标准意味着一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包含一系列的技术,因而标准实际上也是一系列知识产权的组合,是知识产权的载体。知识产权是标准的内容,知识产权是利益分配的根据,因此标准也就成为产业利益的工具。通过将自己的知识产权包装到公用的标准里,将标准与专利融合,是技术先行企业实现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方面。
3.1将标准与专利融合
企业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主体,我国企业可以首先通过研发技术,申请专利,通过持有专利和专利技术的交叉授权,获取进入标准游戏的基础.这就将标准与专利组合起来.具体有以下三种方式:
(1)追随标准。企业可以从实际出发,选择追随标准,努力学习技术,在产品和制造层面获取竞争优势。
(2)参与标准。企业可以着眼于自身的核心专利技术,选择参与标准,贡献技术,成为标准游戏规则的参与者和获利者。
(3)制定标准。企业可以选择在自己具有实力的领域,主导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从而在该领域制定游戏规则。
这就是标准的追随、参与和主导的组合战略。“以标准领导市场,以专利垄断和巩固市场”,让标准与专利相结合,这是当代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最新发展趋势。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我国的中兴通讯公司。该公司根据国际标准的发展态势,形成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管理,标准国际化”的思路,加大专利与标准的融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该公司通过组合发展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模式值得推广。
3.2积极组建技术标准联盟
伴随技术的快速进步,技术的复杂性和集成度越来越高,而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单个企业的资源存在不足,客观上需要若干个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将各自的专利技术共同贡献出来,按照约定的契约,进行专利联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联盟。技术标准联盟不仅是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标准秩序中新型的交易模式和组织模式。
企业结成技术联盟,共同制定产业标准,一方面,可以分散标准化管理的风险,避免一旦在产业标准竞争中失败,使得自己的技术与随后产生的技术标准不相容;另一方面,多家企业联合开发技术标准,易于达到较大规模的用户基础,提高产于标准制定成功的可能性。
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是跨国公司重要的技术创新组织形式。美国的软件、航空、工业自动化、电信、微电子、计算机和电子工业技术联盟盛行,其中85%的电子工业结成各种各样的战略技术联盟。⑥苹果、IBM、摩托罗拉、英特尔等IT巨头都积极组建和参与各种技术结盟。欧盟积极支持成员国企业组建形式各异的技术联盟。
为了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早在2002年就开始出现技术标准联盟。2002年10月,我国自主开发的3G标准TD-SCDMA产业联盟在北京宣布成立。这个产业联盟由国内的大唐电信、南方高科、华立、华为、联想、中兴、中国电子及中国普天等8家单位发起,共同签署《联盟章程》、《发起人协议》和《专利许可协议》三份核心文件,并发表《北京宣言》。目前,这个产业联盟得到了中国信息产业部的大力支持。作为该联盟主要成员的中兴通讯公司成绩突出,截至2003年12月底,累计完成国内专利申请已经突破1600项,近90%为高质量、高价值的发明专利。⑦依靠专利技术的支撑,中兴通讯公司获得了ITU-T新标准G·raman的起草权,这是中国企业在光通信领域首次主导起草国际主流标准。
我国企业组建标准联盟可采用三种方式:
(1)积极加入跨国企业发起的标准联盟。这既可保证我国企业自己开发的技术与随后产生的国际标准相容,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学习国际上先进技术和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
(2)国内的几家领袖型企业可共同组建标准联盟。国内几家领袖型公司围绕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投资、合作开发,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企业的竞争结构,也有利于在某一技术领域减少国外大公司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3)与台湾地区在高技术领域紧密合作,利用台湾在IC、软件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市场占有率,结合大陆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建立面向全体华人世界的技术联盟,并努力将其推向全世界。
4.把标准化管理工作纳入到质量管理的框架中加以考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以政府为导向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都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调控,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要符合标准通常是国家标准就为合格产品,企业也就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这种体制的企业标准化管理仅仅起到一个组织生产和为产品的生产把关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有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从产品的方案论证到设计、试制、定型以及生产全过程中都贯彻标准化管理,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我国企业要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观念,改变局部、片面地或从某一生产过程来考虑标准化管理作用的观点,应从严制、生产经营活动的总体过程来进行标准化管理工作;应该从源头抓质量,把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服务的各个环节,促进产品的设计、工艺、质量、安全、环保、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
5.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
发达国家将信息、环保、安全等领域作为其标准化管理战略的重点,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是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推动信息化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领域,是当今技术标准争夺最为激烈的领域,也是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域。企业如果忽视了这一领域的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也有可能丧失市场竞争力。而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及健康、安全领域是社会受益的公益性领域,是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企业如果忽视这一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达不到市场上先进标准的水平,将会失去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从而丧失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不可忽视信息、环保、健康、安全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这是建立现代企业的前提和基础,标准化管理的作用需要通过标准体系才能地到有效的发挥。
6.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企业标准化管理发展新趋势下,我国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自己的标准化管理工作适应国际标准新秩序,已在国际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贾宁宁.论新形势下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重新定位[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管理, 2005,(09).
[2]张顺铃,汪娜.企业——标准化管理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主体[J].现代企业,006,(11).
[3]李正权.论标准与质量的关系问题[J].国防技术基础,2006,(10).
[4]李祖明.标准与知识产权[J].法学杂志,2004(1),25.
[5]吴林海,崔超,罗佳.我国未来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基于跨国公司标准与专利的融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4).
[6]郑卫华.加强标准化管理科研带动标准化管理水平跨越式提升——《中国标准化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之三.世界标准信息,2006,(08).
[7]郑卫华.《纲要》制定的国际国内背景——《标准化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之一[J].世界标准信息,2006,(06).
[8]郑卫华.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管理活动——《中国标准化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之四[J].世界标准信息,2006,(09).
[9]李玉剑,宣国良.标准与专利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以GSM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02).
[10]冯建华,王晓勤.依靠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J].中国标准化管理,2006,(12).
[11]GB/T3935.1-1996《标准化管理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
技术标准化问题 篇7
近几年来, 随着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 标准制修订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标准技术审查工作任务也日趋繁重。目前, 海洋领域共批准发布了63项国标和203项行标, 正在制修订58项国标和155项行标。海洋标准的快速发展亦突显出标准技术审查工作的重要作用,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2 海洋标准技术审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标准技术审查重点不明确
初涉标准技术审查的人, 往往将技术审查等同于格式审查。然而, 技术审查的内容远远大于格式审查。格式审查通常指的是审查标准是否符合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 包括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图、表等要素的编写格式。而技术审查除包括以上内容外, 还包括以下三项更为重要的内容。
(1) 审查标准涉及的技术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环保类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将海水水质分为四类, 其中规定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 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惜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对于这样的技术内容需要审查的重点是:是否符合我国海域的实际状况、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 标准在海洋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另外, 标准内容是否科学合理需要有相关材料证明。目前, 部分标准起草单位提供的佐证文件严重不足, 如编制说明中确定标准技术内容的论据不充分、不详细, 缺少甚至没有试验验证数据和情况说明等。
(2) 审查标准是否符合标准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标准化法》确立了标准制定的四项原则。这些原则是海洋标准必须严格遵守的。同时, 是否符合海洋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也应该是技术审查的重点。
(3) 审查标准是否符合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GB/T1.1提出标准之间应具有协调性, 应遵照现行基础标准的有关条款。海洋标准协调性审查存在着发现问题较晚 (即不能在初稿阶段就发现与其他标准的重复、交叉或矛盾问题, 致使问题堆积, 影响标准制定的进度) 或没有发现协调性问题的情况。例如:《海洋监测规范》属于海洋环保方面的基础标准, 规定了海水分析、沉积物分析等基本方法。但在标准申报立项工作中经常会发现与该标准存在交叉或重复问题的申报项目。可见, 标准起草人员容易忽视标准间的协调性问题, 如果标准技术审查人员不严格把关, 将造成标准体系的混乱, 给标准的贯彻实施带来障碍。
2.2 对基础性系列国家标准的应用不足
海洋标准技术审查工作的依据包括《标准化法》、《国家标准管理办法》、《海洋标准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另外还包括《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化工作指南》、《量和单位》等基础性系列国家标准。这些标准作为支撑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基础性标准对标准编写进行了系统的规定。例如:《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针对化学分析方法标准对试验方法的选择、化学品命名、数值及其公差等技术内容的编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审查海洋环保标准中数量较多的化学实验方法标准尤为重要。
目前部分审查人员对基础性标准了解不够, 在审查工作中不能充分运用这些标准, 不能为起草人员提出实质性的问题和恰当的修改意见或建议。标准起草人员多数是某专业领域内具有权威的专家、学者, 专业知识丰富, 但他们对标准化工作的要求往往知之甚少, 更谈不上了解各种基础性标准, 因此标准审查人员必须掌握这些标准, 并能熟练运用, 在审查相关标准时才不至于遗漏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2.3 标准送审稿审查会效果不佳
根据《海洋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规定, 标准送审稿的审查可以采用会议审查或函审的形式进行, 对于技术、经济意义重大, 涉及面广, 分歧意见较多的标准以及强制性国标必须采用会议审查。目前送审稿审查会的效果参差不齐, 多数能够达到很好的审查效果, 但有的却不甚理想。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审查专家的选择不够恰当, 部分专家对标准的技术内容不熟悉;专家组长不具备掌控审查会局面的能力, 专家组审查标准效率不高;起草人员对审查会准备不充分, 不能全面、及时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等等。
3 加强海洋标准技术审查的对策建议
3.1 增强标准技术审查人员责任意识, 正确理解审查工作内涵
海洋标准技术审查工作由两部分人员进行, 一是海洋标委会委员、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 在标准征求意见和送审稿会审或函审过程中对标准技术内容进行审查;二是海洋标委会秘书处标准化工作人员, 以及标准起草单位相关管理人员, 对标准各阶段稿件进行审查。标准技术审查人员应增强责任意识, 正确理解审查工作目标和任务, 审查内容全面, 为标准严格把关。在审查海洋标准时建议着重加强对以下两方面内容的审查:
(1) 着重审查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近年来, 海洋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不断充实完善, 审查人员应及时、全面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内容, 明确标准与法律法规的关系, 确保标准内容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2) 着重加强标准协调性审查。发现协调性问题的前提是审查人员对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有充分的了解。海洋行业涉及专业领域较为广泛, 审查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完善知识结构,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并实时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在标准技术审查时, 应注意标准和已发布标准进行协调, 尤其要考虑与《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监测规范》、《海滨观测规范》等基础标准的协调。
3.2 提高标准技术审查人员业务能力, 充分运用基础性系列国家标准
每年海洋领域都会对标准技术审查人员及起草人员开展不定期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标准化法律法规、标准化基础知识、标准制修订程序等。审查人员除参加培训之外, 应该加强自学, 加强审查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审查人员应该对基础性国家标准的技术内容熟练掌握, 并逐渐积累各种类型标准的审查方法和技巧, 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厚积薄发, 发现标准存在的关键性问题。
3.3 明确各阶段审查工作重点, 提高标准审查会工作效率
(1) 起草阶段审查重点:工作方案中工作步骤及计划进度安排是否合理;标准初稿内容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现有标准的协调性、标准框架结构设置是否合理、标准总体内容能否达到公开、广泛征求意见的程度;拟征求意见单位是否具有代表性, 是否涵盖有关的海洋管理、科研、检验、生产、经销、使用等单位及相关大专院校。
(2) 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重点:标准编写的格式及表述形式是否符合要求, 包括标准中是否存在解释目的、说明原因的语句, 是否存在语义含糊、模棱两可的语句;标准中使用的助动词、量、单位及其符号是否符合要求;核实标准中引用的文件是否正确;编制说明中是否提交了必要的试验验证报告等。
(3) 送审阶段审查重点:意见汇总和处理情况, 对于未采纳的意见是否提出了充分的理由, 以及征求意见回函率是否达到要求。标准审查会召开期间, 海洋标委会秘书处人员应提前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慎重选择参会专家, 明确专家组长的职责及标准起草人员的任务。规范审查会工作程序, 保证审查会召开时间。
(4) 报批阶段审查重点:标准按照审查会要求修改的情况, 以及标准编写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另外, 在标准制定的各个阶段中, 审查人员应注意与标准起草人员保持联系, 多沟通, 对于起草人不理解的意见和建议应主动解释和说明, 充分发挥标准技术审查工作的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以海洋环境保护标准为例, 阐述了海洋标准技术审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寻求提高标准技术审查工作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海洋,标准,技术审查,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浅析水文技术的标准及面临的问题 篇8
1 水文技术标准的作用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 我国水文技术标准的完善有助于我国水文科技领域技术水平的提高, 有助于提高我国水文工作质量、促进水文科技的快速发展。通过水文技术标准的健全与完善, 促进我国水温事业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相关基础建设的开展, 促进我国水利资源的有效运用。针对我国水里水文资源的特点, 针对我国水文工作开展现状, 借鉴国际先进水文技术及科研理论, 结合我国水文实际情况, 确定水文技术标准修订方向及内容。以此提高我国水文预测、勘探工作水平奠定基础, 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
2 水文技术的标准及面临的问题分析
2.1 水文技术标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水文技术标准起步较晚, 因此较发达国家的水文技术标准存在较大的不足。随着近年来我国环保、水利工作的不断发展, 水文技术标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我国水利水文技术现状、针对我国水利水文特点, 我国加强了对水文技术标准的研究与修订。通过不断完善的水利技术标准, 满足现代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但是, 在这一过程中, 我国传统水文技术应用习惯、水文技术科研发展以及标准化工作流程等工作中存在问题制约了我国水文技术标准的发展、影响了我国水文水里科技的发展。首先, 水利水文工作中对标准理解不深入影响了标准的实施与执行。另外, 水文技术标准修订步伐较慢, 不能紧跟相关技术发展脚步, 影响了我国水文技术的应用。水文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水文先关技术应用等相关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水文技术标准的发展, 影响了我国水力资源的运用。因此, 必须加快水文技术标准的分析与修订, 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 满足我国水文技术发展需求。
2.2 加快水文技术科研成果转化, 促进水文技术标准的完善
为了促进我国现代水文技术标准的完善, 我国应加快水文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科研成果转化, 提高水文技术水平, 促进我国水文水利工作的开展。针对现代水文技术发展情况及科研成果对水文水利事业发展的影响, 科研机构及有关部门需要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 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以此促进我国水文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水文技术能力的提高与强化, 推进水文技术标准工作的编制与修订, 促进我国水文技术标准的完善。
2.3 加快标准编写人员培训培养, 满足人员缺乏带来的问题
在水文技术标准的编制中, 编制工作是一项严谨的、技术性强的工作, 其不仅需要编制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 同时还需要编制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字水平。针对我国编制人员培训机制等因素影响, 我国应加快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与完善。以此培养新时期水文技术标准编制人员的专业技能, 并针对现行编制人员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针对现代水文技术标准编制需求, 科学的开展人员培训与培养。以专业知识、严谨的职业习惯、良好的职业道德为重点开展培训工作, 促进我国水文技术标准编制水平的提高, 为推进水文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4 强化标准审查与校验, 提高水文技术标准编制质量
标准的审查与校验是保障标准质量的重要手段, 是现代水文技术标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为了保障水文技术标准的修订与完善, 我国必须加强审查人员对征求意见稿及审查高的审查与校验, 在充足的审查实践内对标准稿件进行审查。以审查校验人员的深入工作、以稿件中内容及技术的分析, 保障水文技术标准的科学性。
2.5 建立标准编制修订管理体系, 提高水文技术标准质量
针对水文技术标准编制、修订工作重要性, 我国在强化标准编制与审查基础上, 还应建立健全的标准编制修订管理体系。以此规范并指导水文技术标准编制工作、规范编制及修订工作中的具体内容。通过管理体系的有效执行, 提高编制及修订人员工作态度。并根据修订与编制工作的要求, 对具体技术进行评价与论证, 确保水文技术标准应用适用性、确保水文技术标准应用科学性。在完善的标准编制修订管理体系下, 对各岗位工作进行绩效评价, 提高编制修订水平及工作效率, 满足新时期水文技术标准编制修订工作需求。
2.6 遵循标准编制修订基本原则, 提高水文技术标准质量
在水文技术标准的编制与修订中, 必须遵循标准编制修订的基本原则, 以此保障水文技术标准编制修订科学性、保障水文技术标准质量。首先, 在编制与修订中应遵循完整性与统一性的基本原则, 使水文技术标准下的各项内容相互独立、相互联系与互补。并统筹规划编制修订工作, 以科学性原则保障标准的实用性。在编制与修订中, 应通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确保标准体系的建立。针对优先性原则及可扩展原则, 为水文技术标准的发展奠定基础。
3 水文技术标准发展展望
针对我国水文技术标准发展需求, 我国加快了对水文技术标准体系的分析。明确了水文技术标准是水里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 是新时期我国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针对水文技术标准对水文工作质量保障、对科技发展的的推动作用, 我国各级水文局科机构加快了对水文技术标准的研究与交流。在我国不断修订、完善的标准基础上, 实现了我国新时期水利水文工作需求。在我国水文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水文技术标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未来几年中还将针对我国水文实际情况开展标准修订与完善工作, 促进水文技术科技发展。
4 结论
在我国现代水利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今天, 水文技术标准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基础工程建设、关系到水文监测工作的开展。针对我国水文技术标准起步晚、底子薄等特点, 我国加快了水文技术标准的建立与修订。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从实际应用出发建立了完善的水文技术标准体系, 并根据水文技术发展情况对标准进行修订完善。以水文技术标准为基础, 规范并指导水文工作, 促进水利工程事业及水资源开发的发展。
摘要:水文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完善是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强化规范性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加快我国水文情报现代化、加快水文技术应用的关键。针对水文技术标准编制的重要性, 我国近年来加快了水文技术标准的编制与修订, 借鉴国际水文技术发展资讯及我国水文实际情况, 不断完善水文技术标准。本文就我国水文技术标准的编制及问题对策等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水文技术标准,编制,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正琳.水文技术标准需求分析[J].水利科技, 2012, 9.
技术标准化问题 篇9
(1)腐蚀定义。金属与环境之间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其结果使得金属的性能发生变化,并可导致金属、环境或由它们组成的体系的功能受到损伤。
(2)腐蚀的危害。美国1998年统计结果显示,1998年美国的腐蚀损失为2757亿美元,占国民经济总值的4.9%。中国1999年进行的咨询项目“中国工业与自然环境腐蚀调查与对策”结果显示,中国每年腐蚀总损失可达5000亿元以上,约占国民经济总值的5%。
(3)腐蚀的危害。电化学腐蚀是金属埋地管道腐蚀的主要原因。其特点是:①腐蚀介质为离子导电的电解质;②金属/电解质界面放映过程是因电荷转移而引起的电化学过程;③电化学腐蚀过程伴随电子的流动,即电流的产生,这种腐蚀实际上是一种原电池反应。
(4)埋地管道腐蚀的过程。当输油管道埋设在土壤中时,土壤成为一种良好的导电电解质。由于金属管道内部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管道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自然电位。当管道其表面防腐层出现破损点时,不同破损点处的金属在与土壤接触后就变成了原电池的两个电极。这样就形成了腐蚀电池反应。
(5)阴极保护技术及阴极保护原理。向被腐蚀金属结构物表面施加一个外加电流,被保护结构物成为阴极,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避免或减弱腐蚀的发生。①牺牲阳极法。以自然电位低于被保护管道的金属材料与管道相连,使其成为牺牲阳极优先腐蚀,从而使管道成为阴极而实现保护。②外加电流法。用外部的直流电源作为阴极保护的极化电源,将电源的负极接管道,正极接至辅助阳极,在电流的作用下,使管道发生阴极极化,从而实现阴极保护。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合格率相对较低。采油厂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合格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一是恒电位仪保护失效;二是管道防腐绝缘性差。①恒电位仪保护失效。例如,港东联、马西联、中一转共有阳极地床7口,其中5口阳极地床接地电阻均>1Ω,无法继续使用。目前已基本完成工程工作量,正在逐步恢复正常。还有港东联7#万方罐恒电位仪的参比电极损坏,无法正常工作,需要更换。②管道防腐层破损。例如,联二转至马西联油水外输管道,目前管道沿线测试桩3个,远传电位不合格1个,实测电位不合格2个。为进一步调查电位不合格原因,对该管道进行了腐蚀检测,共检测出疑似缺陷点3个,对防腐层破损点进行了修复。修复完成后,目前管道沿线电位恢复正常(表1、表2)。
(2)牺牲阳极损耗速度较快。采油厂绝大部分集油管道应用牺牲阳极保护技术。由于牺牲阳极消耗速度较快导致管道保护合格率降低,经过3年的运行,保护合格率由100%降至76.1%,平均降幅8.0%/年。目前电位不合格管道数量已经达到16条,主要原因有:①在用管道绝缘性差;②绝大部分单井管道与集油干线、支线T接,无绝缘处理;例如:唐家河油5#集油干线,投产时间为1994年6月,所辖10口油井与管道T接无绝缘,管道防腐质量较差。2013年5月应用牺牲阳极保护法,电位数据通过远传测试桩(编号40014)上传至网络平台,运行初期保护电位介于-0.9~-1.0 V之间。目前保护电位为-0.77 V,处于欠保护状态,电位下降0.073 V/年。
(3)系统维护能力需进一步提升。虽然采油厂设置了阴极保护三级管理岗位,明确了管理职责,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仍欠缺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部分工作还需要专业外协单位技术支持才能够解决,系统维护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4)地面新老管道搭接复杂,防腐电流损失大,设备负荷大,部分管道保护效果差。
(5)部分管道施工过程中对表面的防腐层遭造成大面积损坏,施工完成后没有得到很好恢复,导致该处电流流失过多,影响管道保护,甚至造成防护失效,发生电腐蚀。
3 结束语
设备防腐的重要性在生产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阴极防腐作为长距离、大范围防腐的杰出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取得了可观的效益。经过这几年的建设,采油厂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阴极防腐体系,推动了油区生产,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阴极防腐网络体系的健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会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吴世刚,常斌.多点阴极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化工设备与防腐蚀,2003年第2期.
[2]邵守斌,刘国富.联合站区域阴极保护技术研究.防腐保温技术,2005年12月第13卷第4期.
技术标准化问题 篇10
1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关键技术标准
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型并网光伏电站, 往往在技术层面上来讲, 定义为分布式发电体系下的光伏电站和荒漠电站体系。在其技术标准上来总结表述的话, 当前的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技术, 是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应用, 对集中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产生的直流电流进行收集, 并通过电流转化工作, 形成我们生活用电环境中的交流电, 实现接入公共电网形成并网发电。这一整个过程是当前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主要工作原理, 其工作发展的重点环节在于, 太阳能电池板的电力收集, 收集电流的整体电流转换, 以及电流输出上实现并网的相关技术标准内容[1]。
在当前,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建设中, 最为核心的技术标准要求在于并网逆变器的相关技术应用。在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技术应用中, 并网逆变器的作用主要包括着控制整体输出的电流、对电网信号进行必要的检测、跟踪当前的最大功率点、实现抗孤岛作用的发挥, 总的来说是实现监测控制和并网保护的综合技术标准要求。
当前我国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在执行技术标准过程中主要遇到的问题在于并网光伏电站的能量密度低、稳定性不高、不具备较高的调节性能, 往往还受到各类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着重解决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在建设上和运行上所存在的发展问题, 积极探讨相关的并网光伏电站体系模式的研究[2]。
2 我国当前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主要技术应用
2.1 配件设计方面的技术应用
在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配件设计方面, 总体上来看, 光伏电站所需要的电站配件非常之多。特别是一些光伏电站所需的电池元件和储电容器方面往往由于造价较为昂贵, 制作费用较高, 导致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影响着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普及推广。在相关的技术研究上, 目前较为集中的在技术突破上, 主要是进行太阳能聚焦聚光式光伏元件的设计突破, 尝试高效转换的相关技术标准落实。
2.2 供电性能变换技术相关应用
光伏电站的各项光伏元件中, 发挥重要作用的电器元件集中在并网逆变器上。并网逆变器的相关技术应用直接影响着光伏电站是否能够实现并网发电, 在整个并网发电过程中产生协调控制和集群控制的重要作用。因此, 需要集中解决好光伏电站并网逆变器相关的技术应用问题执行对应的技术标准, 一方面, 实现利用并网逆变器减少彼此间负面影响, 实现集中化的操控, 减少内部环流、多机孤岛等冲突;另一方面, 需要实现利用并网逆变器来完成集群一致操作, 实现各项功能调节的发挥[3]。
2.3 最大功率跟踪的相关应用技术应用
在这一方面的相关应用技术, 是指在实际应用环节上, 实现控制器对实时侦测中的太阳能PV阵列进行全面的侦测掌控。在这一系列的侦测掌控中, 需要追踪最好功率值实现控制器系统能够在电机群中实现最大功率, 并进行相应的充放电管理措施, 解决好与之相对应的最大功率跟踪相关的技术标准落实。
一般来说, 最大功率跟踪技术在现实的应用环境中, 应当包括基于电压电流检测, 进行相关的直接控制的方法、基于参数推算表现选择的间接控制方法、还有结合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综合运用的数控现代技术方法。在这方面的研究上, 当前的技术方法往往在最大功率跟踪的准确度上寻求有效突破, 实现检测方法的精度提高, 进行有效的最大功率控制。
2.4 针对孤岛效应的相关检测技术应用
在大型的并网光伏电站建设上, 在电网发挥并网发电作用的整个过程中, 一定情况下存在着孤岛效应。孤岛效应是供电系统因为故障原因, 产生相关事故或者是因为停电维修产生供电工作的停止时, 装载在各个用户端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往往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检测不到当前的停电状态, 导致不能及时有效的切入到市电网络, 产生被隔离的孤岛现象。这就是需要集中解决的孤岛现象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一般包括两大类的技术措施, 其包括被动式检测技术, 以及主动式检测技术。在对应的技术标准上, 这两类检测技术都能有效解决针对孤岛效应的相关检测问题, 特别是被动式检测法, 其发展总结出较为有效的方式方法主要有电压频率检测法、电压谐波检测法、相位跳变检测法等。主动检测法的技术方法更为多样, 能够避免被动检测法产生非监测区域内的检测失效问题有助于提高检测效率, 实现高效的逆变器并联检测。
3 当前我国主要的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存在的综合性问题
3.1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出现光伏组件缺乏统一性问题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在实际的光电采集中, 往往由于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在建设上忽视了光伏组件的统一性, 导致一定程度上受到光伏组件的明显差异, 产生在整体的光伏阵列中出现单个或者少数的差异化光伏阵列, 这需要即使对一些关键性的光伏元件进行必要的调整, 避免影响整体集中的控制和管理。
3.2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出现光伏组件谐波产生和三相电流不平衡等问题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在实际的并网发电运作中, 往往集中出现并网逆变器的谐波, 以及相应的三项电流不平衡的具体问题, 还包括这输出功率稳定性不足, 造成的电网电压整体波动等问题, 这些都是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在整体运作中需要面对解决的主要的问题。
3.3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表现出的间歇性工作性状
当前的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是否能够持续有效的运行并投入工作, 往往表现出明显的间歇性工作特点限制了其有效实现长期稳定的运营。怎样解决其间歇性工作所产生的一些电网点样的整体性波动, 则是在今后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持续发展中需要积极解决的问题。
3.4 区域性发展导致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缺乏必要的统一标准
当前并网发电的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往往由于地域性选择的问题, 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地域性差异化, 光伏电站也由于应用的光伏元件差异和外部太阳能条件差异产生供电能力的一定差异。这些存在于区域性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在整体并网发电过程中, 导致了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统一标准, 缺乏执行相关的保证供电服务质量的统一管理措施。这些都是当前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在整体规划发展探索过程中, 需要集中解决的管理规划发展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 我国积极研究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相关的关键技术标准和应用研究, 是当前我国积极开展综合性能源资源发展的战略需求, 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在当前集中解决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应用运营的过程中相关的实践问题中, 需要集中解决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结构问题、技术问题和应用方式问题, 将有助于实现我国综合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 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压力, 有助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争鸣, 雷一, 贺凡波, 鲁宗相, 田琦.大容量并网光伏电站技术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 12:101-107.
[2]杨明.大型光伏电站逆变器并网控制策略及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 2014.
武术标准化与多元化问题略论 篇11
摘 要 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运用文化学知识,针对中国武术的标准化与多元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面对标准化与多元化的争论,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和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地做武术工作。
关键词 武术 标准化 多元化
一、前言
自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以船坚炮利的科学技术优势强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全球化的地球村落以此建立了起来,经过20世纪两次世界性的战争及末期的两极世界对垒与对抗,当前除了极少数国家处于封闭保守之外,世界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地球村落。与此相应而来的是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同质化发展,因为要实现工业化的大生产必然以标准化为其准则,以此带来的是各种文化的标准化与同质化问题,这种背景的隐形话语是哪种文化更具有标准性,哪种文化才能够更好的向世界进行传播。以此而来的武术的标准化问题,也被武术学界所提出,在武术标准化的讨论下,2011年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将该年命名为“武术标准化年”,标准化年的显性成果是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出版。然后,在武术标准轰轰烈烈推进的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武术实行段位制、武术标准化持质疑的态度,认为它削弱了武术的多元化发展,减少了武术文化的多样性,最终不利于武术的发展。针对这种争论,本研究运用文献法、逻辑法,对中国武术的标准化与多元化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期望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标准与多元的两种思维方式
在全球化的今天,和平、发展、合作必然性地成为了人们交往的准则,也是人类在地球上健康发展的基础性要求,在各种事件中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对话、文化互补的重要性,“西方智慧中国化、古代智慧现代化、中西智慧全球化”。另外,一方面我们无法回到原汁原味的传统,另一方面,我们已经无法摆脱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建构传统文化一定是基于东方和西方之上的,至少是带有它的痕印的,虽然武术在古代有其繁荣的发展时期,但是武术在古代的传播或者发展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当然现在也是。一篇文章《论中西思维方式》(连淑能的),把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归纳为伦理型与认知型、整体性与分析性、意向性与对象性、直觉性与逻辑性、意象性与实证性、模糊性与精确性、求同性与求异性、后馈性与前瞻性、内向性与外向性、归纳型与演绎型等十个大点,无可否认两方面的思维方式都有其优点所在,有相对应的缺点,那么,我认为应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融洽,构建一种新思维形态。武术的建设也应该有所借鉴,在技术方面标准的精确性应该与整体的模糊性相互交融,等等其它。
三、标准与多元共存共鉴的发展模式
文化的发展必然是多种文化在相互的碰撞与交融之中产生的,在远源杂交与融合使文化向着更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迈进。所以西方有一些汉学家指出:“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研究中国传统而已,而是设法化为丰富和改造我们自己世界的一种文化资源,儒家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人的观念是否可以用来修改和加强西方自由主义模式,在一种以礼仪方式为结构的社会中,我们能否发现什么东西,它可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那种在哲学上根据不足,在实际上又有价值的人权观念呢?”、“应该用中国的礼制和中国的情制来辅助法制,使得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满。”
武术哲学家乔凤杰在其《武术与哲学》一书中指出,“顺应与纳新是延续传统的最佳方式”,指出“对待一切传统的理想而又可操作的方式,应该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我们要竭力地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尽可能地继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内容;其二,我们必须海纳百川,包容一切外来文化,以为我所用。继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引进与吸纳外来文化,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因此,武术的建设应该从西方体育的某些项目中汲取点什么。武术的标准化建设肯定存有一些问题,但可不可以视为中西人体运动方式结合中的一个点。武术段位制或者标准化,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理由,虽然它更多地是西方具象思维的表现,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能很快的学会某一拳种,或者在眾多的风格中找到一种归属,如果每个人都是怎么舒服、怎么高兴、我有什么用就怎么打,这样就没有了所谓的规矩和方圆,也就无所谓拳种和门派。
假如我们现在在学某一武术门派,师傅作为教的主体,它肯定是按照您的标准集体教授,是一种很快让我们学会的方法,而如果师傅按照我们不同的性格、体形等各方面的条件教授不同的动作和方法,那么就会给传授者带来很大的麻烦,耗费大量的时间;作为学的主体,如果师傅一开始教,我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用处、自己的心情去学练,那么,我们学出来的某一武术门派恐怕也会五花八门,最后会没有传授者所教授的武术拳种的风格特征,也就无所谓这一门派或拳种。
在原有武术的基础上加入标准化的成份,或者标准化和模糊式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但问题是,似乎这也不是完全合理的。以陈式太极拳56式规定套路为例,不同的人的演练与教学视频,他们的动作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整体构架是基本一致的。那么这其中就蕴含了模糊性与精确性。但也有一定的问题,到底应该跟谁学?怎么竞赛和评分?如果所有的人都武断地自我强化,到底什么是陈式太极拳56式规定套路?
四、结语
完全复归传统亦是不可能,全部摆脱西方亦是一种妄为,现在的中国文化是一个杂乱的融合,传统的、西方的、现代的等等思想和学说并存相生。“中华武术的当代发展,绝对不是一个全盘西化或竞技化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博采众长从而再造传统的问题。” 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和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地做武术工作。
参考文献:
技术标准化问题 篇12
当前,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 (国发[2001]21号) , 确定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 提出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纲提出:“中小学校需要逐步推行信息技术必修课, 学生应掌握基本信息技能, 应具备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价值观, 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成为其他学习的工具”。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课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对信息的获取及加工, 能充分学会应用表达与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及时总结方法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 使学生学会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笔者调查走访了四川省成都市、巴中市共5所学校, 并调研了相关初中信息技术课现状介绍的文献20篇, 信息素养大体分为三个方面,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 知识与技能
知识的层面, 要求受教育者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 了解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原理,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 过程与方法
1.从学习生活中, 找出需要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 并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疑问, 能实际解决需要的问题。
2.能根据所需任务提出的各项要求, 综合知识找到可以选用的所需信息, 并能对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做出评价, 选取所需的内容。
3.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对信息进行探索, 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如, 如何选取教学资料, 如何运用辅助资料等, 帮助自己完成学习中的问题;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 形成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的能力, 将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变成热爱参与的态度, 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主动性。
2.能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也对学生的影响有弊端, 正确看待信息技术作为双刃剑的利弊。
3.能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做到不信谣, 传谣。
上述层面的并不是孤立存在, 而是有内在联系, 是有机结合的, 三者共同构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 要实现有效性教学, 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与新课程规定的目标相距较远, 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问题及成因分析
笔者调查走访了四川省成都市、巴中市共5所学校, 并调研了相关初中信息技术课现状介绍的文献20篇, 认为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教师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准确把握和理解不到位, 很难抓准重难点;从而致使, 分析出来的三维目标不准确, 这极有可能就与课堂有效性教学背道而驰。
2.教师不能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设备节约时间,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兴趣, 教师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3.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上, 不能从实际水平出发, 做不到照顾所有水平的学生。另外, 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准备不充分的缺点, 课堂教学随机性大, 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 引起一些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没有足够的参与兴趣。
4.教师不能有效将新式课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新式教学理念不明显, 应用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都比较牵强;
5.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如兴趣与爱好, 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自信心与好强心, 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 不够, 使得个别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不感兴趣, 在课堂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教师的专业水平素质不足, 有待提高, 如教师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 良好引导学生的能力。
7.课堂任务完成与学习基础的还坏相关性很大, 表现为一些学生“吃不饱”, 而另一些学生“吃不了”。
8.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不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不愿意互相帮助。
9.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得不到及时的评价, 教学过程中缺乏激发与鼓励机制。
分析以上问题, 基本上可以划归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情境创设、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四个方面的问题。
三、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
面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现状, 致使了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有需求且必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为, 教学有效性是所有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 提高教学有效性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那么, 怎么样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1.学校或相关部门,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促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因为教师是知识的呈现者, 其水平代表了课堂教学的水平。
2010年四川省开始开展“国家级初中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简称“国培计划”) , 这为全省初中信息技术骨干老师间, 相互探讨、对话等交流活动, 提供了有利条件;培训单位聘请有信息技术领域专家, 做讲座、听报告, 提供给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对提升教师整理素质和教学理论, 拓宽教学视野都很有帮助;组织教师去教学优秀的中、小学校, 进行实地观摩, 同行间互相学习, 共同切磋, 教师们深受启发;这样的培训是很有意义,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很有帮助。很多教师表示, 愿意再次参加与此类似的培训活动。
当然, 国培计划只是提高教师专业化的一个方面, 并局限于时间短暂性、开展培训活动难度较大等因素, 开展的次数有限;但各地区、各教委, 个人认为是有时间和精力开展一些小规模的培训的。例如, 开展教材培训, 帮助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 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 重点学习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 使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和不同版本教材在设计思想、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特点, 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坚持进行教学研究活动,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案例进行培训, 提高自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培养将新理念灵活贯穿于课堂能力。各教研组也要真正发挥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 多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小而实的活动, 使每位参加活动的教师都能在在教研活动中有所收获。
2.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当了解学生具体情况, 熟悉学情, 确定合理教学目标或任务,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 确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 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个较特殊的学科, 因为, 学生从小学升学到初中, 在同一班级里学生的逻辑起点不一样。有些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机, 使用过计算机 (如打游戏) , 掌握了一部分信息技术课程, 但有些学生却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中, 有的是因为家中有计算机, 已经使用过计算机, 于是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相对更熟练;而一些仅仅依靠上学时一周一节课来使用计算机的学生, 还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取消了这“一周一节课”, 于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对计算机操作, 因而使用使用计算机就不熟练。正因如此, 教师要熟悉学情, 采用分层教学,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3.教师在备课时, 应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满足生活化、形象化、科学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的基点是激发学生兴趣, 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 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
例如, 在学生学习“制作电子表格”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呈现给学生一张精心制作的班级课程表。该课程表与教室里粘贴出来课程表的大体格式是一样的, 有特色的是不同课程用不同颜色标注, 颜色搭配和谐美观。呈现后, 让学生探究性的去做, 可以提高要求, 为课程表美化边框、添加底纹等。这样的话, 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4.教师应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方式, 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可采用演示教学、学生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搜集信息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 组成小组共同探讨学习的内容活动。在自我学习能力的驱动下, 进行自主探索式的互动协作学习, 教师也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自觉形成自我学习实践的能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要求学生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结合教学有法、无定法的特点, 学生的学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教师们都熟悉的讲授法、演示法等都可以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起来, 将会大大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应当合理实施多元评价,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每次上完课, 在下课前, 给予学生当堂课程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 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信息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时自我评价, 也对信息素养要求及整体水平等各方面能力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教学评价的作用举足轻重, 它是教学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评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手段。教师可以在教学评价中对教学过程起到导向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大纲要求强调教学评价的作用, 强调评价学生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多元化。在评价时, 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即基础知识技能、协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应关注学生对求知、探究的渴望, 和平时努力学习的过程, 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 自我评价, 自我查找知识的不足。
四、结语
虽然本人从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课堂情境创设、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方式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提出了解决了一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的问题的方案、策略, 但是实际的教学情况总是多种多样的, 实际的教学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我们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加强集体的教学研究, 提升自身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 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着眼个性的发展。深化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360doc个人图书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620/07/1800066_34115397.shtml, 2015-06-20.
[2]360doc个人图书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28/10/6025917_96797099.shtml, 2015-02-20.
[3]360doc个人图书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620/07/1800066_34115397.shtml, 2015-06-20
[4]郑陈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科教论坛, 2010 (6) .
[5]吴伟伟.浅谈如何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J].教研, 2010 (4) .
[6]百度百科.任务驱动定义[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202281.htm, 201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