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法规标准(共12篇)
技术法规标准 篇1
当今高科技产业技术迅猛发展,产业技术系统集成、模块整合、互联互通都离不开技术标准。在技术标准化进程中,技术标准已成为高技术企业制定游戏规则、主导产业发展范式的重要工具。然而,同一产业中往往存在几种技术标准,它们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张运生[1]认为技术标准一旦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将掌握整个领域的技术发展,通过网络外部性攫取市场绝大部分利润,甚至“赢家通吃”。这导致全球范围内技术标准角逐异常激烈:高清DVD标准市场化过程中,蓝光DVD凭借配套软件顺利淘汰红光DV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战争中,苹果i Phone与谷歌Android强势走红,诺基亚和Symbian逐渐退出市场。可见,标准争夺战的失利对于整个技术标准系统都是致命打击,最终以完全退出市场告终。因此,探究高技术企业标准竞争力来源以及如何提高企业技术标准竞争力,对于抢占竞争制高点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所谓技术标准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竞争中,标准能够被用户广泛接受并采用,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能力,包含技术和市场两个要素。目前,学术界对技术标准竞争力研究较少,杨武等[2]建立了技术-市场-规制3个层面的技术标准竞争力评价体系。从技术方面出发,一些学者运用网络外部性效应、交易成本视角分析技术创新或专利技术对企业技术标准竞争力影响机制。张米尔等[3]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专利技术对技术标准有促进作用,认为专利技术是技术标准的技术基础。王世明等[4]在研究自主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中指出,技术创新在促进技术标准推广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另一部分学者从技术标准许可定价、用户基础等市场因素出发探讨技术标准竞争力问题。张龙等[5]根据技术标准定价机理,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联盟治理理论,研究技术标准定价模型对技术标准竞争力的影响。钱春海[6]则指出标准产品的市场预期和终端用户安装基础是影响企业标准的关键因素。然而,大量文献研究指出技术标准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孙耀吾[7]等提出技术标准化由R&D、技术标准和产业化三阶段构成,呈现上升的三螺旋趋势。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技术标准化是一个遵循S曲线的演变进程。曾德明等[8]将技术标准化分为三阶段且分析每一阶段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技术优势、标准制定与推广能力3个维度。可见,技术标准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阶段受不同因素影响。因此,本文在分析高技术企业标准竞争力来源的基础上,从技术标准化各阶段出发,提出阶段性竞争力的提升战略。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将技术标准化细分为技术标准构建、市场化、产业化3个过程,拟从网络外部性、多边与双边平台等理论视角,分别探讨在技术标准化不同阶段中标准竞争力的形成和影响机制,同时引入视频编码技术标准的行业背景,旨在为提升高技术企业标准竞争力提出科学的分析框架。
1 技术标准构建阶段:专利技术开发主导
在技术标准构建阶段,标准自身的技术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不仅影响标准能否顺利形成,而且还影响该标准的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前景。在这一阶段,技术标准还未进入市场,高技术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企业制定的技术规范框架,围绕核心技术进行专利研发与申请。可见,技术标准构建也可被称作技术标准核心专利开发和技术形成阶段。
标准是一套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由零部件技术、互补配套技术和集成创新技术组成。因此,技术标准系统具备高技术度复杂性,单个企业难以满足技术标准的需要,一项标准往往由多个企业的专利技术组成。根据资源依赖性和技术依存性理论,这些专利之间存在相互依赖性,有些专利甚至是基础性专利。另外,这些专利具备“独占性”和“排他性”等垄断优势。因此,高技术企业开发的必要专利数越多,企业涉及的不可或缺的“门槛”技术越多,使得寻求该技术解决方案的企业数量增加,最终凭借专利技术优势遥遥领先。苹果公司的投射式电容触摸屏拥有大量必要专利,其支持的多点触控技术引发技术新潮流,因此得到了全球200家制造厂商中半数以上的支持。随着这些专利使用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基于多点触控技术的标准逐渐建立。
鉴于专利技术在技术标准构建阶段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技术标准开发商率先通过建立研发联盟对技术进行开发,投入大量“专用性”研发资源获取优势技术。专用性资源是指高技术企业为率先开发出领先技术而投入大量的技术性资源。根据学习曲线效应,研发技术资源在积累过程中出现效率递增的局面,增强了企业的研发竞争优势[9]。此外,企业通过技术开发可以获得“先进性”、“垄断性”专利技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优势、增强企业话语权,为其他竞争者设置技术瓶颈和障碍。中兴通讯通过技术开发与创新,为LTE贡献了230多项核心专利,彰显其强大技术研发实力,与诺基亚、三星等公司并驾齐驱,增强了TD-LTE标准技术实力。
2 技术标准产业化阶段:专利联盟主导
在技术标准化不同阶段,技术和市场主导作用不尽相同。在产业化过程中,技术标准产业化是指标准构建完成之后,不断吸引上中下游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并逐渐进行企业标准扩散。产业链是指高技术企业根据标准产品生产流程而形成的线性或网状组织,组织中成员企业主要包括中间设备和终端产品制造商等。在技术标准产业化过程中,高技术企业主要任务是不断提高产业开放度和专利技术扩散。但是,由于标准中技术专利数量较多,一对一的专利许可和单一的许可费用模式使得相关企业的交易成本逐渐上升。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机会主义和交易不确定性都是提高企业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此外,技术标准产业化的复杂性使得整个产业链的企业具有资源异质性,必须通过合作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
建立专利联盟是解决技术标准产业化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与资源异质性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核心技术标准为纽带建立专利联盟,能够将互补性、依赖性专利集中起来,统一对外进行许可。这样,可以通过消除“专利丛林”带来的机会主义风险,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其次,专利联盟有助于协助推广技术标准,扩大标准产品市场的占有率,获得某些程度上的垄断优势,降低交易风险,发挥联盟中企业成员的协同效应。最后,专利联盟是一种包括上中下游企业的全产业链联盟,中上游技术标准企业开发产品,下游企业生产联盟兼容性技术产品,技术标准开发商通过技术开发、许可定价吸引不同技术标准开发商、制造商进入。这样,通过汇聚企业成员的互补优势资源,能够建立更好的技术解决方案,保证技术标准产品配套丰裕度和多样性,推动企业成员之间合作共赢网络实现。
3 技术标准市场化阶段:市场推广主导
从企业角度来看,在技术标准市场化阶段,是否具备技术标准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能否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成为产业的主导标准。当技术标准进入市场时,标准推广的市场策略、市场用户接受程度等都是影响技术标准市场化的重要环节,是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产品技术丰裕度、用户规模和转换成本。随着技术标准市场化进程加剧,传统的经济学分析视角从“卖方规模经济”转向“买方规模经济”,买方视角下的标准产品竞争使得高技术企业转向关注用户需求[10]。在技术标准产品日益丰富的市场背景下,用户总是倾向于选择拥有丰富互补配套技术、零组件技术的产品种类、数量和市场规模的标准产品。如DVD播放机随着丰裕的互补配套品和兼容品能够促进高技术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打破产业链中软硬件束缚,从而实现产品互补互通与功能多样性,为占领市场奠定基础。
根据平台和双边市场理论,技术标准实质上是一个交易平台,拥有特定范围内各类软、硬件核心零部件技术开发商以及各类外围互补配套技术开发商等“多边市场”用户,这些用户对技术标准需求具有相互依赖性与交叉网络外部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产业组织学者Katz等提出网络外部性概念,分为直接网络效应与间接网络效应[11]。Parker等[12]基于网络外部性提出交叉网络外部性,技术标准开发商和用户通过平台进行交易,规模扩大带动另一边用户效用增加,从而使得更多用户选择该技术标准,吸引更多厂商使用和生产该技术标准或互补产品,两者的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从用户需求视角出发,当高技术企业提高技术标准产品丰裕度、完善标准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需求时,用户基础规模得到扩大,一旦技术标准用户规模或市场份额超过“临界值”会产生“自增强”正反馈效应,最终实现技术锁定。由于用户转换成本存在,最终市场向该技术标准倾斜,成为该市场的主导标准。而那些用户数没有达到临界容量的技术标准价值则逐步降低,连带减少技术标准用户基础规模,甚至被迫退出市场。可见,技术标准产品丰裕度、用户基础规模是衡量企业技术标准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识。因此,加强企业合作研发与产品开发,提高技术标准产品丰裕度,能有效解决平台“鸡蛋相生”问题,满足用户对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因此,企业应着重于提高技术标准用户规模和产品市场份额,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技术标准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市场推广策略来赢得市场竞争力。传统产业的市场推广策略首先是对市场进行细分,其次建立差异化营销系统使得价格、产品、渠道和促销达到最佳配置,从而加速产品市场扩散。而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技术标准实际上是一种产品,通过对外许可或交叉许可等策略进行推广。在高新技术产业,Gawer等[13]市场推广主要是指高技术企业在产业链上培养优秀伙伴,协助增加标准产品开发,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加快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进程,最终通过提高产品技术丰裕度,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当“多边市场”的厂商数量增加,一方面,可利用厂商原有的用户市场和品牌,建立用户基础规模;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技术标准产品丰裕度,满足用户需求,扩大用户规模,从而通过网络外部性占领整个技术标准市场。
4 案例设计研究
4.1 视频编解码技术领域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视频编码技术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数字高清电视、远程视频会议、无线移动视频通信和网络流媒体等一些高科技项目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它们对人们生活、娱乐以及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视频编解码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视频图像,但现有的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国际上,动态图像专家组(MPEG)是国际标准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专门针对运动图像和语音压缩标准制定和推广的组织。MPEG专家组主要负责制定音频和视频标准,其主要标准项目包括5个:MPEG-1,MPEG-2,MPEG-4,MPEG-7和MPEG-21。近年来,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逐渐成为现代技术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因此,ITU-U与ISO/IEC中的专家组织MPEG通过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如H.263、H.264、HEVC等。此外,还有微软公司颁布的VC-1标准。可见,目前视频编解码领域已经形成了以H.264、VC-1、HEVC等在内的多个先进标准,这些标准已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其中,H.264更以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用户基础占据视频编解码技术领域的大部分市场。
因此,本文利用美国知识产权局(USPTO)与MPEG LA专利联盟管理局官方网站展开数据采集工作。其中,美国知识产权局对本文有辅助作用,经过数据对比检验,从专利联盟管理机构选取4个基于技术标准的样本。同时,根据技术标准化三阶段理论,将视频编解码技术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研究H.264如何提升在标准化每一阶段的竞争力,从而使得标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研究H.264、VC-1等技术标准,为企业提高技术标准竞争力、掌握技术标准市场的游戏规则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4.2 H.264技术标准构建阶段
1998年,ITU-T视频编码专家组和ISO/IEC动态图像专家组共同组建了联合视频组织(Joint Video Team,JVT),提出了H.264技术标准草案征集。1999年,完成了这一标准草案。经过几年的发展,2003年,JVT正式发布H.264技术标准方案。在这一阶段,专利技术是影响标准实力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标准的形成,而且影响标准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前景。技术标准是由专利技术组成,H.264在原有资源和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吸收了标准制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专利申请量是技术实力的衡量标准,通过开发专利技术,H.264的专利数量达到了639个,这些专利为H.264标准构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增加了标准系统的灵活性,完善了H.264的细节。H.264集中了MPEG以往技术标准所有优点,在原有技术研发资源和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吸收了标准制定的经验。H.264与其他技术标准相比,具备以下优势:精确的匹配解码,能避免错误累积;简单的句法规范实施;容错能力较强,纠正网络错误;高压缩比率,其压缩效率是MPEG建立标准的2倍。此外,拥有相同宽带下更优质的图像,同时在所有码率上,H.264都能提供较高质量的视频,同时还适应各类通信应用(如视频会议)。因此,苹果、杜比实验室、思科等公司凭借专利带来的技术优势吸引了1 478个厂商的支持,H.264技术标准迅速在广播、电视、DVD等娱乐设施中得到广泛应用。
同一领域VC-1是微软最新提出的标准,2006年4月,SMPTE正式颁布VC-1(Video Codec One)为视频编码标准。VC-1没有技术演进作为支撑,因此缺乏技术构建基础。虽然在市场推广方面与H.264相差无几,但是技术方面缺乏基础专利作为标准构建的支撑,因此,运营商从技术角度出发一般倾向于选择具有演进基础的H.264。可见H.264已成功引发新的技术换代浪潮,将市场扩展到数字机顶盒、电视和多媒体等领域。
4.3 H.264技术标准产业化、市场化阶段在技术标准化过程中,产业化与市场化交织进行
2003年,基于H.264技术标准的专利联盟成立,通过集合相关的必要专利对外进行许可,吸引了包括苹果、索尼、松下等在内的大型企业,使得H.264专利联盟成员企业遍布全产业链。在这一专利联盟中,成员企业之间一方面通过相互分享技术和知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联合研发、打包许可专利来降低专利联盟交易成本,从而加速H.264的标准产业化。
除了建立技术标准联盟,H.264成员企业还实行一系列包括专利许可定价在内的市场推广策略。首先,为了提升H.264的市场占有率,对编解码产品制造商实行分层级专利许可定价策略,当厂商交易次数在10万以内时,联盟企业免费进行专利技术许可;当厂商交易次数在10万以上时,专利池许可收费0.2美元/台设备;当厂商交易次数在50万以上时,专利许可收费仅为0.1美元/台。这与其他技术标准相比,厂商投资成本较低,因此,大量厂商进入H.264技术标准联盟,参与研发以及生产相关的技术产品。另外,思科为了扩大H.264标准市场,一路斩杀竞争对手,手段无不用其极。对标准进行开源,免费提供二进制模块,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免费使用,此举有效促进在WebRTC中使用的H.264编码标准。以思科为首的H.264联盟中的大型企业与大量开发商签署协议,这些开发商逐渐成为H.264标准推广中最广泛的支持者。以上的市场推广策略有效地扩大了标准的用户规模,为实现市场化奠定基础。
此外,H.264技术标准还实行一系列的市场推广策略来提升产品技术丰裕度。博通、科讯胜公司的CX2418X,Neomagic的Mi Magic6和意法半导体等几家公司都提供了与其相关的芯片,这些芯片使得以低成本播放标清、高画质分辨率的编解码标准H.264快速推广。另外,有些手机厂商甚至运用H.264技术标准生产各式编码器和机顶盒,如苹果、索尼等大型企业。这些与标准相关的产品能够提升技术标准产品丰裕度,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为H.264占领市场奠定用户基础。根据网络外部性理论,用户基础是技术标准市场化的重要来源,当技术标准用户规模或市场份额超过“临界值”会产生“自增强”正反馈效应,实现共赢。
而标准HEVC是在现有的H.264视频编码技术基础上,保留原有的一些技术,对某些技术进行开发和改进,采用更灵活的四叉树编码块划分、多种类型预测块和变换块,以及自适应运动参数编码等新技术。虽然这些新技术的注入有效地提高了HEVC的技术标准竞争能力,但是在技术标准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HEVC推广受阻。首先,专利联盟全产业链成员较少,内部专利技术无法与H.264相比。其次,HEVC采用交易次数在50万以上时,收费0.2万美元,这与H.264相比,运营商投资成本高,市场推广受阻。因此,技术标准构建阶段,专利技术开发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但是HEVC产业化和市场化阶段的失误,导致其落后于原有H.264的市场份额。
MVC虽采用较低价固定许可费用模式,但是与H.264、HEVC等专利池中10万交易次数以内不收取费用相比,在扩大用户使用基数上处于劣势,推广受阻。同时,MVC技术只是在H.264技术基础上进行外缘扩展,技术实力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因此,在视频编解码技术领域,唯有H.264技术标准化过程中市场和技术都具备核心能力,最终H.264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注:数据来源于MPEG LA
5 结论
本文从视频编码等技术领域出发研究技术标准竞争力,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化过程中,专利技术、产业联盟和市场要素(包括技术产品丰裕度、用户规模和转换成本)共同构成了技术标准竞争优势的源泉。
标准竞争并不是单纯的企业竞争,竞争背后有深刻的技术、市场和经济根源。首先,技术是标准的基础,在标准构建过程中,企业通过技术开发获得关键性专利,为其他竞争者设置技术和研发瓶颈。根据技术依存结构理论,技术标准是一整套技术方案,所以,其他企业必须依靠拥有必要专利的技术领先者。其次,在技术标准产业化阶段,涵盖全产业链的产业联盟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丰富的异质资源;在技术标准市场化阶段,技术标准竞争力最重要环节在于市场,相关标准的产品丰裕度和用户规模是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源泉,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缺乏技术优势,那么进入市场的标准很快会被新的技术标准替代;如果缺乏市场优势,再先进的技术也只处于构建阶段,不被市场上的用户和企业接受。
技术标准化包括技术构建、市场化和产业化3个过程。高技术企业要想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结合不同阶段标准竞争力主导因素,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来提升整个标准的竞争力。在标准构建过程中,高技术企业可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获取“专用性”资源,通过长期积累研发竞争优势,成为领先技术拥有者。而在技术标准市场化过程中,首先,企业必须建立技术标准联盟,减少专利带来的“丛林效应”的交易成本,同时联合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和市场能力。其次,制定市场推广策略,实行差异化许可定价,吸引互补配套品和兼容品厂商,满足用户需求,提升技术标准价值,扩大用户规模,实现网络效应。只有将这技术标准化过程中的技术和市场策略结合,高技术企业才能通过先动优势和网络外部性赢得标准竞争的胜利。
摘要:运用网络外部性、多边与双边平台等理论,从技术标准化三阶段进行分析。结论显示,技术标准竞争是阶段性竞争,在标准构建阶段,企业通过开发专利技术提升竞争力;在产业化阶段,企业通过建立技术标准联盟;市场化阶段则通过市场推广策略。
关键词:技术标准,用户规模,专利联盟,技术产品丰裕度,市场推广
技术法规标准 篇2
1主题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明确了标准化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和考核办法。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制造技术部所有从事标准化的技术人员。
2工作内容与要求
2.1贯彻标准
2.1.1参加新标准宣贯会议。
2.1.2通过各种形式宣贯标准。
2.1.3解答标准中的有关问题。
2.2标准化审查
2.2.1审查上级委托的标准草案。
2.2.2对产品工艺规程、工艺装备图样和技术文件进行标准化审查。
2.3标准化管理
2.3.1做好标准资料归档工作。
2.3.2做好标准化的咨询服务并及时搜集有关新标准。
3责任与权限
3.1责任
3.1.1对新标准贯彻的及时性负责。
3.1.2对所审查的图样和技术文件的标准化负责。
3.2权限
有权拒绝在不符合标准化要求的图样和技术文件上签字。
4.检查与考核办法
技术法规标准 篇3
欧盟以其2001年2月《关于未来化学品策略战略白皮书》制定的战略目标为出发点,经2002年5月完成对《白皮书》中提出的化学品新政策的商业影响评估,于2003年5月7日推出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REACH制度)的咨询文件(法规草案),供社会公众进行网上评议。这表明欧盟的化学品新政策已经进入到法规制定的实质性阶段。在可预见的将来,当REACH制度以欧盟法规的形式确立之后,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对以化学工业为起点、延伸到各个工业部门的产业界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并对全世界的货物贸易秩序带来巨大的冲击。2003年4月1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关于REACH制度的研讨会上,欧盟企业总司司长Jean-Paul Mingasson先生也承认,“新化学品管理体制可能导致贸易壁垒的产生和贸易水平的全面下降”。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下欧盟化学品新法规中隐含的贸易壁垒。
REACH制度将引发欧盟技术法规体系的大地震
欧盟委员会在《白皮书》中历数了欧盟现行化学品管理制度的缺点,这个制度由一系列的指令(Directive)和法规(Regulation)构成。拟议中的新法规将取代40余种现行指令和法规,包括:《危险物质分类、包装和标签指令》、《危险配制品分类、包装和标签指令》、《现有物质风险评价和控制法规》和《关于限制某些危险物质与配制品营销和使用的指令》,以及欧盟新指令中的《关于协调各成员国有关民用爆炸物投放市场和监管法规的指令》等等。而新制度的实施又将辅以一系列新的指令和法规。新指令、新法规在市场准入条件方面必然会有新的要求。这与以往的法规修订、增补不同,是一套全新的体制。新制度将引发欧盟技术法规体系的大地震,房倒屋塌之后,在旧体制的瓦砾堆上矗立起新制度的大厦。其他国家的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REACH制度对欧盟技术法规体系带来的重大变革。如此规模巨大的法规体系的变化,对于已经熟悉欧盟现行法规、并按现行法规组织生产、出口的各国企业而言,无异于背负一座大山,步履维艰,徘徊在欧盟市场之外。利用技术法规的变化来形成贸易壁垒,是发达国家常用的手段。通过这种手段,欧盟将达到其保持和增强在化学工业领域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的目的。
在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各成员在制、修订其技术法规时要做到对贸易影响的最小化,而欧盟化学品新政策的出台显然并没有遵循这一原则。
高额注册费用带来高生产成本
在欧盟的现行化学品管理制度中,将1981年以前上市的化学品称之为“现有化学品”,而1981年9月以后进入市场的化学品是“新化学品”,要按要求进行通报并进行安全使用的评估。根据拟议中新法规的要求,10万种现有化学品中约有3万余种要进入REACH制度,其中80%只需注册,其余20%在注册之后还要经过各成员国主管部门根据注册文件进行的评估和提交附加信息、进入许可程序。根据2002年5月欧盟企业总司聘请瑞典一家独立咨询公司所做的新政策商务影响评估报告,仅仅注册的直接费用就达26亿欧元。平均每种化学品用于注册的直接费用高达8.5万欧元!这些费用用于准备注册申请文件,包括该化学品的物理、化学、毒性、生态毒性等性质的测定和报告、生产和进口该化学物质的预期用途、在预期使用中对人类和环境的暴露量、预计产量或进口量、对该物质的分类及标识建议、对安全使用的初步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等。商务影响评估报告还预计4亿欧元用于约7万种中间体的“简化注册”,平均每种注册费用约为6000欧元。对于7万种左右的聚合物,工业界估计约有55%将在新制度下豁免任何要求,其余3.2万种聚合物需“简化注册”,预测费用为6亿欧元,平均每种注册费用达到1.88万欧元。加上拟成立专门的机构(Agency)管理REACH制度的实施,商务影响评估报告的估算费用为4亿欧元。这样,总计直接费用为40亿欧元。由于新制度的特点之一是企业对化学品的安全负责并承担相关费用,所以这些高额费用必将摊入化学品的生产成本中并对下游用户造成直接负担。特别是对那些依赖从欧盟进口化学品为原料的企业,这无疑直接增加了他们的生产成本,压缩了他们产品的利润空间,削弱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生产成本的上升,抑制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新产品的热情。
REACH制度内含的连锁反应
REACH制度的主要要求直接适用于化学物质的生产商和进口商。他们要提供其生产或进口的化学品性质的资料、进行安全评估并制定降低风险的措施。这是因为化学品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暴露在化学品的环境中。如车载芳香剂、定型发胶就是人们直接接触或暴露在化学品环境中的典型例子。除这种直接接触外,更多的是间接接触和暴露。如造纸工业在制浆、脱色、漂白等工序中都要用到化学制剂。而人们则通过纸张的消费接触到化学品。再如纺织工业在印染、后整理等工序也要用到大量的化学制剂。而衣物更是人们须臾不离的朋友。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就带来了REACH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下游用户(Downstream User)”。除要求化工产业负责产品安全外,拟议中的新法规将这一责任进一步延伸到整个生产链。包括生产商和进口商在内的化学品下游用户应对其产品各方面的安全性负责,并提供有关化学品使用和暴露量方面的信息。化学制剂(即化学品半成品)生产商和其他的下游用户也有义务对其生产中使用的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因为其生产的产品延长了有关化学品的生命周期。相关评估工作应包括有关产品的处理和废料管理。此外,产业还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证明使用有关化学物质的效益大于为消除该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而引发的成本。实际上,只要一种商品在正常使用或处置中释放大量化学物质,如果该物质尚未注册,该商品的生产商或进口商就要向REACH制度注册该物质。例如,木制地板中的甲醛。对于已经注册的化学品,下游用户要支付相关费用。另外,下游用户须确保其客户(即其他产业部门和消费者)能安全地使用其产品。当一种化学品以最初注册时未曾预料到的方式使用时,应向REACH制度的管理机构报告新的用途或降低风险的措施。由此可见,REACH制度不仅影响到化学工业本身,而且还延伸到制造业的各个角落。这种大面积的注册要求,对于所有工业部门而言,都是一个严重的壁垒。
“首注永享”制下的信息费用
为实施REACH制度而建立的“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是管理一个中央数据库。所有化学品的注册信息都将录入这个数据库。REACH制度的特点之一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对申报的化学品进行格式化的“标准”安全性评估,目的是尽量减少试验、特别是动物试验。这个制度维护了首次信息生成者、首次动物试验完成者的知识产权和信息产权。其后,当任何企业注册同样的化学品或其同样的用途时,信息系统首先进行搜索,只要有“先注”信息存在,即使提供的申请材料中的数据是申报企业自行完成的,仍要交纳“信息费”,否则就不可能完成注册程序。REACH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将试验费用降到最低限度。然而,这种强制性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得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均占优势的欧盟化学产业在化学品注册上独占先机,甚至处于垄断地位。REACH制度鼓励共享试验数据,但是“共享”是要付费的。REACH制度鼓励联合申请注册,但是“联合”是用钱买来的。正如英语国家的人常说的那样,No free lunch(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谁抢先注册,谁就永远享有首次信息生成的知识产权。而且,所有下游用户都要向中心数据库购买关于其所用化学品安全性的非机密信息,否则在新制度下因未完成注册而使其产品不能进入欧盟市场。对所有向欧盟出口的企业而言,特别是有多种产品的企业或产品中用到多种化学物质的企业,为完成REACH制度下的注册,信息费将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技术法规标准 篇4
2000年以来,国际上的IPTC组织推出了一系列多媒体新闻信息技术标准(NewsML等),路透社等许多国际新闻媒体都把它作为战略性措施加以采用,如不抓住多媒体新闻在我国刚刚起步的契机,及时跟上,那么,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新闻信息的快速增长,我们又将丧失机遇,重蹈覆辙。
因此,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和《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两项标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
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研制项目由两个分项目组成,即《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和《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两个国家标准的研制。
《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简称CNML)标准是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特色的多媒体新闻信息元数据规范,满足了全球中文传媒多样化需求,具有前瞻性的、专业的、跨媒体的统一的新闻信息处理的技术标准。
《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是在深入研究和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制定的,既借鉴了国际主要传媒机构分类标准的长处,又凝聚了我国主要传媒机构数十年来新闻资料分类的实践经验及近年来信息分类的探索成果,它是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全国统一的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与代码。
“中文新闻信息技术”两项标准草案于2005年5月形成,并于2005年11月,由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联合组织了项目验收。专家一致认为:“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它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乃至全球华语地区新闻信息技术领域标准的空白,是自主创新的成果,是我国新闻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的推广应用,将对“十一五”期间新闻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对新闻信息资源的交换、整合和挖掘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极大地推动多媒体新闻在全球华语地区新闻行业的应用,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这两项新闻标准实施以来,在新华社的大力推动和各方面的协助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成果,新华社、中国评论新闻社、香港文汇报等新闻媒体以及方正电子公司、阿帕比公司、华光公司、新华紫光公司、高术传媒等公司、上海阿尔法、方正奥德,中科软,中软,中科大洋,中联兴达、青苹果数据中心、清华大学、TRS等高科技公司均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这两项新闻技术标准,海内外的新闻媒体和公司均已经不同程度的采用了标准,充分体会到了标准的优势。
技术经理岗位标准 篇5
1.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安防监控器材专业技术知识
2.具有技术方案/产品简易使用手册/Q&A撰写能力
3.按照公司业务要求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新产品学习。
4.具有熟练产品功能/技术演示,演讲能力。
5.具有产品/技术/方案培训能力,并熟悉同类竞争产品优缺点。面向业务部及技术部提供专业产品、技术培训
6.部门周计划/周总结,月计划/月总结,季度计划/季度总结,半计划/半总结,总结等各项报告及时提交
7.面向业务部及技术部提供专业产品、技术培训
8.具有公司网站后台、页面维护能力
9.负责上下游技术层面业务沟通,并对渠道客户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服务;
投诉婆婆的技术标准 篇6
说婆婆“坏话”之前,先说好的
俞韵,28岁,公司职员
我婆婆这个人一向非常厉害,或者说是独断专行,经常有一些让我觉得不舒服的话或举动,但我从来没在老人面前表示出一点不满。跟老公单独相处时,我就会跟老公抱怨一下。
当然,我很注意策略。我会说:“妈妈真是我所见过的最有本事的女人了,我有好多地方需要跟她学习啊。你看,装修房子,妈妈喜欢冷色调,可我喜欢暖色调,她就给我上了一堂课,说冷色调更适合我们家,更有派头。我觉得妈妈思维清晰,说法很有条理,我实在跟她相差很远呢!不过老公,我可以保留卧室的暖色调吗?”老公敲敲我的头:“我知道你今天准是又被妈教训了!”事后,老公去跟婆婆沟通了一下,家里还是根据我的喜好进行装修了。
技术说明:如果婆婆有什么让你不舒服的地方,不要跟她当面起冲突,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向老公投诉婆婆之前,要多说婆婆的好话,让老公知道你只是就事论事,切忌对婆婆全盘否定,这样才不会让老公产生反感情绪。
技术二
始终表明你不会因此对婆婆不好
刘晓眺,32岁,教师
去年婆婆半夜结石发作,住了院。一大早,公公打电话来,当时老公还在外地出差,我打他的手机:“妈妈昨晚送到医院了,你别担心,我现在立马请假赶过去,儿子放到我妈那。”到单位请了假,我驱车赶到医院,给婆婆交了费,给她买了东西,又给了她一些钱,还给她按摩了几个小时,病房里的人都羡慕婆婆。
下午,我开车送公公到家里去拿一些东西,回到医院,突然听到婆婆邻床的老奶奶说:“难怪你媳妇对你这么好,原来是儿子有本事!”那会儿我生气极了:原来在婆婆眼里,我对她好都是因为她儿子有出息!但当时我当做没听见,给婆婆请好了护工后,又连夜赶回了自己家。
两天后,老公回来了,他看到我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非常感激。我把发生在医院的事跟老公说了一遍,然后说:“你放心,我不会因此对妈不好。你也知道,不管怎样,我都会对他们好的。我只是有点郁闷,想跟你说一说。”老公伸出一只手来拥着我:“这事是我妈不对,对不起!”
技术说明:在说婆婆“坏话”前,一定要选择对的时间,这个对的时间就是老公心情平和,对你充满感激。另外要明确告诉老公,不会因为一些不满就对婆婆不好,要让老公知道你的委屈和贤良,这样他就不会因为你说了婆婆的“坏话”而对你心生芥蒂。
技术三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老公投诉婆婆
张啸娟,34岁,编辑
那天,因为小叔子的关系,我跟婆婆闹了一点矛盾。我们买了一辆新车,我和老公都非常爱惜。两个月后,小叔子从外地回来,他刚考取驾照,开车瘾很大,知道我们买了车之后,直接开口就向我们借车,我当然有些不情愿,但也不好拒绝。
小叔子把车开走后,几天都没露面,晚上在婆婆家楼下,我看见我心爱的车,却惊讶地发现车头的一侧明显被撞瘪了,而小叔子一脸的无所谓,还第二天要开去外地。我吃了一惊:“你一个新手,开车去那么远,还上高速,那不行!”一直没说话的婆婆在旁边搭腔了:“怎么不行,弟弟开哥哥的车还有问题吗?”老公看我的脸都红了,连忙过来打圆场。
回到家后,我一直很不爽,本来想跟老公唠叨几句,但看到在身边玩耍的孩子,一直忍着没说话。孩子睡觉后,我把老公拉到客厅:“今天这事我还是要跟你说一下,你妈太偏心了,一直都对你弟弟和弟媳妇更好,现在更过分……不过我还是很注意的,我不想让孩子知道我跟你妈闹矛盾,所以特意等他睡了再说。”听到我最后一句话,本来没什么表示的老公说话了:“你确实是个好媳妇!”第二天,老公给他弟弟打了一个电话,他弟弟把车子送来了。
技术说明:在男人眼里,教育孩子尊老爱幼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向来婆媳抢夺孩子的爱都是家庭的一个矛盾集中点。所以,作为媳妇要注意,明确告诉老公,绝对不会因为对婆婆不满就经常对孩子说奶奶的不是,要告诉老公,一定会教育孩子对奶奶好,这样,老公才会站在你的角度,去替你考虑问题。
技术四
说了婆婆之后也说说你的父母
曾静,29歲,大学老师
我婆婆是个把钱看得很重的人,这点我老公也知道。上周末,我们带着孩子去婆家,我知道婆婆的习惯,一进家门,就给了她最近几个月的生活费。但在吃饭时,她开始唠叨:“那天,我到王婆婆家去玩,她儿子给她买了一个足浴盆,真好!”我老公说:“大概要多少钱?”“听说将近1000元钱呢!”我看到老公要伸手到口袋里去掏钱,连忙说:“我们现在就去买个吧!”老公一听这话,就说:“也好!”婆婆讪讪地道:“不用了吧!”但我很坚持,饭后,我跟老公带着婆婆到了附近的电器超市,买了一个500多元钱的足浴盆。
从婆家回来的路上,我对老公说:“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立马拉上你去买那个盆子吗?”老公摇头,我说:“还记得上次的事不?你妈说要换个液晶电视,我们给了她3000元钱,结果她把钱存起来了。最后还是我们再次出钱去买的,这回我可不想再出两次钱!”老公的眉毛皱了起来。我一笑:“我妈也是这样,把钱看得很重。这两个老太太,都要教育!”老公的神情立马放松下来了。
技术法规标准 篇7
由于信息安全产业具有特殊性, 因此需要尽可能减少国外产品在国内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应用, 并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应用。信息安全标准对产品的技术原理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说明, 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因此需要制定自主的信息安全标准, 这一标准由政府授权的标准化组织以法定程序公告、建立并管理, 本文称为法定标准。但是, 国外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国际品牌更多应用相关国际标准并大量投放市场, 国内很大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使用这些国际品牌的产品, 使得这类产品占国内市场较大份额, 这一国际标准逐渐成为事实标准, 即没有经过标准化组织认可和管理或者其他任何官方批准下, 在一种或多种技术标准存在时, 依据公司、企业、个人的认同, 并在市场上广泛推广的标准。
这就导致法定标准和事实标准共存的现象, 我们必须面对两者存在差异性的问题, 即具有相互矛盾的特性, 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本文以可信计算标准为例, 将TCG (Trusted Computing Group) 组织的TPM (Trusted Platform Module) 系统标准和国内自主研发的TPCM系列标准 (Trusted Platform Control Module) 作为一组博弈双方, 对现行标准进行对比, 对我国法定标准制定、应用和推广与事实标准进行博弈分析, 最后给出我国在可信计算领域技术标准发展领域可以遵循的原则。
2 可信计算领域技术标准现状
2.1 可信计算技术标准现状
国际上来说, 1999年TCG的前身TCPA (Trusted Computing Platform Alliance) 成立, 并于2003年正式改组为TCG。该组织一直致力于可信计算工业标准的制定, 目前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可信计算标准规范, 包括可信平台模块、可信软件栈、可信网络、移动可信计算模块等标准。该标准已经为部分国际企业所采纳, 逐渐成为保障系统安全的标准配置。
我国从2006年开始, 在国家密码管理局的主持下制定了《可信计算平台密码技术方案》和《可信计算密码支撑平台功能与接口规范》两个规范。从2007年开始由北京工业大学牵头, 开始制定一系列可信计算标准及其配套标准, 涵盖了芯片、主板、软件、可信网络连接、体系结构、服务器、存储、评测等标准。可以说我国的可信计算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相应的可信计算技术与产品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我国己经站在国际可信计算领域的前列。
2.2 事实标准与法定标准并举
我国法定标准为TPCM系列可信标准, 而TCG制定的可信标准被国际厂商所应用, 成为事实标准, 因此, 在可信领域中出现事实标准和法定标准共存的现象。
TCG在嵌入式系统、基础建设、移动设备、PC终端、服务器等多方面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计算环境, 为关键业务的数据和系统、安全认证、用户身份以及建立严格的机器身份和网络身份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并且, 有许多产品支持TCG规范, 事实上现在大部分企业级个人电脑都包含了TPM设备。爱特梅尔半导体 (Atmel) 、博通 (Broadcom) 、IBM等国际知名品牌均提供实现基于TCG相关规范的软硬件产品, 这些产品多应用于企业、个人。
至于TPCM系列标准的应用情况, 以《可信计算平台密码技术方案》为例, 符合该规范的可信计算密码支撑平台主要由有可信密码模块 (TCM) 和TCM服务模块 (TSM) 两大部分组成。提供了可信计算密码支撑管理、可信密码模块管理、密码管理、数据密码与解密、PCR管理等九大类接口的定义。现在应用此标准的信息安全产品有国民技术SSX44可信密码模块芯片等, 多用于需要高安全防护等级的政府机关和要害部门。
3 可信计算领域标准博弈分析
3.1 现状分析
面对符合国际标准的可信产品在国内市场推广, 我国可信计算标准发展将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在参考文献[6]的分析方法, 我们对法对法定标准与事实标准的关系进行博弈分析。
本文假设有双方:法定标准和事实标准, 将我国制定的法定标准作为攻防模型的防守方, 即我国TPCM系列标准及其拥有者为防守方 (以下简称TPCM方) 。将事实标准作为攻击方, 即TPM系统标准及其拥有者TCG为攻击方 (以下简称TCG方) 。法定标准位于被保护的标准组件集合C={TPCM标准制定方、TPCM标准制定执行方、TPCM标准适用企业}。
由于标准主要应用于相对应的知识产权的产品中, 因此标准与知识产权及实际市场相互联系和影响。本实例将针对法定标准和事实标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将标准的应用状态设定为随机博弈状态集。分析TCG方在国内的推广与应用对TPCM方影响, 以及所引起的法定标准与事实标准两者状态的变化。我们把TPCM云标准占有市场应用的范围由低到高顺序是无任何应用S0、占据一定应用S1、占据绝大多数应用S2、完全应用S3, 并可在各个状态中进行状态转移。
3.2 攻防分析
3.2.1 攻击动作
TCG云作为攻击者只要知道TPCM云的弱点, 则可以利用这些弱点进行进攻。对于市场的拓展反映了进攻者对于实际状态的进一步改变的过程, 对于进攻过程也可根据事实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同时进行的形式, 即攻击动作的组合。
例如TCG云对于TPCM云所占有的市场做进一步的进攻, 即拓展事实标准应用范围, 将基本不会对已具有明显优势的方面进行进攻, 而是在劣势和空白点上进行进一步的提升, 即对应TPCM进行标准制定、推广、应用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进攻。TCG云通过进攻动作进行TCG标准产品的推广, 进而获得一定的市场优势。具体过程如下:在状态S3中, 若攻击者未获得国内的市场份额, 可以在TPCM标准适用企业中, 通过对接国际市场等方式获得更大的改变市场的可能性, 获取更多的本地市场支持者, 进行市场推广, 使标准在国内得以推行, 进而达到状态S2或状态S1, 另外进攻者可以将此状态进行一个跳板, 利用更多相应弱点, 获取更多的标准应用的市场。
3.2.2 防御动作
参考攻击者的攻击动作给定防御动作, 每一个可能的攻击动作将对应相关的防御动作, 但防御动作都会存在弱点或负面代价。
例如:TPCM云对于TCG云进行市场防御, 即抑制事实标准的同时, 进一步拓展法定标准。它将获得更多的明显优势, 并对空白和薄弱环节进行完善和补充。假设防御者具有一定国内市场优势, 需要对已具有的市场优势进行防御, 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优势。例如, 在状态S2时, 防御者获得大部分的市场优势, 通过国家政策给予经济优惠和支持的方式, 开拓更加广泛的市场, 使法定标准在更多厂商中进行应用, 从而达到更加完全的状态。但依旧存在防御失败的可能性, 由于对攻击行为防御失效, 使得攻击行为成功, 例如:攻击行为中存在应用国际标准更易面向国际市场这一攻击动作, 对应在防御行为中的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讨论和制定, 在现实中由于其他国家、组织限制并未符合预期并合理应用, 使得此项防御行为的防御性降低。使得状态由S2降低至S1或S0。
以下将对防御动作进行设定: (1) 国家政策给予经济优惠和支持。通过颁布相关文件明确要求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需要优先选购自主创新产品, 在同等条件下, 优先选择应用TPCM标准的产品。除此之外, 对于产品公司给予税收等方面的经济优惠政策。 (2) 国家对研发机构科研经费支持。例如“核高基”专项提出要重视自主研发的基础软件。“核高基”项目中, 国家和地方对于此项科研项目总共将给予财政预算中。其中一部分是为了保障信息安全, 建立自主的软件产业体系。信息安全标准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发提供了支撑与指导作用, 在整个专项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3) 国家联合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 制定信息安全标准, 融合企业在市场上的实践经验与科研院所的理论经验, 由国家机构、组织进行归口, 共同制定。 (4) 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讨论和制定。逐渐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具有话语权, 积极与国际公司合作, 使国际公司生产符合TPCM标准的产品。 (5) 企业增加自主研发力度,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尤其加强应用TPCM标准的产品研发工作。
4 攻防策略代价分析
在法定标准制定的过程中, 在不同的方面防御行为的产生多存在对应的代价。借鉴文献[8]的分析思路, 我们给出了相应的代价分析。
4.1 主观代价
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 “信息疆域”和“信息主权”的概念逐渐产生, 信息安全逐渐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国民经济重要产业, 一方面, 信息安全技术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国计民生和企业经营等方面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 政府机关、公司企业及个人对于信息的安全保障提出了更深入、更广泛的需求。可以说信息安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家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4.2 客观代价
4.2.1 技术代价
一项标准的制定, 需要对标准所涉及的原理、功能、接口等内容做详细的规范和说明。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特别是涉及到新技术领域的标准制定, 更需要整体把握, 细节推敲, 几经实践才能逐渐成熟。例如在《信息安全技术可信计算密码支撑平台功能与接口规范》中, 涉及到可信计算密码支撑平台功能原理, 其中对平台体系结构等内容, 就必须对所有接口和指令描述清晰, 以方便工业开发。这无疑对技术层面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标准制定的时间代价, 无疑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4.2.2 时间代价
我国国家标准制定程序划分为九个阶段:预研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出版阶段、复审阶段、废止阶段, 整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
例如为支持自主可信计算的技术研究和应用, 国家密码管理局从2006年开始, 组织国内相关单位开展可信计算密码技术应用研究工作, 开始制定《信息安全技术可信计算密码支撑平台功能与接口规范》, 到2011年4月形成《可信计算密码支撑平台功能与接口规范 (国标版) 》报批稿, 因此标准制定的时间代价, 无疑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4.2.3 经济代价
信息安全标准受到具有知识产权的现实产品所支撑。我国大部分企业倘若采用国外相关标准进行生产、加工, 则需购买相关标准、知识产权产品, 这一部分费用, 通常占整个生产成本的很大比重, 降低了产品利润和其他经费的支出。
中国信息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给中国现有的信息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减少了对支撑国际标准化的知识产权的授权费用, 降低了生产成本。
4.3 其他代价
企业若应用我国信息安全标准研制相应产品时, 需耗费人力、物力成本。例如:企业需对科研进一步投资, 与此同时, 由于产品研发人员需要深入了解标准的具体细节等, 公司需进行人员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 因此产生大量其他代价。
5 结语
由于历史和客观条件的局限性, 我国信息科学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各发达国家, 但根据我国基本国情, 在不断克服应急性、盲目性, 使标准的制定更加的具有整体性。在信息安全相关标准的制定方面, 我国借鉴、学习国际同类标准, 建立起了一套更完善、安全的标准体系。对于事实标准和法定标准的差异性, 考虑到信息安全产业所带来的特殊性, 对于我国的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提出以下建议:
(1) 信息安全的现有情况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其进一步的了解、分析有利于整个信息安全行业发展走向的规划。一方面, 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需要依据我国现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结果进行参考。另一方面, 也需要了解国际信息安全产业现状, 了解国际信息安全的发展趋势。参考国外相关标准, 将有利于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相关标准研究。
(2) 要认清我国信息安全领域的特殊性, 法定标准制定方需结合实际, 使法定标准更符合市场需求。对制定过程的细节进行调整, 制定出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的标准体系。
(3) 事实标准或与法定标准达到共赢状态。虽然现有情况下, 未能达到合作的状态, 但经过反复的交涉、商议, 这种博弈状态不会无限制进行, 始终会达到平衡。从长远角度来看, 相互的合作可以更有效地获得利益, 因此, 达成共赢结局对于博弈双方均有利。对于已经存在事实标准, 在代价可控范围内, 尽可能达到相互兼容的状态。对于还未形成事实标准的部分,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讨论和制定, 在国际标准制定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将部分重要国内法定标准申请国际标准的任务加快日程。
参考文献
沈昌祥, 张焕国, 王怀民, 等.可信计算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0 (40) :139-166.
沈学石.论信息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J].战略论坛, 2004 (11) :19-22.
石正喜, 张君华.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20) :97-98.
葛亚力.技术标准战略的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6) :91-96.
林闯, 彭学海.可信网络研究[J].计算机学报, 2005, 28 (5) :751-758.
姜伟, 方滨兴, 田志宏, 等.基于攻防随机博弈模型的防御策略选取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0, 47 (10) :1714-1723.
倪光南.奠定中国自主信息产业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试论“核高基”专项[J].科技导报, 2008 (21) :卷首语.
强爽.国家信息安全发展战略代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9 (S1) :83-87.
技术法规标准 篇8
一标准的申请和前期工作
我们在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系统的建设和改造中, 特别是在北京电视台与北京电视台新电视中心工程的系统、技术工艺建设中, 面对各种项目实施时, 常查找、翻阅有关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的技术资料, 却没有发现相关的技术标准。为了确保各级电视机构, 特别是在大中型广电中心的数字电视系统的设计、实施以及改造工程中, 保证视音频数字信号高质量的传输, 以及各数字系统高可靠的连接, 故申请制定数字视频和音频电缆技术标准。2003年在台主管领导的支持下, 我们向总局科技司、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申请进行《数字演播系统视频和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制定工作。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广技监字[2003]229号文“关于下达2003年广播影视行业标准制定、修订计划项目及补助经费的通知”, 主要由北京电视台以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编制。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李迅、程宏、龚波、周建华、聂明杰、杜元俊。
二标准的制定工作
经过这些年的标准制定工作, 我们标准制定工作小组成员对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正如我们所见的海洋中的冰山, 其水面上可见的部分相对水面下不可见的部分是相当小的;而标准文本就像冰山水面上可见的部分, 而大量深入和细致的工作和研究正如冰山更加庞大的水面下不可见的部分。
2004年初, 起草小组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会上制订了工作计划, 落实了分工。重点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2004年2月至5月, 起草小组搜集、研究和分析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相关技术资料。准备用于测试的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样品。
2004年6月, 起草小组召开会议, 起草了本标准的主要框架, 研讨列入本标准的主要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起草小组成员重点学习了制定、编制标准的标准。
2004年7月, 起草小组在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工作。对国内外13款数字视频电缆和7款数字音频电缆, 共计20款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系统测试工作。测试涵盖了国内、外主要电缆生产厂家的产品。
2004年10月, 对部分电缆进行SDTV、HDTV信号传输测试。特别对HDTV信号传输进行了探索性实验, 希望对日益兴起的HDTV的应用做出一些探索和贡献。这也是国内较早针对HDTV信号传输的测试工作。
2005年初, 测试工作告一段落。在归纳数据、分析结果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缺项, 起草小组进行了补充。
2005年5月, 起草小组完成了本标准的初稿。随后, 起草小组召开了阶段性工作会议。会议中, 起草小组和测试人员对本标准的初稿和测试工作做了详尽的介绍, 得到了与会专家的指正;国家广电总局和北京电视台领导也给予了指导。会后, 起草小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本标准的初稿进行了修改。
2005年7月, 对部分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进行了补充测试。
2005年8月, 形成了本标准的讨论稿, 2005年9月初, 起草小组将本标准的讨论稿提交全国广电标委会秘书处审阅。全国广电标委会秘书处提出了主要修改意见。
起草小组对本标准的讨论稿进行了认真、负责的修改。
2005年10月, 起草小组走访国内部分视频、音频电缆生产厂家, 征询了对本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2005年11月, 起草小组通过函审的方式, 广泛征求了全国各地的专家意见。
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 起草小组对返回的专家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 对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于2006年5月形成了本标准的送审稿。
在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 2006年7月26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广播电视行业标准《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审查会。审查会由当时的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王联副司长主持, 全国广电标委会广播电视中心分标委副主任朱峰任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审查委员会由来自全国广电标委会、广电总局科技司、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重庆广电集团、福建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山德视讯公司、江苏天诚友谊线缆有限公司等15个单位的16位专家组成。
审查委员会听取了标准起草小组关于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处理情况的介绍, 对标准送审稿和编制说明进行了认真的审查讨论。审查委员会认为, 本标准对确保数字视频、数字音频信号的传输质量, 保证整个系统的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对本标准的审查。
三标准的颁布、获奖和宣贯工作
2007年2月17日,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了GY/T224-2007《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技术标准, 该标准从2007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
按照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要求, 我们进行了《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标准的宣传、贯彻等工作。2007年4和5月, 笔者在杭州和济南分别用两个整天的时间, 向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各单位约400多位技术领导和骨干, 讲解了《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标准以及与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相关的技术和发展动向, 同时向与会者讲解了标准的理念和标准在技术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在2010年初, GY/T 224-2007《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标准获2009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创新奖二等奖。本标准弥补了国内、国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在制播技术系统、广播电视中心等工程中日益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标准工作的收获和体会
第一次从事标准的编制工作, 随着编制标准工作的不断深入, 我们认识到编制标准工作是项工作量巨大的工作, 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 更是一项科学研究的工作。
我们重点研究了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其测量方法, 如: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的回波损耗、特性阻抗、衰减常数等重要指标。并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技术资料和文献, 征询了业内的专家、学者的意见, 形成了标准的测量方法。同时对国内外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的典型样品进行了大量实测。在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检测中心, 对国内外13款数字视频电缆和7款数字音频电缆, 共计20款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进行了的系统测试工作, 以及随后的一些补充和增强性测试。
为了做好《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标准, 笔者还认真学习和研究了相关的技术标准。如GB/T 17953-2000《4:2:2数字分量图像信号的接口》、GY/T 157-2000《演播室高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信号接口》、GY/T 158-2000《演播室数字音频信号接口》、ASTM D 4566-2005《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Electrical Performance Properties of Insulations and Jacket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Wire and Cable》、GY/T135-1998《有线电视系统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同轴电缆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等标准。通过学习和研究, 以及结合测试和日常技术工作, 笔者对SDI、HD-SDI数字视频信号、AES/EBU数字音频信号以及这些信号的传输、分配有更加全面、完整的认识。突破了一些技术难点, 如在1/2时钟频率下信号衰减等问题。在测量技术方面, 我们学习到了日常工作中接触不到的测量技术和测量方法;也体会到测量工作的辛苦和严谨性。
在标准的制定中, 我们遵循了标准的均衡性和经济性。在注重了标准的先进性的同时, 也考虑了标准的普遍性。希望通过视频、音频电缆标准的工作和研究, 来带动国内视频、音频电缆生产厂家、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征询了国内部分视频、音频电缆生产厂家对标准的意见, 也对国内视频、音频电缆生产厂家提供了技术文献和技术改进的建议。故标准采用Ⅰ类和Ⅱ类两种指标来考核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质量。
随着人们对电缆阻燃与火灾事故的认识加深, 对数字视音频电缆防火、阻燃等特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视频音频电缆线路具有较高的传输可靠性, 而且必须考虑到它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性。本标准中还在广电类的标准中, 创新性地首次提出了重要的阻燃特性要求, 以适应建筑及工程中越来越来重视的阻燃、防火的要求。本标准中要求I类实心导体电缆标识的阻燃等级应符合GB/T 19666-2005的规定。
标准制定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笔者经过标准严谨性、完整性、逻辑性等的锻炼和提高, 对日后的工作是很要指导意义的, 增强了在日常技术工作中标准化意识。在设备选型、新技术运作、事业建设、技术改造等工作中首先必须考虑是否符合国家、行业的各项标准, 遵循标准化的规律。广播电视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过渡, 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不可能实现。与模拟系统相比, 技术标准在数字化、网络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起草小组的成员虽然日常工作都很忙, 大家互相配合、支持, 抽出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测试和研究工作。本身标准的制定工作是没有报酬的, 也很清苦。大家是凭着对电视事业的热爱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 来不断克服标准编制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才有今天的初步成果。
五对标准的认识
在与一些电视技术人员接触中, 发现存在忽视标准和标准工作的情况和问题。
什么是标准?根据GB3935.1-83《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的规定,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经有关方面协调一致, 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 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宜以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根据我国广播电视的实际情况, 广播电视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过渡 (包括即将展开的三网融合的技术业务中) , 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不可能实现。与模拟系统相比, 技术标准在数字化、网络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z在设备方面, 模拟系统的标准主要规定设备的外在接口, 而数字系统的标准不仅规定设备的外在接口, 还要对数字信号处理的整个过程和细节甚至是每个比特都做详细的规定, 如果标准不统一, 设备和网络都将无法联通, 数字信号将无法畅通;
z在系统方面, 模拟系统工程是单一的、相互独立的业务系统, 而数字系统则是统一的、综合的、从播出到接收的大系统, 接收端与播出端必须完全对应, 这就要求对播出系统、传输系统与机顶盒或接收机统一制订标准;
z在相互关系方面, 模拟系统的标准主要是单一的技术标准, 而数字系统的标准则是集信息标准、广播电视技术标准、通信传输标准、计算机标准于一体的多层次的标准。
当今的市场竞争, 标准领先已成为新的技术制高点。谁掌握了标准, 谁就会在竞争中占有主动权, 甚至是控制权。标准化同时是企业管理的三大工具之一。标准化有以下四大目的:技术储备、提高效率、防止再发、教育训练。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业内的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 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 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 整个技术、经验跟着流失。同时标准文献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情报来源。
摘要:介绍了《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技术标准的编制情况, 对申请和前期、标准的制定、以及标准的颁布、获奖和宣贯工作进行了说明, 总结了标准工作的收获和体会, 介绍了个人对标准的认识。
技术法规标准 篇9
前言
武汉市自2003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试点城市以来,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中介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国家级项目为主要载体,努力发挥技术标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发展,引领产业进步,不断提高技术标准的贡献率,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 推行技术标准化战略的创新及实践
1.1 注重创新,加大研制一批重要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力度
自2003年武汉市技术标准战略启动实施至今,已制定国际标准11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800余项;获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11项,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4项。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带动了武汉市光通信、钢铁、激光、船舶、环保和食品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奠定了武汉市产业在国内市场甚至有些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武汉大学以其研制的“本体注册元模型”国际标准为技术基础,与开目公司合作,成功开发“制造业信息化软构件库的语义互操作性管理与服务平台”,应用于230多家制造业信息化企业,取得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提升了武汉市IT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武汉邮科院通过成功研制《FTTH体系架构及总体要求》行业标准,进一步巩固了在光通信领域的领军地位,牵头组建了国家光纤接入产业联盟;武钢研制《压力容器用高强度调质钢》等国家标准,加速了该类产品研发生产及工程应用的国产化进程,大量替代进口,成功地应用于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三峡工程等重大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1.2 推动发展,有力提升了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技术标准作为科研成果市场化的中间环节和有效载体,得到了武汉市企业的重视和利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标准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从“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的转变。不仅如此,近几年来,武汉市制造业骨干企业开始主导组建技术标准联盟,加强以技术标准为纽带的联盟建设,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以标准化带动产业化,促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武汉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如:华中数控牵头国内企业成立了“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技术标准联盟”,邮科院组建了“光纤接入产业联盟”,武汉市企业还组建了“光谷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技术联盟”和“武汉新一代红光高清光盘(NV D)技术及产业联盟”、“武汉射频(RFID)产业创新联盟”和“光谷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等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技术标准都是这些联盟的重要研究内容。
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技术标准研制的专业技术组织,是开展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的平台。近年来,武汉市企业极积申请承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华中数控承担全国机床数控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后,主导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成为其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主要动力。武钢成功筹建全国热浸镀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武汉工业学院作为组长单位主持了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技术工作组工作。此外,华工激光也争取到筹建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功率激光器及应用分技术委员会的任务。武汉市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数增至6个,分技术委员会(SC)数增至15个,涉及机床数控系统、高电压技术、材料保护、内河船、大功率激光应用等领域,提升了武汉市相关产业在国内的影响和优势地位。
1.3 重视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研究”,提升技术标准发展水平
武汉市在技术标准战略推进过程中,在市质监局、市科技局的组织下,成为“十五”期间“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重大科技专项试点城市。武钢还成为“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重大科技专项试点企业。“十一五”期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光电子信息产业)。武汉市技术标准战略在这些良好载体的推动下,得到了国家总体专项组专家多次亲临现场的指导,使武汉市技术标准战略推进工作有了新的进展。目前两项试点任务已顺利完成,1项示范建设正在进行。
一批企业通过采标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档次。武汉市制造业骨干企业始终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中坚力量。武钢、长飞、电信器件、中科创新等公司通过采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开发新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提升装备能力,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目前,武汉市采标企业涵盖了武汉地区的支柱产业,钢铁、光纤、水泥、电力电器、电线电缆等行业的重点产品采标率达到85%以上。截至2008年底,武汉市累计有2 122项产品通过采标验收,154项产品获得国家授予的产品采标标志使用权。
1.4 加快建设技术标准人才队伍
武汉市质监局长期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市标准化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每年都结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发布实施情况,开展标准化业务知识、重要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每年通过组织学术交流、技术咨询等活动,提高标准化人员的业务素质。开展不少于1 000人次的免费培训,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予以考核落实。武汉高校也为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设贡献了力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标准化方向管理研究生教育,培养技术标准复合型高级人才;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质量工业研究生学历教育,培养质量和标准化高级人才。武汉市从事标准研究和应用的专业人才队伍基础层面厚实,涌现出以标准化研究高级专门人才邮科院余少华博士、武汉大学何克清教授为代表的标准化研究和应用推广骨干队伍。
1.5 建立技术标准战略支撑服务体系
武汉市技术标准支撑服务体系得到初步建立。2007年,国家标准馆武汉分馆和中国标准出版社远程打印点在武汉市标准化研究院揭牌和落户,可利用的标准信息资源猛增至60万件,用户可直接在武汉市标准化院数字打印享受版权保护的国家标准正式出版物,高效地满足了武汉市标准信息的需求,武汉市成为了辐射中南地区的标准信息服务咨询“高地”。
1.6 建立技术标准工作激励机制
制定实施资助奖励技术标准研制的政策。2009年,市政府下发《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的若干意见》(武政[2009]24号)文件,决定对武汉市主持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的企业及有关组织,分别一次性给予最高50万元、30万元、10万元及5万元的资助奖励。市质监局、市财政局积极行动,认真实施,出台实施办法进行规范和指导,评价标准研制项目从技术水平、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动武汉市行业发展和科技管理进步作用3个部分10个指标进行,资助奖励依据评审结果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4个层次以及1~5等资助奖励。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制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引导政策。2008年初,开发区率先在全市颁布《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创标准和品牌奖励办法》。市科技局在市科技进步奖中设置了标准项目评审组。这些激励政策的实施,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有力地激发了全市标准化工作者开展技术标准研究,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工作热情。
1.7 形成支持技术标准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武汉市坚持不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标准宣传活动,利用“世界标准日”、“3.15消费者权益日”、“质量月”等活动,组织大型论坛、优秀技术标准论文交流表彰、讲座、刊发技术标准战略新闻专刊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先后组织了“标准化与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化与现代服务业”、“标准化与自主创新”、“采用国际标准”等大型论坛,邀请国标委副主任孙晓康、国务院参事郎志正、标准化资深专家李春田教授等国内知名标准化专家来武汉市讲学和交流,释疑解惑;将征集的技术标准优秀论文汇编成册,开展学术交流,活跃标准化学术气氛。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讲标准、学标准、用标准、制标准”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技术标准战略的深入开展。
2 推行技术标准战略的体会
2.1 领导重视是技术标准工作的可靠保障
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全市成立了市技术标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领导亲自过问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重大事项,落实试点工作配套经费,有力地保障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完成。
2.2 部门协作是技术标准工作的坚实基础
制定实施支持技术标准战略的政策措施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职能。在前阶段工作中,市科技局、财政局等部门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将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为前期工作取得良好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行业联动是技术标准工作的客观要求
技术标准的专业性客观上离不开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参与和指导,“统一管理、依托行业、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的组织模式已在战略推进中得到确立和贯彻。市商业局、市农业局、市旅游局、市知识产权局、市供销社、市家电办等单位结合各自职能,将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应用纳入具体工作中,大幅度地提高了技术标准的有效性和贡献率。
2.4 企业主体是技术标准工作的基本方向
企业是技术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使用者和受益者。积极支持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企业技术标准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推广能力,是政府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5 项目依托是技术标准工作的有效方法
技术标准战略依托项目作为有效载体来推进,战略目标将更加具体和实际,更容易实施到位。项目的实施,不仅完成了项目任务,而更重要的是锻炼了队伍,提升了能力,推动了全市整体水平的提高。
3 进一步推行技术标准战略的思路
3.1 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全面夯实工作基础
3.1.1 进一步加大对技术标准战略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
根据技术标准战略推进的实际,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调整市技术标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增加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成员,以加强与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作和配合,与设在武汉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沟通渠道和定期或不定期联系机制,共同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
3.1.2 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战略激励和引导机制
在今年实施资助奖励的基础上,完善工作流程,优化评审标准,突出技术标准对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因素,使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获得最佳效果。
争取设立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积极争取支持,着眼于对技术标准战略的整体推动,统筹考虑技术标准战略相关工作,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好政府在宏观引导、政策支持和服务支撑的功能,对企业制修订标准,实质性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建技术标准联盟等活动给予支持,对标准研究、咨询、服务、检测、认证等标准技术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能力给予扶持。
3.2 统筹整体战略规划,突出具体工作要点
3.2.1 继续做好技术标准战略发展规划工作
结合武汉市实际,落实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争取将技术标准战略列入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与武汉市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相衔接。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切实做好技术标准战略的整体规划和推动工作。
3.2.2 突出标准研制工作重点
建立和完善支撑武汉市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先进技术标准体系。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发挥企业、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的作用,分析现有标准的适用性和协调性,根据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做到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之间的协调互补,加快完善以重点产品为核心的标准体系,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标准的研制,发挥技术标准体系的整体作用,提升本市特色和优势产业的技术标准水平,支撑特色和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
推动组建技术标准联盟。以武汉市激光、软件及外包、环保产业等15条产业链为重点,支持在产业聚集度比较高的产业组建技术标准联盟,构建标准研究和推广应用平台,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形成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联盟标准。
3.2.3 不断创新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作模式
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中介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加快推进企业主体的培育工作。企业主体地位是有效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客观要求。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企业制定和应用标准的水平。充分发挥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支持标准信息收集、处理、发行、研究、制定、咨询、服务向一体化发展。
3.3 强化具体工作措施,有效提高工作质量
3.3.1 促进技术标准工作与相关工作的协调发展
协调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标准之间的结合。进一步探索建立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机制,加强与科技、产业、专利等有关政策和发展措施的衔接和配套。技术标准工作要积极跟踪产业政策,为产业政策的实施提供技术手段和依据。
3.3.2 突出项目载体作用
发挥好项目载体的带动作用。继续抓好东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光电子产业)区的建设,提升技术标准水平,提高园区创新能力,促进东湖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做好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示范企业、服务标准化国家级和省级示范企业建设,争取开展循环经济技术标准化示范园区或企业的建设。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全面提升武汉市技术标准水平。
3.3.3 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坚持做好技术标准工作队伍的建设工作。继续开展学术交流、论坛、咨询服务等活动,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员素质。结合重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培训、宣传和贯彻工作。争取建立较为完备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采取在校教育、在职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组织等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标准化高级人才,力争推行标准化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标准化人才队伍。
3.3.4 加大工作宣传力度
技术法规标准 篇10
标准体系框架2.0版发布
为了规范和引导标准的制定工作, 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 以便成体系成系统地开展标准研究制定工作, 基础标准组首先开展了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 明确了标准制定的工作思路、内容及具体的推进计划, 并于2009年5月底正式发布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框架1.0版, 该标准体系框架有效地指导了其他各专业组的标准制修订工作。随着各项标准研究制定工作的日益深入, 该标准体系框架进一步明晰, 基础标准组于2010年5月发布该标准体系框架2.0版。
基本标准研究成果
按照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的规划, 基础标准组计划制定的通用标准有: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规范》
《信息技术服务供方通用要求》。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为界定、规范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提供了参考, 丰富和完善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中计算机服务业及软件业的服务内容。该标准规定了信息技术服务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了依据, 为行业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分类提供了指导。
2009年2月起, 基础标准组开始着手查阅和收集信息技术服务分类相关的资料, 并加以整理。通过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基本特征、业务需求、服务提供内容、服务提供方式, 以及国内外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2009年4月初完成了标准草案的初稿。从2009年4月到2010年3月底, 基础标准组进行了多次标准的封闭编制工作, 广泛邀请工作组成员、在华外企以及业界相关专家进行标准的意见征求, 并组织多次专家研讨会。目前,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标准已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该标准将信息技术服务分成8大类, 2 1个二级分类, 具体分类如图1所示。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信息技术服务质量模型进行了定义, 并且针对质量模型的各个特性制定了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 编制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使用建议, 用以指导本标准的正确使用。
通过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标准的研究制定, 对我国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的研究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信息技术服务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标准支持。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为我国从事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在危机环境下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参考准则。目前, 该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及第一轮意见征求工作。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模型包括6大特性和23个子特性。质量评价指标部分描述了质量模型中的各特性及子特性的评价内容和计算方法, 给出了信息技术服务质量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给出了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过程的相关要求。
《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规范》旨在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标准体系, 规定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种类和职业资格等级, 定义了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行为能力要求, 并在职业种类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 同时规定了从业人员能力鉴定和职业培训的方法, 为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和职业培训提供指导, 为信息技术服务组织提供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从业人员能力管理准则。
按照标准体系框架1.0版的规划, 人员能力相关标准分布在服务外包组和服务管理组两类专业标准中, 并且分别开展了人员能力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在进行标准体系2.0版的研究工作中, 决定将各专业的人员能力标准统一归并为基础标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规范》。2009年4月初, 本标准形成征求意见稿。
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职业种类分为三类:IT服务工程师、IT服务项目经理、IT服务运营总监。在职业种类划分的基础上, 根据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客观规律, 进行职业资格等级划分 (高级、中级、初级) 。依据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发展累进递增的程度, 将从业人员能力划分为四个等级, 作为从业人员能力鉴定的重要客观依据。
基础组工作重点
WLAN的标准与技术发展 篇11
文章从IEEE802.11x、HiperLAN、HomeRF、蓝牙等方面介绍了无线局域网标准,并对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最后介绍了中国在无线局域网领域的标准化情况。
关键词:
无线局域网标准化安全
Abstract:
ThepapergivesintroductiontothestandardsofWLANinaspectsofIEEE802.11x,HiperLAN,HomeRFandBluetooth,andputsemphasisonthediscussionofWLAN‘ssecurityproblems.FinallythestandardizationinthefieldofWLANsecurityinChinaisbrieflyintroduced.
Keywords:
WLAN;Standardization;Security
在宽带IP网中实现移动计算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以现在的2.5代(如GPRS等)或3代(如WCDMA、TD-SCDMA等)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为基础向全IP网过渡,称为广域方案;二是无线局域网(WLAN)加Internet构成全IP网络,称为局域方案。
在广域方案中,第2代移动通信系统基于电路交换,主要提供话音业务。随着网络发展的IP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移动通信需要通过改造来传输IP业务,进而进入互联网。移动通信IP化是互连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称作由“IP”到“互连”。在局域方案中,无线局域网本身就是支持IP机制的有线局域网的扩展和替代,在此演化过程中体现的是由“无线”到“互连”,这是传输方式的变化,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宽带无线IP技术直接实现的,简单快捷。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空中接口方面已经出现了WLAN和3G标准的组合或融合,在3GPP的《3GPP和WLAN互连可行性研究》中提出了互连的6种方案:同帐单方安、3GPP系统进行访问控制和计费方案、分组域(PS)业务方案、业务集方案、无缝业务方案和电路域(CS)业务方案。在未来的网络发展中,还可以用新的空中接口加Internet构成全IP网络。
1、无线局域网标准
在计算机网络模型中,逻辑链路控制(LLC)层之上的各层协议对不同的物理网可以是相同的,因此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针对的是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MAC)层标准。下面将对国际上现存的几种无线局域网标准从技术和市场角度进行分析。
1.1、IEEE802.11x
1997年,IEEE802.11无线局域网标准正式颁布。1999年8月,802.11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
IEEE802.11标准在1997年的版本中主要对网络的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MAC)层进行了定义,其中对MAC层的定义是重点[1]。各厂商的产品在同一物理层上可以互操作,而逻辑链路控制层(LLC)是一致的,即MAC层以下对网络应用是透明的。
1999年8月对802.11标准的修订内容包括用一个基于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管理信息库(MIB)来取代原来基于OSI协议的MIB。另外,还增加了两项新内容:IEEE802.11a和IEEE802.11b。
(1)IEEE802.11a扩充了已有的物理层标准,规定了5GHz频段的物理层标准。该标准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调制数据,传输速率范围为6Mbit/s~54Mbit/s。这样的速率既能满足室内的应用,也能满足室外的应用。
(2)IEEE802.11b是802.11标准的另一个扩充,规定了2.4GHz频段的物理层标准。调制方法采用补码键控(CCK),数据传输速率为5.5Mbit/s与11Mbit/s,并向下兼容原来的802.11标准。其多速率机制的媒体接入控制(MAC)技术确保当用户终端之间距离过长或干扰太大、信噪比低于某个门限值时,传输速率能够从
11Mbit/s自动地降到5.5Mbit/s、2Mbit/s直至1Mbit/s[2]。
后来,IEEE又分别在802.11b及802.11a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在它们的MAC层追加了服务质量(QoS)功能及安全功能,提高了传输语音数据和数据流数据的能力,对应的是标准工作组分别是IEEE802.11e及IEEE802.11i。另外,还有一个工作组IEEE802.11g,它在IEEE802.11b的基础上,使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从目前的11Mbit/s提高到20Mbit/s以上。使用的频段与过去相同,仍为2.4GHz频段。目前这几项IEEE标准都在制订之中。
1.2、HiperLAN
为了满足未来对互联网的宽带访问需求,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正在开发HiperLAN标准,它包括4种标准:HiperLAN1、HiperLAN2、HiperLink和HiperAccess,其中HiperLAN1和HiperLAN2用于高速WLAN接入,HiperLink用于室内无线主干系统,HiperAccess则用于室外对有线通信设施提供固定接入。
HiperLAN2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它能够在5GHz的频段上工作,而传统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大多使用IEEE802.11标准的2.4GHz频段。另外,HiperLAN2和IEEE802.11a具有相同的物理层,因此它们可以采用相同的部件,从而降低成本。它在高速率下支持QoS,对像视频和话音一类实时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对多种类型的网络基础结构(如以太网、ATM等)提供连接,并且对每一种连接都具有安全认证和加密功能;具有自动频率管理功能。HiperLAN2标准已经在2000年底被最终确定下来。
HiperLAN标准由ESTI(欧洲电信标准组织)和Proxim公司主导,在物理层与802.11a相似,速率为54Mbit/s,并强调与3G的整合,目前支持厂商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
1.3、HomeRF
由美国家用射频委员会领导的HomeRF工作组成立于1997年。它的主旨是在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建设家庭中的互操作性的语音和数据网络。HomeRF把共享无线连接协议(SWAP)作为未来家庭内部联网的几项技术指标,使用IEEE802.11无线以太网作为数据传输标准。它的通信频段也是2.4GHz。
1.4、蓝牙
从应用的角度来讲,蓝牙技术十分类似于当今广泛用于微波通信中的一点多址技术,因此,它很容易穿透障碍物实现全方位的数据传输。此外,它还有以下特点:
(1)蓝牙收发信部分采用跳频扩展频谱(FHSS)技术来实现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在2.4GHz的ISM频段上以16跳每秒的速率进行跳频。蓝牙通过查询和寻呼过程来同步跳频频率和不同蓝牙设备的时钟。
(2)蓝牙支持点到点和点到多点的连接,在局域范围内(小于10m),蓝牙设备可构成一个微微网(Piconet),每个微微网中可以包含8个设备,多个微微网又可以连成其他拓扑结构的网,从而实现各种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递和资料共享。
(3)采用鉴权和加密等措施保证了设备识别码(ID)在全球的唯一性以及通信过程中设备的安全保密。
蓝牙技术的目的在于取代短距离红外传输,强调低功率、低成本,但目前仍存在价格和体积的问题。
2、无线局域网安全问题及对策
无线以太网兼容性联盟(WECA)的企业调查结果表明:50%已采用WLAN的企业和72%的潜在企业用户对WLAN的安全性不满意。并且由于无线局域网中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禁止使用WLAN的企业和组织越来越多,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禁止使用WLAN的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这表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无线局域网应用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无线局域网中主要的安全性考虑包括访问控制和加密。访问控制保证敏感数据只能由授权用户访问,加密则保证发射的数据只能被所期望的用户接收和理解。
有线局域网采用的媒体是封闭式的,除非物理上遭到破坏,否则不会发生信息的泄漏。而在WLAN中,数据是通过无线电波在空中辐射传播的,无法把WLAN发射的数据定向到一个特定的接收设备,因此,数据保密成为最重要的问题。
2.1、有线等效保密方案
IEEE802.11标准规定了一种被称为有线等效保密(WEP)的可选加密方案,其目标是为WLAN提供与有线网络相同级别的安全保护。WEP在链路层采用RC4对称加密算法,从而防止非授权用户的监听以及非法用户的访问。
WEP主要用于实现3个安全目标:接入控制、数据保密性和数据完整性。
在WLAN启动WEP时,所有802.11的数据包都使用64位RC4密钥生成的RC4密码流加密,而RC4密钥由24位的初始化向量(IV)和40位的WEP密钥构成。加密的数据包是由原始数据包与RC4密码流异或生成的,IV由发送方选择并周期性地变化,且以明文形式包含在数据包中。4字节的完整性校验值(ICV)由原始包计算获得,用RC4密码流加密后附在包的末尾。
WEP虽然通过加密提供网络的初步安全性,但其安全性非常差,可以通过很多攻击方法使其变得毫无意义。从2000年10月Intel的专家Walker第一次提出WEP的漏洞到现在,对WEP的攻击和批评一直没有停息过[3]。主要的攻击方法有:
(1)统计攻击
在无线局域网传输的报文中,存在24比特的IV。在一个繁忙的无线局域网中,大概5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用完所有的IV值[4]。由于IV在WEP帧中以明文形式传输,因此很容易辨别出两个不同的帧是否使用了相同的WEP密码。攻击者将相关的两个密文进行异或运算,即可得到明文的异或和。而在无线局域网中的数据报中,包含了大量的冗余信息,可以用于消除明文信息中的多种可能性,进而用统计方法恢复出传送的明文。
(2)完整性攻击
WEP帧中的完整性校验码是利用循环冗余校验码(CRC)生成的一个32比特的CRC校验和,被用于检测WEP帧中的数据是否在传输过程中被破坏。
然而,循环冗余码是线性的,这意味着更改WEP数据帧的一位可能导致CRC校验和在固定的几位上与原有的CRC不同。虽然WEP帧中的CRC校验和也被密码流加密,但是由于WEP中采用的加密方式是序列加密,是按比特进行的,那么对固定几位的修改并不会引起其他数据比特的正确解密。因此,攻击者可以修改WEP帧中的数据,并合适地修改完整性校验码,伪装的WEP帧就可以通过完整性检测。这使得攻击者可以轻松地篡改通信数据而不被察觉[5]。
(3)假冒无线站攻击
在WEP的共享密钥认证过程中,无线站点(STA)发送认证请求帧后,接入点(AP)会先向无线站点发送128字节的随机数作为质询文本,STA使用WEP加密后,将加密后的密文发送给AP。密文是通过将明文和密码流进行异或之后产生的。
攻击者通过侦听STA的认证过程,并将密文和明文异或之后即可得到密钥流,利用该密钥流,攻击者就可以假冒该STA并通过AP的认证。
(4)虚假接入点
IEEE802.11共享密钥认证使用单向的、非相互的身份验证办法。AP可以验证用户的身份,但是用户不能验证AP的身份。如果一个虚假访问点放置到WLAN中,则可以很容易窃取用户数据。
除以上攻击方法可对无线局域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外,目前的无线局域网大都缺少必要的密钥管理措施。用户的加密密钥必须与AP的密钥相同,并且一个服务区内的所有用户都共享同一密钥。WEP标准中并没有规定共享密钥的管理方案,通常是手工进行配置与维护。由于同时更换密钥的费时与困难,所以密钥通常长时间使用而很少更换,倘若一个用户丢失密钥,则将殃及到整个网络。
2.2、增强型WLAN安全机制
(1)有线等效保密改进方案
为了提供更高的安全性,IEEE802.11i提出了有线等效保密的改进方案(WEP2),这种技术相比传统的WEP算法,将WEP加密密钥的长度由40位加长到104位,初始化向量IV的长度也由24位加长到128位。然而WEP算法的安全漏洞是由于WEP机制本身引起的,与密钥的长度无关,即使增加加密密钥和初始化向量的长度,也不可能增强其安全程度,也就是说WEP2算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起到提高安全性的作用。
(2)端口访问控制技术
该技术是一种增强型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在采用802.1x的WLAN中,无线用户端安装802.1x客户端软件,无线访问点内嵌802.1x认证代理,同时它还作为远程认证拨入用户服务(RADIUS)服务器的客户端,负责用户与RADIUS服务器之间认证信息的转发。当无线客户端登录到无线访问点AP后,是否可以使用AP的服务要取决于802.1x的认证结果。如果认证通过,则AP为客户端打开这个逻辑端口,否则不允许用户上网。802.1x除提供端口访问控制能力之外,还提供基于用户的认证系统及计费,适合于公共无线接入解决方案。遗憾的是802.1x并不是专为无线LAN设计的,它没有充分考虑到无线的特点。802.1x提供的认证只是单向认证,也就是说只有无线接入点对客户端的认证,而没有客户端对无线接入点的认证。单向认证在有线环境下不存在问题,但在WLAN中就可能会遭到中间人的攻击,这已经被马里兰大学的两位专家lliamArbaugh和AruneshMishra所证实。另外,尽管802.1x采取了动态的、每个用户每次通信只用一次的WEP密钥,在某种意义上提高了数据的保密程度,但是并不能提供万无一失的防护,因为它最终还是采用了WEP加密机制。
3、中国无线局域网规范
中国无线局域网市场比较混乱,多种技术体制和实现方式并存,因此,基于中国市场现状,并结合产业实际情况,尽快制订中国无线局域网规范已迫在眉睫。
3.1、中国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
中国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ChinaBWIPS)是经信息产业部科技司批准成立的,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生产厂商等联合组织起来开展中国宽带无线IP领域技术标准制订和研究活动的技术工作组织,负责制订中国宽带无线IP技术标准的发展规划,编制宽带无线IP技术的国家标准和电子行业标准;研究提出标准制、修订项目建议和标准研究课题建议;提出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组织标准草案的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向主管部门推荐标准草案;开展与有关国际标准研究组织对口的国内标准研究,提交推荐国际标准的提案;定期发布本领域的研究动态,组织开展技术研讨与交流。标准组主要的标准化领域包括:近距离宽带无线IP接入、移动无线IP接入、IP的移动性、无线IP的安全性、TCP/IP无线传输、IP业务等。
3.2、中国WLAN标准在安全问题上的考虑
针对目前无线局域网存在的安全隐患,未来的中国无线局域网标准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方便集中管理
对于拥有成百上千台WLAN用户的公司而言,需要可靠的安全解决方案,并可以从一个控制中心对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缺乏集中的安全控制是WLAN目前只在一些相对较小的小公司和特定应用中得到应用的根本原因。
(2)双向认证
为了堵住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漏洞,在客户端与无线接入点之间需要一个相互验证的方法,双方都应在一个合理的时间证明它们的合法性,只有双向的身份验证才能使检测和隔离虚假访问点与非法客户端成为可能。也即既能实现AP对无线终端的认证,同时也能实现无线终端对AP的认证,避免“中间人攻击”。
(3)数据加密技术
在无线信道中,采用WEP机制来保证安全已经成为过去,必须寻求新的性能更好的数据加密手段。新的加密方法必须顽健性强,难以破译,并考虑到实现性。
为了有效防止统计攻击,用于数据加密的密钥机制必须由静态变为动态。
依据《商用密码管理条例》等有关国家规定,中国WLAN的安全策略由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制订和管理,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4、结论
无线局域网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为了使无线局域网可以应用在企业、机关和重要部门,必须有效地解决安全问题。在有关公司和高校的密切配合下,相信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高安全的无线局域网的中国标准很快将会推出。□
参考文献:
[1]IEEEStd802.11.WirelessLANMediumAccessControl(MAC)andPhysicalLayer(PHY)Specifications[S].1999.
[2]IEEEStd802.11.Higher-SpeedPhysicalLayerExtensioninthe2.4GHzBand[S].2000.
[3]JesseRWalker.IEEE802.11TaskGroupE.UnsafeatAnyKeySize:anAnalysisoftheWEPEncapsulation[S].IEEE802.11/00-362,2000.
[4]徐敏,罗汉文.无线局域网安全问题研究[J].通信技术,2002,(7):65—66.
[5]沈基明,曹秀英.802.11WLAN安全漏洞分析和改进方案[J].通信技术,2002.(7):67—69.
[6]WilliamA.Your802.11WirelessNetworkHasNoClothes[EB/OL].www.cs.umd.edu/~waa/wireless.html.
收稿日期:2003-02-12
作者简介:
李建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第1届和第4届“863”个人通信技术专业专家组成员,总装备部通信专业专家组成员。曾被评为陕西省和原电子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已出版著作和教材5本,发表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奖5项。目前主要从事移动通信、分组无线网、宽带无线IP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标准化养猪技术 篇12
一、集约化养猪要走标准化之路
1. 饲养管理标准化
传统养猪没有统一的饲养管理模式, 养猪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科技含量、技术水平低, 表现为环境恶劣、疫病频发、营养失衡等,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标准化养猪通过制定标准的管理程序进行环境控制、疫病控制、饲养控制, 使养猪生产在最合理的状态下有序进行。
2. 猪舍标准化
专业户养猪是在农村自家庭院内修建猪舍, 易造成污染, 损害自家生活环境, 破坏邻里关系, 加大防疫难度。标准化养猪是在远离村庄处建标准化猪舍, 或多个专业户合作投资建立标准化小区, 既不污染周围环境, 又便于防疫。标准化猪舍采用全封闭式, 四周墙体、房顶、地面采用保温材料;可高密度饲养, 提高了猪舍使用效率, 每平方米每年可出栏肥猪1.5头;因使用全价饲料, 设置水厕所和投药罐, 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每栋猪舍每天只需1小时工作量。
3. 标准化养猪提高了生产效益
4. 适应消费观念
传统集约化养猪没有统一标准, 滥用药物和各种添加剂, 造成猪肉产品药物残留严重, 对人们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正大集团以“发展安全食品, 倡导健康消费, 促进社会进步”为宗旨, 从品种、营养、饲养管理和药物使用等方面严格控制,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新鲜的“放心肉”。
二、标准化猪舍设计
养猪环境包括猪舍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及流动状态、光照、声音、灰尘、微生物等, 这些环境因素通常相互关联、共同作用, 环境变化会影响猪新陈代谢, 直接影响猪健康状况和生产水平。
1. 场址选择
应远离住宅区, 距离村屯500米以上, 交通便利、地势高燥、排水方便、水源充足、通风良好、无污染源。
2. 猪舍建筑要求
(1) 猪舍要求保温、隔热, 舍内温度便于人工控制。 (2) 要有良好的通风换气设施, 保证舍内空气质量。 (3) 具备排污系统, 便于调教猪群定点排泄和清扫。 (4) 具备良好的饮水设施, 冬季能加温饮水。 (5) 具备适宜的降温系统, 夏季猪舍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
3. 标准化猪舍设施特点
(1) 猪舍采用封闭式, 安装换气扇, 定时控制纵向通风, 降低猪舍内有害气体浓度, 环境能够人工控制 (图3) 。 (2) 猪舍四周墙体、房顶及地面采用保温隔热材料 (图4) 。 (3) 地面采用火道供暖 (纵向供暖) , 降低取暖成本, 使猪休息的地面达到适宜温度 (图5) 。 (4) 自动料桶供料, 减轻劳动强度, 节约饲料, 猪发育均匀 (图6) 。 (5) 戏水池 (猪厕所) 的建立, 有利于猪舍清洁卫生, 降低猪舍有害气体浓度, 减轻劳动强度 (图7) 。 (6) 电子监控设施, 方便观察猪群, 谢绝外来人员参观, 利于预防疾病。 (7) 自动排污系统, 有利于环境保护, 减少污染。
4. 标准化猪舍建筑方案
【技术法规标准】推荐阅读:
新技术新业务法律法规07-02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政策法规学习》第二讲 考试答案06-02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政策法规学习第二讲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考题及答案07-14
标准技术研究10-17
生产技术标准05-11
准技术标准07-04
校车技术标准08-28
BIM标准技术08-31
绿化技术标准07-30
测绘技术标准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