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2024-08-08

管理技术标准体系(精选12篇)

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篇1

a) 坚持全过程控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是在产品实现和服务提供的行为活动中体现的,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更应注重对过程的控制要求;

b) 运用PDCA循环。通过在组织内各层次应用PDCA概念进行能源因素识别、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制定及运行控制、检查和管理评审等活动, 最终实现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的过程能力;

c) 充分结合能源管理的特点。将能源管理的特点充分体现在能源管理体系的各项具体要求中, 努力与现行的能源管理方法, 如与能源诊断、综合能耗计算、节能量计算等技术相结合;

d) 充分借鉴现有的管理体系标准。中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遵循了管理体系标准的国际惯例、发展趋势和一般要求, 借鉴ISO9001、ISO14001等应用比较广泛的国际管理体系标准的理念和方法, 在标准构架、相关表述和要求方面与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相协调。

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篇2

引 言

本标准是规范组织的能源管理,旨在降低其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标准。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组织最高管理者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该标准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全员参与。通过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组织可以:

——应用系统的管理手段使其能源管理工作满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利用过程方法对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实现对能源管理

全过程的控制和持续改进。

——为应用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搭建良好平台。

——提高能源管理的有效性,并改进其整体绩效。——使相关方确信其已经建立了适宜的能源管理体系。

组织采用“策划-实施-检查-处置(Plan-Do-Check-Act, PDCA)”方法,有助于其实现管理承诺和能源方针,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其中:

——策划:包括识别和评价组织的能源因素;识别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通过分析确定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确定标杆;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制定能源管理方案等。——实施:包括提供所需的资源;确定能力、培训和意识的要求并进行培训;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实施信息交流和沟通;建立所需的文件和记录;实施运行控制并开展相关活动等。——检查:包括对能源管理活动和能源目标、指标实现情况的监视、测量和评价;识别和处理不

符合;开展内部审核等。

——处置:基于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结果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对实现管理承诺、能源方针、能源目标和指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达到持续改进

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

本标准基于“PDCA”方法的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能源管理体系的详细和复杂程度、文件的多少、所投入资源的多少等,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体系覆盖的范围,组织的规模,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能源消耗的类型及消费量要求等。实施本标准能够改进组织的能源管理绩效,但能源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还需要相关技术和方法的支持。因此,组织应在适宜且经济条件许可时,考虑采用最佳可行的节能技术和方法,同时充分

考虑采用这些节能技术和方法的成本效益。

本标准提出了对组织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要求,并未对其所提供产品的能源消耗、能

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

本标准并未对能源管理绩效提出具体指标值的要求,也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财务或风险等管理体系要求,但可将本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与其他管理体

系的要求进行协调,或加以整合。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识别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能源方针; c)通过下列方式证实符合本标准: 1)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 2)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 3)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对其符合性的确认; 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19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24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术语和定义

GB/T19000和GB/T24001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能源 energy 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资源。

3.2能源因素 energy aspect 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

3.3能源方针 energy policy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能源管理的宗旨和方向。

3.4能源目标 energy objective 组织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

3.5能源指标 energy target 由能源目标产生的,为实现能源目标所需规定的具体要求,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3.6 能源管理体系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ergy(MSE)

在能源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3.7 能源管理绩效energy management performance 组织对其能源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3.8 能源管理基准 energy management baseline 组织针对自身能源管理情况,确定作为比较基础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

3.9能源管理标杆 energy management benchmark 组织参照同类可比活动所确定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水平。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形成文件,以确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2 管理职责 4.2.1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并通过以下活动提供证据:

a)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组织内贯彻实施;

b)制定和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并作为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

c)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 d)确保配备能源管理体系所需的适宜资源;

e)进行管理评审。4.2.2能源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组织的能源方针,并确保其:

a)适用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特点,与已有的其他管理体系方针相协调;

b)包含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c)包含对遵守与能源管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d)为制定和评价能源目标、指标提供框架; e)形成文件,使全体员工能充分理解并实施;

f)可为相关方所获取。4.2.3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对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形成文件,并进行沟通。最高管理者应指定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c)提出改进建议;

d)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

4.3 策划 4.3.1能源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识别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包括应考虑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以及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等,对能源因素进行

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c)将上述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加以考虑。

4.3.2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识别适用于能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b)建立及时获取这些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渠道。

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确保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

要求。

4.3.3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形成文件的程序,用来建立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建立能源管理标杆,作为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组织应对基准和标杆进

行评审,必要时进行更新。

组织所建立的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应形成文件。

4.3.4能源目标和指标

在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时,组织应:

a)在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实施和保持形成文件的能源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标应

是可测量的;

b)在建立、评审能源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以及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此外,还应考虑技术、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

c)适时更新或调整能源目标和指标。

4.3.5能源管理方案

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用于实现能源目标、指标的能源管理方案,其内容应包括:

a)有关职能与层次上的职责和权限; b)技术方案、实施方法和财务措施等;

c)时间进度安排。

适用时,对能源管理方案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4 实施与运行 4.4.1资源

组织应为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提供适宜的资源,特别是:

a)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人员; b)配备所需的节能产品/设备、设施; c)配备所需的能源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

d)充分识别和利用最佳节能管理实践和经验,以及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

e)配套充分的资金。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为使能源管理工作人员是能够胜任的,组织应:

a)确保所有从事能源管理有关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的记录。该能力应基于必

要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

b)确定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 c)对与能源管理工作有重大影响的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并保存适当的记录;

d)采取措施,使全体人员都意识到: 1)符合能源方针和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2)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给组织带来的效益,以及个人工作改进所能带来的能源管

理绩效;

3)偏离规定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4.4.3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旨在就有关能源因素和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

沟通:

a)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 b)外部相关方信息的接收、回应并形成文件。

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能源因素以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与外部进行交流,如果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应将其决定形成文件,规定交流方式并予以实施。

4.4.4文件和文件控制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和记录;

b)组织为确保能源管理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c)对能源管理体系主要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关联关系。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对能源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以便:

a)在文件发布前应由授权人进行审批,以确保其适宜性和充分性;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审批; c)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 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e)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标识明确;

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对其分发进行控制;

g)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如果出于某种目的保留作废文件,应作出适当的标识。

记录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文件,按4.4.5进行控制。

4.4.5记录控制

组织应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用来证实符合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以及所取得的能源

管理绩效。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和处置。

所有记录均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追溯性。

4.4.6运行控制 4.4.6.1 总则

组织应根据能源方针、目标、指标,识别、策划与所确定的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相关的运行,以

确保它们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对缺乏文件程序而可能导致偏离的运行过程,应制定、提供和执行形成文件的程序和/或操作

指导书;

b)在运行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和能源管理绩效的评价方法;

c)当这些运行控制涉及对相关方的要求时,应将适用的程序和要求通报相关方。

4.4.6.2产品和过程设计控制

在进行新的产品和(或)过程设计中,应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改进能源管理绩效,并在实施前得到有效的评审和(或)确认。适用时,应:

a)考虑所使用能源的种类、经济性、质量、环境影响,以及可获得性等;

b)合理匹配各系统和设备/设施,优化用能; c)借鉴节能新技术和方法、最佳节能实践与经验;

d)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4.4.6.3设备、设施配置与控制

组织应确定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设备、设施,并对其采购、使用和处置进行

有效控制,包括: a)在新设备和替代设备选用时,充分考虑能源利用效率; b)定期监控重点用能设备、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其经济运行; c)进行合理的设备维护、保养和更新,以确保能源的有效利用;

d)对重点用能设备、设施操作人员的资格进行鉴定。

4.4.6.4能源采购控制

组织应确保采购和配置适宜的能源,达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组织应:

a)根据满足组织要求的能力评价和选择能源供应商;

b)制定标准或规范,其中应考虑能源质量、可获得性和经济性等因素。在发布前评审其适宜性

和充分性;

c)对采购的能源产品进行计量和(或)验证;

d)规定相关能源的输配和贮存要求。4.4.6.5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

组织应确定和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过程,使其在受控状态下运行,可包

括:

a)评价生产工艺和服务流程的耗能状况,淘汰落后的工艺; b)识别能源管理方面的最佳可行技术和良好操作规范并予以实施; c)监测过程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定期进行能源统计和消耗状况分析;

d)有效利用余热、余压及其他废弃物等;

e)对能源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进行维护,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并

保存相关记录。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制定应急预案。

组织应对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作出响应,并预防和(或)减少随之产生的影响。组织应定期评审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特别是当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后。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验证上述程序。

4.5 检查与纠正 4.5.1监视、测量与评价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以下方面的监视、测量和评价:

a)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方案的日常运行情况; b)对照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对能源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c)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特性的变化; d)定期对适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进行评价。

组织应保存监视、测量和评价结果的记录。4.5.2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纠正措施

和预防措施。程序中应规定以下要求:

a)识别和纠正不符合,并采取措施减少其造成的影响;

b)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产生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避免重复发生;

c)对于潜在的不符合,评价采取预防措施的需求,若需要,制定并实施预防措施,以避免不符

合的发生;

d)记录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结果; 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f)所采取的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相适应。

组织应确保对纠正和预防措施涉及到的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

4.5.3内部审核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的程序,应规定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以及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保存相关记录的职责和要求,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

间隔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以便:

a)判定能源管理体系是否:

1)符合组织的需要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

2)已经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b)确认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绩效,其内容可包括: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重点用能设备

和系统的运行效率、综合能耗和节能量等;

c)向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应根据对组织的能源管理工作的影响和过去内部审核结果,对内部审核进行策划并形成审核方案。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均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应记录内部审核的结果并将审核发现和审核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采取必要的纠正措

施。4.6 管理评审 4.6.1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机会和变更的需求。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

4.6.2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 a)内部审核结果;

b)与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与反馈; c)组织的管理承诺和能源管理绩效;

d)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 e)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f)以往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g)能源管理体系的客观变化;

h)改进的建议。4.6.3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

a)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节约的持续改进措施;

b)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方针、目标、指标变更的重大决策;

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篇3

【摘 要】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在国际上的交流也逐渐增多,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逐渐引入到我国。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也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一直处于一个瓶颈时期,本文将针对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设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进我国各方面事业建设的快速、高质量的完成。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技术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兴建了一大批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我国的水利行业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成为WTO的一员,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的标准进行分析,揭示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逐步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我国现行标准体系的简介

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主要由《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利技术标准汇编》、《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负责的标准项目现状表》中的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及工程建设所采用的国家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及机电设备的安装等方面的施工标准。水利工程管理标准根据工程类别进行分类,包括了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技术、河道堤防工程项目管理、水库大坝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闸工程项目管理等。

2.我国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一共有163项技术标准。其中综合类标准为19项、水利工程建设类标准为102项、水利工程管理类标准为42项,三者分别占标准总数的12%、62%、26%。另外,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中,强制性标准106项,推荐性标准23项。因此,在水里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强制性的标准占主要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中,施工质量检验类的标准有6项,验收及评定类的标准有14项。因此,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的现行标准体系中,涉及工程建设的安全及环境标准的只有2项,明显较少。同时,对于验收及评定的标准只有14项,其中10项都是评定类的标准,验收标准明显不足。

3.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

从对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行体系主要以强制性标准为主,推荐性标准为辅,这种体系标准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协定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中,我们应该后对现行体系中的强制类标准做出一定的修改。并且,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来修改并组编强制类标准较低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

其次,对于加入WTO后,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标准中出现的结构不合理、不配套的项目建设标准要予以修改。进一步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来配套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同时,建立配套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符合我国相关行业的标准。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不断完善,我国发布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的建设与评定做出了新的规范。水利建设行业等建设行业要实现验评分离,严格实施好工程验收标准。

第三,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中技术内容相对比较陈旧的部分要加以修改。由于我国现行体系标准是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编制的,,应该把这些工程建设施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的反应上去,以更好的配合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中缺少与环境安全及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

第四,重新整合并编制相关强制性的工程建设标准。我国发布《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之后,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应该对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类标准加以认真审核并从“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考虑,全面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并对零散不完整等条文进行填充,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汇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新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现行法规的要求,并且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以我国法律、法规、WTO/TBT协定为基础依据。

第五,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修订。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高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标准制订,不断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必然举措。因此,通过新体系的建设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及技术标准,是我国建设的水利工程有标准可依,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同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江、河、湖、库等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体系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4.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立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WTO协议,深化建设标准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新的体系建设还能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并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于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新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我国的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验也应加入到新的标准体系中以更好的适应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成为WTO一员之后,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赞堂.中国水利标准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水利水电技术,2002(02).

[2]薛亚锋,薛占群,黄林泉,王润海.探析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现行技术标准体系[J].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2008(06).

[3]薛亚锋,薛占群,冉贤兵,黄林泉,王润海.试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标准[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02).

[4]高江林,邵仁建.关于水利工程竣工抽检的几个问题探讨[J].江西水利科技,2010(03).

[5]胡广元.浅谈防洪除涝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J].建筑设计管理,2010(11).

[6]许迪,龚时宏,高本虎,刘群昌,余根坚.中国节水灌溉产品质量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4(05).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篇4

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已于200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能源管理体系就是从体系的全过程出发, 遵循系统管理原理, 通过实施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 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 注重建立和实施过程的控制, 使组织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不断优化, 通过例行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效对标、内部审核、组织能耗计量与测试、组织能量平衡统计、管理评审、自我评价、节能技改、节能考核等措施, 不断提高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性, 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承诺并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

二、标准制定背景

节能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由于缺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科学的能源管理理念、机制和方法, 就会造成能源管理脱节, 使能源使用无依据、分配无定额、考核无计量、管理无计划、损失无监督、节能无措施、浪费无人管等现象。一些组织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 在能源管理中, 逐渐认识到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 单纯的依靠节能技术并不能最终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等问题。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动行为节能, 进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成为能源管理的关键。有计划地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应用于实践, 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这不仅促进了系统管理能源理念的诞生, 也推动了许多国家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开发与应用。

三、标准的基本理论基础

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 针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使用或能源消耗, 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 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 进行全面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 以高效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管理实践为基础, 减少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引入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 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战略目标。

能源管理体系借鉴ISO9000和ISO14000的理念和思想、强调规范各种能源管理制度和措施、注重识别和利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和方法, 以及最佳能源管理实践和经验,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四、标准的主要内容

1.总要求:组织应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管理体系应覆盖组织与能源管理有关内部过程和外包过程。

2.管理职责:包括管理承诺、能源方针、作用、职责和权限等方面的要求。

3.策划:包括能源因素、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及标杆、能源目标和指标、能源管理方案等方面的要求。

4.实施与运行:包括资源, 能力、培训和意识, 信息交流, 文件控制, 记录控制, 运行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5.检查与纠正:包括监视、测量与评价、合规性评价、不符合, 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等方面的要求;

6.管理评审:包括总则、评审输入、评审输出等方面的要求。

五、标准的意义

1. 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 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2. 有助于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降低生产 (服务) 经营成本, 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增长, 在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时保持竞争力;

3. 有利于满足市场、用户和各相关方的要求, 有利于减少信贷和保险机构的风险, 有利于吸引投资, 有利于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

4. 有利于完成国家对下达的节能指标;

5. 有利于获得国家各类奖励及财税政策支持;

6. 有利于为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做准备, 培养能源管理方面的人才, 为能源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7. 有助于克服技术性贸易堡垒, 甚至可以与国外相互认可, 得到外商的青睐, 扩大国际营销渠道。

8. 有利于建立节能减排的理念, 树立持续改进的信心, 逐步形成节能减排的自律机制。

六、各国标准研制情况及国际标准的进展

国际上有关国家制定并实施了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 如英国能源效率办公室针对建筑能源管理制定的《能源管理指南》、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ANSI) 制定的MSE2000《能源管理体系》、瑞典标准化协会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说明》、爱尔兰国家标准局 (NSAI) 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丹麦标准协会发布的《能源管理规范》等。此外, 韩国也发布了相应的国家标准, 德国和荷兰也制定了相应的能源管理体系规范。另外,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C E N) 和欧洲电气技术标准化委员会 (CENELEC) 共同组建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 研制三个与能源管理有关的欧洲标准, 其中包括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积极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进程。2007年初至今, 先后在奥地利、泰国和中国召开了3次关于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国际研讨会, 特别是2 0 0 8年4月在北京由国家标准委 (S A C) 和U N I D O共同组织召开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讨会上, ISO、UNIDO以及相关国家的标准化组织的代表和专家就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结构、核心理念、要素、与其他国际标准的差异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 并就能源管理体系的框架内容达成基本共识。这几次重要会议的召开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交流和改进完善的机会。

为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 I S O成立了I S O/P C 2 4 2—能源管理体系项目委员会, 由美国和巴西共同担任秘书处, 由巴西、中国、英国和美国共同承担该委员会的相应职务。该委员会将于2008年9月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对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七、我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

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篇5

本标准规定了XXXXXX发电公司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管理工作的管理职责、管理内容与要求及检查与考核。

本标准适用于XXXXXX发电公司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管理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 《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 3 定义和术语 3.1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为了实现组织的安全生产目标,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而建立的三级管理组织网络。3.2安全生产监督体系

为了实现组织的安全生产目标,监督生产秩序正常进行,而建立的专门安全管理机构。4 安全生产管理内容与要求

4.1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静态、动态过程的管理力度,完善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管理体系,由被动控制转变为主动预防,由管结果变为管因素、管过程,形成集约管理的机制。

4.2 根据公司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能,为避免发生工作互相推诿的现象,促进相互协调,共同保证安全生产正常秩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完成生产任务,依据职责与分工不同,明确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及相应功能和职责。

4.3 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为了实现确保安全生产的目的,公司从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公司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组织。4.4 根据两个体系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相互独立、相互统一、相互作用和相互支持的特点,为保证两个体系的正常运转,根据两个体系的职能和所管辖的范围,明确相应的职责。4.5 为充分发挥两个体系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保障与监督作用,使公司的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在控和可控,明确了两个体系的工作到位标准。5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监督体系的构成

5.1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包含决策指挥、执行运作、规章标准、安全技术、设备管理五个保证系统。主要由办公室、财务部、生产技术部、发电部、设备维护部、输煤运行部、计划经营部组成。

5.2 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主要由安全监察部、政治工作部组成。6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的管理职责 6.1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职责

6.1.1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上级的规定,巩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

6.1.2 根据公司及安全生产委员会的具体要求和部署,制订保证安全生产的组织措施。6.1.3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质量、速度、经营的关系;正确组织实施安全目标管理(安全目标制定、安全目标控制、安全目标考核);建立以总经理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思想、组织、责任、工作到位;实施严格的经济责任考核,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6.1.4 建立有效的班组安全管理机制,实施标准化作业,开展有效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

6.1.5 健全规章标准,实施法制化管理,重点在“健全”和“执行”上;加大反习惯性违章查处力度,解决有章不循的问题;坚持“四不放过”原则,杜绝同类事故重复发生。6.1.6 加强技术监督与技术管理,巩固安全管理基础,确保设备健康运行;加大科技进步力度,努力实现安全技术现代化;加强安全信息工作,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提高安全信息效应。6.1.7 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技术改造、大修和小修工作,保证资源(人力、材料)到位,避免发生准备不充分而延误工期或漏项等现象。

6.1.7 制订并组织落实“反措”计划,实施有效的缺陷管理、设备评级和检修质量评定标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提高运行在线监控能力,适应电网需要;加强设备可靠性分析与管理,建立完整的设备技术档案,提高对设备隐患的预见性。6.2 安全生产监督体系的职责

6.2.1 认真监督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有关规定以及本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牢固树立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思想。

6.2.2 在安全生产委员会的指导下,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经常深入生产现场,对作业人员行为、设备系统安全技术状况、作业环境进行检查,对“反措”、“安措”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2.3 协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与监督标准、标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形成有效的安全监督、纠正机制。

6.2.4 充分发挥和调动基层党、团、工会组织、安全生产监督网的在线监督作用,对执行“两票三制”等各项安全生产规章标准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

6.2.5 定期组织全公司安全活动,促进公司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思想,提高“四不伤害”和“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意识,推动公司安全文化建设。6.2.6 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设备,提高安全管理与监督工作的技术含量,保证安全信息传输与反馈的及时性,达到对贯彻上级安全工作要求、班组安全活动内容等远程监督与检查的目的。

6.2.7 定期参加公司每月一次的安全分析会和安委会活动,汇报执行安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不安全环节的改进建议;不定期地参加生产部门、班组安全活动,听取和采纳部门管理人员和员工对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

6.2.8 在设备大、小修和抢修过程中,经常深入检修现场,监督、检查劳动安全技术措施执行情况、安全工器具使用情况、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和作业环境,以及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对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的环节及时进行制止和纠正,必要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整改意见或下达安全检

查通知书,并负责整改过程的检查和验收工作。

6.2.9 坚持“四不放过”原则,组织或参加人身轻伤及以上人身事故、人为责任一类障碍及以上设备事故等不安全情况的调查分析工作,对有关责任单位、部门或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同时应对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7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各部门的安全职责 7.1 生产技术部安全职责

7.1.1 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执行各项规章标准,对全公司安全生产、设备检修、更新改造、运行管理及节能工作负责。7.1.2 对全公司的检修及运行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确保安全、经济发供电。

7.1.3 做好检修、运行技术管理工作及防暑、防冻工作。经常深入现场,了解检修、运行情况,协助部解决检修、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7.1.4 负责组织反事故技术措施的制定,审核全公司有关检修、运行方面的规章标准。参加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设计、调试、投运工作,并对其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制订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安全生产。

7.1.5 审核重要备品配件加工图,负责编制电气热力设备的保护定值。对设备的改进和新设备的选型方案负责,当情况有变化时,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修改,否则,造成经济损失应负有直接责任。

7.1.6 加强技术监督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设备损坏、腐蚀、绝缘老化、油质劣化、电气和热力保护失灵等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发生。

7.1.7 发生事故后,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事故调查分析,查找事故原因,制定反事故的技术措施。

7.1.8 对检修、运行管理工作进行考核。由于检修质量、运行管理不善等问题而导致发生事故,应负有直接责任。7.2 计划经营部安全职责

7.2.1 对全公司备品配件质量、设备材料、库房的安全全面负责。7.2.2 对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备品配件、工器具等,按计划及时组织供应,并对采购 货源、物品质量负责。对因供应不及时,质量不合格,或因保管维护不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生产事故负有直接责任。

7.2.3 对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的急需物品,要千方百计地保证供应。

7.2.4 对仓库的安全、防盗、防火工作进行定期检查,防止不安全事件发生。7.3 财务部安全职责

7.3.1 对全公司财务安全全面负责。

7.3.2 对安全用具、安全技术措施、劳动保护用品、工业卫生防护用品等费用,按规定保证其资金的落实。

7.3.3 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三同时”费用列入财务计划,及时提供。7.3.4 监督上述费用,确保专款专用,合理使用。

7.3.5 支持安全生产工作,面向生产,要把财务工作与安全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一切为安 全生产服务。7.4 办公室安全职责

7.4.1 将上级领导下达的各类安全生产文件及时转交领导批阅,并按批示意见迅速交有关领导和部门贯彻执行。

7.4.2 经常深入生产现场,了解安全生产情况,面向生产,一切为安全生产服务。7.4.3 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安全生产的意见、建议,如实迅速地报告总经理或主管领导,及时研究解决。

7.4.4 参加厂部召开的安全生产例会,认真做好记录,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

7.4.5 按国家有关规定,正确发放劳动保护用品和保健用品。

7.4.6 审定各部门人员定额,并合理调配生产人员,经调查验证,对不符合安全生产的人员要及时调离生产岗位,否则,对因此而发生的人身事故负有安全责任。7.4.7组织有关人员定期检查劳动纪律,促进安全生产。

7.4.8组织工人的入厂教育,签订用工合同,做好劳动用工管理工作。7.4.9参加人身事故的调查分析活动,对工伤人员按有关规定做好合理调配。7.5 计划经营部安全职责

7.5.1 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促进安全生产。7.5.2 深入生产现场了解和掌握安全生产情况,面向生产,一切为安全生产服务。7.5.3 经常反馈企业管理信息,给厂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不断改进企业管理方法,促进企业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7.5.4 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开展企业管理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7.5.5 汇总企业管理的信息,提供给有关部门实施,促进和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7.5.6 在开展企业达标活动中,积极组织推动现代化管理的实施,把达标工作与安全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7.6 发电部安全职责

7.6.1 对公司安排的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7.6.2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并根据本企业的安全目标计划,组织制订本部实现企业安全目标计划的具体措施,按部门控制轻伤和障碍,班组控制异常和未遂的安全目标层层落实安全责任,确保部级安全目标的实现。7.6.3 经常深入生产现场,掌握设备的运行、备用方式、消防器材的管理及使用情况,经常督促定期试验、巡回检查等工作应按时进行,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7.6.4 对新进厂人员进行两级安全教育,组织安排本单位职工定期进行《安规》、《运规》的学习和考试,对未进行考试或考试不合格的人员不安排上岗,由此而引起的人身或设备事故负有直接责任。

7.6.5 每月定期召开部安全分析会,每月至少参加一次班组的安全日活动,抽查班组安全活动记录,并作出指示。

7.6.6 组织领导本单位的定期安全大检查活动,严肃查处违章违纪行为。

7.6.7 发生事故时,应立即赶赴现场,协助当班运行人员处理事故。同时应按“四不放过” 的原则,组织当班运行人员参加事故调查分析会,制定反事故对策,对事故有关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上报公司审核。

7.6.8 组织有关人员编制部门反事故措施计划和安全措施计划,并在生产过程中加以实施。7.6.9 教育全体职工,认真填写各种原始运行记录、报表,对原始资料的正确性负责。对本部事故统计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7.6.10 对本单位所使用的劳务工,合同工应事先进行体检合格后方可签订用工合同,并经过公证,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学习有关的安全作业规程,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工作。

7.7 设备维护部安全职责

7.7.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并根据本企业的安全目标计划,组织制订本部门实现企业安全目标计划的具体措施,按部门控制轻伤和障碍,班组控制异常和未遂的安全目标,层层落实安全责任,确保部安全目标的实现。7.7.2 组织实施公司下达的“两措”计划,并按时组织编制本部门的“两措”计划,经审批后组织实施。

7.7.3 对重要检修(施工、操作)项目,参加或组织制订安全技术措施,并对措施的正确性、完整性承担相应的责任。

7.7.4 每月定期召开部安全分析会,每月至少参加一次班组的安全日活动,抽查班组安全活动记录,并作出批示。

7.7.5 领导本部门的定期安全大检查活动,经常深入生产现场,检查指导安全生产,严肃查处违章违纪行为。

7.7.6 负责组织本部门安全工作规程的学习、定期考试及新入厂工人的安全教育工作,协调所属各班组、各专业之间的安全协作配合关系,负责做好所使用临时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7.7.7 对本单位所使用的劳务工、合同工应事先进行体检合格后,方可签订用工合同,并经过公证,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学习有关安全作业规程,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 参加工作。

7.7.7 按照《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的规定,参加或主持有关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对本部门事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7.8 输煤运行部安全职责

7.8.1 对所管辖设备、器材的安全全面负责。

7.8.2 制定有关规章制度,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尽职尽责,为安全生产服务。

7.8.3 负责组织燃料的正常供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保证煤场有足够的备用燃煤。7.8.4 加强煤质管理,做到煤质稳定,防止煤中混入三大块和矸石。对由于煤质低劣而导致发生事故或三大块损坏设备的事故,负有直接责任。

7.8.5 负责组织安排雇佣汽车司机的安全教育,教育汽车司机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关于汽车运煤安全作业规定》及《煤场安全管理标准》的有关规定。8 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各部门的安全职责 8.1 安全监察部的安全职责

8.1.1 负责监督各级人员落实安全责任,监督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反事故技术措施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指示的贯彻落实,重点是现场运行规程、检修规程、“安规”和“两票三制”等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8.1.2 经常进行现场监督巡视。监督涉及设备安全技术状况和人身安全的防护设施状况;监督安全工器具、起重机具、登高用具及公司内运输装备的购置、发放、使用、保管和定期试验工作。严把质量关,保证无“三无”产品入厂。

8.1.3 协助公司领导组织开展安全大检查,编制安全整改规划,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8.1.4 参加或协助公司领导组织事故调查分析,监督“四不放过”原则的贯彻落实,同时要做好日常的安全考核、事故统计、分析、上报工作,并对防范措施的实施进行监督。归口管理事故统计报告工作,做到及时、准确、完整。

8.1.5 负责组织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计划的制定,监督“两措”计划的落实情况。8.1.6 定期总结、分析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带倾向性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措施和改进意见。

8.1.7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隐患,提出整改要求,必要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安全检查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

8.1.8 参加新建工程、技改项目设计审查及外包工程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建立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标准,明确甲乙方应承担的安全职责。

8.1.9 及时以通报、快报等形式进行安全信息反馈,配合有关部门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

8.1.10 监督本公司安全培训计划的落实,组织或配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考试和安全网活动。

8.1.11 做好安全资料的积累,组织开展各项安全例行工作。8.1.12 对安全生产做出贡献者,提出给予表扬或奖励的建议,对事故责任者,提出批评或处罚建议。

8.1.13 建立和完善公司安全管理标准,并监督执行,同时应经常指导生产部门、班组开展安全工作。

8.2 政治工作部的安全职责

8.2.1 协助纪委书记做好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指示及上级和公司的有关规定、规程、标准,以保证员工安全与健康,保证国家财产安全,维护公司内的生产经营秩序稳定。

8.2.2 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公司所属各单位党支部政治、思想、理论、作风建设工作,领导并帮助部门各级党支部,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改革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安全生产中的保证与监督作用。

8.2.3 把安全生产列入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无违章活动,并认真组织检查,把安全生产业绩作为评选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的重要依据。

8.2.4 经常深入生产现场了解安全生产情况,掌握员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员工在相对稳定的心态下,投入到电力生产过程中。

8.2.5 参加安全大检查活动和重要的安全工作会议,负责组织党员、管理人员完成安全生产中的突击性工作,监督公司管理人员履行安全生产职责。

8.2.6 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面的安全生产情况监督和检查,对安全生产职责的履行情况和安全生产业绩进行检查和考核。

8.2.7 开展或组织精神文明的检查和考核工作,督促各单位、部门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改善现场安全文明生产环境。

8.2.8 参加人身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重大设备事故、重大交通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工作,有权对有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

8.2.9 将安全生产列入职代会的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职业健康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每季度对公司领导的安全工作写出评价;对总经理工作报告中的安全工作部分给予评价。

8.2.10 监督公司行政执行劳保法规,对公司的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的群众监督工作全面负责。

8.2.11 按《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暂行条例》、《基层(车间)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和《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工作条例》,负责建立、健全公司的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监督体系,广泛开展群众监督工作。

8.2.12 定期组织劳动、安全、卫生组织或职工代表,对本公司各级行政领导人员、管理人员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政策、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的情况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送达行政负责人和有关部门,提出解决或纠正意见、建议,限期整改。8.2.13 参加公司安全生产目标的制订,以及“两措”计划和重大反事故措施的决策和审定。8.2.14 参加上级召开的安全生产电话会议和公司安全工作会议,经常深入生产、施工现场,了解公司安全生产情况和员工的安全生产心态,及时纠正危及安全生产的不良倾向,并组织

基 层工会对员工进行安全思想教育。

8.2.15 参加公司的安全大检查活动,对检查中发现的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的隐患,及时向有关行政领导或生产管理部门提出整改意见。

8.2.16 参加公司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和重大及以上设备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对事故调查处理有异议时,应向上级工会组织报告。

8.2.17 组织基层工会系统,大力宣传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及电力行业的安全规章标准,并会同行政广泛开展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各种安全生产劳动竞赛活动。

8.2.18 组织开展公司的合理化建议工作,重视收集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向行政反馈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理化建议。9 安全生产保证“十到位”要求 9.1 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到位

有一支政治素质高、技术业务素质强的员工队伍。即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娴熟的业务技能、严格的组织纪律、听从指挥的优良品质的员工队伍。9.2 决策指挥保证工作到位

决策指挥正确、无误,无违章指挥的行为发生,真正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政策和法规。9.3 岗位职责到位

各级各类人员都有明确、操作性强的安全职责,并认真履行。9.4 规程制度工作保证到位

物资采购、设计、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维护、监测等生产环节,都有标准,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程和标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在生产过程中一丝不苟地贯彻执行,无违章违纪行为。

9.5 技术进步工作保证到位

采用先进的设备技术,及时更新改造可靠性低、技术落后的设备;监测手段先进,实现在线监测和遥信、遥测、遥调,实施诊断性状态检修。9.6 设备管理工作到位

及时消除设备缺陷,消灭设备事故隐患,使设备保持在健康运行状态,完成设备可靠性和可用率指标。

9.7 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到位

适时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资料齐全,管理规范。贯彻落实上级安全工作决定和指令一丝不苟,结合本单位实际,不走过场,安全基础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利用激励手段,实行目标管理,开展有效的安全培训工作。9.8 生产环境工作保证到位

劳动保护用具、用品发放使用符合要求,生产环境不危及职工生产作业安全与健康,及时治理不安全环境因素。9.9 后勤服务保证工作到位

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资金,首先保证“两措”费用。要努力解决员工生活上的困难,解决员工后顾之忧,使员工安居乐业。9.10 反事故斗争工作到位

严格按“四不放过”原则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制定反事故措施并实施。认真落实“三级控制”,狠抓“反习惯性违章”,按规定进行季节性安全检查和设备检修工作。10 安全生产监察“十到位”要求 10.1 安全生产宣传到位

大力宣传国家及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定及方针政策,以及本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好人好事,营造公司安全文化氛围。10.2 现场监督、监察到位

经常深入基层和生产现场,了解、掌握各单位、部门安全生产情况,指导其开展安全工作,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有关单位和部门整改。10.3 检修工作监察到位

对检修前编制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监督和审查。对开工前的作业现场的安全环境状况进行检查,对检修过程中实行现场检查,对修后投运前督促有关部门进行试验与验收。10.4 规程标准执行情况监督、监察到位

认真检查和督促有关单位贯彻落实国家、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本公司的规程标准,重点监督、检查“安规”及现场规程标准的执行情况。10.5 设备管理监督、监察到位

检查了解设备运行情况,督促有关单位、部门及时消除缺陷,提高设备健康水平。10.6 事故处理监督、监察到位

监督事故发生单位、部门对事故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处理,提出处理和整改意见,督促落实防范措施。认真审查事故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10.7 安全信息反馈到位

及时进行事故通报,使有关单位、部门人员及时了解各方面事故信

息,以便从中吸取教训,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及时将本单位、部门的安全生产情况向第一责任者和主管领导汇报,提出意见,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10.8 事故隐患检查和防范措施落实监督到位

对事故隐患防范措施和治理方案、治理过程实施专项监督,确保有效控制或消除。10.9 现场作业环境检查到位

对可能对员工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的输煤系统、除尘器、炉膛内等作业点进行检查,监督管理部门改善作业环境,督促作业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10.10 对所发生的不安全情况考核到位

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篇6

升级:从船舶能效计划到能源管理体系

位居中国最大、全球第五的中远集运,与全球班轮业巨头处在“同海竞争”的风口浪尖,其管理和运营170艘集装箱班轮、总箱位达80万TEU,经营80条国际航线、11条国际支线,以及83条中国沿海航线和长江珠江驳船支线,在全球超过53个国家和地区及155个港口挂靠,年挂靠港次

11 650次,相当于全球最大港口上海港全年船舶靠泊艘次。在航运市场持续低迷下,节能减排、降耗增效既是攻坚突围之策,也逐步形成了履行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的自我约束。

2011年8月,中远集运首开船舶能效管理的先河,率先编制完成了国内首份“船舶能效管理计划”,在通过中国船级社审核后,一年内在近远洋和内贸内支航线所有船舶推广实施船舶能效计划,运用能效要素管理的手段,使包括船队和航线管理、航次计划、气象导航、合理配载、港口协调、船岸联系、装卸控制、最佳压载、废热利用、船舶和设备维护、能源管理、燃料管理等诸多环节,得到了有效监测和监控、评估和改进,年度能耗指标开始从高位回落。

船舶能效管理在全船队实施两年初显成效,但中远集运高层并不自恃与满足。针对集装箱班轮营运班期紧、周转快,海域全覆盖、时间全天候,燃油成本居高的特点,管理团队将目光聚焦在挖掘降耗增效的更大空间。2013年9月,中远集运与DNV GL船级社、中国船级社携手合作,引入国际标准ISO 50001:2011和国家标准GB/T23331-2012,着手建构能源管理体系,通过管理“升级”再上台阶,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刚性约束。

与聚焦提高燃油利用效率的船舶能效管理不同,“能源管理以‘能源’为核心进行控制和管理,组织通过能源评审识别主要能源使用、确定具体的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方案”,DNV GL船级社管理服务集团大中国区总裁康文煜认为,建立和形成能源管理体系,其系统性、综合性体现在对能源消耗的过程控制,包括能耗计量与测试、能量平衡统计、管理评审、自我评价、节能技改、节能考核等,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目标的整体绩效更大。

从船舶能效计划到能源管理体系,中远集运高层果断决策,自我加压,对标最新的国际标准和规范,以此提升班轮船队能源管理质量水平。

绩效:从体系运行到节能指标翻倍

建构与运行能源管理体系,既是企业完善节能减排流程,与集装箱班轮船队现有安全管理等三大体系的有效对接,更是船舶能源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过程。历时8个月的紧张准备和试运行中,中远集运确立了“节能减排、高效低耗”的能源管理方针,通过“标准”研读、现状调查、体系设计、方针确立、基准搭建、文件编制、运行检查、内部审核和外部认证等主要工作环节,完成了能源管理的组织架构、方针目标、策划运行和监督检查等一整套规范,形成了具有PDCA循环模式的管理体系。

“航运公司的能源管理,其主要对象是燃油,主要环节集中在航线设计、船速控制、调度监督、燃油采购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其主要用能设备是船舶的主副机。”中远集运副总经理侯立平强调,能源管理的重点在于节能意识强化、能源管理制度设计和监督管理到位,其中能源管理基准选择和监督测量更是重中之重。

据介绍,中远集运能源管理体系运行采用的能源基准主要包括总能耗、燃油总消耗量、润滑油消耗总量、单位工业总产值能源(万元产值能耗)、燃油单耗(千克/千吨海里油耗),以及不同箱位量船舶的燃油消耗限值标准等15项,同时,对包括EEOI船舶能效运营指数、经济航速、船舶航速滑失率、货载航行总里程(海里)、主机MCR功率、船舶平均航速(海里/小时)等24项相关绩效参数,进行定期监控与分析。

在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度安排下,近年来先后对12艘5 100TEU船主机增压器进行封堵改造,15艘万箱以上船加装自动切断装置;实行航线加船减速,通过控制船舶运行的合理航速减少能耗;优化航线设计,减少绕航往复,扩大节油成果;落实监控责任到人到点,实行船舶油耗跟踪和监测。通过从岸基到船舶的经营节能、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举措多管齐下,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燃油成本实现了可控。根据数据对比,2008年,中远集运运力总箱位量为43万TEU,年油耗量达283万吨;2014年运力箱位量增至80万TEU,今年1-7月,平均单箱运力燃油和滑油消耗同比上年分别下降了19.59%和31.68%,全年油耗量有望回落至238万吨。船队总箱位量增长近一倍,而油耗却下降近50万吨,显现了能源管理的良好绩效。

领跑:从船队竞争力到绿色航运新名片

在全球加快减排步伐的倒逼下,航运业低碳减排已经从呼声、议案进入具有明确操作性、强制性的实际行动。2013年,美西港口实施对所有进港的船舶采用低硫燃油由此前的20海里扩大到100海里;2014年1月,美国加勒比海“排放控制区(简称ECAs)”除确立硫氧化物的排放限额和排放标准,还规定2016年后建造的船舶的排放不得超过其确立的第III级,同时将ECA适用范围延伸至海岸线之外200海里,几乎涵盖了美国、加拿大、法属领地、波多黎各以及美属维尔京群岛的沿海水域。

在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推动下,2015年起任何船舶进出波罗的海、北海排放控制区的燃油硫含量不得超过0.1%,或者废气排放必须经过净化且净化达到同等水平。2016年后,新造船舶的氮化物排放必须降低75%左右。而欧盟委员会正在建立的海运业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系统,主要针对5 000总吨以上停靠欧盟港口的大型船舶,并将航运业排放规范整合至降低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欧盟政策框架下。

以节能减排、高效低耗为主导的绿色航运,正在成为航运业新的竞争力。“随着节能减排的推进,能源管理的系统性、标准化对航运企业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包括市场化的碳交易等。”中国船级社认证公司总经理黄士元表示,能源管理体系与现有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管理体系等多位一体将推动航运经营、船舶运行和服务走上一个新台阶,这也会成为客户选择航运服务的新亮点。

能源管理体系打开了绿色航运新的窗口,但提升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更在于动态化的持续调整和改进。据了解,中远集运与DNV GL船级社、中国船级社三方将通过长期合作,根据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实际状况,每年定期进行年度审核,以满足国际能源公约和规则、国家能源法律、法规和其他最新要求为基点,及时发现和整改体系运行过程的缺陷。

软件资产管理标准体系研究 篇7

从2000年开始的软件正版化工作, 体现了中国政府保护软件知识产权的决心和承诺, 业已取得很大的成绩, 但在检查整改中也发现, 虽然软件在各类组织采购中的比重日益加大, 但由于软件没有进入内控体系, 组织的软件资产规模和状态就没法确定, 这往往会产生财产损失、投资浪费、假冒伪劣、安全风险等不利影响。为了保证软件正版化的工作成果, 有效地将软件资产纳入到组织内控体系中, 需要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合国情的软件资产管理 (Software Asset Management, SAM) 标准体系, 并逐步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企业及非政府组织中推行。

2 软件资产管理标准体系发展现状

目前, 与软件资产管理相关的国际标准或最佳实践框架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ISO/IEC 19770

从2006年开始, ISO和IEC联合开发关于软件资产管理的系列国际标准ISO/IEC 19770, 目前已经公开发布了其中的两项标准:

●ISO/IEC 19770-1:2006《信息技术软件资产管理第1部分:过程》

●ISO/IEC 19770-2:2009《信息技术软件资产管理第2部分:软件标识标志》

该系列标准是迄今为止国际上软件资产管理领域相对比较完整的标准体系之一, 目前还有数项SAM相关标准在起草过程中。

2.2 ITIL

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 ITIL) 是IT服务管理领域最佳实践框架, 它从复杂的IT管理活动中梳理出各组织所共有的最佳实践 (如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等) , 然后将这些流程规范化、标准化, 明确定义各个流程的目标、范围、职能和责任、成本和效益、规划和实施过程、主要活动、主要角色、关键成功因素、绩效评价指标以及与其他流程的相互关系等。ITIL框架已经过多次更新, 目前最新的版本为2011年修订版。实际上, ITIL很早就被用于组织的软件资产管理, 早在2003年ITIL框架中就包括了SAM的内容, 并提出SAM的较为规范的定义:“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它都是一个组织内容有效管理、操控和保护软件资产所需要的全部基础设施和程序。”

2.3 IBPL

IT资产管理协会 (IAITAM) 于2002年正式成立, 是一家集软件资产管理和硬件资产管理于一身的组织。IAITAM最佳实践库 (IBPL) 将IT资产管理划分为12个关键过程域, 并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从而帮助组织提升ITAM的管理水平。ITAM 360是IAITAM的一套最佳实践和知识库, 可用于测量IT资产管理活动的性能并自动创建最佳实践路线图, 主要包括:

●评估。软件资产管理是从评估开始, 根据IAITAM的加权分, 对整个组织的软件资产管理进行打分, 得出组织的SAM成熟度水平。

●能力分析。允许组织针对其中某个过程域进行单独评估和测量。

2.4 COBIT

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 (ISACA) 于1996推出了用于“IT审计”的知识体系COBIT (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 信息系统和技术控制目标) , 并逐渐成为众多国家的政府部门、企业对IT管理进行全面考核与认可的业界标准。作为IT治理的核心模型, 目前COBIT 4.1包含34个信息技术过程控制, 并归集为四个控制域:IT计划和组织、系统获得和实施、交付与支持以及信息系统运行性能监控。在COBIT的四个控制域中, 都有与软件资产管理过程和需求相关的内容, 特别是“交付与支持”控制域内的“配置管理”过程, 以及“计划与组织”控制域中的“IT投资管理”过程等。

SAM标准和实践框架的建立有利地推动了国际软件资产管理的发展, 然而, 根据2011年Gartner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大约63%被调查者表示将采用标准和框架进行组织的软件资产管理, 但仍然有31%的被调查者认为标准和框架对于支持他们的SAM活动不是必须的。另外, 32%的组织采用了ITIL V3 SACM (Service Asset and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进行软件资产管理, 而ITIL V3 SACM主要针对服务资产管理而不是硬件或软件资产, 如图1所示。

从调查结果来看, 有兴趣引入SAM标准和最佳实践框架来支持自身软件资产管理的组织变得越来越多, 但能真正采用特定的SAM标准和框架的却很少, 所以完善和推广应用软件资产管理标准体系仍然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3 我国软件资产管理标准体系建议

3.1 标准体系要求

从我国建设软件资产管理标准体系的要求来看, 一方面标准体系要具有目的性、协调性、层次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等固有的一般性特点, 另一方面标准体系也要满足反映我国实情的特殊性原则:

(1) 保障软件正版化工作的成果:有利于建立购买和使用正版软件的长效机制, 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 提高各级组织的信息安全水平和法律的合规性。

(2) 切合政府监管的职能:指导软件业发展;拟订并组织实施软件、系统集成及服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推进软件服务外包。

(3) 体现产业发展的现状: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软件资产管理需要从人员、资源、工具、规范等多个层面进行能力提升, 需要从咨询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等产业链的不同阶段提供指导, 解决目前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技术问题。

(4) 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准入机制:为适应新的软件销售、软件服务模式, 如互联网免费下载、软件在线服务租用等, 同时为提升正版化程度, 从软件提供以及软件资产处置等方面建立指导行动的标准规范。

(5) 促进相关新兴领域的技术和服务的创新:特别在云计算、物联网 (嵌入式应用) 等受到广泛关注的情况下, 通过制定相应标准规范, 为其健康、持续、有序发展提供相应标准层面的管理和技术保障。

从软件资产管理本身的概念来看, 也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

(1) 从内涵来看, 软件资产管理是一套指导企业在组织内部, 对软件资产的采购、部署、移动、更新、升级、维护、报废、删除等完整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管理、控制和保护的基础架构和流程的总和。

(2) 从外延来看, 软件资产管理覆盖了软件提供、软件资产管理实施、软件资产处置、软件资产监管等产业链上下游各方面的关注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将为促进软件业健康发展、提高软件正版化程度、降低用户成本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为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应用领域的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3.2 标准体系框架

我国软件资产管理标准体系的提出建议从产业链、软件资产管理生命周期、前沿重点领域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 它可分为基础标准、软件资产提供标准、软件资产管理标准、软件资产处置标准和前沿领域标准等类别, 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3.3 标准体系内容

软件资产管理标准体系是动态发展的, 与软件资产管理相关的技术和产业发展紧密相关, 同时也与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和定位紧密相关, 因此对于标准内容建议如下:

(1) 基础标准旨在阐述软件资产管理中的软件资产分类和软件标识符;

(2) 软件提供标准是指通过对软件供应商、新商业模式下的软件获取市场等对象进行监管、自律和行业准入管理, 从源头上为提升正版化水平奠定基础;

(3) 软件资产管理标准是以软件资产管理生命周期思想为核心, 为组织如何实施软件资产管理过程提供指南, 包括管理过程定义和描述、针对管理过程落地的实施要求和规范、对于实施质量和效果的成熟度评估等;

(4) 软件资产处置标准是针对大量的二手软件的交易和流通提供指南, 在整体上提升软件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前沿领域标准是为新的技术背景下形成的新的软件服务模式的应用落地提供实施指南。

3.4 标准核心内容

软件正版化工作的核心是建立长效机制, 有效手段是实施软件资产管理。而目前国内各类组织在实施软件资产管理过程中, 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方法来指导其实际工作, 现在所制定的大多属于制度性文件, 指导性强, 但操作性较弱, 尤其缺乏关于实施指南、成熟度评估等内容的技术性标准, 包括在国际上也缺乏相应的标准可供参考。因此现阶段制定符合国情的软件资产管理实施指南和成熟度评估基准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是刻不容缓的。

3.4.1 软件资产管理—实施指南

目标:帮助组织机构建设软件资产管理体系, 并保障和维护软件资产管理体系的运行。

对象:建立软件资产管理体系的组织决策层, 以及软件资产管理团队管理人员及实施人员。

工作内容:软件资产管理的实施工作是围绕着人员、流程、技术三个核心要素展开, 本标准将分四个阶段描述一个完整的软件资产管理实施过程:

阶段一:评估。评估组织软件资产管理的整体状况, 分析不足和差异。

阶段二:设计。建立基本的管理框架, 包括指定软件资产管理人并定义职责, 确认组织的软件资产管理要求和目标, 以及建立软件资产管理政策和流程。将面向组织决策层描述如何在组织中建立软件资产管理团队, 明确软件资产管理团队责任, 制定软件资产管理实施计划等。

阶段三:执行。根据组织的软件资产管理计划, 执行软件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

标准将面向软件资产管理团队人员描述如何开始实施软件资产管理。主要围绕软件资产库存和软件部署数据库, 结合软件资产从需求、采购、部署、移动、更新、升级、维护、报废、删除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工作流程, 维护软件资产库的动态平衡建立软件资产管理体系, 并与组织原有软件管理流程进行关联。

标准亦将描述软件资产管理实施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工具总体需求。满足该技术需求的工具会在软件资产管理实施过程中帮助组织完成软件资产管理的部分自动化工作。

阶段四:监督和改进。执行软件资产管理实施的后评估, 审阅软件资产管理按计划实施的成果以及政策的有效性;确保组织软件资产管理体系的合规性;及时修订和更改软件资产管理要求和目标, 以持续改进。

3.4.2 软件资产管理—成熟度评估基准

目标:旨在为实施软件资产管理的用户组织及咨询、评估组织提供一个评估基准来衡量组织的软件资产管理水平。

对象:本标准的适用对象包括:

●软件使用方:需要对自身的软件资产管理水平有总体认识, 并期望通过软件资产管理评估了解其软件资产管理体系成熟度的组织。

●咨询方:专门从事软件资产管理过程咨询工作的专业机构。

●评估方:专门从事软件资产管理成熟度评估认证的专业机构。

工作内容:将提出软件资产管理成熟度评估模型, 给出软件资产管理评估的核心要素、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及实施要点等。标准将根据组织对软件资产的管理水平的不同, 建立了四级成熟度水平 (认知级、管理级、合理级、已优化级) , 并通过将各项有关软件资产管理的需要关注与评估的内容进行细化, 分割成多个容易量化与评估的成熟度元素。标准针对各级水平的成熟度元素列出具有代表性的最佳实践基准, 便于各种组织通过对比自身的现实情况了解组织所在的软件资产管理水平的成熟度范围。

本标准将基于软件资产管理的核心要素 (人员与组织、政策与流程、技术与方法) 提出相应的18个维度, 如表1所示, 其中每个维度将建立该维度的目标以及每个能力度等级的基准。

4 结语

软件资产管理是建立软件正版化工作长效机制的核心因素, 是盘活软件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软件采购成本的有效方法, 是抵御法律和信息安全风险的坚强后盾。只有通过建立和有效推行软件资产管理标准体系, 提高各类组织的软件资产管理能力, 才能有效地提升软件正版化水平, 才能为推进软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研究了国际软件资产管理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在我国建立相应标准体系的要求, 提出符合国情的软件资产管理标准体系框架, 重点介绍了实施指南和成熟度评估基准两项标准的内容。

关键词:软件资产管理,标准体系,软件正版化

参考文献

[1]毕马威.中国特色的软件资产管理[R/OL].北京:毕马威, (2010-11-26) [2012-06-10].http://www.kpmg.com/CN/zh/IssuesAndInsights/ArticlesPublications/Pages/Gaining-value-from-software-in-China-201011.aspx.

油田社区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研究 篇8

1. 社区内部职能混杂, 导致成本管理效率低下

就社区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 社区不单承担了本来应承担的社区智能, 更承担了一定的政府职能。比如中小学、医院等职能, 这些职能在其他地方主要是靠地方各级财政拨款保证其资金运行的, 在目前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不到位的情况下, 暂由油田补贴。由于现在内部管理职能的混乱, 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导致了财务观念不清;二是导致了经营理念不清。

2. 没有形成全面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

成本管理方法方面一是没有运用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 主要分为材料、维修等成本管理项目组, 分类过于粗泛, 不能很好地分析成本构成, 不利于成本的分析考核。另外, 社区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 对非生产成本的分析与研究不够积极。具体来说:第一, 成本管理范畴过窄;第二, 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3. 预算方法不够科学合理

油田社区现行的成本管理方法是以成本预算为中心, 结合目标成本的管理方法, 但对成本预算并没有太多重视。同时, 成本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第一, 预算方法不科学。采用水平法使得预算很难与实际的物业服务成本相结合, 数据孤立无意义, 最终导致成本预算不合理。第二, 预算内容不全面。未细分到每个费用要素的用量预算和价格预算, 以致预算宽泛, 不利精细化管理。第三, 预算考核不合理。各社区有自身的特点, 但在预算考核方面则采取统一的考核机制, 忽略了联动性, 不利于社区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油田社区标准成本的确定

针对油田社区成本的特点及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需建立适应社区的标准成本管理体系, 而标准成本的确定是首要工作。

1. 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的目标

社区标准成本管理体系将成本计算、成本预算、绩效评价等成本控制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 对加强成本管理, 全面提高生产经营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的目标有以下几点:第一, 正确的预算编制。社区在编制预算时, 需要确定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 两者相乘汇总为标准成本预算。第二, 合理的业绩考评。标准成本管理体系为社区提供了一个衡量社区成本水平的合理尺度, 以此作为评价和考核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根本依据。

2. 标准成本的确定方法

标准成本确定方法的选择。标准成本的制定通常有三种方法:多年平均法、技术测量法和专家评定法。第一, 多年平均法。多年平均法是依据社区历年财务表格、成本支出数据财务数据, 对各项成本费用制定标准成本的一种方法。第二, 技术测量法。技术测量法是根据先进的生产技术、操作工艺、合理的劳动组织和正常的生产条件, 对社区各项服务具体活动进行实地观察, 获得各个服务的材料、动力、人工的消耗资料, 从而制定标准成本的方法。第三, 专家评定法。专家评定法是指邀请对社区进行标准成本的编制。通过以上对各种方法的描述, 采用三年平均法作为标准成本确定方法为宜。

三、油田社区标准成本的应用分析

1. 标准成本在社区成本预算中的应用

标准成本在预算中的应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 以标准成本编制成本预算。采用标准成本法, 各项成本费用要素的预算数完全不受以往费用水平的影响。具体编制公式是:

其中, A为某服务成本预算数值, P为服务各项要素价格标准, M为服务各项要素用量标准。第二, 以标准成本调整预算。编制下一年度成本预算时, 还需要考虑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成本上升或下降因素, 如物价上涨等, 需适时调整预算。

2. 标准成本在社区业绩考评中的应用

标准成本在社区业绩考评中的应用分为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 计算差异。标准成本法下, 成本差异分为两部分, 分别是用量差异和价格差异, 公式如下:

成本差异=价格差异+用量差异

价格差异= (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实际用量

用量差异= (实际用量-标准用量) ×标准价格

第二, 确定责任部门。根据上一步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价格差异和用量差异, 来确定责任部门。由于价格正常上涨引起的价格差异不予追究;由于非正常因素引起的价格差异则要追究相关部门责任。

第三, 进行奖惩。根据确定的责任部门进行工作效率的奖惩工作, 奖惩工作要本着公平、公正、及时, 以及奖惩适度的原则进行, 以期达到有效提高员工积极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邢雷.胜利油田社区成本管理刍议[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1, (2) :121~122.

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篇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由此带来的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的变革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结构,以及传统的产业结构和交易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随着电子商务日益深入生活,网上寻求合作伙伴、进行网上商品交易将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作为交易重要凭证要素的电子合同,其需求显得日益迫切。电子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以数据电文为载体,并利用电子通信手段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1]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合同将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益、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1)优化成本。电子合同与纸质合同相比,可以大大降低合同成本,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2)方便高效。贸易双方签订合同手续得以简化,打破了地域的界限,降低了合同签订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同时贸易双方合同管理的电子化,对提高管理效率,以及降低管理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3)降低风险。贸易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验证、管理合同信息,杜绝合同造假,减少合同欺诈,有效防范交易风险。

我国《电子签名法》与《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赋予了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订立电子合同的当事人可以互不见面,双方或多方在网络上进行合同的协商、订立以及履行等,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1)缔约各方互不见面,因此参与方很容易被冒充,可能会出现欺骗和信息泄密,并给合同另一方造成经济损失。(2)如果合同一方出于利益的考虑,拒不承认在签名所显示的那一时刻签署过此电子合同,这将会造成电子合同不能正常履行。(3)电子合同及其有效证据是数据电文,一旦遭到非法操作,可能会使数据电文受到损失,从而无法提供电子合同的有效证据。(4)如果没有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操作记录,一旦合同各方出现分歧,则不能保证像传统商务一样进行责任认定。

目前,市场上利用电子合同进行缔约的行为日益增加,电子合同服务提供商不断涌现,这说明了电子合同市场的极大繁荣。而另一方面,由于标准和规范的缺失,电子合同市场也出现了良莠不齐、浑水摸鱼的现象,这必将大大制约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规范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合同行为,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诚信的交易环境,本文进行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模型的研究,试图通过电子合同管理标准的成体系建设,来支撑和保障电子合同管理,以及电子商务健康而有序的发展。

2 电子合同管理标准化现状

2.1 国外电子合同管理相关法律和标准

全球的电子商务立法主要由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推动,其出台了两部与电子合同相关的示范法——《电子商务示范法》和《电子签字示范法》[2]。《电子商务示范法》中详细规定了电子合同的书面形式、签字、原件及其数据电文的证据力、归属、发出和收到的时间和地点等方面的问题。《电子签字示范法》中则对电子签字和认证机构的问题进行了规定。联合国示范法的精神和基本规则得到了各国立法部门的借鉴和采用。

美国犹他州于1995年颁布了《数字签名法》,这是美国乃至全球范围的第一部全面确立电子商务运行的法律文件。为建立统一的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的国家法律体系,美国还通过了《统一电子交易法》和《国际与跨州商务电子签章法》[3]。

欧盟为推动欧洲国家电子商务法律的一体化,颁布了大量的法律,其中涉及到电子合同的重要法律有《欧盟电子商务指令》和《欧盟电子签字统一框架指令》,前者对电子合同的效力、信息披露、要约等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后者则明确了电子签字的法律效力、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以及市场准入的规定[2]。

电子签名是可信电子合同的关键支撑技术,同时电子合同是电子签名技术的实际应用。若想保证电子合同的可信性和规范性,首先需要有规范的电子签名技术和服务作保证。在电子签名技术标准研究领域,ISO/IEC JTC1/SC27/WG2已经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基础和共性标准,涉及数字签名技术、时间戳、实体鉴别、消息鉴别码、抗抵赖、哈希函数,以及密码技术和密钥管理等领域,旨在供各国研究信息安全技术与相关机制,尤其是为电子签名技术及应用提供指导。此外,很多其他国际组织都开展了电子签名技术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例如:ITU-T制定了X.509标准,国际互联网工作组(IETF)制定了PKIX系列标准等,美国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出版的SP800系列汇总了关于信息系统安全领域的技术标准和指南,涉及了密码算法、实体鉴别、PKI、数字签名等领域[4]。

2.2 我国现有电子合同管理相关标准和法律

为了实现电子商务全流程信息化,我国政府采取了各项积极的措施,出台了多项政策规范以适应电子合同和电子签名的相关应用。目前,已经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从法律层面对电子合同的合法性进行了阐释,商务部则出台了《电子合同在线流程规范》[1]对电子合同的订立通用流程进行了规范。

另外,国家相关机构还出台了几十项电子合同、电子签名和电子认证相关的政策规范,如公安部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工信部的《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都为电子合同有效实施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在电子签名领域,目前我国已经完成和正在制定中的电子签名标准基本覆盖了数字签名、数字证书、PKI基础设施、安全机制等标准。

以上提到的基础、共性技术标准为国内电子签名和电子合同服务提供了基本参考和技术支撑,但从规范电子合同系统开发、行业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的角度看,电子合同相关的信息描述、业务流程、系统功能、安全和管理等关键技术尚未建立国家标准,更没有能够贯穿电子合同的各个业务环节和活动,服务于电子合同管理系统建设的标准的顶层设计。

3 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模型

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多角色、多环节和多系统的管理活动。首先,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如电子合同缔约人、电子合同订立系统提供商、电子合同存储服务提供商、电子签名或认证服务提供商,以及监管机构等;其次,电子合同管理涉及生命周期的多个环节,如缔约方身份认证,合同内容的磋商和起草,电子合同订立、存储和利用等;最后,电子合同管理涉及多个系统,如电子合同订立系统、电子合同存储系统,以及电子合同监管平台等。因此,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也立足不同的视角,考虑多方的诉求。

电子合同业务是为了满足电子商务交易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尚没有成熟的理论研究方法可以借鉴。同时电子合同管理领域尚无标准体系的整体框架,在国家级层面也缺乏针对性的顶层设计。因此本文综合考虑了电子合同的业务环节、管理和技术等多方面对标准化的需求,从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两个视角,以及业务应用、应用支撑和数据资源三个维度设计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模型,从而使标准体系体现不同维度的管理要求,适应多方需求。

本文建立的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业务应用维是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电子合同管理流程,分别从电子合同的形成办理、归档管理、长期保存和证据利用等环节体系全流程管理的思路。应用支撑维是从信息化管理的角度考虑网络基础设施、通用系统和业务系统对电子合同管理的支撑。数据资源维则从信息资源的角度描述元数据、分类编码、表证单书和格式规范等对电子合同管理的标准需求。另外,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还应该包括表达该领域共性和基础的总体标准。因此,本文将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分为以下四大模块。

3.1 总体标准

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基本原则、方法、内容和有关术语等方面的标准,如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指南、电子合同术语标准等。

3.2 业务应用

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管理中各个业务流程管理活动规范,可大致分解为形成办理、归档管理、长期保存和证据利用等二级模块,每个模块分别包含相应的规范或标准,如电子合同订立流程规范、电子合同长期保存管理要求等。

3.3 数据资源

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管理中涉及的数据资源的管理规范与要求,可大致分解为元数据、分类编码、表证单书和格式规范等二级模块,每个模块分别包含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如电子合同基础信息描述规范等。

3.4 应用支撑

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管理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基本技术和应用系统,如与长久保存有关的存储技术,与安全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规范,还包括与电子合同管理密切相关的应用系统要求与规范,如电子合同管理系统功能建设规范等。

4 结语

本文根据电子合同管理的特点,从多视角、多维度建立了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对模型中描述的要素进行细化,从而获得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标准体系明细表。在今后的标准化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应该结合电子合同发展和管理的实际需求,既考虑到文件管理、档案管理的发展对电子合同标准提出的新要求,也要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电子合同标准建设提出的新挑战,不断完善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

摘要:本文在分析电子合同管理标准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电子合同管理全生命周期和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分析标准需求,建立了多维度的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模型,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的构想。

关键词:电子合同,标准化,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SB 11009-2013电子合同在线订立流程规范.

[2]高富平.中欧电子合同立法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北京,2007.

[3]高富平.电子合同与电子签名法研究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

企业如何构建管理标准的考核体系 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标准,考核管理

管理标准是企业标准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工作实际, 是对管理工作的量化、细化、规范化。然而, 管理标准的实施情况却很难把握。为此, 本文就管理标准考核体系的构建提出自己的观点。

1 建立管理控制的信息通道

管理标准的运作, 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运作单靠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是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的, 所以设立专门的管理标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组织机构体系是必须的。设置管理机构的模式有多种样式, 如成立管理标准领导小组, 管理标准工作委员会等都是可行的模式, 也可以公司委托某个部门专门负责其他部门协助的管理模式。

2 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山东石大科技集团公司要求其下属各单位必须对其关联单位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评价, 职能部门负责对各车间的管理标准评价;各职能部门所评价的范围按照公司下发的各部门职能分工文件确定。管理标准考核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2.1 各类标准台帐情况考核, 满分20分。

检查发现台帐不全, 发现1次扣5分;标准化活动未记录者, 发现1次未记扣3分;台帐记录混乱、不规范或标准化活动记录信息不全面者, 发现1次扣2分;部门不设管理标准建议本或建议本已经用完未及时更换者, 发现1次扣2分。如标准台帐情况扣分超过20分, 则该项分数为负分;本标准由企业管理部执行, 每季度检查一次, 检查工作必须在每季度的最后两个周内完成。

2.2 各部门的标准执行情况, 满分50分。

各职能部门或关联部门根据标准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其考核标准经主管领导审批后, 报企业管理部备案;各考核单位按照其考核标准按月考核, 将考核结果书面材料并附加电子稿一并在月后2日内报企业管理部综合管理室。

2.3 管理标准情况专家评价, 本部分满分30分。

各二级单位的分管领导对其所辖单位的管理标准情况进行评价, 本部分由各部门的标准化活动兼职管理员负责, 每季度收集一次, 并在季度末的最后一天书面报企业管理部综合管理室。

从山东石大科技集团公司的管理标准考核指标体系可以看出, 考核指标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其一, 管理标准考核台帐体系;其二, 管理标准运行的合格标准指标范围体系;其三, 管理标准专家评价体系。台帐体系为考核的记录和分析提供支持;考核指标范围体系 (各企业针对其企业和行业特点自行确定该体系) 为各执行者提供考核的工作标准;标准专家评价体系为考核体系的完善和专业性提供了补充, 也是考核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动力所在。

3 考核体系的反馈

管理标准主管部门对管理标准实施情况进行控制、监督, 具体的管控思路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

3.1 管理标准主管部门对公司各单位的台帐情况每季度检查一次, 并对检查情况进行汇总, 纳入标准化管理考核;

强化基础台帐的作用, 为完善和提高标准化水平, 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管理体系提供信息基础。

3.2 依托管理标准运作实施的组织机构, 定期 (一般按季度) 开展管理标准考核评价, 通过信息通道和管理通道汇总反馈考核评价结果。

3.3 管理标准主管部门通过信息通道汇总公司各单位对其关联单

位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情况的评价, 对管理标准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并将分析成果反馈到管理标准实践, 作为完善提高管理标准化水平和管理标准考核体系的依据。

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篇11

企业的三个管理体系有各自的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组织总的管理目标。每一管理体系都致力于使其与目标相关的结果满足顾客或官方的需求和期望。不同的目标关注的内容不同。如环境目标关注控制环境因素及获得环境绩效;质量目标关注满足顾客的要求。但是这些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是组织总体目标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各个部分的管理体系可以合成一个整体,称其为企业的综合管理体系。各个管理体系存在着共同的活动,综合考虑不同的管理体系共同的活动,会给企业的管理活动的策划、资源的配置、确定组织互补的目标以及评价组织的管理体系整体有效性带来好处。

1.整合管理体系的原则

(1)管理对象相同,管理要求基本一致的内容可以进行文件的合并。 如文件控制、记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预防和纠正措施等,三个标准条款的控制对象及要求基本一致,按此原则,文件都可以合并。

(2)整合后的管理要求应覆盖三个标准要求的内容,就高不就低,以三个标准中的最高要求为准。如GB/T24001、GB/T28001标准对管理体系文件没有明确要求编制管理手册,而GB/T19001中明确要求编制管理手册,按照本条原则就要求变只满足三个标准要求的综合管理手册。其他如“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设备管理”和计量要求,三个标准要求均有差别,按最高要求编制控制程序文件。

(3)整合后的管理体系文件应就有可操作性。当在同一级别的文件中不能完全描述其全部具体要求时,应考虑引用下一层次文件进行描述的方式,使之条理清楚,可操作性强。

(4)体系整合应有利于减少文件数量,便于文件使用;有利于同一活动的策划、运行与监视测量,实现资源共享。

(5)在进行管理体系整合策划时,要从机构设置、定编定岗、资源配置、职能分配、运行控制、监视测量等方面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有机整合。

2.整合管理体系的方法

2.1分析整合的内容

在进行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整合时,可以按照5W1H对两个标准中具有对应关系的活动要求进行分析。

(1)三个标准要求同一方面的事都可由同一人来做的可整合。如两个标准都要求设立“管理者代表”负责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整合后的管理体系,可以只设立一个管理者代表,统一负责体系整合、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要求管理者代表具有三个体系的综合管理能力。

(2)原来几个不同部门作相同的事,就可以合并由一个部门来做。

2.2文件整合的方法

综合管理体系的特点是: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完全融合在一本《管理手册》;三个体系共有的程序和分别专有的程序;将三个体系要求融合在一起的操作文件。整合管理体系中各管理体系的有机的结合不是指多种管理体系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系统化原则形成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兼容的有机整体,才会发挥一体化的整体效益和效率。这种有机结合的原则在进行一体化管理体系策划和编写体系文件时应得到充分考虑。

2.2.1《管理手册》的整合

《管理手册》的章节一般顺应GB/T19001标准章节号,各章节充分描述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要求。三大体系标准的4.1条款相似,但要分别描述各自体系覆盖的范围。GB/T和 GB/T28001中的4.2、4.3条款与GB/T19001第五章合写。GB/T24001\GB/T28001中的4.4.6“运行控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条款与GB/T19001第七章“产品实现的策划”合写,GB/T24001\GB/T28001中的4.5“监视和测量”与GB/T19001第八章”测量、分析和改进”合写。总之,统一章节中应充分描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个方面的所有要求,特别注意不要遗漏小条款。

2.2.2《程序文件》的整合

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管理过程均涉及:文件控制、记录控制、管理评审、内部审核、纠正与预防措施、培训意识和能力、日常检查机制等。这些过程涉及到三个标准的要求基本相同,可以实现完全整合。对于具有独立性的管理活动可以单独写。

2.2.3作业文件的整合

“过程方法”是GB/T19001,GB/T24001\GB/T28001三个标准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建立和整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产品实现和提供过程几乎都涉及到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应对每一个过程所涉及到的各体系的要求加以整合。结合公司的实际,在相应的体系文件中统一做出规定,在体系运行中按一体化的要求来实施。

3.整合管理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措施

3.1确保整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措施

3.1.1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

全员参与是组织建立综合管理体系的基础。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只有依靠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可能建立、保持、完善整合的体系。

3.1.2合理配备资源

综合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投入必要的资源,才能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比如虽然三个体系标准没有强制要求企业的绩效达到多高程度,但是要求企业通过体系运行,不断改进自身的绩效,以满足社会和相关方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投入相应的资金、人力、环保和安全设备设施。

3.1.3认真做好各种运行记录

记录是证实体系是否正常运行的客观证据,同时也是实施体系改进的依据。

3.1.4管理部门应具有强有力的管控和指挥能力

一个高度整合的综合管理体系,如果管理部门资源不足、能力不强、权威性不高、信息系统不畅,不仅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反而会出现管理混乱、效率降低。

3.2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管理体系永恒的主题,没有持续改进机制的管理体系是没有生命力的。持续改进要求组织不断寻求改进管理体系过程的机会,以实现组织所设定的目标。改进措施包括日常渐进的改进活动及重大的改进活动。

3.2.1定期或适时评审和调整组织管理方针

3.2.2建立日常检查机制

在三个体系的整合中,检查可分为公司级和部门级。监察对象包括产品、过程、体系及质量等。检查记录可以统一。

3.2.3定期组织内部审核

三个体系的审核方法是相同的,例如:询问和交谈,查阅文件与记录,现场观察,必要的测量测试等。三个体系的审核也有不同之处,通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对发现的不符合的要求按就近的原则找出违反的标准对应条款,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则要求对发现的不符合按追溯目标的思路和方法找到真正的原因后,再开出与其原因对应的标准条款。对三个体系的不符合报告分别编制,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不符合报告可以合写。

3.2.4开展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推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最有效方(下转第103页)(上接第81页)式。通过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亲自主持,对体系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审。管理评审报告除对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适宜性、充分性做出评价外,一定要提出改进方向和具体要求。

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篇12

无锡合成输配电设备有限公司

注册号:01107Q10127R0S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与控制设备的生产和服务有效期:2007年10月26日至2010年10月25日

联想 (北京) 有限公司服务器事业部

注册号:01107Q10128R2M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服务器产品及存储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

有效期:2007年10月31日至2010年10月30日

北京市大同自动化系统工程公司

注册号:01107Q10129R0S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信息技术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咨询服务;信息技术产品维护和服务提供;数码类产品电池的销售和服务提供

有效期:2007年10月31日至2010年10月30日

南京精专科教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号:01107Q10130R0S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L E D电子显示屏系列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有效期:2007年10月31日至2010年10月30日

无锡市天宇高压开关厂

注册号:01107Q10131R1S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低压成套开关设备、6~1 2 K V高压开关柜的生产和服务

有效期:2007年10月31日至2010年10月30日

北京根网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号:01107Q10132R1M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和服务

有效期:2007年10月31日至2010年10月30日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中心

注册号:01107Q10133R0S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和服务;数据采集、统计和处理服务;网络运营维护、服务 (含理事会活动和培训服务) ;国防科技工业软课题和基础性项目的研究

有效期:2007年11月14日至2010年11月13日

北京华大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号:01107Q10134R0S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和服务;系统集成的设计、开发和服务

有效期:2007年11月14日至2010年11月13日

北京赛科世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号:01107Q10135R0S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机顶盒硬件及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和服务

有效期:2007年11月14日至2010年11月13日

任丘市万方石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注册号:01107Q10136R0S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多功能抽油杆扶正器、强磁防蜡器、泄油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

有效期:2007年11月14日至2010年11月13日

北京搜狐新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奥运事业部

注册号:01107Q10137R0M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和服务;网站建设、运营和维护服务

有效期:2007年11月14日至2010年11月13日

菱科电子技术 (中国) 有限公司

注册号:01107Q10138R2M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电子导航仪、卫星定位系统、车载多媒体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

有效期:2007年11月14日至2010年11月13日

北京科菱航睿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注册号:01107Q10139R1S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空间 (地理) 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服务

有效期:2007年11月14日至2010年11月13日

上海正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注册号:01107Q10140R1S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复制和服务;系统集成的设计、安装和服务

有效期:2007年11月14日至2010年11月13日

上海和拓电子有限公司

注册号:01107Q10141R1M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电子产品印刷线路板的装配及组件的生产和服务

有效期:2007年11月14日至2010年11月13日

上海华冠电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号:01107Q10142R2M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用电管理系统集成的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

有效期:2007年11月14日至2010年11月13日

北京中软资源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注册号:01107Q10143R1M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软件的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软件产品的本地化服务

有效期:2007年11月14日至2010年11月13日

海尔信息科技 (深圳) 有限公司

注册号:01107Q10144R0M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台式电脑的设计、生产和服务

有效期:2007年11月28日至2010年11月27日

无锡市太湖电工器材厂

注册号:01107Q10145R1S

体系认证标准: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证书覆盖范围:R口5口起重机成套电阻器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KT14、KTJ15凸轮控制器, LK18主令控制器生产和服务

有效期:2007年11月28日至2010年11月27日

发证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体系认证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1号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07810

传真:010-64061162

上一篇:文化理论下一篇:县际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