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管理技术

2024-09-23

检测管理技术(精选12篇)

检测管理技术 篇1

引言

目前, 网络信息管理中出现攻击行为的频率日益增多, 给政府或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为了保障网络信息管理的安全, 企事业单位引进了入侵检测技术来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检测和管理,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减少企业信息的危害因素, 让网络信息管理的安全性提高。

入侵检测技术的概述

入侵检测是对网络行为、安全日志以及审计数据, 或者是从别的网络上获得的信息进行检测, 查看是否有入侵或企图入侵的行为存在。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是依照对象的不同而划分的, 主要分为三种。一、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就是对系统数据进行分析, 其中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事件日志、端口调用、应用程序的事件日志以及安全审计记录中的数据。主机型的入侵检测主要是保护主机系统, 在进行检测时, 是通过代理与命令控制台来共同完成的。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该入侵检测方法主要是对网络上的数据包进行检查, 保护着整个网段[2]。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是由传感器组成的。三、基于分布式的入侵检测。该入侵检测系统是前两种系统的综合和补充, 是一套完整的、立体的主动防御体系。入侵检测技术在进行检测的过程是先进行信息收集, 将所有的信息收集以后再对信息进行分析, 最后对有问题的误用模式及性能处理, 可以采取重新配置路由器或防火墙、切断连接、终止进程还有就是改变文件属性, 最简单的是进行警告。

在利用入侵检测技术对网络信息管理进行检测时所存在的问题

(1) 会出现无法检测到的入侵行为

入侵检测技术在设计时就是根据已经出现的入侵来进行设计的, 因此其对于新出现的隐秘的入侵行为无法检测出来, 这也就为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带来了安全隐患。在对网络信息管理进行检测时, 经常会出现不警告情况, 当网络信息管理被入侵后, 入侵检测技术却完全检测不出来, 也就无法对工作人员进行警告, 让信息泄露, 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2) 入侵检测系统也容易遭到黑客入侵

现在黑客的入侵技术越来越先进, 而入侵检测技术却完全跟不上黑客的技术, 这也就导致了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着很多的漏洞, 遭到黑客攻击的频率很高, 而且在很多时候都被入侵成功。黑客主要是利用一些入侵检测系统无法检测到的插件以及木马来进行入侵行为, 使检测系统出现了紊乱, 对系统构件造成了损害。总而言之, 整个入侵检测系统本身存在着技术漏洞, 不能够检测到所有的恶意入侵行为, 无法保护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 使信息泄露的危险性提高。

(3) 入侵检测技术的检测速度比网络速率要慢

入侵检测技术在对某些入侵行为进行检测时, 因为检测速度比网络速率要慢, 会出现还没有完全识别和摸索时, 入侵行为就已经结束, 使网络信息管理出现了问题。再者, 网络速度一直在提升, 而入侵检测技术却始终跟不上网络速度的发展进度, 加剧了检测速度比网络速率要慢的情况, 使检测系统出现误报、漏报的现象, 不利于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 并让网络信息管理出现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网络信息管理中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

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异常检测技术模型、另一种是误用检测技术模型, 现在就对这两种入侵检测技术进行详细的解说。

(1) 异常检测技术模型

异常检测技术模型, 主要是对接受行为之间的偏差进行检测, 对于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不可接受的行为称之为入侵行为。异常检测技术模型的漏报率低, 但是误报率却比较高。在进行检测时, 因为不需要对所有的入侵行为进行定义, 所有可以有效的检测出未知的入侵行为。异常检测技术包括两个方面, 特征量的选择和参考阈值的选择。

1) 特征量的选择

在对网络信息管理进行异常检测时, 为了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哪些入侵行为是异常的, 一般都会在进行检测前根据系统和用户的行为来建立一个特征轮廓。在这个特征轮廓对整个入侵检测系统进行记录, 以方便在检测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测出异常入侵行为。选择将能够体现出系统和用户行为的特征量作为建立特征轮廓模型的数据基础, 是因为这些数据可以使整个检测系统在应用时得到优化, 减少系统的检测难度, 提高检测率。

2) 参考阈值的选择

在对网络信息管理进行异常检测时, 都需要建立一个正常的特征轮廓模型。但是为了保证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正确率, 就必须选择正确的参考阈值。在网络信息管理中, 如果设定参考阈值过小, 就会使入侵检测系统出现虚报的情况;如果设定的参考阈值过大, 就会出现漏报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异常检测时, 必须选择正确的参考阈值, 以保证整个入侵检测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而且还可以提高检测率。

(2) 误用检测技术模型

误用检测技术模型主要是对已知的不可接受的行为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检测。不可接受的行为进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 和它进行匹配的行为就会对工作人员发出警告。误用检测技术模型应用的前提是对所有的入侵行为都进行过标识和识别, 因此在使用误用检测技术模型之前, 需要将所有的非正常操作行为的特征都收集起来, 建立相关的特征库, 如果检测到与其相匹配的行为就认定该行为是入侵行为。误用检测技术模型的误报率低, 但是漏报率却很高。使用误用检测技术模型不仅可以准确的检测出的入侵行为, 还可以对其他的入侵行为进行警告。对于未知的入侵行为却无法正确的检测出来, 所以设计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特征库。而且误用检测技术模型只需要采集数据, 用于实际检测的几率不是很高, 因此可以保障整个入侵检测系统的准确率。

结语

入侵检测技术是对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维护和监管的一种技术手段, 虽然在目前, 入侵检测技术仍然存在着局限性。如无法全面彻底地检测出所有的入侵行为、入侵检测系统容易遭到黑客入侵、入侵检测技术的检测速度比网络速率要慢等问题, 但是它在对网络信息管理的安全进行维护时, 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损失[4]。而且我们坚信, 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 入侵检测技术必然会与其他网络信息管理软件进行更深层次的结合, 不仅让网络信息管理得到发展, 也能够提高入侵检测技术的检测率, 让网络信息管理更加的安全。

检测管理技术 篇2

第1题

预拌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入搅拌运输车至卸料时的运输时间不宜大于 A.45 min B.90min C.120min D.180min 答案:B 第2题

用人工插捣法制作混凝土试件时,每层的插捣次数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每1000mm2面积内不少于12次 B.每10000mm2面积内不少于12次 C.每1000mm2面积内不少于25次 D.每10000mm2面积内不少于25次 答案:B 第3题

混凝土拌合物的取样不宜超过 A.5 min B.10min C.15min D.20min 答案:C 第4题

大流动性混凝土是指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的混凝土。A.10mm B.90mm C.160mm D.200mm 答案:C 第5题

用于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的标准是()。A.GB50204-2002 B.JGJ55-2000 C.GB/T50107-2010 D.JGJ/T193-2009 答案:C 第6题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代号为()。A.GB/T50081-2002 B.GB/T50080-2002 C.GB/T50082-2009 D.GB50204-2002 答案:A 第7题

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为标准试件 A.边长为100mm的立方体试件 B.边长为200mm的立方体试件 C.边长为120mm的立方体试件 D.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 答案:D 第8题

普通混凝土立方体强度测试,采用100㎜×100㎜×100㎜的试件,其强度换算系数为()。A.0.9 B.0.95 C.1.05 D.1 答案:B 第9题

砂率是指砂子质量占到()总质量的百分比。A.砂石 B.水泥 C.砼 D.石子 答案:A 第10题

砼配合比的三个参数是由()、砂率和单方用水量来表示。A.水灰比 B.灰砂比 C.水泥用量 D.坍落度 答案:A 第11题

按混凝土强度分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普通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C55的混凝土 B.高强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5及其以上的混凝土 C.高强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其以上的混凝土 D.超高强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0及其以上的混凝土 答案:A,C,D 第12题

以下哪些属于混凝土的耐久性? A.抗冻性 B.抗渗性 C.和易性 D.抗腐蚀性 答案:A,B,D 第13题 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主要因素有()。A.水泥浆的数量 B.集料的种类和性质 C.砂率 D.水灰比 答案:A,B,C,D 第14题

混凝土强度出厂检验,每100方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1次。答案:错误 第15题

水泥用于混凝土生产时,其温度不宜高于50℃。答案:错误 第16题

检测管理技术 篇3

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试验

实验对象。文章主要选择在某市区以及相关县不同的农产品市场与消费人群进行分析,其中参与人口总量高达22376人。针对这些调查主要是对一些没有参加过食品安全培训的人员进行调查,属于食品安全的原始调查资料。在调查中的县级以上人员包含10376人,其余人员是比较随性安排的总共有11000人。

研究试点。对于这次的食品安全研究调查中,主要是针对某市的各个商场、大小超市以及小卖部等,其中主要的食品安全单位包含19家,餐饮包含15家、农贸销售市场包含7家、各学校市场包含11家、建筑工地食堂包含9家、各种食品生产单位与厂家大概达到65家左右,在这其中涉及的专业食品安全人员6871人。

快速检测技术实验办法

针对确定的实验对象进行全面的实验调查,发放食品安全检测宣传资料,派遣专业食品安全检测人员深入到基层进行具体调查,对于其中涉及的学校、矿产以及事业单位等进行调查,宣传全面的食品安全知识,对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与维权意识等进行调查,充分了解群众的食品安全问题。

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检查小组,将调查资料结果进行统计与对比,分成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实际调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的方面提供具体的指导与解释,利用最后的调查结果与对比结果发展其中存在的缺陷。利用不同的化学技术进行具体的安全试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改善与对比。

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讨论

提高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与培训力度。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并且群众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能力比较差,对于食品安全检测不够重视。在这样的工作基础上需要加大对于食品安全监督检测的力度,同时提高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保证权重深入的了解食品安全知识与监督意义,定期向各个市区或是县城等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建立更加广泛的食品安全监督与交流平台,加深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力度。积极对各个地区进行食品安全检测调查,不断优化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在保证不断宣传的同时积极进行快速检测,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督与管理一定要扎实可靠,保证自身安全质量的同时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负责。改善原有的技术安全培训方式,打破传统的形式主义,积极实行管理分类,实施考核制。设立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全面加大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提升相关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提升食品安全整体质量。与此同时,对于不同年龄、身体素质的人群进行不同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在一些学校或是食堂等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利用专业人士进行专业的教育,提升群众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视。

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最重要的在于技术的应用于完善,保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完善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主要方式。根据相关的资料调查显示,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中存在很多的纰漏,对于食品标准设定比较低、其中的食品预防病毒等存在漏洞,需要不断的改善其中的不同要求,保证快速检测技术更加稳定。逐渐实现快速检测技术更加稳定与灵敏,降低检测技术的成本投入,能够加强对食品中存在的污染等进行同时检测,改善快速检测中的微型化与便携化形式,更好的保证快速检测发展的完善与优化。虽然我国在很多技术方面逐渐发展成熟,但是因为食品变化形态不断多样,并且食品安全作弊技术也在不断上升,因此需要针对实际的食品检测安全需要不断进行食品安全技术的创新与优化,保证食品安全检测的全面与成熟,更好的进行食品安全保证。

食品安全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视的问题,并且人们对于这方面的要求正在不断的严格,在这样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保证食品安全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其中的快速检测技术,保证食品安全的监督与检测,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简介:辛悦(1986—),女,辽宁省朝阳市人,助理工程师,工学学士,单位:朝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研究方向:食品监督及检验。

检测管理技术 篇4

一、维修检测设备存在的问题

近年应用于农机系统的维修检测设备有, 农机检测线、发动机转速表、油耗仪、废气分析仪、机油分析仪、喷油嘴试验器、喷油泵试验台和测功仪等, 其中喷油泵试验台和测功仪应用更多。哈尔滨地区一二级维修厂85个, 拥有喷油泵试验台89个, 测功仪55个。下面我们仅以喷油泵试验台的技术状态为例来说明。

喷油泵试验台在喷油泵的制造与维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柴油机应用的日益广泛, 油泵油咀技术的不断改进, 喷油泵制造厂家和维修行业对喷油泵试验台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许多在用喷油泵试验台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据资料显示, 河北省对42台喷油泵试验台和37台喷油嘴试验器进行了检查。经检查, 有70%的喷油泵试验台采用了非标准喷油器;有83%的喷油器流量误差超过了标准要求, 误差最大的达到39ml/1000次;有21%喷油器密封性及雾化质量严重恶化;95%的高压油管内径不符合标准;55%的转速测试机构精度不符合标准;10%试验台接油盘控制机构失灵;计数机构误差最大的达40%。

有95%的喷油嘴试验器自购买以来从未到标准计量部门进行检验, 有45%的喷油嘴试验器的压力误差在10kg/cm2左右。

二、加强维修检测设备技术状态管理的必要性

喷油泵试验台作为喷油泵调试试验设备, 如果本身存在着很大的误差, 那么如何以此为标准来调试油泵呢?其它的维修检测设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因此, 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维修检测设备技术状态的管理, 不应该只把重点放在维修人员的管理上。淘汰技术状态恶化有严重故障的维修检测设备, 制止技术状态差的维修检测设备继续工作。从事修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定期检测维护好自己的设备。

三、加强维修检测设备技术状态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对维修检测设备必须定期检查校正

如喷油泵试验调试设备, 必须定期检查校正其开启压力并在工艺流量泵上检查其总成的流量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符合标准, 要查找原因。对不能恢复达到技术要求的要更换新件并重新检查校正, 直至符合技术要求。

2.制定实施各种维修检测设备技术标准

要根据现代技术状态检测手段等实际情况制定出适用于维修行业的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同当地标准计量部门密切配合, 共同搞好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工作。

3.完善检测方法及测试手段

对维修检测设备技术状态的判断, 必须借助先进的检测仪器和科学的检测方法, 因此, 必须发动科研院所研制出能够满足维修检测设备技术状态检测的仪器设备和科学的检测方法。

4.制定维修检测设备及相关零部件报废标准

加强维修检测设备的管理, 一方面要使维修检测设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另一方面对无修复价值技术状态严重恶化的维修检测设备进行淘汰。制定报废标准, 实行强制报废政策, 可使不能保证修理质量的维修检测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得到及时的更新, 减少因维修检测设备技术状态差造成的经济损失。

5.加强农机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维修检测设备技术状态的检测, 不仅是行政工作, 还是技术工作, 是行政与技术的结合, 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机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6.做好维修检测设备易损件的配件供应工作

从对维修检测设备市场调研情况看, 许多修理工知道所用设备的重要零部件技术状态恶化, 但是四处求购却买不到配件, 只好凑合使用非标准件。要加强对维修检测设备的管理就必须做好维修检测设备易损件的供应工作。维修检测设备易损件需求量少, 经营利润低, 所以各地的农机主管部门要与厂家联系疏通维修检测设备易损件供应渠道, 为维修点高质量工作提供保障。

四、结论

要提高农机维修的质量, 就必须加强维修检测设备技术状态的管理。只有维修检测设备技术状态正常, 才能保证检修结果的正确, 才能谈到维修质量的保证。因此, 加强对维修检测设备技术状态的管理, 对提高农机维修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提高维修质量, 不应只注重人的因素, 还应注意检测设备的质量, 文中呼吁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维修检测设备技术状态的管理, 并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建议。

检测管理技术 篇5

办法》等文件的通知

厅职评字〔2006〕30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 现将《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点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考点管理暂行办法》)和《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考官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执行中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会同人事厅(局)明确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机动车考试)管理机构及职责分工,并将职责分工、工作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于9月29日前报交通部职业资格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省级机动车考试管理机构根据《考点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本地区机动车检测维修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考点设置,并将本省考点设置规划和机动车检测维修从业人员情况以书面形式于9月29日前报交通专业人员资格评价中心(以下简称评价中心)。

三、省级机动车考试管理机构根据《考官管理暂行办法》和本地区考点设置规划,确定本地区所需实际操作考官数量,安排布置实际操作考官的推荐工作,并于9月29日前将所推荐人员的《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申请表》(见《考官管理暂行办法》)报评价中心,以便统一安排培训。

四、省级机动车考试管理机构根据本地区考点设置规划和实际操作考官培训情况,按《考点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组织申报实际操作考点,并于9月29日前将《全国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点申请表》(见《考点管理暂行办法》)报评价中心审批。理论知识考点由省级机动车考试管理机构按《考点管理暂行办法》自行设置,报评价中心备案。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福恒、胡树亮

电 话:(010)64906324,64906170

传 真:(010)64906324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66号安立花园A座7层

邮 编:100101

Email: zyzg@moc.gov.cn,cdwfh@sohu.com

交通部办公厅

二○○六年九月八日

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点管理工作,根据人事部、交通部印发的《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结合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交通专业人员资格评价中心(以下简称评价中心)负责全国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点业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考点,是指经评价中心批准和在评价中心备案,在本地区开展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的单位。

第四条 考点分为理论知识考点和实际操作考点2类。其中,实际操作考点按机动车机械与电气维修、机动车车身修复与涂装、机动车检测与评估和机动车运用与管理4个专业设置。

第五条 理论知识考点承担机动车检测维修士《机动车检测维修法规与技术》科目和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机动车检测维修法规与技术》、《机动车检测维修案例分析》科目的考试;实际操作考点承担机动车检测维修士和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机动车检测维修实务》科目某一专业或某几个专业的考试。

第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级考试管理机构)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和管理本辖区考点工作。

第七条 理论知识考点应当设在设区的市的大中专院校或高考定点院校。实际操作考点应当设在设区的市的交通类院校、设有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或机动车检测维修企业。如确需在其他城市设置考点的,须经评价中心批准。

第八条 理论知识考点设立条件

(一)交通便利,能够有效地组织安排容纳最大报考人数的标准考场;

(二)具备存放试卷等考试资料的专用机要室和保险柜;专用机要室必须安装防盗门窗;试卷、答题卡放在保险柜或配有密码暗锁的铁柜内;试卷、答题卡等保密材料存放,有2人以上专人保管;

(三)具备机要邮寄和接收机要邮件的条件;

(四)具备基本通讯条件,包括专用长途电话、传真机,或其他电子通讯条件;

(五)具备能满足录入和传输考生信息的计算机及打印机等设备;

(六)具有用于清点接受和装袋寄送试卷、答题卡的考务工作场地;

(七)具备承担考试期间保卫、医疗等服务工作的条件;

(八)具有准确统一的计时条件。

第九条 机动车机械与电气维修专业实际操作考点设立条件

(一)场地

1.面积:不少于55m(考试用车可进出)

2.区域划分:

(1)零部件检验工位:3m×4m

(2)电气维修工位:6.5m×5m

(3)其它:10m

(二)设施或设备

1.零部件检验工位

本工位最基本配置(见附件1)。

2.电气维修工位

本工位最基本配置(见附件2)。

(三)人员

配备专人负责实际操作考试系统的日常维护。日常维护人员应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且从事与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

(四)设有考生待考区。

(五)考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工位数量,并增加相应工位面积和设施设备。

第十条 机动车车身修复和涂装专业实际操作考点设立条件

(一)场地

1.面积:不少于45m(考试用车可进出)

2.区域划分:

(1)车身修复与涂装工位:5m×7m

(2)其它:10m

注:车身修复工位房屋室内高度不小于3.5米。

(二)设施或设备

1.车身修复与涂装工位

本工位最基本配置(见附件3)。

(三)人员

配备专人负责实际操作考试系统的日常维护。日常维护人员应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且从事与

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

(四)设有考生待考区。

(五)考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工位数量,并增加相应工位面积和设施设备。

第十一条 机动车检测与评估专业实际操作考点设立条件

(一)场地

1.面积:不少于50m(考试用车可进出)

2.区域划分:

(1)检测与评估工位:3m×4m

(2)电气维修工位:6.5m×5m

(3)其它:10m

(二)设备或设施

1.检测与评估工位

本工位最基本配置(见附件4)。

2.电气维修工位

本工位最基本配置与第九条中电气维修工位相同。

(三)人员

配备专人负责实际操作考试系统的日常维护。日常维护人员应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且从事与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

(四)设有考生待考区。

(五)考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工位数量,并增加相应工位面积和设施设备。

第十二条 机动车运用与管理专业实际操作考点设立条件

(一)场地

1.面积:不少于60m(考试用车可进出)

2.区域划分:

(1)运用与管理工位:2m×2m

(2)电气维修工位:6.5m×5m

(3)零部件检验工位:4m×3m

(4)其它:10m

(二)设备或设施

1.运用与管理工位

本工位最基本配置(见附件5)。

2.电气维修工位

本工位最基本配置与第九条中电气维修工位相同。

(三)人员

配备专人负责实际操作考试系统的日常维护。日常维护人员应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且从事与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

(四)设有考生待考区。

(五)考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工位数量,并增加相应工位面积和设施设备。

第十三条 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适用单独申请设立一个专业方向实际操作考点时使用,如申请设立2个或2个以上专业的实际操作考点,则其服务器等有关设施设备可共用,不需重复配置,且各工位计算机与服务器通过局域网络连接。

第十四条 省级考试管理机构统筹规划本辖区内实际操作考官数量及分布。若只设1个专业实际操作考点,省级考试管理机构至少需配备5名实际操作考官;若设2个专业,则至少需配备9名考官;若设3个专业,则至少需配备12名考官;若设全部4个专业,则至少需配备15名考官,以确保实际操作考官数量。

第十五条 申请设置理论知识考点的程序:

申请设置理论知识考点的单位应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填写《理论知识考点申请表》(见附件6),报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审批后,报评价中心备案。

第十六条 申请设置实际操作考点的程序:

(一)申请单位填写《实际操作考点申请表》(见附件7);

(二)省级考试管理机构根据本地区机动车检测维修从业人员情况和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要求,对申请单位的场地、设备等进行初审,并报评价中心;

(三)评价中心组织对申请单位进行资格审核,必要时进行实地核查;

(四)对审查(考察)合格的,评价中心颁发统一印制的《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点证书》。

第十七条 一个单位可同时申请一个或几个专业的实际操作考点,也可分别或同时申请成为理论知识考点和实际操作考点。

第十八条 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本辖区考点管理实施办法,规范考点管理工作。第十九条 评价中心对考点不定期组织实地抽查。

第二十条 考点若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取消其考点资格,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经核实不符合考点设置条件的;

(二)超标准收取考试费用的,或擅自将报名考试费截留或挪作他用的;

(三)在工作中弄虚作假、谋取私利,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

(四)考生投诉多,限期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

(五)违反国家有关考试其他相关规定的。

第二十一条 被取消的考点,经核实整改后,两年后方可重新申请。

第二十二条 评价中心组织开展考点评优活动。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办法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件:

附件1:零部件检验工位配置表

附件2:电气维修工位配置表

附件3:车身修复与涂装工位配置表

附件4:检测与评估工位配置表

附件5:运用与管理工位配置表

附件6:全国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理论知识考点申请表

附件7:全国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点申请表

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的管理,根据人事部、交通部印发的《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适用于负责机动车实操考试评判工作的考官(以下简称考官)。

第三条 申请考官资格的人员应该坚持原则,公平、公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有关机动车检测维修法规;掌握机动车检测维修技能。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大学专科毕业且从事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5年以上。

(二)大学本科毕业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且从事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3年以上。

(三)研究生毕业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从事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1年以上。

(四)具有汽车维修高级技师资格且从事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

第四条 申请考官资格的人员须填写《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申请表》

(见附件1),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级考试管理机构)资格审查合格后推荐。

第五条 资格审查合格的人员,须接受交通专业人员资格评价中心(以下简称评价中心)统一组织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由评价中心统一颁发《全国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证书》(见附件2)和考官标牌(见附件3),并在有关网站公布。

第六条 省级考试管理机构根据机动车实操考点、专业设置和预测考试报名情况,统筹规划本辖区考官人数。

第七条 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应当在取得考官资格的人员中择优聘任考官。

第八条 考官实行聘任制,聘任期限为3年,聘任期满后由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对评价合格的考官,由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审验,并报评价中心备案。

第九条 考官在聘任期内应当参加统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

第十条 考官应当熟知机动车实操考试内容、评分方法和评分标准,承担考试场地、设备、工具的检查及所用材料的检验。

第十一条 考官应当严格按评分程序和标准,评价考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认真填写考试记录并签名。第十二条 考生如有违规行为,考官应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劝告、警告、终止考试、宣布成绩无效等处理,并记录处理结果。

第十三条 考官实施机动车实操考试评价工作时应当佩戴考官标牌,未佩带标牌者不得参加机动车实操考试评价工作。

第十四条 考官应当遵守考试回避制度,严禁收受考生的贿赂。

第十五条 考官应当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私自更改评价结果。

第十六条 在机动车实操考试中表现突出的考官,评价中心将予以表彰。

第十七条 在机动车实操考试中弄虚作假、造成不良影响的考官,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应当予以解聘,并上报评价中心取消其考官资格;情节严重的,应按人事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件:

附件1: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申请表

附件2:全国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证书

检测管理技术 篇6

关键词:珠宝检测 研究分析 技术应用技术发展

引言

随着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珠宝检测的重要性逐渐地突显出来,并且随着当前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相关行业的进步也是相当的显著。在当前现代化的珠宝检测过程之中各种类型的合成技术应用使得合成珠宝和天然珠宝的差别不断减小。所以还应当重点的发展技术核心部位,采用传统珠宝检测技术和现代化检测技术相互结合的工作方式,使得鉴定工作的水准和准确性可以得到切实的增强,并且加强新型技术的操作和应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科学化的珠宝检测,使得现代化的行业发展可以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领域。从整体上加以分析在当前珠宝检测过程之中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应当加以重视和深刻的研究。

1、珠宝检测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分析

通过现代化的珠宝检测技术可以很好的实现对天然珠宝以及合成珠宝的有效识别,同时通过相关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明确相关珠宝的结构特征以及成分等情况。明确珠宝的性质特征,这一点相当关键。在进行珠宝交易以及消费的过程之中通过珠宝检测技术的使用可以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保障。并且可以实现对非法交易的抵制,总的来讲,珠宝检测技术的使用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珠宝行业的发展相当关键,对于维护良好的信誉以及市场的秩序有着重大的意义。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检测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好的增强珠宝检测鉴定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可靠性,更好的避免出现疑难情况,对于市场的建设和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实践的工作之中应当细致的分析珠宝的光学性质、成分组成以及结构性的特征,为更好的开展相关鉴定以及分析评价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珠宝检测工作还应当在不改变珠宝自身形状以及外观等基础之上开展,这一点相当关键,从整体上加以分析在当前珠宝检测过程之中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应当加以重视和深刻的研究。对于珠宝检测以及鉴定工作应当充分的遵循客观性的原则,应当充分的遵循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准则,加强商业性的分析,加强对技术的深入研究和细致的探索,为更好的实现珠宝检测技术的创新改进以及增强现代化技术在实践之中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条件。

1.1、现代检测技术在珠宝检测之中的应用

根据上文针对珠宝检测之中现代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技术的核心难点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今后技术改革的主要方向。下文将针对珠宝检测中荧光检测技术、红外技术等方式的应用等进行集中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实现工作的全面发展,实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在当前珠宝检测技术之中主要是依靠现代化的手段,全面的打破传统技术之中仅仅只能够使用显微镜等工具对珠宝进行鉴定的局面,通过光学技术,对珠宝的光学性质以及相关物理成分等进行充分的鉴定,进而有效的判定珠宝的成分,判定其中微量元素的组成以及结构的特征,这一点对于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另外,一些重要的技术,诸如射线技术以及电子探针技术等等,都是实践之中应当注重的手段,一些新型的技术诸如红外光谱技术以及电镜分析技术在当前实践之中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应当加以重视和细致的研究。为更加客观并且全面的对珠宝进行有效的鉴定奠定坚实基础条件。

蓝宝石有不同的颜色。并具有刚玉晶体,即A1Z03;晶体内含微量的杂质元素,绿色者含有微量的钒(V)与Co;黄色者含微量镍(Ni)。天然蓝宝石与人工合成蓝宝石的拉曼特征峰也有显著性的差别:人工合成蓝宝石与天然的蓝宝石相比,人工合成宝石没有191cm-1、241cm-1以及341cm-1谱峰。

硬玉作为翡翠矿物的主要成分,硬玉的表示为(NaAl[Si2O6]),对于翡翠的不同品级采用激光拉曼仪扫描2个波段,最后使用2800cm-1到3100cm-1波段检测翡翠是否含有环氧树脂有机基团,是否含有有机色素CH2以及有机配位基团CH3,以便有效区分A货翡翠与B货翡翠。

红外吸收光谱技术英文表示为IR,其的波长范围是0.78μm到1000μm,波数的范围是12820到10cm-1。在天然以及合成祖母绿当中运用红外光谱技术进行测定,能够有效地将祖母绿晶体当中结构水及其类型、CO2等成分鉴定出来,同时该测试技术也是准确区分合成祖母绿以及天然祖母绿的有效方法。此外天然祖母绿在2400cm-1到2500cm-1范围出现吸收光谱;当处于3000cm-1到4000cm-1范围时出现水分子红外吸收光谱;此外由热液组合成的祖母绿处于3500cm-1附近时出现水分子红外吸收谱峰;而由熔剂法进行生产的合成祖母绿没有吸收峰。

2、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现代化的珠宝检测过程之中加强新技术的应用相当关键,在实践的工作之中还应当遵循传统的工作理念和传统的技术,实现珠宝检测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正如上文所阐述到的,随着当前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相关行业的进步也是相当的显著。在当前现代化的珠宝检测过程之中各种类型的合成技术使用使得合成珠宝和天然珠宝的差别不断减小,所以还应当重点的发展技术核心部位。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珠宝检测过程之中相关高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在实践之中应当重点遵循的原则和理念等进行集中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使得相关检测 工作的水准可以得到同步性的增强,并且使得今后相关行业的进步可以进入至一个崭新的领域之中,避免出现鉴定不准确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刘世敏.现代测试技术在宝玉石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岩矿测试,2006,25(01):69-70.

[2]祖恩东,段云彪,张鹏翔.显微共焦拉曼光谱在宝石鉴定中的应用[J].岩石矿物学杂志.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1):51-55.

检测管理技术 篇7

“工务管理及检测技术”是北京交通大学铁道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改革,将最新研究成果充分纳入课程教学、优化教学内容,采用最高效的授课技巧开展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式,使土木工程及铁道工程专业学生充分掌握铁路工务管理中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促进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该课程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工作,在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课外实践及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教学目标及对象

1. 教学目标。

“工务管理及检测技术”是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具有鲜明的铁路行业特色。课程着眼于本科生的专业素质培养,立足铁路工务设备的运营维护,使学生系统学习铁路线路养护维修、质量评定、养路机械、工务安全及信息化、测试方法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学对象。

本课程在大四上学期开设,主要教学对象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方向、铁道工程方向、城市轨道工程方向的学生。除此之外,交通运输工程(铁路相关方向)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修本课程。从往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跨专业考入我校铁道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也前来听课。

3. 教材建设。

为满足教学的要求,教研室2009年申请了普通高等教育铁道部特色教材立项项目,编写了《铁路工务管理》一书并已正式出版[8],内容包括工务设备检测与管理标准、修程修制、养护维修、大型养路机械、工务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等方面,最大特点是在系统介绍工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融入了最新的方法、设备和技术等介绍。

本课程大部分教学内容以《铁路工务管理》为主,部分轨道测试方面的内容参考《铁路工务检测技术》、《铁路轨道动力测试技术》。此外,还向学生推荐《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工程》、《无缝线路研究与应用》等相关书籍和资料。

二、教学改革方式

1. 教学内容。

以前内容多围绕普通铁路开展,本课程结合当前高速、重载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拓展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平时需查阅大量有关铁路发展和铁路运营的文献,向学生讲授国内外铁路最新技术和问题。针对高速铁路,新增加了无砟轨道、高速道岔等新型结构病害及其维护方法等内容,并讲授在线监测方法、综合检测车等内容;针对重载铁路,新增介绍重载铁路轨道的受力特点、破坏形式及养护维修要求,重点讲授重载铁路道砟磨损的成因、测试方法和处理措施;补充了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内容,包括地铁及轻轨线路的主要病害特点、工务设备的养护维修方法、轨道检测及钢轨异常磨耗的整治方法等内容。

2. 教学方式。

“工务管理及检测技术”课程是学生了解铁路现场作业内容的第一门课,前期所学“铁道概论”、“轨道工程”等仅从结构特征、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课程在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并增加了学生动手环节的内容。(1)使课件更有吸引力。本课程信息量大,采用多媒体教学,更为形象和直观,如轨道结构病害形式、大型养路机械等用图片展示;一些结构非常复杂又抽象的关系,如测试系统间数据传输关系、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分析采用流程等表达。课件中所包含的大量的国内外文字资料和图片,每年都会进行更新,使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有很好的感性认识。(2)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学生们积极开展问题讨论。采用的方法是:提前2周布置思考题或讨论题,课堂预留半节课进行讨论,一组选派3~4名同学进行介绍、阐述,其余同学进行补充、提问、质疑,教师鼓励并引导同学们充分参与、发表自己意见。课题讨论会一般开展4~5次,讨论主题多样、内容涉及面也往往较广,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了解即可,避免对学生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3)注重课堂提问和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堂中,教师通过提问,促进学生对前面内容的主动复习;课间休息时,教师与学生们交流讨论,积极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后,教师布置作业,加深学生对本章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教学内容结束后,安排l次考前复习课,对课程的内容和主要知识点作一个全面的回顾。这一反复学习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课程内容。(4)增加学生动手环节。工务管理与检测技术具有较强实践性,参观实习是课程学习的重要一环。工务作业和检测中有很多小型仪器设备,如钢轨探伤仪、钢轨轮廓仪、道尺和钢轨平直尺等。利用课外时间,在实验室室外线路上进行模拟测试,教师先介绍演示,然后同学们分组亲自动手进行轨距测量、钢轨轮廓测量,体验测量工作的不易性。此外,针对轨道动力测试,指导学生在线路上粘贴应变片、安装加速度和位移传感器等,利用IMC动态数据采集仪对结构振动进行测试。增加学生的动手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现场测试检测的认知。

3. 考核方式。

参照原有的考核方式和其他选修课的考核方式,考虑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增加本科生对铁路工务和检测的认识和了解,加大课程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平时成绩由原来的30%增加到现在的40%,而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降低,仅占总成绩的60%。考试采用开卷的形式,试卷注重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围绕教学大纲和课后习题进行出题,主要包含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讨论分析题3种形式。简答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讨论分析题则需要学生结合现状进行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外实践四个方面,分别占总成绩的10%、15%、10%和5%。课堂表现主要为课堂讨论表现、回答问题表现等;课后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课外实践部分主要为课外动手环节成绩。

三、课程教学实践效果

1. 教学评估。“工务管理与检测技术”课程开设已近10年,本科生的选课对象主要为保研生、考研生(铁道工程方向)和想进入铁路相关单位的毕业生。老师通过讲授丰富的专业内容、积极开展课堂讨论、注重课堂提问和复习、增加动手实践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学期结束都会对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考评,包括教师态度、授课效果、辅导答疑、实验、作业等方面。近几年来,本课程综合得分较高,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是认可的,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是成功的。

2. 后期评估。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与现场应用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学生后期的反映更能说明课程的成败。大四下学期的毕业设计,对本课程中的无缝线路管理、无砟轨道病害及维护、轨道不平顺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要求;攻读研究生的同学,增加了对现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自己对铁道工程专业的认识,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平台;进入社会工作的同学,掌握了现场维护和检测的基本知识,为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和理论依据,特别是进入各铁路局工作的同学,熟悉了线路、桥梁、隧道的养护维修方法,工作后可以快速进入角色。

四、结语

“工务管理及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后期工作特点,结合当前高速、重载及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结构,介绍了工务管理和检测技术的要点和难点。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课堂讨论及实践性教学,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目前,该课程已经成为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铁路工程等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

经过轨道教研室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该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编写了相关教材并具备了完备的教学体系,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铁路特色人才培养。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改实践成果,也为多个铁路局职工技术培训、铁路职业院校学生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马驷,王琳.国内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的比较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39-43.

[2]李方慧,赵永江,孟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3,21(6):40-42.

[3]何华武.中国高速铁路创新与发展[J].中国铁路,2011,(12):5-8.

[4]顾岷.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铁路,2011,(10):53-56.

[5]练松良,李海锋,许玉德,等.《轨道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97-98.

[6]肖宏,高亮,蔡小培.铁路轨道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96-99.

[7]涂鹏,王星华.铁道工程专业课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76-77.

检测管理技术 篇8

1.对公路隧道的无损检测与养护管理的原因

现如今, 隧道数量与里程不断增长, 而一方面隧道建造或改建的费用较高, 中断经营也会造成很大损失, 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 隧道常出现衬砌漏水、侵蚀和裂损等危害。对隧道进行有计划的检查和养护维修可以延长期使用寿命, 减少危害发生。

2.无损检测技术

无损检测技术即非破坏性检测, 就是在不破坏待测物质原来的状态、化学性质等前提下, 为获取与待测物的品质有关的内容、性质或成分等物理、化学情报所采用的检查方法。无损检测技术不但能分析衬砌表面, 还能对衬砌内部、外衬与围岩之间及围岩的异常、空洞和缺陷等情况进行检测。这种检测方法较可视检查省时省力方便全面,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 并已取得一定进展。

2.1 回弹检测

回弹法适用于隧道二衬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 必要时可用钻芯法进行验证。相关规定有《混凝土强度检验报告》、《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

2.2 大地雷达检测

大地雷达检测是利用表层上的发射器发射电磁波的一种技术, 当电磁波穿过媒介时, 材料的不均匀和导电性的差异会使振幅衰减, 而当信号到达中断点时, 因其具有介电性会发射回来被接收天线接收。当发射天线在表面上移动时, 据电磁波反射角和传播时间变化, 可以从传播时间曲线中分析检测出不同深度的缺陷和异常。

大地雷达检测适用于检测隧道衬砌厚度、背后回填密实度、衬砌内部钢架、钢筋分布情况, 所以其可检测出施工材料性质的改变、结构异常 (有空隙) 、衬砌厚度的变化、衬砌的组成材料和围岩情况。

大地雷侧探测是一种检测隧道的好方法, 但材料性质会影响检测的深度, 当水和粘土增多时, 电磁波的变动增大;当衬砌钢筋加强, 检测难度会增大, 需要较高频率的雷达发射器, 但又因波长短了导致穿透深度更浅。

2.3 红外线现场照相术

隧道墙体会发射辐射热, 而表面温度代表了热量在墙体表面的流动, 表面温度也会影响结构的机理或水的流动, 这样墙体表面的温度异常就可反应出结构里面的异常。而红外线记录系统可将墙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显示。

红外线现场照相术可以检测衬砌和围岩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动、衬砌后面地质条件的改变及衬砌缺陷、空洞。

在检测隧道时, 红外线照相机或扫描仪一般安装在移动的车厢上, 但最好在冬天温差较大时进行, 因为该方法依赖于温度梯度测量。

2.4 多普分析测量

多普分析测量是使用六种覆盖较小频谱范围的特种滤光镜对隧道表面进行拍照每种滤光镜在同一位置至少应拍照一次。用多普投影机拍的照片, 细小的灰色阴影可从彩色背景看到;当不同胶片重叠时, 可看到细小的不同光色, 离析出墙体表面的湿块和其他病害。

2.5 综合评价

回弹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大地雷达检测、红外线场照相术、多普分析测量等方法都有利有弊, 他们均可较快地提高隧道衬砌检测结果, 可结合使用, 相互正实和补充。下面是三种检测系统的应用范围对比。

三种检测系统应用范围对比

检测方法有破损性的也有无损性的。当检测到缺陷、异常及衬砌和围岩的改变时, 可用破坏性方法如钻探和取芯。一般情况下, 红外线现场照相术和多普分析法可达0.5km/h以上。超声波检测、射线穿透法检测和核磁共振法检测等则属于无损性检测方法。激光断面仪可以应用于隧道断面变形等方面, 精度达毫米。

2.6 检测频次

因为自然因素易导致病害造成寿命减短, 所以经常对隧道进行检测是很必要的。这需要由建设单位组成的第三方检测单位不定期进行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在施工过程中, 由项目部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资格的检测单位对隧道衬砌质量进行无损检测, 并采取回弹法检测隧道二衬结构混凝土强度, 必要时可用钻, 措施符合相关章程规定。

2.7 前景

无损检测对当今隧道维修工作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这些检测将代替艰苦的、在某种程度上表面的、主观的可视检查。隧道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全面可靠的无损检测方法和检测装置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3 隧道维修管理模式

3.1 隧道维修管理基本模式

隧道在使用过程中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大大缩短其寿命, 而结构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也有很大差异, 这给维修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要求在维修管理中掌握可能发生的各种病害, 评定发生的原因和损伤程度, 研究要采取的措施。按检查、发现病害、推定病害原因、明确病害后的结构物的健全度、制定相应的整治措施的模式来维修管理。另外, 对根据隧道长度、流量、设计速度等设置的相应规模的附属设施在维护管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3.2 隧道的养护作业模式

我国目前隧道养护一般均是由不同专业工区分散作业, 这样不利于隧道养护。隧道内的养护事宜适合不同专业工区共同组成养护队伍进行集中调度、统一指挥、天窗内作业的维修养护模式, 利用天窗时间统一进洞, 再分头进行各自的维修工作。

(1) 多工种利用天窗综合作业

多工种利用天窗综合作业是把各部门在同地段施工化为在同时段平行作业, 这对该运作提出了很多要求:集中指挥:首先建一个指挥机构—隧道养护管理中心, 负责管理各项施工工作。拟定维修方案:研究好各工种作业中衔接的方案, 可由各专业区于天窗施工前一日, 向隧道养护管理中心提出计划, 管理中心结合各专业区提出的计划在避免相互干扰的前提下, 结合监控、巡检及行车部门给的信息来安排方案, 于天窗前通知各工区及巡检人员, 做好施工准备。提高效率:这要求对隧道结构及行车设备采取“勤检测、常保养、少维修”的养护原则, 这样可以缩短检测周期, 有利于捕捉病害信息, 可以以极小工作量纠正初始病害。

(2) 运营维护组织、管理机构

可以根据隧道自身特点, 建立相应维修管理体制, 既要适应当前养护管理体制转变的基本方针, 又要适应作业模式的基本要求, 以提高维护修养效率。

可以设置包括主导体结构维修、电气设备维修、机构设备维修等在内的养护维修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可在出口处和进口处均设养护区, 进行经常性隧道检查。

而为了提高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 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章程规定, 可以确定管理标准、编制维修管理手册等。

(3) 维修设备的配置

维修工作主要靠人和维修设备进行。从来两方面考虑, 应尽量减少同时进洞的人数以提高维修养护的机械化程度, 并使隧道维修养护作业标准化、制度化, 进行维护修养工作可依靠隧道综合养护维修系统进行。各种车辆如养护维修作业车、隧道维护作业车也等可综合作业, 提高效率。

结束语:

隧道改建或重建成本高, 而隧道检查和检测可及时发现病害和不足, 及时进行维修养护, 延长隧道使用寿命。新型无损检测技术既能反映衬砌内拱圈病害, 还能反映衬砌、围岩及其之间的空洞和缺陷, 速度快、检测全面, 为维修、加固、养护隧道提供更详尽的资料。由自然条件引起隧道病害现象, 从而导致结构使用寿命短, 对该因果关系的研究在维修养护管理中很重要。

高效隧道维修的管理模式要求多工种合理利用天窗综合作业, 且集中指挥、行动统一、互不干扰。

摘要:本文说明先今公路隧道状况, 介绍了我国几种无损隧道检测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探讨对隧道的养护管理。

关键词:隧道,无损检测,养护管理

参考文献

[1]谢强, 郑权, 郑昌松.公路隧道的无损检测与养护管理技术探讨[J].土工基础, 2007, 05:74-76.

检测管理技术 篇9

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过程中, 机电设备的良好有序运行是保养和维修工作的重点, 能够为这些机电设备价值的体现提供保证, 也能够为煤矿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然而, 现阶段我国各大型煤矿企业实行的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和维修制度, 与国外国家相比, 管理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 无法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 应用机械故障检测诊断技术有助于各个煤矿企业吸收先进的机械故障检测诊断经验和技术, 提高自身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水平, 从而为煤矿机电设备的顺利使用以及我国煤矿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1 机械故障检测诊断技术介绍

1.1 故障及故障检测诊断技术

故障检测技术主要由故障诊断和故障检测2方面组成, 依据现阶段实践和学术研究领域的有关说法, 可将两者统称为机械故障检测诊断 (FDD) 。设备的正常运行指的是设备能够依据自身所特有的功能特征, 在满足设备应有效能的基础上, 进行正常的工作运转。这一概念与设备异常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瑕疵并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相对应。存在异常的设备虽然能够维持最低限度的工作状态, 但无法满足正常生产过程的需要, 且性能会逐渐恶化。故障指的是因机械设备的缺陷或瑕疵的发展, 而使设备的性能逐渐丧失, 且无法继续维持后续的正常工作。设备故障或是异常指的是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由其状态信号 (二次效应) 的改变所体现出来的运行状态。二次效应指的是设备使用和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化学和物理变化, 包括气味、磨损、功耗、变形、油耗、升温、噪声和振动等。上述各种现象都是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典型表现。故障检测诊断技术指的是依据设备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次效应表现, 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准确定位, 从而为安全生产和设备的顺利运行提供保证。

1.2 故障检测诊断技术的特征

故障检测诊断技术是随着检测理论和技术、工艺理论、相关基础学科理论和现代维修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完善的。这一技术具备下述3项基本特征:

(1) 理论迅速转化为实践。所有的维修技术和诊断方法都要做到因时而异, 故障处理原则和结果需要迅速转化为实践, 并为实践服务。

(2) 技术的复合性较高。维修和诊断涉及物理学、动力学、摩擦学等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 包括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液压机械的应用和操作原理、机械制造等多方面机构学和专业知识。所以, 故障检测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要求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知识。

(3) 目的性较强。故障诊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也就是在机械运行故障的检查过程中, 通过相关技术的应用, 能够准确分析和定位故障, 并以此为基础设定维修方案, 为安全生产提供保证。

2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故障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

2.1 矿用高压异步电动机的诊断和检测技术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 矿用高压异步电动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其一旦出现故障, 就会对煤矿的日常生产过程造成不良影响, 并会对煤矿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和出现, 异步电动机设备的故障检测也变得更加简单, 且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异步电动机常用的故障诊断和检测技术包括磁通检测、电流高次谐波检测和局部放点检测3种。其中, 磁通检测能方便检测出高压电器故障, 但对于检测技术要求较高, 若信号较弱则检测效果不理想;电流高次谐波检测技术虽不会受到高低压的限制, 但操作要求具有专业的检测知识, 且方法较为复杂;局部放电检测能方便检测出高压电器故障, 但对于低压电机设备故障的检测效果则不甚理想[1]。

2.2 通风机的故障检测诊断技术

研究发现现阶段的通风机械故障检测产品较少, 主要包括FJZ型矿井主风机在线故障诊断与检测仪和KFCA型通风机集中检测仪。通风机故障检测设备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多功能接口、16位监视定时器、16位定时器2个、8个中断源、高速输出/输入接口、10位四通道A/D转换器、高效的指令系统以及16位中央处理器。因为现阶段国内对相关的通风机故障检测诊断技术的研究较少, 因而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2]。

2.3 矿井提升机故障检测与诊断

提升机是矿井运输和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种基础设备, 该设备的正常运行能够为煤矿的正常生产提供保证, 并担负着日常矸石和原煤的运输以及升降人员和下放材料的任务。提升机的安全运行会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保证, 进而对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通常认为, 提升机故障主要包括“硬故障”和“软故障”2种[3]。其中, “软故障”主要涉及工况参数。因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对工况参数进行准确测定, 并进行相关的处理和分析。“硬故障”主要表现为部分参数超过了正常水平, “软故障”的发生通常是“硬故障”的前兆。由此看来, 及时定位检修和预诊“软故障”,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降低“硬故障”的发生率。由于这一故障的发生会对煤矿的安全运行产生直接影响, 因而各个煤矿企业应该加强矿井提升机故障的检测和诊断, 从而保证其安全有效运行[4]。 (下转第109页) (上接第107页)

2.4 采煤机故障检测和诊断

与国外较为先进的采煤机相比, 国产采煤机整体技术水平仍然较低, 主要体现为检测参数无法满足相关要求、检测范围有限等, 因而整体检测功能较差。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采煤机的整体技术水平, 煤炭部已经将“电牵引采煤机故障诊断与检测系统”纳入了“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中。现阶段, 常用的采煤机故障检测诊断系统包括152.4 mm检测显示单元、工况故障及检测诊断单元、变频器通信单元等[5]。

3 结语

在上述所述内容的基础上, 各个煤矿企业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 还应不断加强对机械故障检测诊断人员在电工、机工等相关领域的培训, 从而提高其应急能力和安全生产意识。为不断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煤矿企业应不断完善机械故障检测诊断责任制, 保证责任落实到人, 不断完善和建立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制度, 为机械故障的检测和诊断提供制度基础, 并注重技术的改造和革新。只有满足上述要求, 矿山设备才能安全、高效、正常运行, 社会经济才能快速发展。

摘要:概述了故障检测诊断技术的特征, 从矿用高压异步电动机的诊断和检测技术、通风机的故障检测诊断技术、矿井提升机故障检测与诊断、采煤机故障检测和诊断4方面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机械故障检测诊断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提出了有效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机械故障检测,诊断技术

参考文献

[1]高向阳.故障检测诊断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中的应用及防范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 (14) :336~337

[2]孙新城.浅析煤矿机电设备维修中故障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 2011, 30 (9) :70~71

[3]吴舰, 吴楠.基于小波分析的煤矿机电设备故障检测关键技术应用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1, 1 (5) :85~86

[4]董爱华, 刘丽红.故障检测诊断技术在煤矿机电设备中的应用[J].焦作工学院学报, 2012, 21 (3) :189~190

检测管理技术 篇10

1.1 事件检测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期, 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智能交通系统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ITS) 概念和技术被提出, 并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交通事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偶尔出现的、非周期性发生的且使某段道路通行能力下降的事件。如大型异物坠落、交通事故、故障停车、货物散落、道路维修、车辆逆行、车道变换、超速、慢速、停止、交通阻塞等[2]。交通事件检测分为人工检测和自动检测两种, 其中高速公路交通事件自动检测是近几年研究的主导, 即交通事件自动检测 (Automatic Incident Detection, AID) 。而自动事件检测中视频检测技术为当前主要检测方法。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几种交通信息检测技术:环形线圈、微波、红外线视频、数字视频、机器视觉、超声波检测等。其中基于环形线圈的检测技术目前在城市道路市场占有率较高, 技术比较成熟。但根据目前的高速公路管理、营运部门的需求来看, 对路基无破损、实施方便灵活的视频检测技术越来越受欢迎。但是视频检测技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比如大雾、大雨、强光、雾霾、沙尘、大风、昆虫覆盖摄像头、夜间无照明等等因素。因此交通系统急需一种能昼夜检测、受干扰小、检测准确、维护量小、安装方便、智能运行、有良好人机交互界面的检测技术。雷达事件检测技术恰恰能够符合这些技术要求, 为交通事件检测提供了新的检测技术手段。

1.2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功能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能对主干道路, 包括高速公路和隧道、城市快速路等地方, 快速可靠地检测出静止车辆、碎片、行人等, 对于路网的安全和有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静止车辆、行人及碎片能尽早被检测到, 就可以迅速得到处理, 提醒附近车辆的驾驶人员及早启动补救措施。雷达事件检测系统使用雷达自动检测公路及隧道内事件, 它能提供最佳的检测率及趋势提醒, 使事件及时被检测并解决, 避免升级为事故。雷达事件检测系统的优点[3]是:

(1) 可覆盖大范围路面, 性价比高;

(2) 安装在道路两旁任一侧的一台设备可覆盖多车道;

(3) 适用于高速公路、隧道和桥梁;

(4) 可在雨雪、灰尘、雾霾、夜间等所有天气运行;

(5) 极低误警率;

(6) 360°覆盖1000m直径范围;

(7) 可靠的检测表现;

(8) 追踪物体并提供位置、方向、速度等信息;

(9) 显示界面结合背景GIS地图, 直观显示追踪轨迹和报警;

(10) 准确的速度监控和排队检测;

(11) 可配置具体区域或车道的检测规则;

(12) 路边安装不需封闭道路。

2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

2.1 雷达事件检测原理

雷达的英文名称“Radar”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布鲁克波士称最简单的雷达由发射机和接收器构成, 发射机天线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射无线电信号, 接收器负责探测信号行进途中遇到的物体反射的“回声”。发射机的电子电路以一个特定的频率振荡, 频率通常高于电台或者电视广播的频率。这种信号借助天线以短电磁能脉冲的形式发送, 被称之为“脉冲”, 天线产生一个窄射束, 就像火炬一样。布鲁克说:“基于天线的朝向, 雷达能够确定一个物体—通常被称之为‘目标’—的方向。”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根据发射脉冲和接收回波之间的时间确定。因为雷达信号一直以光速移动, 因此能够准确测算出距离。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是利用毫米波长雷达, 自动监测单条或多条道路上异常物体的监测设备。雷达探头连续扫描道路指定区域, 实时向后端用户监控软件中心传输发现的异物位置数据。监控中心软件可以控制现场附近的高清数字摄像机或者激光摄像机来辅助发现目标, 该雷达系统可发现静止或低速移动的物体, 并将异物确定在几米范围内, 无论在何种照明条件或天气条件下, 道路检测维护人员都能迅速有效地获得异物信息, 并能及时清除异物。道路异物监测雷达系统只通过一根1m左右的天线传输数据。

2.2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的功能图

3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应用

3.1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应用环境及应用原因

随着路网越来越拥堵, 硬路肩应用越来越广泛, 及时、自动地对道路和隧道潜在危险进行检测变得越加重要。

有效的雷达事件检测系统应能在各种天气条件、温度、光线水平下工作。重要的是, 事件必须被快速可靠地检测到, 事件检测必须具备高度确定性。为保证工作人员专注于报警事件, 确保系统处于准确高效的状态, 误警率必须是极低的。

基于雷达的自动事件检测系统, 可以满足以上环境和精度的要求。不同于视频等其他技术, 雷达基本上不受光线条件变化、雨、雾等的影响。在隧道里, 入口处较大的光线变化也不会影响雷达检测, 因为它是不依赖于背景光线亮度的。在露天条件下, 雷达也是优越的, 它不受天气和亮度影响, 测量距离远, 维修率低。

在准确率和可靠性方面,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高精确度和极低误警率是确保报警事件真实的重要标准。事件报警率应控制在每公里每24h小于一次, 雷达事件检测设备对车辆行人相关事件检测率的可靠性, 可达95%以上, 安装在路边或隧道里的雷达会把设备状态信息反馈给软件管理界面, 确保设备状态自始至终被监控。

3.2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的应用方案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由一部可以360°持续扫描的高频雷达传感器, 链接一套具有智能分析功能的综合软件平台构成。软件系统负责翻译雷达接收及识别到的对象的信息, 并对其进行跟踪。之后根据系统设定的规则在需要时智能报警, 并触控提供场景视频的摄像机。

雷达传感器可以高精度扫描几百米范围的路面, 单个设备具有长距离检测能力, 可以减少设备用量, 从而削减安装成本和工程量。智能软件系统基于设定的规则和算法, 可以对事件进行类似真人评估的智能评估。智能软件系统由六组集成的模块组成:

(1) 车辆追踪模块;

(2) 相机触控模块;

(3) 可由用户定义的雷达;

(4) 数据处理模块;

(5) 报警管理模块;

(6) 界面友好的数据显示模块;

(7) 系统健康体检模块。

智能软件系统采用模块化、灵活、可伸缩的设计方式, 可以连接一台或多台传感器、摄像机一起独立工作, 也可与其他硬件平台共同工作。

3.3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检测区域的设定

检测区域由智能软件平台来定义的, 典型区域是车道或公路, 但有时也可包含溢出区域, 雷达每秒检测一次距离、方位、信号功率信息。智能软件综合处理平台持续将检测到的数据与背景数据对比, 并将新检测到的物体如车辆、行人的数据发送给软件追踪程序。

3.4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的安装要求

雷达不受雨雪、光线、烟雾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可根据需要决定安装高度。雷达是线性视野, 在弯曲的隧道内它的传播能力受到限制, 在计算全面覆盖所需的安装个数时需要考虑到。

(1) 仅监控硬质路肩时, 安装在距地面2m处;

(2) 监控多车道, 安装在4~5m的高度可以改善整体覆盖率;

(3) 当需要监控整体布局时, 雷达可安装在距路面8m高处。

雷达应能同时检测双向500m×360m范围内的缓行及静止车辆。从雷达安装处至最远测程处的每一度, 每0.25m返回一次信号。系统使用线性调频中断体制而不是多普勒效应进行测量, 因此当测量车辆、行人或其他物体时, 是无需移动的。需要连接的是24VDC直流电源和一个IP通信接口。

3.5 智能软件综合处理平台的跟踪模块和轨迹功能设计

软件中的跟踪模块接收每个序列的雷达并将其与人、车、碎片等的不同运动模型、不同信号功率模型相匹配。这些信息被处理成每个对象的跟踪轨迹, 这些轨迹包含位置、方向、速度、型号及分类信息。跟踪轨迹可通过Sentinel应用显示[4], 这在初装雷达事件检测系统以及观察涉及某起事故的个体车辆时, 很有用。而在正常路线中, 主要功能是用来配置系统以便显示报警事件。智能软件综合处理平台还应具有测量和追踪自由流并计算具体地区平均速度的功能, 典型的是100m内区域。这个信息可以传送到中控室, 结合背景地图用于显示区域的拥堵情况。

3.6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的业务规则及报警功能设计

雷达系统识别出的有效跟踪轨迹会传递给报警程序。如果轨迹违背了一系列规则, 报警信号就会生成。而用于判断是否存在违规的是在后台运行的可以把轨迹信息接入中心数据库的数据分析程序。规则创建于智能软件综合处理平台, 可包含各种参数, 如速度、位移方向和分类等。例如, 可将汽车低于10km/h速度行驶超过8s这样一个事件定义为触发报警的事件。如果轨迹打破规则, 系统会按规则采取相应的动作, 包括调用摄像机监控对象或者生成报警。用于管理摄像机的软件模块叫做视频分析控制模块。通过当报警生成时在屏幕上弹出事件的方式来显示报警。当前和历史报警的细节也会显示在扫描窗口的底部。所有的轨迹和报警可以收入中心数据库, 根据需要和存储空间, 在那里保存几天或几周。报警事件通常会发送给第三方的报警管理程序, 帮助控制室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回应。

4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的应用举例

对于雷达事件检测系统在公路交通管理上的应用我们以国外雷达系统的应用举例说明。

4.1 多车道覆盖及事件检测

用于机动车多车道的检测, 可在道路中央或路边安装一台或多台雷达设备。有效检测区域, 显示为黄色, 可根据相应的道路布局用智能软件综合处理平台。雷达360°扫描尽管可以覆盖检测区域之外的地带, 但这些地带通常不属于跟踪和生成报警的范围。当检测到报警区域事件时, 操作人员会收到提醒, 摄像机也会自动转向智能软件综合处理平台检测到的事件。

4.2 硬路肩监测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可用于检测高速公路路肩的事件和静止车辆, 而忽略其他车道的缓行车辆。当公路管理者开放路肩以增加道路容量时, 可用此系统只检测硬路肩通行状态。当用于路肩监控时, 智能软件综合处理平台也可以设置为同时覆盖其他车道, 这样的话, 一套雷达事件检测系统装置也可以同时覆盖多车道和路肩。

4.3 隧道自动检测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也可以用于检测隧道里的静止及逆行车辆、行人和碎片。这种环境下, 视野的线性特点决定了雷达的最大测程。为得到最佳的覆盖率, 建议将雷达安装在隧洞弧线的外切线位置以便看到每条边缘的最远处。见图6。

5 总结

对于近年来交通面临的交通拥挤、事故繁多、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 交通事件的快速准确检测必然成为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重点。若在交通事件已经发生的情况下, 由于检测不及时极易带来“二次事故”, 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事件发生地点和时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5]。目前, 虽然视频检测器有着诸多优点, 但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一, 视频检测器的检测精度是随着光照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当光照良好时如正午时检测精度最好, 反之如傍晚、雨雪天气则较差。其二, 阴影是造成视频检测方法误检测的主要原因, 阴影通常有三种:道路场景中的静态阴影、车辆自身的运动阴影、云彩缓慢移动的阴影。

雷达事件检测系统能够运用雷达受干扰小、检测准确、安装维护方便的特点结合视频、激光、情报板等设备形成综合检测发布系统, 同时可以采用多种智能分析算法对系统前端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也是未来研究的热点。雷达事件检测中涉及到的目标检测、目标跟踪得到的是底层信息, 而对底层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识别, 能更有效提高事件检测率, 如HMM (隐马尔可夫模型) 和SOFM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方法[6]是有效的运动理解和行为识别方法, 对这类方法的开发与研究将是未来的重点。

参考文献

[1]Y.Ma1 M.Chowdhury M.Jeihani R.Fries.Accelerated incident detection across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using vehicle kinetics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n cooperation with infrastructure agents.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0.

[2]武林芝, 陈淑燕, 郑小花.基于主分量分类的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1 (1) .

检测管理技术 篇11

关键词:建筑工程;桩基检测技术

桩基作为建筑物的基础,隐蔽在建筑物底部,桩基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因此进行严格的桩基质量检测显得至关重要、必不可少,选择桩基类型时,应遵循“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保证桩基的稳固,这也是桩基检测的一大依据【2】。

一、常用的桩基检测技术

由于灌注桩施工由成孔及成桩两部分组成,对应的桩基检测也可分为成孔质量检测及成桩质量检测。成孔质量检测是灌注桩施工的第一步,难度较大,它在地下和水下进行作业,可能因为复杂的地质和施工失误造成桩孔偏斜、塌孔、沉渣过厚、缩径等,难度较大。成桩质量检测只需要在桩基完成进行相应的检测工作,主要分为对桩基承载力和完整性的检测。对桩基工程进行检测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检测手段,结合不同手段的特点全面检测,保证桩基的高质量。

1.桩基承载力检测

①静荷载试验法

国内外都将静荷载试验法检测出的结果最为确定桩基承载力的标准,主要是由于与其他動荷载试验法相比,它施加荷载的速率最慢,受力条件最接近于桩基的实际受力状况。静荷载试验法主要包括对桩基水平及竖向承载力的检测,由于工程试桩时不能进行破坏性试验,因此常常应用于其中,优点是检测结果误差小,相对误差保持在百分之十之内,准确度高。

②高应变动测法

使用高应变动测法检测桩基承载力时,使用重锤瞬态冲击桩顶,使其产生从上而下的高能量应力波,从而导致桩身产生移动,激发桩周围土的阻力,又形成一定的拉伸波和压缩波,使桩周围产生塑性变形,在距离桩顶两倍桩径的桩头处测量力和速度的过程曲线,根据应力波理论得出桩土体系相关参数,分析研究桩身的质量,探讨接近极限阶段时桩土体系的工作性能,从而确定桩基承载力【3】。

2.桩身完整性检测

①低应变动测法

低应变动测法又叫低应变反射波法,理论依据原理是一维杆件波动理论。其具体检测方法是:使用小锤敲打桩顶,引起震动产生变形,使周围土体产生轻微的颤动,利用粘连在桩顶的检波器接收到的应力波信号,检测并记录桩顶振动速度或加速度,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桩土体系的功能,从而确定桩基的质量,找出桩身的缺陷,判断桩基完整性。

②声波透射法

利用声波透射法检测的基本原理是:超声波在正常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是有一定范围的,同时也可以收集到其他声学参数,例如传播频率、振幅等。从传播速度方面来看,如果混凝土有气孔、裂缝、密实度、断裂、夹泥等缺陷,传播路径在这些缺陷的影响下会由于要绕过缺陷或经过速度较慢的介质而减慢传播速度,从而减弱声波,传播时间也会加长,可以根据超声波传播波形来判断其是否有这些缺陷,并且掌握缺陷的位置和大小,如有缺陷则证明桩身不完整【4】。

③钻芯法

利用钻芯法进行桩基完整度检测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专用混凝土钻芯机从需要检测的构件上直接钻取混凝土芯样作为研究对象,对芯样加压,根据芯样加压后的抗压情况预估混凝土整体的抗压情况和缺陷情况。对芯样进行加压时,一般使用金刚石单动双管钻具和普通的液压钻机进行抽取,在转速较高的情况下以中等泵量和压力钻进。钻孔时要匀速钻进,保证钻孔的位置和质量。加压前,要对芯样进行一定的处理,对其各项指标进行记录并标号。钻芯法有准确、可靠、直观的优点,被广泛运用以检测桩基完整度。

二、桩基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高83.6米,建筑面积为68326平方米,基础设计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钻孔灌注桩数量为285根,直径为800毫米,有效桩长为36.82米。桩顶标高在自然地面下6.0m,桩顶以下地层简述为:①层粉质粘土,可塑状态,厚度6.0~6.8m;②层细砂,稍密~中密状态,厚度约4.0m;③层粉土,中密~密实状态,局部夹粉质粘土(硬塑状态),厚度15.0~16.5m;④层中细砂,密实状态,厚度约8.0m;⑤粗砂,含砾石,密实状态,厚约3.0m;⑥层卵石层,中密~密实,未揭穿。设计要求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3800kN。

2.工程质量检测方法

根据规范要求,采用静载荷试验法和低应变发射波法对桩基施工结果进行检测。通过单桩静载试验检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采用反射波法低应变检测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3.检测结果分析

①静荷载试验法

对285根桩随机的抽取5根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荷载试验,反力采用堆载反力,搭载混凝土试块平台,总重达920t,千斤顶用两台500t同步并联装置,仪器用武汉岩海的JYC型静载测试仪全自动加荷、记录沉降。实验结果最终沉降值在14.56~21.66mm,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3800kN。

②低应变反射波法

低应变反射波法共抽检工程桩58根,占总桩数(285根)的20.4%,对受检桩测试信号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分析),结合施工工艺及场地工程地质等情况,评价桩身结构完整性。58根低应变受检桩中, Ⅱ类桩6根,占检测总桩数的10.3%;I类桩52根,占检测总桩数的89.7%。

三、桩基检测行业发展的探讨

随着桩基检测行业的开展和队伍的壮大,实验仪器的越来越精良,操作界面也向简单化、程序化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建筑基础行业是一个多面的、多元的技术领域,这样就需要有在实际工作中从多层面(设计参数、施工过程、施工工艺、地质条件、施工环境等)考虑,物探又是一个具有多元的、多因素、多解的技术手段,这样就需要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多积累实际经验和归纳总结,才会让桩基检测技术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明,常志玉.试论建筑工程桩基的几种检测方法叨.中国科技纵横,2010,(02).

[2]高燕红.浅谈桩基检测技术及其展望们.甘肃科技,2010,(07).

[3]陈凡,徐天平等:《基桩质量检测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检测管理技术 篇12

1 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概述

而在对医院超声多普勒诊断仪的诊断过程中, 需要对超声多普勒诊断仪进行一定的认识, 即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包括多普勒听诊型诊断仪、超声多普勒脉象仪、超声多普勒血流测量仪等, 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该仪器原理是, 仪器的振荡部分发发出出一一定定频频率率的的超超声声波波, , 通通过过探探头头向向需需要要检检查查的的部部位。若界面向探头运动, 回声频率比发射频率增高, 当界面离开探头运动, 则回声频率降低, 它们之间的差数称为差频。差频的大小与界面的运动速度成正比。

相应的测试条件:半圆试块调试, 角度的入射设置为63.4度, 时间轴的测试比例为2∶1, 测试所应用的测试带宽度为50mm。

2 超声波检测技术在设备维修管理中的应用

2.1 应用超声波对设备质量进行监控

通过上述案例中所提供的相关信息, 对测试带进行一定的测试, 测试所产生的数据结果如下:

通过上述的测试数据结果可以知道, 第五点的测试存在有一定的缺陷, 根据所测试筒体的尺寸大小及相关的缺陷标准可以知道, 第五点的缺陷存在是允许的。综合以上所有的检测结果, 可以保证对此筒体进行验收, 并可以保证项目运行中工期和碳素生产的正常进行。通过运用超声波检测技术对设备进行有效的检测维修管理后, 有效的保证了设备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故障发生率也得到了明显降低, 保持了较高的设备运转率。

2.2 应用超声波检测技术保证重点设备的安全运行

超声波检测技术在对设备维修管理中的应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设备的零部件进行有效的检测, 防止设备故障的发生, 只有这样, 才能够有效的对产品质量进行提高, 同时还能够保证对设备安全运行进行保证。针对医院设备中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因为有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情况, 运用超声波对其进行检测维修, 以解决产品中所存在的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而对仪器设备进行测试需要一定的条件限制, 即要保证时间轴的比例为20:100, 声速的设定速度为5920m/s, 对所测试的位置要与设备组成120度均匀分布。

相关的测试结果如下:

通过相关的分析可以知道, 此刚引进的设备内部存在有一条裂纹, 并且深度已经达到了5mm, 因此, 根据相关的设备规范, 此设备已经不能再正常使用, 并需要相关的设备管理部门及时的对设备进行更新。经过超声波对设备故障的检测, 及时的找出了设备中所存在的故障, 并保证了产品质量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 我国超声波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并作为无损检测技术之一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医院多普勒诊断仪的检测中, 有效保证了医院设备的正常工作, 同时, 超声波检测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检测技术进行结合使用, 运用多种检测手段进行设备的检测, 从而可以保证对设备等全面的检测。针对检测过程中设备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通过对设备检修工作的指导, 可以保证故障诊断性准确性的提高, 同时还有利于对设备维修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推动, 进而对维修工素质不高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弥补, 使设备的检修工作走上真正的可预知维修道路, 从而保证现代化装备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进.机械设备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J].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09) :102-105

[2]陈长征.设备振动分析与故障诊断技术[J].科学出版社, 2011 (12) :234-236

[3]王志清.透平压缩机的调节运行和振动[J].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1) :156-159

上一篇:经济运行负荷下一篇:外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