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检测(共12篇)
技术检测 篇1
食品安全问题最令世人关注, 是热点问题、敏感问题, 有误区也有误导和误解。近几年来形势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我国是食品生产和贸易大国, 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21586.95亿元, 进出口食品贸易额达404.48亿美元 (不包括农产品) 。2006年全国食品抽查合格率为77.9%, 2007年上半年合格率上升85.1%, 31个省、市食品质量平均合格率89.2%, 2007年下半年已上升到95%以上, 而且近几年来我国全面启动和建设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为保障食品安全, 我国政府树立了全程监管的理念, 坚持以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 形成了“全国统一领导, 地方政府负责, 部门指导协调, 各方联合行动"的监管工作格局。
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在国内食品监管方面, 建立一个批具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 形成了“国家级检验机构为龙头, 省级和部门食品检验机构为主体, 市、县级食品检验机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共有391 3家食品类检测实验室通过了实验资质认定 (计量认证) , 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较先进水平。在进出口食品监管方面, 形成了以3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进出口食品安全技术支持体系, 全国共有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实验室1 63个, 专业技术人员有1, 189人。各实验室可检测各类食品中的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重金属含量等786个安全卫生项目以及各种食源性致病菌。
一、检测农药残留的仪器
包括以下几大类:l.有机氯农残检测的仪器。2.有机磷农残检测的仪器。3.氨基甲酸酯农残检测的仪器。4.拟除虫菊酯类农残检测的仪器。5.除草剂农残检测的仪器。6.农药多残留检测的仪器。
当今农药多残留检测得到发达国家高度重视, 我国也公怖实施8个农药多残留检测的国标所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方法各异, 但所用的仪器均为GC—MS或LC—MS—MS。
二、检测兽药、渔药残留的仪器
兽药大致可分l 5类, 检测的方法和仪器有同有异。
参考AOAC、CAC、欧盟、日本标准及国标, 农药和兽药残留检测中所需科学仪器、及我国产业状况可归纳如下:
(1) 农残检测主要仪器是配有各种检测器的GC, 辅以HPLC, 并用GC—MS定性和确证。 (2) 农残多残留检测仪器均为GC—MS或LC—MS—MS。 (3) 兽药残留检测仪器比农残检测挡次要求更高, 一般用HPLC或GC—MS检测, 进一步用HPLC—MS和HPLC—MS—MS定性和确证。 (4) 国际上高端产品为Agilent、Therm0、Waters、ABl、Perkin EImer、Dionex、Varian等统领。 (5) 我国近几年来在GC、HPLC、GC—MS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如东西电子、精科等, 市场广阔, 期望国产仪器大有作为。
三、检测有毒有害元素及其价态分析的仪器
最经典的用原子吸收光谱仪 (AAS)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子荧光光谱仪 (AFS) 很有特色和强势, 可检测砷、铅、汞、锡、硒、锗、锑等, 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可多元素同时检测, 且价廉。ICP—MS高灵敏度, 检出限可达n9/ml级、已引起重视, 但价格昂贵。
元素价态不同, 毒性差异很大, 国外多用HPLC—AAS、GC—AAS、HPLC—ICP—MS以及CE—ICP—MS仪, 但价格贵。我国已批量生产的LC—AFS联用仪, 灵敏度和检出限均能满足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 且价廉。食品安全检测中有毒有害元素检测, 基本上可用国产仪器了, 尤其元素价态分析和县、地 (市) 级食品安全质检站。
四、致病菌检验和细菌鉴定的仪器
细菌鉴定、检验的方法有三大类:传统方法、传统法基础上数值化方法、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派生出许多方法及仪器。我国以往多用传统的培养法, 近几年已大量引进国外新方法和仪器, 较广的是:
(1) 根据碳源的代谓于利用率进行鉴定, 如APl、ATB、VITEK等。
(2) 利用抗原和抗体间专一性结合、免疫反应, 检验致病菌, 即用ELISA法, 如VIDAS。
(3) 运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病原菌, 如杜邦的BAX系统, RP系统可用于溯源的。
五、转基因农产品检测仪器
检测农产品中有否外源基因, 分为基因水平的检测和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使用仪器按检测程序分三部份:
1. 用于DNA样品制备的仪器设备:试剂盒、振荡器、离心机等。
2. 用于基因扩增的仪器设备:混合液、保真DNA聚合酶、PCR扩增仪等。
3. 分离、分析、检定的仪器设备:电泳系统、酶标仪、定量PCR仪等。
国外著名厂家是Bl0一RAD、Therm0—Life Sciences、GE;国内尚无完整生产上述仪器的厂家, 是一个缺陷。但已有生产离心机、电泳仪、酶标仪、PCR仪的企业, 如天美、六一、天能、三科、朗基、博日等。
国内曾把酶抑制法和仪器首推为速测技术。其实该方法早在1 95 1年已南美国提出, l 968年加拿大作了改进, 我国80年代也着手研发过。近几年, 已有十几种商品化仪器推出、推广。鉴于该方法只能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二类农药, 且对同类而不同种农药的抑制率差别很大, 所以用统一的抑制率确定农药残留是否超标, 必然会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漏检, 可说是当前“不得已而采用的速测法"。仅适用于基层初检, 起着警示作用, 发现超标现象时, 必须用标准方法复测、确证, 阴性反应也应按比例抽样, 用可靠的方法复测和确证。对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 在《农产量质量安全法》第36条第二款有明确的界定。
摘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在国内食品监管方面, 建立一个批具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 形成了“国家级检验机构为龙头, 省级和部门食品检验机构为主体·市、县级食品检验机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检测
参考文献
[1]李湘闽, 罗小燕.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 :70-72.
[2]南忠良, 吕佩, 李建良.关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 2001, (2) :32-33.
技术检测 篇2
1、简述工程质量评分方法及等级评定方法。
答: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分以分项工程为单元,采用100分制进行。在分项工程评分的基础上,逐级计算各相应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评分值、合同段和建设项目评分值。
2)工程质量评定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应按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和建设项目逐级评定。
2、简述对检测人员的基本要求。
答:1)检测人员应熟悉检测任务、内容、项目,合理选择仪器,熟练仪器的性能;
2)检测人员应掌握与所检测项目相关的技术标准,并具有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3)检测人员应能正确如实地填写原始记录;
4)检测人员应了解计量法常识及国际单位制基本内容,能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知识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
5)检测人员要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作风正派、凭公办事,要以数据说话。
第二次作业:
1、如何测定结构混凝土的碳化深度?
答:用合适工具在测区表面形成直径为15mm的孔洞(其深度略大于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清除洞中粉屑后,立即用酚酞酒精溶液滴在混凝土孔洞内臂的边缘处,垂直测量未变色的深度(未碳化部分变成玫瑰红色),该距离即为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值,准确至0.5mm。
第三次作业:
1、压实的作用是什么?现场压实度质量用什么指标来衡量?
答:1)压实使路基土和路面材料的强度大大增加,压实可以减少路基路面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形变,压实可以增加路基和路面材料的不透水性和强度稳定性,保证期使用质量;若压实不足,则路面容易产生车辙、裂缝、沉陷及整个路面被剪切破坏。
2)现场压实质量用压实度来表示。土基和路面基层的压实度是指压实层材料压实后的干密度与该材料的标准最大干密度之比,用百分数表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压实度是指规定方法采取的混合料试件毛体积密度与标准密度之比,也用百分数表示。
第四次作业:
1、简述用贝克曼梁进行路基路面回弹弯沉试验的现场测试步骤。
(1)检查并保持试验车的性能,轮胎符合规定充气压力;
(2)检查后轴总重;
(3)测定轮胎接地面积;
(4)检查弯沉仪百分表测量灵敏程度;
技术检测 篇3
关键词:珠宝检测 研究分析 技术应用技术发展
引言
随着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珠宝检测的重要性逐渐地突显出来,并且随着当前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相关行业的进步也是相当的显著。在当前现代化的珠宝检测过程之中各种类型的合成技术应用使得合成珠宝和天然珠宝的差别不断减小。所以还应当重点的发展技术核心部位,采用传统珠宝检测技术和现代化检测技术相互结合的工作方式,使得鉴定工作的水准和准确性可以得到切实的增强,并且加强新型技术的操作和应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科学化的珠宝检测,使得现代化的行业发展可以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领域。从整体上加以分析在当前珠宝检测过程之中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应当加以重视和深刻的研究。
1、珠宝检测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分析
通过现代化的珠宝检测技术可以很好的实现对天然珠宝以及合成珠宝的有效识别,同时通过相关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明确相关珠宝的结构特征以及成分等情况。明确珠宝的性质特征,这一点相当关键。在进行珠宝交易以及消费的过程之中通过珠宝检测技术的使用可以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保障。并且可以实现对非法交易的抵制,总的来讲,珠宝检测技术的使用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珠宝行业的发展相当关键,对于维护良好的信誉以及市场的秩序有着重大的意义。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检测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好的增强珠宝检测鉴定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可靠性,更好的避免出现疑难情况,对于市场的建设和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实践的工作之中应当细致的分析珠宝的光学性质、成分组成以及结构性的特征,为更好的开展相关鉴定以及分析评价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珠宝检测工作还应当在不改变珠宝自身形状以及外观等基础之上开展,这一点相当关键,从整体上加以分析在当前珠宝检测过程之中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应当加以重视和深刻的研究。对于珠宝检测以及鉴定工作应当充分的遵循客观性的原则,应当充分的遵循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准则,加强商业性的分析,加强对技术的深入研究和细致的探索,为更好的实现珠宝检测技术的创新改进以及增强现代化技术在实践之中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条件。
1.1、现代检测技术在珠宝检测之中的应用
根据上文针对珠宝检测之中现代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技术的核心难点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今后技术改革的主要方向。下文将针对珠宝检测中荧光检测技术、红外技术等方式的应用等进行集中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实现工作的全面发展,实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在当前珠宝检测技术之中主要是依靠现代化的手段,全面的打破传统技术之中仅仅只能够使用显微镜等工具对珠宝进行鉴定的局面,通过光学技术,对珠宝的光学性质以及相关物理成分等进行充分的鉴定,进而有效的判定珠宝的成分,判定其中微量元素的组成以及结构的特征,这一点对于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另外,一些重要的技术,诸如射线技术以及电子探针技术等等,都是实践之中应当注重的手段,一些新型的技术诸如红外光谱技术以及电镜分析技术在当前实践之中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应当加以重视和细致的研究。为更加客观并且全面的对珠宝进行有效的鉴定奠定坚实基础条件。
蓝宝石有不同的颜色。并具有刚玉晶体,即A1Z03;晶体内含微量的杂质元素,绿色者含有微量的钒(V)与Co;黄色者含微量镍(Ni)。天然蓝宝石与人工合成蓝宝石的拉曼特征峰也有显著性的差别:人工合成蓝宝石与天然的蓝宝石相比,人工合成宝石没有191cm-1、241cm-1以及341cm-1谱峰。
硬玉作为翡翠矿物的主要成分,硬玉的表示为(NaAl[Si2O6]),对于翡翠的不同品级采用激光拉曼仪扫描2个波段,最后使用2800cm-1到3100cm-1波段检测翡翠是否含有环氧树脂有机基团,是否含有有机色素CH2以及有机配位基团CH3,以便有效区分A货翡翠与B货翡翠。
红外吸收光谱技术英文表示为IR,其的波长范围是0.78μm到1000μm,波数的范围是12820到10cm-1。在天然以及合成祖母绿当中运用红外光谱技术进行测定,能够有效地将祖母绿晶体当中结构水及其类型、CO2等成分鉴定出来,同时该测试技术也是准确区分合成祖母绿以及天然祖母绿的有效方法。此外天然祖母绿在2400cm-1到2500cm-1范围出现吸收光谱;当处于3000cm-1到4000cm-1范围时出现水分子红外吸收光谱;此外由热液组合成的祖母绿处于3500cm-1附近时出现水分子红外吸收谱峰;而由熔剂法进行生产的合成祖母绿没有吸收峰。
2、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现代化的珠宝检测过程之中加强新技术的应用相当关键,在实践的工作之中还应当遵循传统的工作理念和传统的技术,实现珠宝检测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正如上文所阐述到的,随着当前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相关行业的进步也是相当的显著。在当前现代化的珠宝检测过程之中各种类型的合成技术使用使得合成珠宝和天然珠宝的差别不断减小,所以还应当重点的发展技术核心部位。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珠宝检测过程之中相关高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在实践之中应当重点遵循的原则和理念等进行集中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使得相关检测 工作的水准可以得到同步性的增强,并且使得今后相关行业的进步可以进入至一个崭新的领域之中,避免出现鉴定不准确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刘世敏.现代测试技术在宝玉石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岩矿测试,2006,25(01):69-70.
[2]祖恩东,段云彪,张鹏翔.显微共焦拉曼光谱在宝石鉴定中的应用[J].岩石矿物学杂志.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1):51-55.
技术检测 篇4
桩基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基础型式, 以其稳定性好、寿命长、施工便捷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重型厂房、桥梁、码头等基础工程建设中。但桩基作为一种隐蔽施工工程, 其工程施工质量无法通过观察和直接测量进行评价, 为了确保桩基质量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就要采用一些先进的桩基检测手段, 对成桩质量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低应变检测技术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检测、工程物探、房屋质量检测的优秀技术, 其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能够准确的评价成桩质量, 并判断桩身缺陷位置、施工桩长和混凝土强度, 帮助检测工作人员判断桩基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并为后续桩身加固提供细致的资料参考, 确保桩基础的质量。但该技术在桩基检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如何在桩基检测中应用好低应变技术, 则成为桩基检测领域重点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1 低应变检测技术原理分析
低应变检测技术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 极大的提高了桩基检测的精度和工作效率, 为桩基础的推广和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概括来说, 低应变检测技术就是通过在桩顶施加一个动态荷载, 并根据桩基和土壤系统在动态荷载下的反应信号收集和分析, 来分析桩身的结构完整性。桩基检测工作中, 一般会使用手锤、力锤敲击装顶, 来为桩身提供向下传递的应力波。应力波通过桩阻抗变化界面时, 一部分会受反射作用回向传播, 另一部分则会继续透射直至桩端, 并在桩端反射向上。通过桩顶的加速度或速度传感器接受到这一反射信号, 经放大、输出分析后, 应力波在传播过程中的阻抗变化能够表现桩身缺陷、混凝土强度等问题, 而桩顶反射的信号则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的分析得到成桩长度。低应变检测技术在桩基检测中应用比较普遍, 随着更加便捷的低应变检测仪的面市, 该技术更是充分发挥了其效率高、精度好的优点, 在桩基检测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并成为成桩质量检测工作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2 低应变检测技术在桩基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低应变检测技术虽然能够帮助检测人员判断成桩质量、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桩长, 但该技术由于是通过反射波变化曲线分析得到大致的结果, 因而其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1 无法完成定量分析的任务要求
低应变桩基检测是通过回收并分析动态垂直荷载受条件反射的波动变化实现的, 由于反射波动变化会受土层条件、温度等多因素影响, 因此该技术无法实现成桩检测的定量分析。这使得检测人员只能按照技术经验和相似的检测案例来分析桩身的实际情况, 而无法完成对桩身的定量分析。虽然国外一些科研单位已经逐步开发出一些低应变波形拟合分析方法, 但仍然处于研究阶段, 凭借该技术无法实现对桩身的定量检测。
2.2 检测工作对经验和数据依从性较大
由于低应变检测技术无法完成定量检测和分析, 因此利用该方法对成桩质量检测, 必须在具有当地地质条件和个桩型条件静动比系数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因而该检测方法部件建立完整的地质条件和桩型条件下的静动比数据库, 对工作经验和数据的依从性较大。
2.3 测量准确度受桩长和地质条件的影响大
在实测中, 桩侧土阻力特别是动土阻力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非常大, 表现为:导致应力波迅速衰减;影响缺陷反射波幅值;产生土阻力波, 因此限制了可测桩的长度, 根据实测经验, 可测桩长限制在5 ~ 50m, 桩基直径限制在1.8m之内较合适。当然, 超过50m的桩长的桩也有得到桩底反射信号的经验, 但对局部缺陷、深部缺陷反映不敏感、受地质变化影响较大等特性。
3 低应变检测技术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
3.1 测桩前的准备工作
低应变检测技术应用于桩身检测工作中, 首先要求测试前获取足够的成桩工艺、桩长、桩径、成桩日期等资料。资料准备齐备后, 还要求测量人员到测量现场实地考察施工质量、桩头是潮湿等。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检测开始之前, 要确保桩头达到标高, 并将桩头清理干净, 并用砂轮打磨出符合激振点设置要求的光滑面, 做好传感器安装准备。
3.2 野外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是桩身检测的关键步骤, 其数据采集质量直接影响着桩身检测的准确性。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国, 要做好震源和传感器的选择、传感器安装和力棒使用、信号选择等工作。在震源选择中, 一般采用小桩体选择小锤、大桩体选择大锤的方法, 对于较长的桩体可以选择击震源, 以便于准确捕捉桩底的反射信号。如果在检测中发现疑点较大的桩体, 要采用多次振击, 并更换传感器的方式确保数据准确。传感器安装直接影响到信号的采集效率和质量, 安装传感器的电缆应该选择轻型电缆, 在安装传感器时尤其要保证传感器与桩体紧密接触, 并在检测中避免手和其他物品碰触传感器。在力棒敲击过程中, 要尽量避免二次冲击, 并确保力棒敲击不会损坏桩顶, 敲击人员要经过严格的技术训练, 能够准确把握敲击力度和垂直度。在信号检测过程中, 要注意选择信号, 对质量不理想的桩身, 采取多次测试, 择优选择的方式, 确保信号选择的质量。
3.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成桩质量判断的关键阶段, 在数据处理阶段, 应该掌握好不同波形所代表的桩身情况。一般来说波形完整光滑的, 标示施工桩体的质量较好, 而波形头尾波动较大的, 一般表示成桩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在数据处理时, 经过分析得到可能存在问题的桩身检测波形时, 要注意与施工记录进行比对分析, 以提高桩身问题分析的准确性, 并帮助检测人员快速定位桩身问题出现的大概位置和原因, 为后续桩身加固提供资料参考。
综上所述, 桩基检测中低应变检测技术的应用, 极大的提高了桩基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作为一种比较高效率的桩基检测手段, 低应变检测技术具有较优秀的推广应用价值和使用空间。相信随着低应变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该技术将会极大提高成桩质量检测的准确度和检测效率, 为桩基础的应用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低应变检测技术在桩基检测中应用的技术原理, 并对桩基检测中低应变检测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 最后总结了桩基检测中低应变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 为桩基检测中低应变检测技术的运用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桩基检测,低应变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106-201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技术检测 篇5
在检测过程中,磁性材料被磁化之后,被检测的对象具有分布非常均匀的磁力,磁力线不是连续存在的。因此,在工件表面的磁力线极易发生变形,而且被检测的目标,其表面会发生漏磁场的现象。对于那些被检测的对象,漏磁场会对其中的磁粉发生吸附作用,而且会形成一道磁痕,它在光照的情况下,可以具体可见,从而起到检测缺陷的作用。在检测磁类的原材料时,磁粉无损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其中的缺陷。
2.2射线探伤技术
射线探伤技术在使用时,主要利用射线穿透产品的方式来进行检测,而且在分析产品的内部的瑕疵情况时,可以通过改变射线的强度大小来完成。射线在完成对产品的穿透作用时,强度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出现衰弱,因此,检测人员可以将穿过产品发生衰弱现象的射线呈现在胶片上,然后通过胶片来判断产品的内部结构现象,进而来评判产品的质量。一般经常使用x射线和β射线来进行检测。伴随着电子成像技术的发展,射线探伤技术在检测钢结构时,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它可以在电子成像设备中来呈现钢结构的内部情况,从而达到有效保障建筑工程中的钢材质量[2]。
2.3渗透探伤检测技术
渗透探伤检测技术在运用时即是将带有颜色的液体或者具有亮光的材料,涂抹在需要被检测的产品表面,然后静置一段时间之后,在需要被检测产品的一些瑕疵部分,就会充满液体材料,通过这些液体材料,就可以更加清晰的观察出瑕疵部位的特征,检测人员在判断瑕疵部位的位置和大小时,可以通过判断对光源的照射情况来得出,对于探照光源的选择可以选择白光和紫外线两种方式。渗透探伤检测技术在应用时具有较多的优点,如检测效率较高、检测设备简便易带等。而且该种检测方式在具体使用时,即使没有电源的接通,也可以正常使用,在检测金属和非金属产品时,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来完成。然而,该技术在使用时还具有一个缺陷,即无法检测那些微小的瑕疵,最终导致很难确定这些小瑕疵的深度。因此,渗透探伤检测技术只能用来检测材料表面的瑕疵。为了避免渗透液的使用会影响到建筑材料的性能,需在检测完之后,及时将其清除,从而有效保障建筑材料的质量[3]。
2.4涡流检测技术
涡流检测技术在应用时是通过使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进行的。电磁感应的发生形成了涡流现象,从而有效应用它来检测建筑内部的性能和内部结构等。为了确保在检测时可以更加及时准确的寻找到目标,需保证使用的线圈具有多种形式。涡流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时,检测速度更快、操作较简单所需成本较低,而且可以借助多种形式的线圈,来明确建筑的结构和特点。涡流检测技术主要被运用于建筑工程中的以下两方面:一是在检测建筑工程的内部结构,判断其是否存在缺陷时,可以在依据建筑工程材料产生电磁反应的情况下,来分析建筑工程的内部结构,判断施工材料的密度等来完成。二是可以通过探知线圈来检测出钢铁、金属制品等具有导电性能的物质,从而据此来有效检测和区分建筑材料在细微方面和深层方面的差别,从而提高对建筑材料质量评价的准确性能。
3在建筑工程中高效使用无损检测技术的建议
纵观无损检测技术的具体使用情况来看,虽然其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但其中也具有较多的局限性,为了充分发挥无损检测技术的价值,确保其可以提高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测效果,在针对建筑工程开展检测环节时,需尽量综合运用多种检测方式,从而全面掌握建筑工程的多种因素和数据,并且保障建筑工程检测更加准确和合理。在建筑工程中,因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狭窄,其适用性较低,从而导致无法全面发挥无损检测技术的价值和作用[4]。因此,除了运用无损检测技术来检测建筑工程的内部结构时,还可运用它来检测建筑材料的耐久性和损害程度等,从而促使无损检测技术的价值得到极大提高。此外,为了切实发挥无损检测技术的作用,需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该种技术的准确性。对于建筑工程的检测具有较大的准确性,就可有效判断该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的数据是否准确,对于工程的评定和验收及建筑工程的质量,将产生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研究无损检测技术时,需积极改善这种检测方法的检测能力、扩大它的运用范围、提高它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推动其得到更好地运用和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发展形势的推动下,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不同于传统的检测方法,这种检测方式可以在不破坏建筑结构的前提下,来取得较好的检测效果,因此,需加大对这种检测手段的推广和运用力度,并且加强创新和改革,进一步完善其中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从而切实发挥其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良好应用。
参考文献:
[1]覃倬.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17):165-166.
[2]项成林.研究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6(8):136-137.
[3]丛柏文.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探求[J].江西建材,2016(19):252-253.
技术检测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桩基检测技术
桩基作为建筑物的基础,隐蔽在建筑物底部,桩基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因此进行严格的桩基质量检测显得至关重要、必不可少,选择桩基类型时,应遵循“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保证桩基的稳固,这也是桩基检测的一大依据【2】。
一、常用的桩基检测技术
由于灌注桩施工由成孔及成桩两部分组成,对应的桩基检测也可分为成孔质量检测及成桩质量检测。成孔质量检测是灌注桩施工的第一步,难度较大,它在地下和水下进行作业,可能因为复杂的地质和施工失误造成桩孔偏斜、塌孔、沉渣过厚、缩径等,难度较大。成桩质量检测只需要在桩基完成进行相应的检测工作,主要分为对桩基承载力和完整性的检测。对桩基工程进行检测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检测手段,结合不同手段的特点全面检测,保证桩基的高质量。
1.桩基承载力检测
①静荷载试验法
国内外都将静荷载试验法检测出的结果最为确定桩基承载力的标准,主要是由于与其他動荷载试验法相比,它施加荷载的速率最慢,受力条件最接近于桩基的实际受力状况。静荷载试验法主要包括对桩基水平及竖向承载力的检测,由于工程试桩时不能进行破坏性试验,因此常常应用于其中,优点是检测结果误差小,相对误差保持在百分之十之内,准确度高。
②高应变动测法
使用高应变动测法检测桩基承载力时,使用重锤瞬态冲击桩顶,使其产生从上而下的高能量应力波,从而导致桩身产生移动,激发桩周围土的阻力,又形成一定的拉伸波和压缩波,使桩周围产生塑性变形,在距离桩顶两倍桩径的桩头处测量力和速度的过程曲线,根据应力波理论得出桩土体系相关参数,分析研究桩身的质量,探讨接近极限阶段时桩土体系的工作性能,从而确定桩基承载力【3】。
2.桩身完整性检测
①低应变动测法
低应变动测法又叫低应变反射波法,理论依据原理是一维杆件波动理论。其具体检测方法是:使用小锤敲打桩顶,引起震动产生变形,使周围土体产生轻微的颤动,利用粘连在桩顶的检波器接收到的应力波信号,检测并记录桩顶振动速度或加速度,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桩土体系的功能,从而确定桩基的质量,找出桩身的缺陷,判断桩基完整性。
②声波透射法
利用声波透射法检测的基本原理是:超声波在正常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是有一定范围的,同时也可以收集到其他声学参数,例如传播频率、振幅等。从传播速度方面来看,如果混凝土有气孔、裂缝、密实度、断裂、夹泥等缺陷,传播路径在这些缺陷的影响下会由于要绕过缺陷或经过速度较慢的介质而减慢传播速度,从而减弱声波,传播时间也会加长,可以根据超声波传播波形来判断其是否有这些缺陷,并且掌握缺陷的位置和大小,如有缺陷则证明桩身不完整【4】。
③钻芯法
利用钻芯法进行桩基完整度检测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专用混凝土钻芯机从需要检测的构件上直接钻取混凝土芯样作为研究对象,对芯样加压,根据芯样加压后的抗压情况预估混凝土整体的抗压情况和缺陷情况。对芯样进行加压时,一般使用金刚石单动双管钻具和普通的液压钻机进行抽取,在转速较高的情况下以中等泵量和压力钻进。钻孔时要匀速钻进,保证钻孔的位置和质量。加压前,要对芯样进行一定的处理,对其各项指标进行记录并标号。钻芯法有准确、可靠、直观的优点,被广泛运用以检测桩基完整度。
二、桩基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高83.6米,建筑面积为68326平方米,基础设计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钻孔灌注桩数量为285根,直径为800毫米,有效桩长为36.82米。桩顶标高在自然地面下6.0m,桩顶以下地层简述为:①层粉质粘土,可塑状态,厚度6.0~6.8m;②层细砂,稍密~中密状态,厚度约4.0m;③层粉土,中密~密实状态,局部夹粉质粘土(硬塑状态),厚度15.0~16.5m;④层中细砂,密实状态,厚度约8.0m;⑤粗砂,含砾石,密实状态,厚约3.0m;⑥层卵石层,中密~密实,未揭穿。设计要求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3800kN。
2.工程质量检测方法
根据规范要求,采用静载荷试验法和低应变发射波法对桩基施工结果进行检测。通过单桩静载试验检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采用反射波法低应变检测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3.检测结果分析
①静荷载试验法
对285根桩随机的抽取5根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荷载试验,反力采用堆载反力,搭载混凝土试块平台,总重达920t,千斤顶用两台500t同步并联装置,仪器用武汉岩海的JYC型静载测试仪全自动加荷、记录沉降。实验结果最终沉降值在14.56~21.66mm,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3800kN。
②低应变反射波法
低应变反射波法共抽检工程桩58根,占总桩数(285根)的20.4%,对受检桩测试信号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分析),结合施工工艺及场地工程地质等情况,评价桩身结构完整性。58根低应变受检桩中, Ⅱ类桩6根,占检测总桩数的10.3%;I类桩52根,占检测总桩数的89.7%。
三、桩基检测行业发展的探讨
随着桩基检测行业的开展和队伍的壮大,实验仪器的越来越精良,操作界面也向简单化、程序化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建筑基础行业是一个多面的、多元的技术领域,这样就需要有在实际工作中从多层面(设计参数、施工过程、施工工艺、地质条件、施工环境等)考虑,物探又是一个具有多元的、多因素、多解的技术手段,这样就需要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多积累实际经验和归纳总结,才会让桩基检测技术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明,常志玉.试论建筑工程桩基的几种检测方法叨.中国科技纵横,2010,(02).
[2]高燕红.浅谈桩基检测技术及其展望们.甘肃科技,2010,(07).
[3]陈凡,徐天平等:《基桩质量检测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技术检测 篇7
1 路桥雷达检测技术简介
路桥检测是为了保证道路桥梁在建造完成后能够正常运行, 而在所有的路桥检测中, 雷达检测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雷达检测是采用一种穿透力很强的宽带高频电磁波对路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扫描勘探。高频电磁波的波幅范围为100~1 000 MHz。在监测当中, 当电磁波振源通过自我激荡产生一定的脉冲电磁波幅, 再由天线固定成一个发射需要的角度将电磁波向检测路基发射, 电磁波分为两部分工作, 一部分在路面和空气的界面上形成反射状态, 而另外一部分则是向路基下穿透。空气的介电常数为1, 道路桥梁路基采用的材料介质介电常数一般都比空气大, 所以发射电磁波后, 路面上的材料会吸收穿透波的大部分能量, 并产生折射现象。此折射角会地域电磁波入射角, 由此和面层和基层截面相碰, 电磁波又回到空气中, 形成一种循环的发射—反射—发射—反射。在发射折射的过程中, 电磁波的损耗会因为路基和路面的质量、结构的不同和混凝土是否产生裂缝等现象呈现不同的折射角度, 电磁波的折射力度也会有所不同。
当路面的介电常数小于基层的介电常数时, 那么折射角就会比面层到基层的入射角小, 如果面层的介电常数高, 基层节点常数小时, 那么折射角就会比面层的入射角度高, 由此会引发再次折射, 电磁波会深入到基层与路基的界面。相同的, 电磁波其中一部分会向上反射, 闯过面层进入空气中, 电磁波的一次循环就完成了。同理可知, 当电磁波的另外一部分继续向下深入时, 那么能够产生的折射角度与向上相同。当然这些是建立在路基均质无限并且没有异物的情况下, 这表示路桥的质量较好, 入射和反射的电磁波损耗不大, 电磁波通过不断循环才能将路面和路基部分的各类参数探测出。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形成以及时间与路桥的物理参数有着密切联系, 在了解电磁波传播速度、行程及时间的情况下, 就可以判断出路桥异常物的位置以及路基的密实或松软状况、含水量、弹性模量以及材料的厚度等问题。
2 雷达监测需求
2.1 检测技术注意事项
在利用雷达监测技术实施路桥检测时, 首先要将装有雷达设备的车辆或者器皿 (一般为雷达保护箱) 在已经建设完成的路桥上来回的行驶, 行驶速度均匀以保证雷达电磁波发送到路基和路面, 能够深入路桥结构层中。所发射的探地雷达对电磁脉冲进行发射时, 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透过路面, 然后由无线接机将脉冲反射波接收, 数据采集系统记录返回时间和路面结构层中的不连续电解质常数的突变情况, 一旦电介质常数发生变化, 那么说明该处就是两种结构层的截面。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电磁波反射回来的速度和路桥建造材料的电介质常数, 将路面的损坏位置、程度及含水量和路桥各结构的厚度计算出来。运用雷达监测技术对路桥进行检测时, 一般是针对裂缝、局部陷落、空洞、脱空等问题, 且检测的速度可以超过80 km/h的速度, 探测的深度可以深达60 cm以下 (一般路桥结构的厚度) 。
2.2 检测技术要求
目前在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雷达检测设备包括1~4套雷达, 这几套雷达装备主要包含数据采集和处理、后台操作、电源、雷达检测车4个方面, 其中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主要包括计算机、显示屏、打印机 (以上3种属于远程控制设备) 、数据采集系统和距离测量仪器等部分, 这些是通过嵌入式的单片机进行系统控制, 计算机能够在操作界面上和外部的雷达监测部分直接联系, 及时呈现监测的结果, 并寻求解决方案。后台操作除了可以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外, 还能进行历史数据的查询和新数据的录入备份。在进行路桥检测的实际操作时, 需要注意电磁波的检测速度不可低于80 km/h, 且是来回检测, 速度不超过320 km, 检测时间在2.5~4 h左右。为更好地检测出路基路面的各种质量问题, 所以探测的深度不小于60 cm, 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则通过远程控制, 可以随时将探测到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存储等。将数据分析后, 系统可以将路基路面的剖面图和三维图等在显示器上显现并打印出来, 针对出现问题的部分协商方案, 进行修复。
3 路桥检测中雷达监测技术的应用
为更好地阐述路桥检测中雷达监测技术的应用, 以实际的路桥检测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该文以短脉冲雷达测定法监测, 短脉冲雷达测定法适用于新建或者改建过的路桥质量和旧路加铺路面设计的厚度调查。其优势在于检测的精度很高、工作性质亦比较稳定, 其要求如表1。
在使用此法进行路桥雷达检测时,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检测介质常数对检测的结果精确度影响较大, 如果在检测的介质中所含水量不同会导致介电常数不同, 晴天和雨天检测同一路桥, 检测的数据存在差异, 误差最高可达到21%。所以检测时, 必须选择温度不高也无雨水的环境下, 保证路基路面的含水率。因为检测是通过雷达电磁波的反馈进行的, 所以雷达发射天线要根据路面厚度选定, 比如厚度<10 cm时, 宜选用频率>2.5 GHz的天线, 当厚度是大于10 cm, 小于25 cm时, 则可以选用1.5 GHz的天线。当然, 检测数据不能过多, 每一标段都应进行一次芯样标定或者取样间距不宜超过5 km。
4 结语
由此可知, 采用雷达监测技术对路桥进行检测时, 需要根据路桥不同的结构和作用及质量参数, 选用适合的方式进行检测。
参考文献
[1]薛登峰.路桥施工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16 (6) :179-180.
[2]周叶飞.刍议路桥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4 (8) :222-224.
[3]郑庆东.路桥试验检测技术及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4 (8) :134-136.
技术检测 篇8
机车车辆的车轮轮缘呈不规则的几何形状, 其几何状态参数不仅影响列车运行的速度、平稳度与安全性, 还是车轮维修的主要依据。车轮的经济镟修与精确检测息息相关, 实际应用中, 车轮维修普遍存在过度镟修的现象。车轮的精确测量比较复杂, 传统的检测方法通常是基于车轮横向廓形的二维测量, 很难完全反应出车轮真实的磨损状况, 不仅导致车轮的维修复杂、耗时, 还会造成车轮被大量的“过度”镟修。如果一片车轮被“过度”镟掉1 mm, 则车轮价值直接被浪费105元。据不完全统计, 2006年, 武汉铁路段因“过度”镟修, 浪费车轮价值3亿[1]。
本文采用基于逆向工程的三维检测技术, 以参数化建模软件Pro/E和逆向校核软件Geomagic Qualify为平台, 对车轮的3D检测与经济镟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实现了车轮全参数尺寸磨损量的定量化、精确化、可视化测量, 较好的解决了车轮检测与经济镟修的难题。
1 车轮轮缘踏面表面信息获取及处理[2]
首先, 建立各目标类型车轮参数化模型库。由于车轮种类繁多, 本文以南车成都机车车辆厂待检某类型火车车轮为例, 对车轮进行3D检测并确定镟修方案。图1为车轮3D检测并确定镟修方案的完整流程。
本文采用韩国SOLUTIONIX RexcanⅢ1.4 M高端便携式非接触三维扫描仪获取车轮表面信息。该扫描仪可对物体进行全方位精确扫描 (扫描精度<0.007 mm) , 数据自动高精度拼接 (拼接精度<0.01 mm) 。扫描过程中, 由于车轮相对庞大, 扫描仪器扫描拼接速度相对较慢。通过分析车轮几何特征, 确定只需扫描轮缘踏面以及轮辋内外侧的一部分, 可以完全满足检测要求。车轮原始扫描3D数据如图2所示。
为提高检测效率与精度, 需要对初始点云数据进行处理, 包括去噪、补洞 (因贴标记点留下) 、去除轮辋内部点云、点云精简等技术操作。处理后的点云数据如图3。
2 提取特征数据建立标准车轮模型
车轮检测只与踏面和轮辋各参数相关。为简化和提高检测效率, 三维检测的标准车轮模型只需包括车轮轮辋和踏面。
由于运行过程中的磨损变形, 车轮经常需要镟修以保证其正常工作。因此, 车轮的各参数尺寸是不断变动的, 不能直接建立其标准模型。在车轮实际维修中, 车轮是按LM型 (磨耗型) 踏面测量并镟修的。故在三维检测中, 标准车轮踏面必须是LM型。
2.1 特征参数提取
只需知道车轮直径、轮辋内径, 便可建立其标准模型。
a) 确定标准车轮模型轮辋内径
车轮在运行中, 轮辋内侧不受磨损, 可直接取其特征点云 (图4) 的拟合值为标准车轮模型轮辋内径值 (本步骤在点云数据处理之前完成) 。
b) 确定标准车轮模型轮缘厚度
图5表示LM踏面A值 (轮缘顶点到轮缘内侧距离) 与轮缘厚度的关系[3]。而轮缘顶点在火车运行过程中不接触钢轨, 因此, 车轮在磨损前后, 轮缘顶径大小及A值基本保持不变。故理论上可通过轮缘顶径最大值的位置到轮缘内侧的距离来确定轮缘厚度。
同时, 实际维修中车轮是按轮缘厚度32、30、28、26四个等级的模板来镟修的。这样, 只要比较距离轮缘内侧16、15、14三处截面特征点云拟合值大小即可。表1, 可确定该车轮标准模型的轮缘厚度为30 mm。
表中:S—截面到轮缘内侧距离;R—截面特征点云拟合半径
然而, 在车轮3D检测过程中发现:以上述分析获得的车轮模型为检测基准时, 检测结果显示轮缘外侧出现正偏差 (该处基准模型比待检车轮点云模型小) 。这表明基准模型轮缘厚度过小, 上述分析结果存在误差。
经过误差分析及实验研究确定, 检测基准车轮轮缘厚度统一采用该轮缘踏面类型下最大轮缘厚度值, 轮缘顶径取各截圆最大直径值 (相对于车轮直径来说, 该值的误差影响很小) 。
2.2 建立标准车轮模型
车轮踏面直接与钢轨接触, 是车轮受磨损的主要部位。由于无法从车轮点云模型踏面上直接获取标准车轮模型直径, 可通过前节确定的轮缘顶径值, 间接获得标准车轮模型直径值。
由图5可发现, 车轮直径与轮缘顶径存在关系, 即 (D1、D2见图6) :
将获取的车轮尺寸参数输入车轮参数化模型库, 获得标准车轮模型。
1—车轮原形轮廓线 (即标准车轮廓形) ;2—车轮磨耗后轮廓线;3—车轮璇修目标轮廓线;
3 车轮三维检测以及确定镟修方案
将车轮磨损件模型与其标准件模型对齐, 获取3D偏差色谱图及偏差值报告。结合车轮镟修模板分析检测结果, 确定最优镟修方案。在保证轮缘厚度的前提下, 降低车轮踏面镟削量, 以延长车轮使用寿命。
3.1 车轮三维检测
根据3D偏差色谱图 (图7) 检测报告, 车轮损伤情况一目了然。可以得到轮缘磨损在2mm以内, 踏面磨耗在4 mm~5.5 mm之间 (最大5.4mm) , 轮辋宽度135mm~136mm变化;轮辋厚度在可修范围, 轮缘高度已超限等各尺寸参数检测结果。
3.2 确定车轮镟修方案
车轮镟修中最重要的是确定镟修目标车轮的轮缘厚度、直径以及轮辋宽度。车轮轮辋宽度在检测中已确定。而车轮轮缘厚度与车轮直径存在如下关系, 轮缘厚度增加1 mm, 轮辋厚度要减少tanθmm (θ为轮缘角, 一般取70°) [4]。依据此关系式和检测报告确定, 车轮磨损件轮缘厚度在30 mm~31 mm, 该磨损车轮应按轮缘厚度30 mm的模板镟修, 镟修的目标车轮直径 (D1、D3见图6) :
3.3 检验镟修方案
依照以上分析结果, 建立镟修的目标车轮模型, 将其与磨损件模型对比分析。如图8, 可以看出, 该轮按照此目标车轮镟修, 轮辋厚度损失最小的情况下, 车轮轮缘及踏面损伤已全部清除, 并且轮缘厚度方向还有一定余量。依据目前的镟修模板, 该镟修方案最优。但如果镟修模板等级更多, 该轮完全可以按更大的轮缘厚度模板来镟修。
受扫描装置限制, 本文没有考虑同一轮对、转向架甚至同一车车轮轮径差引起的车轮镟削量, 也没有考虑轮辋裂纹深度引起的车轮镟削量。这些因素均影响车轮安全、经济镟修, 是进一步研究的目标。
4 结语
采用逆向工程三维检测技术, 对车轮进行3D全参数检测, 精确的反映车轮各尺寸参数的磨损程度, 并根据检测报告制定初步镟修方案, 最后在检验镟修方案的同时对其进行优化, 制定出最佳镟修方案, 将车轮的检测与维护统一起来, 为车轮的精确检测与经济镟修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摘要:为克服车轮检测误差造成的过度镟修, 采用逆向工程三维检测原理, 对火车轮磨损件进行表面信息获取, 提取特征参数建立标准车轮模型。通过3D分析比对, 精确检测出车轮各尺寸参数的磨损程度, 根据3D检测报告确定初步镟修方案, 并在检验镟修方案的同时对其优化, 最终制定出最佳镟修方案, 避免由于检测误差引起的车轮轮缘及踏面的过度镟削, 达到有效节约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三维检测,无损检测,逆向工程,经济镟修
参考文献
[1]蒋芳政.对车轮镟修时切削量选值得探讨[J].铁道车辆, 2006, 44 (12) :36-37.
[2]张卫国, 姜军.基于逆向工程的齿轮磨损件无损检测技术[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12, 10 (2) :232-236.
[3]TBT 449-2003, 机车车辆车轮轮缘踏面外形[S].
[4]徐伟明.车轮轮辋和轮缘厚度关系的探讨[J].铁道车辆, 2004, 42 (7) :41-42.
技术检测 篇9
早在1990年,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就颁布了《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CECS28:1990) 。对于钢管混凝土的检测, 规范上提供了敲击法来检查密实度。对于钢管壁厚50mm的钢管混凝土来说, 这个方法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目前的各种无损检测方法中, 只有超声波法最接近实际可能, 而超声波检测混凝土密实度又有2个方法:内置超声管法和径向对测法。
从径向对测法的原理可知, 该法能完全覆盖整个钢管柱断面, 能检测设计方比较在意的环板下的那一部分, 旋工方也比较赞成采用径向对测法, 因为这个检测方法对施工的牵制少, 可以后测。但本工程直径大、管壁厚, 以前实施的体量都没这么大, 见图1 (a) 。也有人提出采用内置超声管法 (埋管法) , 该方法检测工艺成熟;但是其检测范围有限, 只能检测埋管中间的区域, 即埋管位置只能在环板中间, 环板下的那一部份就无法检测, 而中间检测管之内的那一部分却是施工质量最容易保证的, 见图1 (b) 。
从两种测量方法及检测结果来看, 应该优选径向对测法。但是对这么厚管壁的钢管混凝土, 我们却没有把握, 而且实施径向对测法有个前提, 就是需要混凝土和管壁结合良好, 没有间隙。需要指出的是:混凝土和管壁存在间隙是完全可能的, 属于正常现象, 非施工不良所造成的。因为按照混凝土的收缩特性, 收缩值一般为0.08%, 虽然这属于最终收缩, 但是其早期将完成大部分收缩量, 检测龄期一般为14d, 14d将完成收缩值的50%;而混凝土添加了低收缩外加剂, 能减少收缩值的50%, 那么算下来收缩值也在O.02%左右, 钢管直径为2m, 收缩量将达到0.4mm。由于钢管混凝土没有配筋, 因此, 裂缝将无规律开展, 极有可能在筒壁间形成部分间隙而影响检测。
综合以上的意见, 经参建各方开会讨论, 由于径向对测法具有不影响施工进度且检测范围广的特点, 决定先进行体外径向对测法试验。
2 径向对测法试验及结果
检测沿轴向1m范围内进行, 钢管约为2000mm。在柱面上分别布置对应测试用的圆周长均分的32列垂线 (列) 及相隔200mm的环向线 (行) , 环向线垂直于轴线, 垂线 (列) 平行于轴线, 这样就形成了192mm×200mm的环形网格。由于现场条件限制, 检测试验时布置4条环向线, 因此将有64个对测点, 每对测点连线过轴心。检测采用厚度振动式换能器, 用黄油耦合。
经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 我们认为:接收到的首波可能为超声波沿钢管壁传播的, 不是通过柱内混凝土径向传播的, 这可能是由于直径大、管壁厚、结构复杂等原因造成。有趣的是, 试验组还对现场堆放的未起吊钢管进行检测, 数据和灌注混凝土后的钢管柱数据基本相同。
3 内置超声管法检测的方案与实施
内置超声管法简便可靠, 为成熟检测手段, 广泛用于灌注桩的检测中。针对本工程, 除了其检测范围狭窄之外, 另一个负面因素就是施工检测配合复杂。
说到施工配合, 就要从施工方法说起。新电视塔工程外围一共有24根钢管柱, 吊装的时候, 先吊装主立柱 (也就是需要浇注混凝土的柱) , 再吊装斜撑和环梁, 当主立柱和斜撑、环梁连接形成整体之后, 才能浇捣混凝土, 否则浇捣混凝土会影响吊装精度。一旦主立柱和斜撑、环梁连接形成整体之后, 接下去又该吊装上一环的主立柱了。所以, 留给混凝土浇捣的时间就很短, 通常只有1~2d的时间。而一节立柱的高度一般在10m多点, 每节都是不同的, 故多节柱的混凝土浇捣将不利于质量保证。
内置超声管的检测工艺是:先在被检测的主立柱内设置超声管, 这只能在地面内放置;吊装完成并浇捣完混凝土之后, 对管内进行灌水;当达到龄期后再对管内放置换能器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 还要回灌水泥浆置换管内清水, 因为本工程的防火要求不允许管内有水存在。
要实施超声检测就必须同时协调施工工艺和检测工艺。其中的矛盾在于:检测需要在浇捣完成的钢管口进行, 需要龄期, 一般为28d, 早期检测的龄期为14d;而从施工工艺上看, 钢管柱在混凝土浇捣后即开始上一环的主立柱吊装了, 无法留出时间等待龄期发展。关于这个矛盾, 采用以下流程来解决 (图2) 。
(1) 流程一:下节钢管混凝土浇筑完毕建筑施工;
(2) 流程二: (混凝土养护期间) 安装上节钢管、对接声测管;
(3) 流程三:声测管灌水并进行检测;
(4) 流程四:浇筑上节钢管混凝土;
(5) 流程五:声测管注浆;
(6) 流程六:再安装上节钢管。
从以上过程来看, 内置超声管法施工配合复杂、相互牵制较多, 确实给工程增加了难度, 需要总承包方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管理协调。一个超声检测居然需要牵涉5家专业分包, 实在是意料不及。况且, 操作环境恶劣、危险, 都是高空作业。事实上, 经协商, 在管口上的工作基本上都是长期从事高空作业的现场操作工人去完成, 一般的管理技术人员根本难以胜任。除了管口的工作, 延长管和声测管连接时, 工人只能从管口爬到1Om深的柱底 (说井底更恰当) 进行钢管对接, 以确保其不漏水。
整个超声检测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除了施工配合上的不断调整外, 检测龄期和判定参数也有调整。在正式施工钢管混凝土前, 利用一个废弃的钢管柱做了一个1∶1模拟试验。在浇捣完成7d、14d和21d后, 某检测单位分别进行了体外对测和体内检测。据《第一次 (7d) 检测汇报》显示:“桩身完整, 柱混凝土表面浮浆厚度很少, 不超过5cm”。但是在进行柱外壁超声对测时, 发现超声信号透不过混凝土, 故有关单位认为“管外对测方法在本工程钢管柱检测难于实施”。由于14d和21d的检验结果与7d结果基本相同, 因此, 检测单位决定在工程实测中采用7d龄期进行检测。
在早期的结果判定中, 也出现过分歧:因某根钢管柱的测试曲线并不令人满意, 而该管口恰好尚未吊装上节柱, 在经过钻芯取样后, 报告显示该试件外观和试压结果都令人满意。这件事情也说明了:钢管柱和灌注桩的实际情况还是有差异的。经过该次分歧之后, 检测单位也适当地调整了有关参数。
4 结语
超声检测是复杂而曲折的, 中间牵涉了很多的技术问题和施工配合问题。回过头来再看, 其检测结果已经和设计初哀有了较大的出入, 预先选定柱子埋设声测管, 就已经失去了随机抽检的意义。在检测初期, 参建各方也去本地及外地的工程进行了考察取经, 各工程都表示实际意义不大, 还是以施工工艺去保证质量最重要。
钢管柱不同于灌注桩, 数量上是无法改变的, 而检测结果又不能准确反映缺陷的状况, 这给补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根据我们的考察和了解, 凡经过检测的, 其结果都合格, 没有发生需要补强的柱子, 当问起若是有柱子不合格时该如何补强, 对方都婉转地表示不可能。同时也了解到, 很多工程检测后, 管道内是不回灌水泥浆的, 且声测管的壁厚选择上也没有考虑对混凝土的补强, 那么, 声测管形成的空洞对截面也会起到削弱作用, 甚至于一般形成的空洞断面还抵不上声测管断面!
笔者认为, 断层扫描法是今后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但是要等到能成熟地运用,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谈桩基检测中的低应变检测技术 篇10
近年来, 桩基检测在当今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无论对于我国哪个城市或城镇, 都离不开大量的桩基检测工作, 而且其还在继续地更新、发展和完善当中, 这样一来, 就使得一些之前的桩基检测项目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稍感落后, 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理念, 从而与其的迅猛发展保持一致, 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提高低应变检测技术在桩基检测上的应用也成为了诸多研究学家的关注热点。
2 低应变检测技术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原理及其若干问题分析
低应变检测是当前应用在桩身质量检测过程中最常见的办法种类, 该办法中的反射波法被应用的尤为广泛。在应用的过程中, 震荡桩身所形成的弹性波会向周边其他部分进行传递。通过对阻抗情况进行分析, 可以获得出现问题的部分,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比如断桩的情况。
从实质上来讲, 低应变这一检测技术还是一维应力波理论的延伸。根据桩身截面情况所产生的阻抗为Z, 其为Z=ρCA, 该数值可以用来表述某一桩身的质量情况。其中A为桩身的截面积, C代表波速, ρ是其所用材料的密度。在桩基顶部用工具进行敲打的过程中, 会产生应力波, 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 应力波会保持C的速度进行传递, 当遇到特殊情况, 阻抗Z会导致其向上反射。除了向上反射的部分之外, 还有部分会继续向下传递, 直到桩端。根据这一情况, 可以利用撞地反射波所需要的相关时间进行计算, 从而获得整个桩身混凝土的平均波速。而出现问题的那些特殊情况, 则可以根据缺陷发射波所花费的时间计算出其所在的位置。
低应变检测技术的适用范围:在建筑工程桩基检测中, 运用低应变反射波法, 可以根据所测波形的情况判断出桩身存在的缺陷情况, 并能够根据桩底的反射波信号对桩底沉渣和持力层情况作出有效的估计。
低应变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反射波法具有现场操作方便快捷、检测费用低廉等优点, 可以作为一种普查方法。但因为低应变反射波法基于的是理想化的一维杆波动理论, 因此在现实的检测中对桩身的缺陷判断有局限性, 比如当离析范围较大或渐变缩径时, 波形的缺陷反应并不明显;预制桩的接头或裂纹反射的判断尺度难以掌握;很难判断桩底沉渣的具体厚度;当浅部存在较严重的缺陷时, 难以再发现其下部的缺陷等。
3 低应变检测技术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厦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岩内北广场站~洞口出入段线明挖段一, 位于岛外段岩内北~厦门北综合基地区域, 围护结构采用Ф1000@1200~1400钻孔灌注桩, 桩长23~26m。
在对其围护结构桩基础展开一系列检测工作中, 发现桩底反射信号的1号桩是完整的无缺陷反射的桩, 同时可以看出它有完整均匀的芯样, 强度达标。而2号桩则有多处离析, 如在13.5米、6.8米和3.5米的地方, 钻孔取芯后可见, 其离析现象集中在3~14米处, 尤其是高压灌浆补强之后更为清晰, 缺陷反射在第二次动测时有了显著降低。3号桩同1号桩一样都是典型的完整桩, 但是经过钻孔抽芯发现一个钻孔芯样在8m处出现岩层, 而另一个钻孔芯样在6.3m处也出现岩层, 并且在芯样中出现了钢筋。为了摸清桩的真实情况, 在只有6.3m长的芯样孔旁边 (间隔0.2m) 又钻取了一个芯样, 结果芯样长度只有6.6m, 并且里面也有钢筋, 由此可以判断该桩存在着偏桩现象, 后经相关部门的鉴定和论证, 确定该桩为偏桩。4号桩虽然是完整桩, 但在桩心处钻芯却发现5m~6m处没有芯样, 因此怀疑是严重离析或断桩, 然后又在离桩心0.3m处的对称位置钻了两个孔, 结果两孔的芯样都完整且无明显离析, 压水也不贯通, 说明该桩只是存在局部离析。5号桩在1.5米的地方有很明显的缩径问题, 但是这一严重缺陷在钻孔取芯里没有被查出。
通过上述情况分析, 笔者觉得低应变反射波法具有快速、有效、简便等优点, 可以作为一种普查方法;钻孔取芯法可以根据动测结果对其中有疑问的桩进行抽查, 从而对其进行准确的判断。两种方法具有互补性, 因此综合这两种方法可以对桩身的质量进行较准确的判断。
4 关于低应变检测技术的相关结论以及桩基检测技术的展望
笔者根据自身在质量检测方面的有关工作情况, 总结出工程现场检测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事项, 主要包括:一是, 低应变桩基检测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 若遇到阻抗不稳定, 出现大幅度地变动情况时, 将难以顺利进行检测, 其所获得的有关结果将难以反映实际情况;二是, 在检测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动静对比, 从而获得高应变的有关参数资料, 进而推算出单桩的承载能力。该方法相对简单易行, 同时能够节约检测成本;三是, 在工作的过程中, 应把那些可靠的信号作为下一步检测的基础, 从而确保接下来的测量结果能够准确。除此之外, 工作人员还应注重于实践经验的积累。虽然我国有关此方面的检测技术相对先进, 各方面的应用情况都比较成熟, 但由于行业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实际工作中往往要借助多种技术,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测办法还要依赖于工作人员对于现实情况的判断。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低应变检测技术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原理、相关问题、应用实例、相关结论乃至展望等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且不可分割的, 而就目前来说, 因为各类原因的存在, 低应变检测技术在桩基检测上的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是桩基检测随着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必然产物, 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充分的将低应变检测技术在桩基检测上的应用发挥出来是一项有着一定难度的工作, 这离不开桩基检测中健全而完善的检测技术管理体系。
摘要:本文首先对于低应变检测技术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原理及其若干问题进行了系列的整理和归纳, 然后结合工程实例, 就低应变检测技术的相关结论以及桩基检测技术的展望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低应变检测技术,桩基检测,应用
参考文献
[1]JGJ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
[2]刘明贵, 余诗刚, 汪大国.桩基检测技术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3]刘惠珊, 徐攸在.地基基础工程283问[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技术检测 篇11
关键字农产品安全;检测仪器;现场快速检测
中图分类号TS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81-0160-01
1检测技术以及仪器
1.1各种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生产和检测中,具有功能多样、微型、经济、操作系统比较简单和准确度高等特点。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它发展快、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一是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的SPR 生物传感器,它與其他新技术强强结合,推出了一批新型的快速筛查、检测方法和仪器。最典型的以BiacoreAB和美国TI以及Bio一RAD为代表。Biacore将SPR检测系统 、生物传感芯片和微流控系统组合在一起,并配入多种试剂盒,构成了快速检测和筛查毒素、致病菌和兽残药的仪器,这种仪器具有便捷、使用方便、灵敏快速的特点。生物传感器的研究重点是将各种生物活性材料与传感器结合,研发具有识别功能的换能器。例如河南农大胡建东等研究员研发出主要作用是检测兽药残留量等的SPR,其发展特点是高寿命、高效率、高灵敏、微型;二是最近有报导说美国利用纳米技术开发出了可快速检测食品和水中极微量的细菌、病毒和病原体等的新型生物传感器,这种仪器在被欧美重视发光菌的研究和应用,尤其以对毒性物质具有高灵敏发光反应为代表。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农药和抗生素用于农业和食品生产,在给人们带来富足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伤害。所以各种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和发展对农药及各种有害物质的测定,保证食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免疫分析方法与仪器
免疫学检测技术是食品检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荧光免疫技术,酶联免疫技术和射免疫技术。利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可检测各种毒素、寄生虫等有害物质在食品中的残留量。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发展迅速,种类繁多,能检测农药残留、致病菌、病毒以及转基因产品,具有高特异性、准确性和快速的特点,被列为检测残留物的三大支柱技术之一。酶免疫技术分为酶免疫组化技术和酶免疫测定技术,其中酶免疫测定技术又分为均相免疫测定技术和异相免疫测定技术。由于仪器功能单一,国产试剂盒品种少和进口又太贵的原因,虽然有多家生产,酶联免疫仪在我国食品安全和环境检测中尚未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免疫分析技术具有检测成本低和安全可靠等优点,所以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1.3酶的抑制法与仪器
国内曾把国外不太推崇的酶抑制法和仪器首推为速测技术和仪器。酶的抑制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而且不需要昂贵仪器适用于现场检测及大批量样品的检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几年,已有十几种商品化仪器推出、推广,该方法对同类而不同种农药的抑制率差别很大,只能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醋二类农药,而且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基层初检,起着警示作用,所以用统一的抑制率确定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必然会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漏检,当发现超标现象时,必须用标准方法复测和确证。
1.4分子光谱法的速测仪器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最常用最经典的是分子光谱法,几乎可用于所有检测任务。但是难于承担痕量分析,只能粗测。为了更好的发挥分子光谱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现在运用分析化学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合成和优化不同检测目标和任务的试剂盒,并采用集束式冷光源单色器等新技术进行创新。最好的例子就是吉林大学于爱民教授的团队和华厦科创等推出能快速检测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40多种参数(如硝酸盐、甲醛、人造色素、金属铅、劣质奶、地沟油、潜水油等等)这种仪器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便携的优点,配合样品快速提取和富集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筛检中占一席之地 ,而且符合我国国情。
2食品安全的现场快速检测
1)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就是可用于现场的快速检测方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目前尚没有经典的定义,只是约定俗成为能够在短时间内出具检测结果的行为。根据检测时间和应用场合的不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分为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快速检测。目前人们比较熟悉、也是应用较多的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方法有胶体金检测、微生物纸片检测、生化试剂检测和便携仪器等。而实际上除了这些方法及其依赖的技术,还有其他一些在现场检测中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或方法。
2)现场快速检测是指可用于现场,并能够在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内出具检测结果的较为理想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实验室快速检测方法是指包括样品制备在内,能够在2小时以内出具检测结果的检测方法,或能够大幅度缩短检测时间(相比传统检测方法缩短1/2或1/3的时间),并在发现阳性结果或超标样品时,能用传统方法复检(特殊样品除外),结果也基本相同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实验室快速检测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仪器设备快速进行定性与定量,而现场快速检测则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快速进行定性与半定量。与实验室检测相比,现场检测具有检测时间短、操作简单、对环境要求低和成本低等优点,因而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几类检测技术和仪器以及现场快速检测的简要分析,我认为食品安全快速筛查检测技术和仪器是新方法和仪器的整合、衍生和嫁接。其实还有新技术待运用,也会有更新的技术、材料出现和运用,比如将纳米材料应用到一系列速测仪的传感器、检测器中,这会极大地提高仪器的灵敏度、稳定性;又如以分子印迹聚合物为核心的分子印迹技术具有高预定性、高识别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特点,这不仅成为很好的分离富集手段,将它嫁接到其他速测方法和仪器中,会大大改进现有速测方法和仪器。同时在仪器设备不具备时,我们也可以采用现场快速检测的方法。总之在人们日益增强的健康意识和技术发展的要求下,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和快速检测技术将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江李云.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因素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09.
浅谈高速检测列车的弓网检测技术 篇12
随着我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的发展,接触网在电气化铁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提高接触网的运行可靠性成为铁路安全运输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接触网具有良好的安全状态及弓网间的良好受流性能,对接触网—受电弓进行检测和随时掌握接触网参数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为保证电气化铁路的安全运行,保证可靠供电,在电气化铁路的施工和日常运营中,必须加强对弓网故障的检测,及时发现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隐患,确保接触网与受电弓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安全运营[1,2]。
国内最早进行接触网参数检测技术研究的是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他们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跟踪和学习国外先进的弓网检测技术,至今已有接近五十年的历史。其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成都铁路局和原西安铁路局也参加到研究弓网检测装置的行列中。随着电气化铁道的发展及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弓网检测设备也在不停地进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南交通大学开始研究弓网检测技术,并与其他单位合作陆续开发了JJC-1型、JJC-2型、JJC-3型弓网检测车[3,4]。
然而,这些接触网检测车已跟不上电气化铁路发展的步伐,其原因有:第一,以前的检测车基本上是属于低速接触网检测车,对接触网进行检测时检测车运行速度不超过160km/h,不能适应电气化铁路向高速方向发展的需要;第二,由于老式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的限制,使得检测系统的处理速度较低,检测的参数基本上是一个跨距一组数据,检测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接触网的运行状态;第三,随着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来的数据处理系统越发显得“呆笨”,操作界面不够友好,事后分析过于简单,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的需要。还有,这些接触网检测车或巡检车定期检测模式,限于检测车的速度和附挂的困难,已不能满足接触网—受电弓状态检测的要求,特别是电动车组的开行,接触网检测车要加挂在电动车组上是十分困难的。在此形势下,有必要分析和研究当今世界既有的高速接触网检测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各方面与我国高速接触网检测车相对比,试寻找更适合我国铁路发展的高速接触网检测车。
2 世界高速检测车弓网检测技术应用及介绍
世界上使用高速检测车来检测弓网受流性能的国家有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文献[6,7,8,9]概述了国外已有的高速接触网检测设备的功能及参数,采用的测定方法及一些技术资料,并与我国现有的高速接触网检测项目作简单的比较。
2.1 日本:时速275km的East-i高速检测列车
2002年3月,东日本铁路公司的East-I新干线电气高速检测列车投入使用(I意为检查、智能、综合)。该列车采用700系电动车组,6辆编组(3号车为轨道检测车,其余为通信信号、接触网检测车),运用于新干线以及与新干线直通运行的既有线上,最高速度分别为275km/h和130km/h,从而实现了新干线与既有线的维修管理一体化。
East-i高速检测列车的接触网—受电弓的检测参数、参数检测的方法及测量精度如表1所示。
East-i高速检测列车已应用于日本东北、上越、长野、山形、秋田五条新干线,也用于既有线。
同我国高速接触网检测车检测参数相比,East-i高速检测列车没有检测弓网间接触压力这个参数。
2.2 意大利:
“马可波罗号”高速检测列车
2.2.1“马可波罗号”接触网参数检测功能特点
“马可波罗号”是由六节车组成的高速检测列车,其中一节车为接触网参数检测车。接触网受流参数检测由两部分组成:一为:接触测量;二为:非接触测量(激光技术)。在牵引机车车顶安装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检测装置,牵引车的两台受流受电弓兼做检测受电弓,其上安装有关接触压力、加速度传感器。接触网参数检测装置,一经标定无需二次校准。其最高检测速度为350km/h,最高检测速度下的采样距离:不大于20mm。
接触网参数检测项目及技术资料如表2所示。
2.2.2 此接触网检测装置的使用情况
(1)阿基米德号,FRI意大利国家铁路基础设施保养维护机构,220km/h,2000年。
(2)ROGER OLSTAT,瑞典TRAMWAY,60km/h,2003年。
(3)ROGER 1000,韩国高速铁路建设局(KHRC),160km/h,2000年,无导线磨耗检测。
4)ROGER 1000,挪威铁路局,160km/h,2000年,无导线磨耗检测。
2.2.3 比较
同我国高速接触网检测车检测参数相比,他们没有接触网支柱位置检测功能;定位器斜度检测功能;接触压力和硬点的检测精度。
2.3 德国:
DB公司的高速检测列车
2.3.1 高速检测列车的接触网—受电弓的检测参数、参数检测的方法及测量精度:
(1)接触线的位置和磨耗
①检测方法
采用三角测量技术,用4个线阵CCD录象机,采用4只泵光自然光灯。
②检测参数的技术资料如表3所示
(2)接触线—受电弓间的接触压力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资料如表4所示。
2.3.2 比较
同我国高速接触网检测车检测参数相比,DB公司没有检测硬点和冲击这两个参数。
2.4 中国:
时速200km/h的CRH2-010高速检测列车
2.4.1 检测车接触网检测设备
文献[10]、[11]针对高速检测列车接触网安全检测的要求和弓网受流性能试验的特点,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研制开发了接触网检测和弓网受流性能测试设备:接触网-受电弓系统受流性能测试设备、综合检测车接触网检测系统和动车组车载接触网实时检测装置。
(1) 弓网受流性能测试设备
自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铁道部组织了对CRH1、CRH2、CRH5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的型式试验,铁科院机辆所负责受电弓特性和弓网受流性能试验。2006年6月首先在胶济线进行了CRH2动车组的线路试验,并多次进行了弓网受流性能试验,针对动车组弓网受流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对动车组受电弓和提速线路接触网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经实施后,使动车组受电弓与提速线路接触网的弓网适应性满足了第六次铁路提速的技术要求。
(2) 综合检测车接触网检测系统
传统的接触网弓网参数的检测通常是采用专用的接触网检测车定期对铁路接触网弓网系统进行检测。随着铁路提速的进行,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及行车密度的增大,对接触网及受电弓安全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接触网的检测和维修要求状态检测和状态维修。时速200公里动车组的开行,不可能在电动车组上加挂接触网检测车。因此,迫切需要能在200公里/小时动车组上实时检测接触网和受电弓运行状态参数的装置,在动车组运行过程中测试和评价弓网的受流性能,为接触网和受电弓的性能优化提供实际线路试验数据,为运营部门提供维修依据。
(3) 动车组车载接触网实时检测装置
随着铁路第六次提速工作的进行,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及行车密度的增大,对接触网及受电弓安全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接触网的检测和维修要求状态检测和状态维修。铁道部决定在动车组上加装接触网检测装置,实时检测动车组高速运行时接触网参数及受电弓的状态,为运营部门提供维修依据。
弓网检测主要技术指标如表5所示。
2.4.2 检测装置位置及其作用
弓网检测装置案装在4号、6号车的受电弓上,4号车检测到信号通过光纤传到6号车统一处理,其主要功能如下:
(1)此装置安装动车组上,随着动车组的运行来检测弓网受流参数。
(2)在全天候(昼、夜、风、雨、雪、雾)的条件下正常工作。
(3)测量参数包括:接触线动态高度(一跨内最高高度、最低高度、高差);硬点(垂向加速度);冲击(纵向加速度);弓网接触力(一跨内最大压力、最小压力、平均压力);拉出值超限检测、网压状态、离线火花、支柱定位、车速、里程等。
2.4.3 已应用领域
自第六次全面提速以来,CRH2-010高速检测车已应用于京哈、京沪、胶济、陇海(徐州-宝鸡)、沪昆(上海南-株洲)、京广、广深等干线提速区段,同时也对新线开通的验收和部分既有线进行检测。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世界上各国已有高速检测列车接触网检测的检测装置和检测项目,各个国家对接触网检测有许多共同点,主要集中在对接触网几何参数、接触压力和磨耗的检测。每个国家都采用了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装备,虽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系统地对整个接触网检测参数进行全面检测,还有一些技术参数的检测精度没有给出。但是,其先进的设备结构和运作体系可作为我国高速检测列车研发的依据,值得学习和借鉴。
随着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的飞跃式发展和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接触网的可靠运行已成为电气化铁路安全运输的重要环节之一。伴随着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完成,对全路提速区段的接触网安全检测成了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在高速铁路上,高速接触网检测列车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迫切需要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接触网检测列车和高速接触网检测设备,为高速铁路安全和高效运行提供保障。高速检测车对接触网进行检测,其目的是为了给接触网的维护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检测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接触网的运行状态,根据检测结果发现接触网存在故障隐患。为了实现其目的就必须尽可能多的将影响接触网运行状态的性能参数联系起来,分析出其中内在的规律。鉴于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世界上现有的先进的接触网检测技术体系,为我国高速接触网检测列车和接触网检测装置进一步研发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依据。
参考文献
[1]于万聚.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安孝廉.我国电气化铁路弓网故障及对策综论[J].机车电传动,1995(6):37-39.
[3]董昭德,于万聚.新型接触网检测车[J].铁路现代化,1998(1).
[4]杨捍东.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检测设备发展趋势.科学技术通讯,2002(2).
[5]韩通新.车载弓网动态参数检测装置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6]铁道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R].2004.
[7]客运专线综合检测技术汇编[Z].2005.
[8]黎国清,许贵阳.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技术交流总结[R].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2004.
[9]铁道科学研究院.安全综合检测车研究[R].北京: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1999.
[10]高红斌.共享中国铁路电气化技与装备发展“盛宴”.世界轨道交通特别策划研讨会,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