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检测技术

2024-05-19

分析检测技术(精选12篇)

分析检测技术 篇1

1 触控技术中的接近检测技术简介

触摸屏的移动终端通常会在听音孔附近设置一个接近感应器,当耳朵靠近听音孔并触发感应器时,移动终端将关闭触摸屏的检测状态。这一设计解决了接听电话的误触发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独立的接近感应器占用了宝贵的结构空间,也增加了整机成本。

由于独立的接近感应器存在上述弊端,业界开始考虑将接近感应功能融入触摸屏之中。考虑使用电容触摸屏感应人体触摸到屏幕上时自电容或者互电容的变化来实现触摸功能。人体靠近屏幕还没有触摸到屏幕的时候已经会引起触摸屏自电容或者互电容的变化,只是比较微弱。通过检测此时的电容变化量就能够实现接近传感的功能,由于没有采用接近传感器,降低了硬件的成本。

2 触控技术中的接近检测技术分类

触控技术中的接近检测技术,按照其所使用的触摸屏的种类,主要包括:光学式触摸屏的接近检测技术、电阻式触摸屏的接近检测技术、电容式触摸屏的接近检测技术、其他接近检测技术。

2.1 光学式触摸屏的接近检测技术

光学触摸面板通过液晶元件调制从背光发射的光以在显示面上显示图像,并且通过配置在显示面上的光检测器接收从显示面输出且被诸如手指的接近物体反射的光,以检测接近物体的位置等。

2.2 电阻式触摸屏的接近检测技术

在接近传感器中,借由感测阻抗变化而判别接近物体的阻抗感测型接近传感器在结构上十分相似于阻抗感测型触控传感器。然而,包括阻抗感测型接近传感器的一些接近传感器存在的问题是,很难指定感测方向。此外,因为接近传感器是感测接近物体,而不是感测与传感器接触的物体,以及便携装置的周围环境变化非常频繁,所以很有可能导致用于便携装置中的接近传感器发生误操作。因此,在接近传感器被用于便携装置的情况下,需要能够防止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误操作。

2.3 电容式触摸屏的接近检测技术

使用电容触摸屏感应人体触摸到屏幕上时自电容或者互电容的变化来实现触摸功能。人体靠近屏幕还没有触摸到屏幕的时候已经会引起触摸屏自电容或者互电容的变化,只是比较微弱。通过检测此时的电容变化量就能够实现接近传感的功能,由于没有采用接近传感器,降低了硬件的成本。

2.4 其他接近检测技术

综合利用接近传感器和相关触控技术的优点,比如通过检测操作体对触摸屏的接近以便控制该触摸屏的显示等。在使用触摸板的操作的情况下,由于通过触摸显示屏来选择显示项目,因此必须将图标和按钮显示成具有一定的尺寸。当显示区域上能够显示的信息量由于LCD清晰度的提高而增加时,如果可选择的项目彼此靠近地显示,则可操作性显著地降低。通过有效地利用显示区域的同时容易地选择与其他操作对象靠近的显示的操作对象。

3 本领域专利申请分析

触控技术中的接近检测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从1987年开始到2006年,专利申请量大致呈现比较平稳的状态,从2007年开始,专利申请量开始逐年以较大幅度增加,到2012年触控技术中的接近检测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达到最大值,从2012年之后专利申请量呈现递减趋势。分析原因,在2007年之前,触控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比较平缓,触控技术的发展不够迅速,而自从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触控手机iPhone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触控技术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一大重点,于是围绕触控技术出现了大量的专利申请。借着这股东风,接近检测技术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在触控技术领域,许多公司开始进行该领域的专利布局。于是专利申请量大量增加。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触控技术处于快速发展中时,当许多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保证触控效果上时,有些公司已经发现触控技术未来发展的热点问题,比如接近检测技术应用在触控技术领域,以提高触控触碰使用的便利性。因此,从2007年开始,大量的专利申请出现在该领域,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些公司意识到了当触控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出现瓶颈问题,如何发现新的研究领域成为推动触控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

触控技术中的接近检测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的区域分布情况呈现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日本紧随其后。自从苹果公司推出iPhone手机以来,触控技术在美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的专利申请围绕触控技术展开,由于其研究触控技术时间较早,因此,其预见到了触控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比如朝着接近检测技术方向发展,从触控技术中的接近检测技术领域美国的专利申请量可以明确看出。

通过分析相关专利申请,发现国内对触控技术中的接近检测技术领域申请不太重视,导致申请量过少,而未来在触控技术领域,接近检测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丰富,国内相关公司应注重在触控技术中的接近检测技术领域进行专利布局,以免后面技术发展受到限制。

日本和美国占据了大量的专利申请量,这也说明日本和美国是触控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十分丰富的国家。通过分析相关专利申请,发现国外对触控技术中的接近检测技术领域申请比较重视,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公司,布局了大量的专利申请,说明国外公司意识到了触控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已经从触控技术的便利性方面进行思考和革新。当未来触控技术领域区分越来越细致的时候,如何使用户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4 总结

可以看出,在触控技术中的接近检测技术领域,国内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明显少于国外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由此导致在该领域获得授权的专利量相应较少,这就对国内申请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更高质量的专利申请,从而促使国内申请人在该领域能够取得较大的技术进步,进一步推动触控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接近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在触摸屏中,且技术越来越先进。随着触摸屏追求薄型化和大屏化的发展趋势,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触摸屏的接近检测技术研究也逐渐深入,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大量公司也开始进行相关专利的布局。本文基于专利文献对现有的触摸屏的接近检测技术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触控,接近,检测

分析检测技术 篇2

摘要:桩基的应用,是为了增加房屋的地基的承载力,是整个房屋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多,相应的桩基工程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桩基工程检测控制技术逐渐成熟和先进起来,相关的标准、规范相继颁布、实施,使得桩基工程检测技术更趋于规范化,起到了促进房建工程质量的良好作用。

关键词:房建工程;桩基检测;检测技术分析

引言

经济的发展,使各类建筑工程迅速的崛起,其中施工质量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关乎着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对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方面也起着推动的作用。因此,重视房建工程的施工质量显得非常重要。而在整个房建工程施工中,桩基工程占据着主要地位,为了保证房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我们就需要对房建的桩基采取有效的检测控制技术进行认真的检测。

一、桩基检测的主要内容

(一)、承载能力检测

房建工程中对桩基承载能力的检测工作,现阶段主要择取的方式有: 静荷载试验法、静动法以及高应法。其中又以静荷载试验法是当下国内外建筑工程对桩基承载力检测中所使用范围最广,认可度最高的方法,可以说是“金标准”。房建工作中的桩基承载能力和加荷速率有着十分密切的相互关系,往往加荷速率愈慢,说明愈接近房建工程中桩基桩施工阶段实际的承载能力。

(二)、成孔检测

在房建工作施工阶段,桩基成孔的质量优劣水平将会直接影响筑后成型后桩的质量的好坏,而桩孔又极易受到诸多层面的影响,例如: 地形、人为操作等,导致偏斜、缩径以及沉渣过厚问题。桩基成孔的质量检测范围重点涵盖了对其深度、位置以及沉渣水平的指标检测。

如果成孔孔径不符合施工要求,将会对工程施工质量造成影响,例如孔径太小,会降低桩基的承载力;孔径太大,会增大桩基上部侧阻力,同时也会影响桩基的下阻力正常发挥。另外,如果桩基成孔倾斜,也会降低桩基基础的承载力。对桩基基础成孔质量进行检测,主要包括桩孔深度、直径、位置、垂直度以及沉渣厚度等。

(三)、完整性检测

现阶段在对桩基完整性的检测方法中,以低应变动力试桩法最为适用,低应变动力试桩法拥有快速、实效、可操作性强以及经济性等优势,可以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其检测原理在于,利用对桩基的桩顶附加一定的激振,从而导致桩基的周边范围土地出现振动,最终检测桩基的整体质量。

二、桩基工程检测控制技术的标准规范

对桩基工程检测控制技术的标准进行确定,要严格的依据我国相应的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进行确定。该规范中表明,为了房建工程的施工安全,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桩基的承载力进行检测,桩身可以利用抽样性检测的方法进行。此外,要保证桩基工程的全面检测,具体的检测步骤是,先全面完整的对桩基工程施行检测,待检测完毕后,对桩基工程的建设领了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承载力检测,这样做还可以评估施工质量,保证桩基工程的建设质量。

三、房建工程桩基工程检测技术

(一)、低应变反射波法

低应变反射波法是用于检测桩身的完整性,预制桩,人工挖孔桩不可能缩径; 许多的缺陷或质量事故都发生在流水处或地层变化处;地层变化对波形也会产生影响(会产生反射波)等等。因此查看地质资料,了解施工记录对确定缺陷位置有很好的帮助。利用定量分析软件对基桩缺陷程度的判定,虽然定量分析软件本身存在一些不足,但它分析了应力波在桩身传播的详细过程,只要桩周土的参数选择合理,它的作用远远大于我们凭肉眼对波形缺陷程度的判断。当然,低应变法检测时,不论缺陷的类型如何,其综合表现均为桩的阻抗变小,而对缺陷的性质难以区分,这是其最大的局限性。

(二)、超声波检测法

由超声脉冲发射源在混凝土桩内一侧激发高频弹性脉冲波,并在另一侧布置高精度的接收系统记录该脉冲波在混凝土桩内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波动特征; 当混凝土桩内存在混凝土不密实的情况时,这些缺陷面会被视作波阻抗界面。当发射出的声波到达这些波阻抗界面时,会产生透射波和反射波,使得另一侧接收到的声波能量(透射)明显小于原始能量;当结构内材料存在松散、蜂窝、孔洞等桩体严重缺陷时,入射波将发生散射和绕射现象。综合分析声波的传播时间和传播过程中的能量衰减特征、传播频率变化及波形畸变程度等特性,可以获得混凝土桩的密实度参数。通过测试桩体不同截面、各高度对应的超声波变化参数,经过数据处理软件分析就能判别桩体内部缺陷的类型、严重程度及空间位置,并对桩基整体均质性和完整性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

(三)、静荷载试验法

桩基的静荷载在实际的桩基工程检测中一般使用的是竖向额静荷载承载能力的检测,这也是该实验方法的检测对象。而且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均将静荷载试验的结果作为桩承载力的标准,这是因为静荷载试验检测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而且不对对工程桩基进行破化学的试验,并且静荷载所施的荷载速率更能满足实验要求所施加的荷载速率,这是由于桩的承载力和加荷速率有着联系,进行桩承载力检测时静荷载实验与动荷载实验相比,静荷载所施的荷载速率更能满足实验要求所施加的荷载速率,是最慢的也最接近于桩基施工时的实际加荷载速率。所以静荷载试验法被广泛应用于桩基检测中。

(四)、高应变动测法

该方法的检测的过程是通过重锤冲击桩顶那一瞬间的冲击力可能会导致桩身的塑性变形,再针对实测桩顶部的变形速度和历时程曲线进行测量计算通过波动理论分析,获得对桩身质量检测的相关数据最后计算出桩身的承载能力。高应变动测法适用于预制打入桩的动力检测,比较适合摩擦桩及摩擦端承桩不适用于端承桩,对于就地灌注的端承桩使用高应变动测法检测,如若处理不当反会容易把好桩弄坏。

四、提高桩基检测的有效措施

(一)、各类桩基检测技术的有效检测方法

若桩基检测在低应变动检测法所适用范围内,尽量采用动测法,动测结果桩基施工存在沉渣以及持力层不符合要求时,可用低应变动检测法对声波透射法进行校核;对于变动法之外的地质条件复杂,主墩桩或较重要部位的桩基,则可用声波透射法进行检测。若检测法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使得桩底持力层、沉渣等难以判断,可采用钻孔取芯法进行校核,当取芯时,通过加固处理难以解决桩基存在的局限缺陷或持力层稍差现象时,可采用高应变动检测法进行承载力检验。

(二)、各类桩基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

采用一种方法对桩身质量做出正确判断时,根据检测目的、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地质情况、设计、施工因素以及受检桩类型等,同时选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实现优势互补,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联合低应变法和钻孔取芯法处理大直径灌注桩的完整性。

结束语

房建结构施工安全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桩基的检测,因此我们要重视桩基检测工作,结合房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桩基质量检测技术,按照检测步骤进行认真检测。同时,要选择专业能力强的检测人员进行检测工作,以保证桩基检测的质量和检测评定结果的可靠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桩基工程质量乃至整个房建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参考文献

分析检测技术 篇3

【关键词】食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食品质量检测技术

现目前,在食品快速检测技术中,主要的一项检测技术就是理化检车,该检测技术在实际使用后,能够在2个小时之内就迅速的得到较为精确的检测结果。并且,在当前科技技术持续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这一类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特别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作为核心检测技术的发展最为循序。而目前使用较为频繁并且技术主要是以下几个:快速检验纸片法、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化学比色法、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便携式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下文主要针对食品检测技术中的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快速检验纸片法

目前已经有许多微生物检测纸片,可分别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沙门菌、葡萄球菌等,这些纸片快速检测与传统检测方法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好。如用大肠菌群快检纸片检测餐具的表面,操作简便、快速、省料,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发酵法符合率高。霉菌快速检测纸片采用25℃或36℃生化培养箱培养48h就可以观察结果,能够准确、快速地反映食品中霉菌的实际污染情况。纸片法与国标法在霉菌检出率上无显著性差异,且菌落典型,易判定。纸片荧光法利用细菌产生某些代谢酶或代谢产物的特点而建立的一种酶——底物反应法。只需检测食品中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有关酶的活性,将荧光产物在365nm紫外光下观察即可。同时纸片可高压灭菌处理,4℃保存,简化了实验准备、操作和判断。

2.免疫学技术

通过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免疫方法的优点是样品在进行选择性增菌后,不需分离,即可采用免疫技术进行筛选。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所以该方法的种类特别多,目前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主要有免疫磁珠分离法、免疫力检测试剂条、免疫乳胶试剂、免疫酶技术、免疫深沉法或免疫色谱法等。由于免疫法有较高灵敏度,样品经增菌后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检出度,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反应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如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可有效地收集、浓缩大量样品中的少量病原微生物,为研究TDH阳性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的应用价值。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可用于迅速检测沙门氏菌,将抗沙门氏菌多抗用抗原吸收法封闭与其他肠道杆菌的交叉反应,标记胶体金溶胶制成探针,采用多膜复合的方法制成免疫层析条,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3.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中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PCR技术检测细菌的基本原理是应用细遗传物质中各菌属菌种高度保守的核酸序列,设计出相关引物,对提取到的细菌核酸片段进行扩增,进而用凝胶电泳和紫外核酸检测仪观察扩增结果。从PCR扩增开始到得出实验结果一般仅需2~4h,再加上富集的时间,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控制在24h之内。这些技术都能够产生出极为精确的检测结果,并且利用这类方式所获得的检测结果能够促使检测结果的判定更加精确。

4.化学比色法

一般的仪器分析法和化学比色分析法相比较而言,远不如化学比色分析法的成本低,并且该检测方式的实际操作流程相对简捷,检测的结果也更为直观,在经过一次使用之后便直接丢弃,并不需要对相关设备进行维修,专一度高,灵敏度高,该方式极其适合被使用到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来。所以,就目前来看,该技术的发展速度较为迅速。而在使用化学比色方法的过程中,其中会涉及到大量的试纸和检测剂,这两者都是能够快速对特定物质产生相应变化的待测物质,在进行检测完成并且发生变化之后,其纸条便可以使用比色卡来进行对比,从而在其中找出具体的变量。在当前检测仪器持续不断发展、提升的情况下,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微型便携仪器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提升。

5.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可以说是20世纪末所发明出来的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科技技术,该技术中融合了化学、计算机、物理、生物等各个尖端学科,大量尖端技术的融合促使其有着极其精确的检测结果。并且在使用该技术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能够一次性就得到丰富的检测信息,这使得生物芯片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极其热门的一项热点技术。该技术在实际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都是直接通过微阵列的方式来对多种不同的配体进行固定,并且使用特殊的标记物质对实其中所涉及到的基因、抗体等进行标记,从而利用整个检测过程中各个不同配体之间的反应和特异性相结合的靶分子,利用极其特殊的装置对靶物质进行相应的检测。而根据生物芯片自身的运作原理不同,可以将生物芯片分为以下几种:基因芯片、蛋白芯片、芯片实验室等等。

6.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

生物传感器元件自身有着较高的专一性,能够对特定物质的具体浓度进行迅速检测的装置。并且和以往传统的离线分析、化学传感技术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之后,能够明显的发现生物传感器自身有着极大的优势,例如成本低、微型化、编写、稳定、灵敏等方面的特性,所以,该项设备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农药残留、添加剂、微生物等方面的检测工作中并且获得了极为良好的检测结果。

7.便携式色谱质谱联用仪

随着与检测技术相关的各种配套装备的不断发展,近几年针对食品安全的检测车使以前无法应用到现场的一些检测方法得到进一步应用,车载色谱质谱联用仪主要有主机、顶空设备、采样探头和专用笔记本电脑四部分组成,他的优点是可以较快的检测到极低的污染,并能分析污染物质的化学成分,而且与仪器相配套的笔记本电脑里还储存有两千种有害化合物的分析材料,可以针对检测的物质立即从电脑里调出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选取处置方法。

8.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食品自身所具有的安全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说我国目前已经针对这方面的问题采取了一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但是仍然无法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所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人们日常生活的安全性,就应当持续不断的对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逐渐完善这一检测机制,这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汪琦.食品中霉菌检测两种方法的比较.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

[2]王晶,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丙烯醛分析检测技术研究 篇4

丙烯醛 (Acrylaldehyde) 为无色液体, 沸点52.5℃, 20℃时的蒸汽压为28.53k Pa, 有特殊气味, 属高毒类, 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可经呼吸道吸人、胃肠道和皮肤吸收, 并对上皮细胞造成一定的伤害, 导致咽喉炎, 胸部压迫感、支气管炎等, 大量吸入可导致肺炎、肺水肿, 并可出现休克、肾炎及心力衰竭, 丙烯醛及其液体损害眼睛, 皮肤接触可致灼伤[1]。 丙烯醛对环境有较大的污染, 属于美国EPA水环境中129 种优先污染物, 也属美国EPA优先污染物表中20 种农药之一, 可长期存在于底泥中并能被生物积累, 然后通过水、食用植物、动物进入人体。 然而, 丙烯醛在工业领域又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是合成树脂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 也大量用于有机合成与药物合成, 如树脂、橡胶、塑料、香料及其制药、电器制造、炼油、食品等工业, 是现代化工极为重要的基础原料和中间体, 可以通过乳液聚合、溶液聚合、共聚等加工方式制备出各种聚合物。 鉴于其具有如此不可替代的应用性, 又伴随着这样的毒性以及环境特性, 开展丙烯醛的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便变得至关重要。

2 国内外丙烯醛的分析检测技术分析

目前, 国内常见的关于丙烯醛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顶空法、固相微萃取、吹扫捕集及直接进样, 但相关的文献资料较少。同时由于丙烯醛具有活性高、挥发性大、热不稳定性等特点, 故其色谱性能比较差, 在利用色谱法进行检测时多采用衍生化方法。 但衍生化色谱分析法仍有许多的局限性, 如稳定性差、采样耗时长、分离度低、易受干扰等, 目前主要用于气相样品的检测。 表1 为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丙烯醛的检测方法汇总:

2.1 丙烯醛样品预处理技术

目前常用的关于丙烯醛样品的预处理技术主要有固相微萃取技术 (SPME) 、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 (SBSE) 、大容量吸附探针 (HCSP) 萃取技术等。 固相微萃取技术 (SPME) 是在固相萃取技术 (SPE)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集采样, 萃取, 浓缩和进样于一体的无溶剂样品微萃取新技术。 与SPE相比, 此技术应用范围更广, 能同时适用于气体样品和液体样品的检测, 是一种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的新技术, 操作简单, 携带方便, 费用低廉、敏度高、无需使用溶剂及易于与气相色谱 (GC) 、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质谱仪 (MS) 、毛细管电泳 (CE) 等分析仪器联用的优点。 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 (SBSE) 是与SPME原理相同的萃取技术, 通过增大固定相的吸附面积, 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在检测含丙烯醛等强挥发性物质的样品时, SPME及SBSE、HCSP技术预处理后的样品在进入GC气相色谱柱之前需要进行冷冻处理。 大容量样品富集探针 (SEP) 技术综合了以上各种技术的优点, 省去了热解析及冷冻处理的过程, 操作更简捷, 可同时适用于固相、气相、液相样品的分析检测。 以上所介绍的各种技术主要用于检测空气和废水中的挥发性醛类物质的含量。

2.2 气相样品中丙烯醛的检测

目前常用的对于气相中的丙烯醛的检测主要有分光光度法、气相、液相色谱法。 分光光度法:此法有4-己基间苯二酚分光光度法和色氨酸分光光度法。 前者主要是将空气中的丙烯醛吸收在乙醇-三氯醋酸介质中, 在二氯化汞存在下, 与4-己基间苯二酚进行缩合反应, 生成的蓝色化合物在605nm处有最大吸收, 通过吸光度-浓度标准曲线测定实际样品中丙烯醛的含量[18,19]。 4-己基间苯二酚分光光度法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测定丙烯醛的方法, 此法简单快速, 特异性高。 但由于丙烯醛易被氧化特性, 使得4-己基间苯二酚分光光度法采样后需快速测定, 给日常监测工作带来不便。 色氨酸分光光度法主要是将丙烯醛经吸收管吸收, 在吸收液中的浓盐酸的作用下, 丙烯醛与色氨酸进行缩合反应, 生成紫色化合物。于57Onm波长处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其吸光度, 此法采样后不易长时间保存, 必须在2h内分析, 不能满足远距离采样要求。 气相色谱法:有直接测定一气相色谱法、 热解吸一气相色谱法、活性炭管采集-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直接测定见标准方法GBZ/T160.52-2007 标准中采用直接进样进行检测分析, 检出限为1mgm-3。 热解吸法GBZ/T160.52-2007 标准中规定当空气中丙烯醛浓度小于5mgm-3时, 可以预先将丙烯醛冷冻浓缩在6201担体上, 然后热解吸进样测定, 需要浓缩装置和热解吸装置, 操作复杂, 一般实验室较难达到要求[20]。活性炭管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理化性质被广泛应用于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非极性和弱极性有机组分。 用活性炭管采样测定气相中的丙烯醛简单适用, 重现性好, 灵敏度高。 可为日常检测工作中样品的保存和运输提供较大便利。 液相色谱法:可以利用丙烯醛和2, 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苯腙 (DNPH) 这一特性进行测定。 也有文献报道可以用吸收液将气体中的丙烯醛吸收后用二硫化碳萃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测定, 相对于固体介质采样, 吸收液采样对于现场操作带来不便[21,22,23]。

2.3 液相样品中丙烯醛的检测

液相中丙烯醛的检测研究多见于水中检测, 环境质量标准中对于水中丙烯醛的检测推荐的标准方法为填充柱气相色谱法[24,25], 该法直接大体积进水样分析, 会造成固定液流失, 分离效果差, 影响定性、定量结果, 且灵敏度也较低, 有文献报道用气-质联用法[26], 该法成本相对较高;有用衍生化后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27], 虽然灵敏度高, 但方法繁琐。有文献在使用直接进样[28]、顶空进样[29]、吹扫捕集[30]毛细管气相色谱法上对丙烯醛的检测方法进行改进, 直接进样简单快捷, 但水样色谱柱和检测器有一定影响, 顶空进样方便干扰少, 但灵敏度不够高。

2.4 固相样品中丙烯醛的检测

固相样品的检测常见的为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样品中所含的丙烯醛会挥发至顶空瓶上部空间, 并在气液固三相中达到动态平衡, 取一定量顶空瓶中气相用色谱进行分析。 在美国环保局的标准化检测方法METHOD8260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 中提供了共沸蒸馏法 (METHOD 5031) 、 真空蒸馏法 (METHOD 5032) 等前处理方法[31]。 在国内标准中的处理方法为按照国标规定将土壤等固相样品取样后冷藏密封保存, 低含量样品可以用基体改性剂改性 (常用的基体改性剂有p H小于等于2 的磷酸中添加氯化钠制成) , 然后通过震荡等方式处理后直接进行色谱检测分析。 高含量样品可以先用甲醇震荡处理后再添加基体改性剂改性进行分析检测[32]。

3 结论

电涡流无损检测技术分析论文 篇5

【关键词】无损检测;电涡流;柔性线圈

1前言

电涡流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电涡流效应的无损、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具有线性度高、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且能静态及动态的进行测量等特点。同时由于电涡流效应的限制,电涡流检测只能用于探测金属材料的无损检测,如管、棒、线、板材及零部件缺陷检测;金属焊缝质量的检测;飞行器的疲劳老化维护以及管道系统的腐蚀检查等。与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相比,电涡流检测技术的主要优点有:(1)对导电材料的近表面及表面缺陷有较高的灵敏度;(2)对影响涡流特性的各种物理和工艺因素均能实施检测,适用范围广,测量范围大,灵敏度高;(3)在一定条件下,可提供裂纹深度的信息;(4)结构简单、对成型的被测件容易实现自动化检测、安装方便不需要耦合剂;(5)可用于高温、薄壁管、细线、零件内孔表面等其它检测方法难以进行检测的特殊场合。同时,由于涡流效应的限制,电涡流检测技术只能检测导电材料表面及近表面缺陷,其检测结果会受到检测对象形状、材料特性以及检测对象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残磁效应的影响,同时,电涡流检测的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180摄氏度。

2电涡流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电涡流检测技术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D.E.Hughes首次利用涡流效应的感生电流实现了对不同金属和合金的判断。而电涡流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基于20世纪50年代,德国Forster发表的一系列关于消除涡流检测中干扰因素的论文,其提出的阻抗分析法理论,为现代涡流检测理论和设备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而现阶段电涡流检测技术的主要向非常规电涡流检测技术及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这两个方向发展。

2.1非常规电涡流检测技术

为解决常规电涡流检测结果存在对深层损伤检测灵敏度不高、提取的信息量较少、检测效率较低等局限性,逐渐发展出使用非单频正弦电流作为激励信号的非常规电涡流检测技术,根据激励信号种类的不同,主要包括多频电涡流检测技术、脉冲电涡流检测技术、远场电涡流检测技术。多频涡流(Multi-frequencyEddyCurrent)检测技术是采用含有多种频率成分的信号作为激励信号的检测技术。其激励信号的频率根据所需的检测的参数进行选择,当需检测的参数为n时,就需要激励信号包括n个频率成分,将响应信号按各自频谱分别进行解调,最后将各个解调信号以指定的方式进行混频,最后综合分析处理数据。由于多频电涡流检测技术能够抑制多个干扰因素,所以其检测的灵敏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均得到提高。可以看到,多频检测技术的关键问题为多频信号选择以及响应信号的分析和处理[2]。脉冲涡流(PulsedEddycurrent,PEC)检测与多频涡流检测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作为激励信号的方波可以看做是衰减型的多频信号,多频涡流检测可以看做具有高频谐波加权补偿的脉冲涡流。相比较而言,脉冲涡流的检测速度更快、检测效率更高、且包含的信息更多,设备成本也更低。由于脉冲信号产生的涡流衰减更慢,可以用来分辨多层金属结构分辨及更深层的缺陷检测。当前,脉冲涡流检测技术多用在检测多层金属结构的腐蚀与裂纹缺陷以及评估金属底层上导电涂层的厚度、电导率及磁导率等物理特性等方面[3]。远场涡流(RemoteFieldEddyCurrent)检测技术是一种能穿透金属管壁的低频涡流检测技术。其探头由一个激励线圈和一个设置在与激励线圈相距2~3倍管内径处的较小的检测线圈构成,由于检测线圈能有效地接收穿过管壁后返回管内的磁场,所以可以有效的检测金属管道的内壁缺陷与管壁厚薄。但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导电板材中同样存在着远场涡流现象[4]。

2.2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

由于生产、控制系统的复杂性越来越高,需要检测的缺陷尺寸很小或检测部位难以接近以及检测对象具有复杂的表面形貌时,传统的柱状线圈探头已经无法满足检测需求。为满足这些特殊结构的测试需求,需要传感器具有不受被测物体形状限制,能贴附于各种规则或不规则曲面,且依旧能实现正常的传感功能等特点。伴随着印刷电路板(PCB)、半导体制作(IC)及微电子加工(MEMT)技术水平的提高,柔性电涡流传感器应运而生。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主要指是使用制作在柔性/可延性塑料或薄金属基底板上的柔性探头的电涡流检测技术,其最大特点是能够被折叠或卷曲,对被测对象表面形貌的弯曲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且其结构简单、封装方便,可以根据测试要求任意布置,具有比普通传感器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使用的探头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平面线圈和MWM阵列(MeanderingWindingMagnetometerArray,MWM-Array)。其中,如图1所示,平面线圈可以是矩形、圆形或多边形螺旋线圈,其结构可以是单层线圈或双层线圈。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主要受制于挠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FPCB)技术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MWM阵列是1999年由JENTEKSensors公司研发出的一种新型探头结构。如图2所示,MWM阵列探头的基本结构是由一个蜿蜒的激励线圈绕组和多个穿插于激励绕组之间的检测绕组组成,MWM阵列探头产生的电场在导电材料中的渗透深度除激励频率外,在激励频率较低(<1MHz)时还和i有关[5]。现阶段,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均有实际运用,国外的Olympu、eddyfi、zetec及JENTEKSensors等公司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基于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的商业化商品。国内的清华大学和空军大学[6]也对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3电涡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磁涡流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电涡流检测已从单一的涡流方法发展到包括涡流、漏磁、微波、磁记忆、电流扰动等以电磁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无损检测技术,如磁光/涡流成像检测(Magneto-opticEddyCurrentImaging,MOI)技术和将巨磁阻元件和电涡流线圈进行一体化的检测方法。其中MOI做为一新兴涡流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快速、精确的大面积实时检测,并可将本来非可视的亚表面细小缺陷可视化,检测结果直观准确。目前,MOI技术目前主要用于航空部门对飞机的维修检查中[7]。而将巨磁阻元件和电涡流线圈相结合的检测方法特别适用于强磁性材料的检测[8]。

4结论

联网审计分析及技术要点分析 篇6

【关键词】联网审计;分析;技术要点

当前世界各国的联网审计的发展情况不同,其应用的测量方法和手段也不同。近年来我国联网审计技术和审计模型的开发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在基层联网审计工作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专业的联网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需要对联网审计的技术要点进行全面的掌握。针对突出问题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不断促进联网审计的健康发展。

一、结合当前联网审计发展情况探讨制约联网审计发展的因素

1.联网审计的成本

通过对当前联网审计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在基层联网审计过程中,存在着成本管理问题,成本管理问题是联网审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对于基层联网审计而言,其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联网审计成本管理包括显性成本管理、隐性成本管理等方面。通过相关统计和预算,结果表明以地税、社会保障为重点的联网审计,其建设成本比较昂贵,一般在百万元以上,对于市、县级城市的审计机关而言,是比较难接受的。

2.专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

在当前联网审计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联网审计工作是一项集合了计算机技术和审计业务的工作。对于审计人员而言,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会计、财务等专业方面的知识,另外还要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加强对计算机软硬件的了解。

3.被审单位的配合

对于任何一个单位而言,其愿意与审计部门联网并接受全天的监督是需要勇气的,对于很多审计单位而言,其不愿意与审计局进行联网审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财务数据泄露问题、“敏感数据”的泄漏问题。在实际的联网审计过程中,出现被审计单位拒绝的现象,拒绝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泄漏财务数据、资料等。

二、结合目前联网审计发展情况采取有效的联网审计技术要点

1.审计业务网组技术

在审计人员对基层被审计单位进行远程终端查询时,需要利用基层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入基层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占用相应的系统资源,其将对基层被审计单位的正常作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远程网络审计过程中,在网络宽带不足的情况下,审计业务网组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应用价值,网组技术包括:PSTN电话拨号、ISDN电话拨号、利用被审计单位楼宇内现有局域网资源组审计网络等。

2.被审计单位数据采集技术

结合当前的联网审计发展情况,数据采集技术是必要的。审计机关在实际基层使用被审计单位月备份、年备份等数据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信息系统进行采集,为了提高审计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需要应用被审计单位数据采集技术。被审计单位数据采集技术包括:设置前置机、PC服务器的群集、前置机审计模型等。

3.联网审计的安全技术

联网审计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即数据采集安全、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安全制度管理。其中注意数据采集的安全,禁止出现审计人员直接操作审计单位数据库的现象,如果基层审计单位在进行审计前置机迁移数据时,需要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审计人员直接进入被信息系统。还要注意数据传输的安全问题,在局域网的情况下进行现场网络审计,需要被审计单位注意数据传输的安全问题。通常由平台解决数据传输安全问题,进入楼宇后的安全问题需要审计机进行重点关注。

另外要注意数据存储安全问题,审计机关的重要资产是大量的数据,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存储安全采用必要的措施。对联网审计存储安全需要采用必要的措施,主要包括:进行经济合理的备份、对数据进行适度的恢复、避免出现误删除现象。最后要注意聯网审计的安全管理,根据基层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机房管理系统,对终端机使用权限审批、数据备份等进行全面的规定,加强对数据存储的监控和日志管理。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联网审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联网审计技术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应用。通过对我国近年来联网审计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我国的联网审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联网审计的管理存在混乱的现象、联网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等,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采用及时、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从而促进联网审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增强,杜升之,王敞,孙青林,袁著祉.核酸序列数据库上的联机分析处理[A].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2]江汉石油管理局审计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课题组.浅谈审计日记制度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作用[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4

[3]赵华光,马日波.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控制[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4

作者简介:

技术创业企业的技术战略分析 篇7

创业以其在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而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创业的类型不同, 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所谓技术创业, 主要是指依靠科技成果建立起新的科技型企业。通过技术创业不仅可以为社会造就技术创业人才, 而且还通过创办起来的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最具活力的因素。技术创业强调的是创业者, 突出他们有技术, 并且是以这种技术方面的优势来进行创业, 进而经营自己的企业和事业。这与其他方式的创业企业或创业服务是不同的。人们也许听惯了“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概念, 但是这些概念与技术创业侧重点不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是中国青年中的优秀分子, 创业首先是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途径之一。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413万, 2007年达到495万, 2008年达559万, 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 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 比2008年增加52万人, 而“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这么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自主创业无疑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渠道。不仅如此, 这么一个渠道还是最好的渠道之一, 这是因为从事技术创业的大学生都必须有创业的点子, 而这些点子通常是建立在所拥有的某些核心技术 (甚至具有专利权) 的基础之上。因此, 本文研究技术创业企业的技术战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技术创业企业的技术战略

技术战略是指企业技术选择的表现形式, 包括为获取、维持、利用和放弃技术能力而投入的资源, 它决定了企业基本技术能力的特征和程度, 以及可用的产品和过程平台, 主要包括研发过程中的项目选择和优先级划分、内部资源分配和外部技术投资选择等。研究表明, 技术战略并不仅限于高技术行业, 而是企业普遍需要考虑的问题, 因为那些能力驱动型或顾客驱动型产业也都需要技术战略, 尽管这些行业的技术战略较为模糊, 但却决定了技术能力以及企业产品和过程平台的选择。一般来说, 企业技术战略主要受到环境、高层管理、资源和组织4个方面的影响: (1) 环境维度。公司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外部环境的影响, 包括任务环境 (如客户、供应商和竞争者) 、产业环境 (如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独占权、商业化新技术所需要的配套资产、主导设计和产业标准的出现、采用某些技术的收益递增等) 和宏观环境 (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等) 3个方面等; (2) 高层管理维度。管理高层是决定技术战略与企业整体战略有效结合的重要因素。与技术和创新相关的事物和问题是所有公司总经理工作组成部分, 总经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获取、形成和配置技术和创新资源; (3) 资源维度。资源决定了企业可以采取的技术战略以及技术战略的执行, 企业必须投入资源来进行一系列的技术选择 (产品、价值链中需要获得、应用、市场化或放弃的技术) , 这些决定着企业技术战略的范围和领先程度的选择、收到财务资源可用性的影响; (4) 组织维度。技术战略应该包含组织设计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因为如果公司能够满足技术战略的竞争方面、价值链方面以及资源投入方面对组织的要求, 技术战略就可能更有效。

技术是技术创业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选择合理的技术战略对技术创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 企业的技术战略包括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转移战略。但必须注意的是, 不同技术战略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也并非绝对明晰。技术创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多种技术战略, 搭配使用, 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的技术战略组合。

1.1 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顾名思义, 指的是企业通过自我研发或者合作研发, 实现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战略包括技术领先和技术模仿两种战略。

(1) 技术领先。

技术领先是指企业试图成为第一个实现新技术研发的企业, 在技术创新上具有率先性。所谓率先创新, 即指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 产生核心技术或核心概念的突破,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 率先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开拓, 向市场推出全新的产品或率先使用全新工艺的一类创新行为, 是根本性的创新。采用技术领先战略的企业, 由于企业的新产品率先进入市场, 企业得以在一定时期内垄断市场, 赚取超额利润;同时通过制定有利于自身的行业标准, 技术领先企业可以提高后来企业的进入壁垒, 从而达到左右行业发展的目的, 确保自己在行业中的核心地位;并且作为新市场的开拓者, 技术领先创新企业能率先建立起供应和销售网络,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此外, 由于新的技术和产品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 技术领先创新者得以享受到范围经济。

但是, 技术领先企业往往需要有大量的研发经费、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先进的仪器设备等大量资源的投入;同时, 由于技术领先企业开发出的新技术具有史无前例的率先性, 市场需求的不确定程度非常高。正如一句行话所言:“快一步是先驱, 快三步是先烈。”由于难以拿捏技术领先的程度, 因此, 难以预测产品的公众接受度, 资源投入可能难以收回, 投资风险度极高。

(2) 技术模仿 (技术追随) 。

技术模仿是指企业试图采取跟踪战略, 在技术领先企业研发出新产品后, 通过实物剖析或情报分析等合法方式, 掌握新技术的关键内容, 然后再进行二次开发, 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升级。技术模仿的基础是模仿创新, 所谓模仿创新是指企业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为榜样, 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 跟随率先者的足迹, 充分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通过引进购买或反求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 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创新进行改进和完善, 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 参与竞争的一种渐进性创新活动。这种模式对于激烈的竞争中的创业企业不仅投入较少、风险小, 而且由于晚进入市场, 特别是可以观望市场的发展和演变, 选择适当的时间进入, 因而可有效回避市场沉默所导致的损失和市场开发初期需求和市场行为不确定性的风险, 成功率高。同时凡是在市场受欢迎的创新产品, 多数技术水平较高, 企业模仿这样的率先创新, 通常都会有较高的技术起点。进而模仿者的技术水平提高, 创新能力增强, 抢占更多市场, 进入良性循环。当然, 模仿创新同时也有一些缺陷和劣势, 一是被动性, 在技术方面有时只能被动适应, 在技术积累方面难以进行长远的规划;二是有时会受进入壁垒的制约而影响实施的效果, 这种壁垒一方面是自然壁垒, 如核心技术信息被封锁, 另一方面是法律保护壁垒, 有时会和率先者知识产权发生矛盾, 阻碍模仿创新的发生。

对于我国大多数技术创业企业而言, 技术模仿策略比较适合。正如上文所述, 技术领先企业需要具有雄厚的研发能力, 丰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风险抵御能力, 而我国大多数技术创业企业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同时, 我国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科技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这为我国技术创业企业通过采取技术模仿策略得以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 采用技术模仿战略的企业由于没有进行创新性的、开创历史性的研发活动, 而只是在已有技术上进行二次开发。因此, 其研发资源的投入相对较小。并且技术模仿企业是市场的后进入者, 因此, 无需承担市场需求不确定等风险。此外, 它还能享受诸多外溢效益, 投资风险因此较低。

但是, 由于技术破译难度大, 迫使技术追随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和情报分析能力。随着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日益完善, 技术领先企业对其新技术进行了日益严密的保护。因此, 技术模仿企业的技术破译难度越来越大。同时, 大量的技术模仿企业的存在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由于技术模仿者是市场的后进入者, 因此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一方面, 技术领先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有形或无形资产, 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另一方面, 大量其他模仿者迅速进入市场。因此, 市场竞争将惨烈无比。另外, 由于技术模仿企业在技术上依赖于技术领先企业, 因而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难以采取主动的应战策略, 其技术创新将变得十分被动。

1.2 技术转移战略

技术转移战略一般包括技术转让与技术引入两个方面。作为技术转移战略的技术转让指的是企业将自行研发或持有的某项独特技术转让给其他组织, 以获取高额转让费用的技术策略。技术创业企业通常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 然而由于受到企业资源、规模的限制, 企业可能缺乏利用技术的能力, 或者缺乏开发市场的能力, 或者希望集中资源继续进行核心技术的开发。面对这些情况, 技术创业企业往往会作出技术转让的战略决策, 将非核心技术专利转让, 以换取转让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转让是一种极具风险的战略。因为技术转让不仅可能为自己树立强劲的竞争对手, 而且也可能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因此, 技术转让时机的选择和把握是非常关键的。特别对于以技术作为竞争优势的技术创业企业, 选择技术转让决策时必须经过深思熟虑, 统筹兼顾, 仔细权衡。不仅要考虑现状, 还应预见未来。

作为技术转移战略的技术引入一般指的是有一定研发能力的技术创业企业引入未进入市场的非成熟的技术成果, 通过二次开发, 使其适应自己的企业基础, 并使其实现商业化。我国技术创业企业目前大多采用以产学联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引入策略。以产学联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技术策略可以使企业与高校有机结合、实现“双赢”局面。高校可以丰富技术创业企业的科研信息来源, 提高其技术研发能力, 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弥补其在有关资源上的不足。同时, 通过长期合作, 企业还可以从与高校的合作中, 获取许多额外的收益。例如:了解更多关于行业的信息和动向, 优惠获得教室、教师等员工培训设施和资源, 低成本获取高素质人才, 比如如果能够成为高校学生的实习基地, 就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与此相应, 企业也大大提高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减少了高校技术成果的闲置和浪费, 同时也使高校的研究课题更加贴近和面向市场, 更具有需求导向性, 更好地引导高校走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产学联合的主要形式包括短期合作形式和长期合作形式。短期合作形式有有限委托合同研究、项目合作研究和人才交流等方式;长期合作形式涵盖在高校设立企业的实验室、研究所、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多种层次和多种方式的合作。

2 技术创业企业技术战略管理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1 客观上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低, 同时主观上忽略知识产权管理

我国专利申请、交易、保护成本高、障碍大;而我国现行专利法对侵权行为制裁不力, 专利侵权成本相对较低。由于专利侵权案涉及复杂的技术和法律问题, 往往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技术鉴定, 从而延长了诉讼周期。以至专利侵权案往往伴随专利无效宣告程序而中止诉讼, 此外, 地方保护主义、社会上不正之风对审判人员的影响也会延缓专利诉讼的进程。反观专利侵权成本,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尚无规定专利侵权的最低赔偿金额, 赔偿也是采取“填平原则”, 即损失多少赔偿多少, 不具有惩罚性, 这就加大了保护专利的难度。与此相应, 技术创业企业普遍忽略知识产权管理。本文所指的忽视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 它指的是技术创业企业对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没有很强的保护意识和有力的保护措施。众所周知, 科技研发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工程, 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型企业尤为不易。技术创业企业研发新产品的目的在于获得一定时段内的市场垄断, 并获得相应的创新收益。如果没有及时申请专利, 研发成果极易被人剽窃, 企业所有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另一方面, 它指的是技术创业企业在进行某一产品研发前, 没有去专利局查询的习惯, 以至于重复开发、资源浪费的理象严重。技术创业企业内部资源宝贵, 因此一定要合理利用。在进行一项技术研发前, 企业应该调查相关已有的专利成果, 或者绕过他人的专利, 避免侵权行为, 或者利用他人的专利成果, 搞二次研发, 以避免科研经费和科研人才的重大浪费。

2.2 忽略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研发活动的持续进行

技术型创业往往在创业伊始表现出强大的技术创新热情。技术型创业者急于将手中掌握的技术转化为产品, 因此在研发上投入极大的精力。然而, 技术创业企业往往容易忽略技术的继续升级和研发活动的持续进行。产品周期短是高新技术行业的一大特征, 时效性是决定技术创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 技术研发活动应当贯穿在技术创业企业的整个成长周期, 一刻的停滞就会导致企业创新优势的丧失。

技术战略要求技术创业企业不断寻找下一个技术创新项目。正如比尔·盖茨所说, 比起商业奇才, 他更愿意别人称他自己为预见家。市场竞争如同一场博弈游戏, 谁能预见下一步, 谁就能成为胜利者。同样, 在这场技术创业企业间的竞争中, 谁能预见下一个可能赢得市场的新技术并加以研发, 谁就能成为最终的成功者。

产生忽略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研发活动的持续进行问题的根源, 除了上述主观原因外, 还有两个客观原因: (1) 缺乏资金来源和融资渠道。在发达国家, 技术创业企业科技创新获得各种资金的支持比较容易, 而且很多发达国家都有相应的体制和政策支持创业企业搞自主创新。我国目前创业企业还缺少正常畅通的融资渠道, 除了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用于技术创新的贷款, 创业企业一般也不具备大企业拥有的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融资手段;在国外普遍的风险投资和天使资本在中国也较难获得。另外, 创业企业从政府获得的技术创新活动资金也极为有限。因此, 创业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现象, 融资困难成为制约技术创新的突出问题。 (2) 研发基础薄弱。创业企业规模小, 物质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创业企业对技术开发的经费投入过少。许多创业企业甚至没有技术创新资金, 很少有创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培训中心和信息中心。许多创业企业的科研支出还不到销售收入的1%, 而有关研究表明, 企业要想长期生存下去, 其科研支出至少应占销售收入的2%~4%。因此, 技术创业企业还应加强融资渠道的管理, 增强研发势力, 以确实保证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研发活动的持续进行。

2.3 盲目追求企业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

一些技术创业企业片面认为科技含量越高的产品市场需求越大, 带来的附加值越高。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了高新技术产品大量重复建设, 供大于求, 库存积压严重, 资源极度浪费。其实, 高科技含量与高市场需求、高附加值并不能画上等号。技术不能决定市场需求, 也不能决定企业收益。比如前几年, 我国出现的VCD生产线重复引进, VCD产品大量库存积压, 无数高科技企业因此倒闭。这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另外, 企业不应该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 投身于自己不擅长的技术领域, 反而得不偿失。

2.4 盲目追求企业设备的高新技术含量

好的工具确实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 如果盲目购置企业高新技术设备, 那就是不理智的行为。比如有一家企业曾花费巨资从国外引入设备, 然而由于无操作人员, 任设备闲置数年,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技术创业企业来说, 企业资金因为有限而显得尤其宝贵, 因此, 一定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合理配置资源, 平衡企业硬件和软件的发展。

技术创新是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不断进步的科技将有利地助推技术创业企业更上层楼, 使技术创业企业健康成长、不断发展壮大。强化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战略管理是全面推进和完善该类企业成长壮大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摘要:本文在探讨技术创业企业的概念及其技术战略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 剖析了技术创新战略 (包括技术领先战略和技术模仿战略) 和技术转移战略 (包括技术转让战略和技术引入战略) 的内涵及优势和劣势, 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技术创业企业技术战略管理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旨在为技术创业企业的技术战略管理和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这对促进技术创业企业的蓬勃发展, 推进就业和创业将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技术创业企业,技术战略,技术创新,技术转移

参考文献

[1].胡继灵.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8)

[2].赵炎等.技术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分析检测技术 篇8

计量检测技术包括科学计量、法制计量以及工业计量3方面的内容。科学计量是运用于科学技术领域的计量检测技术,研究的主要是计量学,计量学主要是讲解如何测量以及如何确保计量工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工业计量则是在企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为获得较好的生产数据而进行的,在计量检测技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更好地保障产品质量,避免不准确测量带来的损失和危害。而法制测量更多倾向于通过测量来确保计量的准确性,加强了计量工作的权威性、法制性和可靠性。

2 计量检测技术及企业计量要求

2.1 检测技术及测量方法

计量检测技术是以研究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以及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检测技术主要研究被测量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计量检测技术主要研究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以及 信息处理,以使产品质量得到更大限度的保障。

计量检测技术的测量方法就是测量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测量方法直接关系到检测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因此需针对不同的检测目的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法,并根据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工具,组成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 进行实际测量。计量检测技术中的测量方法跟据方式可分为偏差式测量、微差式测量以及零位式测量,如果按照精度分类可将其分为等精度测量和非等精度测量,如果按照变化情况则可将测量方法分为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如果按照原件接触关系分类的话可将测量方法分为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计量检测技术中测量方法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测量对象来确定的,每种对象都有其特性,所以对产品进行计量检测的过程中切忌使用同一种测量方法,否则会造成测量结果产生一定偏差,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

2.2 企业计量要与国际标准接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在自由竞争的机制下,很多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产品质量,导致有关企业产品质量的问题频频出现。以次充好、刻意降低产品质量的问题引起广大受众的关注。这不仅关系到我国企业的直接利益, 同时还关系到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另外,产品的质量问题还会让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大大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形象,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势在必行,不容置疑。

企业计量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当前采用较多的是GB/T 19000 ISO 9000系列标准和GB/T 19022 - ISO 10012标准。其中,GB/T19000系列标准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一个对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安装以及服务全过程的完整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具备一个完整的检验系统,为确保产品质量,要求最大程度、最严格的控制生产过程。而GB/T 19022标准则细化了GB/T 19000系列标准对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

2.3 GB/T 19000 系列标准对计量的保证要求

品质竞争已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主要手段,实行ISO 9000国际标准化的品质管理,可使产品品质得以稳步提升,确保企业在激烈的产品品质竞争中占据优势。GB/T 19000系列标准对计量保证的要求,明确产品全部测量项目所需的准确度,选用合适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保证必须的准确度以及用以证实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在GB/T 19000族标准中,测量工作如检验、测量和试验等是质量环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族标准的质量体系要素中的主要要素之一。GB/T 19000标准也规定,要对全部测量与试验系统,包括从测量设备的管理到控制,从设备控制到测量过程的统计控制等环节进行必要的控制,由此可见,国际上对测量设备的要求已发展到新阶段,在质量认证中,对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 计量监测技术在质量监督体系中的应用

3.1是企业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

计量检测技术作为企业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贯穿了企业运营过程中产品生产、出厂和市场质量反馈等全过程,科学评估企业产品,有利于企业全方位优化和改进产品质量管理,取得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

3.2 为企业生产全过程提供技术保障

计量检测技术在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它能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精准、科学的数据依据。另一方面, 可确保计量的准确性和计量单位的统一性。

3.3 为企业生产活动提供有效的法律监督

作为一个具有监督职能的政府机构,计量监督部门要充分行使对产品质量行使监督管理的权力,不仅需要测试鉴定企业所使用的检测设备,还要监督和检测企业所生产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等,以确保计量检测信息的准确性、合理性,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监督。

参考文献

电能平衡检测技术应用分析 篇9

采用2003、YOKOGAWA-WT3000、GL311三相多功能标准表、功率变送器 (配Nicolet数据采集等) , 对有功电能的输送、厂用变压器、主变、关口表、用电设备等进行实时检测, 诊断分析厂用电范围内的输入电能、输出电能、有效电能和损失电能之间的平衡关系, 确定用电单元的电量分布情况及主要用电设备的电耗率和电能利用率, 导出全厂各类辅机及设备用电所占的比率、电能不平衡率、线损率、厂用电率等经济指标, 对厂用电能平衡、用电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经济评估。主要检测技术和特点如下:

1.采用实时检测发电机有功电能、厂用变压器输入电能、主变输入电能、关口表, 对上述电能进行实时采集, 通过对用电单元的电能分布计算和分析, 解决用电系统的电能不平衡关系。

2. 采用实时检测变压器输入电能、输出电能、厂用电设备输入电能的运行情况, 分析变压器实际损耗与负载损耗的线性关系, 厂用电设备的电耗率和电能利用率, 挖掘节能潜力, 提高用电设备的运行水平。

超长桩质量检测技术分析 篇10

1 常用桩身质量检测方法

1.1 超声透射法

在埋设声测管之间发射并接收声波, 通过实测声波在混凝土介质中传播的声时、频率和波幅衰减等声学参数的相对变化, 对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的方法, 称为声波透射法。该法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检测细致、结果较为准确、不受桩长和桩径限制、无盲区等优点, 在对大直径超长桩的检测准确度高, 检测结果直观, 能反映桩身缺陷的确切位置、大小、严重程度等方面的信息。但该法需要预埋声测管, 对桩身直径有一定的要求, 且检测效率低, 成本高, 对施工进度有影响, 对水平裂缝不易检测, 且由于施工的原因很可能造成声测管的弯曲、折断与破漏, 同时在检测管局部未被混凝土包裹住的部位, 透射波的声时加长、波幅下降, 有时甚至收不到波形, 于是误判为桩身存在缺陷, 桩身严重缩径到检测管外露, 使透射波的声时、波幅均出现严重异常, 会误判为桩身严重缺陷。且对扩颈和轻微缩径的判别失效, 这些将对检测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而降低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1.2 钻孔取芯法

用钻机取芯样以检测桩长、桩身缺陷、桩底沉渣厚度以及桩身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的强度、密实性和连续性, 判定桩端岩土性状的方法称为钻孔取芯法。该法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 特别适用于大直径混凝土灌注桩, 可以直观测试灌注桩的完整性, 而且能够检测桩长、桩底沉渣厚度以及桩底岩土层的性状。另外, 对查明大面积的混凝土疏松、离析孔洞等也比较有效, 是桩身完整性检测诸多方法中最为直观可靠的检测方法。但是, 该法会对桩身造成一定的损害, 对于细长桩沿桩身通常钻孔取芯难度较大, 且有些情况下的断桩或者断面缺损也不易检查出来, 操作也比较麻烦不便采用, 对于超长桩也不宜采用。

1.3 低应变反射波法

在目前常规桩的桩身检测中, 国内外普遍采用瞬态冲击方式, 通过实测桩顶加速度或速度响应时域曲线, 来判定基桩的桩身完整性, 这种方法称之为反射波法 (或瞬态时域分析法) 。本方法可适用于检测桩身的完整性, 推定缺陷类型及其在桩身中的大概位置, 也可对桩长进行核对, 对桩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做出初步估计。该方法操作简便、使用快捷、成本较低且可对工程进行普查, 具有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和比较先进的诊断技术, 是应力波在桩体中的传播规律准确的反映, 能有效地诊断桩身局部缺陷, 所以在我国应用十分广泛。

1.3.1 低应变反射波法现场测试技术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技术理论成熟、费用低廉、仪器轻便。仪器设备主要包括:激振设备、传感器、信号采集分析设备。其现场布置如图1所示。

1.3.2 低应变法现场测试要求

低应变反射波法分析桩身质量, 首先要求采集到准确可靠的信号得到时域曲线, 从而做出正确的质量诊断, 这对于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有严格的管理和把握, 操作人员一定要有谨慎严谨的科学态度, 无论在仪器的安装调试还是在信号采集和分析过程中, 都要有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 在现场测试前的准备工作、锤头的选择、传感器的选择及安放, 以及现场信号采集后对信号进行正确的分析处理方面也要倍加关注。

1.3.3 低应变反射法的作用

根据应力波反射原理, 在工程检测中, 利用该理论可以对桩基的完整性进行快捷的检测, 对于工程中的常见桩身情况, 该方法可以检测以下各种形式的桩身问题 (见图2) 。

然而, 对于渐细桩、渐粗桩、弯曲桩的桩身缺陷及桩身的微小缺陷、竖向裂缝、桩底沉渣, 低应变法由于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也很难做到正确的反映, 将很难测到其异常。同时, 桩体并不是完全的一维线弹性杆模型, 会存在着一定的尺寸效应, 确定的桩身缺陷位置是有误差的。在瞬态激振情况下, 锤击后应力波主要以纵波形式直接沿桩身向下传播, 在桩顶又主要以表面波和剪切波的形式沿径向传播, 从而产生一定的误差。同时, 由于锤击点与传感器安装点有一定的距离, 接收点测到的入射峰时刻较锤击点滞后, 面波或剪切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低得多, 特别对大直径桩时间滞后将更明显。而波从缺陷或桩底以一维平面应力波反射回桩顶时, 引起的桩顶面径向各点的质点运动却在同一时刻都是相同的, 即不存在由近及远的时间滞后问题, 从而造成一定的误差。如果其桩身长度大于45m, 在进行完整性检测时, 将很难检测到桩底反射或者深度较大处的桩身缺陷, 从而不能完整的反映整桩的桩身质量。值得注意的是, 即使桩身长度在可检测范围之内, 但是如果桩身过长, 在低应变检测时所需要的激发的信号的频率就越小, 以减小能量的损失, 这样便造成对一些浅层或微小缺陷误判或者漏判, 尤其在长桩桩身完整性检测过程中这一矛盾尤为明显。低应变无法检测的类型如图3所示。

2 基于低应变法的应力波接力传导检测技术

从上述可以看到, 当桩身长度达到一定的程度, 桩底反射及深度较大处的缺陷反射将很难被低应变法所检测。通过分析可知, 桩顶的传感器接收的是应力波经历入射和桩底 (或缺陷) 反射两个等距离的历程后到达桩顶时质点的速度, 过程中受到两次桩周土的阻尼作用使能量的损失更为迅速, 如若使得应力波在较小的能量损失条件下被传感器接收, 可通过减小桩底 (或缺陷) 反射应力波被接收所经历的距离实现。所以, 我们试图通过在桩顶安置传感器, 检测其浅部范围内 (这个范围应该在其可测桩长范围之内) 的缺陷情况, 通过桩身中埋置的传感器, 检测深部桩身质量, 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接收到桩底反射或深度较大的缺陷反射, 从而在应力波衰减较小的情况下被传感器所接收, 进而实现对整个桩身的完整性检测。这个过程中, 应力波的传播距离减小, 由阻尼造成的能量衰减较小, 接收的反射波幅值更为清晰。其原理图、信号采集时的现场布置图如4、图5所示。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 发挥不同深度处传感器的作用, 分工测试, 互相补充。将一个传感器置于桩顶, 另外一个置于可测临界桩长深度及以上位置, 这样, 传感器以上范围内的桩身质量就可以通过桩顶处的传感器进行分析检测, 而下部的桩身质量由桩身中的传感器检测, 完成对桩身质量分析评价的"接力", 然而, 利用该方法也只是增大可测桩长范围, 受制于桩周土的阻尼作用的影响, 其可测深度也是有着一定的范围, 对于桩身传感器以下的可测桩长需要根据传感器埋深进一步计算分析。

根据式 (1) , 距离桩顶x处的桩身质点, 其接收到的初始入射波幅v1与桩顶的质点初始入射波幅vi有如下关系:

把x以下的桩段看作一根整桩考虑, x处的桩身质点接收到的初始入射波幅v1与该点接收到的桩底反射波幅vr有如下关系:

式 (2) 式 (3) 相乘, 得到:

通过对比分析式 (1) 、式 (4) , 可以看出, 在桩长相同的情况下, 桩身中的传感器接收到的桩底反射波幅与桩顶传感器接收到的入射波幅比要大于放于桩顶处的传感器接收到反射波幅与入射波幅比, 采集到的信号更为清晰, 因此, 便可以检测更大长度范围内的桩身质量。

如果先确定了传感器埋设深度x (x应小于该种土质作用下的临界桩长) 之后, 将x代入式 (2) , 计算得到桩身入射波与桩顶入射波的波幅比, 从而计算可得式 (3) 中的桩身传感器的桩底反射波幅与桩身入射波幅比, 进而利用式 (3) 计算传感器下可以测得的桩长h。

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该方法忽略了桩身阻尼的作用,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从而应该减小传感器的埋深, 而用该法实际适用的桩长也要小于计算值。

3 总结

低应变法的应力波接力传导检测技术, 即通过在桩身中预埋传感器, 从而应力波能量损失要小于到达桩顶时的能量损失, 被桩身中的传感器所接收的波幅值将更大, 使其能够接收到清晰的桩底反射或深部的缺陷反射, 从而更好的完成对桩身质量的检测。该方法利用了低应变反射波法原理, 但是要优于超于长目灌前注工桩程的中桩常身规完的整低性应检变测反。射波常规检测技术, 能适用于超长灌注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

摘要:介绍了目前超长桩桩身质量检测的常规技术检测方法, 简述了各方法的优缺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低应变应力波接力传导技术。分析论证了该方法与常规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用理论公式分析计算具体的超长桩临界桩长, 并对实际应用考虑因素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超长桩,质量检测,低应变,接力传导

参考文献

[1]陈凡.基桩质量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徐攸在.桩基检验手册[K].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9.

[3]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4]雷林源.桩基动力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0.

基桩检测技术常见问题分析 篇11

【关键词】基桩;静载检测技术;动载检测技术;预估技术

0.引言

静载检测、动载检测、超声波检测、预估技术等都属于基桩检测技术的基本内容。因为跟它有关的技术领域比较多,所以它的学科是属于综合性的学科。目前桩基础正在转型,正在完成由传统的桩型到新型的桩型的转型,一些新的机遇正在向基桩的检测技术靠近。

1.检测技术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都属于静载检测技术的范畴,这样就可以对桩的承载力和变形进行检测了。基桩高应变检测和基桩低应变检测属于动载检测技术的范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检测桩的承载力和桩身的一些性能。所谓的超声波检测技术就是指在将混凝土中一些因素的对应关系测试之后,来对桩身的完整性进行判定。有很多种类别的预估技术,这些技术主要体现在成桩对基桩承载力进行估计的过程当中。

2.应用分析

目前有很多量的基础形式桩基础比如被作为建筑物首选的基础形式,决定桩基础应用是不是可以健康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基桩的质量问题,基桩检测技术能不能够正确的得到应用与桩的基础和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些不是很规范的现象出现在了基桩检测技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当中,需要对一些在理论上不是很完善的基桩检测技术做深入的、进一步的探讨。所以,如何很好的地运用已有的基桩检测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显得很重要。

2.1静载检测技术

一种比较成熟的检测技术是基桩静载检测,截止到如今此种方法在对基桩承载力和对应沉降进行确定方面是较其它方法更为准确的一种检测方法。而不是所有的检测都可以用基桩静载检测技术,使用它是有前提的,前提是要依照国家的一些技术指标来对程序进行规定,同时要保证步骤的正确应用,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其检测的结果更加的准确。

2.1.1试桩—锚桩—基准桩间距

关于使用锚桩反力梁等方式的静载检测,要对试桩—锚桩—基准桩间距问题进行特别的关注。关于此一些规范已经对此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只有静载检测要越发的与基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相接近,其最终的检测结果才可能更加的准确。而在通常情况下,工程桩作为检测用试桩和锚桩较为常见,他们之间的距离在通常情况下是不能够满足所规定的要求,但是试桩、锚桩和基准桩间距更是被忽视,最终导致检测的数据不很准确,最严重的是严重的危害了沉降的建筑物的安全。之所以把工程桩作为检测用的试、锚桩是因为检测机构要承揽业务,从而满足一些业主所提出来的要求;对检测的成本进行降低,对检测的技术要求有所保留;换种说法就是不仅一点都不清楚桩的荷载传递原理而且也不明白规范规定的意义。

2.1.2基准梁设置

为了使得记录试桩位移的百分表更加方便快捷,也为了使位移传感器的安装更加的快捷方便,通常情况下由型钢来构成基准梁,基准梁两端的基准桩通常情况下为粗钢筋,基准梁和基准桩的连接方式应该如下:将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接。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假如环境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就可以使测量的误差减小到最低。而通常的情况下,很多的桩的静载检测都没有对这一点进行重视,而是将基准梁和两端基准桩的连接没有固定在一起是分开的。最终导致不尽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或者说基准梁出现变形的情况,而且会使得一些数据的记录不是非常准确,这对基桩承载力的正确判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做的原因是检测机构为了省事或者说根本就不知道一些基准梁的设置规定。

2.1.3荷载架刚度

荷载架是一种装置,此种装置可以为基桩静载检测提供反力,基桩检测能不能够安全以及检测的数据能不能够准确的决定性因素是荷载架的刚度能否达到基准检测所要求的标准。如果荷载架的刚度没有达到标准,可能会现一些严重的安全事故。

2.2动载检测技术

虽然基桩动载检测的技术的理论从整体来看需要完善,但是只要多注意使操作规范、对照更加真实即可,因为要检测的样本不少,所以其检测结果的精度通常情况下还是可以令人满意的。

2.2.1高应变动力检测

高应变动测现场所采集而得到的波形曲线理论上如下:曲线前面部分重合,对应的一些峰值成一定的比例关系,最终两条曲线归零。

在通常的情况下,基桩的检测报告给出的曲线与理论上是不一样的,不仅曲线前面的部分不重合,而且相对应的峰值也不成比例。这些结果就说明记录到的波形曲线不符合标准,所得到的信号也不正确,这种情况下,不管是选用CAP-WAP法还是选用CASE法,最终经过分析计算得出来的结果就不可能正确。追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基桩检测人员几乎不知道高应变动测理论知之甚少;传感器没有正确的进行安装;对先进仪器设备的依赖度太高等。通过计算机对现场采集到的数据分析计算来获得高应变动的检测结果,不管高应变现场的检测记录到的波形曲线合不合格,计算机都不能对所采集到的数据信号的正确性进行识别,假如所采集到的错误信号不去掉的话,计算机会依旧的使用,最终的结果是计算机在错误信号的基础上给出了错误的结果。这就可以说明如果对波形曲线不加以分析,最终导致的后果是十分的严重的。

2.2.2低应变动力检测

通常情况下反射波法的假定是把桩看做一维的弹性杆件,原理如下:给桩加一定的竖向激振,在一些情况比如桩身出现波阻抗不同的界面的情况时,最终导致桩产生了反射波,根据这些可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通常情况下,反射波法检测报告存着一些问题。与正常的桩身截面阻抗相比,它的缺陷部位的截面阻抗偏小。存在一些诸如桩身积聚、基桩加泥等问题,与正常的基桩承载力相比,它的承载力也是偏小;一些基桩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承载力比正常的要小,和正常基桩承载力的相比,其其承载力也不一定就偏小。但是桩身缩径和扩径更是有很大区别的。原因如下:关于反射法的一些基本原理检测人员不是非常的清楚;在应力波的曲线中杂波如果处理的不恰当;也没有与现场开挖相对比等。反射波法应力波曲线能否正确的得到判定,与桩基工程的整体性能息息相关,这些技术的问题应该分析得清清楚楚。

2.3预估技术

基桩承载力预估技术种类繁多,但是每一种类别都有它的边界条件和适用的对象,前提是要在样本数量较大的统计技术基础之上的,这不是基桩承载力检测的主要技术。假如基桩检测人员对解桩的荷载传递原理、施工的工艺、设计的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不够了解,那么就别随意的照搬使用。

3.结语

基桩静载检测的理论模型与桩在通常情况下的工作状态很是接近,检测的数据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因为它具有检测周期长,检测的样本数量不多的特点,所以对整个工程的基桩的一些性能评定不是很有利。与静载检测相比,基桩高应变检测的检测周期偏短,检测的数量也在一步一步的增加,它的理论模型慢慢的在完善,同时要要求检测人员具有高的技术的素质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因为基桩低应变检测具有低的检测费用、简单的操作等特点,所以可以用来大面积的抽检工程桩的成桩质量,这对于桩基工程的质量的控制很有利。(下转第150页)(上接第31页)总而言之,各方面综合考虑,才可以使基桩检测技术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GJ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

[2]姜莲玉,席俊.低应变法现场检测基桩完整性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8,34(19):100-101.

黑客入侵技术的分析和检测 篇12

关键词:黑客入侵,变异,入侵检测,数据恢复

0 引言

黑客是指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非授权访问的人员,“非授权入侵”是黑客的基本特征。与早期黑客相比,现代黑客在入侵动机、入侵技术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异。

目前的黑客已经向有组织、趋利性、专业性和定向性的方向发展,以获取经济利益和窃取在线身份为主要目的。现代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也迫使黑客改变入侵技术和方式,本文仅对黑客入侵技术和方式的变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防范的对策。

1 黑客入侵技术和方式的变异

1.1 各种恶意软件的融合

过去人们常常将黑客软件分为扫描类软件、远程监控软件、病毒和蠕虫、系统攻击、密码破解和监听类软件,这些软件具有单一的特征和功能。现在各种恶意软件技术的融合、功能的叠加,已经很难区别其种类了。

1.2 黑客程序的隐蔽性

过去黑客的入侵是寻找系统漏洞入侵系统,而现在黑客则是想办法隐蔽自己,躲避管理员。

黑客程序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修改和伪装,以躲过杀毒防黑软件和各种检测。通过对黑客程序加壳、加密、加花指令以及变换入口点等,使木马能躲过杀毒软件。

1.3 黑客的入侵方式

黑客常见的入侵方式有以下几种:木马入侵、漏洞入侵、口令入侵等。

木马是设计藏在电脑中进行特定工作或依照黑客的操作来进行某些工作的程序。它是一个C/S结构的程序,运行在黑客电脑上的是Client端,运行在目标电脑上的是Server端。电脑中木马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黑客入侵后植入。(2)利用系统或软件的漏洞侵入。(3)寄电子邮件后侵入,寄一封夹带木马程序的信件,只要收件者不注意网络安全运行它就可能成功入侵。(4)在网站上放一些伪装后的木马程序,让不知情的人下载运行后便可成功入侵木马程序。

系统总会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有些是设计者疏忽造成的,有些是系统管理员错误配置产生的,在补丁开发出来之前,黑客利用专门的扫描工具就可以发现并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攻击。除此之外,还有拒绝服务攻击、利用缓冲区溢出攻击、网络炸弹攻击、远程修改注册表、IP欺骗、WWW欺骗、ICQ/OICQ攻击等方式。

口令入侵是利用非法获得的合法用户的账号和口令进入到目标主机进行攻击和破坏活动。获取口令的常见方法有网络监听、获取账号后用软件破解用户口令、获取服务器上的用户口令文件以及利用系统漏洞等方式。

2 入侵检测

一个安全的系统至少应该满足用户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要求。随着因特网大范围的开放以及金融网络领域的接入,越来越多的系统遭到入侵攻击的威胁。对付破坏系统企图的理想方法是建立一个完全安全的系统,这要求所有的用户识别认证自己,还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策略来保护数据。但从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是,建立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系统,同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相应的安全辅助系统,入侵检测就是这样一类系统。

系统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性,如果遭到攻击,只要尽可能地检测到,然后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入侵检测作为安全技术其作用在于:(1)识别入侵者;(2)识别入侵行为;(3)检测和监视已成功的安全突破;(4)为对抗入侵及时提供重要信息,阻止事件的发生和事态的扩大。

入侵检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异常入侵检测和误用入侵检测。异常入侵检测是指能够根据异常行为和使用计算机资源情况检测出来的入侵,异常入侵检测试图用定量方式描述可接受的行为特征,以区分非正常的、潜在的入侵行为。Anderson提出了一个威胁模型,将威胁分为外部闯入、内部渗透和不当行为3种类型,并使用这种方法开发了一个安全监视系统,可检测用户的异常行为。误用入侵检测是指利用已知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弱点来检测入侵,与异常入侵检测相反,误用入侵检测能直接检测不利的或不可接受的行为,而异常入侵检测是检查出与正常行为相违背的行为。

入侵检测技术模型最早由Dorothy Denning提出,如图1所示。目前入侵检测技术及其体系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细化。

异常入侵检测的前提条件是将入侵活动作为异常活动的子集,然而入侵活动并不总是与异常活动相符合,这种活动存在4种可能性:(1)入侵而异常;(2)非入侵且异常;(3)非入侵且非异常;(4)入侵且异常。异常入侵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构造异常活动集并从中发现入侵活动子集。异常检测是通过观察到的一组测量值偏离度来预测用户行的变化来作出决策判断的检测技术。

误用入侵检测是假设具有能够被精确地按某种方式编码的攻击,并可以通过捕获攻击及重新整理,确认入侵活动是基于同一弱点进行攻击的入侵方法的变种。误用入侵检测指的是通过按照预先定义好的入侵模式以及观察到入侵发生的情况进行模式匹配来检测。

通过入侵检测及时检测网络攻击迹象,查找黑客的信息和攻击情况利用移动代理技术,结合系统日志、嗅探器等工具跟踪黑客,研究攻击路线,发现真正的攻击源,根据历史记录和其它的相关信息制定“潜在黑客清单”,当“潜在黑客”上网后,系统及时警告并追踪黑客。

3 数据恢复

数据恢复是指当被检测的系统关键文件由于网络攻击、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其内容被改变以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破坏前的内容。在数据恢复中源主机把需要保护的数据纳入实时监控,在其备份联盟中进行备份,一旦检测到关键数据文件遭受攻击或非法篡改,恢复模块将从备份点传送关键数据被非法改动的部分用以恢复关键数据。

准确和快速是数据恢复的基本要求,备份方式和恢复机制是实现数据恢复的关键。把每一个关键服务或关键文件及其备份副本组成一个恢复单元,每个恢复单元都有一个副本管理器进行控制管理。副本管理器通过故障检测检查各副本的存在性,接收协同控制中心的检测审计结果,用于故障的诊断恢复和状态更新。

4 小结

黑客入侵和反黑客入侵技术在对抗中不断发展,在应对黑客入侵时,研究和分析其变异的特点和原因。随着网络入侵技术的不断发展,入侵行为表现出不确定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入侵检测有许多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如高效、准确的检测算法。数据恢复是网络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使系统能恢复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Miller,B.P.,Koski,D.,Lee,Cjin Pheow,et al.A re-examination of the reliability of UNIX utilities and services,Technical Report.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s.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95.

[2]阮耀平,易江波,赵战生.计算机入侵检测模型与方法.计算机工程.1999.

[3]姚玉献.网络安全与入侵检测.计算机安全.2007.

[4]李伟华,姜兰.黑客入侵检测与安全事故恢复.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

上一篇:老年多发性骨髓瘤下一篇: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