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管理技术

2024-06-13

印象管理技术(精选7篇)

印象管理技术 篇1

当个体处在社会环境之中时, 并不仅仅是被动地对社会环境作出反应, 而是试图通过对环境的操纵来塑造有利于自己的形象。然而,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操纵他人或者环境都是极其困难的。但是, 我们可以通过操纵自己来间接地影响他人和环境。因此, 我们可以不断调节和控制自己呈现给他人的信息, 对自己的形象进行整饰, 也就是印象管理。

对于印象管理的研究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当属戈夫曼 (Erving Goffman) , 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思想, 在提出自我表现的基础之上, 进而提出“印象管理”的概念。他的理论被称为印象整饰论, 着重关注个体在社会现实中扮演的角色, 因此, 其理论又被称作戏剧理论[1]。但是, 戈夫曼忽略了个体内部心理因素对于印象管理的作用, 只侧重于自我表现中的欺骗性和防御性的个体行为。其后, 人们对于印象管理的研究继续深入, 进而将自我表现扩大到包含企图控制他人对其个人特征的印象, 将印象管理扩展到心理学领域, 改变了印象管理一直属于社会学范畴的位置。

然而, 印象管理起初通常被当作一个边缘性概念, 或者被看作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干扰变量, 直至近二十年以来, 印象管理的研究在组织行为领域中形成了自有的体系, 同时被广泛应用于人员招聘、绩效评价、选拔提升和求职面谈等实践领域[2]。但是, 在心理咨询、教育心理等领域中, 印象管理虽然存在, 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也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 是一个值得进行探讨的话题。

综合几代研究者的研究, 结合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在本文中, 将印象管理的概念定义如下:印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 指的是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其中包含着企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人们留给他人的印象表明了他人对自身的知觉和评价, 甚至会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特定应对方式的形成。因此,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评价或对待, 人们会尽量用一种能给他人留下特定印象的方式来发生行为。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常见的手段, 根据实际交往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境, 实时调整自身状态和自己的行为表现, 从而促进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朝向顺利的方向发展。如果能够掌握印象管理的技术, 将印象管理变成一个人际交往训练的工具, 使得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特定的方法进行掌握, 那将使得印象管理不再成为难事, 也能帮助更多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的来访者。据此, 笔者提出了印象管理技术的相关构想。

印象管理技术就是指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由于印象管理不善而产生的心理困扰时, 合理分析现象、探究原因, 在此基础上引导其有效利用印象管理策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最终使来访者达到自身的发展与成长。

1. 印象管理技术的适用对象和条件。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 人际交往问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有的学生是因为自身性格问题, 有的学生是因为交往方式问题, 但是归根结底, 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合理的人际交往技术。印象管理技术就是人际交往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在学校生活中都要面临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要维持良好的关系或被他人接纳, 就必须管理好自己在特定的人眼中的印象。

然而, 印象管理技术并不仅仅适用于人际交往方面, 在自我表现、求职面试等方面, 都需要运用到印象管理策略。对于咨询师来说, 只要面对的是来访者在与人互动时所产生的问题, 都应当考虑运用印象管理技术。

2. 印象管理技术的诊断要素与标准。

根据1990年Leary和Kowalski提出的印象管理两因素模型[3], 得出印象管理是由印象动机和印象建构两个成分构成的结论。印象动机反应的是个体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知觉和印象的愿望;印象建构是指人们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是用来产生具体印象的策略。

印象动机受印象的目标关联性、所希望目标的价值、个体希望的形象与目前的形象之间的差距的影响。印象动机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获得所希望的社会或物质结果、保护或提高自尊、形成一个所希望的公众身份。而印象建构则受个体的自我概念、目标的价值、角色限制、受赞许的和不受赞许的身份形象、个体目前的或潜在的社会形象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这两个成分, 形成印象管理简评标准, 从获得所希望的社会或物质结果的程度、所希望形成的公众身份、希望的形象与目前的形象之间的差距、自己已做出的努力这几个方面来评价来访者的印象管理现状。在此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到自我概念、自尊、控制点、归因、情境因素等对于来访者印象管理现状的影响。

3. 印象管理技术的应用方法与程序。

在了解到来访者在印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之后, 根据以下程序引导来访者建设合理的印象管理: (1) 探析来访者产生印象管理问题的具体原因或者情境; (2) 澄清来访者的印象管理问题存在的某一或某几个具体方面; (3) 针对具体存在的印象管理方面的问题, 选择适宜的印象管理策略 (如掩饰、误解、神秘化、补救、讨好、自我抬高、威慑、恳求、以身作则、合理化理由、事先声明, 等等) 推荐给来访者, 促进来访者加深对各种策略的了解; (4) 督促来访者在具体生活事件或情境中应用相关策略; (5) 定期对来访者的印象管理状况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与首次会面时所评估的内容相类似, 但是必须与来访者的问题情境相结合, 并且要更详细、更有针对性。

尽管我们对于印象管理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 印象管理技术也在印象管理的理论之上得以提出, 但仍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

对于印象管理技术的诊断要素和标准, 可以通过问卷编制、大规模施测、因素的检验与修正等程序来进行量化, 并且形成标准化的量表, 方便对来访者进行印象管理水平的测试, 并直观显现出来访者在印象管理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 以利于我们针对具体问题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和指导, 便于咨询工作的开展。

此外, 印象管理技术的应用方法和程序也需要我们进行多次的实际咨询, 在咨询过程之中进行验证, 才能使印象管理技术真正确立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娟娟.大学生的印象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5.

[2]黎恒, 王重鸣.结构化面试研究新进展[J].人类工效学, 2003, (4) :30-33.

[3]Leary, M.R, Kowalski, R.M.Impression management:A litera-ture review and two-component model.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7:34-47.

印象管理技术 篇2

纪实链接:2003年9月, 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 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在2003年继续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 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 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 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陈沛, 1999年7月参加工作。甘肃省古浪县第五中学教师。从事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以来, 一直担任学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员。曾获古浪县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能力达标创优活动一等奖, 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三等奖, 第六、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简称NOC活动) 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

留声机

农村的学校需要“输血”, 即“农远工程”进一步的更新和投入, 但是在资源利用中我们更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造血”能力, 让教师先用起来, 不断学习, 不断总结, 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资源利用方式… …

我是一名在1999年参加工作的农村中学教师, 亲眼目睹了我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 也亲身参加了我校农远工程的实施。

毕业时, 我被分配到古浪县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任教, 学校当时仅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就是一台录音机和一台投影仪, 大部分教师没有见过计算机, 更不用说学生了。

2005年, 我县开始实施“国家2004~2005年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 我们学校配备的是“农远工程”的模式三——一间有DVD机和大屏幕电视的光盘播放室、一套卫星数据接收设备和计算机、一间多媒体教室、一间计算机网络教室, 而且配备了丰富的软件资源。更重要的是整个工程只需要学校出少部分费用, 大部分由国家支付。“农远工程”项目的实施, 对于渴望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的农村教师来说, 无疑是“雪中送炭”。

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我们都积极配合工程安装人员安装、调试设备。在此期间, 参与安装调试的教师经常是加班加点, 虽然西北的冬天很冷, 但是教师的内心是火热的、快乐的。

工程顺利完工了, 学校按照县教育局的要求, 制定了一系列“农远工程”设备及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的规章制度, 并且由先期参加省、县培训的骨干教师对学校里的教师进行培训, 将“农远工程”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制定了每个教师使用“农远工程”设备资源的教学课表。培训结束后, 教师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 开始使用光盘播放室和多媒体教室上课, 伴随着第二年春天的来临, “农远工程”也带来了西部农村地区学校教学的春天。

“农远工程”运行至今, 给我们当地的农村中小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下面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

“农远工程”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

“农远工程”引发了新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

“农远工程”实施后, 我校用原来的计算机组成了电子备课室, 并且与“农远工程”的远教IP资源下载计算机、存有中央电教馆资源库的服务器联网。这样, 教师更方便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浏览、下载远教IP资源和中央电教馆的资源库资源, 浏览新课程教学资料, 浏览优秀教师的博客, 参与教育论坛的讨论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逐渐在发生变化, 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变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学习。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 打破了教材是课程唯一资源的传统观念, 为学生呈现了动静交错、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环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农远工程”带来了德育、安全教育新气象

我们利用“农远工程”卫星下载的资源, 组织学生观看“百部影片展播”、安全教育影片、防控甲型H1N1流感专题等“农远工程”使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德育和安全教育渗透其间, 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农远工程”的实施, 无疑使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但是我们的环境、任务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 我们当地的“农远工程”凸显了新的问题。

例如,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不够;缺乏激励机制, 技术管理人员不稳定;软硬件资源缺乏维护、更新, 资源利用率不高等。当前新课程教材版本繁多, 学校服务器上安装资源库时基本上只有某一版本或一学期的资源, 致使我们有时候需要的资源找不到, 保存的资源又不是当前需要的。另外, 对于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来说, 信息技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使“农远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困难和压力加大。

通过多年的实践, 个人认为, 在“农远工程”中, 资源利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认真总结,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让资源真正得到利用, 我们的学生才会受益, 这项工作的实效也才会体现出来。因此, 农村的学校需要“输血”, 即“农远工程”进一步的更新和投入, 但是在资源利用中我们更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造血”能力, 让教师先用起来, 不断学习, 不断总结, 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资源利用方式, 就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农远工程”促进学校发展之路。

龚德喜, 重庆市特级教师, 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先进个人, 铜梁县人民政府兼职督学, 先后领衔主研了市级、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12个, 撰写的200多篇科研论文先后在省市级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

留声机

学校实施“农远工程”至今, 虽然在教学、教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也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 那就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同时, 不应该忽视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 …

1988年, “三机”、“一幕”开始进课堂 (“三机”指幻灯机、收录机、投影机, “一幕”指壁挂式屏幕) 。那时, 由于学校规模大, 只能每个年级配备一套收录机、投影仪、屏幕、遮光窗帘。由于上电教课要先准备设备, 很不方便, 因此, 大多数教师不愿意使用电教设备上课。为了推动电教工作, 我作为分管教学的校长, 带头上了一节电教课, 内容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了上好这节课, 我课前准备了收录机、录音带、投影机、幻灯片。上课时, 为了烘托悲哀的气氛, 我打开收录机, 发觉没有声音, 原来是收录机的录音带被“绞”在一起, 当时, 我汗都急出来了, 放不出来, 只有不放了。但接下来幻灯片又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幻灯片投影在屏幕上十分不清楚, 于是我又花了一点时间调整投影机的凸透镜, 最后才达到满意的聚光效果。上完这节课, 给我的感觉是麻烦, 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教学效率。

2000年, 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仪, 要求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2003年, 国家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 第一个针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工程——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启动。随后, 我们学校的教育技术研究如沐春风, 迅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4年, 学校建起了千兆校园网和有线电视网, 实现了“班班通”。学校每间办公室都配备了计算机, 教室中配置了液晶投影。从此以后, 学校充分应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例如, 基于资源库的教学。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校的教学资源库的内容不断丰富, 基于资源库的教学也越来越普及。教师都能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获取信息, 搜集和处理信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如, 远距离传输教学。学校建立校园网后, 实现了“班班通”, 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视频功能和实时反馈功能上课。各科教师利用网络, 学习、交流北京、上海、天津等各省市优秀教师的课例, 使网上教学资源达成共享。

为了在校内推进农远资源的有效应用, 我曾上了一节观摩课, 内容是二年级语文课《清清的溪水》。课上我利用计算机网络创设情境, 演示多媒体童话故事的生动画面, 并配上课文朗读,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而且让学生懂得了应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在农远资源库中, 我搜集到一些很好的教学素材, 应用到教学中,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节观摩课, 让很多教师深受启发, 促使更多的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利用并开发教学资源, 深入教学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利用农远资源库的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借助网络来进行的。教师选择合适的课题在网上发布, 学生在网上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进行交流, 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和成果形式。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新能力的三个层面即发现能力、迁移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得到了培养。

学校实施农远工程至今, 虽然在教学、教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也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 那就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同时, 不应该忽视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 正如我国电教先驱南国农教授所言:“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应用, 将会引起教育教学上的重大变化, 但它不会取代其他教学媒体, 不会取代教师, 不会使学校消失, 那种认为只要重视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就行了, 不必再去使用其他教学媒体的思想, 既不符合中国国情, 也不符合时代精神。”

丛宇昕,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湖田中学语文教师, 教龄9年。淄博市教育信息化优秀教师, 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学校创新教育团队带头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苏州园林》获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成果评选一等奖, 撰写的《教育信息化带我一起腾飞》等论文获得市级一等奖。工作中, 不断学习新课改理论, 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将新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留声机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农远工程”的推动下, 在共享优质资源的环境中, 在所有农村教师的学习和努力下, 教学将不再有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农村再不是落后的代名词, 我们农村教师不再是被帮扶的对象, 而是教研教改的领头人。

我是一名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 一个曾因分配到农村而挺不起腰杆的普通教师, 但是我很幸运, 一参加工作就赶上了教育信息化在农村飞速发展的时期。

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暑假, 学校就组织教师参加了计算机中级培训。培训中, 我们学习了Front Page、Photoshop, 甚至学会了原来感觉很神秘的Authorware、Flash、Premiere。我有一种恨不得立刻大展身手的欲望。

我隐约感觉到,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大趋势, 虽然现在还不完善, 还没有体现出对教学有多少促进作用, 但是早晚有一天, 他的威力会发挥出来。我们现在要做的, 就是在机遇来临之前准备好自己。于是, 课余时间, 我们就开始精心制作和丰富自己的网站。正巧区里组织主题网站评选, 我立即用学到的知识建立制作了“踏雪飞鸿”诗词主题教育网站, 并在区教师主题网站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虽然只是一个区级奖励, 但还是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燃烧起了我对信息技术的无比热情。

果然, 没过多久, 学校又给每个班级都配备了计算机, 班级和教师之间的计算机能够“联网”, 共享各班级的教学资源, 实现了班班通。这样, 原本只能通过教师转述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可以直接一饱眼福了, 我制作的课件和网站也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我可以与学生一起“游览”苏州园林, 一起“参观”故宫博物院, 一起感受钱塘潮的澎湃, 一起探索克隆的奥秘, 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

随后, “农远工程”在淄博推广了, 我们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片教育的新天地。我们可以与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进行交流, 每次网络教研都会产生思想的火花。更让我意外的是, 通过网络研修, 可以看到很多知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进行教学、点评的视频。在以前, 一些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只能在杂志上看到, 要观摩他们的课、聆听他们的讲座, 要走很远的路, 来去匆匆, 花费很大, 但就是这样的学习机会也只有个别骨干教师才能得到。有了网络教研, 我们就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实现向专家学习的愿望。

“农远工程”实施之后, 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多。学校除了配备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 使我们能够方便地使用丰富的农远卫星优质资源, 还通过购买、自制、整合等多种途径, 不断建立和丰富学校资源库。更重要的是, “农远工程”使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我们学会了如何寻找资源、如何利用资源, 我们的视野由此变得更宽广了。

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水平成长的过程中, 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督促和约束以外, 还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比赛和交流, 促进了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2008年是我信息技术教育成长中的一个里程碑, 那年, 区里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选, 我抱着锻炼一下的心理参加了比赛。我选定了估计做出来会赏心悦目的《苏州园林》, 努力体现课程改革理念, 融合了多媒体视频、古筝音乐、学习论坛、电子教鞭、远程控制等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最得意的是我还上网自学了HTML语言, 制作点击小图看大图特效, 让学生更方便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介绍, 还制作了提交答案显示成绩的网页, 把学生照片制作成随机选人的Flash动画, 随机选择学生回答问题。不仅学生觉得新鲜, 也非常实用, 拓展了解我国丰富的园林文化和香港、周庄、黄山等著名景点, 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我国博大的地理内涵。这节课陆续得到了区、市、省级的一等奖, 惊喜之余, 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现在, 教育技术已经成了我备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不仅备课时会从网上寻找资源, 更会通过学校建立的学科教师博客群, 与其他教师开展网络教研, 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还会登录教育专家的博客, 交流思考, 分享教育智慧, 在交流、阅读和思考中丰富、发展自己。

十年, 转瞬即逝。十年中, 信息技术陪伴我成长, 我相信, 在“农远工程”的推动下, 在共享优质资源的环境中, 在所有农村教师的学习和努力下, 教学将不再有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农村再不是落后的代名词, 农村教师不再是被帮扶的对象, 而是教研教改的领头人。

印象管理技术 篇3

人力资源管理推崇的是“人本管理”, 印象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人际互动现象渗透到组织行为的方方面面。企业中的人所呈现出的不同的行为表现也成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 由于人性特点的多变性导致人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印象动机, 从而具有倾向性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产生不同的自我表现, 达到不同的印象目的。而印象管理也从最初心理学的领域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考核、激励、文化等方面, 逐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1 印象管理的内涵

1.1 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 简称IM) 是指每个人在生活中所做出的各种行为, 都是为了能够按照自己所希望的那样, 使其他人获得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印象, 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表演”的过程, 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 无论一个人在自己的头脑为自己预先设计的目标是什么, 以及他究竟是为了什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他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都是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控制, 尤其是他人对自己所作出的反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个人总是通过给其他人留下某种印象, 并逐渐对其形成某种限制, 从而能够引导其自愿地按照自己的意图作出某种行动[1]。

1.2 印象管理的作用

1.2.1 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每个人在社会之中, 工作、学习都会处在特定的群体之中, 总会与他人进行交往, 而在人际交往中, 各交往对象相互之间所采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就成为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保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印象管理帽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1.2.2 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倾向于自我表现是体现出相互依赖的方式, 所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维持和睦相处的关系、避免冲突、保持尊严对个体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团队协作的促进下, 人们进行印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尊严, 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更好地融入团队工作中去。

1.2.3 提升自我魅力的有效手段

为了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人们往往会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将理性与感性、认知与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 给交往对象以强有力的心灵震撼, 以期在对方心目中能够产生良好的、具有独特个人魅力的印象。

2 印象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2.1 印象管理对人员招聘的影响

2.1.1 印象管理是面试中影响考评的主观因素

面试目前是我国人员招聘中广泛使用的方法, 而印象管理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策略被求职者在面试中大量和广泛使用, 成为面试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面试过程中应聘者往往采取积极主动的印象管理策略力求在面试考官面前留下良好印象, 从而提高面试的效果;而考官往往也会受到应聘者印象管理策略的影响, 出现主观判断的错误, 如“镜像效应”、“首因印象”等。

2.1.2 印象管理影响内部提升中员工的自我表现

组织在内部提升过程中员工对工作的熟悉程度会影响印象管理策略的使用, 员工对于工作是否熟悉, 其所采取的印象管理策略对考评者的考评结果则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工作熟悉程度越高, 越善于运用印象管理策略, 对考官的评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而激励应聘者更好、更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才能。

2.2 印象管理对绩效考评的影响

绩效考评是建立在管理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基础之上, 在绩效评估中, 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存在相互的印象管理。被评估者通常会通过印象管理策略美化自己的形象, 避免自己的形象受损影响评估者对自己所做出的绩效评价;而评估者则需要辨别出被评估者的印象管理动机和策略, 客观评价被评估者, 达到公正客观的评估效果。通常来讲使用印象管理策略的被评估者, 有可能在绩效考评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而且印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和绩效评估过程中产生的紧张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和谐性。

2.3 印象管理对员工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

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是满足企业发展、管理者管理效能、员工个人发展的管理行为。职业生涯成功被定义为“个人在工作经历中逐渐积累并获得的积极的心理感受以及与工作相关的成就”[2], 印象管理策略可以影响员工主观的职业生涯成功。

当人们确信某个具有说服力的信息即将呈现时, 他们的态度会在信息呈现前朝着这个信息所持有的态度转变, 这被称作预期的态度改变[3]。根据预期的态度改变理论, 如果管理者使用了印象管理策略, 给员工传递了企业美好未来的信息, 而员工收到信息的同时受印象管理的影响, 对企业未来充满信心, 对企业有一个正面的印象, 从而影响下属的忠诚度,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则容易选择长期倾向于本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而提高员工忠诚度, 降低企业的离职率, 从而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2.4 印象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因素, 印象管理要求使用者对自己有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 个体自我监控的水平会影响其使用印象管理策略的水平, 企业家往往希望自己的企业形象能够得到公共的认可和社会的赞许, 希望有良好的、令公众满意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公众形象, 而有效的印象管理策略则会提升企业公众形象。

3 研究印象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凡事都有两面性, 尤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 印象管理的主观性决定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有利有弊, 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合理使用印象管理策略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基础。

3.1 降低绩效评估中印象管理所产生的失真现象

员工为了个人或者组织的利益会尝试着进行印象管理行为, 对个人来说, 印象管理是一项利大于弊的手段, 可以有效提升自己在组织中的形象以及个人地位, 吸引他人的注意及好感。但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被评估使用印象管理策略所产生的行为, 往往会影响到上级、同级、下级以及客户对他本人实际绩效的评估, 所以说无论是积极的印象管理还是消极的印象管理, 成为在绩效考评中影响考评结果公正客观的不利因素, 使绩效考评结果偏离实际绩效, 造成绩效考核结果的失真。

3.1.1 合理设计绩效评估体系

模糊的评估标准很容易在实施过程中产生印象管理失真现象, 如果在考评体系中明确界定绩效评估标准则为评估者提供实施评估的参考标准, 可以有效降低评估者由于印象管理造成的失真行为。

3.1.2 系统设计评估情景

在360度绩效评估中, 评估者的任务不是消除印象管理, 而是要系统地设计评估情景, 以求被评估者积极、充分地展示自我, 同时要准确辨别出隐含的具有欺骗性、操作性和不真诚的印象管理行为, 使其失真的效果降低到最低程度, 保证绩效评估的客观、公正。

3.2 提高企业招聘过程中的信度和效度

合理理解、准确判断印象管理策略, 可以使考官降低招聘中的“门面”效应, 避免内部招聘中由于印象管理而影响招聘的信度;而考官应该准确辨别应聘者所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为企业找到空缺岗位真正所需要的人才, 从而提高面试的信度和招聘的效度。

3.3 企业文化建设中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

狭义的企业文化通常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的内在素质及其外在表现, 具体来说, 就是在企业家引领下, 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 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4]。

而行为规范则属于企业文化的制度文化层, 在企业文化的作用中具有协调的作用, 对外协调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是沟通、协调、获得大众认可的基础, 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印象管理策略, 则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 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加员工的凝聚力、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员工如何在不同的组织中生存, 且能够更进一步地达到自身的利益以及组织的利益, 通过印象管理策略, 能够重塑员工的形象, 适合组织文化环境, 得到组织的认同, 使其在组织中表现得更为出色, 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提升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品牌和形象建立。

3.4 促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提升

员工会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身的技能来适应企业未来的变革和发展, 实现自身职业生涯成功, 从而促进组织长期的职业生涯管理的成功;成功的职业生涯对管理者和员工双方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职业生涯成功不但对个人发展很重要, 并且有助于组织长期有效地发展。组织中的员工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组织的发展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进一步追求职业生涯的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有效的印象管理则可以成促进组织成员间关系的润滑剂, 使员工之间的工作有一个良好氛围, 从而有助于提升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

印象管理之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对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是它与中国文化相契合, 更符合中国的人文环境和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是礼仪之邦, 人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更愿意采用印象管理策略, 这就使得印象管理逐步从心理学的范畴渗透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 如何避免印象管理的负面影响, 正确使用、辨别印象管理策略逐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印象管理,人力资源,失真,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嫚.浅谈印象管理及其意义[J].劳动保障世界, 2011, 24 (5) :54-56.

[2]赵凯, 胡琳琳.职业生涯成功及其标准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 2007, 20 (3) :160-162.

[3]薛莉.印象管理与个体态度改变的关系[J].才智, 2011, 20 (1) :90-92.

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的印象管理 篇4

1 印象和印象管理

印象(impression)是指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人际印象的形成,是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1]。

在人际印象的形成过程中,认知客体并不是被动的,而倾向于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认知主体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这就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又叫做“印象整饰”(impression management),是指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2]。

2 新闻采访活动中进行印象管理的必要性

如果说印象管理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那么印象管理对于从事新闻采访活动的记者,则更为重要。在传播学看来,新闻采访不仅是一种直接的人际交往,还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传播在这种传播活动中,一方面,作为大众传播机构从业人员的记者,处于受传者的位置,其采访对象是信息的传播者;另一方面,记者又必须始终保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控制这一传播的全过程。记者是这项活动的主导者,又是活动中的受传者,这便是这种人际传播的特殊性所在[3]。因此,在这项活动中,印象管理所起的作用不仅和其他人际交往相似,还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2.1 影响信息传播者的信息传播量

在新闻采访中,信息传播者指的就是受访者。记者被称为“受传者”,显示出了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所处的被动地位。采访的目的,在于从受访者那里获取记者想要的信息。

在这样的被动处境中,记者能不能运用印象管理,给受访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对于采访来说是很重要的。在采访过程中,受访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心里给记者的表现打分,这用心理学来解释,是体现出印象形成的评估性特质。在人际印象的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年龄、职业等有限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随着进一步的接触,人们会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对对方的个性心理特征作出评判,也就是这个人让人喜欢还是让人讨厌。这种评估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方面,评估会影响对于这一对象的其他判断。因此,在新闻采访这个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记者通过印象管理展现出自己优秀的社会属性品质和智慧属性品质,将有助于采访对象在对记者的综合评估中给出高分,进而影响他们是否接受采访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敞开自己的心扉的判断。记者给受访者留下的印象,不仅是记者赢得信任的前提和基础,更重要的是将直接影响受访者的信息传播量。

2.2 影响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表现

新闻采访既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那么就必然存在一个记者在采防中如何调试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求获得最佳采访效果的问题。

自我实现预言(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人们能使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4]。这就是人际之间印象形成的最终结果。记者通过印象管理,给受访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而这个好的印象将促使记者本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发生良性的变化,以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从而更有利于记者和受访者之间的合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印象管理对于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表现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新闻采访中记者印象管理的基本策略

正如《新闻报道与写作》([美]梅尔文·门彻(Melvin mencher)著,展江主译)中告诫记者的那样:“消息来源会接受他们认为值得信赖与胜任工作的采访者的采访,他们从记者的外表、行为和提问中寻找相关的线索。”在研究心理学中印象管理策略和考察记者采访实践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几种新闻采访中记者印象管理的策略,希望给新闻采访中的记者印象管理提供参考。

3.1 重视给受访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记者留给受访者的第一印象,能够左右受访者是否决定接受采访,是否全力配合采访。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第一印象在人的心理上具有强烈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5]。人们在初次结识一个人的时候,投入了比较充分的注意,形成的印象更鲜明、深刻,而对后来获得的信息注意不充分,忽视了它们的重要性。并且,人们容易习惯于按照第一印象所造成的倾向去解释后来获得的信息。因此,人们对一个人形成总体评价时,他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第一印象的形成,由两个部分组成:人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从人的自然特征的角度,笔者侧重分析记者新闻采访时的仪表;从人的社会特征的角度,笔者着重分析记者的行为与社会角色的期待。

3.1.1 采访时仪表应得体

“轻松,随意的衣着可能告诉消息来源,你——年轻记者——没有把他当回事[6]。”因此,记者在采访时,应该重视自己的仪表是否适宜。适宜并不是要追求高档、时尚,而更多的是强调得体、大方,强调同采访的场合和受访者的服饰习惯相吻合。

3.1.2 采访时的行为符合新闻角色期待

如今,新闻记者被称为“消息灵通人士”“社会活动家”“时代晴雨表”等,反映了社会大众对新闻记者的角色期待很高。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秉持新闻职业道德等,是社会对记者这一角色预先期望的行为模式。作为一名面对受访者的记者,言谈举止是否符合或者接近理想中的记者角色,对于受访者生成对记者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记者在某种程度上“去个性化”,在行为上表现出自觉控制或掩饰个性,服从社会对记者角色的要求。

3.2 选择适当的非语言符号,让被访者感觉自己很重要

非语言符号,指的是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记号。它的具体种类很多,有体语(人体表情、姿态和动作)、辅助语言(与语言相伴随的音调、音量、音质、音速和功能性发声)、人体距离等[7]。非语言符号在直接的人际交往中,传递信息的功能十分显著。据心理学家分析,直接交往中有60%以上的信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不仅通过非语言符号从受访者处获取信息,而且记者自身也能以非语言符号为载体向受访者传递信息,而传递的信息对于受访者对记者进行印象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正确地使用非语言符号,不仅能让受访者感受到记者的真诚和热情,更重要的是能让对方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是受到尊敬和接纳的,自己的价值受到了肯定。这一点对于双方的交往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态度是相互的,人们最容易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最容易接纳那些也接纳自己的人[8]。”

在记者与受访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记者注视对方会让对方觉得记者对他们有兴趣,而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他们身上;面带微笑地进行采访,将舒缓受访者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坐在正对受访者90度角的地方,不会产生由于距离太远造成的对立感,也不会有太近的局促;身体向前倾,体现出记者对受访者传达的信息很感兴趣,而把头倾向一边则表明记者鼓励受访者继续说下去;与受访者说话速度相搭配也很有效,这种方式利于建立起受访者对记者的信赖感。

印象管理,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究竟起到什么作用,要看使用者想达到什么目的。新闻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为了在采访中建立起一种记者和受访者的良性互动,记者应该善于进行印象管理。而良好的印象管理,实际上就是要求记者在受访对象面前最恰当地表现自己。

摘要:本文就心理学中的印象管理问题结合新闻采访活动进行考量,从印象管理的定义入手,分析了新闻采访中记者有必要强化印象管理的意识;同时,对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印象管理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自我实现诺言,第一印象,角色期待,非语言符号

参考文献

[1]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3]张允若.非语言符号和新闻采访[J].新闻与成才,1993(5).

[4]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永芳.社会心理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梅尔文·门彻(Mclvin mencher).新闻报道与写作[M].展江,主译.华夏出版社,2003.

[7]张允若.非语言符号和新闻采访[J].新闻与成才,1993(5).

印象管理技术 篇5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发展

所谓“印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 , 也称印象整饰或自我呈现, 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 (1959)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印象管理即个人在人际互动中, 透过语言或非语言信息, 企图操纵或引导他人对自我形成某种良好印象或有利归因的过程。”后来的研究者Leary和Kowalski (1990) 认为“印象管理是指人们用来控制其他人对他们所形成的形象的过程”。

国内对于印象管理概念的研究评述中, 刘娟娟 (2006) 从印象管理概念的发展历程、结构及其判断性测量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她认为印象管理即控制或管理信息, 以影响他人对自身印象有目标指向的行为, 是影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手段, 每个个体都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刘娟娟区分了自我表现、印象管理和印象整饰的概念, 给我国学者进一步开展印象管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赵敏 (2007) 定义了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行为的具体含义, 即“印象管理是公司管理层利用语言信息的特点和相应法律法规规定的空白, 有意识地操纵语言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 试图控制公司信息主要接受者 (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机构、供应商及一切利益相关人) 对公司的印象, 从而最终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的行为”。总的来说, 目前国内对于印象管理概念的表述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

二、关于印象管理行为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

国内关于印象管理行为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孙蔓莉在《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 (2004) 中对印象管理行为的概念及其内容进行了阐述,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引入印象管理的原因, 即上市公司的信息是公开的, 其财务报告中的印象管理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这些利益相关人的决策向有利于公司和管理层的方向倾斜, 甚至这种印象管理将直接或间接地演变为上市公司和管理层的现实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其次, 在资本市场上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和上市公司信息的不对称都为上市公司操作财务报告和进行印象管理提供了可能。同时, 文章还分析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中采取的印象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 即自利性归因和操纵年报可读性两方面。自利性归因即管理层将正面业绩归于自己的主观努力, 而将负面业绩归于客观的、个人无法控制的环境因素;操纵年报可读性即绩优公司和绩差公司相比, 其财务报告明显容易阅读。

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表达形式的研究方面, 研究者将其分为数据信息和语言信息, 语言信息灵活性的程度决定了印象管理行为操纵空间的大小。孙蔓莉、姚岳在《公司报告语言信息研究》 (2005) 中认为, 上市公司信息的质量决定了资本市场上资源配置的效率, 上市公司内外信息不均衡, 为公司内部人凭借信息优势谋取私利创造了可乘之机。内部人对公司信息的管理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数据信息, 对语言信息的操纵手段也更加隐蔽和不易觉察。语言信息以股东情况、治理结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等非财务信息为主, 为企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提供了机会, 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决策增量信息。对语言信息操纵的重点就是印象管理, 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自利性归因和操纵年报可读性。对于提高公司报告语言信息质量, 该文提出了通过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制、适当提高公司年报的可读性水平、提供多层次的简化型公司报告、以图示法辅助投资者理解、提醒信息使用者注意公司的归因倾向等建议。

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式研究方面, 一般认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以强制性信息披露为主、自愿性信息披露为辅。印象管理行为主要存在于企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中, 由于法律法规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内容的相关规定较少, 从而为印象管理的操纵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赵敏在《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分析》 (2007) 一文中指出, 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公司运用综合信息传递策略, 构建理想的公司形象为主动的印象管理;公司管理层采用一切尽可能的手段弱化财务业绩下降的不良信息的传递策略为被动的印象管理。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行为的经济动因主要是印象管理有利于公司达到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目的, 而且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 可以为公司管理层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文章还分析了印象管理的常用手段是选择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自利性归因和操纵信息阅读难度, 同时提出了印象管理行为的控制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印象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于年报自利性归因倾向和操纵年报可读性与可理解性, 而在年报归因信息披露的自利性研究方面, 孙蔓莉、王化成和凌哲佳在《关于公司年报自利性归因行为的实证研究》 (2005) 中, 以我国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作为切入点, 选取了业绩最优和业绩最差的公司年报样本进行实证检验, 修正结果证实, 对于业绩归因, 绩优公司更倾向于强调管理方的工作, 绩差公司更倾向于强调环境因素。孙蔓莉、王化成、凌哲佳 (2007) 在其后的扩展研究中, 重点以“非典”疫情为研究背景, 选取了受“非典”疫情影响最为显著的公司的中报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证实, 突发事件对上市公司的自利性归因倾向起到了“放大”的作用, 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报告中存在严重的自利性归因行为。孙蔓莉在《年报自利性归因案例研究》 (2008) 中, 选取了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年报作为归因案例进行研究, 证实管理层在绩差年度强调环境因素而在绩优年度却忽略市场因素, 存在典型的自利性归因倾向。其同时归纳分析了投资者辨析自利性归因行为的基本技巧, 主要是注重报表数据与业绩分析信息的相互印证, 与同行业同地区企业进行比较, 与该公司以前年度进行比较, 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比较。

蒋亚朋在《上市公司盈余变动归因信息披露中的自利性倾向研究》 (2008) 中, 以543份上市公司盈余报告中盈余变动归因解释进行分析, 在得出的好消息组和坏消息组的归因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 证实管理层解释盈余变化原因时更多地将盈余增长归为管理层自身行动等内部因素, 将盈余下降归为经济波动、政策变化等外部因素, 存在着明显的自利性倾向。蒋亚朋、张天西在《基于维度的公司业绩归因信息对投资者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 (2009) 中, 从归因信息的部位和稳定性两个维度, 剖析了归因信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机理, 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提出了归因的部位维度影响投资者对管理层能力的判断, 归因信息的稳定性影响投资者对未来业绩预期的判断, 两者共同作用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上市公司语言信息披露的可理解性和可读性研究方面, 阎达五、孙蔓莉在《深市B股发行公司年度报告可读性特征研究》 (2002) 中, 以深圳证券交易所59家发行B股上市公司的2000年英文版年度报告为样本, 以其英文年报中的经营情况介绍部分作为年报可读性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 所提出的假设中只得出我国B股上市公司的年报介于较为难读和非常难读水平之间, 很多投资者在阅读B股公司年报时会存在困难。文章提出的假设:盈利状况好的上市公司对经营情况的描述要多于盈利状况不好的上市公司;盈利状况好的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要强于盈利状况不好的上市公司;规模大的上市公司年报非财务信息的可读性要弱于中小规模的上市公司, 都没有得到有力的证实。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被引入财务报告以来, 形成了单独编制、独立披露的格局, 从印象管理的角度看, 上市公司有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并提升自身形象的动机。梅跃碧在《从印象管理管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 (2009) 中, 分析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的构建方法, 即精心打造语言特色, 披露内容的选择、操纵可读性等, 并结合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统计分析和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结合具体分析数据, 认为随着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 印象管理有助于促使公司尽早地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文章用印象管理解释了社会责任信息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即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 企业价值越低。李红、王建琼、屠嘉在《管理层印象管理行为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2009) 中, 从研究管理层信息披露的动机出发, 结合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实践和特点, 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印象管理行为的可能性, 即印象管理具备操纵的空间, 而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却很难验证。文章提出印象管理行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并就如何控制企业印象管理行为提出了相关建议, 以期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完善提供参考。吉利、冯利花、王环环在《组织印象管理对CSR报告质量特征的影响》 (2010) 中, 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印象管理的渊源, 重点剖析了组织印象管理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特征的影响主要是平衡性和可靠性, 并提出适时改变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制定适合中国的CRS报告标准和成立专门的CRS报告评估机构等建议和对策。

三、研究评述及未来研究展望

1. 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 对于财务报告的研究应该更

加关注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增加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财务信息一直是预期使用者关注的重心, 主要是因为财务信息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范, 反映了企业过去的财务业绩, 内容和形式上更直观且更具有可比性。但是, 投资者的决策主要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进行的, 仅仅依靠财务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已经不足以成为决策者预测未来的全部依据, 公司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产品竞争力等都对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有重大影响, 而这些信息更多的是以非财务信息的形式存在。那些拥有良好业绩和发展潜力的公司更愿意增加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 以展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行业前景、研发能力、声誉以及管理水平等非财务信息。

2. 国内研究者对于印象管理在财务报告中产生的原因、

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性的研究尚不系统和充分。印象管理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 与会计领域的结合也是一个新兴的课题, 相关研究尚只是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结论, 进行的验证性质的研究, 所以对于其表现形式和规律性的把握还不充分。大多数研究认为印象管理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自利性归因和操纵年报可读性, 但是语言特色只是印象管理操纵的主要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 企业是通过运用报告内容、语言形式、封面、图片、颜色、字体、图表等综合信息来构建公司形象的, 所以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扩展。

3. 我国大部分会计领域的印象管理行为的研究仅局限

于理论上, 研究角度比较单一, 尚未针对我国会计改革的现状和规范立法的要求提出可供改善的系统措施。如孙蔓莉对可读性的研究以年报中的管理层讨论和分析为基础, 在董事会报告范围内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对于组织印象管理的研究, 也有学者选取了财务报告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这一部分探讨了印象管理的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非财务信息还涉及公司基本情况、资本来源、治理结构、经营情况报告、会计报表附注、监事会报告、审计报告、重大事项说明等多方面的内容, 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扩展研究, 以充实印象管理行为研究的理论体系, 为相关立法和监督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4. 印象管理的概念自引入会计领域以来, 理论研究有了

一定的发展, 但是对于企业价值影响的量化分析和具体应用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财务信息的管理和对非财务信息的表述, 都是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行的一种操纵, 以改变监管机构、投资人等预期使用者对公司管理层和上市公司的印象, 进而获得不同的机会和资源。关于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等财务信息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规范, 并且这些数字形式的财务指标具有客观的凭证依据、会计法规的制约和外部审计的保证。所以我们所研究的非财务信息有必要借鉴数据信息已取得的成果和方法, 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扩展和规范, 以形成一个可以量化分析的标准。

5.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 对于印象管理在上市公司财务报

告中的研究应该进行更大样本容量和更长时间区间的实证研究, 不断完善模型构建, 以增强实证研究的科学性以及检验结果的稳健性。

可见, 有关印象管理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影响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我们应吸取国外学者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和财务报告特点, 扩展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赵敏.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分析.会计研究, 2007;3

[2].孙蔓莉, 姚岳.公司报告语言信息研究.甘肃社会科学, 2005;3

[3].孙蔓莉, 王化成, 凌哲佳.公司报告归因倾向的扩展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1

应聘面试中的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 篇6

在组织中, 人们最常用的印象管理的策略主要有三种:获得性、保护性和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

在面试情境中, 应聘者更多地运用获得性、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 而不大使用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当应聘者置于尴尬、危机境地时, 他们会通过各种补救措施将造成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 从而达到降低、否认、中和已留下的消极印象的目的。应聘者除了使用各种言语性印象管理行为来影响面试考官的评价, 很多非言语性行为也能够有效地影响应聘者给面试考官留下的印象。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自觉调控应聘者的方方面面, 以希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赞同, 并期望最终被聘用。

本文将就第三种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为招聘者在面试中更好的甄选出合适的应聘者提供理论依据, 更重要的是帮助应聘者在短期内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增进人际吸引, 获得工作机会。

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对应聘面试的积极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 于1968年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 只有7%的情感交流是通过精确的语言表达的, 38%是通过简单的言语 (如哦、哟、嘿、嗨等惊叹词) 表达的, 有55%是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的。因此, 非语言交流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美国著名形象设计师莫利先生曾对美国财富排名榜前300位中的100位执行总裁调查, 97%的人认为懂得并能够展示外表魅力的人, 在公司中有更多的升迁机会;100%的人认为若有关于商务着装的课, 他们会送子女去学习;93%的人相信在首次面试中, 申请人会由于不合适的穿着而被拒绝录用;92%的人认为不会选用不懂穿着的人做自己的助手;100%的人认为应该有一本专门讲述职业形象的书以供职员们阅读。

研究结果发现, 对印象进行管理的人, 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明显好于不做任何准备的人, 并且用人单位也倾向于录用这些人。另外, 应聘者是否对自己进行了印象管理, 在他们的应聘信件、履历等书面材料也会有所体现。专家们因此得出结论, 印象管理对面试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是否称职对面试结果的好坏是没有多大关系的。研究结果还发现, 非语言策略使用的程度越高, 招聘者越能肯定应聘者的能力, 给予面试者的分数或者录取的意愿越高;应聘者使用非语言策略程度越高, 得到主试者的肯定获得二次面试的机会就越高。包括服饰、微笑、点头、面部表情、手势以及与主试者目光的接触、面试的距离等非语言行为对主试官的面试决策呈现正相关。非语言印象管理行为在面试人际互动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有效、促使双方互动过程更加和谐的角色。非语言策略产生的行为很难伪装, 所以很容易透过传达与认知就可以搜集到应聘者的有效资讯。许多过去的研究都证实了非语言策略会影响面谈结果, 应聘者在使用非语言策略时可以加深主试者对应聘者正面印象的影响, 因此而可以得到工作机会或再次面谈的机会。应聘者会使用非语言策略来传达本身对主试者的影响, 进而让主试者做出最后面试的决策。

在面试印象管理中, 非言语印象管理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由于面试的过程以及结果的评定都是由“人”实施, 注定了面试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会有很大误差。应聘者和面试考官之间信息是不对称、地位是不平等的。这正是应聘者实施印象管理、试图赢得考官认同和喜欢的动机所在。良好的非言语印象管理能帮助应聘者展现各方面的能力和优势, 在面试的各个环节中给招聘者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应聘者可以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加深和面试官的人际关系, 消除紧张气氛, 从而对面试官的评定和判断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可以积极地影响招聘者对应聘者适合性的知觉, 更能唤起招聘者对应聘者的工作胜任感, 为自己顺利通过面试提供更多可能。

运用非言语印象管理的原则

1.适度

适度是最好的原则。非言语印象管理的有效运用可以很好地影响面试考官的决定, 而过度使用则会适得其反。心理学家巴朗作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他分别请一些男女大学生对一名女性应聘者 (实际上是由巴朗的助手扮演的) 进行面试, 这位女性应聘的是一个初级工作岗位。在所有的面试程序中, 她使用的是完全相同的语言信息, 但在非语言信息的使用上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大量使用积极的身体语言, 如面带微笑、点头、身体前倾、认真注视考官等;另一种情况则不使用任何积极的身体语言。另外, 她身上还有另一项自变量的变化, 即擦香水和不擦香水。结果发现, 如果这位女性应聘者只使用积极的身体语言或只是擦香水, 男性面试考官对她的评价相比不使用任何身体语言要高。但是, 如果她既使用积极的身体语言又擦香水, 男性面试考官就会降低对她的评价;而在女性面试考官身上却没有发现这种差异。巴朗的研究表明, 印象管理在面试过程中的作用是比较复杂的, 过犹不及, 重要的是恰如其分。

例如, 走进面试场所后, 有的应聘者喜欢表现亲密, 总是把椅子往前挪。殊不知, 主考官是讨厌这种行为的, 因为他们不喜欢别人坐得太近, 侵犯私人空间;坐得太远了, 则会使主考官产生一种疏远的感觉, 这就会影响沟通的效果。游离的、善变的目光让主考官认为这个人不老实。面试时化点妆会让女生显得精神焕发, 不会给主考官留下刚睡醒的感觉。不过不要浓妆艳抹, 化浓妆反而会弄巧成拙, 会降低考官的评价。

2.准确有效

如果考官意识到一些应聘者使用了过分虚假的印象管理策略, 他们就会对后者的印象大打折扣, 对他们的任何表现都会持嘲笑鄙夷的态度, 至于他们真正的优秀品质也会“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例如, 应聘者为了表示真诚和友好, 长时间看着考官, 这种方式不仅会令人尴尬, 还会造成考官的防御心理, 难免给人压迫感, 引起考官不悦。目光在考官的某一局部区域内上下翻飞, 也会使对方感到莫名其妙。面试时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显得心不在焉;含胸埋头, 显得胆小萎缩或者对谈话不感兴趣;高高昂起头, 两眼望天, 显得傲慢, 这些都是失礼和缺乏教养的表现。应将坚定、自信的目光集中在对方眼睛与鼻子之间的三角形位置间, 以表示对对方的讲话十分重视。

3.自然得体

一份由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大学生面试压力调查》显示, 95%的面试官着重考察的是应聘者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而82%的应聘者在面试时会出现表情僵硬、挠头等压力“微表情”, 对其面试结果造成了负面影响。应聘者要善于使用自然得体的非语言与招聘者进行交流, 才能达到良好的面试效果。以微笑为例, 面试时应聘者的微笑必须真诚、自然, 使对方感到友善、亲切和融洽。要笑得有分寸、不出声, 含而不露, 恰到好处, 当笑则笑, 不当笑则不笑。否则会适得其反。

部分应聘者为了让自己在不适应的环境中感觉到舒服, 往往会有一些摸鼻子、紧握双手、挠头、搓腿等自适性的动作, 这些无疑会给招聘者留下没有自信、缺乏修养的印象。而晃腿、玩笔、摸头、伸舌头等习惯性小动作, 则很容易给考官一种幼稚、轻佻、不拘小节的感觉, 自贬身价, 使面试形象大打折扣。自始自终使用斯文有礼、不卑不亢、大方得体的非语言印象管理策略, 不仅可大大地提升自身的形象, 而且会使面试成功机会大增。

运用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 提高面试成效

印象管理策略的运用应该说是一门艺术。掌握面试中的非语言印象管理技能是面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是个人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也是应聘者面试制胜的法宝。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应聘非言语印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通过面试这个过程, 让用人单位了解、信任、青睐、直至聘用, 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用人单位的大门并与之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是应聘者最容易掌握的印象管理策略, 也是招聘者最接受、最认可的策略。掌握熟练、自然的非语言技巧的应聘者将更多的得到录用的机会, 最终帮助应聘者完成应聘择业, 获得应聘成功, 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在面试现场, 面试官每时每刻都在根据应聘者的服饰、发型、手势、声调、语言等对其加以判断, 从而产生一个或好或差的最初印象。并且这个印象又在毫不留情地影响着应聘的最终结果,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应聘者的自尊和自信, 还会影响到面试官的评定和最终判断。

印象管理技术 篇7

不难发现, 牛津词典和韦氏词典对自拍的定义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智能手机、数码相机或电脑摄像头的使用是自拍行为的必要条件, 而上传到社交网站则通常是这一行为最终的目的。因此, 自拍行为的流行与社交网络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辅相成。

社交网络自拍与图像操控

上世纪末, 因特网从传统的网页浏览模式, 发展到自媒体时代, 出现了各种多对多人际沟通工具, 并在21世纪开始普及, 社交网络应运而生。

国外较为热门的有职业社交网站Linked In、个性化空间Myspace、复制线下真实人际关系至线上的Facebook、多平台的图片实时分享应用Instagram等。

国内先后出现校内网、开心网、豆瓣网、同学网、占座网以及腾讯的QQ空间、后来的微博等等。[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又相继出现了米聊、微信等移动客户端产品。

1.社交网络中的照片分享

由于社交网络是一种新近出现的社会现象, 相关的调查相对欠缺, Beresford Research针对美国18岁以上民众使用在线社会网络的调查发现:民众平均每周使用在线网络22小时, 其中81%张贴照片, 72%的人回复他人所张贴的照片, 68%持续更新想法及活动记录。[4]

Instagram的新闻页面发布了该应用最新的统计数据:每月有2亿活跃用户, 其中65%的用户来自海外。全球照片上传总量已达到200亿, 每天平均有6千万张照片上传。每天这些照片会收到16亿的用户点赞。[5]

国内的移动社交网络中, 用户的图片上传量也很可观。微信用户数量目前已经突破6亿[6]微信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朋友圈月活跃用户达到2.7亿, 每日上传图片数量过亿。[7]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 人们似乎不约而同变得越来越忙碌, 传统形式的人际交往也显得越来越奢侈。而各种飞速发展的社交网络产品或服务形态,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社交活动的时间与成本。过去的当面拜访、书信交流、电话问候, 如今日益被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社交网络沟通所替代。如果想知道某人的近况, 只要打开社交网络, 查看此人最近更新的状态, 就可以看到对方图文并茂的生活写照。然后动动手指, 留下评论或问候, 等待对方回复。对方也可以在方便的时候看到评论, 并在回复中道谢或调侃或致以问候或分享信息, 然后等待评论者的再次回复。这样一次典型的社交网络沟通起于照片, 但远远不会止于照片, 整个沟通过程也许只需要花费双方排队时或者等地铁期间的几分钟时间。

社交网络的繁荣与图片分享行为尤其是自拍行为密不可分。在自媒体时代, 由于各种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 普通民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技术门槛的降低也使得摄影行为逐渐去专业化和去精英化, 网络用户成为自媒体表达的主体和推动者。他们发现自拍照是一种自我表达和吸引注意力的有效方式, 也是网络沟通的优质媒介。于是, 各种随时随地拍摄的照片、长度只有十几秒的视频不断被分享到社交网络上, 捕捉着人们生活场景中有意味的瞬间, 呈现着日常生活的不同侧面。而社交网络中由照片引发的交流, 也使得摄影由个体的记录和自我表达变成了一种新的人际沟通形式。

2.网络自拍与图像操控

对于社交网络用户而言, 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拍行为的频率和可能性。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 普通人可以决定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表达, 但自己的形象却掌握在画家、摄影师和图片后期制作人员手中。而在自媒体时代,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普通人可以通过各种操作简单的移动智能设备, 记录、编辑和发布自己的形象, 人们终于获得了对网络空间中自我形象的操控权。

2010年开始, 以Iphone4为代表的一批智能手机陆续上市, 它们采用了超高像素密度的液晶显示屏和前置摄像头, 实现了此前任何移动设备都无法达到的高画质图像显示, 也让用户不仅可以独自享受自拍的乐趣, 还可以在拍摄过程中利用前置摄像头的镜面效果, 自由地调整表情、姿势、拍摄角度、背景和光线, 展示出自己最美的一面。从拍摄的那一刻起, 人们就开始自由掌控自己的形象。

过去, 人们往往会把重要的照片交给照相馆的专业人员, 用图片处理软件进行后期加工, 让照片中的自己看上去更完美。而现在, 各种操作简单的傻瓜式图像处理软件, 让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对自己拍摄的照片进行修饰美化。2011年, 图像处理软件“美图秀秀”移动客户端发布后, 立即成为最受欢迎的手机应用软件之一。2014年4月, 美图秀秀及其子品牌用户总数达到7.4亿, 其中移动端用户数达到4.22亿, 日活跃用户数达到2358万。[8]除了传统的剪切、拼图、加边框等功能之外, 美图秀秀的卖点在于强大而全面的人像美化功能:磨皮美白、瘦脸瘦身、眼睛放大、祛斑祛痘一应俱全, 最新版本甚至还出现了腿部增长功能。

2012年起, 多家手机厂商更是推出了被称为“自拍神器”的机型, 而今年新上线的小米手机四代已经具备智能美颜功能, 能自动识别人物性别年龄, 进行针对性的智能美颜, 实现更真实自然的图片效果。

在自媒体时代, 网络社区的飞速发展为自拍图片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大量的观众;而安装于移动智能设备、伸手可及的图像处理软件、以自拍为卖点俘获女性用户的智能手机层出不穷, 都为自拍提供了足够的甚至过剩的技术支持。这些日益完美的自拍照片完成后, 往往可以一键分享至各种社交网络平台, 难免会让用户产生路径依赖, 从而进一步推动自拍潮流的形成。

当一张自拍照片被上传至社交网络平台后, 它就开始承载远比图片内容更为丰富的意义和内涵。一张公开发布的自拍照是主体的一次自我表达, 在搭配上相关文字时, 它可以描述生活状态、宣泄个人情绪、表达思想观点……主体在这一表达中展示着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和自主性。他们可以有意控制和塑造自己的形象, 筛选自己的生活场景, 展示自己想要被人了解的一面。无论是拍照的背景环境、拍摄角度和时机还是自己的装扮、表情和姿态都完全由自己掌控, 所有图片都是由自己筛选, 自己修饰后发布在自己选择的社交网络圈。而用户在对自己的照片进行上述处理时, 也获得了对自我形象的操控权。于是, 自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主体在公共视野中对自己的形象行使主权的一种努力。

社交网络自拍中的印象管理

自拍照片作为社交网络中的话题生发点, 在网络空间的公开舞台上被赋予了表演色彩。而主体的这种表演既带有对观众反馈的期待, 也在某种程度上主动迎合着观众的期待。

个人在网络自拍照片中进行自我展示和自我美化时, 会采取各种印象管理策略。在社会心理学中, 我们将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称作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充分说明社会认知是认知者与被认知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中提出印象管理的概念。他进一步详述了莎士比亚的观点:人生是个大舞台, 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有如演员相互配合的演戏。人们按社会剧本的需要 (即社会期望的需要) 扮演自己的角色, 而他们的演出又受到对方互动的制约。在互动中, 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别人存在的事实, 因此都不可避免地根据别人的期望来塑造好自己的形象, 努力隐藏别人不欣赏的某些方面, 表现出别人欣赏的东西。[9]

在网络表达中, 自拍图片的拍摄和选择存在极大的自主性, 是一种控制性极强的表达和沟通方式。它比起当面沟通更容易过滤信息, 即更容易进行印象管理。

对于用户而言, 网络自拍图片中的印象管理分为以下几种不同情况:

1.熟人网络社区中的印象管理。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熟人网络社交平台中, 大部分社会关系都是由线下复制到线上的, 可能的观众都是自己生活中的熟人、亲友等等。既然观众都是已经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熟人, 为何还要煞费苦心地美化自己已经广为人知的形象呢?我们知道, 在中国社会古老的“面子”文化中, 印象管理的大部分努力都是针对熟人群体的。在熟人圈子中的印象装饰中, 脸面既可以起到人际互动的象征符号作用 (它可以表征一定的家世、财富、身份、地位、角色、权力、声望、荣耀和社会关系) , 也能够因使用得当而给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快感。[10]这就不难解释, 为什么很多人在网络空间中晒驾驶室自拍、办公桌自拍、饭局自拍、海外景点自拍、酒店自拍。以一种直白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告诉亲朋好友:我去过哪里, 我吃过什么, 我玩过什么, 我拥有什么。任何能够彰显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场景, 都会成为备受自拍者青睐的背景。当然, 炫耀并不是唯一的自拍姿态, 网络空间中也不乏各种晒“糗事”的自拍, 比如炒菜炒煳了, 咖啡倒在电脑上了, 车被蹭了, 轮胎被扎了等等。这一类看似自爆尴尬实则表现可爱和求得同情的内容, 往往反而收到更多的关注和反馈。

根据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 社会认知过程中, 既有首因效应, 又有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初次印象对人的社会认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社会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学者指出, 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 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而与熟人交往时, 近因效应则起较大作用。[11]虽然在熟人网络社区中, 大家都熟知彼此外貌体型、性格特征、生活水平、社会地位等各方面情况, 但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不断更新的状态和图片, 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掩盖对于熟人的旧有印象。如果每天都看到熟人分享经过美颜软件处理的完美照片, 人们逐渐会慢慢习惯这一皮肤光洁无瑕、眼睛明亮有神的完美形象, 以至于脑中原本不完美的真实印象也被这一形象所替代。对于不经常见面的熟人来说, 这种近因效应就更加明显;而与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接触频率越低, 通过网络自拍进行的印象管理也就更容易实现。

2.虚拟网络社区中的印象管理。在各种博客、微博、网络论坛等公开网络社区中, 大多数受众是未曾谋面的陌生人, 因相似的兴趣爱好或现实需求走到一起, 相互关注, 相互交流。显而易见, 在陌生人社区中, 由于信息发布的延时性, 让主体有充足的时间筛选信息、修改细节、精心润饰、自我美化, 呈现自己理想的形象;同时网络表达具有很强的控制性, 主体不会在表达过程中受到受众的影响, 所有的表达都是有准备、有选择的, 因此, 通过自拍照进行虚拟网络空间中的印象管理, 比在熟人网络社区中更加简单易行, 也更加有效。

社会认知中著名的“晕轮效应”, 也称光环效应, 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或好或坏的印象之后, 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12]这一效应实际上就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型的结果。在对人的认知中, 由于晕轮效应, 一个人的优点一旦变为光环被夸大, 其缺点也就被光环遮挡住了。

即使这一名词未被社交网络用户所熟知, 该效应也早已被用户充分利用。不仅普通人用美化过的自拍照给陌生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很多政要也利用这一效应来达到政治目的。

罗马教皇、英国皇室成员、美国总统等, 都曾在社交网络上发布自拍照。2006年起, Facebook已经成为州长及国会议员竞选的重要工具。此前, 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张穿着休闲卡通T恤、笑容可爱的自拍照在网络中广为流传, 受到全世界很多网友的追捧, 而他与普通民众的大量合影自拍照, 也在世界范围内塑造了这位总统亲民的形象。由于晕轮效应的作用, 他所表现出的亲和这一特质, 往往会使人联想到热情、善良、富有同情心、富有幽默感等相关特质。自拍这一行为本身, 似乎也在对民众暗示:你看, 总统和你一样喜欢自拍。这种印象在无形中拉近了他与民众的心理距离, 于是国家领导人以普通人形象示人的自拍照、自拍合影, 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工具, 承担着塑造意识形态的功能。正如陶东风所说:“‘微时代’的政治不再是宏观政治的一统天下, 更加世俗化和平民化的微观政治正在改写我们的政治话语, 重新设置我们的政治议程。”[13]自拍已经开始在自媒体时代的微观政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网络自拍与自我认知

在自我概念研究先驱查尔斯·库利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 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只能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在社会互动中, 想象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人只存在于他人的心目中, “人们彼此之间的想象是社会的固定的事实”。[14]在库利看来,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 因此, 每个人都有着从他人那里不断获取认同的欲望, 这种欲望强烈而持久, 成为网络自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囿于自己的特定身份, 很难直白地要求他人对自己进行评价。而且只有成就出众的人, 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于是, 人们就将这种心理需要投射到网络虚拟社区中, 在匿名性的保护下, 毫无顾忌地展示自己, 获取他人的关注和评价。而精心筛选和修饰过的自拍照作为陌生人了解自己的唯一渠道, 无疑是建立理想的自我形象、获取赞扬和认可的有力武器。在自拍图片中展示出的容貌, 直接决定了主体得到的关注程度, 决定了追随者的数量, 最终决定了其虚拟社区的社交圈。同时, 匿名受众的评价往往也比较直接和极端, 对主体的自我认知产生更大的形塑作用。

自我认知具有动机功能, 可以激发主体的不同行动。1987年, 托里希金斯提出了系统的自我差异理论, 将自我区分为不同的形式。实际自我 (actual self) 指我们真实表现出来的自我, 而我们将实际自我与其他两种自我进行比较。第一个是理想自我 (ideal self) , 代表了我们和他人对于我们自己的期望和渴望。第二种是应然自我 (ought self) , 指的是责任、义务以及我们感知到的为了荣誉的各种外在要求。实验证明, 自我认知会激发出不同动机, 导致不同的结果。[15]当人们想到自己可能接近理想自我时, 就会出现兴奋的情绪, 出现对积极后果的预期, 并出现积极的行为应对。如果人们感到或许永远不能成为理想自我, 就会体验到沮丧和羞愧的情绪, 并引起消极的行为应对。

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 英国19岁男孩丹尼·鲍曼疯狂沉迷于自拍, 曾为了拍一张“完美”的自拍照每天花去10个小时, 不得不因此退学, 期间他的体重减轻了12.7公斤。“我总是在追求拍摄完美的自拍照, 当我意识到我不可能拍摄一张完美的自拍照时, 我就想自杀。”鲍曼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 “为了自拍, 我失去了我的朋友、学校、健康和大部分生活。”鲍曼曾过度服用药物试图自杀, 幸好被母亲发现。[16]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但自我认知的动机作用并不只会带来消极后果。

社会心理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发现, 一些公开的自我呈现, 尤其是理想自我的呈现, 会对人的情绪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杨桃莲认为, 网络虚拟形象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模式来激励用户的自我持续行为。这一形象可以起到自我塑型的作用, 它类似于一个人的理想自我, 帮助用户创建和想象自己的理想形象, 激励他们的行为与其理想形象保持一致。[17]

当人们在论坛、博客等网络虚拟社区中用自拍图片塑造了一个新的自我形象, 这一形象通常跟实际自我略有差异。它也许比生活中真实的自己更美丽、更优雅、更时尚、更独立、更乐观、更坚强、更热情奔放、更幽默诙谐……这些形象与其说是虚假的幻想, 不如说是个体对理想自我的积极建构。在获得他人关注和赞赏、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 个体也在无形之中受到这些形象的塑造, 不断调整自我认知, 积极主动地建构着理想自我。理想自我的形象可以激励主体产生多种积极的的情绪和行为, 让他们不断地向理想自我靠拢。

结语

近年来, 各种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 使网络自拍照成为个体自我表达和吸引注意力的有效方式;而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拍行为的便利性;各种操作简单的图像处理软件, 让用户可以对自己拍摄的照片进行修饰美化。社交网络、智能移动设备和图像技术的飞速发展, 共同推动了自拍潮流的形成。

上一篇:施工项目财务管理改革下一篇:网球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