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印象

2024-07-06

对大学印象(通用8篇)

对大学印象 篇1

我对大学的印象

伴随着高考最后一门英语考试结束铃声的响起,我终于结束了高中枯燥乏味的三点一线的生活,想象和憧憬着梦想中大学的生活。

记得刚进高中时,老师就跟我们说,高中要咬咬牙坚持3年,通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前方等着你的就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那时起,大学这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词语进入到我的脑海里。在高中,大学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没有高中繁重的课业压力、没有对我们时间的限制、没有父母对我们的管束...当高考分数出来的那一天,伴随着分数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喜悦,自己终于离自己的梦想又进了一步,整个7月窝在家里浏览各个大学的基本信息,那时感觉很兴奋,很激动。终于,当被通知自己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网络工程系录取时,我就憧憬着进入地大校园的那一天。

时间飞速,一眨眼8月份就过去了,本以为去地大心里会很高兴,但27号晚上我却夙夜难眠,想着明天就要和爸爸妈妈第一次分开,心里就酸酸的。28号早上我们一家都起得很早,跟爸妈一起坐在车里,眼睛却望着窗外的风景,心里酸酸的,却说不出一句话。这时候是我第一次祈求车能开慢点,让我和爸妈能多呆一会儿...啊!终于到了,梦想中的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一到大学门口,就看到了温家宝总理提的8个大字--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门的左边是逸夫博物馆,这座宏伟的建筑,衬托着地大独有的特色,一进校园,一排排高大的树木矗立在这座校园古朴典雅的小路上,到了体育馆时,终于感受到了什么叫人山人海,在我感觉茫然无助的时候,一位我所属的计算机学院的学姐帮助我一直弄完整个报名流程然后带我去宿舍。到了宿舍之后,已经有一个来自山东烟台的哥们坐在那里了,我上去跟他打了声招呼然后随便聊了几句,发现他是个性格很好的人。在爸妈帮我弄好被子,一番叮嘱后,我送他们离开了地大,然后回到宿舍。当天晚上感觉心里很不好受,非常非常的想家。知道过了几天宿舍其他两位哥们都来了,在一起呆了几天混熟之后思家之情有所减缓。

大学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听讲座,各种各样涉及各方面的,我承认刚刚听讲座时的确很想睡觉,但听了几天后就慢慢熟悉了。刚来的那几天晚上,我们班一群同学就约在一起逛地大,在月色下行走在地大的校园里还是挺享受的一件事,这是我终于感受到大学的生活了,轻松自在,无拘无束。但这种逍遥的小日子没持续几天,军训如期而来,记得刚见到教官时,感觉他们好老啊,全身晒得漆黑,但是第一次见面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在后来14天的军训中,我才慢慢发现教官跟我们年级差不多而且感觉他们很幽默很仗义,在后来的14天军训里,我差不多认识了我们班全部的同学以及一些其他班的同学,也认识了2个好哥们--飞哥和宋老大(嘿嘿,我们的教官),说实话与他们分离时,心里真的很舍不得他们,所以我果断跟他们说以后要经常去他们那里蹭吃蹭喝!军训就在这不热反而很冷的14天里华丽的从身边擦过。

19号开始就是上课了,记得第一节课是英语课,听了两节课的英语,感觉好爽;但第二节课就木有这种感觉了,高数课,大一要学的数学之一,当时还能勉强听懂,但是第二次上高数课咋们可亲的李宏伟老师一节课讲了20多面,我当时就懵了,早就听说大学老师讲课速度超快,那次总算是见识到了,伴随而来的就是线数课、计导课、体育课、思修课。突然一下子生活开始繁忙起来,天天晚上几乎都在搞数学,尤其是高数,到现在我还是觉得高数最难、作业最多、课时

最大。要是不提前预习的话,那我只能说你中奖了--第二天你能听懂那你就相当厉害的,但是到现在我在大一里还木有发现不预习就能听懂高数的同学。在9月下旬的团学联招新时虽然未能如愿进团学联,但是在后来的班委竞选上竞选到了学习委员,还是值得小激动一下的。

总之,现在在我的心目中,现在的大学生活虽然累了点,但是我很快乐,因为认识了一群好伙伴,肩上也挑起了一份责任,自己能独立生活照顾自己了,能在空余时间跟同学出去看电影或者窝在宿舍里看厚厚的高数或画满符号的C语言程序设计,偶尔也去机房上会儿小网,觉得自己的小生活过得挺不错的,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加油!!

对大学印象 篇2

1 运动刻板印象的表现与成因

运动刻板印象主要指个体对体育运动情境中的人或体育运动持有的一套固定看法, 并以此作为评价体育运动情境中的人或体育运动的依据。在体育运动情境中, 最外显的人群分类标准之一是性别, 因此运动刻板印象的表现之一是男性的体育运动天赋及能力强于女性, 这从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早期的参赛条件设置上便能体现出来。

表现之二是男性更适合参与对抗激烈和竞争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 女性更适合参与运动强度小、能展现女性线条与气质的体育运动项目。因为人们认为男性更具有进攻性和侵略性, 女性更加柔和与安静, 因此男性更能展现竞争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精髓, 而女性更能表现难美性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

表现之三在于参加体育运动会降低所谓的女性身体特征与性别特质。在很多人心中, 参加体育运动意味着出现发达的肌肉块, 并使女性显得“男性化”。因而, 很多参加体育运动的女性最常担心的事就是怕长肌肉块而与所谓的女性特征不符。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运动刻板印象, 一方面源于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基于不同的生理结构, 男性的肌肉力量、速度和爆发力总体优于女性, 女性的柔韧性与协调性总体优于男性, 但这仅为生理差异, 并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另一方面源于个体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质, 隐性地以我们的社会文化所规定的性别刻板印象为评价依据。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 受“男性主导、女性依附”传统文化[5]的影响,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表现为:“在身体特征方面, 通常认为男性高大、强壮, 女性纤弱、苗条;在心理特质方面, 通常认为男性刚强、自立、粗犷, 女性温柔、依赖、细心”[6]。在体育运动中, 以表现力量和速度等为主的体育运动项目, 由于与我们的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男性角色吻合, 多被视为男性专利;而以表现柔韧和协调等为主的体育运动项目, 因与我们的社会文化所规定的女性角色吻合, 而被定为女性专属。

这种将在体育运动中表现的身体特征及心理特质与社会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直接划等号的逻辑是片面的, 令原本意在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体育运动实践被生生割裂与两极分化, 对男女两性而言均不公平。且对女性而言, 这样的运动刻板印象多是消极的, 它无时不刻地提醒着即将或正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女性:体育运动是男性的专属, 坚持进行体育运动将会降低女性特征, 若非要坚持体育锻炼, 最好选择能表现所谓女性特质的运动项目。

2 运动刻板印象影响大学女生体育参与的作用机理分析

在大学女生体育参与过程中, 她们基于锻炼任务的完成, 会更多地选择隔网对抗的小球类项目和更能展现女性美的艺术类项目, 例如乒乓球和健美操。表面看, 是因为她们既须完成规定的锻炼任务, 又不愿过多地消耗体能, 更不愿出现因运动而可能产生的肌肉健康美和其认知的女性身体线条美相左的结果。进一步剖析其内在原因, 除了大学女生群体对“健康”的意义与内涵认知不足外, 还受到了运动刻板印象的影响, 直白地说, 是受到被文化建构的女性气质 (如温柔、顺从、优雅、被动等) 对身体规训的刻板印象的影响。作为女性, 并非生来就有女性气质, 而是通过后天的身体规训实践塑造和表现了自己的性别气质, 通常包括对身体尺寸与体形的规训实践、对身体姿态与动作的规训实践和对身体修饰与展示的规训实践[7,156,157,158]。

在体育参与实践过程中, 大学女生群体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运动刻板印象作为择选锻炼形式、评价锻炼效果的依据, 或者是作为自身体育参与行为被动的说辞。换句话说, 当原本意在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体育运动实践与受女性气质规训的身体实践吻合时, 大学女生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也认同体育运动对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相反, 当健康自由发展的体育实践与受女性气质规训的身体实践不符时, 她们则选择避重就轻, 甚至回避, 时常让自己处于体育参与被动的尴尬境地。

3 运动刻板印象影响大学女生体育运动参与的几大要素

如上所述, 运动刻板印象隐性地对大学女生的体育参与产生着影响, 但它并非凭空出现, 而是在大学女生个体社会化进程中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介等要素逐步渗透并加以内化的。

3.1 家庭教育引导大学女生成为体育运动的旁观者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家庭教育对人的塑造功能不可忽视。在大学女生的童年阶段, 家长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对不同性别的孩子有不同的性别期望与对待方式。具体到身体活动方面, 表现为更加鼓励男孩参与对抗激烈、竞争性强的身体活动与体育运动, 而对女孩的类似行为则多会予以制止与批评, 并引导她们进行相对安静的游戏活动, 使其逐渐成为体育运动的旁观者。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大学女生在体育意识的启蒙与早期的身体活动发展方面未能打下良性基础。

3.2 学校教育默许大学女生作为体育运动的旁观者

虽然学校教育试图避免复制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但在体育参与方面, 对具有体育运动天赋和体育运动能力突出的女孩并未给予更多鼓励, 反而对参与体育运动相对消极的女生表现出默许的态度, 在无形中强化了女生不适合参与体育运动的消极刻板印象, 也为她们正大光明地远离体育运动提供了极好的说辞。

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 为了激发女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兴趣, 开设了更多的时尚健身类运动项目课程, 削减甚至停开了选课人数相对较少的篮球和足球等运动项目课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运动刻板印象的再次复制, 使“女生只适合参与运动强度较低、身体对抗较弱、能表现女性身体与心理特质的运动项目”的刻板印象在她们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课内体育学习和课外体育参与过程中, 体育运动能力较强、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大学女生群体一方面可能时刻被他人拿来与男生群体进行比较, 以验证女生运动能力不如男生的运动刻板印, 另一方面还常被他人以消极的运动刻板印象作为评价依据, 而被冠以“假小子”或“某哥”之类的称号, 从而不能自在地享受参与体育运动的快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女性应参与符合所谓女性特质的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刻板印象成为主流。很多女性择选体育锻炼项目的标准即为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的身体特征与性别气质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所建构的性别刻板印象, 从而出现女性倾向于参加健美操、瑜珈等塑身功效明显的运动项目, 并对篮球、足球等项目避而远之的现象。

3.3 大众媒介宣扬女性成为体育运动的旁观者与喝彩者

各大电视体育频道和网络体育报道中, 男性通常作为体育运动参与的主体出现, 女性通常作为体育运动参与的旁观者与喝彩者出现, 这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运动刻板印象在大众媒介中的复刻与传播, 不仅对大学女生的体育认知产生了深远的隐性影响, 也令她们将其作为是否参与体育运动, 以及在体育运动参与中该扮演何种角色的参考标准。

如电视体育频道黄金时段的赛事转播以男子篮球、足球赛事为主, 以女性为主要参与对象的则是诸如NBA啦啦队选拔赛等作为体育运动的旁观者与喝彩者的节目, 表演内容多为极力展现女性身体线条与身体诱惑的性感热舞。

在网站体育频道的图片新闻中, 对男性偏重于运动技术动作的展现, 而对女性运动员则更偏重于女性身体特征与线条的表现以博得高点击率, 多仍旧作为男性的欣赏对象出现。这亦向大学女生传递女性应有典型的女性特质等刻板信息, 成为她们参与体育运动的隐性阻碍。

4 结语

对大学女生群体而言, 运动刻板印象的影响无处不在。虽然当今社会均认可并鼓励男女参与体育运动, 但运动刻板印象仍然为大学女生从运动项目类型与运动强度选择, 到锻炼效果检验标准等, 划定了无形的范围, 限制了大学女生身心的全面健康自由发展。因此, 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予以改变, 使大学女生明晰自己具有自由选择任何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的锻炼的权利, 并能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从学校层面, 可以在大学女生体育参与涉及的两大核心要素方面加以调整。

第一, 作为大学女生体育运动参与实践主导的体育教师应对性别角色与体育运动有正确的认知, 具备社会性别意识, 并贯穿于体育运动指导全过程, 使大学女生明白体育运动项目本无性别之分, 人人都有选择任何运动项目进行身体锻炼的权利, 并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举办健身讲座与女性沙龙, 加强体育健康知识与社会性别知识的宣讲等有效途径, 在体育实践中引导她们关爱身体、关注健康, 做自主参与运动的主体。

第二, 作为体育运动参与实践主体以及未来家长的大学女生, 要形成对性别角色的正确认知, 树立健康的体育健康理念和正确的社会性别观, 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充满性别文化差异的社会, 积极参与各项体育运动, 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和运动的快乐, 逐渐加强体育自主意识, 使自己真正成为体育参与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 t_9152.htm, 2014-10-20.

[2]倪湘宏, 杨洁, 唐炼.社会性别学视野下大学女生阳光体育运动推广策略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45 (1) :91-96.

[3]杨向明.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的性别透视现象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8 (9) :80-83.

[4]Csizman, K.A., Witting, A.F., &Schurr, K.T. (1988) .Sport stereotypes and gender.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988, 10:2-74.

[5]宋岩.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性别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 (6) :66-69.

[6]裴娣娜, 刘翔平.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5:30.

美国密歇根大学访学印象 篇3

我首先到达的是密歇根大学主校区所在地——安娜堡(Ann Arbor)。安娜堡位于美国中北部五大湖地区的密歇根州,与加拿大安大略州接壤。安娜堡寓意为橡树之城,穿过街道,徜徉校园,到处可见参天的大树和嬉戏的松鼠。安娜堡的植被景观不能简单的用绿色概括,因为这里除了绿色,还有黄色、紫色、红色、灰色等不同颜色的树木,加上不同色彩和设计风格的二、三层小楼点缀其间,恍如进入童话世界。一条休伦河(Huron)穿过市区,河水清澈见底,野鸭成群,天鹅嬉戏,扁舟飘过,给人宁静、安详的美感。安娜堡的人口有11万4千人,其中6万多都是密歇根大学教职员工和学生。这个城市,小巧玲珑,清新雅静,被评为美国最佳的20个度假胜地之一。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会自然屏蔽掉人生很多的欲望和奢求,更加享受一种安详、踏实的美好时光。在这样的城市求学深造,没有理由不沉醉于书香,没有理由不徜徉于书海,没有理由不追求学术的进步,没有理由不追求精神的升华。

从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来看,密歇根大学分别排在第13和14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名校。学校初建于1817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大学设有19个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商学院、牙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拉克哈姆研究生院、信息与图书馆研究学院、法学院、文理学院、医学院、音乐戏剧学院、自然资源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运动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全校学生总数5.2万人,教职员工3.8 万名,开设588个专业,开设3000多门本科课程。密大自建校以来,在各学科领域中成就卓著,多项调查显示其超过75%的专业排在全美前10名,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连续多年排名第一,被誉为“公立常春藤”,与伯克莱加州大学以及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素有“公立大学典范”之称。密大与中国教育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机构已经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密歇根大学的安娜堡校园占地2842英亩,有200多幢建筑物,800多万册藏书,9个博物馆,7家教学医院,150个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实验中心,400多个实验室和研究室。其中,亚洲图书馆是北美地区最大的东亚文献收藏机构,馆藏达到72万册中日韩文书籍、1500多种期刊、77000多种缩微数据,以及大量的数字化文献材料。密歇根大学不仅是学术的重地,也是文化的中心,有近千个学生社团及组织,各种性质的活动应有尽有。大学的多所博物馆、剧场、音乐中心、艺术中心、公园等也是学生文化活动和课余休闲的好去处,校园生活十分丰富多彩。大学有着深厚的体育传统,各种运动团队在比赛中屡屡获奖,特别是橄榄球运动在学校被学生视为宗教性的活动,著名的密歇根竞技场可容纳10万多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专用橄榄球场地。2011财政年度,密西根大学的研究经费超过12.36亿美元,成为全美经费最多的大学之一。密大对于密歇根州的贡献是多方位的,包括通过学校的资金流入带来的社会效应和学校及其雇员、学生、访问学者购买当地的商品和服务。在过去的五年中,学校帮助本州创造了上千个新的就业机会,科研活动更是产生了1750项发明创造和许多新启动的公司。每年通过零售消费、各种文体活动为本州经济创造了上亿的盈利,并吸引了35万名游客。

印象之一:密大在中国,还是中国在密大?

刚来密大,我首先到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登记注册并办理校园卡(Mcard)。有两个接待人员一看就是亚洲人,聊了几句英文才知道是中国留学生在国际中心打短工。办理校园卡时,发现大厅中满眼都是黄皮肤和黑眼睛。据不完全统计,密大有65%以上的国际学生都是中国人。看到这种现象,有两个想法:一是我们国家确实强大了,老百姓富裕了,能够送这么多学生出来留学,将来我们国家发展会更好。二是为什么国内的高等教育和世界一流高校差距如此之大?如果这些学生能够像美国学生一样留在国内读书,既为中国学生和家庭省下了钱,也会减少外汇的外流,同时也能增强我们的国力。衷心希望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能像密大一样引来大量的留学生。

印象之二:入学培训,种类丰富,安排周密

新人到密大国际中心报到时,会收到一份入学培训的详细清单,上面列出所有培训的项目名称、时间、地点。培训项目循环进行,一共持续三周,开学前两周就开始培训,直到开学后一周结束。所有培训的主要文字和PPT内容都挂在网上,供学生随时查询。培训的项目一共有30多个。在校学生、老师、社会服务机构人员、政府公务员、警察、外办人员多方参与,培训内容包括了国际学生和学者在密大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文化差异、语言沟通、医疗保险、交通、社会安全、图书馆使用、医院服务、购物环境与技巧、驾照申领、美国开车注意事项、汽车采购与保养、法律问题、求职、交友、旅游、校园参观、城市介绍、农贸市场参观等。种类与内容之丰富是我在国内大学从未见过的。培训的形式有讲座、讨论、参观。所有的培训项目完成后马上进行问卷调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也可以搜集学生需求,以便在以后的培训中完善。这种培训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得到大量的信息,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服务意识。以人为本,首先是考虑学生的需求,主动提供服务,并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个细节。这应该是我们国内高校可以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

印象之三:校园优美,设施先进,服务一流

我最早进入了教育学院的大楼,一楼的地面如镜面一样光亮,卫生间的卫生水准应该在四星级酒店的水平。大部分的教学和学习区域都配有地毯,墙面上整洁有序地悬挂着电子显示屏和教职员工介绍等。在图书馆、各个大楼都设计了学生学习交流的区域,并配备电脑、咖啡间、微波炉、自动售卖机等设备,有些区域还配备了投影仪。除了椅子之外,学生的讨论区和自习区还有长沙发和高靠背的柔软的沙发,常常看到学生翘着二郎腿悠闲自在地看书,甚至趴着或躺着看书。学校为每个学生和老师分配了打印纸张的配额,打印机全部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任何位置的打印机打印资料。学校图书馆大部分开到凌晨两点,据说很快就要24小时开放。图书馆除了有现场值守人员随时处理学生问题外,学生还可以在网上或用电话随时发问,工作人员总是有问必答,随叫随到。学校的教室看不到国内秧田式的座位布局,大部分都是圆形或方形的座位布局设计,主要是方便学生之间和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学校所有的建筑内都配备了无线网络,部分校园内还可以使用Wifi上网。学校的蓝色穿梭巴士对全社会开放,免费乘坐。学生和老师凭校园卡可以免费乘坐安娜堡市的30多条公交线路。学校没有专门的食堂,但是每栋楼基本都有社会餐饮公司或校内机构开办的餐厅,而且基本上提供全天候服务。除了考虑正常学生的学习需求之外,学校在所有的公共场所都配备了残疾人通道、专用厕所和专用电脑,残疾学生驾驶小型电动轮椅可以在校园内任何位置畅通无阻。安娜堡市和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印象之四:开学典礼,简洁庄重,服务周到

根据安排,我参加了研究生院举办的开学典礼。典礼之前,首先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欧陆自助式早餐,面包、蛋糕、咖啡、牛奶、饮料等供应充足。开学典礼共分四项,研究生院学生政府主席(President of Rackham Student Government)讲话、教授发言、音乐精品欣赏、研究生院院长致辞。学生政府主席主要介绍学生政府的职能和社会活动,教授主要是作为校友分享自己的学习历程,然后是学生用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形式演唱两首歌曲。最后是研究生院院长致辞,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号召学生追求学术自由,二是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丰富资源,积极参与社团和社会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整个开学典礼没有邀请校领导参加,也没有大话、套话,既简单又隆重。典礼之后,研究生院为方便新生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和服务,邀请校内外70多家校内外机构为新生准备了丰盛的信息大餐“信息集市(Information Fair)”。学院邀请机构包括安娜堡市交通局、安娜堡区域会展与旅游局、宗教咨询服务协会、教与学研究中心、妇女教育中心、英语语言学院、国际学院、国际中心、社区服务与学习中心、知识导航中心、心理诊所、学生法律服务处、研究生就业中心等。所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技巧、论文写作、英语沟通学习、求职创业、研究项目、心理健康、宗教信仰、学生团体、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卫生保健、生育与幼儿服务等。这些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全部免费,与信息相关的服务基本上也都是免费的,有些项目甚至还有资金支持。这种丰富多彩的服务形式和内容远远超越了我的预期。在这样的大学学习,有强大的校内外资源的支持与资助,应该说学生没有一点后顾之忧,有的只是太过丰富的资源有点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取舍。我发自内心地羡慕这些学生,也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也看到了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将来教育服务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印象之五:课堂活跃,互动开放,人文关怀

第一学期我选修了两门课程,《美国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变革管理》。本来以为第一次上课,学生和老师互相不认识,会感到拘束,但是,老师不时用充满智慧而又幽默风趣的话语使整个教室笑声不断,学生们积极参与,知无不言。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学生可以随便使用笔记本电脑、IPAD、手机,甚至有老师和学生在课上吃零食、喝咖啡。在这样的课堂上课,既有精神享受,也有物质享受。第一次课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不是课堂的活动,而是学校、老师对学生与动物的人文关怀。记得快上课时,一个残疾学生开着电动轮椅由一条大黄狗领着不急不慢地进入教室。本以为上课时学生会把大黄狗领出去拴在外面,岂料大黄狗也趴在教室一起上课。狗很通人性,似乎知道大学是神圣的殿堂,整整两节课一声不响,好像也在享受上课的乐趣。只是课间休息时,主人让他起身伸了两个懒腰。密歇根大学把“领袖与市民”共同作为大学的培养目标,既阐明了研究型大学的精英价值,也体现了研究型大学“顶天立地”的人才观。能在这样人性化的课堂中学习,与睿智的教授沟通思想,与同学进行思想与灵感的碰撞,真是一种人生享受。

正如密歇根大学每年给应届高中毕业生寄去的学校介绍中第一句话所说的:“密歇根大学不能被简单地归纳。”他们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把规模浩大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俨然就是个自给自足的学术、科研大社区。的确,师生的机会与可做的事情是数不清的,希望每一位都能在密大寻到自己心中的“宝藏”。

对大学语文看法 篇4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41人,约占33%(其中68%为理科生,32%为文科生)。在开学初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对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制度的不满与厌恶,“应试教育受到高考的制约,偏重于提高语文的解题能力,印象中的语文就是汉字、拼音、改病句、做阅读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他们发现学习语文原来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大学语文科学地整合了语言文学与文化的知识,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化和文学素养,接受到了一种语文教学的高级形态,领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的语文并不是死抠字眼与归纳中心思想,而是用心去解读作品,从中感悟人生。一名理科生明确指出:“最大收获———失而复得,我找回了曾经拥有过的、但又失去了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

2.开拓眼界,提高人文素养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97人,约占77%(其中理科生、文科生各占50%)。高等语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涵盖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颇富系统性与学术性,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展示文学新视点的窗户,让他们接触到一个更纷繁多姿的世界。

3.教师的风采与信念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63人,占50%(其中理科生占65%,文科生占35%)。授课的五位优秀教师,以他们丰富的学识、诙谐流畅的语言,站在较高的视点为学生剖析文学作品,处处展示出巨大的人格魅力。他们为学生讲解古人精妙的章句,透析今人深邃的思想,引导学生直面人生。从各位大师身上,学生们还看到了作学问的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筛选信息,如何找出问题,如何提炼观点,以及一些细节的处理,我们将受益终生”。

4.自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76人,约占60%(其中理科生占53%,文科生占47%)。高等语文丰富了学生的感悟力、想像力和思考力,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技巧,养成独立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对文化精品学习的兴趣和继续深入探索的潜力。在这里,学生们纠正了以往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和认识,“破除了对权威的迷信”,敢于质疑思辨的能力得到肯定,“真正学会欣赏文学、品味文学”。他们学会了一种学习或思考的方法,开始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意识到“名家也是血肉之躯,也是人。人无完人,白璧也有微瑕”。还有学生指出,最大收获是由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作业方式———论文带来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锻炼了自己查找、筛选及综合资料的能力,提升了语言文字功底,形成了自己的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吃掉’并‘消化掉’的满足感,一笔挥就的酣畅感,令我乐于接受知识。”

2007-1-1 13:17 回复

紫约师耘 4位粉丝 2楼

5.传承民族文化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8人,约占6%(其中理科生占62%,文科生占38%)。作为一名大学生,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大任,理应比较熟悉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在对古代经典文学名著的赏析中,在对语言文字和文学美的感悟中,“我们更深刻地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植根于我们的灵魂、支撑我们的精神的文化,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你对这门课程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你对这门课程有何建议?

1.整体感受

对大学新生讲话的 篇5

2010届新学友们!你们好,我以大姐姐的身份,真挚地、欢迎你们荣幸地跨入燕山大学,并预祝你们四年大学生活和谐愉快!

新学友们,当你们还沉浸在金榜题名的喜悦中时,大学生活就要开始了,我相信,此时此刻,你们的心里正涌动着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情,不约而同地呼唤着同一种声音:“燕大,我们经过长步跋涉,终于投入了您的怀抱”。这里有自由、新鲜的空气,有湖光十色,有书香鸟语,有新同窗,有新生活„„没错,燕大钟灵毓秀,是造就栋梁之材的理想之地,新学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你们对四年的大学生活有何打算?这是新学友们首先面对的大问题。进入大学以后,新生们除了兴奋和激动外,还会有一种适应新生活的忐忑和迷茫,更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大学四年的生活会怎么渡过?四年后的前途又会怎么样?其实,这种担心、疑惑和迷茫,这种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是新学友步入新生活的通病。但是,请相信,它们必定会伴随着你们的成长而逐渐消失。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一名“学长”,在此给新生们作些建议,也希望能够给大家些许启迪。

一、平常之心看待大学生活

人的期望,构成努力的动机。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某种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我们有兴奋与失落之感,跨入燕大,无疑是你长久努力的结果,但燕大或许与你心仪的大学有些差距,这就使同学们有了兴奋与失落之感。但是,我想说的是:“大学是用来珍惜的,不是用来惋惜的”。你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而这时你需要用一颗平常之心去面对过去你所作的努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不可因现实的成功而过度兴奋,以至演变成自恋和目空一切;更不可因努力与现实所存在的差距而过分低落,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人生切不可在这样的怪圈中徘徊。因此,当我们进入大学之初,必须适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颗平常之心面对即将开始的大学新生活。毕竟大学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台阶,大学生活如何,取决于自己的作为,而不是大学学校本身。努力!不要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回忆太过苍白。

二、适应环境,独立生活

步入大学的新生可能都会面临第一个问题,那就是环境和角色的转变了。首先便是生活的独立。进入了大学,父母亲友都不在身边了,这种生活的独立可能迫使新生们必须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照顾自己”的技巧。当然,更大的问题是如何正视“情感的独立”。作为成年人,大学需要真正地像一个成年人一样来处理事情,不能任由自己过去的一些小脾气,小性子来左右自己,坎坷挫折都必须由自己勇敢地面对,一个人只有真正经历痛苦、坎坷,才会明白,一切美化痛苦、坎坷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痛苦、坎坷的姿态是多么做作。其次便是学习的独立了。大学生高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自由,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再没有人监督和敦促的情况下,大部分时间靠自己的自觉和自律。在这里,今天的懈怠与纵容,可能直接影响今后的人生。很多学生入学后都抱怨“大学完全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轻松,课业压力远胜于高中”。我相信,能这么抱怨的人,一定是对自己负责的人。上大学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为未来奠定基础的,任何辛苦付出必将成为一种投资,学习正是最有效的一种。

三、有理想,有抱负,力行之。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骊,漂荡奔逸,终亦保所底乎”。大学生,必有理想,人若无志,便如迷途盲人,更何况我们处于智力黄金阶段,面对大学这样一片能提供知识、提供导师、提供益友、提供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天堂”,怎能不心生激情,心生澎湃!所以,请认真问问自己,“我的抱负是什么”、“我需要怎样规划四年的大学生活”、“怎样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这样才能减少入学阶段的迷茫,这样才不至于被外界的诱惑影响,大学生活也将更加充实,有意义。

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如果我们自己有理想,有抱负,就应该马上行动,力行之方能求其实。但是我们在行动之前也应该理性看待事物的成败,不以成几败论英雄,不急功近利,应抱着拼命精神去争取成功,去为我们的理想奋斗。即使面临挫折、面临厄运也不应该气馁。“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这是塞涅卡得之于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确实如此,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有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因此,在挫折绝望中我们要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从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对大学的总结 篇6

我是材料学院学生,20xx年跟多数人一样,没什么悬念的考进北科。来了当然要学习,学校发给一个橘黄色的选课本,选课去吧,这里选课大家都聪明,问问过来人(师兄师姐),什么课好过,哪个易得高分,自不在话下。需要注意的是,选课也要技术的,要准备好,那么多人呢。都瞄着几门好过的课,有些火爆的,晚一点就没名额了。不过顺带说下,一些所谓的好过的课,有时也不一定好过。所以大家还是以自己的兴趣(反正也大多没什么兴趣)选课吧。

选了课,开了学,上课吧。我们第一年住在大运村,所以去上课有时就痛苦了,特别是开始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公交卡,走着去怎么也要30min,所以买个自行车还是有必要的,不过还是看个人吧,有人就不买,一年过得也挺好。上课感觉又回到本科时代,一屋子人,全是人头,看书的,玩手机的,睡觉的……总之好像是个课堂都这样。所以还是奉劝那些真的想听课看书的同学,碰到重要的课还是提前去前排占个座,这样耳边会安静不少,毕竟北科研究生除了本校生,其他生源质量大多一般(ps:我是外校的啊)。关于上课学习,也许大部分同学还是觉得无聊没意思,浪费时间。没错,我同意某些课程真的很一般,但是大多课程里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知识,况且研一没什么大事,有空还要尽量去听课,当然如果你是极品,也不用去,考试基本该过的会过,不该过的也一样会过。

考试怎么说呢,看自己吧,如果你擅长一些“手段”,没人真的管你,可是那样真的让人感觉你很弱。也许有些课程你会感觉周围的人都在做某些小抄。但是如果你感觉自己可以,相信自己,别那样做,往往考试最大的用处就是逼一下自己,了解下自己,看看自己的潜力。有空去图书馆,上上自习,这是成熟的表现。当然我谈到学习才说自习,不是让你每天背着包自习,那样是书呆子。

2.生活:说过第一年我们住在大运村,在学校就不太了解,大运村那个地方,除了住着人的楼,其他没什么了。不同学校的研究生,北航,北师,北邮,总之全是所谓“高级知识分子”。想玩,去北航吧,屁大点足球场,全是人了。回想起本科学校的经常没人的大球场,真后悔当初没有多用点时间去利用。玩篮球,去北航吧,不过垃圾的是,不是他们学校的需要办卡交钱才让你玩。总之,在那里想玩就要有money,所以整个大运村就是住着,想有点活动基本没地方。还神贵,真服了那地方了,搬回来就没什么留恋的了。

吃饭学校还是比较便宜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大运村和外边的东西都挺贵的,没事还是去学校吃饭就好,花样也多。我一直感觉饭菜口味什么的都还好(本人对吃的没什么高要求),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本校的同学一天到晚叫唤什么学校饭菜不好是因为什么,也许真的是国人的劣根性吧(在哪都说哪不好,我也曾是那样的愤青。还有就是北京的气候真的不敢恭维,冬天冷,夏天热,所谓的金秋时节也就那么几天,春天大风(运气好还会遇上沙城暴,以前是看新闻,今年是切实体验了。)

在这生活成本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能省钱的地方还是省点(当然如果你有钱就另说了)。学校每月往卡里打300rmb,不够吃饭的,所以如果梯队每月会发补助就最好了,不过据我所知,第一学年发钱的就那么几个梯队,大部分是没钱的。所以如果真的困难,或者也想出去看看锻炼下自己,可以找兼职,或者做家教。在这做家教还是挺赚钱的,怎么也要40/h吧,了解几个运气好的一个星期上几次课可以赚个几百大洋。但是希望还是把学习搞好的前提下,出去看看,挣点零花钱。

关于“爱情”,有点费解,仿佛读了研,大家都很急躁,才来一个学期吧,一个朋友说他们班已经有好几对男女在交往。我简直不敢相信,大家认识不到3个月吧,不过想起来,现在是个什么时代,我真的有点传统。但是还是希望大家不要为了谈恋爱而去恋爱,相信爱情是可以等待的,认准你想要的,都不小了,别在那所谓的“爱情”里折腾太多了(一家之言,这方面不是很精通,所以还单着了,在这里还没碰到真正心动的girl。买衣服去学校旁边的五道口转转也行,可以大砍价,所以如果你不会砍价就别去了,容易被宰。男生就别太讲究穿戴了,大方得体,偶尔时尚一把就行了。如果你非认准所谓的名牌,那就另说了。

关于学校班级活动,看自己吧,不过研究生独立性都很强,组织个集体活动,有些人宁愿宅在宿舍陪电脑,也不愿出去。但是希望有机会还是和别人交流,最起码主动记住自己班里同学的名字和联系方式,这些细节往往让你和班级同学保持良好关系。院里和班级活动也就研一那么几次,能参加就参加,不然到了最后,可能你还不认识自己班的人。也许你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但是在新环境里多认识些人总没坏处。也说下北科本校的留下读研的学生,这么一群人,其实大部分还是不错的。当然他们是有优越感的,都可以理解。但是也有那么一部分人,喜欢装*,仿佛外校的学生跟他们比都差一个等级。也许真的太了解北科习惯老师,他们有些课程从来不去。班级活动多是推辞,仿佛全世界就他忙。总之,哪看着都让人不爽。真不知道牛什么,他们都不知道,那些他们认为是n流大学来的学生其实学习最起码在考研不必他们差,甚至比他们强很多。不过还是强调大部分北科同学很好,热情开朗,乐意跟我们分享他们所知道的北科。

3.关于实验室和梯队:来了,可能主要的任务是上课学习,实验室和梯队要求不同,有些严的梯队可能让你没事去做实验。有些梯队没什么必须的事情,你一年也不用去。不管怎样,希望大家来了之后,还是主动去梯队看看,起码和师兄师姐混个脸熟,有些事情他们了解比你多,能提供不少方便。主动和他们交流,看看他们研究的什么东西,可能以后那跟你的课题相关度很大。总之,实验室的东西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就看你有心没心。还有就是没事去图书馆,提前把本梯队研究的东西基础知识和总体方向了解一下。比如你是做黑色金属,还是做有色,提前看下没坏处。知道你的导师研究的东东,主动和他交流下。也许令你尴尬的是,你来北科后还见不到老板,因为他们要么出差要么拉项目去了,所以有些事情自己一定主动。

4.总结:既然选择来了,就好好规划好好过,如果你来了喊着后悔,我彻底的鄙视你。时间过得很快,想着去年的这个时候,恍如昨日。也许你来了发现北科不是想象的那样,但是希望大家每天都有些进步(即使刚刚学会word里一个小应用,那也是进步)。这里的平台是好的,需要的是你主动积极,不然给你再好的条件也是浪费。研究生好好规划自己,是继续攻博还是工作,出国都需要考虑自身情况。但是也需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有空多锻炼身体,多和朋友同学聚聚聊天,毕竟这样的机会会越来越少。该开心就要开心去,别整天一脸严肃,哪来的那么多的压力。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对未来放轻一点,如果走好眼前的每一步,明天的事只是水到渠成。

对大学新生的几点希望 篇7

第一, 希望同学们学会担当, 胸怀理想, 志存高远。

同学们进入大学学习, 不仅仅是学知识、长身体, 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越德国和日本,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人口多、底子薄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摆在我们面前的, 如城乡差距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 需要我们认真解决。一些西方国家以冷战思维面对中国的发展, 妄图遏制和围堵中国, 不断挑起矛盾和事端。如何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排除一切干扰, 进一步加快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全中国人民的迫切期望, 也是我们新一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学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从踏入校门的这一刻开始, 就要培养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情怀, 培养自己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战略眼光, 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为伟大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志向, 早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自觉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联系在一起, 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发愤成才。

第二, 希望同学们学会学习, 踏实勤奋, 实践创新。

大学传授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是同学们事业成功的基础。同学们经过了高考的洗礼, 都具有良好的接受能力。但大学教育和你们之前接受的教育存在很大的不同, 很多时候不是提供给大家标准答案, 而是要你们自己去分析、判断。学习也没有高中时紧张, 你们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因此, 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与规律, 对你们完成学业至关重要。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这句话基本概括了大学学习的精髓。同学们来到大学学习, 首先, 要博览群书、勤奋钻研, 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珍惜好、利用好学校良好的学习资源。既要学好专业知识, 打牢专业基础, 又要学习科学精神, 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其次, 要勤于思考, 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要善于发问、善于质疑、善于创新。特别是面对当今社会思想、文化日益多元的趋势, 同学们更要审慎分析、判断, 切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再次, 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同学们要逐渐学会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 自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自觉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2011年, 学校的科研经费达2.72亿元, 居河南省高校前列。老师们丰富的科研项目为同学们参加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步步高’攀登计划”已实施多年, “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学科竞赛, 第二课堂、学生社团等实践活动也为同学们搭建了良好的锻炼平台。不少同学利用这一平台, 受到了系统的科研训练, 取得了一批专利成果, 并在全国竞赛中获奖。“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同学们安下心来读书、静下心来思考, 在知识积累、实践创新和心性修养上不断锤炼自己、提升自己。

第三, 希望同学们学会包容, 身心和谐, 健康生活。

同学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 习俗、习惯不同, 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甚至冲突。同学们有缘共读一所大学、共修一个专业, 同处一个班级、同住一间宿舍, 那都是百年修来的缘分。希望同学们珍惜友情, 多一些包容、多一分理解, 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愉快地度过大学时光。希望同学们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多读些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书, 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学会关怀、同情和感恩, 懂得尊重、帮助和理解, 做到团结、友善和合作, 与周围的同学打成一片, 不断增强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内在动力,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讲文明、守纪律的人, 一个气质高雅、谈吐得体、彬彬有礼、受人欢迎的人。

同学们来到大学, 远离父母, 需要学会生活。从入学开始, 就要加强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 从身边小事做起, 提高自己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同学们, 身体是我们从事学习、工作的基础, 只有坚持体育锻炼, 善于自我调节, 才能拥有健康的身心。大学四年, 同学们难免会遭遇困难、挫折, 大家还要学会排解不良情绪, 不要沉醉于不良情绪中, 不要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里, 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积极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大学体育文化的解读与反思 篇8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站在文化学是角度对大学体育文化的主导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进行解读,从而引发了对大学体育文化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旨在为大学体育文化朝健康、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学体育文化;主流文化;主导文化

[中图分类号] G80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1-0020-02

一、研究目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从没有以如此高的热情去探讨这个敏感的字眼——“文化”。文化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各种不同的文化处于相互影响和发展演变当中。[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11月召开的第31届大会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所讲述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2]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对文化多样性的讨论。如今,文化多样性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共同构成了世界发展的三大主要发展趋势。[3] 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任何一种文化只有能够与其他文化相区别时才能被辨识和存在。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大学文化系统中的大学体育文化在具体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同样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民族、国家的大学有不同的大学体育文化;同一国家的不同大学,因区域、学科结构、办学模式等许多因素的不同,大学体育文化呈现出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局面。[4]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时代进步相适应的。但是,受传统因素以及现代学校体育改革的影响,对大学体育文化的探讨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内涵等层面的“抓痒痒”,而是要在时代背景下,对大学体育文化有一个更为彻底、深刻的认识。而本文站在文化学的角度透过大学体育文化的表层现象,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期在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大学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大学体育文化中的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

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被绝大多数的人所认同,在特定的社会历史下,就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被同一社会历史时期的人们所认同的文化形态,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主流文化。由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不确定因素,使得任何文化形态在“变迁”过程中容易产生“质”变。国家领导部门有义务对文化变迁过程中引导主流文化向科学、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权利机构的这种引导主流文化发展到预想中轨道上来的意识文化形态就称之为主导文化。

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文化氛围下,大学校园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的“象牙塔”,而是各种不同意识形态文化领域相互争斗的前言阵地。作为大学文化中极具意义的体育文化也必是如此,如何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引导大学体育主流文化向主导文化靠拢,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是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

1.大学体育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

要想缩小主导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隔阂,就必须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付渚实践的前提。大学体育主导文化是由学校的全体师生所共同构建的,学校体育领导管理层利用其组织及制度等要素,通过体育教职工群体在体育教学及工作中的媒质作用,体现上层组织的政策意志,主导着校园体育文化。[6]大学体育主导文化最终得落实到大学体育文化创造主体——学生身上。而学生群体则通过自身的思维方式、情感状态和行为特征等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管理层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对主体的控制,学生群体通过微观行为体现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效应,二者彼此存在、相互影响,并保持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但是学生群体所体现的主体(主流)体育文化与管理者意志的主导体育文化并不是绝对一致的,二者之间也会存在偏差,而对学生真正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主流体育文化,而非来自管理者意志或意愿的“主导体育文化”,这就意味着管理层的主导体育文化如果不能与学生群体的主体体育文化达成良好的默契,形成融洽的氛围,就很容易失去对大学体育文化的主导作用,就会对大学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2.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搏弈

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的主导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文化特征上来看,大学体育主导文化既要彰显先进体育文化的精髓,又要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色。高校体育改革所倡导的“终身体育观念”、“健康第一观念”,以及大学高水平代表队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干净、更人性、更纯洁”的奥林匹克精神都是大学主导体育文化的核心。但是,不论是高校体育改革力度如何加大,也不论高校竞技水平有多高,具体到落实过程中就变成了“老”而“难”的问题了。在这里并不是对大学体育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而是想证明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要想消除这种差距必须是大学体育的主导文化和主流文化进行长期的搏弈、交融,最终形成统一。

3.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搏弈

在大学体育文化中,不仅仅只有主导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对抗,还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的抗衡。由于社会发展历史的不同,这种抗衡关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超过主导文化。如在文革时期,整个学校体育文化处于一种倒退、落后的状态就是如此。

由于非主流体育文化所产生的社会背景远比主导文化复杂,从审美角度上来说,非主流体育文化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美学价值的商业文化,它正是大众文化的糟粕部分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大学生这个特殊人文环境上的个性反映。[7]特别是现代大学生大都是80年代后的“小皇帝”、“小太阳”,其个性思想极易受到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害怕运动,怕流汗、吃苦,靠营养来保持健康;玩世不恭,对一些传统的运动项目不屑一顾等等;在行动上,表现为追求新潮,想尽一切办法寻求刺激,迷恋于所谓的“电子竞技”等等。

大学体育主导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都是社会存在的必然产物。它们之间的抗衡将一直伴随着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国情客观、合理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既要发挥大学体育主导文化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主流文化的主体作用,更要谨慎非主流文化的破坏作用。

三、对大学体育文化的反思

1.西方体育文化的垄断地位与民族体育文化的失落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讲究的是阴阳和谐、精、气、神的统一,动作舒缓;而西方体育文化则以张扬个性、自强不息、敢于冒险等为特点,而这种特点恰恰与大学生的年龄性格相吻合。这就使得在当今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上西方体育文化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民族体育文化让位于西方体育文化是现代大学体育文化的一个较为严重的现象和问题。在讲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今天,在大学体育文化中如何发展民族体育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大学体育文化的特色与多样性、普适性之间的统一

在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下,一方面我们要讲究大学体育文化个体之间的特色,以体现文化多样性的主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把握好大学体育文化的特色与多样性、普适性之间的关系。有些大学为了突出自身在体育方面的成绩,突出抓一两个体育项目,却轻视多数学生的体育文化活动,这样的指导思想不利于大学体育文化环境的营造。大学体育文化应该体现广大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广大学生服务。这样的大学体育文化才富有生机,师生员工的个性才有发展的环境,学校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特有的优势。

3.“体育即生活”与生活中的体育

随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体育即生活”、“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体育即生活”所描述的不仅仅以满足人们对体育生活需要以及体育行为的具体特点,更重要的是表述人们体育活动形式的基本属性。那么作为大学体育文化的创造主题——大学生而言,体育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大学校园中具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大学体育文化,使大学生受到很好的体育文化的熏陶,把体育正在溶入到大学生活当中去。

4.“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思想

这两种思想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大学体育的主导意识的体现。其实在此之前,我国体育工作者对“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个命题作过很多的探讨。把这两者放到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思想是学校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两种特质的文化形态?两种文化形态相互影响,互为渗透、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互为提高,共同构就了目前大学体育主导文化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寻求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平衡——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6.5:13-16.

[2]俞启义.当代中国多样性文化格局的内涵、特征及走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5:111-117.

[3]杨 治.经济全球化威胁文化多样性[J].文化研究,2005.3:6.

[4]夏晓勤,耿 毅. 论大学体育的文化本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2:19-21.

[5]王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甄别与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6:36-37.

[6]李修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导问题刍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6:69-72.

[7]韦春北.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的现象!影响及其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1.2:154-156.

上一篇:党章学习月活动总结下一篇:太原餐饮行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