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印象

2024-09-25

美国之印象(共5篇)

美国之印象 篇1

1 研究目的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曾经撰文称:“当今世界,中国正在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因此,中美之间关系的发展可以说牵动着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而当下中国的大学生群体是充分接受了各种新鲜事物、新潮思想的新一代,他们如何认识美国、怎样认识美国必然会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笔者从中国青年大学生入手,探析中国大学生形成对美国印象的认识的渠道。

2 中国大学生对美国印象形成的渠道

笔者从认知主体的角度即中国大学生群体角度出发研究美国印象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成渠道,首先就是认知主体要有信息的获得。目前,大学生获得的信息量海量,获得信息的速度快、渠道广。因此,中国当代大学生形成对美国印象的认识的渠道可以说来自四面八方。但通过分析发现,这些渠道与所有信息的获得一样,也可以归纳为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所形成的认识则可以分为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其中,直接渠道包括认识主体即大学生去美国旅游生活、与美国人交往、去美国留学等途径,而间接渠道可以按照对认识主体由大到小的影响程度来大致将其归纳为大众媒介、文化产品、物质产品、人际传播四类。

2.1 直接渠道

2.1.1 去美国旅游

通过在美国一段时间的旅游和生活来形成对美国印象的一定认识可以说是一种最直接、最直观的渠道。认知主体通过亲历目睹、耳闻听说等方式,观察、感受并形成自己心目中对美国印象的一套基本认识。但是,由于这种方式一般持续存在的时间较短,且加上通常旅游的路线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美国精华形象,所以短时间内很难形成最全面、最客观的认识。

2.1.2 与美国人交友

这一渠道的主观色彩较浓,而且代表性不强。由于两国价值观念不同、文化差异较大,所以在双方的交往中,若对方与自己相处愉快,则容易产生对美国形象的正面认识;但若一旦对方与自己相处不愉快或产生一定摩擦,很容易由小见、大从而对美国的形象产生负面认识。但是,通常通过这一渠道获得的美国形象认识往往是最能凸显细节、最能反映真实情况的认识。

2.1.3 去美国留学或移民

这一种认识方式的特点是在美国停留的时间长,能较深入、全面的融入美国的生活中,所形成的认识比起去美国旅游所形成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稳定。但是,通过现在各种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大多数学生在出国以后的交际圈子、生活方式、娱乐活动等都几乎与在中国生活时候一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中国学生对美国的正确认识。

2.2 间接渠道

2.2.1 大众媒介

《环球时报》在2005年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2.7%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了解美国的,另有20.7%的人对美国的印象主要源于美国电影,只有3.7%的人是通过和美国人直接接触获得对美印象。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美国印象在人们心中的形成并不仅通过媒体,但大众媒体毫无疑问地已经成为当前所有人了解美国的第一渠道,对于大学生来说更不例外。

通过大众媒介形成的美国印象可以说是最复杂、最多变的。总的来说,当前中国媒体对美国的报道,逐渐回归了理性,但仔细研究一些主流媒体后不难发现,这些报道还是难以脱离一个固有的框架。例如,对政治相关新闻的正面报道明显少于对美国科技、文化等新闻的正面报道。我国主流媒体报道的美国形象,使得认识主体很容易在形成对美国印象的认识时产生思维定势,做出标签化式的评价。

新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大学生通过大众媒介这一渠道对美国的认识。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接收来自美国媒体的各种信息、报道。这样对于有了一定知识、文化、见解,并已经具有了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可以使他们心目中建构的美国印象更加全面、完善、真实、客观。

2.2.2 文化产品

在文化产品这一渠道中,美国影视剧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可谓最为深远。透过这些影视文化作品,受众不仅可以感受到美国很细节化的生活、文化,还可以感受到最真实的美国精神、美国的(上接第49页)价值观念。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可能得到的最早的关于美国的认识来自于历史教科书。尽管当前的教科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客观、理性、真实,但是这一特殊文化产品,由于受政治因素的重要影响,呈现出的美国形象更多的是经过国家意志选择之后所呈现的美国形象,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充实丰满的美国形象。

美国本土的文化体育赛事无疑也是一项重要的了解美国的文化产品渠道。例如,美国的NBA体育赛事、美国偶像等一系列文化娱乐节目。

2.2.3 物质产品

一个国家的品牌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而苹果、CK、麦当劳、NIKE等这些基本可以作为美国标签式产品的品牌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较大的消费群和较好的口碑。因此,中国大学生很容易通过对这些品牌的了解和使用而产生对美国的正面认识。

2.2.4 人际传播

在媒体不够发达、信息不够畅通的过去,人们想要了解美国的话除了通过直接接触以外,最多的就是要靠人际传播。因此,这种渠道虽然属于间接渠道。但是,与直接渠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这种渠道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播、再次传播,所以很容易会出现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甚至以讹传讹的可能性。

信息化社会空前发达、媒介产品日益先进的当下,靠人际传播了解美国已经不再成为形成对美国认识的最主要渠道。但对于当前大学生来说,通过人际传播来认识美国依然是很重要的一种渠道。因为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离不开社交媒体,而通过社交媒体了解美国可以说是人际传播与媒体渠道的融合。这种新型的人际传播渠道对于当前大学生了解美国来说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总结

总的来说,现在人们了解美国的渠道可以说多种多样,且各种渠道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产生作用。人们已经一改过去仅仅通过去过美国的一少部分人群而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了解美国,也不再仅靠一两个“独家报道”来认识美国。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的主任杨玉圣所说的那样:“巨大的信息量使得人们现在所看到的的美国恰似一个万花筒,几乎每个人视野中的美国都不完全一样。”

摘要: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荚国和作为经济发展录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两个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申流砥柱妁大学生群体,如何认识荑国、怎样认识美国必然会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笔者从中国青年大学生入手,试图探析中国大学生形成对美国印象的认识妁渠道。

关键词:大学生,美国,印象,渠道

参考文献

[1]王朋进,媒介形象:印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视角[J].国际新闻界,2009(11).

[2]金灿荣,杨玉圣,赵梅.中国人怎样看美国——一个历史的考察[J].世界知识,2005(21).

[3]张江彩。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12.印象

美国之印象 篇2

我在美国生活了一个月的时间,住在兔兔阿姨家中,她像妈妈一样关心呵护我,我好喜欢她,我情不自禁的喊她妈妈。妈妈给我安排的两期夏令营,分别在最初和最后的两周时间内。

每天上午九点,妈妈要为我和两个妹妹打点行装,背上午餐,然后把我们送到营地。在这里,我先后学习了自己动手扎遮雨帐篷、划船、射箭、攀岩、滑索、扔飞盘,还学习玩沙滩排球、击打台球、测试短距离速跑、排练汇报演出节目等,我真的很开心啊!

最让我感觉难忘的是攀岩滑索,太刺激了!在我们营地的边缘,矗立着一个木制攀岩塔,有十多米高呢。我们九岁年龄组的营员全都参加了攀岩活动,老师要求按生日大小排序出场,我是第二个上场的。我可一点也不怯场,老师帮我在腰间扎上安全绳索,我可以手拉脚蹬攀岩塔上的铁环,逐级攀爬。黑人老师站在塔顶,我爬上以后,老师再次帮我调整好安全带,然后我就离开塔顶,沿着高悬在空中的索道,飞速的向对面滑去。那感觉真的好爽、好刺激啊!

美国警察印象 篇3

是不是美国人口曾经不到三亿的原因,警察可以管起那么多的事情?比如,一个家庭里买了只公鸡,这只公鸡黎明时打鸣叫个不停,那声声鸡啼惊扰了邻居,街坊便给警察打一个电话,说是受到了惊吓,警察有责任前去调查并拿出意见来的。当然,处理这么琐碎的事情很难,可是再难也得调查解决。中国有句古话:“清官难断家务事。”公鸡打鸣的是是非非,该如何解决?我孩子家院里篮球场旁,有个锻炼身体跳远用的沙坑,一只野猫专爱到沙坑里来拉屎,孩子找到警察,警察让孩子到管界警察所,去领一把诱捕野猫的网罩。这一招确实很灵:野猫抓住了。但是苦于没法处置,想来想去最后还是交给了警察。警察说要想办法,把野猫的主人找到,对猫的主人进行罚款。

如何找?只有天知道!当然,这些琐碎而烦人的工作,确实是美国警察生活的一个侧影。其正面的标准影像,则是一张张不苟言笑的面孔。在一天的黄昏,孩子从死火山公园开车回来,当他行驶在17号公路上时,身后突然响起了警车的鸣笛声。孩子立刻停下来,因为警笛是对我们这辆车而鸣。不一会儿,一个身材魁梧的白人警察,出现在我们车窗口,并示意孩子摇下车窗。此时,这个警察的形象是十分怕人的。他先让我们打开车里的灯,然后目光严厉地向车里巡视一周。在这短短的刹那之间,他的另一只手始终没有离开他腰上的手枪。之后,他要走了孩子的驾驶证明,拿到他的警车的电脑里进行核查。当他确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才把孩子的驾驶证还给他。

事后才知道,这儿地靠美国与墨西哥的边界,近日毒品交易猖獗,那个警察怀疑我们是毒品贩子——因为我们在停车加油时,他可能看见我们不是美国人的面孔。但由于灯光太暗之故,他无法看清楚我们的肤色,便一路跟了过来。之所以他一直追踪我们,而没有让我们停车,大概是想碰到另一辆警车,一块对付我们。可是在漫长夜路上,他再没有碰上另一辆警车,便也只好独自“下手”了。这是否是美国警察生活的另一种表情?在我的认知里,他们可以装作视而不见的事情,几乎是零。

始终难忘我在1994年的一次历险——那也是在墨西哥与美国交界处发生的事情。因为美国入境墨西哥是不用签证的,我在美国逗留期间,孩子便动员我到墨西哥边城玩一玩。我和孩子们已然步入美墨边境海关时,想不到的麻烦事情来了:一个人高马大的美国边防警察,看看我的护照对我说:“我可以放你去墨西哥,但是你不许再进入美国!此外,我现在就可以把你送到移民局,他们有权勒令你立刻返回中国。”警察态度十分严肃,并用他那双蓝蓝的眼睛死盯着我。在这短短的瞬间,不仅我吓出了一身冷汗,连我孩子也吃了一惊。儿子走上来与警察交涉,警察是有理的——原来我护照上签署的在美停留的日子,已然超过了期限,此时此刻,我已然是在美国非法滞留了。经过我仔细考虑,终于找出事情的原委来了:过失不在我,而在于中国作家代表团过美国海关签证时,随团翻译汪晓兰女士,把我和赵大年在美停留的日期,阴差阳错地张冠李戴了;而我一直认为归期未到,便出现了眼前这个令我尴尬的局面。

孩子用英语向他解释了这些情况,似乎并没有能够说服他。也算是天意不想让我被押送回国吧,我儿媳忽然从她的背包里,找出一张华文报纸,上面虽然没有让警察能读懂的英文,但是报纸上印有我的一张照片——那是洛杉矶《世界日报》的记者采访我后发表于该报上的。警察把我和报纸上的人头像核对了好一会,脸上的冰霜才渐渐融化,并第一次流露出了笑容。他确信我并非有意滞留之后,才把护照交还给我,并用英语说了一句:“请原谅,这是我的工作。”

此事对我说来,一直余悸未消。但我并不觉得那个美国警察有什么过分之处。试想,如果他放我过境去了墨西哥,而不让我返回美国,我该如何处理?是向中国驻墨西哥使馆打个告急电话?还是让我当上几天流浪墨西哥的文化人?要是碰上了什么毒贩和黑社会之类的团伙,那不是一件更为可怕的事情吗?!事后,尽管我向美国有关方面写明了情况,他们把我的延期变更为合理停留,我还是十分感谢那位边防警察,因为他让我免受了生命之灾。当然,我有了合理停留的签证,却再也不会产生重游墨西哥的雅兴了。

身为美国警察,可能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多一些生命悲歌——由于美国允许私人有枪,无形中增加了美国警察的危险系数。21世纪之初,当我再次来美国的前几天,一个佛罗里达州的犯人越狱逃跑,亚利桑纳州的交通警察,并不知他是个逃犯,只因其驾驶的汽车超速,便开着警车追了上去,并勒令其停车。逃犯倒是把车停了下来,可是当警察上前去质询他时,还没能接近他的车位,那逃犯就对他开了枪。警察虽然身穿防弹背心,也没能幸免于难——罪犯的子弹打在了警察脖子的动脉上。那位交警的鲜血,流淌在车辆如织的60号高速公路上。美国各州的众多电视台中,都有法制节目专栏节目。有一天,我无意间打开亚利桑纳州的电视十台,我看见了酷似好莱坞影片中的警匪格斗真实镜头:在城市的高速公路上,一组警车正在追击匪徒的汽车;匪徒掉转车头突然开向了逆行车道,那警察也立刻把车开上了逆行车道——最后“砰”的一声响,匪徒的车子与迎面驶来的汽车撞在一起,公路上长龙般的汽车,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那三个匪徒也真算命硬,撞车时居然没有伤及身体,他们跳下车来,便向旷野逃窜,那几个警察也从车上跳了出来,一边鸣枪示警,一边向歹徒追了过去。这时天上飞来了直升飞机,在飞机的轰鸣声和一片枪战声中,结束了这场追捕。最后,屏幕上出现了歹徒被制服了的场景——但在这场长达几分钟的枪战中,有一个警察罹难殉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然,英勇献身是各国警察的共性,但是美国警察的职业风险,显然比其它国家要大得多——这就是美国警察的全幅肖像。美国电影大片中的警察的献身精神,并不是都出自于好莱坞影城的浪漫;但是警察的枪弹百发百中,倒下的永远是歹徒,则是好莱坞编造的神话了……

美国出版业印象(一) 篇4

作为国外出版瞭望的栏目编辑,以前我编过很多介绍美国出版业的文章,但近距离现场观察还是第一次。美国出版业的概况怎样?美国的教材出版发行情况如何?出版社的上市情况又怎样?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

美国拥有9000多家出版公司,除了个别是协会所有的出版公司外,其余全部都为私人出版公司。在这些公司中,26家出版公司占有整个图书市场份额的52%。因此,美国出版市场也出现了数量众多的个性化很强的图书产品与出版公司。

同时,美国出版商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读者看书时间逐渐减少,上网时间不断增加,媒体间竞争加剧,手机、数字化与网络出版的发展迫使那些即使仍在考虑如何创造网络赢利模式的出版商行动起来,立刻加入电子出版大军。电子出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出版潮流。因此,出版社必须在加强对员工考核及进行继续教育的同时,不断树立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继续教育开启从业人员事业又一春

美国大多数出版社对员工的培训学习都提供很多的优惠条件。如果员工在工作之余,继续学习与工作有关的课程,那么在他获得所学课程的结业证书后,所在出版社就会给他报销学费。这种现象在美国社会其它行业也很普遍。比如在纽约大学读书的学生中,全日制学生不到1万,但在职进行继续教育的学生则有5万人。由于获得更高学位后,也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发展、提升的机会。因此,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继续教育在美国各行业都很普遍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美国向来推崇“爱一行,干一行”。在美国,学生学习非常好,但因为个人兴趣却不去上大学,而在技校深造的人大有人在。因此,虽然美国出版业的工资水平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很低,但从事出版业的人皆是因为喜欢这一行业,才入行工作。考察团在此次行程中,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典型的代表,已经72岁高龄的纽约大学出版中心的主任Robert E. Baensch。尽管他年事已高,但他在与考察团一上午的交流中表现出来的博学、旺盛的精力与孜孜不倦学习和工作的态度皆让人佩服不已。

面对时代与技术的发展,出版业的从业人员们希望继续学习以迎接挑战。另外,美国的很多行业都要求从业人员每年培训学习若干时间之后,才能获得继续从业的资格。因此,这也迫使员工非常重视继续教育。

二、书业自律拒绝“赌城”办书展

此次行程中,代表团访问了美国一家非常著名的出版社,Scholastic 出版公司。该公司拥有78年的历史,是儿童教育图书方面的美国第一大出版公司,也是《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出版公司。Scholastic 出版公司从78年前仅仅依靠大篷车卖书,发展到今天与各地的教学人员形成良性循环的联系网络,它在美国孩子们心目中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一提起这家出版公司,美国人就会说,这是一家从孩提开始学习时就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出版社。

Scholastic 出版公司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认可度,与公司并非只图挣钱,非常注重公司形象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对很多与教育相关的项目都进行了资助,因此从2岁到70岁都有他们的读者。这种对企业形象的重视在美国出版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可以看到。如新闻出版业大亨默多克、國际出版巨头贝塔斯曼集团等等都在为树立企业的正面形象而努力。贝塔斯曼集团曾在纽约拥有很好的房地产项目,获益颇丰,收益率远远大于公司在出版方面的利润,但前两年公司卖掉了这些房地产项目,而加大了对出版事业的投资。美国书业对形象重视的另一表现,就是美国出版人拒绝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美国书展,原因是他们认为尽管该城市的会展场地与服务都十分出色,但城市因为赌城而闻名,这种城市形象与书展的宗旨与定位截然相反,因此不能在此地举办书展。美国出版人坚持不能为达到畅销和多赚钱的目的,而违背了出版业的根本原则。

三、教材出版发行在美国“费力不讨好”

美国51个州中,只有13个州规定使用统一的教材,其它州都是学校自己选择。但即使是在这13个州中,州政府所规定的教材也并非只有一种,而是同时规定了2~3种可供选择的教材。在各校选定教材后,州政府为学生“买单”,而且所购买教材不能只用一次,而是要给同一年级的学生连续使用若干年,因此禁止学生在教材上面做笔记。这种州政府几年才采购一次教材的行为使得教材的销售量极低。而且由于州政府同时提供了几套教材供学校选择,使得出版上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在美国,教材的出版并非像中国出版业那么热。

近些年来,中国的教辅出版也非常热,其实,中国大量的教辅都是“考辅”(考试辅导),是中国学生要应对激烈的考试竞争的结果。而在美国,这样的教辅、“考辅”之所以不如中国火热的原因在于,学生能否入学不仅要看这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大约只占录取时参考比例的40%),还需要老师的推荐,要看他是否做过志愿者,参加过社会活动等等。

大学教材出版发行的风险更大。因为,在美国一般都是大学老师自己决定上课时所用教材,而且即使使用了一种教材,这种教材也是小范围内发行,通常也就是20~30本。美国出版商在出版了一套新的教材后,往往要先将教材发给一些大学的教师,让他们先免费使用,然后,大学老师才决定是否购买。这就使得开发教材的成本被提高了很多,而且最让出版商头疼的是,即使是这样,他们所出版并免费赠送的教材也不一定可以被选上。

四、美国出版社的“上市”与“退出”

美国前十大出版公司的真正拥有者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美国人所有的出版社,而是被其他国际性出版社收购后继续在美国本土发展的一些出版公司。如在加拿大起家的汤姆森出版集团,起初只是在加拿大的报业小有名气,后来集团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集团占有北海油田的20%的股份),开始在美国寻求发展,曾在美国并购了263家出版公司,形成了汤姆森教育出版公司。但在前段时间,汤姆森又将在北美的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Thomson Learning)的高等教育、就业以及图书馆咨询(library reference)业务资产售出。兼并重组在美国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且是全球化的市场行为。对于出版公司上市的问题,可以发现美国出版公司上市的目的就是“圈钱”,并在上市赚钱后再买回自己公司的股份。比如美国兰登书屋,就经历了上市、赚钱后赎回公司股份,包装后再整体卖给贝塔斯曼的过程。

五、美国本土的第一大书店——巴诺书店

大而醒目的标识,朴实而温馨的外观与店堂设计,这就是无论你走到美国哪个巴诺书店的第一印象。

巴诺连锁书店发展到顶峰时期时曾经有1000多家书店,现在也有700多家。它不同于美国另一家大型连锁书店——鲍德斯,巴诺只在美国国内发展。不同于中国国内市场,能够获得较大盈利的巴诺书店往往是那些在美国郊区与小城市的书店。巴诺在纽约有7家书店,但是由于纽约房租贵,成本高,这几家书店早已不再以赢利为目的,而成为巴诺增强品牌影响力、树立形象的一种方式。书店除了卖书赚钱以外,向出版社卖店堂位置也是书店的一项重要收入。通常一个店堂位置的价格在每月1.5~2万元左右。书店所销售图书的折扣,往往也是出版社给巴诺的折扣,然后巴诺再让利给读者。

美国之印象 篇5

2012年6月51岁的冈比亚律师法图?本苏达成为国际刑事法庭首位女性检察官。2002年成立的总部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刑事法庭对种族灭绝、战争罪和反人类罪案件进行审理。法图?本苏达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不仅因为她是国际刑事法庭首名女性检察官,还因为她来自被调查或起诉的高发地非洲。

2.普莉希拉?陈

普莉希拉?陈是全球最有名的社交网站创始者马克?扎克伯格的新婚妻子,拥有哈佛研究生学历的她是名训练有素的医生,在她的影响下马克?扎克伯格也签下了器官捐赠申请。这对年轻的夫妇在慈善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他们在硅谷向帮助妇女的基金会捐助了大量财物。

3.史蒂芬妮?卡特

卡特是2012年奥巴马竞选连任的第二负责人,原高级顾问、总竞选团长是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史蒂芬妮?卡特的具体职务是奥巴马竞选总部副经理,她在帮助奥巴马赢得公众信任和抨击竞选对手罗姆尼的公关事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4.盖比?道格拉斯

16岁的美国体操新星盖比?道格拉斯从伦敦奥运会上带回了2枚金牌,她在女子团体和个人全能的比赛中表现优异。道格拉斯在伦敦奥运会比赛期间,她在社交网站上的粉丝数量每天以4000%的速度增长,截至2012年8月13日她的粉丝数量为59.8万。

5.桑德拉?弗卢克

桑德拉?弗卢克是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她向公众传达了她以及她的同学在校园避孕方面的保险需求。美国著名电台主持人拉什?林堡注意到了这位女同学的呼声,并言辞犀利地抨击了她的做法,美国听众一片哗然。事情经媒体放大后,美国总统奥巴马给弗卢克打去了电话,并向她在事件中受到的伤害表示抱歉。这件事也成为了奥巴马竞选连任的有力材料,竞选团队大力宣传奥巴马为美国女性权利付出的种种努力。

6.法比奥拉?吉亚诺蒂

2012年7月4日,法比奥拉?吉亚诺蒂成为了科学界家喻户晓的名字,她以发言人的身份向全世界宣布,她所在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发现了类似希伯斯玻色的次原子粒子,他们称之为“上帝粒子”。这一粒子的发现证明了希格斯场的存在。

7.E?L?詹姆斯

她是名育有两名孩子的英国主妇,但是她也是成人电影的“一线女星”,她的电影成为了美国好莱坞投资人哄抢版权的热门商品。

8.卡伦?克莱恩

在一段长为10分钟的视频中,68岁的祖母级校车监督员卡伦?克莱恩被一群学生辱骂。这段视频在网上曝光后,卡伦?克莱恩得到了绝大部分网民的同情。网民筹集了70万美元设立专门的基金会,关注发生在全球各地的受欺凌事件。

9.法齐娅?库菲

35岁的法齐娅?库菲获选过两届阿富汗国会议员,可以说是阿富汗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尽管塔利班恐怖分子数次对她进行袭击,但这阻碍不了她希望竞选阿富汗总统的决心。2014年阿富汗将进行改选,她已经开始为此做准备,不久前她的第一本书《写给女儿的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10.鲁尼?马拉

2011年12月一部《龙形纹身女孩》在美国票房飙升,剧中扮演电脑黑客丽思贝丝?萨兰德的演员鲁尼?马拉也迅速得到了观众的肯定。马拉获得了奥斯卡奖和金球奖的双项提名,尽管最终未获奖,也足以证明她在演技方面得到的肯定。《龙》在全球创下了2.33亿美元的不错票房成绩。

11.路易斯?门施

她的身份很多变,路易斯?门施曾经是英国的畅销作家,之后成为了英国下议院的议员,她在李维森/默多克的听证会上以15分钟的曝光率而受到关注,但令人意外的是她在2012年8月递交了辞职信。她在一系列风波后选择辞职的原因很简单,她希望将注意力放在家庭生活中。路易斯?门施生活在英国,而她的丈夫彼特?门施长期居住在美国纽约,因为他在纽约管理着呛辣红椒乐队。

12./13.塞西尔?理查德斯和南希?布林克

塞西尔?理查德斯和南希?布林克这两位首席执行官曾有着良好的受助者受助者和受助者关系,但2012年1月布林克创办的苏珊?科曼乳腺癌防治基金会宣布不再资助理查德斯所在的美国计划生育协会,为此两位首席执行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大部分美国公民认为该基金会迫于反堕胎组织压力而不继续提供赞助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美国计划生育协会得到了广泛支持。南希?布林克不久后宣布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

14.李雪主

2012年6月媒体公布了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妻子李雪主的身份,这也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首次常态化携“第一夫人”出席各类活动场合。

15.安妮?玛丽?斯劳特

美国著名杂志《大西洋月刊》2012年6月刊登了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前主任的文章《为何女性仍不能兼顾事业和家庭》,这篇文章让她再次被推到幕前与读者、观众见面。她强调的是那些让女性工作者受诱惑的“事业家庭两不误”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至少在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出现发展减缓的今天很难完成。

(宁良凌编译自美国《福布斯》)

上一篇:像机标定下一篇: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