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管理技术(精选10篇)
营造管理技术 篇1
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吴城种子园始建于1986年。建园目的是集山西油松优树于一地后, 以利用这一人工群体的后代为起点, 逐步推进该树种良种化工作, 并以此为起点, 使树木遗传改良水平逐步提高和深化, 服务于林业生产良种的需求。20年来, 种子园经过逐步的摸索研究, 摒弃了在人工林中改建种子园这一模式, 转为培育嫁接新建园, 到1992年一期工程结束, 已经建成种子园54hm2, 实验林20 hm2, 优树收集区2hm2, 两期工程共保存油松优良无性系221个。到2000年底, 第一期工程90%的无性系开始开花结实, 年产种子2 000 kg。目前, 种子产量在一般管理条件下, 随着树龄的增长, 有显著增加的趋势, 种子园子代苗木生长优于普通苗木。
1 园址选择及规划
1.1 园址选择
山西省油松多分布在高寒山区, 海拔为800 m~1 600 m的阴坡和半阴坡。这一分布带内的气候特点是夏季温度适中、水热条件良好, 春季多风, 冬季多雪。分布带内结实年龄的树木一般每年开花繁盛, 但是否能形成结实年, 还决定于春季的晚霜是否会对新花造成危害, 因此晚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油松结实与否的限制因子。
吴城种子园地理位置为东经111°29', 北纬37°24', 海拔14 00 m~1 800 m, 年均气温6.5°C, 年降水量419.40 mm, 无霜期160 d。种子园年平均温度在5.1°C~5.4°C之间, 恰好是油松正常生长、开花结实的适宜温度区段, 也正处于林区油松分布的海拔区段1 600 m~1 800 m内。5月份, 月平均气温达17.5°C, 特别是5月下旬以后, 日均气温超过20°C, 天气干燥, 微风少雨, 对花粉成熟及传播十分有利;7月-8月份是全年水热条件最好的时期, 也是油松光合作用强烈、体内储存营养的时期, 对9月份果实成熟极为有利。
种子园地形开阔, 坡度3°~5°, 土层深厚, 肥力高, 有水源和电网设施, 交通便利, 有林区公路通行, 多个自然村散布其中, 有社会劳力来源。
从种子园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来看, 能基本满足种子园应具备条件, 并具有几个特点:
1) 园址在该树种的适生区域内, 气象限制因子影响较小。
2) 园地平缓开阔, 便于规划设计和施工。阳光充沛, 有利于结实。
3) 园地无外源同种不良花粉污染, 生产的种子纯度高。
4) 有节约经营的条件。
1.2 园地规划
根据地形的变化及为管理上方便起见, 种子园有大小区之分。大区面积不等, 最小面积0.25 hm2, 最大面积5 hm2。大区之间设林道, 每个大区中小区数目不等, 少至1个, 多至10个, 依地形而设。小区面积为0.50 hm2~1 hm2, 规格为5 m×100 m和5 m×50 m两种, 株行距为5 m×5 m, 栽植坑80 cm×8 cm×80 cm。
2 优树选择原则和方法
2.1 建园对优树的要求
基于种子园环境的复杂性, 以及防止园内母树的自交和近交, 必须使种子园后代的遗传基础较宽。因此, 对优树的要求是:
1) 遗传基础应较宽, 要具备适应各种环境的广谱性。
2) 数量要多, 包含各种条件下的较大量的优树, 供育种过程中选择和淘汰。
3) 有适合人类经济需求的优良性状。
2.2 选择优树遵循的原则
鉴于对优树的前述要求, 为了使初级种子园建立的效果较好, 在选择优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立足本省。在种源优势尚未知晓的情况下, 多在本省生长好的天然林中选择优树, 这样能够较好地有把握地获得选择育种的好处, 而不致冒适应性和稳定性风险。
2) 广泛选择和收集优树。在省内各种气候、各种立地条件中选择, 使种子园能囊括在上述广泛条件下选择的优树。
3) 注重优树的丰产性。这是育种的目标, 同时也要注意其他表型性状优良个体的选择与收获。
2.3 优树选择方法
通过对优树资料的收集、计算、整理, 对全省不同地区、不同林分提出相适宜的选择方法和标准, 为今后指导优树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在优树选择中, 要考虑种子园地理位置的因素, 重点在省内中部和中部偏南地区进行选择, 具体按照5株优势木对比法进行。依据胸径、树高、材积3个相对值和圆满度、高径比、冠径比3个形质比指标, 确定优树选择的数量、质量综合标准。对初选树进行复选, 中选率为58%, 再将中选优树分为3个等级, I级优树占18.30%, II级优树占37.30%, III级优树占44.40%。
2.4 优树在省内天然林和人工林中的分布
在种子园营建中, 共在省内选择优树261株。其数量如下:黑茶山林区64株, 太岳山林区72株, 关帝山林区64株, 管涔山林区61株。这些优树全部分布于天然林较好的地域, 保证了优树的独特性状。
3 建园方法
把嫁接苗的培育放在苗圃地, 使其长成健壮的无性系苗木后, 再定植到种子园内, 这样做的好处是:
1) 有3次选择壮苗的机会, 即在培育移植苗木时, 选择健壮苗木移植;嫁接苗木时, 选择健壮的砧木嫁接;建园定植时, 选择健壮的无性系苗木定植, 客观上要保证苗木的质量。
2) 嫁接功效高, 管理方便、集中、经济。
3) 成活率、保存率高。砧木健壮和土地集约管理, 都可以提高嫁接保存率和成活率。
4) 原地苗木生长较整齐, 开花年龄的差异也较小。
5) 园地、树体管理方便, 投工少, 效果好。
6) 园地一次建成, 后期补植工作量少, 还可以补植同龄嫁接苗, 建园质量高。
4 嫁接及嫁接苗木培育
建立无性系种子园, 优树是物质基础, 园址选择是环境保证, 但是能否培育出大量的健壮无性系嫁接苗木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4.1 砧木的培育
嫁接砧木的培育, 从播种到第一年的所有管理无异于常规育苗。关键是在第二年的移植和培养。应在早春解冻、苗木还没有萌动时进行, 选择根系健全的壮苗, 随起随栽, 栽后及时灌水, 保证顺利通过缓苗期。移植苗木应精心管理, 要浇水、松土5次~7次, 每667 m2施硝酸铵7.50 kg~10kg。经过两年精心管理, 苗木每年抽穗高度应在10 cm~15 cm, 移植培育2 a后, 可以达到砧木要求。
4.2 嫁接
1) 嫁接前应对砧木苗进行选择和确定。嫁接前10 d, 将接穗采回、编号、束把, 放入有冰块的塑料袋中。准备工具———单刃刀片、酒精棉、15 cm×20 cm的塑料绑条。
2) 嫁接时间选择在春季树液开始流动、气温稳定在10°C~20°C为宜, 应避开大风高温天气, 以提高嫁接成功率。
3) 嫁接方法和嫁接后管理。嫁接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 在距砧木苗顶端10 cm~15 cm处, 用刀片自上而下平削, 以露出形成层为宜。把削好的接穗和砧木苗对准对严, 然后用塑料条绑好。嫁接后, 每年要对嫁接苗进行2次~3次抚育管理, 及时施肥和浇水, 保证水肥充足。此外, 还要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5 定植建园
5.1 定植密度
初级种子园定植的母树是未经子代测定的优良无性系。在经过子代测定后, 还要淘汰那些后代表现不好的母树。为了不使疏伐后园内母树过稀, 初植密度应该大一些。另外, 初植密度过稀还会使初期花粉密度不够, 最终导致种子干瘪等后果的发生。
在油松冠幅的考察中, 发现20 a生左右的树, 冠幅一般均小于5 m。根据油松的这个特点, 我们确定初植密度为5 m×5 m, 这样母树在20 a~25a的生活期内, 冠幅很少出现相接和交错现象。当母树生活期超过25 a后, 根据子代测定的结果, 有些母树也应该开始疏伐了, 植株间距还会加大, 所以初植密度必须科学合理。
5.2 无性系配置
为了防止无性系近亲繁殖造成近期和远期的不利影响, 种子园收集无性系较多, 共有221个, 每个小区无性系一般为50个左右。无性系配置, 采取随机抽取的办法进行配置, 这样比较科学合理。
6 油松种子园经营中应该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在油松种子园的经营管理中, 我们依据树木显而易见的表型特性, 进行了有关自然类型的调查, 最终选择了优良表现性状的速生类型。在种子园的持续经营中, 还应该认真研究优树无性系的生长、花芽分化能力、开花规律、无性系物候特点、结实初期授粉方式和种子产量、质量的关系以及油松早期选择龄的确定等问题。
摘要:随着国家造林绿化建设任务的逐年加大, 良种壮苗能否满足需求, 已经成为造林绿化工程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关帝林区油松种子园建设经验进行了总结, 介绍了油松种子园营造和管理技术。
关键词:油松种子园,建园,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1]张颂云.主要针叶树种应用遗传改良论文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2]徐化成.油松地理变异和种源选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3]王明庥, 马常耕, 沈熙环等.我国针叶树种选优、种子园、子代测定和无性系选育的进展, 全国林业造林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87.
杉木速生丰产林营造技术 篇2
关键词 杉木;速生丰产林;营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S791.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02
由于杉木材质具有诸多优良特点,在我国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领域、家具制造领域、以及各种船舶制造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杉木成材一般需要15~20 a,这样的生长速度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此近年来,林业科技人员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可使杉木十年成材的速生丰产林营造新技术、新方法。由于在广西诸多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很适合杉木的生长,为此探讨这项新技术在广西蒙山县推广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杉木林概况
1.1 杉木类型划分
广西的杉木主要是线杉、黄杉还有灰杉3种类型的杉木,这是由于受到人工栽培和自然异花授粉的长远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其中的线杉,其特征是叶片薄软,枝条弯弯下垂;灰杉叶片及嫩枝均呈蓝绿色,叶片无光泽有白色粉末,而且较软,枝条成下垂状,材质为白色较为疏松;黄杉叶片和嫩枝呈蓝绿色,但是叶片却有光泽无粉末,材质坚硬,比灰杉的抗寒性强些。
1.2 杉木生长条件
杉木喜欢潮湿的土壤环境,怕干旱,但是也禁忌水渍。适合于生长在气候温暖且潮湿、降雨量充足、风小雾多及霜雪天气要少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比如广西蒙山县是适合杉木生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土壤主要是黄壤、红壤非常适合杉木生长,这是由于红壤黄壤呈微酸性,土质较为疏松肥沃并且湿润,其排水性能较好,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下杉木生长速度快;杉木生长的地形地势大多是喜欢谷底、阴坡、低山或是中山的山脚下。
2 速生丰产杉林营造技术
2.1 林地选择和整地
要营造速生丰产杉林需要选择适宜的林地,根据广西省地方标准杉木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的区划,广西蒙山县诸多区域属于杉木丰产林的适宜区。在具体选择适宜林地时候,尽量选择海拔低于600 m的山地或者山窝地带,对于该地的地理气候需要满足风小雾多,湿度大、日照时间短的深山气候条件,同时,要求其土壤深厚而肥沃、土质疏松、排水性能好、湿润。需注意已连续2次作为杉木基地不宜再营造杉木速生丰产林。
选好宜林地后需要采用炼山方式对其杂灌进行清理,炼山时要有森林防火专业队的监督,并设立防火线。对于无法实施炼山的,可以采取横向方式沿着等高线进行带状清理,从而可以彻底清除种植带(1.5 m)上的杂草灌木。林地清理完成后需要开大穴、回表土高标准地进行整地。依照株行距两米乘两米来开种植带,保證带宽半米,然后就可以挖大穴 ,穴的规格尺寸保证为50 cm×40 cm×40 cm,清除表土中的树根、草根以及石块等杂物,剩下的细土再回穴,在回穴之前还需要施加适量的基肥,比如在每个穴中施加200 g的复合肥(不含氯)。采用如此大穴种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杉木早期快速生长。
2.2 扦插育苗
在实施扦插育苗时需要注意如下5个方面:(1)在选好的宜林地要做好消毒和施肥各个环节工作,并做好深耕、平整、打碎土块等基础工作。(2)用枝剪取萌时,要适当降低剪落点,萌条程度保持在5~7 cm为最佳,在五月以后取萌以未展叶、无侧枝、顶端稍带点绿为最佳,取萌后的萌条桩不能高过1 cm。(3)杉木扦插分为春插、夏插、秋插3个扦插季节,春插通常于1-3月实施,不需要遮荫,当年可出圃;夏插通常是在4-6月实施,需要遮荫,当年可出圃;秋插通常是8-9月实施,需要遮荫,当年不能出圃。对于以上3个季节的扦插都需要根据土壤情况做好浇灌管理工作。(4)插穗时需要萌条满足如下几个条件如:6个月以下、插穗上必须有叶片、斜削呈马蹄状并且半木质化。第五、扦插时需要保证行距为12~15 cm,株距为3 cm左右,入土要保持在插穗长一半深度,扦插后要用短稻草覆盖遮荫。
2.3 定植
定植需要在1、2月的春雨过后进行,定植时选择的杉苗要满足的条件,是一年生的、高在30 厘米以上、地径需要半厘米以上粗壮的没有病虫害的苗木,以顶端不分枝、顶端的芽苞未开放而是卷曲的为最佳定植时机。起苗时可按苗木尺寸的大小,把每10~20株扎成一把,并把过长的根须剪去。起苗后需要用黄泥浆进行浆根,把苗木根系沾满,并且高出原来苗圃一厘米合宜;保证苗木叶子不能沾浆,否则定植后会被阳光晒伤。把苗木栽植在坑中或者坑壁,回土时要分层,并进行必要的提苗、压实处理,保证苗木根系不弯根、不盘根,呈较好的舒展状态,并且不能露根,种植深度要比原来铺地时深1~2 cm,最后在坑面上,需要盖上一层松土为宜。
2.4 中耕除草
造林完成之后需要做好松土除草抚育工作,时间频次为:造林当年、造林第二年进行两到三次,第三年、第四年各两次松土除草抚育,并且随着松土除草抚育及时把根际萌芽条除去,中耕的标准深度:十厘米到二十厘米。
2.5 幼林施肥
为了增加幼林的养分,需要进行施肥培育,保证较差的林地也会得到速生丰产,对于屋前庭后的杉木,给予及时施肥,通常是一个穴施半斤复合肥,需要把肥料和穴坑底土拌均之后再复点土,保证不接触根系。对于大面积的造林,可通过第二年中耕除草抚育进行追肥,方法是在树苗的上坡向50 cm处沿等高线开挖一条长、宽、深分别为50×10×10 cm的施肥沟,每沟施复合肥(不含氯)250 g,然后回一半土拌匀,再盖满土踩实即可。
2.6 间伐抚育
为了促进杉木林分速生、优质丰产,需要进行间伐抚育工作,通常是在幼林郁闭之后2~3 a,林木出现显著的分化现象,被压木,郁闭度达到了0.8~0.9,杉木的胸径生长量开始发生连年下降现象,此时就可采用下层疏伐的方式进行抚育间伐,也就是把林冠下层的枯死的、害病虫的、被压的、断梢的、弯曲的、双杈及过密的进行合理采伐,采伐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是砍劣留优、砍小留大、砍密留疏。间伐后郁闭度必须在0.6~0.7。第1次间伐后的4~6 a,如果林木再次出现挤压时允许进行第2次间伐。
2.7 病虫害防治
杉木发生病虫害会严重影响杉木的生长,给林农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需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在实际病虫害防治中,通常是以预防为主,一般是采用化学措施,有时也采用生物措施,并且结合人工预防各种方法实施病虫害的预防。进行病虫害防治,其主要方法是:种植前需要对幼苗严格把关筛查,仔细检查幼苗是否有病虫害,保证无病虫害的幼苗方可种植;加强对杉木的修剪管理和打药管理,来提高对杉木的病虫害防护能力;加强对杉木的施肥浇灌管理,以提高杉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3 速生丰产林营造技术实施效果
笔者以广西蒙山县某林场为例,对其采用上文所述的杉木速生丰产林营造技术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该林场位于广西蒙山县东北部,其土壤特性以及气候地理环境都适合杉木生长条件,是杉木适生区,从2010年以来开始采用速生丰产林营造技术造林,营造出杉木林255.46 hm2,并于2010-2012年,对该林场杉木的实际生长量实施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一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35 m;对于二年生林分平均树高为2.55 m,树冠的冠幅增加较大,已经基本郁闭而且成林;到了第三年平均树高已经达到4.35 m,已经达到国家行业标准3倍多,达到省级标准两倍多,对于三年生林分生长的胸径平均值达到5.85 cm,已经接近于国家行业标准六年生胸径平均值,由此表明,该林场采用杉木速生丰产林营造技术造林,非常有效,可有效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该林场发展杉木种植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杉木速生丰产林营造技术,在缩短杉木生长周期,提高杉木材质和数量,满足我国建筑行业、家具制造行业以及船舶制造业对杉木商品材的急剧增大的需求,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需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杉木的育苗管理,不断研究杉木新品种,加强中耕除草、施肥浇灌、病虫害防治及间伐抚育等管理,保证杉林的快速生长和优质丰产,为林农在杉木造林方面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营造管理技术 篇3
当今社会, 很多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大量地砍伐树木, 使林业资源在不断的减少, 为了更好地促进林业的发展, 我国提出了营造林的计划。但是, 现阶段营造林还存在很多质量方面的问题,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也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切实地将营造林的工作做好, 以下我们将针对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及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1 建设营造林的重要作用
(1) 有利于防止土地荒漠化, 防止水土流失的加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使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无法到达西部地区, 造成西部地区年降水量很低, 加之长期的乱砍滥发及粗犷的放牧模式, 使得西部地区的森林、草原面积逐年缩小, 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范围越来越大。而营造林的大规模建设, 极大地改变了土壤结构, 增加了土壤的含水性, 有效地抑制了土壤的流失, 使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得以保留,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态环境, 有利于当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有利于防止风沙的加剧。我国中西部地区是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年降水量很少, 地形以戈壁和荒漠为主, 地势平坦, 每到春秋季节, 大风肆意且携带大量沙土, 对环境的污染极大, 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营造林多种植于荒漠与戈壁的边际地区, 目的是通过增加土壤含水量, 改变土壤结构, 抑制荒漠化的加剧, 同时大规模的营造林如同屏障一样极大地减缓了阻挡了风沙向东部地区推进。保障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 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营造林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工程, 主要看其未来的经济效益。以三北防护林为例, 通过三十多年的建设面积从东到西达几百万平方公里, 被称为绿色长城。如今三北地区各省的果树种植业及木材储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因此, 营造林的建设不仅很好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对于地方的经济建设的带动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2 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
(1) 要因地制宜的选择树种。建造营造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保证所栽树木有很高的成活率, 保证成活率的前提就是要根据不同气候, 土壤选择不同的树种, 做到天气气候、土壤结构、树木品类三者相结合。因此, 建造营造林的前期工作就是将这一地区的天气气候、土壤结构、水文信息、植被种类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做到了如指掌, 是以后树种选择上的重要依据。
(2) 具体的造林技术。目前, 我国的造林技术主要分为三种即分殖造林、植树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主要是通过已经种植成活树木的根茎枝干进行种植, 此种方法成本较低, 操作简单且成活率稳定, 不过对于土壤结构的要求较高。植树造林的方法是先将已选好的树种在苗圃中进行培育, 待植株长到一定程度时将其连根进行移植,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对于土壤要求较低, 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 成活率高, 适宜在干旱地区大面积栽种, 因此在营造林的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最后是播种造林法, 就是将种子直接撒在营造林地上让其自由生长。优势是简单省力, 适用于大面积栽种, 不足是后期对于幼苗的管理要求很高, 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 成活率不高。而且对于播种时机有很多要求, 雨季连阴天不能播种, 一般选在晴天的早晨或者傍晚, 避免因暴晒造成种子无法萌出, 降低成活率。
(3) 充分做好整地工作。土壤作为营造林建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树苗的成活率, 因此, 在造林工作开始前, 必须要开展整地工作。将原本贫瘠的土地进行翻整, 通过调节土壤中的水分, 有机物质的含量, 来实现对土地的改良, 增强土地的肥力, 为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及营造林的顺利建造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地形情况, 整地可分为全面整体和区域整地。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可进行大面积的全面翻整, 而地形受限的区域则需要一块一块地进行翻整, 同时对于土壤条件很好的地区, 可以边翻整边进行树苗的栽种, 以提高栽种进度。
(4) 后期维护要到位。营造林的后期维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关系到树苗的成材率以及营造林的质量高低等问题。因此, 后期维护一定要制度化、精细化, 认真做好每一项环节。避免出现因工作人员的忽视和粗犷的管理模式, 使得树苗遭受病虫侵害及恶劣天气的摧残, 造成树苗成材率低, 前功尽弃。可见, 后期维护对于营造林是多么重要, 必须要高度重视, 确保树苗的健康成长。
3 完善营造林质量管理的措施
(1) 建立健全营造林的管理机构。虽然我国对于营造林的质量和管理由相关的部门进行负责, 但是在组织结构上存在分工不明确, 落实不到位, 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效率的低下, 营造林的质量将很难得到保证。因此, 目前主要的任务是建立健全营造林的管理机构, 从上到下的引起重视, 严格落实有关规定, 对于玩忽职守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在制度上保证营造林的健康发展。
(2) 强化造林工人的技术素养。目前, 工作在造林一线的工人, 大多数是未经过专业院校培养及专业技能培训的地方人员, 主要是凭借多年工作经验进行种植, 对于营造林的维护也没有专业的理论支撑。当营造林出现问题时, 不能够及时进行科学有效处理, 易造成树苗的大面积受损, 影响营造林的质量。鉴于这种情况, 有关部门要针对造林工人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 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 增强工人对造林工作的重视程度, 努力做好造林护林工作。
(3) 建立完善检查、监理及督查制度。做好营造林质量的管理工作离不开定期的检查和监督, 国家造林政策及措施的落实需要有效的检查监督。这就要求有关领导要定期地去工作前线进行监督和指导, 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敦促工人改正。同时, 要落实奖惩制度, 对于工作先进的集体或个人进行表彰鼓励, 以增强一线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建设好营造林工程。
(4) 加大资金及科技方面的投入。营造林是一项世纪工程, 是造福国家, 造福人民的工程,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这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为了保证营造林的质量, 要加大资金及科技投入, 研发改良树木品种, 增强抗旱能力, 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及成材率, 保证营造林的质量和规模, 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4 结束语
我国现在面临水土流失等很多方面的问题, 营造林的发展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营造林这一建设工程可以很好地将生态平衡的问题进行改善, 我们需要将营造林的技术很好的掌握, 将营造林的质量管理方面的水平提高, 真正地推进我国林木事业的发展。
摘要:伴随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林木的需求越来越多, 随着林业资源的不断减少, 沙漠化开始变的严重, 为了很好地改善这种状况, 我国提出了营造林发展的计划。但是营造林有其自身的局限, 一旦管理不好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文章分析了建设营造林的重要作用, 指出了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 并相应地提出了完善营造林质量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营造林,质量,技术,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梁长青.浅析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J].花卉, 2016, 10:60-61.
[2]张春义.试论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J].民营科技, 2016, 04:211.
[3]程玉波.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与管理建议初探[J].中国林业产业, 2016, 04:87.
[4]田红梅, 宋喜梅.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探究[J].民营科技, 2016, 05:209.
[5]姜彬.浅谈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和管理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11:175.
营造红松综合果园的技术方法 篇4
【关键词】营造红松综合果园;嫁接技术;配置整地;果树选择
经济林经营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特点,故被称为铁杆庄稼。由于沾河地区气候寒冷,抗寒果树品种少、开发年限短,仍然处于小面积栽植状态,其他面积尚不到林地面积1%,根本没有形成寒地果树带。就目前果树栽植技术落后的状况看,所栽培的果树品种抗寒力弱,质量差,栽培技术落后,栽培面积尚未形成规模,产量低。栽培后经济效益不佳。近几年由于红松种子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涨,引起栽植坚果红松林的兴趣。对此笔者认为应选择高产结实的红松与抗寒、优质、见效高的果树共建综合果园。
沾河地区虽然地处寒冷地带,但是地产果树的生产潜力也很大,据不完全统计适宜种植红松果树的低价林、速生丰产林地、退耕还林地、荒山、荒地面积较大,其中可种植高产果树用地的土地也很多。具有栽植果树土地资源外,还有山区气候好的潜力。
红松树高大,树冠宽后,结果期长达百年,它可作为果树的天然屏障,保护果树免遭风、冻、干旱等灾害。而果树生长快,由此又为红松幼苗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促进它的生长和发育。果树结果早,成熟早,见效快两类树木共组合果园各有其长处,具有互补性。
1.选择嫁接、砧木、接穗和果树品种及土地的利用
红松主要分布于长白山山脉及小兴安岭,其树干通直,材质优良,出材率高,易加工,耐腐朽,工艺价值很高。树脂、树皮,种子也有广泛的用途。红松种子含油率为25%,种仁含油率为70%以上,松籽油是实用和工业的油料,松籽为食用干果,并能出口国外换取外汇。红松属半阳性树种,幼树耐庇荫,对大气温度较敏感,湿润度在0.7以上生长良好,在0.5以下生长不良。深根性,常生于排水良好的湿润山坡上。红松虽然对其栽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嫁接技术的成功运用,用樟子松为砧木嫁接红松,可以有效地利用樟子松耐寒、耐旱、耐瘠薄的优良特性,克服红松实生苗沙地造林难以成功的障碍。嫁接红松比实生的提前结实。另外完全克服了红松对立地条件要求高的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嫁接成活率高,嫁接红松无明显病虫害,尤其是不感染对樟子松造成严重危害的松枯梢病,可有效地提高林分的经济效益和生态防护效益。选用优质红松结果枝同樟子松进行异砧高枝嫁接,樟子松树高在1.0-1.5m,选择立地条件好、交通方便、生长健壮,密度900-1100株/h㎡的樟子松人工林,采用高枝嫁接的方法改建成红松无性系果林,使红松果林的结实期由20年缩短至4-5年。果树采用抗寒型树苗应用矮化技术进行处理。如果把红松树象果树那样施肥、中耕修枝等经营措施十几年就可挂果。果园初期也可在果树和松树中间利用手扶牵引旋耕机进行翻耙整地种植黄豆、饭豆,利用农药虎威、拿朴净进行田间除草这样既省去了抚育又增加经济效益。黄豆根瘤部分疏松了土壤又无形中给松树果树增加了营养。红松综合建园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2.配置与整地
高枝嫁接红松与果树隔行交替或一行红松两行果树。红松株行距为3m×6m;果树为3m×6m。穴状整地:穴面积直径80厘米,深40cm-60cm、可以换土,改良土壤结构,也可修成梯田,防止水土流失。培育好的松树容器苗也可按株行距为3m×2m,果树为3m×6m进行栽植。
3.砧木的培育
砧木培育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造林地直接培育砧木,即在造林地按设计时的株行距栽植砧木,一般每穴栽植3株,待定植的砧木生长到能够进行嫁(5年生左右)进行嫁接。另一种是在苗圃地培育砧木,选择2年生健壮的樟子松苗,装入较大的塑料容器袋中,袋中的营养土要有三分之一的有机肥,以满足苗木生长的需要,待容器苗生长到5年生左右时进行嫁接。第一种培育砧木的数量大,速度快,较为经济划算,但嫁接时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嫁接成活率的影响,林相往往不整齐。为了避免上述缺陷,采用一穴3株定植砧木进行嫁接,待成活后,去掉另外2株,即可使林相保持整齐。采用容器袋培育砧木进行嫁接,虽然速度较慢,但由于苗木集中,便于管理,且一次造林就能成功,因此,多被采用。
4.接穗的选择、采集、储藏
砧木的年龄是按照接穗的粗度而确定的,因为砧木和接穗的直径配合比是决定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接穗应选择中壮龄林母树中,上部无病虫害、生长旺盛的枝条。穗条长8-12cm以上,每10个穗条为1捆装入塑料袋中,每个塑料袋装10捆,然后放入适量的积雪或碎冰,封好后,运输到储藏地点进行储藏。储藏方法是挖深2.0-2.5m,长、宽视穗条多少而定的窖,底部铺上积雪或碎冰,一层接穗,一层积雪或碎冰摆放好,在最上一层接穗上面盖上碎冰后,再用锯末覆盖在上面,防止积雪或碎冰溶化。
5.嫁接
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进行嫁接,根据嫁接时期的不同,可采取两种嫁接方式。
5.1四月中旬,在头一年生长的老枝上嫁接在优林树冠顶部的雌花枝,接穗的粗度应大于0.6mm,用高枝多头髓的形成骨贴接砧木高度达1.2米-1.6米。
5.2五月中下旬,当砧木当年生枝条伸长到15cm以上时进行嫁接。无论在老枝还是在新生枝上嫁接,方法都是取3月份储藏的接穗,去掉接穗下部的针叶,靠近顶芽处留2.0cm长度的针叶,穗长6-8cm,用嫁接刀将接穗剪口处削成马蹄形,从接穗的底部沿髓心向上切至距顶芽2.0-2.5cm处。砧木去掉针叶后,用刀从下沿形成层向上切削,长度应与接穗切口长度一致。然后将接穗与砧木贴严,用塑料条绑紧。30-45天接穗彻底成活后,距接口2cm处去掉砧木顶梢,以促使接穗快速生长。翌年4月初,解除塑料带,剪掉对接穗生长有影响的枝条,使接穗完全代替主枝生长。一般在当年生枝上嫁接,比在老枝上嫁接成活率要高出20%-45%以上。
6.枝嫁接
在1.2-1.6m人工林里,技术人员试验中采用了多种砧木,进行了多组合的嫁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2针一束双维管束的樟子松为砧木同5针一束单维管束的红松嫁接,成活率高,亲和性良好特性要互补。红松主要优点是木材质量好,综合经济价值高:缺点是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早期生长慢。所以,选择的砧木应是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树种。根据以上原则,选择了抗逆性强的树种樟子松作为组合设计的首选树种。
7.果树优良品种的选择
乌桕林丰产营造技术 篇5
1 造林地选择
乌桕适应性强, 实生范围广, 但尤为喜光和湿润的立地条件, 因此乌桕造林地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势开阔, 质地疏松, 土壤深厚肥沃, 排灌方便, 有机质含量高, 无污染, p H值在6.8以下的偏酸性土壤[3,4];二是光照充足, 通风条件好;三是不位于风口和工厂排烟囱的下风方向;四是荒山、荒地、荒坡、退耕还林坡地及四旁闲隙地等均可。
2 苗木选择
实生苗或组培苗一律选用良种壮苗, 选用1级苗, 不用劣质苗;实生苗为一年生, 确保地径1 cm以上;组培苗应为自养过渡苗, 其过渡期应满足2年以上;异养过渡苗一律不可作造林苗木使用;造林苗木应健壮、无病虫危害和机械损伤;苗木来源应做到就地起苗、就地造林[2]。
3 造林
乌桕造林一般在早春进行, 根带土移植, 树木正处于休眠期, 可提高造林成活率。荒山、丘陵及垄岗地带造林, 因地形复杂、高低不平等, 为防止水土流失、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 造林整地宜采用水平阶式 (梯地或带) , 也可采用鱼鳞坑式[3]。整地在入冬进行, 挖1.0 m×1.0 m×0.6 m大穴或采用宽深为60 cm×60 cm的水平阶抽槽法整地。为充方改良和风化土壤, 整地时应将穴或槽内土壤与表土分放。造林时可采用等距或不等距定植, 上下2行树采用“品”字形方式栽植;规格以4 m×4 m或3 m×4 m为宜;密度保证在615~825株/hm2。为实现幼树速生, 造林时以有机肥10~15 kg/穴与土壤混合后施入穴内。对于特殊地带造林, 低洼或滩涂地营造乌桕林, 造林后应在林地四周挖50 cm×50 cm排水围沟, 并在林地中间挖“十”字形20~30 cm宽的腰沟与围沟相连, 以免林地雨季积水。
4 定干
为促进丰产, 应摘芽促长, 定干培形。乌桕因梢部顶端木质化程度低使每年枝条顶梢枯死, 造成主干及主枝延长枝不明显。要培养乌桕良好的干形, 乌桕造林成活后, 根据已发出枝条的多少和生长方向, 以人工摘芽的方法控制多枝形成, 有目的地去掉一部分枝条, 只保留1~2个与主干角度最小、又几乎是纵向并生的枝条。这2个枝条的作用, 一个留作第1主枝使用, 另一个作主干培养。所留2个枝条应是当年抽生的嫩条, 除下垂枝、直立枝应摘掉外, 其余所抽生的枝条应全部保留;当进入翌年的4—5月, 乌桕新梢抽出之时, 用同样的方法在上年保留位置较向上的1个枝条上进行摘芽, 同样摘除多余的枝而保留2个理想的枝, 一个作主枝培养, 另一个留作主干培养。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摘芽只进行3~4年, 主干达到60~80 cm;留主枝时应保留上下层间距20 cm以上;所留主枝均匀围绕树干分布, 55~65 cm层间内不可重叠。
5 树形培养
5.1 双层形树形
双层形树形为上下2层主枝组成的树形。先从主干40~60 cm处选出第1主枝, 经过培养作树体第1大型结果枝;而后随着主干的生长, 在距离第1主枝高15~20 cm, 于第1主枝夹角120°处选出第2个主枝, 然后用同条件选出第3个主枝;经过一阶段培养, 乌桕树主干达一定高度, 在距离第3主枝上方35~40 cm, 距下面第1主枝95~100 cm处选留第2层第1个主枝, 之后距离该枝条高度达15~20 cm处再选出最后一个主枝, 以后对每个主枝进行结果枝的培养和充实。该树形上似馒头状, 下似盘状, 表面积和结实部位都大, 利于高产。
5.2 开心形树形
该树形培养应在主干高生长达40~60 cm时可选择培养第1主枝, 第2个主枝及第3主枝分别高出第1主枝25 cm和45 cm;每一个主枝之间的夹角均保持在120°左右, 待3个大主枝确定后, 将主枝回缩至第3个主枝基部即可。这种树形人们形象地描述:“远看冠似馒头, 近看3个大树头 (冠) ”。这种树形成形快, 骨架牢固, 光照充足, 生长快, 树冠及结籽面积较大, 易丰产, 核果类经济树种普遍采用这一种树形;同时这一树形距地面低, 便于管理和采摘, 更便于乌桕的病虫害等管理。
5.3 圆柱形树形
该树形有一个稳定通直的主干, 树形培养方法是:当树干培养至第2年干高达40 cm以上时, 应在此高度选择1个健壮侧枝作第1个主枝, 之后在第1个主枝顺时针方向90~100°, 高度20~25 cm间选留第2个主枝, 依此延续至第3~4个主枝;值得注意的是到第5个主枝出现时, 它与第1个主枝间距高度应在90~100 cm间并几乎为重叠状;这种主枝的配置方法较科学, 主枝间不重叠, 层间距离大;各主枝发展空间大;冠面积大, 利于高产。
6 修剪
乌桕喜温, 但由于乌桕枝条1年由春梢和秋梢2次完成, 而秋梢顶部木质化程度又较差, 冬季一过秋梢干枯, 枯死部位以下的3~5个芽萌发新梢, 所以乌桕无顶端优势, 更无真正延长枝。乌桕的花一般由春梢顶部形成雄花序, 待雄花序开花之后, 在雄花序的基部抽生二次梢, 并很快在梢顶形成双性花序, 一般情况而言, 春梢越壮, 花序越大, 以后形成的果穗也越大。因此, 控密集枝条, 短截秋梢, 合理保留强壮春梢, 是获得乌桕高产的关键。
6.1 主枝
主枝是大小结果枝组 (群) 的载体 (俗称力枝) , 是乌桕树修剪的重点。一是对主枝的修剪。每1个主枝负载多个大小不等的结果枝组, 修剪时不管枝组大小, 均应以互不影响生长及开花结实为原则;初结果期每1个主枝一般配2个枝组, 盛果期可配2大1中1小4个枝组即可, 超过2~4个应疏除掉;二是主枝上每1个结果枝组修剪时, 一律不留下垂枝、上下间的交叉枝;三是当主枝先端出现下垂时, 应用梢头角度理想的一年生春壮枝换头, 俗语讲:“主枝头一低, 结的果渐稀”, 说明主枝换头的重要性。
6.2 树冠层间
乌桕树喜光, 是春壮枝结实, 大多品种雌雄花不同期开放的虫媒花树种。因此, 扩大层间距离, 解决主枝上各枝组的光照, 增加叶量, 提高光合产物及提高授粉率是关键;修剪时, 首先剪去主枝上的直立枝和背下枝, 疏去冠内所有的营养枝, 控制主枝基部大形结果枝组扩张, 始终保持树冠间大小结果枝组及主枝间有5~10 cm的层间距。
6.3 果枝
乌桕结果一般在春壮枝部位, 修剪时可结合采摘果实时以截枝采果法进行修剪, 截枝时壮枝 (枝径在0.5~1.0 cm) 保留10~20 cm长, 弱果枝适当留短点, 一般在10 cm左右。同时也可结合春季剪除枯梢时进行类似方式的修剪[4]。
参考文献
[1]施雪根, 严小燕, 顾雪英, 等.浅析乌桕树种性状及主要育苗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6) :98.
[2]吴峰.山乌桕的育苗与造林技术[J].江西林业科技, 2003 (5) :45-48.
[3]江小牛.乌桕育苗造林技术简介[J].安徽林业, 2005 (4) :34.
情境营造信息技术活力课堂 篇6
当其他学科活跃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时,作为一线教师,我不禁反思,信息技术课堂能不能更有活力?能不能给学生一个界面优良、充满乐趣的信息技术活力课堂?信息技术活力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的,它是以学生在课堂中呈现的具有活力姿态的行为为特征,以创设富有活力的教学任务为内容所建构的课堂组织形式。显然,信息技术课堂的活力不是拘泥于教学形式的“活”,而应是学习内容的“活”。[1]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为信息技术活力课堂提供良好的辅助,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能。
●营造信息技术活力课堂的途径
笔者根据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征,认为信息技术活力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六种情境创设的途径来实现。
1. 激趣,创建趣味情境
激趣是吸引学生意注力的重要方法,能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活力课堂的创设中,饶有趣味的情境可以让他们保持必要的兴奋度,并唤醒自我的认知愿望。
【例1】《初识Power Point》教学片段(导入环节)。
师:在南京召开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赛场需要及时公布比赛成绩,你觉得怎样才可以让赛场内的观众又快又准确地知道结果呢?
生:用大屏幕公布成绩。
师:在大屏幕上,采用什么形式公布好呢?
生1:用Word制作表格。
生2:用“画图”软件“写”数字。
师:今天我们就来模拟赛场成绩通讯员,看看谁能及时地把赛场的信息传递给观众。
设计阐述:本环节的设计,采用了激起学生竞赛渴望的情境,让他们能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根据问题进行竞赛。一方面唤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以真实的事例让他们理解幻灯片的用途。这样的激趣,可以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为营造活力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如果从活力课堂的建构目的出发,可以清晰地发现:问题的创设,可以对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多元智能又可以从根本上促进活力课堂的构建。两者之间显现出因果关系,有机联系,互为补充。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中,设疑是指教师主观进行问题的设计,它能给予学生思考和判断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对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有更深层次的感触。
【例2】《Power Point幻灯片背景》教学片段(导入环节)。
师: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要召开了,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要停车,你们觉得该怎么帮助他们呢?
生1:做小小引导员。
生2:做一个公告牌。
生3:做一个宣传片告诉他们哪里可以合理停车。
师:组委会委托小导游们制作了一个宣传附近停车点的幻灯片,你们觉得如何能让客人们都能理解?
生1:要做到清晰,一看见就能理解。
生2:美观,能宣传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理念……
师:我们归纳一下,幻灯片要求醒目、清晰、美观是吗?
学生讨论。(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要不断思考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师:前面学习过的幻灯片编辑显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设置幻灯片背景”。
设计阐述:关于幻灯片背景的教学,传统的教学一般采用对比导入,即通过有背景的幻灯片和没有背景的幻灯片之间的对比来导入本课的学习。本例中,笔者摒弃了这一做法,创设了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让其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技术课堂沉闷枯燥的现状,让活力成为课堂的主旋律。[2]
3. 比赛,创编竞争情境
学生天性喜欢比赛。在柔性的竞争中,比赛蕴含着适宜的动力;在合理的压力下,比赛有利于个人潜能的释放。教师鼓励学生带着获胜的渴望参与到竞争的情境中来,让比赛成为驱动认知的途径。
【例3】《美化幻灯片》教学片段(巩固环节)。
设定一个“最佳青奥小导游”的评选活动,营造一个小导游们共同参与评选、在活动中体验竞争的氛围,不断运用新知识来“装扮”演示文稿,并为随之而来的竞赛创设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总结环节,可以设置一个小小颁奖仪式,给予获奖者必要的奖励,在鼓励获胜者的同时,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后续学习中来。
设计阐述:比赛,是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本例中的“最佳青奥小导游”的评比,不仅可以给予学生学习主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合作,创立生活情境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是提高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需要合作机制的引入,营造一个有生活场景的合作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还能使其收获合作的愉快。
【例4】在《幻灯片链接》一课中的新授环节,笔者设计了下面一个小组合作的场景。
分小组设计最佳停车场的查询方法(如下表)。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并进行推磨试用、评价、修改,再交给小组继续完善,最后得出最佳方案。
设计阐述: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将能力相当的学生分为一组,也可进行差异分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采取差异分组或随机分组的形式。[3]
5. 展示,创生激励情境
感性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思维特性,一个具有活力的信息技术课堂应该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激活学生的感情。在学生个体具有强烈展示愿望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认同并掌握好知识。因此,活力的信息技术课堂需要给予学生展示创生必要的情境。
【例5】《幻灯片链接》教学片段(导入环节)。
接上例,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什么样的幻灯片能最方便地查询到所需要的停车场信息。之后,教师在第二课时中,安排了这样一组问题:
(1)如果有的车迟到了,不能查询演示文稿的首页怎么办?
(2)如果有的车要提前离开,如何才能最方便地知道路况及时顺利地离开赛场?
(3)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只有一块显示屏能用,怎样才能满足所有人的查询要求?
各小组分别认领其中的一个问题,继续进行讨论和探索,教师及时给予相应的帮助,引导他们找寻问题的方向。
设计阐述:在找寻解决方案后,各小组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并聆听其他组的点评。教师进行集中点评,从而完成幻灯片链接部分的知识学习。
6. 对话,创启互动情境
互动是活力课堂必不可少的元素,只有在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良好的界面下,才有可能创设生动、鲜活、有乐趣、有温度的信息技术课堂。互动中的对话包括师、生、机三个元素,合理安排好三者之间的互动方式是创设信息技术活力课堂的关键。
【例6】《幻灯片链接》教学片段(新授环节)。
教师设置了各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方案的情境,在小组内部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过程:
小组成员1:老师,我想改变链接文字的颜色,该怎么办呢?
师:方案1,请找你的小组伙伴问一问;方案2,在你的课本相关页找一找;方案3,文字链接现在是什么颜色?如果要改变颜色,我们学习过什么类似的方法?在你的演示文稿里试试……
设计阐述:以上哪种方案能体现活力课堂的良好的对话形式?显然,在方案3中,教师能够与提问学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可能。教师从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出发,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最终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方案,比方案1中的转嫁对话对象(看似对话,其实是无效对话),方案2中的中端对话(从对话变成了伪对话)来的高效得多。因此,合理的对话可以创设、启发良好思维的发展。
●建构信息技术活力课堂注意事项
在构建信息技术活力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多方面考虑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过程既要体现课堂的活力和学生的创造力,也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保证任务达成率。
首先,确定情境构建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能引起他们共鸣的情境才是适宜的情境。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合适的情境题材。例如,需要根据城乡学情的差异以及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有针对性地创设符合儿童认知习惯的情境。
其次,调控课堂气氛,将欢快的氛围和参与度相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兴奋点较低,容易参与到一定的情境中,但也容易导致课堂气氛过于热烈,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课堂情境的氛围控制,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既能充满热情地学习,又能让情绪不失控。例如,在海报主题活动单元中,教师要预先规定相应的活动记录,提出明确的评价标准,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进行。
最后,情境的创设要建立必要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在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对学习过程进行不断的评价与反馈,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例如,在苏科版Scratch编程软件单元中的《街舞男孩》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舞林大会”的情境,并在该情境中设计相应的分任务学习单,让他们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填写一次学习单,用以检测任务的达成率。
●结语
借助情境营造信息技术活力课堂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它们各有所长,相互依存,共同支撑起一节优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4]这六种途径的共同立足点在于让学生快乐地学、有效地学、充满智慧地学,让信息技术课堂体现人文价值和学科认知。
参考文献
[1]朱明.让信息技术课堂插上活力的翅膀[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7).
[2]毛巧灵.例谈信息技术课三维目标的设计与落实[J].教学实践,2008(8).
[3]袁俊飞.如何构建富有活力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J].江西教育,2015(9).
女贞树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篇7
1女贞树的特性
女贞树 (简称女贞, Ligustrum Lucidum Ait) 木犀科, 属于中等常绿乔木, 适应性强, 喜光耐阴, 根系发达, 对气候环境适应广, 南至广东、广西, 北至山西、甘肃都有分布。能耐-12℃低温, 该树对土壤要求不严, 以沙质土或粘质土栽培为主, 据目前观察, 在海拔500~2000m地方都能生长良好。
女贞树干光滑不开裂, 枝叶茂密, 树形整齐, 叶片革质, 叶缘平坦无毛, 叶面光亮, 含水量大, 含油量少, 不易被点燃和燃烧。此外, 女贞树落叶量少, 并且分解较快, 有利于迅速减少林内可燃物数量, 改变火环境。因此, 在浙南山区营造女贞树防火林带, 是阻隔林火蔓延的较理想防火树种。
2林带设置
2.1 位置设置林带的位置以设置在山脊、山背、鞍部, 山脚片, 林缘为宜, 主要设在山脊线上, 也是营造生物林带最佳位置。因为山脊形成反向气流和林火的强大反向内吸气流, 更能有效阻止林火的蔓延, 从走向上, 可分为纵向开设与横向开设。
2.2 密度设置防火林带是将大面积复杂森林分割成若干块, 其密度应与配置的树种特性相关, 女贞树属于中等偏小乔木, 在密度设计上一般为2m×2m, 即每1hm2控制在2500 株以内。贫瘠地段为1.7m×2m , 每1hm2控制在3000 株以内。
2.3 宽度设置主带 (东西走向与防火期主风向垂直) 宽度为20~30m, 副带 (南北走向与主带方向垂直) 15~20m。
2.4 混交复层设置女贞树根系发达, 能很好保持水土, 由于树型较小可与木荷、杜英等高大乔木搭配, 即女贞+ 杜英或女贞+ 木荷模式。并按每隔10m配置形成高低有致的立体防火墙, 可以有效阻止山火的跨越与蔓延。
3林带营造技术
3.1 采种育苗采种应选择生长健状, 树姿良好的树作为采种母树, 采种期一般为每年11 下旬~12 中旬为宜, 将种子采后阴干, 湿沙层积, 翌春播种。由于造林成活高可选择裸根苗造林, 所以播种方法以撒播为主, 667m2播种量为80~160kg, 播前用550mg/kg赤霉素溶液浸种48 小时, 发芽率达到70%以上。
3.2 造林抚育按照防火林带规划与设置进行整地, 一般要经过伐除地上植物、清理杂草与人工破土等3 个重要环节。并按设置好的密度开挖种植穴, 规格为35cm×35cm×40cm。该工作宜冬季进行, 待翌春过后, 可以马上进行定植, 浙南山区造林应在每年3 月份前完成。
女贞树幼时生长较快, 在造林当年起连续抚育2年, 每年抚育1~2 次, 每株施复合肥10~15g, 铲除带内杂草, 清除萌芽促使幼苗快速生长。一般3 年后开始郁闭, 5 年后能充分发挥森林防火林带应有的功能作用。
摘要:森林防火隔离带即为防止森林火灾扩大蔓延和方便援救而设计的空旷地带, 随着森林经营的集约化程度提高, 人们在防火的空旷地带种上防火树种变成防火林带或生物林带。本文重点介绍了女贞树的防火特性与育苗营造技术, 为防火林带树种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速生丰产林的营造技术 篇8
我国的树种资源丰富, 有不少既有速生丰产潜力, 又有优良材质的树种, 应根据市场需求和适地适树的原则, 满足造林目的, 正确选用速生丰产林的造林树种。坚持以选用乡土树种为主, 适当引用优良的符合本地种植的外来树种。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 应以针叶树种为主、针阔叶树种相结合, 避免造林树种的单一化, 保证树种布局的合理性。
速生丰产林树种应具有早期速生、速生期长、适应性较广、容易繁殖、用途广泛的特性。我国的树种资源丰富, 很多树种具备速生丰产的特性。如东北区的小黑杨、白城杨、赤峰杨、健杨、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等。
2选择立地条件好的造林地
适地适树是造林最基本的原则, 各个树种必须在适生的立地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因此, 在了解树种生态特性的基础上按其要求选择相应的造林地, 才能做到适地适树。营造速生丰产林不仅要做到适地适树, 还必须选择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土壤条件较优越的造林地, 使之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使树种速生丰产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因此, 在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前, 必须搞好造林规划设计, 合理安排树种, 选择立地条件好的, 且最好是选择交通较方便的地方。
3 采用良种壮苗
良种壮苗具备较强的生理机能, 较大的抗逆能力, 较优的干材品质, 因而, 也就具备了速生丰产优质的潜在能力。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必须选用良种壮苗, 以实生苗造林的, 培育苗木所用的种子必须是遗传品质优良的种子, 并达到国家标准或省级种子质量标准规定的要求。凡采用营养繁殖苗造林的, 应在选优的基础上, 培育健壮苗木。使用容器苗造林对提高成活率, 缩短缓苗期都有很大好处, 可针对当地情况适当发展。在生长季节较短的寒冷地区还要推广温室大棚育苗, 以缩短育苗周期,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供大量合格苗木。
优良种源具有显著的增产效益, 能大幅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营造速生丰产林不仅要选择适宜的速生丰产优质树种, 还应选择优良种源。最好是在经过选育的母树林和种子园中采种。
4控制好林分结构
合理的群体结构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光照、温度、水分、养分、CO2等环境因子, 既能保证林木个体得到充分发育的空间, 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空间, 发挥林分最大的生产潜力, 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标。林分的群体结构决定于组成林分的树种、比例、密度和配置。
人工林的初植密度大小, 对人工林的成材年限与生产水平有很大影响。当前各地营造的速生丰产林, 一般偏密。为了使每株树木都有充足的营养面积, 速生丰产林应适当疏植。在林木的群体结构中, 密度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密度合适时, 林木才能达到最高的蓄积量和生长量。
对于集约栽培的速生丰产林, 目前造林还是以纯林为主, 这主要是纯林中树种木材产量高及经营管理方便。但生产中营造纯林也出现许多缺点, 如病虫害多、地力减退、防护效果差等。营造混交林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在营造混交林方面许多林场也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经验, 如落叶松与水曲柳、油松与元宝枫 (及其他阔叶乔灌木树种) 、杨树与刺槐。但从全局来看, 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仍要以纯林为主, 鼓励开展营造各种混交林试验, 并在适当范围内推广行之有效的混交模式。为了减少纯林的不利方面, 还应采用小面积纯林镶嵌配置、人工林轮作、保护枯枝落叶层、病虫害综合防治及其他措施。
5 保证造林施工质量
整地、造林和幼林抚育是造林施工的3 大环节, 施工技术的高低对造林成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
细致整地是营造速生丰产林的基本要求, 整地的方法和规格要因地制宜, 还要兼顾水土保持的需要。种植穴的大小, 要考虑苗木大小和造林地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和土壤解冻深度等。大苗造林, 穴的大小一般为60cm×60cm×60cm~100cm×100cm×100cm。常规苗木造林, 穴的大小约50cm×50cm×40cm。尽量做到提前整地, 以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在地势平缓的东北林区营造丰产林, 可全面机耕整地, 深20cm~30cm, 然后挖栽植穴。
植苗造林是几种造林方法中最主要的造林方法。营造速生丰产林, 除个别情况外, 应强调植苗造林, 尤其是要推广容器苗造林。栽植法 (即大苗、大穴、深栽) 是营造速生丰产林的基本经验。大坑深栽, 可以增强蓄水、保墒能力, 提高幼林成活率。同时, 可以扩大根系分布层次, 增加根系吸收面积, 提高林木生长量。
6实行集约经营
实行集约经营, 加强幼林抚育保护, 创造良好的林木生长环境, 是人工林速生丰产的重要保证。为了培育速生丰产林, 及时对幼林采取集约抚育保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要按设计的要求确保抚育质量。
幼林抚育要适时, 除杨树等生长特别快的树种外, 一般连续抚育3~5 年, 头两年每年抚育2~3 次, 后2~3 年每年1~2 次。
林地灌溉主要指林地较平坦地区、水浇地周围的农田防护林及渠旁植树, 可以结合农田浇灌进行林地灌溉。干旱地区营造的速生丰产林, 必须保证及时灌水, 使林地经常保持或接近有70%的含水量。浇灌是平原地区林木速生丰产的必要措施, 必需引起足够重视。
林地施肥是一项经济效益很高的措施。施肥时间在生长旺盛季节, 迟效性肥料应在冬、春季施, 最好在种植前一次施完。黑龙江省对21 年生的人工落叶松林每hm2施用140kg N、P、K复合肥料, 材积总生产量为对照的140%。每hm2施用242kg尿素, 材积总生产量为对照区的126%。某县林业局对杨树施磷酸二铵, 第2 年可增加10%~60%, 直径可增加30%~80%, 蓄积可增加65%~160%。树应有比较足量的肥料, 包括基肥和追肥, 每hm2有效成分施肥量应达N150kg、P100kg、K100kg。基肥以N肥为主, 有条件的配合有机肥, 追肥以N肥为主, 最好选用复合肥。
摘要:营造速生丰产林就是要采取造林技术措施, 使人工林的林木具备优良的品质, 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 创造良好的林地生长环境, 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标。营造速生丰产林, 要选择适宜的树种, 选择立地条件好的造林地, 采用良种壮苗, 控制好林分结构, 实行集约化经营方式, 保证造林施工质量。实行集约经营, 是人工林速生丰产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速生丰产林,营造,技术
参考文献
[1]肖忠优, 宋墩福.现代林业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54.
[2]张余田.森林营造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5.
[3]贺庆棠.造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信息技术营造数学教育情景的措施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育情景 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与教学融合,逐渐充盈教学的体现方式,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之间更多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学生的教学课堂更加生动,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融合是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数学教育也随之得到更新和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老师的欢迎和重视,成为数学教育中的新趋势。如何更好地做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的融合,是目前我国教育需要继续发展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大多数学校都投入大量资金置办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设施,但是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上。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要真正走入数学教育的课堂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接受信息技术,善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与课堂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要与数学教育进行融合,就必须遵守学科的特点,满足数学教育的基本需求。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多媒体的应用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直观的结果,将数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完美呈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促进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强化感知,丰富想象,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更能促进学生理解。
二、信息技术营造数学教育情景的策略
(一)生活性策略
情景的建设是联系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桥梁,对教学的促进和改革都有重要的作用。问题情景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纽带,在数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到数学教师的广泛重视。学生在理论学习状态中,对知识结构没有整体的概念,所以需要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学习。我国数学教材中的知识都是非常抽象的,但是总能找到能够与生活相关联的地方。因此,在创造情景的时候,要对学生的生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设定一个有价值的、具有生活性的情景。
(二)启发性策略
问题是教学的中心,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够为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一种微妙的关系,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情景中,优秀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好问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容有趣,富有挑战性;第二 ,措手不及;第三,问题层次递进;第四,能够开拓思维,培养逻辑性。
(三)动态性策略
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突破学习难点需要建立适合的策略。动态性策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新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发展学生的各种品质,同时还能在现实生活与学习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数学教育中的情景具有动态性,能让学生自主地、轻松地学习知识,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充分结合起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直观性,能把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学教育情景,突破数学教育中的难点和重点,题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方法是老师点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问题解答,解答后进行讲评。采用信息技术就能够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进行题组联系,学生计算回答后,答对了就会弹出激励性文字的窗口,如果答错了就会弹出鼓励性文字的窗口,失败三次后就会显示正确的解题步骤。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答题热情。
(四)探究性策略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思想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思想。问题是教学中的动力,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对解决问题有足够高的重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实验课中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个计算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计算机积极进行探究和思考,最终解答问题。老师在数学实验课堂中,要深入每个小组参与讨论,观察每个小组的学习进程,遇到问题要及时为学生解答。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只有将教育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学生的教学课堂更加生动,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荣.基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关系研究初探[J].新课程(下旬),2014(1):37.
[2]王冉.關于信息技术与高师数学教育整合的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9):28-30.
[3]夏微.关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整合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1):263,265.
混交林营造技术探究 篇10
1 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
在混交林中, 通常根据树种在混交林中的作用把它们分为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其中杂生树种和灌木树种是混交树种。只有当主要树种和主要树种混交时, 主要树种才互为混交树种。主要树种是人们培育的目的树种, 其防护效能较好, 经济价值高 (或风景价值高) ;伴生树种是在一定时期内与主要树种伴生并促进其生长的乔木树种、又称辅佐树种或次要树种, 主要起辅佐、护土和改良土壤等作用, 一般是比较耐荫的树种或中性树种;灌木树种是在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生长在一起, 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灌木, 主要是利用其茂密的枝叶抑制杂草生长, 起护土和改土作用, 也可改善土壤条件以及防止水土流失。
营造混交林成功的关键是要为主要树种选择好适育的混交树种, 这是发挥混交作用及调节种间关系的主要手段。选择混交树种, 要以能促进主要树种生长, 更好地发挥人工林的整体效益为目标, 以把握树种间的动态关系为关键, 如果混交树种选择不当, 有时会被主要树种从林中排挤出去, 更多的可能是抑制或替代主要树种, 使培育混交林的目的落空。在选择一个新的树种作为混交伙伴而又缺乏足够的依据时, 必须强调先做试验后推广的原则。
选择混交树种, 除了要考虑树种的利用价值及适地适树原则外, 还要着重考虑混交树种和主要树种之间的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树种间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相互作用的综合, 它总是同时表现为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如何使种间关系的有利方面起主导作用, 同时又采取适当措施控制种间关系的有害方面, 是选择混交树种、培育混交林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混交树种是落实这个关键的重要环节。
2 确定合理的混交比例
混交比例是指混交林中各种树种所占的比重大小, 在造林时是以不同树种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而亦成林时是以不同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占林分总胸高断面积的成数来表示。显然, 混交林中哪个树种的比例大, 它的竞争能力就强。因此, 混交比例的不同, 影响着种间关系的发展和混交效果, 最终也影响到人工林的产量和质量。确定混交比例苗主要树立一个目标组成比, 即符合培育目的要求的未来林分的树种组成比, 然后根据各树种在混交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在目标组成形成过程中各树种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来作出决定。
在天然混交林中一些树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不断占据优势, 而另外一些树种则不断被排挤, 在人工混交林中也会有这种趋势, 通过混交比例的调节, 既可防止竞争力强的树种过分排挤其他树种, 又可使竞争力弱的树种保持一定的数量, 从而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混交林, 选择混交比例通常要考虑如下方面:
2.1 保证主要树种始终占据优势。
主要树种通常应具有较大的组成比例 (50%-75%) , 而起辅佐作用的混交树种的组成比例短小 (25%-50%) , 仅起改良土壤作用的混交树种只占25%-30%, 如果仅起防病虫、防火隔离作用的混交树种, 其组成比例还可以更低。
2.2 竞争能力强的主要树种, 其组成比例可小些。
比如, 主要树种是速生、喜光的乔木树种, 可在不降低产量的条件下, 缩小混交比例。反之, 竞争能力较弱的主要树种的组成比例可大些。
2.3 混交树种所占例, 应以有利于主要树种为原则。
竞争力强的混交树种, 混交比例不宜过大, 以免压抑主要树种;反之、则可适当增加。一般来说, 伴生树种或灌木树种的比例, 应控制在25%-50%之间。
2.4 混交树种的比例要因不同立地条件而异。
立地条件优越的地方, 混交树种所占比例不宜太大, 其中伴生树种应多于灌木树种;而立地条件恶劣的地方, 可以不用或少用伴生树种, 而适当增加灌木树种的比重。
3 设计合理的混交方法
混交方法是不同树种在混交林中的配置方法, 即参加混交的各树种在造林地上的排列形式。混交方法不同, 种间关系特点和林分生长状况也不相同, 因而有着深刻的生物学和经济学上的意义。一定的混交比例可以由不同的混交方法来体现, 而混交方法确定之后, 混交比例实际上也就定下来了。混交方法主要有行内株间、行间、带状、块状 (规则的及不规则的) 、层状及群状混交等几种。当然还可以有各种形式的过渡和结合, 如行状株间混交结合、带状与行间结合、单株与植生组结合等。各种混交方法的具体排列可以顾名思义地去理解, 但把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树种按一定的混交方法配置起来, 就不仅是一个机械的排列组合问题, 而是一个对种间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群落结构设计问题。因此, 在设计混交方法时, 必须先明确培育的目标结构, 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来落实安排。常用的混交方法有如下几种:
3.1 株间混交。
又称行内混交、隔株混交, 是同一种植行内隔株种植两个以上树种的混交方法。这种混交方法的种间关系十分密切, 如果树种搭配适当, 能较快地产生辅佐等作用;但如果搭配不当, 种间矛盾出现, 也比较尖锐, 而且不易调节。同时, 这种混交方法造林施工较麻烦, 不利于机械化造林, 在生产实践中不常使用, 一般多用于乔灌木混交类型。
3.2 行间混交又称隔行混交, 是不同树种隔行依次栽植的混交方法。
与株间混交相比, 这种混交方法的种间矛盾出现晚一些, 有利或有害作用多在人工林郁闭以后才明显出现, 而矛盾不易调节, 施工也较简便, 是常用的一种混交方法, 多用于乔灌木混交类型或主伴混交类型。
3.3 带状混交是一个树种连续种植3行以上构成的“带”, 与另一个树种构成的“带”依次种植的混交方法。
这种混交方法的各树种种间关系最先出现在相邻的带的边行, 带内各树种间关系则2H现较晚, 种间关系容易调节, 施工方便。适用于矛盾较大、初期生长速度悬殊的乔木树种混交, 也适用于乔木与耐荫亚乔木树种混交。有时为了保证主要树种的优势, 削弱伴生树种 (或主要树种) 过强的竞争能力, 可将伴生树种改为单行种植, 这种介于带状和行间混交之间的过渡类型, 称为行带状混交。
参考文献
[1]刘世农, 余泓, 李曙明, 韦小丽.杉阔混交林地土壤肥力研究综述[J].林业科技开发, 2005 (5) .
【营造管理技术】推荐阅读:
林业营造林技术10-10
核桃丰产林营造技术05-14
速生丰产林的营造技术05-20
毛竹丰产林营造技术08-31
悉心营造良好的技术文化10-06
速生桉树营造林技术及林业经济的效益论文10-10
营造体系07-20
风景营造05-18
营造途径06-18
建筑营造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