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对策

2024-08-25

营造对策(精选12篇)

营造对策 篇1

1影响营造林质量因素分析

1.1 营造林数据统计不准确

做好营造林数据统计工作是保证营造林质量的重要环节, 然而目前林业工程中对营造林数据统计工作重视不够, 经常是为应付国家政策或者上级检查而敷衍了事, 数据统计不准确, 类似于虚报、错报, 以及重复上报的事情时有发生。

1.2 林业管理和维护欠科学

营林造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营林后做好树木的管理与维护是提高营造林质量的重要工作。当前我国虽然重视营林造林, 但却忽视造林后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在营造后不注重及时培土、补种、除草, 也几乎不进行后期维护, 结果造成树木成活率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营造林工程管理欠科学, 不仅影响树木的生长, 而且直接降低营造林的质量。

管理机制不到位, 没有将利益和责任进行有机地融合, 建立起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对于质量的把关不够严格, 对于造林各个环节的把关都不严格, 从苗木的选材开始就不进行监督, 许多政府部门仅仅是对群众进行发动, 但是对于执行的质量却不作要求, 也不进行严格验收, 只要施工完成即可;没有进行栽后的管理, 很多人员认为只要将树种上, 就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对于苗木后期的管理无人问津, 没有一个良好的权责管理机制。

1.3 林业工程作业设计不完善

做好林业工程作业设计是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对作业设计重视不够, 许多工程单位的作业设计仅仅流于形式, 对设计所需材料准备不充分, 设计作业树种与实际作业适生树种往往存在较大差异, 没有考虑适地适树, 小班图位置与实际位置也经常对应不准确。林业作业设计不够科学规范, 主要表现为林层的结构设计不严谨、林业的布局不合理, 这都直接影响营造林质量。

2如何提高营造林质量水平对策分析

2.1 前期合理规划, 力求设计合理

前期规划阶段工作的基础是真实、统一的数据, 要求基层单位准确无误地确定营造林范围与布局、营造林设计与种苗的选择、林内树种组成、森林保护及培育的方案、施工单位资质要求、工程量与投资预算、工程进度的规定、营造林质量的标准要求、管理人员的安排等指标。对于造林地地形等指标可制作出准确图形, 要求统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 能制作出准确的统计报表, 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能准确判断各造林地情况作出专业的数据统计。根据统计数据合理规划项目, 设计出合理可行的项目方案。

2.2 重视施工质量, 规范管理方式

施工管理环节是整个营造林项目的实现与质量体现的关键环节。此环节要严格把握“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 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造林成效, 以确保营造林质量。施工过程中应实时记录, 施工方要及时向营造林质量管理部门汇报各方面进度,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关营造林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与办法。严格核实营造林工作, 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有效。管理方根据项目各指标施行情况, 指导造林施工。

对于营造林的抚育管理, 除需依靠营造林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 还需要营造林单位的自身行为约束。营造林主管部门要健全林业抚育管理机制, 实施工作责任承包制, 深入林区进行巡查, 随时查看林木的生长情况, 及时对新造林进行补种, 确保林木达标;充分提高营造林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及责任感, 主动采取育林、护林措施, 改变传统的抚育习惯, 及时定期管理, 确保营造林的质量。

2.3 明确质量验收标准, 严格要求

营造林质量验收工作要求严格按照《营造林质量考核办法》规定的标准执行, 对于不符合标准的造林地, 不予验收上报。营造林质量验收工作人员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验收。营造林自查验收要求验收人员认真核实, 工作人员可利用手持GPS结合实地考核测量各项指标, 自查验收结果登记分类明确, 作业设计编写报告齐全, 要求格式统一规范、图表齐全。

2.4 多渠道筹资, 多方式造林

林业生态建设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 应采取政府引导, 以营造示范林的方式, 通过局部改善林地生态效益, 增加林地产值, 带动广大林农增收致富的模式, 鼓励社会各界的企业、团体或个人积极参与绿化造林, 通过政府相关部门行政管理、社会舆论监督和投资商等多方共管。这样, 不但加大造林绿化资金的投入, 还努力做好营造林后期的管护工作, 可大大减少因放牧、割草等人为破坏, 形成人人参与林业建设, 齐抓共管巩固生态成果的大好局势。

参考文献

[1]张宇林.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J].中国科技博览, 2014 (4)

[2] 王强明.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造林质量的建议[J].农业与技术, 2015 (4)

营造对策 篇2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社区的开发建设过分强调经济价值,而忽视了人文价值,使人际关系日渐淡漠,不利于社区甚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营造21世纪的家园》中作者重新强调友善的可持续邻里社区的构建,本文对这一部分内容展开自己的论述。

关键词:社区 可持续 邻里交往

1.居住区与社区

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一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社区是人类居住模式的基本单元,是一种完整的社会交往网络。它不仅指共享着特定地域的具有一定生产关系和完备生活服务设施的规模人群,而且还表示人际间的社会互动关系,所属人群对所属地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即所谓社区意识。可见,居住区更强调满足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物质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而社区更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构建。2.可持续社区的挑战

可持续社区又可以称生态社区,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建设,第一个方面是生态型的规划设计,指充分结合实地的地理条件和自然因素,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满足居住的通风、采光、日照、减噪等需求,并与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第二个方面是生态型的建筑设计,指通过各种绿色低碳的建筑技术达到智能和节约资源能源的作用;第三个方面是建立友善的邻里社区,促进公共交往,增加居民的社区互动,强化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市场导控的房地产开发型居住小区占据主导位置,出于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和策划,开发商都会对可持续社区中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营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以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但却忽视了对人的社会交往的需求与归属感的建立,在人的心理与情感层面的考虑存在缺失。

因此,21世纪可持续社区的营造除了关注物质空间环境的可持续性建设,更应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可持续性营造,对此,笔者针对书中关于友善的邻里社区营造这一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3.友善的邻里社区营造 3.1连续性

书中写到:“创建可持续邻里社区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就像一个被遗弃了足够长时间的地方会变成一个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一样,城市中那些听任其自行其是、未经限制的人们将会创造社区。”也许时间是最好的规划师,在漫长的岁月中,有些原来的居民迁走,也有新的移民搬入;有旧的住宅被拆除,也有新的小区被兴建;有些店铺倒闭了,但马上有新的店铺补充进来。时间让不同背景,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群聚集,也让居住、商业、工作、休憩等不同功能建筑和用地有机混合,各种多样性构成了社区活力的源泉。这种观点与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提及的观点不谋而合。简雅各布斯认为“使一条人行道保持活跃的原因是周围地区功能的多样化,以及由此促成的使用者及日程的多样性”,同时她觉得街道需要保持建筑类型、风格和年代的多样化,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经济状况的人群对创业和居住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的连续性涵盖了建筑年代的连续性,社区生活的连续性以及居住主体的连续性,它使一个单纯的居住片区变成一个有历史,有故事,有底蕴,有归属感的社区。这种连续性并不等于永恒性,社区中的建筑或街区也会非常自然并逐渐地进行改造或重建,邻里社区的本质并不会改变。但现在经常出现一些大规模的拆迁和完全推倒重建的扩张或更新模式,只关注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居民的社会行为心理等多层次需求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把原有的社区生活与建筑一起连根拔起,即使原居民能够回迁也不再是原来的社区,还给他们的只是一个家,而不是以前的家园。断层的建筑年代,变样的规划布局以及不复存在的街道场景和生活片段彻底摧毁了原来社区的活力,而新的社区活力的建立却需要漫长的时间。城市开发者应该尊重社区的原真性和连续性,通过改造现有社区来解决地方性问题,避免将过去一笔勾销并重新开始的做法。3.2平衡性

对于许多专业人士而言,平衡性是可持续性的关键,它是指所有权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一种算数平衡。简单的来讲,就是社区的住房建设需要保证多样性,能够囊括不同消费人群的购房需要,使得这个社区的社会群体的结构,包括其职业构成、背景构成、年龄构成以及文化水平的构成等都趋于一种多样化的平衡状态,而不是单一类型的社区,这样才能保证社区的多元文化交流和可持续性发展。在国外的社区规划中,他们会设计不同类型的住宅,比如老年人公寓、独栋别墅、联排住宅或小户型的公寓,以满足不同社会人群的需要,而这种人群多样性的平衡又反过来促进社区的活力和吸引力,再吸引更多人搬入这个社区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但在中国的社区规划中,由于是房地产主导,它们会针对市场需要对住宅的类型和户型进行策划,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入住人群的消费水平,也就是把人群单一化了。尽管人们喜欢和向他们自己一样的人生活在一起,也有许多社区之所以繁荣是通过共有的而非个性化的兴趣,然而从长远的可持续性出发,单一归类的人群会逐渐产生趋同的兴趣和活动内容,从而不断降低社区的多样性和混合度,当这一趋势降低到街道的多样生活无法正常维持时,社区生活将逐渐走向衰落。

此外,出于安全的考虑,现在的小区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建起了小区围墙,并有警卫保护,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即使是访亲问友也需经过询问、登记甚至电话确认等繁琐步骤,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访友的积极性,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逐渐变得疏远冷漠。

如果将社区的范围从小区扩展到街区尺度,不同的居住小区仍可以保持它人群的趋同性,但不同小区之间定位应有所不同,使社会人群在上升到街道社区时趋于结构平衡,并通过控规等宏观规划对街道社区的空间进行规划设计,结合一定政策和机制,合理将人群引入街道和广场等城市空间中进行有效交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封闭式小区带来的交往障碍,促进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3.3友好的小区邻里交往

友好的邻里交往关系是构建可持续社区的核心,它是建立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自豪感的基础。上一小节已经提到,现在封闭式的开发管理模式在社会交往上很大程度将居住小区与社区割裂开来,使各个小区自成体系而逐渐分裂成多个单质化的组团,让平衡的社区发展十分困难。反观传统的街坊社区,尽管存在基础设不足、绿地空间少、生活环境质量较差等环境问题,但它的生活气息却依然比现代社区更加浓厚,邻里关系更加和睦,除了它在时间连续上建立的居民社区归属感这一优势外,我们是否还能从中找到一些启示,用于改善现在的社区规划模式呢。不难发现,传统的街坊社区,其住宅等建筑是紧邻街道的,它以一栋楼为管理单位,而不是一个小区的范围,这让居民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他们不仅可以在阳台上观察街道上发生的每一件事,还在每天上班、买菜、上学等日常出行中多次穿行在街道上,从而在视觉上以及行动上都与街道生活发生互动。而且传统街坊的街道比现在的城市道路在尺度上更加小也更加密集,无形中增加了居民碰面的频率而加大了交流的机会,使居民逐渐变得彼此熟悉。由此可见,邻里交往存在两种交流的参与方式,探亲访友这种属于主动参与,它是人有计划的进行的;而这一节当中提到的在家里无意间看到街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偶然碰面而产生的交流属于被动参与,它是无计划的被动发生的,而多次的被动参与会逐渐发展成主动参与,这就是居民逐渐变得熟悉,而建立起友好的邻里关系的过程。

现代的社区规划,为适应机动车的通行,宏观层面的道路网密度及尺度都发生巨大变化,也出于市场主导的背景下,小区的管理更倾向于封闭化,使得交往的被动参与的发生频率大大降低,但这种大背景在短时间内几乎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从一些细节,比如小区景观设计上尽量对其进行改善。现在的小区景观设计大多偏向于中式的园林景观设计,因为蜿蜒曲折的小径能将步行时间延长,而且结合乔冠草等多层次的植物配置以及亭子等景观小品的设计,能达到步移景异的视觉感受,比较能够在心理层面放大小区的空间尺度,而且这种景观设计比较容易出效果,有利于销售。中式的景观设计虽然能增加趣味性,但其设计手法比较内敛含蓄,所以包括小径、亭子、平台等空间尺度都比较小巧,在心理层面上更偏向于私密空间的尺度,比如亭子的使用,大多数情况下,当有人已经占据了这个空间时,其他人会无意识地找其他空间进行活动,而不愿意共用这个空间,这导致了公共空间难以真正实现对居民交往的促进作用。此外,小区中步行小径的路线设计更倾向于围绕中间的小区中心绿地布置,且两侧都配植茂密的灌木和小乔木,步行空间变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方向性,而两侧视线受阻,渗透性差,与在中心绿地活动的人无法产生视觉互动,也就很大程度地降低了被动参与交往发生的频率。此外,小区景观还很喜欢在小区中心人群活动频率最高的地方设计人工湖等水景,但由于长期的管理成本较高,很多水池在销售完一段时间后就会变成枯水坑,不但影响美观,也浪费了大量公共空间,这些水池由于标高比地面低,不利于人的通行,甚至成为了消极空间。外国的小区景观设计则非常简单纯粹,他们围绕中心一片草坪或集中绿地布置住宅建筑,中间的公共空间在视线上非常开敞,人们都很愿意共享这个场地,从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路过的人,也能被这种生活气息所感染,而被动参与其中。我们的小区景观设计应该借鉴外国的经验,中西结合。

综上,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小径两侧的植物配置可选用较低矮且枝叶稀疏的小乔木,保持视线的通透,视线不同空间的视觉互动;第二,空间的尺度类型应该多样化,满足部分人群的私密活动要求的同时,更应设计更多真正的开放空间满足居民交流的需求;第三,尽量减少水池、人工湖等设计,在小区中心位置可以设计高低起伏富有动感的草坪等软质开敞空间,引导更多不同人群来共享一个空间,从而增加交流的机会;第四,小区路线的设计不应围绕活动场所,而应串联起这些公共空间,让行人在不经意间被动参与其中;第五,小区的布局方式应留出与城市道路的视线渗透廊道,且将围墙改为栅栏等通透的结构,强化小区内部与街道社区的互动。3.4多元的社区邻里交往

上一节讲的内容主要是强化小区内部的公共交往,但要实现社区的平衡性,还是要引导小区中的人走出封闭的小区,在社区这个大空间中进行活动和对话。在社区的规划布局上可以参考深圳华侨城的形式,多个居住小区围绕一个集中的中心开敞绿地,而且绿地的面积要够大,能平衡四周居住小区人口的不同活动需求。现代的都市生活节奏比较快,很多人都是在单位和家之间两点一线,很少有人主动参与公共生活,而产生公共交流的人群多集中在小孩、学生和老年人,而这一类人群恰恰是每个家庭的核心,所以可以以此为突破点,首先通过促进老年人之间和小孩之间的交往从而为两个家庭之间的交流搭建桥梁。比如,几个小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们的家长就更容易聚到一起聊一下育儿心得,从而逐渐建立熟悉友好的关系。因此,社区中心绿地的规划设计应该着重满足老年人和小孩的需求。其中,针对老年人的活动特征,可以兴建一些茶室和棋牌室,另外应该有小型的舞台以及足够面积的广场铺地,满足老年人的文艺团体进行排练以及文艺演出;而针对小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应该提供充足的活动设施、沙池以及大面积的草地等软质开敞空间,满足他们奔跑玩乐的需要。其中,开敞草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因为它有很强的自然特征,让人感觉很亲切,很有包容性和内聚力,不论哪一个年龄结构的人群都会十分愿意在上面活动,能够同时容纳大量的人,在外国的公共空间中就很喜欢运用草坪这种软质铺地,其交流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此外,社区居委会或居民的自组织也应该举办多元化的活动,比如定期的文化讲坛,文艺汇演,小孩子的绘画展览等文化活动,还可以举行社区营造论坛以及社区改造的竞赛,让居民亲自参与到社区构建中,强化其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使社区更具活力,更加可持续发展。4.结语

21世纪的社区营造应该更加关注居民的身心需求和人文内涵,通过社区的连续性、平衡性的保持以及社区空间布局和多元的活动形式,促进友好的邻里交往,已达到可持续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英]大卫·路德林,尼古拉斯·福克著,王健译.营造21世纪的家园[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杨瑛.城市居住社区的整体营造[J].建筑学报,1999(5)

营造对策 篇3

【关键词】图书馆利用 有效对策 书香校园 导读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09-01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读书,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而且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利用图书馆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增长知识,活跃校园文化,树立正气,营造书香满园的校园,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中学图书馆利用率令人担忧,据调查,中学图书馆的图书出借率不高,期刊阅读“上座率”也不高,甚至部分中学的图书馆成了学校的摆设。究其原因,显然是多方面,教师和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恐怕是主要原因。因此,目前提高图书馆利用率,充分发挥中学图书馆在营造书香校园中的作用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据笔者在学校图书管理过程中的一些观察调查与思考,提出一些提高中学图书馆利用率营造书香校园的有效对策,供相关部门及学校领导参考。

第一,优化环境,提升服务,让图书馆成为师生自由学习的乐园

营造“书香校园”,其实质就是要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和谐愉快、以适应和支持全体师生的发展进步和健康成长为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师生员工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身心受到感染和熏陶,文化积淀,修养提高,精神丰富。学校图书馆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最理想的场所,学生在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兴趣和爱好来选择图书,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没有任何压力和束缚,是学生自由学习的乐园,也是教师丰富精神生活的理想场所。图书馆在营造书香校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发挥图书馆营造“书香校园”的作用,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文化环境,二是提升服务。学校图书馆应有特定的文化环境,要根据重点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读者的需要,制定馆藏规划。积极改善图书馆的文化环境,使之成为我校图书馆的特点,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与功能。我校图书馆面积大图书多。全馆共2836平方米,内设三层,藏书126950册,人均45册,各类报刊500种,电子图书10000册。宽敞明亮的场地,丰富多样的图书的确成了全校师生的学习乐园。图书馆环境舒适宜人和图书及时更新还不能完全决定图书馆的利用率,提升服务也至关重要。图书馆说到底是一个服务部门。我认为,图书馆提升服务水准,关键要做好两方面的事:一是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与业务素质。二是建成图书人性化管理的信息系统。图书馆员要更新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动找事做,服务于读者,为师生提供更多更新的文献信息,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最充分地利用。我校图书馆时间管理上特别为师生着想,中午与傍晚时间也面向师生开放。另外,我校培养每班1—2名图书管理员,形成纵横相联的图书管理网络,还对一些有特别要求的师生进行必要的服务工作,尽量第一时间把有用之书报送到师生的手中。实践证明,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能最大程度发挥图书的作用,能使师生与图书馆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图书阅读情结。我校图书馆管理上也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先后创建“校园网检索图书”、“电子阅览室”等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这样,无疑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信息服务能力。

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图书成为师生的精神粮食

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学校图书馆在这个过程中意义十分重大。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在说到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时曾这么说:办好一个学校图书馆相当于办好了半个学校。因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一方面是从教科书中,通过第一课堂获得;另一方面就是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及其他自主学习中获得。以图书馆为中心开展读书活动,宣传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让图书馆主动向师生读者靠拢,吸引更多的师生到图书馆来,引领师生多读书、好读书,为构建学习型的校园营造浓厚的氛围,让爱读书、好读书成为学校风尚,这样能够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把读书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活动的趣味性越强,读书就更富有吸引力。读书活动往往能引导学生的阅读,从书本到人生,从狭隘到广阔,从字面到手脑相长,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整个校园充满浓浓的学习氛围,这种气氛,对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并能使他们感受到读书学习就是一种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促使他们经常性地到图书馆里进行阅读活动,活动能让图书馆的图书“活”起来。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不同于学校一般活动,有它的特殊性,因此开展这项活动,不仅要注重形式多样,而且还需切实有效。首先,要与学生实际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读书活动的内容、形式都要从本校的具体条件出发,并围绕不同时期教育教学的重点。活动形式也应生动活泼,适合学生的阅读特点,要发动学生人人参加。另外,还要与各科教学紧密结合,力争课内课外的学习和读书活动互相补充,互相推动。其次,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实际,确定每次读书活动的主题,如:美文欣赏、打造书香校园主题班会、《走进名著》阅读竞赛、读书笔记交流展示、读书感言征集、读书心得交流、书香校园主题黑板报、读书之星评比等活动。读书活动有了明确的主题,还要有体现主题,并适合学生的形式。常用的读书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1.写。即写读书笔记,包括摘抄、笔记、心得等形式,读书笔记是读书治学、积累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利于理解,促进思维,提高写作水平。2.讲。即在个人阅读、思考、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在全班或全年级进行交流、评议、演讲、讲故事等。3.赛。以比赛的形式开展读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可以进行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演讲赛、搜索资料比赛、出课外阅读报比赛等。有些主题读书活动与学校团组织、政教教务部门、语文教研组联合组织效果又更好。

第三,做好导读工作,让图书馆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专业成长是当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热门词。从表面上看,图书馆与教师专业成长不相关,然而,从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两者不仅相关,而且图书馆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大有可为,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利用率,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因为导读可以提升教师专业书刊的阅读的有效性。导读是图书馆服务工作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富创造性的工作。具体来说做好两个方面导读工作:(一)新书信息速递。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学校图书馆购置的新书信息,这样能提高教师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有利于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提高。(二)书海导读。利用馆藏的信息资源,对一次文献、两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的加工,通过对作品内容的简介和作者的介绍、浏览评说等情况的分析,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全貌与精神实质,进而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原文。我校每学年组织一些教师参加县市教学比赛活动,图书馆主动出击为参赛教师导读,提供相关书籍,如《教学勇气》等,为他们教学活动和专业成长添砖加瓦。这就是做好导读工作,让图书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加油站的典型例子。

参考文献:

1.李萍.服务教学 服务师生 让书香溢满校园.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7)

2.黄英.论职校图书馆主动服务的新策略.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1)

3.侯英彩.浅论新时期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9)

城市废弃地植物景观营造对策研究 篇4

城市废弃地是在城市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因产业转型或者规划变动而产生的生态退化和非经生态治理无法利用的弃置土地。城市废弃地按照产业类别来划分,主要包括以下3种类型[1]:城市工业废弃地(Urban Industrial Wasteland,Urban Brownfield)、城市矿区废弃地(Urban Mine Derelict)、城市垃圾处置场地(Urban Landfills)。针对这3种类型城市废弃地的改造,最终要落实到场地内的每一个造景元素上。城市废弃地这种特殊场地,存在3种独特的造景元素:废弃地地形、固体废弃物、工业遗迹,它们与土壤、道路、植物、水一起构成城市废弃地景观改造的7大元素[2]。其中,废弃地植物改造是整个场地营建的生态基础,其作用不言而喻。如果植物处理不好,即使其他元素都搞得不错,也难以产生理想的园景效果和生态效果。所以,废弃地植物的改造对于整个场地功能的实现与发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城市废弃地植物景观改造

2.1 保留场地内已经恢复起来的自然植被

由于废弃地的长期弃置和免于干扰,使得场地内可以形成新的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核心区域[3]。这些核心区域里的自然植物群落为许多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和生活空间,为丰富本地物种奠定了基础。这些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它们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景观,而且有很高的适应性,符合废弃场地上的土壤特性。而在这种场地内,人工种植的植物并不一定能生长良好,因此它们应该被保留下来。

伦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组织过多学科小组对城市的闲置地、荒野地、废弃铁道和建筑地、公园绿地、树林地、河岸与池塘湿地开展生态资源调查,发现由单一草坪和树木形成的大面积公园绿地中,生物种类极少,鸟类不超过10种,蝴蝶一只也观察不到。相反,在生长着野花野草的公园角落里,鸟类多达25种,蝴蝶20种。由此学者们把由单一草坪和树木组成的绿地命名为“Green Desert”(绿色荒漠),意指那里看上去虽是绿色,却与生态恶劣的沙漠没有本质区别[4]。这次对城市绿地生态资源的调查促使伦敦政府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绿化思路,开始高度重视城市天然植被的保护。他们采取的方法有:①在城市现有的公园中隔离出天然植被生长区(图1);②为城市社区建设以天然植被为主的自然公园;③让城市路边绿地和树林地中生长出野花野草来;④让城市废弃的铁路地带、旧厂房地带中的天然植被茂盛生长,并使其与城市的公园绿地、树林地和荒野地连通,以形成城市中野生动物和植物种子传播通道。伦敦保护城市天然植被的做法很快受到了市民的欢迎。政府部门、研究人员、公共机构、志愿者组织、社区团体、民间基金和热心企业都志愿参与到天然植被保护运动中来(图2、图3)。这些植被地带所提供的休闲环境使人们能在城市中获得融入自然的机会,从而解脱城市的压力,增加愉快的心情。此外,由于天然植被能因环境因素而自行调节植物群落中的物种搭配,在吸收污染物、适应降雨、改善土质、调节气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等方面的能力都大大超过了人工栽种的绿地,这给伦敦城市环境的改善带来了质的飞跃。

近些年我国各地对待野草也不再简单粗暴,而是保留之后合理地加以利用。随着社会上生态伦理的健全,“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也逐渐开始为人们所接受。

2.2 种植耐受力或积累能力植物

耐受力植物能够承受废弃地上的污染毒害和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对土壤系统进行修复;具有聚集能力的植物可以吸收重金属,完成对土壤系统的修复。相关案例:美国环境保护局对新泽西州特伦顿(Trenton New Jersey )的“马克笔”工厂进行的景观改造[5]。跟许多废弃地工业场址一样,它有着丰富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一个电池制造厂,后来转成生产马克笔,1989年公司申请破产,工厂关闭后成为废弃地。人们在厂房拆除时,发现该地表层30cm的土壤铅含量过高,便对该地进行大量的修复工作(图4)。经过场地调研发现该环境条件适于利用植物复育法和大面积种植农作物,种类包括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和太阳花(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图5和图6)。其效果是肯定的,每年约有十万分之三的铅被清除掉。经过3年的庄稼轮作,使得该地达到新泽西州的标准。在这个案例中,植物复育法的理念体现为利用植物聚集污染物。在每个生长周期结束时,需要对这7英亩地(约2.83hm2)进行收割,把那些吸收了污染物的植物送往堆填区,而不进入人类食物链。

2.3 种植乡土植物

根据对废弃地和当地野生状态下自然植被群落的调查研究,确定废弃地内的抗性树种栽植和植物群落结构。自然植被群落的生境选择土壤贫瘠和植物演替处于顶级阶段的地点,研究稳定的树种构成,供废弃地远期构成树林群落的树种选择作参考。选用当地的速生树种,利用速生树种确保绿化初期的绿量,并为慢生树种提供夏季遮荫。

2.4 栽植景观植物

城市废弃地临近居民聚居区的部分或全部地段主要应辟为开敞性的公共空间[6],植物群落的营建可以选用乡土树种,也可以采用引进的观赏植物,只要其长势良好就可证明它们适用这块场地。但是,对于具有侵害本地物种生存的入侵树种,要慎重选用,因为,即使单独的一棵欠妥的植物也能改变或者毁掉景观的视觉质量,甚至破坏景观的生态平衡。

风景园林式的植物配置原则对于该区段有普遍的适用性,但仍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1)要考虑每种植物的特点和特性,以适应单调贫瘠的废弃场地土壤。

(2)废弃建筑周围的植物配置要考虑建筑更新改造后的使用性质,例如工业建筑改造为居住办公建筑后其周围小尺度的树木比高大的乔木更能创造宜人的空间。

(3)除非废弃场地上有纪念性的或需要有公众性特征的场合,否则应避免规则株距和几何格局。

(4)藤蔓植物作为网状物和帘幕装饰原有的工业设施、构筑物和建筑物,常能起到强化场地特质、美化裸露外墙、活化颓废景观的作用。

(5)外来物种要被限制在经过良好改善的区域中。

(6)该类区域与废弃地内的野生自然植被区之间应有起隔离作用的过渡区域,以便于管理和形成景观对比效果。

(7)避免基础种植。废弃构筑物特质的体现在于它的独立存在,或与一种或数种经过精心挑选的重点植物的有机配置,基础种植过于形式化。

(8)废弃工业建筑物功能置换后其周围的景观种植

要考虑气候控制(图7),植物可以承揽积雪,涵养雨水,阻挡寒风,疏导微风,缓和太阳热度,创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

参考文献

[1]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2.

[2]张金伟,常江.城市废弃地景观与生态恢复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11):40~49.

[3]常江,Theo Koetter.从采矿迹地到景观公园[J].煤炭学报,2005,30(3):399~402.

[4]李皓.绿色城市的天然植被[J].科技潮,2006(4):32~33.

[5]Patrick Curran.The operative natur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J].L A,2006(3):70~73.

用心营造温馨宿舍 篇5

A楼638宿舍先进事迹

学校的生活丰富多彩,而宿舍其乐融融的氛围弥补了我们对家的思念,也充实了我们的课外生活。我们的宿舍不仅明亮整洁,设备齐全,更重要的是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家的味道。团结互助是我们宿舍的目标。宿舍的卫生大家总是抢着干,从来没有人因为多干一点活而抱怨,“你拖一遍地,那我还要在拖一遍”大家争前恐后,共同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同学们和睦相处,情同姐妹,团结互助更体现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宿舍中无论谁生病了,都能受到舍友们的热心照顾,有的帮助端水拿药,有的主动帮着她做卫生,甚至有的同学帮助生病同学捶背,俨然成了一家人。开学初,我们宿舍卞青同学来的比较早,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完之后,主动帮助徐燕同学整理床铺,帮她打扫桌面的卫生,忙的不亦乐乎,满头大汗,尤其是在内务整理方面,徐燕的被子总是叠不好,舍友们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教她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被子整理好。经过一个月的共同努力,我们四个人已经完全融入这个温馨的大家庭。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却懂得了团结互助,这让所有人都很欣慰。团结会弥漫一种温馨的气氛,生活在其中的人也会更加用心爱护这种温馨。

经过半学期的大学生活相处,我们很快地适应了集体生活。在生活方面,互帮互助;在学习方面,互相探讨。我们宿舍的卫生均分一直达到90分以上,被评为星级宿舍,这些荣誉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我们一大特点是学习气氛浓。我们宿舍是四人间,来自同一个班级。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尤其是在考会计证和计算机证书时,大家每天晚上看书都看到十一点半,当同学有不会的题目时,大家都会在一起讨论研究。

尽管我们宿舍有班级干部,但班级工作并没有影响她学习的激情,反而带动起了整个寝室。从开学那天起,宿舍就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学习氛围,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我们坚持每天晚上都上自习教室自习。在回到寝室后,也少不了彼此讨论学习的声音。整个宿舍在学习上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在大一上半学期里,有不少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有一名同学获得三好学生,这是可喜可贺的。我们宿舍深受宿管阿姨和老师的好评,但宿舍成员明白“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坚持不懈,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更上一层楼。

在宿舍建设上也堪称独树一帜。宿舍成员一直严格遵守宿舍管理制度,无一人有违纪现象。在安全方面,她们严格遵守《学生公寓管理条例》当寝室无人时,她们能按规定拔下电用设备,从不违章用电,比如吹风机、热的快、电热毯等,并且在外出时关好门窗。我们从不在寝室存放易燃易爆的危险品,从不在宿舍点蜡烛,使用违章用品(液化气炉,酒精炉等)。安全意识时刻贯穿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生命是可贵的,要提高安全意识,来珍惜自己的生命。在卫生方面,我们们做的尤为突出。我们坚持每天起床后将被子叠整齐,把床铺收拾整洁。在洗漱后,我们就共同整理寝室卫生:擦桌子,扫地,拖地,摆放凳子和水壶等等。然后,大家一起上食堂吃早餐,一起去上课。这些从军训期间保持下来的作风一直体现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同时,宿舍里建立了定时打水制度和值日制度。这样,大家随时都有热水用,宿舍里哪儿乱了成员都能自觉地收拾干净。这使得我们宿舍每次的评分几乎都是90分以上。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良好的宿舍环境一直都是我们四个人不变的共识。

宿舍生活多姿多彩。总之,我们除了在寝室卫生上的细致入微外,在其他方面也面面俱到。

各宿舍成员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关怀,互相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融洽,情同手足,骨肉相联,亲近的使我们更象一家人。这一学期以来,在宿舍所有成员之间,彼此没有不和而发生口角。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南北方的生活差异,也有各人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大家都能互相理解,彼此谦让,宿舍气氛非常融洽。生活中的我们也充满着许多新鲜有趣的事,充满着无限的活力。有时侯大家还会一起去逛街;在空闲时间,会一起刺绣,来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偶尔也会一起去做运动,我们懂得认真学习的同时,也要强身健体,劳逸结合才是关键。我们彼此相互关心,谁有需要,大家都会相互帮助,要是有人生病了,都会拿出药来,好一个温馨的家庭,可见友情浓于亲情,让每个成员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宿舍便成为我们的第二个“避凤港”。还有偶尔也会有些冲突,可是在言语中没有一丝的恶意,吵闹中不显尴尬,反而在欢声笑语中,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与自然,轻松与快乐,没有一丝的不快。总之大家情同手足,寝室里的四成员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总而言之,我们寝室具有独特的风格。有寝室卫生做的好的,有学习风气好的,也有彼此之间情同手足生活融洽的。这些都表现出全宿舍的上下一心、团结互助。相信我们在这种良好氛围中会越做越好!越走越远!

我们会继续保持良好作风,文明自律,牢记“八荣八耻”,用之规范和要求自己,争做文明新人,四有新人,创建文明寝室,构建和谐校园,努力搞好寝室卫生,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达到“书香引蝶宜养兰,胸中点墨绘新颜”的目标。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不断扬长补短、精益求精,以更好的成绩向老师及同学们汇报。

书香班级的营造 篇6

关键词:多用途码头;重点难点;对策措施;工程方案;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069-01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

能像一册书,

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没有一匹神奇的骏马,

能像一首诗,

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

即使你一贫如洗,

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

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

多么质朴无华的车骑!

可是它装载了

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

这是美国诗人狄金森的著名诗篇《神奇的书》,它告诉了我们书籍的神奇与美好。到底阅读给学生带来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功能:

第一是阅读对学生德性的影响。阅读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阅读不仅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阅读应当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第三,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转化。学生为什么在考试的时候,阅读这一块失分比较多,是因为学生阅读的量和教师对阅读的指导没有跟上,他们的阅读深度不够,思维的深刻性没有到位。他们的思维能力没有随着阅读而真正得到提升。第四,精神生活。学生的心灵成长在初中阶段是极其关键的,初中阶段的心理教育尤其重要。初中阶段心理教育最好还是阅读入手,选择能够滋养学生心灵的阅读材料,给他们阅读,他们的心灵成长一定会受到积极健康的影响。

鉴于此,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是他教育信仰的真谛。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单位,营造书香气息,使班级有浓浓的读书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班级建设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也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于阅读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营造书香班级的途径和方法

1、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首先,教师应躬亲示范,为学生树立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生活中占何种地位。其次,要在班级大造舆论,通过教师宣讲,学生介绍读书经验等方法 让学生明确大量阅读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再次,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教室布置上突出读书的主题,从标语内容、板报设计以及教室装饰性的画框等,都紧扣读书主题,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饰物都传递读书的信息,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暗示。

2、设立图书角 在班级建立图书角,使学生有书可读,这是营造书香班级的物质支撑。

3、图书角的管理 设立图书长,专人管理;推行书籍漂流制度,通过读书会,交流彼此阅读的书籍,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一些共同的语言。

4、书籍的来源 班级图书角的书籍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师生捐赠,二是家长捐款,用所捐之款在教师指导下按书目购卖或订阅。三是向学校借阅。

5、书目的选择 针对班级的阅读实际的情况,本着可读性强,各个层面兼顾的原则,既选课标必读书,又选与课本内容相关联的,对课本内容拓展延伸的书籍,也选供还没养成阅读习惯,读书凭兴趣的孩子读的故事性强,内容通俗易懂的书籍,

二、如何阅读

怎么读书?我认为要让学生获得完整的阅读体验。仅靠语文课本是不能让学生获得完整的阅读体验的。

第一是精读和泛读。必读书目要精读,对《课标》推荐的必读书目推出一系列的阅读指导和训练范式,将语文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这是一种精读训练。

第二是诵读和默读。每天我诵读一篇最经典的文章给全班同学听,每天傍晚吃完晚饭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每天半小时,借此让孩子获得一种阅读的体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第三,共读和自由读。师生共读一本书,让彼此间有更多的共同话语,有了共同的话语就能谈论共同的问题,然后由这本书引导孩子读更多的书。第四,读写结合。读一定要写,只读不写,肯定是没有收获的。让学生写多种方式的阅读体会,不一定要写读书笔记,读童话他可以编自己的童话,读散文他可以写自己的散文,或写自己的赏析,读出来的方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最是书香能醉人。通过以上举措,这几年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喜欢上了阅读,几乎达到了人人手不释卷的境界,思想变得深刻了,思维变得活跃了,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不仅阅读水平有了提高,更带动了各个学科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也与众不同,男的更绅士,女的更淑女,言行举止优雅得体,这些都是拜阅读的功劳。

经济林营造中常见问题与对策 篇7

在我国的森林资源中, 经济林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经济林同防护林、薪炭林、用材林和特种用途林相比具有自己的特色, 为社会提供果品、调料、药材和饮料, 为国民经济提供各种类型的工业原料。经济林不但具有经济效益, 还具有良好的社会与生态效益。在为国民提供多种多样的森林食品的同时, 其发挥着改善生态环境的功效。在很多地区, 经济林已经成为了当地群众生产中的支柱产业。为了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我国林业部门出台了《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了指导, 其中经济林占有重要位置。在《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 其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了“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升林业质量效益为主线”和“加强森林经营”, 并在其主要目标中提出了“到2015年, 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 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在林业产业中的比重大幅提高”和“主要经济林产品总产量达到2亿t, 产值7000亿元”等。

1 经济林产业发展状况

我国由于气候条件多样, 经济林树种较多, 据统计有1000多种, 而且栽培历史较为悠久。近年来, 我国经济林生产有了很大提升, 经济林面积不断扩大, 产品的产量与产值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 就是名优品种不断增加, 并呈现出区域化与集约化栽培的特点, 经济效益明显。

吉林省作为重点林业省份, 森林覆盖率达到43.4%, 并在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大力保护和积极培育林业的基础上, 开展多种形式的林业发展模式探索, 以发展林业经济, 如林副产品、森林旅游和特色经济等。虽然吉林省拥有大量的林业资源, 但是林业产值排名与其林业大省的地位严重不符。根据2007年林业产值排名的数据, 吉林省排在浙、鲁、江等省份之后, 未进入前10名。

2 经济林营造中常见的问题

2.1 对于经济林发展认识不清晰, 生产投入匮乏

部分地区的林业部门对经济林产业发展认识不清晰, 导致其在经济林的营造中缺乏重视, 没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在这种背景下, 农民和林业经营企业在经济林营造中没有受到科学的指导, 导致经济林的基地化发展动力不足, 没有发挥经济林扩大增收的效果。再加上缺乏相应项目的支持, 经济林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无法大面积推广。进而无法改变经济林管理水平落后的现状。对于农民和林业经营企业来说, 经济林营造的前期资金投入较大, 且生产周期较长, 资金压力繁重, 严重影响了其经济林营造的积极性。

2.2 缺乏营林发展规划, 布局不合理

由于缺乏经济林生产管理体系, 导致经济林营造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发展规划, 如生产布局不合理、良种化进程缓慢、培育技术更新滞后和经营流通体系跟不上步伐等。在这种情况下, 经济林的营造变得混乱, 不但营造过程违背自然规律, 而且盲目跟风进而引发树种多杂的不利状况。这种不符合经济林营造规律的行为, 往往导致农民和林业经营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削减营林积极性。

2.3 经济林低效, 技术与管理粗放落后

在经济林的构成中, 呈现出了高效林少而低效林多的状况, 。由于缺乏名优特果品, 错季型品种匮乏和加工品无法形成规模优势等, 经济林的经济效益往往没有较大提升。在经济林树种, 苹果、梨和桃所占比重过高。还有很大一部分经济树种种植过于分散, 不利于产业化发展。经济林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 因此不能将其视为普通林木。经济林必须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管理上必须精细化, 利用各种栽培新技术进行管理以提升其产量与品质。如果没有良好的栽培技术与管理技术作为支撑, 极有可能导致经济林产量不稳定, 产品品质存在问题等状况。

2.4 产业化发展程度低, 产业链不完整

分散经营必然会降低生产的组织化水平, 在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其产业竞争力就得不到加强。完整的经济林产业链对其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种苗繁育专业化程度低, 导致优良苗种供应存在问题;下游的贮藏与加工环节缺失, 导致经济林产品增值潜力没有得到释放。

3 发展经济林的对策分析

3.1 加大政策支持, 扶持龙头企业

政府在经济林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其应该创新管理机制, 重视经济林在这个林业体系中的作用。经济林的建设离不开社会资金, 政府应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促进社会资金进入经济林领域。重视龙头企业在经济林产业中的地位, 应该帮助其进行经济林产品的综合开发以带动整个经济林产业的快速发展。

3.2 加快低效林更新速度, 重视技术与管理

在经济林营造过程中, 对低效林的改造是一个重点内容。应该充分利用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 引入新品种与名优特品种, 加快低效林的更新速度。栽培管理技术水平能够切实影响到经济林的效益, 应该充分借鉴山东等经济林发展先进省份的经验。

3.3 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独特品种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山野菜资源, 在东北林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刺五加、蕨菜、长白楤木等。选择合适的林地开展山野菜的种植, 形成独特的山野菜产业链。山野菜不但在国内市场需求巨大, 在日本等海外市场也需求旺盛。在珲春市, “森林鸡”和“森林猪”形成的“森林山”品牌效益带动了当地经济林产业的发展。

摘要:经济林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从经济林业产业发展的状况出发, 对经济林营造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论述,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林,常见问题,营造,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李娟, 王立新.论我国经济林产业化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林副特产, 2006 (1) :71-73.

浅谈营造林质量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8

近几年来, 我国的营造林面积有所增加, 并在后期的养护管理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营造林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这重点归结于人们对林业日益加强的重视, 对林业生态平衡系统的认知度增强, 所以林业部门无论从林业工程建设还是林业工程管理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在管理上逐渐规范。

2 营造林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问题

林业以前一直处于低靡的行业, 在经济收入上处于劣势,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林业的扶持政策增多, 林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部分林业主管部门对林业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足, 造林只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任务和接受相关的验收检查, 所以在造林工作完成后, 对后期的养护工作缺乏管理, 致使养护工作不到位, 严重影响造林的质量。还有部分林农由于思想上的认识不足, 只注重短期效益, 而意识不到林木的长远收益, 所以在种植上多选择农业作物去种植, 实在无法进行农业耕种的地块才会去种植林木, 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 所以部分林农对其种植的林木缺乏必要的管理, 故发生种而不管的局面。

2.2 树种选择问题

因地制宜, 对树种的选择即如此, 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进行栽种, 这样栽种后的树木才能健康的生长, 达到造林的目的。

2.3 种苗问题

优良的种苗是造林质量的重要保障。造林的首要条件就是对种苗的选择, 种苗不仅种类要适合造林的需求, 还要保证种苗的质量, 这样才能保证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量的需求。

2.4 整地问题

对造林地块要提早进行整地, 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让坑内的土壤自然压实, 与实土之间形成充分的水分的互通, 这样土壤不仅水分能保证足够的供应而且熟化性也好。通过科学的整地方式能有效的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保证造林的质量。

2.5 抚育管护问题

林木栽种后的抚育管护工作直接影响着造林的质量, 栽种后的幼苗在生长过程中不仅需要充足的水分还需要适当的施肥及病虫害的预防, 这些工作的实施与造林质量是相辅相乘的, 造林后要对其不成活的植株进行补植, 为保证幼苗的生长需要, 要及时对其林地里的杂草进行清除, 以免杂草与幼苗争夺水分, 清除后的杂草覆盖在林地上, 对土壤也起到了保温的效果, 这样幼苗就能健康的生长。

3 营造林存在质量问题的因素分析

3.1 作业设计不规范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 把作业设计看作是工程验收和政策兑现的一项形式内容, 设计材料与内容不齐全, 与实际小班地块不相符, 甚至弄虚作假;二是作业设计调查不深入, 审批走形式, 设计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三是边施工边设计, 先施工后补设计, 甚至为兑现工程资金先施工后设计, 作业设计流于形式。

3.2 自查验收不认真

造林完成后要进行自查验收工作, 这是营造林工作中的最重要一项工作, 通过自查验收能很好的掌握造林的效果, 并能有效的统计出造林情况的真实数据。但是在实际自查验收中, 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自查和验收项目不全, 检查的内容片面, 对作业设计施工及建档情况缺乏自查和验收;二是自查和验收只落实在书面上, 而要实际中工作中却没有去实施, 对上级营林情况的上报也只是按造林计划来进行上报;三是小班上图不准, 与实地不符, 存在移位、错位等现象。

3.3 抚育管护不到位

部分地区只知造林, 对造林后的林木抚育和管护却没有具体的举措, 造林后的幼苗缺少相应的管护, 结果导致造林成果低下, 林木保存率低等情况的发生。针对这样的问题, 对林木的抚育管护应制订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将林木承包至每家每户, 或实行联合经营的方式, 这样就能保证造林成果的有效抚育。对于放牧行为对林木造成的损坏要进行有效的治理, 加强对幼苗的管护。

4 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的对策

4.1 规范作业设计, 完善基础材料

第一, 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到作业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并采取责任负责制形式;第二, 科学制定营造林总体规划与实施方案, 为作业设计奠定良好基础;第三, 严格按照作业设计要求, 准确利用地形图或其它相关林业用图, 对造林小班地块进行认真设计, 仔细勾画小班形状并填写相关作业设计表表格, 对于国家投资的林业重点工程必须聘请具有乙级资质以上单位进行设计;第四, 严格作业设计审批程序, 全面评价作业设计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第五, 坚决做到按设计施工、先设计后施工, 作业设计图、表、小班位置、小班面积与实地相一致, 完善基础材料, 丰富成果内容。

4.2 加强资金投入和林业队伍建设, 确保施工管理到位

第一,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办公基础设备和工作环境, 增加外业工作人员的补贴补助;第二认真开展相关业务技能培训与交流, 及时掌握国家、省、市有关新政策、新标准、新办法, 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更好地发挥基层林业工作站的作用;三是相应增加林业岗位编制, 建立激励机制, 充实林业队伍, 吸引更多有能力的大学生到基层从事林业工作。

4.3 严格自查验收, 确保营造林质量数据真实

第一, 林业技术人员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 积极参与林业建设工作;第二, 实行包片负责制, 结合奖励制与责任追究制;第三, 自查验收必须认真仔细, 每一山头地块必须亲自到位, 要认真核对作业设计材料与实地情况, 准确勾画小班面积, 按照要求详细记载林种、树种、成活率或保存率、失败或损失原因等相关调查完成自查验收报告;第四, 要严格掌握有关技术标准和统计口径, 认真核对造林计划年度、实施年度、完成面积等, 确保自查验收数据真实可靠。

4.4 重视造林后续抚育与管理工作, 巩固造林成果

第一, 林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分别实行领导与技术人员的责任区包干制;第二, 通过电视、广播、标语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对环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因营林造林力度的不断加大而有所扩大。但在营林造林过程中还存着一些质量问题有待解决。本文针对影响我国营造林质量的因素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并提出了提高我国营造林作业设计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营造对策 篇9

1 看台文化的含义

看台文化没用明确的界定, 就目前来说, 一般把看台主建筑、观众的情绪、观众的行为等融合为一体, 作为看台文化的主要对象。从字面上理解, 看台就是比赛场地周边观众对比赛进行观赏的场地。通过对观众情绪的合理引导、观众行为的有效控制, 是对于看台文化营造的主要方向。

2 对于排球比赛中看台文化的营造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分析

2.1 推动排球运动的发展

宏观上来说, 观众+看台=看台文化, 由此可以明确看出观众对于看台文化的重要性。观众作为看台文化的主体, 对于一场排球比赛的开展与影响也十分重要。为了推动排球运动的发展, 营造和谐的看台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观众与竞技活动缺一不可, 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促进了我国排球运动的良好发展。对于运动员来说, 观众的数量与热情也会直接影响的运动员的发挥, 他们会更积极的去争抢拼搏来博取观众的热情, 回应观众的热情。

2.2 创造良好的看台文化氛围, 吸引更多观众

体育竞技的发展离不开观众, 创造良好的看台文化氛围, 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入场观看。排球运动作为我国的主要夺金项目, 长期以来被我国国民予以强烈的关注。通过对看台设施的改善与优化, 提高员工的服务态度, 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前往观看。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2.3 和谐看台文化营造

由于排球比赛的胜负牵动了场内观众的情绪, 比较常见的就是提前离场与球场暴力的发生。为了保证比赛的进程, 看台文化的和谐、文明发展十分重要。体育竞技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 已经超脱了胜负的界限, 合理的看待胜负, 为了欣赏比赛中的精神而观看比赛, 对和谐看台文化的营造起着重要作用。

2.4 推动全民排球运动的开展

通过对排球比赛的近距离观赏, 激发观众对于排球运动的热爱。在和谐的看台文化氛围引导下, 人们会愿意更多的把精力投入排球运动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逐渐得到满足, 开始渐渐的转向于精神文化的满足。排球运动适宜的范围十分广泛, 也可以当做一种健身手段进行, 同样适合中老年人选择。作为我国主要夺金项目, 排球运动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进行观看, 对比赛的组织者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观众的热情激励运动员, 运动员的表现吸引更多的观众, 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 极大的促进了全民排球运动的开展。

3 对排球看台文化营造的主要对策

3.1 物质文化方面

比赛的承办方通过对看台的布置与设计, 提高观众在观看比赛过程中的享受程度。还可以在比赛过后离场过程中, 对观众赠送小礼品、比赛海报等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来增加观众对比赛的享受程度。在灯光的设计方面, 尽量采用柔和的灯光洒在观众席上, 在不影响观众实际观看效果的前提下提供照明措施, 确保观众对比赛的享受。

3.2 精神文化方面

通过对于观众进行文明观看的讲解, 保证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出现球场暴力情况以及非必要情况下的离场。拒绝观众强烈的地区意识对比赛过程中的判罚产生冲突, 类似于谩骂场面的发生。因此排球看台文化的和谐营造可以提高比赛的吸引力, 同时比赛前的音乐以及啦啦队表演也可以给观众以精神层面上的享受。

3.3 根据消费群体合理制定票价

通过对于观众年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 制定合理的票价, 让更多的人都有机会来到看台进行比赛的观看。合理的票价可以吸引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观众进入观看, 对于比赛进程不会产生影响, 同时有利于和谐的看台文化营造, 给之后看台文化的优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3.4 正确引导观众情绪

观众的情绪很容易受到比赛中的一次不公正判罚、比赛的结果影响。承办方如何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将会对和谐的看台文化营造起到重要的影响。通过实践证明, 设置一个交流的平台, 让观众的负面情绪得到发泄, 是保证和谐看台文化营造的一项重要措施。相较于其他国家的观众, 我国观众的素质确实有待提高。在一些国际比赛的过程中, 其他国家观众在本国运动员处于逆风的情况下, 一般会选择齐唱本国国歌来达到对运动员的激励作用, 而我国观众则经常以谩骂、提前离场来表达不满。这样的行为会极大影响运动员的心态, 不利于和谐看台文化的发展。

4 对目前排球看台文化进行优化

4.1 观众进场阶段

设置明确的道路指引标志, 引导观众找到自己的座位, 每个区域设置专门的服务点, 为入场观众进行指引以及解决一些观众的咨询问题。同时每个区域的服务点要保证本区域装饰物的妥善安置, 清洁方面的处理。

4.2 运动员入场阶段

每个服务点对观众进行示意, 起身欢迎运动员进场, 与运动员进行现场的互动。提高观众的热情以及对比赛的参与程度, 包括唱国歌、队歌等方式用来激发本方运动员积极拼搏的欲望。

4.3 比赛开始阶段

比赛的过程中, 因为实际情况的不同, 可能会出现误判、漏判等情况的发生, 此时, 每个区域的服务点需要对本区域观众进行合适的引导, 避免观众的负面情绪积累导致爆发。如何把负面情绪转化为更大的力量对排球运动员进行鼓励, 是每个区域服务点负责人所需要探索与交流的问题。当本方排球运动员取得了较大优势的时候, 示意本区域观众不要对对方队伍的嘲讽, 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

4.4 比赛结束阶段

不管比赛结果如何, 观众都需要对场上排球运动员进行鼓励, 为他们的拼搏精神进行喝彩。这样可以让观众与运动员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达到和谐看台文化的营造。

4.5 运动员离场阶段

观众需要起立对排球运动员进行送别, 对其精湛的技艺与挥洒的汗水表示认可。可以通过吟唱国歌、队歌、挥舞国旗、队旗等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4.6 观众离场阶段

观众离场阶段时, 需要对自己的座位垃圾进行清理带出, 放置于专门的垃圾回收站, 保证看台的清洁, 减轻承办方清理的压力, 同时也是观众素质素养的体现。

4.7 承办方人员场地的清理阶段

每个区域服务点的负责人安排人员对于相应区域的清洁等进行清理, 对本区域的装饰物等进行维护与固定。

4.8 赠送纪念品阶段

在出口处设立纪念品赠送点, 对入场观众赠送小礼品, 纪念本次排球比赛成功的开展。小礼品可以是排球有关的毛绒挂件、海报等物品。

5 结语

排球比赛是一项竞技性很强的比赛, 因此对观众情绪合适的引导对营造和谐的排球看台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 排球的看台文化尚在形成中, 随着排球运动的不断深化发展, 排球的看台文化底蕴也会越来越丰富。只要排球这项竞技性运动还存在, 排球比赛的看台文化就不会消失。现场观众在良好的看台文化影响下, 会对排球运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然后通过对于看台的合理性安排、装饰品的趣味性、海报的吸引力等等进行优化, 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排球比赛。经过良好看台文化熏陶的观众, 在其他比赛的看台上、其他活动的看台上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后通过这种影响感染更多的人, 为我国全面的看台文化氛围营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就营造排球比赛看台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供了多种方式对于排球比赛看台文化的营造。值得排球比赛承办方的研究实践以及推广, 并可以对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与改良。从物质与精神上共同的对观众进行熏陶, 使观众在享受比赛的过程中, 得到各个方面的满足, 在和谐、文明的氛围中, 观众的自我行为也会得到规范化, 更好的营造和谐的排球比赛看台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刘建彬, 胡良勇, 等.场馆体育功能专项检测 (标准概述) [J].中国计量, 2010 (12) .

[2]孙继龙, 石岩.赛场看台体育标语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10, 46 (6) .

[3]赵梦贤.我国看台文化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3) .

营造对策 篇10

关键词:人工纯林,问题,对策

1 引言

近几十年来, 我国展开了一系列的人工造林工程,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国人工林中 90%为纯林, 其中2/3为针叶纯林, 久而久之, 在我国形成了“南演杉家浜, 北唱杨家将, 东北漫山遍野落叶松”的人工纯林一统天下的格局[1]。在人工纯林发展之初, 大面积的人工纯林改善了生态环境, 减缓了水土流失, 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林龄的增长、森林经营理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森林价值的深入认识, 大面积人工纯林的弊端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2 存在的问题

营造人工纯林, 有其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①从造林设计到栽植、抚育、主伐更新等技术措施都比较简单, 且造林成本较低;②林木的生长通常比较稳定, 单位面积上目的树种产量较高, 能够一次性提供同一树种较多的林产品[2]等。正是这些原因使得营造人工纯林备受青睐。但是, 在人工纯林一统天下的今天, 人工纯林又凸现出许多的问题。

2.1 生物多样性下降

天然的森林一般都是由多个树种构成, 群落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4个层次, 这种环境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1], 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进而形成丰富的“食物链”、“食物网”, 确保森林的稳定性。然而在营造人工纯林时, 不仅要在造林前将草灌采伐殆尽、进行整地, 更主要的是在栽植后的3~5年抚育期内, 清除所有阻碍幼苗生长的植物, 促进形成人工纯林植物单一的局面, 这样不仅减少森林植物和动物的种类, 还使整个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甚至使有的生物链断裂, 进而大大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 地力衰退

森林植被是森林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3]。天然森林内植物多样, 它们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可以自觉地形成一种平衡, 加之, 枯枝落叶的及时分解能够长期保证土壤理化性质良性循环。而人工纯林植物单一, 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利用也具有单一性, 容易使土壤偏酸或偏碱, 即出现极化现象, 由于纯林中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大大降低了森林掉落物的分解速率, 使本身就不平衡的养分利用与归还更加失衡, 使的人工纯林的土壤更加贫瘠。如:落叶松纯林土壤酸度比较大, 土壤逐年板结, 严重地制约了地力的恢复[4]。同时, 一些植物分泌的物质不能得到分解, 势必加剧土壤理化性质的失调, 如:杉木的“自毒”作用。

2.3 林分生产力低

由于天然森林或者混交林, 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 发挥了种间互补作用, 合理占据了生活空间, 充分利用了温度、光照、水分、土壤中的养分等生态因子[5], 从而具有高的林分生产力。在人工纯林本身造林密度就比较大, 这种林分迅速郁闭后, 在林木个体生长过程中, 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直径和树高生长越来越慢, 整个林分的年生长量变小。同时在地下, 纯林不管在根系生物量还是在根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较混交林小。

2.4 水土保持能力低

对于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特殊意义的山地和丘陵, 营造最多的恰恰是生态效益差的人工针叶纯林[1,6], 如杉木、马尾松、东北落叶松、华北落叶松等。研究表明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分布于林下的枯枝落叶、腐殖质以及丰富的地被等。然而在人工纯林中, 这些主力军的存在量很小, 仅仅依靠树木本身不能很好地防止水土的流失。

2.5 易暴发病虫害

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 多种多样的生物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竞争等形式形成复杂的关系, 以此来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人工纯林没有考虑森林中其他生物生存的需求, 不仅不能为天敌生物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 林内的环境也不适合其他生物的生存, 在人工纯林中, 一旦发生病虫害没有足够的天敌可以遏制其发展, 势必形成大爆发的局面, 造成严重后果。我国的“三北”防护林每年都被成千上万只天牛危害。2011年出现在陇县乃至宝鸡全市范围内的侧柏叶枯病就是人工纯林易发生病害且扩散较快、不利于防治的典型例证。

3 对策与措施

随着在人工纯林生长过程中凸显出的一系列问题, 人们意识到, 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 同“植树造林、造福子孙”的初衷越来越不相符。要改变人工纯林所带来的弊端, 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3.1 适地适树, 营造混交林

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都充分表明, 混交林较纯林有着显著的生长优势和改善环境条件的能力[5]。然而要想在以后的造林过程中营造混交林, 必需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 决策者要改变观念, 在认识纯林优势的基础上, 要领悟到大面积纯林所产生的弊病, 在制定林业政策时要借鉴国外成功的先进经验, 推进营造混交林;其次, 科研人员要结合当地实际, 开展科学实验, 为当地植树造林是营造混交林还是纯林提供科学依据;再次, 造林的具体实施者, 在造林、抚育等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原有的乔、灌木等, 做到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植被的破坏, 积极营造混交林。

在造林方面提倡适地适树, 但是在实际的造林生产中更倾向于以树适地。可是由于诸多原因, 人们在造林营林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主观追求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造林地的生态环境条件、树木本身的特性及其与造林地的适应程度[7], 所以在实际植树造林中, 要确定好营林目的, 结合适地适树原则营造混交林。

3.2 降低林分密度, 改造纯林

我国人工林的造林密度普遍较高, 在改造人工纯林的时候要先以降低林分密度, 调整林分树种组成, 优化林分结构为目的。可以借鉴林相杰等对落叶松纯林改造的方式进行, 根据当地林地条件和林木生长速度, 对人工纯林通过皆伐或者疏伐等方式[8], 或者保护纯林内自然萌生的植被, 并对其加以利用, 将现有的纯林进行改造, 培育混交林。

3.3 保护生物多样性

要改变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的营林思想, 对林内尤其是天然林的一草一木加以保护, 造林整地、幼林抚育等环节要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同时, 要保护野生动物, 采取积极措施, 逐渐恢复起完整的食物链, 尽一切可能创造出一个供飞禽走兽栖息的环境[3]。

4 结语

森林的适度人工化不可避免, 甚至也有其必要性[3]。但是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 不仅违背自然规律, 也会存在一些不可预测的潜在危害, 有可能使后代蒙受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重大损失。在营林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林业思想, 如:美国的新林业和德国近自然林业, 可为我国所面临的的问题提供一些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吕海波.浅议营造人工纯林的危害[J].民营科技, 2010 (6) :110.

[2]尹连君.单一树种造林的优缺点[J].内蒙古林业, 2003 (5) :41.

[3]房君生.浅谈针叶人工纯林的弊端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3) :360.

[4]刘永强, 张兆利, 娄安石.人工落叶松纯林存在问题初探[J].林业勘查设计, 2001 (4) :24.

[5]王晓峰, 唐彦民, 鲁少军.关于混交林与纯林的比较优势分析[J].防护林科技, 2006 (5) :63~64.

[6]陈奶发, 郭宜强, 汪水前.马尾松人工纯林林分存在问题及对策[J].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8 (1) :41~43.

[7]张莹, 丁瑞军, 徐梓炫, 等.油松纯林改造技术[J].防护林科技, 2010 (1) :118~119.

倾力营造书香校园 篇11

上课读古诗文,下课谈古诗文,教研议古诗文,这在黄田中心小学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近年来,黄田中心小学将“古诗文诵读”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和促进学校新一轮发展的特色,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教学行为全力打造特色学校“品牌”。

书香环境显特色

人文底蕴是学校“永恒的风景”。“古诗文诵读”是一项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需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为此,黄田中心小学的领导与全体教师共同谋划,出勤出力,把校园环境改造得焕然一新。学校紧紧围绕“沐浴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这一特色办学理念,大力营造“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做少年君子”的文化氛围。楼梯两旁的墙壁悬挂着孔子、孟子、唐宋诗词名家的介绍,教室外的走廊上挂的是诗词名句。学生不但能领略古代诗词名家的风采,还能在耳濡目染下自然吟诵名家的诗词名句。此外,以古诗文为主题构建的班级特色文化、校园文化长廊,校门处设置的《每日自问》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书香校园环境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加深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学生在这充满书香的校园里,上课时跟老师一道与经典对话,下课后跟小伙伴们在走廊上看着唐宋诗词名家的图片、比比谁背的古诗词多,课外活动时则会跑到文化长廊里有模有样地扮起名家的样子吟诗诵词……无形的育人文化寓于众多的有形活动之中,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不可估量的。

书香校园诵经典,读书活动养内涵。黄田中心小学除了精心打造充满书香味的校园环境,还为师生诵读经典营造出浓厚的氛围。从2008年开始,学校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各种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让学生直面经典著作,感悟经典著作之内涵。每年文化艺术节的经典文化学习汇报活动则是所有读书活动中的重头戏,有诵读活动、吟唱活动、板报展示、歌舞演唱以及情景剧和小品表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出彩。它让会唱的、会画的、会跳的、会诵的、会写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最“亮”的一面。这既符合古诗文自身的特点,又促进儿童智能发展多元化的规律。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得到启迪与熏陶。

教学科研树品牌

黄田中心小学语文组认真分析“古诗文诵读”的教学特点,决定把“古诗文诵读”作为拓展型课程,在教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读为本”,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诸如音读、形读、情读、意读等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以培养兴趣、诱发自信、开阔眼界、拓展知识、丰富内涵、提升素养为宗旨,大胆尝试、创新教法。如今,该校在拓展型课程领域开辟了一块极具发展前景的教学新天地。

作为拓展型课程内容之一的“古诗文诵读”教学,黄田中学小学主张学科之间进行有机整合,即在强调学科性教学特点的前提下,注意各学科的优势互补和相互借鉴。如古诗文与美术在创作的意境上有相通之处,古诗文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古诗文的理解有时会得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进行诗配画比赛,让学生抄写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然后根据古诗的意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故事配上一幅画。学生们的作品常常会给人出乎意料的惊喜,诗与画的搭配既巧妙又灵活。

古诗文本身具有律动之美,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吟唱古诗,其表现形式则更为活泼,学生也更乐意接受。如现在的古诗新唱《春晓》《锄禾》等,学生就非常爱唱,边唱边配动作,一首首古诗就这样在他们的歌声中常驻脑海;古诗文教学与自然教学结合,可以敦促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古诗文中包含的自然规律和生活常识,懂得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也可以诱导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同时欣赏典雅的语言、提高文学修养;古诗文诵读与英语教学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东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到中华古诗文正在走向世界,并从中感受到我国古汉语的独特魅力。

除了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古诗文诵读”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在“古诗文诵读”专题活动中,教师的课改意识逐渐增强,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学科整合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得到提升。黄田中心小学的主要做法是围绕“古诗文诵读”这一课程目标,组织各类活动,通过实践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一是专题培训。“文化”即以“文”化人,教师是化人之人,学浅,何以为师?为了加强教师培训力度,黄田中心小学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让每一名教师都有机会出外学习。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诵读经典笔记,通过外出参加各种“古诗文诵读”的培训、自修等方式,提升理论水平,厚实文化底蕴,增强科研能力。

二是编写教材。学校首先请专家给全体教师作专题讲座,让每位教师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教师们本着对民族文化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找版本、寻典故、查资料、求出处,加班加点忙碌数月,几经修改,终于完成了《中华古诗文选读》。编写教材的过程虽然艰苦,但是教师们在翻阅书籍、查阅网站、咨询专家、起草稿子的过程中,专业素养得到了系统地提高与发展。

三是撰写教案。为了加深教师对古诗文含义的理解,学校敦促教师在备课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研究所备古诗文作者的个性特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学校备课组以讲课、咨询、对话以及个别辅导等方式等请专家解读教材。在专家的指导下,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注意把握学科的教学特点、古汉语的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特征,找准教学切入口,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年级设计出不同的教案。如陆少玉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冯菁华老师执教的《池上》、莫萍老师执教的《春天诗话》等课上出了特色,还送教到边远的兄弟学校。兄弟学校的老师听了课后都啧啧称赞,觉得这样上古诗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不容小觑。

此外,学校教师就有关诵读经典诗文,宏扬民族文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交流与研讨,积极举办诵读经典教案设计评比和诵读经典论文评比,从中精选了40多篇参加自治区举办的论文评比,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近来,黄田中心小学又一次掀起了诵读经典教案设计评比和诵读经典论文评比的热潮。教师们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实战”中接受训练,让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老师们都说:“经过这几年与经典诗文的零距离接触,我们都变得胸有诗书气自华了,而且能够出口成章,教学能力得到了迅速地提高。”

黄田中心小学为了将“古诗文”诵读作为学校课改语文拓展性课程来推进,还与课题研究进行结合,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当前,“两纲”精神的渗透、贯彻与实施,只有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古诗文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经过动态解读之后,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对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起到深刻而直接的作用。古诗中最富于艺术特征的部分,不仅包涵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还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许多有益的启迪。这些启迪在现代化程度比较发达的今天,不仅没有失去意义,反而彰显出它的不朽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重新解读、积极思辨,这本身也是开启青少年心智的过程。2006年10月,经过申请,黄田中心小学正式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师生人文和语文素养”子课题实验学校,并于2011年7月顺利结题,并获得自治区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如今,学古诗、诵古诗在孩子们中已蔚然成风,也成为了黄田中心小学的一大亮点。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学生的心灵从小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增进他们对祖国悠久文明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现在,黄田中心小学已形成了“沐浴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的校园特色,体现了“以人为本,厚德载物,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但是黄田中心校的师生们并不自满,他们还在为把学校建成“创一流管理,办一流教育,培养高素养的新世纪人才”的名校而努力。

营造对策 篇12

龙山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成立了龙山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领导小组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还先后出台了《关于下达龙山县2008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及资金计划的通知》、《关于下发龙山县2008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以明确项目实施人的责、权、利, 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在各个地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成果显著, 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 巩固这些成果已经成为了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探讨, 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对策, 为龙山县以后林业项目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1 龙山县自然地理概况

龙山县位于湖南省湘西州北部, 东连永顺, 南接保靖, 西近湖北来凤、重庆酉阳、秀山, 北靠湖北宣恩。东经109°10′~110°53′、北纬28°45′~29°30′。南北长106km, 东西宽32.5km, 总面积3, 131.43km2, 人口54.17万人。境域地貌形如巨掌, 北高南低, 横于武陵山脉西侧, 万山耸立, 峰峦起伏, 酉水、澧水及其支流纵横其间。最高海拔1736.5m, 最低海拔218.2m。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 年均气温15.8℃, 最高气温39.5℃, 最低气温-6℃。无霜期270~28天, 年降雨量1.400mm, 年均日照1261小时。

2 龙山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营造林项目工程实施情况

2.1 工程任务及其完成情况

龙山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了后续产业建设营造林任务 (2008~2012年度) 3504.2/hm2, 国家专项资金2806.13万元 (直接费2695.98万元, 间接费110.15万元) 。补植补造任务2346.07hm2, 国家专项资金169万元。

2.2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营造林项目工程成效

龙山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营造林项目成效显著, 本次以龙山县2008~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方案为依据, 2012年度秋冬季, 由技术人员逐小班逐造林地块, 对造林树种、施工面积、成活率及培育管护等一系列进行调查, 再进行统计分析。龙山县2008~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营造林项目主要是工业原料林 (光皮树) 、油茶 (含新造和低改) 、楠竹、日本落叶松、马尾松。5个年度共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营造林项目3393.39hm2, 任务完成率为96.8%。2008年度造林985.44hm2, 任务完成率为100%;2012年秋冬季对造林成活率及培育管护综合验收, 合格845.29hm2, 合格率为85.8%;2009年度造林670hm2, 任务完成率为100%;2012年秋冬季对造林成活率及培育管护综合验收, 合格415.74hm2, 合格率为62.1%;2010年度造林874hm2, 任务完成率为100%;2012年秋冬季对造林成活率及培育管护综合验收, 合格663.67hm2, 合格率为75.9%;2011年度造林任务661hm2, 完成550.14hm2, 任务完成率为83.2%;2012年秋冬季对造林成活率及培育管护综合验收, 合格307.8hm2, 合格率为55.9%;2012年度造林任务313.8hm2, 完成247.13hm2, 任务完成率为78.8%, 待2013年秋冬季进行造林成活率及培育管护验收。龙山县2008~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营造林任务完成率后2年偏低, 造林成活率及培育管护综合验收合格率也偏低。

3 龙山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营造林项目存在的问题

3.1 间作面积大

今年来, 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有所下降。经自查, 龙山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营造林项目造林地为坡耕地的占总面积近75%, 约90%的地块林粮 (烟) 间种, 玉米、烤烟等高秆作物对苗木生长影响大, 损毁现象严重。针对这一问题, 技术员积极引导农户尽可能不间种或不影响苗木正常生长的情况下, 可以间种黄豆、花生等矮秆作物。但效果不明显, 损毁现象日趋严重。

3.2 资金投入不足

退耕还林工程牵涉面广, 工作量大, 工程质量要求高, 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如油茶新造国家专项投入直接费532元/667m2, 实施过程中苗木费需250元/667m2, 加上肥料费、造林工资、抚育费等, 再加上目前社会工资上涨, 当年的补植因补植苗木费无着落因而补植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有的农户虽然能勉强把苗栽下, 但是管护又面临着巨大问题, 直接影响农户的积极性, 所以, 2011年度油茶任务无法完成, 尚欠任务110.82hm2。

3.3 责权不明确

施工造林地块与省林勘院规划设计的造林地块不一致, 造林地块变更大。因责、权、利不明确或经费不足, 造成项目建设区域当地政府不介入, 甚至还与政府现抓的烤烟、百合及其它产业有理解上的冲突。项目乡镇林业站没有专项巩退项目经费, 技术服务很难开展。当地政府不介入, 相关部门或单位不实实在在配合, 单靠一个业务股室, 后续产业营造林项目很难整体推进和巩固成效。

3.4 重建设轻管理

重建设轻管理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营造林项目中最为突出的现象, “三分造, 七分管”, 由此可看出, 管护是巩固造林成果的关键所在。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农户看不到直接效益, 或退耕地经济效益差, 农户就不愿意去管护, 按照“谁造林、谁看护、谁受益”的原则, 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实施主体, 由于项目建设与政府现抓的烤烟、百合等产业有理解上的冲突, 案件查处落实难度大, 效果不佳。并且退耕还林涉及农户多, 点多面广, 因此, 防止人畜破坏监管也是一大难题。

4 提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营造林项目成效的对策

4.1 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资金的周转度要从2个方面下手:第一,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要把专项规划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纳入投资计划财务预算中, 并要保证能准时到位。第二, 结合项目资金, 要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项目和土地整改、环境建设以及扶贫项目等相结合。除此2项外, 政府还要积极地引导农户以及社会大众参与, 制定相应的惠民政策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在确保资金到位的情况下, 还要合理的管理资金, 对专项资金进行专项管理。

4.2 搞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配套措施

发展后续产业是退耕还林成果的有力保障;促进农民增收;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根本措施。广泛宣传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营造林项目政策, 不断提高群众的认识, 调动广大农户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林业支柱产业。进一步放开、放活政策, 拓宽退耕农民的经济收入渠道, 扭转退耕还林效益下降的趋势。

摘要: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项目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龙山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下达20082012年度后续产业建设营造林任务3504.20hm2, 国家专项资金2806.13万元。本文主要通过对龙山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营造林项目实施进行分析总结, 重点总结了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完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营造林项目建设的一些建议与对策, 旨在为以后该类林业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巩固退耕成果,造林项目,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叶充, 蔡仕珍等.“退耕还林”工程研究论文计量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 2012 (2)

[2] 支玲, 李怒云等.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J].林业科学, 2004 (2)

[3] 刘伟, 戴万泽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3)

[4] 舒兴华.浅谈如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J].南方农业, 2012 (2)

[5] 罗细芳, 王柏昌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华东森林经理, 2008 (1)

[6] 刘伟, 戴万泽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3)

[7] 陈火春.巩固我国退耕还林成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林业建设, 2009 (1)

[8] 龚发武.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思考[J].湖南林业科技.2008 (2)

[9] 信洪发, 赵日强.如何作好退耕还林信访工作[J].防护林科技, 2005 (Z1)

上一篇:多元价值主义下一篇:单支撑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