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氛围激励创新

2024-07-12

营造氛围激励创新(共12篇)

营造氛围激励创新 篇1

《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数学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极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一、倾注爱心, 创设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 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小学生年纪小, 脸皮薄, 自尊心强, 思维较稚嫩, 潜意识里有创新意识, 但只是创新意识的幼芽, 难免与错误一起出现。这就得靠教师正确看待, 细心呵护创新的幼芽, 以慈爱宽容之心启发学生拓展思路, 发挥创新潜能。把自己当成小学生的知心朋友, 而不是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严师。一个赞许的眼神、微笑, 一个鼓励的抚摸、拥抱, 一朵小小的红花印章都会让学生倍感亲切, 在这样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

二、减轻学生的压力,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竞争太强烈, 小学生承受不了, 势必影响其创新意识的萌发。课堂上, 教师应尽量避免“我来考考你们”、“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等刺激性语言。学生一听这样的语言, 心情就会紧张起来, 这时思维只会呈单一、直线型状态, 紧张激烈的竞争不允许他们过多的思考。因此, 紧张的氛围不利于学生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也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记得有一次听二年级数学活动课便出现过类似的情形。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树上原来有2只鸟, 后来又飞来了2只, 树上共有多少只鸟?”随后便一声令下:“快做, 看谁先做出来!”一只只小手很快举起, 答案都是“树上共有4只鸟。”老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谁知道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简单唯一。教师只得改口说大家慢慢想, 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沉思半晌后, 一个同学小心翼翼地说:“老师, 我说树上共有2只鸟。可以吗?”老师高兴地连声说“可以, ”“能说说为什么吗?”那学生说:“树那么小, 原来的鸟被后来的鸟吓跑了。”这下可热闹了, 学生们得到了启发, 有的说:“后来的2只也跟着跑了”, 有的说:“还有一只胆大的没跑, 共有3只”……新奇的答案一个接一个。如果老师一开始就这么宽松, 哪至于学生思维这时候才活跃起来, 新奇的答案姗姗来迟呢?

三、容忍学生出错, 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 教师起着引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什么问题都给学生解答清楚, 每个问题都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转, 那学生就会处于被动, 很难培养创新意识。因此, 应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进行多向思维, 并鼓励学生质疑, 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 不能批评指责, 对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创设一种言者无过、善言有功的民主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会开动脑筋, 积极、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在一年级小朋友认识了6以内的数后, 笔者让他们练习将自己桌上写有0、1、2、3、4、5、6的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小朋友们个个动手, 便出现了两种排法:

(1) 0、1、2、3、4、5、6

(2) 6、5、4、3、2、1、0

第 (2) 种排法显然不符合解题要求。但笔者没有批评那学生, 而是觉得他能由“从小到大”, 联想到“从大到小”也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答非所问, 但他别出心裁地排列出了另一种顺序, 这就显示了创新的潜能。事实上, 只有丰富的想象力、奇异的思维才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 笔者对这小朋友予以肯定, 并让他说说自己的排法与第 (1) 种排法的不同之处, 然后让学生们知道, 如果老师只要求按顺序排列, 这两种排法都是对的, 让学生们懂得答题要弄清要求后多开动脑筋, 想想一道题这样做可以, 那样做行不行。这样, 因势利导, 既不伤那位小朋友的自尊心, 又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保护了儿童心灵中萌发的创新意识的幼芽。民主的课堂氛围, 使小朋友消除了自卑、畏惧心理, 大家敢想敢问, 思维活跃, 创新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四、讲究提问和评价艺术, 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提问语言不可生硬、呆板, 而要有启发性, 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回答问题的激情。如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教师板着脸, 扫视学生后说××你上来, 被点名的学生便会觉得突然, 一时不知上台去做什么, 思维受到了压抑。如果改成教师说:“谁会做啊?××同学你来做给同学们看看好吗?”肯定这学生很乐意上台去露一手, 或许还会有即兴创作。学生答完题或操作完毕, 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应带有启发性和鼓励性, 不可过激。对做得好的说“你真聪明, 聪明极了!”这学生得意忘形之后会迷失方向, 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对做错了的或做不出的学生不要失望, 可以从内心去爱护他, 比如说“你别急, 好好想想, 我相信你会想出来的, 想好了告诉老师好吗?”学生听了老师这句话, 会消除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心, 积极开动脑筋, 去思考未知的问题, 这样便为学生扫除了创新的心理障碍。

当然, 营造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和策略不只是以上几个方面, 只要教师按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不断学习和研究、创新和发展, 就一定能找到更多,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文章仅从倾注爱心、减轻压力、容忍出错、提问评价等方面对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氛围,创新,平等,宽松,民主,和谐

参考文献

[1]仇国政.丹东教育文选[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井有铃.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小学数学教育, 2002, (5) .

[4]赵顺天.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方法[J].小学数学教育.2001, (4) .

[5]李文明, 毕孝海.改革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小学数学教育, 2001, (9) .

营造氛围激励创新 篇2

一.把安全生产宣传摆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要位置

龙矿集团公司成立以后,新任领导班子在确立了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同时,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齐抓共管,长治久安”的安全工作指导方针。各级新闻宣传部门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在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中担负的重要责任,按照集团公司党委的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加强领导,与安全生产监察局和各级宣传(政工)部门一道各负其责,紧密配合,真正把安全生产的各项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在各方面宣传任务都比较重的情况下,我们把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摆到整个新闻宣传工作的首要位置,每年年初以新闻中心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通知》,重申安全生产教育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每季度下发《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纲》,针对不同时期的生产特点,提出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措施,指导基层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安全宣传效果

在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中,我们注重整合宣传媒体优势,形成大宣传的格局,上下联动,整体推进,扩大覆盖面,增强辐射力,同磁共振,形成合力。

龙矿电视台、龙矿集团报两大阵地,围绕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特别是围绕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开辟了专题、专栏。龙矿电视台的《警钟长鸣》栏目播放了《筑牢第二道防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专题》、《创建平安龙矿会议专题》、《以人为本,安全为首》等专题;龙矿集团报开辟了《反事故安全整顿月活动》专题、《提高认识,强化管理,全面搞好安全生产》专栏和《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专题报道,同时以追踪报道、评论文章的形式进行说理,烘托气氛。通过大量的集中报道,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舆论引导,使集团公司的安全工作新思路、新要求及工作决策得以及时贯彻,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1.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员工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极端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小题大做、安全无小事”和“抓大

防小、抓大不放小”的原则,对安全隐患一抓到底;教育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改革、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切实把安全生产作为“天字号”大事抓紧抓好。

2.大力宣传普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知识。深入宣传颁布《安全生产法》的重要意义,全面介绍《安全生产法》的主要内容,具体规定,解答员工的疑难问题,使《安全生产法》家喻户晓。

3.介绍安全生产的科研成果,普及安全生产常识,加大了对各单位安全工作动态、先进典型和经验措施的报道力度,坚定了公司上下建设“平安龙矿”的信心和决心。对在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以及那些因有法不依,隐患严重,管理松弛而导致重大事故的单位进行舆论监督。对集团公司召开的安全工作会议予以全程录象和全文刊登报道。去年“非典”时期,集团公司把防治“非典”做为重要政治任务,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典知识,将印有预防“非典”知识的宣传材料发送到员工家属和周边社区群众手中;龙矿集团报和龙矿电视台利用专刊、专题等形式每天滚动式报道,使有关防治“非典”的新闻、常识、通知、措施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由于领导重视、宣传及时、措施得力,有效地把“非典”拒之门外,矿区内未发生一起“非典”案例,稳定了员工家属的情绪,确保了员工家属的身体健康,保证了安全生产。

4.我们将龙矿集团安全生产的做法和经验及时对外宣传,《中国煤炭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矿业报》、《中国煤炭》、《当代矿工》、《大众日报》、《安全与生产》、《工会天地》、中国安全网、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网、中国工商协会网、上海热线、山东煤矿安全政府网、中国烟台网、烟台经济文化网、百度网、《龙口日报》等新闻媒体采用龙矿集团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稿件120余篇。在去年和今年的“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中,新闻中心与安监局一道,组织了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宣传牌板参加了省局的泉城广场宣传活动和《中国安全生产报》系列宣传活动,较好地树立了龙矿集团安全生产新形象。

三.创新安全文化理念,营造安全生产氛围

集团公司以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社区安全文化建设为重点,吸取兄弟单位安全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安全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唱响“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文化主旋律。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安全为首”的安全管理新理念,教育广大员工牢固树立“安全压倒一切,安全重于一切,安全高于一切”、“没有安全就没有干部的政治生命、没有安全就没有职工的家庭幸福、没有安全就没有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及“双基不搞矿无宁日”等安全文化理念,进一步深化“安全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健康”的认识,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扎扎实实搞好安全生产,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集团公司领导还提出,要用法规管安全,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处理事故要动真格的,必须要用铁面孔对待事故处理。要把重伤当做死亡来处理,把死亡当作引咎辞职来对待,把伤亡者当成事故责任者来看待。要稳步生产,以质保安,以素

保安,以技保安。不断增强广大员工自主保安、互保联保意识。

集团公司各单位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在加强安全技术管理的同时,把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安全理念贯穿于安全管理全过程,注重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和基础建设,做到 “重心下移,关口前移”。

各单位积极进行安全生产阵地建设,建设了井口安全文化长廊,营造了矿工上下井期间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和文化氛围。他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安全培训、安全生产月活动和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文艺演出、展览等形式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在区队会议室里的墙上,挂满员工全家福彩照。工人们说,下井时看一看自己的全家福,满心思都装着安全。从区队办公楼到井口建立的百米安全长廊,沿途安全标语灯箱、巨幅安全广告画醒目动人。在北皂矿井口休息室“生命本无价,论价已是催泪时;除患应有期,久拖必生悲苦事。”、“爱妻爱子爱家庭,忽视安全最无情。”、“对父母尽孝心,对妻儿尽爱心,对矿山尽责任心,对祖国尽忠心。”等巨幅安全广告词让人刻骨铭心。

集团公司的安全技术培训中心,配备了专职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区队长、班组长、特种作业人员、主要技术工种等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努力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素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实行了员工安全诚信档案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

为规范管理,除集团的安监局负责日常监管工作外,集团工会成立了“群监会”,团委成立了“青年安全监督岗”,实行安监员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和量化考核制度。集团公司各单位都成立了家属协管会,配备了专兼职协管员,努力提高员工家属的安全意识,延伸安全触角,筑牢安全生产的第二道防线。广泛开展搜集安全警句活动,将安全警句贴在矿灯、自救器、安全帽上;编写安全知识问答题到井口请矿工回答,答对者发给小纪念品;把身边人、身边事编成文艺节目为矿工演出;逢年过节“送温暖”,盛夏酷暑“送清凉”,到井口慰问矿工,让亲人们时刻牢记安全生产。同时,他们还开展“四比赛”活动,比“谁对亲人照顾得好,谁的枕头风吹得好,谁承担的家务多,谁对亲人帮教鼓励多”。员工与矿上签定“安全承包合同书”,认真执行“十嘱咐”、“四把关”、“三询问”制度,做到妻子保丈夫,家属保员工。女工家属争当贤内助、好后勤,不断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家庭氛围。矿区上下人心凝聚抓安全,取得显著成绩。2003年集团公司各项经济指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龙口矿区第一个安全年。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称号。今年上半年,扭转了年初安全生产形势的被动局面,5至8月份又实现了安全生产。

四.对今后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

1.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安全生产宣传的第一位。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宣传工作的生命。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特别是对于安全生产问题,如果在舆论导向上出了问题,不仅整个宣传会失去意义,而且会干扰集团公司工作的大局,影响矿区稳定。所以集团公司各级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宣传的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自觉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重,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形势,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一方面,要看到目前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还有一些管理漏洞,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是高度重视的,针对出现的安全生产问题采取的各种措施是积极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正在不断完善,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流。决不能对安全生产的主流视而不见,否则,就只会看问题和不足的一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使安全生产的宣传工作从总体上发生舆论导向的偏差。

3.立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开展安全生产舆论监督。一要出以公心。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党和人民负责。二要服务大局。有利于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利于推动集团公司的中心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激化矛盾,维护安定团结。要帮忙,不要添乱。三要事实准确。防止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夸大事实、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四要以理服人。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政策为准绳,入情入理,客观公正,让人心悦诚服,切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感情用事。五要把握好度。把握好数量和时机,把握好力度和密度。不能把个别现象和局部问题夸大为普遍和整体。六要遵守纪律。涉及重大问题的批评报道,应事先征求有关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不宜公开报道的问题,可通过内部反映。

4.加强安全法制宣传,把安全生产纳入依法管理轨道。《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人民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一次确立了法律保证。“人命关天,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将不再是口号,有了法律保护。《安全生产法》是建国后第一部安全生产的立法,它的颁布使安全生产纳入了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法制轨道,依法维护企业员工的生命、健康权益有了法律保证。学习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要与《煤炭法》、《安全生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注意联系煤炭行业的特点和实际,在抓好落实上下功夫,在解决问题上做文章,增强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做到人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行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5.严守宣传纪律,妥善进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新闻报道。对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新闻报道既要及时准确、争取主动,又要遵守纪律、统一发布。要正确引导舆论,切实注重效果,有利于矿区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维护集团公司良好形象,有利于事故的妥善处理。要充分报道各级领导对事件的重视和对员工的关心,报道各级各单位所做的工作,报道员工家属的积极反应和行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各级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要自觉遵守有关规定,服从现场管理,不得妨碍事件处理工作,不得编发未经核实、没有根据的信息和传言。

6.整合新闻宣传阵地优势,形成安全生产宣传的互动合力。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集团公司各单位已经具备了实力较强的新闻宣传阵地,要充分发挥这些宣传阵地的功能作用和各种现代化的宣传舆论、教育培训手段,将地面、井下、社区融为一体,形成大宣传的格局,积聚矿区上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互动合力,取得最佳宣传效果。

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加强创新实践 篇3

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得到了各地、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受到了全省职业学校广大师生热情欢迎和积极参与,有效地推进了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锻炼了职业学校师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又一个活动品牌。

数百万职业学校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大赛,围绕生产的、生活的、身边的技术踊跃进行小发明、小创造,普遍增强了创新意识,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本次大赛共收到作品1107件,经过省市二级的评选,有368件作品参加(其中中职组242件,高职组126件)展评会。涉及机械、计算机、汽车、化学化工、电子、电气、陶瓷、太阳能、机电一体化等领域,作品内涵丰富,科技含量较高。

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是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举办创新大赛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通力协作,精心组织,积极做好大赛各项工作。各级科协组织主动与相关部门和学校联系,加强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指导,做好大赛的具体工作。各职业学校积极营造创新教育氛围,深化课程改革,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大赛。

创新班级管理营造和谐氛围 篇4

(1) 班干部分工策略化。我班在学期初, 各位同学上台演讲, 同学们投票选出了18位有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强、服务意识强的班干部。由我对他们进行明确分工, 与以往不同的是选出了五位纪律委员, 一男一女负责午休、就寝纪律, 一人负责自习说话, 维持课堂纪律, 第四位负责抓迟到及早退;第五位负责班内同学上操情况统计;三位卫生委员, 一人负责安排迟到等违纪学生值日公布值日表, 一人抓教室卫生, 第三人抓责任区管理室卫生 (宿舍卫生由宿舍长负责) ;两位体育委员:一男一女分抓男女生上操及体育课, 确保人齐、口号响;两位生活委员, 均为住宿学生, 一男一女, 抓好住宿生思想工作, 熟悉学生思想动态, 学习及生活情况, 定期向班主任汇报, 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此为我班的“五三·二二”策略。

(2) 班内值日表不固定。为了更好解决学生违纪问题, 我班决定所有卫生清扫工作全部“奖励”给违纪人员。问题小的少“奖励”, 问题多的多“奖励”, 实施按问题分配原则由我班主抓卫生的班长负责。

(3) 主题班会特色化。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能集中精力参与到班会当中, 达到预期效果, 同学们举手表决一致通过我班的班会站着开。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集中精力听课的好习惯, 还让学生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 都应该集中去做的道理。

(4) 家长会小型化。大家都清楚与家长的沟通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但是由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 学校每学期不可能组织太多的家长会, 基本上每学期一次, 但是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的确有很多事情需要与家长沟通, 鉴于这种情况, 根据我班特点, 我班不同层次地召开了几次不同规模的小型家长会, 家长会的地点就选择在学生宿舍, 在这样的环境下召开家长会, 不仅使家长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还了解了学生的生活情况, 更了解了我们学校的宿舍文化建设情况。在这样一个类似家的环境下, 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 彼此交流起来更容易了, 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对于走读学生的家长会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在教室和休息室内召开。

(5) 班级活动小组化。将我班每个宿舍作为一组, 走读学生一组, 共计七组, 每组设组长一名。凡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只要一布置, 组长负责完成本组的, 班长找各组组长要结果。这样既节约了时间, 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营造氛围激励创新 篇5

牌头镇中以激励性标语上墙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走进牌头镇中的校园,一条条条醒目的标语赫然映入眼帘,“成人、成材、成功”、“乐于学、精于学、立志奉献”、“养于心、成于行、立志向上”、“打造尚德同文”等,其中既有对教师的殷切希望,也有对学生的鼓励与鞭策。这些激励性标语上墙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各个方面展示了师生们不怕苦、不怕累、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构成了我校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原本美丽的校园更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极大地鼓舞了师生的士气,营造出了浓厚教学的良好校园氛围。

这是牌头镇中为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尚德同文”校园氛围而采取的有力措施之一。牌头镇中以激励性标语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教师安心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增强信心。相信牌头镇中全体师生会以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斗志,最刻苦的精神和最坚定的毅力坚持到底,2012学年再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讯员张卓)

营造氛围激励创新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学生;探索性学习;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95-0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进他们去认识新知识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主动学习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导入要有趣味性,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例如在《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中,有位学生质疑:毛泽东不应冒险去重庆谈判。我觉得这位学生的质疑很有代表性,这个问题也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促发学生主动学习。于是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讨论,并相互交流。当让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争的不可开交,我干脆把学生分成两派,让他们争执辩论。十分多钟过去了,争论声渐渐平息下来,当我再问毛泽东应不应冒险去重庆谈判,学生的意见出现一边倒,基本上认为毛泽东应该去重庆谈判。在这场争辩中,我发现全班的学生都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探讨在交流,并积极地辩论。可见,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在辩论中形成观点。讨论和辩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将课本内容更好地掌握住。

因而,导入应更关注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使得原来觉得枯燥无味的课也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情趣。给学生以直观、亲切、美的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学习空间,引导自主探索

“我看到了,有可能记住,我听过了,可能会忘掉;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是美国国立图书馆墙上的几句话。可见,为学生创设学习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

营造宽松的探索氛围。要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必须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多一些赞许,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少一些冷落,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索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学习安史之乱时,有学生说天宝危机都是杨贵妃惹的祸,这种说法一出,立即有学生反对。我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开展了一场“都是女人惹的祸”的辩论。正方引用了学过的商纣王时的妲己,近代的慈禧,现代的江青等人物;反方引用了越国的西施,汉时的王昭君,北朝的花木兰,唐时的武则天,传说中的杨门女将等人物。双方的辩论虽然没有结果,但学生通过辩论燃起了激情,锻炼了口才,激活了思维。也使整节课达到一个高潮,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浓厚兴趣。

三、设计开放性练习实践,启发学生创新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的。要达到这样的结果,教师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式的历史课会让学生兴趣全无。没有兴趣就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地学习,就要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历史课中解脱出来,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活动。

记得我在给学生上宋元科技一课印刷术方面的内容时,课前要求学生课前用像皮、萝卜等刻字,再用墨水把字印出来,并计算每刻印一个字所用的时间。到上课时我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没想到的是几乎全班的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亮出他们的作品。当他们谈到他们的刻印作品时,都说费时且有难度,字刻错的、刀伤手的情况都有。然而正是这次的难忘经历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优点、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伟大意义以及发明家毕升的聪明才智。通过这样的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了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更好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在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

同时,在推进素质教育,开展教学改革,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设计趣味性强的各种练习,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生能快乐地学习,开心地生活,是

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篇7

一、教学目标多元,激励学生的创新勇气

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一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实现从过去的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这单一的目标,转向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功能,做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整合,使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还关注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时,教师可让学生调查班上同学最喜欢吃什么菜(出示烧好的四种菜:蒸鱼、炒青菜、炸鸡腿、红烧肉);学生把最喜欢吃的一种菜写在纸上;师生合作统计出数据(教师报调查结果,生四人小组分工合作记录);让学生把数据表示在统计图上(每组一张空白格子图,因为用以前学过的“以一当一”,格子不够,学生合作作尝试解决问题,有的一项用两列表示,有的干脆把喜欢吃炸鸡腿人数移几个到炒青菜上);展示交流、引导评价,得出:“以一当二”;看到这张图,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生1:炸鸡腿最好吃,所以吃的人最多。

生2:喜欢吃青菜的人最少。

生3:……

师:那么,我们建议以后多买些鸡腿,少买青菜好不好?

生4:好,这样我们就能天天吃到喜欢的菜,而且不会浪费。

生5:不好,光吃鸡腿会长胖的。

生6:我也是,我妈说了,各种菜都要吃一点,不能挑食。

在落实“以一当二”、看懂统计图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体验统计的一般方法和统计必须真实反映客观事实的思想,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对“建议多买鸡腿,少买青菜”这个问题,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各抒己见,表现出学生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可以看出这样教学,对过程性目标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给予极大的关注,为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

二、加强直观操作,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然,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对小学生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是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化”为感性知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总体框架、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教师应更加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不断地调整教学预案,以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我们的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中牢牢把握,让学生“倾听、解读、评价”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例:教师通过摆小棒的游戏,使学生产生了强列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后应提供有效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状态下大胆“奇思妙想”。接着教师提出:“如果老师给你们足够的小棒让你继续摆,你还能列出算式吗?(学生:能)如果你摆了100个小作品,还会列吗?(学生:会!)真棒!那你想象一下你列的算式会怎么样啊?”学生:“算式太长了吧?”“本子上恐怕都写不下了。”“可能写满了黑板也定不出算式。”“写起来太麻烦了。”……师:“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些加法算式变得简单些,或者发明一种新的方法来代替这样的加法算式呢?先研究这个最长的好吗?(指黑板上学生的10个3连加的算式)。”(学生活动)(交流活动)生1:“我有一个奇思妙想,我发明一种写字机器,有遥控器,一按按钮就能写出这个算式来。”生2:“我可以把这个算式变成6+6+6+6+6=,因为两个3加起来是6。”生3:“我们组写的是9+9+9+3=,因为3个3加起来是9,还剩下一个3,再加上就行了。”生4:“也可以是15+15=……呀!你看前面5个3加起来是15,后面5个3加起来也是15呀!”生5:“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把这么长的算式说清楚,10个3相加,我就写‘十个3相加’。”……这时教师说:“刚才同学们都是把几个加数合并起来,创造出了比原来简短的新的加法算式。数学家们也想出了许多方法来表示这么长的连加算式。后来,他们决定用这样的算式来表示(板书:3×10=),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吗?”……(学生思维活跃)“用乘法算式来代替原来的加法算式,你们有什么感觉?”……学生探索出了不同的合并加数的简便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加法的简便运算“乘法”。这样不断地引导点拨,使学生学会倾听同伴意见;通过解读同伴的意见,使学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的意见及时得到补充调整而更趋完善,从而有效地使教学向更深层次推进。这样开放教学流程,发展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焕发出课堂的生命活力。

营造快乐氛围播撒创新种子 篇8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供创新的成长土壤

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 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使人浮想联翩, 思维活跃。因为, 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感到心理的自由和安全。教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 鼓励支持和理解学生, 哪怕是一个欣赏的眼神, 一丝宽容的微笑, 一句指导的话语, 孩子都会感到安全和有信心。只有让学生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他们才能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他们的创新精神才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发展起来。

二、激活创造性思维, 播撒创新的种子

1. 通过创造性的节奏练习,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课程标准指出, “要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例如, 在《金扁担》一课的节奏训练时, 我只给出了节奏卡片, 让学生自由创作, 用多种形式表现这条节奏。学生有的轻敲桌面;有的拍手跺脚;有的边读节奏边画三角;还有的同学用自编的儿歌的形式画拍子朗读, 节奏准确, 句子押韵上口,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还不断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这样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地想象, 使简单的音乐节奏充满了生气, 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得到了释放。

2. 通过曲、词的创编, 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 在教学中鼓励求异思维, 有利于创新思维养成。例如, 我在教一年级《洗手绢》这首歌时, 学生学会了正确演唱这首歌曲后, 我不失机会地问:“你在家中还能帮妈妈做些什么?”学生有的说帮妈妈做饭, 有的说帮妈妈做菜, 有的说帮妈妈扫地等。我又问:“能不能把这首歌曲中帮妈妈洗手绢变成做别的事情呢?”“你能不能把歌词改一改, 创作自己的音乐?”经过引导后, 各组学生都活跃欲试。最后每小组都创编出了自己作品, 其中, 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 “红太阳, 白云彩, 妈妈扫地我也来, 唰唰唰唰唰唰, 真呀真干净!”学生唱着自己编的歌词, 感到十分愉快和自豪, 也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创造的成功与喜悦。

3. 通过歌曲律动的创编, 进行小品表演

用身体动作、语言表达等形式表现歌曲的内容、背景及寓意, 对学生进行情商培养,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好动、好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培养学生想象力, 挖掘学生创造潜能是良好的渠道。在学习《卖报歌》时, 我没有先教学生唱歌, 而是利用影片《闪闪红星》中潘冬子的苦难童年去感染他们, 让他们讲从老一辈那里听到的解放前儿童生活状况的故事。同时, 通过演小品剧的形式让他们去感受解放前报童的苦难生活。

首先, 把学生分成组, 讨论怎么扮演报童的一天, 组长是导演, 负责安排本组成员扮演的角色, 各组通过讨论分析后, 我播放歌曲《卖报歌》的录音, 学生分组表演。扮演报童的学生听到歌中唱到“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时, 蹲到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口里还念叨着“今天一份报也没卖出去, 我吃什么呀?”扮演路上行走的先生、小姐们满脸傲气, 表现出鄙视报童的神态, 当报童问他们买不买报纸时, 他们粗鲁地说:“去去去, 讨厌”“不买, 不买”等。各组都表演得很投入。表演之后再来唱这首歌, 他们把自己感情就完全融入歌曲中, 把报童“走不好, 滑一跤, 满身泥水惹人笑”的委屈心情和盼望光明会来到的心情都唱了出来。

4. 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一节课的开始, 我都会让学生欣赏一首动听的乐曲, 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轻松愉快的氛围, 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基础。例如, 欣赏《骑竹马》时,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欣赏一遍, 然后通过讲解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 使孩子的脑海中出现自己小时候拿根竹棍当马骑的情景, 接着我又启示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从哪里感觉到小竹马在奔跑?你能边欣赏边用动作来模仿乐曲中的场面吗?”讨论时他们各抒己见, 许多学生边听边学起来, 如形象的马蹄声、扬鞭策马的动作……他们都做得非常认真。就这样在丰富的想象中, 学生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三、实践中体会自我, 收获创新的果实

学生的创新, 只有在活动实践中才能得以表现和发展。把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外部活动, 是促进学生深入思维的过程。教学中能让学生操作的, 我都让他们去实践去体会, 从而表现自我, 彰显个性, 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我还注意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 拓展音乐实践活动的空间,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音乐教育资源,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让学生创作自己喜欢的歌曲;编写音乐小报等, 充分展现他们的审美体验, 在欢快中赏析自己的创造艺术成果。

试析高校创新氛围的营造路径 篇9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有其现实的社会意义。从小的方面看, 创新思维的养成有利于个人潜能的激发, 有利于个人才智的发挥, 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大的方面讲, 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国家的繁荣。毋庸置疑, 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是塑造良好的支持与鼓励创新的校园环境, 只有这样, 才能更加有效地把大学生内在的创新潜能转化为创新动机和创新实践。因此, 探讨如何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氛围,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校园创新氛围的内涵

心理学中的理论认为, 一个人的发展不仅受到来自遗传方面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目前, 学术界对校园创新氛围还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但许多学者就组织创新气氛谈了相关的看法。

特瑟鲁克认为, 创新的组织气氛是一种个体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流程的认知, 并将创新目标具体化为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创意、流程再造以及从整体上提升组织创新的环境氛围[1]。学者Amabile、Conti和Coon等人所确定的组织创新气氛内涵较为全面。他们认为组织创新气氛是组织成员对其所处的工作环境的知觉描述, 是组织成员感知到的工作环境中支持创造力和创新的程度, 其结果可能会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2]。Halpin认为一所学校给人的感觉不同, 实质上即是学校气氛有别。学校气氛之于学校, 如同人格之于个人[3]。

论者认为, 校园创新氛围是指由学生, 教师, 管理者与领导者在创新政策, 创新活动, 创新实践等方面人人参与, 共同努力而形成的有利于学校和个人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种新的校园氛围。

二、抓住一个重点:强化大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 是思维过程的首要因素, 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更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波普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 去发现知识, 去实验, 去观察。”做学问最怕的是提不出问题, 而学习、研究、创作也一样。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认识活动过程中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惑, 进而产生探求的心理, 这种心理又会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4]。”

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如此密切, 而当代大学生缺乏的正是如上所说的问题意识。如今伴随互联网的出现, 信息爆炸的时代也随之而来。当今的大学生对网络已产生依赖, 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大部分人对信息的捕捉不敏感, 缺少敏锐的眼光和洞察能力。很多学生们上网是为了娱乐, 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 或者说很少有一部分人会思考信息背后所蕴藏的巨大新机。若学生处在问题意识的氛围中, 上述现象可能就会避免。因此营造问题意识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激发其创新思维。

如何营造一种积极有效的问题氛围呢?除了课堂上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营造的氛围之外, 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营造问题氛围这个过程中来。例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发现问题记录问题的本子, 将每时每刻发现的问题, 遇到的问题积累在本子上, 每隔一段时间挑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将其解决。在这样的过程中, 也许又会碰到许许多多新的疑问, 再将之归纳、整理加以解决, 最终得到满意的答案。通过这样的训练, 有助于高大学生的问题意识, 进而使学生被浓郁的问题氛围所包围。

三、调动四个主体参与:培育组织创新气氛

良好的氛围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更主要的是环境中的人对其认知、建立和改善的程度。近几年随着对研究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深入, 人们发现, 企业组织内的创新气氛是一个企业创新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少研究已证实, 组织创新气氛活跃的公司比创新气氛低的公司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基于此, 我们认为组织创新气氛活跃的高校比创新气氛低的高校对学生创新思维更具影响力。

校园组织创新气氛的形成, 离不开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 组织中的领导所担负的重担比其他角色都要沉重。他们所涉及的内容是有关学校如何变革、如何实施创新以及如何铸造一种焕然一新的校园风貌。在此过程中, 高校领导者首先要勾勒出一幅具有吸引力的组织愿景, 并积极地进行宣传, 同时向广大管理者、教师、学生传输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 不断发展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并让他们承担更多的工作, 使其对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更为敏感, 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对组织的认同[5]。高校的领导还通过个人魅力和对师生极大的关怀鼓励, 使被领导的广大师生将组织利益超越于自我利益, 从而使整个校园不断朝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发展。

相关资料已表明, 校园组织创新气氛对教师的创新思维以及创造力的确有影响, 教师能否设计出新奇的、有价值的教学活动, 其教学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能力都受到校园组织创新气氛的影响, 而教师的创造力与学校领导的鼓励创新的程度有关。学校管理者越重视鼓励创造性教学与创造力培育, 则教师有越高的创造力;学校管理者在实务上越支持创造性教学与创造力培育, 则教师有越高的创造力。除了上述因素的影响, 还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例如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校园创新气氛中来, 集体备课, 营造一种创造研讨的氛围, 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 在集体讨论过程中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进而涌现新思想, 新方法。对于大学生来说, 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创新竞赛, 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整个组织从学校领导, 管理人员再到具体执行教学活动的教师都被浓郁的创新氛围所包围, 都在为一个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学生们在这个大环境下不受到影响是不现实的, 俗话说近朱者赤, 耳濡目染就会起到一定的功效。

目前公认的组织创新气氛评评估指标有:组织创造性、自由性、压力、组织对创造力的阻碍等。在提升校园组织创新气氛的过程中, 这些指标都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指标中的团队精神, 在数学建模大赛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个小团队里有来自数学系的, 自动化系的, 物理系和计算机系的学生, 而不单单是数学专业的学生。因为一个专业的学生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精通, 彼此之间取长补短, 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组织创新气氛, 领导者要加快制定组织创新气氛的政策, 贯彻落实政策的实施, 积极引导思维的转变, 大力支持校园的创新活动。管理者要随时准备着为组织中的人员提供服务和帮助。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创新, 更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校园组织创新气氛的形成无论是对领导, 管理人员, 教师, 而受益最多的终会是学生。

四、突出一个核心环节:构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创新思维是一种客观活动, 具有探索, 质疑, 超越、灵活等思维品质, 其根基来源于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必须使其了解实际、接触实际, 使其从实践中来, 再到实践中去。

对当代的大学生而言, 校园中无形的围墙使学生们已经与社会隔绝开来, 长期的校园生活, 紧张的学习氛围, 巨大的学业压力使得他们难以深入了解社会[6]。要想避免此现象的产生, 必须构建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 让学生们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暑期下乡”活动就是构建社会实践平台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们利用这较长的假期真真切切地感受现实生活, 近距离接触从事在第一线上的劳动者。然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仅仅靠这段时间增长见识, 接触社会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学生在校时的社会实践活动。各个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 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前提下, 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方案。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 高校经常所面临难题是学生人数多, 社会实践资源不足以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除了鼓励和动员学生自寻实践场所, 搭建社会实践信息平台, 优化专业设置, 加强与企业沟通交流合作,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之外, 高校与高校, 高校与职业院校之间还可以建立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循环圈。学术型院校为职业型院校提供理论知识等方面的指导, 使职业型学院的学生加强理论方面的认识, 职业型院校为学术型的院校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的资源, 如实习车间, 工艺材料等, 使学术型院校的学生弥补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不足。除此之外, 政府、社会都要积极参与进来, 齐心协力, 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总结:

营造氛围激励创新 篇10

一、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恰当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新问题, 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激活思维, 诱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进而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去证明、去模拟, 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 则课堂气氛活跃, 充满生机和活力, 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思维上的“共振”。

例1:已知椭圆x245+y220=1的焦点为F1、F2, P是椭圆上一点, 且PF1 ⊥PF2, 求△F1PF2的面积。

此题解法颇多, 结果为SF1PF2=20。讲授时提出如下的问题:

问1:椭圆方程变为x225+y29=1x249+y224=1, 结论如何?分组解答。

问2:观察解题过程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多数学生能发现:SF1PF2=b2, 那么, 这是一个偶然巧合?还是一个必然的结论?

于是强烈的探求欲望便油然而生, 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问3:已知椭圆x2a2+y2b2=1 (ab0) 的两焦点为F1、F2, P是椭圆上一点, 且PF1 ⊥PF2, 求证:△F1PF2的面积等于b2。

以上问题, 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 学生共同议论, 相互补充, 相互启发, 最后得以证明,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得以最大限度的调动。

二、展示思维过程,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数学教学要“思”, 即思考、思维, 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因此, 要层层设计系列问题, 使学生学会思考、善思考、勤思考, 在思考中, 依靠学生的“悟”性和层层问题的诱导领会概念、定理的实质, 法则、公式的妙用, 思想方法的真谛, 从而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

例2:圆的直径AB上有两点CD, 且AB = 10, AC =BD =4, P为圆上一点, 求 PC+PD 的最大值。

解: 设P点坐标为P (x, y) , 则ΡC+ΡD= (x+1) 2+y2+ (x-1) 2+y2=26+2x+26-2x

往下如何做?学生束手无策。教师故意展示几种错误解法, 陷入困境之中, 让学生处于“发现”者地位。每个学生都希望成为发现者, 从而冥思苦想, 跃跃欲试。有的解答如下:

据不等式a+b2 (a+b) , a, bR+,

则有:26+2x+26-2x2 (26+2x+26-2x) =104,

当且仅当26+2x=26-2x, 即x=0时, PC+ PD 有最大值, 此时有P (0, 5) 。

多么巧妙的解答!全班为之称赞。进而让学生回答他的全部思维过程, 其他同学则获益匪浅。解法的灵活变换, 结论的层层深入, 把学生思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解决一题带动一片, 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及拓展延伸的能力。

三、营造创新氛围, 架设学生探索的桥梁

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 不断产生对他们自己来说是新鲜的、开创性的东西, 这就是一种创造。而学生的创造性往往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渐渐培养起来的,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变更问题, 架设解决问题的桥梁, 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例3:设x>0, 求证:x+1x+1x+1x52

学生解题时, 由已知条件, 往往发现

x+1x2, (1)

此时1x+1x12。 (2)

尽管2+12=52与题目右边相同, 但由于 (1) 和 (2) 两式并不能直接相加, 此时思维受阻, 于是对问题作如下变更:

x+1x+1x+1x1+11+11+11,

当且仅当x=1时等号成立。

问题的变更使学生实际地参与了问题的探索过程, 从中受到了转化、猜想、证明等思想方法的启迪, 提高了探索能力。

营造氛围激励创新 篇11

创新文化,贵在一个“创”字,意味着推陈出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难的,有时似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但是,纵观历史,那些科技发明、经济进步、体制变革的经典案例,无不存在着先天的诱因。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先从思想开始,正如种子发芽、草木生长需要肥沃的泥土、充足的阳光一样,先进思想的产生也需要有利于它萌芽和生长的文化生态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生态既是创新成果产生的诱因,也是实现创新的助推器。正如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的技术革命一样,要实现创新,必须营造一个利于创新的氛围,一个宽松的文化背景以及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人文主义精神,为各种创新成果的出现提供合适的气候和土壤。

张瑞敏曾经说过一句话:“改革开放30年,我个人感受最大的变化和收获就是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和革命。”观念是一场革命,改革开放三十年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解放,它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方式,摘掉了心灵上的枷锁,给了人自由思考和实践的权利。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过程,同样是文化进步和思想自由的体现。因此,要建立创新文化,首先要从根本上尊重人,既要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和个性,更要尊重人的创新精神。综观古今中外,那些创新人才往往是特殊人才,都有着超乎常人之处,比如离经叛道、标新立异,这其中有令人敬佩、羡慕之处,更有被常人不能理解之处。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许多创新智慧往往出自于偏才、奇才、怪才,他们在某些或某一方面有超众之长,但也有很多方面则不如常人。重视个性,其实质是扬长避短、扬长抑短、扬长容短和扬长弃短,只有把每个人的特长都充分发挥出来,把创新的潜力、激情、才华发掘出来,才会形成新思想、新成果竞相涌现的格局。

所谓创新,其实就是创造性的劳动,它与人的精神动力密切相关,人的精神状态又与人所处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一个缺乏崇尚和激励创新文化氛围的企业,不可能吸引、留住有创新激情的人才,也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当代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硅谷和东部128号公路地区产业发展的差别,根本原因在于前者的文化、制度环境为千万个创新、创业者营造了良好栖息地。创新离不开大胆怀疑、“异想天开”的创新灵感和想象力,因此,要从建立激励、培养、保护等机制入手,推进创新培养体系,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奖励制度、知识产权占有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全面系统、持续不断地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创新氛围,努力破除体制性障碍,大力提升自主创新主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文化是什么?是价值观,是已形成习惯、成为自觉的价值观。据说,日本为让市民自觉排队,用了上百年的功夫。创新往往是漫长、寂寞的艰辛过程,所以对创新人才一定要有一个包容心态,信任、承诺、长期合作的行业文化相当于高效的非文字契约,它促进有序竞争、诚信合作,形成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有利于协作创新。

一个创新个人或团队要将创新活动坚持到底,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激情驱动,开拓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的导航。要广泛宣传创新成果,使创新观念深入人心。从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出发,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氛围,让那些富于创新的人才在心灵上得到自由,创造一种兼容开放、灵活变通、求真务实的社会认同感,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人才与创造业绩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加大创新奖励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自主创新的奖励制度等。使创新人才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重要性,时刻处于思想的自由活跃状态,敏锐地捕捉创新的灵感。

“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不创新就等于灭亡”,已经成为西方许多公司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使欧洲的文化、经济、科学技术一直走在全球前沿。我们建设创新文化,必须立足长远,从基础抓起,从源头抓起,把它建成创新者的精神家园,使创新逐步转化为人的行为自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良好的创新文化哺育下,创新的鲜花可以结出果实,幼苗能长成大树,一个创新现象层出不穷的崭新时代必将会到来。

营造氛围激励创新 篇12

一、创新导入情境,营造乐学氛围,催生学生探究数学情感

俗话说,学习过程越开放,学生思想越活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创设学生乐学情境,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数学学习活动,学习数学知识,生成数学技能,提升数学水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思考的时机,使学生在“宽松、愉悦、平等、民主”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探究数学奥妙,获取数学知识。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催生学生探究情感,引发学生好奇心,激起学生求知欲。为有效催生学生的学习情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笔者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导入新课学习,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细致讲解,教给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物演示等方法活跃教学气氛。如,笔者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内容时,先与同学们一起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运用实物操作的方法为学生展示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通过引导、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们动脑筋推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得当,创意新颖。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进入了思考、分析、争辩之中,时间不长,就得出了多种推导办法。

二、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生活施教,创设生动活泼教学情境

在课标理念下,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思维,拓展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如,笔者在教学“轴对称”内容时,以课件的方式为学生进行展示,给学生带来形象直观的感觉,学生就能很快掌握方法,学会画“轴对称”图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等方法,学习数学,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增强情感体验。

教师要探索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构建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学用结合地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巩固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带进课堂,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数学情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运用现有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生活范围、感知能力,引导学生从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问题,处理问题,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解决过程与生活情景相交融,给学生提供在一个探索真知的过程,在积极参与中感受数学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认识”内容后,我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四个图形,学生们很快想出了最简单的4种方法,这时,我让学生通过尝试、探究的方法再进行思考,形成了折法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愿望,学生们通过合作,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三、创新激励方法,注重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

教会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新想法、新见解、新感受、新问题,让学生由求异发散向创新思维推进,从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获得情感体验,生成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还有别的方法”、“谁的方法较新”……活跃课堂氛围,引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业设计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把握作业练习的技巧,在控制数量、开发智力、提升技能方面下功夫,求实效,因此,作业设计首要围绕根本、综合和开展练习三个层次来组织,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了解掌控所学技能,增强学生数学技能来递进布置,达到锻炼学生的综合才能,拓展学生的思考领域,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技巧。

上一篇:C臂X线机下一篇:单价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