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营造对策

2024-09-04

景观营造对策(精选9篇)

景观营造对策 篇1

1 引言

城市废弃地是在城市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因产业转型或者规划变动而产生的生态退化和非经生态治理无法利用的弃置土地。城市废弃地按照产业类别来划分,主要包括以下3种类型[1]:城市工业废弃地(Urban Industrial Wasteland,Urban Brownfield)、城市矿区废弃地(Urban Mine Derelict)、城市垃圾处置场地(Urban Landfills)。针对这3种类型城市废弃地的改造,最终要落实到场地内的每一个造景元素上。城市废弃地这种特殊场地,存在3种独特的造景元素:废弃地地形、固体废弃物、工业遗迹,它们与土壤、道路、植物、水一起构成城市废弃地景观改造的7大元素[2]。其中,废弃地植物改造是整个场地营建的生态基础,其作用不言而喻。如果植物处理不好,即使其他元素都搞得不错,也难以产生理想的园景效果和生态效果。所以,废弃地植物的改造对于整个场地功能的实现与发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城市废弃地植物景观改造

2.1 保留场地内已经恢复起来的自然植被

由于废弃地的长期弃置和免于干扰,使得场地内可以形成新的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核心区域[3]。这些核心区域里的自然植物群落为许多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和生活空间,为丰富本地物种奠定了基础。这些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它们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景观,而且有很高的适应性,符合废弃场地上的土壤特性。而在这种场地内,人工种植的植物并不一定能生长良好,因此它们应该被保留下来。

伦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组织过多学科小组对城市的闲置地、荒野地、废弃铁道和建筑地、公园绿地、树林地、河岸与池塘湿地开展生态资源调查,发现由单一草坪和树木形成的大面积公园绿地中,生物种类极少,鸟类不超过10种,蝴蝶一只也观察不到。相反,在生长着野花野草的公园角落里,鸟类多达25种,蝴蝶20种。由此学者们把由单一草坪和树木组成的绿地命名为“Green Desert”(绿色荒漠),意指那里看上去虽是绿色,却与生态恶劣的沙漠没有本质区别[4]。这次对城市绿地生态资源的调查促使伦敦政府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绿化思路,开始高度重视城市天然植被的保护。他们采取的方法有:①在城市现有的公园中隔离出天然植被生长区(图1);②为城市社区建设以天然植被为主的自然公园;③让城市路边绿地和树林地中生长出野花野草来;④让城市废弃的铁路地带、旧厂房地带中的天然植被茂盛生长,并使其与城市的公园绿地、树林地和荒野地连通,以形成城市中野生动物和植物种子传播通道。伦敦保护城市天然植被的做法很快受到了市民的欢迎。政府部门、研究人员、公共机构、志愿者组织、社区团体、民间基金和热心企业都志愿参与到天然植被保护运动中来(图2、图3)。这些植被地带所提供的休闲环境使人们能在城市中获得融入自然的机会,从而解脱城市的压力,增加愉快的心情。此外,由于天然植被能因环境因素而自行调节植物群落中的物种搭配,在吸收污染物、适应降雨、改善土质、调节气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等方面的能力都大大超过了人工栽种的绿地,这给伦敦城市环境的改善带来了质的飞跃。

近些年我国各地对待野草也不再简单粗暴,而是保留之后合理地加以利用。随着社会上生态伦理的健全,“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也逐渐开始为人们所接受。

2.2 种植耐受力或积累能力植物

耐受力植物能够承受废弃地上的污染毒害和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对土壤系统进行修复;具有聚集能力的植物可以吸收重金属,完成对土壤系统的修复。相关案例:美国环境保护局对新泽西州特伦顿(Trenton New Jersey )的“马克笔”工厂进行的景观改造[5]。跟许多废弃地工业场址一样,它有着丰富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一个电池制造厂,后来转成生产马克笔,1989年公司申请破产,工厂关闭后成为废弃地。人们在厂房拆除时,发现该地表层30cm的土壤铅含量过高,便对该地进行大量的修复工作(图4)。经过场地调研发现该环境条件适于利用植物复育法和大面积种植农作物,种类包括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和太阳花(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图5和图6)。其效果是肯定的,每年约有十万分之三的铅被清除掉。经过3年的庄稼轮作,使得该地达到新泽西州的标准。在这个案例中,植物复育法的理念体现为利用植物聚集污染物。在每个生长周期结束时,需要对这7英亩地(约2.83hm2)进行收割,把那些吸收了污染物的植物送往堆填区,而不进入人类食物链。

2.3 种植乡土植物

根据对废弃地和当地野生状态下自然植被群落的调查研究,确定废弃地内的抗性树种栽植和植物群落结构。自然植被群落的生境选择土壤贫瘠和植物演替处于顶级阶段的地点,研究稳定的树种构成,供废弃地远期构成树林群落的树种选择作参考。选用当地的速生树种,利用速生树种确保绿化初期的绿量,并为慢生树种提供夏季遮荫。

2.4 栽植景观植物

城市废弃地临近居民聚居区的部分或全部地段主要应辟为开敞性的公共空间[6],植物群落的营建可以选用乡土树种,也可以采用引进的观赏植物,只要其长势良好就可证明它们适用这块场地。但是,对于具有侵害本地物种生存的入侵树种,要慎重选用,因为,即使单独的一棵欠妥的植物也能改变或者毁掉景观的视觉质量,甚至破坏景观的生态平衡。

风景园林式的植物配置原则对于该区段有普遍的适用性,但仍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1)要考虑每种植物的特点和特性,以适应单调贫瘠的废弃场地土壤。

(2)废弃建筑周围的植物配置要考虑建筑更新改造后的使用性质,例如工业建筑改造为居住办公建筑后其周围小尺度的树木比高大的乔木更能创造宜人的空间。

(3)除非废弃场地上有纪念性的或需要有公众性特征的场合,否则应避免规则株距和几何格局。

(4)藤蔓植物作为网状物和帘幕装饰原有的工业设施、构筑物和建筑物,常能起到强化场地特质、美化裸露外墙、活化颓废景观的作用。

(5)外来物种要被限制在经过良好改善的区域中。

(6)该类区域与废弃地内的野生自然植被区之间应有起隔离作用的过渡区域,以便于管理和形成景观对比效果。

(7)避免基础种植。废弃构筑物特质的体现在于它的独立存在,或与一种或数种经过精心挑选的重点植物的有机配置,基础种植过于形式化。

(8)废弃工业建筑物功能置换后其周围的景观种植

要考虑气候控制(图7),植物可以承揽积雪,涵养雨水,阻挡寒风,疏导微风,缓和太阳热度,创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

参考文献

[1]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2.

[2]张金伟,常江.城市废弃地景观与生态恢复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11):40~49.

[3]常江,Theo Koetter.从采矿迹地到景观公园[J].煤炭学报,2005,30(3):399~402.

[4]李皓.绿色城市的天然植被[J].科技潮,2006(4):32~33.

[5]Patrick Curran.The operative natur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J].L A,2006(3):70~73.

[6]朱新玲,黎鹏.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25~128.

景观营造对策 篇2

关键词乡土植物;地域特色景观;应用;对策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role of native plant,the problems of native plants in creat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were analyzed,application measures of native plant i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were discuss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application of native plant in regional characterislic landscape.

Key wordsnative plant;regional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application;countermeasures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日益提高,如何在景观全球化的浪潮中既跟上时代的步伐,又弘扬本土文化,成为园林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植物是重要的园林造景元素之一,其以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形成园林的主体景观,而极具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是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景观符号和元素,必将在地域特色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乡土植物的概念

如何营造灵动的语文课堂景观 篇3

一、巧用电教——因趣而灵动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那么,课堂的使命就是点燃这火种,致力培育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紧扣题眼“望”字,借助录像创设情境,那凌空飞下、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红日映照下,庐山上紫烟缭绕,宛若仙境;瀑布飞流直下,轰然作响。那色彩、那声响、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无不撼人心魄。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都瞪大双眼,看着美丽的画面,一会儿便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随势引导——因疑而灵动

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围绕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思考。

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动画,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峰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多媒体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便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构图可以是课文原有插图由静变动,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构造新的图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只有疑问解开,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体会美、享受美。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基础上,富于感情去深刻的领悟,得到感染、熏陶,这不但可使学生认识情景,更能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品悟想象——因嚼而灵动

打破传统的教师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的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品悟鉴赏,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自学、逢读、自悟,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发挥想象的空间。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我先从图入手,引导学生先观看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对柳树形象的感受。然后,教师在《春江花月夜》古筝曲中进行范读全诗。之后,要求学生沉浸在美妙的古筝曲中,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让学生体会一下通过读,借助诗中语言文字表象的联想,脑海中又产生了一幅什么样的柳树形象。通过前后两个不同画面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借助“碧玉”“绿丝绦”“细叶”“春风”等词语表象联想所产生的柳树形象是灵动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自然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悟鉴赏的兴趣。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设计这样的问题:再读古诗,看作者都描写了柳树的哪些方面?都是用什么来作比的?通过细读学生很容易找出作者写了“柳树的枝叶”把它比作了“碧玉”,写了“柳树的枝条”,把它比作了“丝绦”。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枝叶”与“碧玉”、“柳条”与“丝带”的比对中,品悟到作者对柳树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的教学,仍然从“二月春风”与“剪刀”的比对中展开,使学生把柳树美好的形象与春天联系起来,品悟出作者写柳树实则是赞美春天的感情。最后,在《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中,让学生采用他最喜爱的方式,或自由朗读,或自行涂画,将所感受到的意境表现出来,引导创新。于是在这无心的插柳式阅读教学中,巧妙的设置课堂情境,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这样运用文本设计了语言运用的训练, 既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开辟了另一个美的课堂景观。

综上所述,精巧的构思设计,灵活的课堂环节,充分构建灵动的教学课堂景观,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景观营造对策 篇4

1 北方冬季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1.1 对寒冷气候的影响考虑不足

从气候学上讲,平均气温连续5 d低于10℃算作冬季。我国北方的冬季大多会持续3个月以上,对植物的生长及人们的活动都产生了影响。而设计师往往盲目套用已有的设计方法,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没有充分考虑北方冬季寒冷且持续时间长,以及西北风对植物生长的不良影响等状况,以采用一些流行的植物,导致植物造景失效。

1.2 缺乏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

我国现代景观设计兴起和发展的时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设计水平还停留在模仿与复制,或者盲目建设的层次上,构成形式要素单一,可识别性差,设计本身无法反映当地的地域性景观的特质。

1.3 植物配置应用形式单调

很多地区的植物配置依然局限于孤植、丛植、群植等几种传统的形式,空间层次结构少[1];对园林植物的冬季观赏方面,如树姿、冬芽、宿存果实、色彩的搭配等欠缺考虑;对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上考虑不周全,缺乏冬季园林环境的季节性设计。

冬季植物的形态颜色会发生很大变化,充分展示出其独特的一面,使其在漫长的冬季中有景可观,就必须充分挖掘树木自身特征,塑造我国北方冬季的特色植物景观。可以利用冬季植物的树形、枝干颜色、宿存果实等进行造景,形成特色的冬日景观。北方冬季特殊的天气,也给冬季植物造景创造了绝佳的条件,皑皑的白雪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冬季植物景观营造的对策

2.1 常绿树种的应用

常绿树是北方冬季造景的主要园林树种,北方冬季气候干燥,常绿树种能发挥增湿效应,改善小气候,为较难成活树种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常绿树种作为冬季主要的绿色景观,给城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常绿针叶树大多具有良好的形态特征。雪松(Cedrus deodara)主干下部的大枝自近地面处平展,长年不枯,枝干平展,枝叶密集,利于白雪积存;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树干如盘龙,冠大优美,枝条水平伸展;塔柏(Sabina chinensis cv.Pyramidali)的塔状树枝丰满浑厚,利于修剪成各种造型[2]。这些常绿树种树形各具特色,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在冬季植物景观营造中可作为骨干型树种。

在应用常绿针叶树时,应该注意控制常绿针叶树与落叶阔叶树的比例,尤其是在冬季,若常绿针叶树运用过多,很易产生抑郁、阴冷之感[3]。

2.2 落叶树种的应用

树木之美不仅在于其生长季节的叶、花和果,也在于其脱去绿装后的冬态美。落叶树种在北方冬季景观的塑造上占有主导地位,必须充分挖掘落叶树的冬态美,塑造我国北方冬季的园林植物景观。落叶树冬态美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2种:

2.2.1 观赏树形。

树形是留给人们的第一感觉和整体印象,很多植物天生就具有优美的姿态,这种美在冬季会表现得更加突出。有些树木,其雄伟通直的主干直插云天,如银杏(Ginkgo biloba)、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有些树木枝条拱形下垂,如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连翘(Forsythia suspensa)、小花溲疏(Deutzia parviflora)。有些树木经过疏枝修剪,呈现疏影横斜更显其特有的姿态美,如梅花(Prunu mume)。有些树木的枝桠屈曲盘旋具有古意,如刺槐(Robina pseudoacacia)。这些落叶植物特有的冬态美,为冬季植物景观营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2.2.2 观赏花、果、芽。

冬季万物凋零,但仍有少数植物能在严寒的气候中开花。由于气温较低,植物开花的生理、生化代谢较低,许多植物的花期都很长,如茶梅(Chimonanthu sasanqua)、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等[4]。若将早花和晚花品种合理搭配,开花时间可持续半年,植物景观的连续稳定能得到长时间的保持。也有许多树木果实宿存枝头,或色彩鲜艳,或形态奇特,是冬季植物造景重要的一部分。白雪笼罩时节,忍冬科的浆果悬在树上可赫显色彩之美丽[5]。元宝枫(Acer trumeatum)翅果扁平,形似古代“金锭”;山皂荚(Gleditsia japonica)荚果带状,常不规则扭转,冬季为紫色,形成奇特的景观。另外,许多落叶树饱满的冬芽也值得欣赏。如玉兰(Magnolia denudata)的冬芽密被淡灰绿色长毛,如毛笔笔头,又叫木笔花;毛白杨的冬芽卵形略有绒毛,形似挂在枝头的毛毛虫,非常奇特。

2.3 彩色树种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各种表现形式中,色彩是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的形式,通过应用具有彩色树干和枝条的树种,能让冬季的景观生动起来。其中,红色枝条的有红瑞木(Cornus alba)、野蔷薇(Rosa multiflora)等;绿色枝条的有棣棠(Kerria japonica)、迎春等;金黄色枝条的有金枝国槐(Sabina chinensis f.flava-ramess)、金丝柳(Salix alba var.Tristis)等。树干白色的有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色彩斑驳的有白皮松(Pinus bungeana)、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等。在冬季,可用常绿树作背景,彩色植物作前景,来创造醒目的视觉效果,如在棕色背景树木前散植白桦树,会形成协调的色彩组合;如果将红瑞木的强烈色彩置于棕色或绿色的背景下,则会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在植物色彩搭配中,根据周围的环境基调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可以创造出鲜明有活力的冬季植物景观。

2.4 仿真植物的应用

为了弥补北方冬季开花植物少的劣势,有些城市开始使用仿真植物,如将绢花缚在灌木枝条、地面及草坪上布置整株仿真植物等,不失为一条弥补冬季景观单调的捷径。但目前仿真植物种类较少,大多为南方植物,另有金琥、量天尺等仙人掌科植物,且仿真工艺水平还有待提高,如能将当地较为美观、有特色的乡土树种做成仿真树,则更能够产生较逼真的效果,丰富冬季景观。

3 小结

北方冬季相当漫长,植物造景的效果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心理状况。有关树木的冬态美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同时要兼顾到其他三季的景观效果,需要绿化工作者进一步做好各类冬季造景植物的配置工作,扬长避短,发挥其各自的特性,摆脱北方冬季给人的萧索荒凉之感,让人感受到北方冬季特有的美和独到的韵味。

参考文献

[1]孔海燕,张启翔,贾桂霞.北京市秋冬季节植物配置与造景浅析[J].中国园林,2003,19(1):65-68.

[2]杨德威.寒地城市居住区冬季植物景观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28(1):49-51.

[3]张莉俊,刘振林,戴思兰.北方冬季园林植物景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园林,2006,22(12):87-90.

[4]朱红霞,王铖.我国冬季开花植物资源及园林景观营造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6(6):71-74.

花卉景观营造城市个性 篇5

城市景观是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市个性特色的重要内容, 城市景观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 推动了城市景观建设的更新换代,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城市彩化加入了提升环境品质的行列, 花卉景观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 城市景观因花卉而绚丽。

9月26日, 为期10天的第七届花卉博览会将在北京顺义隆重开幕。绚丽的花博会, 花卉荟萃一堂, 将为祖国六十年大庆献上了一份“和谐繁荣”厚礼。花博会素有“花卉界奥林匹克”之称, 北京展区主展馆会后将作为永久性的以花卉为主的专业展馆, 室外展区将成为永久保留的城市公园, 建设风景园林、水系和配套设施, 满足市民休闲度假的需要。城市的个性是城市独特的、持久的内涵。有个性的城市, 才是有特色的城市, 有魅力的城市, 也才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城市。

花卉景观如何体现城市个性?针对城市花卉景观创新发展的话题, 本刊特别刊出国内知名专家的观点, 以飨读者。

壮族文化景观营造探析 篇6

关键词:壮族文化,景观,卡凤小学

壮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以“那文化”(即稻作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并积淀了一整套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完备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精粹有:以“那”为标志的稻作文化,以“竜”为标志的生态文化,以“糇糯”和“岜夯”为特色的饮食文化,以“干栏”为标志的建筑文化,以壮锦为标志的服饰文化,以神人共娱为特征的节日文化,以“歌圩”为标志的诗歌文化,以人缘亲和为根本的礼俗文化,以崖画和石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掌雅”为主体的医药文化,以“麽”和“鸡卜”为标志的宗教文化,以“宁董”为标志的铜鼓文化等[1]。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在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壮族文化元素日渐减少,与之相反的是在人们生活中不断高频出现和应用的民族文化符号日益增多。民族文化符号化是当代都市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挪用和改造,是传统的“继承”,也是传统的“发明”[2]。符号化是使用艺术手段从传统的实物中所提炼出来的作为一种文化的表征,能够反映人类情感的虚拟化表现形式。正如苏珊·朗格所说:“符号即能够用以进行抽象的某种方法”[3]。壮族文化元素常常被简单地符号化为铜鼓、绣球、壮锦、壮帽等形式用于文化景观的营造。

1 壮族文化景观的营造方式

1.1 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作为一个城市的地标建筑,往往具有地域色彩和民族文化标志性,它的存在,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城市的文化建设。它将民族过去的文化与历史作为一种形象延续着,更是在唤起壮乡儿女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普遍认同感。如图1为南宁市五象广场的五象雕塑,其主象脚下便踩着一只巨大的铜鼓。图2为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的壮锦广场,整体设计采用壮族风格,舞台背景是一个巨大的铜鼓雕塑群,该广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铜鼓歌台[4]。

1.2 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虽不像园林的主体建筑那样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却以其体量小巧、造型新颖、美观别致的特点,成为园林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5]。景观小品种类和造型多样,可以充分体现城市的人文历史和民族风情。如图3a为南宁市滨江公园的铜鼓小品,它位于邕江边上,表征着邕江作为母亲河的归属感。图3b为南宁市人民公园的石刻绣球, 它们不仅发挥着阻拦机动车辆进入公园的实用功能,还构成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景观。

还有很多具有壮族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存在于南宁市的各个角落,如民族广场照明灯柱的底座是一个可爱的铜鼓造型,灯的顶端则是一个美丽的绣球(见图3c、d)。公园内有各种造型可爱的铜鼓小石凳(见图3e、f)。在南湖大桥栏杆上有一个个铜鼓小品(见图3g),民生步行街入口有一根高大的壮族图腾柱(见图3h),壮族文化早已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了一体。

1.3 节庆吉祥物

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随着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举办,壮族歌圩文化得到了全世界的认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吉祥物——“歌娃娃”采用刘三姐的形象作为创作原型,极具民族特色,“歌娃娃”身穿壮族传统服饰,手拿话筒,将壮族的歌圩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见图4)。

此外,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50华诞的吉祥物——“桂娃”也极富壮民族色彩。“桂”是广西的简称,该吉祥物是以壮族绣球为原型创作的拟人卡通形象。她身穿壮族传统服饰,颜色以红色为主调,凸显壮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烘托出50周年大庆的喜悦气氛(见图5)。

1.4 建筑设计和装饰

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承、审美观念、性格爱好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域的建筑显现出了风格迥异的表达形式。在广西首府南宁,壮族文化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设计和装饰中,许多重要建筑都以壮锦图案为标识性装饰。而广西民族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其设计也极具民族特色,主体建筑外形取材于富有广西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铜鼓,整个建筑如一只展翅的鲲鹏,遨游于青山绿水之间(见图6)。其内部的大厅墙面设计也充分融入了壮族文化元素,将壮族传统的羽人纹、划船纹、翔鹭纹、鱼纹和钱纹等纹饰进行组合,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壮族文化气息(见图7)。

1.5 硬质铺装

园林空间中道路和广场等各种硬质铺装是园林的骨架和网络,铺装本身的线性、质感、色彩、图案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能使人在园林空间中获得行为与心理方面的综合感受[6]。壮族文化元素也常常融入到广场的铺装设计中,体现地域特色。运用较多的是铜鼓的鼓面纹饰,如南宁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和五象广场的铜鼓鼓面装饰图案,丰富了广场的民族文化内涵(见图8、图9)。

1.6 实物展示

实物展示是指采用具有地方特色、能够反映当地风土民情的实物进行造景。实物是源于本土的最原汁原味的景观,是最具乡土气息和感染力的景观符号[5]。壮族文化的实物可以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生产或是生活物品,如铜鼓、绣球、壮锦、图腾柱或是生产生活用具等。广西民族文物苑位于广西博物馆旁,是广西博物馆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区的延伸和扩展,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露天陈列馆。文物苑大门内迎面设置了一个巨大的铜鼓,展现了广西“铜鼓之乡”的特色(见图10)。

1.7 植物造景

植物不同于其它造景元素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生命性和不可完全模仿与复制性。植物是园林的主体,它是最能体现园林生命与地域特色的园林要素[7]。壮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与绿色植物相依相伴,长期应用植物创造了独特多样的壮族植物文化[8]。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每年秋季南宁市“两会一节”(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举行期间的立体花坛景观,符号化铜鼓、绣球和壮帽等壮族文化元素经常与植物造景相结合装饰着南宁,为城市增添了浓烈的节日气氛,也取得了很好的观赏效果。如花卉与铜鼓、绣球、壮帽和花山崖壁画相结合的立体花坛造型,大气而美观,凸显了广西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见图11)。

终上所述,虽然城市园林设计中开始注意吸收和注入具有代表性的壮族文化符号元素,但由于符号元素的运用多是在这7种形式中,且往往采用简单重复的手法,较为单一,文化的设计表达形式思路上陷入趋同,缺乏整合与创新,显得较为零碎和分散不成体系,容易淹没在城市中不被人注意,无法让人感受到民族地域文化的整体氛围[9]。

在运用民族传统元素营造壮族文化景观时如果不求甚解、生搬硬套,只提取一点民间或原始符号,就进行简单的组合,缺乏文化内涵很容易落入俗套,甚至闹出笑话。应该在深入了解壮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力求新颖、独特,还要注意文字说明,让人了解设计的背景和意图,读懂壮族的文化。此外,除了在设计上有所突破,在材质上也可以创新,如铜鼓、绣球、壮帽和花山崖壁画的造型均用纯植物材料来表现,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见图11)。

2 广西凭祥市卡凤小学特色化建设规划设计中壮族文化景观的营造

2.1 项目概况

卡凤小学位于广西凭祥市友谊镇,坐落在金鸡山脚下,坐东朝西。学校始建于1954年,占地面积9 988 m2。学校北侧就是通往越南的国际铁路干线和南友高速公路,地理位置显赫,是名副其实的南疆国门小学。该校作为凭祥市2011年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建设试点之一,2012年2月,受凭祥市教育局委托,对卡凤小学进行特色化了建设规划设计,该文仅简要介绍壮族文化景观营造的相关内容。

2.2 卡凤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发现卡凤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1)校园地域特色不明显。校园建设没有体现当地小学应有的形象特点,建筑、大门等校园景观既没有体现校园应有的文化气韵,也没有反映出独特的地域特征。

(2)校园文化薄弱。学校没有属于自身的校园文化,文化定位模糊、内容单薄、特色不明显,难以形成卡凤小学文化灵魂,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亟待提高。

2.3 建议与对策

每一个校园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沉积和地域特点等,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采取各种形式在校园环境中体现,让不同民族和地域间的各个学校表现出不同的特色。针对卡凤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校园文化定位,通过壮族文化景观的营造和特色校园文化的策划,传承和发扬地方民族文化,打造卡凤小学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2.3.1 校园文化定位

首先,凭祥市拥有7个以上少数民族,其中以黑衣壮为主,卡凤小学的学生也多是壮族。由此确定校园文化定位之一:壮族文化。其次,由于卡凤小学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北侧有通往越南的国际铁路干线(离校园30 m)和南友高速公路(离校园约100 m),西面紧邻通往友谊关的二级公路。学校与我国九大名关之一的友谊关和中越边境线上最大的国际商城浦寨直线距离约2 km,通往东盟各国的公路从学校门前经过,是名副其实的南疆国门小学。由此确定校园文化定位之二:边关风情。

卡凤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民族和边关文化为基础,构建内容丰富、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的大门、建筑、绿化等主要校园景观设计中体现应有的壮民族文化及边关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2.3.2 壮族文化景观的营造

在卡凤小学特色化建设规划设计项目中,壮族文化景观的营造主要体现在建筑装饰、硬质铺装、景观雕塑和实物展示等方面。

建筑装饰方面,学校大门设计和建筑走廊外墙都运用壮锦图案进行镶边,体现其民族文化特色。此外,由于该校山地高差较大,挡土墙总长度约200 m,规划将其改造为百米画卷,在设计上综合应用民族传统建筑和边关城垛等文化元素,彰显民族和边关的文化特色。硬质铺装方面,在学校的主要活动中心——壮锦广场和时光广场分别运用壮锦和铜鼓的图案进行地面铺装,丰富构图的同时也凸显了民族地域文化。另外,学校舞台设计也极具壮族文化特色,设计借鉴了传统壮族舞台的特点,舞台背景是一幅巨大的壮族生活场景浮雕,舞台两侧是两个大铜鼓,场景布置是壮族人民对歌的场景——金黄的玉米和稻穗、火红的辣椒、饱满的大蒜、壮族的常见饰物——绣球、壮锦袋和香包、五色饭等,体现了浓郁的壮族风情。

2.3.3 特色校园文化策划

由于卡凤小学现有教学活动与一般小学无异,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特色,故专门针对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进行了策划,形成符合小学实际并富有民族特色和边关风情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通过特色活动策划、民族文化课程和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来打造卡凤小学壮族特色文化品牌。

其一,特色活动策划。主题:印象扁担舞。“扁担舞”是广西壮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壮族人民喜欢的一项民俗活动,它的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非常热闹而具有感染力。因此,组织学生学习和表演扁担舞,可以把本民族的艺术融入到小学的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感受本土艺术的魅力。

其二,民族文化课程设置。可在校内设置壮语和越南语特色课程,对于已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学生可以单独编班上课,强化学生的语言特长。

其三,精神文化建设。学校设置专门的民族文化展示室和民族舞蹈室,收藏大量反映壮族特有文化的物品,包括如天琴、葫芦胡、绣球等道具,壮族传统服饰以及大量反映壮族各类庆祝活动的照片、书籍、文本资料和影像资料等,让师生详细了解有关壮族的各种生活习惯和民族风情。

通过传统的民族文体类和竞赛类活动,如壮锦编制比赛、抛绣球大赛、板鞋跑步比赛等,让同学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感受民族文化。并通过壮族特有节日活动的举办,如陀螺节、三月三壮族歌舞节、壮年等,让壮族文化深入人心。

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校刊、黑板报及挡土墙百米画卷等宣传手段,使孩子们在充满民族文化气息的教室和校园内,了解民族发展历史,学习壮族的礼仪和礼节,感受独有的民族文化氛围。

此外,还可创建卡凤小学“特色民族文化专题网站”,设置专门的民族文化版块,及时更新学校的文化建设情况,并设置网上互动平台,方便校内师生及校外人员进行互动交流。

3 结论

2005年4月广西公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为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法律保障。壮族传统文化绚丽多彩、古朴厚重,在园林设计中要打造独具特色的壮族文化景观,就要深入挖掘壮民族文化特色,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充分提炼当地传统文化符号,并在景观营造方式、手法、材质等方面有所传承和创新,才能形成较好的设计思路,实现壮族特色文化景观的营造,达到传承和发扬壮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光禄,何正廷.壮族文化概览.导论[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25.

[2]范秀娟,王晶晶.民族文化符号化与文化生态空间的建构——以壮锦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1,21(4):43-48.

[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

[4]罗燕玲.壮族文化元素在南宁市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5-12.

[5]刘新燕,邹志荣.关中地区乡土景观元素的表达与营建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818-20822.

[6]陆颖.园林空间的硬质铺装[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10):1-7.

[7]王洪成,吕晨.园林景观设计要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52-53.

[8]肖万娟,黎良财.广西壮族植物文化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3):4867-4870,4875.

园林夜景观营造探索 篇7

关键词:园林夜景观,营造,要素

园林夜景观的营造是在建筑及城市夜景观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形成的, 在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 在个人对园林景观的要求也有着提升。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对园林夜景观的营造就显得非常重要, 营造中将文化内涵及艺术性得到体现能促进园林的整体观赏性的升华。

1 园林夜景观及营造的原则分析

1.1 园林夜景观的主要内涵

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过程中, 园林景观的设计也在随之而变得重要, 这对城市的美化以及环境的改善都有着重要作用发挥。园林夜景观作为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内容, 对整体景观设计是重要的优化要素, 园林夜景主要是城市景观的概念一部分, 能够促使城市景观更加的完整, 对园林夜景的设计进行二次塑造, 对实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

1.2 园林夜景观的营造原则分析

要能够将艺术特色得以充分体现, 对意境的氛围营造也要能够凸显, 使之组成严谨而赋有节奏律动感的画面, 这样才能够营造出理性美和抽象美。再者要能将地域美的文化得到充分体现, 园林夜景观作为是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要能够充分展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 通过艺术化的方式来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另外要遵循节能环保的原则, 这样不能能够创造出辉煌的夜晚, 也能在生态绿色的氛围上得以体现。

2 园林夜景观的营造影响因素及策略分析

2.1 园林夜景观的营造影响因素分析

园林夜景观的营造过程中的要素比较多, 其中的植物夜景观营造要素较为重要, 植物是园林环境当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个要素, 也是对景观构成的主要要素, 所以对植物要素的选择要结合实际进行实施。园林夜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对多种因素进行考虑, 最为主要的就是园林景观的类型以及原有的景观, 还有就是园林景观的人文条件以及自然条件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园林夜景的设计营造产生影响。

2.2 园林夜景观的营造策略探究

从现阶段园林景观的营造情况来看, 还有一些问题比较突出, 主要体现在艺术理论的重视度还比较缺乏, 在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上不充分, 意境氛围没有得到有效突出。这些层面的不足对园林夜景观的营造有着阻碍作用, 所以要及时的进行解决。

园林夜景观的植物夜景营造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在夜晚要能将植物的造型或者是观赏价值最高的部分进行充分展现, 营造过程中要对植物的生长充分考虑, 并对其树形以及叶形和花期等都要结合实际进行设计。也要能结合季节的变化将灯光的光度强弱合理化的调整, 将植物的最为优美的一面展现出来。根据植物的造型不同也能对灯具的摆放位置进行调整, 主要是结合周围的环境进行人性化的调整, 如下图的侧向照明及上射照明以及两者的结合, 这样就能表现出不同的营造氛围。

另外对水体夜景观的营造设计, 在这一营造过程中要能和水体的形态相结合, 静态水体要能考虑水体的倒影后的效果, 采取丰富色彩的斑斓效果进行展现, 这样能够将静态水体的夜景营造出动态的效果。针对动态的水体进行营造可结合不同的类型进行实施, 例如针对溪涧动态水面的夜景营造主要是采取从外部进行照射, 这样就能够呈现出神秘的色彩感觉。

针对硬质的夜景观营造要结合实际的材料特征进行实施设计, 对于建筑的夜景营造主要就是对建筑和园林的环境等相结合,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对墙的夜景营造由于挡土墙和景观墙的不同就需要对灯光的强弱丰富性进行调整, 景观墙可将其作为是景观雕塑考虑, 在墙上进行安装灯具, 从而形成灯光雕塑的效果, 通过由下向上的照射方式能将墙的纹理和图案得到充分展示[3]。而对于台阶的夜景观营造就需要将层次感的效果展现出来。

3 结语

园林景观的夜景观营造是对整体园林景观完整性的补充, 对环境的美化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能将文化内涵在这一营造中得以体现。由文文章的篇幅限制, 不能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以待后来者居上。

参考文献

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 篇8

1 新中式植物景观的历史渊源

新中式植物景观的出现建立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熏陶的基础上, 并在成长中对世界各种优秀园林艺术进行吸收。以1999年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为重要节点, 集中体现了当时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艺术的成就, 成为中国对现代园林探索的起点。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各地园林建设也飞速发展, 国外园林理论和手法也被大量引入, 历经10多年的快速发展, 园林植物配置水平在实践中逐渐提升。

1.1 中式传统园林艺术

我国传统造园历来重视植物配置, 除了要因地制宜进行植物种植, 重视文人雅士之趣味, 还追求植物单体的姿态和线条的自然之美, 表现出绘画的意趣, 强调要有“古意”、“画意”。树木花卉选择受文人所标榜的古、奇、雅的格调影响, 讲究体态潇洒、色香清隽、堪细品玩味、有象征寓意等[1]。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有“小中见大”特色的园林艺术———中国盆景。它是活的艺术品, 主要造型材料为花草树木, 具有生命的特征和生长发育的规则, 是艺术的再创造, 很注意写意和抒情[2]。盆景艺术是我国当代园林人对园林空间的把控、意境营造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这对植物的栽培、整型、管理等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培育和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英国风景式园林

英国风景式园林以大面积的草地和树丛为主, 与园外的牧场和树林完全融合在一起, 形成独特的疏林草地风光, 是在英国的地理和农业背景下诞生的, 是风景园林师们利用场地的“潜质”并加以“改进”, 使其更接近他们自然美的产物[3]。开敞的视觉空间, 能够完全与自然融合, 人们可以在草坪上开展各类活动或游戏, 使得这种人工景观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接触自然的窗口。疏林草地因造价低、管理简便, 可满足大量游人自由活动而多用于现代休闲式城市公园中[4]。正如18世纪中叶欧洲包括园林在内的艺术领域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国的热潮。改开以来, 我国也曾有过学习西方园林的热潮, 其中英国风景式园林这种具有强烈自然特征的“田园牧歌”式的景观形象迅速被中国园林界所推崇, 草坪———树丛的模式在我国公园、城市绿地甚至道路绿地都有广泛地应用。

1.3 花境艺术

花境的产生和发展都源于英国花园, 英国人对园艺一直钟爱, 尤其热衷于花卉栽培。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就通过搜集和育种得到了宿根植物, 这些宿根植物更适合在乔木空间下混合栽培, 提高植物景观的丰富程度, 因此, 形成混合花境[5]。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 花境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仅提高了园林绿化的艺术性, 也体现了花境在城市建设及生态园林建设中的重要作用[6]。

1.4 绿植模纹技术

模纹花坛是中世纪欧洲园林最具代表性的植物配置手法之一。它绚丽多姿、雍容华贵的特性与欧洲独特的建筑风格相映成趣, 在文艺复兴时期谱写了其生命最辉煌的篇章, 至今仍有深远影响[7]。古罗马人发明的植物修剪技术让规整式种植的艺术形式成为西方园林的重要标志。规整式植物种植建立了一种秩序感, 表达人的能力可以战胜自然界的杂乱无序, 并建立一个平衡有序的社会[8]。经过精心修剪后的植物在体量、姿态等方面都相对固定, 从而能够与建筑物、自然环境保持着稳定协调的形态、尺度和比例关系。

在我国城市绿化快速发展时期, 绿植模纹因为具有良好的景观可控性, 丰富多样的装饰性, 管理技术要求低等特点而被广泛接受。模纹图案发展成更加自然、自由、多样、现代, 充满了设计感, 呈现出生态化、群落化、装饰化的特征。绿植模纹与其它植物材料共同组成了新中式植物景观丰富多彩的景观形态。

1.5 植物生态学理论

20世纪初, 植物群落学的诞生, 揭示了植物与植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人们在对人工环境的营造中开始尝试通过分析自然群落组成, 寻找相对稳定的植物关系,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人工植物种植。因为采用了自然顶极群落中的主要植物进行种植, 人工营造森林景观的形成要比物种自然演替形成目标景观快很多。

我国传统园林是在道家思想指导下发展, 遵循“师法自然”的造景之路。进入现代社会, 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已经从简单的感官模仿发展到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设计。由于思想上早已经与生态学相统一, 我国的园林工作者很快就能接受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理论, 并且在实践中付诸实施。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牡丹园就是人工营造植物群落, 并且形成优质风景的典范, 真正做到了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宛如天开的境界[10]。

2 新中式植物景观的特征

2.1 中西结合的审美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当代中国人形成特有的双重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美学的思想;另一方面学习了科学和西方美学思想, 接受了节奏、韵律、对称和平衡的西方审美观。人们在园林欣赏上追求自然之美、风韵之美, 讲究“意境”[9]。

2.2 与地形相结合增加表现力

植物景观是通过平面的布局形成优美的立面形态来观赏, 场地的平整或起伏直接影响植物景观的观赏效果。英国的自然式风景园林景观所描绘的起伏山坡、草地、树丛牧场景象对人们的观赏影响巨大。我国的传统造园中要求“颇有野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重视对自然地貌景物的艺术化模拟。高低起伏的微地形能够很好地在不太宽裕的场地中将植物群落的高低错落表现出来。

2.3 植物材料的应用

新中式植物景观是以地形为体态, 木本植物为骨架, 灌丛、花卉、地被为装饰的基本手法, 使得植物景观呈现立体、丰富的群落形态, 充分发挥植物个体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所使用的植物材料分成上、中、下3层。上层植物一般为大乔木、小乔木或灌木, 能够在场地中起到构图的骨架和意境的营造作用。中层植物多为小乔木、灌木类, 是新中式植物景观中最主要的观赏部分, 景观的丰富度最高。下层植物主要为灌木、花卉、草坪等植物, 在景观中起到烘托和丰富景观形象的作用。

3 基本景观类型

追求自然是中国园林的一个基本特点, 中式园林植物的配置以自然为模拟对象, 通过对自然美景的发现, 掌握了构成自然美的组合规律而创造出表达出源于自然但高于自然的理想之美。新中式植物景观按照模拟的自然植物美景形态大致可以分为林缘型景观、疏林草地型景观和特色花卉型景观3类。

4 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的基本手法

4.1 场地要求

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一般位于绿地入口、交通交叉口、节点等处, 一般多为方形或长条形, 长度约30~50m, 纵深宽度约15~45m。根据现状条件和设计构思形成缓坡或微地形, 经过精心的整理形成较为均匀、平整的绿化场地。

4.2 植物材料

根据场地条件、观赏视角、造景构图需要, 上层植物一般为冠形优美, 造型古朴的大、小乔木, 根据造景主题可为落叶或常绿树种。南京地区常见的植物有:朴树、榉树、银杏、国槐、乌桕、榆树、白玉兰、广玉兰、枫香、三角枫、桂花、罗汉松等。中层植物多为小型观花乔木、灌木类, 是新中式植物景观中最主要的观赏部分, 景观丰富度也是最高的。南京地区常见的植物有:桃花、红枫、鸡爪槭、紫荆、五针松、海桐、红叶石楠、黄杨类、龟甲冬青、杜鹃类等。下层植物主要为灌木、花卉、草坪等较矮的植物, 在景观中起到烘托和丰富景观形象的作用。南京地区常见的植物有:月季、鸢尾、花叶蔓常春、金边麦冬、紫叶酢浆草、虎耳兰、花叶络石、长春花、醉蝶花、迷迭香、扫帚草、黄金菊、玉簪、麦冬。自然高度在70cm以下的多年生宿根或一、两年生花卉常用于林缘、林下的花卉型景观的营造, 南京地区常用的植物有:德国鸢尾、宿根福禄考、大花金鸡菊、千屈菜、堆芯菊、花叶秋海棠、紫露草、鼠尾草等, 一些观赏草也成为这类景观营造的常用品种, 如欧根石菖蒲、日本血草、矮生蒲苇、狼尾草、芒、玉带草等。

4.3 比例与尺度

植物景观配置与营造是将自然美典型化的过程, 遵循着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和序列等美学规律, 是一项较为完整的造型手段。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中对比例与尺度依照观赏者的观赏状态、场地情况以及植物材料自身的大小具有数量化关系。植物景象的特征表现在构成景观的植物与场地, 植物间的比例和尺度的变化[11]。中国山水画有“丈山尺树, 寸马豆人”的画论, 强调的是景观各元素的比例关系, 组成群落的植物在竖向上同样有类似的关系。植物景观观赏过程中观赏者与植物主体造景群落的间距约为植物群落主体高度的1~3倍, 这样观赏者能够在较为轻松的状态下平视观赏到植物群落全景。通常情况下, 要使得观赏者对建造的植物群落景观保持动态中凝视30~50秒的时间, 以步行速度60m/分钟计算, 一组植物景观大约间隔30~50m。上层植物高度是中层植物群落高度约3~10倍, 中层植物高度约为下层植物的2~8倍, 形成具有较为清晰的对比关系。

4.4 特色营造

新中式植物景观形式相对稳定, 一般要突出植物在色彩、形态、季相上的变化和景观空间以及艺术主题的营造。首先, 追求意境是中国园林的一个显著特点, 传统园林以表达山水画意、自然环境和文人情趣为主, 到了现代, 园林为更多的普通大众服务, 意境和景观主题的表达现显出多样化、特色化特征。其次, 骨架植物是植物景观最为重要也是最显中式风格特色的要素。在品种的选择上要重姿态, 以古朴、秀雅、苍劲、奇特为好, 且植物叶色丰富, 整体植株风韵要清秀, 能够“入画”。在实际布置中以山水画论做为指导, 如“二株一丛、, 必一府一仰、一欹一直、一向左一向右”, “树石布置、须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等, 布局中也经常应用宾主、疏密、虚实、露藏、呼应、取势等造景手法。

另外, 适当引入彩色的灌木丛、草本、花卉于骨架植物下, 增加景观丰富度和季相变化, 营造自然野趣的新中式植物景观。在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吸收了花境造景的手法, 重视灌丛、草本、花卉植物组成的立面景观效果的表达。在确定植物景观主题或风格以后, 考虑立面视觉效果, 运用色彩、质地、季相、植物造型等表现其立面景观[12]。传统的中式植物景观中对植物景观的色彩一般受限于古典园林的意境表达, 单色、素色的使用较多, 现代园林则强化了对景观色彩的要求, 形成了色彩丰富、视觉冲击强的特点。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中也加强了对景观色彩的营造, 也成为特色设计的重要部分。实际设计中需要对植物色彩的冷暖、色相搭配、季相颜色变化等了然于心, 创造出单色系、类似色、互补色等丰富多样的色彩[13]。

5 小结

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体现了当代园林行业集体的智慧, 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也是西为中用、中西结合的成果。在实践中及时总结, 发现植物营造中的问题, 为未来我国园林植物景观发展和探索提供有用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 徐晓白, 吴诗华, 赵庆泉.中国盆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3][美]查尔斯·莫尔威廉·米歇尔威廉·图布尔著, 李斯译.风景——诗化般的园艺为人类再造乐园[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0

[4] 朱建宁.永久的光荣——法国传统园林艺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景观营造对策 篇9

铁路在一个城市中起着廊道的作用, 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引导和链接的作用, 他们一般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者是城市的各个节点, 对于城市景观来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运用的得当可以分割景观美化空间;反之则破坏景观, 使得城市景观支离破碎

二、城市慢行景观系统的概述

城市慢行景观系统即为慢行交通系统。我们所指的慢性交通是指以城市生活中的步行或者是一些自行车等交通形式为主体, 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系统。

(一) 分类

根据不同的角度他的划分方法也是不同的, 我们按照慢行中所使用的不同的交通工具来划分, 可以分为两类:自行车的慢行交通和步行空间;从其中的主导地位来区分的话可分为交通性的和非交通性的, 交通性空间满足城市一些功能上的需求, 而后者主要是休闲娱乐的。

(二) 特征

对于城市城市慢行系统来讲景观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 对于城市发展和提升该城市的形象都是骑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城市中的慢行空间也越来越重要了, 因为他是以城市自然景观为物质基础, 有自然风景也有人工的精雕细琢, 因为也慢慢的成为了城市景观中的一道风景线。 (1) 整体性; (2) 动态观赏性; (3) 人文关怀性。

(三) 城市慢行景观系统的设计方法

1. 自然的城市慢行景观的设计方法

自然生态景观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基体和物质基础, 利用城市中的自然景观来塑造慢行景观起着一举两得的作用, 既可以保护环境, 美化城市, 又可以塑造有个性的慢行景观, 塑造城市生态景观, 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扩展性与质量, 一举两得。

2. 历史文化内涵的慢行景观设计方法

历史人文景观是一种有着历史积淀的不可再生资源, 是一个城市千百年的风吹雨打的历史演变, 他代表这个城市乃至这个民族的点点滴滴。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甚至是奋斗史都能在其中寻到踪迹, 因此他的特征是非常的鲜明的。

三、城市废弃铁路的现状分析及其景观结构特征

(一) 废弃铁路的现状分析

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 铁路作为工业设施的产物, 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然而,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 这些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铁路已经退出交通舞台了。

(二) 废弃铁路的结构特征

如果从景观生态学的方向来考虑, 废旧铁路是作为城市景观系统的节点存在的, 具有如下特性: (1) 可延续性与可扩散性: (2) 功能多样。

四、废弃铁路的景观设计原则

(一) 可持续原则

利用有限的自然景观的土地资源, 来塑造完美的自然生态景观, 力求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 保护土地资源, 反对大规模的人为因素的介入。

(二) 多样性原则

主张控制现场野生植物的利用, 减少外来物种, 保护场地内物种的多样性。在选择植物时尽量选择本土植物和本土树种, 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三) 真实性原则

主张尊重自然和文化。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观, 要尽量的还原自然景观, 真实的表达他们。

(四) 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设计要将废旧铁路与周围的景观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 使得他们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形成一个连续的景观, 整体又和谐的存在着。

五、废弃铁路的景观营造方法

(一) 通过周围植被的融合

铁路景观的设计, 离不开丰富的植被层次营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的植物配置, 满足人们娱乐、交谈、休憩等多功能规划植物群落类型, 营造一个环境优美。

在塑造废弃铁路时要充分的利用周围的一些特色资源, 如水资源, 对水资源的合理运用可以使整体的景观更有灵性, 从而更能突显景观的特色。

对于营造铁路景观来说, 起着关键作用的建筑和景观小品成为了铁路营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 通过不同人的心理环境来营造

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节奏和压力都很大, 所以人们渴望在工作之余能够体会到一份宁静一份自然, 利用废旧铁路, 结合周围景观的合理搭配和设计就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满人他们的最简单的需求

人的文化水平、消费水平不同但是不同的群体之间却有着共同的特性和基本需求, 渴望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空间。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城市道路的不断增多, 城市空间变得支离破碎, 城市魅力渐渐消失不见, 传统区域内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受到了抑制。

(三) 通过本土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来营造

通过对本土文化的展示, 保护和更新城市废弃铁路区域的历史文化, 传承风俗民情, 突出铁路景观的特征, 以罗家坞废弃铁路为例, 使得罗家坞地段成为体现历史文化, 彰显现代城市文化魅力的居住区、商业区, 使得罗家坞周围的居民有一个放松自我, 满足自我一个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参考文献

[1]王向荣, 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 中国园林2003 (3) .

[2]俞孔坚, 凌世红, 方琬丽.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J].建筑学报, 2007 (2) .

[3]钱静.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D].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03.

[4]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 2001 (11) .

[5]董淑敏.对国外产业遗产地生态恢复实践的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6]陈伟贤.现代都市街道景观设计[M].新形象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93.

上一篇:处理技术分析下一篇:防水注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