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生产技术(精选12篇)
标准化生产技术 篇1
玉米产量高、适应性强、用途广, 在作为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等方面, 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 发展绿色玉米生产, 提高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 对于增产粮食, 促进畜牧业发展, 保障轻工业和医药的原料供给,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丰产,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种植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块选择
玉米生产基地应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 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应选择土层深厚, 土壤疏松, 保水保肥性能较好, 前茬为大豆、小麦、马铃薯或玉米的地块种植玉米。
2 精细整地合理施肥
前茬作物为玉米的地块, 应在玉米立秆收获后, 将秸秆割倒顺垄覆盖在硬茬上, 一般盖66.7 cm宽, 空66.7 cm宽, 留茬高度20 cm左右。覆盖秸秆时下一铺的秸秆基部要压住上一铺秸秆的梢, 并在盖好的秸秆上每隔1 m压上适量的土。然后在未盖的空档内施入有机肥进行秋深耕, 耕后耙耢平整。
前茬作物不是玉米的地块, 当前茬作物收后, 应立即进行深耕, 耕深25 cm以上, 并结合深耕每0.067 hm2施入4 000~5 000 kg有机肥, 耕后耙耢保墒。
无论是何种玉米种植田, 早春都要顶凌耙耱、遇雨即耙。播前浅耕15 cm, 结合浅耕施入适量化肥做底肥 (底肥用量通常为有机肥4 000~5 000 kg/0.067 hm2;纯氮10~15 kg/0.067 hm2;五氧化二磷6~10 kg/0.067 hm2) , 耕后耙耱, 达到地面平整、无坷垃、无根茬、无杂草、无沟壕、上虚下实的标准。另外, 地膜覆盖田还应在降雨后, 用幅宽80 cm的微膜及时覆盖保墒。
3 选择优种适期早播
3.1 品种选择
玉米按生育期可分为早熟、中熟、晚熟3种;按用途可分为食用、饲用和食饲兼用3类。在选择品种时, 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主要用途和间作、套种、复播等不同情况, 选择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或认定) 的并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种子的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量均应符合标准。
3.2 种子处理
为了确保全苗, 必须进行种子处理。防治地下害虫, 可用质量分数为50%的辛硫磷, 按药、水、种子1∶30~40∶400~500的比例进行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用质量分数为2%的立克秀10 g兑水成糊状拌种3 kg, 拌匀后稍晾干即可播种。
3.3 适期播种
玉米播种期应根据温度、墒情和品种特性来确定。长治市春玉米常以土壤表层5~10 cm地温稳定在10℃~12℃时播种, 即4月20日—5月1日进行下种。地膜覆盖田应比露地种植的播种期提早10 d左右。
3.4 播种方法
玉米播种最好用机播或耧播, 也可点播。机播和耧播的用种量一般为3~3.5 kg/0.067 hm2。播种深度以5~6 cm为宜, 墒情好时适当浅些, 差时适当深些, 但要做到深浅一致, 覆土均匀。
秸秆或地膜覆盖田应实行宽窄行种植, 宽行距80 cm左右, 窄行距50 cm左右。秸秆覆盖田在空档内靠秸秆两边种2行玉米;地膜覆盖田在膜的两侧穴播2行玉米。露地玉米一般实行等行距种植, 行距66.7 cm左右。
4 加强管理防治病虫
4.1 管理措施
4.1.1 苗期 (出苗到拔节) 管理
管理的目标是保全苗、育壮苗。管理的措施为: (1) 查苗、补苗。玉米出土前, 要及时破除板结, 帮助幼苗出土。出苗后, 要及时查苗补种或移苗补栽, 确保全苗满垄。 (2) 间苗、定苗。当玉米长到3~4叶时进行间苗, 5~6叶时进行定苗;间苗和定苗时应去掉小苗、弱苗、病苗, 留下壮苗, 同时要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水平确定适宜的留苗密度, 一般每0.067 hm2留苗3 000~4 000株;植株平展、大穗型的玉米品种宜稀疏, 植株紧凑、耐密型的玉米品种宜稠密;地力较好的高产田留苗宜稠, 土壤肥力较差的地块留苗宜稀疏。 (3) 中耕除草。玉米苗期中耕具有提高地温、消灭杂草、促下控上、增根壮苗的作用, 中耕应结合间苗和定苗进行2~3次, 中耕深度5 cm左右。 (4) 苗期追肥。定苗后对一些肥力不足、长势偏弱的地块, 应结合中耕每0.067 hm2施尿素10 kg。
4.1.2 穗期 (从拔节到抽雄) 管理
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攻秆、攻穗。具体措施: (1) 追肥浇水。拔节后应及时追肥, 一般每0.067 hm2施尿素10~15 kg。有条件的地块遇旱时还应及时浇水。 (2) 中耕培土。拔节后结合追肥要进行深中耕, 耕深7~8 cm左右。同时去掉分蘖。到大喇叭口时进行培土, 培土高度为12 cm左右。 (3) 防治虫害。拔节孕穗期, 常有玉米螟发生危害, 应及时防治。
4.1.3 花粒期 (从抽穗到成熟) 管理
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根护叶增加粒质量。具体措施: (1) 补施粒肥, 对植株表现脱肥的地块, 应及时补施粒肥, 一般每0.067 hm2穴施尿素5~8 kg。 (2) 隔行去雄。玉米去雄后可将雄穗开花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转运给雌穗生长, 从而达到增产效果。去雄的方法是:当雄穗抽出1/3尚未开花散粉时, 每隔1~2行去掉1行雄穗, 去雄时应防止带出顶叶。
4.2 病虫害防治
玉米病虫害主要有玉米大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黏虫、玉米螟等。防治时应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清除病株、施用腐熟肥料等农业防治措施, 与灯光、色板、枝把诱杀等物理防治措施和释放天敌、选用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当病虫达到一定防治指标时, 也可以利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用质量分数为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质量分数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质量分数为70%的甲基硫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轮换喷施, 间隔7~10 d喷1次, 防2~3次, 可控制玉米大小斑病;用质量分数为50%的辛硫磷和煤渣按1∶100配成颗粒剂, 在心叶期每株用2 g灌心, 可防治玉米螟;用体积分数为90%的敌百虫1 000倍液或体积分数为50%的马拉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 在上午7—10时或下午5—8时每0.067 hm2喷施80 kg左右, 可有效防治3龄以前的黏虫。需要注意的是, 不论防治哪种病虫害, 1种化学农药只能在玉米的生长期内使用1次, 且要严格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5 适时收获妥善贮藏
当玉米苞叶干枯松散, 籽粒变硬发亮时, 即可收获。如玉米籽粒 (果穗) 用于制作鲜嫩食品, 可在蜡熟初、中期收获。
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晾晒, 当籽粒含水量达到13%以下时及时脱粒清选入库, 在避光、低温、清洁、干燥、无虫鼠害的条件下安全贮藏。
标准化生产技术 篇2
(试行)
《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以规模化奶牛场和奶牛养殖小区为对象,包括选址与设计、饲料与日粮配制、饲养管理、选育与繁殖、卫生与防疫、挤奶厅建设与管理、粪便及废弃物处理、记录与档案管理八个方面的技术要求,为转变奶牛养殖生产方式提供技术性指导。1 奶牛场(小区)选址与设计 1.1 选址
1.1.1原则符合当地土地利用发展规划,与农牧业发展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等相结合,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1.1.2地势应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地下水位较低,具有一定缓坡而总体平坦的地方,不宜建在低凹、风口处。1.1.3水源应有充足并符合卫生要求的水源,取用方便,能够保证生产、生活用水。
1.1.4土质沙壤土、沙土较适宜,黏土不适宜。
1.1.5气象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象因素,如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湿度、年降雨量、主风向、风力等,选择有利地势。1.1.6交通交通便利,但应离公路主干线不小于500米。1.1.7周边环境应位于距居民点1000米以上的下风处,远离其他畜禽养殖场,周围1500米以内无化工厂、畜产品加工厂、屠宰厂、兽医院等容易产生污染的企业和单位。1.2 布局
奶牛场(小区)一般包括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等功能区。具体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1.2.1生活管理区包括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应在牛场(小区)上风处和地势较高地段,并与生产区严格分开,保证50米以上距离。
1.2.2辅助生产区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供热、维修、草料库等设施,要紧靠生产区布置。干草库、饲料库、饲料加工调制车间、青贮窖应设在生产区边沿下风地势较高处。
1.2.3生产区主要包括牛舍、挤奶厅、人工授精室等生产性建筑。应设在场区的下风位置,入口处设人员消毒室、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生产区奶牛舍要合理布局,能够满足奶牛分阶段、分群饲养的要求,泌乳牛舍应靠近挤奶厅,各牛舍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布局整齐,以便防疫和防火。1.2.4粪污处理、病畜隔离区主要包括兽医室、隔离禽舍、病死牛处理及粪污贮存与处理设施。应设在生产区外围下风地势低处,与生产区保持300米以上的间距。粪尿污水处理、病畜隔离区应有单独通道,便于病牛隔离、消毒和污物处理。1.3 牛舍 1.3.1牛舍类型
按开放程度分为全开放式牛舍、半开放式牛舍和封闭式牛舍。
全开放式牛舍外围护结构全开放,结构简单,无墙、柱、梁,顶棚结构坚固。一般在我国中部和北方等气候干燥的地区采用较多。
半开放式牛舍三面有墙,向阳一面敞开,有顶棚,在敞开一侧设有围栏。牛舍的敞开部分在冬季可以遮拦封闭,适宜于南方地区。
封闭式牛舍有四壁、屋顶,留有门窗,目前在我国各地区采用较多。
另外,按屋顶结构分为钟楼式、半钟楼式、双坡式和单坡式等;按奶牛在舍内的排列方式分为单列式、双列式、三列式或四列式等。1.3.2基础应有足够强度和稳定性,坚固,防止地基下沉、塌陷和建筑物发生裂缝倾斜。具备良好的清粪排污系统。1.3.3墙壁要求坚固结实、抗震、防水、防火,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便于清洗和消毒,多采用砖墙并用石灰粉刷。1.3.4屋顶能防雨水、风沙侵入,隔绝太阳辐射。要求质轻、坚固耐用、防水、防火、隔热保温;能抵抗雨雪、强风等外力因素的影响。
1.3.5地面牛舍地面要求致密坚实,不打滑,有弹性,便于清洗消毒,具有良好的清粪排污系统。
1.3.6牛床牛床应有一定的坡度,有一定厚度的垫料,沙土、锯末或碎秸秆可作为垫料,也可使用橡胶垫层。泌乳牛的牛床面积(1.65~1.85)×(1.10~1.20)平方米,围产期牛的牛床面积(1.80~2.00)×(1.20~1.25)平方米,青年母牛的牛床面积(1.50~1.60)×1.10平方米,育成牛的牛床面积(1.60~1.70)×1.00平方米。犊牛的牛床面积1.20×0.90平方米。1.3.7门牛舍门高不低于2米,宽2.2~2.4米,坐北朝南的牛舍,东西门对着中央通道,百头成年乳牛舍通到运动场的门不少于2~3个。1.3.8窗能满足良好的通风换气和采光。窗户面积与舍内地面面积之比,成乳牛为1∶12,小牛为1∶10~14。一般窗户宽为1.5~3米,高1.2~2.4米,窗台距地面1.2米。
1.3.9牛栏分为自由卧栏和拴系式牛栏两种。自由卧栏的隔栏结构主要有悬臂式和带支腿式,一般使用金属材质悬臂式隔栏。拴系饲养根据拴系方式不同分为链条拴系和颈枷拴系,常用颈枷拴系,有金属和木制两种。1.3.10牛舍的建筑工艺要求
成乳牛舍可采用双坡双列式或钟楼、半钟楼式双列式。双列式又分对头式与对尾式两种。饲料通道、饲槽、颈枷、粪尿沟的尺寸大小应符合奶牛生理和生产活动的需要。
青年牛、育成牛舍多采用单坡单列敞开式。根据牛群品种、个体大小及需要来确定牛床、颈枷、通道、粪尿沟、饲槽等的尺寸和规格。
犊牛舍多采用封闭单列式或双列式;初生至断奶前犊牛宜采用犊牛岛饲养。
1.3.11通道连接牛舍、运动场和挤奶厅的通道应畅通,地面不打滑,周围栏杆及其他设施无尖锐突出物。1.4 运动场 1.4.1面积成年乳牛的运动场面积应为每头25~30平方米;青年牛的运动场面积应为每头20~25平方米;育成牛的运动场面积应为每头15~20平方米;犊牛的运动场面积应为每头8~10平方米。运动场可按50~100头的规模用围栏分成小的区域。1.4.2饮水槽应在运动场边设饮水槽,按每头牛20厘米计算水槽的长度,槽深60厘米,水深不超过40厘米,供水充足,保持饮水新鲜、清洁。
1.4.3地面地面平坦、中央高,向四周方向呈一定的缓坡度状。
1.4.4围栏运动场周围设有高1~1.2米围栏,栏柱间隔1.5米,可用钢管或水泥桩柱建造,要求结实耐用。
1.4.5凉棚凉棚面积按成年乳牛4~5平方米,青年牛、育成牛3~4平方米计算,应为南向,棚顶应隔热防雨。1.5 配套设施
1.5.1电力牛场电力负荷为2级,并宜自备发电机组。1.5.2道路道路要通畅,与场外运输连接的主干道宽6米;通往畜舍、干草库(棚)、饲料库、饲料加工调制车间、青贮窖及化粪池等运输支干道宽3米。运输饲料的道路与粪污道路要分开。1.5.3用水牛场内有足够的生产和饮用水,保证每头奶牛每天的用水量300~500升。
1.5.4排水场内雨水采用明沟排放,污水采用暗沟排放和三级沉淀系统。
1.5.5草料库根据饲草饲料原料的供应条件,饲草贮存量应满足3~6个月生产需要用量的要求,精饲料的贮存量应满足1~2个月生产用量的要求。
1.5.6青贮窖青贮窖(池)要选择建在排水好,地下水位低,防止倒塌和地下水渗入的地方。无论是土质窖还是用水泥等建筑材料制作的永久窖,都要求密封性好,防止空气进入。墙壁要直而光滑,要有一定深度和斜度,坚固性好。每次使用青贮窖前都要进行清扫、检查、消毒和修补。青贮窖的容积应保证每头牛不少于7立方米。
1.5.7饲料加工车间远离饲养区,配套的饲料加工设备应能满足牛场饲养的要求。配备必要的草料粉碎机、饲料混合机械。1.5.8消防设施应采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消防设施。各牛舍的防火间距为12米,草垛与牛舍及其他建筑物的间距应大于50米,且不在同一主导风向上。草料库、加工车间20米以内分别设置消火栓,可设置专用的消防泵与消防水池及相应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可利用场内道路,应确保场内道路与场外公路畅通。
1.5.9牛粪堆放和处理设施粪便的贮存与处理应有专门的场地,必要时用硬化地面。牛粪的堆放和处理位置必须远离各类功能地表水体(距离不得小于400米),并应设在养殖场生产及生活管理区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2 饲料与日粮配制 2.1 饲料分类
奶牛生产常用饲料可分为:粗饲料、精饲料、糟粕类饲料、多汁饲料、矿物质饲料、添加剂类饲料和特殊类饲料等类型。2.1.1粗饲料一般指天然水分含量在60%以下、体积大、可消化利用养分少、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大于或等于18%的饲料。常见的有青贮类饲料、干草类饲料、青绿饲料、作物秸秆等。2.1.2精饲料一般指容积小、可消化利用养分含量高、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小于18%的饲料。包括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
能量饲料 指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低于18%,粗蛋白质含量低于20%的饲料。常见的能量饲料:谷实类(玉米、小麦、稻谷、大麦等)、糠麸类(小麦麸、米糠等)等。蛋白饲料指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低于18%,粗蛋白质含量等于或高于20%的饲料。常见的蛋白饲料有豆饼、豆粕、棉籽饼、菜籽饼、胡麻饼、玉米胚芽饼等。
2.1.3糟粕类饲料指制糖、制酒等工业中可饲用的副产物,如酒糟、糖渣、淀粉渣(玉米淀粉渣)、甜菜渣等。2.1.4多汁饲料主要指块根、块茎类饲料。
2.1.5矿物质饲料常见的有食盐、含钙磷类矿物质(石粉、磷酸钙、磷酸氢钙、轻体碳酸钙等)等。
2.1.6添加剂类饲料添加剂类饲料包括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常见的营养性添加剂: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常见的非营养性添加剂:抗生素、促生长添加剂、缓冲剂等。2.1.7非蛋白氮类饲料包括:尿素及其衍生物类;氨态氮类,如液氨、氨水;铵类,如硫酸铵、氯化铵等;肽类及其衍生物,如氨基酸肽、酰胺等。使用非蛋白氮类饲料应注意控制用量,并与其他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硫的比例适当。2.2 饲料的加工、调制与贮存管理 2.2.1精饲料的加工方法 各种原料经过必要的粉碎,按照配方进行充分的混合。粉碎的颗粒宜粗不宜细,如玉米的粉碎,颗粒直径以2~4毫米为宜。另可以采用压扁、制粒、膨化等加工工艺。2.2.2干草的制备
干草的营养成分与适口性和牧草的收割期、晾晒方式有密切关系。禾本科牧草应于抽穗期刈割,豆科牧草应于初花现蕾期刈割。牧草收割之后要及时摊开晾晒,当牧草的水分降到15%以下时及时打捆,避免打捆之前淋雨。豆科牧草也可压制成捆状、块状、颗粒成品供应。
2.2.3青贮饲料的加工调制
原料要求制作青贮的玉米最适宜的收割期为乳熟后期至蜡熟前期;入窖时原料的水分控制在65%左右为最佳,水分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青贮的品质。青贮原料应含一定的可溶性糖:最低含量应达2%,当青贮原料含糖量不足时,应掺入含糖量较高的青绿饲料或添加适量淀粉、糖蜜等。
制作要求原料在青贮前,要切碎至3.5厘米左右。往青贮窖中装料,应边往窖中填料,边用装载机或链轨推土机层层压实,时间一般应不超过三天。对于容积大的青贮窖,在制作时可分段装料、分段封窖。应用防老化的双层塑料布覆盖密封,密封程度以不漏气不渗水为原则,塑料布表面用砖土覆盖压实。在青贮的贮藏期,应经常检查塑料布的密封情况,有破损的地方应及时进行修补。
青贮饲料一般在制作45天后可以使用。密封完好的青贮饲料,原则上以1~2年使用完毕为宜。2.2.4秸秆类饲料加工调制
物理处理法主要包括切短、粉碎、揉搓、压块、制粒等。秸秆切短至3~5厘米为宜。
化学处理法主要包括石灰液处理、氢氧化钠液处理、氨化处理等。氨化处理多用液氨、氨水、尿素等。
生物处理法主要采用秸秆微贮技术。2.2.5饲料的贮藏
饲料的贮藏要防雨、防潮、防火、防冻、防霉变、防发酵及防鼠、防虫害;饲料堆放整齐,标识鲜明,便于先进先出;饲料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有准确的出入库、用料和库存记录。2.3 日粮的配制
2.3.1配制原则应根据《奶牛饲养标准》和《饲料营养成份表》,结合奶牛群实际,科学设计日粮配方。日粮配制应精粗料比例合理,营养全面,能够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适当的日粮容积和能量浓度;成本低、经济合理;适口性强,生产效率高;营养素间搭配合理,确保奶牛健康和乳成分的正常稳定。2.3.2日粮配制应注意的问题
日粮中应确保有稳定的玉米青贮供应,产奶牛以日均20公斤以上为宜;奶牛必须每天应采食3公斤以上的干草,应优先选用苜蓿、羊草和其他优质干草等,提倡多种搭配。
应注意合理的能蛋比,过多的蛋白质会引起酮病等代谢病,过量的脂肪会降低乳蛋白率。
日粮配合比例一般为粗饲料占45%~60%,精饲料占35%~50%,矿物质类饲料占3%~4%,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添加剂占1%,钙磷比为1.5~2.0∶1。
奶牛养殖中禁止使用动物源性饲料,外购混合精料应有检测报告(包括营养成分和是否含有动物源性及其药物成分)。2.3.3全混合日粮
根据奶牛营养需要,把粗饲料、精饲料及辅助饲料等按合理的比例及要求,利用专用饲料搅拌机械进行切割、搅拌,使之成为混合均匀、营养平衡的一种日粮。全混合日粮水分应控制在40%~50%。3 饲养管理 3.1 饲养工艺
3.1.1栓系饲养有固定牛床及栓系设施,牛只平时在舍外运动场自由运动,不能自由进出牛舍。采食、刷拭和挤奶在舍内进行。按奶牛生长发育阶段和成母牛泌乳期、泌乳量等分群饲养。3.1.2散栏饲养按照奶牛的自然和生理需要,不拴系,无固定床位,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自由运动,并与挤奶厅集中挤奶、TMR日粮相结合的一种现代饲养工艺。需要牛舍、挤奶设备、搅拌车、铲车等设备设施配套才能发挥作用。成母牛群的散栏饲养一般将牛群分成五种,即头胎牛群、泌乳盛期群、泌乳中期群、泌乳末期群和干奶牛群。后备牛的散栏饲养可根据牛群规模分群,对各群牛分别提供相应日粮。3.2 犊牛的饲养管理
3.2.1犊牛哺乳期(0~60日龄)
饲养犊牛饲喂必须做到“五定”,即定质、定时、定量、定温、定人,每次喂完奶后擦干嘴部。新生犊牛出生后必须尽快吃到初乳,并应持续饲喂初乳3天以上;一周以后开始补饲,以促进瘤胃发育。饮水保证犊牛有充足、新鲜、清洁卫生的饮水,冬季饮温水。每头每天饮水量平均为5~8公斤。
卫生应做到“四勤”,即勤打扫、勤换垫草、勤观察、勤消毒。犊牛的生活环境要求清洁、干燥、宽敞、阳光充足、冬暖夏凉。哺乳期犊牛应做到一牛一栏单独饲养,犊牛转出后应及时更换犊牛栏褥草、彻底消毒。犊牛舍每周消毒一次,运动场每15天消毒一次。
去角犊牛出生后,在20~30天去角(用电烙铁或药物去角)。
去副乳头在犊牛6月龄之内进行,最佳时间在2~6周,最好避开夏季。先清洗消毒副乳头周围,再轻拉副乳头,沿着基部剪除副乳头,用2%碘酒消毒。
3.2.2犊牛断奶期(断奶~6月龄)
饲养犊牛的营养来源主要依靠精饲料供给。随着月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优质粗饲料的喂量,选择优质干草、苜蓿供犊牛自由采食,4月龄前禁止饲喂青贮等发酵饲料。干物质采食量逐步达到每头每天4.5公斤。
管理断奶后犊牛按月龄体重分群散放饲养,自由采食。应保证充足、新鲜、清洁卫生的饮水,冬季饮温水。保持犊牛圈舍清洁卫生、干燥,定期消毒,预防疾病发生。3.3 育成牛饲养管理(7~15月龄)
3.3.1饲喂日粮以粗饲料为主,每头每天饲喂混合精料2~2.5公斤。日粮蛋白水平达到13%~14%;选用中等质量的干草,培养耐粗饲性能,增进瘤胃机能。干物质采食量每头每天应逐步达到8公斤,日增重为0.77~0.82公斤。
3.3.2管理适宜采取散放饲养、分群管理。保证充足新鲜的饲料供给,非TMR日粮饲喂时,注意精饲料投放的均匀度。应保证充足、新鲜、清洁卫生的饮水。应定期监测体尺、体重指标,及时调整日粮结构,以确保17月龄前达到参配体重(≥380公斤),保持适宜体况。并注意观察发情,做好发情记录,以便适时配种。
3.4 青年牛饲养管理
3.4.1饲喂16~18月龄的日粮以中等质量的粗饲料为主,混合精料每头每天饲喂2.5公斤,日粮蛋白水平达到12%,日粮干物质采食量每头每天控制在11~12公斤。19月龄~预产前60天的混合精料饲喂量每头每天为2.5~3公斤,日粮粗蛋白水平12%~13%。预产前60天~预产前21天的日粮干物质采食量每头每天控制在10~11公斤,以中等质量的粗饲料为主,日粮粗蛋白水平14%,混合精料每头每天3公斤。预产前21天~分娩采用干奶后期饲养方式,日粮干物质采食量每头每天控制在10~11公斤,日粮粗蛋白水平14.5%,混合精料每头每天4.5公斤左右。
3.4.2管理应做好发情鉴定、配种、妊娠检查等工作并做好记录。应根据体膘状况和胎儿发育阶段,合理控制精料饲喂量,防止过肥或过瘦。应注意观察乳腺发育,保持圈舍、产房干燥、清洁,严格执行消毒程序。注意观察牛只临产症状,以自然分娩为主,掌握适时、适度的助产方法。3.5 成母牛各阶段的饲养管理 3.5.1干奶前期(停奶~产前21天)
饲养日粮应以中等质量粗饲料为主,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占体重的2%~2.5%,粗蛋白水平12%~13%,精粗比以30∶70为宜。混合精料每头每天2.5~3公斤。
管理停奶前10天,应进行妊娠检查和隐性乳房炎检测,确定怀孕和乳房正常后方可进行停奶。配合停奶应调整日粮,逐渐减少精料供给量。停奶采用快速停奶法,最后一次将奶挤净,用消毒液将乳头消毒后,注入专用干奶药,转入干奶牛群,并注意观察乳房变化。此阶段饲养管理的目的是调节奶牛体况,维持胎儿发育,使乳腺及机体得以休整,为下一个泌乳期做准备。可根据个体不同体况,增减精料饲喂量。控制饲喂食盐、苜蓿。3.5.2干奶后期(产前21天~分娩)
饲养日粮应以优质干草为主,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应占体重的2.5%~3%,粗蛋白水平13%,可适当降低日粮中钙的水平,添加阴离子盐产品,促进泌乳后日粮钙吸收和代谢,不补喂食盐。
管理此阶段为围产前期,应防止生殖道和乳腺感染以及代谢病发生,做好产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产房产床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消毒,随时注意观察牛只状况。产前7天开始药浴乳头,每天2次,不能试挤。
3.5.3泌乳早期(分娩~产后21天)
饲养应注意产前、产后日粮转换,分娩后视食欲、消化、恶露、乳房状况,每头每天增加0.5公斤精饲料,自由采食干草。提高日粮钙水平,每千克日粮干物质含钙0.6%,磷0.3%,精粗比为以40∶60为宜。喂TMR日粮时,应按泌乳牛日粮配方供给,并根据食欲状况逐渐增加饲喂量。
管理应让牛只尽快提高采食量,适应泌乳牛日粮;排尽恶露,尽快恢复繁殖机能。
3.5.4泌乳盛期(产后21天~100天)
饲养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应从占体重的2.5%~3.0%逐渐增加到3.5%以上。粗蛋白水平16%~18%,钙0.7%,磷0.45%。精粗比由40∶60逐渐过渡到60∶40。应多饲喂优质干草,对体重降低严重的牛适当补充脂肪类饲料(如全棉籽、膨化大豆等)并多补充VA、VD、VE和微量元素,饲喂小苏打等缓冲剂以保证瘤胃内环境平衡。应适当增加饲喂次数,运动场采食槽应有充足补充料和舔砖供应。
管理应尽快使牛只达到产奶高峰,保持旺盛的食欲,减少体况负平衡。搞好产后监控,及时配种。3.5.5泌乳中期(产后101~200天)
饲养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应占体重3.0%~3.5%,粗蛋白13%,钙0.6%,磷0.35%,精粗比以40∶60为宜。
管理此阶段产奶量渐减(月下降幅度为5%~7%),精料可相应渐减,尽量延长奶牛的泌乳高峰。此阶段为奶牛能量正平衡,奶牛体况恢复,日增重为0.25~0.5公斤。3.5.6泌乳后期(产后201天—停奶)
饲养日粮干物质应占体重的3.0%~3.2%,粗蛋白水平12%,钙0.6%,磷0.35%,精粗比以30∶70为宜。调控好精料比例,防止奶牛过肥。
管理该阶段应以恢复牛只体况为主,加强管理,预防流产。做好停奶准备工作,为下胎泌乳打好基础。3.6 奶牛夏季的饲养管理
3.6.1管理运动场应有凉棚,可减少30%的太阳辐射热。牛舍应打开门窗,必要时应安装排风扇,保证通风。对高产牛、老弱体质差的牛要及时淋浴降温。在牛舍周围、运动场四周植树绿化。应定期灭蝇,至少每月一次。应调整牛只的活动时间,中午尽量将牛留在舍内,避免辐射热。
3.6.2饲养应确保新鲜、清洁、充足的饮水供应。可适当提高日粮精料比例,但精料最高不宜超过60%。可在日粮中添加脂肪,如添喂1~2公斤全棉籽。使用瘤胃缓冲剂,在日粮干物质中添加1%~1.5%的碳酸氢钠或0.4%~0.5%的氧化镁。应注意补充钠、钾、镁,提高维生素添加量。4 选育与繁殖 4.1 后备母牛选择
4.1.1按系谱选择奶牛系谱是牛群管理的基础资料,它包括奶牛编号、出生日期、生长发育记录、繁殖记录、生产性能记录等。系谱选择是根据所记载的祖先情况,估测来自祖先各方面的遗传性。按系谱选择后备母牛,应考虑来源于父亲、母亲及外祖父的育种值。特别是产奶量性状的选择,应当依据父亲和外祖父的育种值,不能只以母亲的产奶量高低作为唯一选择标准,应同时考虑父母的乳脂率、乳蛋白率等性状指标。4.1.2按生长发育选择主要以体尺、体重为依据。主要指标包括初生重、6月龄、12月龄、第一次配种(15月龄左右)及头胎牛的体尺、体重。体尺性状主要有体高、体斜长和胸围等。4.1.3按体型外貌选择根据后备牛培育标准对不同月龄的后备牛进行外貌鉴定,对不符合标准的个体及时淘汰。鉴定时应注重后备牛的乳用特征、乳房发育、肢蹄强弱、后躯宽窄等外貌特征。
4.2 发情鉴定
4.2.1发情早期母牛刚开始发情,征状是鸣叫、离群,沿运动场内行走,试图接近其他牛;爬跨其他牛;阴户轻度肿胀,粘膜湿润、潮红;嗅闻其他牛后躯;不愿接受其他牛爬跨;产奶量减少。
4.2.2发情盛期持续约18小时,特征是站立接受其他牛爬跨,爬跨其他牛;鸣叫频繁;兴奋不安、食欲不振或拒食;产奶量下降。
4.2.3发情即将结束期母牛表现拒绝接受其他牛爬跨,嗅闻其他牛;试图爬跨其他牛;食欲正常,产奶量回升;可能从阴户排出粘液。4.2.4发情结束后第2天可看到阴户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当隐性发情牛有此征状时,在16~19天后会再次发情,应引起重视。
4.2.5发情鉴定采用观察法,每天不少于3次,主要观察牛只性欲、粘液量、粘液性状,必要时进行直肠检查,查看卵泡发育情况。
4.2.6对超过14月龄未见初情的后备母牛,必须进行母牛产科检查和营养学分析。
4.2.7对产后60天未发情的牛、间情期超过40天的牛、妊检时未妊娠的牛,要及时做好产科检查,必要时使用激素诱导发情。
4.2.8对异常发情(安静发情、持续发情、断续发情、情期不正常发情等)牛和授精2次以上未妊娠牛要进行直肠检查。详细记录子宫、卵巢的位置、大小、质地和黄体的位置、数目、发育程度、有无卵巢静止、持久黄体、卵泡和黄体囊肿等异常现象,及时对症治疗。4.3 配种 4.3.1输精时间最佳时间是奶牛出现静立发情时。在发情后12~24小时配种;通常在早上发现牛发情的,应在下午输精;在下午发现发情的,应在次日早晨输精。
4.3.2输精操作配种前进行母牛产科检查,患有生殖疾病的牛不予配种,应及时治疗。采用直肠把握法输精,配种时应对卵巢检查,适时输精。输精前要用清水冲洗外阴部,用消毒毛巾(或纸巾)擦干。从液氮罐里提取精液时,提桶在液氮罐颈口部的停留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停留部位应距液氮罐颈口部8厘米以下,精液取出后置于36~38℃温水中浸泡10~20秒,进行解冻。输精前应进行精液品质检查,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精液,方可用于输精。输精时要迫使母牛腰部下凹,输精器插入子宫颈口,在子宫体或子宫角深部输精,慢插、轻推、缓出,防止精液倒流或回吸。一个发情期输精1~2次,每次用一个剂量精液。输精器(玻璃输精器和没有塑料外套的金属输精器)每头每次1支,不经消毒不得重复使用。输精器具用后要及时清洗干净,放入干燥箱内经170℃消毒2小时。每次输精后,进行精液品质回检,精子活力应≥30%,及时填写配种记录。配种过程要保证无污染操作。4.4 妊娠诊断
4.4.1母牛输精后进行两次妊娠诊断,分别为配种后2~3个月和停奶前。4.4.2妊娠诊断可采用直肠检查法、激素法、子宫颈粘液诊断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腹壁触诊法、超声诊断法等。4.5 产科管理
4.5.1分娩管理分娩母牛出现临产征兆,对牛进行后躯消毒,再进入产房,产后48小时无异常情况方可离开产房。产房每天消毒1次,牛每天进行后躯消毒,经常更换垫草。以自然分娩为主,需要助产时,由专业技术人员按产科要求操作。
4.5.2产后监护产后6小时内,注意观察母牛产道有无损伤,发现损伤应及时处理。产后12小时内观察母牛努责情况,对努责强烈的母牛,要注意子宫内是否还有胎儿或有无子宫脱落征兆,并及时处理。产后24小时内,观察胎衣排出情况。3天内观察产道和外阴部有无感染,同时观察母牛有无生产瘫痪症,并及时治疗。产后7天内,监视恶露排出情况,发现恶露不正常或有隐性炎症表现,应立即治疗。产后14天,进行第一次产科检查,主要检查阴道粘液的洁净程度;发现粘液不洁时,轻微的可先记录,暂不处理,严重的进行治疗。产后35天,进行第二次产科检查,通过临床检查、直肠检查子宫恢复的程度和卵巢健康状况,并重视对第一次检查有异常征兆记录的牛进行复查。对检查中发现子宫疾病的牛,都要进行治疗。产后50~60天,对一检、二检的治疗牛进行复查,如未愈,应继续治疗。对卵巢静止或发情不明显的牛,采用诱导发情法催情处理。4.5.3胎衣排出情况的检查处理产后5小时胎衣未下时,应予以处理。推荐方法:肌注催产素或前列腺素。产后24小时胎衣仍未下时,行剥离术或保守疗法。胎衣剥落后,检查胎膜是否完整,尤其要注意子宫角尖端的检查,如发现有部分绒毛膜或尿膜仍留在子宫内未排出,要及时向子宫内投药,以防残留胎膜腐败。
4.5.4子宫隐性感染的监测产后2周内,用4%苛性钠溶液2毫升取等量子宫粘液混合于试管内加热至沸点,冷却后根据颜色进行判定,无色为阴性,呈柠檬黄色为阳性。
4.5.5记录对母牛的发情、配种、妊娠、产犊等情况需用专门的表格记录。牛场应根据产后内容设立产后监控卡,把产后监控作为技术管理的一项常规内容。5 卫生与防疫 5.1 卫生防疫
5.1.1防疫总则奶牛场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奶牛场日常防疫的目的是防止疾病的传入或发生,控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
5.1.2防疫措施奶牛场应建立出入登记制度,非生产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谢绝参观。职工进入生产区,穿戴工作服经过消毒间,洗手消毒后方可入场。奶牛场员工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如患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在场外治疗,痊愈后方可上岗。新招员工必须经健康检查,确认无结核病与其他传染病。奶牛场员工不得互串车间,各车间生产工具不得互用。奶牛场不得饲养其他畜禽,特殊情况需要饲养狗的,应加强管理,并实施防疫和驱虫处理,禁止将畜禽及其产品带入场区。
定点堆放牛粪,定期喷洒杀虫剂,防止蚊蝇孳生。死亡牛只应作无害化处理,尸体接触的器具和环境作好清洁及消毒工作。淘汰及出售牛只应经检疫并取得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出场。运牛车辆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进入指定区域装车。当奶牛发生疑似传染病或附近牧场出现烈性传染病时,应立即采取隔离封锁和其他应急措施。5.2 消毒
5.2.1消毒剂消毒剂应选择对人、奶牛和环境比较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和不伤害牛只体表及在牛体内不应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
5.2.2消毒方法喷雾消毒、浸液消毒、紫外线消毒、喷洒消毒、热水消毒。5.2.3消毒制度建立消毒制度,对养殖场(小区)的环境、牛舍、用具、外来购牛、来往人员、生产(挤奶、助产、配种、注射治疗及任何对奶牛进行接触操作)前等进行消毒。5.3 免疫
奶牛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规定疫病和有选择的疫病进行预防接种工作,并注意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5.4 检疫
牛场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对结核、布鲁氏菌病等传染性疾病进行定期检疫。5.5 奶牛保健
5.5.1乳房卫生保健应经常保持乳房清洁,注意清除损伤乳房的隐患。挤奶时清洗乳房的水和毛巾必须清洁,水中可加0.03%漂白粉或3%~4%的次氯酸钠等,毛巾要消毒。挤奶后,每个乳头要立即药浴,可用3%~4%的次氯酸钠(现配)。停奶前10天监测隐性乳房炎,阳性或临床乳房炎必须治疗,在停奶前3天再监测2次,阴性方可停奶。挤奶人员、挤奶器等工具一定要做好清洗消毒工作。先挤健康牛后挤病牛(用具专用)。对患有严重乳房炎的奶牛,可淘汰处理。5.5.2蹄部卫生保健牛舍、运动场地面应保持平整、干净、干燥。保持牛蹄清洁、清除趾间污物或用水清洗(夏天)。要坚持定期消毒。用4%硫酸铜液喷洒浴蹄,夏、秋季每隔5~7天消毒1~2次,冬天可适当延长间隔。坚持每年对全群牛只肢蹄普查一次,对蹄变形牛于春、秋季节统一修整。对蹄病患牛及时治疗,促进痊愈。坚持供应平衡日粮,以防蹄叶炎发生。5.5.3营养代谢病监控高产牛在停奶时和产前10天左右作血样抽样检查,测定有关生理指标。应定期监测酮体,产前1周,产后一月内每隔1~2日监测一次,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加强临产牛监护,对高产、体弱、食欲不振的牛在产前一周可适当补充20%葡萄糖酸钙1~3次,增加抵抗力。注意奶牛高产时的护理,在产奶高峰时,可在日粮中添加碳酸氢钠1.5%(加入精料中)。每年随机抽检30~50头高产牛作血钙、血磷监测。5.6 兽药使用准则
5.6.1禁止在饲料及饲料产品中添加未经国家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兽药品种,特别是影响奶牛生殖的激素类药、具有雌激素类似功能的物质、催眠镇静药和肾上腺素能药等兽药。5.6.2允许使用符合规定的用于奶牛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中药材和中成药。允许使用符合规定的钙、磷、硒、钾等补充药,酸碱平衡药,体液补充药,电解质补充药,血容量补充药,抗贫血药,维生素类药,吸附药,泻药,润滑剂,酸化剂,局部止血药,收敛药和助消化药。
5.6.3允许使用国家兽药主管部门批准的抗菌药、抗寄生虫药和生殖激素类药,但应严格遵守规定的给药途径、使用剂量、疗程和注意事项。严格遵守休药期的规定。未规定休药期的品种,应遵守奶废弃不少于7天的规定,抗寄生虫药外用时注意避免污染牛奶。
5.6.4慎用作用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兽药及其他兽药。
5.6.5建立并保存奶牛的免疫程序记录;建立并保存患病奶牛的治疗记录,包括患病奶牛的畜号或其他标志、发病时间及症状、治疗用药的过程、治疗时间、疗程、所用药物商品名称及有效成分。
挤奶厅的建设与管理 6.1 位置
挤奶厅应建在养殖场(小区)的上风处或中部侧面,距离牛舍50~100米,有专用的运输通道,不可与污道交叉。既便于集中挤奶,又减少污染,奶牛在去挤奶厅的路上可以适当运动,避免运奶车直接进入生产区。6.2 数量
根据奶牛的头数决定建造挤奶厅的个数,按照如下公式计算(鱼骨式、并列式)挤奶位数量=泌乳牛头数/单班挤奶时间/4/2,大型奶牛场也可采用转盘挤奶方式。6.3 组成
挤奶厅包括挤奶大厅、待挤区、设备室、储奶间、休息室、办公室等。6.4 设备
挤奶设备最好选择具有牛奶计量功能,如玻璃容量瓶式挤奶机械和电子计量式挤奶机械。挤奶厅应有牛奶收集、贮存、冷却和运输等的配套设备。6.5 挤奶大厅的环境要求
6.5.1挤奶厅通风系统尽可能考虑能同时使用定时控制和手动控制的电风扇。
6.5.2挤奶厅的墙可以采用带防水的玻璃丝棉作为墙体中间的绝缘材料或采用砖石墙。6.5.3挤奶厅地面要求做到经久耐用、易于清洁,安全、防滑、防积水。地面可设一个到几个排水口,排水口应比地面或排水沟表面低1.25米。
6.5.4挤奶厅的光照强度应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操作。6.6 挤奶厅(台)的形式
6.6.1串列式挤奶台在挤奶栏位中间设有挤奶员操作的地坑,坑道深85厘米左右,坑道宽2米。适于产奶牛100头以下规模的养殖场(小区),从1×2至2×6栏位。优点是挤奶员不必弯腰操作,流水作业方便,同时,识别牛只容易,乳房无遮挡。6.6.2鱼骨式挤奶台挤奶台栏位一般按倾斜30°设计,适于中等规模的奶牛场,栏位根据需要可从1×3至2×16栏位。100头以上中、大规模的奶牛养殖场(小区),根据需要可安排2×8至2×24栏位。棚高一般不低于2.45米,坑道深0.85~1.07米(1.07米适于可调式地板);坑宽2.0~2.3米;坑道长度与挤奶机栏位有关。这种挤奶台使牛的乳房部位更接近挤奶员,有利于挤奶操作。
6.6.3并列式挤奶台根据需要可安排1×4至2×24栏位,可以满足不同规模奶牛养殖场(小区)的需要。并列式挤奶厅棚高一般不低于2.2米。坑道深1.0~1.24米(1.24米适于可调式地板);坑宽2.6米;坑道长度与挤奶机栏位有关。这种挤奶台操作距离短,挤奶员最安全,环境干净,但奶牛乳房的可视程度较差。
6.7 辅助设施
6.7.1奶牛通道从待挤区进入挤奶厅的通道,和从挤奶厅退出的通道应是直道。此外还要避免在挤奶厅进口处设台阶和坡道。常见的是单一通道,一组奶牛从挤奶厅前面穿过而返回去,出挤奶厅的通道应该足够宽,能够容纳拖拉机刮粪板通过。挤奶厅内的退出通道宽度应为95~105厘米,避免奶牛在通道中转身。通道可以用胶管或抛光的钢管制作。
6.7.2待挤区待挤区是奶牛进入挤奶厅前奶牛等候的区域,一般来说待挤区是挤奶大厅的一部分,为了减少雨雪对通往挤奶厅道路的影响,应在通往挤奶厅的走道上设顶棚。在建设待挤区的时候要考虑挤奶位的多少,奶牛在待挤区中每次挤奶时呆的时间不要超过1个小时。待挤区内的光线要充足,使奶牛之间彼此清晰可见。待挤区要有通风、排湿、降温、喷淋设备等。6.7.3设备间要为奶罐以及其他设备选择安放的位置。最好能采用卷帘门,方便进出设备间。设备间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以方便操作,同时还要为将来可能购置的设备留下空间。设备间内要有良好的光照、排水、通风,设计通风系统应考虑冬季能利用压缩机放出的热量来为挤奶大厅保暖。真空泵、奶罐冷却设备、热水器、电风扇、暖风炉、电动门等均需要电线电器系统。将配电柜安装在设备间的内墙上可减少水气凝集,减少对电线的腐蚀。在配电柜的上下及前面的1.05米的范围内不要安装设备,也不要在配电柜周围l米范围内安装水管。
6.7.4储藏间养殖场(小区)的挤奶厅包含有储藏室,用来存放清洗剂(用具)、药品、散装材料、挤奶机备用零件特别是橡胶制品。储藏室应与设备间分开,并且墙壁应采用绝缘材料,以减少橡胶制品的腐蚀和老化。储藏室内设计温度要低,最好能安装臭氧发生器。建议设置在中央无窗但通风良好、能控制温度升高的地方。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光照和排水环境,还需要1台冰箱来存放药品。储藏室的温度应保持在4~27℃。
6.7.5储奶间储奶间通常是放置奶罐、集奶罐、过滤设备、冷热交换器以及清洗设备的区域。储奶间的大小与奶罐的大小有关。储奶间要尽可能地减少异味和灰尘进入。最好能采用在进气口带过滤网的正压通风系统,减少异味从挤奶厅进入储奶间。电风扇的安装位置应远离有过多的异味、灰尘、水分的地方。储奶间应有一个加热单元或采用中央加热系统以保证不结冻。许多大奶罐的相当一部分伸出储奶间的墙外,这样可以减少储奶间的尺寸,降低造价,但需要有支撑奶罐的墙壁建造技术。基础要能够经得住奶罐的重压。6.8 挤奶厅卫生控制 挤奶厅是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挤奶厅内许可使用的化学物质和产品应放在不会对牛奶造成污染的位置贮存。
确保挤奶厅的水被排净。挤奶厅的下水道必须便于对冲洗所用的水进行处理。地面的下水道口应有过滤较大固体沉淀物的措施。下水道必须有一个容易清洗干净的滤气阀,使废气和臭气排出挤奶间。下水道应该定期清洗以防阻塞。6.9 设备的清洗
6.9.1挤奶前的清洗消毒每次挤奶前应用清水进行冲洗,清洗时间一般10分钟。6.9.2挤奶后的清洗消毒
6.9.2.1预冲洗挤奶完毕后,应马上进行冲洗,不加任何清洗剂,只用清洁的温水(35~40℃)进行冲洗。预冲洗不用循环,冲洗到水变清为止。
6.9.2.2碱洗碱洗液PH值11.5(碱洗液浓度,应考虑水的PH值和硬度),预冲洗后立刻进行,循环清洗7~10分钟,碱洗温度开始在70~80℃左右,循环后水温不能低于41℃。6.9.2.3酸洗碱洗后继续进行酸洗,酸洗液PH值3.5(酸洗液浓度,应考虑水的PH值和硬度),循环清洗7~10分钟,酸洗温度应在60℃左右。6.9.2.4碱洗酸洗交替使用,一般“两班碱,一班酸”。
在每次碱(酸)清洗后,再用温水冲洗5分钟。清洗完毕,管道内不应留有残水。
6.9.2.5奶车、奶罐的清洗消毒
奶车、奶罐每次用完后内外彻底清洗、消毒一遍。
温水清洗,水温要求35~40℃。
用热碱水(温度50℃)循环清洗消毒。清洗前必须关闭制冷电源。再用清水清洗干净。
奶泵、奶管、节门每用一次用清水清洗一次。奶泵、奶管、节门还应定期通刷、清洗,每周2次。6.10 挤奶设备的维护
挤奶设备必须进行良好的维护保养才能有效挤奶。不能正常运转就会影响挤奶,伤害奶牛的乳房和乳头。挤奶设备除了日常保养外,每年都应当由专业技术工程师全面维护保养。不同类型的设备应根据设备商的不同要求作特殊维护。
6.10.1每天检查主要检查内容包括:真空泵油量是否保持在要求的范围内;集乳器进气孔是否被堵塞;橡胶部件是否有磨损或漏气;真空表读数是否稳定,套杯前与套杯后,真空表的读数应当相同,摘取杯组时真空会略微下降,但5秒内应上升到原位;真空调节器是否有明显的放气声,如没有放气声说明真空储气量不够;奶杯内衬/杯罩间是否有液体进入,有水或奶,表明内衬有破损,应当更换。
6.10.2每周检查主要检查内容:检查脉动率与内衬收缩状况是否正常,可在机器运转状态下,将拇指伸入一个奶杯,其他3个奶杯堵住或折断真空,检查每分钟按摩次数(脉动率),拇指应感觉到内衬的充分收缩;奶泵止回阀,如止回阀膜片断裂,空气就会进入奶泵;
6.10.3每月检查主要检查内容:真空泵皮带松紧,用拇指按压皮带应有1.25厘米的张度;脉动器清洁,脉动器进气口需要特别做清洁,有些进气口有过滤网,需要清洗或更换,脉动器加油需按供应商的要求进行;清洁真空调节器和传感器,用一湿布擦净真空调节器的阀、座等(按照工程师的指导),传感器过滤网可用皂液清洗,晾干后再装上;奶水分离器和稳压罐浮球阀,应确保这些浮球阀工作正常,还要检查其密封情况,有磨损时应立即更换;冲洗真空管、清洁排泄阀、检查密封状况。6.10.4每检查由专业技术工程师来做系统检查 6.10.5检查中发现设备有任何问题,都应立即解决。7 粪污处理 7.1 原则
粪污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原则。养殖场(小区)应建立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养殖场(小区)发生重大疫情应按动物防疫有关要求对粪便进行处理。7.2 处理方法
粪污处理和利用模式有沼气生态模式、种养平衡模式、土地利用模式、达标排放模式等。7.3 处理要求
7.3.1养殖场(小区)应尽量采用干清粪工艺,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7.3.2粪便要日产日清,并将收集的粪便及时运送到贮存或处理场所。粪便收集过程中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透等工艺。
7.3.3养殖场(小区)应实行粪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污水分质输送,以减少排污量。对雨水可采用专用沟渠、防渗漏材料等进行有组织排水;对污水应用暗道收集,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7.3.4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可作为农家肥施用,也可作为商品有机肥或复混肥加工的原料。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不得直接施用。
7.3.5固体粪便无害化处理可采用静态通风发酵堆肥技术。粪便堆积保持发酵温度50℃以上,时间应不少于7天;或保持发酵温度45℃以上,时间不少于14天。8 记录与档案管理
无公害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 篇3
一、土壤条件
选择地势平坦,灌溉方便,土壤耕层深厚,土壤肥力高,有机质含量大于1.2%,全氮含量大于0.06%,速效氮大于50mg/kg。速效磷大于30mg/kg,速效钾大于100mg/kg。
二、播种
1.良种选择与处理
优良品种是夺取小麦高产本因。一是选用与当地气候栽培条件相适应即选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二是选用与生产发展市场需要相适应品种,种子质量需达到一级以上,即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90%,种子含水量≤13%,如京9428、长4738、京太9923.种子处理时,于播前选择晴朗天气晒种,有利于种子后熟和早出苗。播前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全面进行杀虫、杀菌、闷种。
2.精细整地,深耕细耙
整地能创造一个良好土壤环境,是保证好苗和壮苗的基本措施。深耕要打破犁底层,耕厚25cm以上,细耙耱,达到上虚下实,无明显坷垃,无根茬杂物,无漏耕、漏耙。达到土地平整,墒情均匀,松紧适度为小麦根系创造良好土壤环境。
3.播期适量
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关键,必须适期播种,形成播期调整播量生产指导技术。常规播种,适宜播量12.5~22.5kg,适宜播期9月25日至10月10日。半精量播种 适宜播量12~15kg,适宜播期9月20日至10月1日。另外,播种量因品种、土壤肥力不同而有所差异,播种早,肥力高,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品种,适当减少播量,取播种下限;相的适当播量,取播量上限。
4.播种方式、深度
采用机械播种,行距15~20cm。播深3~4cm为宜,深浅一致,下种均匀,达到出苗迅速、苗齐、苗全、苗壮。
三、施肥
1.增施底肥,平衡施肥
施底肥与整地结合进行,底肥施用掌握增施有机肥、稳定氮、磷肥,增补钾肥,微肥,实行平稳配套施肥。高产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kg以上,中产亩施农家肥4000kg以上,碳铵30~50kg,磷肥40~60kg,钾肥5~10kg,硫酸钾1~2kg。将全部有机肥、磷钾肥、微肥基施,氮肥40%作基肥,其余氮肥用作追肥。
2.追肥
在施足底肥基础上,一般冬前返青期不追肥,追肥时间到起身至拔节期,部分高产地块可移至拔节后追肥,一般亩追尿素10~15kg。
3.叶面喷肥
小麦扬花后灌溉期间,选择晴天下午4点以后,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间隔7~10d连喷2~3遍,可保持叶片功能,提高粒重。
四、浇水
1.底墒水
小麦播种前造足底墒,田间持水量达70%以上,每亩定额浇水40m3,赶茬麦田提倡带茬造墒,一水两用确保适期播种。
2.越冬水
首先把握好时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进行,日平均温度在3~4℃,土壤表层夜冻昼消,先弱后壮,旺苗放在最后浇水。冬水春用,促进小麦返青及返青期正常生长
3.起身拔节水
起身拔节水是年后关键水,根据墒情和麦田长势,及时浇水。
4.浇透孕穗水
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对水分要求最迫切称“需水临界期”,水份不足将会造成大量小穗小花退化,影响成穗。
5.扬花灌浆水
抽穗至成熟,耕水量占总耕水量的1/3,尤其是灌浆阶段气温高,蒸发量大,对水分要求更为迫切,水利条件好可浇抽穗开花水和灌浆水两次,只能浇一次,应浇好灌浆水,时间选在扬花后10~15d进行。
五、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1.草害防治
麦田杂草防治要在小麦返青至拔节前。首先要及时中耕,人工拔除,采用化学防治时播娘蒿、婆婆纳、荠菜等杂草,可选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g/亩或75%苯磺隆干悬浮剂1g/亩,对水30~50kg喷雾防治,回回草等用72%的2,4-D丁酯乳油50mL/亩对水40~50 kg喷雾。
2.虫害防治
为害麦田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金针虫和蛴螬。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mL加水5kg之后喷洒在50kg的种子上,堆闷4h,晾干播种。
麦蚜,当百株蚜量达500头时,用药防治,方法是用2.5%敌杀死乳油10mL对水50kg,2.5%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kg/亩对水40kg均匀喷雾。
3.病害防治
(1)药剂拌种,小麦锈病、白粉病、全蚀病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75g对水2~3kg拌麦种50kg,晾干后播种。
(2)喷雾防治
锈病:当田间锈病发病率达5%时,用20%的粉锈宁乳剂30~50mL/亩或每亩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g对水50kg加水喷雾。
白粉病:当病茎率达10%时,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4~6g对水40kg,茎叶喷雾。
全蚀病:在小麦拔节期,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g对水50kg,近根喷浇。
干热风:用0.1%~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或3%过磷酸钙澄清溶液每亩喷50kg,在抽穗期和开花后两次喷施,能促进小麦灌浆,躲过干热风危害。
倒伏:对起身旺苗,用多效唑15%粉剂30g对水25kg,叶面喷洒,以防倒伏。
赤霉病:在小麦扬花期,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g对水50kg喷雾防治。
六、适时收获
肉鸡标准化生产技术探析 篇4
1 品种选择标准化
1.1 现代速生鸡选择标准
1.1.1 白羽肉鸡:
我国引入的此类鸡品种有加拿大雪佛公司的星布罗、美国艾维茵国际禽场有限公司培育的艾维茵、美国爱拔益加种鸡公司培育的爱拔益加、德国罗曼动物育种公司育成的罗曼鸡、法国伊沙育种公司培育的伊沙明星鸡等。目前饲养较多的一是艾维茵肉鸡:6周龄体重1.86 kg,料肉比1.85∶1;7周龄体重2.287 kg,料肉比1.97∶1;8周龄体重2.722 kg,料肉比2.12∶1;二是爱拔益加肉鸡(简称AA肉鸡):体重大、生长快、耗料少、耐粗饲、适应性和抗病力强,49日龄成活率达98%。商品代公母混养鸡,6周龄体重1.863 kg,料肉比1.78∶1;7周龄体重2.306 kg,料肉比1.96∶1;8周龄体重2.73 9 kg ,料肉比2.14∶1。
1.1.2有色羽肉鸡:
我国引进的此类品种有加拿大谢佛种鸡有限公司的红波罗肉鸡、澳大利亚狄高公司培育的狄高肉鸡等。其中商品代红波罗肉鸡具有三黄鸡特征,即黄喙、黄脚、黄皮肤,屠体皮肤光滑,味道好。全价饲料60 d体重可达2.2 kg,中等营养水平70 d体重可达1.8 kg,料肉比2.2~2.7∶1;狄高肉鸡又称特格尔肉鸡,TR83系(黄羽系)6周龄体重1.81 kg,料肉比1.88∶1;7周龄体重2.12 kg,料肉比1.95∶1;8周龄体重2.63 kg,料肉比2.07∶1。
1.2 优质黄羽肉鸡选择标准
1.2.1 优质黄羽肉鸡特点:
①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好,成活率高,易饲养。②年产蛋120~160枚,蛋重50~60 g,受精率、孵化率都比较高。③肉质鲜嫩,味道芳香,色泽鲜美。④适合于各种烹饪技术制作。如制作扒鸡、炖鸡、烧鸡。⑤长速慢,饲料报酬低。活母鸡长1.8 kg需90~120 d,快大型鸡只需42 d。⑥遗传性能稳定。与引进品种进行杂交一般有较好的配合能力,早期增重比地方品种提高40%以上。
1.2.2 优质黄羽肉鸡分类:
①快速型:主要市场为苏浙沪和安徽。49日龄上市体重1.3~1.5 kg。这些市场对长速要求较高,对“三黄”特征要求较为次要,黄羽麻羽黑羽均可。胫色有黄色、青色、黑色。1 kg左右的公鸡受欢迎。②中速型:以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要市场,特别是小母鸡受欢迎。要求80~100日龄上市,体重1.5~2 kg,冠红而大,毛色光亮,具有典型“三黄”特征。③优质型:以广西、广东为主要消费市场。要求90~120日龄上市,体重为1.1~1.5 kg,冠红而大,羽色光亮,胫细,羽色和胫色随鸡种和消费习惯而有所不同。这类鸡一般以地方纯土鸡为主。
1.2.3 优质黄羽肉鸡品种:
包括地方性优质黄羽肉鸡和杂交改良型优质黄羽肉鸡。常见的优质黄羽肉鸡品种有北京油鸡、广东惠阳胡须鸡、上海新浦东鸡、辽宁庄和鸡、浙江仙居鸡、广东岭南黄鸡、河南固始鸡和山东寿光鸡等10多个品种。
2 饲料配制标准化
优质黄羽肉鸡营养需要:黄羽肉鸡为我国所特有,其体型、增重、采食量、屠体性状等既与白羽肉鸡差异很大,也与蛋鸡不同。黄羽肉鸡的营养标准仍处于研究阶段,我国1986年制定的《鸡的饲养技术标准》,只给出了地方黄鸡的能量和蛋白质需要。目前在缺乏标准的情况下,黄羽鸡的营养标准可参考白羽肉鸡和黄羽肉鸡的生长特点适当调整。目前,黄羽肉鸡上市的体重为1.4~1.5 kg,优质型生长期为90 d,其营养需要与土鸡接近;快速型生长期为60 d,日粮营养水平略低于白羽肉鸡水平;普通型黄羽肉鸡一般为70 d左右上市,日粮营养水平介于优质和快速型之间。
饲料应选择大型饲料厂的产品。由于饲料在养鸡成本中占70%左右,因此饲料质量的好坏和价格的高低对养鸡效益影响很大,专业户选购饲料时,一要选择正规生产厂家,通过向其他专业户询问,对饲料厂家调查等进行判断;二要根据自己所养鸡种选择饲料类型,如果是快速型,一般选择510、511饲料进行两段饲养,如果是优质慢速型,一般选择510、511、512进行三段饲养。
3 肉用仔鸡饲养管理标准化
3.1 一般原则
第一,掌握肉用仔鸡的生长规律。肉用仔鸡在生长发育上,年龄愈小,相对增重愈大,饲料报酬高;相反,年龄越大,相对增重越小,饲料报酬逐步降低。另外,饲养期愈长,饲料转化逐步降低,因为鸡体重大了以后,新陈代谢降低,加上基础代谢消耗增加而降低了饲料的转化率。第二,确定最佳出栏时间。肉鸡的出栏体重是影响肉鸡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确定肉鸡最适宜出栏体重主要是根据肉鸡的生长规律和饲料报酬变化规律,其次要考虑肉鸡售价和饲料成本,当每天的饲料等费用总成本大于每天收入(市场价×日增重)时,肉鸡要及时出售。第三,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全进全出,就是在同一栋鸡舍同一时间只饲养同一日龄的肉用仔鸡,全部雏鸡在同一天开食,同一天出栏。其优点为:一是在一定时间内全场无鸡,进行全面消毒,既可消灭病原体,又杜绝新老鸡互相传染疫病;二是便于鸡群的管理和实施技术措施;三是全进全出制与过去连续式生产制度相比,肉鸡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成活率高。
3.2 肉用仔鸡饲养要点
一是确定合理的饲养规模。广大养鸡户应根据自身劳动力、资金、饲养技术、设备等条件,确定合理的饲养规模,一般以500~1 000只为宜;二是饲喂优质饲料。一只重2.5 kg的肉鸡,使用优质高档饲料,比使用中档饲料成本低0.5元左右,而且还可使饲养时间缩短7~8 d。因此,优质饲料不仅可以提高饲料报酬,而且还可使仔鸡提早出栏,降低成本;三是提高成活率。①接雏前应把所用工具充分清洗消毒,另外,预热室温至32~35℃,饮水温度达到20~25℃。②雏鸡的挑选。在饲养时,应挑选健雏。这样可以提高成活率。健雏的表现是:羽毛光亮,精神活泼,脐部收缩良好,挣扎有力。③及时开食和饮水。雏鸡送到目的地后,应先饮水(或白糖水),以使其恢复体力,然后休息2~3 h后再喂料,水中加入1‰高锰酸钾。④合理给温。刚孵出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差,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应合理给温,以防止鸡白痢的发生。一般温度要求是第一周32~35℃,以后每周降2~3℃,直至室内温度保持21℃。雏鸡散布均匀,活动自如,表示温度正常;如远离热源,张口呼吸,表示温度过高;如扎堆,则表示温度过低。⑤适宜的光照、密度和湿度。雏鸡1~2日龄给以24 h光照,以后23 h光照、1 h黑暗,以防止停电时拥挤死亡。光照强度不宜过大,以能采食为原则。白天如自然光照过强,应遮挡,防止出现互相啄斗和惊群。密度一般为30只/m2,以后逐渐降至每平方米15只左右。另外,应根据饲养方式、饲养效果,确定合理的密度。湿度1~2周为65%~75%,3周以后60%为宜。⑥良好的环境管理。除了保持正常温度、光照、密度外,还应加强通风,使舍内空气新鲜。另外,对垫料及时更换,饮水要清洁,防止贼风,帮助弱鸡饮水和吃食。⑦合理给料和饮水。1~3 d内每天给料6次,要做到少量多次,饮水中加糖、多种维生素。4~7 d内每天给料4~5次,饮水中加入维生素。8~14 d内每天给料3~4次,增加饮水器数量。15~21 d内每天给料3~4次,饮水清洁。22~35 d内每天给料3次,饮水清洁。36 d至出售,每天给料2次,饮水清洁。
3.3 疫病的防治
3.3.1 消毒:
一是物理消毒:①煮沸。在100℃沸水中煮沸15min。适用于针筒、玻璃器具等。②蒸气消毒。蒸气热量大,穿透力强,是一种可靠的消毒方法。③日光消毒。在日光下曝晒,紫外线杀菌。④焚烧消毒。适用于金属器、尸体、垫草和死胎等。⑤机械消毒。如打扫、洗涮、通风等。二是化学消毒。用化学制剂杀灭病原体。如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三是生物消毒。如粪便垫料堆积发酵消毒。四是卫生消毒。工作人员出入禽舍要洗衣、换衣、洗澡、消毒。饲料要妥善保管,防鼠咬、发霉、变质。禽舍要清扫、冲洗、喷洒、喷烧和熏蒸等。用具用0.3%~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后,再置于舍内用福尔马林熏蒸。鸡体用0.2%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0.1%新洁尔灭,育雏期7~10 d一次,育成期15 d一次。
3.3.2免疫接种:
免疫方法。①滴鼻点眼免疫。每只两滴,最好眼内一滴,鼻孔内一滴。不能同一眼或鼻孔两滴。②饮水免疫。适用于大群免疫。免疫前先停水2~3 h,冬季4~5 h,并预先将饮水器放入舍内,使水与室温相同,在饮水内加入0.3%脱脂奶粉,然后将疫苗加入桶内搅匀,给鸡饮水。饮水量5~7日龄6~8 mL;10~14日龄8~10 mL ;20日龄12~15 mL ;28日龄17~20 mL ;40~50日龄28~30 mL ;50日龄以上40 mL。饮水1 h内完成。③气雾免疫。在密闭的大群鸡舍内进行。④刺种免疫。在翼下无血管处刺种,如鸡痘。⑤注射免疫,如鸡Ⅰ系苗。
3.3.3 营养适宜:
要注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合理配给,保证鸡体健康,增强抵抗力。
3.3.4 科学用药:
标准化生产技术 篇5
阳曲县旱塬甘蓝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阳曲县地处忻定盆地与晋中盆地的脊梁地带,其中旱地31 192 hm~2,占耕地面积的93.2%.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较大、蒸发量较小、光能资源丰富,该地区适宜发展旱地甘蓝蔬菜产业,具有建成山西省蔬菜生产基地的基本条件.
作 者:郭尚 田如霞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030031刊 名:山西农业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200937(11)分类号:S635.04关键词:
标准化生产技术 篇6
1 优选品种
选择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市场需求较好的徐香、海沃德为主栽品种,稳定秦美面积,搭配发展红阳、金魁、金香、脐红、黄金果、金艳等新优品种,通过新建、高接换优等措施,逐步扩大眉县优良品种面积。对于中华等易感染猕猴桃溃疡病的品种应慎重发展,栽培时应适当集中,避免与美味品种混栽。发展观光旅游采摘的猕猴桃果园可选择软枣猕猴桃、毛花猕猴桃等即采即食、观花赏花等新特优品种。
2 规范建园
选择适宜地块(避免在行洪区、盐碱地、低洼地、风口建园),做好园地规划,栽前培肥地力。美味猕猴桃一般采用株行距3米×4米或3米×3米,亩栽80株;长势较弱的中华猕猴桃果园株行距采用2米×3米,亩栽植110株左右;所有果园,建园时按照8∶1比例配置授粉树;架型:幼树采用“T”型架,成龄树采用大棚架,架材要坚固耐用。
3 配方施肥
3.1 施肥原则
根据猕猴桃需肥规律,以有机肥(农家肥)为主,科学配比氮、磷、钾养分,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和生物菌肥,逐步减少化肥用量。
3.2 施肥标准
一般亩产2 000~2 250千克优质猕猴桃的果园每年亩施入优质农家肥4 000~5 000千克,纯氮20千克、纯磷14~16千克、纯钾16~18千克。
3.3 施肥方法
要逐步改变传统施肥方式,保护好猕猴桃的根系,采取多餐少食(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法,重点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通过灌溉系统或者利用打药机+施肥枪,将猕猴桃所需养分按一定比例溶于水进行施肥,具有显著节水、节肥、省工的效果)。
4 科学修剪
除伤流期外,以夏剪为主,对猕猴桃实行全年修剪。幼树、初果期树以促进生长,扩大树冠,加快成形为主;盛果期树主要以调节树体生长和结果,调节营养运输和分配关系,达到树势均衡生长,防止大小年,使之持续丰产、稳产、优质、高效。
4.1 留枝留芽量
一般每平方米选留1~2个结果母枝,每枝留芽量15~20个;亩留枝量控制在1 100个左右,留芽量20 000个左右。
4.2 抹芽、疏蕾、疏果
萌芽后及时抹除背下芽,生长不良的芽子,每隔15~20厘米留一结果枝;猕猴桃花蕾分离后及时疏除侧蕾,保留主蕾,强壮枝留5~6个花蕾,中庸枝留3~4个花蕾;花后7~10天开始疏果,疏除小果、畸形果、病虫果,隔半月后再检查定果1次。
5 充分授粉
充分授粉是猕猴桃提质增效的核心技术,猕猴桃雌雄异株,只有雄株花粉粒充分接触到雌花的柱头才能授粉受精,而且猕猴桃花粉粒大,依靠风力授粉效果不好,必须依靠人工授粉和昆虫授粉。在猕猴桃花期综合采用人工对花,自制授粉器、电动喷粉器授粉,果园放蜂等措施,加强授粉工作,提高猕猴桃质量,自备花粉量不足时可选购质量可靠的商品花粉进行授粉。有条件的果园可采用果园放蜂进行辅助授粉,一般选用黑蜂,经我中心多年试验观察,黑蜂在猕猴桃果园授粉效果比壁蜂、熊蜂、意大利蜂等要显著。
6 果园生草
幼园套种生育期短、浅根、矮杆、高效经济作物,盛果期果园在行间播种毛苕子、三叶草。长到3厘米以上时割草覆盖树盘,增加果园有机质,改善果园小气候(保湿、保墒,夏季降低果园温度减少日灼、冬季提高地温,),增加生物多样性(天敌)。目前眉县果园生草主要以种植毛苕子为主,一般在10月中下旬到11月上中旬或翌年3月底到4月中旬种植为宜,亩用种量3千克。
7 合理负载
要根据品种、树势、树龄确定合理的负载量。一般3米×4米栽植的徐香、海沃德果园,单株留果量控制在400~450个,一般单果重100克左右,亩产量控制在2 000~2 250千克;2米×3米栽植的红阳果园,单株留果量控制在100~150个,一般单果重70克左右,亩产量控制在750~1 000千克。
8 适期采收
猕猴桃采收过早,风味淡、口感差,营养价值低,贮藏期、货架期缩短,甚至贮藏烂库,不利于猕猴桃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眉县栽培的主要猕猴桃品种适宜采收期和采收指标为:(1)红阳:9月上旬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应在6.5%以上;(2)秦美:9月底至10月上旬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应在6.5%以上;(3)徐香:9月底至10月上中旬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应在6.5%以上;(4)海沃德:10月中下旬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应在6.5%以上。
9 病虫害防治
9.1 病虫
在确保果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天敌,综合利用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使用无公害植物源、生物源、矿物源农药,结合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安装杀虫灯、进行果实套袋、引进示范推广捕食螨等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生物防治新技术;
9.2 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加强风害、冻害、晚霜冻害、高温危害、水灾等预防;建立防灾减灾预警制度,采取各项预防措施减轻灾害损失,灾害发生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轻危害;积极参加农业保险。(风害预防:及时摘心,绑蔓;冻害预防:树干涂白,根颈培土,包杆,果园灌水;晚霜冻害预防:果园灌水、熏烟、喷防冻剂;高温危害预防:果园生草、合理利用杂草、及时灌水、果实套袋等)
10 生态示范
大力推广“果、畜、沼、草”生态模式,综合利用果园生草,畜粪、沼渣、沼液,枝蔓粉碎堆沤还田,生物防治等技术,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有机果品,确保猕猴桃果品质量和安全,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大田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 篇7
关键词:玉米,大田生产,标准化生产技术
1 整地
1.1 合理轮作选好茬, 旋翻深松细整地
玉米分为春玉米和夏玉米。目前, 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 春玉米只占10%左右, 其前茬一般为棉花、甘薯等作物, 这些地块一般要进行冬耕晒垡, 开春后再进行精耕细耙2~3次, 结合使用有机肥使土壤达到耕层深厚、土质疏松。夏玉米前茬一般为小麦, 由于作物连作茬口紧, 一般要求旋耕起垄 (也有少数板茬点播) , 整地质量不如春玉米高。从土地的种养结合角度考虑, 在连作几年以后应考虑轮作歇茬, 以达到加深耕层、培肥土壤的目的。
1.2 平整细碎标准高, 保墒更利把水蓄
土地精耕细作、平整细碎, 既利于玉米根系生长, 也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
2 选种
2.1 择优选种忌越区, 贪青晚熟不可取
玉米种产地与种植地经纬度要大致相同, 因日照长短、温差高低不同, 会造成大田玉米提前或推迟抽穗成熟, 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购种时引种单位更要抱着对百姓负责的态度, 严格把关。农民自己买种时也要多加小心,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2.2 播前先试发芽率, 精密播种成本低
在播种前要根据包装上说明做好发芽试验, 玉米种正常芽率为85%以上, 如果芽率低于85%, 则说明种子有问题, 应抓紧调换, 切莫到播种后发现出苗少再去找种子公司, 那样已经延误时间了。播种时一般2粒/穴即可, 这样既保证全苗, 也能节约种子用量, 可节约种子15~22.5kg/hm2。
3 施肥
3.1 因需测土配良方, 平衡施肥增地力
搞好配方施肥, 请当地农技站或土肥站对种植的地块土壤进行取样化验, 测出平衡施肥方案, 按照专家给出的配方表进行合理施肥, 这样既可增肥、增力;又可减少成本, 确实事半功倍。
3.2 农肥化肥配一起, 看清真假莫大意
在施肥过程中, 要注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一般有机肥用作基肥在整地时施入, 因为有机肥肥效释放慢需早施, 同时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 培肥地力, 值得大力提倡。现在有很多地块很少施用有机肥, 几乎成了“卫生田”, 长此以往会形成土壤板结, 改变土壤理化性状。这样的结果是使化肥越施越多, 且病虫害逐年加重, 并导致作物品质下降, 实不可取。另外, 购肥时一定要到正规厂家或农资连锁店购买, 真正用上放心肥, 以免上当。
4 播种
4.1 包衣处理防病虫, 催芽座水保苗率
玉米播前进行包衣处理, 现已被广大农户所接受。它的好处是:能有效防治病虫害, 含有微肥的剂型还可以防止作物缺素症等。总之, 使用包衣剂花钱少、效果好, 值得提倡。方法是按包衣剂说明将玉米放在特定容器内, 再将包衣剂放到玉米种上进行快速搅拌, 直至所有玉米种都均匀染上包衣剂为止, 晾干后即可播种。
4.2 把握农时适时播, 密度合理定株距
适时播种, 早得全苗, 对玉米大田生产至关重要。玉米属高秆作物, 根据其株型可分为紧凑型 (如郑单958) 、半紧凑型 (如农大108) 等。对于紧凑型品种密度可保持7.5万株/hm2, 半紧凑型品种密度可保持6万株/hm2, 一般要求高垄双行种植。
5 管理
5.1 查田补种要及时, 病老弱苗早分离
玉米播种后要及时查苗补种, 一般玉米长到2叶1心时即可间苗, 长到5叶1心时即可定苗。间、定苗时要及时将病苗、老苗、弱苗拔除, 力争做到苗全、苗壮。
5.2 铲地中耕不可少, 灭草增温更有利
玉米定苗以后, 就要及时进行中耕。中耕的好处是除草、保墒、提温, 一般应中耕2~3次, 每隔7~10d进行1次。
5.3 拔节追肥必深施, 量足助长要牢记
玉米一生需肥量较大, 因此一般要求2次施肥。第1次是播后20~25d追施拔节肥, 一般施尿素225kg/hm2、二铵150kg/hm2、钾肥120kg/hm2, 混匀追施。第2次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穂肥 (播后45d左右) , 根据玉米长势施尿素300~450kg/hm2或碳铵900~1 200kg/hm2, 追肥时一定深施覆土, 提高肥料利用率。
5.4 病虫防治不可少, 低毒农药勤使用
苗期以防治地老虎为重点, 确保全苗。在玉米粗缩病、花叶矮缩病发生区应避开褐飞虱、蚜虫的发生盛期, 并及时防治好两虫, 切断虫源体, 防治病毒病的传播蔓延。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1 500mL/hm2对水750kg/hm2喷雾, 连喷2次, 每次间隔7d。中后期要防治好玉米螟、粘虫、红蜘蛛、蚜虫及大小叶斑病等病虫害, 治虫药剂可用20%三唑磷1 500mL/hm2+4.5%高效氯氰菊酯900mL/hm2对水750kg/hm2喷雾;防病药剂可用50%多菌灵1 500mL/hm2对水750kg/hm2喷雾, 连喷2次, 每次间隔7d。在使用农药时要禁止使用高毒农药, 因为高毒农药一是毒性大, 容易造成人、畜中毒;二是残效期长容易滞留粮食作物体内, 人、畜食后极易造成危害, 导致人、畜致病。
5.5 正确使用调节剂, 搞好化控促高产
由于天气影响及前期玉米氮肥施用量较大, 容易引起植株徒长、节间过长现象, 影响玉米结实或造成倒伏, 搞好化学调控十分必要。用药时间选择在玉米大喇叭口期, 用国光牌玉米矮丰15袋/hm2对水750kg/hm2喷雾, 连喷2次, 每次间隔7d。注意用药要严格按照标准, 不得随意增减用量, 因为量大会影响玉米生长, 量少则达不到化控效果。
6 收获
6.1 蜡熟末期扒皮晒, 提质促熟水分低
一般玉米在果穗苞叶发黄后10d左右即可收获, 收获后将玉米扒皮晾晒, 待晾干后即可脱离。晾晒的好处是提高玉米品质, 促进后熟作用。
6.2 完熟收获快入场, 晒干水分再脱粒
对于高淀粉玉米一般以收获籽粒为目的, 可在充分成熟时收获, 收获后扒皮上场晾晒, 晒干后再行脱粒装袋。
参考文献
水稻插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篇8
本规程规定了水稻生产的育苗、插秧、本田管理、收脱谷及种子清选等技术要求。
二、育苗技术
1.壮苗标准
秧龄30~35天, 叶龄3.5~4.5片, 苗高12~14cm, 根数9~12条, 百株苗干重3g以上。
2.育苗前准备
⑴秧田地选择。要选择地势平坦, 背风向阳, 排水良好, 水源方便。
⑵秧本田比例。中苗1∶80~1∶100, 每公顷本田需育秧田100~120m2。
⑶苗床规格。推广大中棚育苗, 中棚育苗, 床宽5~6m, 床长40~60m, 棚高1.5m;大棚育苗, 床宽6~7m, 床长40~60m, 棚高2.2m, 步行道宽30~40cm。
⑷整地做床。提倡秋整地做床。春做床的早春浅耕10~15cm, 清除根茬, 打碎坷垃, 整平床面。
⑸备苗床土。夏天备床土, 伏天高温造肥, 消灭菌源、虫卵、杂草籽, 秋季倒细, 用编织袋装好, 放在避雨处存放, 第二年育苗前铺施在床面上。
3.种子处理
⑴品种选择。选用中早熟的空育131为主栽品种。
⑵晒种。浸种前选晴天晒1~2天, 每天翻动3~4次。
⑶筛选。筛出草籽和杂质, 提高种子净度。
⑷选种。用比重1.08~1.10的盐水选种, 用鲜鸡蛋测定密度, 捞出秕谷, 再用清水冲洗种子。
⑸浸种消毒。把选好的种子用10%施保克5000倍液侵种。
⑹催芽。将浸泡好的种子在温度30~32℃条件下高温破胸。
4.播种
⑴播种机。选用手动式播种机, 价格低廉、效率高, 采用该播种机要求种子脱芒, 播前脱水, 以保证播种质量。
⑵播期。当日气温稳定通过5~6℃时开始播种。高产播期4月10日~20日。
⑶播量。要坚持稀播种。发芽率在90%以上的种子, 每平方米播芽种250~275g。
⑷预防地下害虫。水稻浸种后用35%丁硫克百威粉剂, 每千克种子 (芽种) 用药8g拌种, 然后播种。
⑸压籽。播种后拍压种子, 使种子三面入土。
⑹覆土。用过筛无草籽的疏松沃土盖严种子, 覆土厚度为0.5~1cm。
5.秧田管理
⑴温度管理。a.播种到出苗期密封保温。b.出苗至1叶1心期注意开始通风炼苗, 棚内温度不超过28℃。c.秧苗1.5~2.5叶期, 逐步增加通风量, 棚温控制在20~25℃, 严防高温烧苗和秧苗徒长。d.秧苗2.5~3叶期, 棚温控制在20℃以下, 逐步做到昼揭夜盖。e.移栽前全揭膜, 锻炼3天以上, 遇到低温时, 增加覆盖物, 及时保温。
⑵水分管理。采用微喷设备, 每个喷头辐射半径3m, 需配备井、泵等喷灌设施。a.秧苗2叶期前原则上不浇水, 保持土壤湿润, 当早晨叶尖无水珠时补水, 床面有积水要及时晾床。b.秧苗2叶期后, 床土干旱要在早或晚浇水, 一次浇足浇透。c.揭膜后可适当增加浇水次数, 但不能灌水上床。
三、插秧技术
1.本田耕整地
⑴耕翻地。土壤适宜含水量为25%~30%, 耕深为12~15cm。有条件的可采用耕翻、旋耕相结合的方法, 以翻一年、旋二年周期为宜。要达到土壤细碎、地面平整、耕深一致、不漏耕、不重耕。
⑵整地前要清理和维修好灌排水渠, 保证畅通。
⑶修建方条田, 实行单排单灌。池子面积以700~1000m2为宜, 减少池埂占地。
⑷泡田。5月上旬放水泡田。
⑸整地。旱整地与水整地相结合。旱整地要旱耕、旱平、整平堑沟, 结合泡田打好池埂, 水整地要在插秧前3~5天进行, 使用354配打浆平地机一次作业达到整平耙细, 做到池内高低不过寸, 肥水不排出。也可白茬地浸泡5~7天后直接采用该机械进行打浆平地作业。
2.插秧
⑴插秧时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13℃时开始插秧, 具体时间为5月10~20日, 不插5月25日以后秧。
⑵插秧规格。9×3寸或9×4寸, 每穴3~4株为宜。
食用玫瑰(墨红)标准化生产技术 篇9
光照充足;通风;周边有不间断水源,且排灌方便;周边植被丰厚,无化工、火电、矿厂等空气污染源,尤其是上风口;周边三公里,或水源流域无排污现象;要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交通方便,产品运输便捷。
2 种苗选择
种苗要求外观上壮实、具有1~3分枝,根系发达、分布均匀、完整,无病、无虫;植株壮实挺拔,枝叶无损伤,无病、无虫;内在质量上植株种植后整体生长正常,无花叶等病毒病病症。
3 规范种植
为促进食用玫瑰“墨红”高产稳产,有利于控制病虫害、杂草抑制、水肥管理等,采用单墒双行梅花形种植既能合理利用土地,又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值。
株距60cm,单墒双行间距50cm,双墒同一侧的两行间距120cm,1150~1200株/亩。
适当深栽和斜栽可保水并促进花枝萌发,第一年种植覆盖地膜可保水和控制杂草。
4 水肥管理
4.1水分管理
“墨红”种植需水量大,充足的水分能加速植株生长,有利于养分的充分吸收,提高鲜花产量。
田间水分管理要求耕作层土壤湿润,但沟间忌积水,一是控制田间病害,二是田间鲜花采收操作困难,尤其注意雨季排水。
4.2肥料管理(表1)
5 修剪
促进萌枝,提高产量;控制合理的株型结构,保障充足的光合效能;弃除病虫枝叶;更新换代、培养株型;
花期修剪:采花后沿花枝5小叶上端剪除,不间断修剪;剪除单枝(上部已采收大量花朵,无新枝萌生的枝条);剪除病、虫、基部细弱枝;剪除植株中部低矮过密的枝条;剪除徒长枝,均衡植株冠型,促进分枝。(表2)
6 病虫害
按照食品安全要求,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加强预测预报,做好防治工作。
一是开展以农业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加强肥培,增强抗病虫能力,清除病虫源等有效措施;二是开展优化防治,做到科学用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三是积极保护天敌,应用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具体防控措施:(虫害物理防控、病害化学防治、冬季综合防控),干季以蚜虫、地老虎为主;干湿季节交替以白粉病、灰霉病、霜霉病为主;雨季主要防控白粉病、灰霉病、黑斑病;结合种植地、种植规划、田间管理等综合防控病虫害
7 鲜花采收
“墨红”鲜花的采收标注为花蕊刚外露 时 ; 采收时根 据天气情况 、加工用 途等适时 调整采收时期。
加工用途:制作干花辦,需要在花蕊外露前采收,花瓣厚实;制作鲜花饼,花蕊外露时采收;加工玫瑰酱,花蕊外露后采收,花瓣含水量偏低;
采收时间:晴天上午7:00~10:00采收;凌晨有雨可前一天旁晚或下午采收;上午有雨可推迟到第二天采收;连续阴雨天气淘汰病害严重花朵,筛选质优花朵采收。(图1)
8 杂草管理
适时清除田间杂草,尤其是墒面的杂草,防控病虫害、减少养分流失,确保植株健壮生长。准确把握杂草繁殖生长规律,适时操作,在控制杂草的同时,合理安排劳动力投入。
杂草控制在种植第一年难度较大,墒面采取人工清除的同时,沟间可采用除草剂“精喹禾灵”进行除草;禁止使用“草甘膦”、“百草枯”等除草剂。(表3)
寒地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 篇10
1 种子及其处理
1.1 品种选择
玉米品种的选择原则是, 在现有的基础上, 本着退一个积温带种植的原则, 保证霜前5~7 d正常成熟, 根据当地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 按省品种推广区域化的要求。目前生产上适合富锦市种植的优质、高产适应性强及抗病性强的硬粒品种, 东、南部镇第三积温带区可选择哲单37、绥玉7、绿单1、郝玉20、垦玉6、垦单9、绥玉15、绥玉12等品种, 西部镇第二积温带区可选用吉单27、龙单38、绥玉10等品种。各地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良品种栽培, 严防越区种植。
1.2 种子质量
种子纯度不低于98%, 净度不低于98%, 发芽率 (幼苗) 不低于85%, 含水量不高于16%。
1.3 种子处理
1.3.1 晒种播种前将种子晾晒2~3 d。
1.3.2 试芽播种前15 d进行发芽试验。
1.3.3 药剂处理
(1) 种子处理。可选择质量分数为2%的立克秀拌种剂, 或质量分数为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按种子量的0.3%~0.4%拌种。 (2) 浸种催芽。将种子放在40℃温水中浸泡8~12 h, 然后捞出置于20℃~25℃室温条件下进行催芽, 每隔2~3 h将种子翻动1次, 在种子露出胚根后, 置于阴凉处炼芽, 待播。
2 选地选茬与耕整地
2.1 选地
选择耕层深厚, 肥力较高、保水、保肥及排水良好的地块。
2.2 选茬
选择大豆、小麦、马铃薯、玉米等肥沃的茬口, 忌选甜菜、葵花、烟、白菜等耗肥量大的前茬。
2.3 耕整地
2.3.1 秋整地起垄
耕深20~23 cm, 做到无漏耕, 无大坷垃, 及时起垄, 垄距60~70 cm;起垄后及时镇压, 做到翻、耙、起垄与镇压连续作业。
2.3.2 秋翻春起垄早春耕层化冻14 cm, 顶浆起垄。
2.3.3 深松起垄先松原沟, 再破原垄台, 最后合新垄, 及时镇压。
2.3.4 耙茬起垄一般适用于大豆茬, 先灭茬, 深松垄台, 后扶原垄、随后镇压。
实施以深松为基础, 松、翻、耙、旋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 3年深翻1次。
3 施肥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做到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合理搭配。参考施肥量为:每1 hm2施用含有机质8%以上的农肥30~40 t, 结合整地撒施或条施夹肥。化肥分底肥和追肥施用, 每1 hm2施入底肥量为64%的磷酸二铵125~150 kg, 尿素75~100 kg, 质量分数为50%的硫酸钾75~100 kg, 缺锌地块底肥适当施入锌肥。追肥:每1 hm2施尿素150~200 kg。注意施种肥时, 应种、肥分开施入, 将肥施于种下5 cm, 侧3 cm处, 以免烧种、烧苗。
4 播种
4.1 播期
地温稳定通过5℃~6℃时抢墒播种, 富锦市玉米高产播期一般在4月25日—5月5日, 东部地区为5月1日—5月5日, 西部为4月25日—5月1日。
4.2 种植方式
根据富锦市的自然条件, 除正常小垄直播方式外, 还可选用以下几种种植方式。
4.2.1 大双直2垄改1垄, 由65~70 cm垄变130~140 cm垄, 垄上双行, 大行距为90 cm, 小行距为40~50 cm。
4.2.2 间种
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状况, 通过充分利用边际效应, 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的一种技术措施。 (1) 粮油型间作模式。主要选择玉米与大豆等作物, 采取4∶6, 4∶4或其他适合机械作业形式间作。 (2) 粮经型间作模式。主要选择玉米与芸豆、红小豆等作物, 采取4∶6或4∶4等形式间作。 (3) 粮菜型间作模式。主要选择玉米与马铃薯, 采取4∶2间作。
4.2.3 比空每种2条垄空1条垄, 或4垄空1垄。
4.3 播法
人工催芽埯种的, 土壤含水量低于20%的地块坐水埯种, 土壤含水量高于20%的地块可直接埯种;垄上机械精量点 (穴) 播的, 可在成垄地块, 采用机械精量等距点播。播种做到深浅一致, 覆土均匀, 镇压后播深达到3~4 cm。
4.4 密度
富锦市玉米大部分为株型繁茂的品种, 机械播种保苗可在5.5万~6万株/hm2, 人工播种可在5万~5.5万株/hm2, 株型紧凑的可适当增加密度。按种植密度确定播种量, 机播的播量为38~45 kg/hm2, 人工埯种的播量为35~40 kg/hm2, 埯种地块, 播后及时镇压;坐水埯种地块播后隔天镇压;机械播种随播随镇压。
5 田间管理
5.1 前期管理
5.1.1 查田补栽
出苗前及时检查发芽情况, 如发现粉种、烂芽, 要准备好补种用种或预备苗, 出苗后如缺苗, 要利用预备苗或田间多余苗及时坐水补栽。
5.1.2 铲前深松趟地出苗后要进行深松或铲前趟一犁。
5.1.3 定苗3~4片叶时, 要将弱苗、病苗、小苗去掉, 一次等距定苗。
5.2 中期管理
5.2.1 铲趟头遍铲趟后, 每隔10~12 d铲趟1次, 做到3铲3趟。
5.2.2 虫害防治
(1) 黏虫。6月中下旬, 平均100株玉米有50头黏虫时达到防治指标, 可用菊脂类农药防治, 用量为300~450 m L/hm2, 加水450 kg喷雾, 或人工捕杀。 (2) 玉米螟。防治指标为百秆活虫80头虫。高压汞灯防治:时间为当地玉米螟成虫羽化初始日期, 每晚9时到次日早4时, 小雨仍可开灯。赤眼蜂防治:于玉米螟卵盛期在田间放两次蜂, 每1 hm2放蜂4.5万头。Bt乳剂防治:在玉米为心叶末期 (5%抽雄) 用2.25~2 kg/hm2的Bt乳剂制成颗粒剂撒放, 或兑水450 kg喷雾。封垛防治:4月—5月玉米螟醒蛰前, 用白僵菌粉封垛处理。
5.2.3 化学除草
苗前封闭除草每1 hm2选用体积分数为90%的乙草胺1.5~1.8 L, 或体积分数为72%的异丙甲草胺1.5~2 L, 或体积分数为96%的精异丙甲草胺1.5 L防除禾本科杂草, 同时可以加入质量分数为75%的噻吩磺隆 (宝收) 15~25 g, 或者体积分数为72%的2.4—滴丁酯750 m L防除阔叶杂草。禁止使用长残留除草剂。
5.2.4 打丫子及时掰掉丫子, 避免损伤主茎。
5.3 后期田间管理
5.3.1 应用化控剂在抽雄前3~5 d, 每1 hm2用化控剂375 m L, 对水喷于顶部叶片。
5.3.2 放秋垄8月上、中旬放秋垄拿大草1~2次。
5.3.3 站秆扒皮晾晒玉米蜡熟后期扒开玉米果穗苞叶晾晒。
6 收获
玉米收获不能过早, 以防减产, 可在完熟期收割, 尽量促进籽粒后熟, 增加粒质量。
摘要:玉米产业是富锦市的支柱产业, 玉米种植深受各级政府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注;玉米在寒地稳产、高产, 必须采取科学的、标准化的生产技术来保证。
标准化生产技术 篇11
1 适宜的栽植密度
红阳猕猴桃宜用“T”型架,株行距为1.5~2米×3~3.5米,亩栽植115~140株。选择和红阳花期一致雄株做授粉树,雌雄株比例为8∶1。
2 土肥水管理
2.1 幼树期肥水管理
施肥:结合灌水,每株施复合肥50~100克。秋季或发芽前要饱施有机肥、油渣和复合肥等。
灌水:一般年灌水4次。若遇天旱时注意勤灌水。
间作套种:1~3年生幼园行间空隙较大,可适当种植药材、油菜、玉米、小麦等。
开沟扩盘培肥地力:栽苗后,头1~2年冬要沿树盘两边开挖深度50~60厘米沟槽,埋入秸秆、麦草、锯末、土肥、复合肥等,让其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促进旺盛生长。
2.2 盛果期肥水管理
(1)施肥。
①基肥。在秋季采果后落叶前,亩施腐熟牛粪等有机肥2500~3000千克,加过磷酸钙40~50千克。施肥深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可在树盘周围开环状圆形沟,施入有机肥,也可不开沟,将厩肥与化肥撒在地表面,浅锄复土,将肥料施入,施肥后浅灌水。
②追肥。2月下旬至3月上旬发芽前施入萌芽肥,以速效肥为主,每株生物有机肥1千克加尿素0.5千克;4月中旬施促花肥,每株生物有机肥1.5千克+尿素0.2千克;5月下旬追施膨大肥,每株施氮磷钾复合肥1.5千克,以使果实迅速膨大,枝梢生长旺盛。7月下旬施入优果肥,以磷钾肥为主,株施复合肥或复混肥0.6千克。
③叶面喷肥。全年喷布3~4次,生长前期尿素250~300倍液;中后期磷酸二氢钾250~300倍液。生长期每周可喷施沼液1次,有利于增加叶面营养,提高树体抗病性,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
(2)水分管理。生长期要求土壤湿度保持在80%左右,果实迅速膨大期视土壤墒情可灌水2~3次;果实缓慢生长期至成熟期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状况可适当灌水;注意采收前20天左右应停止灌水,以免引起后期果子软化皱缩,影响产量和品质;越冬前应灌1次透水,采用小沟灌、隔行灌和滴灌、渗灌、微喷等,不可大水漫灌。雨季注意排水,做到雨停地干。
(3)果园生草。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树盘或全园种植优质绿肥,种三叶草和毛苕子。亩种三叶草种子1千克,或毛苕子2~2.5千克,可于10月上旬至10月底秋播或4月上中旬春播,以提高土壤有机质。
3 花果管理
(1)疏蕾。在4月上中旬侧花蕾分离后开始进行疏蕾。一般先疏除基部的幼小蕾,尽量保留结果枝中部的花蕾。疏除较小的花蕾和畸形蕾。结果母枝上每侧间隔15~20厘米留一个结果枝,将结果母枝上过密的、生长较弱的结果枝疏除,保留强壮的结果枝。将保留的结果枝上的全部侧花蕾,以及畸形蕾、病虫危害蕾全部疏除,一般强壮长结果枝留4~5个花蕾,中庸结果枝留3~4个花蕾,短果枝留1~2个花蕾。
(2)充分授粉。
①对花授粉:在开花期每天上午7—10时,人工摘一个雄花直接蘸5~6个雌花,连续授粉3~4天。
②采集花粉授粉:早晨6—8点钟(阴天8—10时)采集即将开放或半开的雄花,采摘下的雄花,用牙刷、剪刀、镊子等取花药平摊于纸上,在25~28℃下放置20~24小时阴干,花粉散出过筛,贮藏于玻璃容器中,花粉应贮放于阴凉干燥处,48小时内授完效果最好。
贮藏的花粉可采用毛笔点授、娃哈哈奶瓶喷授、医用针管粘授等方法,或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商品花粉,用授粉枪授粉,纯花粉可对滑石粉稀释50倍授粉。
(3)疏果定果。
疏果在盛花后2周左右开始,首先疏去授粉受精不良的畸形果、扁平果、伤果、小果、病虫危害果等,保留果梗粗壮、发育良好的正常果。一般生长健壮的长结果枝留3~4个果,中庸结果枝留2~3个果,短果枝留1个果,每平方米架面留果20个左右,每株大约留果150~200个果,按平均单果重80克计算,每亩产量控制在1000~1500千克。
4 果实套袋
在眉县红阳适宜的套袋时期为6月上中旬至6月底,过早易对果柄造成伤害,影响果实增大。套袋前首先要喷1次杀虫杀菌剂,可选用70%福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功夫1000倍液防治褐斑病、灰霉病和小薪甲、蝽象等危害,等药剂风干后立即套袋。袋子选用160厘米×110厘米规格的浅褐色单层木浆纸袋,果袋底部不封口。套袋前一天将要用的纸袋口在水中蘸湿3厘米,套时将纸袋口吹开,把果子放入袋中间,然后将袋口打折到果柄部位,用扎丝轻轻扎住,注意不要把扎丝扎到果柄上。
5 病虫害综合防治
红阳猕猴桃树势弱、叶片小,抗病力较差,特别要注意猕猴桃溃疡病、花腐病和褐斑病的预防工作。防治上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办法,加强树体管理,合理负载,原则上全年做好5个关键防治时期:一是冬季清园,树干刷白,全园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二是萌芽前全园喷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噻菌酮,及时剪除溃疡病病枝,涂抹噻霉酮杀菌保护剪口;三是花前喷菌毒清、农用链霉素等杀菌剂1次;四是花后全园喷功夫加多菌灵或福星防金龟子、叶蝉和红蜘蛛虫害和叶部病害;五是抓好采果前、采果后、冬季修剪后、落叶后的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工作,全园进行药剂喷施,可选用农用链霉素、菌毒清、施纳宁、噻菌铜、氢氧化铜等药剂。
6 科学修剪
(1)冬季修剪。一般在12月中旬至元月底进行,疏除过密枝、交叉枝、重叠枝、病虫枝、适量短截。对长果枝剪留8~12个芽,中果枝剪留7~9个芽,短果枝剪留4~6个芽,短缩状果枝可以不短截。结果母枝必须及时更新,结果枝长中短结合,单株留芽量控制在200芽左右。
(2)夏季修剪。主要集中在4月至8月,重点是控制徒长枝,疏除无用枝。红阳猕猴桃树冠紧凑,新梢生长量小,枝细而柔软。生长季节注意适当摘心,少抹芽,多留枝。
7 适时采收
一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5%以上时为采收适期,红阳猕猴桃在眉县地区采收时间在9月上旬,坚决制止早采,避免果实品质差,不耐贮藏。采收时,要轻采、轻放,小心装运,避免碰压伤。
民乐红梨标准化生产技术 篇12
1 建园
1.1 园地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100cm以上, 土壤p H6.5~8, 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建园, 园地周围无污染源。
1.2 园地规划与设计
建园前要对园地整体规划, 设防护林、道路、排水及灌溉渠道、并且配好授粉种树及其它的防护措施, 绘制出勘察平面图。
1.3 栽植密度
半山地将行的距离采用4~5m×5~6m, 川坝地将行的距离采用5~6m×6~7m。
1.4 栽植方向
建园栽植时行向以南北向进行栽植, 山地果园结合地形以高线形为准定植。
1.5 栽植方法
按株行距开挖深宽各0.8~1.0m的生产沟 (坑) 将表土与底土分开放两点, 在沟底铺30cm以上麦草 (稻草或其它植物秸秆) 并施入腐熟好的农家肥, 将农家肥与表面熟土拌均匀回填, 及时浇灌定植水, 待水分下渗后, 踏实栽植苗木回填底土, 底土以树行为中线, 形成高5~10cm的宽70~80cm的垄, 垄上覆黑地膜, 起防草保墒集雨作用。
2 栽培管理
2.1 土、肥、水管理
2.1.1 土壤管理
秋季落叶后至土壤解冻前进行果园深耕, 深度15~20cm, 耕种后及时耙平, 在生长季节尤其是雨季对树盘及树行及时中耕除草, 松土保墒。幼树行间可间作大豆、马铃薯、西瓜、蔬菜或绿肥等低杆作物切忌山麦和高杆作物。树盘内覆草, 覆盖厚度15~20cm。
2.1.2 施肥
施肥时间:基肥以秋季秋稍停长时进行, 以腐熟好的农家肥为主, 适量地加速效化肥。土壤追肥时期以露芽后开花前, 花芽分化期、果实迅速膨大期和采收后落叶前进行, 生长前期氮肥为主, 生长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花芽形成分化前, 果实膨大期间和果实采收后各喷一次300倍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水溶液。
施肥方法:以沟施、穴施为主。施肥量:幼苗时每公顷3000~6000kg农家肥, 追肥每公顷尿素75~150kg (每亩5~10kg) ;盛果期施肥量按施肥种类和结果量而定, 一般每100kg梨果需纯氮0.5kg, 五氧化二磷0.3kg;氧化钾0.5kg, 基肥应为施肥总量的70%以上, 有条件的果园应以树体营养诊断为准, 按配方施肥, 确以提高肥效, 确保优质生产。
2.1.3 灌水
在发芽前, 落叶后、果实膨大前和土地封冻前各浇一次水, 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在60%~80%。灌水方法以沟灌、畦灌、管灌或滴灌为主。
2.2 花果管理
2.2.1 疏花
红梨以中短树枝结果为主, 每25cm左右一个花芽, 过量花芽适当疏剪, 培育成结果枝, 为防止霜冻, 每花序应留2~3个单花。疏除中心花。
2.2.2 授粉
红梨的次花结实力属中等, 为保证丰产, 需人工辅助授粉或配置合理授粉树。人工辅助授粉时, 选择冬果梨、早酥梨、巴梨的花朵采集, 以花朵呈气球状时采集, 去掉花瓣, 收集好花药, 置干燥、通风处、湿度保持在20~25, 待花粉萌出后, 去掉杂质, 收在小瓶内, 用橡胶头塞住, 于冬红梨开花期内人工辅助点授。
2.2.3 防霜冻
及时根据气象信息预报气象动态, 当花期或幼果初期遇低温霜冻时, 对果园进行灌水, 黎明1~2时烧麦草放烟防霜冻。也可喷施防冻剂, 或应用防霜烟雾机进行防霜冻。
2.2.4 疏果
落花后20d内疏果, 疏除畸形果、病虫果, 保障在结果枝上每25cm左右有一健壮端正果为宜。
2.3 整形修剪
2.3.1 整形修剪时期
冬剪在落叶后至萌芽前进行, 生长期修剪在秋梢萌发前进行。
2.3.2 主要树形
红梨干性强, 成枝力、萌芽力均高。一般多选小冠主干疏层形结构树体。主干高80cm左右, 树干高在4m~5m以内, 分3~4层主枝, 层间距在100~150cm左右, 一层选择3个, 2层3层各选2个, 4层选一个, 其上落头, 控制树高。主枝的角度70~80度。每个主枝上留3~5个侧枝可直接按空间错落配置结果枝组实行小冠树形, 树高应控制在4m以内, 在主干上直接培养结果枝组, 每个枝组按方位空间错落定留, 枝组间距60~80cm。主枝的角度80~90度, 让树体呈自然细长纺锤形。
2.3.3 整形修剪要点
1~4年生树的整形修剪:定干高度80~90cm, 剪口下留8个左右饱满芽, 每年按树体结构辅养各层主枝, 在主枝上先配侧枝或结果枝组。延长枝, 中心干剪留的长度为60cm左右, 侧枝长度为40~50cm, 结果枝组选择枝长30~40cm的枝, 不短截, 其余枝作辅养枝和临时性结果枝保留、有空间留、无空间疏。使长枝比例在10%~15%, 枝组处理方法采用开角、拉枝、控制旺长, 促进结果。
初果期树的修剪:继续培养各级骨干枝扩大树冠, 控制树高在4~5m内, 同时加大对主枝侧枝角度的开张, 控制辅养枝, 疏除过多重叠枝, 内膛直立旺长枝。对结果枝组的培养以先截后放或先放后缩的方法, 按空间大小控旺促壮培养, 大、中、小型结果枝组。
盛果期树的修剪:及时更新结果枝组, 留强去弱, 有空间放, 无空间缩, 当树高达4~5m时及时落头控制树高, 对连续结果两年以上的果台枝及时短截, 对发两个的果台的枝截上留下留短, 按枝修剪, 对主枝、侧枝的背上旺长枝及时疏除。
3 病虫害防治
3.1 主要病害
民乐红梨主要病害有:梨黑斑病、梨黑星病、梨腐烂病、梨轮纹病、赤星病。
药物防治:梨黑斑病喷施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10%多抗霉素 (宝丽安) 600~800倍。梨黑星病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1∶2∶200~250波尔多液 (雨季到来前后) 。梨腐烂病交替施3~50Be石硫合剂 (冬季及发芽前喷施) 、腐必清原液涂抹。梨轮纹病交替喷施9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1∶2∶200~250波尔多液。赤星病喷施10%苯醚甲环唑1000~1500倍、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
3.2 主要虫害
民乐红梨主要虫害有:梨木虱、梨黄粉虫、康氏粉蚧、梨大食心虫、梨小食心虫。
梨木虱交替喷施1.8%阿维菌素乳油4000~6000倍、10%吡虫啉可湿性粉3000~4000倍、20%甲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梨黄粉虫交替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50%抗蚜威超微可湿性粉剂3000倍。康氏粉蚧在各代若虫孵化期喷施药剂进行化学防治, 建议交替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20%杀灭菊酯乳油2000~3000倍。梨大食心虫交替喷施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梨小食心虫交替喷施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25%灭幼脲3号2000倍液。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民乐红梨露地生产的建园、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出的标准化生产技术。
关键词:梨,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民乐
参考文献
[1]牛鹏斐, 王红军.红梨的开发价值与栽培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09.5.
[2]李俊梅.云南红梨丰产栽培技术[N].云南科技报, 2010, 09, 03 (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