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灌肠治疗

2024-06-07

保留灌肠治疗(精选10篇)

保留灌肠治疗 篇1

摘要:[目的]对比传统大量不保留灌肠和改良小量不保留灌肠治疗老年便秘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清洁灌肠治疗的老年便秘病人按就诊序列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行滴注式小量不保留灌肠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量不保留灌肠, 比较两组病人的灌肠效果。[结果]观察组灌肠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一次性吸痰管改良小量不保留灌肠法可明显提高灌肠效果, 易被病人接受。

关键词:便秘,小量不保留灌肠,吸痰管,护理

老年人由于腹部肌张力降低和结肠平滑肌松弛, 使肠蠕动减弱, 易发生便秘, 老年病人因排便困难又可以诱发或促进原有疾病发展, 为了更好地解除病人的痛苦, 常使用清洁灌肠的方法来进行辅助治疗, 但传统的灌肠法因灌肠效果不佳, 灌肠液不易保留, 保留时间短等不足而影响灌肠效果。鉴此, 2009年开始, 我科采用改良的小量不保留灌肠治疗便秘病人,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5月住院发生排便困难者, 经局部肛塞开塞露及服用缓泻剂无效的病人100例, 男82例, 女18例, 年龄78岁~97岁, 平均85.5岁。将100例病人就诊序列编号, 单号为观察组, 双号为对照组, 每组50例, 两组病人年龄、疾病轻重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灌肠法

用塑料瓶装生理盐水250 mL (1瓶) , 50 mL注射器1副, 抽弃瓶内注射液100 mL, 抽吸开塞露100 mL加入瓶内, 消毒瓶口, 插入一次性输液管, 分离头皮针, 连接一次性吸痰管, 把灌肠液挂于距离床缘40 cm~60 cm高处, 排气后关紧调节器, 用液状石蜡润滑吸痰管前端15 mL~20 mL, 分开臀部暴露肛门, 将吸痰管轻轻插入17 cm~20 cm而达乙状结肠处[1], 打开调节器至灌肠液全部注入, 用卫生纸包住管端拔出, 帮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嘱病人尽量保留溶液20 min~30 min再排便。

1.2.2 对照组灌肠法

采取传统大量不保留灌肠方法, 病人取左侧屈膝卧位, 灌肠器距肛门40 cm~60 cm, 肛管插入7 cm~10 cm, 灌入溶液量800 mL~1 000 mL, 观察灌肠过程中病人反应与排便情况。

1.2.3 疗效判定

有效:大便充分软化, 完全排出, 便秘解除, 病人感觉舒服;无效:用药后未排便或仅排出少量大便, 多为灌肠液, 便秘未解决。

1.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5版本统计软件行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经秩和检验, P<0.01。

3 讨论

老年病人由于进食量少, 活动量小, 结肠平滑肌松弛, 肠蠕动减弱, 亦出现便秘。有文献报道, 由于老年人肛门括约肌松弛, 结肠内容纳灌肠液的能力较低, 传统灌肠法应用的肛管短而粗, 插入时刺激大, 增加病人痛苦, 经常边灌边流[2]。改良的小量不保留灌肠与传统灌肠相比:①操作简单易行、均采用一次性材料、价格低廉、经济实用、安全可靠。②减少了消毒灭菌程序、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③一次性吸痰管较肛管管径小且相对柔软, 对肛门刺激小。输液调节器可控制灌注速度, 对肠黏膜刺激小, 可减轻病人不适, 使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④灌肠液保留充分, 无液体外渗, 插管15 cm~20 cm到达乙状结肠处, 防止灌肠液外渗, 避免了灌肠液边进边往外流的现象。⑤软化粪便充分, 排便及时。

综上所述, 改良的小量不保留灌肠法安全、舒适, 消除了病人紧张、畏惧心理, 乐于配合, 达到有效灌肠目的[3]。此方法取材方便, 操作简单, 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方.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4.

[2]朱平华, 林萍.甘露醇加开塞露保留灌肠治疗便秘[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5) :367.

[3]刘玉玲.采用一次性输液器行清洁灌肠的护理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6, 12 (16) :2204.

保留灌肠治疗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6例均为2013年2月~2013年10月的住院患儿。其中男44例,女22例。<1岁15例,1~4岁51例。轻度脱水48例,中度脱水16例,重度脱水2例。腹泻次数5~8次/d55例,>10次/d11例。6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呕吐。

1.2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给予抗炎、支持、对症、补液等综合治疗,并在腹泻间歇期给予中药保留灌肠。

1.3 中药基本方剂:苍术10g,茯苓10g,半夏6g,附片10g,肉桂6g,枳壳10g,白芍10G,甘草6g。1岁以下小儿量酌减,水煎成200ml药液备用。

2 护理方法

2.1 灌肠前期准备工作

2.1.1 灌肠使用物品的准备:

将煎好中药加热至40℃左右,抽吸于50mL注射器中,根据患儿的年龄选择合适的肛管,一般以12~14号肛管为宜,过粗易损伤直肠下端黏膜,过细导管柔软不易插入肛门。

2.1.2 患儿灌肠前的准备:

在患儿清醒,安静,在腹泻间歇期进行灌肠。因患儿常有畏惧心理,影响合作,需有家长陪伴并给予配合。

2.1.3护理人员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心理培训后的准备:

护士应态度和蔼,语言温柔可亲,使患儿易于接受。根据患儿心理特点,采用教育,诱导的方法,解释操作步骤,告诉患儿及家长操作无痛苦,消除紧张心理,使其轻松愉快地接受治疗。

2.2 灌肠时的护理

较大患儿取俯卧位,将臀部抬高15cm,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后,将合适型号的肛管轻轻插入肛门10~15cm,缓缓注入药液,注入速度不可过快,因为过快使患儿容易产生不适及药液流出,插入肛管的深度不可过浅,太浅刺激肛门部位使药液流出。较小患儿由家长抱在怀中,保持上述体位完成灌肠。患儿因恐惧,可能在操作中有不自主的反抗动作,家长要全力配合,必要时固定患儿臀部及腿部。护士应熟练轻柔地按常规操作。灌肠过程中,要注意患儿面色,脉搏,呼吸等有无异常情况。如发现患儿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增快,腹部剧痛,应停止灌肠并予以处理。为保持患儿情绪稳定,護士可边操作边与患儿谈话,以分散注意力,减轻不适感,或用赞美的语言鼓励患儿使其有成就感,更加配合治疗。

2.3 灌肠后的护理

在缓缓注入药液并确认药液全部注入后,轻轻拔出肛管,拔管后用手捏住患儿两侧臀部,用力均匀合适,协助夹紧肛门,勿使药液流出。保持俯卧位10min后改为侧卧位,使药液在结肠部位充分发挥作用,等待患儿自然排便,注意观察大便的性状,颜色,次数及量,并做好记录。灌肠次数不受限制,只要在腹泻间歇期,便可采用上述方法灌肠,直到腹泻次数逐渐减少。同时,加强患儿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擦洗肛周并用洁净绵布擦干,必要时扑痱子粉保持局部干燥,预防肛周炎发生。

3 护理体会

保留灌肠治疗 篇3

关键词:儿童,痢疾性腹泻,中药保留灌肠

儿童口服药治疗比较困难, 疗效受到一定影响。我科于2009年6~10月对20例儿童痢疾性腹泻患儿应用自制中药汤剂进行保留灌肠,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儿童痢疾性腹泻患儿均为我科住院患者, 临床表现为粘液性脓血便, 粪便镜检有大量红、白细胞, 腹泻原因不明, 均排除重度营养不良及其他全身性疾病[1], 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口服治疗组及中药灌肠组各20例, 口服治疗组男8例、女12例, 年龄6~12岁, 平均9岁, 病程1.5~8 d, 平均3.75 d, 伴随症状:发热18例。呕吐16例、脱水15例。灌肠组:男 10例, 女 10例, 年龄6~12岁, 平均9岁, 病程1~7 d, 平均3.5 d, 伴随症状:发热16例、呕吐17例、脱水1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伴随症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均P>0.05) 。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营养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口服组给予利福昔明100~200 mg/次、4次/d;灌肠组用白头翁汤[2]:白头翁6 g, 黄柏3 g, 黄连3 g, 秦皮4.5 g, 四味药混合置于砂锅内加水200 ml浸泡30 min, 先武火煎煮10 min, 后改文火煮10 min, 用纱布过滤, 将滤出的药液倒入保温瓶中, 在砂锅中再加入100 ml水, 继续煎煮10 min, 用纱布滤去渣, 将2份药液倒入砂锅中, 浓缩至60 ml, 放入250 ml无菌生理盐水空瓶中备用, 患儿排便后取左侧卧位或俯卧位, 用20 ml注射器抽取药液, 根据患儿年龄选用合适的肛管, 肛管前端涂少许液体石蜡后缓慢插入肛门12~16 cm, 将药液缓慢推注, 根据患儿年龄大小注入30 ml或20 ml, 而后拔出肛管, 2次/d。注毕, 嘱患儿家属用手挤捏臀部, 使药液尽量保留30 min以上。

1.2.2 评价方法

观察两组疗效, 显著:治疗72 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3次/d) ,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均显著改善;无效:治疗72 h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 甚至恶化必须改其他药物治疗。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灌肠组用药后未见不良反应, 口服组8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感染性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 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容易导致肠道及其他系统的感染。而粪便培养一般需2~3 d, 故在药敏试验前的经验用药非常重要。

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 为半合成抗生素, 本品抗菌谱广, 抗菌作用强, 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RNA, 多聚酶、阻止RNA合成进而抑制细菌蛋白合成而起到灭菌效果。其不良反应常见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儿童用药不宜超过7 d, 反复使用易产生耐药性[3]

“白头翁汤”是中药治疗痢疾的方剂, 白头翁能清血分湿热;秦皮苦寒而涩, 能清湿热而止后重;黄连清上焦之火, 而除心烦口渴;黄柏泻下焦湿热, 则赤白自清, 所以对热痢初起, 下利脓血, 心烦口渴, 里急后重的证候最为适宜, 白头翁汤临床应用于肠道感染有以下重要特点:①使用时不需肠道解痉药和肠道吸附药;②作用迅速, 腹泻﹑腹部痉挛性疼痛﹑头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均很快消失;③在肠道内有极高浓度, 几乎不存在其他器官中, 故其不良反应较少;④由于只存在于肠道内, 故不损害听觉, 平衡功能及肾功能, 不破坏寄生的正常菌群。

表1结果显示:灌肠组疗效显著优于口服组 (P<0.01) , 提示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解决了患儿因口服困难, 不能按公斤体重全部按时按量服进, 吐出多等问题, 达不到西药治疗效果, 且西药应用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易产生耐药性, 中药灌肠与西药口服治疗肠道感染的方法比较, 降低了患儿的痛苦, 不影响肝肾功能, 副作用小, 无明显不良反应, 患儿也易于接受, 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少霞, 王玉娥.护理学杂志, 2006, 21:32-33.

保留灌肠治疗 篇4

中图分类号:R574.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5-0085-01

自2006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并对36例患者进行观察,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70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8 a,均为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致放射性直肠炎。其中30例为子宫颈癌,3例为子宫癌,3例为卵巢癌。其中10例为肿瘤切除术后放疗,26例为未切除肿瘤行局部放疗。电子结肠镜或直肠镜检查:直肠粘膜溃疡、糜烂者19例,黏膜充血水肿15例,纤维组织增生2例。临床症状:肛门灼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日约5~30余次不等,粘液血便,有些伴有下腹部疼痛。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组成 本组灌肠液由白及30 g,黄柏6~12 g,地榆15 g,仙鹤草15 g,白花蛇舌草15 g,马齿苋15g组成。黏液脓血便重者,加白头翁15 g;体质虚寒者加干姜15 g;腹痛重者加白芍15 g。

2.2 灌肠方法 上药泡水浓煎3次取汁,混匀过滤后共300 mL,分5次灌肠,1日2次,每次60 mL,加温至35~38℃,15 d为1疗程。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灌肠管插入肛内约20~30 ㎝,灌肠药液保留30 min以上,在30 min内嘱患者做左右侧卧位、俯卧及仰卧位。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电子结肠镜或肛门镜见肠黏膜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镜检肠黏膜病变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镜检均无明显改善[1]。

3.2 治疗结果 36例患者中,治愈12例,占33.3%;好转23例,占63.9%;无效1例,占0.28%,总有效率为97.2%。

4 讨论

放射性直肠炎是由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所致直肠黏膜的灼伤,多数是由于子宫颈癌放射治疗后发生。子宫颈癌的患者就诊时已非早期,手术治疗受限,因此放射治疗是最常见的手段,但直肠组织对放射线敏感性高,故经常并发不同程度的直肠炎,使病人长期处于痛苦之中。有部分患者经过西药保留灌肠效果不佳又转而寻求中药保留灌肠,取得了满意疗效。

中药保留灌肠使药液直达病所,药物利用率高,且副作用少,所以临床应用较多。灌肠只起到局部治疗作用,能改善肠粘膜组织的微循环,增强肠上皮细胞的再生更新能力,加速损伤粘膜的修复,从而使溃疡愈合,粘液血便消失。[2]

放射性直肠炎属于中医“肠澼”、“泄泻”、“痢疾”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脾弱湿阻、气滞血瘀之证。患者久病体虚,脾胃功能较差,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白及性味苦寒,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对溃疡性出血有独特功效。白及含丰富的白及胶质,能被组织吸收,对溃疡面有修复作用。配合其他中药共煎取汁使药液粘稠,吸附性强,延长药物附着保留时间,充分发挥药效[2]。黄柏、地榆、马齿笕善入大肠经,清肠道热毒,共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之效。仙鹤草性味苦涩,凉血止血,具有收敛、消炎的作用。白花蛇舌草性味苦寒,清热解毒、散瘀除湿、消痛散结,对肿瘤细胞有较强抑制作用。干姜性味辛热,有温中祛寒、固阳通畅的作用。白芍性味苦酸,凉,缓急止痛,还有调节免疫、抗炎等作用。白头翁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逐瘀血的功效。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逐瘀、消肿止痛、清热祛湿之功效。本方药物用量小,浓度高,组方合理,具有见效快,方法简单,无副作用,效果好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54.

[2]张有生,通灌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1,31(4):56~57.

保留灌肠治疗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本站门诊患者, 年龄21~47岁, 平均年龄34.6岁, 病史3个月~13年, 平均2.5年。均有不同程度会阴及小腹部胀痛不适、尿后滴白、排尿障碍等症状。肛门指检前列腺无明显肿大和压痛, 或有轻微压痛。尿常规WBC<5个/ HP, 前列腺液 (EPS) 常规检查WBC>10个/HP, 卵磷脂小体±~++/HP。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 处方: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各30g, 黄柏、丹参、王不留行、土茯苓、车前子各15g, 泽兰、红花、川楝子、大黄各10g, 以上药物加水煎成100ml, 冷却至约40℃。患者取右侧卧位, 将5号导管插入肛门15cm左右, 在30分钟内灌完, 保持上述体位30分钟。每日1次, 同时服用左氧氟沙星 (江苏黄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0.2g、每日2次。对照组仅口服左氧氟沙星 (同治疗组) 。两组疗程均为两周。

2.2 观察指标

①NIH-CPSI总体评分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国际前列腺评分标准) 和EPS常规检查;②症状改善情况。

2.3 统计学方法

资料以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P<0.05提示有显著性差异。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2]标准。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下同)

3.3 两组治疗前后NIN-CPSI总体评分比较 见表2。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3.4 两组CP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 见表3。

4 体会

慢性前列腺炎是由于前列腺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或某些非感染性因素刺激而引起的炎症反应, 是男性青壮年一种常见疾病。本病属“淋证”、“白浊”、“精浊”范畴。主要病机为湿热下注, 蕴久至瘀, 病变在肾、膀胱、精室。湿热夹瘀为其主要病变, 故利湿通淋、活血化瘀为其重要治疗原则。本灌肠方中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黄柏清热祛湿解毒;大黄、丹参、王不留行、泽兰、红花活血化瘀通络;王不留行利小便, 与车前子配伍利水通淋;川楝子行气止痛, 诸药合用, 达到消炎散肿止痛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黄柏的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 具有抑制环氧化酶转录活性, 阻断炎性介质形成, 减少组织间炎性细胞侵润及α-受体阻滞作用[3], 可消退炎症, 减轻尿道阻力, 从而缓解前列腺症状。

保留灌肠疗法的合理性:①前列腺和直肠周围有极丰富的静脉丛, 为直肠吸收的药物在此局部形成高浓度聚集提供了解剖学条件。Shafk[4]研究发现直肠静脉和膀胱前列腺静脉丛之间有2~6条小的痔生殖静脉, 这些交通支将直肠静脉的血液单向输送到泌尿生殖静脉丛。可使药物直接经过静脉丛进入前列腺组织。②药物经直肠吸收十分迅速, 更容易穿透前列腺包膜。林丛仁[5]等用同位素示踪法发现, 给药5分钟即可在血液及前列腺中测得放射性, 且药物在前列腺中的浓度均高于其他器官 (直肠、肝、肾除外) , 前列腺组织中药物的放射性在24小时内均高于腹主动脉内血液中药物的放射性。③可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 直接通过静脉和淋巴系统进入体内, 其吸收总量和生物利用度比口服药高。④灌肠药液具有一定的温度, 通过热效应, 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前列腺对药物的吸收, 并加快代谢产物及毒素排出。

本文结果显示, 治疗组有效率、症状改善和NIH-CPSI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5) 。提示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对慢性前列腺炎有较好的疗效, 且安全可靠可供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向群, 初从利.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调查分析与健康教育.黑龙江医药, 2006, 19 (2) :156.

[2]黄小庆, 龙云, 成亚平, 等.体外电热疗联合药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观察.中国男科学杂志, 2009, 23 (5) :58.

[3]徐罡, 鲁军, 徐孝达, 等.前列安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2, 23 (5) :296.

[4]Shafik A, Anal submucosal injection:A new totue for drug admini Stration VI.Chronic Prostatitis:a new modality of treatment with report of11cases.Urology, 1991, 37:61.

保留灌肠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42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 年龄20岁~52岁, 平均 38岁;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5年;42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下腹部坠胀、疼痛不适、腰骶部酸痛, 都经长期口服、肌肉注射、静脉输注各种抗生素无明显疗效, 或好转后反复发作。

1.2 病例纳入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2]。症状:下腹及腰痛, 下腹坠胀, 腰骶部疼痛, 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排便时加重, 可伴有低热、月经量多、不孕等。妇科检查:子宫常见后倾, 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 输卵管发炎时, 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 盆腔结缔组织发炎时, 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及压痛或在盆腔一侧或两侧扣及包块。

1.3 治疗方法

用中药妇炎汤保留灌肠治疗。妇炎汤药物组成:红藤 30 g, 赤芍 15 g, 丹参 15 g, 夏枯草 15 g, 皂刺15 g, 桂枝10 g, 莪术15 g。上方药物加水至 1 000 mL, 浸泡 30 min, 文火煎至150 mL。灌肠前嘱病人排尽大便, 取左侧卧位, 上腿弯曲, 下腿伸直。药液温度以 38 ℃~40 ℃为宜, 连接一次性输液器, 除去针头至橡胶管段, 末端涂润滑油, 按输液方法排尽空气, 操作者轻轻按摩肛门, 松弛肛门括约肌后将涂好润滑油的输液管缓缓插入肛门约15 cm, 固定, 打开调节器, 调节滴速80 gtt/min左右, 整瓶药液灌注时间约 20 min。灌注完毕后夹紧调节器, 反折输液管拔出, 嘱病人取舒适卧位, 保留药液 2 h~4 h。灌肠时间在晚上病人睡觉前, 前 2 d护士操作, 家属在旁观察, 并接受护士指导;第 3天, 家属在护士指导下试操作掌握操作技能;第4天起出院在家中治疗, 每日进行保留灌肠 1次, 治疗15 d为 1个疗程。至下一月经周期, 月经干净后 3 d行第 2个疗程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 妇科检查正常;显效:症状消失, 妇科检查有显著改善;有效:症状及体征及检查均减轻;无效:治疗后无改善。

2 效果

本组 42例病人, 治愈26例, 显效7例, 有效4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 88.1%。

3 护理

3.1 情志护理

慢性盆腔炎病人由于病程长, 复发率高, 病人大多抑郁、焦虑、思想顾虑较重[3], 对灌肠治疗信心不足。护理人员应认真听取病人主诉, 安慰、体贴病人, 消除其烦恼、忧郁, 尽可能使其保持心情愉快, 生活起居有规律。同时还应主动向病人介绍本病机制、主要表现及诱发和加重因素等, 并介绍中药灌肠治疗的好处及已取得的经验和疗效, 以增加病人对中药灌肠治疗及治愈疾病的信心。

3.2 生活护理

慢性盆腔炎与病人的生活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因此应提醒病人在治疗期间慎房事, 注意个人卫生, 勤换内裤。嘱病人经期注意保持外阴清洁, 用纸要柔软、洁净。平素应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增强体质, 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注意劳逸结合。

3.3 饮食护理

饮食的宜忌对疾病的恢复很重要, 饮食护理得当可以起到扶正祛邪、恢复健康的作用。因此在饮食护理中嘱病人忌食生冷辛辣及寒凉性质食物, 宜进食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排骨汤、瘦肉汤、鱼汤、新鲜蔬菜等[4,5]。保证每日摄入所需的热量。保持大便通畅及胃肠道消化功能良好。

3.4 灌肠注意事项

灌肠时动作要轻柔;药液温度要适宜, 过高会损伤肠黏膜, 使肠黏膜水肿, 影响药液在肠道内吸收, 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温度过低则使肠管收缩, 腹痛加重, 同样不利于达到治疗最佳效果[6,7];灌肠过程中病人出现腹胀或排便感, 嘱病人深呼吸, 同时减慢药液滴速以减轻不适。

4 讨论

灌肠是通过直肠给药, 可使药物直达病所, 直肠与子宫附件毗邻, 直肠黏膜吸收充分, 且弥散快, 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及静脉淋巴系统的直接吸收, 使药物长时间地作用于病变部位, 起到了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散结的作用。在护理上, 一方面要注重情志生活护理, 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另一方面保证药物在局部的直接作用, 使疗效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病人整体与局部的精心护理和指导, 使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74-27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5-255.

[3]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90-191.

[4]徐涛.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11B) :2963-2964.

[5]董红梅, 刘卉.物理治疗58例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5C) :1362-1363.

[6]黄玲惠.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08, 6 (10A) :2576-2577.

保留灌肠治疗 篇7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 慢性,中药,保留灌肠,基础治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疾病[1]。目前, 血液透析、肾移植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2]。但由于老年人群身体机能下降, 制约了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疗效[3]。而且, 在现有的条件下, 无论是血液透析还是肾移植对患者家庭均为沉重的负担[4]。我院近年来采用西药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取得一定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4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11例, 女9例;年龄60~73岁, 中位年龄65.6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 慢性间质性肾炎1例, 糖尿病肾炎7例, 高血压肾病6例, 尿酸肾病2例, 肿瘤性肾病和多囊肾各1例。对照组男11例, 女9例;年龄61~74岁, 中位年龄65.9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 慢性间质性肾炎2例, 糖尿病肾炎6例, 高血压肾病7例, 尿酸肾病1例, 肿瘤性肾病2例, 多囊肾1例。2组性别、年龄、病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治疗基础病的同时给予低磷、低蛋白和高热量饮食, 并采取有效措施以维持水、酸碱和电解质的平衡。对于高血压、高血糖患者, 采取相应的降压和降血糖治疗;贫血者, 纠正贫血;对合并感染患者, 使用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 使用中药保留灌肠, 方药组成:炒大黄30g (后下) , 生牡蛎30g (先煎) , 生龙骨30g (先煎) , 蒲公英30g, 首乌30g, 丹参15g, 川芎15g。药物加水200ml, 煎2次, 2煎合并后分2次灌肠。患者取灌肠位, 药液温度以37℃为宜。灌肠持续时间保持在0.5h左右。每天灌肠2次, 连续7~14d。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4周的血肌酐 (SCr) 和尿素氮 (BUN) 水平。测量仪器为CX5PRO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美国贝克曼联公司生产) 。

1.4 疗效评价标准

经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SCr下降幅度≥30%为显效;治疗后的SCr下降幅度在15%~30%为有效;治疗后患者SCr有所下降, 但下降幅度<15%为改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治疗前后SCr和BUN水平

治疗后, 2组SCr及BUN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SCr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2组BU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会导致患者肾功能受损, 从而影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使患者内分泌紊乱。血液透析、肾移植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 但由于老年患者本身机能的退化, 加之相对高昂的治疗费用, 其使用受到较大限制[5]。

传统中医认为,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与气血不足、脾肾两虚有关。患者多兼有血瘀、湿浊等症。在病理上, 多为本虚标实, 实邪致病[6]。在本组治疗中, 炒大黄、蒲公英起到了清热解毒的效果;丹参、首乌、川芎可活血补血, 有助于补益脾肾;牡蛎、生龙骨可降低大黄的不良反应。

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具有极高的疗效。在SCr的改善方面, 观察组治疗后SCr水平为 (261±68) mol/L低于对照组的 (309±77) 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能与何首乌、生龙骨、牡蛎等药物的使用改善了体内循环, 促进了毒性物质从体内的排出有关。

整体来看,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并更好地改善患者的SCr水平。在目前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等治疗手段存在诸多局限和不足的现状下,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 可为其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改善其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6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 33 (12) :77-78.

[2] 黄冬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重要保留灌肠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5 (5) :902-903.

[3] 李亚秋, 李倩, 张乾, 等.阿魏酸钠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20 (7) :77-78.

[4] 陆再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49-552.

[5] 吴林雁, 周晓丽, 包冬英.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20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3) :2215-2216.

保留灌肠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17例, 均符合《内科学》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70例, 女47例;年龄49岁;平均住院时间19d;接受透析疗法6例, 放弃治疗5例, 解除便秘75例, 睡眠质量改善64例, 胃肠道症状改善50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常规治疗, 主要为控制血压、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纠正肾性贫血等。在此基础上予中药灌肠治疗, 给予益气养阴、解毒泄浊的中药煎剂:生大黄40g, 煅牡蛎30g, 煅龙骨30g, 黄芪30g, 茯苓20g, 熟地20g。取上方煎剂150~200ml药液缓慢灌入肠腔, 保留1~2h, 每天1次, 通过肠黏膜吸收中药汤剂有效成分, 达到解毒泄浊的作用。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辨证多属正虚浊阻, 正虚则卫外功能减弱, 浊阻则气血不和, 营血失调, 易受外邪侵袭, 而使病情加重, 故病房要通风, 冷暖要适宜, 阳光要充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浊邪弥漫, 亦易袭犯肌肤, 或因气血不足, 血虚生风而致皮肤瘙痒, 患者常因搔痒而抓破皮肤, 故应注意皮肤护理, 防止损伤感染。可用地肤子水煎液擦洗, 并嘱其常洗澡, 或用温水擦浴, 水温以40℃左右为宜, 使其机体微微地出汗, 对排出浊邪有一定的好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由于脾阳不振, 湿浊内生, 胃气上逆, 浊邪上泛, 而出现口有尿味和舌苔厚腻, 影响食欲。秽浊之气, 抑制精神, 故口腔护理极为重要, 饭前饭后应漱口, 睡前醒后应刷牙。尿味明显时可用双花和七叶一枝花泡水含漱;口腔糜烂时, 可用冰硼散涂抹患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有呕吐症状, 服中药汤剂宜浓且少量多次分服, 若药进即吐者, 可用生姜汁点舌, 或含糖姜片。呕吐时可轻拍患者背部, 吐后用温开水漱口, 保持清洁, 及时更换污染衣物及衣被。

2.2 中药灌肠护理

严格三查七对, 规范中药煎剂的用药与用量, 严格遵守操作相关事项。备齐用物, 核对患者并解释, 嘱患者先行排便, 协助患者取卧位, 暴露臀部, 垫一次性中单、治疗巾、软枕, 抬高臀部10cm, 放置弯盘, 连接肛管, 排气, 石蜡油润滑肛管前段, 显露肛门, 插入肛管15~20cm, 液面距离肛门≤30cm, 慢速将中药煎剂150~200ml缓慢灌入肠腔, 温开水5~10ml冲管, 拔管、轻揉肛门, 整理床铺, 按规定处理用物。灌肠药液温度39~41℃, 选用细肛管, 插入要深, 压力要低, 使灌入药液能保留较长时间, 保留的时间越长, 越有利于肠黏膜的充分吸收[2]。

2.3 情志护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病情重, 病程长, 使患者常有悲观失望情绪, 这时应多接触患者,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消除顾虑,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 才能使脏腑气血功能得以恢复。注重健康宣教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也是促进康复的重要因素[3]。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的最终结局, 一般为不可逆病变, 病程可达数年, 透析疗法或肾移植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但治疗费用日益高涨, 不少患者及家庭难以承受, 不得不放弃治疗, 患者很快死于尿毒症。因此近年来, 各国肾脏学者认识到保护患者残余肾脏功能, 探寻透析前的最佳综合治疗方案的重要性不亚于研究肾脏替代疗法, 中医药在治疗这一疾病时, 有其独到的方法。其中, 利用肠黏膜丰富的血供和特殊的机构进行中药灌肠, 疗效明显[4]。大黄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煅牡蛎可收敛固涩、制酸止痛、重镇安神、软坚散结;煅龙骨具有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的作用;黄芪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茯苓味甘、淡、性平, 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中药灌肠能明显降低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 缓解临床症状, 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疗效显著[5], 同时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 价格低廉, 易于推广。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 慢性,中药,保留灌肠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49.

[2] 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26.

[3] 朱培培.综合护理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慢性肾衰氮质血症期体会[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 24 (8) :101-102.

[4] 袁怀彬.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24 (2) :217.

保留灌肠治疗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67-01

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腹膜的急性炎症,称为急性盆腔炎。中医古籍中无盆腔炎之名。1983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已将“盆腔炎”编入,作为中西医通用的病名之一。

急性盆腔炎发病急、病情重,病势进展迅速,延迟治疗,可发展为脓毒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因病位于盆腔,易误诊为肠痈。急诊多收治于外科,再经会诊后而转至妇科治疗。西医治疗用足量抗生素,或手术切开引流。中医认为本病属热毒炽盛,热扰血室,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仙方活命饮用于急性盆腔炎取得良好疗效。

2013年我院收治急性盆腔炎患者中,选取两例典型病例分析如下:

1 病例资料

病例1:患者女性,22岁,以“下腹痛伴发热1天,加重6小时”为主诉入院。入院前10天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白带多,黄绿色。经抗炎治疗后尿痛症状缓解,白带未见减少。入院前1天出现下腹疼痛,活动后加重,伴发热,体温38.7℃。在外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而拟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手术,转至我院,经外科、妇科会诊,以“急性盆腔炎”诊断收入妇科治疗。入院见患者表情痛苦,家属扶入病室,强迫蜷卧位。下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妇科检查见阴道内大量黄绿色脓性分泌物自宫腔流出。子宫压痛,双附件区压痛,未触及包块。化验血常规WBC22.29×109/L。因单纯抗生素治疗无效,遂配合中药汤剂仙方活命饮加减,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方药:双花25公英25地丁30浙贝15薏仁25赤芍20败酱30冬瓜仁25桃仁15丹皮20乳香20没药20甘草15红藤20皂刺20白芷20。常规机器煎药,每剂药煎3袋,每次取1袋温热后保留灌肠,每日早晚各1次。

用药1天后体温正常,腹痛减轻;用药2天后腹痛消失,复查血常规WBC4.23×109/L;用药5天,阴道分泌物量少,色白,患者出院。嘱其继续中药灌肠2周。随访未复发。

病例2:患者女性,44岁,以“反复发作下腹疼痛1年,加重2天”为主诉入院。患者近1年反复下腹痛,经抗炎治疗有效。近2日又发腹痛,伴发热,抗炎治疗无好转。腹痛加重而来诊。查体温38.0℃,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血常规WBC21.9×109/L,盆腔彩超可见囊性包块。入院诊断为急性盆腔炎,盆腔包块。因患者入院前抗炎治疗无效,入院后给予足量抗生素同时应用仙方活命饮煎汤保留灌肠。用药3天,体温正常,血常规WBC8.5×109/L,彩超提示盆腔炎包块。患者病情已平稳,给予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盆腔脓肿,大面积粘连,给予切除脓肿,松解粘连。术后继续中药灌肠2周,随访未复发。

2 讨 论

急性盆腔炎起病急,病情重,病势进展迅速,延迟治疗,可发展为脓毒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迁延治疗,多转为慢性盆腔炎,长期腰腹部疼痛,可造成不孕。单纯西药抗生素治疗,不能直达病灶,疗效不显著。若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再配以中药清热解毒,利湿排脓,可取得良好疗效。中药汤剂灌肠早已被各界医生认可为治疗盆腔炎有效方法。因其用药部位在直肠,通过长粘膜吸收,扩散,肠淋巴循环,直接作用于盆腔脏器,更加有效的治疗盆腔炎性疾病。

中药仙方活命饮出自《校注妇人良方》,组成为:双花、甘草、当归、赤芍、穿山甲、皂角刺、天花粉、贝母、防风、白芷、陈皮、乳香、没药。

方中以金银花、甘草清热解毒,防风、白芷发散湿邪,贝母、天花粉清热化热痰,当归、赤芍、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陈皮理气行滞,穿山甲、皂刺引经入络,直达病所。全方清热利湿、化瘀消肿止痛,湿热去、瘀血行,则热退痛缓,病痛可愈。

参考文献

保留灌肠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分配原则观察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130例肝性脑病患者。治疗组65例, 男30例, 女35例, 年龄35~70岁, 病程1~5年;按照肝性脑病自轻微的精神改变到深昏迷, 临床上分为4期, 1期患者40例, 2期患者16例, 3期患者5例, 4期患者4例, 对照组65例, 男32例, 女34例, 年龄35~70岁, 病程2~4年。1期患者43例, 2期患者15例, 3期患者4例, 4期患者3例。以上资料相比,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标准

(1) 有肝硬化病史且伴有门静脉高压的存在; (2) 多有精神紊乱, 神志改变, 昏睡或昏迷现象; (3) 理化检查:血氨升高同时脑电图检查及诱发电位多异常。

1.3 排除标准

(1) 排除尿毒症、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等代谢性脑病患者。 (2) 近4周内服用镇静剂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者。 (3) 严重心、肺、脑、肾疾病者。 (4) 有灌肠禁忌证者。 (5) 排除其它原因所致昏迷或精神行为异常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植物蛋白饮食, 保持负氮平衡, 同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度, 及预防脑水肿、保护脑细胞对症治疗。治疗组同时予以大黄合剂 (其中大黄40 g、乌梅30 g、黄连20 g浓煎至150 m L, 再加入食醋50 m L) , 加热至37~45℃, 体位选取侧卧位, 插入长度约15 cm, 灌肠时间保持在10 min以上, 灌肠结束后嘱患者抬高臀部位时间约5分钟, 以便中药在肠道内能够充分吸收, 达到最佳疗效, B组用乳果糖液20 m L, 日3次口服, 两组疗程均为10 d。

1.5 观察指标

以血氨 (μmol/L) 及体内PH值为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标准:治疗后血氨检测恢复到正常值, 同时肝性脑病引发的神志改变消失。有效标准:治疗后血氨检测值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72μmol/L, 神志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无效标准:血氨数值未下降, 肝性脑病所引发的神志改变较治疗前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 3.0软件处理, 根据对比数据的性质不同, 我们分别采用t检验检测计量资料和χ2检验检测计数资料,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氨及肠内PH值对比见表1

注:两组治疗后血氨及肠内p H值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2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注:两组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3 讨论

针对引起肝性脑病的原因众说纷纭, 但高血氨学说探讨的较多, 而氨吸收的主要部位就是胃肠道, 弱碱性的环境机制利于氨的重吸收, 故降低肠道PH数值, 降低血氨是目前治疗肝性脑病的关键所在, 也是我们所做课题的重要性所在。

《医学入门·脏腑》论述“肝与大肠相通”。我们根据经络循行规律, 发现五脏中唯有足厥阴肝经上达巅顶并入于脑。所以“腑气不通, 浊气上攻, 蒙闭脑窍", 故而出现谵妄、昏厥、癫狂等症状, 廖树琪等[1]研究发现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可降低重型肝炎患者血TNF、肠源性内毒素 (ETM) 及NH3。黄古叶等[2]刚通过观察70例慢性重型肝炎、内毒素检测阳性的患者, 研究发现:大黄煎剂明显减轻了由于内毒素所诱发的肝损伤, 同时显著改善了高血氨所诱发的一系列胃肠道及精神症状。刘茵[3]根据临床研究发现:针对肝性脑病的治疗, 运用中药大黄煎剂保留灌肠, 具有明显的用药安全, 疗效确切的优点。

我们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通腑开窍, 通腑保肝"的中医理论, 我院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想法, 研制出“大黄合剂”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 在中药常规口服的思路上有所创新, 采取中药浓煎灌肠, 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通过肠黏膜吸收入血, 临床上具有起效快, 副作用小的优点。

“大黄合剂”中大黄为君药, 现代药理证明大黄能够迅速降低尿素氮水平, 减少NH4的肠道重吸收[4,5]。近年有学者研究发现, 大黄还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生物活性[6]。黄以群等[7]研究结果表明, 大黄可明显改善肝细胞损伤, 显著降低血清中TNF-a、IL-6、NO的浓度和肝脏坏死面积, 促进肝细胞再生。乌梅,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8], 乌梅中含有大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能促进肠蠕动, 收缩肠壁保护粘膜。体外实验表明乌梅亦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食醋作为酸碱调节剂出现, 高血氨多由于肠道内环境偏碱引起, 故食醋局部灌肠可以明显降低肠道内PH值, 从而阻滞NH4的重吸收, 同时食醋可以增加肠蠕动辅助中药通腑泄浊, 有利于清洁肠道防止内毒素的积累。黄连及其有效成分小檗碱有明显的抗真菌、抗病毒、抗阿米巴等作用, 阻止内毒素的重吸收。

从本研究数据分析证:运用“大黄合剂”保留灌肠能够明显降低血氨, 改善体内酸碱度, 可以有效改善肝性脑病病情, 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降低病死率, 由于其成本较低, 操作方便, 而且疗效确切, 可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医疗费用, 故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大黄合剂保留灌肠对肝性脑病血氨的影响。方法 将13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A组) 、对照组 (B组) , 每组各65例, 两组均采用常规中西医综合治疗, A组在此基础上用大黄合剂 (大黄40 g、乌梅30 g、黄连20 g、食醋50 m L) , B组用乳果糖, 20 m L日3次口服, 每日1次, 疗程10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氨及体内PH值指标。结果 治疗组血氨 (umol/L) 及体内PH值观察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90.8%,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8%, 治疗组的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大黄合剂保留灌肠与口服乳糖组相比, 前者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氨及肠道PH值。

关键词:肝性脑病,大黄合剂,保留灌肠

参考文献

[1]廖树琪, 毛德文.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重型肝炎40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 2002, 18 (4) :9-10.

[2]黄古叶, 毛德文, 胡国平, 等.大黄煎剂配合西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肠源性内毒素症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6, 33 (12) :1588-1589.

[3]刘茵, 毛德文, 王振常, 等.大黄煎剂与乳果糖灌肠治疗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疗效比较[J]中医药导报, 2006, 12 (12) :23-24.

[4]张斯时.大黄素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23) :12-14.

[5]郑素平, 万莉红, 周黎明.大黄素抗炎作用及对急性胰腺炎治疗作用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6, 28 (4) :175-177.

[6]许正锯, 黄以群, 张启华, 等.大黄对慢性肝炎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4, 22 (3) :202-203.

[7]黄以群, 林珍辉, 许正锯.大黄对实验性肝坏死中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及一氧化氮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20 (7) :279-280.

上一篇: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下一篇:猪繁殖障碍综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