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灌肠

2024-09-17

空气灌肠(精选8篇)

空气灌肠 篇1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最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 尤其是4~10个月婴儿。肠套叠常突然起病, 临床中有少数患儿由于诊治不当导致肠穿孔、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甚至引起患儿死亡[1]。目前, 非手术灌肠复位是诊治肠套叠的最主要方式, 复位成功率超过90%[2]。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332例急性肠套叠患儿分别采用空气灌肠复位与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资料进行对比,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并分析该院收治的332例小儿急性肠套叠患者, 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 其中腹痛占96%、呕吐占90%, 便血占70%, 腹部包块占62%, 162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便血以及腹部肿块四联征。将所有患者按入院时单双月份随机分为观察组 (空气灌肠组) 和对照组 (水压灌肠组) , 观察组病例:男性110例, 女性57例, 年龄3个月~8岁, 平均13个月, 病程5~42 h, 平均 (9.2±4.3) h;对照组病例:男性102例, 女性63例, 年龄4个月~7岁, 平均15个月, 病程6~40 h, 平均 (9.8±4.1) h;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方面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 观察组:在X线监视下, 采用仰卧位, 经肛门插入24号Foley尿管5 cm, 向气囊内充气30 m L后向外回拉, 使气囊堵塞肛门防止漏气;另一腔与电脑全自动灌肠机相接。先调试压力在60 mm Hg, 在X线荧屏下观察气体前进, 此时见到典型肠套叠X线征象如杯口状阴影等。确定诊断后, 调高压力至80 mm Hg进行加压注气, 必要时加到100 mm Hg, 可见右中上腹肿块阴影逐渐缩小, 直到完全消失, 大量气体进入右下腹小肠并向腹中、左部扩展, 说明肠套叠已经复位。

(2) 对照组:在超声监视下, 采用仰卧位, 经肛门插入24号Foley尿管5 cm, 充气固定, 连接三通管, 三通管一端接血压计充气球囊接口, 另一端接灌肠袋注入生理盐水, 用高度控制压力, 观察血压计压力显示, 压力控制在50~90 mm Hg, 注入300~400 m L后可见水流至肠套叠的套头部, B超下可见孤岛征, 随注水可见肠套叠头端逐渐后退回盲部, 水流在回盲部呈旋涡征, 在套叠即将复位时患儿最痛苦, 此时可不用注水, 利用患儿自身腹压复位, 同时在腹壁对准肿物轻轻推压手法辅助。若观察到肠套叠“同心圆”包块逐渐缩小、消失, 回盲瓣呈现“蟹爪样”改变, 同时小肠进水, 小肠腔内充满灌注液, 说明复位成功。此时, 仍应继续注入生理盐水50 m L, 并保留5 min。

1.3 统计方法

将两组的复位成功率, 复位时间, 复套率, 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时间数据均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 (±s) 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α=0.05为检验基准,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复位成功率, 复套率, 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空气灌肠时间明显短于水压灌肠时间, 见表1、表2。

3 讨论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 是肠管的一部分及相应的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急性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 尤其是4~10个月婴儿。男性发病率比女性发病率高约2~3倍。肠套叠病因尚未十分明确, 分成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 继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大龄儿童和成人。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血便、腹部腊肠样包块, 常位于脐右上方。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多见于2岁内婴幼儿, 而病理性肠套叠则多见于年长儿[3]。病理性肠套叠包括美克尔憩室、过敏性紫癜、肠息肉、恶性肿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等。病变部位近段肠管扩张, 肠腔内容物通过障碍, 肠管蠕动增强是导致继发性肠套叠的病理基础。该组病例在6例手术患儿中, 发现1例病理性因素:美克尔憩室。对于病程在48 h以内的原发性肠套叠, 患儿全身情况尚可, 无明显脱水、腹胀、无腹膜炎等均可以采用空气或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目前国内外多采用X线或B超监测下灌肠复位。该组资料显示空气灌肠与水压灌肠空气灌肠复位和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都达到95%以上, 两者在复位成功率, 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水压灌肠复位所需的时间明显要长于空气灌肠。廖凯男等人[4]对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原因进行探讨, 回顾性分析空气灌肠治疗复位失败的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显示, 34例患儿均经手术复位, 术中可见回结型18例 (52.9%) , 回回结型14例 (41.2%) , 回回型2例 (5.9%) , 肠坏死8例 (23.5%) , 套头位于升结肠15例 (坏死1例, 6.7%) , 横结肠9例无坏死, 降结肠7例 (坏死5例, 71.4%) , 乙状结肠3例 (坏死2例, 66.7%) , 坏死组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情况较差, X线主要表现为套头不规整、套头移动性差。因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 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与患儿病程、肠套叠类型、肠管坏死以及全身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建议对病程长、套叠类型复杂、肠管有坏死征象、全身情况较差的空气灌肠复位困难的患儿应停止空气灌肠复位, 及时采取手术治疗。该组研究中观察组复位失败6例, 对照组复位失败3例, 观察组复位失败3例再次行水压灌肠复位成功, 余6例均急诊全麻下行肠套叠复位术, 复位成功。术中证实观察组有1例小肠套叠, 2例为回回结型, 对照组有2例小肠套叠, 1例为回回结型。两组分别有30例和26例的复套, 空气灌肠1例患儿最多复发8次, 水压灌肠1例患儿最多复发4次。两者在复套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均有较高的复套率, 肠套叠复位后复套率为16.8%。两组治疗前常规水合氯醛保留灌肠及注射654-2, 适当镇静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复位时患儿痛苦, 复位前注射654-2解痉剂可以减轻肠管痉挛有利于复位, 并减少复套的发生。虽然肠套叠复位成功, 但肠痉挛状态没有解除, 是肠套叠短期内复发的原因。近期复发多为复位不完全所致, 对照组在B超下包块消失, 回盲瓣开放后继续注水50 m L并保留5~10 min方法可以减少复套的发生。对于反复多次复套患儿再次复位后予以禁食48 h, 同时补液, 抗炎治疗, 可明显减少复套的发生。艾山·华呢西[5]在探讨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中, 对178例在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急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患儿性别、年龄、入院时一般情况、有无轮状病毒感染史、发病时间、白细胞总数、B超影像学上的套叠包块血流信号与复位成功率之间的关系。经分析年龄、发病时间、肠套叠类型及套叠处肠管血运均为影响复位成功率相关的因素, 研究中认为B超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率较高, 建议有手术指征的患儿应尽早采取B超引导下治疗。超声下水压灌肠的明显优势是避免暴露于放射线中, 复位成功率高, 复位过程中可分别从纵横断面对肠套叠包块进行动态追踪观察, 能看到肠套叠的各部分, 包括复位后水肿的回盲瓣, 并能更容易地辨认病理性诱发点[6]。影像比X线下空气灌肠更清晰, 在监测复位过程时如果复位困难时可以配合腹部逆时针按摩手法有助复位。该组有3例首次经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后改行水压灌肠配合手法辅助取得复位成功。值得注意的是超声显示套叠套头已达到或超过脾区, 内部血流减少, 考虑坏死性肠套叠, 不宜行水压灌肠复位, 应及时手术复位治疗。因此B超监视下复位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并且对复套患儿可以多次重复操作, 有利于发现继发性肠套叠。水压灌肠的缺点是人工注水导致复位时间延长, 且一旦穿孔会导致比较严重的腹腔污染[7]。X线下透视空气灌肠复位操作简单, 复位成功率高, 安全可靠, 并发症少, 复位迅速, 时间短, 可动态观察复位全过程。该技术的劣势是对患儿、家属及医技人员造成辐射损伤, 患儿较长时间暴露在X线下对其性腺及生长发育等会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响。不可以连续多次重复操作, 无法发现病理套头, 在回结型肠套叠没有完全复位时, 空气进入末端回肠后可能产生张力性气腹, 并偶有肠穿孔发生。对于肠套叠复位失败患儿, 目前国内也有不少单位开展腹腔镜下治疗非手术复位失败的小儿肠套叠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使用腹腔镜探查能有效避免假阳性的患儿进行不必要的开腹手术, 有少数患儿在接受非手术灌肠复位失败, 但是在开腹手术后却发现肠管己经复位。同时腹腔镜下对继发性肠套叠患儿可以作出病因诊断, 也可以在腹腔镜下施行病变肠管切除术。

马海峰[8]研究中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复位的疗效, 将采用空气灌肠复位和采用水压灌肠复位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治疗小儿肠套叠在复位成功率, 复发率, 穿孔率以及恢复时间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空气灌肠组患者复位时间短于水压灌肠,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该组研究结论基本吻合。

综上, 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与水压灌肠复位, 孰优孰劣, 没有定论, 超声监视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不低于空气灌肠, 用具简单, 便于监测, 了解病情变化, 即便多次复套后仍可重复复位。且没有辐射损伤, 以患儿为中心, 推荐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但该组研究时间有限、且样本量偏少、缺乏远期疗效追踪。因而有待今后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对照研究, 从而更客观的评价疗效。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复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经B超检查确诊的332例肠套叠患儿, 分别按入院时单月份施行空气灌肠复位法和双月份施行水压灌肠复位法, 比较两组复位成功率, 复位时间, 复套率, 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时间。结果 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在复位成功率 (96.3%vs 98.1%) , 复套率 (18.3%vs 15.6%) , 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时间[ (2.1±1.3) d vs (1.8±1.5) d]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空气灌肠时间明显短于水压灌肠时间[ (5.6±2.4) min vs (10.8±4.2) min]。结论 超声监视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不低于空气灌肠, 且便于监测, 了解病情变化, 即便多次复套后仍可重复复位。且没有辐射损伤, 以患儿为中心, 推荐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

关键词:空气灌肠,水压灌肠,肠套叠,疗效

参考文献

[1]张良.超声监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68例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6) :179-181.

[2]单叔煤.实时超声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11) :141-142, 146.

[3]杨军.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7 (2) :51-53.

[4]廖凯男.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失败34例原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9) :106.

[5]艾山·华呢西.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小儿急性肠套叠188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2) :26.

[6]张鹏举.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 :365-366, 379.

[7]孙静涛.小儿肠套叠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 :126-127.

[8]马海峰.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复位的对比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1) :1611-1612.

空气灌肠 篇2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 空气灌肠 整复仪 温生理盐水灌肠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35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肠管,是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以4个月~2岁最常见,新生儿及年长儿都可发生。在我院最早是用温生理盐水灌肠,后随着空气灌肠的普遍采用,用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作为小儿肠套叠的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了比较两种灌肠方法对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儿的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对196例肠套叠患儿的灌肠整复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9月收治肠套叠患儿196例,男116例(59%),女80例(41%),年龄3个月~6岁,<1岁146例(74%),病史2~46小时。主要临床症状:阵发性哭闹、呕吐多见,部分可触及腹部包块,血便或果酱样便少见是患儿比较典型的症状,但个别患儿完全无哭闹、呕吐等症状,只在指诊时在手套上见血迹。一般通过询问病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超声波检查、X线检查即可确诊。160例在彩超下出现靶环征确诊,36例因腹腔积气于立位腹部X线摄片确诊,150例能于腹部肝区触及肿块。脱水酸中毒严重者,应先予补液纠正,后进行空气灌肠整复。

灌肠方法:101例在透视监测下,设备采用JS-628E型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空气灌肠:患儿取仰卧位,暴露会阴部,局部按摩,经肛门插入涂石蜡油16号Foley氏导尿管5~6cm,并向气囊内注空气20ml后,向外牵引导尿管,使气囊堵塞肛门防止漏气,请家长将患儿两臀向内挤压,以减少脱管。常规插好并连接好灌肠机后,打开灌肠机开关,利用无线摇控器设定好保险压力,一般设置12kPa,再设置工作压力,先从低压6~8kPa开始,用恒压工作方式往直肠内灌气,发现套叠头(透视下呈半弧形或是杯口状)后改用恒压及脉冲交替的工作方式,酌情升压,同时给予用手法逆时针按摩腹部,及间歇注气,在透视电视屏监视全局下,见到空气随杯口状包块前移,到回盲部后气体有暂时的停留,当看到有气体通过回盲瓣进入回肠时,表明灌肠成功。患儿哭闹消失。立即放气减压,祛除插管后,行肛诊时可以见到排出气体。患儿回病房观察。以同样的体位及插管方法,在导尿管上连接已装有温生理盐水1000ml(内含654-2 10mg,水温约35~40℃)的容器;在腹部超声实时扫查监视下,快速灌入液体约600~700ml,调整好输液瓶高低使压力大约控制在7~8kPa,使盐水快速到达叠套部位,在充分显示套头和套鞘后,提高瓶子将压力逐渐升高,当生理盐水灌肠复位到达套叠部位时,声像图显示套叠肠管在结肠腔内呈半弧形的低回声包块,呈“半岛征”;当套叠之包块退至回盲瓣处停顿时,声像显示为肠腔内低回声球状包块,呈“蘑菇征”;当套叠包块通过回盲瓣而消失,回盲瓣开放,小肠扩张,内见液体流入,此为复位成功的标志;声像图显示套叠包块消失,回盲瓣开放呈“八字征”、“蟹钳征”或“圆环征”;大多数复位成功者回盲瓣及末端回肠管壁常不同程度的水肿。患儿哭闹明显减轻,遂停止注水,观察2、3分钟后放水、拔管,给予肛诊排液排便。两种方式均完成后,将患儿送入病房,禁饮食4~6小时后,可以进流质饮食,补足液体。次日复查B超有无复发,并监测大便常规+隐血3次,观察有无肠管损伤的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肠坏死及肠穿孔。对套叠包块嵌顿于回盲瓣而一时难以复位的患儿,可暂时停止加气或注水,用手掌在腹部按逆时针向回盲瓣方向顺序轻柔按摩套叠包块,使之能慢慢回纳;然后再加大注水灌注,一般可成功复位;对上述方法无效、一次难以复位的患儿,可先放水及放气休息5~10分钟,再重复上述灌肠2~3次(压力≤13kPa),一般也能复位成功;否则等待2~3小时让患儿休息后,给予鲁米那镇静后再次灌肠复位,若无效,并且复位时发现套叠肠管明显肿胀,壁呈“双层”或“多重”回声;腹腔內有较多积液时,表示套叠的肠管已发生缺血、坏死征象,应放弃灌肠复位而立即手术,以免发生肠穿孔危险。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讨 论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也是小儿内科容易误诊肠炎的急症之一,好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诊断明确或是不明确者,都可以用空气灌肠来检查。因其发病多为幼儿,不能自诉,父母代诉不清,早期诊断一般较难。典型症状出现较晚的婴儿更难诊断,但大多以阵发性哭闹伴呕吐拒奶为首发症状,血便出现一般在上述症状出现6小时后肠套叠的治疗要掌握好指征和禁忌证。适应证:全身情况良好,体温,脉搏,呼吸均正常。透视下肠腔无明显液平,腹胀不显著,无腹膜刺激症状。发病<24小时者可以施行。如已>24小时而一般情况尚好,腹胀不严重, 又无高热或中毒症状可酌情考虑。禁忌证:①发病>48小时或全身情况不良,有高烧,脱水、精神萎靡不振及休克等中毒症状;②腹胀明显,且透视下肠腔内有多个巨大液平;③已有腹膜刺激症状或疑有肠坏死者;④先患有痢疾等肠壁本身的损害性病变而合并肠套叠;⑤多次复发性肠套叠而疑有器质性病变者;⑥出血早而量多,肠壁、血管损害严重;⑦肿块过大已至横结肠脾曲以下,估计很难复位;⑧小肠型套叠。只有掌握好指征后,就可以考虑行灌肠治疗。空气灌肠既是临床诊断方法,同时又是治疗方法。目前来说空气灌肠复位是小儿肠套叠最简便有效的复位方法,得到临床广泛应用,针对小儿肠套叠整复术,注气的压力大小、以及是否恒压或是脉冲,是最关键的地方,常用的压力情况:4~6个月70~80mmHg,不能超过90mmHg,7~9个月80~90mmHg,不能超过100mmHg,10~12个月80~90mmHg,不能超过100mmHg,13~18个月100mmHg,不能超过100mmHg。为了使小儿有休息和肠内压的缓解机会,应当有节奏的放出气体然后再次注入也就是恒压和脉冲交替进行。把握不同年龄段灌气压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成功率,JS-628E型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采用进口压力传感器及现代电脑控制技术,可从0~30kPa范围内任意随时调整压力,精度可达0.1kPa,且压力可恒定于预定压力。压力的调整及变化,可从仪器直观显示,医生随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隔室高速预定压力,并可隔室从仪器显示屏中观察压力的变化与透视自屏幕上比较直观地看到套叠部位的走向情况有效的控制压力,整体感比较强。避免了彩超只看一点,而无法显示全局的弊端。空气灌肠中,恰当的灌肠压是既能保证肠套复位,又尽可能的避免引起肠穿孔、肠破裂,温生理盐水灌肠易造成肠穿孔及肠破裂,且易造成腹压增高致呕吐、窒息等并发症。避免了温盐水温度不易控制压力、易出现水中毒的弊端,气体很易符合肠道温度,水温不易控制,尤其是冬天,水温下降太快,易造成患儿受凉。空气灌肠由于时间短,对患儿的损伤小,套叠充开后,可迅速放气减压,再说充气灌肠除了用恒压方式外,更有全自动脉冲式加压,不会对肠管造成损伤,选择的余地较宽,更适合小儿肠套叠非手术治疗方法。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比温生理盐水灌肠整复更有效、安全;脉冲气压是提高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宋云岩,刘红光.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临床应用[J].中国健康月刊,2011,9:224-225.

2 佘亚雄.肠套叠[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150.

3 周建辉,吴政光,黄林海,等.计算机控制脉冲气灌肠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疗研究[J].现代医学影像学,2003,12(2):7577.

空气灌肠 篇3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钡剂灌肠,比较

肠套叠系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 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1,2]。若病情延误, 肠管套叠部分的血液循环就会受阻, 肠壁发生坏死和穿孔, 甚至致死, 所以必须及时明确诊断, 并进行有效治疗[3]。灌肠复位是早期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 它是利用空气或钡剂产生的压力持续加压, 使套叠的肠管缓慢退出复位而解除肠梗阻。现对无锡市人民医院2006—2010年间, 分别进行空气灌肠及钡剂灌肠整复治疗的238例患儿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38例中, 男126例, 女112例;年龄4个月~5岁, 平均15个月。病程3~36h。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大便或血便及腹部包块。B超检查均在腹部探及肿块, 显示呈“同心圆”或可疑“同心圆”征。

1.2治疗方法

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做好知情选择与术前同意书。然后在X线透视下, 采用自动控制压力的结肠注气钡机对患儿进行诊断性灌肠和整复治疗。方法是先行立卧位腹部透视, 然后在肛门及肛管涂抹液体石蜡, 取左侧卧位, 经肛门插入Folley氏管, 气囊充气阻塞肛门后, 用肠套叠整复机缓慢注入空气或钡剂, 在整复开始先进行诊断性灌肠, 压力要小, 注入气体要慢, 以便显示套头的位置和形态, 明确诊断后, 逐渐加大压力, 多保持在7~12kPa之间进行复位, 必要时可辅助手法整复和肌注解痉镇静剂 (6542肌内注射) 。

2结果

121例行空气灌肠组确诊率98% (119/121) , 复位率97% (118/121) , 无一例肠穿孔, 平均耗时20min;行钡剂灌肠组确诊率98% (115/117) , 复位率93% (109/117) , 1例肠穿孔, 平均耗时50min。整复成功的病例均禁饮食6~12h。行补液、抗炎治疗, 留院观察24h以上, 未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整复失败或肠穿孔的11例均经手术治疗, 无死亡病例。

3讨论

肠套叠一般由3层肠管组成, 外层为鞘部, 内2层为套入部, 由反折部和最内壁组成[4,5]。在X线透视下, 空气灌肠, 可见套头部显示为软组织包块影 (图1A) , 随压力持续, 套入部逐渐退缩至回盲部, 直至消失 (图1B) 。行钡剂灌肠时, 可见钡剂在套叠远侧受阻, 阻端钡影呈“杯口状”充盈缺损 (图2A) , 随压力持续, “杯口状”充盈缺损逐渐退缩至回盲部, 直至消失 (图2B) 。复位指征:空气或钡剂大量进入小肠, 软组织包块或“杯口状”充盈缺损消失, 病儿哭闹停止, 平静入睡或精神状态明显好转[6]。

3.1两者确诊率及复位率的比较

空气灌肠和钡剂灌肠诊断小儿肠套叠均有特殊的图像, 诊断准确率均较高。行空气灌肠组确诊率98%、复位率97%;行钡剂灌肠组确诊率98%, 复位率93%, 空气灌肠复位率稍高于钡剂灌肠。

3.2两者在操作和时间上的比较

在行钡剂灌肠时, 要准备钡剂和水, 混合液的水温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操作时要控制体位, 以使钡头随体位前进, 结束后还要清洗杯具和管子, 若患儿在行钡剂灌肠时, 不合作, 钡剂容易从肛门溢出, 造成灌肠失败或操作时间延长, 平均每位病儿约耗时50min。而空气灌肠操作方便, 平均每位病儿耗时20min。所以空气灌肠较钡剂灌肠更方便、快捷。

3.3两者在安全性上的比较

对于病程超过24h、病情较重肠管坏死的病儿, 两者均可能造成肠穿孔等并发症。但行钡剂灌肠时肠穿孔或手术切除坏死肠管时, 外漏的钡剂很难完全清除且不易被吸收, 容易引起腹膜炎等后遗症, 还有钡剂灌肠时肠道内液量增多也有导致水中毒的可能。所以空气灌肠安全系数较高, 后遗症少。

总之,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明确空气灌肠和钡剂灌肠对于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均有特异图像, 故诊断准确率均较高, 但空气灌肠复位率稍高于钡剂灌肠, 而且更方便、快捷、安全, 应作为诊断和治疗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也是最佳无创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蓓蒂, 赵辉.脉冲式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 15 (12) :1099-1100.

[2]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59.

[3]吴宗桧, 滕剑波.B超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与整复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08, 48 (45) :102.

[4]丛文联, 孙秉赋, 张云霞.钡剂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17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7, 10 (5) :534-534.

[5]Shinoda M, Hatano S, Kawakubo H, et a1.Adult cecoanal intussuscep-tion caused by cecum cancer:report of a case[J].Surg Today, 2007, 37:802—805.

空气灌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9月~2015年10月经空气灌肠诊断及整复8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8例, 女39例;年龄最小1个月, 最大5岁, 平均年龄1.8岁。病程2~48 h, 平均病程7.1 h。所有患儿均有阵发性腹痛、就诊时不停哭闹、情绪不安;有呕吐73例 (83.9%) , 腹部包块68例 (78.2%) , 大便带血53例 (60.9%) , 发热45例 (51.7%) , 咳嗽12例 (13.8%) 。

1.2 仪器

应用本院的意大利GMM1000 m A数字胃肠机及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

1.3 治疗方法

在对患儿行空气灌肠前要注意先行腹透, 以观察患儿腹部气体状况, 膈下有无游离气体, 预防肠道穿孔。如有游离气体, 应立即外科手术治疗。灌肠前肌内注射阿托品解痉, 用量0.01~0.02 mg/kg, 同时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镇静, 用量3~5 mg/kg, 使患儿肠管处于松弛状态, 降低患儿烦躁状态, 能提高整复成功率。患儿取左侧卧位, 肛门外涂抹石蜡油, 同时涂抹Foley管气囊导管前端, 涂抹均匀后, 将Foley气囊导管经肛门插入, 入体深度约8~10 cm, 随后注入10~20 ml空气于气囊内, 向外拉紧导管, 堵塞肛门。气压控制在7~8 k Pa, 向患儿肠腔内缓慢注入气体。临床肠套叠确诊后, 采用脉冲加压, 慢慢升高肠腔气压, 气压≤16 k Pa, 肠套叠复位成功后, 给予手法按摩。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 完全恢复肠蠕动功能;有效: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基本恢复肠蠕动功能;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肠蠕动功能未见明显恢复, 个别症状加重。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2 结果

87例患儿经空气灌肠明确诊断套叠部位, 其中回盲型61例 (70.1%) , 回结型18例 (20.7%) , 回回结型8例 (9.2%) 。经空气灌肠成功复位77例 (88.5%) , 7例患儿复位失败, 其中以结肠型最多4例 (57.1%) , 盲肠部2例 (28.6%) , 小肠型1例 (14.3%) , 转外科进行治疗, 3例患儿来就诊时即有腹膜刺激征或其他原因未进行整复。经过治疗后, 87例患儿治愈51例, 有效29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92.0%。未成功复位的7例, 则转入外科行手术治疗。

3 讨论

小儿急性肠套叠为急性发病, 以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果酱样大便、腹部包块为临床四大主要表现[2]。小儿急性肠套叠发病早期症状多不太明显, 临床易误诊为常见腹痛, 不少患儿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 个别严重患儿甚至会危及生命。小儿急性肠套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3], 发病原因不明的无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是原发性肠套叠, 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肠套叠是继发性肠套叠。一般认为空气灌肠复位适应证是在发病在<48 h, 全身情况良好, 无明显腹胀, 无腹膜刺激征及休克患儿[4,5]。本组患儿有3例患儿病程>48 h, 但患儿全身状态良好, 腹胀不严重, 无腹膜刺激征, 灌肠后缓慢加压并小心按摩腹部, 终于整复成功。肠套叠复位最可靠的指征是空气大量进入小肠, 患儿软组织肿块消失, 患儿情绪逐渐平稳, 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哭闹逐渐停止。成功复位后, 临床应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禁饮食行并补液治疗, 预防患儿肠套叠复发。苏字芳[6]在小儿肠套叠治疗中采用低压脉冲空气灌肠术, 可以有效保证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与复发率, 疗效安全可靠。尹记辉[7]应用延时再次空气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 临床疗效确切, 显著改善了患儿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应用和积极推广[8,9,10]。

87例患儿经空气灌肠诊断后, 经空气灌肠成功复位77例 (88.5%) , 7例患儿复位失败转外科进行治疗, 其中以结肠型最多4例 (57.1%) , 盲肠部2例 (28.6%) , 小肠型1例 (14.3%) , 3 例患儿来就诊时即有腹膜刺激征或其他原因未进行整复。经过治疗后, 87例患儿治愈51例, 有效29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92.0%。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率较高, 是临床上诊断和整复小儿肠套叠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 在适应证范围内, 空气灌肠是临诊断和治疗小儿肠套叠安全有效的方法, 应作为临床上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87例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 均有阵发性腹痛、就诊时不停哭闹、情绪不安等。临床肠套叠确诊后, 采用脉冲加压, 慢慢升高肠腔气压, 气压≤16 k Pa, 肠套叠复位成功后, 给予手法按摩。观察患儿治疗效果。结果 87例患儿经空气灌肠诊断后, 经空气灌肠成功复位77例 (88.5%) , 7例患儿复位失败转外科进行治疗, 其中以结肠型最多4例 (57.1%) , 盲肠部2例 (28.6%) , 小肠型1例 (14.3%) , 3例患儿来就诊时即有腹膜刺激征或其他原因未进行整复。经过治疗后, 87例患儿治愈51例, 有效29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92.0%。结论 空气灌肠是临诊断和治疗小儿肠套叠安全有效的方法 , 应作为临床上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空气灌肠,肠套叠,小儿

参考文献

[1]王卫平, 毛萌, 李廷玉, 等.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48.

[2]胡石腾, 李艳, 陈林凯, 等.空气灌肠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治中的价值.湘南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7, 9 (4) :36-38.

[3]时胜利, 陈志平, 陈伟良, 等.小儿肠套叠的空气灌肠整复术探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 (2) :140-141.

[4]韩伟东.延时再次空气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临床观察.吉林医学, 2012, 33 (24) :5178-5179.

[5]张夏芳, 杭岚, 许琳琳.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术后护理体会.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21) :162.

[6]苏字芳.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治疗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 (8) :1014-1015.

[7]尹记辉.延时再次空气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11) :151-152.

[8]姜丽.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22) :182-183.

[9]吴俊珍.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体会.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 (15) :79-80.

空气灌肠 篇5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诊治肠套叠62例, 男39例, 女23例;年龄4个月~5岁, 典型临床症状包括:面色苍白伴阵发性哭闹、血便或果酱样大便 (部分患儿需肛诊确定) 、呕吐或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 发病时间2~48 h。全部病例均拍X线立位腹平片、诊断性灌肠片及复位片。

1.2方法:全组病例均用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HF51-3C医用诊断X射线机及广东市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JS-628E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空气灌肠复位术前先摄取立位腹部平片, 了解结肠及腹部情况, 方便与注气后腹部形态比较, 以利诊断, 观察平片能否诊断为肠套叠, 未明确诊断病例均进一步行空气灌肠, 空气灌肠复位术前30 min先注射阿托品0.01~0.03 mg/kg, 鲁米那30 mg, 经肛门插气囊管 (可用成人导尿管代替) , 接通灌肠仪, 然后结肠注气;从60 mm Hg压力开始, 透视下观察气体推进, 可看到肠套叠的各种X线形态。气柱前端呈杯口状影、钳状阴影、球形影或或充气肠管内出现半圆形软组织肿块影时, 即可确诊肠套叠, 并拍片保存。当肠套叠达到回盲部时, 套叠阴影存在时间较长, 复位进展最困难, 可将压力升至90~100 mm Hg并对准肿块经腹部轻柔按摩, 时间为3~5 min, 多在透视下见到软组织肿块阴影逐渐缩小, 直至完全消失。可见到大量气体进入右下腹小肠, 并迅速扩展到腹中部腹左部, 说明复位成功。

2结果

2.1空气灌肠成功率:本组6 2病例中有3 2例在诊断性结肠气压约60~80 mm Hg时透视下见软组织肿块影缓慢前移且逐渐缩小并消失, 比较易复位。30例“难复性病例”其右中下腹可见到巨大的充盈缺损, 在60~80 mm Hg气压下无移动, 需加压灌气至100 mm Hg气压同时结合腹部轻柔按摩并维持压力5~10 min, 30例中又有18例获复位成功, 10例转外科手术治疗, 2例因家属拒绝手术转院治疗。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80.6%。

3讨论

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是3个月~6岁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60%本病患儿的年龄在1岁以内。80%患儿年龄在2岁以内, 健康肥胖儿多见, 发病季节与胃肠道病毒感染相一致, 以春秋季多见。常伴有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有些促发因素可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 从而引发肠套叠, 如饮食改变, 腹泻及其病毒感染等均与之有关。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引起末端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 局部肠壁增厚, 甚至凸如肠腔, 构成套叠起点, 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后蠕动增强而导致本病[1]。肠套叠为凡健康婴儿突然发生阵发性腹痛或阵发性哭闹、呕吐、便血和腹部扪及腊肠样肿块时可确诊。其需与急性痢疾, 梅克尔憩室出血, 过敏性紫癜, 蛔虫性肠梗阻等疾病鉴别。我们资料中有23例 (37%) 无明显哭闹, 仅有精神差, 孩子不玩来诊, 这是诊断中不可轻视的症状, 而腹部腊肠样肿块因患儿哭闹, 大多扪不清楚, 本组中可触到腹部腊肠样肿块的仅14例 (22%) , 因此不必长时间触诊腹部肿块, 如患儿早期有阵发性哭闹并经肛诊发现便血者, 经鉴别诊断怀疑肠套叠者, 宜尽早空气灌肠诊断, 以免延误患儿肠套叠的诊治。肠套叠非手术疗法有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复位三种方法[1]。在我国, 近20年来空气灌肠已成为一种相当普及的疗法, 钡剂灌肠在我国很少应用[2]。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肠套叠62例, 其中50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 成功率80.6%。空气灌肠并不绝对安全, 其唯一并发症是可发生肠穿孔, 因而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我院空气灌肠复位术适应证为病程不超过48 h而全身情况尚好的病例。禁忌证为: (1) 发病超过48 h而全身情况显著不良者, (2) 腹部异常膨胀, 腹部平片可见小肠严重积气, 并有多数张力性液平面者, (3) 试用空气灌肠复位术时如逐步加压60、80、100 mm Hg而肠套叠阴影扔不移动、形态不变者, 就应放弃空气灌肠复位而改由手术治疗[2,3,4,5]。在本组62例患者中, 52例均在24 h内就诊, 10例发病时间超过24 h, 外科手术10例患者中, 其中有6例患者发病时间超过24 h。其余4例发病时间不确定。由此可见早诊断早治疗, 可提高空气灌肠治愈率。本组有22例在压力两次升至90~100 mm Hg并结合腹部按摩才能复位成功。在实际操作中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如患儿的精神情况、发病时间长短、血便量、颜色、肠管胀气程度等。决定升高压力限度及速度, 并密切透视下观察有否肠穿孔征象出现。一旦出现, 应立即停止灌肠并用20注射器剑突下穿刺放气降低腹压后转外科手术处理。本组62例经空气灌肠诊断及复位术:成功复位50例, 失败10例, 成功率约80.6%, 无1例穿孔。

摘要:目的 探讨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62例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中54例经空气灌肠明确诊断。62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50例;62例中行外科手术10例, 其中复合型套叠5例, 回结肠型1例, 回盲型4例。转院2例, 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 1部分病例肠套叠体征不明显, 不能早期诊断;2透视下空气灌肠对婴幼儿肠套叠早期或不典型病例诊断治疗有决定意义, 宜尽早试行;3手术时机要根据发病时间、结合患儿全身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后选择。

关键词: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

参考文献

[1]杨锡强, 易著文, 沈晓明, 等.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87-289.

[2]佘亚雄, 童尔昌.小儿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43.

[3]孙中洋, 徐金标.多种辅助方法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中的联合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5, 26 (4) :832-834.

[4]吴俊珍.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5 (15) :69-70.

空气灌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75例患儿,彝族56例占74.7%,汉族19例占25.3%;男46例占61.3%,女29例占38.7%;年龄3个月龄~14(0.80±0.07)岁。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腹部扪及包块56例,仅有阵发性哭闹不安,无呕吐、腹部未扪及确切包块等临床症状不典型者19例。发病后就诊时间1~48h,见表1。手术复位52例,梗阻的部位及类型:肠套头位置于乙状结肠7例(13.5%),降结肠4例(7.7%),结肠脾曲9例(17.3%),横结肠内14例(26.9%),结肠肝曲6例(11.5%),升结肠5例(9.6%),回盲部4例(7.7%),小肠3例(5.8%),空回型2例(3.8%);回回型1例(1.9%),结结型4例(7.7%),回结型26例(50%),回回结型11例(21.2%),回结结型8例(15.4%)。

1.2 治疗方法

1.2.1 空气灌肠指征:

患儿阵发性哭闹,解血便,腹部扪及包块,临床拟诊肠套叠并有X线梗阻征像。

1.2.2 操作方法:

(1)本组75例空气灌肠前均经我院西门子数字胃肠机X线成像,常规透视或腹部立卧位片了解梗阻情况,并排除腹内空腔脏器穿孔。患儿左侧卧位或仰卧位,用液体石蜡涂抹“弗莱”管前端6~10cm经肛门插入10cm左右,向气囊内注气10~15ml,防止空气灌肠时导管从肛门内滑脱。向肠管内缓慢注气,透视下跟踪观察气柱前行致梗阻端,以进一步了解梗阻的部位及性质并进行肠套叠整复。(2)梗阻端影像表现:当肠内为“杯口状”、“球状”、“圆柱状”、“哑铃状”和“息肉状”等不同的软组织块影时[2],继续注入空气,当气压阻力明显增大,局部肠管扩张致肠壁变薄时停止注气,此时明确诊断肠套叠,为防止肠管破裂而致医疗纠纷,改为手术复位。

2 结 果

75例肠套叠住院患儿中,空气灌肠复位19例,解套率仅占25.4%;手术复位52例,治愈率69.3%,自动出院4例(5.3%);空气灌肠失败56例,失败率占74.6%。

3 讨 论

3.1 小儿肠套叠仍多见1岁以下,4~10月乳儿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多见,约为2∶1[2],2岁以后逐渐减少。目前小儿肠套叠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仍未完全清楚,多因新生儿回盲部系膜常不固定,一般要生后数年内才逐步固定附着于后腹壁,加之系膜过长、松弛致回盲部游动过大,以及小儿较长时间腹泻致肠功能紊乱、肠环肌发生持续性的局部痉挛所引起。复套型肠套叠更容易导致肠壁缺血、坏死而使空气灌肠的危险性加大或不宜空气灌肠整复。

3.2 本组病例可见患儿家长对小儿肠套叠的早期表现不够重视,其中明确诊断肠套叠后,4例自动出院。术中52例小儿肠套叠可观察到复杂型(或称复套)[2],除有小儿肠套叠基本的“杯口状”软组织块影外,更易伴发其他软组织影的发生,见表2。小儿肠套叠的病情变化与病程的延长密切相关,病程越长其套入部更易于向肠蠕动方向顺行,并向肠管的远端移动,同时带入大量的肠系膜进入,致使套入部与套鞘部越来越紧,使肠壁痉挛、血管受压、血液回流障碍进一步加重而致套入部肠管肿胀更严重,使空气灌肠难以整复。

3.3 目前空气灌肠整复术仍是小儿肠套叠早期治疗首选的方法之一。在实际治疗中常以病程长短作为是否使用空气灌肠作为标准(病程<48h)[1]。<24h者,全身情况尚好,无显著脱水和休克症状者可行结肠注气整复,>24h者应谨慎操作,>48h,全身情况差,有脱水、精神萎靡、高热、休克等症状为禁忌证。有文献报道12h内复位率达95.6%,12~48h复位率为50%~75%,>48h复位率为0%[3]。

3.4 本组病例中空气灌肠未解套56例(74.7%),2岁以上发病15例(最大年龄为14岁),占20%,病程>48h 26例(34.7%),肠套叠梗阻部位达横结肠以内34例(65.4%),复套型(回回结型11例,回结结8例)占36.5%。可见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原因与患儿的病程、生命体征、肠套叠类型、套头的深度和套头的大小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包括:(1)因地域原因,家长对患儿早期症状不够重视致病情加重,有的患儿果酱血便在2d以上和部分患儿较长时间腹泻、腹胀等肠套叠不典型症状而就诊,错过最佳空气灌肠时间。(2)在空气灌肠之前,患儿家长常常犹豫是否履行现行相关医疗协议而致病程继续延长。(3)在空气灌肠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对空气压力的选择可能存有差异,是影响整复术是否成功的因素之一。首先用低压8.0kPa(60mm Hg)[4,5]来明确诊断和观察充气肠管以及套入部的情况,然后根据观察增大气压进行整复。复空气灌肠的气压一般应控制在10.6~13.3kPa(80~100mm Hg)[6]。同时,术中可在腹局部逆时针由远而近手法辅助推送套头,并且间歇注气,患儿哭闹不安可术前酌情肌内注射解痉药物及配合更佳体位予期达到空气灌肠复位效果。

3.5 在实际工作中,患儿亲属对医务人员期望值过高。对此,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大,害怕承担医疗风险。这给空气灌肠整复带来了一定技术上的不稳定,从而选择手术复位。

结合本组病例,在小儿肠套叠病程中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是减轻患儿和家长痛苦的有效途径。掌握好空气灌肠指征,合理运用空气压力进行肠套叠整复,是防止肠坏死、肠破裂、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关键。积极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减少顾虑,相互理解、支持,减轻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对临床医务工作和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3-244.

[2]荣独山.X线诊断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57-160.

[3]王锡锋,蒋兆贯.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的影响因素[J].实用医技杂志,2007,1(1):85-86.

[4]刘莉.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142例[J].淮海医学,2007,25(1):40-41.

[5]刘文义.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辅以腹外按压诊治小儿急性肠套叠(附158例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7,31(1):21-23.

空气灌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患儿中, 男27例, 女8例;年龄5~25个月, 平均13.8个月。发病时间:2~72h, 其中24h内22例, 24~48h 7例, 48~72h 4例;套叠类型:回结型26例, 回回型5例, 结结型3例, 回回结型2例;主要临床表现:阵发性腹痛 (表现为阵发性哭吵) 32例, 呕吐31例, 果酱样大便26例, 腹胀19例, 腹部包块14例。

1.2 治疗方法

整复前给予适量解痉镇静剂, 腹透或腹部平片, 肠梗阻诊断成立后, 患儿取左侧卧位, 然后经肛门插FOLE纸管, 向气囊中注入空气20~30cm, 轻轻提拉导管至有阻力后将其与机器相连;接通电源, 先置诊断档, 按注气键, 注气压力50~60mmHg, 以显示肠套叠征象和部位, 然后置治疗键, 再间断按注气键, 压力80~100mmHg, 当肿块逐渐缩小消失, 小肠内大量充气既为复位成功。如肠套叠一时不能复位, 可放出部分气体, 加用手法按摩, 可增加复位成功率[2]。

2 结果

35例患儿中一次性复位成功31例, 肌内注射解痉药后经二次空气灌肠成功2例, 复位失败2例, 其中1例发生穿孔, 成功率为94.2%。2例复位失败患儿改为手术治疗, 经手术证实其中1例肠套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发生严重水肿、粘连;另1例肠套叠入部及顶部出现淤血性肠坏死。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

3 护理

3.1 治疗前的护理

患儿会出现血便、呕吐、拒食、烦躁、出汗、面色苍白、哭闹不安等表现, 家长心情紧张, 护士要详细了解病史, 发病病程, 向患儿家属讲解病情特点、复位过程及复位后效果。介绍诊疗技术的优点介绍同种疾病病人治疗情况, 从而使患儿家属树立信心, 消除顾虑。对于第一次复位失败的患儿, 再次复位前肌内注射巴比妥类药或异丙嗪、阿托品, 可使患儿安静合作, 减少肠管痉挛, 便于复位。

3.2 治疗后的护理

(1) 对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适当输液以保证患儿的水、电解质平衡, 并给以患儿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 (2) 治疗后禁食、禁水6~12h, 次日可逐渐进食流质、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菜汤、鱼汤、稀饭等, 少食多餐, 避免进食糖、牛奶、豆制品等产气食物和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 进食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的腹部是否出现包块。 (3) 治疗后应去枕平卧位便于患儿进入睡眠, 清醒后可使用其他的体位。 (4) 肠套叠复位成功后, 常规将患儿安置在留观室观察12~24h, 以便发现迟发性肠坏死。灌肠后注意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无缓解, 如空气灌肠报告复位成功, 但患儿仍有阵发性哭吵、呕吐等症状, 应考虑空气灌肠复位不全, 可能为多发性肠套叠。另外, 密切观察患儿的排便、排气、腹胀、睡眠、体温、呼吸、面色、意识等情况。4h进行一次体温的测量, 出现问题立即上报医生及时处理。 (5) 让患儿进行碳剂试验, 给予患儿20~30ml的液状石蜡, 0.5~1.0g的活性炭口服, 婴幼儿使用胃管进行给予, 6~8h候观察患儿的排便情况, 看是否有碳沫样大便排出。 (6) 需做好肛周皮肤护理, 便后以温水擦洗并涂氧化锌软膏, 防止溃破及湿疹。

3.3 并发症处理

空气灌肠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肠穿孔, 其发生与灌注的空气压力过高有关[3]。本组空气灌肠整复发生1例肠穿孔。采用手术治疗切除坏死肠管, 作单纯性肠修补手术。术中发现穿孔部位发生在结肠肝曲部, 肠套叠入部及顶部出现淤血性肠坏死, 肠管外观呈斑点样坏死, 缺血坏死区使肠管壁变薄。可以明确该穿孔并不是灌肠压力高导致, 而是当套叠部退缩到肠管坏死区, 空气从坏死处穿出而导致。

3.4 出院指导

小儿肠套叠的复套发生率为2%~4%[4]。诱发复套的因素常见的有小儿腹泻, 可能与腺病毒、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引起的肠壁内和系膜中淋巴结组织增生, 肠蠕动不协调, 功能紊乱而易导致肠套叠有关[5]。因此, 出院后应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餐后避免剧烈运动。腹部注意保暖, 预防腹泻、肠功能紊乱诱发肠套叠。同时嘱家长注意患儿有无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血便等, 如出现上述症状需及时就诊。

4讨论

空气灌肠是治疗肠套叠的首先治疗方法。适应证为病程在48h以内, 全身情况良好, 不伴高热, 无明显腹部胀气[6]。但如果患儿的血便为鲜红色、量多、出现早, 这表明患儿有肠坏死的发生可能;以及患儿的一般情况不好, 已经出现中毒症状, 应及时行手术治疗。灌肠初期应用小压力明确诊断并观察充气肠管的情况以及套入部分的情况, 然后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压力以防止出现肠穿孔, 从而严重威胁患儿生命。本组35例在X线引导下行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达94.2%。复位成功率高, 大大减少了手术给患儿带来的创伤和痛苦。由于小儿好动、配合能力差的特殊身心特点, 因此要求我们加强护理, 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小儿肠套叠经X线下做空气灌肠安全可靠, 复位过程清晰、直观, 而加强空气灌肠整复护理是提高复位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Lui KW, Wong HF, Cheung YC, et al.Airenem a for diagnosis and reduction of in tussusceotion in children:clinical experience and fluoros-copy time correlation[J].J Padiatr Surg, 2001, 3:479.

[2]龙威, 姜丽丽.提高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率及预防并发症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5, 3 (3) :192-194.

[3]陈小春, 张桂英, 潘凯, 等.小儿急性肠套叠86例临床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 2004, 2 (2) :122-123.

[4]招婷, 黄妹, 郁成.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临床分析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27 (3) :358.

[5]高繁花, 田小飞.小儿肠套叠6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 2006, 35 (3) :378.

空气灌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采用X射线下空气灌肠复位法治疗的小儿肠套叠112例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法治疗的小儿肠套叠100例,肠套叠确诊基于腹平片检查和(或)腹部超声检查。X射线下空气灌肠复位法治疗组(实验组),男79例,女23例;年龄2个月~5岁,平均(13.6±7.6)个月;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法治疗组(对照组),男71例,女22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12.1±10.6)个月;两组患儿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见表1。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X射线监视下,患儿平卧位,在肛门及肛管处涂抹石蜡油,经肛门插入Foley尿管6~10 cm,向球囊内充气(约20 mm Hg)固定,自动控制压力结肠注气机给予空气灌肠,将压力控制在100 mm Hg以内,在X线监视下观察肠套叠的复位情况;对照组:超声监视下,患儿平躺,在肛门及肛管处涂抹石蜡油,经肛门插入Foley尿管,向球囊内充气(约20 mm Hg)固定,缓缓注入温盐水灌肠,用高度控制压力,在超声监视下观察注水肠管及套头的变化。

1.2 复位成功的标准。

实验组:X线下可见右中上腹包块呈杯口状影,随着注气套入的头部向回盲部退缩,退缩到回盲部时套入头部影突然消失,同时右下腹会突然出现几个明亮的气泡影,随之很快扩展至中腹和左腹部,显示小肠进气,拔出Floy气囊导管后,肛门排出臭气和黏液血便;腹部触诊平软、包块消失,即为复位成功的表现;对照组:超声显示“同心圆征”消失,且可看到小肠内有液体进入,超声扫描可见小肠内液体与小肠在同一横断面的集合影,类似于一串葡萄或呈蜂窝状,称之为“类葡萄”征,拔出Floy气囊导管后,肛门排出臭气和黏液血便;腹部触诊平软、包块消失,表示复位成功。

1.3 统计学分析:

将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复发率、穿孔率、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时间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实验组3例复位失败,对照组1例复位失败,改行手术治疗后治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复发率、穿孔率、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比较见表2。实验组在复位成功率、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由于某段肠管进入临近肠管内引起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尤以4~10个月的小儿多见。肠套叠一般由3层肠管组成,外层为鞘部,内两层为套入部,由反射部和最内壁组成,其病因至今不清楚。95%以上婴儿肠套叠为原发性肠套叠,肠蠕动紊乱可导致。病理性肠套叠包括美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过敏性紫癜、肠息肉、肠结核、肠狭窄、恶性淋巴瘤、盲肠肿瘤、脂肪瘤、纤维瘤、淋巴管瘤等[3]。病变部位的肠腔狭小,结构改变,近段肠管扩张,蠕动增强是诱发肠套叠的病理基础[1,2,3,4]。凡病程在48 h以内的原发性肠套叠,患儿无严重脱水、无完全性肠梗阻、无腹膜炎等全身状况者均可以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或水灌肠复位治疗。

3.1 对两组复位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复位成功率为97.3%,对照组复位成功率为99.0%。可见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比X射线下空气灌肠成功率更高。

3.2 对两组复位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完成复位平均耗时11 min,对照组完成复位平均耗时9 min。可见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比X射线下空气灌肠更快捷。

3.3 二者图像比较:

超声监视下可以直观显示肠套叠包块的大小、形态、走形和周边肠管扩张程度,直接显示回盲瓣情况,而X射线下图像不如超声清晰,较难预测肠套叠的程度,对肠腔走形分布较难分析。对此,Del Pozo G等的研究中也提到:超声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检查,可用于肠套叠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98%~100%)和特异性(88%~100%)[5]。

3.4 两组在穿孔率方面的比较:

实验组在复位过程中出现一例穿孔事件,而对照组没有发生穿孔的患儿,可见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比X射线下空气灌肠更安全无创。

3.5 两组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大概是(2.1±1.5)d,而对照组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则是(1.7±1.1)d,可见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比X射线下空气灌肠患儿肠道恢复正常更快。

3.6 两组住院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大概是(6.1±1.7)d,而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则是(4.4±1.2)d,可见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比X射线下空气灌肠患儿住院时间短,花费少。

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同空气灌肠组相比,水灌肠在复位成功率、平均复位时间、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更占优势。说明水灌肠组较空气灌肠组操作更简便、复位时间更短、复位成功率更高,更安全无创、且可动态观察复位全过程,并可重复进行,作者认为可替代传统的空气灌肠复位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但是对于高危因素者,要及早考虑外科手术,以免延误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X射线下空气灌肠复位法与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法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疗效。方法 包头市中心医院2008年~2014年间经腹平片检查和(或)腹部超声检查确诊的肠套叠患儿,分别施行X射线下空气灌肠复位法(实验组,n=113)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法(对照组,n=100)。比较2组的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复发率、穿孔率、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3例复位失败,对照组1例复位失败,改行手术治疗后治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同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在复位成功率[99.0%vs 97.3%]、复位时间[(9±3.7)min vs(11±2.4)min]、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时间[(1.7±1.1)d vs(2.1±1.5)d]、平均住院时间[(4.4±1.2)d vs(6.1±1.7)d]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空气灌肠组相比,水灌肠在复位成功率、平均复位时间、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更占优势。说明水灌肠组较空气灌肠组操作更简便、复位时间更短、复位成功率更高,更安全无创、且可动态观察复位全过程,并可重复进行,作者认为可替代传统的空气灌肠复位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肠套叠,空气灌肠,水压灌肠

参考文献

[1]Silverman FN,Pkuhn J.Caffey's Paediatric X-ray Diagnosis[M].9th edition Volume-1.London:Mosby publisher,Intussusception,1993:1076-1085.

[2]Swischuk LE.The Paediatric Gastrointestinal Tract[M]//Rumack CM,Wilson SR,editors.Diagnostic Ultrasound(Volume II).Chapter61 by,1982:1210-1212.

[3]Sutton D.Textbook of Radiology and Imaging[M]//7th edition Volume I.Churchill Livingstone,Chapter 28,2003:849-874.

[4]Krishnakumar,Hameed S,Maheshwari U.Ultrasound Guided Hydrostatic Reduc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Intussusception[J].Indian J Paediatr,2006,73(3):217-220.

上一篇:勤工助学意义下一篇:财政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