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灌肠

2024-10-04

药物灌肠(精选8篇)

药物灌肠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药物灌肠和微波治疗对常见妇科炎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110例妇科炎症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微波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微波治疗之前配合加入药物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70.9%,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98.2%,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药物灌肠和微波联合治疗手段, 可以对常见妇科炎症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有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全面恢复。

关键词:药物灌肠,微波治疗,妇科炎症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现代女性受到忙碌的生活节奏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影响, 妇科炎症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甚至一些女性存在着长期性的妇科炎症, 难以治愈[1]。本院对于妇科炎症患者, 采取了药物灌肠和微波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措施, 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1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9~50岁, 平均年龄 (34.2±5.8) 岁, 炎症主要存在于盆腔及其周围;观察组患者年龄18~50岁, 平均年龄 (34.4±5.7) 岁, 炎症主要存在于盆腔及其周围。两组患者的年龄、炎症主要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微波治疗。患者采取仰卧体位, 微波电极放置于患者下腹位置, 在检查微波治疗仪工作正常以及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后, 进行微波通电治疗。通电持续时间保持在20 min左右, 视患者实际体质可适当延长不超过10 min, 微波治疗1次/d, 持续治疗2~3周, 在患者经期暂停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微波治疗基础上, 接受药物灌肠治疗。首先, 对患者进行药物灌肠。灌肠药物为桂枝茯苓胶囊, 单次剂量为10粒, 融入体温水平温开水中, 对患者进行灌肠操作, 在缺乏桂枝茯苓胶囊时可使用康妇炎胶囊代替。其次, 在灌肠后对患者进行微波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可参照对照组治疗方案。治疗1次/d, 持续治疗2~3周左右, 在患者经期暂停治疗。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所使用的抗敏药物并无显著差别。在治疗持续累计时间达到3周后, 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的观察。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观察患者的门诊症状表现与病原微生物检测指标来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患者症状表现完全消失, 超声检查盆腔积液消失为治愈;患者的症状表现基本消失, 盆腔积液减少为有效;患者的症状表现无明显改善, 超声检查盆腔积液无变化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与疗效评价发现, 对照组患者39例治愈, 治愈率为70.9%, 观察组患者治愈54例, 治愈率为98.2%, 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炎症是盆腔炎及其周围等多部位的炎症, 患者经常会感到瘙痒、疼痛, 甚至会出现白带异常等临床反应。一些患者在妇科炎症程度较轻时, 并没有重视, 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 少数患者会出现盆腔及其周围等部位的恶性病变, 从而加大治疗难度, 为患者留下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2]。因此, 对于常见的妇科炎症, 并不能有所轻视, 从患者到医护人员, 均需要以根治为核心原则, 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更加彻底的解决。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对于常见的妇科炎症有着多种治疗手段, 其中最为基础的便是口服药物治疗。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口服药物治疗不会对患者造成直接的创伤, 并且能够起到一定的消炎、抗感染效果, 使用条件相对来说也并不是十分严苛, 能够在大众女性群体中被应用[3]。但口服药物治疗由于不能够直达病灶, 因此消炎效果仍然较为缓慢, 不能满足当今女性的实际需求。在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下, 微波治疗成为了妇科炎症治疗的新手段。该治疗措施简单快捷, 直接作用于病灶, 缺点是治标不治本, 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而在朱丽等[4]人的研究中, 谈到了妇科炎症的综合治疗方案, 其中便介绍了微波治疗中加入药物灌肠治疗的相关措施。由传统中药材加工制成的桂枝茯苓胶囊, 可达到解毒抗菌、活血止痛、增强免疫力的效果。药物灌肠与微波治疗结合使用, 可以标本兼治, 更彻底地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中对妇科炎症患者采用了药物灌肠和微波治疗手段,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 接受药物灌肠和微波治疗的患者, 其治愈率要显著高于接受单纯微波治疗的患者 (P<0.05) 。很多患者在经过30 d的治疗后, 其相关部位的炎性症状得到了彻底性的解决。

综上所述, 采用药物灌肠和微波联合治疗手段, 可以对常见妇科炎症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有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全面恢复, 该治疗措施及相关思路具有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进行广泛应用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葛静, 鲁永鲜, 黎新宇, 等.北京地区女性常见妇科炎症患病率抽样问卷调查.感染、炎症、修复, 2010, 11 (3) :137-139.

[2]王月琴.采取药物结合阴道微波治疗常见妇科炎症的疗效观察.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1, 9 (8) :64.

[3]赵红玲.浅谈门诊常见妇科炎症的治疗和效果.中国农村卫生, 2013 (z1) :247.

[4]朱丽, 王虹, 杨红梅, 等.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4 (36) :144-145.

药物灌肠 篇2

1994年以来收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78例,其中女32例,男46例。年龄19~68岁,其中以25~50岁居多,病程3个月~4年不等。主要表现为腹泻,左下腹或下腹部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黏液膿血便,腹胀无力,便次增多。

中医辨证分型:①湿热内蕴型:症见腹痛,发病急骤,里急后重,黏液血便,肛门灼热,便次增多,重者每日5~20次,便后痛减,身热,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②脾胃虚弱型: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③脾肾两虚型:症见久病伤阴,腹泻完谷不化,五更泄泻,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中药药物组成:白头翁40g,公英40g,黄柏10g,黄芩10g,白及20g,儿茶20g,枳壳15g,侧柏叶15g,甘草20g。湿热型加茯苓、木通、藿香、荷叶,脾胃虚弱加白术、陈皮、吴萸、肉桂,脾肾两虚加五味子、党参、黄芪、白芍。

西药:2%利多卡因20ml、庆大霉素24万U、扑尔敏10mg、地塞米松10mg、654-2 10mg。

方法:①每剂药煎3次,取汁500ml,取300ml,分早晚2次口服,余200ml与上述西药混匀,分早晚2次保留灌肠。②保留灌肠方法:每次取中西药100ml,装入静滴瓶内,温度35~37℃,嘱病人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一次性导尿管涂石蜡油后,插入肛内15~20cm,接输液管呈静滴式缓慢灌肠。灌肠后臀高位仰卧30分钟,利于药物吸收。每疗程10天,间歇3~5天后可用第2或第3疗程,持续治疗3~4疗程。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物,忌饮酒。

疗效标准: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半年以上,未曾复发。②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复发但症状轻,经治疗短期内症状消失。③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结 果

本组临床治愈56例,占71.8%;显效15例,占19.2%;好转7例,占8.9%。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感染、变态反应、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失调等所致。但确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了,因此单纯西医治疗尚无满意的疗效。

中医根据本病腹泻腹痛及反复发作的临床表现,属“泄泻”、“痢疾”范畴,本虚标实,脾肾两虚为本,湿热困扰为标的一种难治性疾病,治疗上应以扶正固本,补脾益肾为重点。

本文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结合中西药灌肠,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效果,虽然中药有效成分及治疗机理尚在探讨,但从药理作用看,基本分为“祛邪”与“扶正”两个方面。“祛邪”重用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目的是控制频繁的腹泻和黏液血便,解除腹痛,其作用与中药清热解毒,能控制炎症,改善局部异常代谢有关。“扶正”用温补脾肾药物,其作用与中药能改善人体胃肠功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和调节内分泌及神经功能有关。按其辨证分型治疗,采取内服药及灌肠药相结合的方法,既改善了全身症状,又用药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全身状态的改善为局部病灶的愈合提供了基础,而局部药物的作用,又为营养状况的改善,促进全身性的好转创造了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配合西药,增加了肠道的免疫功能,脱敏,提高了消炎、止血、止泻、止痛、止痒的功效。

药物灌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9月—2009年3月在我院儿科住院需进行小量保留灌肠治疗的患儿84例, 其中男36例, 女48例;年龄6个月~1岁12例, 1岁~2岁46例, 2岁18例, 3岁以上8例。小儿腹泻病24例, 小儿疾病有高热症状28例,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或毛细管支气管炎并发心力衰竭26例, 小儿惊厥2例, 其他疾病4例。将84例需采用小量保留灌肠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传统组各42例, 传统组患儿采用传统肛管法, 观察组患儿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法进行小量保留灌肠。

1.2 方法

(1) 用物准备。传统组:与患儿年龄适宜的肛管1根, 灌肠筒1个。观察组:一次性手套, 石蜡油纱布, 一次性治疗巾, 药液, 一次性注射器1个 (注射器的大小与灌肠液的量相适宜, 一般为5 m L、10 m L、20 m L) 。 (2) 患者准备。护士向2组患儿父母耐心、细致地讲解保留灌肠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认真解答患儿父母的提问, 取得配合, 关闭门窗, 协助患儿排便。 (3) 操作方法。传统组采用传统肛管法为患儿进行小量保留灌肠;观察组直接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法小量保留灌肠, 将吸有39~41℃[1]药液的一次性注射器排尽空气备好, 协助患儿采取左侧卧位, 双腿屈曲并向腹部靠拢, 略抬高臀部, 臀下垫一次性治疗巾。将吸有药液的注射器去掉针头, 用石蜡油纱布润滑注射器乳头, 护士戴一次性手套, 左手协助暴露肛门, 将注射器乳头插入肛门, 根据患儿情况将药液推入, 时间一般控制在1 m in之内, 特殊情况时间延长。结束时即嘱咐家长用手将患儿两侧臀部向肛门方向捏紧, 拔出乳头, 10 m in后放松臀部, 擦净肛门, 使药液保留1 h以上。整理床单位、用物。在操作过程中, 注意观察患儿反应, 及时处理, 做好记录。

1.3 判定标准

药液灌入后保留时间在1 h以上[2]、灌肠过程中患儿无不良反应为成功, 保留30 m in以上为一般, 30 m in以下为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2组保留灌肠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对2组灌肠失败患儿给予重新灌肠1次。

3 讨论

舒适是人类的基本要求, 舒适护理是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小量药物保留灌肠中, 我们运用人文关怀的理念, 应用舒适护理模式, 对传统的保留灌肠法加以改进[3]。

传统的保留灌肠准备工作繁琐、时间长, 操作插管复杂, 患儿痛苦大、操作时患儿家长配合差, 用物反复使用, 橡胶管及灌肠筒用后需清洗、消毒、灭菌, 易发生粘连、变形, 易引起交叉感染[3], 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观察组保留灌肠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法, 此法用物准备简便, 操作简单, 耗时少, 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患儿痛苦小, 家属配合好, 且取材方便, 成本较低, 操作后易消毒, 能够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应用一次性注射器法进行小儿保留灌肠成功率高, 治疗效果满意, 值得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一次性注射器法在小儿小量保留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4例需采用小量保留灌肠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传统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法保留灌肠, 传统组采用传统肛管法。结果 观察组成功率高, 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组。结论 一次性注射器法操作简便, 用物简单, 成功率高, 患儿痛苦少, 患儿家长易配合, 护士工作量大大减轻, 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关键词:小儿,保留灌肠,注射器法,传统肛管法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65-270.

[2]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47-149.

药物灌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用品

治疗盘内放一次性包装头皮针2只, 一次性20ml注射器1只, 弯盘、棉签、卫生纸、一次性臀垫, 小瓶 (内盛石蜡油) 、一次性手套1副、水温计、温盐水或温开水 (温度37~38℃) 药物、消毒药杯, 无菌持物镊、无菌剪刀, 根据医嘱准备药物。发热患儿常用消炎痛、盐酸林可霉素、利巴韦林、安痛定;肠炎痢疾患儿常用黄连素、痢特灵、利福平、潘生丁、庆大霉素等。依病情及公斤体质量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1.2 方法

携用物至床边, 查对无误后, 先向家属及患儿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方法, 取得患儿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先让家长协助患儿排空二便, 以利药物入肠吸收。协助家属给患儿取左侧卧位或抱成左侧卧位, 双膝屈曲, 抬高臀部6~10cm并面向操作者, 将臀垫铺于臀下、弯盘置于臀边。先将药物在药杯内混合均匀用热盐水稀释至10~15ml, 测温度, 37~38℃备用, 戴好手套, 用剪刀剪去头皮针头成斜面, 保留导管部分, 用棉签醮石蜡油或开塞露润滑头皮针前端导管10~13cm, 用注射器 (去针) 抽吸药液, 连接头皮针排气于弯盘内, 分开臀部暴露肛门, 将头皮针导管轻轻插入18~22cm固定, 缓缓注入药物, 注药过程中察问病儿感觉, 注毕将头皮针导管反折, 用注射器再抽取5ml热盐水冲净头皮针内残余药物, 然后再反折导管用卫生纸包住轻轻拔出放于弯盘内, 擦净肛门并轻轻按揉。协助家属给患儿取舒适体位。操作完毕, 清理用物, 注射器与头皮针放入感染性医疗垃圾桶内, 依照《医疗废物处理规范》进行处理。

2 结果

一次性头皮针 (去针头部分) 用于婴幼儿 (0~3岁) 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腹泻、痢疾300余例, 一般灌肠4~6次即可治愈;婴幼儿发热260余例, 灌肠后30~60min即可达到降温效果。

3 讨论

3.1 注意事项

3.1.1 药物准备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片剂研面, 胶囊倒出药末、针剂抽出药液, 用0.9%氯化钠溶液混合搅拌均匀, 以利于肠道吸收。

3.1.2 药物温度 灌肠液的温度应接近肠腔温度, 一般应在37~38℃ [2]。低于34 ℃时肠蠕动减弱, 不利于药物充分吸收;高于直肠温度 (37.0~37.5 ℃) 3~4 ℃的灌肠液将会刺激肠黏膜, 引起排便反射。杨英等[3]针对不同患儿体温的差异, 以测得患儿直肠温度值加1~2 ℃来确定中药灌肠液的温度, 结果中药灌肠液在患儿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比传统方法明显延长。因此, 要控灌肠液的温度, 使患儿感觉舒适且提高效果。

3.1.3 灌肠结束后, 协助家属给予患儿取舒适体位, 平卧并将臀部稍抬高;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不让患儿哭闹, 以减轻腹压, 使药液至少保留45~60min以上, 以利药物吸收。

3.1.4 插管的深浅度直接影响灌肠液保留时间及患儿的不适感, 而灌肠液在肠内留存时间的长短, 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婴幼儿直肠长10~15cm, 传统方法肛管插入10~15cm, 正好位于直肠, 容易刺激直肠产生便意。当肛管插入肛门深18~22cm时, 药液直接被灌注在直肠以上的结肠内, 避免了直接刺激直肠, 明显延长了保留时间, 且减少了患儿的不适感。陈淑凤等[4]将肛管插入深度增至22cm, 其肛管所达位置则在乙状结肠中段, 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 这样能使药液在单位时间内流入直肠的量明显减少, 从而使药液易于保留, 增加了药物的吸收, 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具体插入深度应结合临床病例, 根据不同病变部位选择肛管插入的长度。

3.2 结论

3.2.1 一次性头皮针导管无菌、无毒, 在37~38℃时导管较软而细长, 对肠黏膜刺激小, 经临床使用至今, 插管时病儿无不适易配合, 未发现有损伤。

3.2.2 头皮针导管细长, 插入18~22cm时, 使管腔所达位置在乙状结肠中段, 使药物在短时间内注入直肠的量明显减少, 从而使药物存留时间明显延长, 增加了药物吸收。

3.2.3 一次性注射器针栓与头皮针接头接连紧密, 不易滑脱, 推注药物时速度、压力容易掌握, 药液不易随婴婴幼儿哭闹而外漏。

3.2.4 操作方便, 刺激小, 在孩子喂奶时即可操作, 痛苦小, 减少了婴幼儿哭闹, 不浪费药物, 使药物保留时间延长, 在肠道充分吸收, 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3.2.5 一次性头皮针导管、注射器为无菌且一次性使用, 即避免交叉感染, 又经济实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3.2.6 优点多:保留灌肠, 药物通过肠管直接吸收, 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减轻药物对肝、肾的不良反应;同时给药剂量准确、方便、安全, 吸收快、起效快。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70.

[2]王新德, 张俐, 兰英.保留灌肠应注意五度[J].护理研究, 2002, 16 (10) :618.

[3]杨英, 邓连珍, 吴晓红, 等.不同温度中药灌肠液保留灌肠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4) :50.

药物灌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4~69(45.2±7.5)岁,病程1~20(8.2±3.2)年。观察组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2~67(42.1±7.1)岁,病程1~18(7.4±2.9)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进行结肠镜检查,均表现有肠黏膜出现充血、溃疡、炎性渗出等,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黏膜血便、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等全身症状。所有患者均排出阿米巴痢、肠结核、结肠癌等疾病。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菊花30g,白头翁30g,地榆15g,苦参15g,白术20g,侧柏叶15g,赤石脂10g,云南白药2g,进行煎煮取药100ml,再加康复新药20ml,摇匀后装入灌肠管内,1次/d,在每晚睡前进行灌肠一次,保留1~2h,药液的温度宜在37~40°,进行治疗2w。对照组采用上述药物煎煮进行口服治疗,2剂/d,早晚进行口服,外加康复新药口服,10ml/次,bid,治疗2w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并经过肠镜检查肠粘膜正常,在停药6个月内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检查肠粘膜呈轻度病变反应;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肠镜检查肠粘膜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疗效:治疗后对照组痊愈4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痊愈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3 讨论

注: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结肠炎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传统采用一般的治疗方法,难以起到满意的效果。本文观察研究了采用中药进行治疗,慢性结肠炎在中医中属于“泄泻”、“久痢”等范畴[4],采用菊花、白头翁清热解毒,地榆、侧柏叶收敛止血,苦参清热祛湿,白术健脾益气,赤石脂收涩止泻,再加上具有抗炎、化瘀的云南白药,共奏清热燥湿、健脾益气、解毒消肿、收涩止泻的功效。康复新液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提取物,能够有效的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对创伤具有非常好的修复作用,同时还有抗炎消肿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调节机体的平衡,能够更好的促进肠粘膜的修复。

本文笔者研究采用的是中药和康复新液的保留灌肠治疗。由于肠黏膜具有较好的吸收能力,所以多于肠内直接给药,通过肠黏膜的吸收,能够快速地到达静脉,进入循环系统,产生治疗作用,并且对于肠道疾病可以起到直接的治疗作用,效果更快,疗效更好。本文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其痊愈率较高,为患者减轻了痛苦。

综上所述,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具有优异的治疗效果,并且能够降低患者的反复发作,减轻了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保留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为94.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采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减缓患者反复发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保留灌肠,慢性结肠炎,疗效

参考文献

[1]李燚绯,贾秋颖.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24例[J].医学信息,2010,24(10):2918.

[2]李有跃,姚杰良,刘福文,等.透析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09,21(1):80-81.

[3]毛红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5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6):21.

药物灌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入住我科进行妇科手术需清洁灌肠的患者120例, 其中开腹手术46例, 阴式手术74例;年龄35~72岁, 平均53.5岁。随机分为A、B 2组, 各60例, 其中开腹手术各23例, 阴式手术各37例, 2组病种、年龄、身高、体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天给予无渣饮食, 术前1天给予无渣流质饮食, 术前12小时禁食、8小时禁饮。A组患者术前一天将2包和爽粉剂倒入带有刻度及搅拌棒的容器中 (和爽专用配制容器) , 加矿泉水搅拌配成2L溶液, 午餐后1小时开始给药, 首次服用600~1 000ml, 以后每隔15~20min服用1次, 每次200~250ml, 2小时内服完。B组患者术前一天午餐后1小时给予20.0%的甘露醇250ml+生理盐水500ml交替口服, 1小时内服完。嘱2组患者在服药期间多走动, 并以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 晚9∶00给予0.1%肥皂水改良灌肠法灌肠 (头低臀高左侧卧位, 臀部抬高20~25cm, 肛管插入长度20~22cm) 。

1.3 观察指标

1.3.1 肠道清洁效果

以第一次灌肠排出液性质来判断。Ⅰ级:排出液清亮或呈均匀淡黄色, 无粪渣;Ⅱ级:排出液呈黄水样, 有粪渣;Ⅲ级:排出液混浊, 有粪块。

1.3.2 补充灌肠次数

以排出液清, 无粪渣为标准。满意:灌肠1~2次;较满意:灌肠3~4次;不满意:灌肠4次以上。

1.3.3 患者不良反应

以恶心、呕吐、腹痛、饱胀感、乏力来比较。

1.3.4 术后排便情况

阴式手术患者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要求尽量控制在5d以后, 以防切口感染。

2 结果

2.1 2组患者肠道清洁效果比较 (见表1)

注:2组患者肠道清洁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ΔP<0.01)

2.2 2组患者补充灌肠次数比较 (见表2)

注:2组患者补充灌肠次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3)

注: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2.4 2组患者术后排便情况比较 (见表4)

3 讨论

清洁肠道是为了减少术中因脏器牵拉或麻醉引起恶心、呕吐, 既防止肛门括约肌松弛, 粪便排出造成污染, 又防止肠道被粪便或积气充盈妨碍手术操作, 减轻术后肠胀气, 降低感染率, 以及在癌瘤浸噬或分离粘连损伤肠管时及时修补, 因此肠道清洁是妇科肿瘤根治术和阴式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及成功的重要保证。传统清洁灌肠一般需要8次以上, 不仅影响患者术前休息, 而且反复多次插管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尤其为老年患者灌肠时, 因老年患者多伴有肛门括约肌功能减退, 肛门松弛, 所以当肛门受粪便或灌肠液刺激后极易出现灌肠液边进入边流出的现象, 给护理操作造成困难, 影响灌肠效果[3]。因此, 清洁灌肠前先给予药物导泻尤为必要。

注:2组患者术后排便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甘露醇是一种高渗性脱水剂, 口服不吸收, 可迅速升高肠内渗透压, 阻止肠内水分吸收, 并使肠壁水分向肠腔转移, 因而增大肠腔容积, 肠管被动扩张, 反射性地增强肠蠕动而导泻[4], 但个别患者可出现电解质紊乱现象。此外, 甘露醇在大肠内可被细菌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 (氢) , 进行电灼时可引起爆炸。而和爽是一种非渗透性、非吸收性、非爆炸性的全肠灌洗液。聚乙二醇4 000为长链线性聚合物, 口服后几乎不吸收, 以氢键结合水分子, 有效增加肠道体液成分, 刺激肠蠕动, 引起水样腹泻, 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而其中的无机盐成分与口服用的适量水分, 保证了肠道与体液之间的水分、电解质交换平衡[5], 不会导致电解质紊乱。此外, 聚乙二醇也不会被肠道细菌代谢而产生气体, 而且能有效维持肠道渗透压, 因此对正常肠道菌群影响较小, 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另外由于肠道是肌性器官, 结肠、直肠内均存在粪便, 因而阻力基本相同。采用改良式头低臀高左侧卧位灌肠时, 可使结肠处在直肠低位, 二者产生压力差, 又因插管长度为20~22cm, 液体通过肛管顺利进入结肠, 结肠容积大, 压力低, 单位时间内灌肠液流入直肠容量减少, 避免了液体直接进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对肛门的刺激强度减少, 患者不易产生便意, 并且延长液体在肠内的保留时间[6], 以便加强灌肠效果, 确保肠道清洁。

如何提高妇科手术前清洁灌肠效果,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减少术后感染率, 一直是妇科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妇科120例清洁灌肠的临床效果观察, 证明清洁灌肠前口服和爽导泻安全、快捷、有效, 能明显减少灌肠次数, 减轻患者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一华, 曾进, 王红.妇科腹腔镜术前两种肠道准备方法的对比研究[J].微创医学, 2007, 2 (3) :2352-2356.

[2]张玲, 李玉惠, 黄文蓉.甘露醇用于选择性手术前肠道准备护理体会[J].福建医学杂志, 2000, 22 (5) :130.

[3]陈伟月, 梁平, 梁志群.妇科老年患者术前灌肠方法的改进[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3) :210.

[4]丁全福.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5]李丽君, 申晓静.和爽在肠道准备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6 (2) :111-112.

药物灌肠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0例在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肛肠科病房住院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25例, 其中一组按常规保留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20 min后放平臀部, 称为试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保留灌肠方法, 即灌肠后立即放平臀部。试验组:平均年龄17~79岁, 男12例, 女13例。对照组:平均年龄18~82岁, 男11例, 女1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中药配方

我院研制的调胃承气汤。

1.3 操作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基础护理学》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操作, 在灌肠前嘱患者排空二便, 并让患者休息20min, 有利于体力的恢复及肠道充分休息。灌肠时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 并将臀部抬高10cm, 选择较细的肛管, 润滑、排气后, 插入深度为10~15 cm, 灌肠液均为医院研制的调胃承气汤, 液温为39℃~41℃, 液量为100 ml, 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 缓慢注入, 操作轻柔, 结束后嘱患者卧床休息, 使药液易于保留。试验组按常规保留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20 min后平卧, 对照组灌肠后立即放平臀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保留灌肠后第一次排便的时间, 即药物保留时间, 以小时为单位。

1.5 统计学方法

两组进行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中药灌肠液保留时间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 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20 min比立即放平臀部, 其药物保留时间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保留灌肠是由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 通过肠黏膜吸收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草药液从肛门注入, 使之保留于肠道内并吸收, 从而达到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目的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此方法操作简便, 疗效可靠,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尤其是对慢性盆腔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梗阻、慢性肾衰竭、慢性前列腺炎、附件炎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保留灌肠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而达到治疗目的, 药液保留时间越长, 越有利于肠黏膜的充分吸收, 效果越好, 相反保留时间短, 效果相对也较差, 因此, 灌肠液在肠道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翻阅有关报道, 都认为灌肠液需在患者肠道保留2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6h以上效果最佳, 充分发挥药物作用, 从而达到了有效的治疗目的。

正常情况下, 直肠位于盆腔内, 全长约12~15cm, 有两个弯曲, 当灌肠液进入直肠后, 对肠壁产生压力性刺激, 引起压力感受器兴奋, 通过神经传导, 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 使灌肠液排出体外, 而乙状结肠位于小骨盆左侧, 呈乙型或M型弯曲, 容量较大。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法按常规灌肠后立即放平臀部, 液体较难进入乙状结肠而潴留在直肠内引起便意, 并很快将灌入的药液排出,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若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 则能促使药液引流入乙状结肠, 因其容量较大, 能充分接受灌入的药物, 使药液在肠中有足够的作用时间, 有利于肠黏膜对药物的充分吸收, 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从而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有统计学差异, 中药保留灌肠后抬高臀部可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 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中药保留灌肠后不同体位对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 使中药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 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20 min) 和对照组 (灌肠后立即放平臀部) , 观察两组患者的药物保留时间。结果50例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中,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 试验组的药物保留时间为 (4.62±1.094) h, 对照组的药物保留时间为 (2.35±0.993) 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较对照组的药物保留时间长。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后抬高臀部可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

药物灌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按照年龄、病程等指标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为35~65岁, 平均年龄 (40±1.2) 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8~68岁, 平均年龄为 (42±1.5) 岁。选取研究对象的标准为: (1) 接受放射治疗后, 在肠镜检查后均诊断为放射性直肠炎, 病变的部位明显; (2) 患者均具有清晰的口语表达能力, 能够明确说出治疗中自己的感受。而排出的标准则为: (1) 年老体弱患者, 肛门内外括约肌松弛, 灌肠药液在患者体内时间<2 h; (2) 病变的范围超过直肠部分的患者; (3) 有其他肛肠疾病的患者; (4) 合并直肠阴道瘘或膀胱瘘的患者。在该研究中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中, 宫颈癌患者25例, 子宫癌患者12例, 卵巢癌患者3例。

1.2 方法

首先对该次研究的40例患者进行灌肠治疗试验, 也就是在患者排便后, 将一次性导尿管插入患者肛门8~15 cm, 并滴入药液50 m L, 温度保持在37~39℃, 让患者采取半俯卧位和半坐卧位相互交替的姿势, 观察组患者保留药液2 h以上, 对照组患者保留药液不足2 h。两组患者在年龄、照射剂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随后对两组患者采取药物灌肠的方法, 灌肠药物为复方黄柏液50 m L加生理盐水50 m L, bid。对照组灌肠方法为:患者保持侧卧位姿势, 并将其臀部抬高10 cm, 从患者肛门处插入导尿管15~20 cm, 滴入药液60 m L。患者进行左、右侧卧位与俯卧位的交替, 并保留药液2~5 h;观察组:患者保持侧卧位姿势, 从患者肛门插入一次性导尿管8~12 cm, 连接灌肠器, 缓慢滴入药液60 m L, 温度为37~39℃。滴入药液后患者抬高45~60°半俯卧位和半坐卧位交替的姿势, 保留药液2~6 h[2]。在对患者灌肠治疗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聊天, 分散其注意力, 尽量延长药物在体内保留的时间。两组患者均在晨起排便之后进行灌肠方法, 7 d为1个疗程, 弱治疗2个疗程后无效需转入其他科室治疗。

1.3 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的疗效判定标准为:治愈:患者腹痛以及小腹下坠感消失, 肉眼观测不到血便, 便潜血试验为 (-) ;显效:患者腹痛以及小腹下坠感消失, 肉眼观测不到血便, 便潜血试验为 (+) ;有效:患者腹痛消失, 排便时偶尔会有下坠感, 肉眼观测不到血便, 潜血便试验 (++) ;无效:患者腹痛程度减轻, 肉眼能够观察到血便, 潜血便试验 (+++) 。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结果, 见表1。

注:χ2=6.56, P=0.03。

3 讨论

放射性直肠炎是宫颈癌患者在进行方式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发病原因主要为放射线损伤到患者的直肠黏膜血管, 以及周围的组织和黏膜上皮等部位, 使人体肠壁的一些部位发生缺血的症状, 最终坏死脱落, 并形成溃疡[3]。在人体的众多器官中, 直肠具有的动脉最为丰富, 提供充足的血液, 肠道中如果上药会在最快的时间中进入到血液中, 通过临床研究表明, 肠道的吸收液体的能力即使处于病理的状态下仍然很强。目前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方法为保留灌肠给药, 此种方法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等优势, 并能够使药物直接到达患者的肠粘膜部位, 有利于炎症的消退, 对于放射性直肠炎能够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4]。

保留灌肠给药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肠粘膜的吸收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同时药物在病变部位停留时间的长短也对治疗效果有着很深的影响。通常情况下, 在临床治疗中药物保留方法应让患者采取俯卧位或者平躺的姿势, 灌肠时尿管的插入深度约为15~20 cm。而在本次的研究中, 通过缩短这种插管深度, 改变药物在患者体内的位置, 能够有效延长药物保留的时间, 便于直肠黏膜的有效吸收, 充分发挥出药物的作用[5]。与此同时, 在药物灌肠的过程中, 还需要对患者采取缓慢滴药的方法, 动作要尽量轻柔, 治疗中医护人员还应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更加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该次的研究中, 将研究对象分文对照组和观察组, 并采取不同的药物灌肠方法。通过研究实验表明,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人数为18例, 总有效率为90.0%, 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人数13例, 总有效率65.0%。并且通过缩短插管的深度, 观察组的治愈人数为6例, 远远多于对照组的2例。由此可见, 通过缩短插管深度的方法对药物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 通过缩短插管深度的方法对药物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广泛推广, 但值得注意的是, 治疗时仍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 并不建议采取此方法。

参考文献

[1]石晓婷, 尚菊战, 钱英净.不同插管深度对药物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11 (3) :309-311.

[2]尚玉萍, 陈程, 刘桂荣.保留灌肠法防治放射性直肠炎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6 (21) :14-15.

[3]龙江珍.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12, 9 (8) :28-29.

[4]蒲继红.保留灌肠插管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12 (7) :640-642.

上一篇: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下一篇:民族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