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2024-10-04

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精选12篇)

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篇1

企业是我国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组成单位, 可以看成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我国企业经过3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现阶段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但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本身就存在一个过渡、衔接的过程, 因此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上仍然会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一味的强调企业利润最大化。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如果企业仍然采用这种管理模式, 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也不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 想要推进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首先应该积极推进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一、目前较为常见的几种企业管理模式

(一) 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概念

企业管理模式实际上也就是指企业的一种管理体系, 主要是基于管理人性假设为前提条件设计出来的一套体系, 包括管理理念、程序、方法等, 管理思想是企业能够接受的, 而且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进而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简单而言,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 企业不同, 其管理模式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不同发展时期, 企业也会适当的调整管理模式。目前, 我国企业管理模式非常多, 一方面是因为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趋势不同, 另一方面是因为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及历史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由此而产生了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类型。具体而言, 企业管理模式类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制度化管理模式。

制度化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源自美国, 通过一系列的组织行为学实验研究后, 尤其是在第2次工业革命的后阶段, 美国深入探讨了人性以及工业化发展需求, 进而发展形成了制度化管理方式。制度化管理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的规范化, 使企业员工管理具有一定的依据, 尽可能不要出现企业管理混乱的现象, 从而确保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一般情况下, 企业管理制度并不是一个人决定, 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共同协商、讨论, 最终达成一种企业管理共识。企业制度化管理模式相对而言比较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 但是实际上这种管理方式是在一种“经济人”的观点建立而成。虽然, 制度化管理具备较为显著的现代化特征, 但是依然存在诸多弊端。在制度化管理模式下, 企业要求职员必须无条件服从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 但是企业管理制度并不稳定, 而且很多企业创新力不足, 管理制度上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其次, 这种制度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很容易扼杀员工的创造力以及工作热情, 员工极易因此而出现工作态度懒散、倦怠等现象, 这样必然不利于企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2、情感化管理模式。

情感化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制度化管理模式提出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友情、温情为主, 非常强调人的感情, 其重点是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员工。经过西方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实验以及管理学实验研究证明, 一般人不仅具有工作需求, 同时也存在情感、自尊心等多方面需求。比如, 西方管理学者——赫兹伯格曾经研究表明, 企业管理要素不仅需要有激励因素, 同时应包括保健因素, 尤其是激励因素中体现了企业员工的一些情感需求。

我国企业管理中虽然以往继承了苏联模式, 但是一直以来, 我国企业仍然存在帮助个体、关心个体的观念, 并且将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视为一种美德。将情感因素加入企业管理中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运营, 但是如果过于注重情感因素, 可能会对企业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对于企业规范化管理而言,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限制因素。因此, 企业在开展情感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避免企业过度强调情感化导致主观情感意识泛滥, 对企业发展造成巨大的负担, 甚至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

3、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式管理模式。

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企业管理模式, 也被称为是家族管理企业。这种管理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封建主义时代, 主要是将家族血缘关系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纽带, 然后在企业的重要岗位上安插自己家族的成员。目前东亚地区普遍实施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 当然在全球范围内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企业也普遍存在。实际上, 这种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现代特征, 因为家族企业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 这样可以更好的团结高层干部, 增强企业的核心力量, 而且也可以通过这种血缘关系来使企业之间维持联系, 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 使企业在早期能够更加快速、自然的运转, 提高企业执行、决策的统一性。但是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也非常突出。具体表现在随着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无论如何强调家族血缘关系自身的合理性, 都会使企业中层的非血缘关系干部产生一定的反感。在企业进行决策的过程中, 血缘式家族成员掌握最终的决策权, 而企业其他成员的话语权较少, 无法真正实现企业决策的民主性。而且, 我国很多以血缘为主的家族式管理企业中常常会采用一些强制性的压迫手段弹压不同的意见, 这样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行为。因此, 虽然这种血缘式家族管理模式有利于推动企业在创业期的快速发展, 但是在后期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企业的开放式发展。

然而相对于友情类管理模式、温情类管理模式而言, 血缘关系式家族管理模式相对更加牢固。因为现代家族式管理企业一般都会通过各种合同约定、持有股份的方式进行明确限定, 具备一定的制度化约束。但是友情类企业往往就是以一种友情的方式维系, 理性方面较为欠缺, 并且在创业初期并没有明确划分股权, 这样的话在企业创业发展期间, 企业内部高层管理干部之前很容易出现分道扬镳的情况, 这样企业管理关系维持的有效时间可能更短。

4、独裁管理模式。

独裁管理模式一般都是小企业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管理模式,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一个人独掌话语权, 企业的管理规则可以被任意改变。这种独裁管理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企业决策的效率很高, 可以在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企业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管理模式的缺点也非常突出, 企业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思想观念、个人能力等对于企业决策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公司决策缺乏民主性、科学性, 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决策, 进而导致企业运营面临风险, 甚至垮台。

二、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中的问题

世界经济格局在近年来出现了很大的改变, 在这种的经济环境影响下, 很多企业纷纷进行改革, 尤其是知识爆炸性的增长以及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 很多企业都在深刻反思自己的管理模式。每一个企业的特色不一, 实际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 企业管理模式并没有绝对的完美或者统一的管理方式, 因此企业在选择管理模式时应多从自身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结合自身的条件制定一套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应转变传统以自身经营为中心的管理观念, 将盈利最大化目标转移到其他地方, 例如如何将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等。现代化企业在新时期下应从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着手, 转移自身的经营方向, 以积极、健康、合理的企业管理模式使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在企业管理模式方面以及企业管理现代化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管理模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以上对我国当前常见的几种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管理模式实际上也就是规范企业日常运营活动的一个框架, 这种框架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也非常必要。企业管理模式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 企业管理模式肯定不止上文中提到的几种管理模式, 而且企业管理模式中也会包括企业自身的很多内容, 比如企业的技术路线, 企业组织机构优化、企业运用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等。只要是企业架构调整 (包括决策方式架构、组织架构) 方面的内容都可归纳到企业自身管理模式中。目前, 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 主要存在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这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并没有树立一种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管理理念, 管理思想比较落后, 和现代社会和市场发展脱节。因此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更应该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持续性进行考虑。

(二) 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的相关问题

现阶段, 企业管理的核心不应该放在经营利益方面, 更偏重于知识型、学习型管理。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主要是指使企业管理能够和现代化发展要求更加符合, 企业想要更加深入的发展, 就应该努力将企业管理的各种瓶颈突破, 从而使企业管理更加富有内涵。具体而言, 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种发展。

实际上, 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在社会生产力基础上, 适当调整的生产关系。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随着企业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生产力的变化不断适应的的管理模式。由此可见, 实际上企业管理现代化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说明, 随着企业条件的变化, 时代的不断发展, 企业管理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也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2、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属于世界范畴理念。

不同的国家企业, 在国际上的整体发展水平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实际上不管企业是否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或者是才刚刚起步的小微型企业, 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世界经济格局、世界市场的巨大改变, 也许这些改变的表征并不是非常明显, 但是最后也会由于慢慢的积累而导致企业发生本质的改变。因此, 现代企业应准确把握、抓牢时代发展先机, 根据世界市场的变化积极进行相应的改革, 使企业发展和国际接轨, 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3、企业管理现代化改革需要一个完整系统作为支持。

企业管理现代化必须经过系统性的改革才可以实现, 仅仅通过一些精明巧妙的点子很难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这种改革的实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 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 无法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因此, 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必须重新审视企业自身管理模式, 尽力突破现有管理模式中的一些限制, 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因此, 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 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因素, 企业只有从系统化的角度审视、分析企业管理现代化, 才可以促进企业的真正发展。

三、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向

处于现代的大环境背景下, 企业想要求得进一步的发展, 突破自身经营的瓶颈, 就应该努力提高企业自身劳动生产率, 将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科学调整配置, 从而使企业发展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使企业能够更好的解放生产力, 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这就需要企业从管理框架着手等深层次的调整企业结构性问题, 使企业管理更加现代化。因此, 企业管理现代化应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为主要目标, 使企业能够依赖自身全部的资源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从而使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 企业现代化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转变企业经营观念

从经营观念的层次分析, 企业经营观念主要是追求企业盈利最大化, 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经过相关研究发现, 很多企业由于过度强调自身的盈利情况,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的企业甚至走上了濒临破产的境地。目前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企业应重视这种现代化发展趋势, 企业盈利最大化应该建立在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力的基础上, 只有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更加重视企业的整体发展, 才可以充分发挥出企业管理的作用和功能。其次, 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 现代企业应该明确相对于企业盈利而言, 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加重要, 这就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应从盈利的角度转化到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总之, 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不能盲目的追求自身经营利益, 应该将发展目光转移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上, 思考如何使企业在大市场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争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二) 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

企业自身的运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利润, 现代企业发展应注重如何提高企业运营实力,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实际上, 提高企业运营实力也就是提高企业管理的敏捷性。在传统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的经营业态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交易, 这样的运营方式很容易缩短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寿命周期, 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想要使企业生产产品能够经受市场的检验以及淘汰, 企业必须更加关注市场行情, 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 当然也需要明确自身产品的保存价值。其次, 企业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不仅要抓好生产速度, 同时应注重提高产品自身具备的使用价值。在企业营销过程中, 应高度重视企业营销管理, 以消费者价值为核心指向, 增强消费者在产品消费过程中的主观体验, 进而使消费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产品的个性化, 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其次,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应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从而使企业、消费者、供应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这种良性互动关系更加有利于企业合理调动各项资源, 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另外,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 企业应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研发成果, 提高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使企业能够集中处理企业内外部各种信息资源, 以防出现信息分散处理的情况, 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运营能力。

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选择

(一)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这种企业管理模式主要以社会责任观为主导, 通过创造的社会价值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主要立足于企业的全面发展, 在企业的文化和战略中全面融入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充分发挥企业优化配置资源的潜力, 从而使企业发展综合价值达到最大化。

(二) 知识型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利用各种先进的通信手段、信息计划, 将知识进行适当的处理转化成企业的自身财产, 从而实现独特的企业管理模式。这种企业管理模式更加强调员工的知识化、国际化等极具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培养, 注重开发和应用“现代意识型”人才, 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 从而提高企业的现代意识管理水平。知识型管理模式研发出了网络化模块组织管理方式, 将企业较为分散的模块式企业群紧密联系在一起, 企业可以高效整合分析企业所有数据, 将知识的最大效用发挥出来。

(三)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 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深层次体现,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将人作为企业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将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当成企业管理中最核心的问题, 因此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重视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实施企业文化管理模式需要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需要依赖员工才可以生存、发展。企业不仅应使员工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应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及自豪感, 使员工感受到自己的真正价值, 和企业共同成长、发展。

综上所述, 当前社会背景形势下, 企业必须创新、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 加强企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才可以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不被市场发展淘汰。现代企业应明确现代化发展的趋向, 分析、总结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创新、整合出一套适应自己的独特性管理模式,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新时期下, 企业应根据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积极创新、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 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较为常见的几种企业管理模式, 分析了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的相关问题, 并且提出了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黄津孚, 解进强.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现状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 (03) .

[2]黄津孚, 王建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六大趋势[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03) .

[3]牛朝伟.浅析企业管理模式及体制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03) .

[4]李伟阳, 肖红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10 (01) .

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篇2

一、公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路企业进行了改制,他们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增多,管理体制的改革满足不了多变复杂的环境要求,成本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经常造成施工项目成本失控,企业得不到预期的收益。

企业外部大环境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那么,改革企业内部的环境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内部改革首先得对成本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效率。

成本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 而成本意识是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沃土。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转变新经济增长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1、竞争观念不强,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受过去指令性计划下达任务的惯性思维影响,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一些公路企业没有转变观念,习惯于按传统思想观念想问题、办事情,没有形成竞争的观念,忽视了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及企业成本管理追求极限的基本特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不少企业盲目承揽任务,缺乏恰当的市场调查和比较,成本管理意识薄弱,导致无效成本增加,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缺乏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制度,制度执行情况不佳

尽管现在公路施工企业的规模可观,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关于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没有责任分明、权益合理的管理制度,缺乏可执行性,有规章制度甚至只是应付检查的道具。

3、只注重对施工过程的控制,忽视项目成本管理整体规划

目前仍有很多公路企业缺乏整体规划的意识,对成本管理的理解不透彻,对于成本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和阶段没有认真系统地进行研究,经常忽略工程项目前期准备、项目策划以及竣工之后到保修期满这些阶段中成本的发生,因此对成本费用不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

4、成本动因考虑不周到,忽略隐性成本的存在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只重视对直接费用的管理的管理思维,对施工的隐性成本考虑不周,更不用说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而逐步改进了。在实施成本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只看重表面现象,不去研究和分析其发生的根源,忽略了隐性成本的存在,挖不出成本降低的潜在因素,施工项目的成本很难真正降下来。

5、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利用程度不够

很多施工项目并没有根据自身特点,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方法。甚至沿用一些传统的、过时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项目的成本管理只有事后的成本核算和简单的成本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缺乏严格的事中控制和事后成本考核等等。

有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操作仍然是手工操作为主,计算机的应用没有广泛推广,使得各部门基础资料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处理不及时、不准确,从而对成本发生和形成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不能及时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难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6、项目经理的机制不完善,项目承包合同承诺不兑现

目前在公路施工中普遍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经理的权力很大,但是相关的权力约束制度没有制定,管理出现漏洞,成本失控。项目成本承包合同经常没有完全兑现承诺,导致承包合同失去了严肃性,助长了一些人利用手中的采购、审批、签字等权力,为个人牟取灰色收入,这给项目成本管理带来困难。

二、改进辽河油勘筑路公司成本管理的若干措施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辽河油勘筑路公司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成本管理模式,从以前单一的“只管干、不管算”的粗放型管理到现在工程开工前预算、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完工后成本审核、分析、总结、评价,以及统一内部单价、工程完工结算单审核签认制度的精细成本管理,有效地对工程成本进行了控制。

1、施工成本管理的主要步骤及控制内容

辽河油勘筑路公司依据工程进展情况分五阶段进行控制。

①投标报价前对工程项目进行详细分析,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对成本进行分析和科学估算。投标时就对该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和利润目标进行制定,提高工程成本控制预见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投标报价。

②工程开工前对工程成本进行详细的预算,对于超出预算范围的单价和数量要详述原因,并上报工程科据实增补预算计划。

③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影响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预算范围之内。

④工程完工后的成本汇总、审核、分析。应该注意的是,施工成本分析贯穿于施工成本管理的全过程。

⑤对项目成本进行总体评价,以评价该工程成本控制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明确以后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不断完善成本控制与管理理念,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比较。

2、施工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

①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和成本管理制度。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通过制度管理、监控施工管理费开支,减少、杜绝了不必要的费用开支。

②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方案,采取各种技术措施,降低材料消耗费用;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材料管理,降低材料的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以降低整个工程项目成本。

③加强合同管理,降低工程成本。通过对合同的严格管理,减小工程风险,降低工程成本。加强合同风险的识别和分析,采取必要的风险对策,明确各自在合同履行过程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注重选用信誉好的合作伙伴。

3、施工成本控制的四大要点及技巧

在日常工作中,着重抓好施工成本控制的四大要点,并探索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技巧。①单价控制

对于常用项目,人工、机械单价可以采用内部指令性价格控制,公司内部每年制定出一部指导价,供各项目部参考执行。

对于随市场价格波动大和不常用的一些项目价格,采用网上查询、市场调查、多家竞价、择优选择的方法定价,大致摸出一个基本市场价,然后选择几家单位同时竞价或者多家单位逐家谈价,最后,确定一家质优价低的单位,尽量将风险转移和分担。②数量控制

工程数量的控制在工程开工前,依据设计图纸和合同工程量清单将工程项目进行分解,计算出人工、材料和机械的成本预算数量。

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对照成本预算数量进行控制。安排责任心强的专人进行验收计量、控制数量。同时,要加强质量验收,避免因材料不合格或规格不符合要求造成成本增加。③技术控制(采用高效的新技术)

对于既成的单价数量,项目部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论证,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选用合理的、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研究推广新方案、新产品、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机械及其他技术革新措施,制定降低成本的施工组织措施,加强施工过程的技术质量检验制度,提高质量,避免返工,降低成本。

④加强施工组织调配,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

在工程中一定要合理组织人工、机械和材料供应,保障施工顺利进行,加强人工和机械的合理调配管理,合理选择使用,优化配置,提高机械的利用率,使用率,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以降低项目成本。

⑤强化成本考核,完善奖励与处罚措施

以考核评分的高低决定奖罚,奖优罚劣,加强工作督促,调动成本管理积极性。将成本考核分为每月考核,分项工程考核和竣工考核,加强施工过程中间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竣工考核对工程完成目标和效益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检查总结,检验项目成本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未来的项目管理提供经验和教训。

⑥完善工程成本管理制度,规范预结算格式

从制度上对项目成本管理进行明确,将项目中每个岗位、工程中每道工序的责任制度进行详细制定,并按要求进行落实。

同时,成本预结算格式要与工程项目的工程量清单相对应,在完工结算单中规范计算项目和格式,应与成本预结算项目相对应,将成本管理工作规范化、细致化。

⑦增加成本管理力量,加强成本管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积累成本管理经验

成本管理人才专业化。采用多种方式, 加强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在项目部设置专人负责计量及成本核算,及时报告工程成本的各项动态,为项目决策和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同时,工程科应设专人对所建工程完工后进行成本分析与核算,建立成本档案,对公司每年的项目成本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总结成本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制定完善内部成本管理制度,以达到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力的目的。

三、总结

1、掌握最先进的成本管理方式———精益成本管理。

从广度上看,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供应链成本管理。

从深度上看,从传统的成本管理发展到精益成本管理。精益成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在于追求最小供应链成本,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杜绝浪费。精益成本管理是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生产、精益物流、精益管理等,把精益管理思想与成本管理思想相结合,形成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

2、强化成本管理的手段———实施目标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管理是最有效的成本管理手段,制定出先进、合理的目标成本指标,通过事前的目标成本预测控制、中途的目标成本计划控制和事后的实际成本核算与目标成本比较分析控制,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消耗控制在事先预算的成本指标之内。

3、从当前公路改制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说,要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目标成本管理:

①建章立制。

实行全员管理,从制度上确保成本管理落到实处。②理顺分配制度。

在成本管理中,把分配同成本考核紧密结合起来,推行工效挂钩、成本分配机制,在分配中考虑产值的同时,更注重考虑成本控制、其他附加指标综合考核等多项指标,以确定职工工资,并把成本考核作为分配多少的重要依据,调动广大职工节能降耗、创最佳效益的积极性。③在材料物资采购上下功夫。

推行比质比价,对大中型设备的采购安装,采取招投标方式,严格挑选合格供方,使采购资金得到最优化的使用,使一部分成本压力向材料物资供应方释放。④靠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

要大力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能源消耗高的落后装备,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的目的,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⑤认真抓好安全和质量管理。

安全与质量要常抓不懈,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质量意识,使广大职工少走弯路,减少安全、质量、机械事故发生的几率。⑥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运作,强化核算。

生产经营等各项管理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做好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推行目标成本管理要以市场价格为导向,准确地进行目标成本的编制。加强资金监督和控制,严格控制企业非生产性支出,降低企业的各项管理费用。

⑦加强成本管理人员的培训。

科学的管理, 关键在于成本管理人才专业化, 即要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成本管理现代化需要的专业干部队伍, 采用多种方式, 加强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

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合同管理

当前,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支柱,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不言而喻。建筑业的有序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市场的对外开放,合同、合同管理和索赔在我国工程管理界,特别是在建筑企业受到普遍重视,其原因是,我国建筑业正面临市场经济和与国际接轨的挑战。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经济。在工程建设领域中,要加强建筑市场法制建设,健全建筑市场法制体系,从而保证建筑市场依法有序地正常运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加强对工程合同的法律调整和管理,贯彻落实《合同法》及有关法规和推行建设工程类合同示范文本等。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属于买方市场,竞争激烈,工程合同价格中包含的利润逐步减少,合同风险加大,合同条件苛刻。企业必须通过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而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有效的合同管理,才能避免亏损,取得工程盈利。

一、合同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作用

1.合同确定了工程实施和工程管理的主要目标

(1)工期。包括工程的总工期、工程开始、结束的具体日期以及工程中的一些主要活动的持续时间,它们是由合同协议书、总工期计划、双方一致同意的进度计划规定。

(2)工程质量 、规模和范围。详细而具体的质量、技术和功能等方面的要求。例如建筑面积、项目要达到的生产能力、建筑材料、设计、施工等。它们由合同条件、图纸、规范、工程量清单等定义。

(3)价格。包括工程总价格、各分项工程的单价和总价等,它们由中标函、合同协议书等定义。

2.合同是双方责任、利益和权力的纽带

(1)承包方的期望是。尽可能多的取得工程利润,增加收益,降低成本。

(2)业主方的期望是。以尽可能少的费用完成尽可能多、质量尽可能高的工程。

由于双方的期望不一致,将导致工程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并造成工程实施和管理中双方行为的不一致、不协调和矛盾。合同双方常常都从各自利益出发考虑和分析问题,采用一些策略、手段和措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互为条件的,这一切又必然影响和损害对方利益,妨碍工程顺利实施。合同是调节这种关系的主要手段。双方都可以利用合同来保护自身的利益,限制和制约双方。所以合同应该体现双方经济责权利关系的平衡,如果不能保持这种均势,则导致合同一方的失败,甚至整个工程的失败。

3.合同是工程过程中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

工程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履行合同,都必须按合同办事,双方的行为主要靠合同来约束,所以,工程管理以合同为核心。在市 场 经 济中,合同是当事人双方经过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在合同所定义的经济活动中,合同限定和调节着双方的义务和权利,作为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任何工程纠纷问题首先都要按合同解决,合同具有法律上的最高优先地位。合同 一 经 签订,只要合同合法,则成为一个法律文件。双方按合同内容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享有相应的法律权利,都必须用合同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不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甚至单方撕毁合同,则必须接受经济的、甚至法律的处罚。除特殊情况(如不可抗力)外,合同当事人不能摆脱这种法律约束力。

4.合同体系是决定项目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

业主通过合同分解和委托项目任务,实施对项目的控制。所以一个项目的合同体系反映了同时也决定了项目的管理机制。合同将工程所涉及到的生产、材料和设备供应、运输、各专业设计和施工的分工协作关系联系起来,协调并统一工程各参加者的行为。

5.合同是工程过程中双方解决争端的依据

由于合同双方利益的不一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争端是难免的,争端是经济利益冲突的表现,常常起因于双方对合同理解的不一致、合同实施环境的变化、一方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合同等。

二、我国建筑企业合同管理现状

1.我国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合同实施的法律环境恶劣

人们不习惯用法律手段和合同措施解决问题。合同签订和实施问题很多,合同管理的成效不显著,水平也很难提高。

2.我国目前建设市场竞争激烈,合同双方地位不平等,合同约束力不强

由于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业主在合同中经常提出苛刻的合同条件,而承包商迫于生计,只能接受这样的合同条件。在工程中,承包商处于被动地位,常常为了搞好关系,而不能严格认真地执行合同,不敢向业主提出合理的索赔要求。在合同的签 订和执行过程中,双方的非理性行为恶化着工程承包市场环境。

3.我国目前工程管理整体水平低,合同管理效果不显著

无论业主、承包商、甚至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水平都很低,合同意识薄弱,缺乏合同管理人才,很难严格履行合同,通常合同双方都 有违约行为。因此在我国推行严格的合同管理十分困难。

4.建筑市场对外开放,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建筑业将面临一次重大的挑战,更多的外国工程设计和承包商将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凭借强大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将对国内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国内竞争更加激烈,这也使我们必须加强合同管理,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由此可见,合同意识的淡薄、合同管理水平低仍是我国建设工程中的普遍现象。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工程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产生严重的损害。由此看来,就需要我国建筑企业强化合同管理,使得建筑市场法律化、规范化,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得我国建筑市场走向高效、科学、规范之路。

三、强化建筑企业合同管理的对策

1.加强合同管理意识,普及合同管理知识,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

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合同意识,重视合同管理,要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合同的重要性,强调按合同要求施工,而不仅仅是按图施工。合同管理不仅是合同管理人员的职责,合同涉及面广,整个管理层,特别是企业负责人,都应有合同管理的观念和意识,营造一个人人都重视合同管理的氛围,强化全员合同管理意识,通过强化理论学习,总结合同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合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

2.建立合同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健全和完善合同管理网络

目前不少建筑企业合同管理比较随意,没有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也没有专人管理。合同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合同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因此,企业必须结合实际建立完善合同管理的组织机构。

3.培养高素质合同管理人才,引进先进管理模式

(1)要重视选人,要选调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广、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合同管理队伍。

(2)要加强理论学习。经常组织在职培训,组织专题学习和讨论,学习《合同法)、《建筑法》、《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千问题的解释》等。鼓励合同管理人员参加法律和经济管理方面的考试及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3)要创造同业交流的渠道,引导同业交流。真知灼见往往在交流中产生,可以适当组织业余活动,建立有效交流渠道,以达到互相促进、互补不足的目的。

(4)要以机制激励人。明确合同管理人员的责、权、利,建立完善岗位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以机制激励人。

(5)在实践中培养、锻炼、造就人。实践培养是关键,应该把合同管理与项目管理结合起来,把合同管理人员放到施工项目部去从事合同管理的具体工作,在工作中实践合同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完善能力结构。

4.建立、健全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在合同管理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企业要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严格的规章 制度和可操作的作业制度,用制度堵塞漏洞,规范管理。

四、结论

由于我国刚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我国的建筑企业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建筑企业要提高承包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加快与国际接轨,必须提高合同管理与索赔水平。

目前主要应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必须建立和健全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二,深化建设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三,增强合同与索赔意识。

第四,要逐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合同管理和索赔专家。

第五,全面学习研究国际先进的合同管理与索赔的组织结构、方法、措施、手段和经验,重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建立更为科学的,包括合同管理与索赔职能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信息流程。

参考文献:

[1]王兆俊: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知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减军昌:季小弟等译.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应用指南(FJDIC第四版,1988年).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1.

[3]成 虎: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篇4

一、建筑企业施工计划的编制

1、建筑企业的年施工计划

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前必须似定施工计划,施工计划以年单位进行制定,同时也是建筑工程项目全年经济活动的指导文件,施工时要严格按着年施工计划进行施工,检查与考核工作也在依着施工计划内任务的完成与否来进行。现今的年施工计划都是分部分项进行具体施工内容分配的,其主要抱括:合同施工计划、劳动力施工计划、施工机械施工计划、材料供应计划、技术措施组织计划、资金调配计划、附助生产计划等。一般年施工计划都是以中标合同工期为指导,通过施工单位编制的指导性计划来组织施工的,承建单位可以通地监理单位进行工期的协调,以保证工程按时交工。

2、建筑企业的月施工计划

月施工计划是以整年施工计划为基础制定出来的,月施工计划是年施工计划的分项,其计划内容会让施工部门对本月每天的施工量都有掌握,同时施工量的规划有利于保障工程项目整体的质量,可以说施工量落实到每一名施工人员,能够有效的控制施工进度和质量。月施工计划内容一定要提前有所准备,尤其是在机械施工和材料供应时,计划要有预见性,以此来保障施工机械和施工材料的及时到场。

3、建筑企业的临时施工计划

临时施工计划主要是指在工程特定阶段或特殊时期而采用的一种施工计划,主要是为了应对项目中不可预见性的施工,有时也是为了应对环境变化或竣工时间提前等因素。临时施工计划的时间一般是以十天或一周为一个计划周期,在这段时间内进行指导性施工,以满足建筑项目整体施工的需要。临时施工对作业的内容和客观情况掌握较为准确,制定计划切实可行。临时施工计划要考虑到施工成本,这是监理单位和承建单位都需要签订,主要是为了明确施工量,以此来完成竣工后的结算工作。

二、建筑企业施工计划管理的具体内容

建筑企业施工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施工任务书为基础,并将施工的具体内容贯彻到施工人员中去,施工人员在工程初期需签发责任书,同时还包括领料单、机械使用单,施工部位,施工时间等。班组施工时要对施工人员的施工量进行统计,并做好任务完成后的验收工作,对所添的任务书或施工量报表,要进行归档,以备日后工程结算时采用,只要每份任务书的施工工作都能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就能保证整个计划任务圆满完成。所以,做好任务书签发、落实、检查、督促工作,是计划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建筑企业施工计划的落实与检查

建筑企业的施工计划是科学的同时也是完备的,但由于施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容易对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造成影响,所以就需要管理人员加强施工计划的落实与检查。

1、落实施工计划的要求与方法

施工计划的贯彻与落实首先就需要管理人员对工程数量、施工进度、施工质量、预算定额、节约成本、利润指标、安全措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计划,同时要求施工的各个周期都要符合计划内容。其次,施工项目的周期性要有所体现,在实际施工阶段,施工量要保持均衡,避免施工中存在“赶工期”的现象,这会影响到施工项目整体的施工质量,通过对施工计划的层层交底来完善工程进度的安排。施工阶段还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实行奖惩制度以保证员工的福利和责任心。为了使工程的进度与施工目标及时完成,施工人员可以调整工作人员数量和技术措施来加快施工,同时开展劳动竞赛,合理的进行工程核算。还要加强计划进度、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的检查工作,检查的目的,在于随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保证计划顺利完成。

2、任务调整工作

调整工作的任务是监督计划的落实,及时发现并解决落实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保证计划顺利实现。计划编制过程中,虽然反复考虑了需要与可能间的关系,并达到了平衡。但计划落实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新的不平衡,此时就要通过调工作进行调整,使计划重新获得平衡,顺利进行下去。调整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调整机构是施工第一线的指挥中心,落实施工总指挥的指示发布调整命令,所有与施工有关的组织和个人都要严格落实调整命令,这样才能保证施工工作按计划进行。调整工作是保证完成短期作业计划所进行的调节平衡工作,调整部门无权改变作业计划内容。但在遇到特殊情况无法落实原计划时,要由工地技术总负责人召集有关单位参加的调整会议,调整和修改计划,由调整部门监督落实。

摘要:本文从施工计划的编制出发,详细的论述了建筑企业计划管理的具体内容,并着重的分析了计划管理的落实与检查。

关键词:计划管理,建筑企业,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忠宗.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6.

[2]江小娟.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

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 篇5

品质改变了商业的竞争的本质,决定了企业要怎样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产品的品质好坏能让小企业迅速成长为大企业,也能让大企业口碑一落千丈。在公司组织中每个人都要认识到产品品质的重要性。

同时,对于大企业来讲,品质更是让其迈入全球经济的门票,如果你的产品不过关就会被挡在门外。

2、企业的转变

企业的内部重整,也可以将其说成是企业的再造。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于社会各职场个人的影响深远。很多是因为发展需要,还有一些是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直线管理咨询帮助很多企业做个营销战略调整、顶层设计和体系搭建,企业越来越需要借助外力进行自我换血。老式垂直的金字塔组织过于老旧而缓慢,营运成本又太高,很多企业组织必须扁平化,淘汰层层管理。然后,舍弃以功能分工的组织方式,改以流程为导向,这样才能够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3、真正全球化的来临

“地球村”这个概念叫了几十年,人人都说全球化,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全球化是个什么东西。

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就是,如果你的产品做不到世界一流水准,那么你就会被淘汰。在全球化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成了“要做”或“要买”的基础上。企业管理者应该认真考虑外寻资源的可行性—任何活动,如果你不能做到世界第一流的水准,那么与其自己做,还不如向别人买。

4、电脑的个人化

早期电脑让人们效率提高的原因是把人的工作联系了起来,让企业更加流程化了,但现在电脑开始逐渐发挥资讯化的功能。电脑提供的有用资讯,让同在网路商的人共享这些资讯,发挥创意。

电脑资讯化的力量,从此开始超越企业与国家的疆界。而全球网路灯新的传播方式,也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未来资讯科技不再只是企业的生意帮手而已,它就是企业的生意。

5、资讯革命

电脑资讯化的力量将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咨询的存在让高层管理不再是唯一能够踪观全局的特权阶层;负责上下传递资讯的中阶管理,现在逐渐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现代化

企业管理模式其实就是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里,为了完成经营管理的目的,企业管理者有效加强管理企业内部资源系统和经营活动。根据现在市场经济系统的相近圆满,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产生了很大的不同,由守旧的管理模式转变成知识的管理模式。企业是社会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在,可以当作是国民经济的桥梁。

1 企业管理模式概论

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就是指企业自己的一种管理体系,它与企业管理现代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是以人性管理为要领而出现的一套体系,其中包含了管理的理念、管理的程序、管理的方法等,管理方法是企业可以很好接受的,并且要求能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推进企业目标的发展。简单来说,每家企业都会拥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企业的不一样,他们的管理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企业发展时期不同,其管理模式也会进行适当的调整。现在,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很多的,一部分是由于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形势不同,另一部分是由于地区的生活环境以及历史发展形成很大差异,所以出现了这样多种形式的企业管理模式类型。

我国的企业历经了多年的经济市场体制的改革历程,目前基本上构成了自己的成长模式,但是长时间以来的经济体系的系统化使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在现代化管理当中受到了深远影响,也就是过多的强调企业利益是主要的思想。这样传统守旧的模式管理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发展,假如企业一直用这种经营模式进行管理,是非常不利于企业本身长远发展目标的,而且也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开阔发展,要想促进我国企业现代化企业发展速度,就应该积极响应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大力发展,彻底贯彻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2 企业管理现代化概论

企业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企业管理可以和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需求更好的符合,企业如果想要更好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就要努力的把企业管理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突破,才会让企业管理更好的实现现代化发展。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企业重要的发展,其实,企业管理模式重要的地方就是在企业生产力的基础上,恰当的调整企业生产的关系。企业管理现代化重要是指某一企业在某一段时间、某一段环境生产力的不停变化,企业也跟随着逐渐合理变化的管理模式。由此得知,企业管理现代化其实就是不停进行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也表达了,伴随着企业文化的变化,时代的不断更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同样会跟随着改进,这就是企业现代化的基础要领。

3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展形势

3.1 企业管理现代化变得更加智能化

伴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系统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使企业的各种数据变得越来越多,在企业应用数据的时候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困难。根据有关专家预测,企业每经历18个月的时间,所生产的各种相关数据信息将会提升一倍,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加深,这种时间间隔将会渐渐缩短也就是企业将会有更多的数据。往往,企业中大量的数据并不能为其所用,而能恰好解决这一问题的并完美解决这一问题的,正是刚刚兴起的智能商务。把数据挖掘,数据库检索等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到企业管理、运营、创造收益当中。从整理成数据集的数据,发现新的联系,以达到帮助企业,完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开创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3.2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本世纪最为基础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的发展利益不仅依赖员工本身,并且还要谋求与员工一起发展,将企业员工的价值得到体现,共同享有企业发展壮大以后的成果。企业的各种员工之间应该平等的相处、相互的尊重,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主要标志,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标志。所以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上下级的沟通,及时知道解决员工的需要,并给他们进入企业管理层面的机会,同时要提升员工整体技术水平,企业可以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积极调动员工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增加生产效率。

3.3 强调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企业价值的一部分,尤其是伴随着“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社会责任会变成企业长远发展的共识。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责任不应是对企业员工的照顾,更应该把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包含其中。想要实现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社会责任是分离不开的,企业没有良好的社會责任,也就没有了正确的企业价值观,而且对企业未来发展会带来很多弊病。

4 结束语

最近几年,根据现在市场经济系统的相对圆满,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产生了很大的不同,由守旧的管理模式转变成知识的管理模式。企业是社会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在,可以当作是国民经济的桥梁。将创新性的企业管理理念融合到企业经济发展当中,选择适合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企业管理模式,落实促进企业现代化的发展。

企业是社会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在,可以当作是国民经济的桥梁,因此,选择适合可使企业自身长足发展的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卢启程.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发展研究[J].时代经贸(学术版),2012,4(10):124-147.

[2]黄津孚,温晋.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9(5):136-129.

[3]李伟阳,肖红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10(1).

企业成长与企业战略管理 篇7

一、建立具有强大的战略能力的最高管理者为核心的战略变革管理团队

企业战略变革管理需要组建战略变革管理团队。这个团队的灵魂人物是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具备强大的战略管理能力, 将为成功管理企业战略变革奠定坚实的领导力基础。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能力体现在以下内容中。

深刻理解企业优势和企业劣势, 李·艾科卡在被福特解除职务后的极短时间内, 敢于领导克莱斯勒发起战略变革, 是因为沉浸汽车业几十年的职业经历使他深刻理解克莱斯勒公司的优势和劣势, 坚定了拯救它的信心。

准确识别行业竞争规则的演进趋势。英特尔的第三任首席执行官安迪·格鲁夫能够使芙特尔从一个二流的存储器公司成为做处理器的霸主, 重要原因之一是格鲁夫准确地预测了PC机将成为信息、革命潮流的中心, 芯片将成为半导依行业的竞争焦点。他在这个观念未盛行时, 就早早采取塑造荚特尔未来的行动。

确立清晰的战略意图和企业愿景, 引领新的企业战略。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在创办索尼公司时, 就立下这样的战略意图通过50年时间的奋斗, 使索尼成为世界性的家喻户晓的品牌, 彻底摆脱日本产品作为质量低劣的电子产品代名词的不良形象。

采取开放式、参与型的战略形成方式。国际著名助听器制造商丹麦公司Oticon的首席执行官LarsKolind、法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美国国民半导体公司CEO吉尔·阿米里奥等在领导各自的企业战略变革对, 充分吸收各层级管理者、部分普通员工、外部专家组成战略变革管理团队, 实行民主的战略决策方式。

二、科学评估环境, 选择最佳企业战略变革模式

企业战略变革模式划分为四种反应性、预测性、能动性和超越性。反应性模式由环境变化或企业经营危机引发, 并意在跟随竞争规则预测性模式受企业愿景变化的影响, 并意在做竞争规则预测者能动性模式由企业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所诱致, 并意在制定新的竞争规则超越性模式则是在企业经营绩效严重恶化的情况下发起, 并意在制定新的竞争规则。当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和环境条件时, 企业对其战略变革模式的选择是权变的。没有最优模式, 只有最合适的模式。

格鲁夫在管理英特尔1985~1991年的战略变革时, 总结了用来判断是否需要发动战略变革的 “战略转折点”的分析方法, 并用它指导何时发起以及如何发起企业战略变革的战略分析工作。格鲁夫认为战略转折点就是“企业的根基所在即将发生变化的那一时刻。这个变化有可能意味着企业有机会上升到新的高度, 但它也同样有可能标示着没落的开端。”格鲁夫运用这种自创的方法, 为英特尔的企业战略革模式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

三、在战略执行过程中, 能够协调新战略和各种组织要素及阶段性实施绩效的动态关系

(一) 协调新战略和资源的动态关系。

在新战略执行过程中, 企业有意识地创造和积累资源, 做好发起下一轮战略变革的准备。英特尔利用从存储器芯片全面进人微处理器的战略变革, 创造了大量微处理器开发技术, 为其在1992年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依企业和发起进人PCCI的预测性企业战略变革做好了充足的资源储备。

(二) 协调新战略和技术的动态关系。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 根据新旧战略对资源的共同依赖, 重组现有技术。国民半导依公司利用它在单一集成电路块上的模拟功能和数字功能一体比的核心技术, 服务于新战略的实施。其二, 根据新战略的要求, 引进或开发新技术。Flair有限公司以日本汽车厂商为学习对象, 在战略变革中不断创新技术, 培育了该心竞争力。

(三) 协调新战略和结构的动态关系。

成功的结构重组能够促进企业战略变革的顺利施行。为确保IBM持续贯彻多元化的计算机服务业务, 前任总裁郭士纳 (Lou Gerstner) 决定把行业解决方案单位作为其主要组织结构, 此举为IBM的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 协调新战略和管理系统的动态关系。

信息处理系统、沟通与反馈系统和奖励系统是企业创新不可或缺的三大管理系统, 但企业在实施新战略对会有所侧重。Oticon为了适合新的企业愿景, 用计算机化的工作站处理信息, 力图创造一个“没有组织的组织”。英特尔为了培育新的企业愿景所要求的公开、诚实、坦诚的沟通, 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制度性沟通和反馈系统。西尔斯公司为了开拓新业务, 根据新战略设计了奖励系统。

(五) 协调新战略和企业文化的动态关系。

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的动态一致性关系决定了新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冲击原有企业文化。成功重构企业文化的关键是, 根据新战略昕赖以建立的新的企业愿景来确定企业文化的变革程度, 郭士纳为了顺利实施IBM以顾客为中心的新战略, 把改变“骄傲、只关注内部、抑制变革”的老企业文化作为战略变革的关键事项, 因而取得他的前任因忽视重构企业文化而不能成就的辉煌业缋。

(六) 协调新战略和阶段性实施绩效的动态关系。

新战略的阶段性实施绩效有成功和失败两种情况。面对成功, 企业要鼓舞士气, 并根据已改善的经营绩款确定下阶段目标和方案。同时, 组织成员的态度与行为随之转变。面对失败, 企业应冷静分析失利原因, 对症下药, 转败为胜。英国GK印刷公司在1989年引进CBS系统, 由于过于重视技术变革而蔬忽员工态度和行为变革, 阻碍了新战略实施。公司对此深刻反省后, 随即进行整改, 取得了战略变革的最终胜利。

四、有机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变革

只有大部分企业成员理解、接受新的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变革才拥有成功的群众基础。因此, 要有机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变革。由于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在新战略执行中角色和职能的不同, 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针对高层管理者, 注重沟通、合作、补偿和控制, 减少权力性阻力;针对中层管理者, 着重于培养和选拔, 发挥其在组织中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针对低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 侧重于沟通、培训和教育, 加强企业战略变革的基础动力。

成功管理企业战略变革的企业,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往往会把握两点:一是使员工的态室和行为适应新战略的要求。二是充分重视中层管理者的独特作用。法国Flair有限公司总经理赋予运作部经理在战略形或方面比较充分的选择权。国民半导体公司通过举办研讨组、训练领导变革项目等措施来培养中层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陈伟, 于丽艳.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2].卢佳友, 郑海元.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J].广西会计, 2009

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篇8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形式, 本质上是企业文化的架构镜像。企业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之一, 是企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企业人群三个部分的总和。因此企业形象也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一, 企业形象是企业有形资产形象。包括了企业的许多自然属性, 比如厂房、土地、设备、产品等生产和非生产的有形资源。一般来说具有可触性和可视性。二,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形象, 包括了一切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价值印象, 比如专利技术和品牌价值等。三, 是企业人群的形象, 包括企业人群给社会公众的印象。这一层形象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的树立。企业人群既是企业形象的塑造者, 同时也可能是企业形象的破坏者。所以, 企业管理招聘合格的员工、培养需要的员工、管理员工发挥作用并塑造企业人的形象, 是企业管理者最下精力和最见工夫的。

企业形象管理是以产品形象为基础, 以企业形象为目标, 既

注重内在素质, 又强调外在表现的全面管理。其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企业总体形象、产品形象管理、环境形象管理、员工形象管理、社会形象管理。

二、企业形象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形象管理是一种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管理, 无疑要渗透到企业各种管理中去并统帅各种管理。如果管理中出现任何问题和损失, 也都无疑会损害企业的形象。因此, 抓好企业形象管理, 要从企业形象的内容各个方面入手, 使企业上上下下牢固树立起自觉的形象意识, 上上下下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

1. 企业总体形象。

它应是既符合发展战略, 又适应当前需要, 定位准确、高度概括、形象具体、特点鲜明的企业形象。一旦确立, 就应成为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指南和行为规范。

2. 产品形象管理。

是从企业形象的高度出发, 对产品的开发设计、材料选用、造型加工、颜色选择、名称确定、商标注册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实行统一管理, 它是企业形象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产品形象, 企业形象就无从谈起。

3. 环境形象管理。

它是企业生产、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建设和表现, 是企业的门面。它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也给外界提供良好的外部形象。它涉及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企业外貌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管理。

4. 员工形象管理。

它是企业形象的人格化, 也是企业形象的根本保证。要通过员工形象管理, 全面提高员工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服装仪表和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良好的员工形象可以把企业形象传播到四面八方, 根植于社会。

5. 社会形象管理。

即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意识和具体表现的综合体现。一方面, 积极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 据此展示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责任观念、经济实力, 加深公众对企业的亲近感、认同感和信任感, 从而转化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如何加强企业的形象管理

1. 企业整体形象管理要与企业战略规划相结合, 强化企业战略的整体性, 提高战略的执行力。

一方面, 企业要在战略高度上推行企业整体形象管理, 制定符合企业条件的整体形象战略, 强化企业战略的整体性, 发挥战略的规划力;另一方面, 企业形象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将战略化为行动, 强化企业的战略执行力。形象可以准确、有力的传达战略信息, 营造氛围, 达成对战略远景的认同。

2. 开展企业形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落实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为实现企业的文化创新铺路搭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 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指明了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创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企业整体形象化管理来贯彻、落实。“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3. 企业整体形象管理要与企业品牌经营工作相结合, 为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保驾护航。

品牌化商品已成为当今市场经济中的最基本的细胞, 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形象资产的集中体现。整体形象管理与企业品牌经营紧密结合, 使品牌从市场营销的工具上升为企业的战略级举措, 同时品牌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 通过形象管理体系, 使其成为企业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二者的统一, 塑造、维护、创新品牌形象, 已经成为21世纪企业的基本门槛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4. 企业整体形象管理要与企业制度创新相结合, 这样才可以凝聚人心、统一思想, 营造大局着眼的改革氛围。

如何全面塑造中国企业的市场化形象, 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企业在进行深刻转型的进程中, 千头万绪, 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入手点和路径。开发企业识别体系, 确立企业新的形象标准, 开展企业整体形象管理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辅助措施。

5. 企业整体形象管理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相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盈利能力日益取决于企业形象的价值创造的能力。

创造形象的独特性, 就是创造一种稀缺资源, 从而使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得以提升, 将深刻影响企业利益模式的设计。创新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生产力、提升创造价值及获得盈利能力的途径。产品形象创新、服务形象创新、渠道形象创新等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就为整体形象管理提供了广泛的实际应用的可能。

综上所述, 树立企业形象, 是需要付诸管理的。这仅仅只是开始。而企业形象的真正树立, 取决于企业文化传播。企业形象只有作用于外界, 才能名副其实称之为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李庆善:企业动力之源-企业文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1年11月

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篇9

一、煤炭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煤炭物资种类繁多, 且价格昂贵, 市场中所存在的物资供应商业十分多, 煤炭企业对于物资采购以及库存方面的管理控制环节也较多, 其所占企业总体的流动资金大约为50%, 但实际上对于采购来说, 供应商以及采购方、库存等几个用户之间应当存在着一种迅速的信息交流系统, 可以说, 能够全面、及时地掌握供应商、库存以及采供方等信息能够让企业的运行获得极大的成功, 但我国大多数的煤炭企业目前在物资信息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 物资采购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采购是企业物资供应部门按已确定的物资供应计划, 通过市场采购、加工定制等各种渠道, 取得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物资的经济活动。采购过程控制是对企业供应环节员工行为与物流的控制, 其目的是保证生产原料的质量、数量和时效, 降低采购成本。但是, 当前很多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粗放, 要求不严, 执行不力, 考评机制不太完善, 力度不大, 工作有时严谨有序不够, 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有待加强。例如, 采购价格缺乏有效的制约。现在很多煤炭企业物资管理部门并没有对物资的采购制定一系列的价格标准体制, 大部分企业的采购计划, 都有类似的情况, 就是计划中提供采购价格是历史采购价格的加权平均价格, 这些数据并不具备足够的约束力, 很难说会出现虚报价格的情况;询价以及产品供应商选择缺乏有力监督。很多煤炭企业物资管理的采购从咨询价格到初步确定物资供应商和物资价格都放在采购部门的内部进行。在询价单对外发出的过程中, 向哪些产品供应商发出询价则是由采购部门最终决定, 在整个询价过程中, 缺乏外部的监督与管理。

(二) 物资现场管理不规范。

首先, 煤炭设施破坏问题严重。电是国民生产中的重要能源, 社会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 却正在经受着严重的威胁。一旦煤炭设施遭破坏造成停电或电压、频率波动, 都将带来严重后果, 外力破坏造成煤炭设施停运, 必然给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煤炭设施保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例如, 很多盗窃分子将目标从低压线路转向了高压煤炭设施, 尽管盗窃者触电身亡的事件常有发生, 但也阻止不了作案人员的盗窃行为, 而这也牵涉到有色金属尤其是铜的价格上升的因素, 盗窃分子因而铤而走险。其次, 安全生产基础不牢固。一是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个别单位存在安全责任不清、职责不明, 安全管理制度无法落实的问题。有的管理人员存在怕得罪人的思想, 平时管理松弛, 要求不严, 事后追究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在执行中缺乏刚性。二是现场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 安全防护措施不完善, 安全自保、互保、群保意识差, 管理违章比较突出。

二、强化物资供应管控提升煤炭企业管理水平

由于目前我国的物资供应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繁琐性, 这也是物资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的成果, 但由于物资市场规模的扩大, 物资供应的管理也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将物资采购等手段结合起来, 并使得用户能够共享资源, 从而让企业进一步改善其管理环节, 以实施有效的控制与全程管理系统。

(一) 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 规范采购基础工作。

首先, 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制度。这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 提高效率, 杜绝部门之间扯皮, 还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采购制度应当明确规定物资采购的流程、采购合同的签订评审、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和关系, 物资采购的申请、审批权限等, 强化对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控制。其次, 规范采购基础工作。采购业务规范化管理, 对于进一步理顺采购关系, 规范采购活动, 提高服务水平, 保证采购质量, 提升物资采购保障能力, 推动采购制度改革和促进军队物资采购机构正规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笔者认为, 物资采购工作需要以资金、成本管理为重点, 将采购计划管理、采购质量控制、采购信息管理、采购人员管理、采购台帐管存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

(二) 规范物资现场管理机制。

首先, 强化煤炭设施保护力度。电网安全是公司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煤炭设施的健康状况不仅决定着供用电的秩序, 而且直接影响到公共安全。一旦遭受盗窃破坏, 造成事故, 将会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安全隐患。因此, 笔者认为, 煤炭企业要加强自身设备管理, 确保人防、技防、物防相互协调。煤炭设施点多、面广、线长、暴露野外的特点, 从而给煤炭设施保护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我们煤炭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 多从本企业内部找问题, 要从提高职工的责任心着手, 对煤炭设施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要及时向公安部门反映, 请他们帮助解决行政执法中出现的问题。其次, 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 对煤炭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 我国煤炭工业体制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 煤炭生产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各级领导要树立“管理就是责任, 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 要以身作则, 带头遵守好《安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网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要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思想状态和喜怒衰乐, 既严格要求他们, 又热忱关心他们。此外, 我们还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 努力提高全体职工自保、互保意识。

(三) 加强物资库存管理。

在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下, 分销商自己管理库存, 自行制定库存策略、计划、补货数量和时间的业务, 当库存水平低于订货点时, 分销商向供应商发出采购订单, 供应商根据分销商的订单需求制定生产计划, 并向销售商组织供货。如图1所示。可见, 在传统模式中, 信息流和物流都是单向传递, 只有分销商能掌握最终顾客的实际需求, 而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无法获得实际的需求信息, 只能根据分销商的预测订单安排生产和发货作业, 在这个过程中需求信息被放大, 增加了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作业成本。 (见图1)

VMI库存管理模式下, 分销商库存将自己的库存委托供应商进行管理, 分销商及时有效地通过电子数据向供应商提供自己的库存和用户的真实信息 (如POS和库存水平的信息等) , 然后供应商通过处理和分析这些信息得知分销商仓库里每一种货物的库存情况和市场需求, 为分销商制定库存维护计划, 并主动对销售商进行补货, 这时所产生的订单由供应商生成的, 而不是由分销商完成, 体现了VMI信息共享、协同运作的思想。如图2所示。与传统库存模式相比, 供应商掌握了分销商的库存实时信息、最前沿的顾客需求数据以及订单的实时执行状态, 供应商可以统一安排生产与补货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降低了分销商管理库存的成本, 调节了供应商的生产和需求的矛盾, 提高了供应链整体管理效果和运作效率。 (见图2)

(四) 加强煤炭企业物资采购机制。

(1) 通过加强招标采购管理来展开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招标采购能够节约采购资金, 同时还能够避免腐败舞弊的情况产生, 这个手段正在被国内企业广泛的应用。当然, 除了在现实世界招标外, 还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招标。在进行材料招标时, 一定要将物资价格联动比例扩大, 以规避市场变化而带来的影响, 与此同时, 还应该进行二次报价, 以彻底落实中标的价格。

(2) 在进行采购时要“货比三家”, 实现优质低价的采购目的。但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为对市场中的信息进行广泛的采集, 并对供货的方式以及地点进行权衡比较, 选择一个综合起来较为经济的方案来进行采购。

(3) 采取批量采购的方法, 以尽量减少采购成本。如果企业能够通过集中采购或者与交好单位形成采购联合体, 在购买时形成规模优势, 可以在采购中获得最大的让利, 从而减少采购的成本。

(4) 抓住时机, 紧抢资源。在前几年的金融危机中, 我国的一部分中小规模的贸易市场的资金链出现断裂, 从而出现销售体系重组的情况出现。尤其是对于企业来说, 应当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 来择机采购, 并在恰当时机获得产品的销售代理权, 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并为企业的对外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择优采购, 尽量减少运输费用。在进行采购时, 尽量选取采购点与企业较近的市场, 一旦运输到成本较高的物料, 那么就会大大增加采购的成本, 因此, 在物资选购的地点方面, 要尽量满足就近原则。

(6) 严格把关采购质量。对采购质量部门设立一个单独的监管体系, 使其拥有一定的独立权, 对采购的物资能够严格的监察, 对于那些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物资一律拒收。在此基础上还要对采购的物资工作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以免出现舞弊的情况。

三、结束语

煤炭生产又具有高度的连续性, 生产和消费同时完成, 供电安全与供电质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从而对物资的选用和匹配比一般工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加强煤炭企业物资管理, 稳步提高物资管理水平, 对保证煤炭生产的安全经济运行和基建工程的顺利投产, 提高全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物资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种物资的订购、运输、储备、供应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和控制。随着煤炭企业的体制的改革和不断深入发展, 煤炭企业的物资管理也得到了深入发展。本文就当前煤炭企业物资管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同时提出了相关管理对策, 从而探讨能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源管理策略, 从而促进煤炭企业的规范管理和持续改善。

摘要:目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经济市场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 想要让煤炭企业立足于激烈的竞争之中, 就要把握好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管理体系, 对于这个管理体系, 我们应当立足于长远, 努力创新, 将煤炭企业应对市场各种竞争挑战的能力彻底激发出来。但在进行管理改革的同时还要注意煤炭企业的成本问题, 在进行自身发展时一定要同时兼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这三个方面, 只有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产环境, 才能够有效地保证物资的供应, 从而最终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物资,管控,煤炭,企业

参考文献

[1]曾艳.需求随机的多级系列系统的库存策略优化[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2002, 23 (1) :24-27.

[2]韦志农.浅议如何确保煤炭企业物资供应规范管理[J].机电信息;2011年12期

[3]胡新艳.浅议煤炭企业基建物资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06期

[4]梁灿.浅析供电企业的物资管理状况[J].广东科技;2010年08期

[5]王冬冬, 杜敏.论煤炭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6) :37-37, 43.

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篇10

关键词:价值管理,市值管理,企业价值最大化

0 引言

价值管理(VBM),即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已经成为一些公司进行公司管理,战略决策,过程控制,业绩评价和合并扩张中的基本取向,但是将市值管理与价值管理的集成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之中,是很多企业未曾尝试过的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正确利用这种新模式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帮助企业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使企业在日益多元激烈的竞争中常立于不败之地。

1 价值管理

价值管理(VBM)又称为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是指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它是根源于企业追逐价值最大化的内生要求而建立的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新型管理框架。综合各种文献,得出价值管理(VBM)是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结论。即VBM的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实现股东价值的增长。

2 价值管理挑战传统财务管理方式

随着企业经营竞争格局的变化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价值的外在表现呈现多样性(如场面价值,市场价格)和复杂多变性。财务上首先追求的是企业的内含价值,并可由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贴现(DCF)模型来决定。这一原理不仅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也变成一种可操作的管理制度要求。

在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并没有做到真正将VBM的理念与其经营决策,财务行为,控制体系有机结合。价值管理要求管理者在公司层面的各种重大问题(如产品市场的选择,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全球竞争等)的战略决策都应以VBM为基础,关注未来较长时期的收入现金流量。但是很多公司现行的战略决策并没有充分彰显公司的未来发展潜力尤其是独特的商业模式,或者说战略目标经常与战略手段之间本末倒置。首先,一些企业崇尚对企业规模增长及速度的盲目追求:“再造一个xx公司”,“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等仍然是不少企业战略的关键词,而单纯的规模导向有时会直接损害企业价值,企业的发展速度必须与企业财务资源供给能力和管控水平相匹配,才能做到健康良好的发展,不会出现因为扩张而导致破产的结局。

没有立足于VBM建立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的预算程序,未能通过预算体系探寻和明确企业价值目标中特定时间里经营上的关键驱动因素和财务短板,没有把预算贯穿于落实经营策略使得很多公司的企业预算管理始终无法摆脱简单的增收节支工具和上下讨价还价的制度困境。而且,尽管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业绩评价如果过于关注短期会计利润,不但无法准确反映公司创造的价值,更会使公司的管理者过分重视和维持短期财务成果,放松必要的资本投资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但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业绩监管都没有摆脱对会计绩效指标的过度依赖。

3 市值管理:财务资本管理新标杆

价值管理主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而市值管理不仅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还要进行价值实现,是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随着资本市场的纵向深向发展,尤其是我国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齐备,为我国企业推进市值管理提供了必需的市场环境,市值已经取代传统财务指标成为企业资本新标杆。公司市值是其内含价值的外部彰显,不仅能透视出公司的财务状况,更是公司核心竞争力,发展前景,治理水平和经营能力的现实反映。

基于内含价值的财务决策和基于市值的财务决策各自有不同的关注点,具体可以表现为:(1)基于内含价值的财务重点关注商业经营,企业盈利模式与产品毛利水平,强调公司战略对主营业务的推动作用,追求行业领域之内的领先地位,注重营业规模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性与成长性。基于市值的财务决策更重视行业平均市盈率或市净率——即市场给每个行业的平均估值水平。内含价值主要关注公司的未来,但市值更偏重于现在。(2)内含价值着眼于投资者盯住企业创造现金流和内部有吸引力的现金股利分配能力,市值管理偏重于引导投资者盯住市场,获取资本利得(股票价差)实现其投资预期。(3)基于内含价值的财务管理,特别关注企业经营产品的寿命周期出于何种阶段,财务理论应经说明了不同阶段的融资方式,投资政策和股利分配的具体策略,比如产品初创期应以引入风投为主,并保持较低的财务杠杆;产品进入成长期则是IPO的大好时机。而基于市值的财务决策理念与此不尽相同,市价“低位投资,高位融资”,是最突出的财务战略要领。比如股市高峰时,缩减投资,储备现金,并适当降低负债以保留债务融资的空间;股市低迷时,公司应利用资产低估的机会,调动储备财务资源进行有规模的并购投资。

4 企业财务管理新模式:整合价值管理与市值管理

财务管理应是基于价值管理与市值管理的整合与集成。整合了市值管理的VBM框架实际与股东机制的财务管理体系,兼顾公司内外,提升内含价值与关注市值信号并重,综合运用多种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的最终目的。其包括内含价值的创造和市场价值的实现两方面内容,分别对应于提升内含价值和市值两个层次的目标。

这种集成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可以避免单一价值管理的片面性,具体包括四项内容:一是价值评估是公司的内含价值的测算与分析过程,是市值的基础,而且非上市企业也可以模拟上市公司进行估值,所以非上市企业也可以通过类比同行业企业或标杆企业的市价进行市值管理,因此,市值管理并不仅仅限于上市企业。二是价值经营是内涵价值的实现和管控过程,包括核心竞争能力配置,财务收益的实现,风险管理等,这是整合管理的关键。三是企业价值的市场实现。即让证券市场充分反映公司的内含价值,这需要做好信息披露与沟通,不断提升公司透明度,构建和谐的投资者关系,消除市场偏见和投资者误解。四是根据公司市值相应作出财务决策。及公司的各种财务经营行为,无论是投资,融资,再融资,鼓励政策,并购扩张,企业分立或股票回购等都应基于市值变化来完成。

因此,整合型财务管理要求:

(1)整合型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同时紧盯住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VBM紧盯企业内含价值,提倡价值经营与价值投资的理念,强调现金折现估值技术的导入。不能错误地将证券的价格代替公司的真实价值,一味追求资本套利,试图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获得非理性的扩张和繁荣,忽视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商业战略和内含价值上都非常关注盈利模式,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很少研究盈利模式问题,似乎盈利模式与财务管理理论无关,这是财务管理的严重缺陷,因为现代公司财务生存的主宰是在资本市场,但生存方式以及获利途径则是由其在商品经营业绩和产品市场上的表现所决定的,所以公司价值必然与公司经营战略和盈利模式相联系,反之亦然,商业战略理论研究同样需要财务理论和工具来夯实对盈利模式问题的研究。因为财务业绩是经营战略的最终标准,提高财务业绩和公司价值的主要手段是能在竞争性商业市场上获得成功,所以创造价值最基本的办法就是识别,评估,采纳那些创造收益超过资本成本的战略,并尽可能在较长的时间里创造并保持竞争中的地位。

(2)整合性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同时兼顾商业秘密同时增强公司透明度,提升市值管理水平。VBM模式之下的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商业创新和企业变革,这种创业过程正是以企业积累的,独有的经营策略和商业机密等独特竞争能力为载体,不应该披露更不应该能简单被复制。然而不断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又是证券市场的苛刻要求,集成性财务管理就是达成两者的协调,尤其是借助于信息披露提升企业与证券市场的互动水平,进行高超的市值管理。准确判断市值高估或低估,这是公司财务战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当公司股价明显低估或高估时,公司财务部门应在公司内部提出预警;在基于这种预警,相应做好信息沟通,采取措施调整战略,为订货与提升公司股价。如果管理层认为公司的市值为严重高估,有泡沫化倾向,则企业应做好投资者沟通,冲淡市场炒作信息,避免投资风险,当然也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间,做出增发股票,换股并购等财务安排。如果管理层认为公司的市值被低估,则需要企业做好信息披露,消除投资者误解,也可以利用这一事件实施股票回购,现金分配等以实现市值回归价值。

(3)整合型财务管理同时运用财务绩效与市值进行考核与激励,经市值管理整合到VBM框架之中,丰富企业业绩评价标准和薪酬计划的制定标准。在VBM体系之下,业绩评价多是从公司自身角度出发,关注纵向多期的业绩比较,重视EPS,ROE等账面收益的增长幅度。而市值管理体系下,企业业绩评价更注重行业内横向的对比,关注整个市场尤其是企业市值的升降,加入市值考核指标,才能真正全面地考察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

(4)整合型财务管理同时控制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与外部股价变动风险。风险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但不同角度对财务风险的诠释也不尽相同。立足于证券市场的财务风险预案与数理分析中的“确定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事件,较为严格地区分系统系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分析则是财务研究的重点,非系统性风险则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对冲。基于VBM的立场,这种财务风险与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财务风险一定是一个多视角,多变量,多层次的复合型概念,既有财务规模上的风险问题,也有财务机构上的风险问题;既有静态财务风险问题,也有动态财务风险问题;既有财务业务管控上的风险问题,也有财务成果上的“偏离预期”风险问题;既有财务数据风险,也有财务制度风险。整合型财务管理从风险要素,风险成因,风险表现,风险层次等方面来理解和研究财务风险并采取具体的风险管理举措,这才是现实的,集成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

5 结论

综上所述,集成性财务管理应成为当今财务管理的主题模式。充分考虑基于证券市场条件下的财务命题,把握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市值与形式,关注内含价值;构造财务风险的复合概念,谋求财务管理体系的全面创新和完善;财务既要研究公司的资本运作,又要研究企业商业运营和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使财务管理模式得到升华与深化。

参考文献

[1]刘国芳,施光耀.市值管理论[M].

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篇11

【关键词】企业运营管理;企业集成项目;管理;分析探讨

对企业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是企业结合时代发展的重要表现,通过企业有效的管理,规避企业中的隐患及面对风险的应变能力。加强对企业项目的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屹立不倒。

一、企业运营管理和企业集成项目管理的概述

1.企业运营管理的概述

企业运营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对公司的财务运营过程中,对企业的成本、企业的利润、企业的风险等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有效的控制成本,实現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面对风险的规避能力。企业的运营管理主要表现为管理、核算、决策三个方面。管理具体是对企业内部资金的流通、使用情况等进行合理的调度,以实现公司的正常化运营。核算只要是根据对企业内部财务的计算,保证公司财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而决策主要是针对管理层对财务的流通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判断,达到不断增长企业效益的最终目的。通过企业运营管理,正确处理企业内外的财务关系,对增大企业规模、实现内部控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2.企业集成项目管理概述

企业集成项目管理主要是通过企业对公司的合作项目、开发项目等进行全程的监督、控制、决策等活动,以保证公司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项目管理主要从启用、规划、控制、实施、收尾五个阶段进行,通过对这五个阶段的层层监督和审查管理,确定企业项目的实施力度和优质程度。对企业集成项目的管理是企业结合时代发展的内容,勇于创新的重要表现,对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目前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企业集成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资金的不合理利用。企业进行投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扩展企业的规模和影响,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中,由于没有进行风险的评估和判断,对资金的流通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而导致了资金的滥用和资金浪费问题。企业不但没有得到收益回报,反而加大了对资金的缺乏,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

(2)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缺乏科学性运营管理。目前我国企业中,很少有制定科学的企业运营管理规定等文件,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企业内部的问题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渐显露,例如企业投资种类的单一性,造成了企业面对风险的应变能力低,一旦市场经济遭到巨大的波动,相关产业链的破坏,企业将面临破产的危机。而且在企业的管理中,时常会出现成本规划不清楚等问题,造成了企业资金的不明流出。

2.企业集成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集成项目缺乏良好的准备工作。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对集成项目的管理不够重视,对于项目的跟踪人员对项目前期准备不够充分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的指挥,使项目安排的不科学、不合理性事件频频发生。导致了项目的失败或是中断,无法达到企业的生产目标,影响企业的发展。

(2)企业集成项目的工作人员技能水平较差。参与企业集成项目的工作人员技能水平较差,对企业集成项目管理的认知程度较低,无法对企业项目进行严格的规划和控制,与项目协作方沟通不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集成项目的运行。

三、企业运营管理和企业集成项目管理的对策分析

企业若想得到稳定、长远的发展,必须要认识到企业自身的问题,并及时的解决问题,以下为企业运用管理和企业集成项目管理对策的分析,希望能够有效的缓解某些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

1.制定科学的企业运营管理制度,规范企业资金的流通

企业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科学的企业运营管理制度,规范企业中资金的流通,使每一笔投资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收益。对资金实行日常周转制度,每天对资金进行一次核查和分析,根据企业每天原料供应支出、利润收入等环节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和长远发展。实行资金流通责任制,对于每一笔资金的流通都要表明具体的核算、审批人员,一旦发生问题,进行层层问责,最大程度的避免问题发生。

2.注重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有效的降低企业风险

在企业的投资管理中,要注重多元化的投资管理方式,降低市场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巨大伤害,有效的规避风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优化对企业集成项目的管理,降低项目的风险

企业要加强对企业集成项目的重视和管理,在项目进行前,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运用科学的计算手段,对集成项目的周期、成本、收益等问题进行细致的思考和计算,有效的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

4.提升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定期对企业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升工作人员的技能素质和对工作的认真程度。实施激励政策,对于在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物质嘉奖和精神鼓励,而对于在工作中持消极态度的员工给予批评和指正,培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公司项目的最大化收益。

四、结束语

对企业进行良好的企业管理和企业集成项目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是企业进行改革的重要表现,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壮大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良好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乃定,Rolf Mirus.企业集成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发展新方向[J].工业工程与管,2012(10)

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篇12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现代化,探讨

现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企业管理模式也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中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目前, 单纯以经济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管理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1], 在这种情况下, 各企业需转变观念, 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与时俱进, 寻找突破口, 顺应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管理模式

(一) 企业管理模式的含义

简单地讲, 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是指一个企业为达到自身经营目标而开展生产活动和组织资源的一种管理方式与框架[2], 是企业实现集成化管理和决策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对促进企业生产, 优化内部结构, 提高其市场经济效益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现阶段, 随着知识经济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与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 各企业需根据其实际发展状况, 研究新型管理模式。

(二) 企业管理模式分类与发展趋势

一般来说, 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分为6种, 分别为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以及系统化管理模式等[3], 其中目前各企业中最常用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结构模式、前后端型组织结构模式以及以产品为导向的组织结构模式等3种, 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适应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中使用, 但不能固守不变, 其组织结构模式的设计需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新型目标做到与时俱进。当前环境下, 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日益网络化, 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企业想要寻求发展, 就必须充分利用多种信息传播方式, 如互联网等, 借助其高速、高效、精准的信息技术和传输优势, 缩短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距离, 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2) 扁平化管理, 这一管理转变, 能够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费用, 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 柔韧性管理, 该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企业组织结构的柔韧性, 在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上迂回, 寻找其他出路, 可有效减少企业各组织集团之间的分歧。 (4) 合作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密切, 通过强强联合, 可增强管理优势, 弥补劣势, 形成企业间的战略联盟。

二、企业管理现代化

(一)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含义

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企业将计算机、互联网等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作为企业管理核心手段, 使其企业管理水平能够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与知识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 其现代化管理内容主要可概括为三项, 即企业管理控制现代化、管理思想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二) 发展方向

现阶段, 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主流, 知识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 企业管理需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以及存储和共享等, 充分利用智慧提高企业竞争力, 而知识管理也将成为推动知识经济时代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管理核心将逐渐转变为提高企业生产力与创新能力。就未来发展方向来看, 企业管理现代化将会发生以下变化: (1)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2) 以人为本, 重视对企业员工的人文关怀; (3) 企业网络信息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相融合

(一) 制度联合关怀的企业管理

从企业的管理学角度来讲, 制度与“法制”类似, 关怀与“德治”相当, 二者互为补充, 可相互促进, 其中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根据既定的企业制度规范员工工作, 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而关怀则可缓解或协调企业内部矛盾, 对企业各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需两者兼顾, 在实施制度化管理时, 重视对员工的情绪关怀, 提高其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创造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 还可以根据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与工作能力,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将其调配至合理的工作岗位上, 并尽量满足员工需求。或关心爱护员工, 定期为其开展道德培训, 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关注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二) 效益联合责任的企业管理

一直以来, 企业经济效益都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 但是伴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 企业生产中也产生相应的社会成本, 这种情况下, 企业应从社会角度看长远发展, 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尽量减少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促进企业与社会共同进步,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网络信息化管理

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主要在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 将该技术作为企业管理模式, 其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储备、数据资料存储以及利用网络所建立的庞大客户群体等。此种管理模式的重心在于信息资源, 优秀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完善网络信息保密系统, 建立信息化组织, 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风险控制和数据资料的整合与计算, 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知识经济与网络信息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智慧.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经营管理者.2016, (01) :129.

[2]张秀菁.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东方企业文化.2014, (10) :285.

上一篇:低碳经济的伦理意蕴下一篇:药物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