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开塞露灌肠法

2024-07-17

改良开塞露灌肠法(精选4篇)

改良开塞露灌肠法 篇1

初产妇宫口扩张<4cm、经产妇<2cm时, 可行灌肠, 既能清除粪便、避免分娩时的污染, 又能通过反射作用刺激宫缩加速产程进展[1]。进行灌肠时严格掌握指征, 若出现胎膜早破、阴道流血、胎头未衔接、胎位异常、有剖宫产史、宫缩强、估计1小时内分娩及患严重心脏病等不宜灌肠。临床中常使用开塞露灌肠或温肥皂水灌肠。开塞露灌肠, 因管颈硬、且相对短, 药液量挤入不彻底, 灌肠不彻底, 接产中粪便污染几率高。经肛管温肥皂水灌肠, 需要灌肠液量较多, 待产妇里急后重感强烈, 配合度差, 影响灌肠效果, 且护理人员操作繁琐。我科采用一次性呼吸道用吸引导管连接注射器抽吸开塞露灌肠法灌肠, 灌肠液量少, 待产妇均能有效配合, 灌肠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8月收治符合条件待产妇60名, 年龄24~34岁, 平均28.6岁, 孕周38~40周。将60例待产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两组孕妇在临床表现、文化程度、年龄、孕次及孕周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使用材料:60ml注射器1支, 一次性呼吸道用吸引导管14号1根, 开塞露3支 (60ml) , 河南省恒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灌肠包1套, B1型常规型号。

操作方法:两组待产妇灌肠时均采用左侧卧位, 协助待产妇取左侧卧位, 双腿屈曲, 褪裤至其膝处, 臀部移至床沿, 臀下垫臀巾。 (1) 观察组:戴手套后, 将弯盘置于患者臀边, 注射器抽吸开塞露60ml, 连接一次性呼吸道用吸引导管, 润滑管前段, 排气。左手协助分开臀裂, 暴露肛门, 嘱孕妇深呼吸, 右手将一次性呼吸道吸引导管轻轻插入直肠17~20cm[2]。固定好一次性呼吸道吸引导管, 缓缓注入开塞露60ml。推注过程中, 应注意控制压力不要过大, 避免速度过快, 遇有阻力时, 转动一次性呼吸道用吸引导管, 改变方向与位置, 同时询问观察待产妇有无不适, 保证顺利注入[3]。灌肠后, 保留10分钟。 (2) 对照组:灌肠液0.1%~0.2%的肥皂水500~1 000ml, 温度39℃~41℃, 一次性灌肠管连接灌肠袋, 关闭引流管上的开关, 灌肠袋挂于输液架上, 液面高于肛门40~60cm。润滑肛管前端, 排尽管内气体, 关闭开关。轻轻将肛管插入直肠7~10cm。保证顺利注入。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当P<0.05时,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效果比较,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讨论

排便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当肠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刺激肠壁内的感受器, 感受器兴奋冲动经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脊髓腰骶段, 同时上传大脑皮层, 引起便意与排便反射。大脑皮层发出冲动, 使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 肛门内括约肌不自主舒张。同时阴部神经冲动减少, 提肛肌收缩, 肛门外括约肌舒张。此外, 支配腹肌、膈肌神经兴奋, 肌肉收缩, 腹腔内压力增加, 共同促进粪便排出体外[4]。孕期分泌大量的黄体酮, 使子宫平滑肌松弛, 同时也使肠蠕动减弱。由于增大子宫的压迫, 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本研究中, 观察组使用传统灌肠法灌肠后待产妇便意明显, 灌肠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短, 灌肠时边灌边排现象时有发生, 污染床铺、衣裤和地面, 同时增加待产妇尴尬和不适, 增加其心理压力。对照组采用一次性呼吸道用吸引导管连接注射器抽吸开塞露灌肠法, 减少灌肠液外流的污染, 灌肠液量少、插管深, 无刺激, 减轻孕妇在短时间内出现的强烈排便感, 使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相对延长, 充分润滑肠道, 保证良好的灌肠效果, 避免接产中粪便污染机会, 减少产时、产褥期感染。另外, 其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的优点。

灌肠中应加强待产妇心理护理。临产前阵发性的宫缩痛让待产妇恐惧, 疲惫, 产前充分应告知灌肠的目的、意义, 取得待产妇的积极配合。操作中动作轻柔, 充分润滑导管前段, 插管如遇阻力, 轻轻转动导管, 避免损伤肠黏膜。推注灌肠液速度不要过快。同时密切观察、询问待产妇有无不适。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0.

[2] 陈广秀.老年人清洁灌肠不同插管深度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 1993, 28 (4) :199.

[3] 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38.

[4] 张秀芬.清洁灌肠方法的观察与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3) :171-173.

改良开塞露灌肠法 篇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7-01

尿潴留是骨科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留置尿管拔出后,更易发生尿潴留。其原因多是骨折术后患者受体位影响造成切口疼痛,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如骨盆骨折、股骨骨折、下肢及腰椎骨折术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患者,由于疼痛反射性引起膀胱括约肌痉挛,硬膜外麻醉术后,由于支配膀胱的骶神经恢复稍晚所致,或原有膀胱、尿道疾病及直肠病变压迫等均是引起尿潴留的原因。骨科术后尿潴留的治疗尤为重要。自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骨科采用开塞露灌肠治疗术后尿潴留,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无不良反应。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均是我院骨科住院的无泌尿系统疾病及明显排尿障碍者。术后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的患者38例。经热敷、听水声、按摩等方法,仍然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3~54岁。骨盆骨折1例,股骨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1例,硬膜外麻醉术后4小时致尿潴留4例。留置尿管时间最短8小时,最长达6天。以上11例患者发生尿潴留经诱导失败后行开塞露灌肠。

1.2方法

患者臀部抬高,将开塞露容器顶端刺破或剪开,局部磨光,剪口要圆滑,以防引起肠出血或肠穿孔。取2~3支开塞露(40~60mL),涂以油脂少许,自肛门缓慢插入7~10cm,将药液注入直肠内,嘱患者保留药液10~15分钟,直至便意强烈时再排便排尿。以20分钟无排便排尿者为无效。

2结果

11例尿潴留患者行开塞露灌肠后20分钟内自行排尿10例,1例失败后行普通塑料及橡胶导尿管导尿均失败,后行尿道探子导尿成功。

3体会

尿潴留常用治疗方法有腹部热敷及按摩、流水声诱导等,但仍有约20%的患者需要二次导尿术,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机会。因此,护士应加强巡视病房,鼓励患者自行排尿,关心体贴他们,为其创建一个良好的排尿环境。一旦患者出现尿潴留应及时处理,避免出现长时间尿潴留而导致膀胱炎、膀胱括约肌的敏感性降低甚至神经麻痹等恶性循环。

改良开塞露灌肠法 篇3

关键词:开塞露,灌肠,便秘,神经内科

便秘是神经内科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便秘发生时, 昏迷病人有躁动不安、消化不良、粪积食形成等表现;清醒病人可出现腹胀、嗳气、食欲减退、排便困难等不适;如用力排便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加重病情, 甚至造成再出血或诱发脑疝而危及生命。临床上常通过灌肠解除便秘病人的痛苦, 但传统的灌肠法不仅容易造成灌肠液外露, 而且排便效果也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 2006年6月—2009年6月我科对住院便秘病人采用开塞露改良灌肠, 并与传统灌肠法比较,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09年6月我科住院便秘病人100例, 男62例, 女38例;年龄46岁~86岁, 平均60岁;脑血管疾病致瘫痪及智力障碍82例, 脊髓病变6例, 蛛网膜下隙出血10例, 帕金森氏病2例;昏迷35例, 清醒65例;便秘时间为3 d~7 d, 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肠鸣音减弱、食欲不振、烦躁等;均无灌肠禁忌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法, 观察组采用开塞露改良灌肠法灌肠。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灌肠效果, 包括疼痛不适、灌肠液外溢发生情况、排便成功率及满意度。

1.2.1 灌肠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法。选择普通肛管, 灌肠液为39 ℃~41 ℃的0.1%~0.2%的肥皂水500 mL~1 000 mL;按《护理学基础》中不保留灌肠方法进行[1], 灌肠完毕嘱病人5 min~10 min后有明显便意才排便。②观察组采用开塞露改良灌肠法灌肠。选择16号单腔硅胶导尿管, 灌肠液为100 mL开塞露;将剪好的开塞露以2具50 mL注射器抽取开塞露100 mL后, 将针头去掉, 注射器乳头与16号单腔硅胶导尿管连接, 以10 mL液状石蜡润滑肛管前端后, 插入肛管深度为18 cm~22 cm, 缓慢推注射器边灌边将肛管轻柔往外退出至肛门10 cm, 配合手法逆时针按摩肠道, 嘱病人5 min~10 min后有明显便意才排便。灌肠过程均密切观察病人面色, 有无大汗淋漓及烦躁等其他不适。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神经内科病人造成便秘的原因很多, 一般有以下几种:长期卧床、长期禁食、脊髓病变、智力障碍、药物、习惯性便秘。而大多数便秘病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开塞露改良灌肠法用大小适中、硬度适宜的16号硅胶导尿管替代粗硬的肛管, 减少了机械刺激, 减轻病人插管时的不适;插入管道长度较传统法深1倍多, 是考虑乙状结肠以上降结肠段的粪便需软化, 配合逆大肠走向手法加速开塞露渗透到粪便中使之软化松解, 灌入液量少且缓慢推注, 所以灌注过程无不适感觉, 而传统法插入肛管深度为7 cm~10 cm, 插管较浅, 灌入液体多停留在乙状结肠, 积聚在上段肠腔的硬便未能得到充分润滑松解, 而造成排便失败, 且经常是边灌边漏, 容易污染床单而使满意度下降。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灌肠液外溢低于对照组, 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开塞露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通便药物, 主要成分是52.8%~59.3%甘油, 辅料为纯化水, 其作用机制是药物进入直肠后机械刺激直肠平滑肌, 反射性地引起直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的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腹肌和膈肌收缩、增加腹压促进排便, 其作用较和缓[3]。神经内科便秘病人中以老年人居多, 而老年人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 开塞露尤适用于该类病人。而肥皂水灌肠作用机制是肥皂水进入直肠后由于化学刺激与压力刺激出现排便反射, 其刺激程度较大且强, 再加灌入量比较多, 而老年病人结肠内容纳灌肠液的能力较低, 故病人忍耐时间受限, 排便急而费力造成排便不彻底, 降低排便成功率。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排便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在灌肠操作前要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 根据病情备各种抢救用物并要有家属陪伴, 做好解释工作, 并且要求病人及家属在护理记录单上签名, 操作过程中动作应轻柔, 注意保护病人。仔细观察病人反应, 如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气促、腹痛, 甚至意识及瞳孔改变, 应立即停止灌肠, 报告医生。

参考文献

[1]段垒.护理学基础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27.

[2]庄小显, 温卫锋, 龙金海.排便器官及粪便性质对排便活动的作用及影响[J].护理研究, 2004, 18 (5) :85.

改良清洁灌肠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篇4

1 结肠的生理解剖特点

结肠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 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直肠长度为12~15 cm, 乙状结肠为40~45 cm, 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储存粪便, 粪便一般储存在乙状结肠内, 平时直肠内无粪便, 仅在排便前或排便时, 才有粪便充盈, 结肠运动有阶段性和推进性收缩两类, 后者将粪便向远端推送。

2 灌肠的操作

2.1 介绍两种灌肠法。

传统的灌肠法: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 肛管插入深度7~10 cm, 灌肠袋 (筒) 距肛门60 cm, 每次灌入量为500 mL左右。改进法:患者取右侧卧位, 臀部下垫一治疗枕, 抬高20~30 ℃, 肛管插入深度25~30 cm, 灌肠袋距肛门80~100 cm, 每次灌入量为1200 mL左右。

2.2 两种灌肠法的优越性对比:

传统方法灌肠液直接进入直肠, 在结肠内粪便未能充分软化的情况下, 直肠压力迅速升高, 使患者有腹涨便意, 要么是边灌边流, 要么是患者过度用力屏气, 加重心脏负荷, 故会感到心慌气短。另外传统灌肠次数较多, 因多次插入肛管, 可刺激齿状以下肛门神经, 使患者疼痛不适。改进的灌肠方法由于肛门直肠位置较高, 右半结肠处于低位, 且插入深度可使灌肠液顺利进入乙状结肠和降结肠过脾区后又能凭重力进入横结肠和右半结肠, 使每次灌肠液量增多, 延长了灌肠液保留时间, 对肠壁造成均衡刺激, 排便顺利, 肠道清洁更彻底。

3 影响因素

3.1 患者心理因素:

患者检查及手术前精神紧张, 对所患疾病缺乏了解, 容易影响灌肠效果。

3.2 肛管插入深度:

传统清洁灌肠肛管插入深度为只能到达直肠对乙状结肠交接处, 肛管部位体积小, 灌肠液进入直肠很快流入肛管, 患者肛门括约肌容易出现失控现象, 导致灌肠液迅速外流, 因而达不到清洁肠道的目的。

3.3 灌肠前饮食不合理:

灌肠前患者进食一些难以消化的事物, 会影响灌肠效果。

3.4 护理人员的因素:

反复多次灌肠, 工作量相对比较大, 护理人员负性心理重, 影响灌肠效果。

3.5 患者卧位:

传统卧位灌肠, 直肠、结肠在同一平面, 两者之间不存在压力差, 由于肠道是肌性器官, 结肠、直肠内阻力基本相同。故灌肠液一部分进入直肠, 另一部分进入结肠, 当灌肠液在肠道内聚集200 mL左右时, 直肠压力达到7.3 kPa直肠壁感受器发生强烈兴奋, 通过神经反射患者立即产生便意。因此每次灌肠液量少, 灌肠液仅停留在直肠、结肠下端, 不能软化结肠内全部粪便。

4 对策

4.1 患者行肠道准备前, 护理人员要告知清洁肠道的必要性, 灌肠方法及注意事项, 取得患者的配合。

4.2 取右侧卧位, 臀部下垫一治疗枕, 抬高20~30 ℃。肛管插入深度25~30 cm, 其所到达位置在乙状结肠中部, 利用输液器的调节器控制流速, 使灌肠液缓慢而恒定的灌入, 减少对肛门括约肌刺激强度, 避免液体进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提高灌肠效果。

4.3 清洁肠道前1~2天进清淡、少渣、低脂饮食, 前一晚进流质饮食, 当日清晨禁食, 配合灌肠, 提高清洁灌肠成功率。

4.4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加强责任心, 采取换位思考方式, 关心患者, 进行灌肠操作时, 护理人员动作轻柔, 确保灌肠效果。

5 灌肠操作的注意事项

5.1 灌肠禁忌症包括:消化道出血、妊娠、急腹症、严重心血管疾病等。

5.2 插管操作的角度:灌肠操作必须注意人体固有的肛直肠角及其变化。肛直肠角是肛管长轴与直肠纵轴所形成的向后开放的夹角。插管时把肛管从肛门朝肚脐方向插入3 cm左右, 有松落感后停止推进, 需将肛管向前偏移, 与肛直肠偏角的角度相同, 再插入直肠。可减少肛管对肠管刺激。

5.3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灌肠液:详细询问患者药物食物过敏史, 对有异种蛋白过敏者, 灌肠勿用肥皂水, 可采用其他灌肠液, 如温生理盐水。对体质弱或特殊患者清洁灌肠时宜用生理盐水作为灌肠液, 一次量不超过1000 mL, 最好不超过两次, 以防体内电解质流失。

5.4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灌肠前及灌肠中应热情主动地与患者交谈, 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及操作中的要求, 关注患者的感受, 并积极给予回应。

5.5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灌肠液的温度是否适宜, 如出现腹涨或有便意, 可嘱患者深呼吸放松腹肌, 并降低灌肠液面的高度, 减慢流速或暂停片刻, 从一侧臀部想肛门方向按压, 可减轻患者的便意。如出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等, 应立即停止灌肠, 通知医生及时给予处理。

改良清洁灌肠法的应用不仅体现了科学性, 又体现了人文性, 既达到了灌肠的目的, 也充分考虑到患者的感受。从而减少了护理纠纷, 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静, 宋婷, 翟玲玲.清洁灌肠的操作体会及改进[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 :399.

上一篇:教学物资论文下一篇: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