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灌肠汤

2024-09-13

大黄灌肠汤(通用7篇)

大黄灌肠汤 篇1

慢性肾衰竭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而导致患者出现的慢性进行性肾损伤, 进而引发患者的肾脏功能衰退, 临床主要综合征表现为全身系统受累、酸碱、水、电解质失衡。为研究有效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方法, 笔者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8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 疗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8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 其中, 男47例, 女35例, 年龄为19~75 (47±1.2) 岁。将其按照住院顺序划分为两组, 对照组48例接受一般治疗, 观察组34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肾七方加大黄灌肠汤联合治疗。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选取的患者均接受一般治疗, 纠正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低磷饮食、优质低蛋白以及热量, 纠正贫血、降压以及防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接受一般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静脉注射160mg/d川芎嗪和40ml/d黄芪注射液, 连续对患者进行为期2w一个疗程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肾七方加大黄灌肠汤治疗。肾七方包括:大黄8g (后下) 、牡蛎30g、地榆炭10g、蒲公英30g、枸杞子15g、富足15g、川芎10g、丹参15g、苏叶15g、土茯苓30g、茯苓15g、茅根30g、北芪30g, 甘草10g。1剂/d, 用水煎服, 30d为1个疗程的治疗。大黄灌肠汤组成:牡蛎30g、蒲公英15g、槐花30g、大黄30g。用水进行煎服200ml, 对灌肠进行保留, 1晚1次。30d为1个疗程的治疗。

1.4疗效判定

根据相关肾衰疗效判定标准:显著改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 血肌酐 (Scr) 下降超过30%, 内生肌酐 (Ccr) 清除率增高超过30%;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 血肌酐 (Scr) 下降超过20%, 内生肌酐 (Ccr) 清除率增高超过20%;无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出现加重[1]。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显著改善12例, 改善16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82.4%, 对照组患者显著改善6例, 改善21例, 无效21例, 总有效率为56.3%, 观察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 (CRF) 为当前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在多种肾脏疾病的共同发展下, 患者疾病较为复杂、病史长。在各种原发以及继发肾脏病发展之后, 慢性肾衰竭会出现病理变化, 而导致患者出现终末期肾衰竭[2]。随着当前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 治疗慢性肾衰竭疾病的并发症所取得效果较为显著, 但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所采用的肾移植以及透析方法, 替代传统的治疗方法, 但治疗耗费高, 一些患者拒绝接受治疗, 且肾移植以及透析方法对患者早期的预防以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 如何延缓患者肾功能衰退以及推迟患者实施透析治疗的时间, 进行良性预后效果, 是临床治疗慢性肾衰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传统中医学中认为慢性肾衰竭为虚实夹杂证, 病机复杂以及病位广泛。脾肾功能出现严重衰退, 极易出现尿潴留并发症, 长期患者体内出现浊、毒、瘀、虚病理[3]。本文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肾七方加大黄灌肠汤治疗, 疗效显著, 该方剂中地榆炭、牡蛎可起到收敛泄毒功效, 蒲公英、苏叶、土茯苓、茯苓会起到化浊泄毒功效, 川芎、丹参可起到活血化瘀功效, 附子、枸杞子、北芪可起到益气温肾功效, 甘草和中, 共同发挥活血化瘀、温阳泄浊功效。大黄灌肠汤可起到通腑降浊功效, 将体内的淤、毒以及浊从大便中排出。两种方剂联合使用, 可有效保护患者肾脏功能, 延缓肾衰竭。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4%,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6.3%,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采用肾七方加大黄灌肠汤治疗慢性肾衰竭, 疗效显著, 可有效保护患者肾脏功能,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摘要: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8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 将其按照住院顺序划分为两组, 对照组48例接受一般治疗, 观察组34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肾七方加大黄灌肠汤联合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肾七方加大黄灌肠汤联合治疗慢性肾衰竭, 可对患者肾脏功能形成保护机制, 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肾七方,大黄灌肠汤,慢性肾衰竭

参考文献

[1]杨军, 郭明好, 刘云.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4 (12) :557-558.

[2]崔炯, 张振花, 万建新.阿托伐他汀对慢性肾衰竭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0, 37 (12) :667-668.

[3]白光辉, 巴应贵.高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肾衰竭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1, 63 (3) :552-553.

大黄灌肠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分配原则观察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130例肝性脑病患者。治疗组65例, 男30例, 女35例, 年龄35~70岁, 病程1~5年;按照肝性脑病自轻微的精神改变到深昏迷, 临床上分为4期, 1期患者40例, 2期患者16例, 3期患者5例, 4期患者4例, 对照组65例, 男32例, 女34例, 年龄35~70岁, 病程2~4年。1期患者43例, 2期患者15例, 3期患者4例, 4期患者3例。以上资料相比,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标准

(1) 有肝硬化病史且伴有门静脉高压的存在; (2) 多有精神紊乱, 神志改变, 昏睡或昏迷现象; (3) 理化检查:血氨升高同时脑电图检查及诱发电位多异常。

1.3 排除标准

(1) 排除尿毒症、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等代谢性脑病患者。 (2) 近4周内服用镇静剂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者。 (3) 严重心、肺、脑、肾疾病者。 (4) 有灌肠禁忌证者。 (5) 排除其它原因所致昏迷或精神行为异常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植物蛋白饮食, 保持负氮平衡, 同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度, 及预防脑水肿、保护脑细胞对症治疗。治疗组同时予以大黄合剂 (其中大黄40 g、乌梅30 g、黄连20 g浓煎至150 m L, 再加入食醋50 m L) , 加热至37~45℃, 体位选取侧卧位, 插入长度约15 cm, 灌肠时间保持在10 min以上, 灌肠结束后嘱患者抬高臀部位时间约5分钟, 以便中药在肠道内能够充分吸收, 达到最佳疗效, B组用乳果糖液20 m L, 日3次口服, 两组疗程均为10 d。

1.5 观察指标

以血氨 (μmol/L) 及体内PH值为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标准:治疗后血氨检测恢复到正常值, 同时肝性脑病引发的神志改变消失。有效标准:治疗后血氨检测值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72μmol/L, 神志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无效标准:血氨数值未下降, 肝性脑病所引发的神志改变较治疗前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 3.0软件处理, 根据对比数据的性质不同, 我们分别采用t检验检测计量资料和χ2检验检测计数资料,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氨及肠内PH值对比见表1

注:两组治疗后血氨及肠内p H值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2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注:两组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3 讨论

针对引起肝性脑病的原因众说纷纭, 但高血氨学说探讨的较多, 而氨吸收的主要部位就是胃肠道, 弱碱性的环境机制利于氨的重吸收, 故降低肠道PH数值, 降低血氨是目前治疗肝性脑病的关键所在, 也是我们所做课题的重要性所在。

《医学入门·脏腑》论述“肝与大肠相通”。我们根据经络循行规律, 发现五脏中唯有足厥阴肝经上达巅顶并入于脑。所以“腑气不通, 浊气上攻, 蒙闭脑窍", 故而出现谵妄、昏厥、癫狂等症状, 廖树琪等[1]研究发现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可降低重型肝炎患者血TNF、肠源性内毒素 (ETM) 及NH3。黄古叶等[2]刚通过观察70例慢性重型肝炎、内毒素检测阳性的患者, 研究发现:大黄煎剂明显减轻了由于内毒素所诱发的肝损伤, 同时显著改善了高血氨所诱发的一系列胃肠道及精神症状。刘茵[3]根据临床研究发现:针对肝性脑病的治疗, 运用中药大黄煎剂保留灌肠, 具有明显的用药安全, 疗效确切的优点。

我们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通腑开窍, 通腑保肝"的中医理论, 我院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想法, 研制出“大黄合剂”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 在中药常规口服的思路上有所创新, 采取中药浓煎灌肠, 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通过肠黏膜吸收入血, 临床上具有起效快, 副作用小的优点。

“大黄合剂”中大黄为君药, 现代药理证明大黄能够迅速降低尿素氮水平, 减少NH4的肠道重吸收[4,5]。近年有学者研究发现, 大黄还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生物活性[6]。黄以群等[7]研究结果表明, 大黄可明显改善肝细胞损伤, 显著降低血清中TNF-a、IL-6、NO的浓度和肝脏坏死面积, 促进肝细胞再生。乌梅,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8], 乌梅中含有大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能促进肠蠕动, 收缩肠壁保护粘膜。体外实验表明乌梅亦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食醋作为酸碱调节剂出现, 高血氨多由于肠道内环境偏碱引起, 故食醋局部灌肠可以明显降低肠道内PH值, 从而阻滞NH4的重吸收, 同时食醋可以增加肠蠕动辅助中药通腑泄浊, 有利于清洁肠道防止内毒素的积累。黄连及其有效成分小檗碱有明显的抗真菌、抗病毒、抗阿米巴等作用, 阻止内毒素的重吸收。

从本研究数据分析证:运用“大黄合剂”保留灌肠能够明显降低血氨, 改善体内酸碱度, 可以有效改善肝性脑病病情, 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降低病死率, 由于其成本较低, 操作方便, 而且疗效确切, 可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医疗费用, 故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大黄合剂保留灌肠对肝性脑病血氨的影响。方法 将13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A组) 、对照组 (B组) , 每组各65例, 两组均采用常规中西医综合治疗, A组在此基础上用大黄合剂 (大黄40 g、乌梅30 g、黄连20 g、食醋50 m L) , B组用乳果糖, 20 m L日3次口服, 每日1次, 疗程10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氨及体内PH值指标。结果 治疗组血氨 (umol/L) 及体内PH值观察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90.8%,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8%, 治疗组的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大黄合剂保留灌肠与口服乳糖组相比, 前者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氨及肠道PH值。

关键词:肝性脑病,大黄合剂,保留灌肠

参考文献

[1]廖树琪, 毛德文.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重型肝炎40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 2002, 18 (4) :9-10.

[2]黄古叶, 毛德文, 胡国平, 等.大黄煎剂配合西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肠源性内毒素症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6, 33 (12) :1588-1589.

[3]刘茵, 毛德文, 王振常, 等.大黄煎剂与乳果糖灌肠治疗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疗效比较[J]中医药导报, 2006, 12 (12) :23-24.

[4]张斯时.大黄素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23) :12-14.

[5]郑素平, 万莉红, 周黎明.大黄素抗炎作用及对急性胰腺炎治疗作用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6, 28 (4) :175-177.

[6]许正锯, 黄以群, 张启华, 等.大黄对慢性肝炎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4, 22 (3) :202-203.

[7]黄以群, 林珍辉, 许正锯.大黄对实验性肝坏死中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及一氧化氮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20 (7) :279-280.

大黄灌肠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重症肺炎病人,男30例,女16例,年龄50岁~85岁(65.0岁±5.3岁)。诊断标准:①有较严重的原发感染性疾病;②高度腹胀,腹痛明显,肠鸣音减弱<3/min或消失;③频繁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2 h;④腹部X线检查证实肠充气扩张,并排除机械性肠梗阻[2]。将46例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26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病人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纠正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黄液100 mL灌肠,保留时间>1 h,每天2次,直至肛门排气、排便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大黄液制作方法:大黄粉10 g加温开水100 mL,浸泡30 min~45 min,温度38 ℃~41 ℃。

1.2.2 护理

1.2.2.1 心理护理

热情接待病人,关心、体贴病人,主动给病人介绍治疗方案,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告知病人病情是可以得到缓解的,引导病人克服因腹胀、呕吐导致的不安、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给病人讲解禁食和大黄灌肠的目的意义,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1.2.2.2 严密观察病情

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记录。观察病人有无呕吐及呕吐物的性质、量、次数,病人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及吸入性肺炎。观察腹痛性质、腹胀程度、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症状及肠鸣音情况。禁食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胃肠减压期间经常检查胃管是否在位通畅,做好基础护理,及时将病情变化通知医生妥善处理。

1.2.2.3 记录出入量

记录内容包括呕吐物、胃肠减压吸出液量、尿量、输入液量等,补液量坚持量出为入,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及时采取生化样本,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1.2.2.4 灌肠护理

操作前向病人耐心说明治疗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配合。灌肠前嘱病人排空小便,取左侧卧位,垫高臀部10 cm~20 cm,药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 cm,细肛管插入肛门20 cm,均匀缓慢滴入药液,灌肠完毕保留时间>1 h,以利吸收。灌肠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注意病人有无胸闷、心悸等情况,如有异常暂停灌肠。灌肠后观察病人腹胀、腹痛有无缓解,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排便的时间、性状、次数、数量等情况。一般灌肠后2 d开始排便,为棕褐色糊状,每日2次或3次。若大便每天多于4次,酌情减量或停用。排便后用温水清洗,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破损。

1.2.2.5 营养护理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更符合生理需要、提供营养更全面,在增加肠道与门静脉血流和促进肠道运动、分泌、消化功能及支持和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等方面肠内营养作用尤为突出,因此,病人禁食、禁水期间宜采用全胃肠外营养。如病人腹痛缓解、腹胀减轻、肠鸣音恢复正常并开始排气排便,12 h后如病情稳定可进流食[3],宜采用持续泵入的方式,通过鼻胃管给肠内营养治疗,应从低剂量(每天100 mL~500 mL)、低浓度(12%)、低输注速度(10 mL /h ~50 mL /h)开始,逐渐增加营养液浓度、剂量及输注速度,为避免反流和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肠内营养输注期间要保持上胸部抬高>30°的体位,定期监测胃排空功能,每隔4 h回抽胃腔残留量1次,如果胃腔残留量<100 mL可增加输注速度,如果胃腔残留量>200 mL应暂时停止输注或降低输注速度。如无不适48 h后可进半流食,如稀饭、面条等,以易消化吸收为宜,之后逐渐恢复到软食,忌食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以免引起肠胀气,忌辛辣、刺激及生硬食物,做到定时定量、少量多餐。

1.2.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中药灌肠是中医内病外治方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给药之外的第3种重要给药途径。药物从直肠吸收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有利于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尤其适合于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困难的病人。药理研究表明,大黄为急性泻下药,具有攻下、泄毒、导滞作用,可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加剧,促进肠腔内细菌及毒素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清热解毒、通便、解除肠梗阻的目的[4]。重症肺炎时由于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尤其是严重的毒血症,细菌及其毒素作用于肠壁神经丛,引起消化道乃至全身微循环障碍,肠壁细胞功能失调,抑制胃肠运动和吸收功能[5],因而发生严重的中毒性肠麻痹。运用大黄灌肠治疗肠麻痹能有效促进肠道动力,改善肠道功能。同时应充分重视护理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从制备大黄液及灌肠操作、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理疏导、提供营养支持等方面做好护理工作能够有效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减轻病人痛苦。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病人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摘要:[目的]探讨大黄灌肠治疗重症肺炎并发肠麻痹的效果。[方法]将46例重症肺炎并发肠麻痹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26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黄灌肠治疗,观察两组病人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结果]干预组病人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黄灌肠配合精心的护理能有效治疗重症肺炎引起的肠麻痹。

关键词:重症肺炎,肠麻痹,大黄,灌肠

参考文献

[1]周凤丽.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腹部手术后肠麻痹的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54-55.

[2]陈秋婉.中药灌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麻痹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513.

[3]郝健美,梁丽娟,陈家庚.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肠麻痹的护理[J].天津护理,2010,18(5):289-290.

[4]杨静.复方丹参辅治小儿重症肺炎40例疗效观察[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2):72.

大黄灌肠汤 篇4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黄颗粒,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护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是指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 AP) 伴有脏器功能障碍, 或出现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者, 或两者兼有, 其病情凶险, 病程进展快, 病死率达20%~30%[1]。因此, SAP的治疗方案一直是内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 中药大黄对SAP有一定疗效[2]。2012年5月—2013年10月我科采用保留灌肠的方式用大黄颗粒辅助治疗SAP,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10月在我科治疗的40例SAP病人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 符合2003年拟订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草案) 》关于SAP的诊断标准[3]; (2) 年龄20岁~65岁; (3) 发病24h内就诊。排除标准: (1) 孕妇; (2) 淀粉酶不升高的SAP病人; (3) 年龄大于65岁的病人; (4) 伴有明显的高血压病、心脏病的病人; (5) 不配合治疗者。

将符合标准的4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 男13例, 女7例, 年龄36.50岁±12.71岁, 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Ⅱ) 评分10.95分±2.03分;对照组20例, 男14例, 女6例, 年龄35.40岁±11.70岁, APACHEⅡ评分11.00分±1.97分。两组病人入院时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期间病人依从性良好, 无脱落病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按SAP常规处理原则, 给予病情监护、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应用胰腺外分泌和胰酶抑制剂;静脉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营养及对症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应用农本方大黄颗粒所制药液保留灌肠。具体方法:取农本方大黄颗粒6g (等同于生大黄30g) 加温开水 (39℃~41℃) 200mL, 充分溶解搅匀, 然后取50 mL注射器抽吸药液接一次性吸痰管 (代替肛管) , 用液状石蜡润滑前端, 病人取合适体位, 抬高臀部10cm, 轻轻插入肛门, 深度15cm~20cm, 之后缓慢注入药液。注完药液后拔出管道, 嘱病人保留1h以上, 每天2次, 连续5d~7d。

1.2.2 护理

1.2.2. 1 一般护理

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告知病人禁食、胃肠减压的重要性及意义, 做好胃肠减压护理、口腔护理及其他基础护理, 保持相关管道固定和通畅。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腹痛、电解质、胰淀粉酶的变化。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当体温>37.5℃, 脉搏≥100/min, 呼吸≥30/min, 收缩压≤80mmHg (1mmHg=0.133kPa) , 脉压≤20mmHg, 应及时报告医生, 防止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通过听取病人的主诉了解腹部疼痛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等情况, 必要时给予解痉止痛, 使病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密切观察血钾、血钙浓度, 当血钾≤2.5mmol/L、血钙≤1.4mmol/L时可引起手足抽搐, 常是病人预后不良的征兆。严密观察胰淀粉酶的变化情况, 及时向医生汇报。密切观察24h出入量, 关注大便的次数和性状。

1.2.2. 2 心理护理

因本病起病急, 起病后腹痛、腹胀、呕吐症状明显, 病情进展快、易反复, 病程长, 治疗时每天需静脉输液较多及胃肠减压, 所以大部分病人常常伴有紧张、焦虑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疾病治疗的效果。为此, 因人而异给予病人相应的心理疏导, 耐心解答相关问题, 并向病人讲解有关治疗和康复知识, 可以减轻病人对相关治疗的顾虑, 减轻其心理压力,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2.2. 3 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

灌肠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向其介绍本病特点及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效果及过程, 让其积极努力配合。灌肠时注意遮挡保护病人, 并做好保暖措施。灌肠液温度要适当, 以39.0℃~41.0℃为宜。适当的温度可促进改善肠道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消散和局限, 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灌肠操作中动作要轻柔, 插管要慢, 以免肛门括约肌痉挛造成插管困难影响保留效果, 如遇阻力, 可退出少许, 旋转后再插, 并注意插管不能过浅, 因为插入过浅可引起灌肠液外溢, 使药物难于保留。在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如病人有便意, 嘱其做深呼吸, 尽量使药液保留在肠腔内;如病人便意明显且不能忍受, 可提前拔出代肛管;如病人生命体征发生变化, 应立即拔出代肛管, 停止灌肠。拔管前给予适当的肛门按摩, 待病人适应后再拔管。拔管动作应缓慢轻柔, 避免肛门括约肌痉挛导致排便反应, 影响药液保留的时间。灌肠后药物发挥作用时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腹痛并有不同程度加重和肠鸣音亢进的情况, 注意密切观察, 并做好解释工作, 告知其不必紧张, 此属药效发挥作用的表现。

1.2.2. 4 健康教育

出院前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提高病人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向病人和家属介绍本病的诱因, 强调预防复发的重要性, 积极治疗胆道疾病,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饮食。严格禁烟酒, 忌暴饮暴食, 从而减少对胰腺的刺激, 避免急性胰腺炎的再次发作。告知病人胰腺炎渗出物往往需要3个月~6个月才能完全被吸收, 在此期间可能会出现胰腺囊肿、胰漏等并发症, 如发现腹部肿物不断增大, 并出现腹痛、腹胀、呕血、呕吐等症状, 及时就医。

1.2.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腹痛缓解时间、腹胀缓解时间、腹部压痛消失时间、自主通便时间、C反应蛋白 (CRP) 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中转手术的比例。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描述,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两组间对比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 非正态分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SAP病人都有胰腺坏死, 可引起腹腔大量体液渗出以及休克, 从而导致肠道蠕动功能消失, 出现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IBFD) 。而IBFD可导致肠道细菌及内毒素自肠道易位进入血液循环, 刺激已活化的单核和巨噬细胞, 释放过量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 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 造成多脏器损伤, 最后发展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4]。因此尽早恢复肠道功能是临床救治SAP的重要措施。大量研究证实部分中药在改善SAP病人肠道功能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药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等功效, 其在治疗SAP的历史悠久, 作用多靶点, 疗效已得到肯定[5]。药理实验表明, 大黄具有促进大肠蠕动;维护肠道屏障功能, 防止细菌异位;利胆、松弛Oddi括约肌;抑制胰酶分泌;改善微循环, 防止微血栓等药理作用[6,7,8]。近年研究表明, 大黄可通过降低血液、腹水中的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 (IL-1) 、白细胞介素-6 (IL-6) 、白细胞介素-8 (IL-8) 的水平而减轻胰腺病理损伤[9,10]。因此, 应用大黄已经成为临床治疗SAP的重要手段。因SAP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功能障碍, 临床多采用大黄药液灌肠, 利用肠道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达到治疗SAP的目的。由于生大黄易为高温破坏影响药效, 不宜先煎、久煎, 故本研究采用温开水冲泡等效大黄颗粒来制取大黄药液, 然后进行保留灌肠治疗SAP。研究证实, 应用农本方大黄颗粒保留灌肠辅助治疗SAP,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可以有效缓解SAP病人的症状、体征, 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减少肠源性毒素血症的发生。其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副反应少, 并能保证病人入院后1h内落实大黄液保留灌肠。

参考文献

[1]Gerlach H.Risk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encreatitis[J].Crit Care, 2004, 8 (6) :430-432.

[2]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原则草案[J].中华外科杂志, 2001, 39 (12) :963-964.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草案) [J].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 (3) :236-238.

[4]王兴鹏, 龚自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新概念[M]//王兴鹏.现代胃肠病学:高级进修教程.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90-108.

[5]赵雩卿, 刘晓红.大黄对急性胰腺炎多靶点的治疗作用[J].胃肠病学, 2003, 8 (5) :316-317.

[6]郭文霞, 李美霞, 杨延艳.大黄低压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2, 26 (5C) :1397-1398.

[7]赵金锋, 刘世宾, 罗静, 等.大黄及丹参注射液对实验性急性胰腺炎小鼠小肠隐凹素-4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0 (1) :34-35.

[8]姜良富.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及细菌移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3) :24-25.

[9]Chen WC, Nie JS.Genetic polymorphism of MCP-1-2518, IL-8-251and susceptibility to acute pancreatitis:A pilot study in population of Suzhou, China[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8, 14 (37) :5744-5748.

大黄灌肠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2009年2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的重型肝炎患者76例。其中,急性重型肝炎6例,亚急性重型肝炎5例,慢性重型肝炎65例。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类型等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3.0±3.6)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3例,慢性重型肝炎34例;B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2.0±4.5)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2例,慢性重型肝炎31例;A、B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疾病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选取30例年龄、性别与A、B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治疗前A、B两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氨等各项血液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1)卧床休息;(2)输注人血白蛋白及新鲜血浆、保肝、抗感染;(3)补充热卡,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4)配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方法:使用北京伟力血液净化WLXGX-888型血液净化装置及配套的膜式血浆分离器、管路,在恒温治疗室内心电监护下行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每次分离血浆量2 500~3 000 m L,血流速度80~100 m L/min,血浆分离速度为血流速度的25%~30%,并补充等量新鲜冰冻同型血浆,根据凝血酶原时间应用首剂肝素,治疗中根据血流情况追加肝素,血浆置换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非那根、钙剂等预防不良反应,每周2、3次,每例患者共行血浆置换治疗3次,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大黄煎剂灌肠治疗,方法为每次以大黄40 g煎液100m L灌肠,每日2次,每次保留1h以上,疗程2周。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观察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A、LN、Ⅳ-C和PCⅢ的变化,并与C组比较。A、B两组患者均在开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抽静脉血,C组采集空腹12 h以上静脉血,每次5 m L,室温静置1 h,离心(3 000 r/min)5 min,取上清液,-20℃保存。HA、LN、Ⅳ-C和PCⅢ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由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治疗前后的比较用配对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A、B两组HA、LN、Ⅳ-C及PCⅢ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都高于C组(P<0.01);治疗后A、B两组HA、LN、Ⅳ-C及PCⅢ水平均降低,B组变化尤为显著(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B组治疗后与C组比较,LN、PCⅢ两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注:1)与C组比较,P<0.01;2)治疗后A、B组比较,P<0.01;3)B、C组比较,P<0.05;4)A、C组比较,P<0.01;5)治疗前后B组比较,P<0.01;6)A组比较,P<0.05;7)A组比较,P<0.01

3 讨论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炎症坏死等组织损伤的修复反应,表现为肝内结缔组织的增生与沉积,是肝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增加和降解减少的结果。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肝脏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产生肝脏ECM的主要细胞,激活HSC是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中心环节。研究发现[2],HSC是肝脏的一种非实质细胞,正常肝脏中HSC处于静息状态,增殖活性很低,在肝损伤及各种慢性肝病时HSC被激活,从而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近年来研究[3,4,5]表明,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Ⅳ型胶原(Ⅳ-collagen,Ⅳ-C)、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PCⅢ)等血清标志物与肝脏相应的ECM成分及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均有良好的相关性,被认为是评价肝纤维化较好的临床指标。

重型肝炎时,由肝炎病毒引发的原发性免疫病理损害及细胞因子紊乱导致的继发性损伤,使大量肝细胞炎症、坏死,激活HSC,合成ECM增加,并促使某些ECM成分异常聚集,扰乱正常的ECM环境,使HSC维持激活状态,导致肝纤维化发生。由于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损伤的异常修复反应,如持续发展将导致肝硬化的发生,对机体十分不利,有研究表明[6]:重型肝炎患者HA、LN、Ⅳ-C和PCⅢ水平在生存组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死亡组呈现上升趋势,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可见,肝纤维化与重型肝炎的临床转归及预后密切相关。

血浆置换被证明是人工肝支持系统中较为成熟的肝脏替代疗法,其主要是应用机械性血液净化原理,在重型肝炎的治疗中发挥了较大的支持作用[7],能有效清除患者血液中的各种毒性物质和有害细胞因子,并补充凝血因子、调理素及白蛋白等。本组资料中A组患者治疗后HA、LN、Ⅳ-C和PCⅢ水平均下降(P<0.05或P<0.01),B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下降幅度优于A组(P<0.01),其中LN和PCⅢ两项指标降至正常水平(P<0.05),提示血浆置换有延缓患者的肝纤维化的功效,与文献报道一致[8],而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煎剂灌肠对延缓患者的肝纤维化有协同作用。中医理论认为,重型肝炎病情危笃,病因多是毒、湿、热、火、痰、瘀、虚交杂,互为因果,肝纤维化的辨证本质即属肝血瘀阻,大黄有攻积导滞,逐瘀通经,凉血通腑,清泄湿热之效,研究显示[9,10],大黄能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减轻肝损伤;抑制促肝纤维化介质及HSC增殖、活化;影响促纤维化因子的合成分泌;调节ECM合成与降解等药理活性,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由于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具有促进各种肠源性内毒素的排泄、避免口服药液导致胃肠道反应、吸收效果好、价格低廉等优势,不失为重型肝炎重要辅助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治疗对重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收治的76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A组40例,给常规内科治疗加人工肝血浆置换术;B组36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大黄煎剂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C组)比较。结果 治疗前A、B两组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都高于C组(P<0.01);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水平均下降,其中B组显著下降(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后与C组比较,LN、PCⅢ两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延缓肝纤维化进程。

关键词:重型肝炎,肝纤维化,血浆置换,大黄

参考文献

[1]Infectious Diseases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Theprevention programs of viral hepatitis[J].Chinese Journal ofInfectious Diseases,2001,19(1):52-56.Chinese

[2]PURPS O,LAHME B,GRESSNER AM,et al.Loss of TGF-betadependent growth control during HSC trans-differentiation[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7,353(3):841-847.

[3]WANG AL,LI XF.Clincal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erumhepatic fibrosis indexes[J].Journal of Chinese Modern Medicine,2006,16(16):291-293.Chinese

[4]ZHANG ZQ,ZHANG B,LU W,et al.The predictive value ofserum biochemistry indexes on degree hepatic fibrosis[J].Journalof Chinese Modern Medicine,2007,17(3):291-293.Chinese

[5]KURIYAMA S,YOKOYAMA F,INOUE H,et al.Sequentialassessment of the intrahepatic expression of epidermal growthfactor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 in hepato fibrosisgenesis of a rat cirrhosis model[J].Int J Mol Med,2007,19(2):317-324.

[6]SHI HB,CHEN Y,HAN DK,et al.Dynamic changes of serumhepatic fibrosis indexes and alpha-fetoprotein level and theirrelations with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tis[J].World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2008,16(21):2408-2411.Chinese

[7]邹愚,邓存良,蒋玉凤.Plasauto IQ型血浆置换仪治疗重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3):1992-1997.[7]ZOU Y,DENG CL,JIANG YF.Effects of Plasauto IQ-typeinstrument of plasma exchange in treatment of severe hepatitis[J].Journal of Chinese Modern Medicine,2005,15(13):1992-1997.Chinese

[8]LIN C,LIU LJ.Change of hepatic fibrosis indexes after artificialliver therapy in 100 cases severe hepatitis[J].Journal ofLaborarory Medicine and Clinical,2005,2(5):212-214.Chinese

[9]ZHAN YT,LIU B,LI DG,et al.Mechanism of emodin onanti-hepatic fibrosis[J].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2004,12(4):245-246.Chinese

大黄灌肠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治疗组随机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CRF非透析患者106例, 男69例, 女37例, 年龄21~77岁, 平均 (52.61±8.4) 岁, 病程4~45个月, 平均 (12.1±9.1) 个月, 病因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48例、肾病综合征18例、糖尿病肾病16例, 高血压肾病11例, 慢性肾盂肾炎9例, 其他4例;对照组随机选择同期收治的CRF非透析患者106例, 男65例, 女41例, 年龄17~75岁, 平均 (51.61±9.4) 岁, 病程5~44个月, 平均 (13.1±9.1) 个月, 病因包括: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39例、肾病综合征21例、糖尿病肾病19例, 高血压肾病13例, 慢性肾盂肾炎9例, 其他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2]。临床分期均为Ⅰ~IV期, 血肌酐 (Scr) 168~717μmol/L,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疗

两组患者均及时纠正失水或低钠血症。给予给予低蛋白、高热能、富维生素饮食。应用蛋、奶等优质蛋白质, 蛋白质的每日摄入量依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血肌酐、每日热能最好保持在46kJ (35kcal) /kg以上。口服必需氨基酸, 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内静脉滴注。尿量>1000mL/d且无严重高血压及明显水肿者, 食盐2~4g/d, 钾的摄入不予严格限制。轻度酸中毒者口服复方枸橼酸溶液 (1000mL内含枸橼酸140g, 枸橼酸钠98g) , 40~90mL/d, 分3次服。酸中毒时 (二氧化碳结合力<13.5mmol/l (30容积%) ) , 应用5%碳酸氢钠200mL静滴, 或11.2%乳酸钠l00mL稀释为600mL静滴。如水肿明显用呋塞米 (速尿) 40~100mg静注, 1/6~8h, 或用3.64%氨基丁三醇 (THAM) 200mL静滴。合并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高脂血症者控制血脂, 高血压者控制血压, 用巯甲丙脯酸 (25~100mg, 3/d) , 贫血严重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皮下注射2~3次/周, 1500~3000U/次。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1.2.2 用药方法

治疗组在上述一般治疗基础应用肾康注射液4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 每日一次。同时加用中药大黄附子灌肠汤制剂 (生大黄30g、附子 (炮) 24g、细辛6g、黄芪60g、川芎18g加减) 水煎300mL, 早晚各一次, 每次150mL保留灌肠。患者取屈膝左侧卧位, 灌肠时药液温度维持在36~38℃, 用一次性灌肠器, 缓缓注入, 速度不宜过快, 患者平卧, 控制排便, 药液保留1~2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肾功能指标 (血尿素氮 (BUN) 、血肌酐 (Scr) 、肌酐清除率 (Ccr) 和24h尿蛋白定量 (24hUpm) 及临床副作用, 30d后评价治疗效果。

1.3 治疗效果判定

根据1998年全国肾功能衰竭保守疗法专题会议和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指导原则判定。显效:症状消失或减轻;Scr降低≥30%或肌酐清除率 (Ccr) 增加≥30%。有效:症状减轻;Scr降低≥20%或Ccr增加≥20%;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Scr降低<20%或Ccr增加<20%或Scr和Ccr指标无变化。总有效率等于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外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判断分析, 两组间疗效的比较用t检验, P<0.05为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肾功能指标

治疗后两组患者BUN、Scr、CCr、24hUpm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腹泻5例, 对照组腹泻3例, 经停药1~2d后缓解, 继续用药未再出现,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 也就是肾功能不断丧失的过程。阻断肾功能恶化进程一直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 目前, 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方法来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推迟尿毒症的发生。在非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的过程中, 中、西医临床均无特效药物[3]。肾康注射液主要成分为大黄、黄芪、丹参、红花的提取物, 具有降逆泄浊、益气活血、通腑利湿的功效, 是目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唯一的复方中药注射液, 有研究显示, 肾康注射液能有效延缓肾功能衰竭过程, 降低尿蛋白、血肌酐, 改善脂代谢紊乱以及肾缺血状态, 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保护残存肾功能。另外, 肾康注射液还有改善贫血、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调节自由基代谢、减轻肾脏病理损害等作用。因此能延缓或阻止CRF的进一步发展, 使透析开始时间推迟, 延长患者生命[4,5,6]。

中药制剂保留灌肠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大肠, 这种方法不受患者吞咽功能、胃肠道吸收及胃酸消化酶影响, 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其模仿腹膜透析原理, 通过弥散和超滤作用, 使药物直接刺激肠黏膜使之充血, 增加了毛细血管通透性, 使有毒物质等分泌到肠腔内, 并随粪便排出体外, 达到通腑泄浊的目的[7,8]。大黄制剂中的大黄能过改善肾组织代谢状态, 阻止残余肾单位的代谢肥大等作用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另一方面, 中药灌肠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大循环, 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的影响, 且具有简便、廉价有效的特点。本研究结果显示, 小剂量肾康注射液联合大黄保留灌肠有效改善患者BUN、Scr、CCr和24h Upm指标, 不良反应较少, 总有效率达78.30%, 与资料报道相似。说明小剂量肾康注射液联合中药大黄制剂保留灌肠方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疗效显著, 较好地延缓了患者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对小剂量肾康注射液联合大黄制剂保留灌肠方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106例患者, 均给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般治疗, 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应用肾康注射液4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 每日一次。同时加用中药大黄附子灌肠汤制剂水煎300mL保留灌肠, 早晚各一次, 每次150mL。灌肠时药液温度维持在36~38℃, 药液保留1~2h。30d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①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UN、Scr、CC r、24hUpm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③治疗组腹泻13例, 对照组腹泻7例, 经停药1~2d后缓解, 继续用药未再出现,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小剂量肾康注射液联合中药大黄制剂保留灌肠方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肾康注射液,大黄附子汤,慢性肾功能衰竭,药物疗法

参考文献

[1]刘创, 郑京.大黄附子灌肠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2) :1480-1481.

[2]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145.

[3]刘玉宁, 王耀献, 刘尚健.慢性肾衰竭治疗思路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1, 12 (10) :917-918.

[4]吴国庆, 范伟, 靳政玺, 等.肾康注射液联合尿毒清颗粒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杂志, 2010, 11 (4) :344-345.

[5]宁建平, 马安荣.大黄灌肠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BUN、SCr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9, 16 (1) :19.

[6]高爱民, 安智, 程延娜.肾康注射液治疗早期慢性肾脏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 2012, 7 (3) :307-308.

[7]燕晖.肾康注射液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11C) :79-80.

大黄灌肠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其中男性病人56例, 女性病人40例, 年龄19~71岁, 平均年龄为45岁, 其中有16例病人术前曾经在外院手术手术治疗过 (手术方式不明) , 86例病人均在我院行手术, 具体为, 在局麻下行痔切除术, 有2例病人因手术时间较长, 疼痛剧, 给予丙伯氛静脉使用, 增加麻醉效果。

1.2 治疗方法

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 并且签属了患者知情同意书。于手术后第2d早晨在大完便后, 用温水洗干净, 用加味大黄蟄虫汤行坐浴, 原料如下:大黄50g、黄柏15g、桃仁杏仁各10g、芍药20g、地黄50g、干漆5g、虻虫5g、水蛭15g、蛴螬、虫各10g、甘草5g、莲蓬壳30g, [2]用以上药煎水1000m L煮沸, 待半热 (50℃) 后在坐浴盆内 (电动坐浴盆) 行肛门薰洗、坐浴20min, 每日2次, 7d为1个疗程, 再进行中药坐浴, 每日责任护士观察伤口长势、疼痛情况、肿胀情况、患者的舒适度、病人的主诉等, 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

1.3 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切口疼痛、出血、舒适度、小便自解情况进行评价, 第一次病人则感舒适度有所增加, 切口无明显红肿为有效;无出血为有效;无明显渗液, 切口干燥为有效;无疼痛或疼痛轻微为有效;患者能轻松解小便为有效。如果病人疼痛剧、水肿明显、小便难解为无效, 总有效率%=总有效例数/病人例数总和×100%。

1.4 结果

1个疗程结束后, 96例患者有效例数为78例, 无明显改善为18例 (加用了抗生素治疗) , 总有效率为81.3%, 其中18例患者在抗生素的配合使用下+痔疮膏+中药薰洗, 在2周内也都出院。术后病人都带有一星期的中药薰洗药回去, 嘱出院后每日大完便继续坐浴1周, 经电话回访, 病人都没有不适主诉, 在用此中药的78例病人中, 住院费用减少了53%, 住院天数减少了3d,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痔切除手术病人、手术方式并不复杂, 手术风险也不大, 但是病人的自我感觉很痛苦, 病人感疼痛明显、肿胀不适、大便困难、小便难解, 舒适度差, 因此, 护理人员在做手术前就应认真和病人沟通, 交流, 介绍手术方式, 术后中药处理的方法以及中药坐浴的目的、方法和优点等。从而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焦虑心理,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生活调护、饮食调养

(1) 休息好、睡眠好, 痔疮患者特别是要休息好, 减少运动, 避免久蹲、久坐、久站立、休息能降低局部神经的松紧度、敏感性、保持房间的安静, 利于入睡。 (2) 保持大便通畅及肛门周围的清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同时注意排便时避免过分用力, 保证每日足够的摄水量, 同时保持整个会阴部位的清洁, 每日更换内裤。 (3) 饮食忌辛辣之物:嘱患者注意饮食调养, 多食韭菜、芹菜、茭白、地瓜、青菜等、水果类、玉米饭、糙米饭、薯类、粗面粉等[3], 痔疮有少许出血时, 嘱其食用金针菇、香菜、木耳、绿豆牙等, 忌食辣椒、生葱蒜、芥末、姜等辛辣刺激食物。

2.3 坐浴的护理

我院使用的坐浴中药是由煎药室煎好封装成小包装后送至病房, 要求护理人员注意坐浴药液的温度、水量、电源的安全性, 坐浴盆的高度, 防止出现烫伤、滑倒等情况。同时坐浴的时间要根据病人身体的情况自由选择[4]。在坐浴的过程中, 护士要随时观察病人的神志、主诉、面色等情况, 防止病人出现晕厥。如果女病人在月经来潮期间应暂停坐浴, 结束后再进行。

3 讨论

痔疮手术后, 病人的疼痛、肿胀、小便难解等症状突出, 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加味大黄蟄虫汤是张仲景《余匮要略》中大黄蟄虫丸加五倍子、莲蓬壳、黄柏易、黄芩化而来。五倍子、莲蓬壳, 其性苦涩, 入厥阴血分, 功能化淤祛湿收敛, 且有抑制葡萄球菌作用, 黄柏清湿热, 消肿痛;大黄蟄虫絷功能祛淤生新。有研究发现, 大黄蟄虫汤能显著降低外周血中抗利尿激素的水平, 减轻伤口水肿, 降低血清皮质醇含量, 解除糖皮质激素对毛细血管新生和上皮组织增生的抑制作用, 显著促进伤口愈合。诸药共用, 共奏清热、消肿、祛淤生新, 收敛生肌之效。加味大黄蟄虫汤采用经方配伍, 使用方便, 疗效明显, 副作用小, 对痔手术后创面具有良好的促进愈合使用。在改善创口疼痛、减轻创面水肿、减少创面渗液以及缩短住院天数等方面, 疗效优于其他治疗组。可作为促进痔术后创面愈合的理想的外用药剂。本组96例病人中, 总有效率达到81.3%, 且本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上都有明显降低。为患者痔疮手术后的快速愈合提供了一种经济、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祖国医学《内经》中论述:“因饱食, 筋脉横解, 肠辟为痔”。《外科正宗》曰:“时患不论老幼男妇皆然, 盖有生于肛门之内, 又奕于肛之外傍”[1]传统的痔手术后, 病人肛门疼痛、肿胀、出血、小便难解等症状突明显、突出, 病人感到很痛苦。

关键词:中药,加味大黄虫,坐浴,痔疮,护理

参考文献

[1]顾伯康.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65.

[2]吕文良.痔肛裂中西医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0:132.

[3]刘秀英.外科护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221.

上一篇: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下一篇:初中英语听力的训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