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

2024-06-11

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共8篇)

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 篇1

《2.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2.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2.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点

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空气会流动么?

3.我们身边的空气一般是怎么流动的?谁来描述一下?

4.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还会向我们刚才描述的那样流动么?

二、进入新课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②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③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④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⑤能不能再想一个实验证明热空气是上升的?你准备怎么做? ⑥书上的实验你能看懂么?谁来做? ⑦实验再一次说明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1、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生活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冷空气?

2、打开冰箱冷藏室。冰箱里的“白气”往哪里流动?

3、冬季的冷风从哪里钻进来?

4、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冷空气往哪里流? 3.认识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5)由于地面冷热不同导致的空气流动就是风。

三、巩固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3)教师、学生一起来完成一只热气球。

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 篇2

关键词:热管空气预热器,主要参数,选型

0 引言

热管换热器的选型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要想较好的完成这一工作,必须根据必要的原始数据,给定的约束条件,进行有关的热力、阻力计算,以确定合理的传热面布置,最终完成总体计算[1]。本文在大量查阅热管换热器相关文献基础上[2,3,4,5,6,7,8,9],针对某电厂实际情况,确定了利用热管换热器取代暖风机的换热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热管换热器的主要参数进行了选定。

1 换热方案拟定

锅炉具体参数如下:

锅炉型号:SG-130型;额定蒸发量:130 t/h;过热蒸汽压力:3.92 MPa;过热蒸汽温度:450℃;给水温度:172℃;热风温度:350℃;排烟温度:176℃;锅炉热效率:91.09%。

该锅炉为固态排渣煤粉炉,设计煤种发热量Qar,gr=14 128 kJ/kg,实际燃用煤质Qar,gr=10 886 kJ/kg。由于煤质较大幅度下降,使得尾部受热面进口温度下降100℃以上,造成热风温度低至280~300℃(设计温度350℃);制粉系统出力不足,从而造成锅炉燃烧不稳定,不能正常负压运行。

根据实际情况,对锅炉进行了严密的热力计算以及烟风阻力计算,考虑了汽包运行安全性及锅炉出力、过热汽温等因素,确定了换热方案。拟定割除部分二级省煤器受热面,以提高二级空气预热器及其尾部受热面的进口烟温,同时由于热风温度提高,采用前置式热管空气预热器。

1.1 热管空预器代替暖风器方案的确定

查阅该锅炉近年来运行数据可知该炉热风温度设计值为350℃,而实际运行仅达到280~300℃,这一温度偏差既与进口烟温有关,也与暖风器投运长期不正常有关。暖风器不正常运行造成低温段空气预热器一直低于延期酸露点(140℃)约40℃以上,使这部分预热器受热面受到酸腐蚀造成堵灰、甚至穿孔而大量漏风(最大漏风率48%),导致热风温度严重偏低。因此决定应用导热能力强、低温抗腐蚀和积灰性能好、漏风极小,且烟风阻力小等特点的热管预热器来取代暖风器。利用热管完全取代暖风器,消除了利用率低的蒸汽暖风器,既简化系统,便于热管布置,提高设备可靠性,又做到预热冷风不需要耗用饱和蒸汽。由于热管出口风温高至100℃以上,极大减轻了低温段热管式空气预热的器腐蚀、堵灰和磨损,同时,热交换温差大,换热效率高,排烟温度可降至60℃,可提高锅炉效率。热管空预器代替暖风器改造后,初期投资30万元,经过测试发现改造后该锅炉的热效率提高了0.5%,发电煤耗下降了1.5 g/kWh,每年按6 000 h计算,每年可节约标煤225 t,按每吨标煤600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以节约13.5万元;此外采用热管空预器取代暖风器后,就减少了1.97 t/h过热蒸汽耗量,这部分蒸汽折算成货币,每年可以节约19.7万元,提高热效率和减少蒸汽耗量的直接经济效益一年可达到33.2万元,经过经济分析发现改造后运行不到一年即可收回投资。

1.2 减少二级省煤器受热面的选择

从实际运行工况看,锅炉二级省煤器进口烟温仅530℃左右,比原厂设计值626.7℃低近100℃,这既与锅炉燃用煤质有关(该锅炉实际燃用煤热值比设计煤种热值低),也与锅炉结构有关。原厂家设计二级受热面为447 m2(错列),省煤器出口水有8%沸腾度,在以前的改造中将其改为顺列布置568 m2,多布置受热面121 m2。因此,要提高空气预热器出口风温,还必须提高其进口风温,而拆除部分受热面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技术措施。因为只要控制汽包进水温度与汽包壁温相差不大于40℃,即可保证汽包安全运行,同时对锅炉出力,过热汽温不会产生影响,仅是水冷壁热负荷增加,炉内水冷壁汽化层标高上升一些而已。亦即省煤器吸收的这部分热量已在炉内补偿,对锅炉热效率也没有不良影响。经过详细的热力计算,决定拆除受热面的50%(即280 m2),采取这一措施改造后受热面比原厂家的受热面447 m2少38.8%,进入汽包的水温仍为汽包饱和压力下的温度255℃,仅是原设计的省煤器出口水的8%沸腾度已没有,对锅炉未构成任何不良影响。因此,选择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2 主要参数确定

2.1 煤质特性的选择

该电厂选用的煤质多变,难以选择,因此根据该厂多年以来的多次热力实验时分析值的平均值进行计算,又考虑锅炉在煤质最差情况下仍能确保安全正常地运行,故选用煤质情况如下:Car=30.3%,Har=1.8%,Nar=0.47,Sar=4.69%,Aar=48.35%,Mar=22.1%,Vdaf=22.1%,Qar,net=11 073 kJ/kg

2.2 设计用烟气量、空气量的确定

各量确定方法如下:

(1)实际煤耗量

B=Dgr×(igr-igs)+Dpw×(i-igs)qar,net×ηgl=37.24t/h (1)

其中Dpw=2.6 t/h

(2)计算煤耗

Bj=B100-q4100=33.888t/h (2)

其中q4=9

(3)理论空气量

Vgk0=[0.0889×(Car+0.375×Sar)+0.265×Har-0.0333×Oar]×100=3.1838 Nm3/kg (3)

V0k=1.016×Vgy0=3.2347 Nm3/kg (4)

(4)热管空气预热器进口与空气预热器出口处过量空气系数

β″ky=α″1-Δα1-Δαzf=1.09 (5)

式中 β″ky——空气预热器出口过量空气系数;

α″1——炉膛出口过量空气系数,取值为1.25;

Δα1——炉膛漏风系数取,0.06;

Δαzf——制粉漏风系数,取0.1。

β′ky=β″ky+ΔαkyⅡ+ΔαkyⅠ+ΔαkyR=1.23 (6)

式中 β″ky——热管空气预热器进口过量空气系数;

ΔαkyⅡ,ΔαkyⅠ,ΔαkyR——分别为高温空气预热器、低温空气预热器以及热管空气预热器漏风系数,其取值分别为0.06、0.06以及0.02。

(5)热管空气预热器入口处实际空气量

Vgk=Bj×B′ky×V0k=134 829 Nm3/h (7)

(6)空气预热器进口烟气量计算

V′y=VRO2+VN2+VO2+VH2O=1.866×(Car+0.375×Sar)+0.8×Nar+0.79×α″1×V0k+0.21×(α″1-1)×V0k+1.24×Mar+1.61×V0k+11.1Har+0.016×(α″1-1)×V0k=4.3 548 Nm3/kg (8)

Vy=[V′y+(α″ky-α″1)×V0k]×Bj=170 595 Nm3/kg (9)

式(9)中α″ky为二级过热器、二级省煤器,三组空预器烟道的漏风系数之和,按标准取1.46。

根据以上计算,选取热管预热器入口处的烟气量为170 595 Nm3/kg,空气量134 829 Nm3/kg。

2.3 热管空预器进出口风温和烟温的选择

(1)进口冷风温度的选择,根据本地区气候环境变化规律及各台炉原冷风温度的计算值,选定进口冷风温度为30℃。

(2)出口风温的选择。提高空气预热入口的空气温度以提高空预器冷段受热面壁温,防止腐蚀和堵灰。结合该厂各台炉的运行经验,把冷空气加热到100℃,既基本上可以防止腐蚀,又可考虑到现场布置热管受热面的可能性、造价、排烟温度等综合因素。因此,出口风温当选100℃。

(3)进口烟温的选择。考虑到锅炉进行综合治理,减少50%的二级省煤器受热面后,经过严密的热力计算,空预器进口烟温可达到220℃,故设计中取进口烟温为220℃。

(4)排烟温度的选择。选取较低的排烟温度可以提高锅炉热效率,节省燃料,但却导致受热面温压降低,热管受热面随着温压的降低而增大,运行中因阻力增加风机所耗的电能也随之增大。另外,烟气对热管受热面的腐蚀速度也与壁温有关,烟温低,壁温低,将会引起严重的低温腐蚀。据热管制造厂的试验验证[1,2,3,4,5,6,7,8,9,10],热管管壁温度的高低不完全由烟温决定,热管本身具有调节冷、热两侧热阻来控制壁温的性能,可比管式空气预热器壁温高20~30℃。因此烟温的要求就可以比管式预热器低一些。结合该厂130 t/h炉的烟气特性,设计中将排烟温度由原设计的176℃选为160℃,这样锅炉的热效率可以提高1%。

2.4 烟、空气流速及其阻力的确定

(1)空气侧流速及其阻力的选择比烟气侧较易,空气流速的选择只与传热、流阻有关。受改造现场限制,且空气侧长度只允许在2 m以内,因此选择了3~3.5 m/s的标准流速,风侧流阻控制在392 Pa,这样既有利于现场布置,又兼顾了传热、流阻。实际流速为6.32~9.15 m/s,空气侧流阻约为300 Pa。

(2)烟气流速的确定与受热面的传热强度、流速、磨损和积灰等有关。选择合理的烟气流速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特别是该锅炉低温省煤器为错列布置,流速为7.19~7.7 m/s,投运仅1万h左右即严重磨穿受热面管束而被迫改为顺列布置,同时本锅炉排放烟尘浓度高达100 g/Nm3,因此烟速的选择难度更大。首先,在空气流速已确定后,采用烟气流速过低会使传热强度下降,所需受热面增大,但现场条件限制不可能使烟速过低。反之流速过高,虽然会加强传热减少受热面而节省钢材,但烟气流速过高,会加剧受热面磨损,使风机电耗增加。因此,考虑到热管本身结构与光管省煤器、空气预热器不同,烟气对热管的冲刷主要集中在45°角范围,结合该厂烟气特性及尾部受热面使用的经验,选择热管空气预热器中标准流速2.5~2.75 m/s,热管受热面实际平均流速为8.3~9.3 m/s,这个流速既考虑到对传热、流阻、磨损的影响,也有利于烟气对关闭灰尘的吹灰作用,是比较合适的。烟气侧流阻应控制在588 Pa以内,实际设计烟侧阻力均小于340 Pa。

2.5 最低管壁温度的选择

热管空预器最低壁温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其能否安全经济运行,该电厂锅炉燃用高硫高灰分烟煤,烟气露点高达143℃,当受热面温度低于烟气露点时,烟气中的水蒸气和三氧化硫会结合成硫酸凝结在受热面上,既严重地腐蚀管壁,又极易粘附灰尘,在受热面上形成硬块状堵灰,并加剧腐蚀[11],因此,要使热管壁温均高于露点温度,必须提高排烟温度,这就必然要降低锅炉热效率。因此,根据有关低温腐蚀铁机理与壁温的关系,以及该电厂锅炉低温段受热面运行中,当壁温低于酸露点35℃以下时是严重腐蚀区的经验,与热管厂家协商,决定将热管预热器内管排布置成应用段和试验段,应用段管壁温度最低147℃,完全避开了烟气酸露点,属安全腐蚀区;试验段管壁温度为89.4~100℃,属轻微腐蚀区。经投运表明,热管末端低温腐蚀是轻微的,这是因为在热管中烟气流过蒸发段,空气流过冷凝段,而热管内部工质是相变传热,并始终处于饱和状态,使得管壁温度始终稳定在所规定的水平上。

2.6 热管参数的确定[1,2,3,4,5,6,7,8,9,10]

在上述条件确定后,我们对热管参数进行了选择,在结合结构、传热、磨损、流阻、腐蚀、制造工艺等各项条件后,迭代计算确定,该锅炉热管应用段直径Φ25 mm,总数968支。试验段管直径Φ32 mm,总数264支。两种直径管的壁厚均为3 mm,烟侧肋距8~12 mm,空气侧肋距5~20 mm,根据体积及肋效率确定空气侧和烟气侧肋片肋高12.5~14 mm,为了调节壁温空气侧第4~6排采用无肋片热管(即肋距∞)。考虑到腐蚀与磨损、工艺条件,烟侧肋厚取1.5 mm,空气侧取1.0 mm。

2.7 热管预热器布置型式的确定[1,2,3,4,5,6,7,8,9,10]

目前国内应用重力热管预热器的厂家多采用微倾斜布置,与水平成10°~15°。有关资料也介绍,最佳倾角为40°~50°,对于这类直径小,管束长的热管,倾角过小将影响液池液位,还使得液膜厚度沿周向发生变化,对携带极限也有影响。根据该电厂的现场条件,热管预热器布置选择如图1所示。这种布置即保证了烟、空气相对逆流,烟气流动方向也垂直于热管管束,传热效果基本一致,又便于烟、风管道的连接和今后热管元件的反面使用或更换,经投运验证,这一型式是完全可行的。

4 结语

实践验证,该电厂130 t/h热管空预器在高硫高灰浓度的恶劣烟气条件下,性能稳定,能安全经济运行,可取代蒸汽暖风器,大大减轻了管式空气预热器的腐蚀、磨损、堵灰、漏风,实现了锅炉机组的安全负压运行。同时,也验证了对热管空预器的选型和主要参数的确定是比较经济合理的。

参考文献

[1]郎逵,乔中复,尚国森.热管技术与应用[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4.

[2]冯小洁.电站锅炉空气预热器改造方案研究[J].节能技术,1999,17(1):9-11.

[3]陈敏,张素军.高温热管热风炉在白炭黑工业中的应用[J].节能技术,1999,17(1):11-12.

[4]刘纪福,曲伟,夏新林,等.热风炉剖析及热管式热风炉[J].节能技术,1995,13(1):40-44.

[5]张素军.热管技术在冶金烧结机上应用的节能经济分析[J].节能技术,2007,25(5):190-192.

[6]苏俊林,王震坤,矫振伟.热管式高效型煤锅炉研究[J].节能技术,2007,25(2):413-415.

[7]金万金.分离式热管煤气、空气双预热器在上海宝钢4#高炉热风炉上的应用[J].节能技术,2006,26(2):161-164.

[8]宋平,周红梅,张黎鹏,等.高效热管技术在常压蒸馏装置加热炉上的应用[J].节能技术,2003,21(1):39-41.

[9]邓先和,邓颂九.关于锅炉烟气余热回收换热器的讨论[J].节能技术,1991,9(1):1-4.

[10]庄骏,张红.热管技术及其工程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让空气能“热”起来 篇3

相比较而言,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属于后来者。所谓后来居上,2011年,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市场份额约60亿,相比2010年的30亿,增长了一倍,2012年继续大幅增长。

在制热行业,制热能力一直是热水器产业技术升级中不懈追求的目标。随着“十二五”规划国家提出对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要求,热水器行业主流技术发展方向越来越趋于降低能源的消耗,产业、产品、技术结构都在力争升级换代,以研发出制热能力更强,受环境因素影响更小,寿命更长的新型热水器产品。这无形当中为市场尚未成熟的空气能热水器带来的难得的发展机遇。

“应该说,空气能在今年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我很看好空气能产业的发展,当空气能行业发展到高度成熟的时候,整个市场份额可以达到500亿以上。”广东同益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壁奎说。

空气也能“热”水

唐壁奎介绍,空气能热水器是太阳能光热延伸利用的新一代热水器。在研发过程中,主要通过热泵系统的循环交换将空气中的低温热量转换为高温气体,高温气体在封闭式转换器中循环对水进行加热,整个加热过程中没有电加热原件与水接触,同时不受阴雨天气影响,可以说安全又舒适。

空气能热水器有着安装不受建筑物或楼层限制,使用不受气候影响等优势,既可用作家庭的热水供应中心,也能为单位集中供热水。由于使用新型专利技术,该产品不仅安全舒适,而且环保节能,实际使用费仅分别相当于电热水器的1/4,燃气热水器的1/3。

使用空气能热水器,将150升水箱中的水加热到65℃,春秋季节需要消耗 2 度电,如采用低谷电价只需要0.6元钱。这150升热水足够一家3-5口生活热水之用;如果采用一个水龙头放水洗澡,该热水器可以源源不断供应热水。经验丰富的用户可以将热水温度设定在45℃,热水器运行将更加省能。

唐壁奎说,空气能热水器从空气中吸收热量加热水,在这一过程中,消耗一份能量将从空气中吸收转移四份能量到水中,耗电量大概只有电热水器的1/4,换算成现金,一个普通三口之家,平均每年能省1000~2000元人民币电费,既经济又节能。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空气能热泵热水器研发生产的企业之一,今年6月份,同益电器成功入围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并成为所有空气能专业品牌入围型号数量最多的企业,也是获得最高节能补贴额度的9家企业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益在行业中的地位。

创办“黄埔军校”

早在2004年,同益电器就推出国内首台“热泵热水器空调”,相关的技术也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定,并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从此开始了空气能热水器市场的开拓。

“发展到今天,可以说,空气能热水器已经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只要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产品,市场是能够承载其品牌发展的,同益这些年,也一直在为市场开拓而努力着。”

唐壁奎说,自创业以来,同益一直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定位,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和渠道建设。早在2000年的时候,同益产品就获得了欧盟CE认证和国际电工组织的CB认证,成功出口到意大利,打开了欧洲市场。2009年,同益空气能产品挺进日本零碳家居样板工程,获得了日本熊本市政府部门的高度好评。

从最初出口到欧洲市场再到前几年成功进入日本、北美市场,应该说在国际市场的开拓上,同益一直都走在同行前列。

在国内,同益从2006年开始在广东黄埔军校旧址举办“空气能黄埔军校培训班”,对社会有志于热泵热水器技术和维修的人员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为行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工程及售后服务人才,直接推动了整个空气能行业的发展,在行业内引起巨大的反响。到目前为止,“空气能黄埔军校培训班”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二届。

“同益黄埔军校培训班与其他培训班最大的区别是,同益不仅传授技艺,还会进行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培训,同时在学员中倡导黄埔精神,以实际行动在工作中发扬黄埔精神,尽最大努力普及空气能热水器知识和技术,倡导低碳环保。”唐壁奎说。

可以看出,同益的黄埔军校在为我国节能事业做出努力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不断地提升同益空气能的行业地位和市场亲和力,可谓一举两得。

布局电商渠道

2008年7月,同益发起“热水节能万里行”推广活动,联合美的、国际铜业协会等单位共同推广空气能热水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力带动了空气能热水器的推广普及。

“入围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之后,我们在渠道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加强电商渠道的布局。”唐壁奎说,由于农村市场的渠道成本相当低廉,不少空气能热水器企业均选择在三四级市场开设专卖店,为响应这次的家电节能补贴,同益在第一时间召开董事会,全面部署节能补贴相关事宜。除了传统的营销渠道外,同益还在一级市场加大渠道拓展力度,以电子商务为主,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渠道进行购买,使网购符合条件的产品同样可以享受补贴。

不仅如此,同益结合国家节能补贴政策,斥巨资投入到本次的惠民工程,给消费者带来更实在的让利措施,同时协调空气能商家进一步优惠,成为行业首个推出“国家补贴、厂家让利、商家优惠”三重补贴政策的企业。扩大渠道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跟多的人知道并使用能效比高的产品,加快电商渠道布局,可以让一二线城市,乃至更多的消费者能更快、更好地享受到惠民补贴政策带来的优惠,用上舒心产品。

“近年来,电商的发展态势有目共睹,未来必将是行业竞争的新领域。同益空气能率性广布电商渠道,就是为了先人一步,占领营销高点,争取领跑行业。”唐壁奎对于电商渠道前景很是看好。

技术赢未来

唐壁奎说,同益一直坚持“创新促发展,技术赢未来”的战略方针。在产品的创新方面,同益更注重于产品性能的技术创新,保持每年都有多款新产品上市,以此来带动同益品牌的影响力。

2007年,同益公司与湖南大学合作的“复合冷凝热泵热水器空调及能热源新技术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863”项目,并成功通过国家级鉴定;同年3月,公司自主研发的“补偿式循环系统”取得国家专利,同时,同益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应用工程案例被国家发改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评选为“最佳节能实践案例”。

国家与社会有关部门的不断认可,更坚定了同益前进的脚步。2008年,公司取得了热泵行业“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是行业中首批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之一,并在2009年获得“中国热泵行业十大品牌”称号。2012年,同益承担的国家创新基金项目“补偿式冷热联供热泵机组”顺利通过验收。

“今年8月份,获得‘2012年品牌中国金谱奖’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鼓励。接下来,同益空气能品牌要想走得更好、更远,需要不断进行自勉,通过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服务升级,全方位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今年,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空气能进入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补贴名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空气能热水器的销售增长。由此可见,空气能行业的推广,需要国家、社会与企业更多的联合,而不能仅靠企业自身投入。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创新不断的同益,正在开辟空气能热水器市场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空气》说课稿 篇4

《空气》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这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中的第一节。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介绍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这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一节。是继第一章生殖第二章消化之后对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等知识的学习,也是学习本章后两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基础。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价值之一就是增进人类的健康.本节课也是学习生物学的要实现的终极目标之一“了解自己,增进健康”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水平);

2、概述人体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理解水平);

上述第二个要求,既可以让学生明确呼吸作用的含义,又可以使学生在弄清呼吸作用的意义、价值的基础上,激发学好本章知识技能的兴趣和动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

难点:如何通过资料分析,想象并理解呼吸道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资料、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多联系贴近生活的实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人的生命和呼吸息息相关。

四、教学方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交流、讨论。

五、教学过程分析

1、教师提问: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学生动脑思考后自由发言。)

2、如果你捏鼻子,闭嘴,有什么感受?(学生实际体验,通过思考,描述感觉,回答问题。)

推进新课 板书: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人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首先,我们来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板书: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请看书43页图Ⅳ-25,思考: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演示课件:呼吸系统的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一个通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呼吸道。

请学生谈谈捏鼻子,张嘴;不捏鼻子,闭嘴;捏鼻子,闭嘴的感受。根据不同的感觉来推测呼吸道的作用。(板书:二、呼吸道的作用)

请阅读44页资料分析,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寻找答案。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

演示图片:气管呈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

学生讨论得出:骨与软骨作支架,使整个呼吸道畅通。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

情景:在冬天张大嘴巴呼吸和用鼻呼吸感觉有什么不同?

演示图片:鼻黏膜

用鼻呼吸,黏液能湿润空气,鼻毛能清洁空气。鼻黏膜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的血液流经鼻腔时,散发出许多热量,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气。

可见,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演示图片:北欧人和赤道人的鼻子。提问:北欧人鼻子的特点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人类在长期的计划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点。

3.有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为什么?谁来谈谈你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的疾病?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汇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尘肺、肺炎等。

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如尘肺等。

因此,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尤其是不要随地吐痰。

4.痰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演示:气管壁纵切图

痰中含大量的病原体,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肺炎、麻疹、百日咳以及白喉等都可以通过痰来传播。痰干燥后,其中的细菌就会随灰尘漂浮到空气中。结合SARS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

通过资料分析,你能概括出呼吸道有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功能:气体进出的通道,并对进入体内的空气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的作用。

板书:三、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教师出示“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和“吞咽与呼吸关系图”,引导学生叙述吞咽与呼吸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言,谈体会。

学生观察“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和吞咽与呼吸关系图。谈体会及家长对此事的看法。形成“食不言”的正确观点。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学生多人站起来发言,互相补充,比较完整的进行了小结。

巩固练习

1、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 )和( ) 组成的。

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 )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道不仅仅是气体的( )。

它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其 、、。

3、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 的。

板书设计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1、呼吸道

2、肺

二、呼吸道的作用:

1、气体进出的通道。

2、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的作用。

三、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布置作业 P46 第1、2.

总体设计思路: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生物”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以诗一般的结束语,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空气》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红磷。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

[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气的存在

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

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

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

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

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

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

意图及目的: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

二、【实验探究2】空气的组成

主题设置: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设计实验: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

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③将木条先放在一瓶氧气中燃烧,再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

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

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气中的石灰水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

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

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

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体会其实验原理

3.了解空气中还有各种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学会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

【实验探究3】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设计方案: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实验探究3】: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并将集气瓶内水以上的部分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3.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弹簧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4.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5.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6.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集气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水进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继续上升,不能继续上升又说明了什么?

7.用燃者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

水为何进入集气瓶内,可先提一个问题:滴管怎么吸取液体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体? 学生讨论如何吸取

【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意图及目的: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

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人造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c.集气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 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拓展与运用: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蜡烛、木炭、硫等其他物质代替?

学生体会实验原理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

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

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学生讨论后得出:上述体积是估算的,存在较大误差。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

拓展反馈 : 作业设计

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意图及目的:作业的设计紧扣大纲,突出重、难点,并通过系统 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 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一 空气

一、空气的存在

二、空气的组成

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二)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1《空气》。本课题为一个课时,内容包括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三部分。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题第一部分通过拉瓦锡实验得出空气组成为氧气和氮气,进而通过磷的燃烧实验验证并由此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第二部分通过对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应用来体会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由前两部分内容学习引出第三部分内容保护空气。这一课题是中学生接触化学学科后第一个比较深入的课题你,是入门课题。本课题也为以后学习氧气及其制备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化学课标中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制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组成并对空气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2、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加强合作、表达与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为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并且本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可以说补存在特别难的教学点,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空气组成成分实验探究上。

二、说教法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以空气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因此,我选择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情景分析、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等,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在全部的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参与、感兴趣的状态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对于保护空气的教学,让学生从日常事例中分析总结后,采用讨论总结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知识。由于学生还没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在教学概念是不宜扩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心问题、用途,应予以鼓励表扬。

三、说学法

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与小学课自然课中知识有联系,

因此很容易引起兴趣,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在课前对崇左空气质量做调查,对空气质量及其评价依据有所了解。

2、指导学生理解拉瓦锡实验的方法、原理及结论。

3、仿照拉瓦锡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来验证结论,从中指导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其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对课本图片展示,指导学生讨论、总结,让学生自主建构几种气体的应用及原因,得出几种气体的性质,从现象到本质去了解新知识,初步体验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原则。

5、指导学生对身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认识来提高学生环保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我让学生对课前对崇左空气质量的调查结果分享,引出空气的话题,并由此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空气是有什么组成的:通过“在大家做活动的时候喜欢在室内还是在室外?为什么?”提问,学生回答,引出空气的宝贵,再提出“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科学家又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呢?我们能否模仿科学家进行验证呢?”这些疑问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在学生产生疑问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我把拉瓦锡实验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快速领悟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方法。此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得出用燃烧法来模仿验证,并现场来做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实验,而且详细介绍实验用品及步骤,强调学生要注意观察的实验可能发生的现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快速掌握前人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及成果,做实验是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做完实验后,我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及发现问题进行讨论,由此完成本课题第一个教学内容。接着由空气组成引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在学习概念之后,我设计了随堂练习,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理解、记忆并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达到深化知识的效果。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接着提出“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又这样的用途?”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可以得出答案,此时我要补充的是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让学生自主建构几种气体的性质用途,由此达到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

保护空气:由讨论“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大气污染的现象?大气污染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为保护大气,你能做些什么?”几大问题过度到第三部分内容,先指导学生分析图2—8(大气污染),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问题时更有目的性、方向性,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全面、更清晰。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叙述大气污染的方式和治理方法,此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进友谊。并通过提问“你能为保护大气做些什么?”提高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达到情感目标的教学。

结课:我通过鼓励学生对课前的调查结果以图片、论文等形式展现,并在网上做交流,使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并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提问为结尾,引发学生对本课题知识进行总结,使知识更系统化。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课题知识内容不多,所以我将空气组成以示意图展示,而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及原因用表格展示,并将混合物、纯净物概念书写出来,用化学符号列举纯净物,为以后学习元素符号打下基础。最后对空气污染及其防治也用表格形式展现,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对知识一目了然!

对于《空气》的说课就到这里,希望各位老师指导指正!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三)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

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

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内容应以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5、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空气》说课稿3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六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本活动是在学生认识空气和知道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可以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奠定基础。

二、动画导入,提出问题

在活动伊始,播放多媒体动画《乌鸦喝水》的故事,以旧知带新知的形式引入。这样导入,适合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使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瓶子里的石子多了,石子占据瓶子底部的空间大了,水就会慢慢上升,乌鸦就能喝到水。从而使“占据空间”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同时也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当学生知道液体和固体都能占据空间之后,充满幻想和好奇心的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空气是不是也会占据空间呢”,从而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再缓缓将杯子垂直移出水面,通过观察纸巾没有湿,来证明空气占据了空间。我认为该实验虽然操作简单,但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空气不可见,原实验很难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空气的流动。

(2)、如果实验时杯子不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实验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不小心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湿纸团,既浪费材料,又不够卫生。

(4)、实验操作时,学生不小心会把衣袖弄湿。

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四、实验改进

1、实验材料:

水槽、瓶盖上有小孔的无底塑料瓶、乒乓球、水、橡皮泥

2、实验要求:

把塑料瓶对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底,不移动瓶子,你能让乒乓球听你的话,分别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从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吗?看谁能想到更多不同的办法?分组先讨论,然后再做实验。

3、实验展示:

方法一:

(1)、用橡皮泥堵住小孔,把塑料瓶对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底。这时观察到的现象是乒乓球也随着被压入水中,停留在水槽底部,说明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就进不去了。

(2)、拿开橡皮泥,空气从小孔中跑出来,水占据了空气原来的空间,乒乓球也跟着慢慢上升。堵住小孔,乒乓球停止上升,拿开橡皮泥,乒乓球又继续上升。这就说明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方法二:

用拧瓶盖的方法,让瓶内的空气一点点跑出来,也能使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从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方法三:

将瓶盖取下来,用嘴往瓶子里吹空气,也能让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吹入的空气把水赶走,乒乓球随着下降,停止吹气,水进入瓶内,乒乓球跟着上升。如果吸瓶内的空气,还可以让乒乓球停在比水槽的水面更高的位置。吸气时,瓶内的空气跑到哪儿去了,它们占据了哪儿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空气不仅要占据瓶子里的空间,还会占据我们人体内的空间,空气占据着我们周围的空间,进而深化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实验效果:

(1)、以上实验使空气占据空间与空间被替换的现象非常明显。

(2)、这些实验变静为动,直观易懂,更加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学生不会把手甚至衣袖弄湿,操作简单又卫生。

(4)、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

五、演示实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我又增加了一组演示实验。

1、实验原理:

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

2、实验器材:

烧杯、漏斗、双孔橡胶塞、集气瓶、弯玻璃管、乳胶管、夹子、水槽、气球、红墨水适量

3、实验装置平面图:

实验一 实验二

在实验装置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密封效果。同时因为装置中,玻璃器皿多,学生实验时,要轻拿轻放,小心使用。

4、实验过程:

实验一:

学生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在这样一个瓶中装满水,再通过漏斗向里面注水,漏斗中的水肯定不能再流进瓶中,因为已经有水占据了瓶中的空间。

实验二:

5、实验效果:

(1)、增加的实验,把无形、无色的空气变成了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的一种物质,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占据空间,获得了生动直观的实验效果。

(2)、该实验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听觉、视觉,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全面地理解了占据空间就是挤占空间或防止空间被挤占。

(3)、实验简单,方便教师反复操作演示,有利于学生多次观察实验。

(4)、该实验方案更加完善,更加严谨。

利用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我还给学生准备了一个小魔术—烛火潜水(演示)。

六、烛火潜水

七、拓展延伸

课后探究活动:用什么办法能吹大套在瓶子里的气球?

《空气》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幼儿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而非被动者,活动的内容必须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吻合。《纲要》中还强调了选材要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空气是生活的必需品,它无处不在,是幼儿所熟悉的,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要怎样才能让空气泡泡现形呢,这又让幼儿感到一定的新鲜感,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再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培养目标,我选择了《会现形的空气泡泡》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自己动手实验,通过海绵、塑料瓶、泡沫板这些材料来寻找空气泡泡,并且尝试填写记录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教育活动设计的起点,又是教育活动设计的终点。根据《纲要》对科学领域的要求,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的原则,再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了解空气泡泡的存在,知道空气泡泡在水中现形的原因。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体验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重难点:通过挤压物体的方式让空气泡泡在水中现形。

首先引导幼儿挤压海绵,知道海绵中含有空气泡泡。再示范在水中挤压海绵时,能让空气泡泡现形。然后换其他的材料让幼儿尝试。各个环节逐步递进,一步步解决活动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知道空气的存在

物质准备:每人一块小海绵、一块泡沫板、一张记录表,塑料瓶若干,水桶若干,一张大记录表

根据活动内容,准备幼儿动手实验时所需要的材料。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我从“支持”、“合作”、“引导”三方面出发,主要采用了下列几种教法:

引导发现法: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乐于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法:新《纲要》指出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在活动中我运用了讨论交流法,让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小班幼儿还不能完全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耐心的引导、鼓励,尽可能的让幼儿表达清楚。

(二)学法:

依据“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我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观察法:孩子对需要动手操作的实验是感兴趣的,所以我采用观察法,让幼儿观察老师是怎样动手实验的。自己操作实验时,又出现了什么,得到什么结论。比如在水中挤压泡沫板时,观察用手挤压泡沫板,是否会有空气泡泡出现。

动手操作法:小班幼儿好奇心重,什么东西都想要碰一下。这次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藏在海绵、泡沫板中的空气泡泡。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喜欢科学活动,也能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这也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的精神实质。同时,幼儿间的讨论的形式能给幼儿宽松的讲话空间,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教师拿出海绵,让孩子观察蓬松海绵里的空隙,并请孩子说一说,海绵的空隙像什么。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块海绵,海绵里有有许多洞洞,我们来看看这些洞洞像什么?”

教师:“有一种泡泡藏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名字叫做空气泡泡,老师知道空气泡泡它喜欢躲在海绵里,现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块海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泡泡。”

导入环节开门见山,直接拿出需要观察的物品,进入正题。

(二)引导幼儿发现海绵中的空气泡泡

教师给每个孩子发一块海绵,引导孩子用手捏海绵,观察空气泡泡被压缩的情形,请孩子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让孩子了解:

(1)蓬松的海绵里有空气泡泡。

(2)压缩时,空气泡泡被挤压,所以被压的地方会凹下去。

(3)放开手时,空气泡泡会恢复原状,外形又平复回来。

该环节引导幼儿观察海绵中存在的空气泡泡,知道海绵被挤压凹下去是因为空气被挤压,而松手后海绵会恢复原状。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为下面的环节做铺垫。

(三)小实验:空气泡泡在水中现形

(1)介绍材料:

教师:“今天老师除了带来了一块海绵,还带了一个空瓶子,一块泡沫板,一张大记录表。”

(2)教师讲解示范:“空气泡泡在平时是看不到的,但是它在水里的时候会现形,怎么让它现形呢,老师现在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我们把海绵放进水里用手用力挤压它,看看空气泡泡会不会被挤出来,老师看到空气泡泡从海绵里跑出来啦!”(教师边说边做)“刚才老师把躲在海绵中的空气泡泡成功地挤到水中,老师就在记录表上打个钩钩。”

教师:“空气泡泡还喜欢住在空瓶子里,等会大家去试一试能不能把空气泡泡给挤出来。把瓶口朝下浸入水中,用手用力挤一挤、捏一捏瓶子,看看空气泡泡会不会跑出来(强调瓶口朝下)。大家再用同样的方法,把泡沫板浸入水中挤一挤,看看能不能挤出泡泡,回来要告诉老师你们的答案。”

(3)幼儿自己动手尝试操作并完成记录表,教师巡回指导。

这个环节中,教师讲述实验的方法,然后让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对幼儿来说,操作过程比获取知识更重要。教师不急于将答案给幼儿,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用教师所讲的方法,自主观察海绵、泡沫板、塑料瓶能否被挤出空气泡泡。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增加了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四)师幼一起总结并完成记录表。

教师:谁想来跟大家分享你的发现?(幼儿自由发言、交流)

这个环节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述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答案不是教师规定死的,而是根据他们的实验得来的。不仅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活动结束:

总结让泡泡在水中现形的方法,请孩子思考,除了海绵和空瓶子,什么东西放进水里挤压也有泡泡。

《空气》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内容应以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5、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6、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 N2 O2 CO2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

《空气》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空气中的“流浪汉”》一文的作者是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虽然此文写于七十年代,但至今现实意义很深。本文从灰尘的大小和它存在于空气中的数量、来源,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的弊大于利等方面对灰尘进行了具体介绍。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才会激起学生改善环境,优化环境的意识。文章层次清晰,语言简洁,是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常识性课文。

二、学情分析

常识性课文不像记叙文那样具有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等特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四年级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进入四年级,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理解课文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对于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教师无需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进行讲解,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感悟。

要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会文本的主旨需要学生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来补充丰富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布置学生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获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这样就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在课堂上才会有新的生成。

三四年级的语文教学词和句的教学是一个重点。教师要紧扣重点词句设计语言实践的练点。力求使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这应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如何从本文的学习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制定管教沙尘暴的方法应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1、能在阅读中自识字,能区别“昼、宙”,“摩、模”等音同或音近的字。积累“东碰西撞、到处游荡、漫天飞舞”等若干词语。能运用补充具体例子、列举数据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本学期学习生字,教材不再列出统一的生字表。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认识“囱、滓、瓷、呛”等生字,这些生字字形并不难掌握,对其的正确读音要加以强调。

“东碰西撞、到处游荡”这两个词语写出了灰尘“流浪汉”的特点,在课前学生查字典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文本进一步理解,以体会灰尘无处不在的特点。“管教”一词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抓住重点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重词语的积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生活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并懂得要保护环境。了解文章运用比较、列举数据、举例等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本单元目标之一是在静心默读课文时,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有目的默读课文,从而养成一边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唯有在思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沉下心揣摩文字从而理解文本。

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有机的语言操练。运用摘句法概括主要内容;运用多媒体演示雨的形成,训练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话;指导学生用书上的句式、文中的写作方法等多种训练途径使学生习得语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读中明白“课文说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去了解“课文是怎样说的”,这应是本课要重点解决的。

目标三:能依据查找资料或平时积累的知识,联系实际说说保护环境,预防沙尘暴的方法。

教师应让学生懂得课外资料不单是信息的叠加,更要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要让学生借助资料有新的感悟和生成。这个目标的达成,既有语言训练,又有思维的训练,同时也会唤起学生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四、教学设计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在课堂上只有让他们真正的动起来,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才能使他们有所收获和发展。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勾画圈点。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划出描写“流浪汉”——灰尘的相关句子;在理解句子“据试验,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时,让学生采用图示法动手画画,从具体的数据对比中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城市街道的灰尘远远超过山林地带的灰尘。最后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制订出管教沙尘暴的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思维的零星、无序朝清晰、有序提升。让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引领、促进和发展。

(二)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

这是一篇说明文,在课堂上也不能忽略朗读的训练,更不能吝啬“读”的时间。因为,朗读课文是对课文内容的再理解,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与课本的对话。这节课朗读占了重要位置,朗读形式力求多样。从篇幅内容上,有全文读,分节读,分句读;从形式上,有自由朗读,默读,个人读,引读、集体读等。整堂课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三)创造多种表达机会,在语言实践中练就语文能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本册教材的训练的重点目标之一。正是基于这一点,整堂课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了如下语言训练:

第一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教学板块中,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这是对本册教材三四单元归纳课文内容能力的巩固训练。教师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自己感悟,学会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第二处:在理解第三节“雨的形成”这一内容时,借助多媒体,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或“天下雨,是因为……”的句式练习说话。

这样的练习把感知课文与听说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习得了教材的内容,又可以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第三处:学习第四节时,交流课外资料,运用本节中的“总分”句式,将所查资料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说说灰尘带给人类的危害。

这一训练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为学生搭建梯子: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人根据所查资料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在这基础上再合作交流整合小组成员的内容完成说话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将课文中学到的举例的说明方法自然地迁移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使学生说的训练得到提高。

(四)课内外有机联系,拓展教学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语文能力上,还表现在它的拓展和发展功能上。因此阅读教学要以教材为源点,辐射阅读相关信息,让学生在阅读无数个信息“相似块”中,拓成个性智能发展的广阔空间。

课前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课堂上,播放北京沙尘暴的视频并配以解说,使学生很直观很形象地感受到了沙尘暴带给人类的灾害。从内心深处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后续学习,突破课文难点做准备。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媒体出示补充我国自1992年至今发生的沙尘暴的相关报道,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制订出管教沙尘暴的方法,让“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成为所有学生的呼声,从而达到“批文入情”的目的。

《空气》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空气的力量”,下面我就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本节课的内容本人觉得安排二个课时,当然实际操作时不能被课时所左右,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

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说学法

当今信息时代,实施素质教育,施行新课程改革,改变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所面临的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应引导好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八年级学生有学好物理的*望,但显得比较吃力,本人结合学生实际,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

1、课先预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

2、学会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3、结合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

4、通过动手实验,检验问题。

5、通过多练,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6、交流与合作,共享成果。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根据本单元特点,本节课可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1、小组合作:全班可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好的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合,互帮互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自主学习:课前布置好习任务,提出思考问题,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实验设想、相关网站等,让学生怀有极大的兴趣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探求下一个答案的乐趣,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实践探究: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各自准备的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或事例,教师通过演示或利用网页动画课件设置悬念,用虚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判断真假。在后面“大气压强有多大”的学习中,主要由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结合课件讲解分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逐个突破。最后出示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巩固深化学习的目的。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复习引入-问题-猜想-分析讨论-结论-验证-理解、应用-延展扩宽-新的问题

六、主要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如图(多媒体展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受)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 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他的猜想。

如:(1)把一个小小的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平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而挂衣钩却不掉下来(2)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3)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

(三)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

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

但是,靠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

实验1、拉开“皮碗”,用力挤出皮碗中的空气,两个皮碗还容易拉开吗?

实验2、“覆杯”实验,在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水是否会流出来?

实验3、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得出结论: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证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释原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层。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

交流与讨论:空气有质量吗?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知道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 ,可见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当大的。同学们试计算充满我们这间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有多大。

计算: v=10m×6m×4m=240m3

∵ρ=m/v

∴m=ρv =1.29 kg /m3 × 240 m3 = 309.6 kg

得到原因: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有质量,同时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动性。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根据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

①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②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课件演示)

③分析: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p=ρgh=13.6×103kg/m3×10N/kg×0.76m=1.013×105Pa

④思考:

玻璃管的上方不是真空会怎样?

玻璃管倾斜一定的角度管内外水银柱的高度差如何变?

玻璃管的粗细会影响水银柱的高度差吗?

玻璃管的顶端破裂了水银柱的高度差如何变?

水能代替水银做实验吗?若能,水柱有多高?

⑤应用:人的头顶面积约为0.02m2,请计算大气压对头顶的压力为多少?

(2)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①水银气压计: 优点:精确 缺点:不方便携带

②金属盒气压计:优点:使用方便 缺点:不精确

3、大气压强的变化: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

(2)1个标准大气压= 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1)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

(2)应用:高压锅。

5、思考:

(1)、本节后,你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有什么新的推论?

(2)、抽水机是靠大气压把水压上去的,抽水机能否一次把水从地面抽到高楼大厦的.楼顶?

(四)、归纳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用多媒体给出)

1、体验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讨论了大气压强的特点

3、探究了大气压强的测定

4、应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预习第四节——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课本第159页,作业1、2、3。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体现所讲知识的顺序性、条理性,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所知识。本人采用如下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1、大气压强:

①生活现象:纸片托水、可乐罐变形、挂钩吸墙上。

②验证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③产生原因:气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④解释现象:钢笔吸墨水、抽水机抽水。

2、大气压强的测量:

①测定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实验注意事项:

②大气压值:1.013×105Pa

③测量工具:金属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

3、大气压强的变化:

①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②标准大气压:1.013×105Pa

或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①大气压强越大,液体沸点越高。

②应用:高压锅。

《空气》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下学期科学领域的活动《寻找空气》。我将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与认识。

首先,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世间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空气。在本活动中,教师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在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究、发现空气的特征与作用,从而萌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

根据本次活动内容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根据目标的总体指导方向,我将本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于: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为实现活动目标,突破活动的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的教法有:

1.启发提问法:在活动中,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杯子里有什么?哪里有空气等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形成有效的师幼活动。

2.演示教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将杯子放入水中的实验,让幼儿清晰地感知、发现杯子中是有空气的。

3.操作教学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探索发现空气的秘密和作用。

在整个活动中,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认识,锻炼幼儿的能力,还可以升华幼儿的情感。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为采用了以下学法:

1.观察法:幼儿通过认真观察,感知空气的秘密。此方法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幼儿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做了如下准备:

1.白色塑料袋每人一个。

2.玻璃杯、蜡烛、气球、充气用具每组一套。

3.装有水的玻璃盆1个,小玻璃杯、打火机各一个、面巾纸。

接下来,说活动过程。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我采用了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方式来组织本次活动。

1.教师出示玻璃杯,提出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只玻璃杯,玻璃杯里有没有东西呢?请你们看一看,猜一猜。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幼儿探索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习的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活动的开始,教师通过出示玻璃杯和提出的问题,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期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师做实验,请幼儿仔细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

实验一:在玻璃杯里放进面巾纸,将杯子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大玻璃盆中,过一会儿再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子里的纸没有湿。

实验前,引导幼儿猜想:面巾纸会与不会湿?为什么?

实验后,教师提问:面巾纸为什么没有湿?

对于面巾纸为什么没有湿,幼儿充满疑惑。在幼儿的疑惑中,开始第二次实验。幼儿对此,非常好奇,兴趣极为浓厚。

实验二: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面巾纸会不会湿?为什么?杯子倾斜时,你会看到什么会从杯子里跑出来?

教师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与讨论,寻求答案。

最后教师小结:刚才的两个实验告诉我们:杯子里是有空气的。

在此环节,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抛出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直观的感知和发现空气的存在。并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寻找空气在哪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请幼儿拿塑料袋在活动室各处找空气。

(2)观察空气的颜色,闻一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哪里有空气?

教师小结: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在此环节,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通过幼儿找一找、装一装,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让幼儿真切地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点。在此环节,实现了活动目标1.

4.小组实验,探索空气的作用。

实验一:请幼儿为气球充气;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气球会鼓起来?

实验二: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教师引导幼儿实验时注意观察并思考:用玻璃杯罩住后,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实验后,小组讨论与交流实验的发现与结果。

教师小结:空气有充气和助燃的作用。

新《纲要》指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幼儿在操作实验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又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发展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在此环节,我实现了活动目标2。

通过幼儿寻找空气和小组合作实验,也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5.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讨论:为什么说空气是宝贵的?

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与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幼儿各自的认识。教师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归纳梳理出空气的重要作用。

为巩固和拓展幼儿有关空气的认识,我将本次活动延伸到生活和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进一步思考:水里有空气吗?高空中有空气吗?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与大家进行交流。

最后说一下我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幼儿科学教育不能只重视活动的结果,更应重视它的过程。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发现空气的特征与作用。在活动中,遵循了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需要。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空气》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5课的学习,对水和空气有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形成的教学设计增加了2个板块,删除了一个板块:增加的第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这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增加的第二个板块是:水能流进瓶子里吗?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上一个实验的理解,让学生理解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水就流不进瓶子里。删除的一个板块就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吗。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操作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三、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四、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了空间。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观察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我把“学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策略

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塑料杯、纸巾、水槽;矿泉水瓶、吸管、橡皮泥等。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和简单课件。

八、说教学流程:

本课主要分三个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魔术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二、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活动一:杯底的纸巾会湿吗?

活动二:瓶里的水会流出来吗?

活动三: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三、师生总结提升,拓展延伸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魔术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首先,我指着满满一水槽的水,问学生:这这水槽里有什么?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水槽里有水,于是我就引出科学概念,用科学的话说,应该是:水占据水槽的空间。接着,就问:杯子里有蜡烛,用科学的说法该怎么说?学生很快答出:蜡烛占据杯子的空间。然后,我就开始点燃蜡烛,并且将蜡烛放在泡沫块上,问学生:如果我把这个蜡烛按在水底,会发生什么情况?为什么?学生都说蜡烛会灭掉。此时,我却说:我能让蜡烛在水底下继续燃烧。学生都不相信。于是,我将大烧杯扣住蜡烛,往水下压。当然,蜡烛能继续燃烧了。看到这个现象,学生都能说出原因,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于是我接着问,空气真的能占据空间吗?想不想亲自探究一下?引出本节课探究的内容。

第二个环节: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杯底的纸巾会湿吗?

首先出示三种材料,分小组讨论,用现有的材料怎样才能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然后教师归纳学生的方法,出示实验步骤。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结果纸巾没湿。这个实验就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接着让学生讨论:怎么办,才能让杯子里的空气出来呢?学生探讨出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验证。

第二个活动:瓶里的水会流出来吗?

在这个活动中,我先用乌鸦喝水的多媒体动画引入,让学生明白乌鸦用石子占据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那么,如果,现在旁边没有石子,只有2根吸管、一块橡皮泥,你们能不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子里挤出来呢?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遇到困难,可以提示学生结合平时喝盒装饮料的经验进行思考。再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出实验步骤。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结果就是水像喷泉一样,从另一个吸管里冒出来。

第三个活动: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首先让学生猜测,水能流进瓶子里吗?并且解释原因。有部分学生能够猜测,在密封的瓶子里,水是流不进去的。然后教师进行演示。接着,演示将橡皮泥去掉,会怎样?水流进去了,空气跑出来了。

第三个环节:师生总结提升,拓展延伸教学

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然后,拓展教学:空气和水一样,都要占据空间。那么他们占据空间的情况一样吗?想不想来比较一下?我们下一节再来研究。

九、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说课稿10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一。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⑵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⑴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⑵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⑶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⑵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⑶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⑷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水槽、塑料瓶、红磷、水、火柴,蜡烛、木条、注射器、石灰水。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气的存在

头脑风暴: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

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

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

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空由什么物质组成?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空气》说课稿11

一、设计意图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闻不到看不见但存在我们身边的一种气体。中班孩子对周围是事物现象很感兴趣,常常会问一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问题,什么是空气呢?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根据这一理念和幼儿的兴趣,我们选择了中班科学活动《空气娃娃在哪里》作为本次活动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这节课它的主要知识点是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方法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二、活动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

1. 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2. 积极尝试实验,提高观察、操作能力。

3. 能够发现试验中的问题,并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

重点: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难点:能够发现试验中的问题,并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

三、活动准备:

空箱子,每组一盆清水,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塑料袋、气球、吸管等实验材料;人手一个自制玩具“小火箭”。

四、活动流程

根据幼儿“玩中学”的特点,为了环节设计能更好的为目标服务我从三个环节,来帮助幼儿自身经验的形成,达到预设的目标。

(一)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引导幼儿认识空气。

(三)结束部分,幼儿园中还有很多空气娃娃等着我们和它们一起去玩“火箭上天”游戏呢。

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亮点在于注重了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步骤清晰,过程层层递进,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从而提升经验、习得知识。当然,活动的效果如何还需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检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空气》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

难点: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初中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本节课我利用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下面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播放触目惊心的大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深刻体会到了解空气的成分以及进行污染治理的必要性。

( 2)、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实验装置的图片。并以故事的形式介绍拉瓦锡是如何发现空气成分的。

设问:利用我们实验室的仪器能做这个实验吗?

第二个环节:设问答疑 提高兴趣

本环节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比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仿照拉瓦锡这个著名实验的原理,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设置下列问题组织学生抢答。

(1)说出各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通过学生抢答,既巩固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一:演示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做到1、引导学生规范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哪些是不规范的操作。2、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提出两个问题: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第三个环节: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活动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注意:1、每个小组必须有一个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便于小组实验的展开。2、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指导,不断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3、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以免不当的操作给学生带来伤害。

实验结束后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成功,出现了哪些现象并描述;

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空气的组成。

第四个环节: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九年级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在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第五个环节:自主学习提高认识

活动一: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总结空气中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和空气中的污染物与防治污染的方法。

活动二: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播放酸雨危害的录像片,介绍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成因及危害,焚烧秸秆、露天烧烤等现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便,讲述有关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的内容等,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环境势在必行。从而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利用班班通在中国环保总局网站上找到当天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让学生分析各城市质量情况、分析原因并思考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

第六个环节:拓展延伸 巩固提高

(1)、利用家中现有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来测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2)、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调查有关室内(尤其是新装修的房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办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说板书和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纲要式的板书设计,直观清晰的向学生呈现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构建起相应的知识体系。

作业:课后题和从参考书中选取的习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 (2) 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 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 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 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氯围

《空气》说课稿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关系,爱护环境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

4、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5、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

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每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与健康有关,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总结,评价。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

1、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

2、请你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

3、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

4、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

认真阅读资料,分析讨论、补充得出结论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资料。能不能检测一下我们班级的空气质量呢?布置作业:探究实验。每个小组派个代表交流收集的材料。学生按小组合作完成,检测班级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是否相同。

学生总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认真收集资料,了解当望你们能成为环保的好卫士。地的空气质量,以及污染情况。

课堂练习:

1.下列疾病中,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的是

A感冒B哮喘C肝炎D沙眼

2.由于森林减少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现在全球环境出现了()

A赤潮B沙尘暴C温室效应D酸雨

3.小倩的爸爸吸烟,小倩和妈妈虽然不吸烟,却是_______吸烟者,所以小倩经常咳嗽、患气管炎等疾病。这是因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内表面_______的摆动,使________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易受到病菌侵袭的缘故。

4.某空气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8,表明该城市的空气质量为()

A优B良C轻度污染D重度污染

5.冬天上课教室门关闭较久后,不少同学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是因为()

A打“呵欠”会传染B同学们想睡觉C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D大家养成了打“呵欠”的习惯

6.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还有较多的笨甲醛氡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的气体的根本方法是()

A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B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C喷空气清新剂D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作业:书57页练习题1、2、3.

《空气》说课稿14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气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明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究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说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激发幼儿探究自然现象的爱好。

说活动重点: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爱好。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要害,它将使幼儿永恒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爱好做为重点,精心的呵护和培植。

说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我班幼儿年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熟悉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说教具和学具: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卡纸

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将运用启发提问法观察发明法引导发明法实验操作法等,使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2学法: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猜谜,实验操作观察获得认知能力的。

说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爱好。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皮球为什么会鼓起来?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查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此刻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实验操作,探究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

请幼儿伸出一只手,嘴对着手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粉笔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四)做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五)倒不出来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纸。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一名代表来演示。通过对照,幼儿知道惟独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干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2、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3、将蜡烛点燃请一幼儿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作答,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四面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感受我们的四面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反思:本活动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爱好,在实验中让幼儿重复玩,使幼儿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把水压入杯中卡纸就被吸住,水不会倒出来。同时我在这课添加了用杯子去盖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幼儿的注重,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究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幼儿简单理解。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明法,引导发明法,实验操作法。幼儿通过猜谜语——查找空气——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了,课堂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实验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也是这次活动的亮点,让幼儿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空气无处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气。也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空气》说课稿15

一、首先说教材

本次活动是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的一个终于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让幼儿发现并感知我们周围都是空气,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了解空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会使用一些实验器材,证实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再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雨探究欲望,为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和本次活动的内容,我你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我们四周都是空气,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会使用一些实验器材证实空气的存在与作用。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探究空气再哪里,难点是如何使用塑料袋收集、捕捉空气。

三、说幼儿

本次活动需要幼儿具备吹气球或者用吸管喝水的经验,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捕捉空气的环节。有的幼儿不能把空气捉到塑料袋中原因是没有抓紧塑料袋口。

四、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先说一下教学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原则,我采用以操作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结合情景教学法、观察法、谈话法等方法来开展本次活动。

2、再说学法

引导幼儿通过参与、讨论、操作展示等活动方式逐步完成活动的任务,引导幼儿再活动中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学习。

3、关于教学手段,采用实物展示法,引导幼儿通过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快来生活。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次活动的内容以及幼儿的认知基础围绕活动目标的重难点,我把活动过程设计为以下5个环节

1、情景表演导入新课

教师手拿带尾线的气球,松手之后气球飞上天空的情景导入活动的开展,通过观察气球,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2、自由探究初步体验,教师把气球的口打开,对准幼儿的小手缓缓放气,让幼儿观察气球的变化,说感受。通过活动,幼儿观察发现气球里面是有空气的,空气是无色无味,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的。观察发现气球变小了,变瘪了,是因为里面的空气出来了,说明空气也是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的。

3、合作交流,深入探索,在此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我们身边的空气。

①通过游戏“捉空气”引导幼儿发现我们身边的空气。

②通过游戏“吹气球”和用吸管吹杯子里面的水起水泡引导幼儿发现身体里面的空气。

4、了解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和幼儿一起玩“捏鼻子”的游戏,捏住鼻子不能呼吸,看有什么感受,想一想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

5、引导归纳,活动延伸

利用开发式的提问,再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用比较法,准确的归纳自己所学的内容,然后教师再围绕活动的重点和活动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我又设计了活动的延伸进行纸巾实验,其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自身的创新能力。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篇5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建立在学生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是对《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同时也是为后面《空气有重量吗》一课做铺垫。本课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由于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学生往往对空气的认识停留在找空气的层次上。因此,我们就要借助空气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了解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你学校使用的,对不)

1.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了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自主设计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五、说教法、学法

在本课中,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

漏斗、烧杯、去底矿泉水瓶、水槽、乒乓球、气球、锥形瓶、橡皮塞、玻璃管、软管、课件等。(突出几个有特色的,一部分用等等代替)

七、说教学流程

本课主要分三个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

出示图片,小红想用漏斗把醋倒进密闭的瓶子里,可是试了好多次都没有成功,思考醋不下漏的原因。猜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有猜想回答么,你是否有话题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小实验的引入,使学生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听话的乒乓球”

1.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请同学们选择你需要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从而验证你地猜想。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展示。根据展示,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后,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

方法一:在空玻璃杯中,把一张团好的报纸塞入玻璃杯后竖直倒扣入水槽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纸没有浸湿,从而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方法二:把乒乓球放入去掉底的带盖塑料瓶中,用拧瓶盖的方法,让瓶内的空气一点点跑出来,也能使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从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板书)

方法三:将瓶盖取下来,用嘴往瓶子里吹空气,也能让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吹入的空气把水赶走,乒乓球随着下降,停止吹气,水进入瓶内,乒乓球跟着上升。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自己所相处的办法,亲自动手观察实验,帮助他们产生体验和感悟。由于这一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胜利发展的需要,所以学生能在动手中真正体会到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我们知道空气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下面我们就借助注射器来研究这个问题。下面我们通过把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的办法,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10ML的水和空气。猜测,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否一样。

2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下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或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

3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上拉,注意不要把活塞从筒里完全拉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

4、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5、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发生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能变化。

6、出示图片,学生尝试解释这一现象。

7、小结: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自由状态下的空气微粒间的距离很大,当我们用力压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所以能被压缩;而水微粒间的距离本来就很小,不能被压缩了。

8、出示韦恩图,根据实验结论,填写韦恩图,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9.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和水都会占据空间,空气能被压缩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会变化。(板书)

【设计意图】在上一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再一次感受“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三.拓展延伸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被压缩的例子?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将科学概念迁移到更广阔的生活中,让学生真正能够利用这一科学概念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用到了今天学习的什么知识?让我们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难题,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八.总结

1.实验操作既简单,又可重复实验,便于推广,组装实验装置简单,实验原理通俗易懂,同一个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回收利用。

2.空气占据空间和空间被替换的现象非常明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适合三年级的学生探究。

八年级语文致空气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的对象;“无所不在”“踪迹难寻”“斯守身边”又“默默无闻”在对空气这一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歌颂。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含蓄,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在初中教学站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三、说教学理念:

课程理念规定: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独自感悟,自己发现问题。

四、说学情:

该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的课堂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点滴经验,但是,由于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语文素质低,加上一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和农村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较差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语文素质差距明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五、教学过程(导入、读、悟、赏、练五步骤):

(一)导入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xxx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

1教师配乐范读。(点击课件中的“音乐”)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点击课件中的“诗歌鉴赏”)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

(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c)问题研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点击课件中的“小结”)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点击课件中的“背景音乐”)

(四)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目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练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 篇7

近年来, 由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实施,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 (SNCR) 和选择性催化还原 (SCR) 在电站锅炉中应用很广泛[1,2,3]。常用的还原剂有尿素、氨水和异氰酸等。鉴于尿素的安全性, 目前为多数锅炉上的SNCR或SCR系统都采用尿素作为还原剂。对于SCR系统来说, 需要将尿素转化为氨气, 然后在SCR催化剂前喷入烟道与烟气混合。尿素制氨有水解和热解两种制备方法。尿素水解产生的酸性物质会腐蚀电厂设备和生成难溶于水的缩二脲及其它缩合物, 易使尿素水解系统堵塞。尿素热解法制氨会出现热解炉尾部积物导致制氨量不足的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 增加热空气的流量能够为尿素热解提供更多的热量, 但是过大的热空气流量会使尿素雾化液滴在热解炉内的停留时间降低。当入口的热空气流量为5 980 m 3/h时, 尿素热解炉出口的烟气温度为355℃, 出口的氨气的质量分数为3.01%, 氨气的体积分数为4.6%。当入口的热空气流量为7 800 m 3/h时, 尿素热解炉出口的烟气温度为401℃, 出口的氨气的质量分数为2.2%, 氨气的体积分数为3.5%。

国内对尿素溶液直接喷入炉膛的研究较多[4], 对尿素溶液在热解炉内的热解过程研究较少。Yim等[5]建立了一套混合反应系统, 试验发现350℃下停留时间为0.113 s时, 尿素能够完全热解为NH 3和HNCO。Johar等[6]在一台尿素热解联合SCR脱硝试验台上研究了尿素的在高温下的分解特性。尿素热解炉中, 热空气或热烟气的流量是影响尿素热解的一个关键因素, 但是现有文献研究不多。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一台尿素热解炉中的尿素热解过程, 并重点分析热空气流量对尿素热解过程的影响。

1 数学模型

采用了RNG k-ε双方程模型进行流场的模拟。对尿素水溶液液滴在气相中运动的处理, 采用拉格朗日坐标系下跟踪的方式。同时, 由于气体的湍流涡团与颗粒相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为颗粒相运动符合随机轨道模型, 故在积分计算颗粒轨迹时始终利用轨迹上各点的流体瞬时速度。另外, 颗粒相存在蒸发、挥发等过程, 所以必须在离散相与连续相之间耦合传热、传质的相互作用。

2 工况介绍

尿素热解炉直径为2 300 mm, 主体高度为8 512 mm。假设热解炉的炉体沿着Z方向, 定义尿素热解炉炉体圆柱部分的上端起点为Z=0。那么热解炉的喷枪布置在Z=1.125 m处, 沿着炉体周向均匀布置了6根喷枪, 喷枪的方向指向炉体中心, 喷射角度为30°, 喷射速度为30 m/s。入口热空气的温度为600℃, 质量分数为50%的尿素溶液的耗量为978 kg/h。模拟研究了两个工况下的结果, 一个是入口热空气的体积流量为5 980 m 3/h, 另一个是7 800 m 3/h。

3 结果分析

图1至图2为工况1的尿素热解的模拟结果, 分别为轴向速度分布、温度分布。从速度分布图可见入口的烟气流速约为19 m/s, 热空气在通过扩锥后, 射流扩张, 中心的最大速度降低, 但是射流的边缘形成了一圈回流区。这个回流区的存在会卷吸下游喷枪喷出的尿素溶液, 使得尿素在热解炉内的停留时间延长。图2表明喷枪喷入的尿素溶液能明显降低热空气的温度, 在喷枪的下游, 热空气逐渐与尿素溶液混合起来, 热空气为尿素溶液的热解提供热量。

在不增加尿素喷射量的情况下增加热空气的流量, 一方面能够为尿素热解提供更多的热量, 确保热解炉出口维持一个较高的温度, 避免出口尿素结晶的问题出现;另一方面增加的热空气量使热解炉的气流速度增加, 使尿素溶液液滴在热解炉内的停留时间降低。因此选择合适的热空气流量对保证尿素完全热解至关重要。

在工况1条件下, 即当入口的热空气流量为5 980 m3/h时, 尿素热解炉出口的烟气温度为355℃, 出口的氨气的质量分数为3.01%, 氨气的体积分数为4.6%。工况2条件下, 即当入口的热空气流量为7 800 m3/h时, 尿素热解炉出口的烟气温度为401℃, 出口的氨气的质量分数为2.2%, 氨气的体积分数为3.5%。

4结语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一台尿素热解炉内的尿素热解过程进行了研究, 重点分析了热空气流量对热解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增加热空气的流量能够为尿素热解提供更多的热量, 但是过大的热空气流量会使尿素雾化液滴在热解炉内的停留时间降低。当入口的热空气流量为5 980 m 3/h时, 尿素热解炉出口的烟气温度为355℃, 出口的氨气的质量分数为3.01%, 氨气的体积分数为4.6%。当入口的热空气流量为7 800 m 3/h时, 尿素热解炉出口的烟气温度为401℃, 出口的氨气的质量分数为2.2%, 氨气的体积分数为3.5%。

摘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一台尿素热解炉中的尿素热解过程, 重点分析了热空气流量对热解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尿素热解,热空气流量,数值模拟

参考文献

[1]赵冬贤, 刘绍培, 吴晓峰, 等.尿素热解治氨技术在SCR脱硝中的应用[J].热力发电, 2009 (8) :65-67.

[2]杜成章, 刘诚.尿素热解和水解技术在锅炉烟气脱硝工程中的应用[J].华北电力技术, 2010 (6) :39-41.

[3]陈海彩, 张军, 沈乐, 等.火电厂尿素热解和水解工艺研究[J].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4 (6) :16-19.

[4]吕洪坤, 杨卫娟, 周俊虎, 等.尿素溶液高温热分解特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17) :34-40.

[5]Yim S D, Kim S J, Baik J H, et al.Decomposition of urea into NH3 for SCR process[J].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4 (16) :4 856-4 863.

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 篇8

摘要:为了更准确地预测墙体内的温湿度分布,研究多孔介质墙体内的热、湿及空气耦合非稳态传递规律,以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压力为驱动势,考虑热传递、湿传递、空气渗透及其相互作用,建立了建筑多孔介质墙体热、湿及空气耦合传递非稳态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方法设计了相应的模拟计算程序.通过对比新建模型模拟结果与国际公认的HAMSTAD标准验证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关键词:建筑墙体;非稳态;热、空气、湿耦合传递;含湿量;相对湿度

中图分类号:TU111.4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 coupled heat, air and moisture transfer model, which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heat transfer, moisture transfer and air convection and their coupled effect,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ule of the coupled heat, air and moisture transfer in walls. The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air pressure were chosen as the driving potentials. A program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calculate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nd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this model were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HAMSTAD benchmarks, and the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each other.

Key words:building walls; transient; heat, air and moisture transfer; moisture content; relative humidity

建筑墙体多为多孔介质材料,建筑墙体热湿传递研究以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学为理论基础.Philip 与Devries[1] (1957年) 和Luikov[2] (1966年) 以温度和含湿量为驱动势,考虑多孔介质内热传递、湿迁移及其相互作用建立了多孔介质热湿耦合传递模型.在Philip与Devries和Luikov模型的基础上Kunzel[3], Kong[4], Chu[5], Abahri[6], Leskovsek[7], Zhong[8], Belarbi[9], Qin[10],李魁山[11]和郭兴国[12]等各自建立了多孔介质材料的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空气渗透对热湿传递过程的影响在上述研究中均未考虑.

建筑墙体长期暴露在非稳态气候条件下,由于室内外环境存在温度、湿度及空气压力梯度,这将导致墙体内的热传递、湿迁移及空气渗透.建筑墙体热湿耦合传递研究中忽略空气渗透对建筑墙体热湿传递过程的影响将不利于准确地分析建筑墙体内的温度和湿度分布.为了更准确地研究建筑墙体内的热湿耦合传递规律,刘晓燕等[13]建立了建筑墙体热、湿及空气耦合传递模型.该模型从微观的角度,通过定义气体所占体积百分比与液态水所占体积百分比来分别计算水蒸汽含量和液态水含量,但是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将水的物相分开测量,模型参数难以确定.另外,该模型采用室外空气日平均温度作为室外边界条件,不能充分反应室外气候的逐时非稳态变化.本文在KUNZEL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考虑空气渗透,以室外气象条件作为边界条件,建立了一个以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压力为驱动势的建筑墙体热、湿及空气耦合传递非稳态模型.通过对比该模型模拟结果与HAMSTAD验证实例[14],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1模型的建立

本文以相对湿度、温度和空气压力为驱动势,根据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墙体热、湿及空气耦合传递非稳态模型,并作如下假设:1)材料骨架是一个固定的、不变形的惰性骨架,不与液相、气相发生化学反应;2)墙体材料为各向同性的连续多孔介质;3) 温度对材料平衡含湿量的影响忽略不计;4)墙体材料中的水只有汽、液两相,材料中始终存在局部湿平衡;5)孔隙内的混合气体(湿空气)按理想气体处理; 6)多层墙体层与层之间的湿传递主要受边界湿传递阻的影响,如果不同层之间接触十分紧密,则湿阻较小,可认为这两种材料的边界表面处于湿平衡状态.

1.1湿传递

2模型求解

建筑墙体内热、空气、湿传递过程相互耦合,为了获得墙体内的温度和湿度分布,控制方程组需同时求解.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控制方程组进行求解.时间步长可根据实际边界条件确定,本文将时间步长设定为1 h.

3模型验证

HAMSTAD验证实例是为了评价建筑物理领域热、空气、湿传递机理模型而建立的一个开放性平台.对比新建模型模拟结果与HAMSTAD验证实例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建筑墙体热、空气、湿耦合传递模型验证方法.

HAMSTAD包含了5个验证实例,每个验证实例至少包含热传递、湿传递及空气渗透机理中的两项.本文通过对比新模型模拟结果与HAMSTAD验证实例3和5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3.1HAMSTAD验证实例3

如图 1~图 6所示,新模型模拟结果与HAMSTAD验证实例吻合良好,该模型能准确地预测建筑墙体内的温度和湿度分布.图中CTH, TUD, Technion和NRC表示参与HAMSTAD项目的其它研究机构的模拟结果,新建模型模拟结果表示本文所提出模型的模拟结果.

如图1,3,5所示,在20~21 d之间,由于压力梯度方向的改变,室外低温空气向室内渗透,墙体内温度迅速下降,快速接近室外空气温度.同样,如图2,4,6所示,由于室外空气的含湿量低于墙体内的含湿量,室外空气向室内渗透的过程中带走大量的湿,墙体内的含湿量快速降低.由此可见,建筑材料孔隙内的空气对流,对建筑墙体的热湿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4结论

本文在Kunzel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考虑空气渗透,建立了一个以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压力为驱动势的建筑墙体热、湿及空气耦合传递非稳态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该模型模拟结果与HAMSTAD验证实例吻合良好,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地预测热传递、湿传递及空气渗透机理作用下建筑墙体内的温度和湿度分布.

参考文献

[1]PHILIP J R,DEVRIES D A. Moisture movement in porous materials under temperature gradients[J]. Trans Am Geophys Union, 1957, 38(2):222-232.

[2]LUIKOV A V.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capillaryporous bodies[M]. Oxford: Pergamon, 1966:75-99.

[3]KUNZEL H M. Simultaneous heat and moisture transport in building components[R]. Verlag Suttgart: Fraunhofer IRB, 1995:38-40.

[4]KONG F, ZHENG M. Effects of combined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n heating load in building drying period[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8, 40(8):1614-1622.

[5]CHU S S, FANG T H, CHANG W J. Modelling of coupled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in porous construction materials[J].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2009, 50(7/8):1195-1204.

[6]ABAHRI K, BELARBI R, TRABELSI A. Contribution to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study of combined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s in porous building materials[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1, 46(7):1354-1360.

[7]LESKOVSEK U, MEDVED S.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in fibrous thermal insulation with tight boundaries and a dynamical boundary tempera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1, 54(19/20):4333-4340.

[8]ZHONG Z P. Combined heat and moisture transport modeling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D]. Indiana: Purdue University,2008:18-24.

[9]BELARBI R, QIN M, ABDELKARIM A M, et al.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nonisothermal transfer in hygroscopic building materials[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8, 43(12):2154-2162.

[10]QIN M, BELARBI R, ABDELKARIM A M, et al. Coupled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in multilayer building materials[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09, 23(2):967-975.

[11]李魁山, 张旭, 高军. 周期边界条件下多层墙体内热湿耦合迁移[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7(6): 814-818.

LI Kuishan, ZHANG Xu, GAO Jun. Coupled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in multiwall under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s[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09, 37(6):814-818. (In Chinese)

[12]郭兴国, 陈友明. 一种新型木结构墙体的热湿性能分析[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6(12):18-21.

GUO Xingguo, CHEN Youming. Analysis of the hygrothermal performance of a new timber structure wall[J].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09, 36(12):18-21.(In Chinese)

[13]刘晓燕, 贾永英, 王志国. 建筑墙体热、湿及空气耦合传递[J]. 太阳能学报, 2004, 25(1): 13-18.

LIU Xiaoyan, JIA Yongying, WANG Zhiguo. The study of coupled transfer of heat, moisture and air in building walls[J]. Acta Energiae Solatis Sinica, 2004, 25(1):13-18.(In Chinese)

[14]HAGENTOFT C E. Hamstadfinal report: methodology of HAMmodeling, Report R02:8[R]. Gothenburg: Department of Building Physics,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2:5-51.

上一篇:诚心祈求佛祖范文下一篇:教师工会活动之--趣味运动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