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十二指肠

2024-06-28

保留十二指肠(精选4篇)

保留十二指肠 篇1

Berger于1972年首先做了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 (DPRHP) ,该术式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治疗胰头良性占位的标准术式[1]。目前国内该术式未广泛应用。我院自1998年至2007年3月共成功施行该术式5例,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年龄12~72岁,平均42岁。其中胰头部无功能胰岛细胞瘤3例,胰腺腺鳞癌1例(72岁),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1例。术前影像检查彩超、增强CT及MIR (MRCP) 显示主要病变皆位于胰头部,胆总管均不扩张,除1例胰腺癌患者胰管轻度扩张外,其他患者胰管均不扩张,十二指肠、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上动脉等血管均未受侵犯。术前检查肿瘤系列发现CEA及CA199轻度升高1例(为胰头癌患者),其余肿瘤系列均正常,5例患者血糖均正常,肝功基本正常。

2 手术方法

采取上腹部屋顶样切口,探查证实胰头部病变可切除后,于胰腺下缘显露肠系膜上静脉,沿其轴线或略偏左采用边切边缝推进式方法切断胰腺颈部。胰头向右侧游离时注意保持胰后筋膜的完整,至十二指肠内侧弧形切除胰头(包括肿瘤),酌情保留0.5~1cm的胰腺以避免胰十二指肠血管弓的损伤,缝合十二指肠缘残留胰腺组织。如需彻底切除胰头侧胰腺组织,则须采用胰头部精细解剖法,于胰内段胆管前方精细解剖,注意切勿伤及胰内段胆管后方及两侧,以保护胰后血管弓,尤其是乳头支血管。胰肠吻合1例采用胰管空肠吻合胰残端套入法,4例采用彭式套入捆绑式吻合法,主胰管内放置支架管。胰内段胆总管一般可保留,有1例胰内段胆总管损伤无法修复,切断胆总管行胆肠吻合。术中失血量200~600m L,平均280m L。常规于右肝下及胰周放置烟卷引流及负压球引流。术后密切观察引流量及引流液性状变化,每1~2d查引流液淀粉酶,根据引流情况调整引流管,保证通畅引流,预防胰腺假性囊肿和腹腔脓肿的发生。有3例患者引流放置10~14d, 2例胰漏患者引流放置分别放置30d及58d。

3 结果

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发生胰瘘2例为胰头部良性内分泌肿瘤患者,因十二指肠侧残余胰腺组织略多,1例术后3d后发现引流量增多,查引流液淀粉酶>10000U/L,诊断为胰瘘,每日胰瘘量约40~100m L, 3周时开始逐渐减少,近2个月时引流量减至每日5~10m L左右。另1例患者术后引流量偏多,查引流液淀粉酶>3000U/L,术后1个月减至5m L。1例72岁胰头癌患者术后出现胃瘫,经综合治疗2周后好转并可以进食。其余患者均于术后1周后进流质饮食。5例患者术后出现血糖略升高,10d后复查血糖均恢复正常。术后随访全部病例,未见胰腺假性囊肿形成,未见脂肪泻及糖尿病发生,体重较快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胆道通畅,未见有胆道梗阻发生。

4 讨论

完成DPPHR手术,必须保护好十二指肠、胆总管下端和十二指肠乳头的血供。国内外学者研究,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的血流是双向的,如术中只保留该动脉弓的一侧,并不会引起十二指肠坏死。Vater壶腹和胆总管胰腺内段主要供血动脉位于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乳头动脉是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主要分支,供血Vater壶腹,如损伤,Vater壶腹既会出现缺血,而影响功能。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是胆总管胰腺内段和Vater壶腹主要供血动脉。胰十二指肠血管分支位于胆总管右内侧(9时位),故分离胆总管胰头段时,因严格保护胆总管两侧组织。胰后动脉弓位于胰腺后背膜上,若保留此膜,则不易损伤后动脉弓。约18%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源于发育异常的肝右动脉,走行胆总管后面。在此情况下,行Kocher手术时极易损害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DPRHP有两种方法:Tadaka-Imaizumi法及Berger法[2],关键在于如何预防十二指肠、胰内段胆总管的损伤和缺血。Berger法采取于十二指肠内侧缘保留5~10mm胰腺组织的方法来保护胰十二指肠血管弓;TakadaImaizumi法采取保护胰后筋膜的办法,并一起保存腹膜后血管对十二指肠的血供。Tadaka-Imaizumi法与Berger法相比各有优势。在实践中应将这两种方法相互结合,良性肿瘤略靠近瘤进行,低度恶性肿瘤在保证必须供血的情况下尽量彻底切除胰腺组织。十二指肠缘残留胰腺的减少可减少胰瘘的发生概率。该术式的主要并发症是胰瘘。本组38%发生胰瘘,引流通畅及使用生长抑素是预防及治疗胰瘘的的重要手段。我们通常在十二指肠缘胰腺残端、胰肠吻合口附近放置引流管,并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由于注意了以上治疗,全组2例胰瘘均在3.5个月后愈合,随访中未见胰腺假性囊肿和腹腔脓肿形成。因十二指肠作为“肠胰岛素轴”的中心在血糖调解中的关键作用,保留十二指肠对于减少术后糖尿病的发生意义重大。本组病例无糖尿病发生,相关材料指出Whipple术后糖尿病发病率约21%~42%。本报道全组病例无脂肪泻,体质量均略有增加。与经典的Whipple术及PPPD相比,优点在于保留十二指肠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所受影响均较小,减少了消化道的生理运动功能紊乱。结合文献和我们的临床经验,DPRHP的适应证为: (1) 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和其他局限性良性病变(如胰腺囊肿); (2) 胰头部良性肿瘤,尤其是和主胰管关系密切,无法局部切除者; (3) 部分未侵及十二指肠、有完整包膜的胰头部交界性甚至低度恶性肿瘤。

参考文献

[1]王磊, 赵玉沛, 陈革, 等.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J].临床外科杂志, 2004, 12 (4) :215.

[2]靳永春, 钱俊林.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单纯胰漏的预防体会[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6, 23 (2) :72.

保留十二指肠 篇2

关键词:胰头十二指肠肿瘤,保留幽门术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一直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主要术式,但操作复杂,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近年来,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逐渐受到重视,PPPD较传统PD减少了壶腹区肿瘤近端胃的切除范围,其具有保留胃的储存和消化功能,本文总结20例PPPD的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5~68岁,平均53岁。全组病例均以黄疸入院出现时间7~38d,平均15 d。术后病理汇报均为腺癌。其中胰头癌6例,壶腹癌11例,胆管下段癌3例。胰头肿块3~5 cm,平均4 cm。

1.2方法

术准备因梗阻性黄疸导致肝功不良,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是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术前给维生素K至少超过72 h,麻醉、探查同常规Whipple手术,除探查肿瘤小、范围、有无肝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外,要特别注意切断横结肠系膜前叶后尽量将横结肠系膜向下推移,充分暴露十二指肠降部、下曲、横部及肠系膜上静脉周围淋巴结(14组淋巴结),以明确切除指征及切除方式。正中绕脐切口进腹,确认可切除病例后,游离幽门侧胃大弯血管弓,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起始部游离切断胃网膜右动脉,保留胃右动脉。并注意保护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的血管神经。距幽门2cm处切断十二指肠,在胆囊管汇入口下方切断胆总管。胰颈部切断胰腺残端贯穿缝扎止血。于主胰管空肠内置直径2~3 mm硅胶管,0号线缝一针固定于主胰管上。空肠于十二指肠悬韧带远端切断,游离十二指肠及胰腺钩突后完整切除胰头及病灶。消化道重建均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合吻合,胆管空肠,十二指肠空肠均为端侧吻合。主胰管引流管由空肠侧壁进入,距胰空肠端侧吻合口约15 cm穿出空肠,行空肠壁隧道包埋缝合后,经右腹壁引出体外。术中清扫幽门上下组淋巴结,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干周围淋巴结和神经丛。

2 结果

术后患者无胃排空延迟,胃管放置时间6~8 d,无胰瘘、胆瘘、肠瘘发生,也无消化道出血发生,3例胰床少许积液,经过治疗18~22 d吸收。2例术后返流性胆管炎感上腹部轻度胀痛及消化不良症状,术后5个月症状基本消失。1例术后发热,调整抗生素治疗,7 d后体温正常。全组病例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0例。1年生存17例(85%,17/20),3年生存9例(45%、9/20),5年生存2例(10%,2/20)。

3 讨论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作为壶腹周围癌手术治疗术式选择尚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壶腹周围癌采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式根治的彻底性。其淋巴结的廓清,是根据日本1980和1981年建立的胰腺癌和胆管癌处理规约。手术要廓清到第二站,并强调选择性的廓清到第三站或全部廓清到第三站。本组20例中胰头癌6例,壶腹癌11例,胆管下段癌3例,全组第5、6组淋巴结均无肿大转移。一般情况下保留幽门不影响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根治的彻底性。若胰头肿块较大,侵润到胰腺被膜,甚至侵及十二指肠,幽门上下淋巴结已有肿大转移,这种情况下不应施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易氏等建议在PPPD术中尽量保护胃十二指肠动脉主干、胃网膜右动脉及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起始部,以保障被保留的幽门及十二指肠残端的血供[1]。

该术式保留了胃右动脉,胃小弯胃网膜及神经均完好保留,虽然切断了胃网膜右动脉,但保留了胃大弯血管弓的完整性并保证了幽门的血供和迷走神经分支不受损伤,幽门括约肌的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术后消化功能和胃排空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本组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早、进食早,术后短期即可恢复工作。由于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保留了幽门的完整性和括约肌的功能,碱性胆汁和胰液不返流入胃,不会发生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抗酸能力强,十二指肠与空肠吻合,不会发生吻合口溃疡。

本组病例为防止吻合口漏,在重建消化道时除仔细确切吻合外,我们在胰肠及胆肠吻合时,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合吻合及胆管空肠器件吻合技术胰肠、胆肠重建是降低术后胰瘘、胆瘘的有效措施[2]。于空肠侧壁打孔约3毫米,主胰管引流管由空肠侧壁孔进入,距胰空肠端侧吻合口约15 cm穿出空肠,行空肠壁隧道包埋缝合后,经右腹壁引出体外。先用3个“0”可吸收线于内层将主胰管壁、胰腺、空肠侧壁打孔处缝合4-6针,再于外层将胰腺断端与空肠侧壁浆肌层缝合6-8针,结扎外层后,再结扎内层。胰液被充分引流体外,避免了胰酶活化后对吻合口的破坏性消化作用,减轻了体液潴留对吻合的张力,有效的防止了吻合口漏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易西南,邝满元,张灵芝,等.十二指肠返升动解剖学.解剖学杂志,2004,20:62-64.

保留十二指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4例胆总管下段癌、胰头癌及乏特壶腹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 (64.7%) , 女12例 (35.3%) 。年龄31~82 (47±3.5) 岁, 其中<40岁7例 (20.6%) , 38~60岁17例 (50.0%) , ≥60岁10例 (29.4%) 。患者中仅有上腹及右肩部隐痛不适者7例 (20.6%) , 均无黄疸表现;余27例患者以黄疸为首发症状, 其中黄疸呈无痛性进行性加重16例, 隐性黄疸4例, 伴有进行性右上腹部及脐区疼痛7例。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CT增强扫描, 其中表现为胰头部肿胀10例, 胰腺管扩张24例, 肝内外胆管扩张19例。所有病例术后切除肿瘤标本均送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确诊为:胆总管下段癌7例, 胰头癌16例, 乏特壶腹癌11例。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行开腹手术治疗。患者常规静滴肝素钠术中抗凝 (首剂量为3500U, 维持剂量800U/h) 。按照常规Child术、Whipple术行剖腹探查, 所有操作应按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操作规范进行, 详细内容包括:肿瘤发生部位, 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肿瘤体积, 浸润范围, 有无肠系膜粘连, 有无肝脏转移, 大网膜是否累及;女性患者还应注意盆腔附件与淋巴结情况。手术中尤其要注意清扫淋巴结, 术者需尽可能将横结肠系膜向下方推移, 以充分暴露十二指肠水平部、十二指肠降部、肠系膜上静脉周围淋巴结、肝十二指肠韧带旁淋巴结, 以决定其手术切除范围。术者依照先后顺序分别切除所有相关病灶, 包括:胆囊、胆总管、胃幽门区、胰头及其周围的脂肪组织、纤维结缔组织与所有淋巴结。

将胰头、十二指肠球段 (包括降段) 、胃幽门区掀开往下翻起, 以尽可能地暴露肝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血管, 一并切除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所有软组织 (脂肪组织、纤维结缔组织与淋巴结) , 切除范围应至少达到十二指肠水平部范围。术者根据肿瘤浸润范围来决定是否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或升部, 同时应注意保留屈氏韧带及空肠上段。切除后, 使用闭合器将十二指肠残端吻合, 术者应争取完全切除肠系膜血管根部的脂肪组织、纤维结缔组织与所有淋巴结。参照对于胆总管下段癌、胰头癌及乏特壶腹癌淋巴结清扫的国际标准, 完全清扫肿瘤周围的第一、第二站淋巴结。此外, 术者还应注意清扫胰腺上缘、胰腺下缘、小网膜淋巴结。

当切除肿瘤及周围浸润组织后开始消化道重建, 应注意严格防止吻合口瘘。术者应切开横结肠系膜的无血管区域, 上提近端空场并与胰腺断端做胰肠侧吻合, 将第二层缝合至第一层远端1cm处, 使得第一层吻合口套入;同时, 放置合适直径的硅胶管入胰腺管内以起到支撑的作用。胆道与空肠端侧吻合术应在距离胰肠吻合口约7cm处, 结肠前胃空肠端侧吻合术应在距胆肠吻合口处约50cm处。术者需将空肠与横结肠系膜切口边缘牢固缝合并做好固定, 以防止发生内疝。

术后采用电话随访、查阅病例、家庭随访等方法评估患者预后生存质量。随访时间为3~60个月, 分别统计本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无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麻醉苏醒后返回病房。术后3个月内, 本组34例患者均无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 未见胆瘘、胰瘘。然而, 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如下:发生切口感染4例 (11.8%) , 发生切口疝2例 (5.9%) , 均行二期缝合治愈。随访3~60个月, 本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1年生存人数27例, 生存率79.4%;3年生存人数7例, 生存率20.6%;5年生存人数1例, 生存率2.9%。见表1。

3讨论

伴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不断改进, 其术中并发症、患者病死率亦略有下降, 但其术后并发症仍然较多, 高达40%左右。目前, 临床对胰头癌、乏特壶腹癌等肿瘤性病变治疗广泛采用Child与Whipple手术, 其主要缺点在于患者远期疗效较差。故有学者提出扩大手术切除范围的观点, 例如:Priestley切除术与Frontner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然亦有学者认为扩大切除范围可行性较差, 主要原因在于此类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 患者生存质量较差, 因而提出了缩小手术范围的观点 (保留幽门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 [1]。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扩大术与缩小术各有特色, 外科医师需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 以达到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对于此类患者 (含胰头癌、胆总管下段癌及乏特壶腹癌尚未扩散者) 可首先考虑保留部分十二指肠的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对于全身状态较差、伴有重要功能脏器衰竭等患者尤其适用。

十二指肠降段以下与空肠上段的肠壁黏膜呈环状隆起, 此类黏膜是吸收的重要场所, 约占据整个小肠长度的1/4, 且约50%的小肠吸收面积分布于此部位。当食物残渣由胃排出进入十二指肠末端与空肠上段时, 逾1/2蛋白质被吸收消化。而中晚期壶腹癌、胆管下段癌与胰头癌患者都存在严重的恶病质, 主要包括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摄入与吸收不足。因而, 行Child或Whipple手术患者由于切除了部分空肠上段及十二指肠, 导致患者术后的吸收功能严重受损[2~4]。本组34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保留了空肠及部分十二指肠, 所有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无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麻醉苏醒后返回病房。术后3个月内, 患者均无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 未见胆瘘、胰瘘。查房发现:患者肠道蠕动功能恢复快、进食也早。其主要原因可能为:保留空肠及部分十二指肠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明确减少手术的切除范围, 降低创伤且成功保留空肠的完整性, 大大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减轻了胃肠手术后肠外营养的经济负担与并发症。

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 术者需要完全切除胃十二指肠、屈氏韧带、空肠上段约10cm;其淋巴结的清扫原则是遵照1981年建立的胆管癌与胰腺癌处理规则, 要求术者完全清除第二站淋巴结。其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清扫肿瘤组织周围淋巴结, 以达到完全根治的目的。还包括第14、17组淋巴结 (十二指肠水平段内上方为胰头与肠系膜血管周围) 与13组淋巴结 (十二指肠水平段内上缘后下与胰头后) [5~7]。本组所有病例在完成对胆囊、胃幽门部、十二指肠球部降段、胰头、胆总管病灶切除后, 同时探查十二指肠水平段以下肠管无明显的肿瘤浸润。仅有5例患者肠系膜根部淋巴结部分增大, 屈氏韧带内无明显增大淋巴结。鉴于此, 笔者对此5例患者行十二指肠水平段切除、保留十二指肠升部的手术方案, 并仔细清扫肠系膜根部的脂肪与淋巴结。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 所有淋巴结未见转移癌。根据胰头癌、胆总管下段癌、乏特壶腹癌的血道、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清扫所有淋巴结并作病理检查;结果表明保留部分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屈氏韧带的切除术, 不会影响第14、17组淋巴结的清扫, 术后未发现肿瘤复发[8]。随访3~60个月, 本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患者1年生存率为79.4%, 3年生存率为20.6%, 5年生存率为2.9%。

综上所述, 由于十二指肠水平段与升部距病变部位较远, 一般肿瘤很难浸润, 不会影响第14组淋巴结的清扫。本研究采用保留空肠上段、部分十二指肠与屈氏韧带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肿瘤, 不仅极大减少了医源性组织损伤, 亦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并发症。对全身状态较差、年老体弱伴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尤为适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Xu XF, Li JA, Lou WH.The impact of internal stenting of pancreatojejunostomy on the pancreatic fistula rate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Am Surg, 2014, 80 (2) :215-216.

[2] Binziad S, Salem AA, Amira G, et al.Impact of re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pathological factors on survival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South Asian J Cancer, 2013, 2 (3) :160-168.

[3] Yun S, Choi D.Pancreaticoduod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total gastrectomy for stomach cancers[J].Int Surg, 2014, 99 (1) :71-76.

[4] Aimoto T, Mizutani S, Kawano Y, et al.Left posterior approach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with total mesopancreas excision and circumferential lymphadenectomy around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for pancreatic head carcinoma[J].J Nippon Med Sch, 2013, 80 (6) :438-445.

[5] Turner KM, Majekodunmi K, Manejwala A, et al.Image findings in celiac artery stenosis due to median arcuate ligament compression:a crucial diagnosis when planning fo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J Gastrointest Surg, 2014, 18 (3) :638-640.

[6] Yangimoto H, Satoi S, Yamamoto T, et al.Clinical impact of preoperative cholangitis after biliary drainage in patients who undergo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on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J].Am Surg, 2014, 80 (1) :36-42.

[7] Ansorge C, Nordin JZ, Lundell L, 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abdominal drainage in individual risk assessment of pancreatic fistula follow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Br J Surg, 2014, 101 (2) :100-108.

保留十二指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设为观察组, 另选同期2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组26例患者中男性17例, 女性9例, 年龄为40~79岁, 平均年龄 (56.32±1.21) 岁;对照组26例患者中男性16例, 女性10例, 年龄为41~78岁, 平均年龄 (55.14±1.1) 岁。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经上腹部彩超、CT及MRCP检查诊断为壶腹周围癌[1], 伴有腹痛、发热、黄疸及进行性消瘦等。

1.2 方法:

(1) 对照组行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以切缘阴性 (RO切除) 为目标, 对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肝总动脉及胆总管进行清扫, 切除标本后, 以胰肠、胆肠吻合的顺序重建消化道[2]。 (2) 观察组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于幽门下方2 cm处横断十二指肠、保留胃窦和十二指肠, 其余操作与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同[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手术输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 评估其疗效。

1.4 数据处理:

研究结束后, 将所有的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 录入过程中确保真实客观, 以95%作为可信区,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 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差异, 数据之间具有差异性。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手术输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两组围术期均无死亡病例, 对照组4例出现胆漏, 2例吻合口漏, 1例并发胰漏, 1例腹腔感染, 1例消化道出血;观察组术后无胆汁渗漏、肠漏、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与观察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壶腹周围癌泛指起源于胰腺头颈部, 胆总管末端、Vater壶腹、十二指肠乳头及周围黏膜的恶性肿瘤。其共同特点是:在癌肿较小时即可引起胆总管和主胰管的梗阻, 因此患者黄疸出现早。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 男性居多, 主要表现为黄疸、上腹痛、发热、体质量减轻、肝肿大、胆囊肿大等, 合并胆道感染者可出现高热、寒战、甚至中毒性休克。一旦发现壶腹周围癌, 应立即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而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范围较大, 术后容易引发并发症, 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PPD) 被运用于临床治疗中。PPPD保留了完整的幽门, 不切除胃窦, 对于术后营养恢复具有很大好处。

有文献报道[5], PPPD与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对肿瘤的根治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主要优势是保存胃窦和幽门括约肌的神经支配功能并且保持十二指肠第1段的血运。因而在治疗慢性胰腺炎等良性疾病时, 并不需要解剖和清除肝动脉周围淋巴结, 同时胃右动脉应该保存并保留同胃右动脉伴行的神经纤维。在本文的研究中, 分别采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壶腹周围癌进行治疗, 治疗结果显示, 二种方法的手术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手术输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种手术方法的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

由此可说明,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临床效果虽然与传统手术相当, 但切除范围较小, 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可效果提高治疗质量,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可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设为观察组, 另选同期2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设为对照组, 观察组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对照组行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1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手术输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两组围术期均无死亡病例, 对照组4例出现胆漏, 2例吻合口漏, 1例并发胰漏, 1例腹腔感染, 1例消化道出血;观察组术后无胆汁渗漏、肠漏、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临床效果与传统手术相当, 但术后并发症少, 可提高治疗质量。

关键词: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壶腹周围癌

参考文献

[1]袁伟升, 刘鹏, 陈键锋, 等.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7例疗效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2, 19 (6) :665-667.

[2]范炜, 薛强, 陈圣开, 等.保留幽门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 2015, 44 (2) :226-228.

[3]胡海洋, 王禹, 权成, 等.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4) :958-959.

[4]卡哈尔·吐尔逊, 吴源泉, 王晓嵘, 等.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及胰头癌的Meta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 22 (9) :1114-1121.

上一篇:内幕交易对股市的影响下一篇:超声回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