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国外酒店管理专业知识

2024-09-05

解析国外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共8篇)

解析国外酒店管理专业知识 篇1

解析国外酒店管理专业知识

导读:管理专业主要学习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的基本理论。通常突出技能培训,学习期间往往会接受酒店、宾馆的、客房等岗位的工作技能培训。该专业主要学习现代酒店管理、酒店心理学、旅游学、餐饮服务与管理、菜点与酒水、酒店英语、现代酒店营销、酒店财务管理、会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课程。

在美国,并非每所大学都开始酒店管理硕士课程,很多商学院会把这个专业设置在工商管理学位下,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方向。酒店管理专业 Management和Hospitality Management基本相同,后者比前者的范围更广,囊括了整个旅游接待产业,在美国主要有酒店方向和旅游休闲管理方向。

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硕士项目可以在康奈尔校区和新加坡完成。该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战略思想和定量技能,为学生未来在更高的管理职位做准备。除了课程上的安排,学校还整合众多职业发展机会,使学生有机会和业内专家沟通和交流,从而提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职业网络关系。鉴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要求,在招收学生时格外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学校要求学生有着很好的监督管理技能,并且拥有领导潜力。学校更倾向于招收已经有一年或者更多年相关行业全职工作经验的申请者。

酒店管理专业相比其他行业,是被职场忽略严重的一块。在职业规划中,很多家长和学生,并没有注意到酒店管理专业。确实,酒店行业的收入属于典型的倒金字塔,相比入职薪水可观的金融,财会,计算机等行业,酒店行业的入门薪水恐怕会让很多大学新鲜人望而却步。但是如果能任职著名连锁酒店的部门总监以上的级别,薪资待遇恐怕会让很多其他行业的高管眼红不已。但是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酒店部门总监,不仅仅需要很好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初入行业,职场新鲜人必须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和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即使你是名牌酒店管理大学的毕业生,入职酒店行业,恐怕也是要从小小的餐饮部客户服务人员体验起的。正如著名的酒店行业名言,如果你没有当过服务员,那么你永远都不知道如何管理一个服务员。

酒店网。

解析国外酒店管理专业知识 篇2

美国是世界上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 也是实施知识产权制度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全面加强了对本国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鼓励企业通过创造和利用知识产权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促进了美国企业和跨国知识产权贸易的迅速发展, 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美国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和国际竞争的战略手段。目前, 在世界100家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中和100个品牌价值最高的企业中, 美国企业都占到半数以上。

美国多数企业将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看作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企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决策层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企业把专利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的核心, 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企业在高度重视研究开发的同时, 不仅高度重视专利权的获取, 而且特别重视海外专利权的获取。许多企业目前已经不只是为已经研究开发的技术申请专利, 而且利用专利手段在新技术领域进行圈地运动, 以形成大批所谓战略性专利, 建立以专利为基础的垄断格局。美国企业不仅重视国内专利权的保护, 而且十分重视其专利权在国外的保护问题。

例如, 美国IBM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 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 IBM第15次荣获美国专利排行榜首席位置。IBM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及其相关策略非常具有系统性。

集中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IBM设有知识产权管理总部, 负责公司所有的知识产权管理事务。知识产权管理总部内设两大部:法务部和专利部。法务部负责相关法律事务, 专利部负责专利事务。专利部下设五个技术领域, 每一个领域由一名专利律师担任专利经理。总部管辖世界各地子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各子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除依隶属关系向主管做业务报告外, 也受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总部极强的功能性指导, 依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总部的统一政策来运作。公司与子公司签有综合技术协助协议, 公司将研究开发费用预付给子公司, 开发部门员工所完成的发明、著作及其他成果的知识产权均归属于公司所有, 由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总部统筹管理, 并授权各子公司使用, 因此各子公司也能使用到其他子公司的知识产权。当子公司涉及知识产权纠纷时, 公司出资协助子公司维护知识产权利益。同时, 员工和公司之间要签署一份有关信息、发明及著作物的同意书, 其中规定, 只要员工是从IBM内部取得若干机密信息或是从以前员工完成的发明、著作等创作物中撷取若干信息来完成IBM有关研究开发项目的成果, 以及其因执行职务或为公司业务而产生的成果, 都应该将这些成果的知识产权移转给公司。

IBM公司和美国的医学教研机构合作, 将Cell应用于医学成像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责。IBM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主要包括: (1) 申请专利。一般来说, 有关专利的申请, 都是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专利律师以及专利代理人来提出, 发明人只要简单地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专利律师说明其发明即可。 (2) 寻找合适的发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常常与研究开发部门的经理人员、技术人员密切合作, 一方面向其灌输知识产权的观念, 另一方面从中发掘优良的发明。 (3) 授权契约的谈判。I BM在调查其有关产品的知识产权时, 同时也监视别人的产品有无侵害IBM的知识产权, 然后再促成他人与之订立授权契约。因此, 拟定授权契约的谈判策略也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重要使命之一。 (4) 有关知识产权条款审核。I BM与其他公司所签订的开发契约、买卖契约、委托制造契约、合并契约等有关知识产权的条款 (例如知识产权的归属、机密信息的取得等) 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审核。

发明创造的激励机制。IBM公司为激励公司员工进行发明创造, 设立了累积计分制的奖励方法, 即对申请专利的发明人给予计分, 1项专利为3点, 同时可获1200美元奖励;点数累计达12点, 再加1200美元奖励。发明人若是第一次申请即获得专利, 即可获首次申请奖, 奖金为1500美元。此外, 公司每年举办一次盛大的科技发明奖颁奖仪式, 100名获奖员工将分享300万美元的奖金。I BM总裁亲自颁奖, 在精神和物质上鼓励发明者。仪式后, 发明者可以度假3至4天, 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

知识产权信息和管理战略的网络系统化。据IBM与网络投资公司 (ICG) 合作成立的DELPHION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 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和知识, 仅有12%在需要时可以很容易地得到;46%的信息则以纸张和电子文件的形式存在, 虽然在理论上很容易实现共享, 但由于数据格式不兼容, 或纸张文件和电子文件转换困难, 难以做到真正的信息交流;此外剩余的42%的信息则存在于员工的大脑之中。基于这个原因, IBM公司建立了知识产权网络系统 (IPN) , 以加强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当I BM的研发人员或普通员工有了创新构思或研究成果时, 他们就可以及时通过知识产权网络系统将它们报告给公司。公司的专门委员会通过评估, 决定如何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这样, I BM就可以实现对创新信息及时、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目前, DELPHION公司可以为IBM和其他公司提供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信息检索、考察、分析、跟踪等各种服务。通过DELPHION可检索到包括美国专利申请、美国专利许可、欧洲专利申请、欧洲专利许可、日本专利索引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PTC出版物等大量的专利信息情报。与此同时, 还为IBM提供知识产权战略的系统智能分析, 帮助IBM把从发明的提出到实现专利申请的管理过程缩短到3个月 (一般企业为1年) , 使专利实施率达到30% (一般企业为20%) 。DELPHION公司的智能系统不仅帮助IBM实现了高效率的知识产权管理, 而且通过为其他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资产经营的策略咨询和管理软件获得大量收入。

商业秘密的保护与管理。IBM将商业秘密分为绝密、限阅、机密、仅内部使用等四个等级来管理。比如, 对外公开时, 前三个等级的资料必须得到特定人员的同意;复印资料时, 前两个等级的资料只有原制作单位才能复印;传送资料时, 前两个等级的资料必须转成密码才可传送。为了保证这些规定的执行, 公司设有自我检查制度, 随时实施内部检查并指导员工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如果接受他人的商业秘密资料, 也要得到特定人员的同意, 接受商业秘密资料的有关条件, 则必须得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同意。

早在1998年, 日本特许厅 (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的专门机构) 就成立了执法事务局, 实施反假冒和侵权措施, 并为日本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2003年, 为了打击海外侵权行为, 日本特许厅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中心, 为日本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咨询和维权服务。2002年, 日本政府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口号, 并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 其主要内容是:推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知识产权的应用;充实人才基础。同年颁布了《知识产权基本法》, 确立关于知识产权创造周期 (创造、保护、应用) 活力的国家理念。2003年, 成立了以首相为部长的知识产权战略本部, 制定了关于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及应用的计划共270项。2004年制定了国家实施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措施, 颁布了知识产权推进计划共404项, 修订了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同年制定了知识产权的五大政策:大幅度提高发明专利研究开发效率;推动世界发明专利制度的实现和反假冒产品对策的国际合作;通过知识产权活跃区域经济的发展;消除知识产权鸿沟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战略领域的差距) ;实施促进个性竞争的知识产权政策 (品牌的确立和造型设计的战略应用) 。

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非常强, 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日本企业已经形成了以专利文化为基础, 融技术发展战略、信息战略、组织管理战略、知识资产经营战略、国际化发展战略、诉讼和风险管理战略为一体的综合动态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体系。例如, 日立公司早在创立的第二年就设有专利室, 之后又建立了知识产权本部。目前, 知识产权本部共有正式人员310名, 其中170名为具有技术背景的人员, 其他则为法律人员 (包括22名专利代理人) 和行政业务人员。知识产权本部直接隶属于社长之下, 是社长的幕僚单位。日立研究所驻有知识产权本部的人员88名, 其中, 有5人负责专利情报的搜集, 23人负责业务管理, 1人负责专利办公自动化, 其他人则负责工厂和知识产权本部间有关专利管理的业务。

日本企业普遍通过制度确定知识产权归属。日立公司规定, 员工的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 权利均归公司所有, 业务外发明也须向公司报告。如员工在职期间实质完成职务发明而在离职一年内取得专利者, 亦应通知日立公司, 由日立公司决定要或不要该专利。

日本企业普遍建立了员工发明奖励制度。日立公司规定:凡申请专利、获准专利、实施专利均给予一定数额的奖金, 而且只要专利存在或被使用一天, 完成该发明的员工不论离职或死亡, 公司仍然颁发该项奖金。

日本企业普遍建立内部专利的申请、复核制度。日立员工提出专利申请的风气很盛, 曾有一年创出22000件的纪录, 最近几年平均每个月要筛选500件专利申请案, 以决定何者可以向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每年日立公司花在专利上的钱, 包括人员费用在内, 大约是12亿日元。不过, 日立公司每年平均获准专利l000件, 而17年来的专利已经为公司带来240亿日元的收入。日本跨国公司普遍建立了专利定时复核制度, 对现实价值很低的专利就不再付专利费。例如, 日立公司每年都要求工厂彻底评估专利究竟还有没有维持的必要, 若无必要就不再付专利费。

日本企业普遍注重知识产权的运用。如, 日立公司对专利转让和许可谈判非常重视, 每次谈判, 日立公司都会由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律师、专利代理人和知识产权本部负责专利沟通管理的业务人员组成的最佳阵容出席。日立公司对知识产权纠纷主要委托专利律师事务所去处理。

日本跨国公司非常重视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如, 日立公司经常不定期在公司内部开课, 供知识产权人员进修。课程内容包括商标、有关软件的专利保护、案例研究、著作权、技术契约、专利情报、专利战略等。对有意考取专利代理人的知识产权人员, 公司还提供半年到一年不等的时间让投考者准备考试, 惟一的要求是考上的专利代理人员以后仍在日立公司服务。日立公司还经常针对不同阶层的员工施以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教育, 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法基础课程、知识产权法律和案例解说以及一般的管理课程等。

德国具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不仅包括《专利法》、《外观设计法》、《实用新型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雇员发明法》等, 而且包括欧盟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知识产权的主要条约和协议。德国十分注重根据本国的发展需求和企业特点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 对本国的强势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对弱势领域暂缓给予知识产权保护。例如, 德国有世界一流的制药企业, 于是对药品的专利保护期限延长至25年;德国的软件业与美国的差距较大, 因而至今对计算机程序不给予专利保护。德国知识产权司法制度力求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大化、高效化和便利化。如德国专利诉讼的审判效率极高, 为企业维护专利权、及时制止侵权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司法保障。在德国, 宣告专利无效诉讼案件和侵犯专利权诉讼案件由不同法院分别管辖, 宣告专利无效诉讼案件由设在慕尼黑的联邦专利法院管辖, 而侵犯专利权诉讼案件由德国12个州法院管辖;当被告向联邦专利法院提起宣告专利无效诉讼后, 州法院的侵犯专利权诉讼并不当然中止;侵犯专利权诉讼与侵权赔偿诉讼分开, 如州法院判决构成侵权, 赔偿数额则由原被告双方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的, 当事人应当就赔偿数额另案起诉。德国政府十分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资金投入。德国每年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创新上的投入都是全世界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突出表现在对大学、政府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以及企业重大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发展予以支持。例如, 德国政府每年拨付JULICH研究中心的预算达上亿欧元。德国政府为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创新, 建立了一系列鼓励发明人设立公司、促进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制度, 并在税收方面给予很多优惠政策。

德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组织体系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由企业法律部管理知识产权, 第二种由公司研发部门负责管理知识产权, 第三种由公司法律部和研发部共同管理知识产权。这三种模式虽各具特色, 但总体来说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 知识产权组织体系趋于集中统一。这种集中管理的组织体系, 有利于德国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在世界各地得以统一实施, 有利于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也有利于避免重复研发、重复注册商标。第二, 知识产权组织体系的配置注重发挥法律部门的作用。德国大企业的知识产权机构均配备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法律人员, 中小型企业一般也都有专门的律师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服务。

德国企业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并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制定了明确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指导方针。德国企业注重落实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责, 通过设立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实现数据沟通和信息共享, 知识产权管理、研发、生产、销售和法律部门之间经常沟通交流, 避免重复研究, 形成了内部高效的沟通渠道。德国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的合作, 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应用及产业化和市场化。对于科研机构取得专利的技术成果, 凡具有市场潜在价值的, 企业就果断向科研机构购买专利技术或专利许可, 尽快将专利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德国企业形成了科学的知识产权申请评估体系。在一项研究成果申请专利之前, 企业要先进行价值评估, 然后决定该成果是申请专利还是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对于具有巨大价值或者涉及企业核心利益且技术公开后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掌握而又难以维权的发明创造, 德国企业一般选择将其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对于难以有效保密的发明创造, 德国企业则选择及时申请专利。

几点启示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服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需要政府提供优质的相关服务。为使本国申请人更快捷地获得海外专利授权, 更有效地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日本专利局和美国专利商标局已经启动了“专利审查高速公路”项目, 该项目是美国专利商标局“21世纪战略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欧洲专利局也提出了降低专利成本和加强中小企业服务的战略重点。由此可见, 如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已经成为美、日、欧知识产权发展的中心环节。我国政府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 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主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使企业更快捷地获得授权;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和咨询服务, 帮助企业进行海外侵权调查;完善知识产权立法, 适时调整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企业应对知识产权实施战略管理。知识产权的战略管理不仅是所有权的管理, 还应该是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的管理。因而知识产权的战略管理必须与宏观的战略决策和企业的总体目标相结合, 从而有效地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应该是一个使专利、商标、版权和技术秘密价值最大化的战略过程。

企业应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 企业应设立适合自身需要的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引进和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专门人才。企业在利用法律保护自有知识产权的同时, 也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应与其他部门协调运作。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信息交流非常重要, 从投入研发到成果问世, 以及处理知识产权纠纷, 都有赖于部门之间各司其职、交流合作, 形成一整条流畅的企业运营链。在研发初期,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就要对技术人员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要求, 让他们注意哪些领域可以获得知识产权, 技术人员也要向知识产权部门提供技术背景及来源。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转让交易时, 知识产权部门与研发人员应共同讨论转让方式和费用问题。研发部门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不仅有利于对研究成果的及时保护, 而且通过知识产权部门对知识产权文献等情报的分析, 可以指导研发部门的工作, 节省研发时间和费用。市场部门应及时将产品的市场状况、产品的销售情况、产品的侵权和被侵权情况反馈给知识产权部门, 以便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 更好地指导研发工作的开展。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工作。知识产权信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 企业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工作, 有效利用知识产权信息, 及时把握国内外市场及竞争对手的动态, 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有效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工作。

解析国外酒店管理专业知识 篇3

每逢春季,迈阿密都会迎来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主要来自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省以及欧洲等国家)。由于受到欧洲美食的历史文化影响,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省,美国东北部等地,尤其是新英格兰地区葡萄酒的销量一直居高不下。正因如此,Southern Wine&spirits of America公司选择在旅游旺季,举办一场与酒相关的主题活动。借助迈阿密独特的旅游市场环境将公司旗下的酒品进行推广,并使其进入美国餐饮市场。

Southern Wine&spirits of America公司最终选择Chaplin学院来筹办该项活动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地理位置优势。学院坐落在美丽的比斯坎湾,距迈阿密市区以及迈阿密国际机场和劳德代尔堡国际机场仅20分钟左右的车程;第二,学校资源优势。Chaplin学院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学生及校友会资源,除了具有专业会展策划知识的学生为活动做前期筹备工作和在活动期间免费为活动提供专业一流的服务之外,还能为活动提供免费的演示厨房。活动的主题是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美食美酒文化来营销Southern Wine&Spirits of America公司旗下的酒品,为酒商寻求更多的零售商以及餐饮供货商。活动当日学校会邀请迈阿密当地著名的厨师和Chaplin学院烹饪课的学生一起现场制作美食与各类葡萄美酒相配,以供来宾品尝。

由于活动连续几届的成功举办,美食配美酒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葡萄酒商家,也引起了美国著名酒水杂志《WINE SPECTATOR》的高度关注(《WINE SPECTATOR》杂志有大约300万左右的读者),杂志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活动塑造形象与品牌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经过学校不断地努力,活动也吸引了来迈阿密旅游度假的游客关注。随着越来越多的酒店、旅游企业及餐饮集团的参与,在Lee Brian Sehrager(职位名称:director of Special,Events and Media Relations at Southem Wine&Spirits of America)的建议下,Chaplin学院与迈阿密市政厅协商,最后决定将活动移址于迈阿密久负盛名的“迈阿密南海岸沙滩”(South Beach),并更名为南海岸美食和美酒文化交流节(英文名称为The South Beach Wine and Food Festival)。

南海岸沙滩是阳光之州佛罗里达州最有名的海滩之一,这里的细沙和蔚蓝的海水让人感觉到独特的魅力,漫步在南海岸的海边公路上,可以看到时尚高挑的时装模特、崭露头角的电影明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打扮入时的当地人。选择在南海岸沙滩举办,不仅是因为这里有色彩装饰极具艺术风格的路边咖啡店、新潮的夜店、奢侈的商铺和顶级的酒店,还因为置身于此,更能感受到厚重的加勒比和南美文化。

2002年春天,在金色的南海岸沙滩上,Chaplin学院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南海岸美食和美酒文化交流节,活动内容包括晚餐系列赏味、酒水研讨会、葡萄酒品味大赛、以及葡萄酒现场拍卖会(参与对象:series of dinners,seminars,a Grand Tasting Village and live Auction)等。此次活动邀请了美国各地著名的厨师和世界各地葡萄酒生产商参加,吸引了近7000名客人参与,随着参加人数不断地增加,活动引起了美国国家媒体的关注。截至2006年,活动已经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最大的美食美酒节之一。2007年,学校与美国著名媒体——美食频道(FOOD NETWORK)成为合作伙伴,并将活动更名为南海岸的食物链美食美酒文化交流节(英文译为The Food Network South Beach Wine and Food Festival),活动定于每年2月在迈阿密的南海岸沙滩上举办,为期4天。由于媒体的加入,活动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直至2011年,活动已经吸引了近55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参加。

2012年,第十一届南海岸的食物链(美食美酒节)即将拉开序幕,Chaplin学院的全体学生已经蓄势待发,迎接四面八方游客的到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The Food Network South Beach Wine and Food Festival是美国目前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展会活动最成功的一个案例。选择与学校共同筹办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多赢方式,对企业来说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对学校来说,不仅能为酒店、旅游管理、烹饪和会展的专业的学生提供非常不错的实践平台,还能实时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对当地政府来说,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宣传城市的文化和旅游,更重要的是,能带动整个城市酒店、旅游及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实现了与实践结合,活动的成功值得中国的会展院校参考。

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真题解析 篇4

北京电影学院制片管理系文艺常识真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5分。请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1.《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离骚》的作者是屈原。

2.悲剧作品《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古希腊早期喜剧的代表作家阿里斯托芬素有“喜剧之父 ”之称;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雨果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3.艺术的七大门类分别为 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美术、雕塑、电影。

4.美术作品《拾穗者》是法国19世纪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我国西安附近出土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奇迹”;话剧《茶馆》的作者是著名戏剧家老舍;雕塑作品《地狱之门》的作者是罗丹。

5.电影诞生于 1895年的法国巴黎,发明人是卢米埃尔兄弟;有声电影的出现是1927年;彩色电影的诞生是1935年。

6.我国国歌又名《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由 聂耳 作曲。

7.艺术的三大作用是 再现生活 ;说明生活;对生活下判断。

8.中国电影《红色娘子军》的导演是谢晋;电影《英雄》的导演是张艺谋,日本电影《罗生门》的导演是黑泽明。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0分。请将答案直接写在此试卷上。)

1.新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C)。

A.《中华儿女》 B.《钢铁战士》 C.《桥》 D.《八女投江》

2.中国古代作品《道德经》的作者是(A)。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墨子

3.《诗学》的作者是(A)。

A.亚里士多德 B.柴科夫斯基 C.莱辛 D.莎士比亚

4.《义勇军进行曲》曾出自于我国三十年代的影片(C)。

A.《大路》 B.《渔光曲》 C.《风云儿女》 D.《桃李劫》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B)。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D)。

A.诺曼底战役B.敦刻尔克战役C.珍珠港事变D.斯大林格勒战役

7.世界电影史中,50年代末的电影“新浪潮”运动缘起在(B)。

A.意大利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8.《史记》的作者是(A)。

A.司马迁 B.司马光 C.老子 D.孔子

9.《生活与美学》的作者是(C)。

A.马赞 B.塞尚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爱因汉姆

10.影片《林家铺子》的导演是著名电影导演(A)。

A.水华 B.汤晓丹 C.崔嵬 D.郑君里

三、名词解释

1.艺术技巧:是作家、艺术家提炼素材,揭示题材意义,安排作品结构,运用语言、线条、色彩、体积、音响等材料塑造形象、进行艺术传达的手段和能力,是艺术作品内容得以有效表现、作品艺术性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

2.电影时空的特殊性:电影是一种时间艺术,又是一种空间艺术。电影作为时空艺术区别于单纯的时间艺术,也区别于单纯的空间艺术,而且还区别于其他时空综合艺术,其关键在于它的特殊时空综合性,即它是一种一维时间二维空间的特殊三维艺术。

3.细节: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4.漫画:以简练的手法直接表露事物的本质、特征的绘画,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习惯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和形式,有较强的讽刺、歌颂、抒情、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并善于表达世事人情的看法,尤以讽刺与幽默见长。

5.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或有代表性的音乐(不包括民间音乐)。

四、简答题

1.简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答: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

(1)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能从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

(2)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3)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

(4)艺术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

2.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你认为目前存在什么样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

答:主要问题:

(1)选材上存在刻板、符号化、模式化、个人倾向严重,与观众欣赏角度脱离等诸多问题。(存在着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问题,把主旋律理解得很狭隘,将主旋律题材化,认为只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英模题材、国家重点工程题材才是主旋律,还有把主旋律与多样化对立起来,把主旋律与作品的群众性、普及性割裂开来,认为主旋律作品不需要市场检验,导致一些作品根本没有可看性。)

(2)发行渠道的闭塞导致无法完成产业化经营,既无足够的回报,则难有更多资本投入以支持创作。

(3)缺乏精品意识,创作方向缺少竞争力。难有突破,少有创新。

(4)评奖机制欠佳,既无由国际影响力的奖项,又无有观众基础的、符合观众心理的权威。

3.电影剧作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关系?

答:(1)情节的发展,是由于人物的行动而产生的。情节就是描写人对于事所采取的行动;在事件中由于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不同或某一部分相同,于是在行动中间,有的人互相联系起来了。有的人却互相矛盾冲突起来,这就使事件不断演化(也就是情节不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情节的发展是由于人的行动而来的,人的行动又是根据它的性格而产生的,所以,情节的发展就服从于人物的性格来发展,它不可能是脱离了人物性格,凭空而来的。

(2)人物的形象,通过情节来刻画出来的。因为,要看出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人,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性格(思想、感情„„)就只有从他在对事对人上,究竟抱着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看得出来。描写这些人物在对事对人上的态度和行动,就正是情节的任务。情节如果不负起这个任务,就不会有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显而易见的。由此看来,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发展的描写,实际上是同一东西,它们之间是相因为用,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情节如果不根据人物性格而凭空去发展,它就一定不会是“合情合理”的;情节的发展不合情理(因为它脱离了人物性格凭空去发展),也就不会有突出的、深刻的形象。

4.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有哪三个特点?

(1)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体面貌和逻辑;

(2)注意典型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3)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5.你对中国电视剧的现状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想法?

答:(1)中国电视剧消费量巨大,发展空间广阔,制作力量规模庞大。有着覆盖面积庞大的放映播放网络支持。同样,也存在市场局面混乱,缺乏规范;制作队伍素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名品精品少,缺乏宣传且没有足够获取回报;发行网络、制作设施设备存在浪费。(2)市场缺乏有效的政策法规、监督管理队伍和办法;缺乏行之有效的准入机制和人才等级评定制度;缺乏产业式的制作发行意识和专业知识、精品意识;投资方、制作团队短视行为普遍;重复投资等历史遗留问题严重。

(3)充分利用中国电视剧市场巨大的消费空间;规范电视剧市场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选用机制,提高电视剧的制作质量,多出精品名品;完善宣传和发行渠道,使其能获取较好的回报,从而带动区域发展;充分利用资源,杜绝重复性投资,消除投资方、制作团队的短视行为,节省资源;多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五、简述题

中国主旋律电影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主观题部分无标准答案,鼓励考生各抒己见,勇于创新。答案仅供参考。

解决方法:

(1)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解放思想。

(2)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理顺产业发展机制。(要切实完成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遵循电影产业规律,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大力进行市场营销,努力扩大市场份额,规范电影市场秩序,学习借鉴民营机构在宣传发行上的成功经验,使优秀国产影片赢得市场,占领市场。)

(3)需要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大胆创新。(要突破固有创作模式,精心锤炼情节、人物,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力争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结合起来。)

考研专业课 管理学热点解析 篇5

一、管理者的定义

管理者在企业重点额定位一般是,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他的工作不是取得个人成就,而是帮助他人完成任务。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个人,还可能包含协调一个团队的活动。现代观点强调管理者必须对组织负责,而不仅仅是权力。因此,管理者必然是对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能够实质性的影响该组织经营及达成成果的能力者。 考研 教育网

二、组织层次

根据一般企业结构,管理者往往被划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是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即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这样的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也可以称为区域经理,部门经理或工长;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管理者,他们可能具有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或者事业部经理的头衔;高层管理者,处于或接近组织顶层,他们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的责任,他们的典型头衔通常是执行副总裁、总裁、管理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或者董事会主席。

三、效率与效果的关系

在经济学中我们这样讲: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但在管理学中,效率往往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出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是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当局不能只是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关注效果,还要尽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虽然有效果但却是低效率的。

四、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

明茨伯格研究了管理者从事的工作,得出结论:管理者做什么可以通过考察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10种不同但高度相关的角色来恰当地描述。即所谓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明茨伯格的10种管理行为可以被进一步组合为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 人际关系:

(1)挂名首脑:象征性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迎接来访者;签署法律文件。

(2)领导者:负责激励下属;承担人员配备、培训以及有关的职责实际上从事所有的有下级参与的活动。

(3)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关系和消息来源,从中得到帮助和信息发感谢信;从事外部委员会的工作;从事其他有外部人员参加的活动。

◆ 信息传递

(4)监听者:寻求和获取各种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以便透彻地理解组织与环境阅读期刊和报告;与有关人员保持私人接触。

(5)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举行信息交流会;用打电话的方式转达信息。

(6)发言人:向外界发布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召开董事会;向媒体发布信息。

◆ 决策制定

(7)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组织战略制定和检查会议,以开发新项目。

(8)混乱驾驭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取纠正行动组织应对混乱和危机的战略制定和检查会议。

(9)资源分配者: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制定和批准所有有关的组织决策调度、授权、开展预算活动,安排下级的工作。

(10)谈判者:在主要的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参加与工会的合同谈判。

◆ 人际关系角色:指涉及人与人(下级和组织外的人)的关系以及其他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性职责的角色。

◆ 信息传递角色:涉及接受、收集和传播信息。

◆ 决策制定角色:作出抉择的活动。

五、管理技能

管理技能有很多,但重点需要了解的属下面的几种:

1、技术技能:是指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这些技能更重要,因为他们通常管理的是使用工具和技术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雇员。

2、人际技能:包括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能力――的重要性。由于管理者直接与人打交道,因此在所有级别的管理工作中,这些技能都至关重要。

3、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技能。运用这种技能,管理者必须能够将组织看做一个整体,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这种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4、其他重要的管理技能

(1)概念技能:利用信息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识别创新的机会;界定问题范围并实施解决方案;从大量数据中筛选重要信息;掌握技术在商业上的运用;掌握组织运营模式。

(2)沟通技能:将构思表述为语言,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同事、下属之间的信任;倾听并提出问题;表现技能:口头方式;表现技能:书面或图示方式。

(3)效果技能:为企业使命或部门目标做出贡献;关注顾客;多任务:同时进行多项工作;谈判技能;项目管理;检查工作并实施改进;设定和维持内外的行为准则;赋予受关注的事物和特殊活动优先权。

(4)人际技能:指导技能;多样化技能:在不同的文化中与不同的人一起工作;组织内部网络化;组织外部网络化;在团队中工作:合作与承诺。

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类较强的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还有很多,以上部分是考生必须要牢记的考点,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解析国外酒店管理专业知识 篇6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经济的迅猛发展,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建立一套完善的工程造价咨询体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需要利用多种资源的优势整合,共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学习型企业建立,是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关键词: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分析;思考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使企业必须加强自身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才战略制定以及人才培养,以获得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能够实现可循环利用,其价值随着企业发展呈现出上升态势。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本身具备的较强技术性需要从更加长远的角度考虑人才培养战略,从而系统化、科学化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一、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白辨析

(一)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特点

1.业务流程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发展需要以团队作为基础,以项目作为主体,同时以业务流程为基本导向。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造价咨询所涉及的种类与学科极为广泛,并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咨询过程中受到市场环境影响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预测性。这就需要业务流程具有灵活性与快捷性,并且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弹性[1]。

2.组织结构

从大多数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组织结构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采用了扁平化以及矩阵式项目制结构的组织结构模式,这样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具有更强的知识流程速度。同时,企业员工具备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能够通过广泛的是实践,在最短的时间内是能力、知识以及经验得到快速增加。但是,也带来一种弊端:较大的人员流动性以及知识大量流失等诸多问题。

3.知识内容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业务主要以造价工程师的智力活动为中心,所涉及的专业广、知识含量大以及具有加强的灵活性。智力活动目的或者说是业务目标主要是为了帮助客户在工程建设成本、项目质量以及施工周期等方面提供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的咨询,以提升工程本身的质量与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因此,工程咨询服务的质量高低受工程造价工程师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以及经验等隐性知识存在巨大相关性。

(二)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知识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管理理解偏差

部分企业对于知识管理认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将知识简单归类为数据、信息等,针对于知识管理认为是对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对于知识管理的内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更无法认识到知识管理对于企业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2]。知识管理理解与认知上的偏差是其在企业推行面临的关键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系到知识管理能否在企业中深入推行。

2.知识管理能力不足

有很多企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知识管理系统的操作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普通管理人员受自身水平限制,造成了企业在知识管理上整体水平不足。另外,知识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坚实的软环境,但很多企业的员工无法理解,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抵触情绪,造成了知识管理难以实施。

3.知识管理应用水平不高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将知识管理系统作为一种孤立的管理系统,并未将其与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相联系,缺乏了业务流程、文化以及物质资源等因素在系统中的结合,降低了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3]。同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能够通过知识管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状况是比较少的,大多数企业在知识管理的应用上并不高,更无法发挥出知识管理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积极作用。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业务流程控制,将知识管理融入其中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知识管理关键点在于对业务流程的科学掌控。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中所存在的各种造价服务知识,进而展开对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市场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分析,进而实现工程造价咨询。因此,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在实际的知识管理过程中,加强对业务流程的科学管理,利用知识管理中的既有资源,合理调整咨询过程中所发生的偏差,使业务流程更具灵活性与科学性,进而最大限度的避免咨询差错,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4]。另外,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业务流程是知识管理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处理,从而完善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结构性。

(二)加强知识管理流程规范建设,有效将其与业务流程相结合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环境,通过对数据以及信息进行科学转化,从而形成有利于业务发展的知识。因此,在业务运作过程中,需要对知识管理的流程进行科学解构,分析其运行原理,从而与业务流程相结合,实现对造价的有效控制。在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通常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可预测性等特点。解决问题的发放就是通过对知识的借鉴与创新,是知识管理系统运作的过程。因此,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要加强对知识管理运作过程的控制,通过积极开发、合理运用,从而实现为企业业务流程服务的功能,实现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建立健全知识管理评价体系,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重要指标

任何企业的管理行为都应该受到监督,从而有效规范企业行为,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同样,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知识管理同样要受到监督。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积极发挥其效能,利用其监督职能实现对知识管理的有效监督。企业在知识管理执行一定阶段后,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人才培养等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成立专门评测小组,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从而分析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大小,进而依据评测结果,对知识管理活动进行科学调整。

(四)加强知识管理系统与人员之间的协调度,提升员工对系统的认可度

企业管理人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企业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水平,增强员工的知识管理意识,为知识管理的运行提供合适的运行环境。企业可以积极组织各种宣传培训会,为员工展示知识管理的有效执行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以及对于企业员工在个人收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升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可度。

结语: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发展的前提。通过对知识管理的应用,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利用知识管理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措施,积极推动知识管理在也中的有效实施,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解析国外酒店管理专业知识 篇7

1 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 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研究日益增多。2006年, 汪歙萍等申请研究“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工作调查”课题, 它从上海高校学生可雇用性能力、职业成熟、就业的法制环境、用人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入手, 分析了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的影响因素, 提出了从加强法制建设、督促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评估、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高等教育改革机制等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的对策。2007年, 李卫东利用西安市5所高校本科毕业生“阶层背景与本科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调查数据, 对本科毕业生的毕业意向做了影响因素分析。2010年, 马洪亮和王静选取上海政法学院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 从自我认知、课程认知、职业认知、职业规划意识、信息获取课程体系五个维度来考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以及在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选择中的作用[2]。2011年, 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胡玉东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 就现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根据该课程特征及课程定位, 提出创建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教学改革等建议和对策。

1.2 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在我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内容偏重于就业技巧的指导, 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把职业发展教育理解为就业指导, 目的是为了提高就业率, 在毕业生中突击进行, 低年级的学生得不到职业发展的教育[3]。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大多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 就业指导只是他们的“兼职”, 就算是专业授课教师进行职业教育, 他们也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或经验, 与企业实际联系少, 难以现身说“法”, 说教大于实践, 无法给学生全面的职业发展教育。

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单一, 多以课堂教学为主, 缺少模拟互动及社会实践环节。多数高校以讲座、选修课的形式主要针对大四学生开展就业指导, 覆盖面有限, 缺少针对个体特征的咨询和指导[3]。就盐城工学院实际情况来说, 所能提供的校企合作企业较少, 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 大部分校企合作都是学校牵头, 而企业则是被动甚至是消极的态度。学生在企业的许多实习更像“走过场”, 而不能通过实习了解企业在人才上具体的需要。

以盐城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 在2013年人才培养计划里只有一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素质拓展课程, 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认识主要通过认识实习、工程实践以及一系列的课程设计, 其他没有任何关于职业发展方面的专门性的指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没有计划可言, 找工作时经常出现“来一个单位, 投一份简历”的状况, 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工作时有“要我, 我就去;辛苦, 我就跑”的现象。这些都是目前大学对职业发展的盲目导致的, 也说明我国在职业教育上存在很大的欠缺。

2 国外职业教育模式

2.1 美国职业教育

“以学生为根本、实现终身教育”是美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美国的职业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建立职业教育基础;初中阶段, 学校开始开设汽车、电子、制图等课程, 为学生未来职业选择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高中阶段,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关选修课程, 另外还可以参加专题制作竞赛;接下来, 就是到高等教育层次的社区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继续学习。在美国的职业教育过程中, 社区学院是职业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社区学院与四年制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学分互认、专业对接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实现了职业教育到大学的一体化。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 (AACC) 提供的数据, 美国的社区学院一共有1 171所, 在校生达到1 100万人, 约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46%, 同时约59%的社区大学生升到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2.2 德国职业教育

“双元制”培养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特色, 即大学理论知识与企业职业技能学习双轨并行[4]。“双元制”的学生大都有两重身份, 他们既是企业员工也是学生, 除了在学校学习, 他们有一半的时间参加实践。实践学习过程中, 有专门实践指导教师全程指导, 包括每个环节工序的实训, 也包括企业管理实践[4]。“双元制”的教师也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大学理论教师, 他们不仅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也需要到企业调查研究和学习, 熟悉行业需求;另一种是企业实践教师, 他们是行业专家, 但也需要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在“双元制”模式下, 企业向主管部门提出校企合作的申请, 通过专门机构审核, 符合相关要求, 才能得到合作资格, 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和实习岗位, 企业员工自主申请实践教师, 理论与实践能很好结合。学生在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的指导下, 不仅学会各项专业技能, 而且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3 日本职业教育

日本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产学结合。产学结合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5]。企业经常聘请专业领域的教授作为企业技术顾问或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还对学校的科研项目进行资助。另一方面, 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对口人才, 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指导, 并接受企业科研委托项目, 双方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方面进行双向交流[6], 既确保了企业在职人员素质的提高, 又增强了教师的实践技术能力和对专业发展走向的把握, 形成一种双赢的模式。2006年, 日本建立了新的职业技能培养制度, 即“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 并先后修订了《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和《中小企业劳动力确保法》, 确定国家对聘用青年技能人才的中小企业及事业团体提供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3 对工程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启示

构建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化体现, 需要政府、学校、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任重道远。通过对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的职业教育特色的调查和分析, 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职业发展提出几点启示。

3.1 建立好的职业教育大环境

从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 没有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及配合, 只有学校是不可能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工作的, 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政府支持、学校负责及企业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环境。政府可制定相应政策, 鼓励企业与学校挂钩, 当企业实现每年承担一定量的实习任务时, 或者企业与学校联系开发某项技术或项目, 政府可提供一定的政策或资金上的支持。这样在政府支持的大背景下, 学校能够依托企业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 更加贴近需求, 而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 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研发能力。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 企业可以给学生提供工程造价、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及房地产营销等方面的实习机会, 或者可以聘请教师进行咨询工作;而教师可以给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 学习专业的新的动向以及相关理论, 从而提供企业整体素质。

3.2 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引入创新型课程教学模式

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前提,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而有效的教育体系。首先从课程建设上来看, 课程中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合理分布, 使课堂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环节知识不脱节, 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可以听取相关企业的意见, 制定一套更为满足教学和企业需求与时俱进的教育计划和课程设置。其次,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创新型课程教学模式, 如目前流行的MOOC和双导师制。我们可以在学生进校时安排选择高校指导老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 高校指导教师可以对学生专业学习状况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4], 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大学期间的大部分实践课程, 引导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同时, 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所属企业还可以建立一个视频学习平台,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可以到企业平台上找到与理论相对应的实践视频。最后, 我们还提议建设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电子档案。通过对往届毕业生 (特别是优秀毕业生) 电子档案库的建立, 将为在校生的学习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毕业生电子档案库的职业发展记录为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的教学目标及课程设置等的确定提供依据, 可以在整个高校专业教育体系进行推广。

3.3 建立“教练型”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是学生的直接引导者, 不论是校内理论课程教师, 还是校外实践课程教师, 或者是就业指导课的专任老师, 他们都会对学生职业观的建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需要建立“教练型”的师资队伍, 针对理论课程教师, 除了有较好的理论专业基础之外, 还要求能定期与企业沟通或提供咨询服务, 这样能保证理论课程教师能更好地掌握企业需要的人才状况;针对实践课程教师, 要求他参加过大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培训, 并通过学校的相关考核, 这样能保证实践课程教师具备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样针对就业指导课的专任教师, 我们建议他应该从专业理论课程教师中选拔并要求具备职业导师职业资格, 他能对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和学生应聘面试等提出正确的建议。

摘要:对国内目前职业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通过对美国、德国和日本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 提出了关于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以期探索一条适合国内高校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产学结合

参考文献

[1]奏响现代职教发展的时代强音[J].四川教育, 2014 (9) :7.

[2]马洪亮, 王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某高校学生的调查[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1, 3 (3) :50-53.

[3]邹小荣.国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 31 (10) :27-30.

[4]王萍, 周军.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3) :103-106.

[5]耿金龙, 刘卫萍.日本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应用及启示[J].职业时空, 2007 (3) :21-22.

解析国外酒店管理专业知识 篇8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 《读者》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3-0036-004

The Analyses of the Successful Factors of DUZHE——Elements of Human Resources

Peng Changcheng (DUZHE Publishing Group Co., Ltd., Lanzhou,Gansu, 730000)

Yang Fang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entre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S, Lanzhou,Gansu,730000)

Li Yingzhou (School of Management, Lan Zhou University, Lanzhou,Gansu,730000)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management, a new management thought, gradually become a hot field of research for the scholar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untry. DUZHE is an international famous cultural brand of our country, and it is also a successful apotheosis for the knowledge enterprises to carry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The success of DUZHE is not haphazard, and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mon action of many factors.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related theor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actuality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his paper analyzes one of the successful factors, concretely expounding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it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it serves for the benefits of the management practice for the knowledge enterprises of our nation.

Key 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economy; DUZHE; actuality analysis

CLC number:F27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3-0036-004

1 引言

月發行量从1981年创刊时的3万册到2006年突破千万册大关;从中国西部的贫困地区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从一本普通的杂志成长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从期刊界的无名小卒跃升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成为继美国《读者文摘》、《国家地理》、《时代周刊》之后世界发行量排名第四、亚洲第一的综合类期刊:《读者》成功了!虽然今天的成功来之不易,但却有章可循。《读者》杂志社是知识型企业,知识对它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一视角来说,《读者》的成功应归因于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与运作,即成功的知识管理。在《读者》走过的二十八年里,也许并没有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指导过她的成长与发展,但今天我们却可以用这一理论来解析她的过去、她的成功。

在出版业,85%以上的价值是由人力资本创造的。那么《读者》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是如何将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呢?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世界上64%的财富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确,人是知识的载体,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因此,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源的有效整合便成为知识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1 ]

对《读者》来说,其人力资源应包括三部分:作者、编辑和读者,三者缺一不可。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创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作者的思想、学识和风格决定了期刊的质量和价值。编辑则根据《读者》的办刊宗旨,从实际出发,策划选题,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而读者不但是期刊质量的权威评定者,而且是《读者》稿件来源的重要提供者。因此,《读者》不仅仅是杂志社工作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更是作者、编辑和读者共同合作的成果。下面从读者对人力资源要素的管理来解析《读者》知识管理的成功。[2 ]

2 《读者》的编辑

编辑是《读者》的直接生产者,也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纽带。《读者》之所以能够得到读者的青睐与支持,之所以二十四年长盛不衰,秘诀之一就是它始终坚持人性关怀这一核心理念,从而牢牢抓住读者的心。而将这一理念与《读者》的内容融合在一起的,就是编辑。是他们对《读者》办刊理念的准确把握,也是他们对《读者》所推崇的“真、善、美”这一主题的挖掘与诠释,才成就了今天的《读者》。所以《读者》的成功,编辑们功不可没。[3 ]

2.1 《读者》对编辑的素质要求

《读者》的编辑们认为,考验文摘编辑的不是一把剪刀与一瓶浆糊,而是指挥那双操作剪刀、浆糊的手的大脑,考验的是一种文化功力,还有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拼到最后的一定还是心灵的重量。的确,《读者》对编辑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因为作为一名文摘编辑,不仅要具备一般编辑所应具备的事业责任心、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等,还需具备两项较为过硬的功夫:一是鉴赏力,二是创造力。

⑴ 鉴赏力。鉴赏力,主要表现在编辑对时代变化有敏锐的目光;有领先于而不是落后于读者的时代意识;有对潜在市场的洞察力,有对大量作品的文化品质及其社会价值的辨识力。这种鉴赏力多发生于选摘稿件中。

文摘类刊物,是从各种公开出版的书报刊中选摘文章,其明显特点是信息的广泛性和稿件的多样化。面对浩繁多样的稿件,编辑必须迅速准确地判断出不同稿件的价值,也就是说看其是否健康,是否真实,是否科学,是否新鲜,是否有情有趣,是否文笔精华,然后决定舍弃什么,保留什么,突出什么,删节什么。否则,就难免会出现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现象。

《读者》编辑部每天收到六七百份稿件,还有订的和交换的七百多种报刊,这些发稿编辑都要看。要从大量的稿件中选出适合杂志刊登的文章,所以具备良好的鉴赏力是成为《读者》编辑的首要条件。

⑵ 创造力。文摘编辑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编辑稿件上。这种创造力是多方面的。首先,就一本文摘刊物而言,编辑要创造出它的整体风格和特点。对于每一篇文章,可以是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但对于一个刊物,编辑却要使各种题材所辐射出的思想光辉,聚集到一个中心。通过杂志,而不是一两篇文章形成自己的一种气息,一种氛围,去感化和震颤阅读者的心灵。这种创造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刊物的生死存亡。现在文化市场书刊林立,竞争激烈。全国已有各类期刊9000余种,仅文摘类期刊也有几十家。而目前我国读者期刊消费水平却远远低于期刊量的增长。所以读者不能不有所選择。这种选择实际上是对编辑创造力的选择,谁创造出了适合读者口味的书刊,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读者》始终跃居文摘类期刊发行量榜首,无不与编辑们所创造的那种鲜明的风格特色有关。

新闻界人们通俗地把编辑比作厨师,但文摘编辑决不是一个被动的厨师,而是一个具有灵感和高超技艺的厨师。经过他的鉴赏,经过他的再创造,定会赋予刊物一种生气,一种协调,一种妙趣。[4 ]

2.2 《读者》对编辑的管理

随着《读者》的不断成长,其编辑队伍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读者》拥有一支非常优秀的编辑队伍,这与杂志社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密切相关。

⑴ 杂志社充分发挥编辑的自主独立性。由于编辑们属于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独立性的特点,杂志社非常重视发挥编辑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编辑在遵循办刊宗旨的前提下,可以从选文到内容的安排上各展其才,体现出每个编辑的个性,同时编辑部也鼓励每位编辑尽量发挥各自的特长,使杂志的内容更为丰富。为了促进编辑进行创新活动,杂志社营造了一种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得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杂志社的领导们也尽量采用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给予编辑自由发展的空间。[5 ]

⑵ 杂志社鼓励编辑参与《读者》管理。由于《读者》的编辑们受教育程度较高,其需求层次也相应较高,因此,他们追求较强的自主性和别人的尊重与认可。杂志社领导根据编辑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参与有关《读者》的发展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平等商讨一些重大问题。通过这种参与式管理,不但加强了编辑人员之间的沟通和杂志社的凝聚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杂志社的经济效益。所以,《读者》杂志社非常重视与编辑的沟通,经常召开编辑会议,增强编辑的信任感与成就感。

⑶ 杂志社实施特殊的培训机制。为了使编辑的创作风格与《读者》已经形成的风格融为一体,杂志社所有的编辑都要经历一个特殊的培训时期——辅发编辑。作为《读者》杂志社的辅发编辑,每天不但要处理很多与《读者》有关的事务,如处理各种读者来信,修改与压缩稿件,学习各种编辑方法等,而且还要抽取大量的时间通读《读者》的合订本。《读者》杂志社这种特殊的编辑培训模式从创刊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⑷ 杂志社对编辑的严格要求。在《读者》要想获得一个主发的位置,确实是件艰难的事情。新分配到《读者》杂志的编辑,曾经有四个人在辅发的位置上干满了三年,甚至四年,他们的学历都是本科以上,但实习期反而更长。一位合格的编辑在辅发的位置上,至少要做到中职后,才有资格做主发编辑。每个编辑都是这本杂志的主编——这就是杂志社确立的一种新的编辑流程,也是对所有编辑人员的要求。[6 ]

⑸ 岗位轮换。《读者》杂志社实施的是责任编辑负责制,每个人主发一期稿子,其他人只是协助辅发。这样一来,每个主发编辑相当于当期杂志的主编,而且每位主发编辑都有机会轮流做《读者》的当期主编,即编辑们的岗位角色是不断轮换的。这种跟别的杂志不一样的工作流程不但能增进编辑对不同工作岗位的理解,而且能促进不同岗位知识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解放了每一个编辑的生产能力,让大家能够发挥得更彻底一些,把每个人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锻炼了编辑的工作灵活性,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编辑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要有扶持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而《读者》杂志社恰恰为编辑的成长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和机制。

3 《读者》的作者

虽然《读者》是文摘性刊物,以转载或摘编其他报刊已发表的文章为主,但是这些文章均出自相应的作者之手,如果没有广大作者的支持与合作,《读者》的发展壮大无疑会受到阻碍。《读者》杂志社深谙此理,他们把作者视为最重要的资源,不但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在作者队伍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3.1 尊重作者,诚实守信

尊重作者是《读者》一贯坚持的原则。首先,编辑们尊重作者的劳动。在稿件的审读加工过程中,尊重作者的人格、观点和创作风格;其次,尊重作者作品的版权。现行的稿酬支付办法中,对一些一时联系不上的作者的稿酬,杂志社的做法是先开出稿酬,等作者见到稿件被转载,和杂志社联系后,便及时地向他寄奉稿酬和样刊,或等一段时间后把该笔稿酬转到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由该中心转给原著作权人(主要是港台作者)。编辑在发稿前也都是尽量争取和原刊社取得联系,以确认稿件能否转载。

3.2 热情服务,认真负责

为了使作者及时获得他们应得的稿酬,《读者》杂志社指定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很好地解决了稿酬寄达的问题。此外,对于作者提出的问题,《读者》杂志社都会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答复。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许多作家对杂志社的热情服务与认真负责刮目相看,并且与《读者》开始了长期的合作,而《读者》也逐步拥有了一支优秀的作者队伍。

3.3 远处着眼,感情投资

对编辑来说,寻找作者要下功夫,留住已有的作者更要下功夫。提起《读者》对插图的运用,可谓锦上添花,为杂志内容增色不少。然而《读者》杂志社为了团结一批插图作者,从远处着眼,在财力、物力、感情上投资。1991年,正值《读者》创刊十年之际,杂志社为《读者》的长期配图画家出版了一本插图集,这是国内首册一本杂志为插图画家所出的集子。《读者》插图作者的作品汇集出版,充满了对插图艺术的理解和对画家工作的答谢之情。1992年3月,《读者》十人插图展在兰州举办,更是开了一本杂志举办插图展的先河。《读者》为了巩固作者队伍的这种创新举措不但使作者们有了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而且深深感受到了《读者》杂志社对他们工作的理解与重视。就这样,《读者》稳定和发展了自己的插图作者队伍,许多画家也以给《读者》配插图为荣。

3.4 重视对普通作者的挖掘与培养

为了保证《读者》的作者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杂志社也非常注重发现新作者,培养新作者,挖掘作者的创新能力和写作潜力。自从《读者》半月版开辟了原创精品专栏受到读者的欢迎后,继而又推出了《读者·原创版》。除了刊发全国知名作家的作品外,普通作者的文学作品在《读者》上占的份量更大一些。但无论是知名作家还是普通作者,稿费标准都是一样的。质量是选择稿件唯一的标准,这就为许多普通的作者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和空间,也更加有助于他们挖掘自己的写作潜力、发挥自身的写作特长,创作出更加富于特色的文学作品。

4 《读者》的读者

可以说,《读者》是与她的读者一起成长发展的,读者的关心与支持在《读者》的发展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但是这本杂志的消费者,而且也是这本杂志的创办者。

4.1 《读者》对读者的认识

⑴ 读者需要的萌发是《读者》产生的重要根源。《读者》诞生之前的社会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一年,出版业、报刊业经过“文革”十年的沉寂,开始复苏。历经多年的封闭后,中国人似乎都患上了“读书饥渴症”,随着各项事业迅速地恢复和发展,期刊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面临这种形势,一方面,当时读者有阅读的需要,在经历了“文革”十年单一文化的思想禁锢后,人们对学习、对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报刊发展速度迅猛,伴随着数量的急剧增加,读者在选择时容易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就需要一份文摘类型的刊物来为读者“博采众长,荟萃精华”。就这样,《读者》(當时取名为《读者文摘》)诞生了。可以说,《读者》的诞生完全适应了广大读者的需要,或者说是读者当时的需要催生了《读者》。

⑵ 读者需要的存在是《读者》生存的重要基础。期刊的生存能力,一经投放市场接受检验便会立即凸显出来:如果期刊文章和图片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为读者所认可而被“欣然接受”,期刊就有了生存的基础;反之,如果期刊文章和图片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读者不需要的,期刊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就会休刊、停刊、死亡。《读者》的诞生好比在“文革”形成的文化断层之上架设的一座桥梁,把读者从精神空虚的荒漠带进《读者》绿园,使那些或带着疑虑、或无所适从、或跃跃欲试、或初出茅庐的数以百万计的中国读者,得以在这方绿园里休憩、充氧、享受清新的精神阳光。《读者》的月发行量也因此由创刊号的10万册一路攀升,不但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上生存了下来,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⑶ 读者需要的扩大是《读者》发展的重要条件。要使读者对期刊的需要扩大,就必须有更多能吸引读者的东西。1989年,期刊界竞争激烈,而《读者》已经拥有了基本的读者群,但是却处于长达七年的徘徊期中。这时候《读者》仍然坚持以宣扬“真善美”为基点,但是稳中有变,在特色上狠下功夫,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读者》的图文,不仅构思巧妙,观点鲜明,体裁新颖,风格独特,而且内容是鲜见的。这样,《读者》读起来引人入胜,看起来赏心悦目,给人以清新、新鲜的感觉,《读者》的好名声便在读者中不胫而走。《读者》声名远播,读者就如蜂蝶觅芳,慕名而来;读者群扩大了,对期刊的需要扩大了,《读者》便有了发展的条件。

⑷ 读者需要的变化是《读者》前进的重要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对期刊的需要产生了变化,期刊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这一点从《读者》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读者》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对杂志的办刊思路进行调整。1981年~1984年,《读者》根据文革后形成的文化知识断层,提出了“打开世界窗口”的办刊思路,率先介绍西方的优秀文化和不为国人所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潮,满足了读者对知识的渴求。1985年~1989年,《读者》根据形势的要求增大弘扬中华文明和爱国主义内容的篇幅,并力求在文章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中,寻找到某种体现着人性光芒的东西。1990年至今,《读者》提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口号,加进了与时代合拍的现实生活作品。正是因为《读者》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探索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继而对自身的办刊思路不断调整以满足读者的需要,所以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在众多刊物中独领风骚,独占鳌头。[7 ]

4.2 《读者》对读者资源的开发

《读者》的读者扮演着双重角色:《读者》的消费者和创办者。读者作为期刊的消费者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同时兼任期刊的创办者却是《读者》所特有的现象。而《读者》杂志社为了开发这一资源也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⑴ 尊重读者。《读者》从来都把广大读者视为自己的挚友,视为《读者》的一部分,这一点从创刊者的初衷可以看出:这本杂志由读者自己来参与创办,是读者自己的一本杂志。虽然如今的《读者》已经拥有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读者群体,但是创刊时就确立的主旨始终都没有改变过。

读者参与《读者》创办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推荐稿件,而读者荐稿这种独特的办刊方式也是建立在《读者》尊重读者的基础上的。读者为编辑部推荐了有价值的稿件,而《读者》会用稿酬来表达对荐稿读者的感谢。

《读者》对读者的尊重还表现在对读者意见、建议的重视上。《读者》开辟了一个栏目叫“编读往来”,目的就是欢迎读者来“挑刺”。而对于读者提出的各种意见与建议,编辑部总是慎重考虑,认真对待。正是对读者意见的重视,使广大读者深切感受到了《读者》的尊重,也使他们与《读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⑵ 培养读者。对读者的培养是《读者》进行读者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因为要让读者参与杂志的创办,就必须汇集一批对《读者》的办刊理念以及创作风格认同的读者,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与这本杂志融合在一起,才能推荐符合内容要求的稿件,并提供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

《读者》对读者的培养首先是思想引导,即有意识地强化办刊理念,使读者在阅读杂志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并对这种理念产生认同感。起初,《读者》根据80年代中国读者的特色集中篇幅介绍海外优秀的世界文化、新知识与新鲜生活,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与认可。此后,《读者》虽然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办刊思路,但却始终坚守着“真善美”的办刊理念,而读者也在这种理念的潜移默化下渐渐读懂并理解了《读者》,从而成为参与《读者》创办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者》对读者的培养还表现在回复大量的读者来信。对于读者来信的重视,在《读者》杂志社达到了一种很“夸张”的地步。《读者》从创刊至今,共收到一百多万封信,杂志社共回复一万多封。回复读者来信是编辑和读者直接接触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编辑可以更加直接地向读者传达有关《读者》的信息,使他们对《读者》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从而达到一种共鸣,即一本杂志的最佳状态。[8 ]

由此可见,对读者的尊重与培养,使《读者》拥有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杂志社不但在稿源的取舍上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能够做到精益求精,而且可以及时获取相关的市场信息与读者反馈信息,以便对杂志的办刊思路与竞争策略进行调整,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素质的人才是知识资本的载体,知识型企业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就等于拥有了资本,正如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Drucker)所说:“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所以人力资本的开发就成为知识型企业管理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只有不断地投入人力资本、增加人力资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否则知识型企业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参考文献:

[1]徐锐.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特征[J].图书情报工作,2000,(1):16-18.

[2]孙寿山.知识资本与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流通经济,2004,(4):36-39.

[3]王天文.编辑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中介[J].新闻出版交流,2003,(6):73-74.

[4]郝耀华.试论文摘期刊的独创性问题[J].报刊之友,2002,(4):33-34.

[5]袁勤怀.试论《读者》杂志的编辑特色[J].兰州学刊,1998,(4):57-58.

[6]郝立东.《读者》的历程——访《读者》创刊人胡亚权[J].今日中国,2002,(5):36-38.

[7]王火青.期刊的生命来自读者的认同[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1):80-82.

[8]雷寅威.读者需要与期刊生存、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1999,(7):13-14.

上一篇:阅读四大名著读后感下一篇:高中毕业生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