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四大名著读后感(共11篇)
阅读四大名著读后感 篇1
关于阅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5篇1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最为优秀的神话小说,深受人们喜爱的。读了学生版与原版的我受益匪浅。
《西游记》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啊!一些孩子读《西游记》无非是图星星火看看孙悟空那申通广大的样子。并没有信息品味去,领悟其中的真谛。我读第一遍时也是这样,独乐原版后,与以往可谓是天差地别呀!其中的某些道理,也有了捡领悟。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司徒四人到西天去取精,要理性九九81难,终成正果的故事。故事请解曲折别致、引人入胜。但是在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吴承恩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看法。他讽刺了当时朝廷的腐败无能。在我们所看到的取经途中,许多妖怪妖精东与天上地上有着无比密切的联系剧好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上那些甚微的统治下都硬床再丑诶监造神仙也不例外。可见,当时人民朝代统治是多么腐败无能。
正是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个不受约束、敢于抗争的一个头--孙悟空!她从石头里蹦出来,对世界有糖做的好奇心,晚育地要捉拿他,他也绝不屈服,大闹天宫。作者藉着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再一次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五无光。这首也是我们想当时的筹赈于是官员是怎么样的。’其实官员与妖怪也有一笔相识:官员解自己身后的大人物给自己撑腰,为非作歹;妖怪撞着天上的宝物或与神仙的关系给自己春药,兴风作浪。这才导致了人间的黑暗。
虽然如此,但长春市人在途中对那些妖魔鬼怪的我无所畏惧深深打动了我,是师徒四人团结已经不畏艰险,最终如愿以偿,取得西天真经,修成正果。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虽然遇到我困难的我们身处黑暗,但我们只要坚持不懈?不具渐显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遭遇困难挫折之际有,不应轻言放弃,应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关于阅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5篇2
中国四大名著经久不衰,每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触。如同千姿百态的大好河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也许就是其精髓所在。
其中这四书之首--《红楼梦》,也是最耐人寻味的。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体会。正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实际上痴的不只是他一人,此书所写乃人生一大劫--情关。此书最引人入胜的,就是爱情。所谓情天恨海,也不过如此。
三国鼎立,历记载得十分详细。在《三国演义》之前,便有一本书,名曰《三国志》,其史料详实,却没有《三国演义》来得惊心动魄。《三国演义》中,道尽了--争关。阴谋阳谋、机关算尽、尔虞我诈、从不见太平。罗贯中用手中的那支笔,重现了如此雄浑的历史,也重现了那个时候激烈的你争我斗。
三十六罡天星,七十二地煞星。声势浩大,这一百零八位草莽英雄,竟出人意料的仗义--这就是《水浒传》。面对各种威逼利诱,他们坚持一颗仗义的心。就好像这句话“正义即是力量”。有人说过,利益下面藏着俩个字,叫自私。利益上面盯着俩个字,叫现实。合起来又是俩个字,叫冷漠。这就是现代人的通病--利关,在现实的压迫中,丢失了仗义,丢失了人情味。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一段86版的西游记主题曲又响起在耳畔。《西游记》是所有人心中不老的神话。在这里,一只叫悟空的猴子,从大唐到灵山,十万八千里,其实就是它的一个筋斗。可这小猴子居然九九八十一难,是什么让它如此千难万险?是心中的欲念。也就是最难的一关--欲关。
这四大名著,代表了四种人性的关卡--情、争、利、欲。在人生途中,经历过这些,才能到达自在宁静的终处。
关于阅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5篇3
假期里我再次读了《水浒传》,其中的<景阳岗武松打猛虎>,<武二郎醉打蒋门神>,使我对武松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武松武二郎离开了柴进府,告别了宋江,准备回家探亲。路上路过景阳冈,看见一酒店上面写着“三碗不过冈”的字样,出于好奇走了进去,听过酒店老板的介绍后,他便不屑一顾的喝起了酒,酒后依然不听酒店老板的阻拦毅然走进了森林。在和老虎过招后,知道老虎的招数很简单,就知道一扑,一掀,一剪……在武松了解后,便变换招数把老虎一顿拳脚打踢,最终把老虎给打死了……他的举动被当地的知县大加赞赏,并见他把得到的奖赏给了老百姓,对他这种行为很是欣赏,便有心栽培,让他当了步兵的头领。
武松是一个性格刚烈,脾气容易冲动,但他又是一个忠诚仁厚,重情义的人。
<武二郎醉打蒋门神>里介绍了武松为了朋友行狭丈仪,为民除害的故事,他武艺高强,胸怀正义,不记个人得失,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为他的这种行为大为赞赏。
《水浒传》里除了武松,还生动的描写了关于一百零八个好汉除暴安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故事,同时又塑造了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栩栩栩如生的人物。我为这些人的死感到难过,为宋江因招安被小人陷害而感到惋惜。
关于阅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5篇4
很喜欢看书。一天妈妈给我买来了一本厚厚的《西游记》,我一看,高兴极了,就立刻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没过几天,这本700多页的书就被我看完了。
《西游记》中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一心想修得正果的唐僧,有能降妖除魔、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老实忠诚、默默无闻的沙僧,还有贪生怕死又好吃贪睡的猪八戒。在这些人物当中,我最羡慕孙悟空了。因为他有一条神奇的金箍棒,这条金箍棒能变得像碗口那么粗,也能变得像绣花针那么细。孙悟空还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翻一个跟头就能飞出十万八千里。可是最让我佩服的,还不是这些呢!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在陪同唐僧取经的路上,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消灭了许许多多的妖魔鬼怪。
读了《西游记》之后,我想,如果我也能像孙悟空那样神通广大的话,我要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没有垃圾,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我要把世界上所有的坏人都抓起来,让这个世界没有小偷和强盗,没有战争,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关于阅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5篇5
记得七月份的时候爸爸带我去新华书店买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
我先看了《红楼梦》,《红楼梦》此书所记载的,表面看来无非是封建大家族的家庭琐事。但实际上,它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贾府的大观园为舞台,生动描绘了封建家族由盛而衰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状况。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彻底沉浸在《水浒传》那充满侠义充满豪气的世界里。我喜欢李逵的粗豪可爱,喜欢鲁智深的勇武,喜欢阮氏兄弟的的足智多谋,喜欢梁山泊好汉劫富济贫的侠义之举。
《西游记》讲述了孙悟空出世后,大闹天宫,以及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历尽千辛万苦,降妖伏魔。最后,唐僧师徒,到达西天取得了真经。
《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最主要的人物有曹操、孙权、刘备,他们逐鹿中原,争夺天下,最后三足鼎立——
如果你还没看过四大名著,那就请你赶快去看吧,肯定会有所收获呢!
阅读四大名著读后感 篇2
《成都晚报》消息, 在武汉一高中由校方向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中, 没有四大名著等经典著作, 周杰伦“御用搭档”作词人方文山的自传却在其中, 让人瞠目, 引发争议。推荐书目包括报刊和图书两大类, 图书类又细分为传记类、国学类和散文类, 共有40余本。有趣的是方文山首部自传体励志随笔集也入围书单。该校有关人士说, 推荐书目的选择标准是学生爱读, 又在传统文化圈中有一定价值的, 为的是突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底蕴。之所以没有选择四大名著, 主要是考虑其“块头大”, 内容相对高中生而言较深, 阅读效果可能不太好。不过, 书目中也有一些生动通俗的传统名著。学校不推荐名著, 反而推荐流行歌曲词作者的自传, 已经令人诧异, 而更令人惊奇的是, 不少接受调查的网友支持学校做法。有些网友表示, 高中生课程非常紧, 花时间去读那么厚的名著不现实, 而且名著的内容和故事离现在太远了, 不能引起高中生兴趣。也有网友表示, 学校将四大名著“抛弃”实在是一种现实的悲哀。有些学者则认为, 作为一个中国人, 都应该看看四大名著, 学习中华名著的优秀文化成果, 这个不需要外在的推荐理由。而学校列举推荐书目的行为, 虽然没有强迫性, 重在引导, 但学校也有责任引导学生去了解和熟读经典。
阅读四大名著读后感 篇3
一、链接文本,拒绝内外剥离
功利化的阅读,功利化的教学,让四大名著阅读教学失去了本色,一些形式化的东西直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失去了探究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注定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厌烦。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深入文本,品读词句,自主探究,而非猎奇或者消遣。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文本出发,拒绝课内和课外的剥离,真正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在《失街亭》一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向对话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评论者对话,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提高名著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三国演义》情节入胜,很多学生喜欢看,但需要知道其正确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回目”的形式来概括故事情节,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从“马谡拒谏失街亭……到周鲂断发赚曹休”,学生们各显神通,自创回目各具特色。例如“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告,魏军四面包围成功破敌”,还如“马谡三笑显张狂,孔明三哭实无奈”等。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们对情节有了准确把握的同时,也对人物性格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深化拓展环节,我们就“马谡三笑、孔明三哭、蜀兵三败”等做了精彩的点评。学生说:他从马谡三笑中读到了马谡的狂妄自大、轻敌自负,这为后边的失街亭埋下了伏笔。有的学生说:他从孔明三哭中读到了诸葛亮的多情和决绝,诸葛亮也有识人不佳的时候,人无完人。层层铺垫,步步为营,整个课堂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四大名著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解读文本,在有必要时才会适当的引用课外的补充材料,不能直接跳过课本,而直接就将现成的、大维度的内容告诉学生,这样的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无济于事的。
二、结合影视,升华全新感受
四大名著作为经典作品,反映的社会环境与现代社会大相径庭,而在作品语言上与现代汉语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加之篇幅过长,很多学生很难坚持都下来。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读书,不阅读名著,实际上,我们也要从社会实际出发,改变名著教学的方式,结合影视作品,升华全新的感受,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作品的主题、主要人物、基本情节等又一个全面的把握,让教学做到与时俱进。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对《红楼梦》仰慕已久,但真正能坚持读下来的则寥寥无几。就连课文中节选的部分,他们也会选择跳读。经过了解,他们对文中繁杂的服饰描写,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非常头疼,一时间很难掌握。如果我还是选择按部就班的教学,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或弄清人物关系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效果也不理想。于是,在课下布置好预习问题的同时,我也在资源平台上发布了1987版和2010版《红楼梦》的剪辑视频,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经典,用声情并茂的表演来吸引学生,带给他们全新的感受。等到课上讨论时,根据预习学案,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不同于过去的无话可说,不同于照搬参考书上的意见,这次,学生们有了自己的主见,还对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进行了点评,效果超出预想。
合理运用影视作品,让学生倍感亲切,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学生的时间,授课效率也会更高。
三、开展活动,迸射时尚活力
随着快餐文化的影响,中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深度大打折扣,很多人更倾向于那些轻松、幽默、娱乐的题材,更乐于通过新媒体观看各种娱乐视频。他们当中很多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形式上的功利化阅读”,并没有真正理解到四大名著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韵味。为此,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做起,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读书周、人物名称竞猜、经典片段表演、相关讲座等活动,让四大名著迸射时尚活力,体现名著阅读教学的开放性、多样性原则。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教学之后,我要求大家在读书周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精读《水浒》,并搜集有关《水浒》的相关知识。随后,我们进行了《水浒传》知识大竞赛,我精心布置了几个环节,让学生参与进来,激活他们的思维。例如谜语精彩“斗转星移”(时迁)、“左右开弓”(张横)、“单刀赴会”(关胜)、“古往今来”(史进)等,妙趣横生,很受欢迎。通过这一环节,很多同学都能熟记一百零八将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我还精剪了百家讲坛上的品读《水浒传》视频给大家播放,名家新颖、独特的视角带给大家别样的领悟,让大家感受到名著的独特魅力。
我们千万不能一厢情愿的要求学生喜欢上四大名著,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趣、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自己去感悟名著的传奇。
边城名著阅读读后感最新 篇4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名著阅读读后感最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完沈从文的《边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被作家笔下的人物深深的感动着:
一、我钦佩文中的两兄弟。
船总顺顺的两个出色的儿子天保大佬和傩送二佬都悄悄看上了守渡船人的孙女翠翠。这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兄弟两个“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善良,热情,有勇气,具有良好的秉性。虽然因为翠翠的确产生了矛盾,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是作出的可笑行为。”兄弟两人对爱的执着决定了他们“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天保大佬自知决比不上山歌唱得极棒的弟弟,同时也为了成全弟弟,便主动退出,遗憾的是大佬终于不幸身亡。作为手足的二佬对哥哥的死抱憾终生,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哥哥,就带着这份沉重的愧疚之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他所爱的翠翠。天保和傩送对爱的执着以及磊落的胸襟,都展现了美好淳厚的人性人情。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过分的奢望,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为了别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想望。这就是中国人自古相传并引以为傲但现在却即将失去的“成人之美”啊。
二、我敬佩文中的主人公翠翠
被兄弟两人所爱的`翠翠对人生的责任勇敢承担,对爱情的理想执着追求,她的身上有一种温柔而又刚毅的美。她是一个“光人”,然而却赢得了茶峒两个最优秀的青年。虽然她的样貌很美,但通过天保大佬和老船夫的交谈可以看出,真正打动人的是翠翠内在的美,是耀眼的人性美,这就是翠翠的自然天成,是她的执着。初次见面,尽管翠翠并不十分明白那种情感,但她已经认定了二佬,她沉醉在那种浪漫的邂逅中,度过了一个“属于自己不管祖父的”“沉默”的夜晚。翠翠是很质朴很纯真的,对于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一旦认定之后,就不会改变,矢志不渝。老船夫曾对翠翠进行四次婚姻问题的询问,翠翠总是“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哭”。也许她自己并不明白,但不难想像她的真心是放在傩送身上的。在傩送的歌声中,她“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虎耳草的形状近似心形,这样就不难理解翠翠的真实情感。当二佬愧于哥哥的死,又被逼迫去接受碾坊,而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时,翠翠选择了等待,执着地等下去。正是由于人性中最原始最纯正的执着,翠翠的爱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执着成就了一段悲剧,但也正是这样,“在爱的波涛里,坚定地勇敢地向着幸福彼岸前进的青年男女总要赢得人们的赞誉和一椈同情之泪——正是这样的人性美。”
经典名著阅读读后感900字 篇5
要问这世界上最高贵,最值得尊敬的妓女是谁?相信会有一半以上的人会说是玛格丽特,不排除会有一部分说是杜十娘,李师师什么的,但是她们的影响力明显不及前者。的确,她美丽。纯洁,善良无私,文雅端庄,虽然沦落风尘。仍然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灵和独立的人格。她对其情人阿尔芒的爱,是那样的炽烈,那样的无私,足以为人称道。况且,玛格丽特是由在真人真事加工的基础上塑造出来的,还有其本人的画像,确实很漂亮。
当然,小说的亮点并不是对玛格丽特的外貌和性格的刻画,主要还是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注定悲剧式的结尾,还有那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尤其是阿尔芒的心理刻画,简直是神来之笔。那真实性,代入性都毋庸质疑。仿佛自己就是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就是自己对她的爱。
小说总体说来就是一个悲剧,很悲伤的悲剧,而这种悲剧性也是必然的。烟花女子的爱是那么难以琢磨,而男性的多疑与独占欲也必然促使这一悲剧的发展。在看书的时候,我就在想,阿尔芒是不是天蝎座,这样的性格似乎就是天蟹的写照。然而,这是无从考证的。其实,不管是什么星座,只要陷入爱河的男人,必然都会有同他一样的想法。
小说的情节我无须多说,这小说是这样的出名,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看过。连我妈妈都看过。最后我在说说小说的作者小仲马吧。
中国名著阅读读后感750字 篇6
明末清初一部记载南京秦淮河一带歌妓生活的笔记,三卷,类似唐代孙棨的《北里志》。余怀撰。余怀(1616~1696)清初文学家。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广霞,又号壶山外史、寒铁道人,熟读经史,学识渊博,有匡世之志,文名震南都。为国子监生,受到国子监司业的吴伟业的赏识。崇祯十三年、十四年(1640——1641),二十五、六岁的余怀被南京兵部尚书的范景文邀入幕府,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并掌管文书。清军占领南京,余怀化妆成道士流亡他乡,开始长期颠沛流离生活。从顺治年间直到康熙初年,他经常奔走于南京、苏州、嘉兴一带,以游览为名,联络志同道合者,进行抗清复明的活动。从康熙八年(1669)起,余怀隐居吴门,以卖文为生,民族气节始终不移。同时,精力集中于学术著作方面。他晚年自号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黄石人,侨居南京,因此自称江宁余怀、白下余怀。晚年退隐吴门,漫游支硎、灵岩之间,征歌选曲,与杜浚、白梦鼎齐名,时称“余、杜、白”。《板桥杂记》亦作于晚年,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除笔记《板桥杂记》外,还著有诗文《甲申集》七卷,《余子说史》十卷,《东山谈苑》八卷,记明末党争之事的《汗青余语》多卷,《四莲花斋杂录》八卷,《砚林》一卷,《茶史补》一卷《妇人鞋袜考》一卷《宫闺小名录》一卷等。
《板桥杂记》三卷,署三山人撰。全书分上卷、中卷、下卷。收选了一些优秀的小品文。记述了明朝末年南京十里秦淮南岸的长板桥一带旧院诸名妓的情况及有关各方面的见闻。其中上卷为雅游,描写明末清初金陵秦淮河畔的梨园,秦淮河灯船,妓院和江南贡院;中卷为丽品,记金陵诸名妓情况,以旧院为主,珠市附之;下卷为轶事,杂记旧院诸狎客之奇闻逸事。卷首有余怀自识:“此即一代之兴衰,亦千秋之感慨所系,非徒挟邪之是述,艳治之实传。”《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文章凄缛,足以导欲增悲,亦唐人北里志之类。然律以名教,则风雅之罪人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唐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习俗相沿,以为佳话……自明至清,作者尤伙,清余怀之《板桥杂记》尤有名。”
今有:《板桥杂记》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板桥杂记》刘如溪点评,青岛出版社20__年版;《板桥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__年版。
研究性阅读,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 篇7
虽然在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教师尝试了一些方法来推进学生的名著阅读,如影视阅读、以演促读等,也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方法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引导学生去了解名著内容和人物,不过对学生阅读名著的思维广度、思维深度上还不能发挥明显的作用,影响了文学名著对学生的精神滋养。 名著阅读的深层次意义绝不仅仅是知识性记忆,它更在于启迪人的心灵、熏陶人的品格、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性的家园,这正是名著阅读的真正效果所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可以思考以名著阅读的挑战性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以名著阅读的探究性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以名著阅读的思辨性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这样,研究性名著阅读就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一、读书论坛展示——主题阅读,成就兴趣,减轻负担
文学名著多是鸿篇巨著,不是短时间内能读完的,且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这都加大了学生阅读名著的负担。教师如果要降低学生阅读名著的难度,就要让学生告别“漫无目的”的阅读状态,去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
有目的地去“读”,有方向地去“读”,不仅是获取名著中的内容知识,还要去领略名著的魅力,进而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的提升。文学名著蕴含着人生哲学,怎能让学生轻易“读”过?选择一个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名著谈感受,从书中找依据,大有写一篇“小论文”的架势。
我们班的读书论坛就是这样展开的,例如,让学生结合所读过的名著谈谈“成长”是什么。起初,面对 “成长”这一主题,学生都很迷茫,不知要说些什么。 于是,我们利用小组的力量,小组组员畅所欲言,先谈谈自己认为的成长是什么,然后再试着结合自己读过的书。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并深入到各个组去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待小组讨论交流有所得后,教师再让小组选出各自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小组成员帮助代表构思并组织语言, 其他小组提意见,回家完成书面稿。教师给予各个组代表面对面的指导,小组成员帮助制作课件。
各个小组分别有了自己的论坛内容,例如,“成长是离童年渐行渐远———读《城南旧事》有感”“成长不外乎一‘勤’字———读《傅雷家书》有感”“成长是坚强的力量———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成长是看我72变——读《西游记》有感”等。让人惊叹的是, 十二三岁的学生有如此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流于形式的名著阅读,真是教师辜负了学生,学生的潜力真是值得挖掘的宝藏!
最后正式开展读书论坛,评奖。每个上台的学生都有收获,不仅让他们自己和组员有了群策群力展示阅读的舞台,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读书的成就感。 这才是推动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真正动力所在。
二、名著导读课——以小见大,思绪飞扬,提高效果
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少不了“名著导读课”。但是名著导读到底“导”什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思考。名著导读的价值取向绝不仅仅是考试知识的认知,它还肩负着文化熏陶、精神滋养、人格塑造等更深层次的重任。就这个角度而言,名著导读课并不简单,语文教师似乎无从下手,但我们不要忘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名著导读课也可以选择名著中的一个文化 “点”,开动学生横扫群书的动力。
以《城南旧事》为例,我选择了《城南旧事》中的一个点——“离别”,主要环节如下。
1.七嘴八舌。
请具体说说《城南旧事》中分别写到了哪些“离别”。
2.心灵捕手。
乡愁、离别、伤春、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文学中的离别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邶风”被清代文学家王士祯称为“万古送别之祖”,到了汉魏六朝时期的《古诗十九首》中,大部分都是写离别的,但文学中的这一主题真正繁盛的时期是在唐宋时期,我们对这很熟悉, 也背过很多关于离别的诗词。到元明清时期,随着散曲、戏剧、小说的出现,离别的场面也出现在这时期的作品中。离别的基调多是哀怨、愁苦的,但也有豁达、坚强的。你认为《城南旧事》中的离别属于哪种? 请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理由。
3.教师引领。
秀珍与妞儿的离去,让小英子初尝伤心的味道; 小偷的离去,让小英子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伤心;蓝姨娘的离去,让小英子面对了心中不得不承认的不安; 宋妈的离去,更是把伤感波及到家里的每一个人;爸爸的离去,让小英子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尽管这些离别把小说的悲伤一步步推向高潮,但是,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小英子的逐渐成长,学会坚强,以及她独有的快乐,就像那冬天里的阳光一样,虽然寒冷,但是让人暖暖的。同学们,你们其实也在面对着许多的离别,与童年的离别,与母校的离别,与轻松的学习生活的离别,甚至与亲朋好友的离别,与至亲之人的离别……送给你们曹文轩的一句话: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超出了读一本书的范围,思维不限于情节的欣赏,更关注作品中一些独特的细节的描写,例如,冬阳的几次出现,小英子的悲剧推动作用,惠安馆中的几次情节铺垫等。更为重要的是,在品味《城南旧事》的“离别”后,我把学生从书中引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完成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在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性名著导读课中,教师选点至关重要。前文中提到切入点应是文化“点”, 如《城南旧事》中的“离别”,而不是纠结于内容的点, 如,秀珍、妞儿怎么被火车轧死的之类的。又如,我们学校的另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读《西游记》时,选择从“三”在古典文学中的意味入手,引导学生品味 “三”在文学创作上的效果,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除了阅读名著,还要查找很多间接性的资料,这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三、读书报告梳理——比较阅读,高屋建瓴,提高能力
天津市教研室研究员赵福楼说过,学生的阅读是需要展示和激励的。除了前文提到的读书论坛,读书报告也是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在班级的墙报中开辟一块天地,定期更换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读书报告,这会促使班集体的读书氛围越来越浓。读书报告不必长篇大论,但一定要夺人眼球,引发思考, 产生共鸣。同样,读书报告选“点”也很重要,比较阅读是个不错的选择。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种或多种文章或书籍对照着阅读,通过辨析其异同,以加深认识和理解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对内容和形式都相近的作品,不妨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获得新的思维视角,以加深认识、彰显特点,例如,在读《城南旧事》的过程中,就有学生把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作比较,用两本书的背景,以及其中的一些描写,带领学生感受这两部书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一些学生就燃起了读《呼兰河传》的兴趣,并加深了对《城南旧事》的认知。又如, 在中学必读的十二部名著中,游记就有几部,在学习 《格列佛游记》时完全可以把它与《鲁宾孙漂流记》来进行比较,会在社会背景、选材布局、语言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比较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练就课内阅读时习得的阅读方法,例如,可抓散文的某一主题,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也可走入画面,感受散文的 “情感一条线,语言成画面”;阅读小说,则主要抓住其中人物、情节、环境等。学生可以在名著阅读的比较中渐渐去揣摩相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区别,也可甄别不同体裁、相同内容的效果等,从而逐渐形成对书本的独特见解,这正是学生宝贵的阅读能力。
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篇8
关键词:初中生名著阅读 现状 指导策略 人文素养
歌德曾说:“读一千本书,也许还不如讀十本好书那样可以得到更多正确的知识。”名著是千本好书中的那十本,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开拓精神空间,最终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
《新课标》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初三中考也加入了名著的考查,比重逐年增加。但名著阅读现状如何?从2011年珠海市中考名著阅读题2.6分(满分8分)的均分可知,现状并不容乐观。
从学生的具体情况看,名著阅读瓶颈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少阅读时间。
课业负担重,从早读到晚自习,有很多课和成堆的作业;考试压力大,整日忙于应付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中考压力更大,想考上好高中的难度远远高于考上大学;学段越往后应试学习比重越大,学生没有心力、时间顾及课外阅读。
2.缺少选择空间。
许多学生表示喜欢看名著,但不一定是老师或课本上要求必读的名著。很多老师和家长要求孩子读名著的目的就是考试。正是老师和家长口口声声“考试会考到”的指导,让学生对名著产生了抵触心理。
3.缺乏阅读兴趣。
很多学生能忙里偷闲读点东西,但主要是为了放松消遣,只愿意读点通俗读物。休闲轻松类读物贴近初中生生活,能满足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同时为课业繁重的初中生提供了追求个性、释放自我的空间,他们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慰藉。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读起来费劲,所以渐渐疏离名著。
4.缺乏必要指导。
许多学生不喜欢名著是因为名著内容高深,读不懂。有一位女同学坦言,听人家谈论《水浒》头头是道,自己也挺羡慕,无奈读不进去,不知道这部经典小说有什么地方值得欣赏,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
面对如此种种,我们难以“四两拨千斤”,只能转变观念、身体力行,谋求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提供一些有效指导,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坚持经典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为改变名著阅读现状尽微薄之力。
二、指导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策略
在众多阅读材料中,如何让学生选取内涵丰富、学养深厚的长篇文学名著进行有效阅读,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尤其重要。
1.随文推荐,以点带面。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增强名著阅读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新课标》建议初中学生阅读的《朝花夕拾》(教材中选取《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水浒传》(教材中选取《智取生辰纲》)、《鲁滨孙漂流记》(教材中选取《荒岛余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材选取《再塑生命》)、《威尼斯商人》(教材选取《威尼斯商人》选段)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可进行引导点拨,导向课外。
2.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前,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设计一次有关《水浒》的语文活动,出一期有关《水浒》的板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水浒》,体验《水浒》,在《水浒》的氛围里,唤醒学生对水浒世界的向往,鼓舞他们阅读文本的信心。
又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可以组织“取经故事”(故事会)、“话说×××(西游人物)”(演讲赛)、“《西游记》中的风俗人情”(读书报告会)、“读《西游记》有感”(作文赛)、“西游人物展”(绘画展)、“影视周”(影评)等活动。从各方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铸就学生的思想深度。一系列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读完《西游记》,更能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感受作品、理解作品,领会作品的意蕴。
3.读写结合,巩固提高。
积累是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主要靠积累。在课外阅读积累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好段好句进行摘抄;可以引导学生把好的文章或段落背诵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并进行评价赏析。其实,名著中的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等对学生阅读和写作有着莫大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读背、改写、续写、心得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层次阅读。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获得知识,打造厚实的文学功底,在厚实的功底中得到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热情。
水浒传名著阅读读后感感想 篇9
《水浒传》生动地刻画了众多的农民起义者形象,它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世,不同的社会地位,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官府的威逼下,忍无可忍而奋起反抗。
读了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英雄们的豪情壮志、仗义疏财?先说智取生辰纲的七条好汉。智取生辰纳,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端,但是晁盖一伙,做下这桩弥天大案,背后的动机又是什么?是为了劫富济贫,还是为了准备“农民革命”?显然都不是。黄泥冈上,这一伙好汉劫得了十万贯金珠,而后大概经过坐地分赃,晁盖、吴用等回了晁家庄园,三阮则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随后,并没听说他们有济贫的打算,也没见他们准备扯旗起义。如果不是东窗事发,保不准他们真就此安心做了富翁,一世快活。因此,这桩大案,打劫的必然是不义之财,但究其实质,说穿了,就是一次黑道行动。
阅读四大名著读后感 篇10
——高一名著阅读竞赛班《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程茂华
“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没有人不为这样的句子而欢腾雀跃,这句话就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此为切口,带着一群懵懂的学生研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开始接到高一名著阅读竞赛的这个辅导任务还是有点发怵。
静思良久,决定打破常规,分三步即三节课来学习,只能从阅读方法和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组织阅读,不求对社会契约论的精深理解,只求播下一颗契约社会的种子而已。
第一步给孩子们讲讲我们为何要读《社会契约论》。一本书尤其是其意义更多指向当下或未来的书,不给孩子们讲清阅读的意义,尤其是与我们自身所处环境或者生活的些许联系,仅仅以参加竞赛为外部胁迫,肯定无法入心。社会契约理论对日本的影响,梁启超、严复、革命党人对《社会契约论》的研究、推广和态度......借助专家视角做了一番这样的梳理,分享给孩子们,让他们意识到《社会契约论》与中国,有一种让人憧憬的关联。
第二步,结合此书章目和内容特点,即《社会契约论》包含的各类话题都是独立成章,诸如财产权、人民、法律、君主制等,让16名同学分工协调各自认领一个话题,按照下定义的方式提炼理解,再做分享。课堂的分享的确很精彩,孩子们的阅读和领悟完全超出我的估想。
第三步,我研究了2016年竞赛的决赛大题,设计了一个思考题,请写后交流:阅读《社会契约论》,你最想解说其中哪个话题?请选取你熟悉的史事和社会现象加以论证分析,不低于四百字。
每个人的分享不超过三分钟,提议一个同学对发言者提问,我则在旁边随兴点评。这是一种近似沙龙的思想交流,每一个同学研究最深的合起来就是一串明亮的珠子,高冷的《社会契约论》因为不同的读者演绎和交汇而有了现实的温度和熠熠的光彩。
第三步,模仿去年竞赛的决赛答题,设计一个思考题,写后交流:阅读《社会契约论》,你最想解说其中哪个话题?请选取你熟悉的史事和社会现象加以论证分析,不低于四百字。
每个人的分享不超过三分钟,提议一个同学对发言者提问,我则在旁边随兴点评。这是一种近似沙龙的思想交流,每一个同学研究最深的合起来就是一串明亮的珠子,高冷的《社会契约论》因为不同的读者演绎和交汇而有了现实的温度和熠熠的光彩。
论选举
选举是一种复合行为,可采取选定和抽签两种办法。中国古代的选举是从统治者候选人中选择统治者,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举,理论上是所有人都有选举的权利,但实际上只有很少人参加,而竞选者所依凭的主要是体现在个人自身的德行,才能、名望、族望或文化修养。中国现代选举制度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基层村民委员会的代表由选举产生,行政级别较低的人大代表可以由人民直接去选,高的就要由低级别的代表代表人民去选。中国的选举制度是属于两种办法中的选举,但是又不完全体现,因为公民的参与度不高,而且也因为公民的素质不高,无论在品德、才能还是地位财富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异,无法实现抽签的形式去选举。而在世界上,选举是起源于古希腊的政治制度,是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现代选举起源于英国选举,由下议院议员通过普选产生。凡英国公民以及爱尔兰共和国公民,年满18岁者,均参加选举投票。纵观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选举制度与中国有挺大的不同的,他们的选举中有着基本原则,涵括有普通、平等、竞争等原则。而美国的选举制度中,他们是有不同党派的候选人到不同州进行演讲,拉票,然后最后进行民意投票,而实质上背后财团的雄厚实力也有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现代选举中因贿赂而获得权力的仍有不少,不公平也鲜然可见。(高一10班 方晴)
防止政府篡权
毫无疑问,即使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某些思想并不可能实现或与今天情况不相同,他所提出和某些思想在今天看来显得十分有先见之明。
卢梭认为,要防止政府纂权,国家应定期举行集会,这与中国每年进行的人民代表大会有相似之处。为什么说定期集会可以用来防止或推迟政府纂权呢?以罗马的十大会议为例,他们当选的任期原来只有一年,后来又延长一年,最后干脆不允许政府永远掌握。反观与定期集会性质相同的中国人大,人民行使权利的方式规范而有效,通过提议案等方式紧紧握住权力,防止政府纂权,以致中国目前相对稳平和谐。卢梭对于防止政府纂权的方法的进步性可见一斑了。(高一10班 冯纪洛)
论政治体的死亡
任何物质都不会永恒,制度如此,国家如此,政治体也如此。即使是体制最好的政府,也有自然的和无可避免的结局。人们可以建立尽量持久的制度,但切不可妄想使它永远存在。就像封建制度,这曾是多少君主、多少地主希望持续的一种对他们自身有益处的制度,但最终都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而政治体从诞生起就开始走向灭亡。就如同人的身体一样,你只能做到尽量长寿,但无法长生不老。而政治体的持续时间也能通过一些措施使之延长,它生命的原动力存在于主权权威。主权权威不可划分,让人民均匀地分布在全国各地,让他们在全国各地都能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富足的生活,国家就可发展得最强盛并治理得尽可能好。保持主权权威,便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政治体的生命。尽管如此,政治体也总会有死亡的一天,这是无可否认也无法避免的结局。(高一9班 高菁)
论“一个好政府的标志”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卢梭是位伟人,他的《社会契约论》也已然跨越两个半世纪,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世界巨变来到我们面前,虽然这本书仍然有很多闪光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历了多次巨变的世界中,卢梭的理论也有一些不适应这个时代,我选取《论一个好政府的标志》来证明这一观点。
在本章书中,卢梭认为一个好政府的标志,即是人口的发展,壮大,认为统治越成功的政府,其统治的人口会越多,但其实我们今天看来,这个观点是很不现实的,因为似乎越发达的国家,人口就会越少,反而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会更多。
我认为造成卢梭这一观点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时代局限性,卢梭写完这本书的时候,英国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虽然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但仍没有显露出其对整个世界的改变能力,对于民众思想的改变能力,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时代,处在新与旧的交界处,很多东西与过去的封建统治时期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个时代给卢梭的印象,仍与过去没有什么不同,要知道,在过去的时代中,的确是以人数论英雄的。
二是卢梭本身的局限性,卢梭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完整的预知到这次革命对于世界的改变有多大。在工业革命后的二百年间,生产力的发展不下于过去两千年的发展,而卢梭也并没有洞察两千年发展的能力,没有这么深刻的社会剖析能力,所以,会导致卢梭的思想有局限性。
最后,我想说,并不是说卢梭写的不好,只是时代在变,我们应该更清醒的对书中内容进行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分析,而不是盲从。(高一9班 何骅轩)
论最强者的权力
卢梭指出,即使是最强者,也不会永远称雄,除非他将自身的强力转化为权力,将别人对自己的服从转化为应尽的义务。我十分之认同他的观点。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无数次朝代变更,产生了许多为最强者。一个个朝代中的一个个皇帝,他们都没能一直雄踞主宰地位,贤明如唐玄宗,令唐朝进入了鼎盛,但还是爆发了安史之乱。这就是最强者没有将强力转化为权力的后果。每一个朝代都有过繁荣,但最终都走向没落,是因为最强者没能将别人对自己的服从转化为应尽的义务。而我认为,最强者也无法将别人的服从转化为应尽的义务。因为,人的灵魂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人民不甘于被人控制。曾经英国王朝宣扬君权神授,企图将服从转化为义务,最后的结果却是最强者命送断头台。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何总有朝代更迭,是因为向强力屈服,只是出于形式的必要,而非出于主观自愿。人民向最前者低头,是因为当下局势所致,识时务之举。但是最强者的强力终不能造就权力,所以,哪怕是最强者,也不会永远雄踞。(高一(14)班 雷池越)
论社会公约的合理性
当人们面临着一种以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的困难,那么就很有必要聚集而转变其生存方式。他们之间维系着社会公约。社会公约着力创建一种能以全部共同力量来维护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结合形式,而结合者所服从的只不过是他们自己。
社会公约具有合理性。当每个结合者以及他所以有的一切权利全都转让给集体,那么在公意的最高指导下,缔约者会形成有道德的共同体。而今,法律是区别于社会公约,是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的规范者。正义和道德由出现到规范,公民的言行受法律的约束。法律是社会公约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约束力和规范性能体现社会公约具有合理性。
非社会公约状态下的服从与遵守具有局限性。据六国之地的秦,封建时期君主集权达到顶峰,人民的赋税、徭役,只是服从于强权,他们并不具有社会公约的形成条件,他们所服从的是官僚阶级,他们的意志并不是置于最高公意之下,非意愿的服从总有反抗的一天,秦的覆灭体现了非意愿不平等的缔造约定具有局限性。以上正反论证社会公约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高一11班 林坤如)
卢梭之立法者论
对于立法者,卢梭《社会契约论》中曾给出定于:立法者是一种能使理性与意志在社会体中结合起来,使各部分能完美地通力合作,使全体的力量得到最大的发挥且自信有能力改变人的天性的人。我国唐朝历代的集权者,分别是当时的立法者,他们部分修改过唐朝最有代表性的法律《唐律疏议》。如:唐高祖李渊攻入长安后就制订了“约法十二条”,规定要处死杀人、劫盗、背军和叛逆的犯罪者。可见,各地的立法者的立法精神是有共通之处的。他们因地制宜制定法律,其主旨不谋而合,卢梭恰好把它们总结出来。(高一2班 林诗晴)
论财产权
共同体的每一个人成员把自己的私人财产上交给组织。不过这并不代表这些财产就变成主权者的财产了,事实上财产性质未变,只不过上交财产后的成员再不能对这些财产为所欲为了。这个道理就像在中国买房子,众所周知,中国买房不等于卖土地,你付出货币后得到的是居住权而不是所有权——国家才是土地的占有者。
不过也有国家例外,看过“唐顿庄园”的同学或许会更了解。在英国,那里仍然保存着封爵这一传统,贵族的爵位、财产、土地都可以世袭。表边上看,这似乎打破了“财产权”,但是实际上这依然属于财产权的范围内。而且这刚好验证了第27页所述观点“主权权利行驶只要从臣民本身扩展到他们所占有的土地,就会变成既是对物也是对人的权利,从而使土地占有者陷入更加依附的地位”。
所以说,无论是在哪种制度下,只要明白了主权者和所有者对同一块土地的权利是有区别的,财产权就不难理解了。(高一15班 林子涵)
论抽签选举的局限性
卢梭说,行政官与君主的选举可以采用选定和抽签两种形式进行。其中选定投票式被数百年来各种政体广泛采用,而抽签式选举则极少有人使用,因为其局限性太大。
抽签选举在卢梭所说的真正民主的制度之下是很方便地将一项负担强制加给了一个人。而如卢梭自己所说,这种真正的民主制从未存在过,将来也不可能有。于是,政体民主的落后性便导致了抽签选举的局限性。卢梭举出的一个例子是威尼斯大公的选举,它是一种混合制的选举形式。而在这里,抽签是为了保证公平,杜绝暗箱操作,没有做到卢梭所想的将负担施加于人的功能。另一个例子是陪审团制度,尤以美国为经典:陪审团的选取的随机也是有局限性的,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公民才有资格被随机选取到作为陪审团成员出席,因为要承担这一种强制的义务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
综上所述,抽签选举是一种由局限性的选举手段。但它也并非没有存在价值,它可以与投票选举结合成混合制选举,保证选举的公平民主。(高一10班 邬景诚)
公共意志的出错
公共意志的出错分为两种不同情况的出错。一种是自发性的出错,这种意志是在没有任何人干涉下的,自发而出的意志。另一种则是带有引导性的出错,在经过主权者或者政府的手操纵后,利用种种政治手段,对政治不完全了解或是不熟悉政策的民众进行一系列为达到目的行为。
自发性错误的例子,比如班级中竞选班长,现在有A,B,C,三位同学同时竞争班长职位。而我内心支持的是A同学,但是我知晓A同学的支持者太少了,A不可能当上班长,但是我又极度不喜欢B同学,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把票投给了C同学。
引导性错误的例子,比如如果政府问老百姓,我们要立法保护水资源好不好?一听要保护水资源,人民片面的思考当然是说好!但这背后的成本,老百姓是不会去仔细计算的。要保护水资源,要建立完善的管道设施,要有系统的维护措施,这里是要用钱的。要保护水资源,投入的劳动力,抑制工业的生产力,降低水的供给等等,这里都是要用钱的。政府马上就出台第二个提案——收多点税。老百姓就问,凭什么要多收点税?政府就会回答,不收多点税我们拿什么去保护水资源。这之间看似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是没有直接的联系的,多收的税款确定会被全部拿来用作水资源保护?也许会有一小部分的税会被拿做保护水资源,可是剩下其他的税款就不一定和保护水资源有关系了,这之间是存在一定的信息差距的。(高一16班 向颖康)
卢梭的自由观
卢梭的自由观分为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每层自由都是递进的。自然自由是最原始状态的自由,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互相依赖的关系。而从自然自由到社会自由就是自然地社会解体并结合为主权体(即国家)的过程。他们需要创建社会契约来用全部共同的力量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人身和财产的自由。社会契约就像一种理财产品,人们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投入了这个公约,我们必须遵守公约的规定,才能够在这个公约中得到收益。而我的另一部分权利还可以继续使用不受限制。社会自由对于自然自由有必然的优越性,比如说在英国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一跃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那么在上一个台阶就是道德自由了,它是指人民在处理个人意志和利益时按照自己的标准,使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同公意达成一致。简单地说就是用道德和爱国心自我约束,表现就是遵守法律。卢梭关于道德自由的理论对法国和瑞士(日内瓦)的人民有很大影响,每一个人民都把爱国深深地刻在他们的心里,自发的爱国组织定时会发起一些爱国活动。
卢梭的自由理论引导了法国大革命,是法国成为了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社会自由的国家。现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法律上更强调自由平等、倡导社会契约下的自由,比如印度废除种姓制度、俄国废除农奴制等,这都体现了卢梭的自由理论对法国、瑞士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高一20班 郑慧盈)
小议排他性的宗教
观点:排他性的宗教对非神权政府是有害的。我们应当宽容所有其他宗教的宗教。
面对宗教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怖袭击等,当今全球性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要与宗教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近年来,各类恐怖袭击层出不穷。如2013年巴黎袭击;911事件;奥斯陆的恐袭。而为人称道的是,在巴黎袭击和奥斯陆袭击后,当地人们没有敌视宗教,至少大流上没有,他们公开演讲,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他们的宽容,决不让生活受宗教冲突的影响。(高一10班 周奉慈)
解释:1.排他性:认为异教徒都是有罪的,如伊斯兰教。
2.神权政府:宗教拥有绝对权威权力的政府。
警惕名著阅读快餐化 篇11
实际上的情形怎样呢?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在《真切而生动的历史》(载于2008年6月8日《今晚报》)一文中讲到一件事:作者去某大学讲课,顺便调查一群将要成为硕士或博士的文学研究生的读书情况,其结果是约四分之一的学生读过三本以上的法国文学著作,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读过《红楼梦》,略过半数的看过《红楼梦》的电视剧。
专攻文学的大学生尚且如此少读,遑论中小学生?何以如此,作为长期执教初中语文的老师,我想就现实的情况试作一点浅论。我们学生的课业负担及课外培优过于沉重,已经让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和心情能坐在书桌旁去读书了,何况课外阅读本身也只是兴趣的一种,并非人人都会有这种兴趣,再加上名著阅读本身对读者还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因此,现实中的学生课外阅读远非教材编者所预期。相反,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种种因素却被好心的培养了。
新课标是指导教学与考试的根本。既然新课标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地的命题者尤其是中考命题者岂能熟视无睹,于是乎一夜之间各地开始花样翻新地进行课外阅读的考查,特别是对教材推荐名著阅读的考查。有考内容概要的,有考具体情节的,有考人物形象的,有考作家作品的。
如【2008年辽宁大连中考卷】
1.《西游记》中写到孙悟空被老魔(狮王)吞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迫使老魔答应送唐僧师徒四人过山。
2.《童年》中奥夫相尼科夫家的三个孩子玩捉迷藏时,阿廖沙看到____________
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们成了好朋友。
3.《爱的教育》中恩利科与园丁一起去聋哑学校,园丁见到女儿吉吉雅时都有什么举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2008年湖南娄底中考卷】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你班开展“读名著,说名著”的活动。请你完成下面
任务。
1.请说出《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绰号以及某一个相关情节。(2分)
绰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出《巨人三传》是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另外哪部传记所组成的?作者是谁?(2分)
传记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考艺术成就、思想内涵等等的,不一而足,命题者唯恐考得不细考得不全。应该说愿望是好的,希望能借此逼迫式的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一读书。问题是学生面临的诸多因素让他们无法静心读书,特别是长篇巨著,而考试又要考,谁都知道考试的重要性,分数不能丢啊。于是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闹剧就在课堂上下开演了,我权且称之为名著阅读快餐化。
且看我们的教者是如何煞费苦心的烹制种种快餐的。分门别类的一句话概括主要人物形象,一句话描述精彩片段,简评故事情节,简析思想内容,简析作家作品成就等等,凡可考之内容,都能有所准备。于是在不到几天的时间里,学生就可以将多部名著的重点内容了然于胸,从容应对名著考查,哪里还用得上费力不讨好的阅读?问题是这样的名著快餐对学生的阅读真有好处吗?我看除了能应对考试以外,实在是害处多多,如同市面上大行其道的洋快餐一样,实为垃圾快餐。
首先,快餐阅读让学生失去了进一步阅读的欲望。我们都知道,小说尤其是优秀的小说首先就是有一个生动曲折而充满悬念的故事来吸引读者。而现在厚厚的一本小说,我们通过几句话的训练,让学生不需要读书就已尽晓其意,对其情节、人物等皆已熟悉,哪里还有悬念,还有震慑?爱好阅读的学生对名著没有了强烈的欲望,而对于懒读的学生来说,则完全没有再读的必要了。而这正像是给孩子喂食,只是一味地补充营养品,却不让孩子吃饭一样,他们得到的不是健康,而是病变。
其次,快餐阅读让学生懒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阅读形成素质的必要步骤。这些本是老师特意要让学生明白的学习方法,可而今我们的教者为了考试的功利性,让学生在对名著的掌握中不问过程不问方法,只求记住一个答案,硬将学生的学与思分离开来。快餐阅读让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对各大名著评点千秋,只可惜是人云亦云,说的都是正确的,就是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幸还是不幸,我想不必多言。
再次,快餐阅读容易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阅读习性。现在的学校教育不客气点说就是一种考试教育,快餐化的名著阅读通过考试的评估很容易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趋利避害是常人之本性,当阅读对于缺乏兴趣或缺少时间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件有些麻烦的事情的时候,这种无需苦读也无需思考的快餐阅读就成了学生的最佳选择。而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2007年秋季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些地区进行语文教材的改革,去掉鲁迅、朱自清等系列名家名篇,而补之以金庸等大众作品,有一个理由就是经典名篇离学生生活远,学生难以读懂不感兴趣。我看离学生生活远是假,难以读懂才是真,长期浅尝辄止的阅读导致理解能力的下降。而现在由名著考查所引领的快餐化阅读只会让学生越来越读不懂文章。
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无疑对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好处。但正如强扭的瓜不甜,在学生不具备阅读环境的前提下,要求太多只会适得其反。要想让学生爱上阅读,并能有所裨益,我想要么就切切实实地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创造环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书。否则,就请降低要求,让有兴趣的学生在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自己慢慢来品尝。只是千万别让快餐化的阅读方法过早的坏了孩子们阅读的胃口与脾气,更别让他们误以为“那些试题就是他们的文学”。
【阅读四大名著读后感】推荐阅读:
不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四大名著10-10
名著阅读读后感范文06-18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读后感08-31
阅读名著西游记读后感想07-10
四大名著高一学生读后感10-11
四大名著之《水浒传》读后感08-17
读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0-20
读四大名著点评读后心得06-15
四大名著《西游记》读后感400字作文07-12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