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著有效阅读(精选12篇)
高考名著有效阅读 篇1
一、现实中的伪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对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之一的名著阅读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江苏省考试院规定,从2008年开始,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高中生必读名著篇目中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哈姆莱特》等十部纳入语文(文科)考试范围,旨在改变高中生不重视名著阅读的现状,从而有效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当下,用考试这根“指挥棒”来引导教学是非常务实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应该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可是,事与愿违,大家正不知不觉地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在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压力下,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广泛认可,许多家长,包括很多班主任(主要是非语文老师)都认为,大量的课外阅读远远比不上多做几道数学题来得实惠。对众多学生而言,繁重的作业,名目众多的课外辅导,几乎占据了学生全部的课余生活;在考试、分数、排名的现实面前,哪里有什么心思去认真品读名著。近几年来,由于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名著题主要考查知识点的识记,广大语文老师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下,不得不依靠丰富的教辅资料,为学生编写复习提纲,提炼名著的知识要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学生也热衷于背提纲、背要点,因为在时间紧、考试压力大的形势下,这种办法花的时间最少,得分效率最高。如此一来,还有多少学生愿意在压力巨大的环境中静下心来,去踏踏实实地去品读名著。
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肢解名著的阅读方式,从本质上来讲,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的伪阅读。学生不能静下心来,不能带着一颗淡泊的心去读书,就不能跟先贤、大师们进行精神的对话,也无法进行精神的内心独白,当然,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无从谈起。
二、伪阅读,很可怕的结局
王栋生老师在《爱与敬重的阅读》中指出“:如果不懂得敬重知识,不懂得敬重思想,不懂得爱,只图功利,只是因为要作为一项任务,任何阅读都是无聊的,毫无作用的。”社会环境日益浮躁,功利逐渐掩盖了对教育本质的追求,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流失,也让我们看到了残酷的现实。
首先,学生人文素养无法得到提高,直接导致自身文化的匮乏,语文积累的浮浅,文学感受力的下降。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等只有建立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水平与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上,才可能向高层次发展,学生的阅读质量取决于一定的人文素养。正如鲁迅所说“,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经过高三一年的复习,语文阅读水平却没有明显的提高,这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精神空间狭隘有一定的关系。
其次,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文化素养的单薄最终将造成学生知识经验的浅薄,社会经验的缺乏,人格气质的狭隘。前些年,我有幸参加过江苏省高考的作文阅卷工作,一到总结会上,何永康教授就感慨学生的作文“文风不正”,真正能立足生活,关注社会,做到文笔和立意俱佳的作文寥寥无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文化积淀浅薄、人格气质狭隘,导致了学生的作文或者内容空洞、情感苍白、思想浅陋,或者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为了博得老师的同情,获得一点高分,不惜让自己的亲人“惨死”在自己的笔下。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最后,人文素养的缺失,也让我们看到了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困境。前几年的刘海洋用浓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以及当前校园中并不鲜见的暴力事件等,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着严重缺失的问题。
三、阅读,精神的自由呼吸
钱谷融教授认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目的不仅是反映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用人道主义的态度指引人生。”一部部名著,犹如一颗颗善良的种子,一颗颗爱心的种子,一颗颗诚信的种子……只有当这些种子在学生的心田播种,学生内心真善美的品格才能发芽、抽枝,学生的心灵才会善良、真诚和高贵。
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在《阅读人文———精神的自由呼吸》一文中指出“:读文学作品,更要紧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文学,获得一种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这要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告别浮躁的心态,丢下“以考试为目的,以训练为手段”的功利主义“法宝”,让学生以一颗淡泊的心,一颗虔诚的心,走进神圣的名著世界中,自由地与大师们展开心灵的对话,去思考哲理与思想,感悟生活与生命,陶冶情操与精神。一道聆听着《呐喊》,审视着鲁迅先生以悲悯之心刻画的阿Q、华老栓、孔乙己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我们去思考国民固有的劣根性;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对比着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笔下的爱丝梅拉达、克洛德、伽西莫多等人的形象,让我们理性地分辨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一块儿翻阅着《飞鸟集》,品读着泰戈尔那清新自然的语言,让我们感受着诗人对生命的参悟、对生活的热爱、对爱的思索……
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成为一个精神自由呼吸的健康人;让读书滋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让读书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习惯,让读书使学生终生受益。
高考名著有效阅读 篇2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主题立意】
①《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一部茶馆,埋葬了三个时代。②反映人民与旧社会的矛盾冲突。③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④如果像王利发这样一个一心想当社会的顺民的人都不能存活在这个社会,说明这个社会也没有再存活下去的理由了。
【故事梗概】
全剧共三幕,分别截取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面。
(189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工”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茶馆地点未变,只是前半部分卖茶,后半部分却改成了出租的公寓;茶座也今非昔比,一律是小桌和藤椅,桌上还铺着漂亮的桌布。此外,那时装美人的外国香烟的广告画,已经取代了前清时代醉八仙画轴和财神龛,„„这一切都显示出茶馆主人力图通过“改良”来振兴茶馆的愿望。尽管如此,社会上的**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李三因为多年来工钱不涨,事情越来越多而埋怨;宋恩子、吴祥子已经换了庄家,但仍然不断来勒索钱财;刘麻子这次来做一个专卖,就是帮逃兵老林与老陈买一个共用的老婆,但是没有成功,因为先是康顺子来找他算账,正在刘麻子识破他们是逃兵要分他们的现洋的时候,来了大令,三人被怀疑为逃兵,全部被杀头。康顺子因为走投无路要求在茶馆中做活,王利发不答应,富有同情心的王淑芬做主留下娘儿两个。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康顺子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走进茶馆告诉老掌柜一个天大秘密,原来小刘麻子想要霸占茶馆给宪兵队作刺探情报的据点;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则是民不聊生: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待到小刘麻子和沈处长来到茶馆,王利发已经在后房上吊而死。
【重要情节】 1.《茶馆》 ①二德子和常四爷、松二爷之间的冲突,揭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横行、社会腐败混乱、流氓恶霸仗势欺人的社会环境;②刘麻子和康六之间的冲突,庞太监和康
六、康顺子父女俩的冲突,揭露了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本质;秦仲义和王利发之间的冲突,将封建小业主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展现出来;③庞太监和秦二爷的冲突,表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封建势力(守旧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④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的冲突,预示了用尽压制、暴政手段的清政府在日薄西山之后必将被历史埋葬的命运。
2.《茶馆》 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 ⑤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你说对不对?(唐铁嘴)
⑥“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常四爷)
3.“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这句台词出自(宋恩子),暴露了他的“有奶便是娘”的人生信条。“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这是(崔久峰)感喟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命运的一句台词。“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这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王淑芬)的一句牢骚话。
4.在《茶馆》中,除了茶馆老板(王利发)外,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数十人。如强买妇女、无恶不作的(庞太监);贩卖人口、拉纤扯皮的(刘麻子);颇有财势的土财主、资本家(秦仲义);胆小而懒散的(松二爷);以打架为业、欺软怕硬的流氓头(黄胖子);恶霸(二德子);落魄江湖、相面为生的(唐铁嘴);被卖给庞太监为妻的贫农(康顺子);耿直大胆的旗民(常四爷);巡警(吴祥子和宋恩子);逃兵(老林和老陈);女招待(小丁宝)等等。这些人物有的贯串全剧,有的一幕即下,但不管戏多戏少,大都有鲜明的个性。
让高考名著题的复习更加有效 篇3
江苏高考语文文科08年增加了加考题的考查。09年开始加考题的40分纳入高考总分的范畴,成为直接影响学生高考成败的一部分。这其中,名著题占15分之多,地位举足轻重。然而,连续四年的考查,很多文科班语文老师总是把名著题当做额外的“附加”,对其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对试题类型研究不够。有些老师甚至认为阅读十部名著,即使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也不能获得高分,事倍功半;因此,在紧张的高考竞争压力下不值得花太多时间。所以,学校、语文老师及学生均不重视。
二、高考名著题考题回放
年份选择题涉及
的5部名著选择题设错点简答题涉及的2部名著简答题方向
名著名篇阅读2008《女神》、《家》、《三国演义》、《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具体篇目《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错位,
人物荀彧、郭嘉张冠李戴《呐喊》
《红楼梦》鲁迅小说人物对应《呐喊》作品篇目,简述“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含义
2009《呐喊》《边城》《雷雨》《三国演义》《老人与海》人物形象九斤老太分析错误,
情节“终于保住了马林鱼”错误《欧也妮·葛朗台》
《红楼梦》分析葛朗台人物形象、
概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故事内容
2010《呐喊》《女神》《边城》《哈姆雷特》《红楼梦》人物阿Q、假洋鬼子张冠李戴,
情节“哈姆雷特复仇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错误《老人与海》《三国演义》结合人物形象圣地亚哥理解主旨句,
从情节“许攸投奔曹操”分析曹操人物性格
2011《三国演义》《家》《边城》《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人物觉民、觉慧张冠李戴,
情节“女儿拿出刀子以自杀护匣”错误《红楼梦》
《雷雨》指出《红楼梦》判词对应人物,
概述侍萍人物经历
三、高考名著题命题分析
1.名著名篇阅读题目设置涉及十部名著中的七部,统计四年高考,《红楼梦》、《三国演义》在选择题与简答题中每年都对应出现,是必考名著,估计以后也是。其余八篇中《呐喊》《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边城》各考了三次,《女神》《家》《雷雨》《老人与海》各考了两次。以后的名著名篇考查估计涉及篇目还会是这七部甚至更多,以达到更全面了解学生对名著掌握情况的目标。
2.以考查人物形象、情节内容、艺术手法为主,其中人物和情节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前四年选择题中八项错误题干有四项涉及人物,有三项涉及情节。八道简答题有五道涉及人物,有三道涉及情节。
3.简答题考查侧重于概括和评价,侧重于多角度切入,简明扼要,一般不作长篇复述情节的要求。
四、高考名著题复习探寻
提高对加试题的重视程度
1.名著题共15分,占加试题总分的37.5%,占文科语文总分的7.5%。必考部分的160分所考题型,从字音到作文,基本上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训练的,到了高三,学生的兴趣已经消磨殆尽,而且这么多年下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已经基本定型,提升空间不是太大。但是对于名著题,学生都很陌生,独特的题型、新颖的内容让学生倍感新鲜,而且名著题训练效果显著。所以,不管学生的语文基础之前怎样,只要我们重视名著题,科学应对,都会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
2.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名著题涉及10部名著,学生感到茫茫无边,毫无头绪。名著中有些篇目语言文白夹杂,有些篇目时代背景差异较大,有些篇目内容晦涩难懂。有的学生即使已经看过所考名著,碰到一些题目仍然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兴趣全无。其实,兴趣是阅读名著的最大保障,我们老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保证他们能够有效阅读。而激发兴趣的方法的问题,笔者通过尝试,探寻了一些有效措施。
(1)以教材为切入口,让学生联系教材内容,有针对性的延伸到相应篇目的名著阅读中。如学到必修二中的《祝福》,可以拓展阅读《呐喊》,而且联系选修教材《鲁迅作品选读》。选择名著规定篇目进行充分阅读,学到《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拓展阅读《红楼梦》,而且还可以联系选修教材《<红楼梦>选读》。此外,必修二中的《边城》,必修三中的《雷雨》 ,《中外戏剧名著选读》中的《家》,都是名著直接联系教材的典型例子。当然,教学必修五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可以延伸阅读同作者的《哈姆雷特》等等。通过教材与名著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怀着重视教材的态度来重视名著,收效显著。
(2)读、看、讲、动、赛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对名著的掌握,不能拘泥于“读”这一种方式,适当的改变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名著的浓厚兴趣。“看”,可以看原著电影、电视,看《百家讲坛》相关视频,甚至看相关动画片等;“讲”,可以在班级或学校开辟“名著讲坛”,可以是老师讲座,也可以安排学生选择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名著内容讲给全班甚至全校学生听;“动”,即活动,可以密切联系语文活动和名著的关系,如高一举行的演讲比赛就可以开辟“名著影响我的一生”专题演讲,高二举行的辩论赛就可以围绕名著中具有论争价值的问题设置辩题,如“曹操是奸雄还是枭雄”、“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等;“赛”,即知识竞赛,选择学生正在读的名著问题进行知识竞赛,并实行奖优措施,通过提高竞赛的正确率,全员参与,浓厚阅读兴趣,以“赛”引导“读”,以“赛”验证“读”。当然,在这些方式中老师一定要起到筛选甄别的作用,所“看”内容必须精要,所“读”内容的精简讲义必须切合高考,学生自己所“讲”内容必须准确。
(3)循序渐进,计划阅读。10部名著的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长期的计划及实施的保障。高中三个年级必须统一思想,分年级有重点的突破,才能确保学生有效的阅读,才能确保学生不会因为任务的突然加重而对名著丧失兴趣,叫苦不堪。按照学段特点,笔者所在学校高一规定必须读完《红楼梦》《呐喊》《边城》《雷雨》,高二规定必须读完《三国演义》《哈姆雷特》《家》《欧也妮·葛朗台》,高三上学期规定必须读完《老人与海》、《女神》,并且在期中、期末试卷中配以同步的名著题检测,以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名著阅读。
3. 加强对高考试题特点的研究
江苏考试说明是高考的方向标,只有把握好方向,才能确保复习不会偏离目标。从考试说明中可以发现,名著考查涉及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近几年高考主要关注人物、情节等内容,复习时对艺术特色类题目需要特别留心。比如 “《三国演义》擅长描写战争,结合具体事例简述其艺术特点”一题,作答时就需要点出《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没有把笔墨放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而是重点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方面的艺术特色,然后结合典型战争如赤壁之战等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来分析。再如:“《哈姆雷特》精心于结构。作为一个复仇故事,它有三条线索,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请用简洁的语言列出三条线索,并分出主次。”作答时需要列出线索具体内容,然后点出“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的特点。
从前四年高考名著简答题考查情况来看,2008年考查的鲁迅小说人物对应《呐喊》作品篇目、简述“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含义两题,只要对两部名著内容基本熟悉即可。09年考查的分析葛朗台人物形象与概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故事内容两题,需要学生在对名著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10年考查的结合人物形象圣地亚哥理解主旨句与从情节“许攸投奔曹操”分析曹操人物性格两题,除了要求概括内容之外,又增加了分析鉴赏的要求。2011年考查的指出《红楼梦》判词对应人物与概述侍萍人物经历,难度不大,但考查较细,概括要求较高。从笔者对高考阅卷分析来看,对于这类简答题的解答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作答时一定要紧扣题目要求,强化审题,不随意扩展。如概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有的学生不注意审题,仅仅是叙述“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情节。这种做法明显不妥!需要从情节中概括出主要内容并从多方面进行叙述。
(2)作答时对人物的评价要力争多角度,如“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一题,有不少学生仅仅是围绕最典型特点“吝啬”展开详细叙述,而忽略其他角度“投机商”“暴发户”的评价。
(3)答题时对情节的叙述要力争简略有条理。纵观四年高考简答题,对情节的叙述基本没有详细叙述的要求,如“侍萍经历了哪些人生悲苦”一题,对侍萍经历的故事每个阶段情节只需一两句话的简述即可。
对于情节类题目,我们还需要注意“典型情节”的概述题。比如“概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经过”,这类题型需要我们作答时涉及到背景原因(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了一次论辩)、事件过程(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张昭等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故事结局(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从容应对,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当然如果事件具有重大意义还要简述其影响意义。
对于鉴赏类题目,学生普遍感觉不知如何作答,如10年考查的“结合人物形象圣地亚哥理解主旨句”一题,其实联系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理解句子类型的题目来看,这一类题目可以先抓关键词;再换近义词,将原句重新复述一遍,然后结合人物形象或名著内容理解这一句表达的中心意思即可。如2011年南通调研试卷考到下面的题目:“《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作答时可以先抓关键词复述(这句个性化的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是漠然忍受命运的暴虐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苦难,显示了人物内心的犹豫不决),然后结合人物形象,谈一谈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体现了哈姆雷特精于思想疏于行动、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这样就比较完整了。
综上所述:对待高考名著题,只要我们端正思想,认真重视,注重从高一开始的日积月累,吃透考试说明,研究试题规律,寻找解题方法,提高复习效率,强化训练效果,那么解答名著题就会游刃有余,胸有成竹。
(朱明慧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 212300)
小议初中名著阅读的有效策略 篇4
然而, 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 (1) 当前思想教育滑坡, 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感。 (2) 网络文学的流行、动画快餐的泛滥, 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 (3) 现行评价制度不完善, 使师生远离名著阅读。
针对我校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以下是我校在学生阅读名著方面做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营造书香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营造读书氛围对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十分重要。每个学期初, 学校要求各班利用班级活动课, 开展以创建“书香班级”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评选并通过最佳的班级读书活动方案。学校的宣传橱窗、班级的黑板报均以“读书”为主题, 开辟“读书墙报”。
教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阵地。我们在班里建立了“班级图书角”, 以年级为单位, 举行班级之间的“好书交换月”活动, 教室内可挂设相关读书名言或名著内的名句条幅, 出版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 同时学校开放图书室。
我校专门建立了“读书吧”, 每学期统一安排各班每周一节到“读书吧”进行名著阅读, 让每位学生静静看书做摘录。此外, 学校还定期把图书馆的藏书分发到各班中, 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创造了条件。
二、指导阅读方法, 培养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的鸭子填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在学生阅读前, 教师可介绍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比如可边读边做读书摘记, 对重点内容作圈点勾画、旁批, 作卡片摘录的圈点读书法:对感兴趣章节的重点精读法;了解大致内容的浏览法;精彩片段的诵读法; 对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 对著作的诸多要素进行比较、评价的对比阅读法;阅读中绝不迷信原著, 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的创造性阅读法, 等等。只有“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阅读, 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课堂上的课文引路很重要, 教师要充分运用语文课堂的45分钟时间, 以课文中的名著精彩章节为阅读训练材料, 切实灵活运用方法。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每一册书中, 都安排了名著中的精彩片段。例如教学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智取生辰纲》时, 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①题目中的“智”字体现在哪里? ②杨志做事谨慎精明, 押运生辰纲为什么失败了? 引导学生看名著就要知道名著写什么、怎样写, 还要学会概括人物性格与人物相关的情节等。
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读完一本书, 学生怎样总结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感悟、展示自己的收获, 需要教师“授之以法”。比如可以就某一专题出一份墙报, 可以就某一触发点写一篇读后感, 可以制一些读书卡片, 可以对名著进行续写或改编, 可以就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进行赏析, 甚至可以到图书馆、网上查资料, 作探究, 尝试进行研究性写作。
三、开展阅读活动, 增强阅读效果
初中生生性活泼, 好奇善思。如果在名著阅读过程中经常开展多彩的、有趣的活动, 就会使学生的阅读情绪高涨, 兴趣盎然。
1.语文课前开设名著“3分钟演讲”, 要求学生在课前三分钟围绕必读名著讲一个小故事, 或介绍一个自己喜爱的人物, 或谈谈自己的个性感悟等。
2.在阅读各册语文书中指定名著时 , 开展一系列专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阅读七年级上册《汤姆·索亚历险记》 时, 举行“给汤姆·索亚一封信”书信比赛;阅读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时, 举行一场诗歌配乐朗诵会等。
3.利用现代多媒体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 , 平时收集一些影像作品, 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骆驼祥子》前, 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老舍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 这样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
4. 举行黑板报、手抄报 、名著知识阅读大赛等 , 进行成果展示。每学期各班按学校工作安排, 定期出版班级黑板报, 广泛宣传读书的好处, 向大家介绍好书及良好的阅读方法, 并交流学习的经验等。还可举行“我读名著”、“推荐一本好书”等征文比赛, 学校对优胜者给予奖励与表扬, 还编成书。
5.举行读书经验交流比赛。每班按学校规定, 利用活动课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 让学生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 讲讲近期所看的新书, 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 共同分享在阅读中体验到的乐趣。联盟校举行双语阅读大赛、文学作品漂流、易书、笔友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
6.师生共读共探讨。师生共读同一本名著 , 统一进度 , 共同讨论名著内容、人物等, 并展开联想、想象, 指导学生写笔记、摘记、读后感等, 教师同时和学生一起写下水文章, 形成名著阅读有效示范性, 最后编成校本教材。
7.亲子共读共成长。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平台 , 让家长知道一些具体的做法:如给孩子创造安静的读书空间, 给孩子选择购买一定的好书, 帮孩子制订适宜的阅读计划, 规定孩子足够的读书时间, 甚至要检查孩子读书的效果等。另外, 家长还要注意创造人文的学习环境, 一家人共同学习, 交流阅读感悟, 分享读书的乐趣。
高考三国演义名著阅读 篇5
三国演义文学名著阅读训练
1、请简述《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主要情节。(5分)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背景1分)刘备、关羽、张飞都去投军,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情投意合,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人物、桃园是什么2分)然后焚香礼拜,结为异姓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最后三人对天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三结义”的过程2分)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2、请简述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这段不到六百字的情节,作者是怎样刻画关羽神勇的形象?(5分)
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兵到了汜水关,就遇上了董卓的部将华雄。华雄劈了鲍忠,并连斩数将,众诸侯束手无策。(背景1分)关羽主动请缨,但因为身份低微而受到袁术的耻笑,说:“一个小小的马弓手也敢口出狂言。”(出场1分)曹操觉得他是英雄,说:“此人长相非凡,旁人焉知其为马弓手?”曹操给关羽温酒一杯,为之壮行。关羽却道:“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于是拍刀上马,顷刻提了华雄首级掷于帐下,此时其酒尚温!(“温酒”的细节1分)
1、层层烘托。作者设置了一个难以收拾的战争场面,让关羽出场;
2、虚实结合。虚写战场,实写会场,来表现其超群的武艺(1分,答出一点即可)。
3、细节点染。如“其酒尚温”,化抽象为具体,显示战斗速度之快,凸显了关羽的神勇(1分)。
3、简述“三英战吕布”的主要情节。(5分)
董卓得知华雄被杀,便领大军与盟军大战于虎牢关。吕布勇不可挡,接连杀败各路诸侯。一天,吕布又来挑战,公孙瓒大怒,迎战吕布,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背景2分、地点1分)张飞挺丈八矛截住吕布连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张飞不能取胜,便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上前来助战,刘备见两个弟弟战不下吕布,也挥动双股剑上前助战。(“战吕布”的过程1分)吕布力穷而退,诸侯大军一齐掩杀,吕布退还虎牢关。(结果1分)
4、简述“陶谦三让徐州”的基本情节。(5分)
曹操的父亲被陶谦手下人杀害,曹操大怒,亲自攻打徐州,刘备被请来救援。(背景1分)陶谦见玄德仪表轩昂,又是汉室宗亲,一让徐州,刘备没答应;后来,曹操后方被吕布进攻,不得已就撤退了,陶谦宴请宾客,席上再让徐州,刘备还是没答应;后来陶谦病重,把刘备叫到床前,三让徐州,刘备还是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三让”的过程3分)刘备这才接受了。(结果1分)
5、请用简略的语言介绍《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并简要分析两位对话者的心理。(5分)
董承约刘备等立盟除曹。(背景 1分)刘备恐怕曹操生疑,每天浇水种菜;曹操闻知,以青梅绽开,煮酒邀刘备宴饮,议论天下英雄。(开端1分)当曹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听后大惊失箸。时雷雨大作,刘以胆小、怕雷掩饰,使曹操释疑。(过程、结果1分)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胸怀大志(1分);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1分)。
6、简述关公“千里走单骑”或简述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主要情节(5分)
关羽、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背景1分)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位皇嫂,千里寻兄。(目的1分)
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经过3分)这就 1 是著名的“过五关斩六将”。
7、简述“三顾茅庐”的主要情节。(5分)
刘备驻扎新野,感叹身边虽有关张等猛将,却没有运筹帷幄的谋士。于是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与关张便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背景1分)首次拜访,亮已外出,不见而归;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才知道诸葛亮已出游,刘备留下一封短信,表达倾慕之意。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张三顾茅庐,适逢诸葛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诸葛亮醒了,方才相见,得闻三分天下之宏图伟略。(三个阶段各1分,结果1分)
8、请简述“隆中决策”的主要内容。(5分)
刘备“三顾茅庐”后与诸葛亮初次在隆中会面,(背景1分)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占领荆益,“东和孙吴,北拒曹操”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决策。(计策2分)实施的办法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继而图取中原,恢复汉室,表现出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实施途径1分)“隆中决策”之后,刘备集团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得荆益二州,称帝西蜀。(结果1分)
9、请简述“火烧博望坡”的主要情节。(5分)
曹操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背景1分)曹操派大将夏侯惇进攻新野。新任军师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过程3分)夏侯惇果然中计,大败而归。(结果1分)
10、请简述“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主要情节。(5分)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背景1分)刘备的三千人马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军中寻找。(1分)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跳井身亡。(1分)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1分)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结果1分)
11、请简述“张翼德大闹长坂桥”的主要情节。(5分)
文聘追赵云至长坂桥,张飞挺矛立马于长坂桥接应。曹军见张飞立马桥上,疑桥东有伏兵,不敢近前。(起因1分)张飞睁圆环眼,厉声大喝,声如巨雷,曹军股栗。(1分)曹操想起关羽曾说张飞勇武无敌,便下令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曹操颇有退心。(1分)张飞挺矛再喝,夏侯杰惊毙。(1分)操回马而走。(结果1分)
12、试简述《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主要情节。(5分)
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了一次论辩。(事件的起因 1分)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论辩的核心1分)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张昭等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从容应对,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人物、经过、结果3分)
13、简要概括“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5分)蔡瑁和张允训练曹操水军,成了东吴的心腹大患。蒋干来访,想劝周瑜降操,周瑜欲借机除掉蔡瑁和张允。(起因2分)群英会上,周瑜假装醉酒,让蒋干盗书;又故意做梦,让蒋干偷听,使蒋干信以为真。(经过2分)曹操看信后杀了蔡瑁和张允,中了周瑜的反间计。(结果1分)
14、简析《三国演义》“群英会”中曹操中了周瑜反间计的原因。(5分)
因为曹操生性多疑,用人而不信。蔡瑁、张允等人久练不战,蒋干所盗书信的内容与曹操对 2 荆州降将的担心正吻合,曹操一时受了蒙蔽。(3分)其次,因为周瑜的这次反间计做的也真是天衣无缝,一时难以识别,曹操于是上当。(2分)
15、请简述“孔明借箭”的主要经过。(5分)周瑜欲害诸葛亮,让诸葛亮在三日内造出十万支箭。(起因1分)诸葛亮算定三日后有大雾,就同意了。诸葛亮乘草船带鲁肃前去曹营水寨,故意擂鼓呐喊,曹操以为有埋伏,又因大雾,令弓弩手在寨前放箭,(2分)等到雾要散的时候,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1分)等到曹操反应过来的时候,诸葛亮的船只已走远,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十万支箭全部射在了草船上。(结果1分)
16、简述《三国演义》中周瑜实施的“苦肉计”的内容。(5分)
为了让曹操上当,以便火攻曹军,黄盖和周瑜设计了一出苦肉计。(起因1分)第二天,黄盖假装因主降而顶撞周瑜,周瑜大怒,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黄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投降书,由东吴谋士阚泽代为献给曹操。(经过3分)黄盖率领船只火烧曹军,在赤壁之战中立了大功。(结果1分)
17、请简述“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的主要情节。(5分)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1分)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关羽奉诸葛亮之命设伏于华容道,拦住溃逃的曹军,曹军束手待擒。(1分)然关羽乃义重如山之人,念及曹操昔日于己有厚恩,心中不忍;又见曹军狼狈不堪,愈发不忍;加以与曹将张辽有故旧之情,遂抗命放去曹军,曹操得以脱身。(2分)后得刘备求情,关羽免受军法惩处。(1分)
18、请简述“诸葛亮三气周瑜”的主要内容。(5分)一气:赤壁大战后,周瑜去占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1分)
二气:周瑜本想假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2分)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成,率兵攻打又失败,结果箭疮发作而死。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活活的气死了。(2分)
19、请简述张翼德“义释严颜”的主要情节。(5分)刘备进入益州,张飞一路平定蜀中郡县,兵至江州。(开端1分)巴郡太守严颜依靠城池进行抵抗,张飞强攻打不下来就用计诱使严颜出城作战,活捉了严颜。(经过2分)张飞敬佩严颜的为人,对他以礼相待,后招降之。(结果2分)
20、请简述关云长“单刀赴会”的主要情节。(5分)鲁肃欲杀关云长,夺取荆州。(起因1分)他在江边亭内摆下“鸿门宴”,亭外设下刀斧手,以掷杯为号,群起杀之!(1分)关云长明知是计,却仅带周仓一人拿刀,孤舟渡江前来赴宴!席间,关云长故意骂走周仓,使其先到江边准备,后手拿青龙偃月刀,假借酒意手牵鲁肃,使其送自己去江边。(2分)东吴众人因顾及鲁肃安全,不敢妄动。只好眼看关云长安全离去,留下千古佳话!(结果1分)
21、简述《三国演义》中“刮骨疗毒”和“白衣渡江”这两个典故。(5分)
关羽攻打樊城,水淹七军,曹操大将曹仁命令众多弓弩手,对关羽乱箭齐发。关羽右臂中了毒箭,臂膀青肿,不能活动。(1分)名医华佗从江东赶来,为关羽医治。关羽与马良下棋饮酒,神态自若。(1分)他伸出右臂让华佗割开皮肉,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好,缝上创口。(1分)“刮骨疗毒”后来用作形容意志坚强。东吴大都督吕蒙(子明)让士兵穿上白衣,(1分)扮成商人模样,在夜里悄悄渡江,袭取了荆州。(1分)这就是“白衣渡江”的典故。
22、请简述关云长“败走麦城”的主要情节。(5分)赤壁之战结束,孙权为了继续联刘抗曹,只好暂借军事重镇荆州给刘备。可刘备取得益州后,却无归还荆州之意。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遭到刘备托辞拒绝。于是孙权被激怒,令吕蒙夺回荆州。(起因2分)吕蒙把战士化装成商人的模样,骗过了关羽的江边守军,顺利渡江,趁关羽轻敌,毫无防备,没伤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荆州。同时关羽在前线被徐晃包围,败退到麦城。(经过2分)吕蒙又把麦城紧紧围住,关羽突围不成功,不得不放弃麦城向西川撤退。遇到伏兵,被俘不降,孙权杀之。(结果1分)
23、请简述曹植写“七步诗”主要过程。(5分)曹植与曹丕是一母同胞的弟兄,曹植因才华横溢而备遭曹丕忌恨。曹丕继位后,一直都想找机会处死曹植。后来曹植在曹操亡故时没来看望,而且与朋友在家中酣饮,对曹操的使臣悖慢无礼,曹丕便追究他的罪,准备杀了他。(起因1分)但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只好想个办法刁难曹植,让他在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写一首诗,但诗中不得出现“兄弟”二字,否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曹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3分)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只是贬曹植为安乡侯。(结果1分)
24、《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三个最为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请简述彝陵之战的情节。(或:《三国演义》中“火烧连营”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请简要叙述这一过程。)(5分)刘备为报关羽被害之仇,收复荆州,率兵七十万攻打东吴。蜀军从巫峡建平起,直至彝陵界口,七百余里结连四十余寨,进攻东吴。(起因1分)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拒刘备。陆逊坚守不战,等待时机。刘备求战不得,移寨于山谷树林中避暑。陆逊趁蜀军疲惫之时,夜里借东南风放火,尽烧连营七百里。(经过3分)刘备败走,被赵云救入白帝城,并一病不起。(结果1分)
25、简述“七擒孟获”的意义。(5分)
刘备死后,南蛮王孟获起兵造反,诸葛亮领军前往镇压,诸葛亮明白杀了孟获无济于事,欲屈人之兵须先服其心,便容忍孟获屡次不服,最终以7次生擒7次放走的记录感化了孟获。(事情1分)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不仅解除了蜀汉的南顾之忧,稳定了后方,(2分)而且从南方调拨了不少人力物力,充实了蜀汉的财政力量,从而可以专心于北方,挥兵北伐了。(2分)
26、请简述诸葛亮为什么敢用“空城计”,理由是什么?(5分)
马谡失守街亭,司马懿亲率大军扑来,诸葛亮身边没有像样的作战力量,于是不得已摆“空城计”,在城楼上安然自得弹起琴来。司马懿来到城下,看不出丝毫破绽。忽然神色一变,忙下令马上撤退。(事情1分)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第一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2分)第二,诸葛亮一生谨慎,司马懿也了解这一点,自己偶尔一次弄险,必然能使司马懿中计。(2分)
27、分点概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情节中“挥泪”的原因?(5分)第一,痛惜街亭的失守使他的北伐计划失败;(1分)第二,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刘备的话,刘备白帝城临危之时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的话,让马谡守街亭,结果街亭失守;(2分)第三,诸葛亮与马谡义同兄弟,经常在一起研习兵法,两人感情很深,惋惜马谡是个人才。(2分)
28、杜甫《蜀相》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引用的是《三国演义》中哪个典故?请简述之。(5分)这是历史上有名的爱才求才故事——“三顾茅庐”。(2分)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能,就到 4 隆中卧龙岗去请。前两次不在,无功而返。第三次刘备精心准备前去没想到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直到他醒来,才有机会与之促膝长谈,诸葛亮最终答应辅助刘备,并为他分析天下形势,定天下三分之策。(3分)
29、杜甫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演义》中哪个场面最能让人发出如此的感叹?请简要概括。(5分)
如何有效引导初中生阅读名著 篇6
一、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这句名言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只有将兴趣点燃,才能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进取者和知识的真正主人。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初中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不大,被动接受教师阅读要求的居多。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倾向于玩电脑、手机、看电视,没有办法潜心阅读。作为教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喜欢阅读,让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
首先,教师应该身先士卒、言传身教,成为阅读的“先行者”。教师首先要爱上名著,无论是从提高自身修养,还是从教育学生的角度,教师都要积极阅读世界名著。教师要对书的内容和语言特点了然于胸,才能指导好学生阅读这本书。教师可以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去感受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次,建立班级“图书角”。针对学生的选择能力不强,学校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每学期选购一些图书,不断扩大班级书架的规模。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共享”这些书,这样就将大量玩乐的时间用于阅读,同时,班级中喜欢阅读的学生带动了其他同学。
二、指导正确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名著阅读”是中考必考查项目之一,有些教师只看眼前利益,为了中考多考几分,将名著阅读浓缩成几道题目,让学生背答案,这显然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另外,初中生的课业负担较重,没有很多空余时间去阅读。很多学生埋头于课本知识,而无暇顾及名著的阅读。他们看不到阅读名著的短期效应,也就不重视名著阅读了。
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名著,首先要选择好的时机。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利用好平时的零碎时间是很重要的,如早晨、午睡前、晚寝前的五分钟、十分钟,积少成多,每天读一点也能“成江河”,也能“致千里”。还有些学生埋头于阅读,甚至在课堂上也偷偷看书,为了读书而影响了学习,这是不合时机的。
其次要选择好的方法。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不同的语段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要指导学生选择好阅读方法。对于经典语段要诵读,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在墓前的内心独白。对于重要的故事情节要精读,如《水浒传》中鲁智深、武松、林冲等重要人物的故事情节。对于和课文内容有关的情节要结合起来读,如《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对于过渡性的语段可以略读或浏览。
三、丰富阅读形式,享受阅读快乐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在课余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督促学生阅读名著,同时巩固学生阅读所得。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有关人物的评论,如林冲、鲁滨孙、诸葛亮等,辩证地有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有关故事情节的个人感悟。近几年来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对“名著阅读”的考查离不开人物形象分析和个人阅读感受的表达,这样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可以做到阅读考试两不误。
学校或班级可以开展一些征文比赛,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对优秀的文章可以推荐发表或张贴在班级内,让学生在互相羡慕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还可以播放与名著有关的电视剧和电影,使学生对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有更形象更直观的印象。现在荧幕上有很多名著改编成的电视剧和电影,可以让学生在图像和文字中找到共同
点,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也可以指出影视作品中对名著的某些改动,对此进行辩论,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和掌握。
四、给予赏识评价,树立阅读信心
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名著的困难在于:一是名著离我们生活较远,《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名著,都是一些文言文,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许多国外名著的用词造句和我们的现代文有所不同,音译过来的姓名、地址等难以记住。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要向学生提出阅读名著的困难所在,同时给予鼓励,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亲身体验成功的滋味。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赏识评价,冷淡、责怪、不重视往往会挫伤学生自信心,不要苛求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例如,文言文中常用字词的意思参照课本中文言文常用字词的意思。
学生个人的能力不同,阅读进度、体会必然有所不同,教师要多关注阅读能力差的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鼓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阅读恐惧。
浅议如何有效阅读文学名著 篇7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落实学生的阅读呢?笔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阅读心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方法主要有: (1) 体验感受法, 给学生讲解作家创作时的感受和自己阅读这篇著作时的感受, 诱发激情。 (2) 讲述故事法, 给学生讲述其中的一段故事, 造成悬念。 (3) 语言描述法, 描述原著中的人物或画面, 引人入胜。逐步养成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
二、关注学生的“读写结合”
课外名著篇幅较长, 如果完全放在学生课余时间去阅读, 很难保证质量。“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 “写”是读的巩固和强化;如果只读不写, “读”的内容理解不能深入, “写”的水平也不能提高。因此可以采取“课内课外读写结合法”。如何写呢?一是摘录, 摘录优美的词句, 如《培根随笔·谈读书》中的优美词句; 摘录名人名言,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名言、谚语、成语、典故等;二是写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后,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写下来;三是仿写, 做到由“仿”到“创”, 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四是缩写, 浓缩名著的故事, 使长文变为短文, 如《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 群雄争霸, 最后三国归晋的场面。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方法必须交给学生, 指导学生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目录、作者简介、内容概要、后记, 对一部名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度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 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写心得、画图表。如在阅读《名人传》时可以这样列表:人物作者简介:国籍身份代表作作品概要向人推荐理由
不同类型的书, 要介绍不同的方法, 这样会让学生少走弯路,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 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名著知识竞赛、戏剧表演、编文艺板报等。通过这些活动, 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 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
四、整合影视资源促进阅读
通过调查, 中学期间许多中学生连一部名著也没有完整地读完, 特别是一些女生;而大多数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三国演义》《西游记》……正如周宪教授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句话强调了影视文化的时代性和生活化, 它能给人极大的视听满足, 又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加之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 因此特别受大众的喜爱, 尤其是中学生的喜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人们更习惯于坐在声像俱全的媒体前观看, 而不太情愿抱着书本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针对学生普遍喜欢看电视而不喜欢阅读这一特点, 明智的选择是与其压制, 不让他们观看, 不如因势利导, 即借助影视综合艺术的魅力, 来吸引学生阅读文本, 走近经典。每当我告诉学生, 要利用多媒体观看名著片时, 学生神情高涨, 兴高采烈, 教室里沸腾起来了。所以, 我利用晚自习播放名著片, 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骆驼祥子》……
文本具有影视无法企及的表现空间, 阅读文本可满足读者丰富的想象需求, 使读者获得极其自由的精神上的享受。也正因为如此, 很多读者在观看了影视作品后, 会意犹未尽, 再去阅读文本。实践证明, 将影视资源与名著阅读有效整合,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成熟心理, 独特个性、协作观念、创新精神。
五、注重名著阅读与情感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有效策略 篇8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 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之初向学生宣讲其重要意义, 使学生明确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同时将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各地中考必考内容的信息告诉学生, 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熟悉的才是最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 而许多课文就是节选自文学名著, 教师可以抓住时机, 及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社戏》以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作品, 学了《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推荐的理由, 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营造一种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激励、引导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有利于学生取得进步。与其强迫学生阅读, 不如营造一种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 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前, 笔者就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 同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 学生在对神话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望的感召下捧起文本, 阅读的效果就毋庸置疑了。另外, 笔者还在班级设立图书角, 鼓励学生多捐书, 多看书。坚持师生共读一本书, 共同探讨问题, 交流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读的名著中的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和喜悦。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 我们还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 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 如读书笔记展览, 开故事会, 读书心得交流会, 文学名著知识竞赛等, 同时评出优胜者, 给予奖励, 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古语云:“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根据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 初中三年至少要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六部名著。虽说是三年, 但由于初三要面临升学的压力, 很难有时间来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 因此初一时我就引导学生制订两年内读完这六本书的阅读计划, 每年读三本, 分解到上半学年、下半学年和暑假三个时段来完成。每读一本书, 根据本书章节的多少, 再进一步分解到每月、每周, 并在班上贴出一张统计表, 统计每个学生每周的阅读进度, 便于教师的督促和调控。例如:在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 全书共三十五章, 建议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 平均每周读4~5章, 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三、教授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名著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好的方法, 就好像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名著的方法, 并把它们灵活运用到名著阅读中去。
1.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培根指出:“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 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 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 反复地读。”精读, 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 掌握重点, 汲取精华。这种方法适用于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妙词佳句等。略读, 即要求学生看序言、提要、目录、后记等, 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 最后浏览全文, 综述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
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学期初, 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本, 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介绍、故事梗概、人物性格、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等。要求学生读了名著后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感想, 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
3. 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人们常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结构、知识积累及思维水平等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为他们建立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学习, 集思广益,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部分, 从而获得最深刻的理解, 深入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高考名著有效阅读 篇9
关键词:个体体验,阅读兴趣,阅读自主权,阅读方法,感受,理解,欣赏
名著的真正阅读, 能够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改变学生的语文生活, 其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事实上鉴于各种原因, 尤其是中高考的指挥棒的存在, 功利性的阅读严重地制约了名著阅读的意义。在当前整个阅读状况普遍堪忧的情况下, 如何让学生克服浮躁的心态, 从真正意义上走进名著呢?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才算是真正达到了。
以往的名著教学形式, 无非就是“碟片式阅读”“提纲式阅读”。这样长久下去, 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会大大下降, 而名著真正的教学目的却没有得到提高。作为初中的语文老师, 我们应该了解以下几点:
一、名著的特点
首先, 所有名著都经受了时间的淘漉和历史的筛选, 都是历久不衰的畅销书。这些书从它们诞生起直至今日, 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次, 有广泛的读者群体, 雅俗共赏, 老少皆宜。这些书, 不仅儿童爱不释手, 成年人也乐意品读欣赏;再次, 名著都有极强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 魅力无穷, 经得起三番五次的阅读。在这个意义上说, 名著都像蕴藏丰富的矿山, 每开掘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最后, 名著的思想倾向健康, 能鼓舞人昂扬奋发, 积极向上。这些都说明阅读名著在我们精神成长中的重要性。
二、中学生阅读名著存在的问题
1. 个体的经验积累不足
中学生个体学习成长的经验和认识水平是影响学生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中学生的经历、体验、知识、性格、思想等都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 从而严重限制了中学生对名著的阅读。
2. 缺乏真正的个体体验
在阅读活动中, 学生很少有愉悦感, 即使是一些名篇佳作也很难激起学生的情绪回应,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对文学作品的体验。
3. 阅读的主体性缺乏
目前中学生的压力很大, 课程繁多, 这不得不让学生把课外的阅读抛在一边。阅读的主体也就是学生, 他们缺乏对名著阅读的兴趣, 也就谈不上阅读的想象与创造。
针对以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作文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在学生中间有效地开展名著阅读呢?根据多年的经验, 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降低名著阅读的难度
名著博大精深, 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会让很多初次接触它的学生望而却步, 这就要求我们要降低名著阅读的难度。首先, 在材料的选择上, 我们要选择比较贴近初中学习生活能给人以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故事线索简单明了的作品, 还有那些文笔流畅、通俗、具有生活智慧和想象魅力的文章,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欣赏兴趣;其次, 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指导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并且要引导学生对书中的内容和人物形象作简单的评价。
另外, 长篇文学作品信息量大, 教师还应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 比如, 用略读、浏览的方法通读全书, 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或作品的主要观点;用精度的方法阅读精彩片段, 评品作品的典型意义、艺术价值、语言特点, 或探究人生经验等。
二、放手让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 还学生独立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权利
在阅读的过程中, 还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权利, 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 去理解, 去表达。不必担心学生“读不懂”或“读不透”而要硬插上一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 自己去感受、思考, 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从中得到营养。在阅读的过程中, 他们会和作者对话, 与人物对话, 从而和作者及人物形成强烈的共鸣, 使自己融入整个故事之中。另外, 学生还会自然地将名著的阅读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
高考名著有效阅读 篇10
一、培养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以身示范。“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胃口择优推荐, 把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经常带进教室传阅,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平时阅读中,老师要言传身教,把自己阅读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与学生共勉, 让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 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以养成阅读的自觉性。同时,要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 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营造氛围。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教师要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赏析名著的精彩部分, 把学生的阅读名著的胃口调动起来;积极开展课前5分钟“名著推荐”活动,让学生推荐名著的精彩片段,或推荐一位作家,让学生写读后感,特别优秀的在全班欣赏;或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诱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互相带动激发,养成读名著、谈感受、话乐趣的良好氛围。
3.活动引导。巧妙地组织各种活动 ,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名著知识竞赛、读书比赛、手抄报,制作读书卡片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设计一次语文活动,或出一期黑板报,班会课上让学生讲讲老舍的故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亲近名著,热爱名著,让名著温暖他们的心灵。
二、明确阅读目标古今中外的名著, 卷帙浩繁,不可能博览全部。应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 对其推荐阅读的篇目和教材中要求了解的人物、相关故事情节和主题等要了然于胸。如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繁星春水》, 七年级下册:《童年》《昆虫记》等 ,还有一些经典的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西游记》《水浒传 》等 ,这些名著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进行合理安排。每学期至少要有计划地阅读三至五本名著。另外,教师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名著。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向学生推荐林海英的《城南旧事》,学习《在沙漠中心》可向学生推荐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讲究阅读方法读书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 加之篇幅较长, 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非易事,因学生进入中学之后的课业负担太重,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的乐趣更为有益。
1.略读 ,精读。略读就是略观大意 ,知其梗概 ,不要固执,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了解大概内容。如一些外国作品,常有大段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可以采用此方法。精读就是要用心阅读体会,常识性的知识要记准,精彩片段要反复品读,欣赏佳句,读出自我感受。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感情的熏陶。阅读初期,一般以略读为主, 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进行有选择性地精读。对于必读书目要精读,逐章逐句地阅读,细嚼慢咽,精彩片段可以朗读、背诵、摘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2.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品味语言,从而不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比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 读到精彩的词语、句子可以写上自己简短的批注,读完后把自己真情实感记录下来等等。
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有效性策略 篇11
在历史进程中,有多少华丽雄伟的建筑在风雨中颓败失色,唯有名著在岁月中穿透时间的尘封而熠熠生辉、与世长存,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导师与慰藉。名著可以培养起我们对人类代代相传美好心灵和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从而达到心灵呼唤、智慧启迪和情感激发的境地。没有得到名著滋养的心灵是粗糙干枯的,这样的心灵无法感受宇宙的奥妙与无穷,世界的伟大与深邃、生活的美丽与痛苦。鉴于此,我选取《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有效性策略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力求带着学生走近文学巨匠、走进名著、触摸经典,让中学生感受美好而又人文的世界,激发他们善良、友好的心灵,诗化中学生的人生。
一.探求语文教学 发散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但从我校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看,情况很不乐观,一是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很难找出时间进行名著阅读;二是有些学生阅读名著只是作为娱乐而没有上升到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高度,阅读没有实现应有的价值。为了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益,我开展了灌云县实验中学“名著阅读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知识面,获取书籍中的精神及人文养料,我制定了严格的阅读措施,使活动真正为学生带来益处。
内容方面,首先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七到九年级学生必读的名著,其次也包括其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既指课内阅读,也指课外阅读。计划课内每学期指导学生精读一部名著,课外按计划布置学生泛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七到九年级学生必读的名著,并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必读书目以外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
具体操作,首先指落到实处,即要求学生读的名著学生真的读了;其次指有效,即阅读名著后,学生从积累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确实获得益处;再次指效率,即单位时间内获得的效益要高。
二.克服操作难题 推进工作执行
中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此时无论是开阔视野、积累知识还是加强人文修养、提高综合素质,都有赖于名著阅读的滋润。但是,现实情况却有很多不利因素,阻碍着学生本可以尽情获取多面知识的途径:
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时间非常紧张,能有阅读名著的时间吗?怎样安排合适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名著,是本课题研究的任务之一;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没有彻底消除,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对于名著阅读这种柔性作业,往往就能躲则躲;教师如何加强阅读过程管理,将阅读目标落到实处,是本次课题研究的又一任务;如何加强学生阅读过程指导,有效提高阅读效益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点。
面对这些需要解决的主观及客观因素,我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育工作者对名著阅读指导的研究中,收集了五十多篇研究名著阅读教学的文章,进行研究,有很多研究让我受益匪浅:
南昌十三中甘娜老师在《指导初中生快速高效阅读名著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确立的研究目标较为实用: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掌握读名著的有效方法;锻炼阅读的能力(注意力、控制力、耐挫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丰富知识存量。
陕西实验中学昌传超在《中学生阅读名著教学初探》中,就如何让学生有兴趣有效率地阅读名著,提出十二法:兴趣导入法;典故联系法;巧设谜团法;设题助读法;分段承包法;疏不间亲法;蜘蛛求食法;不求甚解法;见缝插针法;比较阅读法;寻根问底法;旁敲侧击法。
经过借鉴和思索,我将我的本次课题研究的重点,确定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读名著、学生如何一步步深入读名著的实践研究。
三.思索解决方案 扩大研究实践
调查研究法。通过灌云县实验中学学生的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学生对名著阅读的认识程度及学生名著阅读现状。
文献法。通过文献学习,了解目前全国各地对名著阅读教学的研究情况。
教育实验研究法。提出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些设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经验总结法。将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形成论文。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我探索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下面以名著《水浒传》阅读教学为例,介绍如下:
1.科学安排,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水浒传》通行版本为一百回,有些学生一至两周即可读完,可是在短时间内阅读那么长的小说,不但食而不知其味,同时还会影响各门功课的正常学习。我采取的是有计划精读的教学策略,每周精读五个章节,下星期五检查学生阅读效果,并开展讲故事等相关活动。
2.圈点勾画,把握文章重要信息。
学生尽量拥有自己的一套《水浒传》,将小说中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精彩的语言等用笔圈点勾画出来。每周五的一节名著阅读课上,由组长对本组同学书上的圈点勾画内容进行检查和评比,同时利用投影仪,将小说中的重要信息以填空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由组长检查本组成员对小说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根据组长反馈情况,将部分同学集中谈话,督促他们按要求认真阅读名著。
3.概括情节,组内讲述水浒故事。
概括能力,是中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时,我布置学生每读完一个章节,就用200字左右编写小说的故事梗概,我会选出写的精彩的进行交流展示。每周五的名著阅读课上,每位同学从本周规定必读的五个章节中任选一个章节,在小组内讲述水浒故事。这个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小说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4.梳理归纳,深刻认识人物形象。
阅读《水浒传》,指导学生认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一项重要任务。我根据阅读进度,适时教导学生梳理归纳。对于每一个故事,我要求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说清故事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我还要求学生同时梳理武松、鲁智深、李逵三个人的故事,在比较中认识性格相似的水浒英雄的不同点,进一步体会《水浒传》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
5.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独特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此,我要求学生每周读完规定章节,都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深入。初二下学期,我指导学生进行小说创作训练,一是补写水浒英雄故事,选择《水浒传》中的一个英雄人物,根据人物性格及其时代特点,设想还会做出怎样壮举。二是超越时空,选择《水浒传》中的一个英雄人物,让他来到当今世界,遇上现实生活中与《水浒传》类似的事情,想象一下,看他们是否还会“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创作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学生大多能以法制的观念看待水浒中的人物行动。
6.借他山之石,提高名著鉴赏能力。
文学名著《水浒传》,评论者中不乏文学大师和研究专家的真知灼见。我从网络上下载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鲍鹏山教授在《百家讲坛》上作的《鲍鹏山新说〈水浒〉》,利用教室的投影仪分数次放影给学生观看。我还选择一些名家对《水浒传》的评论文章,打印给学生阅读。经过学习、模仿、创新活动,学生名著鉴赏能力有效提高,有学生写出了《我从〈水浒传〉中看中国人的恶习》、《我从〈水浒传〉中看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等文章,很有思想,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在此基础上,针对之前一些阻碍性问题,我也逐渐找到了解决思路:
1.关于学生名著阅读的时间问题: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课内外相结合。
2.关于加强阅读过程管理策略问题:每周布置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名著,课内安排一定时间检查。并采取老师抽查和组长检查相结合的检查方法。
3.关于如何培养阅读兴趣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提高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
高考名著有效阅读 篇12
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底子。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于学生在文学名著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读懂名著,督促学生完成基本阅读任务。现以《红楼梦》阅读指导为例,谈一谈个人在文学名著阅读上所做的一些尝试和努力。
一、培养学生养成认真默读和读完章回整体认知的习惯。
《红楼梦》是长篇章回小说,有120回,总字数100余万言。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阅读长篇巨作,唯有默读是最恰当的阅读方式。默读不发出声音,但心里要有对语言文字的字形、词义的识别、理解,特别是要有对长句的整体会意能力。
默读需要有外在安静的环境做保障。多数学生还缺乏在吵闹环境下不为所扰的定力。因而笔者通常利用晚自习时间布置学生阅读名著作品,另外强调在夜晚入睡前半小时看书,这样既确保了无他人影响的宁静的阅读环境,还摆脱了心理上后摄抑制的干扰,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
默读完每一回,不是简单翻阅完几张纸结束。扪心自问,看完了有多少印象?能否对情节内容作以整体概括?对此笔者让学生在周记本上写出内容概述,有遗漏或不妥当的地方,笔者及时批阅指正。学生看到批改反馈,再次阅读,重读后笔者利用晚自习请自觉重读的学生对情节作复述,当复述能突出重点时,笔者当即予以肯定鼓励。有了细心默读和整体认知的习惯,学生自然会有阅读上的获得感。
二、指导学生学会略读和浏览以及选择性精读。
文学名著的阅读主要是学生的课外自读。学生自读文学名著,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若要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教师需要加强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课标在“关于阅读教学”部分明确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精读是读者对疑难的重要的文本逐字逐句、逐段逐节地细致深入钻研、咬文嚼字以达到充分理解和鉴赏的一种阅读方法。而全神贯注地默读、反复的诵读等都是精读的体现。笔者对学生名著部分文本的精读作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全面理解;读思结合;咬文嚼字,细心琢磨;边读边记。略读是一种从语言文字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又称为“速读法”或“浏览法”。略读与精读的显著区别是阅读速度的快慢,略读浏览要求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但“欲速则不达”,略读应该实现速度和效益的协调。所以学生浏览的效果值得关注,老师应作调查反馈。若停留在单纯地快速看看,浮光掠影,或走马观花,则收获甚少。
叶圣陶先生曾就精读和略读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的话澄清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也就是说精读是读者在合乎目的性的、选择性的深入阅读中求得阅读能力的突破,以便举一反三,以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广泛性的略读作准备。有先期的精读,培养了语感,增强了鉴赏能力,并对后文内容有导向性的把握,那么就会逐步实现由慢速到快速的提升。
对于《红楼梦》中的一些章回必须精读。如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从回目中就可看出本回的重要性。贾宝玉的梦是整本书中最重要的梦,相当于全书的总纲。此回中的判词、《红楼梦》十二支曲是全书之关键,预示了“金陵十二钗”及其他人的命运。另外通过此回也可初步了解作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还有第七十四回,弄清抄检大观园事件,对大观园众人命运唏嘘,从而对后文中记述的贾府被抄家有心理上的预期。小说的悲剧性在此回已有充分的显现。如果没有精读铺垫,恐怕会影响略读浏览的速度。
三、指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批文入情、调动联想和想象等方法与手段来鉴赏和感悟文学艺术之美。
《红楼梦》一书,包容文学、历史、宗教、医学、绘画、音乐、文物、考古、园林建筑等,具体而言,体现在诗词歌赋、对联匾额、琴棋书画、医卜星象等方面。而驾驭这一切的正是作家曹雪芹,笔者对曹雪芹的家族史和生平经历作了简要介绍,杰作饱含着作者早年富贵荣华生活的体验,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在极为贫困潦倒状况下基本完成。了解作者的生平,对把握小说展现的社会时代环境和小说深刻性主题有很大帮助。
批文入情,是通过文本语言细致揣摩理解文意,联想和想象人物生活世界,从而深入体会人物情感和形象特点,同时,避免肤浅阅读,使阅读走进深层次,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延展。如《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在秋爽斋晓翠堂上用餐,刘姥姥席间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有失文雅,但切合刘姥姥的农妇身份,想象刘姥姥席间的言行和当时周围人的反应,足见这个滑稽角色的自我轻贱和农村生活的辛酸。还有“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抓得一个儿。”又惹得众人笑起来。尤其贾母笑得流出眼泪。哄得贾母开心,博得大家喜欢,这就是大智若愚的刘姥姥形象。
四、指导学生与名著文本积极对话,并指导学生掌握评点方法。
学生是名著阅读的主体,高中学生之间虽有阅读能力的差异,但是都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因而必须发挥阅读主体的积极性,使作品的意义在读者的阅读接受之中实现。同时学生作为读者会把个人的经验和情感投射到作品之中。从而学生和作品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关系。有待理解的内容是对话的一方,而读者的问题和对问题的理解是对话的另一方。对话的效果以读者是否对作品的意义有深入理解来评判。有人说,教师的任务是引导阅读者对具体作品产生交流,而评点就是实现对话交流的重要途径。
评点包括圈点和品评。学生在自主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文本中圈出疑难句子、点出关键词语、勾画出重点句段。这种圈点勾画的读书法能使读者阅读时心无旁骛,目的清晰,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品评就是学生自主阅读时在文本的空白处对文本进行简析评议,及时写出个人的认识、理解。若不及时评点,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往往就不容易想起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这里的三言两语的评点,就能反映阅读时的思想和情感轨迹。这样做不仅能促使学生自己主动钻研文本,体验文本传达的感情和思想内涵,更能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是值得品味的情节。香菱拜林黛玉为师。从老师黛玉角度看,林黛玉是一位热情大方、学术渊博、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在此回中,笔者指导学生勾画出黛玉传授写诗要领的文句,从而使学生领会到黛玉深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从学生香菱的角度看,香菱聪颖灵秀,至诚至纯,勤奋努力。香菱学诗堪称一个青春励志故事。笔者指导学生从薛宝钗眼中看香菱,这显然从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宝钗先后说道:“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是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由此,多数学生在文本中都能概括评点出香菱学诗经历了呆、疯、魔、仙四个阶段。其中还有一些学生评点写道:“香菱乐学、善学、苦学,学习是一个艰苦磨砺的过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人提出困惑:香菱为什么如此爱诗呢?这种疑问使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不仅仅停留在内容情节的梳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