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阅读

2024-05-23

文学名著阅读(精选12篇)

文学名著阅读 篇1

所谓四步阅读法, 就是通过四个阶段不同层次的阅读, 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 并且能够通过这一方法去指导自己其他形式的阅读, 特别是对于经典名著更为行之有效。现将具体方法阐述如下:

第一步 泛读法

泛读, 就是一般地、初浅地读, 目的是让学生在泛读中掌握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 比如作者的生活朝代、故事情节、人物姓名、写作背景等。这种阅读, 仅仅停留在初级层面上, 远未达到对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 对人物性格进行深入探讨, 对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行细致揣摩的程度。如读《红楼梦》, 学生会告诉你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 王熙凤性格泼辣、能说会道、富有心计, 贾宝玉疯疯癫癫、无所事事。这些评论不能说不对, 问题是过于肤浅、过于表面, 缺乏独立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学生要具备较高的欣赏水平, 较高的分析能力, 就需要教师作进一步指导, 引领他们迈向更高的台阶。

第二步 精读法

精读, 不同于泛读, 所谓“精”, 必须注重读地要细致、有品位, 不流于俗套。要想做到这一点, 并不是随便说说, 或者一篇小说读上一年半载就叫做精读。在你了解了书的背景和故事主线之后, 要在具体的细节上下功夫。比如说:《老人与海》这篇小说的主题意义是什么?相信在很多老师的引领下, 或者学生自己的判断下都会得出:老人桑提亚哥在与鲸鱼搏斗时表现出了不肯服输, 刚毅而坚强的“硬汉”精神, 尤其是那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更是给人以震慑。但是, 当你结合时代和背景, 仔细地去探讨本书的主题意义时, 就会发现还不仅如此, 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更多的层面去理解《老人与海》的意义所在。例如:大海的象征义、鲨鱼的象征意义、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 以及最后一幕出现的一对情侣对大马林鱼骨骼的评论等, 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以新的启示。

第三步 巧读法

所谓“巧读”主要是放在“巧”上下功夫。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 对于很多同学初次拿到厚厚的一本书, 往往会望而却步, 甚至有的同学开始还有兴趣或者想去尝试, 但是由于阅读量太大, 再加上老师强硬的逼迫, 会给我很多同学的心中留下“怯读”的阴影。所以, 我在高一的时候, 布置读《三国》并不是一下子从每个章节入手, 而是主要先给他们介绍书中具有个性色彩的人物, 例如刘备的、关羽的重情义, 张飞的粗犷而霸气, 曹操的狡诈和多变。一开始慢慢引导, 学生自然便会引起兴趣, 然后使他们迫不及待的自己去找寻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另外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便是通过学习成语的方式来学习三国, 我把它称之为“成语话三国”。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书中的很多成语引发一个有一个故事, 从而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 那么对于三国一书的主要情节也就记得八九不离十。通过我的搜索和统计, 三国一书中可以找到的成语一共是八十二个, 几乎每个主要的故事都可以用成语去概括。你比如说:三顾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望梅止渴、三气周瑜、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等, 在教学生记住成语的同时, 也记住了一个有关三国的故事, 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四步 问读法

鲁迅读书爱向自己提问题。他拿到一本书后, 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 然后问自己:书上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自己针对这个题目又该怎样写?等等。鲁迅认为, 带着问题去全面细读全书, 边读边问, 边问边读, 逐渐深入, 书就会读得灵活自如, 印象深刻。问读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并不是把书读得越读越死, 而是要力求达到“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读书境界。

文学名著阅读 篇2

第一部分

1.①官渡之战

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②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顺风直扑曹军水寨。曹操大败北还。

③彝陵之战

刘备为替关羽复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孙权起用青年将领陆逊,赴獍亭前线指挥作战。陆逊力排众议,决定坚守,避免交战。由于天气燥热,蜀军将士疲惫不堪,戒备松懈。陆逊及时抓住战机,下令采用火攻,烧尽蜀军4 0多座军营。蜀军全线崩溃。刘备逃回白帝城。不久羞愧发病而死。

④水淹七军

公元2 1 9年秋季,关羽在襄阳、樊城抗曹。关羽仔细考察地形,发现襄江与白河水势甚急,又发现曹军驻扎在山谷之内,于是派人堵住各处水口,趁夜晚风雨大作之际,放水淹没曹军。大意的于禁则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全军覆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擒。⑤汉中争夺战

曹操夺取汉中,令曹洪、夏侯渊镇守。张飞打败张邰夺取瓦口隘,黄忠夺取天荡山,并听从法正的计策在定军山半山以逸待劳斩杀夏侯渊。从许都赶来的曹操战局不利,发布鸡肋军令,借故斩杀杨修,不久退兵。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

2.①刮骨疗毒

关羽旧时箭伤常在阴天发作。华佗认为应当切开臂膀刮掉渗入毒药,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左右掩面失色。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神色自若。华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关公大笑而起。华佗称赞说:“君侯真天神也!”

②煮酒论英雄

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煮青梅喝酒。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刘备反问曹操,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突然天降大雨,雷声大作,刘备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认为刘备胆小如鼠,再也不疑刘备了。

③空城计

诸葛亮失守街亭。司马懿亲率大军扑来。诸葛亮身边没有作战力量。诸葛亮于是披上一件宽大长衫,戴一顶便帽,登上城楼,凭着楼上栏杆端端正正地坐下,点燃香,安然自得弹起琴来。司马懿来到城下,看不出丝毫破绽。忽然他神色一变,忙下令马上撤退。④单刀赴会

鲁肃为夺回荆州,设酒宴招待关羽。席间埋伏刀斧手。关羽早有准备,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席间,关羽借与鲁肃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未敢轻易下手。关羽安然离去。

3.①关羽温酒斩华雄

袁绍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虎牢关守将华雄一连斩杀联军多员大将。关羽主动请缨,因为身份低微而受他人嘲笑。关羽于是立下军令状。曹操觉得他是英雄,奉温好的美酒一杯,关羽道:“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关羽瞬间拿了华雄的首级回营,此时酒尚未冷。

②张飞大闹长坂桥

文聘追赵云至长坂桥,见张飞立马桥上,疑桥东有伏兵,不敢近前。曹操大军赶到。张飞睁圆环眼,厉声大喝日,声如巨雷,曹军股栗。曹操想起关羽曾说张飞勇武无敌,便下令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曹操颇有退心。张飞挺矛再喝,夏侯杰惊毙。操回马而走。

③刘备仁厚

刘备伐吴,命黄权屯驻江北,不久刘备战败,黄权撤退之路被吴军封死,黄权遂率军投降曹魏。有人建议刘备逮捕黄权的妻、子,刘备认为是他的过错导致战败,才使黄权没了退路,投降曹魏是迫不得已之举,不准有关部门逮捕黄权的家人,并“待之如初”。④曹操割须弃袍

曹操被马超击败溃逃,听见有人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便脱下红袍。又听见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便惊慌割了胡子。又听见:“短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马超追去,被曹洪拦住。曹操逃脱。

⑤司马懿忍辱受衣

孔明屡次令人搦战,司马懿不予理睬,孔明就拿取妇人的丧冠——巾帽,外加妇人素缟衣服,写了一封书信,用大盒子装了,送到魏寨。嘲笑司马懿甘愿守巢窟畏刀避箭,与寡妇没有什么区别。司马懿看完书信,忍住心中大怒而佯笑,接受衣服,并重赏了来使。

4.①刘备摔阿斗

赵云与乱军中救回阿斗,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日:“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日:“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②刘备携民渡江

曹操大军压境时,刘备率部从荆州向南撤退,荆州十余万百姓自愿跟随刘备撤退。有人对刘备说:“我们应该赶快退保江陵。现在带着这么多老百姓,能作战的人不多,若曹操大l军追上,何以拒之?”刘备说:“夫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5.诸葛亮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o”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6.曹操献刀

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见董卓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相问。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公,董卓接刀一看,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逃之天天。

7.关云长千里走单骑

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美女、金银、官职等物品,关羽独留下赤兔马,以便来日寻刘备方便。听到刘备下落后,关羽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途中因没获曹操批准,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皆杀之闯关。

8.关羽大意失荆州

关羽拒绝和孙权联姻,激怒了孙权。孙权令吕蒙夺回荆州。吕蒙把战士化装成商人的模样,骗过了关羽的江边守军,顺利渡江,趁关羽轻敌,毫无防备,没伤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荆州。同时关羽在前线被徐晃包围,败退到麦城。’吕蒙又把麦城紧紧围住,关羽突围不成功,被俘不降,孙权杀之。

9.①曹魏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不久在赤壁大败,形成鼎立之势。曹丕在曹操死后逼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曹丕,曹睿继位,司马懿逐渐得势,并在高平陵政变中击杀大将军曹爽。司马懿之后,司马师、司马昭废曹芳,杀曹髦,后曹芳禅位于司马炎,曹魏亡国。

②蜀汉

皇叔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夺取荆州和益州。不久关羽被孙权杀死,刘备称帝伐吴,被陆逊击败。刘备在永安托孤给诸葛亮后死去。诸葛亮结好孙权,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司马懿所困,在五丈原死去。姜维九伐中原,无功而返。不久,邓艾、钟会来攻,刘禅出降。

③孙吴

孙坚之子孙策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平定江东后遇刺身亡。继位的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打败曹操。后来因为荆州问题与曹魏联合,设计捕杀关羽,并派陆逊大败来犯的刘备。不久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孙权死后,孙亮一孙休、孙皓相继继位,朝政动荡。孙皓暴虐无道,于2 8 0年为西晋所灭。0.王允连环计

董卓为乱朝政。司徒王允先将美貌的义女貂蝉许给董卓的义子吕布,不久却把她送给董卓。吕布大怒,在凤仪亭与貂蝉相会,被董卓发现,貂蝉乘机离间董吕的关系。王允与吕布联合,诱使董卓离开长安,吕布杀死董卓。不久吕布被迫出走,而王允也被董卓部将杀死。1 1.三英战吕布

吕布在虎牢关斩杀多名联军大将。张飞抖擞精神;来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备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吕布力穷而退,诸侯大军一齐掩杀,吕布退还虎牢关。

第二部分

1.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人侮辱,司马懿不为所动。不久诸葛亮病危,穰星不成,遂将平生所学传授给姜维,并作好身后的军事安排。尚书李福赶到,诸葛亮推荐蒋琬、费祎相继为丞相继承人后死去。时年五十四岁。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

2.天时胜:刘备汉室宗亲,操乃汉贼。曹军流行疾病。东南风起。

地利胜:南方多江湖,北军不善水战。

人和胜:曹操骄傲,心气浮躁。荆州新降,人心未附,士气低落。孙刘背水一战,决心 很大。周瑜、诸葛亮等人计谋精妙,处处占先。

3.天时:曹丕篡汉,刘备汉室宗亲,不讨贼而攻吴,政治不利。当时天气干燥。地利:刘备孤军深入,不谙地势。于森林茂盛处扎营,给陆逊可乘之机。

人和: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之计,内部不和;枉自托大,小看陆逊;不听黄权劝告,一 意深人。而孙权结盟曹丕,上下精诚团结。陆逊一时人杰。

4.①刘玄德三顾茅庐

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小僮说诸葛刚外出远游。第二次刘备只见到诸葛均,就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然后冒雪回去。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得以相见。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

②诸葛亮三气周瑜

孙刘联合破曹。周瑜气量狭小,多次设计害诸葛而不得。周瑜在孙刘破曹战中受伤,被孔明调赵子龙先夺城池,周瑜怒火攻心;周瑜孙权用美人计骗刘备至吴,企图谋害,被孔明识破,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欲突袭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打败周瑜。周瑜被气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其他: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英战吕布;陶谦三让徐州;土屯山关公约三事;荆州城公子三求计;诸葛亮智取三城亦可。

简答题:

1.试述诸葛亮初出茅庐后在新野巧用火攻大破曹军的故事。

答: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淳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2.简述“魏主政归司马氏”的经过并体会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魏主曹睿临终托孤,司马懿、曹爽共扶年仅八岁的曹芳登位。曹爽听信手下及门客,排挤司马懿,独揽大权。曹爽骄奢淫逸,目中无人,纵情声色。司马懿父子隐退居家,等待时机。曹爽的戒心渐渐松懈,司马懿又装病骗过曹爽,使他放心保魏主出城狩猎谒陵。司马懿父子立即起用旧人,分别掌握军政大权,用计铲除了曹爽全家及亲信,全面把持了魏国的政权。作者借这件事表达了对曹氏废除汉献帝,建国称帝的谴责和讽刺,含有“因果报应”的唯心成分。

3.简述孙策用什么方法向袁术借兵马?他开始草创江东基业的过程里最主要的助手有哪 几个?

答:孙策在父亲死后投奔袁术,虽然屡立战功,袁术也很喜爱他,但他无法忍受袁术的倨傲。他与朱治、吕范等人商议,用父亲孙坚所留的传国玉玺作为抵押,以母舅吴景有难,向袁术借雄兵数千。孙策带领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回来途中遇见交情甚密的周瑜,周瑜向孙策推荐了江东“二张”即张昭和张纮。这些人帮助孙策打败刘繇,扩充了兵力,迅速占领了江东。

4、简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在司马徽和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与关、张前去拜访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的诸葛亮。二顾茅庐,诸葛亮都闲游去了。三顾茅庐,孔明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便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拱手立于阶下,直到诸葛亮醒后,才得以相见。诸葛亮为刘备的诚心所感动,答应出山,做出了鼎足三分的大事业。

5、简述《三国演义》中体现关羽“义”的一个故事

赤壁兵败,曹操狼狈逃往华容道,只听一声炮响,关羽提刀截住去路,曹军个个丢魂丧胆。曹操上前求情,关羽是个义重如山的人,想起曾受曹操恩惠,又见曹军个个皆欲流泪的样子,心肠一软,放他们过去了。而自己则顶着军令状去向孔明请罪。

6、简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中曹操、刘备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答:曹操宴请刘备纵论天下豪杰,想借此试探刘备心机,刘备说出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却被曹操一一否定,当曹操说出天下英雄是刘备与自己时,刘备心中一惊,手中筷子掉地,他随机应变,巧借刚响的惊雷加以掩饰,打消曹操的疑虑,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野心勃勃和刘备极深的城府。

7、《三国演义》“巧设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

答案:《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7.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评论三国人物时,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试举《三国演义》中的例子加以评论。

曹操是奸雄,既奸诈又狠毒。官渡之战中,他对前来投奔自己的许攸赤脚相见,并接受许攸的计策,偷袭袁绍粮仓,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后来又因许攸对自己多次无礼而残忍地将其杀害。但曹操也有可爱的一面。他为了迎回被自己骂回娘家的丁夫人,亲自上门,又是笑脸,又是好话,甚至允许丁夫人改嫁。

8、简述《三国演义》中一次精彩的用计。

答: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9.简述《三国演义》中体现关羽“勇”的一个故事。

答:例1:温酒斩华雄:董卓当权,把持朝政。十八路诸侯兴兵声讨。交战中,先后有四位各诸侯中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斩杀。此时,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交锋。袁绍嫌他地位低微,称其“安敢乱言”,喝令将其打出。曹操上前阻止,关羽才有了出战的机会。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果然在温酒未凉之际提来了华雄首级,令众诸侯惊讶不已。

例2: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曹操欲收服关羽,热情款待.赐美女、金银、官职。后来关羽挂印封金,只收下赤兔马,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斩杀六将,最终完成使命。

例3:单刀赴会: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鲁肃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吴国赴宴。关羽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10.简述诸葛亮尽忠的一个例子。

答:刘备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退守到白帝城。从此刘备一病不起。临终将其儿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哭着答应:“臣怎么敢不竭尽全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后来,尽管刘禅很不成器,但诸葛亮还是尽力辅佐,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红楼梦》简述小说前五回在小说中的作用

对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探讨 篇3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而文学名著阅读更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可见名著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窗,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这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广阔天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 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

笔者曾对我校的学生作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并非人人涉猎,对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读得不多;二是 对古典诗词缺乏热情,有把苏轼说成唐朝诗人的;三是对现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连茅盾、路遥都不知道;四是对外国名著知之甚少;五是喜爱看的偏重通俗刊物(如《故事会》、《民间故事》);偏重情节离奇、刺激性强的武侠、言情小说。

造成此原因主要有: 观念淡漠,认为读不读不会影响考试成绩、把大量的时间化在对语文知识的操练和掌握上,缺少阅读的时间、由于远离阅读,长期享受不到阅读的快感,没有阅读的兴趣。

三、 文学名著阅读的方法

(一)转变观念

古人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的事例也告诉我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哪一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哪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经验的时候不是把多读放在第一位的呢?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课内学方法,课外得营养,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紧紧抓住文学名著阅读这块重要阵地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开学初,我就给学生讲明阅读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同时开列了80多部作品书目,简单介绍情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使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期中间我利用教科书上的名著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在教《杨修之死》时推出许多三国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著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拓展阅读渠道

(1) 要求班中每人购买一本名著,各各不同,相互交流着看,无形中就在班里形成了一个小型书库,有语文课代表管理并督促同学定期借阅。

(2)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由8个小组长负责做好学生的借阅工作。

(3) 通过网上查询资料,熟悉相关网址,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加强阅读指导

1、 课内示范,教给方法

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讲《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香菱的刻划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香菱苦志学诗的细节描写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香菱的性格特征达成公识:天资聪慧、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第一、五回等,联系香菱(甄英莲)的悲惨身世,对香菱的强烈求学欲望和专心致志的精神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作者对香菱悲惨的一生寄予了深深地同情。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特别是有着类似经历的林黛玉指点了迷津。 再例如:在讲《出师表》是时,在了解诸葛亮生平事迹之后,重点分析他身上那种忠心报国的儒家思想,所以才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后要求学生课后找到《后出师表》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阅读,深刻地体会仁人志士那种身怀天下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心。

2、指导学生自我咀嚼

读书切不可走马观花,读完后一点不留痕迹。学生往往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把书弃置一旁。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远远没达到要求。我要求学生每月阅读一本文学名著,写两篇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评论作品主题、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人物的评价、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甚至可改变情节、续写结局等。每学期进行一次舞台剧表演,让学生自己把名著改编成剧本,然后由学生自己编排、设计、表演。没有对名著的一定把握,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浅议如何有效阅读文学名著 篇4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落实学生的阅读呢?笔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阅读心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方法主要有: (1) 体验感受法, 给学生讲解作家创作时的感受和自己阅读这篇著作时的感受, 诱发激情。 (2) 讲述故事法, 给学生讲述其中的一段故事, 造成悬念。 (3) 语言描述法, 描述原著中的人物或画面, 引人入胜。逐步养成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

二、关注学生的“读写结合”

课外名著篇幅较长, 如果完全放在学生课余时间去阅读, 很难保证质量。“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 “写”是读的巩固和强化;如果只读不写, “读”的内容理解不能深入, “写”的水平也不能提高。因此可以采取“课内课外读写结合法”。如何写呢?一是摘录, 摘录优美的词句, 如《培根随笔·谈读书》中的优美词句; 摘录名人名言,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名言、谚语、成语、典故等;二是写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后,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写下来;三是仿写, 做到由“仿”到“创”, 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四是缩写, 浓缩名著的故事, 使长文变为短文, 如《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 群雄争霸, 最后三国归晋的场面。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方法必须交给学生, 指导学生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目录、作者简介、内容概要、后记, 对一部名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度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 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写心得、画图表。如在阅读《名人传》时可以这样列表:人物作者简介:国籍身份代表作作品概要向人推荐理由

不同类型的书, 要介绍不同的方法, 这样会让学生少走弯路,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 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名著知识竞赛、戏剧表演、编文艺板报等。通过这些活动, 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 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

四、整合影视资源促进阅读

通过调查, 中学期间许多中学生连一部名著也没有完整地读完, 特别是一些女生;而大多数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三国演义》《西游记》……正如周宪教授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句话强调了影视文化的时代性和生活化, 它能给人极大的视听满足, 又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加之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 因此特别受大众的喜爱, 尤其是中学生的喜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人们更习惯于坐在声像俱全的媒体前观看, 而不太情愿抱着书本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针对学生普遍喜欢看电视而不喜欢阅读这一特点, 明智的选择是与其压制, 不让他们观看, 不如因势利导, 即借助影视综合艺术的魅力, 来吸引学生阅读文本, 走近经典。每当我告诉学生, 要利用多媒体观看名著片时, 学生神情高涨, 兴高采烈, 教室里沸腾起来了。所以, 我利用晚自习播放名著片, 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骆驼祥子》……

文本具有影视无法企及的表现空间, 阅读文本可满足读者丰富的想象需求, 使读者获得极其自由的精神上的享受。也正因为如此, 很多读者在观看了影视作品后, 会意犹未尽, 再去阅读文本。实践证明, 将影视资源与名著阅读有效整合,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成熟心理, 独特个性、协作观念、创新精神。

五、注重名著阅读与情感教育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篇5

1.《童年的朋友》节选自《童年》,体裁小说,作者高尔基,是苏联(国籍)作家,他的代表作是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一面》作者阿累,原名朱一苇,江苏涟水县人。文中提到的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写的《毁灭》是一部长篇小说。

3.《我的`老师》作者魏巍,原名魏鸿杰,现代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和长篇小说《东方》。

4.赵普是北宋(朝代)政治家,关于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文中“太祖”指赵匡胤。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在《自题小像》诗中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6.《月迹》作者贾平凹,当代作家,他的著名长篇小说《废都》是一部世情小说,描写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7.《我们家的男子汉》作者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

8.《列子》的作者是列御寇,是战国时期郑国人。

9.《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文章的作者是魏学ィ明末人。

10.《为梦想,相约在北京》主要讲的是第二十九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的相关内容。

11.《为学》选自《白鹤堂文录》,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彭端淑,字乐斋,清代文学家。

12.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写道“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中“宋祖”指赵匡胤(人名),“风骚”原为《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13.《〈礼记〉一则》选自《礼记学记》。《礼记》,是战国秦汉间(时代) 儒家礼学论著选集。

二、名著阅读

《西游》

14.《西游记》共一百回,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回至第十二回是全书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讲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等故事;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则介绍唐僧,交代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故事的主体,主要写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妖魔鬼怪,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15.孙悟空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他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后皈依佛门,为保唐僧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一路降妖除魔,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等。后被西天佛祖封为斗战圣佛。

16.名著阅读。

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______________。”八戒道:“甚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道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

(1)以上文段节选自古典名著《西游记》,文中沙僧回答应是:(人参果)。事情是在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经(五庄观)时发生的,后来事情败露,两个童子不依不饶,悟空一怒之下把树推倒。(镇元大仙)知道此事后把唐僧一行人抓了起来,逼他医好果树,悟空求救各路神仙都不能解救,最后千方百计把(观音菩萨)请到那里,用玉瓶里的水把树救活。

(2)下面与猪八戒有关的选项是(ACFG)

A.高老庄 B.五行山 C.戏嫦娥 D.闹天宫

E.金身罗汉 F.净坛使者 G.贪吃懒做 H.慈悲坚韧

17.名著阅读。 你看那些道童害怕,丢了皮鞭,报道:“师父啊,为徒打的是大唐和尚,这一会打的都是柳树之根!”大仙闻言,呵呵冷笑,夸不尽道:“孙行者,真是一个好猴王!曾闻他大闹天宫,布地网天罗,拿他不住,果有此理。你走了便也罢,却怎么绑些柳树在此,冒名顶替?决莫饶他,赶去来!”那大仙说声赶,纵起云头,往西一望,只见那和尚挑包策马,正然走路。

(1)《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善变。选文中他成功将四棵柳树变成了师徒四人冒名顶替,而在小说第六回将自己变成土地庙时,却遇上了“尾巴不好收拾”的麻烦,他是怎样处理的? 将尾巴变作一根旗杆,竖在土地庙后面。

(2)大仙道:“??曾闻他大闹天宫,??”请概括孙悟空大闹天宫故事中的典型情节(至少写出两个),并指出大闹天宫的故事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谈阅读鉴赏文学名著对学生的影响 篇6

阅读鉴赏文学名著可以提升学生的认识,给学生以思想情操的熏陶。文学名著包含众多的审美元素,是个审美意蕴丰富的集合体。学生在阅读鉴赏名著时,可以通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来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心灵状态、生命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由此获得人生感悟,培养健康人格。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会被保尔的正直善良、吃苦耐劳、疾恶如仇、决不向苦难低头的品质,为理想矢志不移英勇献身的精神感染,会被保尔的“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这句话激励,由此认识到人生的价值,认识到人活着一定要有意义。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会被桑迪亚哥老人的顽强不屈、不懈奋斗的精神所折服。老渔夫桑迪亚哥是个失败的英雄,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人类最为高贵的品质——自信,他成为永远的胜利者。“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桑迪亚哥不屈不挠的硬汉精神。桑迪亚哥这一形象告诉学生在失败面前,战胜自己便是胜利者。

阅读鉴赏文学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既可怜又可嫌的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归咎于阿Q的“不争”。试想,一个物质上极端贫穷的人,要想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巨人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人们常常会为他的忠义心生敬意,会津津乐道于他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等精彩故事,而很少谈及其缺点。读完小说,冷静思考,我们就会知道正是由于关羽的高傲自负而败走麦城,进而毁了孙刘联盟,最终葬送了蜀国。经过这一阅读鉴赏过程,学生定会认识到评价一个人物必须要客观公允,否则,就会有偏差。通过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我们认识到哈姆雷特是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也让他失去了绝佳的报仇机会。哈姆雷特的这一性格特点也会让所有学生知道,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我们都不应该做一个空头理论家,而应踏踏实实地为理想付诸实际行动

阅读鉴赏文学名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如读《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学生可以从中学到用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曹雪芹正是用这些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典型艺术形象。近年来各地的高考中不时出现一些故事新编的优秀作文,这些考生往往是借助名著进行改编,如《赤兔之死》、《三国群英会》、《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等。考生写作文时,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把手伸向中外文学名著,从中获取写作素材,进行大胆的构思,站在时代的角度重新演绎、创新来针砭时弊。试想:如果考生压根儿就没有读过名著,又如何能“旧瓶装新酒”,写出这样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历史底蕴的好文章呢?施耐庵在《水浒传》的经典片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仅用一“紧”字就不仅抓住了景物特点,简练传神地写出了风雪之大,而且还烘托了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鲁迅称赞它“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鲁迅《花边文学·大雪纷飞》)。学生阅读鉴赏了这一片段自然会认识到写作中炼字的妙处。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名著影响之大。我相信学生多阅读鉴赏文学名著,一定会对他们的学习和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 韦雄)

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有效策略 篇7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 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之初向学生宣讲其重要意义, 使学生明确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同时将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各地中考必考内容的信息告诉学生, 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熟悉的才是最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 而许多课文就是节选自文学名著, 教师可以抓住时机, 及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社戏》以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作品, 学了《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推荐的理由, 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营造一种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激励、引导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有利于学生取得进步。与其强迫学生阅读, 不如营造一种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 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前, 笔者就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 同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 学生在对神话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望的感召下捧起文本, 阅读的效果就毋庸置疑了。另外, 笔者还在班级设立图书角, 鼓励学生多捐书, 多看书。坚持师生共读一本书, 共同探讨问题, 交流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读的名著中的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和喜悦。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 我们还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 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 如读书笔记展览, 开故事会, 读书心得交流会, 文学名著知识竞赛等, 同时评出优胜者, 给予奖励, 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古语云:“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根据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 初中三年至少要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六部名著。虽说是三年, 但由于初三要面临升学的压力, 很难有时间来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 因此初一时我就引导学生制订两年内读完这六本书的阅读计划, 每年读三本, 分解到上半学年、下半学年和暑假三个时段来完成。每读一本书, 根据本书章节的多少, 再进一步分解到每月、每周, 并在班上贴出一张统计表, 统计每个学生每周的阅读进度, 便于教师的督促和调控。例如:在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 全书共三十五章, 建议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 平均每周读4~5章, 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三、教授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名著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好的方法, 就好像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名著的方法, 并把它们灵活运用到名著阅读中去。

1.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培根指出:“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 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 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 反复地读。”精读, 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 掌握重点, 汲取精华。这种方法适用于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妙词佳句等。略读, 即要求学生看序言、提要、目录、后记等, 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 最后浏览全文, 综述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

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学期初, 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本, 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介绍、故事梗概、人物性格、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等。要求学生读了名著后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感想, 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

3. 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人们常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结构、知识积累及思维水平等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为他们建立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学习, 集思广益,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部分, 从而获得最深刻的理解, 深入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文学名著阅读 篇8

但是, 我们通过对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调查后发现:中学生大多无暇顾及, 即使偶尔的空闲也被日益繁荣的网络和纷杂的文化市场所迷惑, 少数徜徉于名著中的学生也因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事倍功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对7~9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在“附录”的第二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特意列出了诸多中外文学名著。很显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尤其名著阅读摆到了比较明显的位置因此, 正确引导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畅游成为当务之急。

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接触名著的原因、阅读名著的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立足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极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丰富学生文化积累, 培养学生的人格及审美素养, 让名著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食粮。

一准备阶段:主要解决阅读动机的问题, 使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要读名著

第一, 统一认识, 激发兴趣。当今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其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做?那就得通过语文教学来落实, 而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就是阅读教学。我们就是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和发展其阅读的兴趣, 指导其科学的阅读方法, 提高其阅读的能力, 训练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终身阅读奠基。不仅如此, 我们还要通过阅读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 发展其个性特长, 提升其思想境界,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为其未来生存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 加强研究, 以研促读。目前我校初中语文学科组在研究中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和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实际, 拟定了“三层六级”的初中生名著阅读素养目标体系, 即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制定了从初一到初三各个学年, 六个学期的具体可操作的阅读目标。我们结合《教育部新课标规定的系列丛书》, 结合课本中所涉及的外国名著, 本着“兴趣、自主、提高”的原则, 通过教师推荐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明确阅读书目:初一年级:《西游记》《繁星·春水》《童年》《三字经》《朝花夕拾》;初二年级:《骆驼祥子》《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百家姓》《论语》;初三年级:《鲁滨孙漂流记》《名人传》《千字文》《格列佛游记》。

第三, 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宣传发动, 要求学生必须备好必读名著。

二具体实施

第一, 名著推介。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完整地读过一部名著, 名著离他们太遥远了, 还有一部分中学生根本不知道名著为何物, 他们就像站在悬崖边上观看风景的游客, 如果不引领他们欣赏远外壮美的景色, 他们就有可能把目光投向脚下的万丈深渊。所以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 凭借自己对名著的理解, 告诉他们《三国演义》是多么的气势恢宏, 单是开篇的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就令多少英雄豪杰感慨悲叹;《红楼梦》又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单是一个林妹妹就让多少才子佳人伤心落泪, 希望通过我们耐心的讲解之后, 让学生对名著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 从而引导学生选择名著。

第二, 开设阅读欣赏课。许多同学被文化快餐、卡通漫画所诱惑, 他们习惯于走马观花, 习惯于不求甚解, 即使是阅读正儿八经的书, 也只满足于对情节的了解, 如此阅读, 也只是发现了葡萄架, 而不能真正尝到葡萄的味儿, 于是, 我们有必要做一些简单的赏析指导。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法定”的阅读欣赏课。 (1) 学生按老师要求, 或根据学校统一要求, 阅读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必读书目》中的书籍。 (2) 阅读欣赏课以学生自主阅读课外作品为主, 老师进行“欣赏”指导。养成学生边读书边记录、边批注的习惯。学生还要在课堂上提出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当堂组织研讨。 (3) 初一、初二的阅读欣赏课必须有教案, 教案要有欣赏目标、欣赏内容、欣赏课时、欣赏方法指导、作业 (欣赏类的思考问题) 、教学后记等。初三年级可以结合中考进行现代文阅读、经典古文阅读、诗歌欣赏等。让学生们明白名著中不仅有迂回曲折的情节, 更有性格鲜明的人物, 摇曳多姿的景物, 甚至娓娓动人的细节, 让他们知道名著中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 到时候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名著这个世界了。

文学名著阅读 篇9

目前, 一些80、90后的独生子女, 在人格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 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骄横偏执, 我行我素;自由散漫, 缺乏修养;爱攀比, 虚荣心强;不懂得尊重老师和他人, 对于社会、对于身边所发生的一些“意外”, 不够关注, 缺少爱心, 缺乏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花钱大手大脚, 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 不懂得感恩;做事不认真, 缺乏责任感;好高骛远, 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的症状, 甚至产生嫉妒、攻击的心态和行为, 等等。因此,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经成为每个学校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健康人格呢?据专家考证, 大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 能认识自我, 善于思考, 做事有计划, 有目标, 有条理。

(2) 思想上进, 不断进取, 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3) 具备一定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有独立意识, 有顽强的意志和抗挫力。

(4) 有诚信, 待人坦诚, 能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

(5) 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有集体观念, 具有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6) 有爱心, 有明确的是非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7) 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做事认真, 有一定奉献精神。

学生的这些人格品质可以从多方面加以培养, 但从名著中汲取营养, 实在是一条理想之途。语文充满人文色彩, 是我们内心的一泓清泉, 其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名著。阅读名著, 会让我们体验到人文的关怀, 爱的温馨, 情的涌动, 美的震撼。名著虽经过岁月沧桑而依然闪烁夺目的光彩, 似陈年佳酿, 愈久愈纯;又如翡翠明珠, 百代流传。

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 阅读名著, 走近文学大师, 以感受其向上、向善的思想精髓, 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

阅读《阿Q正传》, 读者不可能不去了解鲁迅, 以及其创作《阿Q正传》的历史背景, 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作品的思想精髓, 同时就会感受到鲁迅先生在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之下的“民族魂”的精神与魅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问世后,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 不仅震撼着、激励着几代青少年, 而且其精神的威力之光也将永远照射在世世代代青少年的心里, “保尔·柯察金”这个名字像丰碑一样永驻人心:“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不因虚度年华而痛悔, 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临死的时候, 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借助于作品主人公保尔之口表达自己思想的警言, 也将激励着世世代代的青少年, 不断地拼搏、上进。

莎士比亚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 其剧作贯通古今, 为我们展示了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图景。阅读莎翁的作品, 一定会为作者寄寓于作品中“弘扬友善正义、抨击邪恶”的精神力量所感染、所震撼, 同时也会启示读者去更好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不同的名著, 不同的作者带给读者的会是具有不同方面的教育与影响, 对于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阅读名著, 深入名著中的“社会”, 可以开阔视野, 丰富生活积累, 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

名著《三国演义》, 作者通过汉末动乱、三国鼎立的历史表现,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者的残暴、丑恶和人民的灾难、痛苦。该书以描写战争及数不胜数、精彩纷呈的斗智斗勇的情节与场面见长。作者有意通过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的较量, 以揭示当时动乱不安的社会局面, 并总结出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全书共写大小战争数十次,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尤其以关乎全局、关乎主要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战争写得最为出色。作者对战争的各个方面, 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都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 千变万化, 各具特色, 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阅读此书, 不仅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动乱历史, 还可以了解和感受古代战争的历史, 了解古人斗智斗勇的历史。

阅读巴金的《家》, 不仅可以了解以高公馆为社会缩影的封建大家庭内部的矛盾、分化、没落, 以及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对青年一代“爱情”“婚姻”摧残的黑暗现实, 同时可以感受觉民等青年一代与封建旧势力斗争强劲的逆叛力量。

阅读茅盾的《子夜》, 不仅可以了解上世纪30年代初期以上海工业与金融业为中心的金融公债市场、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和以双桥镇为重心的农民运动的历史史实, 了解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风貌, 同时可以感觉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脉搏。

阅读名著对于开阔视野、增加积累、丰富学识、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 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 阅读名著, 借助于文学作品的

生动的情节故事, 鲜明的人物形象, 感知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形象特点, 正确辨识真善美与假丑恶, 有助于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阅读名著感受人物形象, 感悟人生, 从作品中人物的身上分辨出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丑、恶, 以及什么是成功, 什么是失败, 让学生体会作者寄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 体验作品人物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魅力;感受这些人物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陶冶其情操, 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奥赛罗》中的那个表面老实, 实际上为了私利不择手段陷害他人的旗官伊阿古;李尔王的两个大女儿以及大臣葛罗斯特的一心谋权夺利的私生子爱德蒙;被权势诱惑并最终在罪恶中愈陷愈深无法自拔的麦克白夫妇, 等等。作品通过一系列正、反人物命运的描述, 将政治问题、社会矛盾和伦理思考溶于一炉, 呕心沥血地展示出一个弊端丛生、罪恶累累的世界, 其中权力与金钱具有颠倒黑白支配一切的力量, 人与人之间是君臣相谋、父子相残、夫妻反目, 作品尖锐的批判锋芒、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的中肯揭示与概括无不给人以深刻的警示。有位学者说, “每读一次莎翁的作品, 灵魂就受到一次洗礼、心灵就会受到一次净化”。由此可见, 名著所带给读者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再如, 《项链》中的玛蒂尔德, 艳羡虚荣, 追求享乐, 这让我们看到了玛蒂尔德性格中可悲的一面。它可以使读者反省自身, 从中得到启发, 进而摒弃那些人格中的缺陷, 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

4. 阅读名著, 借助于作品对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感受地域风土民情, 了解时代社会现实, 培养正确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处事的能力。

在名著阅读与指导过程中, 教师应按所讲作品的内容, 以文品人, 因势利导, 将其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 使学生从作品中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 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比如, 教学《老人与海》, 老渔夫桑地亚哥以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成为永远的胜利者。“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人尽可以被毁灭, 但却不能被打败”, 这就是《老人与海》揭示的哲理, 也是一位英雄为我们时代奏出的最强音。桑地亚哥的“自信”与“不败”精神, 无形中对于学生的独立意识、顽强的意志和抗挫力会给以形象的启示与影响。

在讲授课文《边城》节选时, 引导学生通读原著, 让小说中所表现的美丽的湘西风景、古朴淳厚的民风以及人物丰富细腻善良纯洁的内心情感, 在学生的心目中得以完整形象地再现, 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5. 阅读名著, 借助于作品中美的

画面、美的形象、美的艺术来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名著《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高峰”。教授《林黛玉进贾府》课文时, 引导学生通读《红楼梦》会让学生享受一次丰盛的艺术套餐。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 作者在描写贾府没落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的精神风貌, 塑造了林黛玉、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 且这些形象大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尤其是运用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描写, 具有丰富内涵的心理表现, 独具匠心的环境渲染与烘托等多种手段来展示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为空世之绝响。另外《红楼梦》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也堪称一绝。如, 宝黛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众多优美情节场景的构思与真实而丰富的细节描写, 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都能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恰当地点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这都是一般普通作品阅读难以企及的。

阅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名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中学生无论他的学习任务多么繁重, 外界诱惑力多么强烈, 只要让他静下心来打开文学名著, 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们进行对话, 他就会发现, 人们对美的追求多么执著, 对善的崇敬多么虔诚, 对真的思考多么深邃……“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慢慢的, 就将被深深吸引, 被深深感动, 情感就会得到陶冶, 心灵就会受到净化, 健康人格就会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升。

文学名著阅读 篇10

一、初中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

1.应试教育挤走了名著阅读。文学名著是文学的经典, 名著阅读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修炼, 是“积学”的捷径, 是治学和科学研究的起点。可以说, 名著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智力背景,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更加看重应试教育, 名著阅读常常被忽视, 学生的书包里放着“语文AB卷”、“课课练”等大量的练习册, 学生被埋在题海中, 时空被占得满满的。寒暑假虽然时间很长, 然而各种名目的补习班、形形色色的作业等更具“马拉松”色彩, 让学生无暇顾及名著阅读。

2.教师家长排斥名著阅读。教师和家长更加看重分数, 有些教师规定, 书包里不许放课外书, 否则被斥为“不务正业”;回家不许看闲书, 否则家长认为“心思不放在学习上”。

3.学生缺少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我们曾在初中的一个班进行过有关名著阅读状况的调查, 调查的结果是有80%以上的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名著阅读量少而且阅读面窄。据有关资料介绍, 前苏联小学生到六年级时, 书架上已经有100本左右读过的有益的课外书。相比之下, 我们的阅读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二、文学名著需要学生阅读

1.阅读名著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文学名著是经典文学, 丰富的情感内涵, 是名著的最大特点。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投入了深沉炽热的情感, 文学故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情感, 那至死不渝的忠贞, 热情似火的浪漫, 纯洁无瑕的童真, 舐犊情深的母爱, 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动, 受到洗礼, 受到启迪, 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激情, 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阅读名著, 是我们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学生在倾听作者的心声、体验稳重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意义中, 不断形成相应的语文素养。

2.阅读名著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学段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是: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二三部名著。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 可见其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三、学生阅读名著需要自主

1.名著阅读属于课外阅读, 需要学生自主。学生阅读名著不同于语文课文的学习, 不可以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目的在于渗透、积累、潜移默化, 否则的话, 让学生带着种种任务去读文学名著, 正如带着镣铐跳舞, 必然会败坏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2.名著阅读属于个性阅读, 需要学生自主。新课标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首先就要求还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 允许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感受, 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 去理解, 去表达。我们不必担心学生“读不懂”或者“读不透”而硬要插上一只手, 如果设计几个问题乃至出几个考题来“指导阅读”, 势必冰消学生领略名著风采的热情。要让学生自己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从中得到营养。

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名著的实践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应该善于引领学生走近经典名著, 让名著来温暖他们的心灵, 激发他们心中温柔的、微妙的感觉和阅读的兴趣。如专家讲座、多媒体教学、电影观摩、片断鉴赏等, 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2.教给学生自主阅读名著的方法。阅读要有科学有效的指导, 否则, 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很快就会如火花般熄灭。教师要重视兴趣, 更要重视产生兴趣的源泉和维持兴趣的动力。教师应该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推进阅读, 并确定合理的阅读时间和进度, 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中学生阅读名著, 一般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善于摘抄, 勤于积累。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 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 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积累方法, 是对名著阅读的整理巩固。摘抄的形式一是语录式摘抄, 善于摘录名著中的警句、精彩词句;二是内容提要式摘抄, 学会概括主要情节, 给名著列提纲;三是画人物关系树, 把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列举出来, 以关系树的形式进行记忆等。

(2) 整体感知, 注重体验。阅读首先是要感知名著的写作背景、内容、情节、主要人物, 然后分析名著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对名著有一个粗线条的了解;对名著中有些情节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体验。

(3) 细心品读, 贵在感悟。要引导学生对名著中的精彩部分品读, 将所悟、所感, 动情处、明理处, 采用写读书随笔、札记、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形式记录下来, 也就是读与写紧密结合, 这样日积月累, 随着读书量的增多与质的深入, 必将会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与能力。

3.创设学生自主阅读名著交流的平台。

(1) 开展朗诵赛。有的书不仅要读, 而且还要朗读, 比如冰心的《繁星》。这本书是诗、是画、是歌, 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样的经典之作很适宜朗读。诗歌笔调清新活泼, 热情饱满, 琅琅上口, 朗读更能体味文字的风格韵律。比赛时, 可以进行小组朗诵比赛, 让学生们制作好幻灯片, 配上音乐, 把内容显示到屏幕上, 让听众更好地享受作品的美。

(2) 开设欣赏交流课。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教师应每学期安排一定的课时开设欣赏交流课, 给学生创设一个交流阅读感受的平台。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 情感体验的深入, 可采取不同的交流形式。初一时举办故事会, 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从初二起逐步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作品主题的探讨上。

(3) 展示阅读成果。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当一篇篇读书心得得到了老师的赞赏, 学生的满足感不言而喻, 他们将会以更大的热情去阅读。除了教师的肯定外, 还应创设更多条件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如摘抄本的展台式展览、心得的墙报式展览等。

五、自主阅读文学名著的实践效果

文学名著阅读 篇11

一、含蓄的语言美

文学名著的重要特征在于其语言美,而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同样需要从品析语言开始。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语言上就有其独特特征,拥有大量近似白话的语言,但尽管如此这些语言仍然和现代汉语意思有很大差别。这篇名著的人物对白突出显示了古典小说名著在语言上的缜密和个性,对人物形象以及环境的描写都十分含蓄,具有含蓄的语言美,从而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这篇文章是《红楼梦》当中的经典片段,其中在描写王熙凤的语言中就体现出了名著语言的含蓄之美。王熙凤在初见林黛玉时,用夸张的语言对林黛玉进行夸赞,而对于林黛玉的美她用了“标致”一词。这个词语虽然简单,但是却涵盖了多方面的意思。就整体而言,这一词语除了说林黛玉外形美之外也体现出人物的气质之美,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它来形容林黛玉不仅恰到好处,也符合该人物的实际身份。另外王熙凤的话比较夸张,使得这一词语拥有感叹的语气,符合王熙凤说话风格和性格特征,从侧面体现出林黛玉真的是美若天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深刻体会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名著语言的含蓄之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深刻体味语言的力量。

二、独特的人物美

每一部文学名著都包含着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不同的人物有其特征和个性,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就能深刻地体会到独特的人物美。就《红楼梦》而言,这部名著当中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而且每个人物都是美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人物美并不仅仅是外表美,最具特色的是作者为大家呈现了病态美,这也是这部名著中十分独特的地方,更是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特殊的人物美。这部名著当中对林黛玉的描写总是病怏怏且非常瘦弱,但是正是这一种病态美吸引了大量读者,从而让林黛玉的整体形象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林黛玉进贾府》当中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突出了文学名著独特的人物美,也使得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更具审美内涵。首先,林黛玉身世很苦,在经历了自幼丧母的打击之后,父亲也离他而去,使得她只能选择寄人篱下。林黛玉得到了老祖母的喜爱和关怀,但是林黛玉骨子里非常自卑,在日常生活中也一直愁眉不展。其次,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并不顺利,在薛宝钗介入两人感情之后,让林黛玉变得更加苦闷和惴惴不安,也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林黛玉呈现出的是一个病美人形象,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引起读者的同情心,使得人物对形象美的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实现阅读能力的升华。

三、丰富的文化美

中国文学名著是文化的结晶,所以文学名著无不透露出文化之美,这对于在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具有极大的帮助,能够通过阅读教学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红楼梦》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在这部名著当中描写的建筑、服饰、饮食等无不叫人啧啧称奇,也能让人在认真阅读后感受到丰富的文化美。文学名著中将内容丰富的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语言文字当中就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开展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的目的也不单单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

《林黛玉进贾府》虽然仅仅是《红楼梦》的片段节选,但是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审美意蕴。例如,林黛玉初次进入京城并进入贾府就深刻感受到了贾府的繁华和建筑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贾府有大量的规矩,哪怕只是简单的漱口和喝水都要按照规范,于是细心敏感的林黛玉为了避免出错都会认真观察和学习周围姐妹的做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文化之美。贾府中的老祖宗、夫人、小姐、丫环等的穿着打扮和小细节都能够体现出人物性格和地位,这正是服饰美的体现。

审美教育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将审美观念和意识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增强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文学名著阅读 篇12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教与学的进度

虽然名著考查的篇目是在教材内容之外, 老师们可以自主安排教与学的节奏,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自主带来的弊端,那就是无序,甚至出现名著专题是到总复习时才在老师的讲说和训练下匆促做些应试准备。名著学习成了师生沉重的负担,甚而让师生相看两厌。显然,这些做法背离了名著考查的初衷,完全是受功利化的需求驱动。因此,科学规划是文学名著有效教学的首要策略。根据学情及高中三年必修与选修系列的教学内容,可作如下规划:

二、自主阅读,梳理各部名著的情节要点

做好名著阅读的三年规划之后, 接下来要开展的就是如何在基础年段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读与练。这一过程的实施策略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持之以恒的阅读状态下,梳理出每部名著的情节要点。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阅读质量,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每周下定任务 , 阅读五个章节或五个回目 , 并用400字将每一章或每一节的内容概括写在作文本上。选择作文本的原因是作文本每页400格,好统计字数,另外可以将这个任务同时作为学生练字的任务,学生通过梳理情节,培养概括情节的能力,同时在整理书写中达到练字的目的。

2.教师针对性章节或回目内容地设计问题 , 并要求学生将这些问题及解答整理在作文本上,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情节,并学会依据问题,回答情节要点,培养应试能力。

3.每月进行一次50分的名著阅读小测或名著阅读交流课既能了解学生的阅读质量,又能促进学生积极阅读。

4.在指导学生如何描绘场景、人物心理 、动作等时 , 教师可以选取名著的一些精彩片断进行赏析指导。比如可以选取《家》或《红楼梦 》的片段。

三、探究设题,有效实现学与考的价值

这一活动的开展最好在第10学段, 因为学生在经过高一和高二两年的名著阅读梳理之后,对于七大名著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在完成第一轮的小说类阅读的专题复习后,学生大体了解了文学类阅读考查的能力要求及具体的考查点,有了以上这两种储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题。惟其如此,设题才会有针对性,探究设题活动才会有价值。

那么,如何设题呢? 首先,要求学生针对情节内容以判断题的题型设题。教师指定一定量的情节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设题,比如“宝玉挨打”情节、“香菱学诗”情节等。学生为了设题就必须熟悉这些情节,搜索可以制题的关键点,比如人物、地点 、经典对白 及主要情 节等 ,再以判断 题的形式 呈现出来。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提供自己设置的判断题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作答,让学生在合作共享中强化对情节的识记。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个互动形式很受学生欢迎,不仅达到了熟记情节的应试目的,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和兴趣。

其次,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情节内容以简述题的题型设题。设置简述题比设置判断题的难度会大一些, 它要求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师指定情节中的主要故事, 而这些情节中的主要故事往往不止一个,比如“宝玉挨打”情节,可以设置的简述题应该有“简述宝玉挨打的原因”、“简述宝玉挨打的故事”和“简述宝玉挨打后钗黛探伤的故事”等;与此同时学生还要从微观上把握主要故事中的情节要点, 这样学生才能设置相对准确的答案,比如“钗黛探伤”这一故事的主要情节点有:1宝玉挨打后,宝钗首先来看宝玉。2她手托药丸交代袭人如何看护用药,并对宝玉流露出了感情:“……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3黛玉是在宝玉睡着的时候来看他的,宝玉醒来的时候,黛玉已哭得两眼红肿。4黛玉对宝玉说:“你可都改了吧。”5宝玉劝慰黛玉 ,让她放心 ,便为这些人死了他也情愿。

在学生交流简述题的设题答题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反复指导强调简述故事答题的三要素: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指导学生审题答题的严谨,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同时明确应试答题上的一些技巧。比如“简述宝玉挨打的原因”和“简述宝玉挨打的故事”在答题要点设置上的区别。应该说,探究简述题的设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再次,要求学生针对情节内容以阅读简答题的题型设题。这个设题想法主要是基于这么一个思考: 通过将指定的情节作为文学类小说阅读的文本材料, 指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和评价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类小说的阅读能力,与此同时可以让学生对经典名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当然,由于这类题型设计的难度远远高于前面两种,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进行第三种题型的设题活动前, 必须先做好以下铺垫工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所设的题进行合理归类,比如在“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中,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 贾政要打宝玉 , 情感几经变化 , 哭了多次 , 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贾政为什么哭?

(2)宝玉挨打后 ,宝钗黛玉先后来探伤 ,但两人的表现各有不同,请结合情节作简要分析。

(3)宝玉被父亲喝令“不许动”之后知道大事不妙 ,急着寻人找贾母报讯,结果盼到了一个耳聋的老婆子,于是有了一场有意思的对话,请简要分析一下这个情节的作用。

(4)“你放心。再别说这样的话。 便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情愿”这段话是宝玉挨打之后,黛玉前来探伤劝他“你从此可都改了吧”时说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

(5)“宝玉挨打”是《红楼梦 》中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精彩的情节, 作者在情节的安排和众多人物出场的设计上都很有特色,试做简要分析。

(6)照中国的传统 ,父亲教训子女甚或打几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像贾政那样想置儿子于死地的父亲却是罕见的。那么,贾政如此毒打宝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试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应要引导学生明确问题(1)(2)考查的是鉴赏评价能力:形象分析点,(3)考查的是分析综合能力:结构点,(4)考查的既有形象分析又有探究能力:创作意图,(5)考查的是分析综合能力:艺术手法,(6)考查的既有分析综合能力:主题又有探究能力:创作意图等,问题的旨向明确,学生的答问才有针对性,设置的答案要点才会更准确、合理和科学。当然这一过程的生成性强,对教师的专业挑战很明显,老师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让这一活动更有效。

上一篇:小学语文尝试教学法下一篇:务工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