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名著

2024-06-10

古典文学名著(共12篇)

古典文学名著 篇1

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可以说是我国在艺术方面的瑰宝。这些古典的文学名著集合了古代先贤的主要观点以及思想或者情感等各方面的艺术,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记录了当时我国的民族文化以及智慧的具体情况。古典文学名著从《诗经》《论语》以及《史记》的辉煌, 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美, 一直到四大名著的各具特色。这些古典文学名著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不断追求的精神, 以及对于真善美品质的渴望, 也让学生学会给予别人、大自然或者社会一定的关怀。在新加坡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将中国的古典名著作为授课的主要课本, 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和观察, 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和优势。无论是通过我国国内的教育教学情况还是其他国家的教学状况, 我们都能够看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进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适当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难题。

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运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的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 并且以发展比较永恒的人性作为最终的教育目的, 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和社会的情感, 并且能够拥有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如果高中语文老师将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工作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不仅仅能够非常清晰地表现出古人留给我们后世的优秀的人文思想,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发扬, 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开始进行思考尊严、使命以及社会责任、个人责任等与人生相关的问题, 由此看来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引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以及健全学生的尊严、人格等人文教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运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集合了我们民族的各种优秀语言艺术, 所以它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这就为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准备了非常丰富的阅读材料,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以及理解能力, 最终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编写者大部分都是语言艺术方面的大师, 所以他们在名著语言的使用上有着非常精湛的手法。后来出现的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在语言方面能够运用恰当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古典文学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研究, 例如:我们熟知的朱自清以及余秋雨等很多学者。由这些可以知道,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能够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二、高中古典文学名著教学对语文老师提出的要求

1. 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 要想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知识教好, 就需要这些老师能够读懂这些作品, 同时能够从这些作品中读到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想达到上面讲述的这种水平, 高中语文老师就应该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老师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将原著进行仔细的、反复的阅读, 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领会名著中的精髓之所在。语文老师让自己学会不是最终目的, 只有让学生真正学懂才是关键, 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要想使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还需要阅读有关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 例如:《文学理论教程》以及《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等其他相关的理论书籍, 从而让自己在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言而总之, 阅读书籍的数量越多, 那么阅读习惯就越良好, 从而也就更能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2. 时刻关注相关的学术动态, 重视国内外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现在我国的学术界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以及进步, 大量的学者开始尝试从多种不同的角度以及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来解读古典文学名著, 但是在很多高中学校的语文课本或者相关的教材中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更新却非常少。所以高中的语文老师要想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课程很好地完成授课, 那么就应该时刻关注相关的学术动态, 以及国内或者国外的相关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升自身的学术底蕴, 从而以最好的知识水平以及最好的教学状态来为高中学生的教育教学进行服务。比如:在《三国演义》的选文教学过程中, 高中语文老师在关注原著研究的同时, 还需要对百家讲坛下易中天评三国的相关演讲给予一定的关注或者重视。与此同时不仅需要关注国内的学者对于《三国演义》的研究或者分析, 同时也需要留意国外的学者对于它的态度和评价。

摘要: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加入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教学要求, 由于古典文学名著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精华, 所以对高中古典文学名著教学要进行相应的分析或者研究。本文通过两大部分来讲解这个问题:第一部分讲述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运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利用两小部分进行具体的阐述;第二部分讲解了高中古典文学名著教学对语文老师提出的要求,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两小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语文

参考文献

[1].顾建英.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 2010:23-27.

[2].任海燕.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教师, 2009 (06) :12-21.

[3].席晓艳.浅析文学名著对中学生的影响[J].文学教育 (中) , 2010 (12) :6-14.

古典文学名著 篇2

2、楚辞(战国)屈原、宋玉

3、乐府诗集(南朝宋)郭茂倩

4、李白集(唐)李白

5、杜甫集(唐)杜甫

6、白居易集(唐)白居易

7、花间集(五代)越崇祚

8、李煜集(南唐)李煜

9、千家诗(宋)刘克庄

10、绝妙好词 (宋)周密

11、唐诗三百首(清)蘅塘居士

12、宋词三百首(清)上疆村民

13、元曲三百篇(清)佚名

14、词综(清)朱彝尊、汪森

15、古诗源(清)沈德潜

16、全史宫词(清)史梦兰

17、窦娥冤(元)关汉卿

18、西厢记(元)王实甫

19、牡丹亭(明)汤显祖

20、桃花扇(清)孔尚任

21、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

22、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

23、韩愈集(唐)韩愈

24、柳宗元集(唐)柳宗元

25、欧阳修集(宋)欧阳修

26、苏洵集(宋)苏洵

27、苏轼集(宋)苏轼

28、苏辙集(宋)苏辙

29、王安石集(宋)王安石

30、曾巩集(宋)曾巩

31、容斋随笔(宋)洪迈

32、陶庵梦忆(明)张岱

33、西湖梦寻(明)张岱

34、随园诗话(清)袁枚

35、古文观止(清)吴楚村、吴调侯

36、浮生六记(清)沈复

37、古文辞类纂(清)姚鼐

38、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

39、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40、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

41、西游记(明)吴承恩

42、喻世明言(明)冯梦龙

43、醒世恒言(明)冯梦龙

44、警世通言(明)冯梦龙

45、初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

46、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

47、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蔡元放

48、今古奇观(明)抱瓮老人

49、封神演义(明)许仲琳、李云翔

50、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51、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52、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53、镜花缘(清)李汝珍

54、野叟曝言(清)夏警敬渠

55、醒世姻缘传(清)西周生

56、歧路灯(清)李绿园

57、绿野仙踪(清)李百川

58、三侠五羲(清)石玉昆

59、反唐演义全传(清)如莲居士

中国古典名著的译名 篇3

《西游记》——侠与猪

阿瑟·韦理的英译本《猴》,在西方被公认为是水平比较高的。韦理在为此译本所作的序言中说:“……书中主角‘猴’是无可匹敌的,它是荒诞与美的结合,猴所打乱的天宫世界,反映的是人间封建官僚的统治……”

在英译本之前,早在1831年就有《西游记》的日文译本《通俗西游记》,其后英、捷、波、俄、西班牙等国译本相继问世。

翻译家们将书名译得五花八门,除了理查德的《圣僧天国之行》、韦理的《猴》之外,其他译本有《猴王》、《猴子取经记》、《侠与猪》、《神魔历险记》等。

《水浒传》——强盗和士兵

《水浒传》早在300多年前就流传到东西方各国,被译成日、英、法、德等12种文字。

有一些译本为了迎合市民的喜好,歪曲了书中的人物形象,如把林冲和扈三娘写成了一对情深意切的情人,矮脚虎王英却成了情场失败者。

西方最早的《水浒传》全书译本是德译本,书名为《强盗和士兵》,译者是爱林斯达。

这位译者并不懂汉语,他仅根据一位中国留学生的口述就进行了整理,又进行了大胆的加工,结果闹了不少笑话,比如把李逵的故事错安在武松的身上,武松还会摇头晃脑吟诵白居易的诗等等。

英译本中,译得最好的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译本,书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聊斋志异》——老虎做客

清代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有英、法、德、日、匈、波、丹麦等20多种文字译本,其中日文译为《艳情异史》,英文译为《人妖之恋》。更为惊异的是意大利文译本,叫《老虎做客》。

亲近文学,从名著开始 篇4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知识, 发展新能力。作为教育的引导者, 应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自觉学习。下面我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读名著的兴趣。

一、精心选择读物, 培养学生兴趣

从易到难, 由浅入深, 有计划精心选择名著向学生推荐。英国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这部作品从英国走向全球, 使得多少青少年如痴如醉地阅读, 其原因就是作品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青少年思维的抽象和概括性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具体形象的支持。针对这一特点, 我有目的有计划向学生推荐名著。首先, 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 向学生推荐阅读我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在我国, 《西游记》家喻户晓, 其故事形象生动, 情节曲折动人, 想象丰富神奇, 这些特点都易于让学生接受, 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去阅读, 欣赏和品味, 有能力直接与大师对话, 直接去亲近原汁原味的经典文学。然后向学生介绍和他们生活较近的《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堂吉诃德》。最后向同学推荐背景较复杂, 时代性较强, 思想内涵深刻凝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样, 学生从易到难, 由浅入深, 有一个自主的探索, 更相信自己的实力, 从而更喜爱文学作品。

二、多角度引导学生走近名著

茫茫书海, 巍巍书山, 学生往往难以入手, 产生畏难心理。因此, 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走近名著。

(一) 介绍故事

相比较而言, 名著或拥有恢弘的战斗场面, 或是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 或有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要把这些都掌握好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要了解或掌握其中的一个典型的故事, 只要熟悉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例如, 《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吴用智取生辰纲”、“林冲风雪山神庙”;《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国演义》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诸葛亮舌战群儒”、“美髯公千里走单骑”等。通过逐个故事的了解、不断积累, 因而有了熟知的情节, 学生便会产生思考, 为何会产生这事?这事以后怎样了?为达到目的, 不得不去阅读, 以解心头之疑。

(二) 找寻人物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卡尔马卓夫兄弟》一书中抛出了50多个主要人物,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第一章中用了22个又长又复杂的名字。这些都使学生头脑发胀, 失去阅读的兴趣。要想不被众多的人物左右, 我指导学生化繁为简、抽丝剥茧, 选择专读“一个人”, 抓住这个人物的内容阅读。如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为:一副对联、两次出师、三顾茅庐、五丈原殒、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阵卦图。这样, 运用单一式人物相关内容的梳理, 不断积累, 从而加深对整部作品感知。

(三) 赏析歌曲

《西游记》:“你挑着担, 我牵着马。迎来日出, 送走晚霞……”《水浒传》:“大河向东流,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说走咱就走……”《红楼梦》:“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四大名著的主题曲家喻户晓, 广为传唱。抓住歌曲的不同类型不同曲调, 通过分析歌词的意义内涵, 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名著。如《西游记》的主题歌旋律高亢, 让人明白取经之路的艰辛, 整个歌词给予人一种精神的鼓舞。《水浒传》带着男子野性的歌声, 让我们听到108个英雄好汉义薄云天的故事。《红楼梦》凄婉的曲调, 让人感觉出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多角度地了解名著, 让学生印象深刻, 培养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名著的兴趣, 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阅读名著。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名著的兴趣, 并提高阅读效益, 我还经常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

(一) 我口说名著

我让学生练习用一句话评价名著, 从而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如:绿林豪杰的颂歌, 英雄传奇的丰碑——《水浒传》;个体劳动者的血泪奋斗史——《骆驼祥子》;民族精神的颂歌——《西游记》等。

(二) 读书笔记展览

当学生们读完原著后, 往往情动于衷, 有话想说。作为老师应引导他们发话于文, 写出一篇篇内容真实, 情真意切的读后感, 适时评选在校刊上刊登, 广播站广播, 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

另外, 还开展辩论会、朗诵会、戏剧表演、编墙报等。通过这些活动, 不仅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还起到监督作用, 帮助老师了解学生读名著的情况, 检查他们阅读的效果。

最后, 老师要让学生对阅读名著感兴趣, 首先要自己感兴趣。学生的向师性是非常明显的, 当他们发现老师喜欢阅读名著时, 往往会对老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 想知道老师喜欢读什么书以及为什么对书这样感兴趣, 并渐渐会尝试着走进书中。

总之, “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流”。我相信, 名著阅读只要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 并长期坚持下去, 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让学生踏进文学之门。

摘要:多角度激发学生的读名著的兴趣, 让学生在读名著的活动中亲近文学,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邮票 聊斋志异 篇5

作者:延年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

中国邮政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系列邮票,30多年来先后有《西游记》、《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多部古典文学名著荣登方寸,这些名著邮票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精,给人们留下一生的记忆。

1.2001-7: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第一组)(T)2001.4.21

蒲松龄(1640-1715年),清代文学家,山东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早年屡应省试皆落第,71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宝应、高邮作幕宾外,长期在家乡当私塾老师。能诗文,善作俚曲,以数十年时间写成《聊斋志异》,这是一部思想、艺术都具有独特风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作者在大量搜罗民间奇异传闻与借鉴前人之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不少优秀作品。小说以谈狐说鬼来暴露当时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批判腐败的科举制度,以及用同情笔调描绘了许多狐鬼与人真诚相爱的动人故事。《铸雪斋钞本聊斋志异》分为1 卷,有目488篇。现存最早刻本为乾隆三十一年青柯亭本,分为16卷,400余篇。《聊斋志异》现被译成20多种文字,传之海外,蜚声国际,成为世

界文学中的瑰宝。

《偷桃》描述作者“童时赴郡试”,春节在街上看到魔术师表演上天偷桃的节目,其魔术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不仅记述了精彩的演出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且叙述了魔术师的艰难处境和内心的悲苦。“郡”,即今山东济南市,邮票主图原地为山东济南市。

《画皮》描述了吃人的恶鬼为骗取别人的信任,用“画皮术”将自己装扮成被卖作妾,惨遭羞辱,只得离家出逃的落难少女。太原书生心存邪念,便带她回书房。后来恶鬼被道士识破,一下子露出凶恶本相:“取拂碎之,坏寝门而入,登生床,裂生腹,掏生心而去”,王生为此遭到杀身之祸。这一血腥事实,辛辣地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善恶不分的人。邮票主图原地为山西太原市。

《婴宁》描述了“莒之罗店人”王子服在元宵节逛景时遇到笑容可掬的姑娘婴宁,认为婴宁那无拘无束的笑和爱花成性的癖好,不可能在当时污浊社会中生存,因此有意将她安排在远离现实的南山之中。后来,环境变了,婴宁的性格也跟着变了,“虽故逗,亦终不笑”。敢说敢笑的婴宁因此被黑暗的现实毁灭了。“莒”,周代国名,今山东莒县一带。邮票主图原地为山东莒县。

《阿宝》描述粤西孙子楚钟情于富商之女阿宝,不惜用斧头砍去枝指,直到魂附鹦鹉,直达阿宝卧室。“他人饲之不食,女自饲之则食。女坐,则集其膝;卧,则依其床。”此时阿宝才体察到孙子楚的一片真诚,继而为其痴情所打动。表现了青年男女无所畏惧,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2001-7M: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第一组)(小型张)(T)2.2002-7: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第二组)(T)2002.4.21 2002年4月2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第二组)特种邮票一套四枚,邮票材于《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席方平》、《翩翩》、《田七郎》、《白秋练》,全套邮票面值5元。

《席方平》东安人席方平的父亲遭豪绅羊某在阴曹诬告,气愤而死。席为父报仇来到了阴曹,但那里比阳世更黑暗,被羊某买通的所有官僚机构,使他有冤无处诉,还受尽了炮烙、锯解等酷刑。冥王问他:还上告吗?席回答:“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冥王便用富贵引诱他,只要他不上告,许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被席断然拒绝。席终于告到二郎神手里,达到报仇雪恨之目的。

《翩翩》邠人罗子浮被诱,染上恶疾,又遭妓女逐出,入山幸遇仙女翩翩,为其治好脓疱,并结为夫妻。翩翩见罗畏冷,拾洞口白云为絮又剪蕉叶为帛,为夫君缝制衣衫,两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种描写,虽是幻想世界,却表现了作者反封建的思想倾向。

《田七郎》田七郎是辽阳猎人,受恶霸赵一虎陷害,被关在监狱里,幸由好友武承休援救。之后,田七郎得知赵一虎又去勾结知县,要谋害武承休,不觉又气又恨,决心杀了他,为地方上除害。田混进县衙,一斧将赵劈死,还杀了贪赃的知县,最后自刎。

《白秋练》白秋练是个美丽多情而又善于经商的少女,乃白鳍豚所化,她与母亲生活在楚地,“泛家浮宅”江湖上。河北商人之子慕蟾宫随父南下武昌,他聪慧喜读,常执卷吟诗,才气过人。善良温柔的白秋练徘徊于窗外,“得听清吟”,日渐爱上这位人间后生,“以吟声作为相会之约”,几经周折,有情人终成眷属。

3.2003-9: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第三组)(T)2003.5.16

中国国家邮政局于2003年5月16日发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第三组)》特种邮票1套6枚,小型张1枚。六枚邮票的图案分别是:香玉、赵城虎、宦娘、阿绣、王桂庵、神女,面值分别为:10分、30分、60分、80分、1.50分、2元,小型张《西湖主》面值8元。

这套邮票是《聊斋志异》系列邮票的第三组,全套六枚,小型张一枚,介绍了《香玉》、《赵城虎》、《宦娘》、《阿绣》、《王桂庵》、《神女》、《西湖主》七则故事。《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短篇小说集。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对尔后的文言短篇小说影响甚巨。在491篇小说中,多数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 主义相结合的作品,通过人鬼相杂、幽明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矛盾,塑造出一系列属于不同社会阶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丰富的想象力塑了一系列栩栩如生、令人惊叹的人物艺术形象。其中如绿叶变鸡鱼、白云絮冬衣的仙女翩翩,诵诗可以疗疾的鱼精白秋练等给人无尽的遐想,谈鬼说狐更是千幻百变,展现出神奇瑰丽的迷人色彩,显露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作者蒲松龄亦为后世所敬仰,甚

《香玉》胍州黄生在劳山下清宫爱上了白牡丹花精香玉。一日,白牡丹被游客掘移凋萎,黄生日日临穴哭吊。香玉托梦给黄生,告以复活之法。他依言养护,白牡丹果然重新萌芽、开花。花大如盘,香玉从蕊中飘下,情好如旧。夫妻相继去世后,魂归一处,合为一株白牡丹花。

《赵城虎》赵城有位70多岁的老太,其独子进山被虎吃掉。老太连哭带号要求县官为她捉虎。差役李能日夜潜伏在山谷里一个多月,仍未捉到,只好前往山神庙祷告。哭声中,有虎步入,承认吃了老太的儿子,俯首贴耳地让他绑去。县官要求虎当老太的儿子,帮她维持生活。从此,虎有时送来死鹿,有时衔来钱财。老太从此富裕起来,人畜相安。老太死后,虎还来灵堂前示哀。

《宦娘》书生温如春精通琴艺,不求功名,爱上葛公的女儿良工,托媒求亲。葛公嫌他贫寒、孤傲,断然拒绝。从此接连发生丢词笺、藏绣鞋、开绿菊等怪事,葛公认定女儿与如春有私情,因家丑不可外扬,只好把良工嫁给如春。新婚夫妇对此也百思不解。宦娘是鬼,生前酷爱音乐,因倾慕温的琴技,故暗中相助促成这段婚事。温深受感动,以生平技法尽传宦娘。最后宦娘悄然别去。

《阿绣》海州人刘子固到盖县探望舅舅,对杂货店姑娘阿绣一见钟情,请人说媒,不料阿绣已许配给广宁人了。后刘到复州(今辽宁瓦房店市,116314)招亲,见一姑娘颇似阿 绣。故事通过真假阿绣的轮转出现,表现了刘子固珍视爱情,尊重女性的品质,宣传了“情之至者,鬼神可通”的思想。

《王桂庵》富家公子王桂庵,考举人后到镇江访友,闲游粮河,见船家女孟芸娘貌美心喜,先吟诗挑动,继而抛金掷钏,女似有所动。适芸娘父归舟,女忙掩饰,随父开船而去。王沿江追赶,连日寻访。一日寻至孟家,恰遇芸娘。经王求媒提亲,始得成婚。月余,王携妻乘船返里。途中,王与妻说笑,假言家中有妻室,芸娘信以为真,竟愤恨投江寻死,幸被搭救。王自妻投江后,懊悔万分。一年后,王在一家农舍里巧遇芸娘,他们的小孩寄生已周岁了,两人又重归于好。

《神女》神女是南岳衡山岳神之女,美丽而善良。时秀才米生遭无妄之祸,神女同情其不幸遭遇,乃以所佩珠花相赠,后得知米生宁愿放弃功名而不忍出卖珠花,甚为感动。经数年,岳神得祸,非本地巡抚官印不可解。神女为此求助于生。生为报其知遇之恩,遂以珠花献于院署宠姬,窃得印信,使岳神免于祸。神女与米生成婚,恩爱终生。

2003-9M: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第三组)(小型张)

古典文学名著 篇6

文化归化异化文化负载词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文论研究中发轫的文化转向也开启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西方的翻译理论家们开始关注文化、政治、权力关系、主流诗学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文化成了翻译研究的重心,从而使翻译研究摆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析和长期以来的“直译”与“意译”,“忠实”与“通顺”等无休无止的争论。文化研究学派在90年代后主导了翻译研究的潮流。其中,韦努蒂在讨论译者隐身的现状后,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开始要解决“翻译对原作中原语语言和文化汲取的多少和译作对原作文本差异的保留多少的问题”(Steiner 2001:148)。虽然韦努蒂倡导的“异化”主要用于从弱势文化向英美强势文化译入时英语的翻译者应采用的翻译策略。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分析和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其实际效果。本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两种最常见的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及效果进行个案对比,从而对此类翻译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的使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丰富的文化蕴涵及其翻译障碍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灿烂的文化积淀从而充满恒久的魅力,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介绍到世界各国。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所涉及的文化既有共时文化也有历时文化。所谓共时文化就是这些文学名著成书时的中国文化,所谓历时文化就是书中涉及与赖以为背景的在成书之前到成书之时的中国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包括姓名文化、职官文化、器物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医药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各种宗教文化等。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至少有三大障碍: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文化。就语言材料而言,《红楼梦》用的并不是古代汉语材料,严格的说,是用浅近的古代汉语写成的,夹杂着古代汉语成分。尽管如此,它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和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从而成为翻译的一大障碍。另外,作者的写作艺术手法也是翻译的一大障碍。《红楼梦》的写作艺术手法出神入化,有时候成为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障碍。首先,该书采用对称结构,一干多枝的情节布局,前文伏笔、后文交代的连接方式,人物姓名、语言、诗词歌赋都与情节相关联等手法,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演绎历史事实。从而创下了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手法纷繁复杂之最。其次,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的姓氏排行、雅名俗称、言谈举止、诗词歌赋、社会交往甚至活动空间都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暗示了人物必然要走向悲剧结局的命运。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深厚的文化蕴涵无疑成为翻译的最大障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和中国古典文学最高成就的扛鼑之作。《红楼梦》同样涉及了成书时中国清代的历史文化,也涉及清代以前的历史文化。清代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少数民族满族入主中原。满族文化虽然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但其本身的文化特色并没有完全消融。另外,《红楼梦》还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虽从印度引入但已经本土化了的佛教文化等。还有对《红楼梦》成书期的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文化研究。康、雍、乾虽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但由于当时西方已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洗礼,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王朝已开始走向衰落。《红楼梦》全书和书中的许多描写都要结合这些情况来理解。因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时,译者必须面对以上所述的诸多翻译障碍。而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采用也将产生大不相同的效果。

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翻译策略分析:归化与异化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当今文化派翻译理论视角下,呈现出新的面貌。无疑,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论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有独特的借鉴意义。

根据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翻译学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最大限度的淡化译入语读者对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2004:43-44)韦努蒂把归化看作是英美的主导翻译传统。韦努蒂认为归化是一种对原文文本的种族中心主义删减以符合欧美译入语文化价值观,所以极力反对归化策略。(Venuti 1995:20)奈达可以说是归化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他认为译文读者从译文中获得的感受应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感受。因此,译者有责任帮译文读者将一些有可能难与理解的信息“改头换面”,从而使译文的阅读与理解轻松自如(Nida,1993:121)。

另一方面,韦努蒂极力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毫无疑问,文化派眼中的异化决不是简单的直译。因为异化的概念以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层面,上升到了文化、诗学、以及政治的层次。韦努蒂对异化的定义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根据韦努蒂的理论,《翻译学词典》把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 2004:59)。韦努蒂认为采用异化策略将呈现“在当今的世界事物格局中的一种战略性的文化互相认可”。因为异化翻译将挑战欧美主流文化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倾向与排挤翻译文本中的“他者”。把异化翻译看作是一种使目标语种族多样性的手段,韦努蒂认为它具有“保留原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送到国外”的作用。这种策略涉及的不仅是摆脱了对目标语语言和文本限制的绝对遵从,而且可以选择不流畅的、不透明的风格,以目标语的古文来再现原文的真实。这些方法的使用将会给目标语读者一种“异域的阅读体验”(Venuti,1995:20)。

可以看出无论归化还是异化,以韦努蒂为代表的文化派已经将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差异处理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把对文化差异的削弱或保留看成是文化侵略或对文化侵略的抵制。尽管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的讨论是针对弱势文化向欧美强势文化翻译过程。但这种基于文化因素的划分和界定无疑会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因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负载着向不同文化传播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采用不同的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也将深深影响这种文化交际的最终结果。

四、结语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绝非仅仅限于语言本身。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哲学、社会学内涵更是弥足珍贵的。另外现代西方译论尤其是近年来的功能目的论、交际功能论、文化学派给我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鉴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充分考虑:(1)翻译的目的;(2)译文的目标读者群:是普通的国外读者还是西方的精英读者;(3)交际功能。运用异化策略翻译无疑会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要考虑到此种策略可能给普通目的语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但保留文化的特性应是此类翻译的主要目的,因此异化的使用应多于归化。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程永生.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A].中国翻译,2002,(9).

[4]杨宪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 [Z].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5]George Steiner.After Bable: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文学经典名著阅读四步法 篇7

第一步 泛读法

泛读, 就是一般地、初浅地读, 目的是让学生在泛读中掌握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 比如作者的生活朝代、故事情节、人物姓名、写作背景等。这种阅读, 仅仅停留在初级层面上, 远未达到对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 对人物性格进行深入探讨, 对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行细致揣摩的程度。如读《红楼梦》, 学生会告诉你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 王熙凤性格泼辣、能说会道、富有心计, 贾宝玉疯疯癫癫、无所事事。这些评论不能说不对, 问题是过于肤浅、过于表面, 缺乏独立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学生要具备较高的欣赏水平, 较高的分析能力, 就需要教师作进一步指导, 引领他们迈向更高的台阶。

第二步 精读法

精读, 不同于泛读, 所谓“精”, 必须注重读地要细致、有品位, 不流于俗套。要想做到这一点, 并不是随便说说, 或者一篇小说读上一年半载就叫做精读。在你了解了书的背景和故事主线之后, 要在具体的细节上下功夫。比如说:《老人与海》这篇小说的主题意义是什么?相信在很多老师的引领下, 或者学生自己的判断下都会得出:老人桑提亚哥在与鲸鱼搏斗时表现出了不肯服输, 刚毅而坚强的“硬汉”精神, 尤其是那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更是给人以震慑。但是, 当你结合时代和背景, 仔细地去探讨本书的主题意义时, 就会发现还不仅如此, 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更多的层面去理解《老人与海》的意义所在。例如:大海的象征义、鲨鱼的象征意义、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 以及最后一幕出现的一对情侣对大马林鱼骨骼的评论等, 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以新的启示。

第三步 巧读法

所谓“巧读”主要是放在“巧”上下功夫。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 对于很多同学初次拿到厚厚的一本书, 往往会望而却步, 甚至有的同学开始还有兴趣或者想去尝试, 但是由于阅读量太大, 再加上老师强硬的逼迫, 会给我很多同学的心中留下“怯读”的阴影。所以, 我在高一的时候, 布置读《三国》并不是一下子从每个章节入手, 而是主要先给他们介绍书中具有个性色彩的人物, 例如刘备的、关羽的重情义, 张飞的粗犷而霸气, 曹操的狡诈和多变。一开始慢慢引导, 学生自然便会引起兴趣, 然后使他们迫不及待的自己去找寻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另外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便是通过学习成语的方式来学习三国, 我把它称之为“成语话三国”。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书中的很多成语引发一个有一个故事, 从而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 那么对于三国一书的主要情节也就记得八九不离十。通过我的搜索和统计, 三国一书中可以找到的成语一共是八十二个, 几乎每个主要的故事都可以用成语去概括。你比如说:三顾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望梅止渴、三气周瑜、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等, 在教学生记住成语的同时, 也记住了一个有关三国的故事, 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四步 问读法

古典文学名著 篇8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英文翻译,归化与异化

引言

伴随着国际化发展,西方许多国家开始关注并注重于文学方面的传播与交流,跨国际的文化交流其最重要的便是作品的翻译,只有在翻译合理的情况下才能摆脱静态性的语言学分析以及常用的“意译”、“直译”。归化与异化一直以来都是翻译古典文学名著的难题,翻译原著时文化、语言的保留量以及译作与原本之间的差异量非常难把握。对此,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有着显著意义。

一、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当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翻译障碍

当前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普遍是集中在我国古代两千多年中的灿烂文化积淀进而充满的永久魅力,并被翻译成为各种语言的版本被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国家之中。当前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当中所涉及的文化不仅有着历史文化还有共时文化。所谓的共时文化主要是指文学名著在被制作完成过程中所处的中国文化,所谓的历史文化就是书籍当中所涉及或所呈现的背景在成书之前到成书之间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可以是书籍开始描述时的背景为开始文化。这些文化的内容会包含多种文化,其主要包含以下多种:职官文化、器物文化、姓名文化、建筑文化、地理文化、医药文员、园林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宗教信仰文化以及语言文字文化等等。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当中,普遍呈现三种障碍,分别是语言文学障碍、文学艺术障碍以及文化障碍。针对语言材料而言,以红楼梦为例,《红楼梦》使用的并不是古代汉语材料,准确的说,使用是借助浅近的古代汉语进行翻译,其中夹杂一部分古代汉语文化。虽然是这样,其使用的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的语言文字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形成翻译的主要障碍之一。除此之外,作者的写作表现方式和描述技巧也是文学名著翻译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例如,《红楼梦》的写作方式多样化,时写作技巧手法微妙微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当代文学不可替代的一种描述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基本很难使用外国语言进行翻译,即使是勉强翻译过来仍然无法有效的描述,哪怕是国际语言英语也无法实现。首先,《红楼梦》这一类文学名著当中,作品普遍是使用对称结构进行描述,其中一篇多情节的描述手法非常多,前面伏笔后文描述的连接方式。此外,人物的姓名、语言、诗词歌赋以及情节之间的关联性等描述手法都非常难翻译。使用假语来描述真象,村言演绎历史的真实。与《红楼梦》这类艺术描线手法非常复杂的古典文学名著并不少见,还有许多。其次,曹雪芹笔下所创造的人物姓氏排名、言谈举止、诗词歌赋、社会交往以及亚明诉称等活动空间都符合人物的身份以及特点,这些内容都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人物的这些内容促使结局必然是个悲剧。但是,通过英语翻译,其很难在多个纬度之间形成统一性,翻译难度非常大。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当中深厚的文化内容必然是翻译的最大难点。《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当中成就自高并且集大成者的一个文学作品。《红楼梦》涉及到了成书时期,清代的民族文化以及历史文化,同时也涉及到一部分清代之前的历史文化。清代是我国非常特殊的一个历史阶段,因为满族进入到中原之后,满族文化虽然与中原文化有一定的融合性,但是其本质上的文化特色并没有融合。除此之外,《红楼梦》当中仍然有大量的中华民族文化,例如我国的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同时还有从印度引进的已经被本土性的佛教文化。与此同时,对于《红楼梦》的成书时期,情操的康雍乾时期的文化研究,对虽然这三个皇帝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但是因为西方已经经历了文艺复兴以及工业革命的改变,中国在清代已经有了小部分的资本主义,清王朝已经在迈向衰落。《红楼梦》书当中许多的描写都是结合背景进行描述的,都必须要结合实际的历史背景进行翻译。对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要面对上述所描述的多种翻译方面的障碍。同时,针对不同的翻译方式以及翻译策略的应用也会对最终的翻译书籍形成较大的影响,最终呈现的翻译效果显然不同。

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过程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时所采取的翻译方式以及策略在当代文化派的翻译理论环境之下,必然会呈现全新的方式方法。韦努蒂对归化与异化的讨论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时文化因素的处理有着非常明显的借鉴意义。按照韦努蒂的翻译方式,《翻译学词典》将归化定义成为:在翻译当中使用较为流畅、透明的风格和理念,以最大程度简单化目的语,降低读者对原文的陌生感和莫名感。韦努蒂将归化当做是英美的主导翻译方式,其将归化当做是一种对原文文本的种族主义文化进行删减从而符合英文这类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念,所以非常反对归化的策略。奈达是归化翻译论的代表性人物,他提出最为贴近原著的对称性理论翻译名著,将作者的本意最大程度体现出来,将读者对文章文化内涵的理解广度作为主要原则。奈达认为翻译者应当确保译文当中所能够获取的感受应当与名著原文当中所能感受到的相同。对此,翻译者如果遵从归化,就有责任帮助读者将原文当中有可能难以理解的信息进行彻底性改变,从而促使翻译文的阅读和理解更加轻松,更加容易。例如,霍译就是典型的归化翻译。其基本上完全跳过了大多数典故,这样的翻译方式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红楼梦》并且只会英文的读者而言,霍译的翻译读起来更加顺畅,更加容易理解。

除此之外,韦努蒂非常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文化派的理解中,异化并不是单一性的直接翻译。因为异化的概念并不是指单一性的语言层面翻译,更是文化、诗学、甚至政治等层面的翻译,翻译者不仅需要能够读懂文字,还需要读懂作者所处的背景环境,了解作者的全部。韦努蒂对于异化的定义主要是:与本土主流的价值理念所偏离的距离并不重要,必须以最大可能性保障原本的语言与文化和译文之间无差异。按照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翻译学词典》将异化定位成: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原文的异域性,不遵循语言的常规翻译,根据文化背景进行翻译。韦努蒂认为使用异化策略将所表现的战略性文化进行描述和共享。异化的翻译必然会挑战英语相关的主流文化心理特点,但是这一种翻译方式更加倾向于排挤翻译文本当中的“他者”。将异化的翻译方式当做是一种目的语种族的多样性表现方法,韦努蒂认为他是具备保留原文当中的文化差异以及语言表现形式,将读者放入到作者的写作环境当中,送入到对应国家中。这一种翻译策略所涉及的绝不是单一性的摆脱对目标性语言以及文本的限制,还需要选择不透明、不流畅的表现风格,以目的语的古文来体现原本的真实性。这一种方式的使用必然会为读者提供一种别样的异域风情,但是同样也有较高的阅读和理解难度。

可以看出,以韦努蒂为典型的文化派在翻译过程中对不同文化的处理显得格外注重,是整个翻译的重要因素。将文化差异保留或剥削当做是文化的侵略或者是抵制文化的侵略。虽然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的研究是针对我国弱化文化向欧美强势文化进行转变的翻译过程。但这一种基于文化因素的改变、划分以及界定必然会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有着明显的参考作用。因为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负载着对不同文化传播以及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

三、20世纪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的全面性思考

西方国家自从18实际中,就开始提高对传译语言当中的异质成分,并且伴随时间的进行,这一种意识也在越来越强。但是,中国对于西方的这一种翻译主导思想一直都没有正确并且认真的引介,只是时间的了解,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引进西方翻译理论之后该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变。

1987年,刘英凯发表了一篇题目为《归化——翻译的歧路》的论文,其内容针对性的批评了归化的翻译方式,认为归化是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歧路、误区,并在文章中大力提倡异化翻译,并介绍其在翻译当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在该文章中,主要描述了归化在翻译文学古典时存在的几种负面表现:1.滥用四字形成语;2.滥用古典词语;3.滥用抽象比喻手法;4.滥用替代翻译方式;5.毫无根据的古典化或形象化。刘英凯认为,翻译应当采取最大程度的直译,尽量表现出原本文章当中的异国风情,尽量降低对原文的修改,杜绝“变异”性的翻译,尽可能忠实的展现原文当中人物、物品的形象化语言,采取或重新原本的表现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人并不重视原文语言形式的传译。对此,就目前翻译当中所呈现的倾向,着重强调一下原文的形象语言或句法结构的尊重。笔者认为,对于源文档中绝壁感染力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而言,最好的方式便是直接采取异化译法,将其直接体现在译文当汇总,既能够为译文添加相应的文学色彩,能够为英语带来全新的表现方式。例如,在一句话“除非你有精囊妙计,否则我们是输定了”,在这一句话中,大多数人都会将其翻译成为“Unless you have an ace up your sleeve,we are dished”,并且被大多数翻译初学者所推荐。但是,这一种翻译方式显然存在不恰当的问题,英文当中have an ace up one’s sleeve是西方玩牌时在袖口当中藏起来的“王牌”,但是精囊妙计是指我国古代宫廷争斗或疆域沙场当中藏于精囊内的神机妙策,这两种语言所描述的对象显然是不相同的,其内涵与背景均有明显的差异,必然会让读者形成不同的联想。假设将这一种翻译方式用于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必然会为读者提供相应的误导和错觉。度刺激,这一句话仍然需要使用异化译法最佳。

不管语言形式的另一种常见表现主要是不少人对原文的句法结构的置之不理,就好似一旦考虑原文的句法结垢,就会导致译文出现较大的变化。从而在翻译过程中,随心所欲,置之不理,把原文的结构颠倒置之。但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当中,大多数文章的句法结构具备一定的作用和含义,如果随意的变换颠倒,必然会导致句法结构当中所包含的作用与意义无法体现,从而无法反应作者的写作思想和轨迹,即使是体现了一定的情感和体验,译者如果是随意更改,根据自己的意思进行修改,也必然会导致原文的思路被破坏,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修改。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并不是单一性的语言,更多包含艺术、哲学、社会内涵、文化等内容,对于社会而言显得非常珍贵。除此之外,现代西方翻译古典文学名著时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功能目的论、交际功能轮以及文学派所创造的理论性方式。对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特征而言,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翻译的目的、交际功能以及译文的受众者三个方面。会应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必然是利于我国古代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但同时也需要因为这一种翻译策略必然会为读者提供相应的阅读难题,导致很难理解。所以,保留文化特征和古典文化应当是这一种翻译策略的主要目的,所以异化的应用更符合中国古典文学著名。

参考文献

[1]王沛,何清顺.常态心理的异化还是变态心理的归化?——《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变态心理学解读[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旬刊,2014,12(6):94-95.

[2]余文都.归化异化理论下《红楼梦》两英译本岁时节令的翻译[J].教师教育论坛,2014,16(5):74-78.

[3]胡颖.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4):107-110.

[4]刘亚立.从文化语境动态顺应论的角度分析《水浒传》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D].辽宁大学,2014.

[5]邓宏春,童琳玲.馆藏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J].老区建设,2015,11(18):40-42.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的审美教育 篇9

审美教育亦称美育,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美育任务就做了明确的要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审美感和审美能力。文学名著作品是人类历史的结晶,蕴含着人类思想的精华。因此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激起学生对人生理想目标追求的坚定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的三观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标准。在了解前任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当代语文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研究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育的作用及意义,并试图提出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教育改革之下的关于审美教育的现状

对于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中外的教育大家都曾做了大量的研究。柏拉图是第一个系统提出审美教育这一问题的哲学家,他坚信艺术具有很大的审美感染力,他重视艺术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力,这一点在当今的教育中也有很大的启发力。之后德国的席勒首次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理论,他认为审美教育是完善人性的最好手段。此外,闵斯特堡在1905年发表了《艺术教育原理》,其中对审美教育的功能做了较为有价值的阐述,他认为审美教育的价值应该受到重视,审美能力应该像知识能力一样得以培养发展。我国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我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培养人格完善的人,这也是他教育的首要目标。孔子是中国古代提倡美育的第一人,审美教育常常是他德育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他所创立的“仁”这个儒家思想核心,便是一种心灵美的体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他从西方美学中汲取营养,写了不少有关审美,美学等方面的文章。他特别重视情感和艺术对人的感染作用。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成就。王国维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审美教育思想主张。蔡元培则是我国美育的真正首创者,他的美育思想要比王国维、梁启超的美育思想更为深入。他的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美育代替宗教”。此外,他还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方面提出审美教育的实施方法。多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审美教育与语文的美育教学进行了研究,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研究也做了很大的贡献。通过检索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研究较多,但是把高中语文文学名著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却很少。而且大多是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大多注重的是理论和概念的研究。很少明确的关于文学名著中的审美教学的实际操作研究。综上,对语文教学中关于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二、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范围主要是高中教材所选取的相关名著的阅读及其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审美教育及文学名著的内涵,审美教育的作用意义,通过对当前相关教育现状的分析,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等内容。

三、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殊关系

文学名著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并且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在高中教材上选的文学名著,例如《离骚》让我们认识到了洁身自好的屈原;《诗经》给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瑰丽的艺术文化;《三国演义》《水浒传》《雷雨》《哈姆莱特》《老人与海》这些古今中外名著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学生在这些作品中所体会到的美是其他作品难以体会的。因此,文学名著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材选材的重要来源。而审美教育则是运用各种形式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是一种情感教育方式。所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著中所蕴含的丰富“美”的因素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可能。

四、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新的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其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根本

正所谓孔子所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审美能力。并且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欣赏作品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比较系统的美学理论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如了解中外的美学理论,培养自己的审美兴趣。游览名山大川、历史古迹,欣赏自然中的美。同时也可以欣赏文学、电影、戏剧、书法等艺术美。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学名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精神,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挖掘教材中审美资源的能力,才能带领学生充分领悟作品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再次,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及相应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发挥课堂主体—学生的作用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课堂教育的进行,同时也促进了教与学的效果。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发挥他们的重要性也有利于文学名著于教学中审美目标的实现。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起作用发挥效果的还得根据他们的特征及课堂的教学内容,因人因材进行有规律地教学。

3. 延伸课外文学名著阅读

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多层次的过程,因此仅仅依赖于教材中所选的片段是不够的。要想把学生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是需要我们把文学名著阅读延伸到课外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名著并且引导学生阅读使课内与课外相互延伸,扩充他们的知识面。因此把文学名著的审美教育延伸到课外是很有必要的。

4. 紧抓文学名著的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传播美的主要阵营在课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充分挖掘文学名著作品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通过何种方法才能体会其中的情趣美,可以从以下4个环节入手进行。

(1)巧设导语激发情趣

好的导入对一节课堂非常重要。在导语设计上,教师应该尝试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方法,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尝试以情导入,借助名句导入,借助多媒体导入,引起学生悬念导入等等。

(2)指导诵读感悟作品美

文学名著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美,铿锵的节奏,优美的语言,通过诵读能够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美。加强诵读是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诵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审美活动之一。可以采用教师示范诵读;指导学生诵读(语调、语速、节奏等);创设朗读情景;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等)

(3)深入分析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作为语言类的学科,语言教学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赖“语言”这一学科本体。启发学生对关键字句,优美文段进行品析。通过品味语言,指导学生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美;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美;品味语言,解意象,探寻诗境美等。

(4)有效拓展提高审美境界

语文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学生的知识拓展上提出了建议,多在学生中开展一些讨论、辩论等开放性的作业形式,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审美境界。同时要加强课外提升指导,拓宽课外审美渠道,增加审美体验。

五、结束语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在语文学科中,既不缺少美,也不难以发现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明确审美教育的价值,针对当前文学名著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但是由于教学理论水平的欠缺和教育实践经验的缺乏,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不断改进,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有活力,带领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邓爱丽.现行高中语文文言文选文的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有效策略 篇10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 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之初向学生宣讲其重要意义, 使学生明确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同时将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各地中考必考内容的信息告诉学生, 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熟悉的才是最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 而许多课文就是节选自文学名著, 教师可以抓住时机, 及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社戏》以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作品, 学了《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推荐的理由, 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营造一种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激励、引导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有利于学生取得进步。与其强迫学生阅读, 不如营造一种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 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前, 笔者就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 同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 学生在对神话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望的感召下捧起文本, 阅读的效果就毋庸置疑了。另外, 笔者还在班级设立图书角, 鼓励学生多捐书, 多看书。坚持师生共读一本书, 共同探讨问题, 交流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读的名著中的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和喜悦。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 我们还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 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 如读书笔记展览, 开故事会, 读书心得交流会, 文学名著知识竞赛等, 同时评出优胜者, 给予奖励, 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古语云:“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根据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 初中三年至少要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六部名著。虽说是三年, 但由于初三要面临升学的压力, 很难有时间来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 因此初一时我就引导学生制订两年内读完这六本书的阅读计划, 每年读三本, 分解到上半学年、下半学年和暑假三个时段来完成。每读一本书, 根据本书章节的多少, 再进一步分解到每月、每周, 并在班上贴出一张统计表, 统计每个学生每周的阅读进度, 便于教师的督促和调控。例如:在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 全书共三十五章, 建议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 平均每周读4~5章, 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三、教授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名著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好的方法, 就好像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名著的方法, 并把它们灵活运用到名著阅读中去。

1.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培根指出:“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 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 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 反复地读。”精读, 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 掌握重点, 汲取精华。这种方法适用于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妙词佳句等。略读, 即要求学生看序言、提要、目录、后记等, 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 最后浏览全文, 综述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

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学期初, 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本, 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介绍、故事梗概、人物性格、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等。要求学生读了名著后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感想, 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

3. 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人们常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结构、知识积累及思维水平等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为他们建立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学习, 集思广益,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部分, 从而获得最深刻的理解, 深入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古典名著票今日表现佳 篇11

无愧于佳邮称号

在邮市里我们看到,这些古典名著邮票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同样颇具佳邮风采。名著题材票的表现可说是相当抢眼,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发行的古典名著票已经显示了很强的升值潜力。据了解,该题材的第一套邮票《西游记》,面值只有1.92元,目前市场价已达160元,上涨了80多倍;《红楼梦》面值2.28元,目前市场价约110元,升值将近50倍;票面1.06元的《西厢记》售价65元,是面值的60余倍。该题材邮票的市场价,历年来一直遥遥领先于当时发行的其他特种邮票,让这类邮票的持有者始终潇洒不已,真是无愧于佳邮这个称号。

即便是后来在增套又增量的编年系列大背景下发行的后几组《水浒传》、《三国演义》邮票,面对着跌价票比比皆是的难堪局面,尽管也终于市价不再坚挺,跌入打折行列,但看到这些年里评出的佳邮《青田石雕》、《鹤》、《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九华山》、《香港回归》、《五台古刹》等市价的面目全非,不免叫人唏嘘感慨,这几套打折的《水浒传》、《三国演义》邮票,谁能说不蕴含着未来行情再起时的投资机会呢?

《水浒传》价廉物美

古典名著邮票虽说在邮市里表现十分出色,但仍有一些价廉物美的品种值得人们关注。以《水浒传》系列邮票为例,从1987年12月发行的第一组(T123)起,至1997年12月发行的第五组(1997-21)止,在这10年间发行的5组邮票中,共有20枚邮票和3枚小型张,其总面值为23.16元。其中邮票面值为8分、10分、25分、30分的各2枚,面值为40分、90分、130分、150分、200分的各1枚,面值为20分有3枚,面值为50分的有4枚,而3枚小型张的面值依次为2元、3元和8元。目前,在邮票交易市场里,这5组邮票的价格依次为10元、2.5元、2元、2元和1.9元,3枚小型张的价格依次为85元、23元和8元,这20枚邮票和3枚小型张的总售价仅为134.4元,而在1997年邮市高潮时,这20枚邮票和3枚小型张的价格竟高达500余元。

由于邮市已持续低迷了10年多,许多邮票价格已跌得面目全非。当年盲目炒高《水浒传》邮票的泡沫已全部散尽,目前的市场价格已具备了一定的投资价值,邮市投资者可密切关注这20枚《水浒传》邮票和3枚小型张的市场走势,在低位可考虑逐步建仓。即使是普通集邮爱好者,花上100多元钱,将这23枚《水浒传》邮票和小型张全部都集齐,也是很有意义的。

小型张备受追捧

古典文学名著 篇12

但是, 我们通过对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调查后发现:中学生大多无暇顾及, 即使偶尔的空闲也被日益繁荣的网络和纷杂的文化市场所迷惑, 少数徜徉于名著中的学生也因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事倍功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对7~9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在“附录”的第二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特意列出了诸多中外文学名著。很显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尤其名著阅读摆到了比较明显的位置因此, 正确引导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畅游成为当务之急。

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接触名著的原因、阅读名著的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立足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极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丰富学生文化积累, 培养学生的人格及审美素养, 让名著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食粮。

一准备阶段:主要解决阅读动机的问题, 使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要读名著

第一, 统一认识, 激发兴趣。当今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其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做?那就得通过语文教学来落实, 而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就是阅读教学。我们就是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和发展其阅读的兴趣, 指导其科学的阅读方法, 提高其阅读的能力, 训练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终身阅读奠基。不仅如此, 我们还要通过阅读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 发展其个性特长, 提升其思想境界,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为其未来生存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 加强研究, 以研促读。目前我校初中语文学科组在研究中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和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实际, 拟定了“三层六级”的初中生名著阅读素养目标体系, 即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制定了从初一到初三各个学年, 六个学期的具体可操作的阅读目标。我们结合《教育部新课标规定的系列丛书》, 结合课本中所涉及的外国名著, 本着“兴趣、自主、提高”的原则, 通过教师推荐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明确阅读书目:初一年级:《西游记》《繁星·春水》《童年》《三字经》《朝花夕拾》;初二年级:《骆驼祥子》《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百家姓》《论语》;初三年级:《鲁滨孙漂流记》《名人传》《千字文》《格列佛游记》。

第三, 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宣传发动, 要求学生必须备好必读名著。

二具体实施

第一, 名著推介。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完整地读过一部名著, 名著离他们太遥远了, 还有一部分中学生根本不知道名著为何物, 他们就像站在悬崖边上观看风景的游客, 如果不引领他们欣赏远外壮美的景色, 他们就有可能把目光投向脚下的万丈深渊。所以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 凭借自己对名著的理解, 告诉他们《三国演义》是多么的气势恢宏, 单是开篇的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就令多少英雄豪杰感慨悲叹;《红楼梦》又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单是一个林妹妹就让多少才子佳人伤心落泪, 希望通过我们耐心的讲解之后, 让学生对名著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 从而引导学生选择名著。

第二, 开设阅读欣赏课。许多同学被文化快餐、卡通漫画所诱惑, 他们习惯于走马观花, 习惯于不求甚解, 即使是阅读正儿八经的书, 也只满足于对情节的了解, 如此阅读, 也只是发现了葡萄架, 而不能真正尝到葡萄的味儿, 于是, 我们有必要做一些简单的赏析指导。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法定”的阅读欣赏课。 (1) 学生按老师要求, 或根据学校统一要求, 阅读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必读书目》中的书籍。 (2) 阅读欣赏课以学生自主阅读课外作品为主, 老师进行“欣赏”指导。养成学生边读书边记录、边批注的习惯。学生还要在课堂上提出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当堂组织研讨。 (3) 初一、初二的阅读欣赏课必须有教案, 教案要有欣赏目标、欣赏内容、欣赏课时、欣赏方法指导、作业 (欣赏类的思考问题) 、教学后记等。初三年级可以结合中考进行现代文阅读、经典古文阅读、诗歌欣赏等。让学生们明白名著中不仅有迂回曲折的情节, 更有性格鲜明的人物, 摇曳多姿的景物, 甚至娓娓动人的细节, 让他们知道名著中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 到时候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名著这个世界了。

上一篇:砌块填充墙裂缝的预防下一篇:异端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