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的征文的范文

2024-10-15

文学名著的征文的范文(精选8篇)

文学名著的征文的范文 篇1

一、语文知识积累

1、《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很多都有绰好,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卧龙”是(诸葛孔明)、“凤雏”是(庞统)、“美髯公”是(关羽)、“小霸王”是(孙策)、“常胜将军”是(赵云)。

2、被称为“神机军师”的人物是(朱武),出自名著《 水浒传》。

3、“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

4、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5、描写春天的诗句:题号加粗的是常见的诗句

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2、时在中春,阳和方起。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4、阳春白日风在香。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5、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 乐府古辞《盂珠》

6、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秀:秀丽。屯:驻,聚集。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8、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南朝 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9、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杜审言

11、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12、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16、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17、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18、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 李白《古风》

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20、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 刘昚虚《阙题》

21、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22、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唐 刘昚虚《阙题》

23、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 李华《春行即兴》

24、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唐 杜甫《春运》

25、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6、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唐 杜甫《曲江对雨》

27、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唐 杜甫《腊日》

28、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29、春城而色动微寒。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30、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朝:早晨。唐 杜甫《清明二首》

31、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32、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唐 钱起《春郊》

33、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汀:水岸平地。唐 戴叔伦《苏溪亭》

35、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36、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 张籍《春别曲》

37、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38、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唐

韩愈《春雪》

39、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0、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唐 韩愈《晚春》

41、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42、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4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4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4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4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4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5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51、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52、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渭城曲》

5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4、春来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55、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红楼梦》常考知识点汇总:

1、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2、《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

3、《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4、《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说的是(薛宝钗)

5、《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说的是(贾宝玉)。

6、《红楼梦》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缝必主淫。漫言不有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的是(秦可卿)。

7、贾府的媳妇,稳重贤惠,本分随和,青春丧偶,统领众姐妹,曾负责海棠诗,此人便是(李纨)。

8、“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

9、《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鄂)所作。

10、《红楼梦》中有两句诗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亡中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2017年必备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考点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散文诗集《野草》,十四本杂文集,和大量的书信。《阿Q正传》中主人公被打后不争,而说:“儿子打老子,有什么办法呢?”临死前划圈,还是画不好,心里却想着:下次死里一定要画好。

2.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主要作品为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包括《凤凰涅盘》、《女神之再生》、《炉中煤》等);历史剧作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开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

3.叶圣陶,名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有《多收了三五斗》、《夜》等,童话集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4.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现代杰出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主要作品为《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

5.郁达夫,现代作家。主要作品为《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6.徐志摩,现代诗人。主要作品为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目有《再别康桥》、《在病中》、《沙扬娜拉》、《偶然》等。是新月派主要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指剑桥大学。7.田汉,著名戏剧家,素有“当代关汉卿”之称,我国革命戏剧的奠基人。主要剧作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等,另有京剧《白蛇传》、《谢瑶环》等。他是“五四”以后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广为流传,后定为国歌。

8.朱自清,现代作家。主要作品为诗和散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学术著作《经典常谈》,著名篇目有《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

9.闻一多,著名爱国诗人、学者。主要作品为诗集《红烛》、《死水》。著名篇目有《太阳吟》、《洗衣歌》、《发现》、《一句话》、《死水》等,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古典新义》等。

10.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50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西望长安》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北京口语的运用,通俗而不乏幽默。形成了老舍的风格,也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

11.冰心,原名谢婉莹,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用格言式诗句咏唱母爱、童贞、大海。散文也表现“爱的哲学”,被誉为“美文”的代表。

12.夏衍(yǎn),原名沈端先。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为剧本《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祝福》、《林家铺子》、《我的一家》等,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了我国最早的电影文学剧本《狂流》。

13.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随想录》等。《家》等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封建家庭历史的最成功的作品。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4.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小说家。主要作品为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二黑结婚》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之一”,《李有才板话》被誉为“走向民族形式的里程碑”。其民族化,大众化,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

15.曹禺,原名万家宝。戏剧家。主要作品为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16.艾青,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主要作品为《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等。

(4-6分)

解析:该部分考试大约占据4-6分左右,以字母表、声母韵母相拼、大小写、轻声、整体认读、变音等基础知识为依托,综合的考察这些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如:学校有金、王、李、张、唐五千万老师。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这些老师,再例如,给出一段文字让考生给本段文字加点字注音,画出轻声字等等。此类题大多形式新颖,但万变不离其宗,考察点都是上述罗列的地方。建议家长日常生活中能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或者每天抽出10-20分钟进行报纸刊物的有声阅读。

考点二:诗词填空(4-6分)

解析:该部分的分值约为6-8分,一次遇的正确书写、搭配辨析、灵活运用,成语的来源典故,正确书写,延伸活用等基础知识点为依托,综合考查这些知识的活学活用。如,给出四组选项,让孩子选出四个选项中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此项在学校练习都很多,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并运用,不多举例。

考点三:句子转换、仿句、修改病句(4-8分)

解析:该部分约占4-8分重点考察句式转换,如,陈述句变双重否定句,第一人称变第三人称,扩句缩句等;依托修辞知识进行仿句,这部分属于修辞的延伸运用,因此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必考点,延伸考题多为给出单据进行修改或给出文段进行综合修改。

考点四:国学常识(名著的考察)(4-8分)

解析:该部分约占4-8分,通常考查古诗词和名著两大类型,古诗词方面会重点考察名句的默写或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的运用;名著方面一般考察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对原著的熟悉程度和于都体验,如给出一段文字写出原著情节任务等。

考点五:阅读理解(7-20分)

解析:该部分的分值约为12-20,考查类型多分为亲子情、校园情、人间社会大爱之类的主题文章,意在引导孩子争取的价值取向,也有少数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简易文言文等。重点考察孩子的阅读能力、还有文言文的考察。(呼应考点一的阅读建议,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文字较多,能帮助理解)、理解概括能力、理解感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需要孩子有大量的阅读体验,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境界,有较强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

考点九:写作的考察(350字左右)(10-15分)

必不可少的写作部分,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

考点六:体音美的知识(1-3分)

简单的体音美知识、对《义勇军进行曲》的了解,音乐符号所代表的含义、等等,较为常见的知识。

考点七:历史知识的了解、文化的了解(大多是西安历史)(1-3分)

一些简单的历史知识,大多与西安有关

考点八: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3分)

例如:秦腔、皮影戏的考察等等。

文学名著的征文的范文 篇2

审美教育亦称美育,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美育任务就做了明确的要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审美感和审美能力。文学名著作品是人类历史的结晶,蕴含着人类思想的精华。因此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激起学生对人生理想目标追求的坚定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的三观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标准。在了解前任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当代语文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研究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育的作用及意义,并试图提出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教育改革之下的关于审美教育的现状

对于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中外的教育大家都曾做了大量的研究。柏拉图是第一个系统提出审美教育这一问题的哲学家,他坚信艺术具有很大的审美感染力,他重视艺术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力,这一点在当今的教育中也有很大的启发力。之后德国的席勒首次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理论,他认为审美教育是完善人性的最好手段。此外,闵斯特堡在1905年发表了《艺术教育原理》,其中对审美教育的功能做了较为有价值的阐述,他认为审美教育的价值应该受到重视,审美能力应该像知识能力一样得以培养发展。我国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我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培养人格完善的人,这也是他教育的首要目标。孔子是中国古代提倡美育的第一人,审美教育常常是他德育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他所创立的“仁”这个儒家思想核心,便是一种心灵美的体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他从西方美学中汲取营养,写了不少有关审美,美学等方面的文章。他特别重视情感和艺术对人的感染作用。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成就。王国维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审美教育思想主张。蔡元培则是我国美育的真正首创者,他的美育思想要比王国维、梁启超的美育思想更为深入。他的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美育代替宗教”。此外,他还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方面提出审美教育的实施方法。多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审美教育与语文的美育教学进行了研究,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研究也做了很大的贡献。通过检索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研究较多,但是把高中语文文学名著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却很少。而且大多是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大多注重的是理论和概念的研究。很少明确的关于文学名著中的审美教学的实际操作研究。综上,对语文教学中关于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二、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范围主要是高中教材所选取的相关名著的阅读及其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审美教育及文学名著的内涵,审美教育的作用意义,通过对当前相关教育现状的分析,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等内容。

三、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殊关系

文学名著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并且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在高中教材上选的文学名著,例如《离骚》让我们认识到了洁身自好的屈原;《诗经》给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瑰丽的艺术文化;《三国演义》《水浒传》《雷雨》《哈姆莱特》《老人与海》这些古今中外名著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学生在这些作品中所体会到的美是其他作品难以体会的。因此,文学名著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材选材的重要来源。而审美教育则是运用各种形式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是一种情感教育方式。所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著中所蕴含的丰富“美”的因素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可能。

四、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新的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其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根本

正所谓孔子所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审美能力。并且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欣赏作品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比较系统的美学理论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如了解中外的美学理论,培养自己的审美兴趣。游览名山大川、历史古迹,欣赏自然中的美。同时也可以欣赏文学、电影、戏剧、书法等艺术美。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学名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精神,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挖掘教材中审美资源的能力,才能带领学生充分领悟作品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再次,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及相应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发挥课堂主体—学生的作用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课堂教育的进行,同时也促进了教与学的效果。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发挥他们的重要性也有利于文学名著于教学中审美目标的实现。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起作用发挥效果的还得根据他们的特征及课堂的教学内容,因人因材进行有规律地教学。

3. 延伸课外文学名著阅读

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多层次的过程,因此仅仅依赖于教材中所选的片段是不够的。要想把学生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是需要我们把文学名著阅读延伸到课外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名著并且引导学生阅读使课内与课外相互延伸,扩充他们的知识面。因此把文学名著的审美教育延伸到课外是很有必要的。

4. 紧抓文学名著的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传播美的主要阵营在课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充分挖掘文学名著作品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通过何种方法才能体会其中的情趣美,可以从以下4个环节入手进行。

(1)巧设导语激发情趣

好的导入对一节课堂非常重要。在导语设计上,教师应该尝试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方法,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尝试以情导入,借助名句导入,借助多媒体导入,引起学生悬念导入等等。

(2)指导诵读感悟作品美

文学名著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美,铿锵的节奏,优美的语言,通过诵读能够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美。加强诵读是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诵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审美活动之一。可以采用教师示范诵读;指导学生诵读(语调、语速、节奏等);创设朗读情景;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等)

(3)深入分析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作为语言类的学科,语言教学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赖“语言”这一学科本体。启发学生对关键字句,优美文段进行品析。通过品味语言,指导学生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美;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美;品味语言,解意象,探寻诗境美等。

(4)有效拓展提高审美境界

语文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学生的知识拓展上提出了建议,多在学生中开展一些讨论、辩论等开放性的作业形式,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审美境界。同时要加强课外提升指导,拓宽课外审美渠道,增加审美体验。

五、结束语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在语文学科中,既不缺少美,也不难以发现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明确审美教育的价值,针对当前文学名著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但是由于教学理论水平的欠缺和教育实践经验的缺乏,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不断改进,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有活力,带领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邓爱丽.现行高中语文文言文选文的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文学名著中的人物 篇3

阿Q这一形象是鲁迅对中国人长期静观默察孕育而成的,他在鲁迅心目中“确已有了好几年”。阿Q以其复杂的性格和丰富的意义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中最成功的典型形象之一。鲁迅写作《阿Q正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阿Q的形象,挖掘出中国农民愚昧落后的原因,提示出中国人的灵魂。因此,从阿Q形象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有人“栗栗危惧”,怀疑作者是在借阿Q骂自己,或者害怕有一天终会骂到自己头上来。作品开始在报上连载不久,茅盾就断言:“《阿Q正传》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阿Q这人,要在现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面熟。是啊,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而且,阿Q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品性,又是中国上中社会阶级的品性。”

阿Q生长在未庄,是一个质朴的劳动者,但又流浪到城市,当过小偷,沾染了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他处于被封建势力压迫的下层,却又接受了封建文化的熏陶;他既信奉圣贤的教诲,又萌发着反抗的要求。他的性格是矛盾的集合体:既自高自大,又自暴自弃;既甘愿被人欺凌,又喜欢欺凌别人;既迷信男女之大防,又止不住要向吴妈求爱。

在小说中,他是个被封建统治阶级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赤贫,最后竟糊里糊涂地做了示众的材料,不明不白的死在“革命党”的屠刀下。阿Q在短短三十几年的一生中,承受了多少人间的不幸和灾难!在他惊人的麻木的心灵里蕴蓄了多少人生的痛苦和心酸!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本应是旧中国农村无产者的典型了。但是,我们很快就发现,鲁迅并没有一本正经、声泪俱下地控诉地主老爷们压迫阿Q的惨状,没有让读者正襟危坐,敛声屏息地倾听阿Q反抗压迫的英雄故事。鲁迅当年假如只是出于对阿Q进行社会学的图解,那么阿Q也就无法成为不朽的典型。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恰恰就在阿Q身上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雇农的那种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包含了作品震撼人们灵魂的美学意蕴。

那么特殊性是什么呢?就是阿Q的异乎寻常的性格特征。你看,阿Q的命运够凄惨的了,但是他却时时感到得意;阿Q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可是他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的获胜。直到被抓去砍头前,阿Q还能战胜死亡的恐惧,无师自通的大喊:“过去二十年又是一个——”,表现出使人的灵魂颤栗的得意。一方面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饱尝心酸,另一方面在幻想中自欺安慰、自傲自足。我们在小说中可以明显看到:鲁迅正是从实际的失败受辱和虚妄的胜利自傲这两方面来描写阿Q性格的。在这里,凄惨和得意、失败和胜利形成强烈的对比;物质和精神、现实和幻想尖锐的对立;悲剧和喜剧、眼泪和笑声高度地交融统一,它们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冲击波,轰击着读者的灵魂。而且,阿Q越是获得精神的胜利,读者就越是感到悲哀;阿Q越感到得意,读者就越是感到痛苦。这是多么奇异的魅力啊!鲁迅哪里是在塑造一个雇农的典型呢?分明是在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真相。作者是由痛苦的沉思转为发笑,而读者则由发笑转入痛苦的沉思。阿Q性格的真谛,不正是存在于这特殊的矛盾统一体之中吗?

过去,人们常常把阿Q的性格特征归结为一点,即精神胜利法。因而,“精神胜利法”几乎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这当然是因为鲁迅把阿Q的这一思想行为方式的外表特征描绘得十分传神、突出,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但如果以为精神胜利法就是阿Q的全部特征内涵,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而如果真正用发展的眼光看,至少我们应该承认,从小说的第四章“恋爱悲剧”开始,作家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描述就不像前三章中那样占主导地位了。尽管精神胜利法是阿Q思想行为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不能以这一特征的概括代替对阿Q性格复杂性的研究。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来,阿Q性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各种性格因素按一定的结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性格因素就是阿Q的全部思想行为方式所表现的性格内容,它是构成人物个性特征的人格素质。阿Q性格的基本原素有以下几种。

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阿Q靠出卖劳力聊以度日,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几乎是凭着本能劳动和生活。但另一方面,阿Q有表现出圆滑无赖。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它答应吗?”颇有善于应变的“圆机活法”。

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阿Q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而默默忍受着。赵太爷不许他姓赵,打了他嘴巴,他没有抗辩;地保训斥了他一番,他又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他向吴妈求爱,赵太爷趁机敲榨,剥夺了他的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他也没有反抗的表示。

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是偏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存在即合理,不容任何变革,为祖宗成法是尚。但阿Q又善于赶时髦,进过一趟城,就鄙笑乡下人不见世面,夸耀城里连小孩也能“叉麻酱”。革命党进城,看到未庄的人将辫子盘在头上的渐渐多起来,他也学着这样做。

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阿Q很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他对造反也是深恶痛绝之。但后来革命来了,尽管他也懂得这是杀头的罪名,是最大的异端,但看到革命对自己有利,也就想搞革命,甚至不惜去投靠他最厌恶的假洋鬼子。

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阿Q受欺负愤愤不平,对压迫他的权势者赵太爷之流心怀怨恨,只要有反抗报复的机会,他就会狠狠报复,因此看到赵太爷们在革命浪潮到来之际慌张的神情,他便十分快意。但在赵太爷权高势重之时,阿Q却又想攀附他。他总想能与赵家联系起来,借重赵太爷的权势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对自己的弱点神经过敏,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下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求爱之后,刚刚挨了赵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却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热闹。最后被把总抓进大牢,判了死刑,他仍不知死期已到,反而因圆圈画得不圆而后悔。示众时还想法博取观众的喝彩。真是惊人的麻木。

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阿Q每当受到欺侮而不平时,总是感慨:“现在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并且他也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对革命的幻想就是阿Q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但实际上他却安于现状,任凭赵太爷们的算计和迫害,他都能随遇而安。到了山穷水尽之时,他就用命运来宽慰自己,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紧抓出、要游街示众,有时也未免要杀头。因而内心也就释然了,直至战胜了死亡的恐怖。

文学名著中的名言名段 篇4

2、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吕氏春秋·尽数》

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4、男儿老兮天下事,但有志兮不有止。——清·梁启超《志未酬》

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6、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7、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8、情随境变,字逐情生。——明·袁宏道《叙小修诗》

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大学生必读的外国文学名著 篇5

01、《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著

内容简介| 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莱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推荐理由| 1877年,小说首版发行。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但不久,社会就公认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

02、《堂吉诃德》

作者:[西] 塞万提斯 著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

推荐理由|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杰出的作品。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在欧洲所有一切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03、《双城记》

作者: [英] 狄更斯 著

内容简介|法国大革命时期,名医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菅人命的暴行,因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十八年。出狱后,马奈特之女露茜却与仇家的儿子达奈堕入情网。于是,在法国革命的旋涡中,一 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隆重上演,善、恶、生、死在冲突中交融,在转瞬间变换……

推荐理由|《双城记》结构严整,语言凝练,狄更斯对革命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写作才华,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04、《茶花女》

作者:[法] 小仲马 著

内容简介|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法国文学名著。描写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取材于当时巴黎一名妓的真实故事。据考证,这个妓女名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因家境贫困,十五岁出走巴黎,由于她天资聪颖美貌,便开始出入巴黎名大舞场,成了有钱的阔佬、公子哥们猎艳的口肉,以后便靠容貌和肉体换取奢侈的生活享受。终因过度的暴饮、狂欢和不分昼夜的肉欲纵横而身染肺痨,吐血而死,二十三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推荐理由|小说通过”我"充分体现了作者所主张的人道主义思想,着重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诚挚的交往、宽容、理解和尊重。阿尔芒和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体现了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体现了人性的爱。

05、《名利场》

作者:[英] 萨克雷 著

内容简介|穷画家的女儿蓓姬·夏普,自幼失去父母,但绝顶聪明。她以半工半读的方式从寄宿学校毕业后,由一名家庭小教师起步,牢牢抓住每一个机会,削尖了脑袋钻进维多利亚时代的上流社会,成为一颗光芒四射的交际明星。这一尤物的发迹历程,在滑铁卢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映衬下,展现了堪称世界文学中最成功的一个女冒险家艺术形象。

推荐理由|萨克雷的词锋犀利,机智幽默,解剖人生精妙入微。本书问世将近一百六十年来,一直被誉为一面讽世明镜、一部警世宝典。

06、《老人与海》

作者:[美] 海明威 著

内容简介| 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推荐理由| 《老人与海》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赞扬了人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因该书中大师级的叙述艺术,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07、《百年孤独》

著者: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内容简介|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推荐理由| 作品因其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

08、《哈姆雷特》

著者: (英)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著

内容简介| 讲述了丹麦国王的合法继承人哈姆雷特,其父王被杀,母后被迫改嫁,王位也被篡夺。他经历了艰苦的磨难,最后终于在父亲鬼魂的提示下,查明事实真相,替父亲报了仇。而他自己却在仇人设下的圈套中与其同归于尽。

推荐理由| 《哈姆雷特》的整个故事渗透着属于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精神,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和对现实生活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表达。

09、《浮士德》

著者: (德)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著

内容简介| 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

推荐理由| 《浮士德》演示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宇的凯歌。

10、《基督山伯爵》

著者: (法)大仲马(Alexandre Dumas)著

内容简介| 大仲马,法国著名通俗历史小说家《基督山伯爵》是他的代表作。法老大副堂泰斯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秘密告诉了他。堂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

推荐理由| 本书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章章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书可分哪三类

第一类是消遣读物,可以让自己娱乐放松,比如侦探小说,都市文学,还有各式各样的网络文学、通俗易懂的鸡汤书、励志书。读消遣读物,最贴近于“玩”;

第二类是“有用”读物,包括技能类书籍、思维方式类和流行经管类书籍。读后往往能带来某种实际“用处”,要么帮我们学会了某项技能,要么扩展了现有的知识体系或视野。

第三类是“经典”读物。包括文学、艺术、社科、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内的经典款。它们往往“长销”甚于“畅销”,没有什么实效性,读完后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用处”,却能提高智识和思维的厚度。

当然,以上是我个人的粗略分法,并不严谨。这个分类更多是为了让我们审视自己平时所读的书,究竟是消遣的,还是经典的.当然有不少书,既可以算经典,又可以归为消遣,那么究竟算哪一类?不必太过深究,硬去归类。

读书经验和习惯介绍

一、寻找兴趣的阶段,允许自己追随乐趣而读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找到兴趣所在,培养阅读习惯。

你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比预期中的要多得多:一会喜欢这个,一会喜欢那个,还可能通过一些漫无目的的阅读挖掘出让自己大吃一惊的偏好。

二、读100本有用的书,也无法取代一本经典

这句话不是指“只要读一本经典,那么就相当于读了100本有用的书”,而是指:

一个人如果只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并把目光投放在通过读书解决当下的问题,那么其思考的深度和高度,其实很难有本质上的提高。

经典读物虽不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有助于累积你对问题思考的厚度。慢慢的,思想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成熟。

近年来市面上大部分“畅销书”,其实都是打着经典招牌的短效“有用”书籍。当时读完后可以解开许多疑惑,但读的多了,难免有“瓶颈”的感觉,会让人不甘于只得到作者做好的餐食,还希望能窥探到所谓“术”后“道”的部分。

而那些所谓的“道”,其实需要在更高一级的层次思考,才能得到,这些往往都蕴藏在十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一些非常经典的政治学社会学的著作里的。

三、别人的推荐+自己的兴趣=你自己的书单

我自己习惯的做法是:

在豆瓣上维护一个叫购书单的豆列。一旦碰到有人推荐书籍、或者分享书单,随手就挨个在豆瓣读书里搜索一下,看看更多人的打分、评语和目录。如果这些操作完成后,我仍然对这本书感兴趣,那么我才把它加入到我的“购书单”里。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平时零星碰见的好书记录在一块,而且综合考虑了许多人的建议,和自己的兴趣需求。再碰到网站打折时就可以避免冲动购书。买错的书可能不贵,但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

四、从全盘输入,到输出型阅读

和很多人一样,我从小到大对书也很爱惜,连一个角都舍不得折。但慢慢地我发现,如果在读纸质书的时候,你能拿着一根笔去读,则效率大有提升。

读的过程中,经常看到一两句醍醐灌顶的话,或者因为作者说了什么,你一下子有了什么样的感悟——但这样的感觉稍纵即逝,如果不立刻用笔在书上标注出来,可能转眼就忘掉了,即便再读第二遍,同样的感受也不会再出现。

所以最好就是边读边批注。立刻把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或者是你在当时那一瞬间的感想,以最简单的文字记录在旁边。

不要太在意书的品相,因为越是“有用”的书,其所在的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很快,因此不必执着于这本书要珍藏多久多久。

就算一本书需要再三阅读,好的方法肯定是:下一次的阅读,在上一次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又从零开始,这样标注起到了记录思考的作用。

有用书籍的读法应该是:从厚读到薄。

四大名著中的文学常识题 篇6

6、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分)。

7、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

8、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

(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9、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周瑜、曹操)。

10、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 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

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人物及故事: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

11、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西游记》

1、《西游记》(第1)至(12回)是全书的引子,其中(前7回)讲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等故事,为他的神通广大和后来追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提供背景材料;(第8回)至(第12回)则介绍小说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经的缘由。(第13回)至(第100回),是全书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经的故事。

2、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

3、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神魔小说的两大主题:(寻找与追求),(斩妖与降魔)。它告诉人们:(为了寻找、追求、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会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去(顽强地战胜这些困难,克服这些挫折)。

4、《西游记》共(100)回,(60余万)字。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故事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5、《西游记》内容分(3)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6、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俗姓(陈),名(祎,音译)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7、唐僧在取经的路上,收服了3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8、孙悟空:又名(美猴王、孙行者、齐天大圣)。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因迸裂,见风而成之(明灵石猴)。

9、例举15个以上西游记中耳熟能详的名字:(花果山、水帘洞、72变化、东海龙王、定海神针、金箍棒、大闹天宫、齐天大圣、如来佛祖、五行山、西天取经、五行山,观世音菩萨、降妖除怪、西天雷音寺、弼马温)。

10、猪八戒:又名(猪刚鬣、猪悟能、猪烈刚,呆子)。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修得正果的封号为(净坛使者)。猪八戒的兵器是(九齿钉钯)。猪八戒只会(36)种变化。

11、沙和尚:又名(沙悟净、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后(观音菩萨)收服,命沙和尚拜(唐僧)为师,保他去西天取经。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12、白龙马:龙王(3)太子,纵火烧了殿上玉帝的(明珠),被贬(蛇盘山),任劳任怨。

13、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4人历经(14)年寒暑,(81)磨难,与各路(妖魔鬼怪)进行搏斗,最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其中最经典的故事有:(孙悟空大闹天宫、高老庄收八戒、八戒大战流沙河、借机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人参果、盘丝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

《红楼梦》

1、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2、“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

3、《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

4、《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5、《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说的是(薛宝钗)

6、《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说的是(贾宝玉)。

7、《红楼梦》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缝必主淫。漫言不有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的是(秦可卿)。

8、贾府的媳妇,稳重贤惠,本分随和,青春丧偶,统领众姐妹,曾负责海棠诗,此人便是(李纨)。

9、“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

10、《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鄂)所作。

11、《红楼梦》中有两句诗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亡中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13、《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袭人)。

文学名著的征文的范文 篇7

目前, 一些80、90后的独生子女, 在人格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 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骄横偏执, 我行我素;自由散漫, 缺乏修养;爱攀比, 虚荣心强;不懂得尊重老师和他人, 对于社会、对于身边所发生的一些“意外”, 不够关注, 缺少爱心, 缺乏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花钱大手大脚, 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 不懂得感恩;做事不认真, 缺乏责任感;好高骛远, 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的症状, 甚至产生嫉妒、攻击的心态和行为, 等等。因此,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经成为每个学校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健康人格呢?据专家考证, 大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 能认识自我, 善于思考, 做事有计划, 有目标, 有条理。

(2) 思想上进, 不断进取, 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3) 具备一定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有独立意识, 有顽强的意志和抗挫力。

(4) 有诚信, 待人坦诚, 能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

(5) 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有集体观念, 具有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6) 有爱心, 有明确的是非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7) 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做事认真, 有一定奉献精神。

学生的这些人格品质可以从多方面加以培养, 但从名著中汲取营养, 实在是一条理想之途。语文充满人文色彩, 是我们内心的一泓清泉, 其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名著。阅读名著, 会让我们体验到人文的关怀, 爱的温馨, 情的涌动, 美的震撼。名著虽经过岁月沧桑而依然闪烁夺目的光彩, 似陈年佳酿, 愈久愈纯;又如翡翠明珠, 百代流传。

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 阅读名著, 走近文学大师, 以感受其向上、向善的思想精髓, 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

阅读《阿Q正传》, 读者不可能不去了解鲁迅, 以及其创作《阿Q正传》的历史背景, 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作品的思想精髓, 同时就会感受到鲁迅先生在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之下的“民族魂”的精神与魅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问世后,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 不仅震撼着、激励着几代青少年, 而且其精神的威力之光也将永远照射在世世代代青少年的心里, “保尔·柯察金”这个名字像丰碑一样永驻人心:“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不因虚度年华而痛悔, 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临死的时候, 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借助于作品主人公保尔之口表达自己思想的警言, 也将激励着世世代代的青少年, 不断地拼搏、上进。

莎士比亚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 其剧作贯通古今, 为我们展示了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图景。阅读莎翁的作品, 一定会为作者寄寓于作品中“弘扬友善正义、抨击邪恶”的精神力量所感染、所震撼, 同时也会启示读者去更好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不同的名著, 不同的作者带给读者的会是具有不同方面的教育与影响, 对于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阅读名著, 深入名著中的“社会”, 可以开阔视野, 丰富生活积累, 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

名著《三国演义》, 作者通过汉末动乱、三国鼎立的历史表现,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者的残暴、丑恶和人民的灾难、痛苦。该书以描写战争及数不胜数、精彩纷呈的斗智斗勇的情节与场面见长。作者有意通过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的较量, 以揭示当时动乱不安的社会局面, 并总结出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全书共写大小战争数十次,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尤其以关乎全局、关乎主要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战争写得最为出色。作者对战争的各个方面, 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都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 千变万化, 各具特色, 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阅读此书, 不仅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动乱历史, 还可以了解和感受古代战争的历史, 了解古人斗智斗勇的历史。

阅读巴金的《家》, 不仅可以了解以高公馆为社会缩影的封建大家庭内部的矛盾、分化、没落, 以及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对青年一代“爱情”“婚姻”摧残的黑暗现实, 同时可以感受觉民等青年一代与封建旧势力斗争强劲的逆叛力量。

阅读茅盾的《子夜》, 不仅可以了解上世纪30年代初期以上海工业与金融业为中心的金融公债市场、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和以双桥镇为重心的农民运动的历史史实, 了解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风貌, 同时可以感觉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脉搏。

阅读名著对于开阔视野、增加积累、丰富学识、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 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 阅读名著, 借助于文学作品的

生动的情节故事, 鲜明的人物形象, 感知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形象特点, 正确辨识真善美与假丑恶, 有助于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阅读名著感受人物形象, 感悟人生, 从作品中人物的身上分辨出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丑、恶, 以及什么是成功, 什么是失败, 让学生体会作者寄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 体验作品人物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魅力;感受这些人物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陶冶其情操, 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奥赛罗》中的那个表面老实, 实际上为了私利不择手段陷害他人的旗官伊阿古;李尔王的两个大女儿以及大臣葛罗斯特的一心谋权夺利的私生子爱德蒙;被权势诱惑并最终在罪恶中愈陷愈深无法自拔的麦克白夫妇, 等等。作品通过一系列正、反人物命运的描述, 将政治问题、社会矛盾和伦理思考溶于一炉, 呕心沥血地展示出一个弊端丛生、罪恶累累的世界, 其中权力与金钱具有颠倒黑白支配一切的力量, 人与人之间是君臣相谋、父子相残、夫妻反目, 作品尖锐的批判锋芒、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的中肯揭示与概括无不给人以深刻的警示。有位学者说, “每读一次莎翁的作品, 灵魂就受到一次洗礼、心灵就会受到一次净化”。由此可见, 名著所带给读者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再如, 《项链》中的玛蒂尔德, 艳羡虚荣, 追求享乐, 这让我们看到了玛蒂尔德性格中可悲的一面。它可以使读者反省自身, 从中得到启发, 进而摒弃那些人格中的缺陷, 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

4. 阅读名著, 借助于作品对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感受地域风土民情, 了解时代社会现实, 培养正确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处事的能力。

在名著阅读与指导过程中, 教师应按所讲作品的内容, 以文品人, 因势利导, 将其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 使学生从作品中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 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比如, 教学《老人与海》, 老渔夫桑地亚哥以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成为永远的胜利者。“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人尽可以被毁灭, 但却不能被打败”, 这就是《老人与海》揭示的哲理, 也是一位英雄为我们时代奏出的最强音。桑地亚哥的“自信”与“不败”精神, 无形中对于学生的独立意识、顽强的意志和抗挫力会给以形象的启示与影响。

在讲授课文《边城》节选时, 引导学生通读原著, 让小说中所表现的美丽的湘西风景、古朴淳厚的民风以及人物丰富细腻善良纯洁的内心情感, 在学生的心目中得以完整形象地再现, 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5. 阅读名著, 借助于作品中美的

画面、美的形象、美的艺术来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名著《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高峰”。教授《林黛玉进贾府》课文时, 引导学生通读《红楼梦》会让学生享受一次丰盛的艺术套餐。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 作者在描写贾府没落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的精神风貌, 塑造了林黛玉、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 且这些形象大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尤其是运用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描写, 具有丰富内涵的心理表现, 独具匠心的环境渲染与烘托等多种手段来展示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为空世之绝响。另外《红楼梦》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也堪称一绝。如, 宝黛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众多优美情节场景的构思与真实而丰富的细节描写, 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都能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恰当地点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这都是一般普通作品阅读难以企及的。

阅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名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中学生无论他的学习任务多么繁重, 外界诱惑力多么强烈, 只要让他静下心来打开文学名著, 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们进行对话, 他就会发现, 人们对美的追求多么执著, 对善的崇敬多么虔诚, 对真的思考多么深邃……“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慢慢的, 就将被深深吸引, 被深深感动, 情感就会得到陶冶, 心灵就会受到净化, 健康人格就会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升。

文学名著的征文的范文 篇8

一、乱点的“鸳鸯谱”和强扭的瓜——痛且不快乐

多数名著不好读。名著只有读懂了才能有所感悟,只有读懂了才能读出趣味。可对于现代中学生而言,没有对背景的必要了解,缺少一定的文化积淀,再加上浮躁的社会氛围,静下心来阅读名著其实是很困难的。

个别名著不适读。古语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孔子“五十方可读易”。对名著的理解是随着一个人的心境、年龄、阅历、智力的变化而变化的。《考试说明》里要求的文学名著个个长篇大论,囊括古今中外,语言特点不一,思想深涩,风格各异。而我们的学生年纪不大、阅历尚浅,喜好各异,可支配时间少、学习功利心强、阅读快餐化娱乐化倾向严重。因此,我希望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名著产生兴趣是不可能的。

林语堂有一段妙论,道破了阅读的玄机,让我们很受启发:读书人读名著就如找情人,只有找到了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相近的作品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与之迫不及待相亲近的感觉。这样的作家作品可谓之“文学情人”。不知道学生可否在这几部名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人?如果没有,面对乱点的“鸳鸯谱”,学习生活幸福否?

二、名著桃花依旧笑,读者人面不知处——阅读环境已改变

1.名著阅读不再是了解和宣泄的主导方式

人从本性上讲,总是希望去多了解世界多了解心灵的,也总是要不断地放逐自我寻找精神慰藉的。在文化娱乐相当贫乏的时代,名著阅读是主要的窗口和途径。20世纪80年代,既是一个对名著狂热的年代,更是一个对文学狂热的年代。那时的人们对书本,只要是名家,无论古今中外,都欲求读之而后快。大家都以读名著为荣,谈名著为乐。那是因为精神食粮的贫乏和实现渠道的单一。

而今,当文化名著满天飞时,大众却视而不见,而相对通俗的言情小说和漫画却成为人们的新宠,纸质阅读同样面临退出舞台的危险。这是一种社会趋势,我想也应该是一种自然规律。缺什么就拿什么,因为即使这样的阅读再怎么功利化低俗化快餐化娱乐化,也都是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的。毕竟有人想做痛苦的哲人,也有人想做快乐的小猪。我们只能引导而不应过多置喙,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长短。

2.社会环境及家庭教育的功利化

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供人们伤吊并拍照留念,成为装潢产品供人们显摆炫耀。家长们更多担心的是孩子没有特长无法立足社会,至于心灵浮躁乃至身心疲惫,似乎不是他们所关心和能够关心的事。再者,名著阅读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和良好的心态。高考不论如何改革,似乎并没有释放出充裕的阅读名著的时间,更不用说一颗清澈纯净的阅读心灵了。

三、提高高考分数和保护阅读心灵,究竟哪个更重要

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削尖了脑袋,想方设法寻找应对文学名著的捷径。当然,功利化的学生已经无法做到真正地去阅读原著了。时间紧,没有心灵的投入,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又能有多少效果?即使认真阅读过一两遍,耗费大量时间的他们不知又能记住其中的多少情节,得到了什么样的体会。所记住的情节大都七零八落,自己组合出来的答案又缺漏多多,远不如专业团队整理概括的完整。于是“百字复述情节”式的考题就变成了变相的背诵。

好事者及书商借机编印背诵题集,赚得盆满钵满,而师生心力多憔悴,乐于见其成。购买原著阅读之风不见起,背诵题集倒已人手两册。后来增加的五选二选择题,题目往往过于细致,似也荒唐得紧。如:这件事讲的是觉民而不是觉新;聂赫留朵夫这时在火车站而不是姑妈庄园里;三英战吕布首先冲出去的是张飞……这样的名著考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足,扰乱添烦却有余。应对高考名著题,除了背了再背,一切变得皆无可能了。到最后成绩是上去了,可是学生的阅读心灵却受到了戕害。教师有苦难言,学生意兴阑珊。高考结束后,学生烧书泄愤欢呼不已。

文学名著再圣洁也顶不住高考指挥棒那么一挥,主政者心存善念,下面却群魔乱舞,好好的名著变了样,完全背离了名著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也背离了推广名著阅读的初衷。

四、名著阅读,此心人同——非得指定名著不可吗

许多人都有类似的阅读体会:《红楼梦》这是作者一部简单的自叙传,所叙之事繁杂琐碎,尽是些婆婆妈妈的絮絮叨叨,主题思想也并不像红学家所说的那样深邃奥妙。阅读过程近于痛苦。如果不是闲得无聊,或是为了研究需要,谁又能把它读完呢?《水浒传》看到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排完座次之后,对后半部分就有些意兴索然。至于《西游记》,大闹天宫后,后面结构与情节近乎雷同的“九九八十一难”不再存有丝毫魅力。

当然,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中,还有像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等永远都耐得住咀嚼的经典,近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散文小品小说戏剧也不乏精品,篇篇珠玑的文章俯拾皆是。把名著阅读局限于几部,对于卷帙浩繁的中国文化,是不是有以偏概全之感?学生花大量的精力得到的会不会是无尽的遗憾?那些辛苦的背诵,随着高考的结束,到底还能剩下些什么?

上一篇:终工作总结各行各业下一篇: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