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元素

2024-09-22

古典文学元素(共11篇)

古典文学元素 篇1

在新闻写作中引入文学元素, 让读者在读新闻时感受到美, 其最终的目的和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校园新闻具有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 这个群体年轻、富有朝气, 更易接受别具一格的东西, 对于刻板、老套的新闻写作方式则有明显的排斥情绪。因此, 如何改变新闻报道的传统形象, 对于校园新闻写作者来说, 就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 在校园新闻写作中更多地引入文学元素无疑是一个简便可行的办法。那么, 如何在新闻中引入文学元素呢?我在学习和实践中深深体会到, 在坚持和弘扬新闻的真、新、快、短、实等特性的基础上, 可适当借用美学和文学的表现手法, 把美感引入新闻写作, 使新闻的“线条”更加婀娜多姿, 使新闻更加可读、可信。

要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引入文学元素, 首先要明确校园新闻和文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要遵循客观事实, 如实反映客观实际, 而校园新闻更是对发生在一个较小范围之内的事实的报道, 很多事实在报道之前读者就有所耳闻了。文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 通过艺术概括来塑造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二者同时强调真实性原则, 但文学与新闻对真实性有着不同的要求。新闻写作是“再现”事实, 它强调在坚持生活之真的基础上, 注意升华真实生活中的因子, 提升为本质的真实。文学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再造”的合理性上, 文学不是生活的机械摹写, 重在通过一定的形象来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对从生活中获得的材料必然进行一定的改造、加工、合理想象和修缮, 再纳入作品的框架, 从而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就泾渭分明了, 在新闻写作中适当借鉴文学的写作手法, 把文学的元素引入到新闻写作中来, 不但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而且可以赢得读者的认可和欢迎。从本质上来说, 新闻本来就是一种“快餐文化”, 长期以来, 新闻写作的程式化、标准化、概念化使得新闻如出一辙, 毫无生趣。一些新闻报道之所以不耐看, 或者边看边忘, 给人留不下深刻印象, 究其原因往往就是缺乏文采, 缺乏对细节生动典型的描述。没有细节, 写人物活不起来, 报道事件平铺直叙, 介绍经验常常概念化, 宣传成绩雷同。校园新闻的读者群体对这种类型的新闻具有强烈的排斥情绪, 往往是报纸一到手随手就扔进废纸篓。这就使校园报纸的编辑面临着新的挑战, 即如何在保证校报主流宣传作用的前提下, 让校报内容鲜活起来, 吸引广大师生的眼球。文学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引入文学元素, 凸显文学特色, 是广大新闻写作者乐于尝试的一种好办法。

一、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引入散文元素

消息是新闻中最常见的文体, 它以事实说话, 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在创作校园新闻消息类作品的时候, 适当地引入散文元素, 可以使消息所传达的情感更加真挚, 结构更加活泼, 内涵更加丰富。

(一) 真挚情感的流露。

散文化消息写作与传统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 传达新闻事实的同时, 前者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打开当前高校大部分校园网, 全文充斥的只是“汇报、指出、强调、希望、要求”之类的词语, 所有的内容都是“只见领导不见人”, 缺乏生气, 缺乏情感。作为校园新闻人, 我们应该力戒使用这样的文字和表述, 敢于纠正这些形式死板、老套、枯燥乏味、公式化、概念化及充塞政治术语等弊病, 积极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 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 参与到被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 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 充分地进入角色, 积极地参与, 细心地观察, 深入地体验, 以获得与新闻当事人更加贴近的真切感受和对新闻事实更加清晰而透彻的了解。写作时, 勇敢采用生动活泼的写作形式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 把这些活动的主体放入新闻事件中, 让他们和其他新闻人物一样, 以鲜活的话语出现, 重现校园新闻的自由活泼、生动优美、清新明快的特色和风格。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的新闻作品, 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的思想, 流淌着作者的智慧, 闪现着作者的身影, 记录着作者的足迹。

(二) 自由活泼的结构。

我国的新闻前辈穆青曾在1982年明确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 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 而代之以清新的明快的形式。”穆青前辈的话, 影响了许多的新闻工作者, 且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闻写作方式。

散文化结构的使用, 有助于在结构安排上突破僵化的八股式新闻俗套, 机动灵活运用时间顺序式结构、倒金字塔结构、并列式结构及悬念式结构这些形式, 从而将简单的内容写得富有变化, 把呆板的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采用这样的结构章法来报道新闻事实可使原本单一的新闻事实变得较为复杂, 使平面的事实立体化。这种结构看似行文随便, 结构松散, 画面与画面、事实与事实之间, 腾挪跳荡, 好像是作者神思浮游、漫不经心。其实, 这里所选用的事实都是精挑细选过的, 事实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这种表面的松散, 为全文的中心起铺垫衬托作用, 以免行文太直, 一览无余, 从而使我们的报道错落起伏, 呈现出丰富、多姿的态势。

(三) 丰富多彩的场景和意蕴。

散文化的导语, 能够把那些索然无味的材料以趣味盎然的手法表现出来, 给读者清新、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描写式导语, 往往会因用语的生动、新鲜、别出心裁而令人赏心悦目。这种描写更多的是表现新闻所发生的场面, 这种场面是记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再现出的真实而客观的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生活画面和情景面貌, 它既是构成新闻情节和新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又是揭示新闻主题和彰显新闻价值的主要要素。它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是新闻发生的现场, 是记者亲历的新闻环境, 是新闻发生事实环境的再现, 有助于突出新闻主题, 丰富新闻内容, 增强消息的现场感和生动性, 增添消息的新鲜性和真实性。同时, 它还能表达和展现记者的审美理想和思想观点。用散文化的笔法来写新闻的主体部分, 能增强新闻的立体感, 深化主题, 打动读者。消息结尾部分如果能很好地运用散文的抒情笔法, 引起读者的共鸣, 引起读者的思索。恰当运用背景材料能增强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 以及报道的深度。利用“散文式”的笔法能形象而简明扼要地表达背景材料, 深化主题, 使读者对新闻有更广阔、更多元的理解。

二、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引入小说元素

通讯是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事件的详尽报道。它的内涵比较丰富, 容量较大, 它要求和谐地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 再现新闻事实, 较细致地表现新闻事实的发生、变化、结果、影响。著名记者柏生同志在谈到通讯时说道:“通讯和新闻不同, 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 而通讯除了事实以外, 还要有情节, 有镜头, 有联想。”可见, 一篇优秀的通讯是离不开文学手法的运用的。纵观当前优秀成功的通讯, 无不渗透着对小说手法的借鉴与运用, 这些通讯非常重视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 以及描绘丰满完整的新闻情节和新闻场面。由于这些小说元素的渗入, 使得这些通讯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审美性, 增强了这些通讯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由此可见, 在校园通讯写作中, 要想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 在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 适当运用小说的表现手法, 不仅是可行的, 而且十分必要。

(一) 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校园通讯中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所占的比重较重, 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这两种通讯中十分重要。写作时, 我们首先要通过行动刻画人物。高尔基关于文学创作曾说过这样的话:“为了使艺术作品有说服力, 有教育的力量, 要尽可能地使人物多行动, 少说话。”通讯也不例外, 通讯中的人物是行动着的人物, 人物的思想、性格, 都要靠行动进行刻画。对新闻人物, 只有通过他的行动才能展现他的“事迹”, 换句话说, 一个不行动的人, 也许有“心迹”, 却没有“事迹”, 没有“事迹”也就没有新闻。其次, 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性格。选好细节是写活人物的关键。有时, 一个典型而有意义的细节, 就能写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来。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吝啬性格让人过目不忘, 主要得力于作者写他临死时因家里的油灯点了两根灯芯太费油而不能安心闭眼一个小小的细节。又如《自行车队的主心骨》写李文耀“在荒芜人烟的戈壁沙漠中, 自己忍着饥渴, 在烈日下把自己仅有的一壶水和七颗花生让给同学”。这一细节活画出了一个默默奉献、热爱学生的车队司机的形象。

(二) 注意写好人物活动的场景。

这是我们的校园通讯较为薄弱的方面。纵观校园通讯, 真正有人物场景描写和故事情节的较少。我们说场景的描写可以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这样的场景要求真实、简洁, 不可凭空想象, 也不可孤立绘景, 喧宾夺主, 湮没了人物和事件。

(三) 注重典型情节和细节描写。

虽然通讯不可能都写得像小说那样有故事性, 但是, 至少不能情节简单、枯燥乏味。一定程度的丰富性和曲折性还是必要的。有丰富生动的情节, 是通讯区别于消息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也是通讯产生魅力、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因素。通讯的情节安排要讲究完整、丰富, 还要有一定的波澜和曲折, 情节发展态势忽而下跌、忽而上扬, 继而再下跌、再上扬, 跌宕起伏, 总是让读者保持着阅读的浓厚兴趣。此外, 通讯的情节要典型、生动、深刻, 即有典型的情节, 它不仅生动感人, 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也有着突出的作用。因此, 校园新闻通讯也应该深刻挖掘有生动、深刻的典型的情节。

三、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引入诗歌元素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如何使新闻有一双魅力传神“美目”, 在一瞥之间, 拨动读者的心弦?大学校园是高层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 是人类高雅、精英文化的传承地, 是人类思想火花的萌发地。大学校园新闻标题的制作应该体现出阳春白雪的一面, 而不应全部充斥万能套话式和平铺直叙的会议式长标题, 这样的标题直勾勾、干巴巴, 令人兴味索然, 望而生厌。

校园新闻诗意化的标题, 可表现出传者主动与受者进行对话的姿态。这种诗意化的标题的制作除了必须遵循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即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简练精粹之外, 我认为还可采用妙引古代诗、词、歌、谣、赋等, 或借句发挥, 或利用比喻、对偶、仿拟辞格等手段使古句翻新, 或捕捉流行等方法, 从而增加标题的高雅意境和个性韵味, 使人读来唇齿留香、余味悠长。如《映日荷花别样红》 (《贵州大学报》, 2003年10月30日) , 标题直接引用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 用荷花映在早晨的阳光里, 红得特别鲜艳, 比喻该校历史系2000级 (2) 班这个全国先进班集体, 很有文采。又如《今晚, 怎一个“喜”字了得》 (《孝感学院报》, 2003年11月9日) , 把李清照词《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中“愁”字反改为“喜”字, 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该校师生的欢乐心情。

对流行语的采用方面有“地球一小时, 无电也精彩” (《上海大学报》) , 而陕西省高校新闻文集中的《人间自有真情在》、《洒向校园皆是情》等改用了流行语“洒向人间都是爱”。另外, 像《用“声音点燃激情”》《“创新达人”李云霄》 (《华北电力大学报》, 2010年) , 前者仿照歌词, 用“梦想点燃激情”, 后者仿“时尚达人”构词。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若是有了文采, 新闻可能会以新闻性为主加入一定的文学特色。我们惯常的概念是只要新闻能描述清事实就可以了, 但是许多文学性元素的融入, 使得新闻这种“易碎品”所描述的事件、信息在人们的生活记忆中保留更长的时间, 从而体现了更多的价值。但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化的语言是要把握度的。我们可以在详细充分地占有可靠材料的基础上, 在不歪曲事实的具体形态, 即保证材料真实的前提下, 用形象思维进行艺术构思, 用文学语言生动地报道新闻事实, 以强化事物的本质特征。

摘要:校园新闻写作大都程式化, 读起来老套乏味。在校园新闻写作中适当引入文学元素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说来, 就是根据校园新闻写作的不同内容分别引入散文、小说、诗歌的因素, 以增强校园新闻的可读性。

关键词:校园新闻写作,文学元素,美感

古典文学元素 篇2

摘要:中国古典舞身韵课是中国古典舞风格的体现,是中国古典舞身法与韵律训练的综合。本文以中国古典舞身韵为研究对象,以及介绍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内涵和教学的任务和元素训练的形成和流变,最后分析得出元素训练在其身韵教学中的作用,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基本元素

目录

一、绪论........................................................................................................................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3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教学........................................................................3

1.“身韵课”的创立....................................................................................3 2.“身韵课”的发展....................................................................................4

二、关键概念界定........................................................................................................5

(一)古典舞........................................................................................................5

(二)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概述............................................................................5

1.提、沉......................................................................错误!未定义书签。2.冲、靠......................................................................错误!未定义书签。3.含、腆......................................................................错误!未定义书签。

4.移................................................................................................................................7 5.旁提............................................................................................................................7

(三)“元素”与“教学”的关系..............................................................................5

三、中国古典舞的元素训练身韵教学研究................................................................8

(一)古典舞神韵的元素训练与课堂教学........................................................8

1.切实做好素质训练....................................................................................8 2.不断的训练呼吸以及肌肉........................................................................8 3.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8

(二)元素训练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中的作用..........................................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身韵是舞蹈文化艺术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中国舞蹈教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身韵训练的出现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成果,从而使中国古典舞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审美特征的体现。身韵训练课的教学目的是身韵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训练目标,而要求达到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教学计划要求。它制约着身韵训练教学的各个阶段,并对舞蹈教学发展趋势和总方向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整个舞蹈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身韵训练教学目的要在高师舞蹈教学计划中占有恰当地位,与教学客体(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协调一致,指导身韵教学主体行动转化为教学结果,从而实现身韵训练教学自身的合理性。

由于教学的课时量,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及高师舞蹈专业教育教学的特性所决定,不同于北京舞蹈学院以及其他舞蹈专业艺术院校身韵教学的模式,根据高师教学实际,我们一般的做法是从众多的训练组合中,提取具有特定训练价值的基本的舞姿、组合和短句,因材施教,以此来充实整个高师舞蹈专业教学。在身韵训练的基本核心要素上笔者认为应抽取身形与神韵,劲法与律动两个重点要素,在教学中强调身体与精神,力量与气息的运用以及动作运行的规律。在徒手身韵训练中,选择步法类训练和上肢类身韵训练两个重点内容。在道具身韵训练中,选择了剑舞和袖舞中的部分组合。最后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可以自由择选部分综合身韵的训练。身韵训练中,注意“提、沉、冲、靠、含、腆、移”基础元素的运用和贯穿始终。各元素在不同的训练中要求学生能做到以“腰”为中心的运动核心,在气息和韵律上,注意到全身各个关节的配合和每个组合中的重点训练要求,为自如协调的驾驭自己的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教学

1.“身韵课”的创立

研究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关注“身韵课”的形成与发展。它是新时期中国古典舞本科教学通往体系化建构的必经之路。唐满城教授在《关于身韵课教材对传统继承关系及其整理方法》一文中说道:“1980 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教育系成立以来,在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方面做了突出的贡献:一是从科学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上来总结和发展基本功的训练,全面加强演员的素质训练和对技术技巧的提高;一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段,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从训练的角度来提炼教材,从而初步建立和形成了新一代的古典舞身段--我们称之为“身韵”。身韵教材的结构方法是以提炼元素、强化元素、发展元素为主要脉络。把戏曲舞蹈(包括武术)套路化、程序化的动作变成为了元素化,符号化的舞蹈动作。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发展循环过程。中国古典舞身韵给中国舞蹈以“质”的飞跃,这集几十年的丰富经验于一身的“身韵”不仅加强了民族舞蹈的特性,使训练纳入到了民族审美的范畴,更重要的是相对完善了古典舞的肢体语言训练体系,使古典舞真正独立出来、“活”起来。1

2.“身韵课”的发展

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具体实施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反复地探讨和研究,不仅对“徒手”动作的内容进行了完善和充实,还对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道具舞蹈” 进行了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在众多的道具服饰传统性舞蹈中,选择确定了“袖舞”“剑舞”这“一文一武,一柔一刚”的训练体系,以求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徒手”训练,从而达到“以身带器(袖)、以器(袖)练身”的教学目的。围绕着技能(基训)与风格(身韵)两门龙头教学课程的丰富与优化,现今的中国古典舞学科已然从单一课程建设转向了课群建设的打造,并进一步带动了该学科教学体系化的发展。近些 年来,学科建设始终以培养“高、精、尖”全面发展的舞蹈教育与舞蹈表演人才为宗旨,力求使学生在该教学体系的教育中系统掌握中国古典舞技术技能、风格特征、教学理论以及相关的文史理论知识。中国古典舞正在逐步地更新、完善学科内部的运行机制与课程结构,初步形成了以“基训、身韵、教学法、舞蹈表演为主,以其它相关文史理论课程为辅”的课程模式。本学科的主辅课程得以合理搭配,从而产生了科学互动的整体效能。至此,中国古典舞初步构建了集“教、学、研、演”一体化发展的教学体系。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3)6.二、关键概念界定

(一)古典舞

“古典舞’,是一个在全世界通用的概念,具有系统的训练体系,稳定的审美原则和严谨规范的训练内容。它是各个国家、民族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具有继承、古典特征的舞蹈。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舞蹈艺术经过提炼、继承、创新而逐渐形成的艺术类型。其实,它与“民间舞”的概念有相似之处。“古典舞”在美学上更推崇理性、秩序、规范、均衡、严谨、静谧、抽象、意蕴和意境等等,并以此作为主要的审美倾向来表现其民族精神,而且往往被认为是代表了特定国家和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最高成就,“典范意义”也正在于此。“古典舞”既包含了“古代流传”,更强调着“后世解读”一一即被后世认作“典范”和奉为“经典”,其内涵乃是后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取向与判定。因此,“古典”不同于“古代”。后者更具历史的特指性,而“古典”则具有历史流传的典范性,体现的是一种后人的价值判定.更具概括性。可以说,“古典”不仅是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概念,同时也属于向外不断扩展的概念。所以,在新时期普通高师舞蹈院系如何看待对中国古典舞这一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典舞并非古代舞,是源于中国舞蹈传统,创建于当代的一门新的学科。是当代中国的民族舞蹈艺术,是蓬勃、兴盛并活跃在当代中国舞坛的主干舞种。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以传统美学思想为审美原则,以戏曲舞蹈为基础,融合了中国武术中的动态、动势,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古典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某些有益成分,按照舞蹈自身的规律,逐步发展、成熟起来,具有鲜明而浓郁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舞种体系。因此,中国古典舞,也可称之为中国新古典舞。

(二)中国古典舞元素训练的概述

“身韵”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了戏曲的束缚,突破程式化的戏曲动作,融合当代美学观点和武术身法,提炼出“元素”化的舞蹈动作,以韵律为切入点,舞蹈动作千变万化,如燕子穿林、云肩转腰、青龙探爪等,但这些舞蹈动作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即身韵中的“元素”—提、沉、冲、靠、含、腆、移。中国古典舞身韵的七元素虽有相似之处,却是有最本质的差异,在区分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的前提下,对它们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才能够使古典舞展现出不同的风采。“提、沉”作为身韵中最基础的元素,是与人体自然呼吸相区别的艺术呼吸训练;“冲、靠”是斜前和斜后的动作姿势;“含、腆”是前和后的动作姿势;“移”是左右平势。

1、提、沉

古典舞中的提、沉指的是联系起来。实际的训练中提、沉是躯干之上下动律。要求也就是要先“沉”后“提”。在舞蹈的训练中,“沉”应该在坐的正确姿势上,通过有效的呼吸,气落丹田,能够使气息下沉。通过这种方式使动作自然,让人感觉很放松,形成身微弯状、胸微含,眼皮随着沉气。这样的几个动作就能够完好的表现“沉”。“提”在舞蹈的实际训练中,应该结合深吸气,这是具体的做法。以胸之力而带动腰椎,气由丹田提至胸腔,由微弯状一节一节直立。任何多余的动作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效果,所以,头部顶向虚空,气息要有流动感,不能够静止的憋住,身体随着气息运动。

2、冲、靠

“冲靠”是在“提沉”的基础上躯干“斜移”的动律。“冲”在实际的舞蹈练习中,往往是在沉的基础上,通过胸大肌和肩的外侧向2点或者8点水平冲出,这样有利于平衡。身体不要向前倾倒,与地面保持平行线,要让自己的腰感觉到是被拉长了的感觉。头部有两种配合方法:一种是头和肩是相反的,如头略向右偏,肩向左冲,眼睛看冲的方向应该与想的方向是一致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舞蹈的艺术魅力,才能完好的变现出艺术的特点。

“靠”的做法是:靠和冲是一对相反的不可分割的动律元素。在沉的实际的练习中,通过后侧肋以及后肩部带动上身,让自己感觉到后背侧肌拉长,前肋往里收,上身向4点或6点靠出。做到这些还要求做到不能后躺倒,肩与地面保持水平拉出。头及颈部略向下梗,不是向上仰,眼睛平视前方,上身如:向右靠头则微向左转。

3、含、腆

“含腆”在身法动律的联系中是极为重要的,它们是构成身法具有韵律感所必须有的过程。含和腆也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相反动律元素,很多舞者都说含和腆是“提沉”的升华。所以,“含腆”是“前后”的动律即以后肩和胸腔为推力与缩力。古典舞蹈的训练中,“含”的具体动作也和沉的差不多,但是往往有细节上的要求。腰椎形成弓形,低头,拔背,空胸,双肩向里合挤,加强胸腔的含收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只有把握好细节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古典舞蹈的魅力。含也也可以称为“吞”。注意与“提沉”不同的特点在于“含腆”是里合外开的前后运动,但含的“里合”并不是指的简单的弯腰动作,而是一种感觉,胸腔收缩与双肩里合。所以,作为舞蹈的初学者,要充分的学习好这一个特点,寻找这样的感觉。“腆”的做法是:在“提”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双肩的功能,“腆”与“含”是相反的动律元素。胸完全舒展开,上身的肩也同样要舒展开,头微仰,胸尽量向前探,腆也可以叫做“吐”。

4、移

“移”是腰、肩进行左右水平运动“横线”的动律。“移”在古典舞的实际练习中,要考虑到肩部和腰的用力。在发力时要向右或者向下的正旁移动,也需要和地面保持平衡,成横线的水平运动。先经过提,在沉的过程中,要以腰发力,用肩带动向旁拉长腰肋肌,头与身体运动方向相反。注意:移是横向动势,因此要有不断延伸的感觉。

5、旁提

“旁提”是躯干的“弧线”动律,它是完成体态的线条感很重要的动律元素。“旁提”的做法是:在“沉”往上“提”的过程中,身体由下经“移”往上的上身弧线的运动,形象犹如一轮弯月和满风的船帆。动作过程中注意以腰部带肋,以肋带肩,一节一节往上提,最后形成“旁提”状。

(三)“元素”与“教学”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元素”是我们很熟悉的名词。在舞院张羽军老师的“动作解构课”是通过对动作的剖析,将之解构,使一个相对复杂的动作回到最原始的状态,然后再结构,重新组合,发展。“动作解构课″在追求中国古典舞的源头,回到起始的基本元素形态,围绕着这个起始形态,遵循“一生二,二生二,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原则。让我看到了“-”的重要性。也真正反映、体现了“元素”教学的重要意义。比如“云肩转腰”这个动作,是古典舞身韵的代表动作,它是古典舞身韵经过对戏曲,武术长期观察,并总结中国古典舞自身经验提炼出来的重要教材之一。这个动作必须按照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先从最基本的元素练习入手,学会呼吸、提沉,经过一个以腰为轴的“移、靠、含、冲、腆”的训练过程,这就说明要完成“平圆”这个轨迹,必须练好“提、沉、靠、移”等这些基本形态和动律元素。再把这些最基本的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成为复合元素“云肩转腰”。经过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不仅得到扎实的单一元素训练,使腰部动作有准确的位置及清晰的运动路线,从而开辟了一条新的、有益的、科学的、系统的,易与掌握的训练途径,摆脱了那种在教学过程中说不清,道不明,学生难领会,教员难纠正的被动状态。

三、中国古典舞的元素训练身韵教学研究

所谓元素,包括基本技法、身法、神韵、呼吸、形、态、点、线等诸多核心因素,在教学中要基于“从元素出发,从韵律入手”这样的教学方法,以“云肩转腰”、“风火枪”、“燕子穿林”为例,它们的素材并不很多,然而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云肩转腰”既是元素又是韵律,元素中有韵律,韵律通过元素展现。“风火枪”在基本功训练上腰部是一个 360 度的大环动,所有拧、倾、圆都在其中,有很强的生命力,再加上繁衍,既有训练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足可以派生出其他动作。正如唐满城教授所说:“提炼元素、发展元素、运用元素,是解决身韵训练之有效办法”。

(一)古典舞身韵的元素训练与课堂教学

1.切实做好素质训练

古典舞教学中,身韵教学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古典舞演员,要能够同时解决形体等外在的动作体态上的素质要求,比如柔韧度、耐力、爆发力、重心等问题,还要解决技术技巧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重视解决古典舞身韵在舞台上形象塑造的要求,这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当然它们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对学生人体运动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身韵课训练中的训练学生的肌肉能力、韧带的柔韧性、运动的幅度以及重心的把握等大多超过了人的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但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教师会坚持不懈的鼓励学生训练。为此,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只有有了良好的身体,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古典舞身韵教学的学习中去。

2.不断的训练呼吸以及肌肉

新形势下,要想从训练的角度不断的创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处理好学生艺术表现力、形体、技术技巧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呼吸以及肌肉。本文所说的呼吸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呼吸,生活中的呼吸与舞蹈中的呼吸有很大的差别,舞蹈动作里的呼吸对 学生的表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与学生曼妙的舞姿联系在一起的,对呼吸的练习能够让学生真实的认识并感受呼吸和身体的关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外部环境和呼吸的结合办法,在给舞蹈动作赋予生命力的同时,构成古典舞的神韵之美。训练学生的肌肉,最重要的就是不断的强化学生背阔肌的性能,这样,学生的运动范围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延伸,学生就能够对自身进行自由的控制,最终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表现水平。

舞蹈教学的过程,就是将肢体语言动作赋予情感思想,在统一情景与审美范畴中进行身体的规范性教学。在特定动作中表现情感,需要内在气息与情感一致,这是在实践教学中进行逐层探讨。舞蹈动作中的力量、动势由“气”来掌控,顺力发力,发力于腰而达于梢,内部呼吸必须从身体的“丹田”开始,逐步向身体各个方向传递到各个关节,甚至每一块肌肉群,传递到身体的末梢神经及虚幻的自识空间延伸。提、沉是躯干纵向动律,首先腰直平气,以沉气带动脊椎从自然垂直情况下逐层往下压,肩背肌肉松弛向外扩张,上半身呈自然微弯状态,触及地面的所有身体部位继续用意识状态往下延伸,感觉向树根一样向下蔓延。眼部的张弛由开到合。而“提”是在“沉”的基础上,运用丹田作为气息始发原点,深吸气,气由丹田沿着身体的中轴线继续上提,经过腹腔、胸腔,同时以胸之气息带动腰椎由微弯状一节节直立,经过颈部、鼻梁。头顶心继续向上延伸,感觉头顶向虚空,眼皮也向微松状逐渐张开,瞳孔以气之力放神。

提沉做法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快即急呼急吸,慢即慢呼慢吸,慢提快沉即吸慢呼快,快提慢沉即吸快呼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偷气”,这是舞蹈表演中经常需要的。呼吸要与动作的开合、上下、起止、力度的强弱相一致,由力度变化所产生的慢提快沉或快提慢沉等不同的节奏。在教学中随着音乐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音乐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大小、节奏来安排,夸大的深呼吸导致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便是“气”与“身”结合,是走向艺术化的“呼吸”的开始,形成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运气而意”的意境当中。“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就应是“提”不止,“沉”不尽,运移贯通。这是内力与外力相结合,动作与神韵相触通的第一步。运用“提沉”加大身体的表演幅度。这是因为练“提沉”的目的在于解决一个“通”字,心与气通、气与意通、意与身通、身与气通,这个“通”字从根本上解决了身体的僵硬和不协调,使身体达到高度松弛和自如。在意念的作用下还会产生形到意未尽,无限延伸的感觉,“气”从而达到形体所不能及的外部空间,流畅地连接不同动作,产生延续性,给人“韧”和“律”的感受。

3.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

古典舞教学中的身韵教学,不是说通过一些单纯的理论知识介绍就能够完成的,要想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以及体会,还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反复的观摩。笔者所说的古典舞的这一特性与体育运动或者是武术训练有相同之处,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观摩以及训练,才能了解古典舞身韵教学的精髓所在,才能找到学习的窍门。在传统古典舞教学中,学生根本不可能进行反复的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的反复观摩以及反复训练成为可能,教师只需要通过多媒体等科技为学生再现一些经典的古典舞场景,让学生拷贝回去,学生就可以通过前进、后退或者是重播的功能键实现反复的观摩以及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元素训练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要想真正学习、学懂古典舞,就必须从元素出发,从韵律着手。作为最基础的身韵教学,地面元素训练在学生的学习中必不可少,比如学生在学习“云间转腰”这个动作时,教师就可以对这个动作进行分解教学,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完成这个动作必须注重的几点:提、沉、冲、靠、含、腆、移,弄懂了这七个字代表的含义,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的轻松。目前,我国古典舞专业的学生的基础都还比较薄弱,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能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前,要能够让学生了解元素与元素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明确元素之间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才能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比如教师在讲授“燕子穿林”时,就可以根据 音乐的节奏,让学生搭配手臂上的动作进行训练,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情况,比如理解能力差以及悟性强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进行单一的训练,也可以进行重复的训练,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就会慢慢的理解并掌握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教师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提沉”是元素中的最核心部分。人的生命不能离开呼吸,人体在运动时,需要用呼吸来进行调节,如果把动作比喻为人体的血管,那么呼吸就是血管里的血液,它能使动作显得圆润流畅,充满活力。呼吸的节奏反映出人的思想情绪,一个不能正确运用呼吸的人,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身体,更无法完成技术技巧,甚至会丧失表演的基本能力。当身韵课进行个性组合训练时,呼吸的运用将根据不同情绪的组合进行仔细和严格的要求。例如:含、仰这一元素在古典舞的动作中用很较多,如“风火轮”、“燕子穿林”、“云肩转腰”以及带敞胸的云手等等,还有仰身辗转、旋转,都包含了含仰的因素。学生如果掌握含仰的基本要求,就能较自如地运用躯干各部位关节肌肉,正确地完成古典舞的舞姿造型和技巧。同时,它对训练脊椎,尤其是胸肩部位柔韧性,对完成动作的舒展线条的优美都十分有益的。

结语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创立和发展,也正是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的高度上、呼唤了一个民族舞蹈复兴的到来。把舞蹈表演元素融入到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要求舞者在训练中,对每一个动作都要由内而发,以情带动,舞蹈形体肢体语言必须受到情感的支配,而受到情感支配的舞蹈形体肢体语言,恰恰是展示情感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探析现代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 篇3

【关键词】现代流行音乐 古典元素 诗词 戏曲

流行音乐的特点大多以轻快灵动为特性,受到时下的潮流所追捧,曲调轻盈易学,流传范围也非常广泛。而在当前流行音乐领域中对于古典元素的运用毫无疑问使得其更加具有魅力而引发听众更多灵魂层面碰撞的火花。古典元素包括了很多方面的体现,古诗词、诗歌、古调、戏曲、歌剧等等,这些及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集成的作品被良好的引用到了当先的流行音乐中,让人听后不仅能很好的缅怀古典元素的经典和传承厚重的底蕴,更加通过以流行音乐这种新颖独特的方式给听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官体验。通过流行音乐与古典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开辟了全新的音乐领域,也同样带了了极具特色的音乐风采。

一、流行音乐中“词”的古典元素体现

1、古风作词使得流行音乐更具韵味

古风作词,中国风作词等在当今流行乐坛是一件非常普遍的现象,而通过市场的证明该作词方式是得到了当前绝大多数听众的认同和赞誉的。比如《青花瓷》一曲的歌词进入到高考试题中就说明了当前人们对流行音乐里填词具有古典元素的一种认可的体现。中国文化传承数千年从未断绝,其具有的底蕴和深刻内涵是非常值得人们去体会和思考的。因此在流行音乐中将古典元素的良好体现就是为了能让人们通过流行音乐的方式也能很好的进行古典文化的学习和体会。

当前带有古典元素进行填词风格的经典作品有很多,而其中方文山作为中国风填词中的代表人物还是不遑多让的,虽然首先由于其填词大多是配合周杰伦的歌曲,但其中包括《东风破》、《青花瓷》、《烟花易冷》等传唱至今的经典流行乐曲暂且不论曲调和演唱的好坏,单论作词的优美程度,就已经深深的折服众人了。除了为周杰伦填写的词之外,包括为林俊杰填写的《赤壁》等一些其他的流行歌曲也都体现了将古典元素良好融入流行音乐的实际效果。

2、诗词新唱即是通过流行音乐方式对古典元素的缅怀

除了将填词更具“古典范”以外,将古代的词曲新唱也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唱法。众所周知唐诗宋词,若论填词的繁华,则要必数宋朝为最,而其中出现的包括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著名词人也确实为人们留下了众多传唱至今的优秀作品。宋词的填写首先有一个固定的曲调和填词规范,然后词人根据相应的模式进行填写,包括行数字数都有限制需要配合所填写的曲调内容来进行。但包括许多词牌因为年代久远而难以进行良好的流传所以当前对于这些宋词更多的选择新唱法进行演唱。

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就是一首非常优秀的代表作品。其演唱内容即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篇诗词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直接套用到曲子里,是古典诗词和流行音乐融合的经典;还有费玉清的《在水一方》也是通过诗经里的内容进行演唱;还有在最近王菲和邓丽君隔空对唱清平调也是出自李白的组诗作品,市场的反响也是空前的热烈。对于将古诗词进行现代唱法的演唱就是一种对于古典元素在流行歌曲中的最好体现。

二、流行音乐中“曲”的古典元素体现

1、在流行音乐中良好融入古典音乐的片段

流行音乐其实并没有一个非常固定的音乐模式,又或者说,任何音乐都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只要是带给人们感动,能够产生共鸣的音乐,不论是什么模式,那就都是好的音乐。而流行音乐的市场化特性,使得其在一段时间内其实发展的较为单一,一旦出现有一丝不一样的流行音乐就会受到追捧然后就是批评。但当前随着流行歌曲中不断出现古典元素,使得谱曲方面也更加具有了古典风格。

早期的有陈美,THE BORN 她们,用电子小提琴演奏古典音乐;近年来的女子十二乐坊,她们把民族古典的东西通过按现代流行音乐改编演奏,获得巨大成功,风靡世界。再有李克勤的《我不会唱歌》中,钢琴曲则尽费了音乐编曲者的心思,把李斯特的帕格尼尼练习曲第三首《钟(Grandes Etude de Panganini No.3–La Campanella)》改编成符合流行歌曲的需要,这就是良好的体现了相应古典音乐片段在流行音乐中的良好融入。

2、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了传统戏曲的特色

中国的戏曲文化是在全世界都极为著名的,良好的将戏曲文化融入到流行歌曲中也是中国歌坛独有的特色。比如王力宏的《花田错》一曲中,其中来自西洋乐风 R&B 的自由转音其 Free 的唱法正与京剧里特别将唱词中单个字拉长转音的戏剧性相似,这也正是“花田错”的精彩之处。这就是将戏曲唱法与流行唱法完美结合而产生的混合美感,反响强烈,2006年,王力宏凭借这首歌曲获得了MusicRadio中国TOP排行榜港台年度最佳编曲奖。

还有一首嫁接了京剧和流行情歌的《One Night In Beijing》,演唱者刘佳慧的花旦唱腔与陈升变“声”京剧老生,堪称京剧和流行音乐完美结合的经典。一曲终了,不止感动多少游子潸然泪下。现代的唱腔加上京剧的演唱相互结合,使得衣服老北京的萧瑟街头,旧四合院内的破败,游子于北京的漂泊这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一在听众的脑海中显现,只要能与听众产生共鸣的音乐就是真正的好音乐。

结束语:

在流行音乐中良好的融入进古典元素是当前比较常见的现象,而这种流行音乐表达方式也良好的体现了一种古典的韵味,让流行音乐同样也可以更富有底蕴和美感。包括填词作曲中对古典元素的良好运用以及融合使得流行音乐和古典元素更加契合的推向市场,让听众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

【参考文献】

[1]赵阳.关于流行歌曲中音乐元素的多样性探析[J].新闻传播,2015,05:95.

[2]李克俭.对流行歌曲中“中国风”和“古风”风格的辨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11:91-92.

[3]路璐.《歌剧魅影》中现代音乐元素之我见[J].音乐时空,2014,24:108-109.

以现代元素解读古典文论的魅力 篇4

但在教授学生时, 我们常有一种尴尬, 一边是近年上演的越来越烈的学校扩招“抢生源”大战, 使得高职高专类学院所招收的本科生素养逐年下滑, 整体缺乏人文氛围。一边是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甚至与专业课脱节使其被挤到拐角的尴尬地位。在当代快餐式文化的影响下, 大学生语文能力不佳, 对古典文学更是拒之千里;从专业课程的衔接上看, 前接与后续上没有明确的位置, 似乎“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使得学生不重视, 而传统语文教学的授课方式 (立足文本、死抠文本) 学生也不感兴趣。所以当《二十四诗品》这样的名篇佳作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往往被学生定义为“太深奥, 读不懂, 真枯燥”等若干借口翻过此章。我想除了对此现象的遗憾外, 我们还应该想一些方法去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既然学生对古典的感觉是冰冷生涩的, 那我们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炙手可热的元素去化解这种冰冷与生涩。

在教授《二十四诗品之典雅与含蓄章》的课程时, 我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做了大胆的改革尝试, 也收到了一些良好效果。

一.先声夺人, 激趣入境

对课程的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 它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积极的认识倾向, 即表现为一个人力求接触、了解、认识、掌握一定事物及其活动的倾向。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刚一上课, 教者便用多媒体音频展示了“台湾第一词人”方文山的作品《菊花台》, 然后在优美的旋律中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这是谁的作品?你们喜欢这歌词吗?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鉴赏与语文结合的方式首先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 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学生回答中老师可以见缝插针地渗透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魅力, 以及审美观点与批评方法对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二.趁热打铁, 合作探究

借学生热烈讨论的热情, 再把问题深入。这首词作中“菊花”这一“意象”的来源是什么?在学生思考中, 播放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尾视频:夫妻反目, 父子相残一系列惊悚的血腥宫斗后, 成千上万朵菊花“淡定、从容、优雅”地掩盖一切恩怨情仇, 与电影开头的满眼“素菊”前后呼应, 仿若一切未曾发生一样, 全片运用了“菊”这一意象, 以其典雅暗示了人本应有的价值观。然后给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中的核心句“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 从而介绍作者和典雅的全文。指出“人淡如菊”是唐人所推崇和追求的境界和品格。然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若以画面形式展现, 这首典雅包含了几个画面?又召示出几层境界?探究后得出结论, 典雅全诗里包含了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雅致, 如文“玉壶买春, 赏雨茅屋。坐中佳士, 左右修竹。”表露得势时的内敛洒脱;第二种是“孤云独去闲”的雅趣, 如文所述“白云初晴, 幽鸟相逐。眠琴绿荫, 上有飞瀑。”尽显于无拘束中率意适情的风雅;第三种境界是“身无锦绣, 心无明月”的雅德, 如文所述“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书之岁华, 其曰可读。”终归恬淡脱尘的心境。

三.依本溯源, 深入浅出

解析了文本, 再展示《菊花台》的歌词。重点指出:典雅全文不仅本身堪称一首耐人寻味的佳诗, 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评价其它诗、词乃至艺术作品的一把标尺。武汉大学李建中教授说过:“中国传统文论的批评文体不同于西方‘分科治学’批评, 文学是文学, 批评是批评, 中国传统文论的批评文体常常是在叙事和抒情中明理。”方文山将“菊”作为其歌词的意象, 虚实相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类似于中国诗的境界。“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 “断肠”出自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风凄, 菊花零, 伊人的模样也已然在泪水中模糊。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将视觉中“菊花的黄”与触觉下“黄的笑容”混淆一起, 自然深刻, 使人感到, 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化、如逝, 哀婉而又揪心的情感自然流露。无论字词的斟酌, 还是用典, 修辞格的使用, 尽得古典文学创作中的典雅与庄重。因此这种只可意会, 不尽言说的“古典美”, 使得方文山的歌词在白话盛行的年代“鹤立鸡群”。

四.诗音画舞, 拓展延宕

在学生意犹未尽中指出各类艺术形式的审美理论和批评方法都是相通的, 然后快速切换画面王亚彬的《扇舞丹青》舞蹈视频。音乐背景配以《高山流水》的曲子, 舞台背景配以张大千的泼墨山水画, 王亚彬一袭白衣, 如“仙子天中来, 飘落尘世开, 随风入画里, 仙境几徘徊, 飘缈云烟过, 悠悠六出开, 苍山遮不住, 丝丝墨香来。”可以让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90%以上的学生都会有谈感受的主动要求, 这种美的享受使人很难不用“典雅”“飘逸”来解读。经此顺理成章地将《典雅》引渡到文艺评论的标尺上, 完成了教学难点的传达, 而此时也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完美地付诸了实践。

五.回归主旨, 美的发现

最后做回归主旨的总结。罗丹说过“世界上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通过现代元素音、诗、画、论的多角度结合, 让学生发现中国古典文学的美, 了解中国古典文论的的精妙, 学会用古典文艺理论的“以文学模式去鉴赏文学作品”的“体味方法”去揭示现代世界的美。

可以说在整个教学中, 我们摆脱了知识灌输式的单调授课模式.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全新教学理念, 用现代流行元素深入浅出地把这些古典佳文当成一个鲜活的审美对象,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篇文章是美文, 从而引导学生欣赏古典名著, 培养学生古文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审美情趣, 以彰现语文所蕴涵的人文张力。

参考文献

[1]李建中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M2005-6湖北人民出版社

[2]梁晓云中国古代文学改革教学构想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3)

[3]李建中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文学性生成J三峡大学学报2006 (4)

[4]丁烨展开“中国风”的翅膀飞翔——方文山歌词“”中国元素”解读J四川戏剧2009 (3)

[5]徐祝林构建三大模板、培养创新人才—古典文学教学改革新模式探索J前沿2010 (20)

浅谈文学元素在广告创作中的运用 篇5

关键词:文学;广告;修辞

1 叙事话语在广告创作中的运用

首先,广告创作要符合受众的叙事成规和意识形态。罗兰·巴特认为,所谓现实主义的“现实”并不真实地反映现实,而是叙事成规和意识形态合谋的结果。人们会根据文本的语言及其艺术形式感受和判断文本的“真实”与否。文学的真实与其说是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不如说是文本符合了人们对现实的期待。广告内容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利用叙事成规对商品进行文化符号学意义上的“包装”,赋予商品新的符合人们期待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以达到赢利的目的。广告人从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国家民族认同里,寻觅广告创作的灵感,要做的就是创造出一个美好的、让人向往的世界。违背了叙事成规和意识形态的创意是没有任何审美价值的,只会给广告带来负效应。比如,法国某女性服装品牌创作的一幅名为《向女性致敬》的广告,该广告嫁接了《最后的晚餐》创意,但为了显示现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将原画截然相反的女性意识渗透广告内容中。这则广告遭到由法国天主教组成的“信仰及自由”组织的强烈反对,认为海报亵渎基督,尤其是那名半裸男模特。意大利广告监管局也指出海报上的白鸽和圣杯明显是暗示基督教。这并不是一则成功的广告,还来不及进入受众的视野就被叫停。

其次,广告创作要注意故事情节设计。拥有情节是叙事文学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引人入胜、给人以审美享受的主要原因。阅读文学小说时读者常常会被曲折动人的故事吸引,但是观看广告总会让人感到厌烦。如果广告中更注重运用情节化手法,选择有说服力的、生动感人的情节来表现一定的广告内容,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广告的审美效果。广告中的情节处理应尽量向文学创作看齐,真实、自然、典型、生动。比如,大众银行《母亲的勇气》电视广告,被称为史上最感人的广告,情节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一位台湾母亲,首次远离家乡到陌生国度,不会一句外语,只为能给在委内瑞拉刚生产完的女儿烹煮鸡汤。她独自搭乘飞机三天,多次转机,食不果腹,还因药材被海关误会,偏执而无畏地走完了这一段望女之路。这段广告的播出为大众银行带来至少500万的点击量,消费者对于大众银行友善、温暖且亲切的形象相当深刻,“不平凡的平凡大众”的品牌理念深深植入受众的心中。这就是情节化广告的魅力,真实感人的广告让所有人记住了大众银行。

最后,广告创作要学会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是叙事文学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到了某个关头,故意停住,设下关卡,对矛盾不加以解决,让读者产生疑问,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最后通过解悬,使读者恍然大悟或顿开茅塞,产生强烈的艺术感受。悬念式的广告创意也会有这样的效果。通过设悬,激发起消费者的关注情绪,通过解悬,使消费者记住了商品或劳务信息。有一则广告文案大致内容是“大西洋将缩短三分之一”,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大西洋缩短了?为什么会缩短?”看完广告才会明白,这是一则航空广告,借以说明航速之快。

2 抒情话语在广告创作中的运用

首先,广告创作要注重音调、节奏、韵律。抒情话语相比于叙事话语,更注重抒情形式本身,其核心在于语言的形式,而非语言的意义。在广告创作中,同样需要注重音调、节奏、韵律要素的运用。这些要素的合理组合,可以达到突出语言,并使语言具有新奇感的目的。许多广告语风行一时、令人回味,都离不开语言形式的魅力。例如,维维豆奶广告语“维维豆奶 欢乐开怀”、长城牌电扇广告语“长城电扇 电扇长城”。这两句广告语都有意识地利用语音手段,声调平仄相间,读起来波澜起伏,音节匀称,富于旋律。

其次,广告创作要有内涵。看到形式的魅力,有些广告人甚至偏激地将广告语的音乐性提升到至高无上的位置,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语言最主要的特色是它的文字意义,文字意义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到抒情过程中,构造作品特定的情感空间。比如,戴比尔斯钻石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字里行间透漏出爱情的美好和承诺、婚姻的永恒和美满。对于新婚夫妻而言,这是最美的内容符码,他们心中关于爱情婚姻的美好想象,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幸福美满、白头偕老,跃于纸上。一句简短的广告语却能作用于受众的心灵敏感区,极富感染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再次,广告创作要能引发受众别样的意境感受。文学的抒情话语有助于广告在表层含义之外创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别样意境。上乘的广告,懂得借鉴诗词创作的表现手法,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和美的享受。比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是一则图书馆招贴的广告语。广告语描绘了清幽静谧的画面,图书馆需要轻来轻去的读者为其营造安静的氛围。这正是广告内容推导出来的隐含意思,话语的关联使广告取得更强大的意境效果。

3 修辞手法在广告创作中的运用

首先,广告创作要善于比喻。运用比喻进行广告主题的诉求,可以增加物体的可感性,把复杂的事物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身边的事物来表达,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商品的特点,拉近商品同人的心理与感情距离。比如,某沐浴露广告“使用后如沐春风”,沐浴春风的感觉大家都知道,所以一下子就能领会到该沐浴露的特点。

其次,广告创作要善于拟人。拟人化可以使抽象的观念变得具体,使枯燥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因而能增添广告的审美效果。比如,一则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熊面临生存问题”的公益广告,北极熊在行走中脱下“衣服”,说明气候变暖,残酷的画面使人们认识到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再次,广告创作要善于夸张。适度地运用夸张,可以增强广告的感染力。比如,下图某国外尿不湿的广告直接夸张产品的功能“吸水”。画面传达的主题信息非常清晰。但是,广告中的夸张又不同于文学修饰中的夸张,李白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恢宏气度用在广告中显然是不合适的。广告中的夸张,既要考虑到广告的内容是否真实可信,又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购买心态,这样才有可能产生销售效果。

参考文献:

[1]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树良.广告创意与表现[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3]瞿民华,邓政.谈谈文学修辞手法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和特征[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胡遵芹.淺谈广告文案写作中文学元素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5).

古典文学元素 篇6

在《草枕》这部带有桃花源影子的非人情小说中, 夏目通过引用、化用、临摹等多种方式娴熟地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典籍, 不仅强化了艺术表现效果, 还反映出了夏目与中国文化相通的情感和思想。夏目漱石能如此大量娴熟地引述中国文学典籍, 这与他钟情于汉籍无不相关。

夏目自幼喜欢读汉学, 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他在《木屑录》中说:“余儿时诵读唐宋数千言, 喜作为文章, 或极意雕琢经旬而始成, 或咄嗟冲口而发, 自觉淡然有朴气, 窃谓古作者岂难臻哉!”在《文学论》的序中这样写到:“余少时曾嗜读汉籍, 虽修读时间甚短, 于‘左国史汉’中, 余冥冥里得出文学之定义。”可见, 夏目漱石的汉学基础始于青少年时期, 对汉籍十分喜爱并从中得到了对文学的感悟。夏目22岁时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 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木屑集》的署名为漱石顽夫, 这正是他正式笔名夏目漱石的来源。“漱石”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来自汉语“漱石枕流”这一典故。后夏目漱石到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文, 在明治25年他所写的毕业论文是《老子的哲学》, 虽然此文观点不当, 但对老庄思想的熟悉是令人吃惊的。夏目虽大学学习英文又去英国留学, 认为自己英语方面的造诣不劣于汉学, 两者学力所差无几, 但他也承认对二者的好恶之岐却很是悬殊, 对汉学的喜爱远大于西学。

夏目漱石对中国文学如此喜爱, 且又造诣颇深, 他的小说融合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元素就不足为奇了。他的非人情小说《草枕》就是在这深厚的汉学修养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对他作品中的中国文学元素进行考察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小说以及他与中国文化的不解之缘。

夏目漱石的《草枕》不仅大量地引用、化用、临摹中国文学典籍, 还带有不少陶渊明的影子。夏目借用这些中国文学元素或为阐述自己的思想倾向, 或为营造小说的氛围, 中日文学巧妙融合,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我们也可以从其中看出夏目的非人情思想与中国的道家、禅宗思想的融合。

(一) 引用

《草枕》中有不少直接引用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成分, 多是诗词文赋佛语, 并且其引用的含义也与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含义相仿。例如:

うれしい事に東洋の詩歌 ( しいか ) はそこを解脱 ( げだつ ) したのがある。採菊 ( きくをとる ) 東籬下 ( とうりのもと) 、悠然 (ゆうぜんとして) 見南山 (なんざんをみる) 。ただそれぎりの裏 ( うち ) に暑苦しい世の中をまるで忘れた光景が出てくる。

译文:且喜东洋诗歌中有解脱尘世的作品。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只在这两句中, 就出现浑忘浊世的光景。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取自东晋陶渊明的诗作《饮酒》 (其五) , 夏目对陶渊明十分喜爱, 处世上也有些许陶渊明的影子。他也曾因不满大城市工作环境的世俗而辞职到小城市任职, 这一经历与陶潜的归隐颇像。并且《草枕》这部非人情小说的设置情节就是主人公为暂时地逃离喧嚣的都市而来到了偏远的人烟稀少的古井温泉, 摆脱人与人, 以及人与社会的纷争和利害关系。夏目在文章的开头借陶渊明的这两句诗既是恰当的又同时表达了主人公带有的道家意味的超功利超社会的心境。小说中有多次提及陶渊明并引述陶渊明诗句, 也大多表此意。陶渊明本身带有道家思想的特征, 夏目对陶渊明十分推崇, 这也与他对中国道教学说的接受不无关系。

又如夏目对王维禅诗《竹里馆》的引用:

独 ( ひとり ) 坐幽篁裏 ( ゆうこうのうちにざし ) 、弾琴 ( きんをだんじて ) 復長嘯 ( またちょうしょうす ) 、深林 ( しんりん ) 人不知 ( ひとしらず ) 、明月来 ( めいげつきたりて) 相照 (あいてらす) 。

《草枕》中的主人公认为“非人情”的典范之作是王维的《竹里馆》。对于王维, 国内众多学者均认为王维的诗歌以善于展示佛意和禅宗见长, 习惯用“空”字描述自然景物借以表达禅宗的万事皆“空”的思想。如果最能体现主人公所说的“俗念を放棄して、塵界と人情を離れた” (放弃俗念, 远离尘世和人情) 也就是非人情的是王维诗中所体现的禅境的话, 那夏目思想与中国禅宗思想相通或者说受中国禅宗思想影响也就不言自明了。小说中也有主人公与寺庙僧侣交流的故事情节, 并且围绕“竹影 ( ちくえい ) 払階 ( かいをはらって ) 塵不動 ( ちりうごかず ) ”这一块带有禅意的牌匾有一段故事情节, 可见这篇非人情的小说中流露出不少禅宗思想, 而诗句和牌匾题字的引用皆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夏目对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更好地表达了他的思想, 还流露出了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禅宗思想的喜爱和接受以及吸收。

除了对诗词的引用外, 文中也有不少文赋的引用, 例如:少時 ( しょうじ ) 、晁補之 ( ちょうほし ) と云う人の記行文を読んで、いまだに暗誦 ( あんしょう ) している句がある。「時に九月天高く露清く、山空 (むな) しく、月明 (あきら) かに、仰いで星斗 (せいと) を視 (み) れば皆 (みな) 光大 ( ひかりだい ) 、たまたま人の上にあるがごとし、窓間 (そうかん) の竹 (たけ) 数十竿 (かん) 、相摩戞 (まかつ) して声切々 (せつせつ) やまず。竹間 (ちくかん) の梅棕 (ばいそう ) 森然 ( しんぜん ) として鬼魅 ( きび ) の離立笑 ( りりつしょうひん) の状 (じょう) のごとし。二三子相顧 (あいかえり ) み、魄 ( はく ) 動いて寝 ( いぬ ) るを得ず。遅明 (ちめい) 皆去る」

译文:我幼时曾读过晁补之的游记, 现在还背得出几句, “于时九月, 天高露清, 山空月明, 仰视星斗皆光大, 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 声切切不已, 竹间梅棕, 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 皆去。”

这段引文出自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新城游北山记》。这里, 夏目借晁补之的游记来描写寺院的环境。对于儿时诵读的文章信手拈来, 可见夏目诵读唐宋数千言的功夫还是很扎实的。

(二) 化用

除了引用外, 夏目的《草枕》中还有不少化用中国典籍之笔。例如:

雲煙飛動の趣 ( おもむき ) も眼に入 ( い ) らぬ。落花啼鳥 (らっかていちょう) の情けも心に浮ばぬ。

译文:不懂云烟飞动之趣味。不解落花啼鸟之情。

“云烟飞动”来自杜甫《饮中八仙歌》里的“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这三句诗是用来形容草圣张旭醉后书字自由挥洒、行云流水的笔法, 带有超凡脱俗的气质。“落花啼鸟”来自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落花啼鸟, 墨淡而意浓, 景美而情切, 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 而落花有情的不尽意味。夏目在这个非人情的世界里化用这两句诗, 大有“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意味, 表达出了一种淡泊名利, 超然洒脱的平和心境。

又如:

天下の羣小 ( ぐんしょう ) を麾 ( さしまね ) いで、いたずらにタイモンの憤 (いきどお) りを招くよりは、蘭 (らん) を九に滋 (ま) き、を百畦 (けい) に樹 (う) えて、独 (ひと ) りその裏 ( うち ) に起臥 ( きが ) する方が遥かに得策である。

译文:与其跟随无聊的世人起舞, 无端招来如泰门般的愤怒, 还不如在九畹滋兰、百亩树蕙中生活。

“九畹滋兰、百亩树蕙”出自《楚辞·离骚》之“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意为我已经种下了九顷地的春兰, 我又曾栽就了百亩园的秋蕙。现在用来多指放远目光, 培养人才之意。夏目化用这两句诗意在表达了长远地坚守发展自我的思想。

(三) 临摹

《草枕》中除了大量地引用、化用中国文学典籍外, 还有不少模仿之笔, 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汉诗。例如:

春日静坐

青春二三月, 愁随芳草長。

閑花落空庭, 素琴横虚堂。

蟏蛸掛不動, 篆煙繞竹梁。

独坐無隻語, 方寸認微光。

人間徒多事, 此境孰可忘。

会得一日静, 正知百年忙。

遐懐寄何処, 緬邈白雲郷。

这是《草枕》中的一首汉诗原文, 可以看出全诗是都用汉文书写。夏目漱石汉诗写作几乎贯穿一生, 根据日本学者和田利男对夏目漱石汉诗的研究, 从最初写汉诗 (有据可查者) 的23岁至50岁的长达27年时间里, 共写有汉诗195首左右。谈及夏目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自然会考虑到受中国诗人的直接影响, 夏目对中国诗人的借鉴并不拘一格一人, 但最得夏目之心者当属陶渊明、王维等人, 这在《草枕》中对二人频繁的引用和提及中就可以看出。这首汉诗在《草枕》中出现之前, 作者先营造了一个宁静的环境, 并刻画了主人公空寂的心态。小说中的主人公当时是静坐在房间里的, 诗中的意象大多都是他的想象, 并非实景。比如“芳草”、“闲花”、“空庭”、“素琴”“白云”等词语, 是中国古诗中表示清闲、幽寂时常用的意象。其中“素琴”“白云”就是王维极其喜欢的意象。夏目对中国诗词中的意象的娴熟运用, 运用汉文进行汉诗创作, 可见他对汉文化的喜爱及受汉诗影响之深。

从上面对《草枕》中的中国文学元素运用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 夏目漱石对中国文化熟谙并且有着深厚的汉文学修养, 同时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道家佛家思想有着不少的渊源。夏目汉学造诣的雄厚、对汉籍的偏爱以及日本文学乃至文化深受中国影响这三个原因是他文学作品频现中国文学元素的基础, 同时, 结合当时大量西方文明涌入日本以及日本文坛盛行模仿西方文学潮流的现象, 我们或许可以揣测, 夏目的《草枕》中如此大量地使用中国文学元素, 也许可以看做是夏目漱石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抵抗, 对保护东洋文化、回归东洋文化的一种呼唤!

摘要:夏目漱石有着深厚的汉文学功底, 作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文学巨匠, 西方文明的大量涌入并没有改变他对中国文学的喜爱, 可见他对汉籍的偏爱, 同时,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影响, 这种对中国文学的偏爱或许可以看作是在西方文明冲击下, 夏目对坚守和保护东洋文化的一种践行和呼唤。

关键词:夏目漱石,草枕,中国元素

参考文献

[1]孟庆枢.夏目漱石与中国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1997 (2) .

[2]刘晓曦.夏目漱石的“非人情”艺术主张及其中国文化思想渊源[J].日本研究, 2003 (1) .

[3]王艳红.浅谈夏目漱石的“非人情”[J].安徽文学文艺理论版, 2008 (9) .

网络文学的美学特色与流行元素 篇7

一、网络文学美学特色的三个主要特征

1. 自由奔放的“无遮拦”美

文学从产生那一刻起, 就与社会生活紧密关联, 可谓文学源于生活;但是文学从产生那一刻起也即体现出高于生活的特质, 即文学作品并不是对生活原貌的“摄影”, 而是被文人的笔墨“文饰”了的生活, 也即文学同时附有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与经过文人墨客美饰了或丑化了的主观反映。但无论文学对客观现实的美饰还是丑化, 都与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约束有关, 文学创作有着笔者可以放笔书写的自由, 又有着社会需要的制约和被文学权威决定取舍的不自由。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 在我国历朝历代, 几乎没有哪一个文人可以口无遮拦, 随意即兴的发表自己创作的作品。

网络文学的出现为所有网民提供了相对于传统文学作品说来, 在创作、发表、欣赏方面的“绝对自由”, 不管作者处于何种写作层次, 处身于怎样的地域, 表达着怎样的审美情趣, 只要是“写手”, 都可以在网络文学的海洋中一试身手, 以个人独特的笔触来创作、来书写、来展现自己对生活的体验, 包括展示自己的文采, 甚至于可以在一夜之间即可扬名网络文坛。

在网络这个平台上, 新型的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的文学语言正在昂扬上路, 同时, 通过网络技术镶嵌于文学作品中的不只是这类表现力与感染力极强的文字, 还有着由文字派生出的画面、色彩甚至于声音, 文字美、色彩美、动感美、视觉美、想象美交相呼应, 使得许多网络文学作品有血有肉般的鲜活起来、灵动起来, 这远非是翻开一本书所能看到的。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的网络文学创作体现出由作者的创作动机, 创作冲动的思维层面的活动, 到打开电脑, 敲字输入, 点击发送, 立马有网友读者回应的实践层面的活动。

2. 生涩诡异的时髦美

传统文学衍生至今, 有着一定的规律、相应的模式与语言, 可谓之, 文学艺术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幻象的世界, 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构成这个特殊审美世界的基本材料是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有别于社会交际中人们通用的语言, 是一种修饰了的高雅、精炼、规范于社会生活中通用言语的语言。

当今的网络文学语言强力地冲击着传统文学语言, 不为传统文学语言所束缚, 只需符合诗意逻辑中的人类体验的真实即可拿来所用, 极力彰显语言的表现功能, 使之蕴涵作家独到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 想方设法的创造新鲜诡异的时尚语言, 将普通语言进行变形、扭曲, 让读者从创意的生涩中感受到时代语言新奇奥秘的气息, 领略创作者的“创造发明”。如用“520”表意“我爱你”;用“04551”表达“你是我唯一”用“2014”表意“爱你一生一世”。用字母的形式替代汉字表情达意的做法虽早已有之, 但不及网络文学中使用得如此有创意和有蕴义, 且节奏动听上口, 流行速度极快, 约定俗成般的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语。还有用字母“MM”“GG”“DD”谐音妹妹、哥哥、弟弟的意思等等。网络语言生涩与时尚的登场亮相招惹得语言学家大声疾呼, 网络语言需要整肃, 汉语文字需要抢救, 面对着语言学家的权威教化, 网络文学语言生涩抢眼的诡异美魅力不减, 依旧是我行我素, 甚至于变本加厉、推陈出新的在惊诧于网民和国人的视听, 带来一轮又一轮让人不由自主人的赞叹和效仿的美感。

3. 野性杂糅的粗犷美

网络文学的欣赏行为是一种浏览行为, 浏览意为粗略地看一遍。适合于粗略看一遍欣赏行为的网络文学作品必定是一种速食文化, 或谓之简约文化。网络文学作品是速成的, 常常是创作者有感即发、一蹴而就的, 是在随时随地情况下的一气呵成般的产物, 所以, 它不可能如同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一样, 进行主旨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的反复推敲, 常常可能是有着某些思维混乱的、错白字不乏的, 甚至于内容表达不够完整的, 但网络文学的功能则显现出一种超越传统文学的感染力和“杀伤力”, 其根源在于网络文学的收放自如的简约美, 网络文学语言简约、轻松、幽默、欢快、高涨的外显风格会给读者以休闲般的轻松和愉悦。

发展速度极快的网络文学仿佛在人们不经意间, 就“千树万树梨花开”般的创作出甚多合许多甚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更有佳作不仅被网民们广为推崇, 而且进入大雅之所的文学殿堂, 被传统的名作家所认可, 被社会主流文化所认可。在陈思和、严锋主编,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中国最佳网络写作》一书中, 即对网络文学作品从内容角度归纳为尘世篇、幻想篇、戏拟篇、私语篇、杂论篇等五大类。作为网络文学的文字, 在包容量上相对于传统文学必定是简约的, 因为在这些作品中, 带有纪实性的心情告白、网恋故事、琐屑人生、旅游笔记、校园写真等作品占有很大比例。网上燃情、心情告白、武侠天地、失恋况味、小说杂文、散文随笔、诗词韵文、文学评论、菁菁校园、旅游笔记、留学生活、科幻世界等类别都可让读者在相对于阅读传统文学作品所用的实践要减少得多的情况下一睹为快, 网络文学的点击率呈高效率便是自然的道理。

从网络文学的题材和具体内容看, 不在意作品的长度和深度, 不把意义的深刻性作为审美追求的终极目标, 它所追求的是让压力过重的现代人能够在浏览简约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得到情感上的方式和宣泄。因此, 网络文学的语句构成简单, 杂糅、甚至于粗犷、野性渐成趋势。

二、网络文学的流行元素

1. 网络文学的屏幕话语体制

网络文学的屏幕话语体制给予了文学创作者可直抒胸臆、尽情抒怀的创作机会和创作自由, 打破了传统文学精英化、专业化的话语体制, 撼动了传统文学流传自今的稳定的话语表述系统, 可谓是在网络媒介这个创作平台上, 传统文学的表达形态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由这个缺口掺杂进了新的话语美的元素, 这种话语美的元素是民间的、即时即兴的、贴近百姓欣赏美的话语平台, 撩开了文学话语体制的别样面纱———自由的尽兴的屏幕话语体制,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网络文学作者可以放飞创作的想象, 自在的翱翔于文学创作的意境之中。同样, 读者的阅读活动不再被阅读纸质文学作品的条件所局限, 只要有一部在线的电脑和手机, 随时随地都可利用屏幕阅读, 还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体会随时随地的发表于网上。

2. 网络文学的平民化色彩

网络文学是一个人人平等创作和阅读的广阔天地, 容得下任何有兴趣或有志于文学的各类人士, 不拘年龄, 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均可展示;不拘水平, 老手、新手、高手与拙手均试身手。它具有普及与提高并重的特点, 更倾向于普及推广;它雅俗共赏, 更偏向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它的读者群体最广泛;而人们的参与性也是其他任何报章刊物、广播电视、各色媒体无法与之比肩。当然其读者、作者群体必然是庞杂的, 他们的文化水平、文学修养、思想品格及情操各不相同, 甚而有可能呈天壤之别, 这是毫不为怪的。我们在网上会看到一些拙劣的、幼稚可笑的、甚而是“虚妄”的作品。其实, 这样的现状并不会伤及网络文学的大雅, 这些作者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在创作的不断品味和比较中取得进步。至于某些网上的“文痞”, 会被读者逐渐冷遇, 没有了阅读市场的作品, 生命力自然难于保持。可以说, 网络文学的平民化色彩吸引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平民化的著作群、平民化的读者群和平民化的参与, 使得网络文学迅速流行起来,

3. 网络文学的时尚性元素

网络文学一改传统文学作品的文风, 以读者倍感新鲜的网络言情、穿越小说、时弊抨击、热点描摹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抓牢读者的兴奋神经。比如《步步惊心》讨论专辑、《失恋三十三天》讨论专辑。讨论的话题有, “同人”视野下的清穿小说, 男闺蜜或雌雄同体的第二人格等。而更加严肃的话题还有《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社区及其先声》《浅论网络互文性的诗学意义》《微博客文学的形态与价值》等也牵动了很多网络读者的注意力。网络文学展示时尚性元素的速度绝非传统文学创作的速度可及, 只需以指尖点击键盘的瞬间即可完成创作和传播, 所以, 网络文学中的时尚性元素是文学作品中所能表现出的时尚性元素中最为时尚的。

摘要:网络文学衍生于互联网平台, 并借助这一平台的传播优势蜚声鹊起的扩大社会影响, 在短短的几十年间,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张力, 甚至呈现出领军文学创作的态势。网络文学的魅力源于其固有的美学特色和流行元素, 这一文学现象值得品味和思索, 用以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学素养。

古典文学元素 篇8

关键词:居住空间,景观设计,古典园林

1 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

1.1 追求神韵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山水植被为基本要素, 其中, 以自然的山水为根本, 植物为点缀。但并不是简单按比例仿制这些景观要素的自然形态, 而是人为的加工、调整、剪裁、结合, 以追求“一峰山太华千岳, 一勺水江湖万里”的神韵境界。

1.2 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 而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在于其所创造的美妙意境, 这也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1.3 建筑与美学的结合

园林艺术起源于先秦, 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将物质生活条件同对自然环境的精神审美结合起来。在自然生态环境中, 开始大量修建行宫别苑和亭台水榭, 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和积累, 人工修建的亭台楼阁把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修饰的更具民族色彩和民族精神, 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2 古典造园艺术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2.1 灵感源泉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灵感源泉, 其设计思想更是当代园林艺术的理论基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风景式园林设计的典范, 是设计师和工匠在特定的空间内, 经过精心设计, 运用高超造园手段, 将建筑和山、水、植被等加以配置组合, 形成源于自然环境, 又高于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 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2.2 文化传承

园林景观设计师必须对国内优秀的风景园林景观案例加以深入研究, 挖掘出富有本土文化特征的景观元素加以运用, 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味道”的风景园林景观作品。园林景观艺术是直观体验性艺术, 观赏者无需接受专门的培训, 就可以感受到园林景观的形式美。同时, 这种直观艺术受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 可以使观赏者耳濡目染的感受到当时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3 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常见问题

3.1 不尊重自然环境

许多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营造过程中对景观的功能性考虑不足, 注重表现外表的美观。某些开发商为了追求表面的气势和美观效果, 达到增加成交量的目的, 不惜重金做面子活, 为此增加了成本, 加重了购房者的资金支出, 也使得后期的物业管理面临巨大考验。

3.2 缺乏神韵

现代居民小区已经成为居民, 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 因此, 设置的休闲活动空间充足, 有健身区、儿童游乐场地、休闲步道等, 这些空间普遍尺度较大, 且多以铺装为主, 相对缺乏可供好友休闲小憩的私密空间。

3.3 施工时间短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很多传统建造技术已经被机器化大生产式的快速施工技术所淘汰, 当代施工者往往依靠现代技术手段, 使得传统建造技术开始失传, 其精髓更难以再现。现代居住小区中经常可以看到其它建筑材料仿制木材建成的亭台水榭, 虽然形似, 却没有了木材的生动, 传统工艺的风采不复存在。

4 传统造园艺术对现代居住区的影响

4.1 理解古典园林的内涵

要设计具有中国元素的居住区景观设计, 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改变, 不能完全依赖新技术、新材料, 更不能对现代西方园林的成功典范照搬照抄, 要学习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艺术的造园理念和设计手法。

4.2 尊重自然原则

大自然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因此,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遵从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和谐。尊重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化的核心精髓, 采用尊重生态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 以自然景致为主, 强调设计师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化的表现。

4.3 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依山林而建, 通过借景、比喻等方法将园内景观和周围自然生态结合起来, 同时, 也可以起到延展空间的作用, 使各个区域之间相互连接、渗透, 彼此呼应, 形成一个整体。现代景观设计也要求设计师将视域作为设计范围, 以地平线为空间参照, 突出与本地区景观的融合。这与古典造园手法中追求无限想象的外延空间理念是一致的。

5 结语

在新的社会生产环境下, 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支撑下, 要实现新的功能要求, 应当着力学习, 继承古典园林的精妙, 而不是简单的对形式进行模仿, 更不是用简单的工艺手段, 制作简化的经典元素。这样不仅是对创造力的约束, 也是对古典园林形式的人为视觉混淆, 对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损害。

参考文献

古典文学元素 篇9

1 中国古典园林建造材料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材料多为就地取材, 主要有水、植物、木材、石材等, 处理手法简洁, 尽量保持原本的面貌。

1.1 水

水体是室外环境中人们最为喜欢的元素之一。水体富有生机, 可动可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水常常与一些休闲的观赏娱乐方式相关, 代表了一种高雅的情怀。如“网师园”立意“渔隐”, 中部水面为主的合院园林空间以水为主要园林要素表达, 由“引静桥”入园, 环水游赏, 到点缀水岸的“月到风来亭”, 静坐品清代何绍基竹对一副“园林到日酒初熟, 庭户开时月正圆”, 点出主题之意境[1]。中国古典园林, 尤其是江南园林所处区域河网遍布, 便于引水造景。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私家园林, 其水面面积约占全园总面积的1/3[2]。以水为中心景色, 配合其他构筑物演变成丰富的景致。寂静开阔的水面让人视线开阔, 对比周边封闭的院落, 形成开合的差异、水面的倒影也为整个园林增添了动态的元素。

当代小区中的水景在整个景观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水景与水生植物使得整个空间有了活力, 给人感觉宁静。可处理成的形式更多, 或以流动的水景, 瀑布叠水为景观焦点, 使小区景观环境变得灵动活泼, 提升了视觉美感。

1.2 石

中国古典园林选择石材造景要求较高, 种类繁多, 太湖石、宜兴石等。造景常以一种石材为主要原料, 配以其他石材。总的要求“瘦、漏、透、皱”。石材多选择有历史感、沧桑感的厚重石材, 色彩柔润。中国园林赋予中国的石材文化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自然石的天然形态、肌理, 表现自然美, 从千姿百态的石材艺术形象中看到大自然的造化和线条的流畅, 形成取自自然, 模拟自然, 胜于自然的石文化艺术特征[3]。

现代人渴望走进自然, 当代小区景观对石材的利用, 在材料上选择更加丰富, 且不再局限于掇山置石的观赏功能。对石材进行艺术的处理, 形态好的石头可以作为主景, 供人欣赏;也可以作为配景或引导整个空间序列。如水面布置石头, 既是景观的一部分, 又可以对空间进行划分, 引导空间, 分隔空间, 增加景深。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材石景同时兼具使用功能, 如石凳、石桌、石榻、集水器等。还可以选用一些形态有趣的石块与周围造景相协调。

总体来说, 中国古典园林对石材元素的利用重在观赏、内涵的表达, 而在当代小区景观设计中对石材的运用还要满足使用者的休憩、游乐、体验等要求。常见的对石材的利用形式还有花池、休闲桌椅、踏步、驳岸、汀步等, 凸显环境空间朴拙。石材还可以丰富园林建筑的立面, 作为点缀和门窗装饰。

1.3 木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构筑物常采用木结构, 选材常用硬木, 色泽深, 纹理密, 要求较高如黄檀、梨木等。当代的景观有更多的材料选择, 同时还可以利用新技术对材料进行拼接组合处理, 如木材与石材的结合, 金属材与木材的结合。有一种混合的效果, 对视觉的冲击性更强。如很多小区景观中景墙的处理上采用木材与石材结合设计, 可以带来一种厚重的视觉效果, 加强了材料间质感的对比。

2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式园林, 植物镶嵌在整个空间的环境与建筑整体的布局之中, 并同建筑与构筑物相映衬, 甚至成为环境的中心焦点。植物是建造元素中最有生命力和涵义的要素, 种植以不规则的株行距栽种成各种形式, 形状不拘泥于规整, 讲求自然。园林中的植物随四季、年月的变化有不同的观感美, 也可以看做是园林中的弹性造景元素。中国古典园林这种植物造景划分的空间边界是模糊的, 对空间意境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园林多选择有象征涵义, 易生存, 外形美的植物。常见的园林植物有竹、梅、松等。如个园“四季假山”一景结合植栽设计, 种植竹、石笋松树、广玉兰、柏树、枫树与梅, 四季景色各不相同。再如“远香堂”的水池布满河蕖, 夏季盛开散发香气;海棠春坞种植海棠, 十八曼陀罗花馆种植茶花。同时植物造景具有深刻含义, 如常见的兰、竹、菊花及荷花等, 都被看做有气节的象征。不同的气象变化, 雨、雪、雾、暮、昏与植物的情景交融也是园林植物造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代小区景观设计中, 更是要注重植物造景这唯一的生态要素, 可自成一景, 也可与其他建造元素相得益彰, 互相映衬, 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2.1 植物造景与其他造景元素相协调, 和谐中有变化

在当代小区环境中, 住宅、景观小品、硬质铺地成了小区的骨骼, 植物则可以点缀其中, 软化了空间, 并且对于改善小气候, 美化环境也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植物造景元素的把握需要了解常用植物的特点, 并考虑到其他造景元素做到与大环境相呼应, 主题一致。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植物的个性美, 如常见的植物配置方式孤植, 常选择植物的外观特征一般为轮廓变化丰富, 形体优美, 色彩明艳。如轮廓明晰的松树, 花大繁茂的广玉兰, 以及有特殊观赏价值的鸡爪戚等, 适合近距离的品赏。同时这些植物往往结合整个园林的主题, 布置在院落当中主要建筑附近。如远香堂前种植的柏树、广玉兰等植物。

在当代小区景观环境中, 重要的景观节点可以为一组小品、一个雕塑或植物, 景观节点的设计对于环境意象建立有重要意义, 激发游览者的兴趣。以植物为主景时, 一般选择吸引游览者视线, 姿态优美或者具有纪念、历史意义的植物。这些植物多布置在交通节点或重要建筑物附近, 引导交通, 强调空间。如常设在小区门口, 或者以孤植的方式布置在小庭院内, 营造了一种中国古典园林的归属感。

中国古典园林常采用的另外一种植物配置方式是群植, 这样大面积的呈现可以更突出此种植物的特性, 如群植的竹林、枇杷林等。片植纯林表达疏朗、天然的特征, 是与现代极简主义园林共同的种植形式[4]。当代小区景观对植物的选择要求是种类丰富, 总体统一。很多中式景观的小区环境设计常会采用片植竹林方式, 简洁清新又具有东方人文特色。

2.2 发掘植物的形态美, 丰富植物景观形式

植物布置时, 将高大、低矮的植物进行有秩序的布置, 可以丰富竖向空间。园林植物景观当中使用的对比色主要是互补色对比或近似色彩的搭配, 例如利用色叶、花与背景色的对比营造“红白相间”的景观效果;或者“黄绿对映”, 显得平静舒适、空间层次感很强[5]。植物还可以与道路结合, 引导空间, 如行道树, 无论是单向还是双向均起到引导前进方向的作用。在中国古典园林里常看到小路两侧或者尽头布置植物的小径, 游人在这种引导中前行。植物以这种路径的形式连接了各个景区, 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完整的空间序列。在当代小区景观设计中我们也常常在路两边栽种植物引导交通, 形成了连贯的路径空间。园林要素中主要的山水、植物, 有着形式风格统一性和丰富性, 并可以在整体中根据不同空间进行选择、变化, 灵活控制边界的渗透性[6]。

3 中国古典园林的光影运用

3.1 中国古典园林的光影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围合划分除了可以利用实体建造元素, 还可以利用光影虚实的变化给游者带来不同的时空体验。明亮的光, 柔和的影使空间变得生动、活泼。如留园入口的折廊, 通过一系列空间光影的变化, 使人感受到空间的丰富和流动。局部廊道内凹, 形成一小块天井空间, 天井洒下的顶光提升了整个空间的亮度, 同时配合植物山石小景, 丰富了游览者的视觉感受。这种入口部分的处理方式巧妙地运用了分隔、明暗变化, 同时又相互连通, 使空间显得格外深远[7]。中国古典园林采光孔设计层次分明, 月洞门及各种窗洞分处于各种位置, 大小不一。狮子林中的复廊, 一侧是圆形的窗洞, 一侧是方形的隔窗, 中间再设一堵墙, 两边不同的采光形式带来了不同的光影体验。圆形的窗洞射进来的光线极具禅意, 方形洞口形成的光影又很有生活气息, 形成了对比。

当代的小区景观设计对于光的运用往往过于生硬, 对自然光的考虑较少, 更注重对于人工光源在色彩、强度及方向上的运用。不同的受光面的形状、大小、材质可以处理成不同的光影效果。如尝试用一些门洞、楼梯、栏杆, 特殊构件、玻璃等表现特殊光影的方法。在空间中这些光影除了基本的照明作用, 还能起到引导游客, 划分空间的作用。设计中常用欲扬先抑的光线处理方式。在设计中, 对光影的运用要结合使用者的心理因素, 利用多种手法, 综合考虑。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张将建筑、钢架等结合起来, 形成模糊的边缘, 不仅通过明与暗简单的对立营造效果, 而且通过更加微妙的密度来塑造空间形象, 好像光本身也是一种建筑材料[8]。

3.2 中国古典园林光影运用的常见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光影塑造了有丰富情感表现的小空间环境。相对于传统封闭, 不变的建筑空间, 这种小空间更具有动感。中国传统园林的光环境也是追求意境的, 它注重虚与实的对比, 光影所产生的明暗关系处在运动中, 有对比, 有微差, 甚至可以使一个物体在人的视知觉中变形, 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9]。光的作用面对光影产生的效果影响非常大。对光的作用面的处理进行有韵律、有规律的设计可以带来一种和谐的、特殊的视觉体验, 是当代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审美因素之一。对光的作用面进行变化、对比甚至扭曲的处理方式是环境设计审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带来更加特殊的视觉效果。当代小区环境空间种类丰富, 空间之间穿插、连贯、渗透, 界面的层次丰富, 光影的可应用之处更多。当代小区景观还可以利用人工光源调节色彩、明暗, 使光影的效果层次更丰富, 夜间整个小区环境流光四溢。光的作用面使用不同的材质可以表达不同的光影效果, 如石材、不锈钢和玻璃等不同的材料可以营造多种效果, 折射、反光、滤光等。

4 结语

当代小区的景观意境营造不仅能改善整个居住区的环境, 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收益。在当前的技术进步、审美观变更以及在很多客观因素的变化下, 当代小区景观设计对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不应仅仅是对建造元素的模仿与造园手法表面上的模仿, 而应当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小中见大、移步换景的巧妙的空间布局。发挥当代建造材料与技术进步, 对中国古典园林建造元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 做出新的尝试, 揭示表面形式符号内在的意境与思想内涵, 创建出更为完善并具有地域特征的人性化当代居住小区景观。

参考文献

[1]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335-342.

[2]周红卫.苏州园林的理水艺术[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8 (4) :9-11.

[3]肖宏.常用景观材料的文化艺术特征初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6 (4) :433-435.

[4]杨德凭, 李宇宏.古典园林庭院植物景观设计的极简主义思想[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2, 11 (4) :63-65.

[5]唐真.苏州拙政园的植物色彩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 2013, 11 (2) :13-15.

[6]王欢.苏州古典园林空间渗透性边界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4 (3) :240-244.

[7]赵有声.中国园林空间创意的三层结构[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2) :17-21.

[8]保罗·安德鲁.致一位年轻建筑师的信[J].建筑技术及设计, 2000 (5) :73.

古典文学元素 篇10

关键词:宗教文化元素 文学作品 翻译原则

文学作品中经常性的会出现宗教文化元素,对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进行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体现出国外的一些宗教文化和风俗信仰进而为国内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些其他的宗教文化知识,并且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文章中的深刻含义。但是宗教文化具有复杂性和专业型等特点,所以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是只要遵循其翻译原则,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元素

当代的文学家Christopher Dawson对宗教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其不仅是著名的文化哲学家,还是历史学家和文化史学家,也有人称他为社会学家和宗教哲学家,甚至称他为"新时代的先知"。Christopher Dawson认为宗教就是理解各国文化的关键所在,并且其还在文化的发展和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久的历史长流中,无论是政治、文学、法律还是哲学上都有宗教文化的身影,其对历史的文化和意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文学与宗教文化之间更是有着非常深刻的渊源,宗教文化与文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着,宗教往往会利用文学的形象感来宣扬宗教思想,而文学作品中必定会出现反映当时的宗教文化,以增加历史感和文化感,所以在进行文学交流和翻译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宗教文化元素。

二、宗教文化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原则

(一)尽量保留

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尽量保留文学作品中所想表达的信息,从而保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但是在从前,我国学者在翻译一些国外文学作品时,大多数情况对其中的宗教文化都抱有一定的批判心理在,就算不存在批判的态度,也会进行选择性忽略,所以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宗教文化始终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诠释和理解。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现如今大多数学者在翻译国外文学作品时,都会选择尊重原作者,将原文中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翻译。

(二)主次有别

宗教一直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因为宗教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包含着众多的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和宗教逃脱不了关系,并且宗教中还包含着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复杂结构。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常常要面对着如此庞大的社会文化体系,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在进行翻译时,一定要遵循主次有别的原则,对原文理解有着重要影响的部分为主,对原文理解影响不大的部分为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主次,进行适当的取舍,才能够准确的表达原文中的信息。

(三)异国文化为主

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异国文化为主,因为中外的宗教文化相差很大,中国的宗教文化一只受到的都是儒家道家的思想影响,而国外的宗教,以俄罗斯为例,一直都是受到东正教的影响,两个宗教文化的差异非常巨大,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根据自身民族的宗教文化对原文进行修改,但是一经修改,原文所想表达的思想就会有所偏差,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异国文化,以原文中的宗教文化为主。

(四)形式和内容要兼容

各国的宗教文化是不相同,所以各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包含着自身民族的宗教文化元素,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在理解语言表面意思的前提下,对原文所处的时代和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挖掘,从而得到一个最恰当的翻译方式。因为仅仅通过字面的意思很难真正的了解到原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在思想,所以一定要保证形式与内容兼容的原则。

(五)注重细节,把握整体

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时代文化的象征,所以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注重细节,把握整体,通过原文的整体,对文中所想表达的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整体到局部的将原作者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明确的阐述,从而更加准确深入的理解文章的精神主旨。

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作为文学作品之间交流的桥梁,其不仅能够拉近西方国家和本国的文化交流,还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本国学习西方一些优良的文化,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对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可是说得上是举足轻重,其不仅是整个文学作品的关键,也是整个文学作品的精神主旨,所以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一定要遵循以上五点原则,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古典文学元素 篇11

关键词:古典诗歌,意境之美,教学元素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璀璨夺目的明珠,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中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诗歌鉴赏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客观性的“解读”, 即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字面意思, 在此基础上围绕“写了什么” (内容) 、“怎样写的” (技巧) 、“为什么写” (效果) 三个问题拓展与掘进, 进行联想与想象, 并加以提炼概括, 使抽象的具体化, 使简约的丰富化, 使隐含的明晰化, 时代作品的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情境。二是主观性的“评价”, 主要是在“解读”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辩证的优劣分析与评判。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并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呢?

第一、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意境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物境一, 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极丽绝秀者, 神之于心。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情境二, 娱乐愁怨, 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 深得其情。意境三, 亦张之于意, 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这里所说的三境中, “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 “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 “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 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第二、弄清楚“意” (情) 与“境” (景) 的主要特点和关系

因为所有的诗词都涉及到“情”和“景”的内容, 所有好的诗词中的“情”和“景”都达到了水乳交融。需要指出的是, 在意境的形成中, “景”是基础, “情”、“意”才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 并不等同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 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 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 所以, 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激动。

第三、弄清楚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

(一) 触景生情, 情随境生———空间美

诗人事先没有某种情意, 因遇到某种物境, 触发了某种情意, 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 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如“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 诗里鸡声、茅店、月光、人迹、板桥、霜冻, 原也是具体的物象, 诗人借助于对这些物象的描写, 却在我没眼前浮现出一幅旅人在荒凉的乡村道路上清晨踏霜的生动情景。

(二) 移情入景, 景中生情———动态、传神美

诗人原有某种强烈的感情, 在接触物境时, 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 又借对物境的描写, 把它抒发出来, 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鸟惊心”明显带有诗人“感时”、“恨别”的主观色彩。遭遇“鸟语花香”, 在平常的情况下人们定会抒发喜悦之情, 可是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 杜甫见花开流泪, 闻鸟语惊心, 花香鸟语这种美好的景物, 此时却勾起了诗人痛苦的情怀。诗人以主观感染客观, 统一客观, 达到了意与境的统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 皆情语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生生不息充满生命活力的, 作为反映现实的艺术空间———意境, 必然会突出地体现一种动态美、传神美。

第四、掌握一些关于诗歌意境分析的必要的常识和方法

(一) 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

诗歌意境的形成离不开对客观景物的描写, 这些客观的景物, 一旦渗透诗人之主观情感, 即意象, 可见诗歌意境的形成是离不开意象的。如“梅”, 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 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 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 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 星能传恨, 水喻愁多;松喻坚贞, 荷、兰喻高洁, 菊喻隐逸, 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 又显轻薄, 更表惜别怀远等。

(二) 展开联想想象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 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 词语与词语之间, 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 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更好地去赏析诗歌的意境。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 但是, 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 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 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三) 明确答题思路

不同的命题形式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如果是笼统地简要分析意境, 必须遵循答题的一般思路: (1) 描述诗歌的意境。 (2) 概括意境的特点。 (3) 理解意境中作者寄托的感情。如:杜甫的绝句二首 (其一)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意境。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 (1) )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 (2)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 (3) ) 。

上一篇:手风琴的音乐风格下一篇: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