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古典舞

2024-05-12

汉唐古典舞(精选5篇)

汉唐古典舞 篇1

一、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的功能性价值

步伐所起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体现在舞蹈语言的流动连接中。汉唐古典舞的价值就体现在它的功能上。在汉唐古典舞的基础训练课程中,其目的就是要解决身体的基础能力,比如肌肉协调能力、上肢的运动韵律、下肢的灵活与力量等。对步伐进行训练能够较大程度的开发流动能力和下肢力量,强化下肢的灵活度与控制力,大大增强肢体在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的运动幅度以及表现力。例如跑场步,维持半弯迈大步状态平稳快跑,在半弯状态时,第一,下肢的关节肌肉和跨跟的解放,都可以在奔跑的过程中得到反复练习,第二,上肢的控制能力也得到了练习。经过练习可以明显的提高上肢的控制能力,而且下肢肌肉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脚下步子因跨跟的解放,步伐会变得更加流畅。再比如说花瓣步,半脚单立,双腿半蹲,一条腿旁迈、另一条腿扫腿,双腿交替前后扫腿向旁行进。训练过程中,与上肢不断地进行配合,例如捻花手等。脚下的步伐快速灵活,在剧目表演中流动性强且能随意变化,上肢的运动随着下肢的运动变化而变,不断的加强上肢的配合能力、脚下步子的灵活度训练、半脚掌能力以及半蹲的控制能力,在进行汉唐古典舞舞台表演时,能运用在舞台上的调度来表现舞蹈的轻快与灵活。如在《谢工子》这个剧目,其中运用了汉唐舞的许多种步伐,如跺步、迈步、错步等步伐,此作品用这些步伐表现出一个我行我素、洒脱不羁、自我陶醉的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的形象,再现了魏晋时代的历史风格和社会特征,在每抬手一迈步中将魏晋文人的洒脱不羁,演绎的淋漓精致,直让人大呼过瘾。这就体现了汉唐古典舞步伐的功能性价值,是汉唐古典舞步伐的审美反映。

二、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的文化性价值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唐古典舞舞步是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是紧密相连的,对汉唐古典舞舞步训练价值的研究也是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它是传统文化审美与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经过孙颖教授2多年的刻苦考究及实践验证,汉唐古典舞有着别具一格的审美取向以及风格特征,给中国古典舞开启了另一扇大门。孙颖教授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以批判现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研究舞蹈的文化体系,他把对舞蹈的研究建立在对民族、地域文化、历史、哲学以及宗教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独具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舞蹈文化,即,中国古典舞,从中国历史文化的母体中解决舞蹈的审美和形式所存在的问题。它重视舞蹈语言的流动连接能力,以及文化气质和文化形态。汉唐古典舞步伐的研究和对表现力的发掘,对构建全新的中国古典舞环节中占据着重要的一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汉唐古典舞所表现出的意蕴以及审美风格,我们能够看到古典舞步伐训练的价值。例如在《楚腰》中就有较完美的体现,这个剧目是仔细研究了楚文化,在参考了各地的历史人物塑造的一个形象,其完美的展现了狂放、坦荡的巫女神韵。《楚腰》中所运用的步伐就有拖步、跑场步、跺步等,其在表演中通过跺步展现出的巫女形象,该剧目表现除了巫女的妖娆妩媚,也体现了巫女在祭祀过程中对神的敬仰和带有娱神作用的巫女形象,表达了巫女是个能与神建立沟通的人物形象,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氛围充斥着整个剧目,体现当时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而其中的跑场步更是会给人一种原始的活力与旺盛的生命力,磅礴的气势,内在的张力,都在这一剧目完美展现。

中国的悠久历史诞生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样的,例如在中国的建筑、音乐、服装、功夫、绘画、曲艺、舞蹈等,这些都镌刻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在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的武术文化和舞蹈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算的上是璀璨的两颗明珠。舞蹈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同,但两者由于受到了民族、地域、环境的影响,在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上,两者又是相通,相似的,所以中国传统武术的步伐与中国汉唐古典舞步伐有相像之处。

在汉唐古典舞中步伐的运用有着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一致性的意义。例如汉唐古典舞中的跑场步就和中国传统武术八卦掌中的趟泥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武术八卦掌中的趟泥步,在半蹲的基础上,向前迈步,脚向前探,平铺地面,就像在泥水中趟行,后脚蹬地,但是脚后跟不着地;两膝之间相互摩擦,脚踝之间也相互摩擦;前探的脚在落地瞬间再向略微前探。从基本的动作上来说,二者之间都是由半蹲开始,跨大步前迈,有着传统流动的步态,无论武术还是舞蹈都离不开脚下的灵活运动。舞蹈主要是姿态形体的表现,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时代赋予舞蹈社会功能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舞蹈的风格特征、表演形式也不同。舞蹈与武术这两个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也在世界上,传扬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博。

三、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的审美性价值

汉唐古典舞的步伐训练不仅还为了达到训练下肢灵活度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体现了汉唐古典的审美特征以及审美风格。在汉唐古典舞中之所以重视对步伐的训练,是因为步伐有着为舞蹈服务的意义。想要在舞台上从容的发挥,这就需要通过训练不断的积累经验来实现。训练汉唐古典舞的步伐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为了应用,使我们能够在舞蹈表演中更好的展现剧目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动作的美感。在汉唐舞表演中,脚下动作的节奏、力度都能够体现出表演者当时的心情以及赋予舞蹈的情感。反复的训练汉唐古典舞步伐就会发现,脚下的一起一落都流露出古典舞的美感,脚下步伐节奏的把握能体现出剧目中人物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

汉唐古典舞的脚下步伐为舞者表现舞蹈提供有力保障,也是舞者表达思想情感的表现形式。例如,表现狂傲不羁的心情,可以用大开大合的跑场步,想要表现灵动的变化,可以用花帮步、花瓣步等轻快灵活的步伐的表现,这体现了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的价值。

为了解决汉唐古典舞脚下单一的问题,汉唐古典舞步伐的训练是必要的。汉唐舞步伐的开拓与发展,能更好的在剧目中起到流动的作用,也能使流动的方式更多样化。开发出符合我们自己审美标准的汉唐古典舞步伐,它具有我们中华名族的特点,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步伐使舞蹈衔接更圆润,舞蹈更加具有古典韵味。

四、结语

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的价值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正视它能起到的作用,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在价值上通过以上叙述,我们能够体会到汉唐古典舞的步伐训练能够在功能上解决下肢灵活度的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出审美文化,在文化价值上有着和其他文化传承的一致性。汉唐古典舞步伐是直接作用于舞台表演和创作,大力开发汉唐古典舞步伐会直接影响中国古典舞步伐的风格,也解决了汉唐古典舞下肢表现力不足的问题。为什么要对步伐做研究,其实就是为了解决在舞台上如何流动的问题,还有为中国古典舞创造出不同于戏曲台布步伐和芭蕾舞步伐的步伐流动方法。汉唐舞步伐训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加强对汉唐古典舞步伐的研究,这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和创作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汉唐古典舞 篇2

关键词:汉唐古典舞,风格,审美,文化特点

一、汉唐古典舞的历史背景

汉唐盛世,百姓富足,政治安定清明,实行修生养息之策,以民为本的思想,使得君臣关系和谐,民族和平稳定。因此,这么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给予了汉唐舞蹈独特的灵魂。汉代文化艺术基础相对于以前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当时“太乐”和“乐府”两个音乐机构对汉代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现在的舞蹈审美风格和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汉唐古典舞教研室2001年在北京舞蹈学院正式成立。至今,汉唐派古典舞体系已走过了十多年风雨。在孙颖教授二十余年的理论思考、创建筹备和严谨考察中,从文化体系切入进行研究再到实践,以多种学科作为建设基础,发展起极具中国特色的舞蹈——汉唐派古典舞。

二、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征和审美观

任何艺术都是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所折射和反映出来的,通过简单的生活特征,表现出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情感。“舞蹈是艺术种类之一,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按照艺术规律、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对社会生活进行客观的总结、提炼、升华、想象,体现出一种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种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大家对于每个舞蹈的审美和评定。在物质生活丰富、社会安定的汉唐时代,舞蹈呈现并留给大家的印象是轻盈快活、优美俏丽。舞蹈《踏歌》就通过轻快优美的风格,体现了汉唐时代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和谐安定的闲适生活,展现出了汉唐乐舞的基本面貌和舞蹈风格。本文就以《踏歌》为例,说明汉唐乐舞的艺术风格。

(一)“袖”出轻盈柔美

在舞蹈艺术中,“袖”是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它不同于手绢花、扇子等道具,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用形状和类型来使舞蹈更加丰富,使舞台效果更加理想。《踏歌》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舞袖,其中包含很多舞袖的技巧,例如:搭袖、拂袖、振袖、翘袖、抛袖、打袖等,塑造了舞蹈的基本形态且丰富了舞姿的多变元素。“袖”作为一种舞蹈形式,它是身体呼吸的一种延伸,融入在动态中,舞蹈整体动作就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使舞蹈给人一种轻疾如飞、柔美舒畅的感觉。舞者通过袖的运用,其鲜明特色和具有一定难度的顺拐磋步把整个舞蹈的流动性完全突显出来,自然而然的队形变化也丰富多样了,让舞蹈表现出时而流畅、时而飘逸、时而灵巧、时而顿挫的特点,通过身体一扬一顿、一抛一洒的流动,宛如行云流水般尽情挥动自己的衣袖,由此“袖”出了轻盈优美的舞蹈。

(二)“韵”含婉约俏丽

舞蹈《踏歌》在孙颖教授精心编排下,把汉唐女子的行为举止作为重点,少女内心的情感作为一种延伸,又十分贴切地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了古代少女特有的矜持,最后一气呵成的动作在唱词“但愿与君长相守”中完成,俏丽中又感受到了一点点的温存和婉约,足以呼应了“舞蹈来源于生活”这句话。舞蹈《踏歌》的审美风格主要以柔媚婉约为主,其中“韵”包含着少女的俏丽羞涩,流露出了她们淳朴的情感,让观众深入感受到汉唐女子既优雅美丽又热情奔放。

总之,汉唐乐舞从创建到现在可以说是绚丽多彩,从舞蹈《踏歌》中表现出“心无旁骛,悠然自得”的闲适神态,让我们感受到汉唐盛世的太平氛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舞蹈审美系统的开放性,审美风格的唯美性去解析《踏歌》的特征,会发现舞蹈展现出了汉唐舞风的淳朴,它并没有震动人心的技巧,只是反映了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特征,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舞蹈作品。此外,汉唐乐舞在服饰、舞姿、动态、音乐上都大幅度反映出那个时期的印迹,和我们现在很多舞蹈的服装、舞姿、音乐等都有不小的差异,所以,汉唐舞以它独有的特点,在舞蹈世界里发展着,等待更多人的欣赏和喜爱。

三、结语

汉唐古典舞 篇3

孙颖老师在建立古典舞体系时,反对下肢动作吸收西方芭蕾的运动方式,反对西方现代舞的创编技法,他从古代舞蹈的漫长历史脉络中汲取了汉、唐两个时期为创建古典舞蹈学派的基础。他主张创建以汉代、唐代为两大基石的学院派古典舞,从历史中寻找出路,这样才能形成中国古典舞艺术的生命,形成与众不同的中国式风格和样式。与身韵派的古典舞不同,汉唐古典舞体系有两方面的创新之举。

一、从大量的考古文物资料中寻找舞蹈塑形,其中包括石窟中的壁画、岩画、崖画、出土的舞俑、画像砖石、墓室石刻、雕塑以及古画等几乎所有可以窥探到的相关资料,特别以汉唐两代的为重点,从中提点姿态、造型以及形象,并按照一定的套路归类。在课堂中力求将这些动作以中国语言文字的传统风格予以命名,例如:“半月”、“斜塔”、“元宝”以及“白鹤晾翅”、“长虹贯日”、“指天问地”等。

二、对舞姿来路和去向的考察,其中要投入大量的创作性工作,要对一个舞姿进行动态和静态的合理分析和逻辑推理。特别是动态的舞姿要考虑到动作流程的多种可能,然后选取一种最合情理的来势和去势作该动作的链接,还要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气息,同时也牵扯到当代的审美原则和精神诉求等诸多问题。

今天展现在舞台上的剧目《踏歌》,是孙颖老师在建设汉唐古典舞体系时的代表作,始于电视剧《唐明皇》,后成为《炎黄祭》舞剧里面的一个舞段,它的题材来源于魏晋南北朝,那么为什么要以这个时期的舞蹈为入手点?孙颖老师说:“汉的文化艺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是一个飞跃,具有恢弘、博大、雄浑的气势和风格。汉代舞蹈由于江淮流域楚文化和黄河流域尊周文化的影响,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俗乐舞发展的高潮。汉代舞蹈具有北方周文化坚实、雄厚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的挥洒、坦荡、俏丽、妩媚、敬事鬼神的幻想和热情。”《踏歌》的风格和审美特征不仅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特征,还与那个时代的文化相一致。

从《踏歌》的舞蹈形态来看,动作显现了开与收、放与合、相对与相顺的几种对比。看似矛盾,但就整体运动来说,又是和谐统一的。《踏歌》这种在动势上的矛盾统一更是体现了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杂居而又较为稳定的社会形态。《踏歌》自身包含着的中华民族的那种融洽、凝聚的精神。这是以“和”为贵、和谐发展的中国文化精神、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踏歌》这种对立又和谐的舞风从总体上来讲,是汉文化对此舞蹈的影响。从具体细节来看,该舞的舞蹈语汇大多以顺势为主,这种顺势体现了民间古朴的风格。很明显,这种顺手顺脚的动作只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外在显现,孙颖先生曾说道:“中国艺术十分将就气韵、精神,抓不住‘神’,仅是猎取到几个‘形’,也仍有可能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偏远山林里的苗族妇女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为什么从原始社会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的边陲少数民族的舞蹈都跳的节奏而看不到动作上的旋律性?为什么还每每顺拐?还残留着动物的形态?总之,难以捕捉的是气韵、精神,能够理解一个时代多种文物上所反映出来的气韵、精神,通过补形、造形也就能接近那个时代。”也就是说,《踏歌》的人们造型形成了由内向外的独特韵律。也就是说每一个成功舞蹈形象的塑造不只是外在空间的一种形象上的展示,更是对人物形象和动作语汇的内在精气神的诠释。《踏歌》正是以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来表达孙颖先生对我国古代文化内涵的深刻把握。

今天的舞蹈大都追求舒展的、长线条的播撒式的姿态,开、绷、直的芭蕾审美标准已经深入人心,它的向外舒展的运动轨迹已经成了当下单一的审美追求。而《踏歌》多是与路径相反的回收和弯曲的动作造型,让人产生一种古朴、质拙的视觉享受,为古典舞多元的舞蹈审美、舞蹈创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这也许与当初《丝路花雨》的全新创作取向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具有时代价值。

摘要:《踏歌》是孙颖老师的代表作。《踏歌》的舞蹈语汇大多以顺势为主且造型独特,《踏歌》为古典舞多元的舞蹈审美、舞蹈创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汉唐古典舞 篇4

关键词:重心训练,文化体现,文化内涵

一、身体重心与舞蹈重心的关系解读

舞蹈重心在训练活动中起着平衡与稳定的作用,它决定着千变万化的舞姿造型与动作的流动方向;因此,在舞蹈教学和训练中,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各舞种的重心训练是有一定的历史原由和文化内涵的。如西方芭蕾舞的开、绷、直、立,现代舞的收缩与伸展体系,都体现出了不同的重心趋向和文化内涵。芭蕾舞的重心是重力向上,以脚尖上的舞蹈来表现自己身体的轻巧和敏捷,挺胸、收腹,以使脊柱尽力得到拉直和伸展,使得动作在起始和结束时,身体呈现为一种积极的状态。而现代舞的重心特点是以脊椎为轴,顺应地心引力,不断实现重心转换。这两个舞种都是源自于西方,本身继承了西方的文化与审美,芭蕾舞以拉长、向上感觉为主,感觉比较生硬,注重线条美。现代舞它以夸张地球吸引力、重心向下为主。以上是从西方舞种范畴对重心关系的解读,下面要回到文章的重点中来,浅谈一下汉唐古典舞重心训练的风格特征及其体现出的文化内涵。

二、汉唐古典舞重心训练的风格特征

低重心是汉唐古典舞重心训练的一部分,顾名思义,要求重心的运动与地面呼应,如何能将重心放低,沉气下蹲,势必膝盖要控制一定的高度,步法的移动尽量将幅度放大,在重心转换的过程中不能起伏,力量要集中、气韵贯通、行如流水、一气呵成。站在文化教学观俯瞰,不难发现低重心训练体现了古代社会生态观的基础,因为人们吃穿用都是取地之灵气,这种“天地之道”的理论让生灵万物各按其本性自由自在地去生存、发展。所以古代人对“地”是非常崇敬的。这种对地的崇拜,直接影响了汉唐古典舞低重心训练目的,沉气下蹲、步法幅度放大、气韵贯通、行如流水为的就是呈现古人对大地的那份崇敬之情。

从形态方面看,中国地源辽阔,物资丰厚,这势必会影响造型艺术产生出追求恢宏狂放之美的意识,借助中国古代建筑的例证看就能略知一二。中国的宫殿群体与寺庙建筑与西方的高耸教堂截然不同,纵观古今,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特点,就是以空间的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点。再从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美。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旁证,归纳汉唐古典舞重心训练具有大幅度、密度强、多样化等特征。综上所述,汉唐古典舞的重心训练是与其独有的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的。

三、汉唐古典舞重心训练的文化体现

汉唐古典舞以汉、唐、魏晋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准向,以汉、唐和明、清戏曲舞蹈为支点,通过研究史籍文献和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资料,激活丰富的文物资源,破解中国传统古典舞蹈的发展、演变的历史。在强调专业技术、技能,文化属性的同时,实现形、神、意的统一。

(一)步伐训练中重心的流动体现的文化风貌

汉唐古典舞的重心流动是以动势的发展而运动,在课堂中,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是重点训练的部分,不是简单的迈步,走步,跑步。其训练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步子与步子之间重心流动的变化规律和特有的文化风貌。这种变化所体现的正像汉代艺术品“马踏飞燕”所呈现的风貌一样,在闪电般的刹那间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体现出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中较有特色的是“跑场步”,要求重心压低,微屈膝大步跑,有充足的力量感,足下生风,疾驰挥洒,重心流动的过程正如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马踏飞燕那样,只有幅度较大的重心移动才能体现这种大气之美,厚重之感,只有挥洒恣肆,宏放雄健的舞步才能充分体现汉代的文化风貌。

(二)重心转换中的韵律所展现的文化意蕴

汉唐古典舞重心的流动带来了“仰、俯、翻、卷,倾,旋,”的曲线之美,并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同时,汉唐古典舞在重心转换的流畅、节奏上体现为抑扬顿挫、对比跌宕、刚柔相济、吞吐自如的特点。正是这些特殊的身体表现规律产生了汉唐古典舞气韵之美的特殊审美和文化内涵。汉唐古典舞要求发力于身体,力量是从内到外的过程,人体重心通过动作运动时发力所转换的,达到最终形成的形态。

(三)斜塔重心的气势之美所展现的文化价值

汉唐古典舞 篇5

舞姿塑形的训练中, 从下肢到上肢, 气韵到神态, 侧重于腰、臀、腿的动态, 加上头、颈的运用, 在综合中把握局部, 在局部中把握综合。首先, 汉唐舞与其它舞种不同之一, 是先有的剧目, 后有的训练教材, 在剧目中要了解文化背景, 吸收历史资源, 贯注每个朝代的古典精神, 汉唐舞要求课堂气氛浑厚、宏放、凝重、典雅, 从不同形态到不同组合风格, 从纵向的训练过程来看, 是由基础训练到情调化、意境化、个性化的训练的过程, 这就区别于民间舞的活泼、热情, 戏曲舞蹈的细腻、含蓄。将这些局部训练在综合形态中运用起来, 是通过解读汉、唐文物中的形象资料, 经过加工、提炼, 根据形态的不同编成规范性的训练方法, 正如所说不同舞种有不同的训练教材, 汉唐古典舞广纳了历代乐舞资源, 解读了汉、唐文物中的形象资料作为形式规范的主核, 同时, 充实其他时代的资讯, 贯注了魏、晋时代中足以影响与运用的舞姿作用与形式的古典风范。舞姿塑形中汉代和唐代各不相同, 汉代舞姿特征较粗犷.猛锐, 而唐代舞姿较典雅.柔婉, 柔中见刚, 刚中见柔, 舞姿的背后还吸取了工艺、建筑、书法、绘画等各类艺术中的意蕴内涵。

静态舞姿, 是指综合身体各部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综合形态。舞姿体现出汉代舞蹈的特征, 古朴的柔美, 内在的张力, 厚重的气势, 静态中主要是对塑形的训练, 常见的静态舞姿有松胯垂肩、踏歌式、度母式等系列舞姿, 在对塑形训练之前先要解决韧带柔韧性, 肌肉的控制力和综合体能承受力, 然后再去尝试做不同的舞姿塑形。另外, 静态舞姿中角度和神态的训练也是其关键。静态舞姿是从汉.唐时代画像中抽取典型的舞姿, 舞姿塑形中不仅训练肢体, 更能提升舞者或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在扎根于汉代国土的同时也不缺乏一种向上发展的精神, 这是一种民族的精神。通过静态舞姿的塑形传达给人的视觉感观是不同的, 人的意识不同, 塑形中传达出来的内涵也是不同, 这是在对肢体训练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步。静态舞姿塑形不仅是训练肢体, 也是把握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过程。

动态舞姿塑形是汉唐古典舞中最具特色的训练形式之一, “不动形不成, 形成还在动”这句话, 是形容动态舞姿的最形象的叙述。动态舞姿塑形训练既不是过渡性的舞姿, 也不是稳定静止的, 动态舞姿不仅需要超强的控制能力与塑形能力, 更需要肌肉的发力能力与肢体的协调能力。是通过肢体发力成各种动势转换成不同的形态, 主要是训练在动态舞姿形成后的控制能力, 达到“不动形不成, 形成还在动”的最终效果。舞姿在不同的动势中转变, 平移、变面、回旋式、斜塔、提沉、二次发力等, 经过动势转变不同的舞姿形态。所以“势”是动态舞姿塑形训练的核心, “势”也是将传统文化变为可视舞蹈的重要依据。汉唐古典舞通过“势”将死的文化变成的活灵活现的舞蹈, 舞动起来。动态舞姿是汉唐古典舞与其他类古典舞区别最大的特点之一。不同形态中的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 创造出和谐之美, 在紧凑的舞步中不失平稳, 每每停止又出现新的动作, 反映出唐代舞蹈刚柔相济的特点。

无论是静态舞姿塑形, 还是动态舞姿塑形, 都需要在训练过程中进行综合性的把握。汉唐古典舞讲究松弛, 气韵贯通, 融入中华民族几千年古风, 绘画、哲学、建筑、书法等综合艺术门类。从基本的动态舞姿到动态的各种动势, 是舞姿训练基础性的掌握, 将汉画像里典型的舞姿抽取加工提炼, 成为艺术形态, 用流动连接的方式把各种不同的舞姿塑形进行动机发展, 是把在画像上死的东西激活, 作为舞姿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加肢体气韵意识的结合, 构成汉唐古典舞独特的韵律特征。上肢的韵律, 动势的宏放感, 以及脚下的厚重、迅捷、夸张, 都窥探出画像里舞姿的神秘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舞蹈的韵味, 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诠释和象征, 造型如此, 流动如此, 举手投足, 节奏、气息, 没有一样是漂浮于民族历史之外的偶然现象。把古人的仁和中庸思想转换为审美理念, 从而转换为人的感情色彩, 心理因素渗透于、附着于形式规范当中, 这也就是所谓的“韵”。那虚无飘渺的忘我境界, 心灵从躯体跃然而出奇思异想, 恰是跳古典舞从有到无, 从我到非忘我的境界, 达到神寓于形, 这也是所谓的“韵”。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气质、风格、气韵, 实际上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从意识形态与艺术形态的关系。在基训课训练中, 不但是对形式、风格的把握, 对气韵意识更是重点培养、以气带形、脚下生根、意到气到、神韵充盈、轻重缓急、气韵贯通。将气韵意识贯穿于舞姿训练中, 是对文化底蕴的培养, 这就是说汉唐古典舞不是四肢发达的去表现, 而是在传达失去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上一篇:空间实验下一篇:语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