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2024-06-01

古典文学(共12篇)

古典文学 篇1

清丽, 自然, 不假雕饰的美并不是人们素来的审美追求, 与此相对的是强调人工雕琢的富丽堂皇之美。

早在先秦时期的庄子那里就已开始用宏大的笔触来描绘事物, 记述故事。如其在《逍遥游》中说:“北溟有鱼, 其名为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其宏大的描摹笔法, 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 构成了瑰玮俶诡的艺术境界, 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2庄子以其宏大的笔触竭力渲染着他笔下的事物, 几尽雕琢和夸饰, 具有“错彩镂金”之美。

继庄子之后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 其艺术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亦具有竭尽人工雕琢且富丽堂皇的“错彩镂金”之美。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共三百七十多句, 接近二千五百字。其中运用了大量的“香草”“美人”的意象来喻人和自喻。如“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予以善淫”。《离骚》中亦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如“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陂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其文中芳草香木随处可见, 反复吟咏, 其数目之多不可胜计。屈原《离骚》乃“楚辞”之代表作, 其中夸饰、雕凿之笔随处可见。不独《离骚》如此, 屈原的其他作品, 如《九歌》《天问》亦多有雕饰。

到了两汉时期, 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便是赋。它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 韵散结合。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 它继承了楚辞及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的文风, 吸收了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 又将诗歌融入其中。这些都是汉大赋具有庞大容量和很强的表现力的重要原因。“《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 也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在《子虚赋》中楚国使臣子虚为维护本国尊严极力渲染了楚国的辽阔广大和云梦游猎的宏大规模, 其中不免极尽雕琢之能事。而《上林赋》便是承《子虚赋》中乌有先生的话语而展开的, 其中通过对上林苑游猎盛况的渲染和对天子奢华生活的反省, 艺术地展现了大汉时代的盛世景象。作者庞大开阔的笔法, 富丽堂皇的笔触, 便是对“错彩镂金”之美的强烈追求。

“从总体上看, 汉代文学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3汉大赋从东汉中期开始衰微, 其汪洋恣肆的文学样式最终被短小精炼的五行诗所取代。

魏晋以降, 特别是到了阮籍和嵇康, 其诗文便显清雅。如阮籍《咏怀》其一云:“夜中不能寐, 起坐谈鸣琴。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衿。”便使得其诗境清雅淡远了许多。嵇、阮亦有游仙诗, 多写其在艰难时对神仙境界的企羡, 其感情亦多冲淡超脱。“魏晋以来, 玄学大盛, 士人追求‘达自然之至, 畅万物之情’的人格美。郭象注《庄子》云:‘自然生我, 我自然生, 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由此认识基础, 人格之美与自然之美得以统一。人格美与自然美既然相关, 能否领略山水之美, 乃成为衡量人格境界的重要标准。”1由此可以看出, 追求一种自然天成淡化人工雕饰的美已成为当时文人的共识。魏晋以降, 这一观念更得以推阐。阮籍云:“夫山静而谷深者, 自然之道也。”其后的陶渊明厌恶世俗, 不慕名利, 热爱自然, 最终成为了一位隐逸诗人。“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其诗语似不经意间道来却浑然天成, 清丽自然, 中间也看不出矫饰之嫌。2及至山水诗人谢灵运, 自然、天真、清丽的诗美追求便得以巩固和发展。

谢灵运诗《登池上楼》有:“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中有:“昏旦变气候, 山水含清晖”, “林壑敛暝色, 云霞收夕霏”, 这类诗句有如芙蓉出水般自然天成。当时与谢灵运并称的还有一位诗人就是颜延之, 他它也写过许多山水诗, 而成就却不及谢灵运, 且其诗作多锤炼雕饰堆砌辞藻, “因此他的诗被鲍照称为‘若铺锦列绣, 亦雕缋满眼’;被汤惠休称为‘如错采镂金’。”3谢诗清新自然, 天真清丽, 有如“芙蓉出水”一般, 而颜诗多雕琢矫饰, 有如“错彩镂金”。而魏晋后, 人们更强调一种“芙蓉出水”的美, 清新自然, 简单朴素的美。从其发展的先后顺序看, 先有了“错彩镂金”的美, 后来才出现了“芙蓉出水”的审美要求。然而, 这两种诗美追求究竟哪种更高级呢?

“这两者的不同早在南北朝时代就为人们所认识了, 例如钟嵘《诗品》卷中评颜延之诗说:‘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 颜诗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可见当时已经认为‘芙蓉出水’是比‘错彩镂金’更为高级的一种审美境界。”1从历史上看, 两种审美境界各自主导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如前所述, 不论是庄子的散文还是屈原的楚辞, 抑或是汉代的大赋, 都追求一种宏大、富丽堂皇的美, 即“错彩镂金”的美。而魏晋以降, 无论是陶渊明的田园诗还是谢灵运的山水诗都追求一种自然、清丽的审美境界, 即“芙蓉出水”的美。这种“芙蓉出水”般的审美追求一直到大唐盛世的李白, 宋代的欧阳修和苏轼。2即便是到了今天, 人们在车水马龙的都是生活之外也向往一种自然天真的大自然的清新美好。

如上所述, 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 先有了对于“错彩镂金”的审美追求, 后来才有了“芙蓉出水”的审美趋向。最终, “芙蓉出水”的美被认可为更高一级的美学范畴。

参考文献

[1].李戎主编.《美学概论 (修订本) 》[B].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1999年3月第2版.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第2版.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第2版.

[4].郭预衡主编.《中国文学史》[I].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7月第1版.

[5].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001重印) .

古典文学 篇2

杉洋小学

朱老师

《走进古典文学,感受名族文化》是省级课题,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诵读古诗词已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一定篇目的古代诗词。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所以,我们学校一直就非常重视学生古诗文的背诵与积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推动与传承悠久灿烂文化,我校兴起了走进古典文学,诵读优秀古诗文活动,为了使活动扎实开展,各年段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差异设定了子课题,这实施过程中我作为本校老师有几点感受:

1、从积累的数量上就要求我们老师需要抓在平时,练在日常,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晨读,营造良好读书氛围。大部分班级利用黑板一角摘抄一篇古诗,争取每周一诗,熟读成诵。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2、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中华古诗词经典》等重要著作。在每个年段分别体现出来,可想而知,经过六年的学习积累,我想学生的收获将是极大的。小学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孩子们能将经典诗文烂记于心,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践行,定会终生受用的。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学校要求学生试着作诗和改诗呢!班中有一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我喜欢中华经典诵读,它让我学会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的确,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3、在老师和学生的努力下,古诗文诵读逐步走向深入。古诗文诵读最大受益者是学生。诵读大量可以振奋精神,温润生命的诗文,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师生情感诵读,字字句句,抑扬顿挫,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那一首首工整优美,寓意深刻的诗词,宛如一只短笛,吹奏出诱人的曲调,使人遐想,让人感叹,给人振奋,催人奋进。

4、古诗文的诵读要常抓不懈。开展古诗文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流于表面化、表演化。我班利用晨读、课前三分钟说话、语文大课活动等多种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向家庭延伸,唤起学生背诵古诗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经久不衰。

5、我个人觉得古诗文诵读要和读书结合起来,班级要有自己的计划,不要面面俱到,但要有班级的特色。

6、古诗文背诵要求四、五、六年级在背的基础上要落实到笔上,要求会背的古诗要会默写,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归归类,从季节、花草树木、带有数字的、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的、描写友情送别的、珍惜时间的古诗等积累背诵。

古典文学名著与元宵灯 篇3

《水浒》中几次灯市描写,作者紧紧编织入情节的构思中,第66回的元宵节灯市描写,梁山义军利用万民同庆的灯节,作为攻城略地的绝好战机;第72回宋江月夜观灯游东京,引起宋江打通“和今上打得火热的李师师”“枕头边关节”的念头,为81回“燕青月夜遇道君”做了铺垫,也为最後实现招安定下了基本策略。将元宵花灯作为影响深远的民族民间文化写进作品,并作为贯穿故事情节的重要一环,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从群众文艺这一角度,对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元宵灯火进行探讨、借鉴,当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让我们游览一下几部古典文学名著中关于元宵灯会的盛况,仔细欣赏一下那元宵灯的千奇百态,万般风情。如《西游记》中“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挂”;“虾儿灯,鳖儿灯,棚前高弄”;“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好一副花灯悬闹市,民众迎新春的生动景象。还有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融进灯彩艺术的:如“仙鹤灯,白鹿灯,寿星骑坐;金鱼灯,长鲸灯,李白高乘;鳌鱼灯,神仙聚会,走马灯,武将交锋。”世俗风情皆在灯彩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还有:《金瓶梅》中“秀才灯,揖让进止,存孔孟之遗风;媳妇灯,容德温柔,效孟姜之节操;和尚灯,月明与柳翠相连;通判灯,钟馗与小妹并坐”。好一副清风亮节,栩栩如生的动人故事。情景交融,足见文学大师们笔下的元宵灯如诗如画。观灯逛市,犹如步入飘飘入仙的境界。

其次,观元宵灯,还必须观赏一下作者们匠心独运,鬼斧神工的制作艺术。《红楼梦》中的元宵灯装点的“玻璃世界,珠宝乾坤”,原来却是用“柳杏诸树,虽无花叶,却用各色绸绫纸绢及通草为花,粘于枝上,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灯,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哪知千般宝贵,万般风流的元宵灯,其制作材料,竟可俯首即拾。再看清风镇上的小鳌山,但见“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清河县狮子街的灯市;“师婆灯,挥羽扇,假降邪神;刘海灯,倒背金蟾,戏吞至宝。”“七手八脚螃蟹灯,倒戏清波;巨口大髯鲇鱼灯,平吞绿藻。”“转灯儿一来一往,吊灯儿或仰或垂。”在那个时代,没有电器设施,更不用说声控、光控了,可是,那元宵灯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今天来看,你能不拍手叫绝吗?

还有那元宵灯会的规模、盛况更是令人神思遐想。那清风镇的上“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六百碗花灯……”宋江等人缓步街头所见,尤其使人神往:“只见家家门前,搭起灯棚,悬挂花灯,灯上画着许多故事,也有剪彩飞白牡丹花灯,并芙蓉荷花异样灯火。”四五个人,手厮挽着,来到大王庙前,看那小鳌山时,但见: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琉璃;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团锦绣。银蛾斗彩,双双随绣带香球;雪柳争辉,缕缕拂华幡翠幕。村歌社鼓,花灯影里竞喧阗;织妇蚕奴,画烛光中同赏玩“。虽无佳丽风流曲,尽贺丰登大有年。

据载,元宵赏灯之俗始于汉朝,永平年间汉明帝每到正月十五日夜即令点灯,亲自到寺院张灯祭佛。《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五代王仁裕等人撰)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南宋吴曾撰的《能改斋漫录》,南宋孟元老撰的《东京梦华录》中均有元宵灯会的记载。据载,宋代宫廷制作灯山,有普贤、文殊佛像并坐青狮、白象灯,佛像的手不仅能活动,还从佛像的手臂处喷出水来,状如瀑布。清代宫俗十分重视放灯,元宵前後两天,宫内和京师市肆,均悬灯相庆,不仅有华美的宫灯,而且还有冰灯的制作。可见曹雪芹写“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所描绘的“园中香烟缭绕,花影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戏乐声喧”景象,并非完全虚构。

(文/戴璐)

古典文学教学与职教博雅教育 篇4

在开设博雅性质课程的学校中, 均将古典文学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博雅二字中的“雅”具有极为明确的指向性, 它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养成。中国的古典文学教育不仅重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 也极为重视审美教育, 它以培养良好品德与心性为主要目的, 极富人文精神。诗词歌赋等古典文学内容则是传统“雅”的观念的直接体现。可以说, 古典文学与博雅教育理念有着天然的联系, 古典文学在职业院校的普遍存在说明, 它依然具有现实价值与学科生命力。

然而, 当前博雅教育中的古典文学与现代职教之间却存在诸多不协调:虽然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但很多时候却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获得学分的工具, 课程边缘化现象非常明显;相关课程设置虽多, 却较为混乱, 没有统一的标准, 更没有统一的教材, 教学中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现阶段急功近利思想普遍存在的原因, 也有中国职教起步较晚, 教育理念不成熟的原因, 更有传统古典文学教学本身没有与时俱进的原因。因此, 笔者认为, 解决古典文学在职教博雅教育中的困境, 必须从古典文学教育本身入手。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多职业院校的古典文学教师都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但传统的大学中文教育观念与现代职教的教育观念之间存在差距。虽然普通高校的中文专业也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但更偏重于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 古典文学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人文素质课, 在教学中很难与技能培训挂钩。因此, 人们一直对古典文学学科与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缺乏足够的关注。从这种教育环境中培养起来的教师如果进入职业院校, 其教育观念具有天然的缺陷。因此, 在职业教育体制下,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 职业院校从事博雅教育古典文学教学的教师要对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准确的认识。职业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方向, 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 技能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显著特点。其次, 在理解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 对学科、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定位也要有准确的认识。职教博雅教育的初衷是使人才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具备合格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 古典文学学科要服从于这一点, 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树立本学科的教学理念, 也就是在秉承学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 立足现实, 发挥学科优势, 服务于职业技术教育, 以灵活的态度保持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将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技能教育结合, 以培养技能突出、品德高雅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需要指出的是, 新进的职教古典文学教师在思想上往往存在惯性, 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教学工作常常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各种岗前培训进行引导, 或请同一学科内的优秀教师进行专门的指导, 以尽快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而对于新进教师而言, 在教育观念方面进行继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 更应该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对象。与普通高校不同, 现阶段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可能存在不足, 因此教师不能简单重复传统教学模式。职业院校的学生们学习目的非常明确, 他们所要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是技能, 技能的获得对他们而言更为重要, 单纯的人格与审美教育在目前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 教师要在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 必须考虑在博雅教育古典文学教学中贯彻技能养成的要素,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养成一定技能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

古典文学教学中的技能因素

实际上, 古典文学教学本身存在能力培养的因素, 这些能力还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职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如说的能力, 包括朗诵、演讲、自由表达、语言环境适时应对等等。这些能力在求职面试、活动组织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古典文学作品适于诵读, 教师可以通过诵读教学, 帮助学生掌握朗诵、演讲技巧, 培养学生公众演说能力与信心。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看, 有意识地按照教师指导进行诵读训练的学生, 他们的语言表达由于合理使用了停顿、快慢等技巧, 语言的逻辑性、流畅性有明显的提高。古典文学作品思想丰富, 在教学中可以设置讨论、辩论, 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培养应变能力、临场能力。对学生理解社会、人生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 可以采用主题发言的形式, 在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思想的前提下,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语逻辑表达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等等。

又如写的能力, 这里的“写”不仅指具有写作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能力, 更指能使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良好的写作能力在社会中应用的频率很高,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古代作家对写作要求很高, 不仅要言之有物, 还要文通字顺。保留至今的古典文学作品大多是极好的写作范本, 讲课时只要有意识地从写作角度进行提炼, 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再如分析鉴赏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针对文学作品, 对社会中的现象、一般事物也一样有用。一篇作品, 我们要准确把握其思想、优缺点, 一个文学人物, 我们要理解其形象特征及意义。自然, 对于社会中的诸多事物我们都需要一种判断、鉴别能力去准确掌握其特征与优劣, 了解其原委, 欣赏其价值。古典文学教学对分析、鉴赏的重视, 实际带有能力培养的因素。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案例, 使学生掌握分析、鉴赏技巧, 并通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让学生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与学习中, 形成分析鉴赏能力。

然而, 很多职业院校从事古典文学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较为传统, 教学目标相对单一, 以传授知识为主导;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 完全控制教学过程, 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极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很难实现教学中相关技能的培养。笔者认为, 职教博雅教育中的古典文学课程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要体现出复合性特征, 要有意识地设置相应的环节, 把知识传授、审美教育与技能培养结合起来。教学模式也要从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封闭模式向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开放模式转变, 加大学生对课堂的影响, 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对话, 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要有所调整, 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 也要成为对话者、监督者、引导者以及纠正者。

职教博雅教育古典文学课程教学要兼顾人文素养与技能养成,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相应的教学目的, 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专业素质, 在课堂设计、内容准备上则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上, 教师更应该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古典文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适应于职教博雅教育的要求, 古典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现在职业院校古典文学课程的教材大多在非常传统的思维下产生, 都以传统的中文教育为根本导向、适合精英教育模式, 很多内容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并不密切, 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材与教学的脱节, 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古典文学课程发展。

笔者认为, 具有较高艺术性与大众性的古典文学内容应当成为职教古典文学教学的首选。例如,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 都是艺术性、思想性、大众性、趣味性兼备。这些作品也是传统大学中文教材常选内容。然而, 从事职教博雅教育的古典文学教师则要突破传统束缚, 要从传统的古典文学教学内容中有重点、有目的地选择那些适应于现代应用型人才素质需求的、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养成和技能发展的篇目进行教学。例如, 《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的有些章回涉及领导艺术、管理艺术与交流艺术, 《水浒传》中的有些内容则体现了团队精神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对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 而且学生也乐于接受。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多以理工、经管为主。古典文学中的很多作品涉及了古代商业和科技的内容, 讲授这样的作品有利于辅助学生的专业学习,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五代时张白题武陵崔氏酒家诗:“武陵城里崔家酒, 地上应无天上有。南游道士饮一斗, 醉卧白云深洞口。”就是一首既有艺术性, 又具有号召力的广告, 而且还有故事背景, 便于活跃课堂气氛。又如, 南丰蜜桔的出名受益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他曾写诗推销过家乡南丰的桔子:“鲜明百数见秋实, 错缀众叶倾霜柯。翠羽流苏出天仗, 黄金戏球相荡摩。入苞岂数桔柚贱, 宅鼎始足盐梅和。江湖若遭俗眼贱, 禁籞尚觉凡木多。谁能出口献天子, 一致大树凌沧波。”此诗一出, 南丰蜜桔从此成为“贡桔”。这些带有文学趣味的作品, 对现代商业行为中的市场促销、广告宣传颇有启发意义。而反映古代科技的古典文学作品更值得重视, 如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等等。沈括是宋代科技奇才, 他的《梦溪笔谈》涉及物理、化学、天文、医药、农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很多内容反映了当时科技水平的真实情况。李渔是一个戏剧家、小说家, 也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人, 他在《闲情偶寄》中不仅记载了戏曲相关理论, 也记载了美食、建筑、养生、园艺, 甚至美容、服饰、化妆等内容。这样的作品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技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甚至可以启发学生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革新, 实现自主创业。

另外, 古典文学中的一些应用性文体也应当成为职业院校古典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现代社会随处可见的对联, 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拜帖、请柬以及各种书信、函件, 还有工作中使用频繁的各类应用文体, 都与古典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对这些作品的重视不亚于诗词歌赋, 他们将应用文书高手称作“大手笔”。优秀的古代应用文书简洁、精美, 在今天依然具有学习价值和应用价值。比如,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应用文在当时就很有名, 有“杜诗韩笔”之称, 这些文章在当时不仅给韩愈带来了很高的声誉, 也给他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入。后世的不少文人都把韩愈的文章当作学习的对象, 直到今天依然受到推崇。选择这样的作品, 实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还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甚至引导学生掌握一种特殊的写作技能。

在教学中积极发掘古典文学的现代价值, 是联系现代社会与古典文学的有效途径, 可以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对古典文学课程的认可程度, 有利于教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与正确的人生态度, 了解历史, 认识社会, 从而实现博雅教育的目的。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只要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 古典文学学科可以适应职教博雅教育的要求, 可以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当然, 古典文学学科在博雅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等等问题, 都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这一学科在职业院校的价值、学科的定位与特色还有待于更深入地挖掘。

摘要:古典文学教学是职教博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当前的古典文学学科在与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上存在问题, 难以实现其学科价值, 自身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本文提出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调整古典文学的教学内容, 强调古典文学教学中的技能因素, 树立知识传授、审美教育与技能培养结合的教育理念, 论述了职教院校古典文学学科现代转型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博雅教育,古典文学,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张晶.“博雅”:一种人文追求[J].中国文化研究, 2007, (冬之卷) :3-4.

[2]吴铿.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兼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71-75.

古典文学爱情诗句 篇5

我们的生活有太多无奈,就像古代诗中的爱情,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去改变。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清代:纳兰性德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将仲子

先秦:佚名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钓鱼湾

唐代: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高唐赋

先秦:宋玉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王曰:“朝云始楚,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楚也,榯兮若松榯;其少进也,晰兮若姣姬,扬衭鄣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湫兮如风,凄兮如雨。风止雨霁,云无所处。”王曰:“寡人方今可以游乎?”玉曰:“可。”王曰:“其何如矣?”玉曰:“高矣显矣,临望远矣。广矣普矣,万物祖矣。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伟,不可称论。”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巫山赫其无畴兮,道互折而曾累。登巉巗而下望兮,临大阺之稸水。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上。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磥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礚礚。巨石溺溺之瀺灂兮,沫潼潼而高厉,水澹澹而盘纡兮,洪波淫淫之溶。奔扬踊而相击兮,云兴声之霈霈。猛兽惊而跳骇兮,妄奔走而驰迈。虎豹豺兕,失气恐喙;雕鹗鹰鹞,飞扬伏窜。股战胁息,安敢妄挚。于是水虫尽暴,乘渚之阳,鼋鼍鱣鮪,交积纵横。振鳞奋翼,蜲蜲蜿蜿。

中阪遥望,玄木冬荣,煌煌荧荧,夺人目精。爛兮若列星,曾不可殚形。榛林郁盛,葩华覆盖;双椅垂房,纠枝还会。徙靡澹淡,随波闇蔼;东西施翼,猗狔丰沛。绿叶紫裹,丹茎白蒂。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

登高远望,使人心瘁;盘岸巑,裖陈皑皑。磐石险峻,倾崎崖。巌岖参差,纵横相追。陬互横啎,背穴偃蹠。交加累积,重叠增益。状若砾柱,杂巫山下;仰视山巅,肃何千千。炫燿虹蜺,俯视峥嵘,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倾岸洋洋,立而熊经,久而不去,足尽汗出。悠悠忽忽,怊怅自失。使人心动,无故自恐。賁育之断,不能为勇。卒愕异物,不知所出。纵纵莘莘,若生于鬼,若出于神。状似走兽,或象飞禽。谲诡奇伟,不可究陈。上至观侧,地盖底平。箕踵漫衍,芳草罗生。秋兰茝蕙,江离载青。青荃射干,揭车苞并。薄草靡靡,聮延夭夭,越香掩掩;众雀嗷嗷,雌雄相失,哀鸣相号。王鴡鸝黄,正冥楚鸠。秭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当年遨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

有方之士,羡门高谿。上成郁林,公乐聚榖。进纯牺,祷琁室。醮诸神,礼太一。传祝已具,言辞已毕。王乃乘玉舆,驷仓螭,垂旒旌;旆合谐。紬大絃而雅声流,冽风过而增悲哀。于是调讴,令人惏悽,胁息曾。于是乃纵猎者,基趾如星,传言羽猎;衔枚无声,弓弩不发,罘不倾。涉莽莽,驰苹苹。飞鸟未及起,走兽未及发。何节奄忽,蹄足灑血。举功先得,获车已实。王将欲往见,必先斋戒。差时择日,简舆玄服。建云旆,蜺为旌,翠为盖。风起云止,千里而逝。盖发蒙,往自会,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

有所思

两汉:佚名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五代: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五七言 / 秋风词

唐代: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代: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 通 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车遥遥篇

魏晋:傅玄

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

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

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

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宋代:晏几道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浅谈新时期古典文学教学 篇6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的现代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古典文学即我国传统哲学、艺术乃至历史、宗教于一身,是传统文化最好的表现。即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高举反礼教大旗,砸碎旧的文化,创建新的文化,提倡白话式文学来对抗古典式文学,开创了文学通俗化局面。而同时古典文学并未绝迹,相反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各高校纷纷开设国文课,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整理,这是前所未有的事,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造成数十年不衰的局面,后辈士子才得以窥其全貌,传播文化才得以延续。

时至今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驱使下,各实用学科愈来愈受重视,各高校课堂的设置也尽量适应时代要求,而各基础学科愈来愈冷僻,无人问津,学生也对之表现出厌倦、迷惘,这在古典文学中表现得很充分,纠其原因:

(1)古典文学属基础学科,并无多少实用性(即难以直接见其经济效益),而就业又以知识实用性为主,故古典文学缺乏就业吸引力。在一些学生看来,古典文学与市场经济缺乏直接联系,不如一些实用专业如法律、市场营销、会计、经济管理等顺应市场的要求,多背几首唐诗宋词不如多敲几次计算机键盘,精于诗词审美不如擅书法、歌唱、各种球技,在这种趋势下,一些原本喜爱传统文学的学生也感到迷惑:古典文学的价值意义何在?因此而门庭冷落,有“昨日黄花”之

叹。

(2)就教师来说,薪水不高,为改善自身生活状况,有的兼攻其他热门专业,有的放弃所学,改攻其他专业,有的干脆改行。即使现有的专业教师中,其教学热情也远不如从前,尤其是青年教师。因而古典文学教学呈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状况。

针对这种现状,新时期对古典文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古典文学尽量贴近时代、贴近现代人的心灵需求,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本身。为此,我觉得古典文学教学本身也有现代化的必要,确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教学中对内容应有所取舍,或有所革新,以符合现代人的欣赏需求,因此我认为古典文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古典文学教学内容的再认识

中国的古典文学,其内容反映的主要是封建时代的社会面貌,人文心态,和我们现代相比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差,它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但毕竟与我们今天的思想生活、精神、价值观有一定距离,这是客观存在的。

在教学中对此如何演绎和阐释是很关键的,如果仅仅依照文学史线索,对中国文学作叙述和评点,让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即使了解得再深,恐怕也无济于事。文化的继承关键在于它的内在价值,对中国数千年不断的文明来说尤为如此,古老而悠久的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古典文学特点是“缘情”,是“言志”,问题是它是什么样的情?什么样的志?我们今天又如何看待?在现代化的今天,身处古人的境地,我们又应如何表现?我个人认为,对古典文学内容可以从

两方面解读:

(1)抓住本质,弘扬民族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学从先秦至明清一个主要的精神特质,即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古代士人的喜怒哀乐大都源于此,或居庙堂或处林泉,充盈于他们心中的是一展报复,大济苍生的思想,向往的是名垂青史的荣耀。天下盛平时,则纵情写意;天下大乱,尤其民族存亡关头,则能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尽匹夫之责。这种数千年不坠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在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有其积极而深刻的意义,而这种精神又是通过文学这一形式而得到形象化的充分体现。中国的古典文学原本就是以社会中的人为中心,通过人来折射出社会的影子,因此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小见大,抓住主旋律,找出不同时代的共同点,既让学生真正认识我们的过去,同时又启发我们的现在,指导我们的将来。通过对文学的发展,作家作品的讲析,找到古人与现代人相通处,让学生通过教学既见古人性情,同时又可见自我性情,达到古人与我性情毕现的境界。通过潜移默化,深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

(2)正确认识过去,指导当今生活。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士人奋斗史,充分展示了他们特殊时代的心灵历程,他们的悲喜、忧欢。可从文学的总体基调来说是感伤的,他们的理想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以致走向失望,不得不吐出一声声的叹惋之音,甚至走向初衷的反面:与世沉沦,乃至不问世事,息隐山林。我们如何来看待古人的出世与入世,如何看待他们的积极进取与消极颓放,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影响。时至今日,甚至将来,我们仍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它们,此时我们又该如何呢?古人在失意时,或自我放纵,与世沉浮;或息隐林泉,纵情山水。但这是或出于对理想的执着,比如庄子说的“深根宁极而待”;或出于美化人生,把人生艺术化。但真正的原因都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信心。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生活呢?

二、寻找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效果的好坏,方法的适当运用至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是作家传记加作品评述的文学解释方式,一讲生平、二讲思想内容、三讲艺术表现手法的“三段论”式的讲授方法更是简单、千篇一律。这不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且这方法只涉及外在表象,不能深入内核真髓,难以揭示研究对象的真正面目。

当今的青年思维敏捷,思辩能力强,对问题喜欢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不喜落入俗套,更不喜人云亦云,甚而喜欢标新立异,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他们真正要找寻的是心灵的归宿。如果教学仅仅局限于对原有东西的解释或评述,恐怕学生会昏昏欲睡。只有寻找到古人与今人的会意处,并结合现代人的心理、情感、欣赏习惯等特点,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对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才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学方法既可按时序,又可按文体;既可用主题式,也可用专题式;既可用社会学方法,又可用心理学、文化学、美学等研究分析方法,来充分展示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就我本人的教学经验而言,较可取的是文体式和专题式。

三、拓宽知识视野,美化人的心灵

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最具体的表现,集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于一身。它内容广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它无所不包;文学的形式、风格,它几乎无所不备,尤其重要的是它无不显示一种美,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

在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文学领域,而应从多个领域,特别是艺术领域对文学加以阐释。与文学关系较密切的艺术如绘画、音乐、建筑、雕刻、书法;与文学关系较密切的哲学思想如禅、儒、道。文学的发展与演进和它们休戚相关,对它们如没有较基本甚至较深刻的了解,很难说对中国文学了解能有多深。所以我认为对文学的讲析应立足于文化史的高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事物审美鉴赏能力,让它们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去创造美,以达到美化心灵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有专门的研究;既要传授好知识,又要做好学生的楷模,要敬业、爱业,还要勤于业务,不断完善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古典文学要以新形象新面貌出现在21世纪,就势必进行改革和更新,虽然步履维艰,但毕竟是时代的需求和召唤。本文不揣浅陋,对古文学教学提出几点并不很成熟的看法,只求引玉之功。

古典文学 篇7

1、希腊神话以及古典文学的特性

1.1希腊神话的特性

希腊神话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神具有人格化,神具有和人相同的形象、相同的性格特点,这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一种展现。希腊人在塑造“神”的时候是以人的外貌体态为基础的,但是比起人类来说神更加美丽并且更加智慧、拥有永生,神和人相同的地方是都具有美好和丑陋两个方面的性格,这可以看作是希腊人认可并且追求自我意识和自身精神的表现。神话故事中虽然神都具有超能力,但是同样拥有七情六欲,被命运、情感以及道德所束缚或者困扰着。希腊神话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神来表达人们追求和赞同自我价值的行为,也在宣扬人类自身拥有的智慧和力量,例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拥有着健壮的体格、英俊的长相以及勇于冒险的精神,在和自然战斗的时候一直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 说明了人本意识的特征。

1.2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古典文学的特性

首先是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独特之处,其风格和格调非常特殊,在创作希腊神话故事的时候浪漫主义元素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奥林匹斯神系中有十二位主神,每一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有的主神亲和友善而有的喜欢斗争, 这表现的都是人类的真实生活。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古典文学多喜欢采用夸张而富有想象力的艺术表现手法,搭配上浪漫主义的元素,将每一个神的独特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例如宙斯的形象就是残暴而花心,而雅典娜则是美丽和智慧的化身,赫拉内心狠毒并且善妒,海神波塞冬具有很强的报复心。其次是希腊神话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一般都具有哲理、 唯美的故事情节,很多故事中都会将到人类的起源、神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等,这些故事或生动委婉、或宽容妥协,但是文学艺术水准都很高。最后是其展现出来的审美特征都是和谐而统一的,希腊人对于生活以及艺术中的美,始终是不懈追求的。

2、希腊神话的古典文学作品在英美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2.1丰富了创作的手法和内容

在文艺复兴期间英国很多文学家都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宣泄个人情感,例如莎士比亚、斯宾塞等,并且作品中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而到了新古典主义时期,代表的则是拜伦、雪莱等浪漫主义文学家 ;19世纪中后期的作家, 以狄更斯为代表开始逐渐对现实生活采用理性的态度来进行审视 ;而进入了20世纪以后,海明威、福克纳等文学作家的作品,主要描绘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创作风格带有明显的狄俄尼索斯风格。

2.2塑造人物形象

在创作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受到了希腊神话故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很大影响。例如《俄狄浦斯王》 这个古希腊喜剧和《呼啸山庄》这个现代英美文学,都塑造了对于爱情非常忠贞的主人公,但是往往也因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所以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3、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古典文学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3.1对英美文学发展的影响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泉,它不仅为欧洲文学的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期各类文学作品也有着身后的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各类故事都出现在众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中,例如中世纪诗人但丁、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等。然而,最初在作品中尝试引用希腊神话的作家是赫西奥德,在他的诗歌《神谱》中均有希腊神话的出现。之后,在亚历山大时代,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对民间创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都纷纷对希腊深化进行编译和描述,除此之外, 在许多现代的革命著作中,也能够看到希腊神话的出现。

3.2对英美文学思维范式的影响

正如我们所见,希腊神话中被人们赞美的神,并不是像救世主一般无所不能的超人,而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神灵,因为在希腊神话中,每一位神的出现都有自己特殊的含义和作用,都蕴含着独特的内涵和哲理,每一个神的形象都有着自己的光芒,比如尤里乌斯深入特洛伊军营,杀害瑞索斯国王, 以此来让阿伽门农和阿喀琉斯再度和好的故事等。这都体现了希腊神话独特的创作思维和鲜明的创作风格,这种以个性描写为主的写作风格对英美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此外,希腊神话中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崇尚以人为本,注重人权等特点,都在英美文学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3.3对英美文学创作灵感的影响

在希腊神话中,体现最多的方面就是注重人本精神,它们往往是通过感人至深的故事来引发人类对自身的思考,以高深的思想来赞颂爱情,鼓励与邪恶对抗,并通过塑造一个个伟大的英雄人物来吸引大量的读者,这些都是英美文学中创造的主要灵感,因此,可以在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中看到类似希腊神话的创作灵感,也正因如此,在后世流传不衰的佳作中处处都有希腊神话的身影。例如,后来大量关于夜莺或是以夜莺为主题的作品,这些都是以希腊神话中菲洛米拉化身为夜莺的故事为背景的。

3.4影响了英美文学的人文精神

希腊神话影响早在人类原始时期,就影响了欧美地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英美文学的人文精神方面的影响。自然界中有很多人类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所以人类会将自身的内心世界作为中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神话传说的幻想。人们想象中的神不仅和人拥有相同的形象和性格,还有自身的个性,这说明在人本位意识中神和人的生活是很接近的。希腊神话中的影响往往是拥有超乎常人能力的,外形英俊而简装,非常勇敢而乐观,这些英雄是可以和神抗衡的, 表达的是人类抗争命运的勇气以及敢于拼搏的精神,人们赞美并且崇尚这种精神。虽然抗争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为爱情、亲情等表现出的牺牲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影响着后世文学。英美文学中受到了这种自我意识的人本主义思想很大的影响。希腊神话为代表的古典文学其中心就是人,通过对人生价值的认可使其在人文主义思朝发展的道路上达到了顶峰。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这篇脍炙人口的爱情文学作品就是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描写了特洛伊战争时期的故事,宣扬了特洛伊罗斯和和克瑞西达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出的还有不断转变的时代人性价值观。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吸取了希腊神话的灵感,展现了动人的人文精神。

结束语:

对高中古典文学名著教学的探讨 篇8

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运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的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 并且以发展比较永恒的人性作为最终的教育目的, 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和社会的情感, 并且能够拥有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如果高中语文老师将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工作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不仅仅能够非常清晰地表现出古人留给我们后世的优秀的人文思想,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发扬, 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开始进行思考尊严、使命以及社会责任、个人责任等与人生相关的问题, 由此看来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引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以及健全学生的尊严、人格等人文教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运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集合了我们民族的各种优秀语言艺术, 所以它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这就为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准备了非常丰富的阅读材料,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以及理解能力, 最终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编写者大部分都是语言艺术方面的大师, 所以他们在名著语言的使用上有着非常精湛的手法。后来出现的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在语言方面能够运用恰当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古典文学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研究, 例如:我们熟知的朱自清以及余秋雨等很多学者。由这些可以知道,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能够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二、高中古典文学名著教学对语文老师提出的要求

1. 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 要想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知识教好, 就需要这些老师能够读懂这些作品, 同时能够从这些作品中读到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想达到上面讲述的这种水平, 高中语文老师就应该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老师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将原著进行仔细的、反复的阅读, 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领会名著中的精髓之所在。语文老师让自己学会不是最终目的, 只有让学生真正学懂才是关键, 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要想使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还需要阅读有关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 例如:《文学理论教程》以及《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等其他相关的理论书籍, 从而让自己在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言而总之, 阅读书籍的数量越多, 那么阅读习惯就越良好, 从而也就更能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2. 时刻关注相关的学术动态, 重视国内外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现在我国的学术界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以及进步, 大量的学者开始尝试从多种不同的角度以及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来解读古典文学名著, 但是在很多高中学校的语文课本或者相关的教材中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更新却非常少。所以高中的语文老师要想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课程很好地完成授课, 那么就应该时刻关注相关的学术动态, 以及国内或者国外的相关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升自身的学术底蕴, 从而以最好的知识水平以及最好的教学状态来为高中学生的教育教学进行服务。比如:在《三国演义》的选文教学过程中, 高中语文老师在关注原著研究的同时, 还需要对百家讲坛下易中天评三国的相关演讲给予一定的关注或者重视。与此同时不仅需要关注国内的学者对于《三国演义》的研究或者分析, 同时也需要留意国外的学者对于它的态度和评价。

摘要: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加入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教学要求, 由于古典文学名著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精华, 所以对高中古典文学名著教学要进行相应的分析或者研究。本文通过两大部分来讲解这个问题:第一部分讲述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运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利用两小部分进行具体的阐述;第二部分讲解了高中古典文学名著教学对语文老师提出的要求,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两小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语文

参考文献

[1].顾建英.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 2010:23-27.

[2].任海燕.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教师, 2009 (06) :12-21.

古典文学在高考作文中的作用 篇9

一、借用古诗文为文章增色添彩

古诗文或清新秀丽、典范文雅, 或富含哲理、意蕴丰厚。写作中或明引, 或暗用, 既有助于丰富文章内容, 表现自己的观点, 又可使文章诗意盎然, 文采飞扬。而对于考场作文, 则能很好地展示考生的文化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卷老师自然会给予好评, 请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推云路, 隐霞土, 越东海, 我归来了, 看着那春风十里、烟花三月的家乡终于悟出:人生的意义在于珍惜有花相伴的日子,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在于珍惜生命中如花绽放的每一天, “生如夏花之绚烂”。待到“花谢花飞飞满天”, 果真有后生痴问:梦里花落知多少?便可以拈花, 作微笑状了。 (2008年中考优秀作文《写给昨天的“我”的一封信》)

再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这就是幸福, 一种乐观豁达的胸怀, 一种左右逢源的人生佳境!

拥有了这种胸怀, 心灵犹如有了源头活水, 时时滋润灵动的眼睛, 去发现幸福, 发现美, 欣赏美:姹紫嫣红、草长莺飞是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美。荷败菊谢就大煞风景了吗?为什么不用心去品味“留得残荷听雨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优美意境呢?在城市, 有霓裳倩影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繁华热闹;在乡村, 有小桥流水麦浪滚滚蛙声一片的淳朴宁静。这就是乐观, 这就是幸福。 (2008年中考优秀作文《幸福原来就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这两段文字语言简洁洒脱, 鲜活生动, 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文中的优美的语句, 信手拈来, 点缀其间, 恰到好处地融入文章中。用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流畅自然, 与自己的表达浑然一体, 毫不牵强造作。

从这些流光溢彩、诗意灵动的语言中, 我们不难体会到, 恰当地引用和化用古典诗词, 既能使文章显得典雅蕴藉, 富有文学情趣,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打动读者的心灵, 给人以美的享受, 又能很好地承载文章的情感和义理, 使文章的文化品质和审美趣味得到提升, 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息和文化味道, 拥有一种令人咀嚼不尽的诗意美, 将文章幻化出诗意盎然、底蕴充实、文采斐然的个性品质。

二、选取古文学中有关人物故事作材料, 彰显主旨, 丰富内涵

经过千百年积淀的古典文学是个宝库, 那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文字, 那一个个鲜活亮丽的人物, 那一段段生动感人的故事, 作为写作的源头活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届中、高考作文中, 庄子、屈原、陶潜、司马迁、李白、苏轼、辛弃疾……这些古代名贤的身影随处可见, 事迹不断传扬。有些名篇中的文字更是被考生钟爱不已, 用了又用, 古典文学对考生的深远影响可见一斑。

我们来看下边这段文字:

古往今来, 多少风流人物在逆境中坚守自我, 终成大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如此愁苦而悲愤的遭遇成就的是他们熠熠生辉的选择。

这是2008年中考优秀作文《写给昨天的“我”的一封信》中的一段文字, 其中引用了《报任安书》中的精彩段落, 来表现“逆境造就人才”的观点, 表达自己要告别昨日懦弱、重塑坚强自我的决心。这样的引用既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当然, 对古典文学资料的运用, 既要广积累, 又要求新求变。有些材料, 只要经过认真分析, 就能另立新意,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四川省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风雨彩虹》以“意念”“信心”立意:“这些人, 用他们的意念和信心, 重塑了崭新的灵魂。”江苏省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稳中求胜》则以“沉稳从难而来”立意:“没有经历磨难, 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而湖南省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则以“选择”立意:“无愧于天, 无悔于心。”“以抗争世之不公, 表达对真理的膜拜, 对文明的追求。”在历年中、高考作文中, 像庄子、屈原、李白、司马迁、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诗文及典故之所以常用常新,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考生能够灵活地“一料多用”。

另外, 在应用中将那些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的材料, 变换叙述方式, 转换一下角度并稍加点染, 也能化腐朽为神奇。上海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的开头:“‘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卷, 一舟, 一壶冷酒, 一位高高瘦瘦的文人。朦胧中, 诗仙李白吟着诗, 在历史深处向我回眸浅笑。一叶扁舟, 悠悠地驶向历史深处文学的长河……”文中考生援引李白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末尾两句, 并通过合理想象, 将诗句描绘成一个画面, 犹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 由近及远, 把读者的思绪带入李白的诗境, 走进了深邃的历史时空。

三、文言白话交融互渗, 亦庄亦谐, 别有风味

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至今还保留在现代书面语中。适当地使用这些文言词语, 会形成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令人耳目一新。例如下面两段高考优秀作文:

然而, 能辛苦工作, 也是一项幸福吧!今夜, 月自光其光, 霜自冷其冷, 安心的人在安眠, 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 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 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不朽的失眠》)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 为荣华而杀丁原, 为美色而刺董卓, 投刘备而夺其徐州, 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 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 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 其手下虽猛将如云, 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 白门楼上见其恩义, 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 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 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 今幸得之, 他日若知兄长下落, 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 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赤兔之死》)

这两段文字把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 或幽默诙谐或庄重典雅, 产生了一种亦庄亦谐的表达效果, 令人赏心悦目。

不过, 使用文言词语要注意恰当、协调, 不要弄得不明不白, 不伦不类。否则会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四、改写、故事新编, 从现代人的角度解读古人

故事新编就是以历史文学和神话传说等为题材点染成篇的小说。它是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 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 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著、历史、传说中, 以一个全新的视角, 对其中的情节、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 即进行再创作, 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 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它翻新了花样, 创出了新意, 使文章显得底蕴丰厚, 幽默风趣, 神思飞扬, 令人耳目一新。在百花齐放的高考作文中, “故事新编”这一类作文往往惹人注目。

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宝钗鸣冤》以故事新编的形式, 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 借薛宝钗的口吻, 夹叙夹议, 从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从小所受的教育、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美好追求等方面写出了她所受的冤屈, 言作品人物之所未言, 道出了世人用有色的眼镜看人的局限, 很好地阐述了不要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看人的道理, 角度巧妙, 材料翔实, 很有说服力。这篇文章启发我们,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内容往往博大精深, 里面有许多丰富的矿藏,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 注意积累, 对书中某些内容烂熟于心, 不管考题如何千变万化, 往往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切入, 写出一篇内容充实、观点新颖、发掘深刻的好文章来。

教会学生细品古典文学的美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古文教学,现状,基本价值取向,实践探索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加强古文教学的呼声很高,但积极性不高;投入很多,但收获不多,始终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局面。我们应该怎样继承这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借助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东风为古文教学找到一条出路?

一、古文教学现状

笔者曾经对本校高一年级“古文学习”情况作了一个问卷调查。

1.调查内容如下表:

2.调查结果

80%的学生认为学古文的目的是应付考试;65%的学生觉得自己古文学习效果不好,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字词积累不够,很多文章学完后还不能顺利地进行翻译。70%的学生希望古文的教学不要过于死板,能够轻松活泼一点,上课时能够多让学生进行活动,不要总是记笔记。许多学生提出许多古文本身其实不枯燥,而是老师教学过程中一味抠字抠词,让他们感觉到很枯燥。90%以上的学生坦言自己很讨厌学习古文,原因很多,但反映最普遍的是古文要背诵的内容太多,另外就是古文的语言比较难懂,不易理解。

针对以上问题,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深思,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克服这些弊端,使高中古文教学大放光彩、精彩纷呈。

二、古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古文教学目标一直游移不定,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教古文是什么目的?可以说有几种说法:第一,是古为今用。在现代的书面语里头,时常会出现一些文言词语,甚至于引一段古文,或是引两句诗,要能够读懂,就得学一点文言。这是一个说法。还有古代文艺,古代有很多好作品,我们要能够欣赏。这也是一个目的。再进一步,还有一个文化遗产的问题。我们中国历史长,文化遗产丰富,现在的青年如果不学古文,这个遗产就丢了。”吕老的这三种说法都能成立,并已达成广泛共识。但是在学科课程定位上,古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什么?

三、古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相对枯燥的古文教学尤其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引导学生作深度思考,让学生充分享受认知的快乐。

(一)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古文的学习如果能解决兴趣问题,那么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所以,在古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

如教《滕王阁序》一文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一幅幅迷人的自然风光图,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图画配上精当的解说,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巧妙配合,把学生领入了如诗如画的风景中。如此,学生大都表现得热情高涨。甚至有些学生未等我说完,就急切地向我发问:“老师,这是什么地方啊?太美了!”这时,我顺势出示学习的课题《滕王阁序》,并用充满激情的语言鼓励大家:“同学们,让我们一同登上滕王阁,与王勃一起领略这美好的景象吧!”至此,学生的热情来了,学习的兴趣浓了,学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纵观教材中的古文,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教师只提出问题,让学生组织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只作点拨、解疑,让学生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达到知识积累的目的。因此,对古文教学可放手让学生去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前预习阶段,应放手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疑难字词,翻译文本,让学生动起来,养成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应努力营造一种合作探究的氛围,放手让学生去质疑,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向文本质疑。

在《赤壁赋》的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最后两小节不写,文章也是完整的。但是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探讨,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最后两小节,文章的思想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思路理顺了,理解加深了,也享受了合作的乐趣。另外,教师可以适当地“煽风点火”,提出一些富有创造性、能鼓励学生思考的问题。

(三)重视语感的培养与训练

我们在古文教学中,应该破除那种死板的文言知识的传授,摒弃那种脱离语境梳理语法、句式用法的方法,弘扬诵读这一古色古香的读书方法。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古文语感培养与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

1. 加强形式多样的读

如:读“白文”(即去掉标点符号的原文)、听读、分角色读、自由诵读、同桌位互读、齐读、朗读比赛等,每次朗读都要与理解联系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读的作用,让每个学生参与体验、展示自己、收获乐趣。

2. 鼓励学生品读精彩语句

教材所选古文不乏精彩之处,应让学生圈画、反复地朗读。例如在学习《琵琶行》时,白居易在聆听了琵琶女的弹唱后,哀愁着她的哀愁,痛惜着她的不幸,深怀着自己的坎坷,两人相似的生活遭遇,不由引发无限的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份情感岂非独属于诗人与琵琶女,更属于作为读者的学生。学生品读时,文本世界的情感引起了他们心灵的共振、情愫的共鸣。人在遭遇不幸、历经磨难时,难免会悲怆不已、泪下沾襟,作者及其文本中的人物郁结在心中的“块垒”随着语词的流动宣泄出来,也带动了阅读中的学生,涤荡了纷繁的情感,拂去了心中的杂念。

3. 重视背诵名言名篇

背诵是学生学古文的要求之一,背识一定数量的名篇、佳句,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热情。

古文教学之痛似乎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顽症。古文的学习需要兴趣,古文的课堂需要自主,古文的教学需要活力,让我们用激情去点燃古文的火把,用热情去照亮古文的课堂,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培养学生古文的悟性和灵性,以促进学生高雅的审美品质和审美趣味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2]古典文学知识, 2006, (6) .

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分析 篇11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神;分析

引言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希望通过悲剧精神来展现人类生存的苦难,进而给读者展现一种积极面对的人生观。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剧情的苦难,是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主题,是对社会、自然和抗争过程中的直接放映。在文学作品中,悲剧往往是体现生活的失败、不幸、死亡、毁灭和痛苦等来体现,让人们正确认识到种种困难,并且鼓励人们去面对并战胜这些悲剧。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存在相当部分的作品存在比较明显的悲剧情节,并且通过这些悲剧情节帮助人们建立摆脱困难的信心。

1.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悲情主义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悲情主义的代表作为《楚辞》和《诗经》[1]。这两部古典文学作品可以被称为中国文学的始祖。《诗经》的表达方式普遍为四言诗,利用这种表达方式描绘出一个个令人感伤的故事。《诗经》中记录了许多老百姓抗争封建制度的悲情故事,例如“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通过这些经典语句让我们深刻了解人生中的不如意,并且嫩巩固直接的感受到作者的郁闷、低落的悲情情境;屈原通过《楚辞》给我们展现了忧国忧民、千里马难遇伯乐的心境,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非常经典的悲剧情节。在我们阅读《楚辞》时,往往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这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怀才不遇的郁闷,也或多或少间接的给予我们正面的影响。

《红楼梦》是非常著名的悲剧情感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悲剧题材的典型作品[2]。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为寄人篱下,再加上自身的总是误解别人的意图,成为读者公认的悲情角色。贾宝玉以一个叛逆的形象,但是深受着林黛玉,但是却久久得不到真爱,因为种种的阻碍,最终的结果也成为一个悲剧情节。薛宝钗虽然也爱着贾宝玉,但是这份爱中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最终薛宝钗千方百计所追求的爱情也扑空。《红楼梦》所处的封建时代,也是这个悲情故事的主要原因。在当时的社会,宝钗和宝玉的故事能够被世人所认同,但是林黛玉的爱情却只能以悲剧收场。

2.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神的价值

我国古代的文人往往因传统的思想所影响,例如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等[3]。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在悲剧情节当中展现出乐观精神。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精神往往都具备一定的隐性特征,这也是根深于读者的心中,隐于读者的骨髓中。在文学作品中,悲剧往往是体现生活的失败、不幸、死亡、毁灭和痛苦等来体现。在遇到非人的对待、巨大的压迫和残忍的剥削时,这种隐藏的悲剧精神便会突显而来,让人们因为悲情情感失去坚持的动力。对于古典文学作品而言,作者往往通过文字,让人们正确认识到种种困难,并且鼓励人们去面对并战胜这些悲剧,将故事和画面神东的描绘在读者心中,让读者能够真正的了解这个故事和背景。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情节往往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对人生的巨大抨击,一个是国家的灭亡。在国家灭亡之时,文学作品通过这样的悲剧情节,将人为了生存所坚持的理由给抹灭了。

我国的古代的历史中,遭受了许多的外族侵略,文学作者通过这些外族入侵,表达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反抗精神,并将这些情感融入到文学作品当中,融入到字字句句中。国家亡了,宗族便也保不了了,宗族的血脉便会受到极大的迫害,这也便是我国古代亡国时的悲剧情节。许多的爱国情感比较作者在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心中便会出现气愤的情绪,这种情绪只能够通过诗句、文字才能够得到宣泄和抒发。当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相连接时,并且有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时,文学作者便会将这种不平、仇恨和怨忿的情绪写做成一种悲剧。读者在阅读这类文学作品会,会因为悲愤和仇恨,更加努力的工作或完善自己,这也是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中古古典文学能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能够反映目前社会中的实际情况,让人们反思或思考目前所生存的状态。例如《红楼梦》,从这篇文学作品被群众所知之后,许多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发掘其内在的社会意义。这篇文学作品中,直接的给读者展现封建社会中束缚思想、压抑人性的社会面,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种古典文学作品,了解其内在的悲剧故事,然后根据这种悲剧故事分析自身的情况,分析目前生活当中的美好和善恶。通过古典文学中的悲剧精神让国人更加的艰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轮回,通过这种精神来约束自身,控制自身的精神。

3.总结

综上所述,悲剧精神是我们遭遇不可避免的苦难时所展现出来的高尚精神态度,这也是具备情节的存在意义。古典文学作品能够通过悲剧情节建立悲剧主人公的形象, 并且赞美悲剧主人公所追求精神要求,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坚强斗争精神,让读者解释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帮助读者引导出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悲剧能够给予读者提供人生的责任感和乐观向上精神,拒绝麻木、享乐的盲目乐观主义,认清并反思自身。在当前从上乐观的社会中,应当多提倡这类悲剧文学作品,利用悲剧情节帮助读者弥补心理缺陷。

【参考文献】

[1]胡晓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精神[J].长江大学学报,2015,10(5):10-12.

[2]焦鑫.中国古典文学女性婚恋悲剧探讨[J].文学教育,2013,1(4):1-2.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篇12

一、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渊源

庞德从中国古诗英译中发现传统对现在和将来的意义。庞德也强调世界文学的概念。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他这种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世界文学的标准是他重视翻译的内在动力。他常常从翻译中或者借助翻译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文学的伟大时代也许总是翻译的伟大时代, 或者紧随着它。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绝不仅仅是为了翻译的目的, 而是要从翻译中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中国传统诗学涵盖了所有关于诗论、词论、书论、画论、美学等等的内容。中国的汉字、雕刻及审美趣味对庞德的诗歌创作及翻译理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庞德从中国传统史学中摄取了大量养分, 他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一直强调意象 (image) 和语势 (energy of language) 。他认为译文一定要洞察入微, 巨细无遗, 不要放过一个细节, 一个物象。同时译文还要善于捕捉语言之势。如何用艺术手法惟妙惟肖的再现大千世界的纷纭物象是庞德是贯穿始终的理论追求。因此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深深根植与中国传统诗学中。

西方社会步入20世纪之后, 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自我的关系出现了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这种矛盾在20世纪初被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激化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些矛盾和现实境况使得西方敏感的知识分子变得日益焦虑不安, 使他们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产生了重大怀疑。庞德正是这样一位焦虑者与批判者, 在怀疑与批判的过程中他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的儒学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孔子所提倡的“善”旨在社会与人之间建立秩序。这种秩序或者和谐通过相互感染以及伦理来传播, 而不是像基督教那样用惩罚来达到。他把复兴欧洲文明的希望寄托在到中国, 鉴于此他的文学生涯重要部分就是翻译《大学》, 《中庸》, 《论语》和《诗经》。

二、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意义

庞德提出了几条翻译的目标, 其中最基本的有两:一是翻译要用鲜活的语言, 忌用“翻译腔”;二是翻译要忠实于原文, 不仅忠于原文的意义, 还要忠于原文的意境。这里所说的“意境”是指文本内与文本之外的联想意义, 这个观点与庞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概念是相互呼应的。他认为语言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无论民族多么不同, 混合交织而成的词语可以将人们联结在一起。语言犹如连接线上溯古代下接当今。他的翻译理论直接体现在在他的创作中。在他的代表作《诗章》中, 语言的界线不再明显。《诗章》中, 英语、希腊语、中文、拉丁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交织使用。

在早期的意象主义运动时期, 庞德在翻译上注意呈现细节、单个的词。这些细节不单是印在纸上的黑白字体, 而且是雕刻的意象。这些词仿佛刻在石头上, 这种对翻译的看法给了翻译家更大的自由。他常常希望翻译或写作中所采用的拼合与并置的方法能创造出新诗的建构方式, 让词语发出能量。

庞德的翻译思想还体现在对《华夏集》的翻译实践中。庞德在翻译《华夏集》时并不强调对原文意义的忠实或是某些词意义的忠实再现。他重视诗词的意象。他不通中文, 而且在费诺罗萨的笔记相当粗糙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创作, 这给他探索自由诗的结构时以最大的自由。结果《华夏集》的语言在他所有译文中最简朴, 最不受古语影响。换言之, 大大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它的语言最具有时代感。尽管在时间和文化上存在极大的差别, 庞德的译文保留了原诗的古风和异国情调。

翻译给了庞德巨大的创作动力。一位评论家认为庞德借助翻译展现了他三方面的才能:作为诗人, 他能从语言与文体的角度来找到他本人与他正在翻译的诗人之间的共同点。作为批评家, 他能将好的翻译对他自己的作品影响公诸众人。作为比较文学专家, 他所提出的艺术和批评标准得益于他所翻译的作品。此言确是精辟的概括。

翻译就是一种跨语际的文化交流实践, 它自身具有的包容性兼容性使翻译海纳百川。对于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 现在我们的翻译活动除了依靠我们民族文化自身的理论实践, 还可以借他山之石来丰富我们的翻译理论基石。在这个层面上说, 庞德的翻译理论对我们译学实践仍然具有明显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Mary Paterson Cheadle.Ezra Pound s Confucian Translation[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7.

上一篇:农村养老方式与问题下一篇:神经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