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与古典

2024-06-18

当代青年与古典(共9篇)

当代青年与古典 篇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的技术、材料、信息以及各种社会思潮,使现代生活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特性,室内空间在使用功能上也产生了更为广阔的内涵和外延。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满足其使用功能仅仅是人们最基本的要求,而具有鲜明的古典化特征和人文气息已经成为现代人对它的最高追求。

所谓“古典精神”是指人类在漫长历史演进过程中,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呈现出精神上的无限膨胀的复杂状况下,人们秉承历史、文化、艺术、生命、存在等而产生的精神和心理性体验,即“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艺术和艺术精神。它体现在室内设计方面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师通过对室内空间的组织和界面的设计将人性化的设计要素和人文的设计理念注入其间,使其具有情感、文化、个性和生命的灵动,体现出一种更高的设计境界和精神内涵。这是无法用具体的指标来进行量化的。正是这种看似“虚无”的“精神态”设计理念,撇去“物质化”的表面浮沫,积极地引导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对情感的认同和归属。

室内设计的目的一开始只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安全与温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空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精神文化因素的涵养和培育。正因为此,现时的建筑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因此,室内文化往往具有鲜明、浓郁的传统特征。这些不同的室内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被一脉相承地延续了下来。

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的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的,因而反映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体现着当时的文化风貌。从纵的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设计都与当时的文化紧密相联。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历史与传统)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因此,室内空间的设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典文化精神。

从表面上看,有些设计追求颇为现代时尚,但就其空间观念来说,依然具有古典主义精神。因为在对待空间的态度上,我们始终崇尚理性、秩序,讲究空间位置的逻辑关系,讲究空间中的面与面的相对有机组合,追求尺度比例和造型关系,并通过空间关系与材质、细部节点来控制空间的秩序感,在有限的建筑条件下,构成空间的理性规律和相互和谐的关系。就此而言,我们对空间所持的态度仍然是一种古典理性精神,空间的理性秩序仍然是设计的的第一观念。

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融合了庄重与优雅的双重气质。当代的中式风格更多地利用了后现代手法,把传统的结构形式重新设计组合以另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例如,传统中式客厅少不了一套等级方位如出一辙的明清红木家具,墙上少不了书法、国画,书桌上少不了古书、文房四宝等等。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直观的中国符号。不过而今的中式风格的客厅更重视了内蕴的意境。为了舒服、便利,客厅中央也可以采用西方生活习惯的组合形式和中、西家具混合的整体氛围,但颜色仍然体现着中式的古朴,使整个空间传统中透着现代气息,而现代中由糅着古典精神。这种东方人的“留白”美学观念控制着空间的节奏,显示着中式风范和大一统的宽厚情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西风如何劲吹,舒缓、和谐的意境始终是东方人特有的情怀。置身于这样的空间里,享受着现代设施舒适的同时,还能任千年的故事顺指间流淌。(如图1)

室内空间注重和谐美。在设计中,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元素,提取吉祥的寓意,结合创新的设计思维,以求达到和谐的意境美,才能体现设计的水平,才能将设计、思维与精神传达给受众。而意境是需要人慢慢地去品味,仔细去体验才能感受到的。

空间是室内的空间场所和空间序列。设计可以把人、空间与自然拉得更近,更和谐。现在室内装修已不再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追求一种细致入微的感觉,在凸显“个性化”的同时,我们最先强调的是空间的人性化: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包容。当古典遭遇现代元素时,实际意义远远大于视觉上的冲击。因为这代表着新一轮的时尚潮流,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和审美的新层次要求。古典与现代完美演绎的室内设计,越来越艺术化的居室细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感官和精神享受。每个玲珑剔透的款式,都精灵般地点化了空间,印证着经典与设计的魅力。

自然界也无形中透露着古典精神与当代意境。如水,古人认为它是集聚灵气之物,所以在山水风致园林中水是必不可缺的。水可平静如镜,掩映四周美景,也可跳动流淌,形成动与静的佳境令人亲近。水也与自然界中的其他景物隐含着亲和关系,比如水面的莲花、池中的鱼。与山给人的高远、深远、平远三种艺术感受相对应,水也有其阔远、迷远、幽远的意境。另一个方面则是要避免“死水一潭”。水无源则死,水的流动不息才是人们对水的向往与寄托。要解决这一点,一是藏源,即令廊、亭、榭等建筑物外挑跨水或山脚、岸边装饰虚悬,使水渗入,似有由此穿透,流过之感,又获取了幽远、迷远的意境。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和有情趣的自然景色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一切艺术的生命和灵魂。(图2)

设计形式来自文化。空间设计要塑造一种文化精神。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但中国古典风格的装修造价较高,且缺乏现代气息,只能在家居中点缀使用。而意境是一个由艺术作品或“召唤结构”引发而形成的世界。设计对象引发出一个标范,经过主客体的双向审美的过程达到和谐意境。

在现代居室中,如果您搭配的是造型比较简单、中国哲学意味非常浓厚的明式家具的话,家具与空间的对比就不会太强烈;但如果您使用的是比较繁复的清式家具,或者是颜色很艳的藏式家具的话,家具与空间的对比就非常强烈,需要巧妙搭配空间色彩、光影效果和装饰品,才能获得最理想的空间装饰效果。古典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丰富了中国建筑室内的空间内涵。在空间中创造出许多虚实的围合,如彼此交错、穿插、共享,如建筑的门窗,将室外景色引入室内,如室内空间之间的隔断,将一个房间的装饰引入到另一个房间,彼此借景,便可强化空间流动感,增加开阔感。古典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的另一风格是高雅,营诗情.造文气。这种意境空间的营造过程关键在于能引入虚静,引入祥和的心境。通过传统的用色手法、质朴古雅的材质及传统的装饰视觉符号等,引人入情入境入性,品味开阔、简淡、谦和、宁静与疏朗。(图3)

我们知道在家居装修中如不做任何装饰,会显得简陋而无生气,雕琢过分又显得俗腻;而恰到好处的装修则令人赏心悦目,既净化心情,又克制欲望,不做过分的奢求,便可使景情相生,从物质界上升为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室内陈设中的字画、匾幅、挂屏、盆景、瓷器、古玩、屏风、博古架等,追求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境界。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特点在总体布局上讲究对称均衡,端正稳健,有严格的等级和礼制,富有理性,而在装饰细节上则崇尚自然情趣,如花鸟、鱼虫、植被的精雕细琢,富于变化,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具有古典韵味的空间意境,比直观的景象更为深刻,更具崇高的审美境界。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意象思维的能动性,能够激发心灵创造出比实际景物更为丰富的艺术情趣。中国园林设计也很注意通过精彩的室内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了“景有尽而意无穷”。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以富于层次的开敞空间面向西湖,通过黑白灰色调的和谐对比,便使冰冷的现代建筑具有了丰富深厚的传统水墨书画的神韵。

我们国家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便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把继承传统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而人道主义的设计思想,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宁静自然的现代生活方式,这些都是设计的源泉。“风格即生活”的理念无处不在。设计并非一定要追随时尚,完全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用、结构严谨、谦逊朴实,考虑周到且优雅别致、,可以自然地融入整体的环境当中。形式的多样化反映了人们个性自由的内在细微差异。大多数情况下,设计要考虑客户的品位、追求以及财力,同时也要考虑客户希望改善家居状况并创造更美好生活的需要。设计应该充分反映其原始的价值观念:需求(功能主义)和精神(美观)。

室内空间设计实际上是一种自身品位的最好检验,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时尚意境的理解与应用。它包括对学识对美感的体会,对整体的构思与规划,对材料的应用,更包括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憧憬。从立意到写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创造出新的感性认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升华到更高的特殊,自身品位便融入其中了。空间既用于自我享受,也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交流,需要达到人物和谐,知行合一。如营造一个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当代意境的空间,我们不一定把本民族的直观元素直接置放其中,可把非原形但具有本民族寓意的符号通过某种形式传递出来,营造一个具有本民族精神的当代意境的环境,以便更好地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图4)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当代的设计师拥有了前人不曾具备的条件。计算机的应用、信息的发达,使设计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但作品手段上的丰富代替不了人们意识上的回归。室内设计师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作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我们要创造出具有高雅格调的室内空间环境,必须遵循“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就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

参考文献

[1]李先逵.建筑文化与创作建筑学报,1 999 (10)

[2]http://www.arting365.com/vision/discourse/ 2006-05-06/content.1146895372d125434.html

[3]陈和虎.浅议室内设计的人文精神.湖南包装,2003(2):20页

[4]柳冠中、王明旨设计与文化国际商报社,1987

[5]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 asp?ID=8872507

[6]照片资料参考:上海九间堂十乐会所

当代青年与古典 篇2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刚刚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总书记就满怀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并坚定地说:“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深刻道出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同时,“中国梦”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中国梦”是最大限度为实现中国崛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中国梦”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段和他人的援助。如果没有中国梦,人才会流失,人心会不稳,因为这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强大动力。

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这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实现这一宏伟大业,需要我们,特别是广大青年大学生们为之开拓创新、努力奋斗。需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实干、不断进取,继续“圆梦”。这样,实现中国崛起与“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定将指日可待。

美好蓝图令人憧憬,宏伟目标催人奋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重任在肩。完成庄严使命,当代青年要坚持正确的人生道路,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祖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实干托起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是美丽的,让人向往,令人憧憬。然而,美丽的中国梦要从一种梦想变成光辉的现实,需要我们青年一代接过前人的接力棒继续奋斗。当代有志青年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如今,当代青年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从农村田间地头的村官到神九飞天发射中心的技术员,从汶川地震的救灾一线到奥运的火热现场,到处都活跃他们青春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着对祖国的热爱,用勇气涉急流、渡险滩,用实干开新局、写新篇,用青春和智慧驱散“浮云”,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沿着这条民族复兴之路为伟大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彰显出人生价值,就要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90多年来,党始终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始终同广大青年在一起。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昭示人们: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青年运动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蓬勃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广大青年才能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迅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中,当代有志青年要成就远大抱负,同样不能离开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跟党走,做到党有号召、我有行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靠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空谈是不行的。空谈只能雾里看花,误国误民、害莫大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种精神支持和具体行动。这种精神就是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行动就是扎扎实实地实干。中国精神只有转化为强国行动才能显出真正力量。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中,实现中国梦,说到底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青年人只有脚踏实地的实干,才能把美丽的梦想变成光辉的现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广大青年要牢记教诲,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收获成功、托起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的方向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这个梦想,就是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我们的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要明白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中国梦”需要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与奋斗中实现。面对着中国与世界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我们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加强修养,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大学校园中努力地学好本专业知识,练就扎实本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成为可堪大用的国家栋梁之才,在为我们的中国梦奋斗之中,在将来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让青春的价值得以展现,让自己的热血为国家和民族燃烧。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开拓精神的群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重要力量。历史昭示我们,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赢得了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这一宏伟事业的成功,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接续奋斗。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当代青年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实现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已经交到当代青年手上。面对伟大的时代召唤,当代有志青年应当怀揣梦想,大步前行。人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梦想才会有方向。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凡是登上人生高峰的人,都是拥有伟大梦想的人。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最有意义和价值、最值得倡导的梦想,莫过于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古典油画与当代油画创作差异分析 篇3

关键词:古典油画 当代油画 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206-01

1 古典油画的创作特征

1.1 古典油画的绘画方法和技巧

透明覆色法比较常见,这种方法步骤比较繁杂,具体来说是先用油画底料做底子,然后待其干透之后,磨去之前的颗粒,然后,再用铅笔仔细的起稿,接着用熟褐等染料对其勾勒轮廓并且加以调色,这样效果就如同一副旧照片,在这之后,用色油给油画上色,一层干透了之后,再上一层,就这样层层累积,最后可以出现一种镜面的效果。最后,待油画干透了,再上一层油,这样就得到了油画的成品。不透明覆色法又被人们称作多层次的着色法,顾名思义,这种绘画方法跟透明覆色法相反,在绘画时,先用单个的颜色绘画出所画物体的形状,然后再用颜料进行多层次的塑造,中间的部分,颜色比较后,阴影的地方颜色比较薄,这样就形成了明暗的对比,显得富有层次感,在十九世纪之前,很多油画家都采用的这种绘画方法,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不透明覆色法才被不透明着色法所取代。

1.2 笔法上整体与细腻相结合

笔法上注重画面的整体性,在局部笔触处理上却显得非常细致。这样的创作方法能够将块色在画面中集中起来。使色彩的整体感更为强烈。古典油画的画家们在作画时注意自己的笔法的使用,由原来强调全局色彩发展为对细节色彩的描绘,画家笔下的物象与画面的中心焦点相统一,更加加深了画面的真实感,实现了视觉效果上的整体与细腻的完美糅合,增加了画面的真题美感,然而却在细微处也体现了古典油画的神韵。

1.3 创作理念上的纯艺术性

古典油画在画家心中被视为纯艺术性的产物,它与物质世界的世俗因素相分离,有自己的一套艺术氛围。古典油画的画家倾向于临摹真实存在,通过艺术的手法再现现实,为真实存在增添艺术色彩,赋予了油画艺术创作的气息。古典油画给我们的是纯艺术的享受,画家本身也享受古典油画带给他们的纯艺术感受,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2 当代油画的创作特征

2.2 创作理念及方式的丰富性

当代油画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每一个时代都会赋予艺术作品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在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代,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却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自然风光已经不再是人类每天相伴的景色,自然已经逐渐远离人类的视野,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此起彼伏,当代人尤其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接触到自然,感受自然风光大都来自于图像。而油画作为承载图像的重要方式之一,再加以其本身的艺术性自然受到了人类社会的广泛关注,油画的创作理念也为了迎合社会不同阶层及不同群体的需求发生了改变,由单一的为欣赏而作的油画逐渐发展为教育性、观赏性、收藏性等多元化的创作理念。画家们的创作内容也与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自然当代油画的丰富性便显现出来;另外,加之以现代制造工艺水平的大幅提高,油画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因此,可以说丰富性和多元性是当代油画最为显著的特征。

2.2 绘画风格的开放性和独特性

随着照相技术的发明,曾经使得一大批人开始怀疑绘画本身的必要性,尤其是人物画的存在被认为没有照片来的真实。后来随着绘画艺术和创作流派的发展,油画本身的意义又重新突显出来,正如康德所言:“我们眼能见的不是实物的本质,而是它的表象,实物的本质是能通过人脑来演绎”。换言之,油画便是通过人脑对客观事物做出真实的反映,这种经过思想的方式更能比感官体验来的真实可靠。当代的油画画家是用自己的绘画风格在作画,当代的作品在整体风格上都展现了画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创作特色。当代油画以一种更为开放、自由的方式观察和再现社会现实,体现了丰富的艺术性。

3 古典油画与现代油画创作的差异性分析

3.1 在精神表达上的隐晦与激化

由于受不同时代背景的限制,古典油画时期为等级观念强烈,对人的思想束缚较为严格的时期,一旦其油画作品反映了对教会、皇族等的讽刺和批判,古典油画时期的画家们甚至面临着生命的威胁。这在后期的抽象派和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可以明显感知,画家们通过一种比较隐晦的方式展现其精神表达的内容,尤其是在民族文化性的反思和批判上更是如此。而当代油画的创作背景是开放自由的时代,这是一个对艺术有着极大包容性的年代,对艺术创作给予了极大的自由和发展上升空间。当代油画家可以随意在其作品中表达个人情感,将个人思想体现在绘画上,并且使得这样的精神表达得以激化,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绘画与心灵的统一。

3.2 现实与思维表达

古典油画作品讲求写实技术,因此,在创作上画家们大都直接临摹实物通过现实再现的方式以力求逼真的再现物质原貌,现实表达是古典油画作家追求的创作境界,他们渴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现实事物和环境的理解和感受,并且将现实逼真的展现在画面中以寻求一种现实美感;而当代油画作家却与古典油画家有着极大的不同,他们在创作前会对现实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在观察后将个人情感和思想融入到绘画作品中去。因此,当代画家在油画创作上更多是倾向于思维的表达,是借油画创作抒发画家个人的内心情感和价值观、世界观。当代油画更加体现了画面整体的生命力和活力。因为他们是基于绘画本身的创作艺术,却在油画中融入了油画家的个人思想情感,将思维表达体现充分体现在油画中。

3.3 坐忘与宣泄

“心斋、坐忘”出自于庄子,是一种静坐的姿态,讲求一种身心上的相忘的生命状态,古典油画画家就倾向于这样一种情感表达,在创作时他们往往会将个人情感暂时坐忘,“心不动故”“形都泯故”实现内心的沉静。他们是在以一种回归生命原始状态的单纯心理来进行油画创作,因此,说古典油画的创作是坐忘中进行的。而与古典油画截然不同的当代油画,画家倾向于个人内心情感的宣泄,是在油画创作中极大的融入了个人情感,将自我内心宣泄与油画创作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古典油画发展到当代油画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跨越了几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古典油画的精神底蕴与当代油画正完美的实现了融合,当代油画也在时代的进程中发展出了独属于其本身,拥有强烈时代特征和丰富多彩的创作特色和风格。

参考文献

[1] 张秀时.美术大观[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72):18-20.

[2] 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6-227.

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 篇4

一、当今流行歌词与古典诗词的融合形式

(一)新题旧语写旧事

这类流行歌曲的歌词,是作曲家有意为之,将古典诗词重新配乐演唱,而在题目上,基本结合歌词主旨,另起别题。 在这方面颇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和杨晓琳的专辑《绿蓑衣》。词具有适于演唱的特点, 这些歌曲选用词较多。“爱情, 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之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 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 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1]

(二)新题新语写旧事

这类流行歌曲的歌词往往依照原古典诗词进行改造,用符合现代人的语言方式重新编排,并添加新的歌曲名称。如由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就是依照《诗经》中的《蒹葭》 重新编排配乐演唱的。这首歌的歌词可以说是《蒹葭》的现代话版本,在歌曲的题目上,作词者没有沿用原诗的前两个字,而是选用了更加具有诗情画意的句子“在水一方”作为歌曲名称。为了歌词节律的一致,作词者还调整了原诗的顺序,将“蒹葭苍苍……在水之湄”合并连接,以四六言为主, 更加接近诗歌的原貌。在思想内容上,这首歌也沿用了原诗的主题,成为当今流行音乐与古典诗词融合改造的一个模范之作。

(三)新语旧句入歌词

还有一些新旧结合的作品,主要是将原诗的一句或者两句直接放到流行歌词中,并且力求做到不露痕迹。这类歌曲有的主旨发生变化,有的依旧沿用原诗词的主旨。如黄安的 《新鸳鸯蝴蝶梦》化用了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诗中的原句。但二者所表现的主题有了一些变化。李白抒发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而黄安表现的则是现代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今天拥有的爱情观。

二、艺术手法上的借鉴

在歌词的写作手法上,现代流行歌曲也对古典诗词有很多的模仿与借鉴。如讲究韵律感与意境美, 采用比兴手法, 运用排比、叠字、衬字等。这都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在今天的流行歌词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借鉴。如《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 这首歌“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 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就是比兴手法的运用。 《歌唱祖国》中运用了比拟的手法:“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 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 雾里看花》 “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真真切切”与《似是故人来》“断肠字点点风雨声连连似是故人来,何日再追, 何地再醉”就是运用了叠字。《青藏高原》“呀啦索,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就是运用了衬字。这些手法的运用, 为歌曲增色了不少, 这些例子在现代歌词的创作中是举不胜举的。

总体来说,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歌词的结合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而这些歌曲,因为有了古典诗词的加入,也具有了古典诗词含蓄、意味深长的特点。

三、当代流行歌词现状

当代流行歌曲的歌词,一方面有优秀之作,另一方面却呈现出低俗露骨、词采华重的倾向。特别是一些网络歌曲, 往往红过一时,很快就被新的歌曲取代。如前几年大街小巷流行的歌曲《老婆最大》歌词就写得相当露骨。这首歌曲流行一段时间后就被新的歌曲取代,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源于歌词的低俗浅陋。 除此之外,当代流行音乐的歌词也呈现出无病呻吟,堆砌辞藻的倾向。“除了少数之外, 相当多的词都是花拳绣腿或滥俗套话, 根本不值得人把它当口头禅挂在嘴上更不值得把它当红玫瑰缀在胸前。”[2]而那些优秀的歌曲,如邓丽君的《淡淡悠情》中的歌曲,往往能够超出时代的限制,被各个年龄阶层的人们所喜爱,这一方面和邓丽君本身的独特演唱风格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传唱的歌词的优美。邓丽君的《淡淡幽情》把“古词的韵律和现代流行音乐融合,再现唐宋风采的同时,又把唐宋诗词那种淡泊深渺的意境充分表达了出来,既满足了当代听众的审美,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力,升华了歌曲的文化底蕴。”[3]正因为有了古典诗词的加入,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流行歌曲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古典诗词。中国古典诗歌重载道功能。而流行歌曲的主要特征是娱乐性,它淡化政治和教化色彩,因此内容上“言情” 多于“载道”,形式上轻松胜于庄重。我们在看待今天的流行歌词时,不能要求其读起来和古典诗词一样,讲究语言高雅,意境深远。但是,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雅化” 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摘要:中国古代诗词含蓄隽永的特点,给当今流行音乐的歌词增添了不少文采。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结合形式多样,歌词有低俗露骨的倾向,但随着大众知识水平的提高,“雅化”是一种趋势。

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篇5

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一

当代青年正处在实现中国梦的年富力强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的强调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从青年的脸上看国家的未来,青年就是国家未来的象征。

《少年中国说》中少年强则国强的话语,激荡了一代中国青年的人生洪流,那时的青年是救国者,担任着拯救国民与水火之中的历史使命,今天的青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锻造者,青年有梦想希望、责任担当,国家的美好未来就有保障。

当今时代,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化,给当代青年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去施展手脚,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竞争和不确定性。也是正因为如此青年人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就显得尤为可贵。崇高的理想会带领我们走入不平凡的境界,坚定的信念决定着我们事业的成败,青年人唯有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前途挂钩,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大潮中,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如此,才能迎来人生之春、人生之华,始终不与时代脱轨。

“广大青年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掷地有声,无论古今中外,青年人的培养一直是社会中的重要问题,“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国家和社会也会为每一个青年的奋斗保驾护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给了青年人更多新平台、新机会,也对青年人也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担当。当代青年人须把握自己的奋斗使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唯有“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方能在逐梦的路途上行稳致远。

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二

随着时代的更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活在当今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幸运。我们感受着时代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领导者。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础是教育,而这个教育就是对人才的培养青年,青年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年轻人有活力,有动力。鲁迅曾经说过:青年所多得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挖掘甘泉的。时代的进步需要每个人都去推动,而时间会流逝留下的就是青年人,国家的发展就需要依靠青年人,正如鲁迅所说,青年人最多的是生力,指活力,动力,生存发展的力量,所用所学的知识去改造世界,为时代注入新的力量。把与个人,社会相冲突矛盾的事物解决,青年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我也不例外。

我现在是一名高中生,要面临着人生一个重大的转折点,高考。我们都想要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这个目标是远大的,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去努力奋斗,并为之付出行动。在学期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磨难,挫折,这需要我们年轻人身上的生力,去支撑我们坚持下去,并发挥身上的优秀品质。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成立,需要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我们国家也经历了很多的风雨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历程。这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共同推动。习近平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让我有很大的感触,是的,我们民族经历了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的任务都有所不同,因是经济的原因。在抗日战争中时期,我们对抗外来侵略,在解放时期,我们稳定社会发展,现在在当今我们的担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有年轻人的创新能力,为这个时代注入力量,从而实现目标。

青年人的担当为社会发展注入力量,青年人肩负着重大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

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三

当今社会人们的“担当”的意识似乎淡薄了,“扶不扶”这个问题被人们热议,面对倒在路边的老人,是否担当成了棘手的问题,但是,担当精神真的消失了吗?纵观古今中外,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刘备的形象总是顶天立地的。在城池被攻破,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刘备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带着城里的百姓一起后撤。即使几万百姓有的老弱病残,有的扶老携幼,行军速度极慢。若弃百姓,则柳暗花明,成功脱困;携民行军,大兵压境,危机重重,在这样的抉择之下,刘备担起了几万百姓生死存亡的担子,但他意志坚定,与百姓誓同生死。刘备的担当是一方诸侯对百姓的责任感、使命感,是不计得失、毅然决然的担当。

“感动中国”人物吴斌本是一个普通的公交司机,一次出车正常行驶间,突如其来的铁片砸破了挡风玻璃,插入他的肝脏、肋骨,但他不顾剧烈的疼痛,平稳拉动手刹,停下车,将每位乘客安然无恙地疏散下车,但自己却因抢救无效死亡。生死攸关之际,吴斌强烈的职业责任和担当保全了车上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他用生命诠释了立足岗位,尽职尽责的担当精神。他曾说过:“工作不仅仅是饭碗,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这也是当代责任感的最有力见证。

贝克汉姆是著名的足球明星,因此,源源不断的公司找他代言。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贝克汉姆把对粉丝的责任放在第一位。每一个要他代言的产品他都要亲自试用,还聘请专业团队一起鉴定,直到确认产品高质量,达到标准才答应代言。这种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担当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当代青年与古典 篇6

1. 用线

用线起形是自古以来画家在绘画的最初阶段采用的普遍方法, 不管油画最终的效果在层次上、色阶上多么复杂, 线条在最初阶段的提炼和概括却至关重要, 它首先表现为对大的构图的设置, 其次则是对各部分形体的定位与描绘。因此, 构图与大形的编排在这一阶段必须基本确立, 而在后阶段很少进行改动, 这是传统油画在启形上严谨的表现, 所以要求最初的启形必须严格而考虑周全。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是重视线描, 但如果认为中国画风区别于西洋画风在于是否用线, 也并不完全切合实际。同样是用线, 对比一下陈老莲和安格尔的作品, 就会明白这一点。后者的线始终为再现对象的结构、质感服务;前者的线则成为作者审美感受的抽象表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以及石涛、朱耷的山水花鸟画中的笔墨, 也均已失去描绘物象客观具体性的作用, 从而成为作家个人性情、审美观念的象征。

2. 造型

西方古典油画属于写实的立体造型, 在不同时代、不同流域以及不同画家之间只有程度大小的区别, 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古典油画画法重视素描、明暗、体积、质感、空间感, 它们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塑造物象的立体感, 使人呼之出。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吸收了西方古典写实的造型观, 开始对所描绘的客观形象进行真实地、惟妙惟肖地描绘, 以极大的热情在写生中探索创作, 产生了一批受西方古典造型观影响的人物画家。同时, 也没有丢弃传统的“尚意”造型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中国人物画坛雄立着大家是徐悲鸿和蒋兆和, 他们把西洋体面素描的造型观念和方法引入中国传统的线条笔墨体系, 倡导“中西结合”加强对视觉现实的描写能力, 进而提高对具体现实题材的处理能力。“中西融合”的思想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以后的中国美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3. 用色

油画罩染技法感觉和国画中的工笔画重彩罩染技法非常相似, 只是一个用水做媒介, 一个用混合树脂做媒介。油画罩染是指用调色油或媒介剂稀释颜料来进行透明或半透明薄染的方法。它是传统油画技法中最重要而特殊的一种技法, 它直接将油画形色中既润泽又透明的特性和优点显示出来。西方绘画讲究用色追求立体化、自然化、个体化、精确化、去表现体积, 尊重物体的质感, 用不同的笔触去表现不同的情感, 讲究色调统一和环境色的运用;对西洋写实绘画而言, 色彩依附于事物的形象中, 画家模仿形体的色彩描绘, 是写实性的色彩。中国谢赫的“随类赋彩”主张依其事物类别不同, 而施以不同的色彩, 也有自然写实的精神, 但“类”这个概念到了文人画兴起后就有了新的解释, 被泛解为“大类”或“类属”的概念式赋彩, 色彩表现已被公式化、规范化, 脱离了写实的色彩范畴。在传统的中国人像画法上渗入西洋画的阴阳明暗晕染技法, 对传统中国画之用笔设色是一项新的挑战尝试。而当代工笔重彩吸收了现代色彩规律的必要知识, 同时仍继承传统用笔的装饰化, 追求平面化, 意向化。并且, 当代工笔重彩用色仍保留淡雅的格调, 且使用大量的墨色, 保留中国画色彩最大的特色。

4. 构图

构图的基础是透视, 西方古典人物画采用的是焦点透视, 构图的差异在于观察方法不同而致, 西方古典油画家观察对象的视点不变, 对象也不动, 采用整体与局部统一的观察方法。中国画的手卷, 山水连绵数丈, 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 山水重重叠叠, 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 想到哪里, 画到哪里, 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当代工笔重彩人物部分继承了传统的散点透视观察方法, 人物画构图保持时空的自由, 沿用并列式和交错式的构图传统。同时, 也吸收了西方的“照相式”的焦点透视的方法, 利用黄金律, 建立秩序和平衡。

综上所述, 中西两种艺术各有特色虽在技法的表现层面上也有相近的地方, 但本质却分歧很大。中国画重神韵, 西洋画重形似。西方古典绘画技法有高度的写实性, 无论是形象还是色彩都要求绘画者完全真实地反映实物, 绘画者一定要具备过硬的写实基础。中国的工笔人物画是世界上古老的画种之一, 绵绵承传两千余载, 至今仍焕发着茁茁青春, 展示着无限生机。事实上工笔重彩人物画是具兼容性的画种, 在技法上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宽泛性, 至少是中国工笔画的精神意度、方式方法, 在很大形式上可以容纳西画的。西方一些古典主义大师如波提切利、拉斐尔、安格尔等人的作品与我们的工笔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对西方古典油画借鉴的基础上, 我们的工笔人物画走出中国传统古典形态。它合理地借鉴古典油画的解剖、透视、空间处理、明暗等因素, 突破传统工笔重彩人物画不注重解剖、比例等造型不足, 纠正过于注重传神而忽视形体的弊病, 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既有继承古人的一面, 又有近现代对西人借鉴的一面, 因此它既不是“古人”也不是“洋人”, 是一个中国“当代人”。何怀硕先生指出:“外来艺术与本土艺术的融合, 导致本土艺术新风格的诞生, 外来艺术的移植, 则在本土艺术中增添了新品种, 不论是融合或移植, 都必须和本土艺术取得协调, 慢慢变成本土新闻和有机体的一部分, 才能获得新生命。”

参考文献

[1]张秀时.美术大观[J] (1993) 第72期.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3.

[2]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N] (2003)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当代青年与古典 篇7

一、关于当代青年的基本概况

“70后”、“80后”与“90后”:

“70后”是指出生于上世纪1970~1979年间, 在粉碎“四人帮”、实行改革开放后进入学校学习, 深受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和流行文化的洗礼, 上世纪九十年代陆续进入社会职场, 现在已经成为各行业骨干力量的这批人。

“80后”是指出生于上世纪1980~1989年间的人群, 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生活、学习在改革开放年代, 新世纪里走进社会、走入职场生涯的一代人。这一代是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受益者, 也是大学扩招后进入高院校接受高等教育最多最受社会关注的一代人, 这代人将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

“90后”是指出生于上世纪1990~2000年间的人群, 目前基本上还在各大中学校学习。尽管他们表现出了更加积极的个性姿态和青春朝气, 更崇尚个性化的“非主流”生活态度, 但总体来讲对社会影响不大。事实上, 我国当代青年人多数集中在上面三个年龄层次内。

二、青年思想状况与价值取向分析

(一) 市场经济深刻改变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观, 利

益杠杆效用明显

当代青年人普遍具有较为明确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商业观念, 对于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所具有的各种规则和要素, 比如股市、期货、外汇、金融等投资理财等知识都比较熟悉;普遍认同注重效率、公平竞争、勇担风险、务实诚信、团队合作等价值取向。但值得注意的是, 也有不少年轻人接受了拜金主义等负面思潮。如湖北武汉大学生竟然认为白毛女应当嫁给黄世仁 (地主) ;只要有钱, 年纪大一些不要紧。而在北京市公安局查禁“天上人间”高级娱乐场所时, 发现不少具有硕士本科学历的女生从事陪聊陪唱等活动。部分青年在残酷市场竞争中失败, 从而产生自暴自弃和失望情绪。

(二) 对外开放与交流的扩大, 西方文化影响日益显著深刻

西方文化冲击的正面影响是让广大青年更加具有现代文明素质, 注重个人公民权利, 追求自我实现, 强调个性自由, 在工作中注重效率, 更具有敏锐的行业竞争意识, 更注重享受生活, 更追求个性化的时尚生活方式。比较典型的是“80后”作家韩寒, 他以特立独行的个性、时尚潇洒的生活姿态和直言不讳的文风赢得了无数青少年粉丝的崇拜, 甚至还赢得知识界的赞赏, 一跃成为美国《时代周刊》排名榜上的公众人物。西方思潮及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在某省卫视的相亲类节目中, 有年轻的女嘉宾公然喊出了:“宁在宝马车里哭, 不愿在自行车上笑。”不看男方的个人品质和条件, 一味追求超出一般水平的经济地位和物质享受。

(三) 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分化引发了“分层效应”, 价值观合中有分, 甚至有某种程度的对立

由于我国目前经济领域中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 民营经济的壮大, 高收入阶层和中等富裕阶层的出现, 利益分配的多样化, 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同时, 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 使得社会二元化倾向日益显著。同样是“80后”青年, 大城市白领青年和贫困地区农村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个人追求存在着巨大差异。贫困状态的城镇和农村青年现状令人忧虑, 苍白的精神生活以及窘迫的经济现状折磨着大多数贫困青年的身心。近年来出现的多起残杀中小学生和幼童的恶性暴力事件就作出了警示。

(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在我国青年中出现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复古思潮。

近年来, 在现实社会生活和虚拟网络世界中都出现了传统文化复兴和复古思潮。其中大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爱国情感, 同时醉心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喜好阅读诸子百家等古典文化书籍, 爱好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有的还醉心于研究和恢复汉服。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形:部分网络青年中出现了汉民族自大意识, 盲目排斥金、元、清等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 进而在现实生活中排斥其他民族。

(五) 社会开放程度空前扩大, 网络等新媒体的出

现, 放大了社会事件的影响力, 使青年对社会政治参予意识明显增强

近年来, 由于现实社会生活中因各种矛盾引起的突发事件迅速通过网络传播, 从而影响现实舆论的现象有增多趋势。这类事件对青年人思想影响极大, 能够迅速形成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倾向性看法和意见, 增强了他们对社会事件的参与性。他们通过网络传媒、报刊杂志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成为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

(六) 当代青年思想形态中, 健康向上的正面价值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占据广大青年思想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正面的道德价值观, 只是他们更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思考和生活体验。如在奥运期间的青年志愿者多是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们。在圣火传递受分裂势力骚扰时, 也是广大青年们挺身而出, 爱国热忱令人感动。在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救灾活动中, 也活跃着青年们的身影。在慈善捐助和下乡支教活动中, 大学生们也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和参予意识。如2010年7月21日,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二女学生赵小亭在贵州支教途中被滚落的山石击中不幸遇难, 年仅21岁。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追授赵小亭“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湖北省追授赵小亭“湖北省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三、几点思考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形态正处在复杂的转型期, 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不断, 形形色色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在此, 笔者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 青年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往往成为时代的晴雨表, 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里, 经济增长成为了衡量各级政府唯一重要的指标。“GDP主义”已经高度制度化。整个社会向钱看、用物质利益衡量一切的氛围暂时无法改变。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中间, 物质崇拜和道德虚无主义的现象比较盛行。我们要充分意识到, 年轻人是被整个社会现实“培养”出来的。不从改变社会入手, 片面空谈青年思想教育是不切实际的。所以, 我们这个时代必须从改变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方面构成入手, 努力营造出一个相对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体系。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二) 具有指标意义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应当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成为正面主流价值的实践者

首先, 各级政府官员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楷模。治国就是治吏, 廉洁、勤政、高效的政府形象往往对社会整体道德水准起到无法估量的教化作用。其次是从事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的知识界文化界专家、学者、教师。近年来, 在文化教育界和知识界实用主义盛行, 抄袭论文和研究成果、文凭学位造假、出卖学位等学术腐败现象泛滥, 严重败坏了学风和社会风气。再次就是文艺界、体育界工作者和从业人员。一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艺体育明星大腕们存在吸毒、涉黄、涉黑等违法犯罪现象, 这些都对社会风气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对青少年思想价值观的导向起到不良的示范效果。

(三) 在关系青年们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领域, 要充分贯彻公平公正原则

部分青年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感受到了社会现实有失公平公正, 从而思想言行偏激。如教育部门如果过多地重视经济效益, 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 使青年在踏入社会之前就输在起跑线上;如在就业问题上, 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却长期没有就业机会, 无法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 无法体现自我价值。他们的思想情绪可想而知。再例如住房问题。如果没有具有长远眼光的房屋政策, 任由房价飞涨, 那么对今天大多数年轻人来说, 光靠自己努力很难得到一个体面的生存空间。电视剧《蜗居》的迅速走红就反映了人们这种思想情绪。

(四) 整个社会要为青年们的生存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

当代青年与古典 篇8

一、“五四”纪念对青年教育的当代价值

“‘纪念五四’的提出, 是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认识的一种提升, 并且是借助这种纪念来推进当前事业的一种努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各条战线上陆续进行拨乱反正,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五四”纪念在稳定而宽松的环境中进行。

1.历史教育:强化“五四”记忆, 弘扬“五四”精神

借助纪念活动, 根据不同时局需要有侧重点地诠释历史, 进而强化历史知识是对当代青年进行“五四”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在革命胜利后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 具有掌握现代技术、学习能力强等优越性, 但也有实践经验少、害怕困难、不大熟悉国情和人民奋斗史等弱点。邓小平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 教育人民。”从历史事实和后人诠释来看, 审视“五四”运动的视角不同决定了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不同, 进而借助纪念所传递的信息也各异。美国汉学家舒衡哲在评价“五四”留给后人的遗产时讲到:“1919年事件的参加者、观察者和批评者, 都学会了相当有选择地使用他们记忆。每当救国压力增大的时候, 他们就更多地回忆政治性的细节;每当气候变得更加适宜于思想解放的目标时, 他们就又忆起了为启蒙而进行文化斗争的细节。”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和学术研究探讨, 对“五四”运动的实际状况和历史意义的阐述已经形成基本定论, 并通过长期执政的政治优势掌握了权威话语权, 即认为五月四日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开端的节日, 是中国革命青年运动的节日, 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节日。”9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社会各界通过“五四”纪念对青年进行历史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利用思政课和历史课讲授“五四“知识, 观看以“五四”为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等影视作品, 组织以纪念“五四”为主题的讲演、辩论、歌咏等竞赛, 与“五四”亲历者及其后人座谈, 参观“五四”运动及相关人物的历史纪念馆, 等等。以课堂讲授为主渠道, 通过上述多样化的形式, 当代青年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基本掌握了“五四”运动的知识点, 并能够正确理解“五四”纪念的意义, 但对爱国主义以外的“五四”精神缺乏深层了解和认识。在强化历史知识基础上, 总结和弘扬“五四”精神才是根本落脚点。在历史中寻找与现实的契合点, 除了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一代人身上所散发的创新、民主、进取、牺牲等具有进步意义的时代精神也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助于当代青年的成长和成才。

2.政治导向:洞悉时政风向标, 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信念

在文化学视域中, “人类机体赋予物体或事件以意义, 因而使它们成为符号。”1979年, 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性第一次大规模地纪念“五四”。华国锋在纪念大会的讲话中不仅肯定了出现过严重失误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同时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实现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正确性, 指明了“全国人民开始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的前进方向。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 针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上泛起否定和怀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潮。1989年, “五四”运动爆发70周年之际, 没有大规模地开展纪念活动, 而是在理论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动乱, 大力纠正不正之风。1990年, 江泽民在北京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的讲话中指出, 发生在去年的动乱绝大部分学生实为国外敌对势力所利用, “那些煽动、策划、指挥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极少数人, 那些叛逃国外的动乱暴乱分子, 不仅反对社会主义制度, 而且投靠国外敌对势力, 进行危害祖国、反对人民的活动, 充分暴露出卖国主义的立场和灵魂”, 并强调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应与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联系在一起。1999年5月12日, 针对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座谈会, 肯定了广大青年以合法形式抗议北约野蛮暴行是继承“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与会者一致认为, 弘扬“五四”精神就是要致力于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2009年, 李长春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总结90年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经验, 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是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唯一正确的选择。

3.培育中坚:增强历史使命感, 导引成功之路

中共领导者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作用, 始终把青年看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毛泽东曾生动地把青年比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邓小平称“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急先锋, 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江泽民及其后的领导者多次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有希望, 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在实践中, 中央和省市地方设置专项奖以表彰青年在各条战线上的突出绩业。其中, 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授予青年的最高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自1997年设立以来, 一直激励着广大青年与祖国共奋进, 与时代同发展, 也见证了一代代青年才俊的精神传承。国家领导人特别是温家宝任国务院总理以来, 每年“五四”以前都抽空视察在京高校, 与师生共话“五四”。此外, 为了让青年感受社会的关爱, 国务院法制办特别规定, 从2008年起, 年满14至28周岁青年于每年5月4日青年节这一天休假半天。

从“新长征的突击队”到“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艰苦创业、埋头苦干”, 到“化悲愤为动力, 刻苦学习, 勤奋工作, 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再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从不同时局出发, 跨越四个十周年的“五四”纪念, 揭示了当代青年应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勇于同破坏国家统一和损害民族团结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从江泽民提出的“四个统一”, 到胡锦涛提出的“四个新一代”, 再到温家宝提出的“五点希望”, 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学识视野、精神意志等四个方面, 承载着党和国家对青年的关怀、信任、鼓励和期待, 叩响了当代青年的心扉, 萌发出奋斗的力量。“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 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的新世纪寄语, 则为当代青年走向成熟, 走向成功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

二、“五四”纪念在当代的拓展路径

“五四”纪念历经90年, 有许多成功经验延续下来, 也存在思路单一、内容刻板、形式老套等现象, 这很容易令人心生腻烦或麻木之感, 从而削弱纪念的实效性。针对当今时局变化和当代青年心理诉求, 结合部分成功案例,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创新工作思路。

1.打牢组织基础, 分类进行教育

目前, “五四”纪念活动偏重于大学校园, “群体性”特征体现不明显。然而, 在校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但是, 应注意他们只是青年的一部分, 作为群体的青年是分布在多个行业和领域的, 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够形成空前规模离不开高校以外的青年的积极参与。因此, “五四”纪念应当打牢组织基础, 区分不同职业背景和受教育程度, 有针对性进行分类引导, 才能使纪念活动富有成效。例如, 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同学间的沟通和对社会的了解;引导青年教师利用年龄小的优势, 探索自身发展与培育学生的双转并进;扶持二代农民工艰苦创业, 提供安居乐业的便利条件;鼓励劳教青年接受改造, 营造重新被接纳的良好氛围, 等等。

2.青年走进来, 领导走出去

不少“80后”、“90后”的青年以“愤青”自居,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青年获得资讯不全面造成的, 根源在于青年与领导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 难免产生误解和分歧。以“五四”纪念为契机, 让青年走进政府了解政务的运作过程和发展历史, 让领导者走进校园和企业了解青年的学习和工作状况, 以实际的互动方式增进了解, 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政党公信力。2011年5月3日, 中国外交部在北京举办“五四青年节大学生专场公众开放日活动, 主题为“弘扬‘五四’爱国精神, 青春奉献祖国外交”。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致辞中回顾中国外交90年沧桑巨变, 畅谈他心中的21世纪中国外交理念。来自11所院校的170余名大学生纷纷感慨通过实地考察不仅更真实地了解外交工作的现状, 同时也增加对政府工作难度的理解。固然, 北京拥有便利的政治条件, 但是省市地方领导者同样可以采纳类似方式增加与群众的互动, 强化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还可以效仿中央领导人做法, 走进校园或企业, 舍身处地感知青年的动态, 同时青年也可以更真切地感受领导的关心。

3.融入学术成果, 争取广泛共识

“五四”研究历来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它与“五四”纪念活动相伴而生, 但当前的纪念活动少有反映相关学术研究进展。在青年中存在“只知大人物, 不知小人物”“只知大概, 不知细节”的缺陷, 同时, 由于政治的原因, 在大陆的共产党和在台湾的国民党看待“五四”运动的立场不同, 纪念“五四”所择取的视角和阐释路径也不同。在大陆, 青年所熟知的是李大钊、陈独秀等具有共产主义倾向的人物, 在台湾, 青年较推崇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倾向的人物。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随着大陆学者与海外交流的增多, “五四”学术研讨活动日趋国际化, 在此形势下, 将研究成果纳入纪念活动不仅可以推陈出新纪念主题, 还可以逐渐淡化政治敏感和意见分歧的问题, 改变原有政治色彩浓重的解析方式, 争取更广泛的特别是与台湾的共识。

4.彰显地域特色, 加强区域合作

“五四”运动波及十几个省市地区, 相关纪念活动更是席卷全国。每个地区在“五四”运动中的状况和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 然而, 现阶段“五四”纪念往往举国一盘棋, 地域特色不鲜明, 区域间缺少交流与合作, 但也有成功的案例。2009年5月4日, 来自大陆五十六个民族的青少年代表与逾千余名香港青少年代表齐聚金紫荆广场, 展开升国旗、唱国歌、观看视频短片、宣读《五四宣言》、“我爱我的祖国”演讲等系列活动。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跨越大陆的“五四”纪念活动。港澳的回归、大陆与台湾的通航为全方位的跨区域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各地应在加强“五四运动在本地”学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基础上适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现实纪念活动来, 不断更新和丰富纪念内容, 而且加强不同区域青年的交流与合作, 在彰显地域特色基础上取长补短, 也将更有利于解决和巩固祖国的统一大业。

当代青年与古典 篇9

NGO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一般是指独立于政府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西方国家对NGO的界定主要是强调它们的社会性、独立性和非营利性。而在中国一般认为NGO是指能够发挥中介作用的社会组织,它们按照一定法律法规、规章或根据政府委托,遵循独立、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公证和监督功能,承担具体服务行为、执行行为及部分监督行为。可见,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NGO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联系作用着手,对NGO本身组织特征没有作出太多具体的规定,这或许是基于我国NGO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而提出的一种特定的界定方式。我国NGO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14类:科技与研究、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社会服务、文化、体育、法律、工商业服务、宗教、农业及农村发展、职业及从业人员、国际及涉外组织及其他。经过调查发现,近年来当代青年学生参加到社会的一些NGO主要是涉及科技与研究、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社会服务、文化、体育、法律等方面的领域,而在高校内部,大多数学生参加的是社团组织。据报道,全国高校学生中有50%以上在校学生都参与过各种社团组织,大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和实践基地;同时,参与社团活动的经历在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提出要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NGO在我国的发展变化,NGO对当代青年学生成长的影响和作用,以及NGO如何在我国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NGO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在各朝各代都曾出现过多种形式的NGO,包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善堂”、“善会”等,这些组织中很多是民间组织,这就应该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NGO组织的雏形。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和社会重建的过程中,许多NGO纷纷被取缔或改造。特别是十年“文革”,频繁的政治运动打断了中国NGO的历史源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NGO不断发展、大量涌现的局面。据民政部1990年的统计,全国性的团体 (含基金会) 达到1100多个,地方性的社团 (含基金会) 达到13万个左右。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到来,全国范围内很快形成了NGO发展的新一次高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NGO发展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兴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型公益活动,如“希望工程”、“春蕾行动”、“幸福工程”、“烛光工程”等,这些公益活动得到各级党政机关的大力支持,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对推动中国的民间公益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环境保护、弱势群体救助等领域,出现了一批真正草根意义上的NGO,如著名的环保NGO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都诞生于这一时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互联网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民主和参与空间,随着社会分层与利益集团引发的公众表达与倡导的需求,中国NGO呈现出日渐活跃和强劲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多的NGO参与到公共服务领域中,形成与政府合作的新格局。截至目前,在中国民政部门注册在案的NGO组织已达到44万个左右,加之尚未注册NGO组织,即使保守估计我国的NGO组织也在300万个左右。

二、NGO对当代青年学生成长的影响和作用

1. 提升青年学生的志愿精神。

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其实质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公共意识、关怀意识 (利他精神,以及可能基于某种神圣启示) 、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当然还有一定的个人偏好 (自由、自愿、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基础之上的自觉努力。NGO的志愿性不仅仅体现在它的主要推动者是志愿的,它的一般性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本质上也是志愿的,它在一切资源动员上基本都是志愿的,这正是NGO独特的生命力和独特价值所在。青年学生加入NGO后,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很容易实现个人的愿望,特别是在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之后,我国的青年学生加入NGO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的志愿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如汶川大地震,很多青年学生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给予灾区人民极大的帮助和支持,也是对青年学生志愿精神的一次很好的检验。

2. 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自古倡导的“仁者爱人”、“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精神同样演绎了中国式的“志愿者精神”。只是在长期的大一统环境下,国人的这种精神在被模式化和强制化的过程中养成了严重的依附性和盲从性。一旦社会开放,进入多元化格局,要由模式化过渡到社会化,要由被迫性转变成自发性,还需要一种时代的觉醒。“信仰—责任—奉献”———这一NGO健康发展的灵魂,在当今中国的NGO运动中还没有被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但是,当更多的青年学生参加NGO之后,一方面深刻体会NGO的志愿精神,一方面感悟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他们在学校中得到了很好的高等教育,势必会对中华民族的这种优良传统进行很好的弘扬。

3.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

NGO是公益组织,它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是为了更多的人得到帮助,也是为我们的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做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大学生通过参与NGO组织活动能够起到唤起大学生感恩他人、回馈社会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大学生具有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肩负更多社会责任的重要使命;NGO组织一方面通过对大学生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对大学生的影响反过来影响NGO组织,促进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实现公益事业与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

4. 青年学生渴望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得到满足。

就目前我国NGO发展情况来看,NGO的精髓在于GO,即在于政府组织,因为NGO的目的是关心公共事务,是要干预公权力的执行,甚至直接将公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来看,他们都是踌躇满志、意气勃发,有激情、有抱负,都想投身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当中,同时,他们也对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而表现出一些不满情绪,因此,青年学生加入NGO,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政府有效的“减压阀”和“稳定器”,还有着不可忽视的精神功能。

5. 帮助青年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虽然目前我国的NGO中很少有党团组织,但是他们的批准是得到政府有关部门许可的,必须接受政府的指导,他们所有的行动都是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和默许的。青年学生在参加NGO活动之后,更多的是感受到党和政府对NGO行动方向的引导,在很多方面他们也要依靠政府给予帮助和支持,同时青年学生也会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冷暖的关心,更能深刻体会党的强大领导力量,因此,也使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也坚定了他们跟党走的政治信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种坚定政治信仰的培养正是我们需要的,也促使青年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 使青年学生增加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从近几年全国各种各类NGO招聘人员中发现,有50%以上的成员都是在校的大中专学生,还有一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在校读书的中学生,可以说青年学生已经成为NGO成员的主体。分析这些学生参加NGO的主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这些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愿望十分强烈,渴望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希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7. 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目前的众多的NGO,就能提供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工作岗位。在我国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当下,大学生若能到NGO中去工作,就能很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缓解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我国NGO组织今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 积极引领,倡导理性的价值观。

一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牢牢把握主动权,在青年学生参与NGO组织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自觉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运用大众传媒的宣传引领作用,营造浓厚的实践育人重要环境,既要利用报纸、广播、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宣传优势,又要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及时宣传、报道NGO组织的优越性,使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进来,带动全社会更多有志之士参与NGO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三是及时树立先进的典型,发挥NGO组织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带动力,引领NGO组织的发展方向,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要把在社会中影响力大、青年学生踊跃参与的NGO组织树立起来,把在NGO组织中表现突出的青年学生的先进事迹挖掘出来,激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争当先进。

2.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社会活动。

为使NGO组织在我国健康发展,建立和规范相应的制度建设极其重要。一方面,加强NGO组织的制度建设,使其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设立各种NGO组织,使得我们国家在NGO组织的建立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更加规范化;另一方面,也要规范NGO组织的社会活动,规范其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活动的内容以及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这样才能保障NGO组织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尝试在一些青年学生参与较多的NGO组织中,特别是一些比较成熟的、在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NGO组织中建立党团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3. 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成员素质。

从前一段时间网络上热炒的郭美美事件给中国慈善事业带来危机来看,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必须要加强对NGO组织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NGO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给我们的人民放心的交代。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想要长久健康发展下去,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组织自身建设,特别是对其成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使得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定期接受教育培训,做到培训工作常态化。并且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达到不断提高组织成员基本素质的目的,从而更好地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4.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正常运行。

纵观当前我国NGO组织,在资金方面有两方面问题:一是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有的甚至影响NGO组织的正常工作的开展,这是更多的NGO组织面对的实际问题;二是一部分NGO组织由于起步较早,他们在政府的帮助下,在得到更多人们的参与下,资金方面已经不成问题,甚至出现想办法花掉多余资金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就涉及如何管理和使用的问题。对于第二种情况因为是少数的NGO组织,所以,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下做好那些急需资金保障的NGO组织的发展上。笔者认为:一是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当然要在制度和法律健全之后,对依法成立的NGO组织,政府在资金扶持方面要下功夫,要加大力度帮助他们正常开展工作;二是积极倡导企业和一些社会人士向NGO组织捐款,并成立相应监管机构,使得这些捐募资金的使用更加透明,让社会了解资金使用情况,这样就会避免类似由郭美美事件带来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问题。总之,要采取各种办法解决好资金问题,才能使我们的NGO组织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詹花秀.论NGO在中国的发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 (9) .

[2]王名, 贾西津.关于中国NGO法律政策的若干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1) .

[3]夏国美.中国NGO的当代跨越[J].社会科学, 2010, (3) .

[4]陈昳茹.NGO在我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11, (10) .

上一篇:恶性狭窄下一篇:我国青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