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当代教育

2024-07-17

网络文化与当代教育(精选12篇)

网络文化与当代教育 篇1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遍布我们生活周围的电影、电视、广告、网络等视觉影像结合我们生活本身的各种活动,形成了一种视觉文化。互联网的发展又促进了从电影电视到电脑网络的视觉转型,进而形成网络视觉文化。现如今网络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文化景观,渗透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虚拟现实、消费视觉、电影奇观等新奇、特异的文化不断地吸引着人的眼球,将人类从文字时代带到读图时代,给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带来了审美教育接受方式以及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

1 网络视觉文化发展现状

媒体的发展与人类文化交流的广度、深度以及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从有记载的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活动一开始主要借助形体、实物和简单图形进行交流,这样的文化传承力比较微弱,也谈不上什么教化、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交流范围逐步扩大,到最后在劳动中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像古埃及在公元前35世纪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开启了语言文字交流的新纪元。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新的符号诠释着世界,在文字符号出现之后,语言思考的不足得到了文字方式的及时补救,文字这种信息除了具有可超越时空的保留性外,还可以让思维活动演变成为一种打破时间和地域界限的集体活动,把思维活动从个人的范围中扩展开来,即文化的交流。

长期以来,人类生活的各种信息主要就是通过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介进行传播和交流。因此,传统的教育也是基于这些媒介的对于大众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初期的广播、中期的电视以及在本世纪末产生的“第四媒体”的网络之后,人类社会因为为社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读图时代”悄然到来,“视觉转向”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

纵观你的周围,商业街上五彩缤纷的霓虹招牌,公交车身上五颜六色的大幅广告,公交车站牌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房地产广告,书店里一本本图文并茂的书刊,无不以图像来讨好你的眼球。不管你承不承认,在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中,图像给你的眼睛带来了一种赏心悦目的轻松感。当然,不用说,当你置身于一个被图像狂轰滥炸的境况中时,那你感受到的只能是“声一无听,物—无文”式的疲劳和麻木了。[2]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转型,使文字业沦为图像的“奴仆”而退居次席。“文学名著不断被拍成电视连续剧,越来越多的人乐于通过看电视剧而不是阅读来了解这些名著。在这个图像横行的年代,电影一方面施行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又在捧杀文学。小说家期待着电影导演的青睐,电影无疑捧红了一些作家,如今的法则是作家借电影来“增势”,图像的力量为文字壮胆!”[3]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视觉文化的产生是当代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标志。视觉符号已然超越于语言符号之上,网络视觉文化的强势话语除了有在艺术上的表现,在人们生活的方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远古到未来,从乡村到都市,从微观到宏观,任何时空、任何范畴的事物都可以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可见,网络视觉文化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与生存优势,对人类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2 影视素养教育在网络视觉文化语境中的重要性

铺天盖地的电影、电视、网络、广告充斥在我们周围,网络视觉文化呈现出的虚拟的“现实”世界,也将大学生包围在良莠不齐的由视觉色彩装扮下的影像环境中,以至于有些学生每天接触影视、网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读书的时间,无意识地模糊了虚拟现实与真正现实之间的界限。大学生对影视、动漫、游戏等视觉影像的热捧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的思考,高校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影视素养教育便提到日程上来。

网络视觉文化好像一把双刃剑,对当前影视素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如下:

1)网络视觉文化对人的素质优化的价值功能。

第一,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虚拟空间图景中,人作为个体,直接的生活体验毕竟有限,而通过广泛阅读、积极扬弃、充分挖掘,使网络视觉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伦理资源、价值资源得以吸收、利用,发掘了网络视觉文化的教化价值。

第二,网络视觉文化是一种开放型、平等参与的文化。自由、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共享价值。

第三,在网络视觉语境中,影视以生动直观的形象画面吸引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所蕴含的丰富的信息,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影响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创新能力、思维模式等,体现了网络视觉文化的认同价值。

2)网络视觉文化除了对青少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起到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作用外,还产生了一些负作用。

影视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结合体”,也是制造方的“利益产生体”,总是体现了商品的价值。为了使商品价值最大化,制造方可能会采取一些非正当的手段进行夸张宣传,提高收视率。为了产生震撼效果,不惜制造宏大的场景,甚至用一些怪异新奇、色情暴力等吸引观众的注意,没有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所表达的思想价值观念对青少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另外,影视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推动了大学生作为消费者对物质文明的全新认识,直接影响了其消费行为。鲍曼这样论述这种行为:“寻求榜样、建议和指导的行为是一种上瘾行为,你寻求得越多,你就越需要这样做”[4],在网络视觉的引导下,人和影像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人被影像所表达的行为一次次同化,进而转变成一种上瘾行为,当人的行为表现为上瘾行为时,其已经演变为病态的非理智的的行为方式。

3 在网络视觉文化中加强影视素养教育的途径

当前,我国的影视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师资缺乏、对对影视类型的区分及对影视艺术的认识偏差等原因还显得非常薄弱,加强影视素养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校设置相应课程,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通过课堂授课、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环节,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和业务素质全面培养,促进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不仅开阔了视野、充实了心智,还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品格得以完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抗腐拒变的能力。

2)在普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渗入影视素养教育。普通课程的授课大部分是围绕着以印刷品形式的教材为主展开的,在课堂知识传授与学生习惯图文感受生活的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师应考虑大学生对视听知识的敏感性,将知识“数字化”,既创新了教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

3)社会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影视素养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影视创作应本着民族化教育为主,对世界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创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的作品,防止庸俗低级文化的出现。

)大学生本人,也要注重自身影视素养的养成。自我约束、自我反思,克制诱惑,保持道德警觉,加强自我思维能力的提高。

摘要:当前,网络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文化景观,渗透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将人类从文字时代带到读图时代,给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带来了审美教育接受方式以及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该文主要从网络视觉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影视素养教育途径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视觉文化,影视素养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156.

[2]陈占彪.以眼代脑:阅读风尚的走向与传统[EB/OL].http://www.culstudies.com/plus/view.php?aid=1935.2003-12-07

[3]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张凤涛.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4]鲍曼,欧阳景.流动的现代性[J].北京教育,2006(8):110.

网络文化与当代教育 篇2

摘要:针对当代部分大学生迷失于多元化浪潮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积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遵循建构校园文化自觉,提高大学生素质。使其不落后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道。

古语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子的个人追求古有六艺具精的君子之风,后又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旷达,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爱,更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义不容辞。这都是古代学子立身之道。反观当今学子,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进入到大学的象牙塔,大多没有抵御住形形色色的诱惑,不仅没有专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的甚至迷失了本心。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而行为鄙陋。这实在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呼唤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规范其思想教育已迫在眉睫。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格局中的战略定位,确立和强化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目标。”国家强大,我们对自身的要求也应当越来越高,不说为祖国建设做出多大贡献,但也不能成为浪费社会资源,让亲友不齿之人。

这里所谓的文化自觉,就我们学生而言,是有自知之明,是我们对自身的文化生命与社会生命的意识感悟,体现出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学习关系、生存命运、生命追求的理性审视和自主选择。它符合时代要求与道德标准,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全球化大潮下,西方输入的不仅是资金、技术、资源更有表面理想化,实则是西方价值观的渗透。现如今许多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文化下迷失了自我,多元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针对这一现状,我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荀子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此可见良好的环境对事物和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第一步。发挥环境的熏陶感染教育功能,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努力从教育资源、教育主客体等层面塑造文化自觉,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动力。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施、文化基础设施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设施,应该独具匠心地按照有利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的要求,遵循德育规律,加以精心设计构造,赋予其生命的灵性、丰富的人文底蕴和自然和谐的美感,使学生在物质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本专业本学校本民族本国家的认同感。提高对外来文化的自觉辨识及对先进文化的自觉追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是要使其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要求人们认知文化 组织各种教育活动 更重要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再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文化自觉也就是指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过程中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人们对自身文化整体的全面认识和对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把握和创造性发展。通过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和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不是冷淡麻木,愤世嫉俗。从而让其将自身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扛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大旗。

价值观念的建立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强制、诱导、自觉。其次,创新是进步的灵魂 文化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必须遵循文化建设规律加强文化创新。我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继承人,我们必须学会创新,并在创新中不断的完善自己。因此,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体现文化性、提升文化品质、彰显文化特质。

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也不能忽视对其文化自觉的唤醒。网络的普及与繁杂,使得当下大学生作为文化多元化的受众者群体产生摇晃不定的错觉,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适应和跟随哪一种文化。大众文化虽然是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大语境,但是大众文化缺乏对深刻内涵的追求它具有一定意义上快餐式文化的含义,它从形式上或者从内涵上影响着当下青年大学生。这种影响表现为学生们放弃了对理性层面的深入思考,他们可以通过大众文化产品的消费获得表面上的极大满足,但在消费之后往往都会陷入精神的极度虚空。长时间观看毫无营养的明星真人秀综艺,盲目追捧英、美局等等都=都是其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 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割断, 而新的思想又不成熟, 显得心气浮躁苦闷、前途渺茫、情绪悲观, 都与对传统文化学习不够有密切关系。因而大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以此来唤起大学生的觉悟, 纠正大学生的思想偏差, 让大学生从中努力学习中西文化两种思想的长处, 吸取营养, 启迪思维, 从中获取经久不衰的人文精神, 奠定丰厚的文化素养, 培养积极的文化情感, 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蓄积合格人才。为了更好地建设高雅文明的大学校园文化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校园文化的责任是创造适应我们民族健康发展和我们成长的新式文化。于是,我们要求大学的相对独立性,它必须拥有自己的办学自主权。拥有自主权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学习,思维,实践和创造的优良环境。摆脱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不恰当的干扰,保持学校自身的自主性和目标追求。如果一个大学没有自己独立的性格,它从根本上说只是西方教育模式下拾人牙慧的赝品。大学自治,是要培养出一些充满生气,懂得探索,学会思考,善于创造的思想者,而不是用一些死气沉沉的办学理念教育出来的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说自己的话的假天才,真白痴。教育制度的作用是构建一类价值追求,即理想,而不是些只会用文凭混饭吃的机器人。

第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即校长和广大教职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这些人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在治校和治学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地对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理论进行总结并且加以完善。要通过文化整合,提出问题,学习研讨,观念创新,实践反思等等活动正确把握住校园发展的大方向,塑造优良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

第三,主张学术自由,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学术不应该被僵化的看待,要兼容并包思想者独立探索真理的能力。“现代大学应该是全心全意的,毫无保留的促进学术的发展,研究各种问题,训练继起的人才,所有这些事情都要尽力做到最高限度”。学术自由是为了使人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去承担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同时,还要在一种精神的自由中开阔视野,探索真理。我们要用科学学会自我反思,为理性的国家公益去服务。

第四,加强学校外在环境建设,为学会们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智力和社会格调的提升。比如说,对图书馆的建设,学校网络资源建设和管理,自修室,阅览室的建设,学校报刊的发行等等。加大投入,并对文体活动场所所需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相应的完善,从而“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给学生以文化和智慧的熏陶”。

第五,规范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把通才教育和人文教育作为实行的教育模式,要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通才教育它承担着转移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的从崇高使命。

当代教育技术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篇3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教育技术;自主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36-02

1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首先出现在美国,由Edward T.

Hall于1959年首次提出,并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跨文化交际由外语教学界学者引入我国。随着21世纪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的增加,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就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接触、交流。广义的跨文化是指不同国家具有的特定的意识形态,而狭义的跨文化则指个体具备的特定意识形态。在跨文化交际发展的初期,它被视为一些专门性人才如外交人员和学者等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如看外国电影、与外国朋友聊天、甚至与本国人们之间的交流都被视为跨文化交际,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可见,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需求。此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已引起高等学校的重视并被其列入相应的教育体系之中。

197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接受了世界人权宣言的观点,并明确提出了便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原则:“①所有阶级及形态的教育都应具有国际侧面与世界性观点;②对所有民族及其文化、文明、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理解与尊重;③认识各民族及各国国民之间世界性相互依存关系正在强化;④同他人沟通的能力;⑤不仅懂得原理,而且懂得个人、社会集团及国家各自负有的义务;⑥每一个人准备着参与自己所归属的社会、国家和全球种种问题的解读。”从中不难看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视为当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成分。

我国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中能够用英语这一工具进行有效的口语及书面信息的交流。此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还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发展的需求。其中有效的口语交流指的就是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更准确恰当的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高校英语教学结合在一起研究。黄波和曹杰首先强调了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在教育中要适当地导入文化,并要以此为原则进行教育。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教育人才的最重要的场所,担负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建设直接关系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

2 当代教育技术与跨文化交际认知

教育技术是指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所应用到的各种媒体,通过对各种媒体的创造、使用和管理,达到促进学生和提高绩效的目的。作为教学设施的组成成分之一,教育技术既可以改变教育过程,又可以明确教学思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图片、实物等直观的教具是最原始的教学技术体现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兴的媒体开始出现,如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这类教学技术可以传递更生动的视觉效果。因此,开始有学者关注并提倡运用视觉教材做辅助。随后出现的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开始被应用于教学中,即视听教育。当代的教育技术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并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

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作为一种教育技术迅猛发展。21世纪全世界各个领域均已进入电子信息时代,教育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开始接触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并不是简单的多种媒体的集合,而是以计算机为中心,集合能够处理多种媒体的技术于一身的一种教育技术。换言之,多媒体技术是集图画、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于一身,传达特定的信息的一种技术。多媒体教学则是将该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

首先,多媒体技术会大大增强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效果。在当代高校英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以掌握不同文化背景,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不现实的。多媒体中的视频和音频可以使得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学习”到不同的文化,其生动的表现形式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这种同一时间运用包括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的认知效果远远优于单一感知的认知效果。其次,多媒体技术可在同一时间传递更多的跨文化交际信息,更有效地传递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

因特网技术  因特网是一种在全球各地都可以运用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该资源,更便利地找到与各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机会,这种亲身的经历更有助于学生认知跨文化交际。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证实已认知的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总结经验,最终发现自身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工具,学生拥有更自由的选择权,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跨文化交际的对象、内容,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认知;学生还可以选择同一话题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象进行跨文化交际,即可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价值观并进行对比研究,深入认知各种不同文化。此外,利用互联网,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共用一份网络资源,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视频会议、BBS等工具在线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讨论,这种即时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有助于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及相关知识的认知。

自主学习平台  自主学习平台是以知识点为中心、能力测试为手段,提供一个集教、学、练、考、评等功能于一身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内容丰富,包括影音材料、基础知识习题、语法、文化、写作等诸多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平台了解跨文化交际常识,做到查缺补漏,以辅助常规课堂教学,对于认知跨文化交际及相关知识有极大的帮助。

教师要及时记录并参考学生的反馈,以发现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丰富教学内容,调整认知方式,有助于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Kramsh C. 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Samoar L A, Stefani L A, Porter 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陈俊森.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EB/OL].http://hcxx.sdedu.net.

[4]杜耀文.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架构[J].山东外语教学,

1997(1).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模式研究”(编号:GH14344)。

网络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篇4

一、互联网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 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深远, 其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一) 互联网的积极影响

首先, 网络提供了一个平台, 可以迅速、全面地提供大量的校内外乃至国内外信息, 使大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更深入了解课程知识, 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促进了知识的共享,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同学友谊和师生交流。网络是个开放的世界,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 增加了大学生了解世界的机会。网络信息全, 覆盖面广, 容量大, 包含了学习、生活、时事政治等许多有益信息, 对于开发大学生的思维, 开阔眼界有着深远的意义。网络的开放性使地球变小了, “地球村”中的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

其次, 调查表明, 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以网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 通过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思政工作者的工作压力。

(二) 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网络带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仅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首先, 网络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有益信息, 也包含了许多垃圾信息。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各种观念的关键时期, 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上不利于大学生健康观念形成的一些信息能毒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使原本纯真的心灵受到污染, 有甚者会产生心理问题, 造成情绪冷漠。网络还有可能造成大学生人格的缺失, 价值观的倾斜和道德水平的下降。

其次, 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思政工作者的压力, 但是, 也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传统的教育方式, 学生的思想波动教师较容易察觉, 能立即作出应对措施。但是, 网络教育中学生的想法、认识都无法在第一时间被准确地掌握, 即使发觉学生有不良的思想动态, 网络上的教育力度也确实有限, 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再次, 每个人一天中可支配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如果上网浏览娱乐信息或者不良信息占用了太多时间, 那么用于学习和与同学、教师交流、交往的时间就减少了, 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社会交往都是十分不利的。更有甚者上网成瘾则有可能导致迟到、旷课, 荒废学业、性格冷漠, 这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极大难度, 也使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增加巨大的压力。

二、利用网络,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网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那该如何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优势, 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一) 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工作, 关键在教师队伍。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熟悉思想政治工作, 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 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 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的利弊, 了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习惯和特点, 并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紧跟时代步伐, 不落伍、不脱节, 善于在理论后实践, 在实践中总结, 在总结中进步。及时了解时事动态, 关心学生在议论的话题, 想学生之所想, 融入到学生中去, 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我们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 才有能力去引导学生, 并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坚决抵抗不良信息的影响。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和提高自身能力的角度出发, 利用网络资源,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将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引入到课堂中来, 增强思政教育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同时,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学习有益信息, 摒弃不正确的观念。

(二)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面对不断普及的互联网, 加强监控, 完善体制, 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 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加强监控和引导, 教育学生识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利用校园网络, 对网络信息中的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进行强制过滤或删除, 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宣传和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同时, 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教育, 使每个人都积极抵制不良的网络影响, 在宿舍内部和班级内部形成良性的网络小环境, 形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大环境。通过校园网络, 组织更多大学生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 使大学生上网不仅是有事可干, 而且能够自觉摒弃不良的网络习惯, 选择良性的活动积极参加和融入进去。

(三) 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 培养网络法制意识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育互动, 在认识网络时代特征和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在教育过程中, 融入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普及网络知识, 将网络培训日常化。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抵制有害信息,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自觉维护网络秩序。不乱发帖, 不搞破坏, 不做对社会和他人有危害的行为, 文明上网。

三、对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

网络文化与当代教育 篇5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页/【

2302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基础教育研修总结

20XX年X月,我参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基础教育”线上培训学习。在培训中我不但聆听了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还观看了名师骨干丰富的课堂实录,他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基础教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使我深受启发。

一、更充分地认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很花专门的时间和心思学习、思考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近段时间的网络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我们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运用到各种教育教学当中去,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深刻体会到新时代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来所有中国人的智慧,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就提出了学习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也真实地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通过学习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北宋时期,赵普对赵匡胤说,“我以半部《论语》就帮你夺得天下了,接下来我只要再用半部《论语》就可以帮你治理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似乎有点夸张,但是其中彰显的道理很明了地说明了其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我们的祖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尤其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与课堂结合,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三、认真践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在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不绝如缕,薪火相传,文化传统从未中断。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华文化的传统并非千年如斯,而是一直处在一个生生不息、日新不已、变易不断的过程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践行中华美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人开始迷失了方向,特别是有的人把坏的思想有意无意的传染给了自己的孩子,致使很多青少年在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播下了“金钱至上”的种子,也使他们逐渐走上了一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歪路。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在对学生进行学科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德育渗透,加强思想道德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因为道德不仅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道德经》《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孝”。现在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谨信”。《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三“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论语》思想亦颇为丰富,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在为人处世中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作为教师应该加强学习,用传统文化武装自己,结合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传统文化素养,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活泼、健康、茁壮地成长。

网络文化与当代教育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创新

一、高职院校文化发展现状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需求的刺激下,出现了很多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办学目的的高等院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但是学校的思想教育难度较大,高职院校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得校园的各类主流文化意识泛滥,信息网络在校园内的覆盖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社会信息,也给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人格带来了压力,各种自我意识以及其他主流思想的泛滥甚至开始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此外,高职院校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的培养。还有一些高等院校一味发展校园娱乐文化并以此作为吸引生源的手段,使得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薄弱。随着现代思想政治的发展,高校培养的社会人才也应该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品质,因此更加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

二、高职院校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发展的核心主要围绕着学校的自身建设,以吸引各地生源,建设多样文化型优质高职校园为主,而学校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强调以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为核心。此外,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机遇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侧重于发展思想意识、观念、制度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思想建设,带有政治和民族色彩。

2、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校园文化发展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也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方向引导。另一方面来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

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在促进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地位同样重要,一旦思想政治在高校中的作用力减弱,就难以起到引导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目的,还容易让学生产生文化盲从的心理,甚至误入文化误区,使得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如果学校能够开展好思想政治建设,就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认识,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校园文化如果不能得到好的建设,就很难营造融洽和谐的校园气氛,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部分,只有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进行创新式教育才能起到促进高职院校文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

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发展必须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特点以及学校精神,只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下才能够促进思想政治建设的发展,同样的,只有遵守思想政治建设的新要求,才能更好的为校园文化发展做出指导。将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建设进行融合创新,才能够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才能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健康向上的优秀社会人才。

1、重视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是关系到全校整体形象的一个关键,校风建设直接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文化特点和精神力量,同时也反映了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除了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还要加大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教师遵守党的教育方针和文化发展要求,教师能够做到德育为主,具有高尚的教师品德,才能为学生做好榜样,同时促进优秀教学氛围的建设,也为思想政治建设营造好的发展条件。

2、通过思想建设来引导社团文化建设

高效社团文化发展可以说是校园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将学生兴趣作为社团发展的基础,社团文化的发展也显示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成绩与水平,由于学生兴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校园文化的发展也存在很大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的社团建设必须要满足思想文化发展的要求。,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文化活动时要根据思想建设的发展要求成立相应的社团组织开展校园活动,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领导,根据社会价值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发展社团,通过加强社团的文化建设,将社团打造成思想政治发展的阵地,以促进校园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发展。

3、结合现代科技,进行校园文化创新

现代化的高职院校发展需要创新型的文化发展氛围,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在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引导下鼓励创新,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文化创新工作给予指导帮助。让大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到高校文化建设中来,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自主管理文化发展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积极发展。此外,网络建设也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网络也成为了发展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将网络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正确的文化思想的引导,在网络上创建一个开放的文化交流平台,让高校教师以及学生能够在平台中进行思想文化的交流。同时还可以将网络运用到图书馆这种公共场合中,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文化信息,掌握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将网络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校园文化发展以及思想政治建设的研究,可以看出现代校园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间的重要关系,在高职院校中进行文化和思想政治的创新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下去,结合现代高校文化的发展要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石长地,郭玲. 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及提升途径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2).

[2] 李贵兰.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07).

[3] 邹非老,刘剑松,余永梅,刘辉,徐徽. 构建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的探索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7).

[4] 王铁军. 学校文化管理的理性诠释与实践思考[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5] 雷艳平.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网络文化与当代教育 篇7

另据2009—2010年中国网民构成统计, 大学生群体无论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还是职业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 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研究是亟待关注的问题。整体而言,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不但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而且还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开阔了视野。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 他们的网络伦理问题日益彰显。本文仅以网络伦理为切入点, 对大学生网络伦理现状进行认真的梳理, 并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对自我教育提出笔者粗浅的看法。

1 网络伦理的内涵

“伦理”始于《礼记·乐记》:“乐者, 通伦理者也。”初期的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微妙而又有序的辈分关系, 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演变, 泛指人与人之间以道德手段调节的、和谐有序的关系。[2]网络伦理 (internet ethics) 可以界定为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对于网络伦理的概念,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 自由平等是网络伦理的鲜明特征。由于网络克服了地区限制、文化限制, 甚至国家限制而将全世界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广大网民成为了地球村“村民”。显然, 与现实的伦理道德相比, 基于网络这个无边界的交流平台之上产生的网络伦理自然也在朝着大融合的方向发展。这种伦理观念体现了更加广泛的人民的意愿、思想和利益。[3]目前, 网络伦理中一些公认的伦理规范, 如协作原则、全民原则、自由原则、互惠原则等正在逐步形成。因此, 网络伦理是一种自由、平等和充分宣扬个性的伦理模式。

其次, 自觉性是网络伦理对网络伦理主体的高度要求。与现实社会相比, 网络中人们对个人信息的设置有着很大的自由度, 其行为往往更多地由自己决定。这种高度自主的伦理模式要求人们具备高度自觉的伦理道德观念来保障网络行为的正常有效进行。当然, 这种高度自觉性并非意味着网络行为完全没有规范。事实上, 网络社会依然存在着是非观念, 一旦你的行为违背了伦理道德线, 那么网络大众就会无情地对你口诛笔伐, 使你受到网络舆论的压力。

2 当今大学生网络伦理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 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 更是一个现实课题。正如, 2006年信息技术与教育国际研讨会上, 来自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杨霞教授忧心忡忡地表示, 当代大学生网上聊天语言失范、网络色情、暴力信息泛滥、黑客行为英雄化, 同时出现了道德观念紊乱, 网络伦理教育迫在眉睫[4]。就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而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意识冲突、价值扭曲

因为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形态, 彼此的交流, 相互的吸引与排斥在所难免。但在良莠不齐的网络时代, 因大学生的心智发展程度不一, 当潮水般的西方文化思潮席卷而来之时, 来自不同路径的各种价值观通过网络的强劲辐射力和渗透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人格形成与发展, 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与信仰认同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当代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因此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大学生们的行为抉择一时陷入了前路迷惘与现实冲突的困境, 其价值取向被严重扭曲甚至置换。

2.2 诚信缺失、情感冷漠

作为现代社会生活重要环节的高校大学生的诚信建设无疑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和重大使命。然而,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中的真实身份得到隐匿, 没有明显道德约束感。于是, 他们借助于网络尽情发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压抑和烦躁。此外, 大学生们热衷于网络空间中的符号化和数字化的交流模式。现实中的直接交往越来越少, 校园中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受到一定影响, 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情感冷漠化, 出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功能退化。

2.3 迷于网络、难以自拔

面对网络的迅猛发展,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迷恋网络, 除尽情享受色情信号的挑逗与诱惑以外, 各类网络游戏更是让他们如醉如痴。许多大学生在其网络游戏魔力的驱使下, 不吃、不喝、少睡早已司空见惯。有的大学生因迷恋网络而出现成绩下降、留级甚至犯罪等现象, 还有个别大学生因迷恋于游戏而出现了精神问题。

3 大学生开展网络伦理自我教育的基本路径

大学生开展网络伦理的自我教育即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要求, 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 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监督, 力争达到一定预期效果;然后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评价, 通过这一评价, 形成对自己的新的认识, 然后在这一新的基础上, 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教育循环上升过程[5]。从这个意义上说, 大学生开展网络伦理的自我教育是一个由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过程。它们彼此衔接,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处于自我教育统一体之中。

3.1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基础性环节, 它在整个自我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自我认识的基本内容包括:自己是否做到了善于网上学习而不是浏览不良信息?在网上交友时是否做到了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而且在网络交往中是否具有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利用网络时自觉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利用网络时是否注意要有益身心健康, 而不沉溺虚拟时空?大学生要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客观回答, 以对自己的网络伦理水平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 大学生可针对网络伦理自我教育提出自我教育的目标, 即自我要求。自我要求一般包括“具备面对繁杂信息时的科学选择能力、面对多样诱惑时的自我控制能力、面对潜在危险时的自我保护能力、面对监督缺失时的自律能力”[6]。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有步骤、分阶段设定自我教育的目标。

3.2 自我践行

自我践行是自我教育四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 不迈出实践这一步, 自我教育永远是一句空话。我国古人虽然注重自我修养, 但是不少人却远离现实实践, 最后把自我修养变成了“闭门思过”或者“坐而论道”。

关于网络伦理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在自我践行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尊重隐私权, 不窥探别人的信息或泄露相关隐私[7]。大学生在自我践行过程中必须坚持诚信, 不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另外, 大学生在自我践行过程中必须坚持在网络中文明交往, 不辱骂网友。网络中虽然每个人都是一个符号或者昵称, 现实存在感较弱, 但是,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 “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 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必须像是在现实社会一样坚持文明交往, 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3.3 自我监督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我教育必须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 建起一道思想的防火墙,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自觉抵制网络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自我监督一般有两种途径[8]:

(1) 慎独。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 能自觉按照一定的政治和道德要求去思考问题和从事社会活动。网络是一个无约束的虚拟世界, 每一个人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出现, 大学生在网络上摆脱了现实社会环境的制约或他人的监督, 只有慎独才能避免网络不轨行为。《论语》中有“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弟子曾参也曾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主张。可见, 通过自省, 大学生可以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剖析, 不断改过自新, 从而修正网络不端行为。

(2) 克己。当前, QQ 聊天、网络游戏和网恋对大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其中一些大学生因自我克制能力差, 把宝贵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在了网络上, 进而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 大学生通过克己进行自我监督来约束自己对网络游戏的迷恋, 不发表不健康的信息, 自觉抵制对色情、暴力信息的渗透, 杜绝网络不诚实行为和网络攻击行为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3.4 自我评价

作为自我教育的重要环节, 自我评价 (self-evaluation) 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一个人如果能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就能理性地处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关系, 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网络伦理自我教育语境下的自我评价是评价主体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参照自我教育已设定的目标对自我教育取得的实际进展进行客观的评判, 从而为下一阶段开展网络伦理自我教育发挥指导性作用。自我评价的范围基本涵盖了网络伦理学习水平的评价和网络伦理行为表现的评价。其中, 网络伦理行为表现的评价是自我评价的重点。它包括面对繁杂信息时的科学选择能力如何;面对多样诱惑时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面对潜在危险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如何和面对监督缺失时的自律能力如何。由于网络伦理自我教育语境下的自我评价问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许多内容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 自我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待于以后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自身开展关于网络伦理的自我教育是帮助大学生走出网络伦理困境的有效途径, 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一代,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丰富生活的过程中网络行为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其中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就是一个亟待纠正的问题。本文认为, 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学习力较强的一大群体, 可以持续不断地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践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自我教育过程来提高自己的网络伦理水平, 从而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伦理,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

[2]杨凯, 张华伟.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 2007 (8) :30.

[3]张志芳.网络社会伦理道德的特征[J].理论探索, 2003 (3) :19-20.

[4]杨永清, 唐仕琼.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现状与原因[J].西昌学院学报, 2010 (12) :151-152.

[5]孙芬, 孙其昂.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自我教育[J].前言, 2003 (10) :124-125.

[6]赵慧臣.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解析:自我教育的视角[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6 (11) :90-91.

网络文化与当代教育 篇8

一、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素质的内涵

关于网络道德的概念, 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见解。综合起来, 我们认为网络道德是指:在网络社会中调节网民与网民, 网民与网络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起到的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

网络道德素质则是人们在整个网络社会活动中 (包括信息的获取、使用、制造和传播等) 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 它包括网络道德行为主体 (网民) 的道德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道德情感和意志特征, 以及网络行为过程中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能力等要素。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 过度迷恋网络而使许多大学生出现身体和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 长时间面对电脑容易身心疲惫、生物钟混乱, 严重者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 精力和体力透支, 造成即使下网后, 神经的高度兴奋也无法一下子平息, 网上刺激的画面和字语还在眼前晃动, 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消化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网络综合症”。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意力集中、反映敏捷等“积极”的情绪状态, 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则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 出现对网络的依赖和“网络强迫症”。大学生“网恋”现象也比较普遍, 而网络的虚拟性, 往往导致情感的不真实、不可靠, 只是想象中的海市蜃楼。

(二) 网络行为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网络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 只能依靠个人的道德信念来维持, 网络上的人是否遵从良好的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 这就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 责任感淡化。由此, 网络不文明行为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增多。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调查显示:有86.3%的大学生看到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 93.2%的大学生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现象, 比如谩骂、恐吓、散布虚假消息, 30%以上的大学生曾经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过恶意攻击和散布虚假消息, 即使是在学校较受欢迎的BBS, 也仅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那上面发表的个人见解很值得一看, 87.3%的学生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此外, 网络行为的不文明现象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扩展, 并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三) 网络剽窃现象严重, 侵犯知识产权事件时有发生。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 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与分享使得网络信息丰富多彩, 浩如烟海, 大学生一旦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互联网信息产生、加工和处理的数字化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复制和抄袭, “自由、免费”的思想在大学生网民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在大学校园中, 学生随意下载软件、下载网络文章是一种普遍行为, 通过网络伤害他人、偷看他人文件也屡见不鲜。不少大学生曾经有一次以上把网络上的文章直接下载下来稍作变通即当作业交给老师的行为。有更值得反思的现象:部分大学生的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也直接从网上下载, 有的文章中甚至还留有下载的地址, 这种不惜违背学术道德, 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剽窃行为践踏了学术尊严, 加剧了学术腐败, 导致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探讨

(一) 加强“两课”教育, 改革传统德育课程形式。

“两课”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两课”教育, 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精神, 使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浪潮的冲击下建立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和外来腐朽文化的思想防线, 提高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政治敏锐力。我们在加强“两课”教育的同时, 也可将“两课”将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层次的特定主题的讲授用于网络道德教育方面。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道德观时可专门开设“网络道德素质与修养”专题, 在探讨人际交往时, 可加进“网络交往应讲究的礼节”等内容;在讲法律基础基础部分时, 可增设“网络人的生存法则”专题, 介绍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和网络犯罪等知识, 引导大学生依法行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可增加有关如何认识和利用网络的内容, 引导大学生透过网络现象认识网络本质。

(二)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广泛开展网络活动, 形成道德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

电脑和网络的日渐普及, 特别是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 越来越多的学生配置了电脑, 有些学生还在宿舍楼里将不同寝室的电脑联网。如何因势利导, 利用好学生自发建立的这些局域网, 广泛开展各种网络科技活动, 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 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挖掘网络正面引导的教育和教化功能, 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 成立各种“工作室”, 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通过教育网站的各种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 进行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同时我们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如:网络文学作品大赛、软件编程大赛、校园DV视频展播、网页制作和电脑绘画大赛等, 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 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

(三) 规范网络道德, 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

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 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我们要加大网络监控力量, 清除网上垃圾, 规范网上行为, 为大学生提供—个良好的网上活动空间。为了广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保证网络健康、有序运行, 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 我们要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办法”, 规范网上秩序, 严肃网络法纪, 并制定相应的处罚办法。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网民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 达到在思想道德领域中进行网络教育的预期效果。我们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 规范他们的网上言行, 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 努力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使之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 规范网络行为。

(四)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网络时代, 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症状的“网络心理障碍”, 有的大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互联网上漫游、聊天、游戏, 耽误学习, 损害身体,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心理异常, 包括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紊乱, 其表现为上网成瘾、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思维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等。我们应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同时, 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心理普查、在线咨询, 通过QQ、MSN、BBS、E-mail等对大学生进行实时或及时的支持和指导, 从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进而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人格。

摘要: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掌握高知识、高技能的大学生已成为网上最为活跃的群体, 其网络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网络社会化建设的道德基础。要使大学生适应网络社会生存的需要, 在网络空间中获得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其网络道德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白雪峰.网络环境下的人文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 (1) .

[2]詹秀菊, 刘秀峰.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2) .

[3]杨万江.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理论探讨, 2002, (6) .

[4]宋富华.对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问题的现实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4) .

网络文化与当代教育 篇9

1高校开设武术活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精神塑造的影响

武术是一项拳脚相搏的一项对抗性运动,他可以通过竞赛游戏、功力对搏等运动方式使运动者达到增强体质、顽强拼搏、掌握心理技术以及搏击技术的训练效果,进而培养其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因此武术酝酿到是一项攻击力很强以及心理战术很高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大学生在联系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克服其恐惧心理,使其在掌握战术、技术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跆拳道是柔韧技术和锐利、力量性很强的技术一同使用,所以是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全身性运动,同时还需要准确性、速度、力量及控制能力,因此对于女学生来讲,跆拳道不仅是一种具有攻击能力的技术,而且还是一种精美的形体艺术和行之有效的健体、瘦身方法。作为一门强身健体又锻炼意志的体育项目,武术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缓解学习的压力,在劳逸结合中改善他们的学习精神状态。武术的每一个动作对准确性、速度、 力量及控制能力的要求很高,非常能练就训练者勤奋、顽强、虚心好学的意志品德,同时也对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武术运动是非常适合大学生进行练习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

2武术运动在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和民族性,而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式的国际化的现代化发展世界,人们往往不会一直停留在原有的视野之中,在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武术运动也在不断创新中力求先行。然而,由于受我国传统体育教育制度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落后,高校武术体育运动课程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改革实施困难,武术教学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中举步维艰,困难重重,高校武术教学显然与现行教育理念的要求仍然无法满足世界教育的步伐,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一段的距离,这也使得我国的传统体育的发展程度仍然令人担忧,与西方国家的拳击韩国的跆拳道相较而言, 教育思想仍然落后,发展很是缓慢。除此之外,由于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人口分布不集中的国家,武术运动发展不平衡又是一大问题,武术往往讲究全身力量型的拳术,往往不适合现代人身体素质的标准,因此武术要想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将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创新作为先导,以满足现代化科学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现代人们逐渐把各种不同距离以及不同形式的竞走以及赛跑等评价指标统一按照时间、距离、高度等来衡量成绩指标的,因此,学生要想达到一定的目标,需要练习的强度往往就会很大,进而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而避之。因此,武术的训练内容基本上还是以横踢为主,对于基础差、起步晚、韧带不好的学生是个极大地考验。

3文化大背景下高校开设武术教育的重构和可行性措施

3.1积极倡导武术教育,加强加大教育的力度

教育发展的前提是创新,只有把握好教育的力度,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在日益竞争的斗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反映了其教育的文化程度,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教育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教育的保障。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除此之外,在体育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历程上, 我们在承认传统的同时,更应大胆追求创新,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进程中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地革新与改良。现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模式是举国体制下的发展模式,走的是运动队与武术学校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校武术专业课与高校武术普修课相结合的道路。现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问题,其历史原因在于大跃进式的跨越,解决的办法只有补上缺失的环节:进入学校。因为学校体育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

3.2力求先行,将武术教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武术教学是一项以动作技能为主的教学,虽然武术自身有一套完整的晋级评价方法,但不适用于大学的体育课堂教学,我们吸取部分加以利用。评价方法主要采用自评、互评、师评、考核和总评认定。自评、互评、师评主要体现对学生的过程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自我,解剖自己;从互评中,增进了解,促进沟通,提高合作,体现评价的客观性;教师的评价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到学生闪光的一面,多鼓励,常激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考核主要采用技能和体能测试形式进行,参照和吸取符合大学生健康发展水平的评价等级和评分标准确定学生成绩。在教学考试评价中,教练员应以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强化对武术教育的精神塑造,发挥武术自身具有的培养大学生坚强意志力中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武全民健身是全体国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每一个人高质量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目前体育服务业已经成为民营资本关注的重点, 放眼未来,实现武术运动的多元化管理,实行体育全面运营机制, 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管、中国武术教育事业走向国际化行列之中。

4结语

总而言之,武术是健全人体、增强体质的一项传统运动项目, 世界需要武术,中国人民的身体需要武术,我们只有在广泛的群众体和高校体育院系将武术精髓发扬光大,通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使我国武术健身发挥其自身的实效性以及健身价值。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开展武术健身计划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以人为本的武术新功能,以满足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实现武术运动的实效性。除此之外,武术运动十分注重武术文化礼仪的教导,练习武术运动的每个过程都充满的仁义尚礼的气氛和精神。级位和段位低的要向段位高者行礼,后入门者要尊重先入门者等等。学生在摸索动作要领的同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会使得他们在武术礼仪文化的感染下,变得谦敬礼。 让除此之外,学员武术段位从初级段位升到高段位的晋升,也需要学生注重武德的修养,以此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以及对武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体育文化遗产,现代中国武术逐渐地走传统的民间传承模式走向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伴随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备以及体育教育的深入教育,高校体育教育在改革发展中备受社会和学校的瞩目,成为现代教育重要的改革发展目标,我国各高校体院抓住这一契机将体育教育文化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探索,继而为高校体育校园文化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高校武术作为高等院校体育院系所开展的适合在校大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的武术运动及武术相关活动,是现代大学生一直所追捧的运动活动武,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武术文化,积极探索高校武术教育的价值和历史文化,证明了高校体育教育体制的又一飞跃的进步。该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开展武术活动的意义以及对大学生精神的影响以及当代武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网络文化与当代教育 篇10

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民族文化

在几千年历史的变迁中, 因为民族的差异所以会存在思想意识以及生活方法等等的差异。而正是因为存在的意识形态以及生活观念等等的要素综合到一起就构成了我们国家历史久远的传统文化。历史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的形成。无论是世界上哪一个民族, 其形成的传统文化都包含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亦是如此。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并非各占一半, 不分轻重, 而是精华是主流, 糟粕是分支, 精华是根本, 糟粕是枝叶。

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思想虽然是经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宗派的创造融合而成, 但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传统文化同时兼具培育人的特点。站在最基础的层面上来分析, 我们接受的教育其实是不断产生并且带来作用的。这点在远古时代就被人们所意识到。比如在《论语》载:孔子尝独立, 其子孔鲤趋而过庭。孔子问鲤有没有学习诗经, 其答没有, 此时孔子告诉他, 如果你不学习就不能和别人有效地交流。所以, 鲤就去学习。然而又过了一天, 孔子问道其有没有学习礼, 鲤说并未学, 孔子告诉他, 假如不懂这方面的知识, 就不能够在社会上生存。所以, 他又开始学习这项技艺。众所周知, 诗和礼是意义十分关键的文化内容, 孔子明白这两者对人的品行的形成的意义, 所以才会告知其徒学习。所以, 诗虽是古代的诗歌, 儒家却谓之诗教;礼虽是道德规范的汇编, 儒家却称为礼教;易虽是古代占卜的书, 儒家却叫做易教。所以利用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教人育人, 这可以说是孔门道德教育, 也是今天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征。上述的孔子的这种教育方式也被此后的儒家继承, 于是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运用传统文化教人育人的做法。如今在一些国家运用传统文化育人的的做法还很广泛。比如说在新加坡, 政府不仅频频开展“礼貌运动”、“敬老周运动”, 还邀集海外专家编写《儒家伦理》, 用作中学伦理道德的教材。除了上述的案例之外, 像是日韩等的一些国家也对其十分的推崇。从此点内容上, 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能够带动当今的社会进步, 在现代社会人们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2 对大学生的道德提升的重要意义

首先, 形成家国一体的意识, 可以促进该群体形成一种非常深刻的民族情感, 进而挖掘出该群体的爱国思想。《大学》中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通过这些语言我们可以看出, 当今的爱国理念无不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强烈的作用力, 从而挖掘出国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正是在这种“家国一体”的传统思想影响下, 才有了后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脍炙人口的豪言壮志。同时也是因为这种意识的存在, 所以我们的同胞们为了祖国的事业而坚持不懈的奋斗,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使得我国能够取得优秀的成就, 同时它还能够影响到该群体, 确保他们可以形成正确合理的思想观念。

其次, 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和谐”思想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形成团结一致, 崇尚和平的意识以及十分谦虚谨慎的人格魅力。我们国家优秀的和谐意识有三项组成内容, 比如崇尚人和人之间, 人和生态之间, 以及人本身的三种层次的和谐。这种思想重点是注重天人协调, 也就是说它不仅重视天地人三者的协调, 同时还看中人的主观意识, 当分析人以及生态的关联时, 看中的是两者的协调共处, 而非单一的去治理生态。在面对人和人的内在关联的时候, 该种思想的具体体现是, 我们常说的一句内容, 换成当今的话语就是, 如果自己不喜欢, 就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正是因为存在此种思想, 所以其非常的注重和谐, 将它当成是人们交往的原则和理念。然而在面对自我的时候, 它看中的是淡化身外物, 交人们用非常平和的心态来了解社会, 进而获取自身的协调。在这方面, 儒家讲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其中我国的佛教看中的是教会人们用一种平常心来面对事物, 看待并且了解生命原本的价值, 进而取得精神层面上的发展。然而只有有效的吸收上述文化, 才可以帮助我国的广大的学生群体能够形成正确合理的意识形态。

最后, 该种文化蕴含的注重自强的意识, 对于帮助该群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非常显著地意义。《易经》中说过“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从这句话语中, 我们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针对此类思想, 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颇曾经这样说过,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 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矢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违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过上文的叙述, 我们发现, 正是因为具有此种坚韧并且勇敢的思想, 我们过啊记得文化才能够得到有序的延伸, 我们整个国家才可以在当今世界上不断的走向强大。目前的广大的大学生群体, 大多都是出生于二十多年以前。由于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作用, 其中的多数人都是独生, 因而会受到来自父母以及社会等的优待, 进而使的该群体的心理不具备有效地承载力, 而且当他们面对困难的时候, 就会表现出一种非常消极的心态。不具备振兴国家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困难挫折面前也少了那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顽强意志;通常该群体对待社会以及除自身以外的群体表现出一种非常冷淡的心理。所以, 通过此种文化来对其开展教育互动偶给你, 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强烈的责任意识, 而且还可以培养该群体形成对待他人热情友好的态度, 同时还可以确保他们能够以一种积极向上, 朝气蓬勃的心态面对生活。

综上所述,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育人功能, 当代大学生也应该加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借鉴和学习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得以传承, 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摘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思想精华,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也有诸多的借鉴意义。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也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思想, 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陈戍国点校.论语·季氏[M].长沙:岳麓书社, 1998.[1]陈戍国点校.论语·季氏[M].长沙:岳麓书社, 1998.

[2]陈戍国点校.论语·述而[M].长沙:岳麓书社, 1998.[2]陈戍国点校.论语·述而[M].长沙:岳麓书社, 1998.

网络文化与当代教育 篇11

【摘要】网络文化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生活,一方面网络文化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其知识,张扬了其个性;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也在时时显现,主要表现在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针对此现状,应从政策、教育、管理和环境四方面着手进行来应对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积极影响;负面影响;对策

自计算机网络普及后,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媒体之一,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所显示出来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且相当全面的技术特征,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阔视野带来了便利,成为大学生放眼看世界的一扇窗口。同时也因其具有的一些特殊性质,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一、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有助于知识的扩容与更新。网络可以提供海量的信息,这是学校教育和实践教育所不能比拟和给予的。课堂的教学能够提供理论的知识,实践的技能,但授课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能够传授给学生的也是某一方面的知识体系,并且更侧重于体系中的某些部分。而体系内的其余部分和体系外的知识,学生是无法从课堂和学校获得的,这个时候,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补给。网络文化自成体系,有着碎片化、强传播性、丰富的延展性等特点,这些恰好契合了大学生年龄的特点和需要,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之余,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有助于自身知识的丰富,从这方面来讲,网络文化发挥了良好的调试功能。

其次,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社会的机会,对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大学是人从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大学生接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大学期间,老师和家长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已经变得不那么明显,而学生本人从原来被动的位置变成了主动的位置。也就是说,大学四年的时间,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在观察、了解和体验社会,并从中获得对其性格产生影响的因素,自发的形成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化的作用就凸显出来。网络文化让大学生有了更广泛的接触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的机会,在接触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并明辨是非。网络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次,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育和个性的张扬。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表达和自在发挥的平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不仅锻炼了大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还增强了他们自信心和主体意识。网络文化还对大学生个性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个性的空间,并提供了比现实中更多的接受褒贬的机会,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养成。

二、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必须直面的是网络文化在有其积极方面的同时也有着不少消极的和负面的东西,首当其冲的便是一些不良思想的渗透和伪文化的侵蚀。网络的低准入性给一些不良信息开了方便之门,不健康的内容肆意传播,这使得网络文化也经受着一次次的侵袭。这其中包括西方不良思想的渗透、别有用心者进行的唆摆和散播的谣言等。这些都有可能让思想单纯、社会阅历不多的大学生群体失去正确的判断,从而走向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的对立面。

其次,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不少大学生受到不良的网络文化的侵袭,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以炫富为例,网络文化中的精英崇拜悄悄地被炫富崇拜所挤占,不少人在网上炫父母,炫家境,炫车,炫包,选手机等,这助长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加上部分网络游戏对暴力的过分渲染和崇尚,于是开始出现大学生的犯罪行为,譬如偷盗、抢劫、甚至卖淫等。凡此种种,皆与不良的网络文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于网络文化影响所导致的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犯罪方式。

除此之外,网络文化还在侵蚀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表面上看,越来越便捷的网络社交软件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好像触手可及,他们可以经常互相的再网络上问候,聊天,甚至一同游戏。但是不可小觑的是,这种看似拉近的关系其实恰恰是在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多的朋友聚会是在低头玩手机中开始和结束,越来越多拍照的意义是放在网上晒图,越来越多的相处变得沉默和无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生活中和网络上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网络文化已经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

三、应对网络文化挑战的对策思考

网络文化已经渗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正确的处理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已经成为必须严肃对待的一个课题。笔者就大学生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网络上的不良行为给予强制管制和处罚,从根源上肃清网络文化的污染。与此同时,提高网络的准入门槛,相关部门加强把关职能,争取创建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体系,拓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空间,以先进的网络文化带动和影响大学生,避免不良网络文化的入侵。

其次,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待复杂的网络文化可以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方面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相互配合。作为学生管理方的学校,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更新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学校要教育学生正确的使用和对待网络文化,不能因噎废食,对学生的教育要变堵为疏,最终达到合理利用网络文化的目的。家长一方应注重关心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时和学校进行联系和沟通,并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德语的教育。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效的分辨网络文化的优劣,自觉的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侵染,并避免因其随意性造成的行为失范。

最后,净化网络环境和加强网络管理双管齐下,讓大学生远离不良的网络文化。强化网络管理,校园网的微观管理与社会的宏观管理同步进行,保证给学生创造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这将有助于学生远离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并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加快其“信息人”培养的步伐。

网络以前所未有的自然亲和力吸引着大学生,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生活方式。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文化形成的重要力量,于此同时,网络文化也在反哺着大学生。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特别是校园网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尽量消除不利影响,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作者简介:

荆婵,女,衡水学院中文系讲师

李婧,女,衡水学院中文系助教,浙江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

王晓倩,女,衡水学院中文系助教

网络文化与当代教育 篇12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优秀文化正在断层,我们正在丧失自己的民族个性,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胡锦涛同志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就是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道德传统的一种精辟的概括。可以说,强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充分挖掘利用优秀的道德资源为大学生人格的建构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文化传统是对人类在今天以前所创造的精神现象的一个总称,它的内容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包括从一定价值导向出发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各种思想观念的综合。文化传统虽然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但它又有着自己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探讨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问题,以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总是从既定的历史传统、民族心理、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出发,并在这些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在研究传统文化与当代德育教育的关系时,要着重研究它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中所起到的借鉴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了极其丰富的道德资源,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智慧,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朴素的辩证思维。它在培养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规范人的思想行为方面,发挥过良好的教化作用,是铸造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础。就其最主要内容而言,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

1、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在中华文化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强调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显示着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伪古文尚书·大禹谟》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这标志着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就有了以天下兴亡、人民安康为己任的胸怀全中国的观念。西汉贾谊在其《治安策》中提出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再有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身报国有万死”,“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种种豪言壮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都留下了铿锵有力的回音,体现出挺拔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各位仁人志士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和眷恋,为国家的利益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为民族命运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他们所传达出的这种立志以身报国,始终心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绵延不绝,并且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强大内聚作用。这种精神曾经培养出为国家、民族而牺牲个人利益,以集体、他人为重的崇高情感。

故而,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根本上来说“表现为个人与国家或民族间的一种价值关系,表现为一定民族在对待个人利益同国家或民族整体利益之间关系上所持有的根本观念和态度”。也就是说,这是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及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观念。这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把自己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体行为自觉的纳入到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轨道上来,把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群体的道德完善相统一,这是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对个体人格的必然要求。

2、崇尚伦理,自强不息。

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始终。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大多数思想家所一贯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一个人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只有“与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创始人孔丘最早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爱精神所强调的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厚的德性,是一种包容万物的仁爱宽和,是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先人后己的优良品格。从仁爱意识出发,传统文化提出以“诚”、“信”作为做人做事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将至诚至善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礼记》云:“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今天,诚实、善良作为一种美好的德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交往的前提,它有助于融洽协调人际关系。这为青年学生指出了一条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的培育将会使他们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精神。

所谓自强不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中国古人所崇尚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的故事就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前赴后继,英勇不屈,以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领土,维护国家的尊严,是同这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遭遇到来自学习、生活、生存、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是否能正确面对这些挫折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此外,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经济市场的形成,竞争的程度日趋激烈。其中的优胜劣汰不只属于个体,也属于民族和国家。而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磨练意志,增强心理承受的能力以及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今天的历史情境下,培育大学生的仁爱精神和进取意识的有机统一,将会在培养他们友好的协调合作能力的同时又能激发他们的竞争自主能力,形成良好的竞争道德观,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

3、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中国人历来喜欢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究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以前的帝舜时代,这一传统历久不衰,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诗经》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的睿智,审视着人与人之间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中华民族漫长的诗歌发展史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人文资源,那种蕴藏在诗词中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真求实的理性态度以及种种宽容仁厚、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美德善行从古至今都成为人们反复吟诵的对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的是一种淡泊名利的高远、恬淡的心境,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诉尽了人世的沧桑变迁。古典诗词同时又具有音乐美和意境美的特点,人类悠久的文化史上留下了太多富于人情美、人性美的篇章,无论是大漠飞扬的黄沙还是天宇中的明月抑或黄昏中的夕阳都成为美的载体。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几个文学艺术的发展高潮,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并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人文教育最大的一个功能是“成人”,不求人人成材,但求人人“成人”,即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高度的智慧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有充实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要具有高尚的灵魂,具有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念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悠久绚烂的传统文化中,学生们将会受到熏陶、感染、鼓舞、感动、启发,从而成为一个具有美好情感和高雅审美情趣的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国之栋梁的立足点,让我们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去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国民素质,建构现代社会的道德信仰体系。

二、多渠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审美、文化和道德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1世纪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必然发生激烈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可能遭到淘汰。竞争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上的竞争、科技上的竞争、管理上的竞争、人才上的竞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仁爱精神、进取意识、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

当今的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欲,并且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中国社会目前处于一个转型期,大学生也在转型中塑造着自己的思维,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同步进行,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无疑,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多渠道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这片圣洁的土地上发扬光大,从而切实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效。这已成为时代的疾声呼唤。

首先,在学校的课程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利用这一片阵地,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价值观建设。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指出,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显然我们已经看到,培养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理想的塑造上都应该使我们的大学生具有民族责任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必然要善于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使其突破历史局限性,具备时代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其现实指导价值。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问题来说,需要结合世情国情,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丰富和补充新的内容和鲜活的东西。并要着眼于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这就需要德育思想的灌输面向生活现实,关注人的生存和体验方式。借助生命叙事等切身体验途径,激活、生成或满足说者与听者的道德需要,并改变他们的生命感觉,使被动的、自发的生命成为主动的、自觉的生命,在人的和谐和心灵的和谐中完成德育教育。

再次,要充分利用大学生都普遍喜欢的人文学科来大力宣传人文精神。优秀的人文知识是人类真、善、美的集大成者。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丰厚的人文文化积累,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财富。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文精神不断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如果多通过一些壮怀激烈的优秀篇章,一些耳熟能详的典型事例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把握传统文化的精华,客观地剖析其糟粕,在学习和比较中找到自己民族的根、文化的根,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中许多具有跨时代生命力和价值的人生哲学、道德理想并自觉将其用于指导实践,无疑会对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怀,高远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号召广大学生多阅读一些人文经典书籍,通过专家、学者推荐的形式,开展人文教育讲座,引导他们学习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重新对接和感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深沉智慧的积淀和结晶,对于培育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增强自身的文化自觉、民族信心,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将会产生深远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蕴涵着极其辉煌的人文素养,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让学生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汲取丰富的人文营养是当务之急。

上一篇:语文课堂提问的设置下一篇:概率分析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