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建设

2024-11-04

网络文化建设(精选12篇)

网络文化建设 篇1

在一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注重物质享受的时代, 电脑与网络也越来越以其自由和便捷渗透入人们的生活,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而由此所形成的网络文化,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 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 则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一、网络文化的分析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 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它具有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一) 网络文化传播具有高速性和共享性

互联网以其独有的媒介渠道与传播方式在传媒界中异军突起, 依靠它本身的物理模式架构, 其传播速度之快、传递信息之新, 是广播、电视、报纸等其他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在这种传播方式里, 时空不是限制, 国界也不是阻碍, 任何一条信息的发布都可以在瞬间到达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也正因为此, 人人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所需所求, 不分男女老幼, 不分种族肤色, 也不分信仰理念。也就是说, 国际互联网络是向世界开放的, 精英文化、前卫文化、现实文化、大众文化、宗教文化、消极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邪教文化等等多元文化共存共融。

(二) 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如今的互联网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一个全球开放的平台和系统, 不独属于任何一个人, 一个组织,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它属于整个世界, 所有人都能参与到其中, 网络会用一个开放的姿态来迎接每一个屏幕前的人。而且这种文化不仅具有开放性, 还具有平等性。不管人们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 拥有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 都能以平等的身份, 随时随地地参与其中, 共同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信息服务, 并从中体会网络文化的信息内涵。

(三) 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

在网络社会中, 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完成的, 对象与对象彼此间的联系完全被数字化了, 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人与物的交互。它虽然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与法则, 是现实世界的真实映射, 但归其根本却不过是一种数字的交换。

二、认清网络文化现存问题

1) 如同核能可以发电, 也可以杀人, 网络同样也是一个“双刃剑”, 它既能把人们带入信息的世界畅游冲浪, 也能成为摧毁社会文明和腐蚀青少年心灵的毒药。放眼历史, 从没有一项科技的出现会同时对社会与心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比如现今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沉浸于低俗网站, 痴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颓废度日, 难以自拔, 荒废学业, 沾染恶习, 学校束手无策, 家长伤心欲绝, 令亲情破裂, 社会问题频生, 种种案例屡见不鲜。对于网络的不恰当利用, 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2) 虽然网络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 让世界的两端都能彼此相连。但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远, 即便是楼上楼下, 可能也难得一见。而且基于网络文化的虚拟性, 许多信息都难以保证真实可靠, 人们也更容易受到欺骗。这些都会引发人与人的“信任危机”,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3) 同时, 网络文化还对本土文化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自己的意识形态与价值理念等全面灌输渗透,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重大挑战和冲击。据统计, 现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 法语内容约占5%, 其他语种的内容占5%。全球互联网业务中有90%在美国发起、终结或通过, 互联网的全部网页中有81%是英语的, 其他语种加起来不到20%, 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 有94个在美国境内。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走出了闭关锁国的桎梏, 走向全球, 走向世界, 我们需要汲取其他文明中的精华来“师夷长技以自强”, 可也必须学会捍卫自己一脉相传的优秀品格与传统, 不被外来文化同化而失却自己的内涵。

三、以创新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 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 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 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 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胡锦涛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二是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 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 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 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三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 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提高网上引导水平, 讲求引导艺术, 积极运用新技术,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四是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净化网络环境, 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五是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 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发展网络文化, 是我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重要步骤, 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重要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我们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 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鸿沟”仍有加大的趋势。不仅如此, 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信息鸿沟”也有加大的趋势。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加快发展网络安全防范技术, 完善网络的规章建设, 善于引导网络消费行为, 网络文化才会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齐殿斌.网络文化: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化现象[J].新长征, 2004.

[2]李钢.网络文化透视[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1.

网络文化建设 篇2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型校园文化,网络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之一,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接、传播、收集的重要渠道。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部分。

一、校园网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1、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自我校1999年建成校园网以来,校园网网络规模逐年扩大。2002年3月我院开始规划建设大学城新校区,新校区的校园网规模大、结构复杂、档次高。核心交换设备采用Cisco6509交换机,主干仍然采用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主干光纤到新校区十幢大楼、信息点分布到每个办公室、实验室和每个教室。新校区每个学生宿舍都布有信息点,信息点总数2万多个。满足了教学管理上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需求。

2、提供功能丰富的网络服务

通过校园网提供各类网络服务,Internet服务、邮件服务、文件共享和打印服务、FTP服务、视频点播服务。

2、建立功能强大的校园一卡通系统

学院将校园一卡通系统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校园信息化数据采集的基础工程之一,高起点、高目标、高要求,建立了功能完善的校园一卡通系统。

目前校园一卡通已取代就餐卡、图书借书证、学生准考证、学生身份牌等各种证件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并实现了银行圈存、食堂收费、超市收费、宿舍水电消费、机房上机消费、宿舍上网消费、学生公寓门禁等功能。

二、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建设

1、建立了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第二课堂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管理系统、网站发布平台、通知发布系统。

2、建立了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信息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

3、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学生宿舍上网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了学生数据共享、学生宿舍上网消费、图书借还等功能,进一步拓展校园一卡通的应用。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培训

(1)建立学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

(2)组建校园网网站管理员队伍,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和讲座,不断提升网站质量和网站管理能力。

(3)加强与教学相关的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管理软件的能力使其能达到进行教学、辅助教学和管理教学的目的。

(4)不定期的举行全校范围内的关于网络技术的相关讲座,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网络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努力实践我院“知行并进”的校训。

四、校园网络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了《学院校园网管理及安全条例(暂行)》、《学院校园网用户管理规定(暂行)》、《学院学生宿舍上网暂行管理条例(暂行)》、《学院校园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条例(暂行)》、《学院信息发布审查、登记、保存、清除和备份制度(暂行)》等制度。

2、校园网络管理模式

学院建立了安全高效地的网络管理模式。全院上网采用自行开发的认证系统,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并建立了强大的上网日志管理系统。

3、建立信息安全监管机制(1)学院建立了信息发布审核机制,保障学院信息的安全。

(2)学院设立了专门安全部门监管内网和外网的信息,以主要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为主,对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总体监督,网络中心机房全天候的有专人监控校园网。各系和部门的网站内容由所属部门负责人负责监控。

五、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建设

(一)建设和谐开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1、建立了思政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网等专题和主题网站,高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2、建立心理在线、教务在线、学工在线等专题学生网站,解决学生生活和思想的问题,把诚信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重点,确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建立和谐互动的育人机制

1、建立以学院网站为主体,部门网站相结合的网站模式。充分发挥网站的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

2、建设Web发布平台,将部门网站信息与学院网站信息进行整合,实现信息共享。

3、建立学生与学校的互动机制。

设置院长信箱、留言板等,提供学生与学校领导和各部门互动交流的途径。

4、建立毕业生与学校的互动机制。

建立校友会网站和校友录系统,保持学院与毕业生的联系和沟通。

5、建立了校信通系统,通过手机短信加强了学生与学校、家长与学院的联系。

(三)营造和谐活跃的学术氛围

1、引进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书生之家、金图国际外文数字图书、高校英语学习资源总库、EBSCO、Springer、大学城文献资源共享等各类资源,为全院师生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和发展空间。

2、大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了数十门网络课程,形成了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模式。

3、实现课件资源网络化,建立视频点播系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4、建立科研网,积极倡导学术思想,调节教师行为,形成学术激励系统,激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升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为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土壤。

网络文化建设 篇3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的时代要求,建设网上思想文化阵地,推出网络文化精品,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这是我们文化界、网络界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文化部部长蔡武《在艺术学学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艺术与科技的高度融合,艺术形态甚至艺术业态出现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动漫艺术、网络艺术以及数字艺术等社会影响日益显著,由此带来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对艺术规律的把握和对艺术学科的设计等,必须与时俱进。”我们现在开展的工作就是落实中央《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

网络游戏作为科技文化结合的新兴产物,不仅逐步成长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要以其自身的文化内容含量在文化艺术中占有应有的地位。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产物以前最突出的就是电影和电视剧,影视的发展从一种娱乐品种逐步成为新兴的艺术门类,由此也成为文艺评论的重点对象,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国家以及很多国家都有电影学院,有许多的电影评论杂志,重要的报刊要刊发影评,电影以及电视剧成为文艺评论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对象。相比较而言,作为在中国发展十余年的网络游戏,它的市场规模已经达349亿元,大大超过了电影市场(101亿元),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有水平的网络游戏评论,我认为这样一种状况是与网络游戏发展的规模、速度、影响力不相适应的。因此加强网络游戏的评论是这个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现实来看,网络游戏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强烈要求科学的网络游戏评论。网络游戏发展的历程也是倍受社会争议的历程,其中它的负面影响成为舆论的主流,人民群众是不满意的,这个舆论环境对网络游戏的发展也是不利的。除了加强法制与监管,根本解决之道在于企业应当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这就需要加强网络游戏文化建设,开展游戏评论。我们看到,网络游戏的市场分析研究很发达,网络游戏玩家攻略的研究和技巧的交流也很发达,但是我认为这些都还不是科学的网络游戏评论,而网络游戏作为文化产品首先需要的是对其文化属性进行评论研究。现在中国也有了少数几所游戏学院,有的大学开设了游戏系,从他们培养人才来看是以实用人才培养为主,在游戏评论中开展的工作还不够多,也就是说网络游戏作为文艺新门类的学术地位还没有确立,而我们知道作为一种艺术,它的长远发展必须要在学术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没有学术的支撑,这个行业难以长远地发展。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讲话强调三加快一加强,这一加强就是加强文艺评论,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所以从文化发展大局以及网络游戏自身状况来看,我们都有必要来建立网络游戏评论。

按照文化部领导的要求,文化市场司经过认真研究,指导和支持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举办了“首届网络游戏评论征文选拔活动”。活动评选50篇入围文章和10名优秀,昨天在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上发布颁奖。此次征文收到100篇有效稿件,作者来自19个省市区,职业多样,老中青年都有,主要是大学生、游戏企业专业人士和学者、教师,还有公务员甚至村民。文章内容涉及到游戏产品研发运营消费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有游戏产品内容评论,社会影响力分析,商业运营和游戏产业分析分析,还有游戏设计、中外游戏文化对比、游戏艺术性、游戏人才培养及市场管理等。这些文章肯定了网络游戏作为新兴艺术形式的地位,分析了当前游戏文化的价值,也剖析了游戏文化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了加强游戏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游戏文化评论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例如,陈庆明《论经典文本网络游戏的文化呈现》分析了网络游戏的独特叙事方式,“网络游戏里讲述的故事一开始就要求游戏者积极地参与,共同完成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尾。这种参与不仅要求心智的参与,也要求身体的参与。因为它与其他叙事的最大区别在于:这是一种交互叙事。游戏制作者与游戏者共同进行了叙事行为,而且这是一种地道的个人叙事,不同的游戏者讲述的故事版本是不同的”。崔晨旸《网络游戏美学研究初探》研究了玩家的审美体验,“玩家如同演员,扮演着游戏中的角色,随着互动的深入,剧情一步步展开,每次的互动由于决策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对玩家而言,体验也不同。玩家们通过在网络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体验着现实社会的各种体验,甚至体验着现实社会通过努力无法获得的某种体验和快乐。” 乔永宏《网絡游戏的救赎》批评了一些游戏缺乏思想内涵,认为网游要成为艺术作品就要增加游戏的带入感,认为”游戏带入感强了玩家就会了解到游戏要表现的思想,这样才能引导玩家,感动玩家,成为真正的全新的艺术形式。这样游戏好玩了,不容易雷同了,也有了意义。”徐同亚《网络游戏文化浅谈》对网络文化在游戏中的实现形式进行了研究,认为“网络文化不仅仅包括创造者在创作游戏时贯穿和倡导的文化——故事背景、行为、游戏方式等,也包括众多玩家通过角色的扮演,在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各种交流。因此,青少年玩家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面貌成了网络文化的最终表现形式。”征文活动表明,游戏评论已经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度和一定的学术水平。

游戏评论与游戏管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个强调引导,一个立足强制。为了保障游戏产品内容的合法性, 2004年文化部成立了网络游戏内容审查委员会,由来自于教育、法律、文艺、研究机构等多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负责对网络游戏内容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权威性的意见。经过七年多的探索完善,文化部已经构建起技术与人工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模式,保障了网络游戏市场的健康发展。

内容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2009年文化部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网络游戏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在这个通知中对内容管理的重要性做了明确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提高网络游戏产品的文化内涵,网络游戏产品和服务承担着娱乐、审美、教育、交流等重要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游戏研发运营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主优秀文化,为实现人得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服务”。这讲得很清楚,就是把文化价值观作为考量游戏产品的核心标准。游戏是娱乐,但是绝不仅仅限于娱乐,在玩游戏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审美的教育的功能也必然发挥它的作用。所以在娱乐中如何来把握正确的导向,是游戏设计者、研发者要高度注意的问题,也是管理者在审核和审查过程中首要关注的问题。当然游戏的价值观是体现在游戏的方方面面的,这体现在游戏的策划,整个架构,世界观,背景,人物,任务等等各个细节之间,所以在审查的时候不仅仅是看游戏是不是存在某些具体的知识上的问题,情节上的问题,背景上的问题,比如打打杀杀暴力方面的问题,更要整个通盘地考虑游戏到底要把消费者和把玩家引向何方?到底要给人们带来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什么样的影响。

科学认识和评价游戏产品的文化价值,加强学术引导和舆论监督,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在文化部的指导协调下,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牵头,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联合有关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和行业组织组建了“游戏评论联盟”,刚才发布了成立宣言,其宗旨是推动网络游戏评论学科建设,开展评论活动,引导和规范网络游戏经营行为,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加强网络游戏评论是一件开创性工作,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坚持专家评论与群众评价、市场检验的有机统一。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剖析作品的故事题材,任务设计,角色塑造、叙事手段、视听感受等,不断提升评论的专业水平。

二是办好游戏评论文化沙龙和征文活动。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增强评论的针对性、实效性,根据游戏市场和社会反映的主要问题,确定沙龙的主题,回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形成紧密联系现实又影响现实的评论风格,特别是对暴力、赌博、色情以及低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旗帜鲜明地开展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营造客观公正的文化氛围。

三是加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以评论联盟为依托,加强大学、研究机构、媒体以及行业的结合,广泛吸纳各界人士参与,重点培养青年人才,积极推动各地评论组织建设。

四是加强评论阵地建设。密切与各大媒体和学术刊物的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评论栏目,出版相关理论成果。

网络文化建设 篇4

如同造纸术、印刷术的诞生, 革命性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往往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当前, 计算机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向互联网的延伸, 孕育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成为信息社会鲜明的时代特征

网络文化的兴起是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深化发展并与文化领域相融合的结果。新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水平和应用程度显著提高, 到2010年底, 全球移动电话用户突破50亿, 其中3G用户8.2亿;互联网网民突破20亿, 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9.4亿, 固定宽带用户数超过5亿。

目前, 信息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创作生产平台、文化产品传播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 网络文化也成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逐步取得主流地位。一是网络已成为媒体发布的主要平台。全球主流的新闻机构、报纸、电视台等均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O ECD 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 在2008年, 已有9个O ECD国家中超过半数的人口选择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报纸或杂志。二是网络娱乐已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根据美国市场分析机构A BI R esearch的报告, 2010年全球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超过145亿美元;O ECD报告显示, 早在2006年, 美国已有69%的人在网络上观看过影视作品, 到2010年, 美国网络影视下载市场估计规模达19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国内电影总票房的约20%。三是网络文化受到的关注度在显著提升。以主要文化载体上广告投放的金额做比较, 根据法国实力传播 (Zenith O ptim edia) 的研究, 2007年全球互联网广告投入已超过广播和户外展板, 2010年进一步超过平面杂志, 占比估计达到14%。

个体创造活力推动网络文化成为最具创新性的文化领域

信息终端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价格持续下降, 信息网络接入成本和使用费用越来越便宜, 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入网络、使用网络;音视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一点接入、全网覆盖的特点, 博客、微博客等W eb2.0应用的普及, 使个人创作和发布文化作品成为可能, 大大降低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门槛, 个体在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以微博客为例, 微博客已成为个人发布信息、展现创意的主要渠道, Twitter注册用户数已达1.75亿, 全球关注度最高的微博“粉丝”数接近1000万, 在日本地震、美国袭杀本·拉登等重大突发事件中, 微博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和互动平台。

个体创造所展现的活力, 更推动网络文化成为最具创新性的文化领域。以视频网站Y ou Tube为例, 60天之内上传的视频数量比美国三大广播公司60年中所创建的视频数量总和还要多;其中不乏许多个人制作的经典作品, 例如一段家庭录像 (Charlie Bit M y Finger) 曾创造1.7亿次观看的记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网络文化个体化创作的特点愈发突出, 如苹果公司创造的A pp Store商业模式, 吸引了众多的应用程序开发者, 仅两年时间里, 应用程序超过30万个, 下载量超过100亿次。而i Phone、i Pad等移动智能终端的逐渐普及, 因其随时、随处接入互联网的特点以及强大的处理能力, 更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文化的个体创造与共同分享, 目前每天通过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上网设备观看Y ou Tube视频的数量已经超过2亿个。主流媒体和政府部门对此也给予高度关注, 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已与纸质刊物同期发行i Pad版的电子刊物;美国政府面向i Phone、黑莓和A ndroid设备提供了免费的应用程序, 可帮助国民下载助学贷款, 旅游, 选举等18个免费便民应用。

多方多向互动传播的网络文化已形成全球影响力

W eb2.0应用具有显著的交互性和群体性特征, 网络文化也因此呈现多方多向互动的传播特点, 局部问题能够通过网络迅速扩散并与现实矛盾相结合, 形成舆论热点, 再通过论坛、社区化网络等联系、互动、快速聚集, 转化为公共事件甚至引发社会危机, 这是网络文化独有的特点, 发生在中国的“我爸是李刚”、“药八刀”等事件, 都是典型的案例。

此外, 社交网络服务 (SN S) 的快速兴起, 将现实的社会关系映射到信息网络上, 实现了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世界的结合, 网络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 注册用户数已达到6亿, 这些用户在Facebook上交友、游戏、分享照片, 使用虚拟货币购买虚拟产品甚至真实商品。据调查统计, 平均每个Facebook用户有130个朋友, 最流行的农场游戏 (Farm V ille) 活跃用户达1600万, 每天上传850万张照片, 近期更推出可使用虚拟货币 (Facebook Credits) 的D eals团购服务。

同时, 互联网的无界性, 使文化的传播可以超越现实社会的管理边界, 瞬息传遍世界, 网络文化也因此而形成极强的跨国传播能力和全球影响力。

网络文化成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国家竞争的关键领域

网络传播无国界, 具有天然落地优势, 是对外展示国家形象、推广价值观念的最便捷渠道。现在, 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 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 扩大在网络空间的影响, 抢占国家竞争的制高点。

一方面, 一些文化大国将网络视作文化输出的新平台和重要途径, 依托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视频等新兴网络文化形式, 持续输出其价值取向、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等, 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它国家。以韩国的网络游戏产业为例, 2007年韩国网游在全球的累计会员数即高达10亿人次, 相当于韩国总人口的20倍;2003年韩国游戏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曾高达90%。韩国更于2008年发布了《游戏产业振兴中长期计划 (2008-2012) 》, 提出“主导第二游戏革命”的推进方向。

另一方面, 部分国家将网络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对抗的新战场, 通过网络对其它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政权组成等施加影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题为《互联网的是与非:网络世界的选择与挑战》的讲演中, 宣称要采取“外交与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对抗 (有些国家的) 互联网上的压制行为”。其目的十分明确, 就是要借使互联网成为美国施加影响的工具和渠道, “不仅捍卫普世原则, 也捍卫我们 (美国) 人民和伙伴的利益”。从2010年底到现在, 在阿拉伯国家中发生的多起政治性事件中, 网络起到了显著的传播、放大、甚至是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剧了政局不稳和社会动荡。

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繁荣我国网络文化的思考

网络文化是信息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兴领域和时代特征, 是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国家软实力、应对全球竞争的关键环节。应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 把握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变革的历史机遇, 切实把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合理利用网络推动廉政文化建设 篇5

要充分利用网络载体,营造良好的网上反腐倡廉舆论氛围。现在烟草行业的内部网络已经非常发达,先进文化不去占领,不良文化就会去占领。因此,烟

草企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党风廉政栏目建设,借助网上办公系统、烟草外部网络、政工论坛等开设廉政宣传网页和版块,充实网上评论员队伍,加强反腐倡廉网上评论工作。要有效整合网上廉政文化资源,形成全系统、全方位抓廉政文化建设的局面,扩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影响。此外,要加强烟草行业网络廉政文化精品建设,多用廉政文化的精品、新品去占领网上阵地,可采用廉政网络征文、定期在论坛上探讨廉政热点问题、开办网络廉政影院等方式。要在网络上大力弘扬优秀的廉政文化,坚决抵制腐败文化、消极文化、低俗文化,通过网络宣传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要正确利用网络,坚持传播科学的廉政文化内容。在网络上,每个人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这可以增强廉政文化宣传的辐射力,使廉政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是,在利用网络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时,如果传播不科学的廉政文化内容,就会误导受众,给行业廉政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开展网络廉政文化建设时,要对宣传内容加以甄别,坚持宣传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通过大量正面、生动、群众乐于接受的党风廉政宣传内容,寓教育于宣传之中,实现宣传和教育的有机统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网站管理员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分析,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质量。网上评论员应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对一些违背社会主义信念、宣扬腐败文化的行为坚决加以批判。

维护网络安全 建设网络强国 篇6

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给社会进步注入巨大活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学习交流、购物娱乐、创业兴业,上网用网、在线互动已成为许多人

的生活状态。在充分享受互联网种种便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网络侵权时有发生,网上黄赌毒、暴力恐怖以及网络谣言等有害信息屡禁不止,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利益。维护网络安全、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

刘云山强调,维护网络安全就是维护每个网民、每个公民自身的安全,设立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就是顺应社会期盼,推动形成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的良好环境。要大力宣传互联网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宣传上网用网行为规范,引导人们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要大力普及网络安全常识,帮助人们掌握维护网络安全的技能和方法,提升抵御和防范网上有害信息的能力。要大力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网民的道德自律,让网络更多地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使网络空间真正清朗起来。

为配合本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广大百姓中得到更有效的普及,体验展还特别设立了虚拟人物形象“小安”,围绕小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网络安全威胁,介绍百余个不同类型典型案例。同时,通过软件系统、硬件设备、现场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参观者实景体验木马病毒攻击、手机入侵破解、银行卡盗刷、个人信息窃取等常见网络安全风险,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增强防范意识,并学习防护技能。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专业机构,三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联、北京农商行、华夏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奇虎360、启明星辰、卫士通、绿盟、深信服、知道创宇等知名网络企业、网络安全企业将参加宣传周网络安全公众体验展,展示各自在网络安全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国内知名网络安全专家和部分网民代表也将出席宣传周有关活动,与公众进行对话交流。宣传周的其他重点活动还包括“网络安全知识进万家”知识普及活动、网络安全知识竞答、“网络安全专家30谈”专家访谈、网络安全知识大讲堂等。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定于每年11月最后一周举行,将在全国开展网络安全公众体验、公益短片展播、网络安全知识讲座、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制发网络安全手册等系列活动。

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思考 篇7

●学校网络文化与传统的实体学校文化的关系

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为主要空间, 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网络文化是在学校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它自然而然地体现和反映了实体学校文化的某些形式和成果,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1.学校网络文化以实体学校文化为基础

网络是对现实的虚拟, 学校网络文化在一定层面上是对实体学校文化的虚拟。也就是说, 以现实学校为基础是构建学校网络文化的基本形式。我国目前的学校网站的内容大多是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及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再现, 同时, 也包括了师生的一些建议和设想, 只是出于各个学校自身的情况不同, 对于这些内容的侧重有所不同而已。

2.学校网络文化是对实体学校文化的发展

学校网络文化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体学校文化主要通过社团活动及学术研讨、专题报告、讲座等形式进行传播, 其面对的对象一般是校内的部分师生, 同时上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影响了其传播的速度、深度和广度。由于网络的介入, 名师课堂、专题报告、讲座的内容可以生动地再现于网络媒体, 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有选择地观看, 大大促进了学校文化的传播, 提高了学校文化的影响力, 实现了文化的跨群体交流。

3.学校网络文化是对实体学校文化的延伸和补充

网络载体具有更强的社会辐射性。学校文化愈来愈呈现出开放的态势, 构建全新的、健康的学校文化网络能使学校文化以自己独特的风貌辐射社会, 影响社会环境。校园网是沟通学校与外界的窗口, 利用它既可以从校外获取各种信息, 也可以向外发布各种信息, 传递学校的特色文化。外界也许无法进入到实体学校中感受学校的文化气息, 但是可以通过对学校网站的浏览, 在数字化空间中感受学校的文化特色。这对于学校的宣传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

学校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单元, 其内涵是指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学校网络文化与传统实体学校文化一样, 包括基层的物质文化、表层的行为文化、内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

1.学校网络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外壳和承载体。在物质层面上, 与传统学校文化相比, 学校网络文化中增加了很多信息技术和通讯设备及资源, 网络已成为最重要的学校网络文化的物质依托。中小学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层面主要包括学校网、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 用于教与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等。

学校网络文化体系要得到有效的运用, 首先必须建立学校网站。而从实际来看, 目前中小学学校网站建设水平良莠不齐。许多中小学的校园网站不是为了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 为学校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利用学校网从各个方面去推动和促进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 而只是为了应对检查设置了一些诸如学校介绍、教师风采、公告通知、学校新闻、备课资料等板块, 内容简单, 更新较少, 造成学校网几乎是千校一面、形同虚设, 未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独特文化风貌。

因此, 学校网络物质文化在建设中应突出文化品位, 建设集技术、文化、知识、精神于一体的特有的文化精神品格。这样不但可以使学校的精神积淀得以凝练和展现, 增强学校师生的凝聚力, 而且可以面向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宣传和辐射学校的文化魅力。

其次, 学校内的许多教学与管理行为以及教学资源都将通过学校网络来实施, 传统课堂中的教师、学生、教材三元素都与网络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为人类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最丰富的学习环境, 为资源共享和探索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 在数字化学校网络物质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为师生提供丰富的资料, 如设立“数字图书馆”、“文化广角”、“同步课堂”、“答疑解惑”、“名师指导”、“留言板”等板块,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主动性学习;“课件库”、“教师论坛”、“校本研修”等板块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 同时为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供平台;此外, 家长也可以通过“家长园地”等栏目了解学校、学生情况, 学习家庭教育常识等。

2.学校网络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动态层面, 体现着学校文化的独特风貌。学校网络文化与传统学校在外显上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行为层面上。数字化学校网络行为文化的建设, 应充分发挥网络的平等性、主体性、互动性、灵活性、多样性、匿名性等优势, 为实体学校行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开展丰富的网络活动, 加强互动性。数字化学校网络平台的搭建只是基础, 如何将静态的板块变成活跃的舞台, 如何将蕴含的精神变为实际的行动, 这都需要以各种活动为依托, 将理想和预设变成现实。中小学可以就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诸多内容, 如学校Logo或校歌的设计、学校热门话题以及学校环境的建设与美化等, 开展广泛的网上咨询、网上辩论, 鼓励和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进来;开展主题讨论、网上直播、网上读书活动等;也可以组成各种网上协作学习小组、兴趣小组, 开展协作学习及其他网上活动。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建设作用。中小学生普遍对网络有极大的兴趣。因此在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学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予学生网站设计、资源更新与上传的权限, 让他们参与其中, 自己动手建立学校网站、自主管理网页, 做栏目的版主, 这样往往更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学校网络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层是学校文化的中间层次, 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它是对学校师生员工和学校组织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 集中体现了学校文化的精神层和物质层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要求。在制度层面上, 与传统学校文化相比, 学校网络文化借助网络的便捷性和快速性, 体现出高效和规范的特征。

与实体学校制度文化一样, 在网络学校文化中, 同样需要这种规范和习俗文化, 对其中的各类人员和各种行为进行规范和导向。这些制度包括行为规范制度, 如学校网络使用制度、网上资源建设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 论坛或聊天室规范制度等;也包括责任制度, 即学校网络中各级组织、各类人员工作的权力及责任制度, 目的是使每位教职工、每名学生、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使学校网络能高效有序地运转。

4.学校网络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 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 是学校最具特色的标志, 它构成学校文化的内核, 改变了传统学校的相互独立性和封闭性, 具有了时代性。在学校网络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开放意识, 走在时代的前列。网络的巨大包容性, 也带来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学校网络文化要坚守正确价值取向, 管好、用好学校网络文化宣传阵地, 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导向作用, 营造良好的网络精神文化氛围, 对师生员工及社会发挥其辐射作用。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具特色的精神追求,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 是学校无形的文化资产与宝贵财富, 是与其他学校相区别的个性特征。例如, 有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有的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有的环境幽雅, 有的理念先进, 有的成就斐然。在数字化学校建设中同样应将这些精神财富蕴含其中, 凝练学校的精神积淀并辐射学校精神追求和文化魅力。文化是网络的灵魂, 是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有了文化和知识的支撑, 网络才真正具有实质性的核心和内涵。当然, 在新的环境下, 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等方面也需要不断与现代理念和手段相融合, 进行创新提升。只有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学校网络文化才能保持活力。

摘要:学校网络文化, 具有学校文化教育、引导、渗透、规范等功能, 在形式和内容、空间和渠道、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实现了新的拓展,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延伸和补充。因此, 树立跨时空的现代学校文化观, 建构独具特色的学校网络文化, 形成个性鲜明的学校文化精神品格, 是学校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笔者认为, 在学校文化硬件建设和发展的同时, 也要考虑软环境的建设, 要全员参与, 统筹兼顾, 运用系统建设的模式。

关键词:学校文化,网络文化,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邦虎.学校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焕镳.墨子校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7.

[3]董德宝.校园数字平台建设中的问题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 (9) .

[4]姜辉, 许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 2003 (增) .

[5] (美) 托马斯, 哈定, 等.文化与进化 (7月版)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6]赫慧.中小学数字化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 (8) .

[7]侯霞, 聂竹明, 吴杰.论和谐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8) .

网络文化建设浅探 篇8

一、网络文化含义及特征

1. 网络文化含义。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并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的文化, 它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全球性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文化。网络文化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 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文化, 这也是网络文化得以迅速形成、传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随着互联网广泛深入社会各个领域, 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盛开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 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生存方式的最巨大变革。网际交往与虚拟生活的出现对人类的生存观念、交往观念产生深刻影响, 全方位地渗透进入人的生存状态、交往状态, 并改变人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 消解着前网络时代所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主客二元式的本体论、认识论结构, 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演变为一种全新的关系。

2. 网络文化特征。

网络作为一种技术, 其本身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但因为网络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人们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而网络文化更具有精神文化的特征。大体而言, 网络文化有这样几方面特征:

(1) 交互性。因为网上交往是匿名的, 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自由、平等的交往机会。在网上不存在上下级、长辈晚辈那样的纵向交往关系, 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共同“网民”身份的横向交往关系, 只要愿意, 谁都可以有自己的发言权。交往的双方以平等的身份和平和轻松的心情进行“对话”, 大家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 这有利于形成民主、宽松的文化氛围。

(2) 虚拟性。网络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明显不同, 传统媒体发布信息以现实性和准确性为前提, 如果发布不实的信息, 必然招致受众的反感, 也会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严肃处理。而网络却以虚拟为特征, 在网上别人不知道你是男是女, 是老是少, 你可以向别人倾吐衷肠而不必害怕泄露隐私, 也可以自暴家丑而不必感到难为情。总之, 网络为人们提供的是一个虚拟的环境, 而这种环境为网民散布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提供了“便利”, 使他们的行为具有更大的随意性, 这对于院校学生诚信行为方式的养成是很不利的。

(3) 多元性。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 形形色色的文化样式、价值观念通过网络的高速传递呈现在受众面前, 既有经济政治、科教文卫等积极健康的内容, 也不乏渲染暴力、色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内容。网络文化有如琳琅满目的超级市场, 可以满足不同品位、不同心理需求的网民的需要, 这对众多追求个性发展、崇尚民主平等的青年人来说, 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但与此同时也容易使他们产生多元的价值观, 影响他们对正确价值观的选择。

(4) 快捷性。网络受到人们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快捷、迅速。通过网络, 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全球发生的任何大事, 这种优势是电视、广播等传媒难以企及的。网络的快捷性为网民提供了诸多便利, 适应了现代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因而网络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二、网络文化负面影响剖析

1.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情操的影响。

在网络世界中, 学生之间通过QQ、BBS等途径进行沟通交往, 剥离了人的一切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迥异于真实生活中面对面的接触、交流, 从而使基于“熟人社会”的传统道德的效力几近虚设, 造成交往双方道德感的弱化。在“虚拟世界”里的无修养也会影响到现实世界中的不文明, 并且青少年对有害信息的辨别力和免疫力薄弱, 好奇心又强, 在刺激下充当黑客或偷看他人信件、搞恶作剧的行为也就时有发生;同时, 网络空间中的色情、暴力等低级趣味的内容也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情操。

2.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行为文化的影响。

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是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及和谐的人际交往的融和, 拉近了人们彼此之间心灵上、空间上的距离, 强化了个体对群体的信赖和归属, 并开阔了他们的胸襟, 维护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提高了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但在网络文化浪潮下, 部分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异。在网络世界里, 论坛、电子商务、电子信件、娱乐频道、个人主页等等构成了一个新的行为空间, 虽不应有尽有, 但也面面俱到, 而且它的超时间、超空间的特性, 受众的主体选择性也吸引着青年人。他们借助网络获取大量所需资料, 了解时事政治, 进行沟通交流, 足不出户便拥有一切, 也就越来越沉迷于一人一机的小世界, 成了现代文明病“网络成瘾症”患者。自锁心理, 自我至上, 群体意识淡薄, 与同学、朋友之间的联系减少, 越来越游离于群体文化活动之外, 感情淡薄, 人际关系淡化, 个人也越来越孤立、冷漠, 走向非社会化, 行为异常, 心理产生障碍, 对现实生活缺乏热情, 对集体缺乏归属感。

3.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正常学习生活的影响。

网络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目前, 经调查潍坊个别学院发现有小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 一上网就是好几个小时, 两三天不上网心里就很不舒服, 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这部分学生往往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无心上课, 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其中部分学生甚至因为沉溺于网络, 最后不得不退学。在调查中, 有50%的同学认为:上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方案

笔者针对以上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 正确认识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 价值取向更加多元, 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 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 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吸取健康营养, 陶冶情操, 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在未来的信息化校园中, 网络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 校园传统文化将会在与网络文化的冲突、对抗中, 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吸收、融合网络文化的优秀成分, 从而形成网络时代新的校园文化格局。此时的网络文化, 已将其特殊性融入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之中, 网络文化的特殊价值将会吸收健康校园文化的普遍价值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 汇入校园主流文化之中。

院校网络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大学校园不断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地, 在信息时代, 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化校园建设, 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最经济最可行的方式。因此, 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要利用网络及网络文化, 将其发展成为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2. 加强院校网络文化制度建设。

加强院校网络文化制度建设, 首先是“依法治网”。加强网络的法规建设和网络管理。在管理方面, 要强化“两个管理”, 即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是指校园网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其次是“以德治网”。大力开展网络文明工程建设, 把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规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来说, 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全面落实《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自我伦理的构建。加强对网民的网德教育,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养成个人网络道德的高度自律, 使上网者的自由与自律相互统一, 责任与道义相互和谐, 使院校网络文化在道德与自律的情境中良性运行发展。

3. 加强院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

要搞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还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队伍建设, 努力培养一支政治意识强、熟悉学校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熟悉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他们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 随时跟踪网上信息动态, 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对不良信息及时进行过滤和清除, 使之尽可能拒于青少年学生的视野之外。另一方面, 可在思想政治BBS上担任版主或设立信箱, 密切关注网上动态, 随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有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努力提高大学生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大学生网民的信息解读能力, 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去分析问题, 明辨是非, 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4. 院校应开展特色网络文化活动。

新形势下网络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活的一部分,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超大信息容量和多媒体技术, 开展具有网络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大学生的网络素质,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及校园中关于网络运用的规章、制度等网络法规的学习借助于校园网络系统来进行, 可将违法、违规行为制成动漫, 让同学指出其不法行为之所在, 从而加深其对网络法规的理解与认可;又如将校园网上的一些网站交于同学自行创建, 让他们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 教师退居幕后, 只注意适当引导, 这样既可了解同学的思想动态并对症下药, 又可提高同学的兴趣并为其运用网络提供了锻炼、实践的机会, 促进院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在学校, 网络文化同样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并且其负面影响日益凸现。为此, 文章针对院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从而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以促进院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篇9

一、公寓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公寓网络文化是高校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公寓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延伸, 是高校公寓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目前, 对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尚无明确的定义。笔者梳理了众多文献后认为, 从广义上来讲, 公寓网络文化是指依托公寓这一载体, 通过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等网络手段, 公寓中的所有成员在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过程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 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看, 公寓网络文化主要指高校管理部门在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的过程中, 利用网络技术变革管理方式, 依托和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管理、服务、教育、引导工作以及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网络文化。

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待公寓网络文化, 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都要围绕公寓网络这一载体, 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 发挥公寓网络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提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工作效果, 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学生缺乏自律, 在公寓内沉溺网络

安逸舒适的公寓居住环境、优质的公寓网络环境、宽松的课余时间……公寓是大学生的生活区, 存在一定的监管盲点, 很多缺乏自律的大学生往往很容易沉迷到网络世界, 失去奋斗的方向。在实际学生工作中发现, 部分沉浸在网络游戏和网络小说的学生, 即便是与同寝室同学的日常交流都少之又少, 非常容易引发“羊群效应”, 对和谐健康的公寓网络文化建设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 私密的公寓空间下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多发

大量的微博、微信、网络BBS平台等媒介的背后都有大学生的身影。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积极影响, 但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影响了学习, 出现了一些道德偏差行为。由于公寓生活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私密性, 在公寓环境下的网络道德失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 公寓网络文化服务平台建设薄弱

平台建设是公寓网络文化建设的硬件基础。然而目前, 一方面, 大多数高校缺乏公寓网络文化服务平台, 许多高校建立的公寓管理与服务网站, 更多专注于日常工作管理方面, 除发布各类管理信息和通知信息等, 极少涉及文化建设层面的功能;另一方面, 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专门的公寓网络文化服务平台, 但缺乏有吸引力的文化宣传内容, 在优秀文化产品和特色化服务供给上远远不足。

(四) 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的专业性不强

公寓网络文化建设问题是高校公寓管理部门难以单独完成的, 而是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目前, 从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方面看, 一方面, 有些高校没有明确专门的网络文化建设领导和管理机构;另一方面, 大多数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是由党群部门人员以及辅导员兼任, 缺乏专业的网络平台应用和维护能力, 积极性也不高, 很难满足网络文化建设的需要。

三、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对策

在新时期, 面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新发展, 总结经验, 分析问题, 研究新思路、新举措, 努力做好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 对于相关职能部门落实“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的宗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参与公寓网络文化建设

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并不是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独唱, 而应该是所有相关群体的合奏, 特别是要发挥学生群体在其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既是公寓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 但本质又是公寓网络文化的最主要缔造者之一。既要多措并举, 杜绝沉溺网络现象发生, 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 要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主体地位以及与之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主动投身到公寓网络文化建设中来。其次, 要实施与学生主体地位相配套的保障措施。比如, 将与公寓管理相关的网络平台交由专门的学生社团来负责运营管理,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则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

(二) 加强公寓网络文化品牌建设, 提高平台吸引力

高校公寓网络文化要跳出学生公寓日常管理的框架束缚, 综合高校不同职能部门掌握的独特信息资源, 打造贴近学生生活、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 服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比如, 吉林大学开发的“公寓管理与服务网”发布信息, 网上答疑、报修, 解决的学生实际问题, 颇受欢迎;“同学, 还睡呀”微信平台和“梦想闹钟”App采用早起签到大比拼等网络文化品牌也在大学公寓受到追捧, 关注用户上万人;吉林大学生活网的“公寓网上跳蚤市场”也风靡一时。基于公寓环境的一站式校园生活服务平台以及基于不同兴趣爱好的娱乐整合平台把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散养”变成了针对不同网络需求学生群体的进行分门别类的引导和“圈养”。特色的网络文化平台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网络需求, 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 更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与服务, 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三) 加强公寓网络道德建设, 提升公寓网络文化品质

首先, 应建立和健全各项文明使用网络的规章制度, 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许多高校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文明上网公约”, 吉林大学更是将文明使用网络的倡议和要求写进了《学生手册》。其次, 广泛开展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 提升大学生主体的法律意识和人文素质。再次, 通过一系列的线上线下活动, 培养广大学生在公寓内文明使用网络的行为习惯,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积极倡导文明高雅的网络道德规范, 形成良好的公寓网络文化氛围。

(四) 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 打造专业服务团队

无论质量再好的硬件还是软件, 最终的效果还要归结于使用这些软硬件的人。以往高校网络文化管理中的人员“兼职”现象具有不言而喻的局限性。因此, 高校要有全校“一盘棋”的全局意识, 建立以核心部门为主体, 多部门协调合作、分工明确的工作体系, 建立专门的公寓网络文化管理部门, 打造专业化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 树立明确的网络文化管理理念, 才能保障公寓网络文化建设顺利推进, 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实践证明, 庞大的网络空间, 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 正面的舆论不去引导, 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和腐朽落后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新时期, 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探讨和研究。

摘要:对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进行了剖析, 在高校网络文化和高校公寓文化的框架下, 重点分析了当前高校公寓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的维度下, 结合高校公寓网络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公寓,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邵蔷, 刘守春.正确利用网络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1) :136-137.

[2]郑定, 杨学煜.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现状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9) :102-104.

[3]赵继颖, 孙立军, 许静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 (5) :113-116.

网络暴力与法治文化建设 篇10

“人肉搜索”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用人工参与和相互交流来逐步提纯搜索内容、从而获得精密的搜索结果的一种信息提供机制, 在促进言论自由、信息交流、舆论监督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目前随着微博等大型社交互动媒体的兴盛, 人肉搜索被滥用的情况日益增剧, 其所展现的负面效应已经远超过积极意义。这种狭义的“人肉搜索”初次发生在2001 年的“微软某某某”事件, 并在2006 年的“虐猫事件”中展示了强大的威力并为人所熟知, 随后的“铜须门”、“华南虎”等大规模人肉搜索事件不断发生, 关于人肉搜索的争议也一直在持续着。

支持者认为, 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 在网络上发言作答则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最为方便、快捷的渠道之一, 因此不应剥夺这种声音, 而且还要给予其最大限度的保护。而反对者认为, 由于没有完善的法律约束, 人肉搜索很容易失控或变质, 逐步演化成为网络暴力行为, 成为一场“暴民的狂欢”, 侵犯被搜索者的合法权益。

“网络暴力”这一概念近年来被广泛讨论, 但目前的研究大多从传播学、伦理学角度入手。从法学角度来看, 这一概念涉及到多个法律部门, 在此可将其概括成: 网络暴力是指由数量不确定的网民发起与参与的, 对于未知的或已知的人物与事件, 以虚拟网络为平台, 通过具有攻击性、煽动性的言辞对被害人精神造成严重持久的损害。具体表现为谴责、谩骂, 编造并传播不实言论, 擅自曝光被害人私人信息, 对被害人进行电话、短信等方式的骚扰, 以及其他严重侵害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是一种具有突发性与持续性, 危害程度极高的非传统暴力行为。

二、网络暴力的消解与法治文化建设

网络暴力不仅造成了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侵害, 还违背了我国《民法通则》明文规定的公序良俗与禁止权利滥用这两项基本原则。网络暴力行为的本质在于没有把握好自由行使权利与不妨害他人合法权利之间的限度, 并由于这种失衡导致了对整个互联网以及现实社会的不良影响。长此以往这种状态必然会对社会法律秩序造成极大的破坏, 任其自由发展下去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目前国际上处理网络暴力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模式, 另一种则是以欧盟国家主导的立法规制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但应对网络暴力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应结合我国国情入手,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治:

( 一) 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迄今为止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尚未制定完整的法律规范, 仅以条文的形式存在于一些行政法规之中。这些条文虽然明文规定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 但对于如何界定以及如何具体进行保护都并未做进一步详细规定。网络隐私权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在网络环境中的基础地位, 对其还应专门制定相关的特别法来进行进一步的保护。通过构建隐私权保护体系, 对传统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进行双重保护, 这样才能有效的填补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立法空白现状。

( 二) 培养公民尊重隐私的法律意识。首先, 需要培养公民面对网络隐私权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在网络活动或与陌生网友的聊天中不随意公开自己个人信息; 注意甄别网站的信息保护程度, 不在缺乏信誉度的网站上填写真实资料等。其次, 需要培养公民对于他人网络隐私权的尊重意识。做到独立思考不盲从, 在确认事实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不发布、不轻信、不传播没有正式来源的消息, 对于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的言论及时指出并进行举报。

( 三) 发挥网络运营商监督管理作用。网站与论坛是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行为发生的背景平台, 虽然运营商本身不一定是网络暴力的发起者, 但对于任由人肉搜索愈演愈烈最终形成网络暴力, 网络运营商难辞其咎。尽管目前从IP地址追踪发帖者的技术还尚未成熟, 但加强网站的自律以及加强对网民发言的监督管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人肉搜索极端化。具体可以在网站服务条款中规定, 如果出现诽谤、侮辱性质的发言, 网站有权在发现后及时、主动地删除相关信息, 防止言论扩大。如有必要, 信息流动量大的网站可以采取实名制的注册方式, 对网民起到一定的提醒与震慑作用。

( 四) 开拓监督权、表达权行使途径。目前我国公民行使行政监督权的途径少、渠道狭窄, 表达程序较为复杂, 民意的反馈程度不高。这些现状都打击着公民通过现实渠道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进而只能在网上对自己认为司法处理不公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口诛笔伐。所以司法、行政机关都应与公民建立畅通良好的沟通机制, 做到审判行政的公开透明化, 充分提高公民对案件审判、政策执行的参与程度, 形成公民与司法行政机关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谐局面。在保障公民的监督权与表达权的同时, 构建良好的互联网环境与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军队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探析 篇11

【关键词】军队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62-01

军队网络文化正是以青年官兵为活动主体,以军队信息网站为平台,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行为方式及其道德和规范的总和。随着网络在军队政治、军事、后勤等工作领域的广泛深入,和在广大青年官兵沟通、学习、娱乐等生活领域的普遍应用,加强军队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紧迫课题。

一、当前军队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1.军队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硬件建设不适应

目前我军网络硬件建设仍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直接的反映就是各部队网络建设发展进程有差距,大多三级网络速度较慢。这其中主要原因可归纳为:部分单位在军队网络的建设上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不成熟,网站结构不合理,部分基层单位网端较少,可供官兵联网的电脑也较少,电脑上网条件有限。这样青年官兵尤其是基层官兵,就不能很好地成为军队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发展就无从谈起。

2.军队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体制层面不适应

从军队网络目前的运转情况来看,组织结构还是较为合理的,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军队网络文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目标不够明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军队网络文化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内容不够丰富。第二,军队网络建设管理层缺乏既懂技术又熟悉网络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各单位对军队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目前各部队普遍存在使用行政管理手段管理网络文化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今我军现代化建设发展与军队网络文化发展的不协调。

3.军队网络建设与管理中精神层面不和谐

网络的虚构性、数字化、符号化、开放性弱化了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虚拟的网络世界,给人极大的自由空间,也使得一些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失去约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会通过军队网络传播发表不同价值的文化,黄色、反动、迷信或不实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必然会对青年官兵的思想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和冲击,在他们的思想中引起一些困惑和迷茫,容易导致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官兵情感波动、责任弱化、道德滑坡,诱发行为偏差甚至是自杀和冲动性犯罪等极端行为。

二、构建和谐军队网络文化的现实路径

构建和谐的军队网络文化,指导军队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实践,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为军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培育人才和提高战斗力为目标,推动军队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构建和谐的军队网络文化的具体的实施路径有:

1.建立完善军队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制度

首先,完善军队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组织体制。对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组织体制进行明确的战略层次、管理层次、技术层次的区分。其次,加强军队网络人才队伍建设。要保证军队长期高效安全的良性运行,需要一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当好军队网络建设者、守卫者。最后,军队网络文化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控制机制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2.营造和谐的军队网络文化环境

互联网上很多网站因为对青年人需要什么有足够的了解,充分考虑了青年人的实际需求,深受广大青年官兵的欢迎。因此我们在保持军队网站思想性政治性的同时也可以汲取公网的许多优点和长处,为广大官兵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使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快捷性和包容性。在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建设军网的同时,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军队先进文化建设指示精神,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和把握军队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突出军队文化特色,唱响主旋律,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进入青年官兵视野,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努力营造独具特色健康和谐的军队网络文化环境,构筑积极向上、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的军队网络文化。

3.丰富军队网络文化产品,打造高品位军队网络文化品牌

网络阵地对青年官兵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军队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前景和我们对新型工具的掌握是否能赢得主动权。网络齐全的功能性是吸引青年官兵点击的重要指标。军队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如果能从青年官兵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加强网络的功能性研究,突出青年官兵的主体地位,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构筑集服务、教育、管理、新闻、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军队网络,我们就能够构建让广大官兵乐于接受和喜爱的军队网络文化体系。因此,集军队独特的优势资源,增强军队网络文化的功能与产品的开发,打造高品位的军队网络文化品牌,应该成为军队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目标之一。

三、军队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展望

军队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出军队网络文化的先进性、教育性、学习性,积极拓展和增强军队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学习功能、宣传功能、服务功能、作战功能、创新功能;军队网络文化应当展示军队的特色,还要把每个军兵种自己的文化特色展现出来;还应该实现军内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共管、共创,使军队网络文化发挥培育青年官兵成长、成人、成才的重要作用。

1.传承与发展军队先进文化

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及网络自身的特点,使网络成为当代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军队都承担着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军队网络作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无可置疑地成为传播与发展先进文化的阵地。建设发展军队网络文化正是构筑军队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抓住网络文化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军队网络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加强军队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承载、传播与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

2.培养青年军人的高尚人格

培养高尚人格的革命军人是军队这个大熔炉的重要责任和目标,也是军队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占据了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网络文化的构成已对青年人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心理特征等方面均产生深远影响。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军队网络作为高尚人格的培育场域,利用军队网络文化对广大官兵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心理特征的教育广度和深度都有可能超过传统政治思想教育。因此,要充分发挥军队网络文化对青年官兵的行为影响力和道德约束力。

3.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与管理

军队网络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为青年官兵提供培养自身素质的条件,增强了广大官兵信息的获取能力、处理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对军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军队管理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方面具有潜在效益。因此,要以青年官兵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战斗力为最终目的,充分挖掘军队网络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将军队网络文化打造成军人的网络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提高信息服务的效能。

总之,我们要给予军队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更多关注与研究,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真正形成一个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能够促进先进军事文化发展和提升战斗力的军队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 韦朋余.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调查与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郑华萍,柴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2007

[3]白洁.论大学校园网络文艺的建设与发展[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

网络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探讨 篇12

关键词:网络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探讨

一、网络时代企业文化的具体内涵

网络时代的到来赋予了企业文化新的内涵。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 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 价值观、哲学思想和行为准则等均表现为企业独有的文化心态和氛围;它又是一种管理理念, 即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企业文化引导为手段, 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因此, 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了管理为目的的文化和以文化为载体的管理理论, 成为企业的灵魂所在。

1. 网络时代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文化的根本是人本管理, 它可看作是由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以价值取向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发生深刻的变革。企业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稀缺的自然资源, 而是充满无限创造力的智力资源, 企业把发展无形资产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在管理理念上, 不再注重以往的流水线、节拍性等严密的分工组织形式和工艺流程, 而是更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企业在经营理念上, 不再简单地去满足市场需求或适应需求, 而是积极地去创造需求, 引导消费。

2. 网络时代企业文化的特征

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的管理需要, 企业文化所具有的显著特征是构建企业价值观, 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 形成已人为主体的人本化,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学习型组织, 进行企业文化整合, 形成创新管理模式, 实施软管理。

3. 网络时代企业文化的功能

网络时代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具有的多种功能, 它能起着分界线的作用, 即:它使不同的企业相互区别开来;它表达了企业成员对企业的一种认同感;它使企业成员不仅仅注重自我利益, 更考虑企业利益;它有助于增强社会系统的稳定性, 文化是一种社会粘合剂, 它通过为企业成员提供言行举止的标准, 把整个企业聚合起来。

二、网络在新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无尽的空间与繁多的手段

企业人员通过网络的新型沟通渠道营造了公司文化的新天地, 并以此诠释着效率、民主、平等、畅通、愉悦等等价值。有效沟通方式因为网络的出现而增加了很多的可选择空间。公司内部的人员既可以选择在局域网的B B S上发布信息、讨论专业问题;也可以越级向上司发送电子邮件以征询意见;更可以通过企业O I C Q、M S N的聊天途径与同事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只要有足够的自觉性, 我们认为这样的交流对于维护同事之间的合作友谊是无与伦比的工具) ;甚至文件的传送也无需离开座位, 音频及视频的多媒体支持也使得不同地点的同僚们可以成功创设学习型组织的议事模式。

2. 计算机网络系统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经理人员监督和控制组织活动的能力

网络文化固然给现代企业带来沟通渠道的创新, 但新型企业文化应然是多元的, 这种正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只是对管理控制信息资源的一种增加而不是取代。在高歌猛进地倡导以信息技术创新沟通机制的同时, 我们仍然不能否定其他传统沟通机制的有效性。

会议、短暂的会面、单独谈话、四处巡视、社交活动、电话交谈等诸如此类的活动, 仍然是经理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何种情况下采取何种沟通技巧或途径最为有效, 才是关键所在。并且职业人士在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及拓展, 尤为重要。网络在这方面为企业经理人提供了方便, 诸如当主管经理正在气头上, 如何与之沟通的问题, 可能一个带有动画的电子邮件的作用更大于任何其它方法。

3. 网络为企业内部成员的沟通提供了新的渠道

一方面企业成员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进行非现场交流, 另一方面企业成员之间也因为邻座的随机组合而大大提高了面对面交流的范围。这种沟通体系也许一般企业还难以做到, 但是对于遵循网络化生存规则的企业来说, 通过网络进行非现场交流却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几乎就在一瞬间, 很多企业的成员都喜欢上了内部网络。先前通过纸质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开始变得令人难以忍受。大家开始习惯于在网络上进行任何信息的交流, 包括企业的, 生活的, 甚至是绝对个人的。

在惠普 (中国) 公司有这样一种现象, 企业办公桌的数量永远比员工的数量要低, 企业鼓励员工带着便携电脑在办公室以外的其他地方比如家中办工。员工的办公地点并非固定, 员工总是处于流动性的办公状态之中。即便企业的管理者也是遵循这一规则, 在公司并没有专用的办公区间。惠普的这种做法显然是基于其强大的内部网络基础, 或者说, 正是内部网的支撑, 惠普才真正实现了其梦寐以求的无纸化办公。我们发现, 这种规则的实行, 除了对惠普直接产生高效、节能的功用之外, 对惠普的公司文化建设也产生了新的推动。

4. 网络加强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 网上交易将成为企业重要的销售渠道, 而且也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一般企业都渴望在自己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之中, 能同客户保持充分的交流, 那么企业在打造“客户服务中心”的时候, 如果能设计网络平台, 所谓的“客户生态圈文化”就有了基本的实现途径。再者, 由于国际互联网24小时不停顿地运转, 使企业网上交易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进行, 而产销在网上直接联系, 使信息交流更直接、更快捷, 降低了交易成本, 而且也弱化了中间层次的作用。

总之, 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紧密, 这对网络时代下新企业文化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企业文化随着员工和领导之间, 员工和员工之间, 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慢慢的形成了。在网络交流中, 个人的创意可以很自由的放到网络上来讨论, 实现了新企业文化的创新理念。

三、网络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2 1世纪是网络时代, 企业文化的建设刻不容缓。对于现代企业来说, 能否建成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浓郁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将成为在新世纪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1. 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2 1世纪是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 这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 力度较大。此外, 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 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起来较为隐含较为间接, 然而实际上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在2 1世纪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 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 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 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 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战略的转变, 使企业文化成为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 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2. 树立企业品牌, 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同步发展

网络时代, 经济与文化的共生互动关系日益明显。文化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 同时又渗透于经济, 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后劲。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 取决于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大小、文化力作用的强弱和经济力与文化力相结合的程度。品牌既是一种实力, 也是一种文化。好的品牌既具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也能满足消费者精神诉求的深层文化需要。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域特色和高度国际化的行业特征, 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 要注重文化力的开发, 并以争创品牌为突破口, 通过培育“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品牌优势, 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同步发展战略。

3. 塑造企业形象, 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实力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构成的综合反映, 是企业整体素质的全面显现。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赢得客户信赖,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它能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 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推动企业进步的“法宝”。面对竞争, 我们应该利用文化的整合力, 全面重塑企业的崭新形象, 以期对顾客形成可信赖的企业形象, 对员工形成关怀型的企业形象, 对社会形成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对竞争者形成开拓型的企业形象, 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4. 实现自我管理

在网络时代, 个人主义行为将会越来越突出, 然而, 我们所说的个人主义与个人私利是根本不同的概念。在网络经济时代, 每一个网站就是一个领导者, 每一个人就是一个领导者, 每个人要靠他的智慧、知识, 通过他的网络施展他的影响力。网络时代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比如, 一个人有音乐或其他方面的天赋, 他可以将他的曲子或其他作品通过网络传遍整个世界。这样是不是会助长自私自利的行为了呢?可能会, 但在2 1世纪很难生存下去。因为每一个人的信息沟通基本上是通过网络, 要把海量的信息传出去, 如果人家接触几次以后, 发现你不可信赖, 不懂得尊重他人, 是个自私自利的人, 网德低下, 那么人家就会将你的地址从他的网络中切断;同时, 人家有好的信息, 也不会送到你的信箱里。在这个时代, 如果你没有信息, 就很难生存下去。所以, 自我管理在未来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越来越重要。自我管理虽然只管一个人, 但它却适用所有的人。自我管理与其他管理相比有什么特点、自我管理包括那些内容、有什么方法、不同的人自我管理有什么差别等等, 都需要我们去探讨。

5. 重视个性发展

一个企业的文化个性, 是这个企业在文化上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它只为这个企业所有, 只适用这个企业, 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国内外的优秀企业, 都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的企业。同是美国文化区内的企业, 惠普公司文化便表现出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倡导团体主义, 主张建立轻松、信赖、和谐的人际关系。我国企业自觉的文化建设刚刚开始, 一般企业还不具备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更需要重视企业文化个性的发展。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特点, 发挥本企业及其文化素质的某种优势, 在自己经验基础上发展本企业的文化个性。

6. 积极强化, 持之以恒

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信条、口号、作风、习俗、礼仪等文化要素, 是不断进行积极强化的产物。强化指的是人们的某种行为因受到一定刺激而获得继续或中断的过程。获得行为继续下去的结果的强化, 叫做正强化或积极强化;使行为中断或中止的强化, 叫做负强化或消极强化。积极强化的刺激使人们获得奖赏性情绪体验, 而消极强化的刺激带给人们惩罚性情绪体验。趋乐避苦, 趋利避害, 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法则, 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也应遵循这些法则, 对员工行为给以积极强化。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建设应是企业的长期行为, 靠短期突击不能奏效, 而且是有害的。由组织的少数人创造、倡导的某种文化, 传播到组织的每个团体, 再由一个个团体传播给每一个人, 使之在企业的每个角落里生根、开花、结果,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 我们应该以建设一流企业为目标, 以培育和发扬企业精神为核心, 以提高员工素质、建设一流队伍为基础, 注重文化规划, 实施品牌战略, 塑造企业形象, 重视个性发展, 积极强化持之以恒, 最后形成涵盖英模文化、经营文化、服务文化、精品文化为等基本要素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蔡国强梁瑞心: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 17 (11) :145~146

[2]杨子新:论新型企业文化之构建[J].学术交流, 2004 (3) :123~127

[3]宋雪梅: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26 (2) :104~105

[4]崔强闵相基:知识经济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26 (2) :56~58

[5]朱传杰:企业环境变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J].经济与管理, 2003 (7) :37~38

[6]尚广占: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J].有色金属工业, 2003 (9) 56-57

[7]王家斌刘阳: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4, 28 (1) :65~67

上一篇:大专院校学风建设下一篇:继续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