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网络文化(精选12篇)
教育系统网络文化 篇1
网络文化安全与支撑技术对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构筑网络文化安全成为一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何谓网络文化安全,概况起来是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文化价值观安全、文化行为方式安全以及网络信息机密安全。网络文化安全即在“互联网海量数据”、“传播程序和规则自由化”、“网络成员身份数字化”为特征的环境下,“保护文化和资源的安全,维护信息时代的社会秩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知晓网络舆情——网络社会的民众合议,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网络社会秩序的依法规范和网络思潮的科学引领。维护网络文化安全从人海作业方法必须转向智能化系统辅助的作业模式,即“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模式。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对策,先得思考和研究智能化辅助系统的架构及其应用关系模型、技术实现模型,以及应用绩效评价模型。
智能辅助系统的类型和性质
要设计、建设智能化辅助系统,首先要建立符合需求的系统应用模型。比如,对“获取网络数据、甄别网络舆情、规范网站服务、扩展网评影响”等涉及网络文化安全应用的结构、功能,以及数据输入和输出等每个应用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力求能对应用业务做出翔实的描述和较为科学的定义。因为仿真系统有效性的基础是对应用目标以及关系做出严密和清晰的描述和定义。需求调研、应用定义、应用规划、用户评估、功效预测、调整设计都是系统建模必不可少的环节。
当然,在建立系统应用模型前还须明确系统的性质或类型,是封闭的小系统,还是开放的复杂大系统。钱学森先生1990年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论文就此作了精辟论述:“如果子系统种类很多并有层次结构,它们之间关联关系又很复杂,这就是复杂巨系统。”“开放性指系统与外界有能量、信息或物质的交换。”因此作为辅助分析的智能化系统必然是众多层次、错综关系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开放是因为辅助系统的数据源自互联网。设想,网络数据在交换中聚合,在由量变演化到质变过程中形成有意思、有价值的信息,这将极大提升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效率。当然,要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必然经过“专家群体+数据+各种信息+计算机技术+各种科学理论+人的经验知识”体系的合成加工,其中包含了“系统与系统中的子系统分别与外界有各种信息交换;系统中的各子系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个高仿真的人一机结合体系无疑是网络文化安全辅助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最理想的参照模型。(详见示图1)
在确立系统的类型和性质之后,应聚焦于各具体应用模块自身内部应用流程或关系的分析和研究,并形成各个应用模块的逻辑关系模型。“不管是小系统还是大系统,研究这类简单系统都可从子系统相互之间的作用出发,直接综合成全系统的运动功能”。“系统是各个部件按一定关系结合的整体。”系统应用关系模型的科学性事关智能决策辅助系统的有效性。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智能辅助分析系统,其中70%归功于基于对需求或业务深度理解的应用关系模型。
智能辅助系统应用关系及技术模型
近年,围绕网络数据的获取处理、智能分析和统计报告等应用建构,即“从数据一模型—知识—界面”的应用。从当前投入使用的以“甄别网络舆情、规范网站服务、扩展网评影响”为目标的网络文化安全辅助系统的开发建设的架构看,其原理基本是沿用美国普渡(PURDUE)大学管理学副教授ROBERT H.BONCZEK在1981年提出的“智能决策辅助系统”(IDSS)模型和理论的。BONCZEK的“智能决策辅助系统”是在“决策支持系统(DSS)”基础增加了“人工智能(AI)”和“专家系统(ES)”,使其能够更充分地应用人类决策和求解问题中的描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推理性知识,辅助处理复杂的定量问题和定性问题。“智能决策辅助系统”的底层由模型库、数据库、方法库、知识库与推理机组成,之上是问题处理系统(PSS)、自然语言处理系统(NLS)和人机对话子系统。(详见示图2)
从IDSS模型的应用趋势分析,各个方面也走向综合集成,即在IDSS模型架构下可以根据需求衍生出许多新的应用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IDSS是网络文化安全智能辅助系统应用功效的扩展或延伸,即辅助“网络舆情、规范管理、科学引导”(详见示图3)的理论依据。
智能辅助系统的应用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模型
除了系统性能检测方法和指标外,要设计好、建设和应用好网络文化安全智能辅助系统,还须建立一个应用和技术绩效指标和评价模型。绩效指标和评价模型的意义在于较为准确地认识当前系统的技术水平与应用现状,调整和优化智能辅助系统的应用过程,技术实现,为系统的应用升级提供佐证。
绩效评价过程离不开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有不少,如定性评价方法;多属性决策方法;运筹学方法;系统工程方法等等。针对智能辅助系统的开放性、复杂性,我比较赞同选用“综合评价方法”、Baker的“三圈理论分析模型”和Kano的“客户满意度模型”,从不同视角来观察和检测系统的绩效。
综合评价法(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是指运用多个指标对多属性体系结构描述的对象系统做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2009年,上海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系统绩效评价的研究曾采用了综合评价方法。其多个指标主要有三:一级指标是对系统指标进行分类,建立分类绩效指标;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分别反映一级指标的不同侧面;三级指标用可度量的指标来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化,并由此推导和证明系统的绩效。
三圈理论分析模型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公共管理学教授Herman B.“Dutch”Leonard Baker所提出。三圈理论分析模型主要用于领导决策优先考虑的三个主要因素,即价值、能力、支持,分别构成各自的圆圈,决策者可根据三个圆圈的空间结构来做出选择。三个圆圈的重叠部分是可变化的,最高形态是三圈完全重合,此时决策收益最高,成本最低。智能决策辅助系统的“技术性能,应用效能,社会效益”三个指标也可代表三个圆圈,三个圆圈重叠或交集比例大小即可得出系统的实际绩效(详见示图4)。
KANO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所创立。KANO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顾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详见示图5)。
这三种需求根据绩效指标分类就是基本因素、绩效因素和激励因素。基本型需求是顾客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当其特性不充足(不满足顾客需求)时,顾客很不满意;当其特性充足时,顾客充其量是满意。期望型需求要求的产品或服务比较优秀,但并不是“必须”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兴奋型需求要求提供给顾客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使顾客产生惊喜。当其特性不充足时,并且是无关紧要的特性,则顾客无所谓,当产品提供了这类需求中的服务时,顾客就会对产品非常满意,从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智能辅助系统的绩效很大程度上在于用户对系统的易用性、实用性、稳定性方面的满意程度,尤其是用户对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在时间维度上是否满足于“时效性、新颖性、连续性”;在形式维度是否满足于“呈现性、详尽性”;在内容维度上是否满足“准确性、相关性、完整性”。好的信息化系统在于用户的倚重程度。倚重度就是用户对基本需求满意度的表达。在系统规划和技术设计时,一般多会把当前最先进的理念和最新设计作为第一选择,其结果往往是先进的理念不被理解,先进的技术无法发挥效能,用户满意度很低。通过KANO模型分析,其原因就一目了然了。同样,只有智能辅助系统基本功能满足需求了,才会产生满意度。只有满意度高了,智能辅助系统才能从步入技术——应用——意识——技术的良性循环,真正成为业务的支撑和驱动力。
无论是评价方法还是分析模型,只在思辨方法和定性描述给予演绎,还尚不能证明他们的可行性。因此这些方法和模型必须经过“数据演示、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的过程来验证其科学性和实效性。因此鉴定辅助系统成效的很重要一条标准是好而非新,是满意度下的倚重度。不是理念新、技术新为先,而是好为先,因为真正的好,必然包含着新。
结语
当前,应用智能决策辅助系统已成为转变作业方式的必然选择。在信息化时代,智能决策辅助系统应作为政府提升执政能力,维护国家网络文化安全的重要装备,应成为国家推进“核高基”(核心电子器材、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与应用,中国特色的智能决策辅助系统的研制和应用才还刚起步,在“怎么做”中的应用作用与技术作用,以及他们相互作用关系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讨论“方法”和“模型”的目的是探索推进智能决策辅助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和理论。
教育系统网络文化 篇2
1.网络文化的产生是在()。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初期
批阅: 选择答案:C
2.关于网络问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网络问政为公民提供了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通道
B:网络问政是征集民意的最佳方式
C:网络问政使政府决策更加困难
D:网络问政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新渠道
批阅: 选择答案:D
3.以下网络空间的看法,正确的是()。
A:网络空间是一个无国界的空间,不受法律约束
B:网络空间是虚拟空间,无需法律
C:网络空间虽然与现实空间不同,但同样需要法律
D:现实中的法律完全不适用于网络空间
批阅: 选择答案:C
4.比尔・盖茨曾说:“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说明,网络文化具有()特征。
A:去性别化
B:开放性
C:虚拟性
D:多元性
批阅: 选择答案:C
5.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是()。
A:马克思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康德
批阅: 选择答案:D
6.网络媒体具有的特点有()。
A:高效性
B:生动性
C:便捷性
D:僵化性
批阅: 选择答案:ABC
7.网络文化同传统文化一样,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分,以下关于网络主流文化说法正确的有()。
A:是指网络文化中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部分
B:推崇公德、法制、秩序和社会责任感
C: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行为准则
D: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背离
批阅: 选择答案:ABC
8.文化传播的三大基本途径是()。
A:互联网
B:商业活动
C:人口迁徙
D:教育
批阅: 选择答案:BCD
9.病态心理是引起网络主体异体的原因这一,具体体现在()。
A:逆反心理
B:破坏心理
C:解压心理
D:依赖逃避心理
批阅: 选择答案:BCD
10.以下属于网络文化主体异化的表现有()。
A:自我迷失
B:帮助网民解决技术难题
C:孤独感加剧
D:能力退化
批阅: 选择答案:ACD
简答题:
1.概述异化与网络文化主体异化的概念。
异化:即表示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主体的活动以及产物成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反过来与主体对立,压迫主体、控制主体、支配主体的状况。
网络文化主体异化: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发生的,是主体的主体性的丧失,是主客体地位的倒置。
2.简述构建网络主流文化的主要途径。
答:1.在文化战略上对网络文化变”忽视”为“重视”。主流文化必须迅速占领网络这一重要文化阵地。
2.在文化责任上变网络文化”自在”存在为“自为”存在。网络必须承担传承主流文化这一历史重任。
3.在文化意识上变”封闭”为“开放”、变”对抗”为“对话”。加强与其他国家主流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第二次作业: 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网络情感异化行为的是()。
A:数字化虚拟性爱
B:多角网恋
C:婚外网恋
D:通过QQ、微信等即时工具与朋友沟通
批阅: 选择答案:D
2.网络规范是网络伦理的重要内容,以下关于网络规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指网络社会中人们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
B:具有普遍性
C:具有一致认同性
D: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网络规范已经形成 批阅: 选择答案:D
3.以下不属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是()。
A:网络作品
B:纯羊毛标志
C:科学发现
D:克隆动物
批阅: 选择答案:D
4.()第一次正式提出”责任伦理学”。
A:大卫·休谟
B:伊哈努尔·康德
C:汉斯·乔纳斯
D:杰瑞米 边沁
批阅: 选择答案:C 5.()原则既是对网络主体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保障人权基础的网络伦理规约原则。
A:互利原则
B:不伤害原则
C:诚信原则
D:发展原则
批阅: 选择答案:B
6.我国网络虚拟信息呈泛滥之势,造成网络虚假信息随处可见的原因主要有()。
A:信息渠道多元化
B:网络素质问题
C:网络法制建设滞后且执行力度有限
D:网络媒体信息审查不力
批阅: 选择答案:ABCD
7.21世纪人类需要解决的科技伦理问题包括()。
A:生态伦理
B:家庭伦理
C:网络伦理
D:生命伦理
批阅: 选择答案:ACD
8.网络伦理规约的原则包括()。
A:诚信原则
B:不伤害原则
C:自我中心原则
D:发展原则
批阅: 选择答案:ABD
9.网络伦理规约的理论基础有()。
A:责任伦理
B:德性论
C:自我中心论
D:公益论
批阅: 选择答案:ABD 10.网络伦理规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责任伦理学,其思想可追溯至康德的义务论,康德提出的“绝对命令”有三个公式,它们分别是()。
A:道德规律的相对性
B:道德规律的外部规定性
C:道德规律的内部规定性
D:意志自律
批阅: 选择答案:BCD
填空题
1.尊重原则,不仅要求人们按照道德要求行事,而且要求人们在向往缺乏
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真诚地尊重他人。
2.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进行网络信息活动时应该遵守的 和
。3.网络伦理的主要特点有
、、。4.美德论着眼于道德主体的,主要解决道德主体在实践中如何确定行为动机及选择道德行为。
5.一般而言,伦理构成道德的基础和前提,而道德可视作伦理的。答案:
1、法律和道德监督
2、行为、道德规范
3鲜明的自主性、显著的开放性、明显的多样性
4、诚信
5、载体
第三次作业: 选择题:
1.网恋是以网络为媒介,利用聊天工具等进行沟通、互动进而相恋的一种新型的恋爱方式,恋爱双方应()。
A:对人虚情假意
B:对人真诚
C:隐藏自己的身份等信息
D:行为失范
批阅: 选择答案:B
2.作为一种信息搜索方式,”人肉搜索”的正当性直接与人们“为何运用”以及”如何运用”相关。一方面,“人肉搜索”固然体现了信息与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约束机制,”人肉搜索”极易受个体主观性的影响,造成负面的社会效应。因此,对于“人肉搜索”,我们应该()。
A:加强对“人肉搜索”的伦理道德的引导与法律规范
B:在实践中随意使用“人肉搜索”这一工具
C:对于“人肉搜索”来说,偏执一端的做法是可取的D:对“人肉搜索”给予一定限制但忽视其造成的后果
批阅: 选择答案:A
3.”艳照门”事件对公民人身权利造成极大伤害,主要侵犯了主体的()。
A:财产权
B:生命健康权
C:选举权
D:网络隐私权
批阅: 选择答案:D 4.下列各项不能为保护网络知识产权提供伦理基础的是()。
A:劳动价值理论
B:道德虚无主义
C:财产权理论
D:功利主义理论
批阅: 选择答案:B
5.某些网站不注重信息质量而盲目转载与报道,致使许多相同信息随处可见,造成大量积累,此类信息称为()。
A:冗余信息
B:过时信息
C:老化信息
D:污秽信息
批阅: 选择答案:A
6.下列对网络沉溺的认识正确的是()。
A:网络游戏好处多,青少年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其中
B:青少年应自觉抵制身边的不良诱惑
C:青少年应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D:调控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批阅: 选择答案:CD
7.应对网络文化“霸权”的措施有()。
A: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B: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C: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维护国家文化经济安全
D:提高人民大众的媒介素养
批阅: 选择答案:ABCD
8.下列属于网络诈骗常见形式的有()。
A:“网络钓鱼”诈骗
B:网络拍卖诈骗
C:信用卡诈骗
D:虚假机会诈骗
批阅: 选择答案:ABCD
9.以下表现属于践踏学术权威的有()。
A:计算机“黑客”
B:转载他人文章不注明出处
C:剽窃他人作品
D:侵犯著作权
批阅: 选择答案:BCD
10.造成网络信息污染的伦理根源有()。
A:从观念层面看,个人主义道德观盛行
B:从规范层面看,道德规范的运行机制受阻
C:从行为层面看,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
D:从思想层面看,网络维权意识淡薄
批阅: 选择答案:ABC
简答题:
1.网恋引发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答:
1、网恋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2、网恋对诚信观的冲击
3、网恋对家庭稳定的破坏。
2.现代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如何? 答:
(一)盗版的猖獗是网络知识产权的主题
(二)互联网:从”免费”到“版权保护”
(三)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仍在继续
(四)法律应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
(五)法律权威在网络上的弱势化。第四次作业: 选择题: 1.网络互动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渠道,网络互动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以下不属于网络互动影响的是()。
A:病毒肆意传播、黑客侵扰和网络犯罪
B:侵犯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等
C:使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增加
D:过量信息加大人们对有用信息的选择难度
批阅: 选择答案:C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是()。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网络社区教育
D:网络道德教育
批阅: 选择答案:B
3.政府网络舆情导向中要坚持主流价值观取向原则,以下关于主流价值观说法正确的是()。
A:主流价值观必定是正确的 B:主流价值观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是绝对对立的D: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中大多人所认同的观点
批阅: 选择答案:C 4.从人类精神的维度出发来探讨道德自律,认为自律是人类社会整体的内在制约和人类理性的把握的是()。
A:孔子
B:康德
C:马克思
D:罗尔斯
批阅: 选择答案:C
5.网络世界没有疆界、关卡、约束和教条,任何观点、任何思想和任何文化都可以在网上自由传播,这体现出网络文明的()特点。
A:虚拟性
B:开放性
C:普世性
D:自律性
批阅: 选择答案:B
6.政府网络舆情导向的原则有()。
A:及时告知原则
B:客观真实原则
C:主流价值取向原则
D:“三贴近”原则
批阅: 选择答案:ABCD
7.下列关于舆情和网络舆情的描述正确的有()。
A:广义的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
B:侠义的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
C: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
D:可通过新闻、评论、发帖、回复等为载体表现出来
批阅: 选择答案:CD
8.为增强舆论导向的针对性,政府在网络舆情导向时应坚持”三贴近”原则,所谓“三贴近”指的是()。
A:贴近实际
B:贴近生活
C:贴近群众
D:贴近民生
批阅: 选择答案:ABC
9.加强网络主体道德自律的途径主要有()。
A:明确网络性质与功能,认识网络道德规范的局限性
B:杜绝网络技术及网络信息的传播与使用
C:增强网络道德教育意识,提高网络主体道德自律能力
D:提升主体道德境界,恪守“慎独”原则
批阅: 选择答案:ACD
10.陈春萍曾提出我们要加强发展前瞻性,增强教育的持续性。在网络中要以发展的眼光倡导()等原则。
A:国内平等
B:国际平等
C:代内平等
D:代际平等
批阅: 选择答案:ABCD
论述题:
1.政府网络舆情导向的途径有哪些? 答:
(一)建立健全舆情收集和研判制度,增强舆论引导的前瞻性。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三)健全舆论引导快速反应机制,增强舆论引导的时效性。
(四)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增强舆论引导的长效性。
(五)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利益矛盾化解中的重要作用。2.结合自身,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践行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答案要点:
(一)引导学生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二)教育学生讲究网络礼仪
网络背景下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篇3
一、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比较短,1980年,天津职业大学的创办,是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所师范院校之外的高职院校,迄今只有三十几年时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动,高职院校近些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到2016年,已经有一千多所,在校生逾千万,占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职院校数量庞大,发展历史短暂,如何让高职教育持续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当今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一块亮闪闪的金牌,在此定位之下,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和专业训练是学院培养的重中之重,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则一时难以跟上。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也应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如此才能适应社会的长远需求,才能有于利学生的深远发展。
二、高职文化素质教育
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面,我国自古就有“以文教化”“止于至善”之传统,爱因斯坦在上世纪30年代也曾经说过,只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那样只能成为专业机器,不能成为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用的人。当代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也说:教育是“以人为本”“以育为法”的育人,而非“以器为本”“以制为法”的“制器”。由此可见,教育之根本是育人,育人之核心在文化。
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将文化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方式,让学生不断积累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具有良好的人格、气质和修养,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成为具备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以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我院于2011年创立,学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管理、创新路、铸特色”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学校毕业生以其适应性强、专业技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而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和充分肯定。
学院的发展特色显而易见是以技术技能为本,学院网页和宣传的整个介绍中没有提及“文化素质”等词汇。加之我院是民办高校,没有政府资金支助,学院经费精打细算,资金重点投入到硬件设施和实训基地。
在当今,社会需要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内容的毕业生,学院重视工学结合和专业培养,学生个人自己的文化分数相对也较低,这就给我院的文化素质教育带来了巨大障碍。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困难巨大,但文化教育绝不可忽视,我院目前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资源及表现形式有:开人文课、举办校园活动、请企业商家或文化名人做讲座等。但是,如何有效把这些资源排列整合,并形成完整持续的高职文化,互相牵制又互相配合,互相服务又共同长进,最终让学生及老师受其影响感召,成为整个学校认可并遵从的一种价值观,也成为学院独树一帜的特色文化呢?每一个课程和活动都应该有整体关联,循序渐进,一步步对学生进行漫长而艰辛的养成教育。同时,这些内容也都可以在网络与现实中进行宣传,并列出内容,发动学生参与其中,既能促进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们的巨大潜能。
三、网络背景下高职文化素质教育
网络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以日新月异的态势飞速发展,而微型计算机诞生后几乎每隔两年甚至半年就换代一次。
近几年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各种手机和软件以排山倒海之势影响着世界格局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007年,比尔·盖茨曾说下一个比尔·盖茨是马云,2016年的今天,马云自己也想不到淘宝的假货横行以及良心实体店的倒闭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何种影响,而在这种信任危机之下,以信任为前提的网络众筹又方兴未艾。网络如此神奇,莫言和杨振宁两位大家都公认当今最不可想象的东西是手机。传统媒体开通了网络平台,增加了手机互动,国家政府及各行各业也都利用网络做宣传门面,开展工作。
在各大高校,网络也侵占了整个校园,除了网吧和宿舍,课堂、实训室、图书馆、学院小道,几乎所有不该出现网络的地方也都布满了手机和低头族的学生。
学生都爱玩电脑和手机,谁能利用电脑手机的网络化,谁就能占据学生的市场。如果高职文化教育资源能利用好网络来整合,则可谓得网络高职文化者得学生人心。
四、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网络背景下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现状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目前已有的大型学生网络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主要有:创新百度贴吧和创新圈圈。创新百度贴吧内容是个大杂烩,吐槽吹水发牢骚,应有尽有,看起来热闹,但内容杂乱细小,亦很快被刷屏掩盖。创新圈圈符合大众刷微信微博的社交习惯,师生使用率较高,听闻董事长方先生早起第一件事情也是看看创新圈圈有什么新鲜资讯。
创新圈圈有创作团队,有设置话题,有专人写作,有每日更新,粉丝有上万人,已经比较成熟,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内容量太少,有深度的话题不多,看不到学生评论和更贴,原本应该是个学生的后花园,倒有点像严肃的门户网站。
以2015年11月20日学院的运动会为例,当天天公作美,阳光和煦,微风徐徐,全院师生热情洋溢、斗志昂扬地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周五。
运动会结束之后,仅在创新学院的官方网站和创新圈圈上分别有一篇关于运动会的整体报道。运动会的辛苦筹办的前奏,运动会现场忍痛跑完比赛的感动,学生们勇争第一的集体荣誉感,现场学生们随手拍摄的精彩画面,运动会上忙前忙后最先来最后走的志愿者们,比赛结束后还念念不忘的运动会精神以及心目中最佳运动员的评选等细节,没有一篇完整单独的稿件来提及和描绘。以致刚过完周末,下一周的星期一,校园一切依旧,没有关于运动会的太多记录,也没有关于运动会的谈论,自然也没有关于运动会的集体深刻记忆。除了运动场跑道上的一点礼炮的残片,如此大型的学院活动,转瞬即逝地散场,不留痕迹。
2016年创新圈圈也在不断改革,增加了“精选留言”和师生评论,也增加了学院热门话题讨论设置,节假日也增加了网络抽奖和积攒换礼品活动,如今的创新圈圈也开始走向繁荣。
2016年初,学院又新建了“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的公众号,帐号主体为校方,主要发布学院权威信息,展示校园生活,为师生服务,为传播校园文化服务。
此外,学生社团也开设了一些“创新记者团”“创新团委”“创新社联小部落”“掌上创新”“创新学生会”等针对性的网络公众号,分别宣传一些社团活动,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少贡献。
五、创新学院网络背景下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畅想
每一个文化素质教育的根基仍然是文化层次的高低,我院网络背景下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棘手问题在于:学生的文化写作与表达水平有限,即便有千言万语、诸多感慨,写不出东西来,固然没有内容来呈现。
创新学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重视人文课程,重视文化传播。
同时,在网络背景的形势下,人文课的讲解除了课堂教育和课后作业,可以思考让互联网为课程服务,形成规模效应。譬如人文老师开设个人微博或微信公众号,转发或原创优秀文章,每在学校大型活动或课堂需要之时,设置一些专题讨论,利用好现有的学生力量,加以引导和提升,让互联网为课堂教学以及文化传播服务。
在学生社团活动方面,可以借鉴当今一些高质量的网络节目形式。学生比较喜欢的一些网络文化节目形式有:知乎讨论社区——你真知灼见,我负责最好的讨论体验;奇葩说——把严肃的辩论用大众化和娱乐化的方式来呈现,在轻松中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豆瓣青年——一群人,一个网站,一种生活方式,青年,该为中国之振兴而思考;晓松奇谈——广博的知识,深远的见识,幽默的脱口秀,文化、历史、政治尽在其中;罗辑思维——你若不愿读书,我来帮你读书,听我说书,掌握知识。
以上都是已经实践出来的最新颖活泼的文化推广方式,我校在校生过万,已经有很固定的受众群,只是差一些高质量的网络文化节目形式,不妨借鉴模仿:整合原有的贴吧资源,开办严肃的创新讨论社区,好的论点观点还可在现实校园里用条幅橱窗等形式公布;学院的辩论社、演讲团等社团也建设网络空间,把现实中的海选、讨论、比赛等内容在网络上传播发酵,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优秀的学生开个人空间,以微博或微信公众号的形式来表达观点、见识,提炼深刻有见识的内容在学院交流宣传……
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短板在文化分数,但他们的长处是活泼好动,爱想点子,他们也更会玩手机,若能利用网络背景巧妙传播高职文化,这将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契机,也是一个值得等待与希望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孔国庆,余丽君.网络的功能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解析[J].祖国(教育建设),2013(1).
[2]肖敏.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6(1).
[3]苏冰星.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
教育系统网络文化 篇4
一、网络文化传播的现状
网络文化是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 它的存在和发展严重依赖于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开发和推广, 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开发。就是这种依赖性导致了互联网所具有的特点也影响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网络文化形态的形成。在网络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体现出的快捷性、自由性、开发性、互动性等特点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但不能忽略的是在人们广泛接受网络文化的同时, 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也是令人喜忧参半。
(一) 多样文化融合促进新文化产生
网络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平台, 具备很强的包容性和交互性, 而网络的这种性质为问了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再加上网络文化的受众群体比较庞大, 因此随着网络功能的逐步完善和丰富, 不仅原有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新兴的网络文化也在和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交融过程中日益的完善, 增强了人们对世界和本国文化的认同感, 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 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在网络文化产生的初期阶段, 受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比较单一, 随机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开发,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开始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贴吧等方式之外, 手机客户端、社区交友平台、门户网站等也成为了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 这固然可以扩大网络文化的影响范围, 但也带来了种种弊端。
(三) 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增多
网络本身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很多网站为了吸引人气, 免费发布各种电影、小说、歌曲等著作, 这种行为已经严重了损害了创作者的切身利益, 也侵犯了创作者的知识产权。但是由于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文化, 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和执行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 近几年来虽然出现了不少因网络侵权的维权事件, 但最终却不了了之, 网络知识产权的维护也越来越难。
(四) 虚假低俗信息泛滥
与传统文化相比, 网络文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广泛的参与性, 这种特点是网络文化能够在短短二十多年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 也正因为网络文化的广泛参与性导致上网群众的个人素质良莠不齐, 文化质量难以保证, 各种虚假消息、低俗信息、色情暴力信息泛滥。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化的发展传播, 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五) 信息安全成为最大隐患
据调查结果显示表明:我国目前高达95%的软件和芯片都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这种情况使得我国的网络文化传播发展也快, 国家信息安全也就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 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更容易成为被攻击对象, 导致国家机密信息的泄露, 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从建国到现在, 对于传统文化, 人们一直心有疑虑, 传统文化到底是糟粕多还是精华多?我们应不应该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正是基于这种矛盾的心理, 一直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 总体来说就是不上不下, 既不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 也不直接取缔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分析, 我国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状态是不容乐观的。
(一)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片面
如果不实际调查只从字面上看我们会发现似乎每所学校都开设了很多传统文化教育课, 也开展了不少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是只限于文艺活动、文艺表演、书法、乐器表演等活动, 这些活动虽然冠上了传统文化之名, 但陷入了“娱乐致死”的观念之中, 娱乐性远大于教育性。究其原因, 之所以有上述现象的出现, 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
(二) 专业课程设置中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
在我国教育内容中, 中小学教育阶段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寥寥无几, 也只有在高校开设了哲学、历史、文学等相关专业, 但是相比于我国博大的传统文化来说, 这些专业完全是杯水车薪, 不能满足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 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有误, 不愿意选择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专业, 导致传统文化在高校一直受到冷遇
(三) 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学校要么直接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 要么开展之后也和其它科目一样, 实行课堂教学模式, 按照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下, 哪怕学生刚开始抱着极大的兴趣来学习, 时间一长也会觉得枯燥无味。其实传统文化课程相比于其它如数学、生物、政治等课程来说是具有很大的趣味性的, 但是在课堂教学模式下, 这种趣味性毫无疑问的被扼杀了。
三、传统文化教育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 传统文化仍能够屹立不倒, 显示除了强大的生命力。但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 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面前似乎不堪一击, 传统文化教育也受到网络文化传播的影响, 日渐式微, 这种现象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担心不已, 其实不然, 笔者认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固然会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网络也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巨大的机遇, 下面是笔者的一些观点:
(一) 网络时代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直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是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展开的, 与外界的文化信息交流极少, 而一个有生命的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文化。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机遇表现在多个方面的, 首先在教育模式上, 以往的传统文化教育限于师资力量有限, 教育只能在课堂中展开, 而网络则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例如网络远程教育平台、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等;其次网络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直以来, 传统文化教育之所以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局面, 除了政策因素之外, 还有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上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一直有着偏见, 而网络的受众数量远超于传统文化, 通过网络可以使人们消除偏见。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易中天“三国热”、于丹“论语热”等现象也证明了网络在传统文化教育上也可以发挥着积极作用;最后网络文化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统文化固然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 但也有着大量的糟粕存在, 而网络文化能够快速的传播证明了网络文化有着自身的优势。因此结合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升级使之更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从而也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更容易展开。
(二) 网络时代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挑战
在网络时代中, 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 一是网络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 网络上的信息数以亿计, 面对这么一个庞大的信息量, 传统文化毫不起眼, 得不到社会群众的关注。因此提高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只有人们的关注, 传统文化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传统文化教育才能扩大范围;二是网络文化对语言文字的冲击。文化离不开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工具和载体,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的语言进行规范表述。计算机技术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必将引起语言的重构, 将会猛烈地冲击着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网络文化也不例外。固然网络文化汇聚了全人类的知识精华, 但是也蕴含了大量的文化糟粕, 它在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提供很大帮助, 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和了解以及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总体来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网络文化是利大于弊的, 但对于那些潜在的消极影响, 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 网络文化本身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自从上世纪末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以来, 网络文化的传播不可避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互联网使人们的教育观念,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虽然说从整体的角度考虑, 这种变化是良好的, 但还是存在的一些弊端, 因此, 教育工作者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面对网络文化, 不可一概否定它, 也不能盲目的向网络文化靠齐。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统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试论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04) .
[2]王栾生.网络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综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3 (03) .
[3]张洪洋.论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 2009 (01) .
在全省教育系统网络管理员讲话 篇5
杨 辉(2006年8月16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全省教育系统网络管理员培训班,同时召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讨会,目的是为了提高全省教育系统网站管理员的网络安全、网站管理和信息维护能力,强化网管员的安全意识,掌握相关的网络技术、安全防范措施。在过去的工作中,全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福建教育门户网站——福建教育信息网的建设和维护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敬意。同时也向为培训班讲课的各位老师和对这次办班给予大力支持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我省教育系统网站和网络建设持续发展
教育系统网站作为公众了解教育工作动态、查询教育信息、掌握办事程序、反映社情民意的窗口,具有功能强、服务面广、容易与公众沟通的优势,能够在打造服务型教育机关工作中发挥独特作用。我省教育门户网站——福建教育信息网于今年6月8日开始运行,这个教育门户网站链接了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网站、厅直属单位和各高等学校的网站,由省教育厅办公室、信息中心与各 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保障。运行二个多月来,访问量已超百万,在全国省级教育信息网的排名由原来的29位提高第8位,逐步成为开展全省教育系统电子政务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和面向各类用户的界面和入口。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职能和业务特点,全力支持福建教育门户网站相关栏目建设,在福建教育论坛征文和学校风采展示活动中,积极采写信息,提供稿件,丰富了网站的内容。同时,通过网上投稿、信息报送、网站链接、栏目共建等方式,各地和学校将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上传给省教育门户网站,由网站采编人员整理上网。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调动了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发挥各级教育系统网络的作用,使门户网站有稳定的信息来源,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使现有政务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初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
我省全面启动省域教育信息网建设,提出以整合全省教育信息资源为出发点的一个教育信息化的全面解决方案,构建一个面向我省各级各类教育的综合教学、教研、教务和行政的教育信息化大网。目前,我省教育系统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和厅直属单位、高等学校至今为止已建网站210个。其中:省教育门户网站1个,设区市网站9个;县级教育行政部门72个,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成人高校)86个、厅属单位26个,以省教育门户网站为中心的教育系统网络群已基本形成。同时,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的学籍数据库初步建立并试运行,依托浙大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建立一套覆盖全省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达标中 学和厅直属单位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支持多功能多组进行网上视频交流,并运用视频系统为龙岩市举办了一期远程的视频培训,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并及时将法规信息、政务信息、教育发展信息和办事服务信息发布上网。在网上广泛征集社会公众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上报给厅领导或各职能处室作为决策的参考。各地教育系统网络、学校的网站在打造服务型教育系统网络平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责任制,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能力
根据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调查了解,随着我国信息化与IT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事故和隐患较多,各企事业单位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数亿美元。在信息化无所不在的今天,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全省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网络的建设和普及,全省教育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网络技术应用层面不断拓宽,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病毒破坏、黑客攻击、非法入侵已经成为威胁网络安全的三大主要杀手。因此,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大力提高对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由主管领导负责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机构,配备政治和业务素质好的同志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并切实承担起网络与信息安 全工作的责任。要采取入侵检测、网络隔离、信息加密、访问控制等必要的技术措施,加强网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互联网接入的安全性防范,将攻击和入侵造成的威胁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将网络安全意识与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保密意识结合起来,树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要通过加强对干部和师生的经常性的法制教育,使广大师生懂得攻击他人网站,制造、修改及传播病毒程序,发布不正确的网上言论都有可能触犯法律法规,引导师生自觉应用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做对国家、社会有益的工作。要警惕有害信息的传播和数据的非法篡改。坚持“积极预防、确保安全”的方针,建立和完善网管人员轮训制度、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落实。网管人员在接受教育部门相关业务培训的同时,要分期分批参加国家信息产业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培训,并取得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NISE),以提高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保持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转。
三、加强教育系统的网站建设,确保网络安全规范运行 我省多数网站由于主管部门领导重视,机构和制度比较健全,管理比较规范。我们十分欣慰地看到,全省有一半的设区市和三分之一的县级教育网站进步较快,有专人管理,内容比较丰富,公共服务开展得也比较好。但我们也从统计中发现,全省仍有12个县(市、区)、3所高校、2个厅属单位没有建立网站,3个设区市 网站的内容长期没有更新,还有相当一部分网站形象欠佳,栏目设计不合理,内容不完整,运作不规范,公共服务能力弱。也有一些网站无人负责,疏于管理,信息陈旧,应用滞后,形同虚设,有的网站开通3年只更新过一两次信息。这种状况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必须引起教育系统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下决心解决的薄弱环节问题。
为保障教育厅门户网站的安全性和权威性,省教育厅办公室拟制定印发《福建省教育门户网站内容保障方案》的征求意见稿。这一《方案》将进一步明确省教育门户网站各栏目信息内容的保障部门和保障方式。落实这个方案是确保省教育门户网站正常运转的一项重要措施。教育厅门户网站的魅力,来源于各地区、各单位网站的活力,落实门户网站内容保障方案,前提是要首先建设好本地、本单位的网站。教育系统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省教育门户网站内容保障方案要求,充实网站内容,确保内容准确到位,同时要及时更新信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要建立规范的信息采集、审核、发布制度,分级管理,严格把关,未经审核的信息不得上网发布,严格杜绝涉密信息上网。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网站要结合省教育门户网站升级改造工作,尽快完成改版任务,11月底前要达到或基本达到福建省优秀网站评比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提出的要求。
我们搞信息化,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目的是要提高行政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推进廉政勤政。我们要突破以教育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向以公众为中心,坚持从服务对象需求出发组织网站内容,从方便服务对象使用的角度设计网站,把教育系统网络办 成界面友好、互动性好、信息公开好、公共服务好的“四好”网站。为公众和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公众通过一个门户网站即可进入教育的所有部门,或进入一个由教育向用户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为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网络和信息资源,努力构建教育门户网站体系,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教育系统网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日常工作量很大。除保证正常运行外,每天都要采集、更新信息,还要开展各项公共服务,没有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管理是不行的。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着眼于未来发展,明确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管理网站,确保网站有人负责、有人维护,充满活力。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网站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信息维护人员要勤奋学习,加强自身工作能力建设,不断增强信息鉴别能力、信息采集能力、信息发布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积累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审核把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各级领导要为网站工作人员多创造一些学习条件,组织专业培训,有条件的可以办培训班,不断提高网站工作人员的素质,做到与时俱进,与工作相适应。
这次培训班将使大家全面了解和认识网络技术、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网络病毒防范的相关应用技术,具备常见网络环境下的安全管理能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可以进一步的探讨,加强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大家回去后,要主动向单位领导汇报,汇报这次培训学习的收获,讲清国家、省里对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要求。要把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承担起单位的网络与 信息安全工作责任。要积极建立和完善网管人员轮训制度、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增强网管人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保密意识,切实承担起树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在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工作中,要采取各种必要的技术措施,加强网络各个环节特别是互联网接入的安全性防范。要加强对有害信息、有害电子邮件、有害短消息等危害信息的过滤与封堵,严禁设立没有防范措施和专人管理的论坛、聊天室等交互性栏目。还要制定突发事件和敏感时期处臵工作预案。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确保教育系统网络规范运行。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改革 篇6
一、网络文化与语文教育
(一) 网络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人类生存的方式,它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文化”既熟悉又陌生,“文化”是什么?各种不同的学派、文献都对文化进行了不同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如今,随着互联网推广的日益加深,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网络文化”呢?“网络文化可以说是新兴的文化表述形式,具体来讲就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互联技术为基础,运用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形式符号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文化表述形态。”[1]。现如今,计算机、互联网络等一系列多媒体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之网络文化反映的是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模式,它区别于其他的文化形态,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已成为独立的文化形态,并作为当今社会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存在。
(二)网络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其特殊、极其复杂、弹性极大的学科,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3]。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教育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表现在综合性方面。它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网络文化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作为现代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具有很多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征。网络文化背景下语文的教育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知识的多寡,而是教他们学会在信息的海洋里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网络文化又可以丰富语文知识,增加语文教育内容,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素养”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网络文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如今网络已深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课外语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膨胀和爆炸,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应接不暇,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已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因此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同时也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它既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更多更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必将引起语文教育的新发展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产物,而教育则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过程,它与文化同时发生和发展。”[4]教育既存在于文化的内部关系中,又存在于文化的外部关系中,同时还起着沟通文化内外部关系的作用。教育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它会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可称之为文化的传承者。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构成,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是一种文化的生成和创造的过程,[5]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同时崛起。网络文化的出现以及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给语文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及效果等多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要学生“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等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要求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教学方式”;“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积极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可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处理信息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也必将受到网络文化的广泛影响。网络文化的崛起打破了语文教育的单一垄断的局面,体现了当代社会的进步。事实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隐形课程。
(二)必将带来语文教育模式的变革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特殊文化形态,它依托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特定的语言、音效、影响等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和文化。
首先,语文教育主要是用语言文字来进行教学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传统语文教育重视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大多以文本阅读为主。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在发生变化,阅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下,它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阅读资料、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在选择阅读内容时也更加便捷,但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阅读的自由性和随意性。网上也充斥着大量的不健康内容,许多学生由于自制力的欠缺和判断力的不足,对他们的身心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而,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则是训练学生的浏览速度和质量,更多地关注和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检索和重组的能力。
其次,从师生关系方面看,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师生是面对面讲授,教师拥有的语文教育资源远远超过了学生,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这是一种纯粹的互动教学,但在实践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而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快捷性以及全民性的特征,语文老师不再是资源的垄断者,学生也不必完全依赖教师来学习语文。现在,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水平在网上获取、利用和加工自己需要的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使学生在汹涌而来的信息海洋中不会迷失方向。”[6]因此,在网络文化这一背景下,教师的功能和地位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和根本性的转变,这势必将动摇传统的师生关系。
最后,从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看,网络文化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视野,还给他们提供了信息交流、知识更新的简捷渠道,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各种信息。师生间在知识占有量上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老师在学生心中不再享有知识权威的地位,师生之间变为了平等的、双向的学习。网络虽然为师生们提供了平等、便捷的交流平台,这种仅仅凭借语言符号系统来交流知识的方式,其中虽然也可能有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但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效果绝不能和传统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情感熏陶相比。因此,网络交流在给我们的交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常常导致情感体验的缺失。
(三)影响的双面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文化需求的增加,网络文化这个特殊的载体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它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贴近时代与生活。由于青少年存在一定的客观盲目性,即对网络文化无从正确取舍,同时却又盲目追随。加上商业市场的冲击性,网络文化往往只注重声色感受,形式绚丽而内容枯竭。
一方面,多媒体和网络化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育,将大量的丰富的课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现代语文教育提供了理想的物质平台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多元的开放的网络文化又给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情感体验、语言规范化等方面造成很大干扰,这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社会大环境才是真正的源头,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十分重要。
语文教育具有兼容性和吸纳性,面对网络文化的双面性,语文教育在教学中应更注重多种元素的吸收,尤其是当下网络文化中的流行元素。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中积极性的一面,加以学习创新。
三、网络环境下语文教育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开阔新颖的网络文化为语文教育打开了新的途径,同时也给语文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有鉴于此,在二者共生共存的当代社会,要利用网络文化的发展,带动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层面,还需注意如下几点:
(一)加强管理、注重引导
网络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时,也应该有一套适时调整控制的互联网管理规定。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需要协同全社会进行:国家加大监控力度;学校建立校园网筛选信息,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家长加强对家庭电脑的管理,合理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和浏览的内容,趋利避害。这样过滤式的管理方式有一定的作用,但网络文化的特征就是开放性,这样被动的管理方式作用有限。因此,注重引导尤为重要。社会、学校和家长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获取信息,提高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并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物尽其用。
(二)关注语文思想教育的新内容
在这个开放的时代里,网络文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之一,同时也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语文教育要有现代意识,在兼顾基础知识的同时,不要排斥网络文化。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更应了解学生的想法,走进学生的生活,更好地贴近社会生活,传播具有时代特点的观念,让学生接受新思想,把握学生的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这样语文教育才能扮演好指挥的角色,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寻找教学发展的突破口。
(三)突出情感教育,完善学生人格
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过程,促使个人身心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是人类求好的历程和成果。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就在于“立人”,教育除了传授知识的基本目的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要有生命力、自尊心,有独立的思想。
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的学科,它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品格、审美品格、创造品格的重任。在语文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注重网络文化传播中的人文意识培育。教师在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应着重强化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其能正确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四)与时俱进,创新语文教育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任何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现,总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例如,由互联网引爆的香港艺人“艳照门”风波,成为了一些学生热议的话题之一。2008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史记·陈冠希列传》的笔者就是凭借良好的文字功底加上当今备受热议的题材,获得了满分。这也体现了创新是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语文教育正在与时俱进,不再拘泥于传统思维的教学模式。
从目前而言,对于网络文化带来的新问题,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冷静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改变教育理念,根据现在学生所处的具体社会现实,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为语文教育服务,将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创新语文教育。
注释:
[1]王苹,王娜.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济南:科技信息,2012,(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张妍苹.文化与语文教育[J].南京:文教资料,2008,(3).
[5]曹明海.本体与阐释:语文教育的文化建构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3).
[6]何良玉.网络文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J].太原:沧桑,2008,(01).
参考文献:
[1]陈庆妃.网络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J].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07,(3).
[2]罗崇宏.论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J].柳州师专学报,2009,(01).
[3]刘金丽.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J].云南电大学报,2009,(4).
[4]何小微.试论网络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6).
教育系统网络文化 篇7
“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冲击主要表现为:
1、“网络文化”冲击高校德育教育的主导地位。网络的开放性使大量信息任意传播,其中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迷信、黄色、有害的内容,对于这些不良信息难以管理,给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德育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冲击。高校德育教育中原有的德育知识被强大的网络信息所“淹没”,有限的德育信息难以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且由于网路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把大量时间用于计算机网络,而对学校德育活动的参与次数逐步减少,从而严重影响了德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效能。
2、“网络文化”促使高校德育教育者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对于传统的德育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老师的讲解和教科书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大大限制了知识传播的时效,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教育。但在资源丰富的信息网络中,网络伟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学生可以完全自主的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身的需要在网络中查找、吸收利用信息,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的平台,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方式和内容的主动选择者和建构者。网络使得学生可以学到许多老师都不知道的东西,因而老师原来在学生中那种“传道、授业、解惑”的形象大大下降,老师因而变成了德育教育的组织和指导者。所以高校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认识,教师的角色应肩负信息传播者、德育教育者的双重身份。高校教师,不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要向学生提供“影响”和引导”。
3、“网络文化”造成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冲击。随着网络的发展,西方多种多样的文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垃圾文化也随之而来,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而且还具有认识片面、鉴别能力差、自我封闭、急功近利、贪图安逸等弱点。很多学生面对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蚀,迷失了方向,一味的追宠西方文化,而淡忘了中国的文化和民族特性,沦为西方文化的附庸,最终失去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4、“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冲击。网络道德从根源上讲是社会道德的衍生物。网络中不道德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黄色信息泛滥、肆意剽窃文章、传播歪理邪说、计算机犯罪。网络的匿名和隐蔽性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大学生为了寻求感观的刺激,多会在网络中浏览一些暴力、恐怖、色情等不良信息;为了学习上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剽窃别人学术成果;在聊天室中不健康甚至反动言论屡见不鲜;更有甚至更是把网络犯罪、黑客行为看作是一种能力。以上现象应引起我们高校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5、“网络文化”冲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对于中国的青年来说,从小就受到家长制的影响,现实中的很多被压抑的情感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媒体肆意的发泄。通过网上聊天,可以在聊天室里不动声色地。呼风唤雨”,在BBS中从容不迫、不负责任的说三道四,肆意谩骂。在网络中自由的言论成了一些学生派遣孤独、发泄不满的渠道。虽然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压力、交流感情、平衡心理,但由于适应了在网络上自由的宣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变得不会与人相处,找不到知心朋友,所以也就不会轻易袒露自己的心声,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也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这些人在生活中就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一副冷漠的状态。互联网使人不敢面对现实情感,把人变成了只会和计算机交流的机器。长此以往,学生将会丧失人性化的生机,形成消极的处世态度,有悖于大学生整天素质的提高。
“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力,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应该认清网络对学生思想的严重危害,结合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特点,积极探索研发适应当今“网络文化”的新型的德育教育方法,使大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网络中不良信息对自身的危害,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维护网络秩序,杜绝网上犯罪;正确利用网络资源,积极主动的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起到了巨大影响。本文就“网络文化”对高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阐述自己的见解、观点。
教育系统网络会计的思考 篇8
一、网络会计的概念
网络会计是指基于开放互通的互联网运算技术,把财务管理作为核心,并与业务管理与财务信息相联系,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财务管理以及远程记帐、报表等各种远程操作,最终使得企业能够进行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在网络会计的过程中,企业能够将互联网技术与会计有机结合起来,把原本由人工完成的数据收集、记账等功能进行替换,从而完成对整个企业财务数据的归纳、组合以及预测。
二、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
网络会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会计无纸化问题以及网络软件开发等诸多问题。
(一)安全问题
网络会计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安全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者,网络会计会造成信息数据在具体输送中信息泄露以及信息的残缺不全等问题。网络会计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财务管理以及远程记帐、报表等各种远程操作,因而,肯定会存在企业的核心商业机密、财务信息、电子材料遭受外来电脑的侵袭以及内部人士非法窃取以及恶意篡改,已经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很难被财务人员。二者,网络会计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既有可能产生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设备,也有可能产生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设备。
(二)会计无纸化问题
一者,财务数据原件无据可查。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网络会计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原有的财务操作记录介质由纸张向磁盘或光盘方面转变,也就是说原有的会计原始凭证、记帐凭单以及会计报表全部向电子凭证、电子记帐凭单以及电子报表转变。二者,在法律层面上依然存在着能否将电子数据作为法律原件的问题,如若不能必将对推广电子商务造成重要影响。
(三)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问题
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网络会计中的财务软件与传统人工会计核算型财务软件有着很大不同,网络会计中的财务软件主要属于管理和决策型网络财务系统软件,十分不容易开发,首先,网络会计中的财务软件应当在网络环境下全面应用 (包含具有动态核算、电子商务、网络化管理等功能) ;其次,财务软件必须与国家财会制度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相符合,必须通过共享各种数据信息的最大限度化,把财务、管理、决策系统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做到会计与各种业务的有机统一。二者,在实施中不同行业、规模企业管理决策方式不尽相同,对系统提出的具体要求不同,这给财务系统的开发带来多样性,增加开发难度。这是网络会计需考虑的软件问题。
三、相关对策建议
解决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要从构建安全保障的技术体系、建立网上安全认证机构、以及加强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做起。
(一)构建安全保障的技术体系
构建安全保障的技术体系是解决网络会计存在问题诸多对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维护网络会计系统始终处于安全状态的关键在于要对诸如通讯平台的整个网络会计系统的中每一个层面进行严格地安全防范,并且要制定严格地安全防护规则,从而在技术层面上构建安全保障的技术体系。鉴于网络会计的信息数据经常被窃取或修改等问题,可以采取防火墙技术、数字签名技术以及密钥技术对窃取或修改等问题进行防护,构建网络会计防护的嘴坚固的城墙。
(二)加快网上安全认证机构建立的进程
在网络会计的建立过程中,加快网上安全认证机构建立的进程十分必要。处理财务信息应当通过填制各种凭证、登记账簿等相关过程。在以往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基本数据以及记账凭证必须由人工进行收集,然后将其输入原始凭证之中。网络会计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把原本由人工完成的数据收集、记账等功能进行替换,从而完成对整个企业财务数据的归纳、组合以及预测。交易双方的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入帐,如果有会计人员怀疑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可以依据网上安全认证机构进行查验,最终对网络会计无纸化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除此之外,我国相关主管部门有必要加快适合国情的网络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得以安全有效的运行。
(三)增强对网络财务软件的应用力度
除了构建安全保障的技术体系、建立网上安全认证机构、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之外,解决网络会计存在问题还要增强对网络财务软件的应用力度。企业在开发应用网络财务软件的过程中有必要一切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出发,从网络会计发展的长远出发,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系统设计。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企业应当依据本身业务实际,把财务部门作为系统设计的关键,在此基础之上把企业会计和业务管理进行有机统一,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目标定位,制定好具体要求。二者,对网络财务软件进行合理开发。在网络会计的开发过程中除了从财务角度出发之外,还要根据整个系统的要求进行统一设计规划,从管理的角度对网络财务软件进行有效选择和开发。
参考文献
[1]赵建.浅析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1期
[2]石晓婷.网络会计的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企业研究.2011年02期
[3]于京平.网络会计的产生及现实影响[J].理论学习.2009年06期
教育系统网络文化 篇9
1.1 片面重视官方网站
目前民办高校的网络阵地主要在学校的官方网站, 民办高校更注重学校整体形象的推广, 对官方网站制作比较精良, 特别是对学校特色, 专业设置、学科前景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般都对考生和家长比较关注的招生和就业的问题做重点介绍。可以说民办高校的官方网站就是对学校硬件的集中介绍和推广, 而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学生党团建设园地往往一语概之, 甚至是内容缺失。
1.2 忽略学生网络文化阵地
当前大学生活动比较频繁的主要在校园贴吧、社交网络主页等学生自发形成的网络文化阵地, 民办高校一般都较少关注, 任学生自由发展, 缺少必要的引导。大多数民办高校的贴吧、社交网络主页上的主要内容都是学生交友、寻物、老乡聚会、游戏经验交流等内容, 很少涉及学习、思想文化交流的内容。学校的不关注、不作为, 导致很多民办学校的贴吧都成了学生负面思想的集中地, 没能在学生中起到比较积极的导向作用。
1.3 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断层
民办高校一般都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较少基础科学学科的设置, 特别是文科的基础科学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一般都是必修课中较为次要的课程, 学生普遍不太重视。而这类教师, 在民办高校中, 大多数都是公办高校中优秀的退休教师, 或者是兼课教师。教师的精力有限, 无法对课堂之外为学生解惑, 更不可能将课堂教育在网络上很好的延续起来。很多老教师, 教学水平很高, 但仅限于对书本的研究, 对学生关注的网络上的言论往往不了解, 讲解的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无法得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让学生产生“学而无用”、书本知识完全与现实脱节的想法, 进而觉得课堂无趣, 还是网络更吸引人。
1.4 学生活动缺少延伸
学生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往的学生活动主要以实践为主,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更多的学生愿意“宅”在寝室, 学生活动也失去了原有的魅力。现在民办高校的学生活动, 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模式宣传, 即黑板报、宣传画、学生组织通知等等, 进行安排好的统一化的活动, 活动之后进行校园报纸报道这种固定流程当中, 这明显已经不能吸引当代大学生了。
2 健全民办高校网络文化德育教育机制的途径
2.1 增加学校官网德育教育比重
大多数民办高校成立时间都相对较短, 校龄不高, 但要成为受人景仰的大学, 既要有历史, 更要有底蕴。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能力的同时, 更要注重学校整体的德育教育, 在官网中体现出“以德服人”气度。
首先,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树立师德榜样。优秀的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是不能缺少的, 这不仅是对大学本身的一种展示, 更能够增加教师本身的说服力和威信, 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其次, 应该在学校网站上明确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学校网站应该明确规定对在校学生的德育要求, 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章可循, 严格要求自己, 在校园生活中有目标, 守规则;另一方面, 这种具体的条例让家长对学校的管理更放心, 对学校更加信任, 这远比就业数据更加吸引家长的目光。
第三, 注重学生党团园地建设, 关注校友发展, 引导学生爱国爱党爱校。优秀的大学生既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 更要有一颗回报祖国社会和母校的感恩的心。民办高校应该注重本校的学生党团园地建设, 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让学生有更高层次的理想和追求。只有学校重视, 学生才能潜移默化的受影响。另外, 民办高校在学校网站上应该多多展示校友风采, 鼓励在校生努力拼搏。国外很多名校都在学校网页上有介绍成功校友的部分, 一部分可以借助这些“活广告”生动地推广学校本身, 另一方面也是对在校生很好的激励。
2.2 关注并引导学生的网络舆论
首先, 明确学校的管理员身份。民办高校不能对学生自发申请的学校贴吧、社交网络的学校主页置之不理, 应该明确学校本身的管理员身份。一方面可以阻止一些不法的广告、推销出现, 冒用学校名义导致学生受骗, 造成财物损失。另一方面, 可以对出现的不适当的帖子、话题进行及时的删除, 防止对学生产生不当的影响。现在国家已经对网上虚假言论的误传、谣传给出了明确的处理办法。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动的热血期, 正需要学校在网络上适当的约束和引导。
其次, 积极参与学生的话题、咨询。学生自发建立学校贴吧, 社交网络的主页, 主要还是由于学生心中有想法, 有疑虑, 且感觉无处求解。针对学生自发组织的话题, 发帖提出的问题, 学校应该积极回答, 给学生最明确的答案, 避免误传, 拉大学生与学校的距离。对学生提出的建议, 学校也应该关注, 在合理范围进行整改, 并在网上对学生的建议进行反馈, 形成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第三, 应主动设立话题, 引导学生讨论。学校不仅仅应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话题中, 更应该变被动为主动, 在学校贴吧、社交网络主页上设立学生感兴趣的, 有关学校建设或其他有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引导学生讨论, 继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3 将网络视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首先, 应设置专门的教师在网络上为学生组织专门的延伸教育。民办高校应该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设置专业教师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既填补了年龄大的教师不会上网, 没有时间上网的遗憾, 还能做到及时、有问必答, 很多重点高校已经采用这种方法, 也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回应。
其次, 在课堂上多开展热点话题讨论会。在网络教育对课堂教育进行有效补充和延伸的同时, 应当在实际课堂上对网络上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话题进行实时讨论, 用理论联系实际, 将思想政治理论赋予时代的意义, 又正确引导学生客观的分析和对待社会上出现的新现象、新看法。
2.4 增强学生活动的网络影响力
首先改变学生活动的宣传模式。时代在进步, 宣传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前一段, 北京师范大学就以拍摄争议照片的方式, 在媒体上宣传了学生新排演的话剧, 不仅在校内引起反响, 也在社会上引发了关注和争议。又如吉林大学也在人人网上发布了打雪仗号令贴, 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换一种宣传方式, 学生对待学生活动的看法也会不同。
其次增加学生活动的组织方式。同样的, 学生活动的组织也可以实现网络化, 如很多重点大学举办网络英语角, 在网上进行实时的英语对话等等, 成功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又不在网上浪费学习时间。
教育系统网络文化 篇10
网络文化时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与平台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非主流文化。由于其交流较为普遍、沟通成本较低而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在另一方面, 网络文化充斥着大量的由于别有用心, 或者知识储备相对匮乏群体而营造的不良信息。该类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学生思想的动荡。针对这个问题, 部分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 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思想教育方面与现阶段网络文化冲突层面的共同分析还稍显不足。为了弥补相关研究空白, 并对高校思想政治后续课程安排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展开了相关研究, 获得的结论如下。
二、网络文化定义及其思想政治特征
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与沟通习惯。在具体的网络文化构建过程中, 其是一种典型的众筹模式文化体系, 即有全体参与者共同营造与遵从的文化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 其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在其积极意义方面, 网络文化具有明显的创新型以及广泛的参与性。所谓的创新型是指网络文化石众多个体共同决定的一种民间问题。一方面由于其具有一定匿名性, 这使得在网络的平台上, 人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更多的依赖本心, 进而降低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另一方面, 在沟通的参与性与广泛性方面。基于网络的新闻、要点、视频等内容往往开通了评论板块。网络文化正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产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 更具有时效性的沟通以及更具有典型意义的广泛参与性能够使得网络文化更为的形象与具体, 同时也是现阶段网络文化影响范围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
网络文化除了上述的积极影响与特征之外, 其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特性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具体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 层级性。在网络为文化或者具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 往往分为较为明显的若干个团体。不同团体之间自发的组织与形成, 并通过言行的一致性而达到意见的统一。在不同团体之间交流中往往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种形式一方面是网络信息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也是网络暴力的主要载体。
第二, 模糊性。由于现阶段我国网络实名制管理还存在很大的漏洞, 这就导致了网络作为一个虚拟世界存在很多的现实生活中并不轻易见到的模糊特性。即文化发起人的模糊、文化自身的模糊以及文化评价的模糊。上述模糊特性为网络文化带来的不可预期与预判的发展方向。
第三, 攻击性。由于网络团体的存在, 在面对具体矛盾或者观点异同问题时, 往往会形成团体以及个人之见的攻击性。在部分特定的场景下甚至会直接转变为人身攻击。
三、网络文化对该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这些特征虽然在切实的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 同时也对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以及世界观形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此, 其在对于学生思想认识方面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作用:
首先, 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往往来源于对世界的了解, 而从现阶段的网络文化现状中我们发现, 其更多的是关注与社会的负面效应。长此以往, 学生会因为更多的基础社会的B面而形成典型的单面人格, 这显然对于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是不利的。
其次, 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识。部分网络文化受到部分团体的引导语控制, 形成了一定的抹黑历史、歪曲事实的论调。包括雷锋、邱少云等一系列榜样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被抹黑。这一方面使得大学生对于政治的学习更为忽略;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这一部分思想动态容易使得大学生群体出现对政府不信任、对思想政治不认可等负面导向。此种导向一旦形成容易引发学生对于社会的不满, 在无法获取有效心理依托的情况, 容易产生负面极端行为。
最后, 网络文化对于信息识别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 怀疑一切信息或者相对于官方信息更听信于“小道消息”的信息结构与信息接纳习惯对于大学生成长的弊端更为显著, 甚至会影响其正常的知识学习与社会交往。
四、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在高校阶段如何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广大教师面对的客观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第一, 正视网络文化及其带来的信息效应。从当下的网络文化发展来看, 彻底的消除或者与学生群体进行隔离是一种并不现实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饮鸩止渴的麻醉手段。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 顺利且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组织, 我们需要正视网络文化带来的学生心理变动。尤其是在关于政治、社会、历史等敏感问题的疏导上, 从了解, 到分析, 最终给出解决答案的一种教学思想必不可少。
第二, 通过正确的引导来避免网络文化对于学生的侵蚀。所谓的正确引导并不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积极形象建立与正能量传递来达到消除影响的目的。而是在充分的了解网络文化形成的基础上, 对网络文化中的糟粕予以剔除, 同时对于网络文化中的正面效应进行发扬。就本文而言, 包括“正能量”等网络词汇正是网络文化带来的良性表达;而对于一些负面信息, 尤其是之虚乌有或者谣言等信息, 应该根据科学、合理、有说服力的论证来予以修订。进而使得学生在接触网络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我的良好判断, 使得网络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途径能够为我所用。
第三, 彻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吸引度。际的操作过程中, 政治教学体系由于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进而对于学生的吸引程度不足。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 利用网络方法、数据化教学模式、娱乐实践体系等多维度的方法构建, 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度不足的问题, 进行形成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为后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传达及实现提供必要的基础与坚实的保障。
五、总结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载体, 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这样的背景势必会带来网络文化的形成, 进而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本文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 基于网络文化特点等因素探究其对于学生思想政治及其高校开展的教学体系的影响。并从正确引导、良好梳理、深化改革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可行的改进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教学体系变更以及高校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适应性提供必要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其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并逐渐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当智能移动互联网设备 (多指手机) 的普及, 网络对于现实的影响更为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下, 部分涉及思想政治的话题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不得否认的是, 我国目前网络环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中对于不良信息的过滤与识别体系相对缺乏。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 对其中具体问题以及相对对策进行探讨, 旨在为后续的教学体系规划提供必要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学体系,高校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德敏.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03:60-62.
教育系统网络文化 篇11
关键词:网络文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网络文化对于初中思想教育工作是一把双刃剑,优点和缺点共存,关键要全面正确认识该思想工作的特点,这一思想教育工作是十分复杂的,不但要重视建设和管理,结合疏导来开展,同时还要占据网络思想品德工作中的领先阵地,建立积极健康、是非分明的优质网络环境,将人才培养和塑造良好的初中学生人格作为目标。
一、网络文化对初中思想教育的不良影响
1.文化道德素质
依据调查结果可知,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将近占50%是和色情信息相关的,电脑网络技术传播色情内容的成本低,传播具有隐蔽性、快速性的特点,传播起来十分容易,这就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不道德的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增多。
2.个人素质的影响
教师权威和初中生个性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了较大的冲突,网络发展对教育权威资源实行了重新配置,导致教育低廉化,初中教师不再是稀有资源,教师的专业权威、感召权威和传统权威在逐渐的衰落。此外,网络文化发展导致当前初中生的生活逐渐变得非群体化和个性化,这样的生活方式对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初中生对于直接性的思想教育灌输不再那么容易接受,当前的学生不断地挑战权威,导致思想教育效果严重下降。
3.影响心理认知
信息浏览量大,内容多,在频繁的上网中,初中生会浏览大量信息,同时这些信息涉及了品德、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这对学生的认知面进行了极大的扩展。但是互联网上的大部分信息很快就会消散,极大地干扰了学生的思考和价值取向,甚至会麻痹初中生的认知,对学生的有效思维活动直接产生影响。
4.心理情感的不可靠
互联网上各种软件中的虚拟情感互动较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度较低。网络文化对初中生的交流空间进行了充分的扩展,对初中生及他人的交流空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就使得初中生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交流,造成其生活和学习人际关系模式的变化。
5.形成虚拟化的心理信念
太多的理想化角色、现实信仰缺失以及网络空间新鲜事物在持续的涌现,为当代的初中生创造了一个虚幻和真实结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初中生所看到的东西都对现实中的不完善和不完美实行了补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导致学生成为了信仰虚无主义的幻想者,有的甚至出现了畸形人格。
二、针对网络文化对初中生思想带来不良影响的解决策略
1.树立品德方向,创造积极性的舆论环境
由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个人爱好各个方面的差异,互联网内各种信息的良莠不齐,我们要正确引导初中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想品德工作并进入到网络中,在网络中占领自己的强大阵地,宣传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依靠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多样化品德宣传教育。目前大量的初中实现了根据学生喜好建立学校网站或网页,借助这些方式将学生兴趣逐渐引导至繁荣校园文化方面,提升初中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强化网络及网络道德管理
伴随时代发展和人类需求,鉴于计算机通信及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已经慢慢成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但在网站上不负责任的发各种消息,甚至利用其宣传暴力和淫秽内容。对此各级公安机关及文化部门需要对全网络的防卫系统进行建立和健全。实现网络规范化运作,严格审查局域网、免费个人主页链接等,依靠网络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组织多种不良信息进校园的活动。
3.建立优质的网络思想品德教育人员
构建网上的思想品德教育系统,借助擅长开展思想品德工作,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人才,该群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崇高的品德思想传播使命感,对网络文化的特点了如指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网络时代下合格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必要素质。因此,其需要紧密地跟随时代步伐展开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计算机和网络培训计划。思想品德工作者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板报、喇叭等宣传品德思想的落后情况。借助网络、传输和交换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对初中生开展相应的教育。
提升初中网络文化建设是发展设计主义的必然要求。针对初中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实现思想教育和网络的有机结合,采取引导、教育和管理等措施。通过引导加强管理,并且还要在管理中逐步实行引导。还要审时度势,和潮流发展需求实行顺应,持续研究最新网络发展,探索全新思路,有效解决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德敏.网络文化对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教育系统网络文化 篇12
关键词:在校生,网络道德,校园文化,途径,对策
1 网络环境对在校生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用“信息的海洋”来形容网络一点都不为过, 要什么就有什么, 应有尽有, 无所不有!只要在“百度”或“搜狗”里输入关键词, 任天下之大, 世界之奇, 却无所不晓。然而, 网络上也充斥着大量的交友信息、暴力信息和色情信息, 如果上网时不加以甄别和抵御, 就会影响身心健康, 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甚至酿成锒铛入狱的悲剧。
1.1 网上的交友信息
根据调查, 未成年人上网动机有30%是找朋友, 与网友聊天是上网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网络上, 他们可以用幻想出来的另一个较完美的自我与人交往, 而在现实世界中又必须用真实的有诸多缺陷的自我与人交往, 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巨大差异使他们无所适从。一旦习惯了网络交友模式就使得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不知如何与人交往, 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等问题, 由于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热情、关心”逐渐消失, 长此下去, 还会导致“自闭症”等心理疾病。
1.2 网上的暴力信息
90%以上的在校生都有过上网玩游戏的经历, 其中有部分更是沉迷于网络游戏, 沉浸在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暴力游戏带来的强烈刺激中, 打着“维护正义”的旗号进行“以暴制暴”、“以恶惩恶”, 逐渐模糊了道德规范, 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 形成了以致人伤亡为快、以行使暴力为乐的思想和行为。
1.3 网上色情信息
青少年正处在青春发育期, 对成人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究。目前互联网上的色情网站数以亿个, 每天约有数万张色情照片进人互联网, 遭遇色情信息侵蚀的概率极大。赤裸裸的性交往、性描述和性画面, 对他们造成强大的心理刺激和不良仿效, 严重危及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防止不良行为的途径
正是因为网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 他们只要通过敲击键盘, 向网络输送代码就可以充分发泄压抑在心底深处的需求和欲望, 而且所有的言行还可以不留任何痕迹, 这样, 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部分未成年人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 忘却社会责任, 丧失道德感, 而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会起到引导未成年人规范网上行为的作用, 是网络时代的重要课题, 所以思想道德教育要以全新的姿态介入网络。
2.1 建设校园网, 应用网络安全技术优化网络环境
对于校园网来说, 纯净的信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体验, 同时规范网络行为。通过肃清校园网络环境, 进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少年亲自实践相关的网络道德行为, 进一步促使他们网络道德的内化, 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优化网络环境, 必须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有效的管理策略, 要一手抓“堵”, 所谓“堵”, 就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构建相应的“防火墙”, 从技术层面对网络信息进行相应的过滤, 将有毒信息和垃圾信息拒之于视听之外, 避免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例如通过部署网站过滤策略,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在校生浏览色情、暴力等网站, 通过部署应用控制策略, 在学习时间内防止在校生使用与教学无关的网络;另一手抓“疏”。所谓“疏”, 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浏览互联网的特点, 开展一些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
2.2 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门的网络德育课程
网络心理健康的定义是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 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 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 有正常的人际交往, 即使网络离线时, 身体不存在明显的不适应现象。为了帮助在校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通常情况下需要开设网络心理康教育课程,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在校生正确使用网络, 避免过度沉迷于网络。
现代社会网络的利用率远高于大多数其它的媒体, 如书籍、报刊、杂志甚至电视, 网络上面宣传的文化和观念对未成年人的人格发育起着巨大的影响。目前, 一些倾向性问题已经在未成年人中普遍存在, 这些需要我们提高重视, 例如:在对自我价值进行定位, 以及个性发展取向方面, 对于在校生来说, 通常情况下, 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本位化倾向;在人生价值取向方面, 多元化、功利化的倾向已经或多或少地出现, 在现实生活中, 经济实用, 讲求回报逐渐在学生身上更加明显,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忽视, 在思想政治观念上依然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甚至是道德上知行脱节等现象。通过开设网络德育课程,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主体意识, 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 帮助在校生正确选择价值观, 并促使其在网络社会中的迁移。
2.3 规范网络行为, 实施网络行为的自律教育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的形成最终是要落实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上的, 他们通过自身的行为创造并实践着网络道德规范。虽然人人都会上网, 但并非人人都懂得如何上网。网络是一个共享的大平台, 如何合理地利用网络上的资源, 如何遵守网络礼仪, 并不是天生就会的, 也不是计算机课程可以教会的。教师应在教学的实践中随时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 教学生学习使用网络就像教学生做人一样。不抄袭, 不非法复制和删除, 不过分占用网络带宽, 不随意泄露自已和他人的隐私, 不访问色情网站, 不传播不健康的信息, 不做“黑客”, 不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等, 做到洁身自律。
3 利用网络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对策
网络的迅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产生了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问题, 同时也为丰富校园文化, 提升其内涵创造了机遇, 提供了若干对策: (1) 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园局域网, 以及学校信息化平台, 在学校网络信息平台上, 定期发布国内外时事政治方面的信息, 帮助在校生消除思想方面的负面影响, 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课堂教学, 结合多媒体教学进一步使德育课更加生动, 充分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通过事例的讲解,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了解网络道德责任。 (3) 将中国教育网系统纳入到职校校园网络中,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与中职学校局域网和高等教育网络进行对接, 使中职学生能够更多地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互动交流。 (4) 开展网上读书竞赛活动,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大量信息,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5) 传承中国优秀伦理道德, 挖掘中国传统道德的现实价值, 选取古代圣贤的伦理、格言等, 通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郑秋生.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俞国良.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