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教育模式

2024-06-07

网络文化教育模式(共12篇)

网络文化教育模式 篇1

在我国, 对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很多, 涵盖了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及教学技术等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也在实施着这些教学模式, 这些研究对于网络教育发展有很大影响, 起到了坚实的支撑作用。教学模式与网络教育发展关系密切, 教学模式是网络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学模式在推动网络教育发展中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下面通过对网络教学模式的调查, 来说明研究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文献调查

通过“中国知网”调查, 以“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为关键词, 据不完全统计的查询结果如下:

“网络教学模式”调查 (篇) :1997-1、1998-2、1999-4、2000-10、2001-32、2002-30、2003-28、2004-46、2005-57、2006-82、2007-95、2009-93。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调查 (篇) :1998-1、2000-3、2001-7、2002-7、2003-7、2004-12、2005-8、2006-12、2007-14、2008-7、2009-8。

可以看出作者在研究中, 用“网络教学模式”一词的比“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一词的多, 而且对其研究和重视是在21世纪开始的, 2004年以后研究人员有明显增加, 2006—2009年一直保持在百篇左右, 这说明近几年来我国对“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比较深入, 这对于网络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只有持续重视教学研究, 网络教育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二、网络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网络教学模式研究中, 电大系统的研究占有一定的数量, 在对《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009年的各期文章调查中, 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几乎每年都在十几篇以上。网络教学模式的提法或说研究的角度不同也各有千秋, 有以下一些研究模式。

1.在线教学、远程学习、网络互动、课堂延伸教学、混合、离线教学、综合教学等模式。

2.教师导学、导练、导学助学、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教与学、学习者自主学习、互动式、辅助学习、合作学习、学徒角色 (专家指导) 、学习者学习策略等模式。

3.一主一辅一补充、两主三多、导-学-评、三导三学、三层次、双主三环四结合四过程、五段合一、七学结合等模式。

4.多元化指导型、多元化教与学、全程化、要素交互、资源利用型等模式。

5.理论实践一体化、新理论 (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小组协作学习) 、说课艺术的行为、模拟角色扮演式、结构-环节等模式。

6.七维度分析框架、网上虚拟仿真实验、Blog与Webquest相结合、3L、技术优化整合、教学工程、技术支持、技术-媒体选择等模式。

从1、2可以看出, 研究比较多的是网络教学模式, 3~6有了很多新鲜的提法, 显示了我国在网络教育中不断推陈出新的教学模式, 这虽然不能代表我国全部的研究模式, 但已经可以看出我国网络教学模式的新现状。高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有力支持了各种新的网络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

三、网络教学模式理论

国外网络教育专家的教学模式理论对我国的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影响很大, 对于指导我国的网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前瞻性的作用, 也对我国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我国网络教学模式的形成离不开这些理论的指导, 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推新、变化与完善。下面例举一些有名专家的教学模式理论, 可以看出我国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受到这些理论的影响。

美国远程教育之父查尔斯·魏德迈的“独立学习理论”包含许多教与学的安排, 提出概念“一种学习者在空间、时间进行活动”[1]6。对教学实施提出十个指导性原则, 建立了教学系统, 他为远程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网络教学开创了里程碑式的基础研究模式。美国迈克尔·穆尔传承了他的导师查尔斯·魏德迈的“独立学习理论”, 创新并深化了这个理论, 对“远程教学”、“独立性学习”进行了深入研究[1]15。穆尔的独立学习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对话”、“结构”、“自主性”、“交互影响距离”。交互理论突出“互动性距离”和“自主性责任”, 对后来研究者影响很大[2] 。

美国格雷格·柯瑟林提出“参与理论和网络教育教学法”, “学习理论—参与理论:作为一名优秀的网络教师,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积极参与, 以使学生同样积极参与到网络课程中”[1]73。在网络教学中师生的交互和参与方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重视师生的交互能力, 通过交流互助达到学习的目的, 倡导协作精神。

英国托尼·贝茨提出ACTIONS模式与学习技术成本效益分析, 他的技术与媒体选择原则“ACTIONS”模式, 其中“教与学”分析了技术媒体与学习类型及相应教学形式的关系。“技术与媒体选择原则:ACTION模式”, 其中A为“技术可行性与方便性”, N为“技术新颖性”, T为“教与学”[1]48。他分析了技术媒体与学习类型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的关系, 认为不同技术支持下的知识能力, 在支持着成人的学习能力。

美国奥苏贝尔的“教与学”理论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有三个方面,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动机理论”[3] , 主要探讨学习过程及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等。在网络教学中同样要重视教师的导学作用, 我国学者的研究比较多。瑞士皮亚杰最早提出学习理论,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世界最有影响的著名心理学家, 他的教学模式用于网络教学模式研究中, 分为探究类、对话类、综合类三种类型, 每个类别的教学模式都涉及其相应的技术支持, 如探究类教学模式属于情境教学模式等内容, 涉及的技术支持有超文本和超媒体、图表、动画技术、数字音频与视频、独立的教学模块等。学生通过掌握技术, 而提升网络学习的能力。我国学者的研究比较多[4] 。

英国的大卫·西沃特提出“学生支持服务和持续关注理论”, 核心内容是“学生支持服务”与“媒体选择:新的通信技术”、“课程开发”等[1]101。这个理念更加扩展了网络教育的服务队伍, 更加重视教育整体人员的作用。

四、网络教学模式与网络教育现状

1.从以上我国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可以看出, 这些研究成为不断推动网络教育发展的动力。但有学者认为, 目前网络教学中还存在教学质量、支持服务和教学管理的诸多问题, 提出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 能更好地解决教学及管理问题。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各种专题调研与研讨来解决, 如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管及教学创新等。目前主要涉及网络教学管理的措施不多, 还不够完善[5]33-34, 这个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网络教学一系列工作的深入研究与开展, 对网络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2.网络教育的发展。我国自1999年开办网络教育以来, 招生人数有显著增加, 1999年为3.20万、2000年为18.50万、2001年为45万、2002年为67.50万、2003年为94.20万、2004年为83.93万、2005年为89.10万、2006年为113.25万、2007年为123.44万、2008年为147.22万[5]31, 看学生的增长速度2001—2003年在每年30万左右, 2004—2005年增长不多, 2006—2008年增长在10万~20万左右。从这些数字变化说明我国网络教育通过十多年的发展, 基本进入平稳的发展时期。现在全国网络教育在读生350多万, 已毕业的大约400万, 毕业生比例为3.5∶1, 获得学位者为10∶1, 可见网络教育管理的严格性。也可以看出我国网络教育在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 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才有今天健康发展的局面。

3.网络教育定位为非全日制教育。2004、2005年的文件规定, 不得以网络教育的名义招收各层次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学生[5]32, 这样就明确了大学生教育的学校类别。网络教育为成人教育, 而且要与正规的全日制教育彻底分离, 加强管理不招收全日制在校生。主要为继续教育、终生教育、证书教育、成人高学历教育。突出强调了学习手段的技术性, 就是在网络环境中完成高等教育。想解决自己专业不理想的全日制教育大学生只能选择毕业后再上网络教育中理想的专业了。

4.网络教育突出招收在职人员。目前相当数量的本科毕业生进入职场, 这个数量不可忽视。其中有极少数的毕业生选择网络教育来改变自己原来专业的现状, 以谋求新的职业机会。有一些毕业生为增强就业能力, 选择学习第二专业, 这个人群在增长, 也有大量的人希望提高更新自己的知识, 想有高层次教育的机会。网络教育可以解决前者, 而不能解决后者。网络教育要重视这个动向, 为他们创造好的学习条件, 用好的政策吸引他们, 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网络教育途径。他们选择网络教育最为适合, 也符合网络教育招收在职人员的政策规定。但目前开不出硕士及以上的多学科多专业的高层次网络课程, 很遗憾, 这是我国网络教育与国外网络教育发展不同的重要差异, 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动向。

5.教育观念的认知。我国网络高等教育来自“两大系统”, 即重点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系统和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 定位都在大学的层面上。从概念来理解, 大学一般涵盖专、本、硕、博各层次教育。国内外一些国家与地区的网络教育基本做到了多层次教育, 如美国、英国、印度、香港、澳门等都有硕、博教育, 而我国的网络教育基本定位在专、本两个层次的教育, 有硕士学位的网络学院极少, 而且专业受到限制。多层次办学应是趋势, 我国在职人员的学历比例结构在变化, 需要的不仅是基础普及教育, 更多的人需要高层次教育, 网络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就要开展高层次教育。

总之, 网络教育是电大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电大网络教育不会因教师水平、教学模式、网络技术问题而阻碍办学, 关键在于如何不断调整新的教育路径, 吸引更多人接受网络教育。应抓住网络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机, 保持网络教学模式研究活跃和众多成果带给网络教育好的发展势头, 除了重视教学模式研究外, 学科与专业建设及层次构架也要提升创新, 这样才能促进网络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才能适应终生教育的需求。

摘要:在我国, 对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很多, 在教学中也实施了很多新的模式, 这些研究对于网络教育发展有很大影响, 起到了坚实的支撑作用, 教学模式研究推动了教育发展。教育政策的完善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与实践。除教学模式研究外, 应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 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及层次构架, 以达到终生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教育,网络教学模式,电大教育,高层次教育

参考文献

[1]丁新.国际远程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傅钢善, 马红亮.网络远程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98.

[3]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 (下) [J].电化教学研究, 2007, (8) :22.

[4]地丽热巴.克依木.网络教育环境下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 :33.

[5]曾海军, 范新民, 马国刚.论高校网络教育管理的政策与监管[J].开放教育研究, 2009, (3) .

网络文化教育模式 篇2

音乐教育革新走进网络信息时代的音乐教育模式

本文立足于当今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论证了在现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大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对提升学科价值、挖掘学生潜力所起的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整合了现在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关系,构建了网络信息时代条件下音乐教育的新模式.

作 者:陆茜 作者单位: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0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712关键词:音乐教育信息技术 网络时代的音乐教学模式

小学要实现网络化教育模式 篇3

一、学校家庭学生之间要實行信息共享的“网络化”育人模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国家七部委在2010年联合颁发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5年教育部又单独颁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这已经表明政府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可是,当今家庭教育水平的底下,专业人员的匮乏,正严重影响着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也无法满足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成长的需要和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父母对教育的理解的误读不能更好的配合学生的教育工作,更甚至对学校教育出现的负面的影响。小学生本身的特殊化,小学生是开始人性形成的的萌芽期,好的开始才能让学生的发展更健,所以学校和家庭要加强联系,在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生活方面多沟通进行定期的改变教育目标。教师的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班集体是一个面,家庭的参与可以把教育由面缩小到一个点。教师要把学生的学校情况反映给家长,家长也要把家庭中的学生情况及时有效的反映到学校,这样才能“教育相长”。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家庭的教育最终的目的要映射到学生身上,学生是主体,所以要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这样教师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要让学生参与到自我教育中来,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所以要让学生在被教育的同时也要成为自我教育者,因此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要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人。这就形成了学校和家庭、学生网络格局的教育模式。

二、小学学科的学科要均衡发展,实现“网络化”教学模式

小学教育中学科品种很多,学科之间联系很深,互相作用。我们应该把各学科进行整合,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改变传统单一、专业化教学模式为综合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同时,软化学科边缘,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音乐课堂氛围中,吸取各学科知识营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正确认识音乐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是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是陶冶情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另外还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美育功能。音乐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基础教育的课堂,应当属于智育的范畴,在情商提升的同时对智商也有很大的提高。“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中的“美”就包含于美术教育。在美术教育中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小学美术教育《新大纲》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就阐明了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即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社会与品德》对培养学生的社会常识和品德高尚的人有积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育人。在小学教学中儿童思想的易变性,容易出现思想方面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因此思想教育在每一学科中都要渗透进行去。科学在小学中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以其它学科的作用也很明显,一方面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例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科书中有关植物、动物、天文等自然事物的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有关地球、方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科学方法,可以用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例如学生在科学学习观察法,可以用于语言课的语言表达和数学思维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学校之间及边缘教育机构之间也要实行网络化资源共享的模式

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社会课题,不能只让学校教育,社会也要参与进来。以学校为主体,其它教育机构为辅的网络化教育模式。小学生可塑性强,这就造成了小学生的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据国内大量调查表明:10%--20%的学生已经存在类型各异、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当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嫉妒、自我中心、任性、孤僻、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等。另据调查,约有3000万未成年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自杀等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想办法缓解或者解决这些问题,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所以如果让心理咨询机构与学校进行学生学习及生活上的沟通可以有效地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矫正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健康的成长。在小学阶段例如可以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吃苦赖劳的精神。

教育技术网络培训模式的探究 篇4

首先教师培训模式在国内外都有相当研究,并形成一系列的培训模式,如案例教育模式、行动研究培训模式、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教师培训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结合相关经验,并具体结合广州实验区的培训实践来探讨教师教育技术网络培训模式。

在培训模式中,支撑、组织层都是为主体培训层作保障,其中,远程教育中心在技术、资源、实践和评价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现在主要从培训原则、培训模式、技术资金支持和其他社会保障几个方面具体并结合广州市的实践展开分析教育网络培训模式的研究。首先,教师教育技术网络培训模式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原则,培训工作从上到下分为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几个小组,各下级单位也建立各级组织和实施机构,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培训工作。

其次,培训采取开放动态的模式,创新培训工作机制,通过远程培训采取真实情景考核,依托“教育e时代”技术平台,实现全市中小学教师平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并实现个性化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除了技术方面的支持,培训内容上也实现有效创新。课程中通过分析大量案例将抽象理论和生动的教学联系起来。网络培训采用教育部的专业指导书,教师不仅能快速进入网上培训平台进行学习而且能准确把握学习重点。培训坚持完成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课的教学主线,以真实任务为框架组织各个模块的学习活动,使参与培训的老师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并得到相关专家的指导。培训学时的安排合理,按照“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注重实效,学用结合”的原则,使中小学老师接受不低于五十课时的培训,广州市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小组和各学校共同组织教师上课培训,根据不同区县信息化程度的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别有三种不同的培训模式即 :远程网络培训模式,镇本培训模式和拖车培训模式。其中,广州市区的中学建立校园网和“教育e时代”工程,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全方位的宽带使教师在学校和家里就能方便地进行网络远程培训。在乡镇则设立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提供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定期组织乡镇中小学老师到教育基地参加教育技术网络培训。对没有网络的边远农村中小学教师则利用网络加光盘提供教学资源,把教学实录光盘和相关设备送到相关单位,切实将网络教育落实到底。在广州市网络培训中,远程网络培训运用最广泛,镇本位和拖车培训模式起到了重要的完善和延伸作用。三种培训模式相互配合,使实验区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开展。最后是培训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真是反应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主要体现对教学中的阅读、讨论和作业三个方面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将评价和培训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日常学习,而且实现了评价多元化,通过对学习者整个培训过程的评价,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终结性评价则采用计算机在线考试系统进行,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实现具体考核。最后学校根据教师档案、学科教学设计资源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主,地区工作小组组织监督人员进行随机抽样,检测考核真实性。

第三方面,建设良好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保障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持续进行。首先,搭建高质量的管理平台。在教学专家组的组织下,建立以总督导统一管理的监督团队,主讲教师和本校学院团队的管理模式。

2 教育技术网络培训模式的发展

首先,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市、区、校的综合管理,管理员通过此平台发布信息,管理选课和查询学员成绩,市、区和学校通过自己的身份登录并实现相应权限。这不仅方便了市区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也使市区和学校对其下属学员进行更好的管理,并更好地进行决策。其次,网络教学的监督平台,主要用于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督导员对主讲和学员进行有效监督,并评估主讲教师工作,抽查学员学习状况。通过网络教学监督平台,有效保障了培训过程中的教学质量,督促主讲教师和学员更好地教学和学习。第三是主讲教师平台,主讲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对学员的学习管理和信息管理,最终实施教学评价。主讲教师获得全体学员的信息进行管理 ;学员也可以通过该平台与主讲教师交流问题 ;主讲教师也可以引导学员,通过对学员教学评价使学员认识到缺陷以帮助学员取得更大进步。最终借由形成性评价,主讲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员的督促。最后是学员学习平台,该平台保证实现了学员的整个远程学习过程。课程学习采用模块化学习的方式,使学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最大限度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互动交流方面则实现了全体学员的交互性,学员可以通过教师答疑、学友互动、即时交流等多种形式实现学员之间的互动。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合作,共同进步。通过登录学员学习平台,学员还可以轻松地在市、区和校级培训平台间切换,及时掌握个人培训信息,查询学分情况。通过四个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有效解决了网络学习中学习自由度较大,学员和师生之间交流机会较少、学员之间缺少合作等远程培训过程常见的难题,使管理机构、学校和学员能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第二是资金支持,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注意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全区基础设施硬件得到较大改善。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全员参与,重点扶持信息化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为农村教师提供学习教育技术远程培训课程学费,并在一切地区实现免费学习教育技术支持。

第四个方面是保障实施过程的高质量,教育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机制优势,整合社会和教育力量,在教育部门领导下,开展技术研发、网络运营、资源建设、培训管理、教学组织等覆盖培训所有环节的工作,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首先,抓好培训人员的选择和组织工作,培训人员是由专家、主讲教师和远程讲师组成,培养方式主要是专家培训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再培训指导远程教师。其中,专家主要由北京大学的教育技术专家和广州地区的专家承担,主讲教师则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和相当的科研能力,远程讲师要求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三年以上教学经验并通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通过各级人员的严格要求,保障了教育技术培训的高质量。第二是建立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由整体网络督导、主讲教师和远程监测员构成。总督导全面监管各区网络督导,适时指导各区主讲教师,由总督导和总督助理负责具体执行,总督导根据培训阶段,进行网上引领,适时对不适应网络心理的老师进行调试,使之明确学习目的和方法,增强对远程教学的控制。同时为了提高效率,督导建立自己的QQ工作群,并且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实时与非实时地进行交流,对各区进行总体上的管理。各区主讲教师主要是在网上引领学员按模块指引学习,主讲教师通过QQ工作群、电话、电子邮件与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在这种过程中实现对学员学习过程的引领和监控。远程监测员,主要收集上网活动数据,并服务热线接收学员信息,一方面可以通过远程监测员来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保障质量,通过热线电话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也为试验区改进培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结语

教育技术网络培训有利于对教师培训的完成和教师能力的提高,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用低成本取得良好的教育、社会效益。最后论文将以上培训模式总结为以下几点 : 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的高效组织管理 ;雄厚的资金、技术支撑,有质量保障的实施过程 ;动态开放内容、活动设计和评价的顺利进行。网络教育培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行了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培训,使学习模块的设置循序渐进 ;教学设计的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媒体的选择和演示型的学课件的制作都有模板可以参考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过程互动协作 ;让每一位学员有足够的时间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属全员培训性质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这是面授课堂无法实现的。

摘要:教育技术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中途途径。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作为教育部重点项目被提上日程。论文主要在探讨教育技术网络培训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教师的网络培训来讨论教育技术网络培训模式的建立和组织原则等问题。

网络文化教育模式 篇5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范文网【】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网络文化教育模式 篇6

【关键词】 国防教育远程教育结合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是自世纪之交以来,在教育文献和大众传媒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这与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标志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关。于是,远程教育的身份发生了重大转折:从教育大家族中处于边缘地位的远亲支系转换成为国际社会大舞台上的前台热星。远程教育这一概念术语也跟着一改往昔被知识界、学术界冷落和轻视的处境,一下子被政府和社会各界、文献和传媒广泛传播。随着国防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也成为了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对于这一新兴教学手段,应该面对已经存在的教学问题需要对此进行分析,然后选择设计出适合于我国现代远程国防教育的新模式,从而有效的运用和发挥传统授课方法与网络教学的优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教育远程教学系统。

我国国防教育网络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双主教学类型,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新具体应用模式:远程资源调用与讲授教学结合模式、自主型教学模式和师生互动参与协作型教学模式。

一、远程资源调用与讲授教学结合模式

远程资源调用与实时讲授相结合是现代远程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双向交互现场教学模式,是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实时远程教学系统能实现端到端的文本、图片、声音、静态和动态视频的实时传输,处异地的师生可以共享同一屏幕。然后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穿插一些图片、视听资料和教学课件的展示,以实时教学,及时交互、双向可视为特点,主要用于集中的教学示范、辅导答疑以及有时效性的教学活动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在直播室内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异地远程多媒体教室里听课,并且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交互。也可以在普通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同时进行辅导和教学工作。教师通过网络将呈现教学内容并广播到其它任意一台或一组学生机上,学生通过共享教师机上的教学课件,同步学习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随时监看任意一台或同时监看某一组乃至全体学生机的学习情况。

在讲授型教学模式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面向异地学生讲授教学内容,扩大了教学规模,而且能够进行教学监控和指导,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并不只是被动地听讲,可以通过电子举手、调用答疑模块等方式获得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得以体现。

二、学生自主选择与交互辅导结合模式

用于自主型教学模式的Web-based课程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包括教学模块、资料库模块、导航图模块、练习模块、作业模块、问题研讨模块、建议模块、帮助模块等,这些模块互相配合构战一个完整的远程自主教学系统。基于TCP/IP结构的远程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具有开放式的结构。构成课程的信启、分布于整个网络或同一服务器的多个数据库中,使得毕生可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重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体现出良好的自适应性:教学内容可以边开发边发布,随时修改和补充新内容,并且能够实现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的教学状态。Web-based网络远程教学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的、交互的、跨平台的、开放的、易扩充的教学系统,为自主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创造了条件。自主型教学模式可以不受时间、带宽等限制,易于在网上实现,这是目前国防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方式的一种重要学习模式。该模式可分为在线自主型教学模式和离线自主型模式两种。

1、在线主动教学模式

在线自主型教学模式是已注册的学生在输入个人密码进人Web-based网络远程课程教学系统后,在网上运行HTML、CGl、ASP、JSP、Java等语言网络开发工具和技术编与的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网络化智能型CAI教学软件,山教学软件模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在线学生除实现系统调用课件、网上答疑、网上作业、网上自测、网上信息搜索等功能外,可以自主访问和选择学习;登录教师主机进行交互学习,登录到虚拟实验室进行远程仿真实验,也可以登录到各大图书馆或教学资源中心,检索和阅读学习资料;从系统超链接到其它教育网站,利用WWW浏览服务浏览各种教学资源,如虚拟图书馆、光盘库、软件等资源:在高速网上,还可以根据需要点播视频教学节目,实现视频点播(Videoon Demand);进行在线交谈(如运用WWW上的Icq、Chat-Room、Net-meeting的电子白板、视频会议系统等),以文字、语音和影像方式在线讨论交流。在线自主型教学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2、离线自主教学模式

离线自主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文件传送服务(FTP)下载相应的教学课件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来进行教学。利用FTP服务,学生可以从FTP服务器下载各种教学资源。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将所需的学习材料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打开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再将作业传到教师主机上,教师批改后送回。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发电子邮件(E-mail)或在电子布告牌系统(BBS)上加帖子向教师、同学请教并得到个别指导。这种离线式自主教学使学生能自由支配学习时间,而且能够节省上网的费用,降低教学成本,在目前网络带宽较窄的情况下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不能实时地与网上的教师和其它直行交互,因而反馈不如在线自主教学模式及时。

Web-based网络远程课程教学系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原,创设了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发现式学习环境。而自主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发挥网络个别化和交互性的优势,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决定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并适时调整学习策略,从而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这种自丰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校验作为课程设计开发者建立智能导师系统,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认知风格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诊断、预测、反馈、矫正和强化,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作为教学指导者,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具体的个别指导。在自主型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较之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多的发挥。

三、师生互动参与协作型教学模式

远程资源调用与讲授教学结合模式和学生自主选择与交互辅导结合模式之后,国防教育现代远程模式又出现了向协作化教学方向发展的趋势。师生互动参与协作型教学模式是一种群体参与的分布式教学模式,依靠网络协作教学系统的支持,使分别处于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在“虚拟教室”中进行协作教学:通过实时的文字、语音和视频交互,教师组织、监督并指导协作的开展,学生在网上搜索和分析资料,以在线交流和专题讨论组的方式共同讨论和解答问题。

网络协作教学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客户端是学生和协作教学系统界面,而服务器则是通过监听客户端提出的要求,根据客户端的请求执行相应的管理程序来管理和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与协作, 网络协作教学系统的核心是它的协作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电子布告牌系统。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可以选择对象公开或私下的多点的讨论,可以共享电子白板讨论共同兴趣的学习内容,实时传送动态视频图像和音频信息,使交互更便捷和有效,还可以在交流过程中通过输入URL地址,引导其它学生同时跳至该地址所确定的Web页面,以便开展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BBS讨论区由教师设立多个布告牌系统(BBS)进行协作教学则更为简单实用。BBS讨论区由教师设立多个讨论主题,学生可随时选择主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查阅到其他同学的见解,亦可加贴进行评论或发表自已的见解,还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专门讨论,所有的讨论发言都可以在电子公告板上显示并提供查看。因此他们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有助于理解的加深和难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点评和监控,以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心言符合教学的要求,不偏离当前学习的主题。

无论是三种教学模式的那一种都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教学资源的传输。教学资源的交互在网络远程教学中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占有及重要的地位。网络远程教育的重点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对学习国防教育的兴趣与习惯,传统面授方法同时起到点拨学习,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作用。可见网络远程教育与传统面授教育相结合是我国集约化、现代化、大众化国防教育的发展方向。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建构 篇7

一、教育理念建构:彰显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意识与公共意识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是网络道德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导向以及理想原则, 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参照点与核心精神, 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日趋多元的网络时代, 建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 可以在思想上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在行为上为大学生营造更大的价值共享空间, 在目标上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方向。因此, 必须建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

众所周知, 由于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平等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 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消极影响, 从而致使大学生对于网络处于一种模糊与失控状态, 进而在价值目标上也比较迷茫。为此,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的建构要弘扬网络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积极影响, 克服网络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这便要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建构要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公共意识。

主体意识。现代社会是以展现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与超越性为表现特征的主体性发展的社会。因此, 人的主体性成为现代人的自身规定性。在道德领域, “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在网络实践活动中, 自由、平等、没有权威的交往方式为大学生的自由选择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使大学生以社会主人的身份去感知社会与认识社会, 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此相应,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也要以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核心价值理念, 即改变传统将大学生作为客体加以控制与管理的方式, 要站在人为本, 并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因此, 要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追求。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就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 这样才能真正符合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与社会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 道德教育是通过灌输的方式传授与强加给学生的过程。而“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 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因此, 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 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平等的尊重。

公共意识。随着网络社会的出现, 网络中人与人的交往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 在网络公共空间中, 大学生是网络公共领域的重要群体, 也是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养的核心群体。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当代大学生所张扬的精神特质, 但这种主体意识与公共意识所指代的整体意识并不相抵触, 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互联系。公共意识是一种对私人的狭隘性的超越, 是促使大学生把自己与社会整体联系起来, 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发现普遍性的共识和共同价值, 并以这种共识和共同价值为基础设定行为的规则, 以维护和实现共同的利益、价值和秩序。

处在中国社会逐渐向公民社会的转型期,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 这是来自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双重要求。虽然当前出现的各种与公共意识、公共精神相违背的现象都由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 但大学生本身的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状况也是我们迫切要将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提上日程的重要原因。由于大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以及该群体在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方面存在的现实不足, 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育, 使其具有主体精神、理性观念和积极的行为能力, 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不容回避的一项重要课题。

大学生特殊的地位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决定了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是全社会公共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构成, 也是公共精神培育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育将不断完善和充分, 并成为社会伦理文化的新态势和新方向。但这个过程不是朝夕可以实现的, 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育就是公共伦理文化发生和发展阶段的建设内容, 它是一个需要我们去长期探讨的命题。

二、教育内容构建:以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为核心

网络是一个自主的、开放的空间, 这个特性就决定了大学生网络教育内容选择本身的复杂性。总体而言,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要以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道德主体作用, 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不良网络信息对于思想道德的侵蚀性,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规范网络行为, 遵守网络道德, 提升网络道德责任, 从而提高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进行辨别, 并自觉抵制网络垃圾信息的侵蚀, 进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文明网员。因此, 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在大学生网络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 其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要以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为核心。道德责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责任, 它主要是以道德理念、道德精神、道德原则等比较抽象的原则形态存在, 所体现的是社会对主体的道德要求。道德责任贯穿和渗透在各个领域的责任之中。网络道德责任则是在网络领域中对责任主体的道德要求与约束。网络道德责任, 既包括对积极行为的赞赏与肯定, 也包括对不良行为的追究与谴责。正是如此, 网络道德责任可以从认可责任主体在网络中的积极行为, 同时纠正责任主体在网络中的不良行为。因此, 建构以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网络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为核心内容的道德教育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 强化大学生个体的网络道德责任教育。所谓个体网络道德责任主要是指网络行为主体对本身所负的道德责任。在网络生活中, 个体是网络生活中的实际主体, 却是以“隐身”或者“虚假”身份的形式出现的, 而且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网络中发生的事情, 而网络本身的“去身份化”特征致使无法追究到责任主体本身, 这样势必造成责任主体的冷漠旁观与道德责任的缺乏。由此, 大学生个体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必须使大学生在网络中有意识地追求主体道德责任的认知态度与行为本身, 意识到个体在网络生活中的主体存在是网络道德责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的条件。这也就是说, 自我意识是确立个体网络道德责任的前提。在“去身份”的网络中, 没有通俗意义上的外在约束, 尤其需要自我坚守个体网络道德责任, 否则, 个体就会成为没有道德责任的自我。另一方面, 强化大学生对社会的网络道德责任教育。责任本身便是作为社会人的自我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责任的社会性要求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 不仅应向自我负责, 更应该对社会负责。因此, 强化大学生的社会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也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以及网络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发生,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网络社区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 将高校作为特殊的道德责任主体是合理的。在此过程中就必须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也就是说, 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不仅要坚守个体道德责任, 同时要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唯有如此, 个体的存在才是合理的存在, 对于社会来说, 其存在才是具有价值的存在。由此, 只有加强大学生个体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与其对社会的网络道德责任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 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与信息素养。

三、教育方式构建: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

离开人的生命意义与体验, 任何德育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早在20世纪初,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亦社会”的教育理念。他从生活的角度看教育, 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

毋庸置疑, 学校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回归生活世界”成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 尤其是在反思与批判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基础上, 探索道德教育生活化成为高校道德教育方式变革的重要趋势。由此, 网络道德教育也必须要“回归生活世界”, 实现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生活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出发地, 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回归地。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 它能够从大学生的现实存在、现实生活中出发, 在生活中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 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理念, 使大学生形成深刻的道德理念, 并在社会环境中外化为真正的道德行为, 进而提升道德境界。

尽管教育界对网络教育生活化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目前在学校网络德育生活化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将生活世界仅限于网络道德规范性要求, 将生活世界等同于道德观念与技术的训练场, 忽视了学生的人性、需求和愿望。另一方面, 生活世界往往被置换和错位, 畸化为病态的问题世界。不但一味注重以反面的实例进行教育, 而且常常以成人的认识和观念置换学生的生活世界, 忽视了学生生命价值主体地位, 掩盖了学生的生命之音。这必然带来学校网络道德的乏力。

因此要做好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必须做到两点, 一是网路道德事件是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在连续不断的网络道德情境中感受、行动、反省, 获得一种体验积淀的人生, 能感到个体主体的独特存在, 感到自我的价值, 感到自我的力量、情感的满足、意志的独立自由。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自觉深入生活世界, 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生活网络道德教育资源, 以真实的网络道德生活情境, 让学生深刻体验其中的人生意义与乐趣。二是体验是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的基本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德育, 一方面重视学生在学校德育中的参与性、过程性、情景性、现场性, 从课堂教学、集会、文化活动等学校教育整体的每一个空间, 关注学生生命流动过程中周遭世界的各种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实践、经历和感悟, 关注师生的情绪、意志, 并体认、领悟思想道德。另一方面, 注意对体验的规约和引导, 自觉摒弃后现代教育观对理性的遮蔽, 将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肖雪慧, 韩东屏.主体的沉沦与觉醒——伦理学的一个新构想[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26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育模式研究 篇8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其弊端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最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处于主导、支配地位, 学生处于被控制、被支配的从属地位;教师在讲台上讲、写, 传授知识, 学生在座位上听、抄, 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最大缺点是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意的产生, 特别是当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层次不同、基础不同时, 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和方法、确定教学进度或重点时往往会感到众口难调, 制定教学计划时感到无从着手。这种象牙塔模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片面发展的模仿型人才。

今天, IT的影响力正在引导教学朝着更具有互动性的模式发展, 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个人自学的过程, 它鼓励学生更多地提问、更深入地钻研, 更主动地学习。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 是一个开放的概念, 可以这样定义: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 运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在教师指导下, 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加强师生交流, 加强师生协作研讨, 优化教学的教学方式。

在网络教学模式中, 信息技术、教学软件资源以及全球网络资源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环境和资源, 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新思维、动手实践将被鼓励, 教师则只扮演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在这些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和教师可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出来。

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 一旦学校真正推进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会空前高涨。

三、网络教学的模式

网络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㈠讲授型模式

和传统教学模式一样, 在Internet上也可以实现讲授型教学模式;在Interne上实现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通过Internet, 位于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学习, 不必集中于同一地点。利用Internet实现讲授型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式和异步式两种。

1.异步式讲授

在这种模式中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 让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进行教学, 实时地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音、文本、图像等信息传送到远端教室或学生的桌面系统上, 这样学生既能象在普通教室一样接收教师的授课信息, 又能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实时交流,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异步式讲授

异步式讲授与同步式讲授模式不同, 它既突破了空间限制, 又突破了时间限制。学生通过访问网络课程, 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

㈡自主学习模式

在这种学习模式下, 学生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这种模式中, 教师处于指导者的地位, 负责制作电子教材, 并指明每一教学单元的学习重点、难点、作业和参考书籍或者网上教学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学习内容, 查阅相关资源, 完成作业, 也可以借助于E-mail、答疑室等及时获得教师的帮助, 从而掌握所学内容。

㈢协作学习模式

利用Internet建立一个相互交流、讨论的环境, 为本地或远程的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和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环境, 使学习者在这一环境中相互强化、相互讨论、相互比赛、共同提高, 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目的。研究表明, 学习伙伴之间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占学生知识总量相当大的比重。

㈣虚拟实验模式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提供虚拟的实验环境。对于网络教学来说, 缺乏实验环节是一个重大的缺陷。虚拟实验模式能够让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实验, 获得与真实实验一样的体会, 从而丰富感性认识,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四、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集多媒体技术的长处和计算机网络的优点于一身的教学方式, 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㈠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 实时交互性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 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育信息, 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 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 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 而且它还具有一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交互性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并按照要求调整学习,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㈡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共享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核心是软件资源, 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 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 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 神奇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㈢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 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 有利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情感,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㈣教学方式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教, 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 教学不再是满堂灌, 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 学生之间也应是自由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 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来帮助、指导学生, 至于学习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㈤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习风格, 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 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 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课堂, 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㈥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I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各种知识背景、素材等内容, 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 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 学生通过比较借鉴, 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五、网络教学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要明确教学目标, 创设网络环境, 编写互动教学软件, 建立应用模式框架。这是网络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组织材料, 设定问题引出矛盾, 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并要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思考来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

第二步要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采取分层指导、自主学习、共同讨论等形式, 充分发挥互动模式的优势, 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探究知识的过程;让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习带来兴趣, 从疑问、分析到问题的解决,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知识, 本环节中, 个别化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要求, 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环境, 使学习更有成效。

第三步要引导学生实践, 提高应用水平。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互动, 组织学生探索新的知识, 摸索新的学习方法, 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 使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第四步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 调查研究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以此作为下一步教学改进的依据。教师要听取各方面对教学的看法和意见,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其更加合理化, 达到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第五步要组织网上交流, 归纳总结学习心得, 发布学习体会, 并可以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 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在总结和交流中得到发展, 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六、结束语

21世纪必须培养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即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创造性能的人才, 而不应当培养只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与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下的教学, 是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 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良漷, 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唐清安等编著.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

[3]邹修明, 徐朝军.基于Internet的网络学校浅析.现代计算机, 2000, 12.

网络文化教育模式 篇9

一、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的建立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最近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83.4%。移动上网日趋常态化,对社会生活服务渗透进一步加大[2]。可见,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与网络技术为家校网络协同提供了条件保障,特别是在较发达的城镇。诸多社会性软件为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新途径,如博客、QQ、微信、飞信、E- mail、BBS、MSN等等。它们在协同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及时沟通、交流的工具,2.作为资源积累与共享的平台,3.作为协同教学的工具。此外,“校讯通”因其所具有的一定优势仍然被普遍使用,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基础上,我们设计出一种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其构成如图1所示。

该模式以家校协同网站为枢纽, 以“博客”、“QQ”、“微信”、“校讯通 ”为手段 ,汇聚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教学、协同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家校协同教育体系。

二、家校协同教育网站功能设计

在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中,协同网站是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为了使网站能符合学校开展家校协同教育的实际需要,我们一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另一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文献研习,最终划定出“家长助力”“教师之家”“班级博客”“ 德育空间”“心理健康”“协同论坛”“资源共享”等为网站主要功能模块,具体说明见表1。

须要说明的是,上表所述只是家校协同网站中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功能模块。实践中,我们还可结合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殊要求,与学校合作定制个性化的、富有特色的家校协同网站。

三、家校网络协同教育实践探索

为了推动家校协同教育的发展,也为了验证我们设计的家校网络协同模式实际应用效果, 近年来,我们分别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小学、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学校合作,从拟定协同教育方案到建立协同网站,从对协同活动的监控到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总结与提高,我们尽可能全程参与到家校网络协同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下面简要介绍两个典型的家校网络协同实例。

1.协同学科教学的实践活动

对象: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二( 9) 班。参与人员:全体同学、家长、数学老师、班主任。

时间:2013年11月 ~2014年1月。

活动主题:让我们做得更好,变得更棒。

活动目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正处在习惯养成初期,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控力都较弱,十分需要家长与老师协同监督与帮助,使之养成良好的品行与习惯。通过开展家校网络协同,让数学老师与家长建立联系, 共同帮助学生抓住学习要点,找出学习薄弱点、易错点,给予针对性辅导,让每个孩子力争在期末考试中做得更好,变得更棒。

活动准备:数学老师事先整理出各单元知识要点、学生较普遍存在的薄弱点和易错点,用尽可能简洁的语句分别写成word文稿。家长事先均已加入班级“QQ”群和“校讯通”。

工具:班级“QQ”群、“校讯通”。

活动过程:( 1) 教师将上述两个word文稿上传至班级“QQ”群,对那些学习上明显存在卷面不整洁、字迹不工整、粗心、马虎、遗漏等问题的学生,老师通过“QQ”给他们家长以个别化的提醒。 ( 2) 班主任通过“校讯通”通知每位家长,及时上“QQ”下载文稿,查看信息。 ( 3) 家长参与监督和辅导孩子复习,使之养成良好习惯。 ( 4) 教师与家长定期利用“QQ”群交流感想与心得。

活动效果:首先,活动的认同度与参与度高。据我们观察和对数学老师访谈得知,本次活动不仅校方十分重视,所有家长也都很支持,参与度高。在协同教育活动中, 有的家长除了利用现有教学材料外,还针对孩子学习薄弱点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帮助孩子复习和巩固。家长直接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商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其次,部分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有了一定改善。期末评卷工作结束后,老师仔细查看了部分( 10名) 平时学习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试卷 ,发现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有了初步改变,学习薄弱点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如,马同学平时乘法口诀背诵不熟练,这次在家长、老师协同帮助下,掌握了乘法表中的所有运算,在乘法口算题的解答中拿到了满分。再次,家长和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家教心得,取长补短,分享成功喜悦。活动中,有的家长主动通过“QQ”向那些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家长“讨教”经验;有的家长将自己的困惑在群中发布出来,向大家求助;经过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孩子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家长也是最开心的,“晒”出成绩与大家分享是家长最乐意做的事情。

2.协同德育的实践活动

对象: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小学四( 3) 班、四( 4)班、五( 1) 班( 各班是分别开展的) 。

时间:2014年5月 ~6月。

活动主题: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活动目的:学会感恩,学会理解,学会沟通。

活动准备:《爸爸妈妈, 我想对您说……》PPT、《北京小学生对父母说的心里话》视频、 公益广告《感恩父母》视频。家长事先均已加入“ 校讯通”和班级“QQ”群,知晓班级博客网址。

工具:“校讯通”、“QQ”群、“微信”、班级博客。

活动过程:( 1) 召开主题班会,通过让学生观看上述视频,结合PPT讲解,引导学生结合主题,将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出来。 ( 2) 我们协助班主任将学生写在纸上的心里话拍成图片 ( 此前在其他班,也让学生直接写在班级博客中) ,通过“QQ”分别发给各自家长。并将一些共性的“心里话”匿名上传到“QQ”群相册中。 ( 3) 班主任通过“校讯通”通知每位家长,及时上“QQ”查看信息。 ( 4) 家长、教师通过“QQ”群、微信交流感想与心得 ,商讨德育策略。此外,还约定一个时间在群上召开“在线家长会”。

效果分析:首先,感恩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绝大多数学生表达了“爱父母”、“生活在我这样家庭中感到幸福”的情感。在主题班会上,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特别是结合PPT讲解,用“你有心里话想跟爸爸妈妈说吗? ”“、说过吗? ”“、你有过哪些尊敬父母、感恩父母的言行? ”、“你乐意与父母、老师交朋友吗? ”等问题引导学生,学生反应很热烈,纷纷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爸爸妈妈我爱您”、“爸爸妈妈, 您辛苦了”、“谢谢您”、“今后一定好好报答您”等等。 当然也有不少同学写道,“爸爸妈妈,能不能让我少上一个辅导班”、“爸爸妈妈能否多陪陪我”、“能否多给我点支配时间的自由”。 其次,加深了沟通与了解,特别是有的家长经过这次活动后,不再以“高压姿态”对待孩子,学会了尊重孩子,沟通自然逐渐容易起来。最后,对课外辅导班、零花钱、看电视、上网、做作业拖拉等较普遍的问题进行了热议,为家长找到适合自家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办法提供了有意义启示。

四、反思与展望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深刻体会到 ,新型家校 网络协同 模式的应 用受到各参与主体的普遍认同,协同效果良好,为学校提高教学与管理质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我们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工作。

首先,是主观因素问题。实践中我们也遇到有少数学校对协同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的现象。特别是面对网络协同,初期工作量较大、难度也较高,往往就会让那些缺乏挑战精神的学校望而却步。家校协同活动中,家长、教师参与协同的热情也有差异。其次,是客观条件问题。网络协同需要学校所在地有较高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上网条件、家长的信息技术素养,对开展网络协同有直接影响。最后,是费用问题。在网络协同活动中,家长和教师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上网都会产生一定费用,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鉴于上述家校网络协同的成功探索,我们拟进一步扩大实践范围,在更多有条件的学校推行这种模式。并且积极尝试手机APP应用,寻求更新的技术支持。此外,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基于网络的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教育。

开展家校协同教育, 促进家校形成育人合力,形成相互参与、合作机制,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3]。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的创立与应用,是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学校管理之中的有益尝试,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摘要:在以“家长会”、“家访”等为代表的传统家校协同教育方式基础上,建立以协同教育网站为枢纽,融合使用“校讯通”、“QQ”、“微信”、“博客”等社会性软件的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为学生、家长、教师搭建立体沟通平台。通过在多所小学开展基于此模式的家校网络协同教育实践活动,发现网络协同不仅使深层次、多方位的家校协同教育成为可能,而且提高了协同学科教学、协同德育质量。

关键词: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校讯通”,“QQ”,“微信”,“博客”

参考文献

[1]杨玉柱,刘孟海.家长教师协会:探索协同教育新机制[J].中小学管理,2008(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DB/OL].(2014-8-26)[2014-12-1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ydhlwbg/201408/t20140826_47880.htm.

网络文化教育模式 篇10

一、中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

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机遇主要表现为: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时空限制

现代互联网使教学环境突破了时空限制, 使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群体空前扩大, 以往特定的“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已在泛化中, 而且瞬息之间两者间的角色转换已成为可能, 这倒是印证了孔夫子的一句话:三人行, 必有我师。中学生利用便捷的上网资源, 已跨越了时空区域的界限, 使过去的远方在场变为当下在场, 自由的进行远程信息共享。这样的文化语境, 无疑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扩展了广泛的宣传路径。学生既可以在网络中搜索自己想要的丰富信息, 也可以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 迅速地了解到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信息, 并克服了教师单一说教的弊端, 使自己在课堂上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 得到事实与理论方面的更为充实的支撑, 从而变课堂知识为生动的文化实践。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学生知情的和谐发展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和学生各自享有的权利已产生了内涵上的变化, 师生交往中的权利中心也随之发生了合理的转移, 并随之带来教育中权利资源的重新分化与整合。网络技术的大众化及网络信息所具有的无损使用、无损分享和公平性, 使得旧有的教师权威面临无法回避的挑战, 师生将与网络分享权威。

网络教学不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 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网络教学高容量的信息环境、平等的交往环境和个性化的服务环境都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和谐育人环境。网络教育承载着终身化学习的使命, 只有培养出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学生, 才能与终身化学习的社会相适应。网络课程内容数字化与人文情感性已逐步趋向统一, 中学生在网络虚拟教学环境下容易获得一种席勒式的审美自由, 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由原来单向度的人将发展为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人。

3.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了教育模式

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网络教育。然而, 这种应用不是单项的技术支配, 它已蕴涵着人文精神的支撑。它不仅作为一种技术因素作用于教育过程, 更是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说,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应当看做是一种教育生产力的一次革命。它将引起整个教育组织模式、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教与学的各种行为机制的变化。网络所具有的双向性、互动性, 为师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更多有效途径。

人机交互使教师走下讲台, 真正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由此得以建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环境中交往所具有的双向性、超时空性以及网络资源的丰富性, 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 并使师生教学互动的模式真正得以实现。网络以其特有的信息集成性、双向交流性和可选择性,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具特色的环境。师生可以在不受外界控制的情况下, 自由交流自己的观点, 发表自己的意见, 真正实现了政治民主。教师可以利用网络, 以网友的平等身份, 民主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咨询。在网络交流中, 教师发现问题, 及时引导, 在互动中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二、网络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教学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 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甚至引发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因此,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主要表现为:

1. 责任感的减弱

网络对于中学生极富诱惑力, 有少数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薄弱, 缺乏稳定的心理取向,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无所适从, 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荒废了学业, 甚至受黄色信息的污染和侵蚀, 思想颓废, 情调低俗。这些学生幻想在网络中打造一个自由的情感世界, 欲使自己平时被压抑的情感尽情地得以释放。其结果是, 既游离于现实世界, 又不能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 陶醉在网络虚幻世界之中, 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变异现象, 忘记了自己对社会、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有的甚至引发严重的人格扭曲, 削弱了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

2. 网络道德失范甚至犯罪

网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 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信息不等于知识, 网上的信息生产, 铺天盖地, 泥沙俱下, 良莠不分, 且各种不良信息充斥其中, 到处泛滥。甚至有些人愿意以假为真, 以讹传讹, 网上欺诈行为不时爆出, 且愈演愈烈。不少中学生网上聊天、交友往往使用不真实的身份, 进行无所顾忌、随心所欲的宣泄, 极少数学生完全丧失现实生活中应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的约束。

中学生当中, 不乏电脑奇才, 然而他们一旦失去法律与道德的约束, 就可能会对网络安全造成恶劣影响。有少数学生在网上制造病毒、盗窃网上资料、充当黑客、攻击网站、侵犯他人隐私等。

三、网络时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

利用网络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网络已成为促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1. 严格规范网络教学活动

2000年7月5日, 国家教育部颁布《教育网站和网站暂行管理办法》, 对各种教育网站、教育网校的开办条件、程序运作等作出了具体的严格规定。《教育网站和网站暂行管理办法》从法律上明文规定:禁止在网络上制作、发布、传播包括泄露国家机密、宣扬邪教、发布黄色淫秽信息、煽动暴力等的九条信息内容。要求各有关单位依法办网, 各教育网络用户依法监督。校园网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学生网络用户的出口, 学校责无旁贷应对这部分学生的网络学习内容进行监督、指导。中学网管中心不仅要对网络内容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监控, 而且, 可以积极开展网络知识教学, 并组织各种技能竞赛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网络道德。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网络技术在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法治环境中得到快速安全的发展。

2.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功能

中学政治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地介入学生的网络生活,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讲座, 正确引导学生选择信息的方式方法, 也可以不定时地主动介入各大网站的聊天室, 运用心理咨询的方式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 还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站和网页给登录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道德情感方面的支持, 以普通网民的身份, 了解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利用自身的知识去启发、引导学生。建设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实现资源共享, 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和学生特点, 突出民族优秀文化, 在网络上建设一些诸如“哲学殿堂”“红色旅游文化”“心理聊天室”“校园生活”等栏目, 把教育与娱乐结合起来, 在网络传播中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想。

3. 培养工作效率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中学生进行网络互动交流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需要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工作效率高的教育队伍。然而, 目前中学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面对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网络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 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认识不足, 对学生在上网过程中产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缺乏了解与关注。网络化的教学, 教师和学生的传统地位受到了挑战,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教师已从原来的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向学生的学习伙伴转变。在网络环境中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由教师统一布控, 学生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但能主动地学习, 而且能独立地思维活动。既有助于吸收和消化课堂, 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

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网络教育。然而, 这种应用不是“唯技术”的, 它不仅作为一种技术因素作用于教育过程, 更是作为一种社会因素影响着教育。也就是说,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应当看做是一种教育的生产力的革命, 它所引起的是整个教育组织形式、教中人与人的关系、教与学的各种行为等社会的、文化的、心理层面的变化。”为此, 美国学者瑞吉鲁斯在他的《探索意义的重构:教育体制的第三次浪潮》中提出:“我们应当重新评估学校的组织以及运行方式, 重新评估接受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些变化, 迫使我们的教师要再学习, 转变角色, 把自己塑造成适应时代需要, 具有网络专业技术的高素质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嘉格伦.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网络文化教育模式 篇11

关键词:网络教育 教育模式 教育过程

虽然近些年网络教育发展很快,形成了特有的教学模式,实行了多种媒体教学,自学为主、集中辅导、网上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①专业开设不完全符合市场需求,有许多市场需要、学员想学的专业,还未开设。②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不尽合理,不完全切合学员的实际需要,有些学员需要的课程没有设置。③有些课程的内容不太实用,对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定距离。④主讲教师名师不多。⑤网上教学资源还有待丰富。⑥考试命题不符合学生实际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单一方面的改进很难见效,应综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密切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开设各种社会急需的专业

专业开设是关系到我们能否满足社会急需,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极大地提高我们生源的大事情。我们应密切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开设各种急需专业。如:不仅要有针对教师需要的小学教育专业,还要有针对家长需要的家庭教育专业,以解决家长对教育子女有空前热情但几乎无人接受过系统专项训练,只是凭着感觉走的困难;不仅要有针对医务人员的医护专业,还要有针对广大公众的保健专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健康需要;不仅要有针对现有企业的工商管理专业,还要有针对待业人员、下岗职工的创业专业,以满足他们的创业激情和弥补他们创业知识的不足;不仅要有针对企业中、高管理层的市场营销专业,还要有针对广大基层人员的推销专业,使管理层的营销规划蓝图得以顺利实施;不仅要有针对专业素养提高的各个单科专业,还要有科学人文素养全方位提高的综合专业,以满足全民族提高素质的需求……

2 设计出更加实用的专业计划

专业计划设置关系到学员的培养方向、关系到学员的知识结构,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突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不仅去掉一些并无多大作用的可有可无的课,还应增加一些工作急需的、更加深入更加细化更加具有操作性的实务课,以提高专业能力。同时还应增加一些职业素养课,以培养学员的诚实守信、敬业爱业、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品质和精神。因为网络学院学员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不如普通院校学生,相当一部分学员已经厌倦以往的“学术性”、“学理性”的学习,其学习兴趣已经转移,希望所学课程非常实用,网络教育要以人为本,了解学员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来安排教学计划,满足他们的需求。虽然把学员培养成又通又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本质的目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宽”与“专”并蓄的人才,但是,在二至三年的时间里,让基础较差的网院学员提升到一个“又博又专”、具有“宽厚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全面人才,无疑是很困难的。网络教育首先应开展专业教育,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和接受了一定的工作岗位专业训练后,全面发展才有意义。再长年限、再宽泛专业的高等教育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劳永逸、无须更新升级的人才。为避免被社会淘汰,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在职业岗位上,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学习、开拓和提升。

3 对课程内容有一个较大的改造

课程内容关系到学员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实际操作水平的强化,删掉或缩减一些没用多大实用价值的空洞理论,增加一些真正能深化人们认识的精辟理论,同时在各个相关课程内增加大量有针对性的实际工作内容。这样一方面提高学员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员认识到理论源于实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编写这样教材并非很困难,对理论有深刻见解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人员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各个方面的专家在全国有许多,只要我们下决心去组织不愁办不到,即使实践性最强的难以描述的生产过程,我们只要将实际工作过程拍成教学片制成盘即可。特别是我们院校之间联合要开发课程,利益共享,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威力,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为我们办学服务。

4 让既有深刻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名师和实际专家走进我们的课堂

我们网院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走进普通全日制大学的课堂,现在由于工作需要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作为针对这类学员的网络学院理应集中主要精力开发各种优质课程,给不能走进普通全日制大学学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按全日制大学(特别是职业技术类大学)每日授课的要求(而非单元串讲式的授课),邀请名师和专家讲课并录成像制成盘,编写配套的文字教材,由他们的助手编写辅导书、开发各种助学资源和考试资源供学员和辅导教师选择使用,这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邀请名师和专家授课这是网络学院最大的优势所在,是将最优质的资源普惠于大众的最佳途径。应将名师和专家们的丰富知识、深刻思维、精湛技术、严谨态度展现在网络课堂之上以极大地吸引未能走进普通高校的网络学院的学员们。

我们提倡自学,但名师和专家的作用不可替代。自学是网络教育的一种模式,名师专家授课(或看他们全日制授课的光盘)也是网络教育的一种模式,二者不应相互排斥。有极强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的名校学子还需要名师的授课,更何况我们这些网院学员。让名师和专家登上网络学院课堂是当务之急。将众多社会优质资源整合、借势发展是我们网络教育的优势所在。若有困难,我们可先从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开始做起,但全面展开也并非十分困难,只是我们认识要到位,要努力去做。

5 网络学院应该建立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料库和网络图书馆,以提高我們的助学水平

在网上有分门别类的优秀图书、期刊、文章、录像以及关于它们的简介、评论和查询系统。应允许我们的网院学员进入他们的网上图书馆和资料库查一些有用的资料,以便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提高。

要定期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在网上讲座以开阔师生视野。也可将各名校举办的讲座拍成录像制成光盘供师生点击观看。同时要定期举办论坛,进行讨论。

6 考试应以基本理论的整体把握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命题原则

学员学完一门课应进行结业考试,考试是检验学员知识与能力掌握的重要手段,考试应抓住主要内容,以基本理论的整体把握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命题原则,二者大致各占百分之五十,避免零敲碎打,考一些零碎知识,考不出真正的知识把握程度和能力提高程度(当然,不同的课程应有所区别)。不及格的不得结业。考试绝大部分应开卷,因这样的考试命题主要不考记忆,而是考理解,抄是找不到答案的。试题的难度应符合学员的实际水平,一开始不可过高,要慢慢过渡。评分标准要定得既有一定的灵活度又不偏离问题的本质核心,以免随意给分。改卷必须认真,严格按质量标准来执行。

参考文献:

[1]吴钧.网络教育学院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2).

[2]贺武华,廖明岚.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观念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05,(28).

[3]王艳玲.加拿大终身学习政策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3).

[4]顾秉林.秉承实践教育传统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篇12

(1) 网络课程。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成熟, 网络课程开始逐渐出现在社会公众的学习环境中。从本质上看, 网络课程是教师、学习者、媒体资料和网络学习环境四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部把网络课程定义为:通过网络表现具体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 既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 又有丰富的教学活动内容。网络教育的高效开展的支撑环境是关键, 如教育软件工具、教学教材和相应的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等, 都直接影响网络教育的顺利开展。网络课程的建设对于网络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宽学习者知识面, 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的自学能力, 提高他们对网络学习的热情度。

(2) 网络教育教学模式。

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使得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多媒体等技术的支持下, 实现教师、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互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个性化与协作化。当前网络课程的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它的实际教学活动对于未来网络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网络教学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1) 教学模式“模式化”。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模式都是由以下六个要素组成的, 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变量、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然而, 当前对于网络教育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网络教学的环境建设, 而忽略了教学模式其他组成要素的发展, 特别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上, 缺乏系统指导。加之网络教学的特殊性, 教师不可能像在传统课堂上那样,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监督, 进而无法客观真实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极大地削弱了网络教学效果。此外, 教学实施过程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 具有更大的随意性, 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就很难掌握知识点。所以, 当前网络教学“模式化”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各种教学模式过于表面化, 没有深入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学术界已经有很多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针对网络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也有较多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些教学模式都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但大多数研究内容并未就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 导致有关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的科目和教学目标, 并未设计出更完善的教学模式, 用以指导具体网络教育过程的开展。譬如在一些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没有太高的参与积极性, 浑水摸鱼的情况极为普遍。这些问题的出现, 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对教学实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特别是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考虑不够全面。

(3) 教学模式没有突出学科差异性。

虽然当前有关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非常多, 但大多都没有过多地对文理科差异性进行区分, 表面上看这些教学模式都能够适用于文理两科, 但实际上不同学科之间存在非常多的差异因素。如果我们不对学科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 那么势必导致“模式化”和“表面化”问题的出现。也有一些因素是由于网络教育特点而无法改变的, 譬如有关实验内容的教学, 网络教育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也是当前大多数网络学院并不开设实验性较强理工科专业的根本原因。

3.改善网络教育教学现状的对策分析

(1) 网络教学模式人员发展应该多样化。

正因为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所以不管是在课程设计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研究上, 都要由网络教育、教育学理论方面的专家, 以及实施具体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教学模式加以讨论。尤其是实施具体教学的教师和学生, 他们是网络教育的直接参与者, 在改善意见上有最大的发言权, 应该充分听取师生从当前网络教学开展中发现的问题, 并结合这些问题, 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解决措施。基于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特殊性, 我们必须让直接实施网络教学的有关人员真正参与到教学模式的设计之中, 只有这样, 才能够保证我们所实行的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能够获得直接参与者的认同, 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教育教学效果。此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对象, 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教学方法, 巧妙运用各种教学工具提高该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

(2) 教学模式设计时要注重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研究。

基于网络教学的特点, 实践性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的开展还很不足, 很多研究人员纷纷就实验性教学模式展开深入分析。经过对国外优秀先进网络教育案例分析后我们发现, 构建网络虚拟实验室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近些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虚拟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 特别是在应用性能和应用价格上, 都有非常大的改善。以往虚拟技术的应用仅仅局限于军事和航空领域, 虚拟技术融合于教育教学模式中, 对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技术有非常大的帮助。网络教育尤其需要这种高科技技术实现以往无法开展的实践性教学。这一技术目前之所以在网络教育模式中无法得到广泛应用, 主要是因为我国网络通信技术在很多关键环节还没有完善, 特别是“带宽”和多媒体传输问题, 使得很多虚拟实验无法切实有效地应用于网络远程教育中, 一些实验性较强的理工科专业还不能得到有效开展。所以当前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带宽”技术的研发, 尽早建立“理论学习+实验教学+虚拟操作+技能实践”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练习的全面结合, 从根本上改善网络教育理工科专业“实践环节”缺失的现状, 提高网络教育教学质量。

(3) 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教育, 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由于网络教育的特殊性, 因此学生无法真实体会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老师“言传身教”能够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教师无法直接将个人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也无从体会教师起到的榜样作用。教师应该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与思想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在网络上共同欣赏某些网络资源, 指导学生正确思考。同时教师要带领网络教育学生定期回归校园, 让他们更多地接触校园文化, 感受校园学习氛围, 开通网络学生入住学校优先渠道, 保证他们有机会真实感受校园文化。此外, 教师还可以定期选择部分教学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巡回教育教学活动, 譬如名师讲座等教学形式, 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 提供更多的师生交流机会。

4.结语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其本身具有很多教育优势。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使得当前网络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在今后的生活中, 笔者将继续致力于该领域相关内容的研究工作, 以期能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从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理论出发, 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对策。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学模式,分析,比较

参考文献

[1]蒋育忻.对外汉语网络教学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2]平培元, 尹亚姝, 严娟娣, 屠勇刚, 张创伟.电大开放教育和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对策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02:79-85.

上一篇:冬季养生下一篇:畲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