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文化

2024-12-12

网络政治文化(精选12篇)

网络政治文化 篇1

一、引言

网络文化时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与平台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非主流文化。由于其交流较为普遍、沟通成本较低而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在另一方面, 网络文化充斥着大量的由于别有用心, 或者知识储备相对匮乏群体而营造的不良信息。该类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学生思想的动荡。针对这个问题, 部分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 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思想教育方面与现阶段网络文化冲突层面的共同分析还稍显不足。为了弥补相关研究空白, 并对高校思想政治后续课程安排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展开了相关研究, 获得的结论如下。

二、网络文化定义及其思想政治特征

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与沟通习惯。在具体的网络文化构建过程中, 其是一种典型的众筹模式文化体系, 即有全体参与者共同营造与遵从的文化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 其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在其积极意义方面, 网络文化具有明显的创新型以及广泛的参与性。所谓的创新型是指网络文化石众多个体共同决定的一种民间问题。一方面由于其具有一定匿名性, 这使得在网络的平台上, 人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更多的依赖本心, 进而降低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另一方面, 在沟通的参与性与广泛性方面。基于网络的新闻、要点、视频等内容往往开通了评论板块。网络文化正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产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 更具有时效性的沟通以及更具有典型意义的广泛参与性能够使得网络文化更为的形象与具体, 同时也是现阶段网络文化影响范围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

网络文化除了上述的积极影响与特征之外, 其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特性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具体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 层级性。在网络为文化或者具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 往往分为较为明显的若干个团体。不同团体之间自发的组织与形成, 并通过言行的一致性而达到意见的统一。在不同团体之间交流中往往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种形式一方面是网络信息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也是网络暴力的主要载体。

第二, 模糊性。由于现阶段我国网络实名制管理还存在很大的漏洞, 这就导致了网络作为一个虚拟世界存在很多的现实生活中并不轻易见到的模糊特性。即文化发起人的模糊、文化自身的模糊以及文化评价的模糊。上述模糊特性为网络文化带来的不可预期与预判的发展方向。

第三, 攻击性。由于网络团体的存在, 在面对具体矛盾或者观点异同问题时, 往往会形成团体以及个人之见的攻击性。在部分特定的场景下甚至会直接转变为人身攻击。

三、网络文化对该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这些特征虽然在切实的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 同时也对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以及世界观形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此, 其在对于学生思想认识方面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作用:

首先, 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往往来源于对世界的了解, 而从现阶段的网络文化现状中我们发现, 其更多的是关注与社会的负面效应。长此以往, 学生会因为更多的基础社会的B面而形成典型的单面人格, 这显然对于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是不利的。

其次, 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识。部分网络文化受到部分团体的引导语控制, 形成了一定的抹黑历史、歪曲事实的论调。包括雷锋、邱少云等一系列榜样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被抹黑。这一方面使得大学生对于政治的学习更为忽略;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这一部分思想动态容易使得大学生群体出现对政府不信任、对思想政治不认可等负面导向。此种导向一旦形成容易引发学生对于社会的不满, 在无法获取有效心理依托的情况, 容易产生负面极端行为。

最后, 网络文化对于信息识别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 怀疑一切信息或者相对于官方信息更听信于“小道消息”的信息结构与信息接纳习惯对于大学生成长的弊端更为显著, 甚至会影响其正常的知识学习与社会交往。

四、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在高校阶段如何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广大教师面对的客观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第一, 正视网络文化及其带来的信息效应。从当下的网络文化发展来看, 彻底的消除或者与学生群体进行隔离是一种并不现实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饮鸩止渴的麻醉手段。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 顺利且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组织, 我们需要正视网络文化带来的学生心理变动。尤其是在关于政治、社会、历史等敏感问题的疏导上, 从了解, 到分析, 最终给出解决答案的一种教学思想必不可少。

第二, 通过正确的引导来避免网络文化对于学生的侵蚀。所谓的正确引导并不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积极形象建立与正能量传递来达到消除影响的目的。而是在充分的了解网络文化形成的基础上, 对网络文化中的糟粕予以剔除, 同时对于网络文化中的正面效应进行发扬。就本文而言, 包括“正能量”等网络词汇正是网络文化带来的良性表达;而对于一些负面信息, 尤其是之虚乌有或者谣言等信息, 应该根据科学、合理、有说服力的论证来予以修订。进而使得学生在接触网络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我的良好判断, 使得网络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途径能够为我所用。

第三, 彻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吸引度。际的操作过程中, 政治教学体系由于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进而对于学生的吸引程度不足。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 利用网络方法、数据化教学模式、娱乐实践体系等多维度的方法构建, 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度不足的问题, 进行形成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为后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传达及实现提供必要的基础与坚实的保障。

五、总结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载体, 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这样的背景势必会带来网络文化的形成, 进而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本文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 基于网络文化特点等因素探究其对于学生思想政治及其高校开展的教学体系的影响。并从正确引导、良好梳理、深化改革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可行的改进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教学体系变更以及高校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适应性提供必要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其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并逐渐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当智能移动互联网设备 (多指手机) 的普及, 网络对于现实的影响更为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下, 部分涉及思想政治的话题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不得否认的是, 我国目前网络环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中对于不良信息的过滤与识别体系相对缺乏。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 对其中具体问题以及相对对策进行探讨, 旨在为后续的教学体系规划提供必要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学体系,高校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德敏.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03:60-62.

[2]孙兰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02:95-99.

网络政治文化 篇2

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民族的政治文化

世界是各民族人民所共创的,由于各个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经济制度、政治生活结构的差异,使各民族的政治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形成我们所说的文化的民族性.

作 者:欧阳小聘 孙益全 刘成锦 Ouyang Xiaopin Sun Yiquan Liu Chengjin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四川南充,637002刊 名:绥化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年,卷(期):200727(2)分类号:G03关键词:民族 政治文化 民族性

论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3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当前社会已经逐步进入到了全球网络化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大众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常态化的生活方式。而作为知识信息前沿阵地的高等院校,其网络文化也正在全面化、全方位地进入到师生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来,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前各大高校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网络文化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和概述,并探讨和研究网络文化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更好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一、网络文化的概述

1、网络文化的定义

网络文化主要指的是计算机互联网络上的一些具备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等,它是建立在网络物质发展基础上的一系列网络精神化创造。网络文化主要流通在计算机互联网上,大多为网民所熟悉,而较少被非网民所了解的一种网络时代独有的文化。随着全球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也逐渐的被人们所关注,并逐渐的将世界各地的文化在互联网上融合、同化、产生,有的甚至能够影响到现实世界,衍生成为一种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文化。

2、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所产生的新型的文化状态,因此它的特点同现实文化以及传统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别,主要包括:

1)后喻性。即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

2)虚拟现实性。即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架起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使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更加自由、大胆的表现“自我”。

3)扁平性。即淡化了现实世界中的等级障、权利争斗、身份意识等等,给人们在文化上带来更大的平等性和民主性。

二、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促进作影响和挑战影响,具体体现在:

1)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网络文化由于其快速性、时效性、广泛性等特点,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成果。

2)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教育主体、客体的挑战;对教育内容的挑战以及对教育方法、模式的挑战。

2、加强网络文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高校要想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网络思想文化的建设

高校必须站在文化未来发展战略的角度,用全新的观念和科学的态度来关注和看待网络文化。同时,还要针对大学生教育的特点,积极的构建网络思想文化体系,正确引导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严格规范高校网络道德,使高校网络文化向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吸取各种外来文化的精华,并通过我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构建起信息更多、形式更新、质量更高的中文网络信息平台,从而更好的弘扬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

高校要逐步的将网络媒体的特点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同过积极的开展网上信息的正确传播以及正面宣传,提高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吸引力,加强计算机网络的思想政治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例如,通过在校园网上建立网上团校、网上党校、时事之窗、校长信箱、心理医生等网站,加强学生同教师在思想政治上的交流和沟通,使教师能够在网上牢牢把握住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动向,打好主动仗。同时,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库建设,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通过上网进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论著以及党的基本知识和政策文献等的阅读和下载,使网络真正成为党和政府政策方针的重要宣传阵地,积极占据网络文化对策主动权,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从而更好的发挥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良性作用。

3)加强网网络信息监管。高校要积极做好校内网络系统的控制和监管工作,通过各种网络技术不断完善和强化高校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能力和力度,提高网络的过滤、监测、截获、跟踪等技术水平,从而有效的防止和避免一些不良信息在高校网络上的传播,确保高校网络的安全、健康、规范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网络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自身的发展情况,积极的进行各方面条件的创新和改变,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系统的建设,将网络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不断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的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增强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进而促进和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大新.浅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0(14)

[2] 邵书峰.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05)

[3] 李建明.基于网络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

[4] 邢瑞煜.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网络政治文化 篇4

1 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况

本人对营口市中等专业学校2个年级11个专业的学生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共发出问卷600份, 已经回收595份, 计算得到回收率为99.17%, 被调查对象是学生, 专业文、理科兼有, 年龄大约16—18岁。

1.1 网络文化下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首先是网络文化开展改变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以往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以座谈、讨论、社会实践活动为辅, 信息量较少, 而且不能复制信息。采用了网络化进行教学后, 由于网络具备具有可复制性和资源共享性的特点, 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获取实事政治信息, 活动的信息总量加大, 由于我学校的学生基本是住宿生, 所以上网获取实事政治信息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这样使我们的教育模式更多地由内向外转换, 教育优势更加显著, 教育效果也随之得到提高。

1.2 学生在网络文化下敢讲真话

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在老师的面前不敢讲真话, 这是目前中职学校存在的普遍现象, 现在的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信任感问题, 这也是当今社会存在的常见问题, 从而影响着中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教师在传统教育中扮演着主导角色, 从而使学生在老师面前不敢说出真话, 而网上没有师生之分、高低之别, 在网络上人人平等, 没有地位高低、权利高低、人格高低之分。这种自由、平等、宽松的“网络”关系学生缓解自己的心情, 愿意在网络中交流思想、进行感情沟通, 从而对弄清楚学生的思想状态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而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3 网络文化渗透性强、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虽然是中职教育工作者, 但是当今时代需要教育工作者也要具备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 才能把文明的网络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去, 文明的网络信息文化包括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以及网络观念文化。通过网络文化可以在网络虚拟功能支撑下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境以更加逼真的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文明的网络文化熏陶培养学生文明上网, 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

2 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

目前, 中职学校的网站比较简单, 大部分学校的网站思想教育方面的比较少, 甚至就没有政治思想方面教育的模块, 正往无法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我们还要意思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对下一代的反面宣传具有很想的破坏力。他们通过网络宣传资产阶级的价值观点、政治观点、生活方式, 想要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使我们的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价值制度和政治制度, 以达到推翻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由于我们的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有好奇心、求很强的知欲, 比较很容易受到这种“西化”影响, 而且我们要缺少对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价值观点、政治观点的评论和正面引导。当前中职学校对网络信息监控力度较小, 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 不同国家、民族、政党意见会在网上传播。这样对那些辨别力不强的学生影响较大。

3 网络文化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 要认真对待网络思想影响力强, 有目的地对中职学生教育进行网上思想政治工作。

由于西方国家比我国在网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因此常常影响着中职学生, 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小, 思想不成熟, 判断能力较差, 比较容易受错误思想左右。我们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特点, 探索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和内容, 找出一些网上实际教育的实例, 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 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资产阶级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 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解放思想, 健康生活方式, 和指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自觉抵制游戏软件暴力和色情网站, 增强民族意识。

(2) 要加强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 增强学生自律力、鉴别力和免疫力,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我们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据网络发展、和使用网络中出现的新问题,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正面教育, 使学生能以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要求来解决网上不同行为和利益关系, 加强社会责任感, 提高自律能力;学会利用网络洞悉周围世界, 判读正确的网络信息, 提升学生鉴别能力;要在网上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力度, 帮助中职学生学抵抗不正确观点腐蚀, 提高中职学生免疫能力, 加大中职学生网上道德宣传和教育力度, 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辨别能力。同时要运用“计算机协会”等学生社团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宣传, 指引中职学生中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等不良的网络气氛。

(3) 要校园网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我们要运用校园网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辅导开展一个新的通道, 我们制作一个关于学生心理宣传的Flash的网页, 利用网页具有声像等特点, 吸引学生, 从而对学生进行展心理问卷调查, 对不同类型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进行分类分析, 同时设置网上心理咨询热线, 对学生展开健康的心理辅导, 让学生主动倾诉心声, 引导其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和从而平稳自己的情绪, 这样对于消除学生心理顾虑, 让学生讲出心理话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 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用创新的工作方法对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职学校规划倡导健康文明校园网络文化, 启发中职学生发挥其校园网络建设中积极作用, 创建和谐文件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开寿.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初议[J].探索2000 (2) .

[2]汪娟.论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长沙大学学报2002 (3) .

[3]社论.进一步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04-10-16 (1) .

文化与经济、政治政治教案 篇5

(一) 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重点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主要思路】

根据新课程理念要求,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

照体验感悟事实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材料导析式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新授内容】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材料一、据了解,为购买“超级女声”节目冠名权,蒙牛乳业投入了2800万元。在竞得冠名权后,为了投放“超级女声”标志的公交车体、户外灯箱、平面媒体广告,蒙牛又追加了将近8000万元的投资。另据了解,蒙牛向市场投放20亿袋印有“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的产品,销售额在20亿元左右,其中广告和促销费用超过1亿元。

材料二、在拉美和亚洲,一些流行歌星、影视巨星、能言善辩或外形很酷的候选人凭借着“剧场效应”,高票当选为议员或政府领导人。阿诺-施瓦辛格出生在奥地利,原先以健美为职业,后来步入影坛并主演了《魔鬼终结者》、《蒸发密令》等一系列知名动作片,他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强壮的男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 年10月7日举行的历史性的罢免选举中,原任民主党州长戴维斯被罢免,而共和党候选人施瓦辛格则轻松地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副州长巴斯特曼特而当选为新州长。?

探究1、“超级女声”属于什么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究2、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成天载歌载舞,却无法欣赏到我们今天的超级女声,为什么?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给经济和政治以重大影响。

材料三 、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

材料四、,我国25至5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而美国为12.7年,日本为12.3年, 英国为11.9年,德国为13.5年。统计表明, 25至64岁的从业人口中,我国75%的人是初中和小学水平,而美国86%的人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

探究3、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网络政治文化 篇6

关键词:网络政治文化安全挑战及对策

21世纪是个网络的世纪,随着网络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网络已成为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但由于网络本身的特性及我国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对落后,网络也对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提出了重大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维护我国政治文化的安全就成为一个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政治文化安全的内涵

政治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防止异质政治文化对本国主流政治文化生活的渗透和侵蚀,保护本国人民的主流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政治制度不被重塑和同化,它是一个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56年,由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其所著的《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每个政治体系都具体表现为一个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这种特定的模式便是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1978年他在《比较政治学》一书中又对政治文化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

就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其政治文化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所有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都是混合的,不过每个政治体系中各种政治文化所占的相对地位和混合程度各有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在整个系统中各种政治文化因素的地位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其中有一种政治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我们将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称为主流政治文化。主流政治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为整个政治文化体系设定基本的政治价值观,使整个政治文化形成一种基本的政治文化倾向,并因此而影响整个政治文化的面貌。在我国,这个主流政治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它为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关系着我国政治生活的丰富和谐、政治秩序的稳定和政治发展的方向,因而维护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网络对我国主流政治文化安全的挑战

1、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推行信息霸权,威胁了我国政治文化的安全

互联网发源于美国,主要技术指标和规则都是以美国为主导制定的,美国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地位,就可以控制强大的国际传播网,垄断国际新闻发布渠道和几乎整个世界舆论。据统计,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根服务器有10个在美国,在全球互联网业务中,有90%在美国发起、或通过,世界80%的网上信息由美国提供,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通过强大的信息控制力,美国成为网络世界最大的信息生产国,在网络空间话语权的争夺中占尽优势,掌控着国际互联网的话语权,引领着国际政治舆论的总体方向,也造成了我国对美国网络信息的过分依赖。

信息是政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的载体,失去信息传播的优势和主动权,在信息流动中,就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信息发布者的信息渗透。而信息的发布者并不是中立无偏见的计算机,而是计算机后面的人,在“客观”的表象下,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倾向,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在信息报道上总是有倾向性的。如美国的CNN,在我国“7.23动车事故”后,一个月内用了五条新闻追踪报道,题目分别是“中国高速列车相撞”、“中国动车事故的处理引起愤怒的反应”、“中国动车追尾事故引起狂怒”、“中国总理视察动车出事地点”、“中国推迟新铁路工程”,负面新闻占了上风。而对事故发生后,我国相关政府官员对公众做出了诚恳道歉,并责令有关部门彻查事件始末。在拯救事故中的伤亡人员时,温州百姓们的竭力帮助和真心付出,涌现出一幕幕感人的事迹,则都只字未提。

由于掌控着国际互联网的话语权,人们一旦进入网络空间,实际上就进入了美国设计的文化环境之中。大量打着美国烙印符号的新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时刻影响着我国网络受众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逐步屏蔽其原有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去适应网络媒体所倡导的各种文化理念。这种文化渗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它不会在短时期内明显表露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极大地影响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安全。

2、网络削弱了政府对媒体舆论的控制力,冲击了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

大众传媒是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为在社会中确立主流政治文化的统治地位,国家一般都要通过一定的政治控制机制,掌控大众传媒,控制舆论导向,向社会公众宣传、教育和灌输主流政治文化。在网络时代之前,由于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只能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政府部门只要以“把关人”和“守门人”的身份,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就可以有效防止危害政治系统安全的信息散布,对舆论的导向进行引导和监控。

但网络却改变了这一切,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管理方式的非中心性、离散性决定了其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的。今天的中国,除了原有的传统媒体外,还有320万个网站,各类新闻站点、专业信息站点、公司站点、机构组织站点、个人网页、微信微博等都可以发布或传送新闻信息,海外更是有无数的网站供网民浏览。网络传播对我国传统的传播格局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公众对信息的获取由原来相对封闭的状态进入了开放的状态。尽管政府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但要想如同监控传统媒体那样监控网络信息是根本不可能的,因而各种政治学说会利用网络广泛传播自己的主张,扩大自己的影响,造成对主流政治文化传播的冲击。

nlc202309030143

3、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给我国主流政治文化建设带来极大挑战

互联网以其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渗透方式及巨大的信息量成为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首选工具。苏东剧变以后,中国就成为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主要对象和目标,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曾十分露骨地说:“中国将随着信息流通而民主化,只要中共想在经济上竞争,就不能不让国际互联网和全球化的风潮进入中国大陆,随着信息的流通,民主就会到来。”

为此,美国大力在世界推行“互联网自由”,不断指责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2010年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公司借黑客攻击问题对中国进行指责,抨击中国的互联网审查制度,并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谷歌事件”一周后,希拉里在华盛顿新闻博物馆发表“互联网自由与全球言论自由的未来”演讲,提出了“互联网自由”概念,宣称“公开的形式与不受国家主权约束的信息自由流动,是值得大力倡导的价值观”,并对中国进行指责。2011年5月16日,美国政府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其核心原则是:“基本自由、隐私和信息流动自由”。关于基本自由,美国政府认为,这一概念是指通过任何媒介和不分国界地寻求、接受以及传递信息和思想的能力。美国将从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出发,引导符合美国利益的“基本自由”。

可见美国“互联网自由”战略的核心就是网络连接自由,其本质就是“美国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在信息时代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其目的就是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与战略意图。它标志着美国政府对互联网应用的定位已经超越技术层面,使之成为在网络空间推广美国民主、进行政治渗透的工具与平台。对我国的主流政治文化安全提出严峻挑战。

4、网络对人们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热情的消解,增加了我国主流政治文化建设的复杂性网络以其丰富的消费资源助长了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流行,对主流政治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定冲击。互联网作为信息多媒体工具,具有强大的消费和娱乐功能,据2013年12月份我国第33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在我国网民搜索行为中,搜索音乐和视频的占60.1%,饮食娱乐等生活类信息的占48.3%,产品购物类信息占37.9%,游戏占36.8%。由此可见,网络以其强大的消费和娱乐功成为了消费文化的重要载体,极大地刺激了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流行和发展。人们痴迷于网络的虚拟技术和手段,体会着虚拟世界中财富、权力、爱情和暴力等的满足。长此以往,网络文化的消费性、娱乐性、虚拟性将会导致人们的文化品位下降,过分注意时尚、流行、休闲和消遣的心态,淡化对整体人类社会和个体生命意义的关怀,淡化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沦落、精神空虚的现象,使文化失去了历史的深度和厚度。因此网络从感性的层次上分解了人们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热情,使人们对政治生活和政治权利漠不关心,政治观念淡化,增加了主流政治文化建设的难度。

三、维护我国主流政治文化安全的对策

1、将网络空间战略提升至国家核心战略的高度

网络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整体利益,因此世界主要大国都纷纷制定自己的网络空间战略,特别是美国。近年来,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国家军事战略》中屡次强调网络安全与网络战的重要性,2009年出台了《网络空间政策评估》,2011年5月和7月又相继出台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足见其对互联网的高度重视和称霸网络空间的强大决心。中国在信息领域起步较晚,又尚未完全掌握互联网核心技术,处处受制于人,若对网络空间的战略地位判断不足,极易在未来的网络空间权力博弈中处处被动,疲于应对。因此,我们必须从核心战略的高度重视互联网,建立完善的网络空间保障机制,加大对网络建设的投资力度,将网络发展视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长远大计,方能在未来的网络空间权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创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网络传播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超越时空限制和传播成本低的特点,使网络在政治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中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因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通过网站建设进行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宣传、教育和传播。我国政府和各种科研机构虽然也建立了一些这样的网站,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要加强我国先进政治文化宣传和教育网站的建设,特别是要提高此类网站的质量。网站在加强内容的时效性、权威性、群众性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双向互动的特点,广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要特别注重网民在网络中的主体地位。在网页的设计上要有创意,要富于想象力、吸引力,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把网站办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民族精神的精品网站。

3、加快网络技术开发,增强信息防卫能力,掌握信息监控权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处于网络技术的借鉴应用阶段,网络领域的核心技术对美国的依存度很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比较薄弱,对互联网的监控能力有限。因此,面对西方国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入侵和渗透,要维护我国的政治文化安全,就必须加快网络技术的研发,拓展对外来有害信息的防卫能力,掌握网上信息的监控权。为此一要加大对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以及安全防御体系的研发力度,加大对网络安全技术和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和应用的跟踪研究,鼓励我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早日实现技术自主,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二要加快研制、开发和安装先进的过滤软件,加强对网上信息的鉴别、控制、审查和筛选,及时发现和剔除有害信息的侵入和干扰,削弱网上非法行为以及西方国家网上的政治意识形态渗透。

4、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创新,提高我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对立和竞争更加直接,更加激烈,在这种激烈的斗争和竞争中,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想占领网上思想文化阵地,为老百姓所自觉接受,就必须不断创新,挖掘和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以自己文化中有利于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理念昭示自己的文化风采:吸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丰富营养,借鉴其它民族文化的先进成果,锻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品质,确立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客观性、真理性,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5、加强新闻网站的建设,掌握网上舆论斗争的主动权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传播速度更快,信息容量更大,覆盖面更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谁掌握了网络新闻宣传这个当今世界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谁就赢得了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的主动权。面对国际网络文化博弈的严峻形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1996年1月1日,我国在网上建立了中央对外宣传信息平台,并在美国建立了镜像节点,接着,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新闻报刊上网,我国的新闻网站建设开始起步,2000年,中央又决定建设重点新闻网站。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设起了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中国日报网站、央视网、中青网和中国经济网8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24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核心,以依法取得登载新闻资质的商业网站为基础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体系,成为我国新闻信息传播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网络媒体相比,我国的新闻网站无论是在影响力、新闻的传播量还是在页面的访问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全球具有较大影响的媒体,如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新闻网站,无论从访问量到访问人数方面均可称上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造成了在国际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的“西强我弱”的格局,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新闻网站,尤其是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强化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名牌栏目,以专题、专栏等形式,集中展示富有特色的新闻信息内容,办出特色,办出权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网上信息内容优势,进而转化为影响力和竞争力优势。

网络政治文化 篇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日益普及, 网络给高等教育和大学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高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 而成为全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团体, 同时也是综合信息量最庞大的焦点。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 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内容, 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它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也给当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认真研究网络文化的发展, 既不能一谓地堵, 也不能放任自流, 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确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观念

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这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 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任何精神生产和活动的内容及其方式的进步, 总是伴随着人的思想和观念的进步。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从整个国家利益高度来看, 通过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当前的客观形势是人们特别是高校广大师生接触网络日益普遍, 上网人数迅猛增长。显然, 坚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同时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 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在对待这个问题上, 如果我们犹豫或观望, 这一思想舆论阵地将有被别人占领、教育对象将有被吸引走的危险, 这意味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误。因此, 只有从高校的实际出发, 及早制订措施, 舍得花大力气, 加大投入, 主动出击,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始终站在时代潮头, 取得主动权, 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迈上新的台阶。

2 充实网站、网页内容, 使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师生

目前, 不少高校所建立的网站、网页涉及党团工作、学生工作、两课教学工作、社团组织活动等内容, 初步形成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 但由于投入不足、队伍建设跟不上和设备不配套等的制约, 使得不少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出现有车没有货的局面, 流于形式, 难以引起师生的关注。因此, 充实网站、网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当前搞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关键。总体要求是, 学校的思想宣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均应抓紧抓实, 不能有所偏废。

3 采取有效的技术防范措施与手段

面对国际互联网上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 高校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 控制信息源头, 以达到正本清源, 给信息空间以一片“蓝天”的目的。 (1) 必须把系统安全作为系统设备的必备要素之一, 如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确立系统的备份级别, 以提高系统的健壮性; 采用最新网络安全技术, 如防火墙, 以阻止外界对系统的非法访问; 对系统的使用情况要作跟踪记录, 以备将来有据可查。高校网络部门要在这些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2) 应建立国家级“信息海关”, 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严密监控和检测国际互联网入口, 对所有进入高校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 (3) 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 规范网络运作, 进一步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 (4) 通过设立层层“关卡”, 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类不健康的信息与大学生网民的接触, 为高校有关部门和人员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而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4 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系统

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手段, 采取相应措施, 在信息网络上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系统, 以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 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主要任务。为此, 应建立以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红色网站”, 大力弘扬主旋律。“红色”主题网站可以与高校的新闻宣传和信息传播相渗透, 但主要职能不是传播新闻, 而是宣传马克思主义。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 加大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开设论坛, 开展网上讲座和在线答疑, 不仅“授人以鱼”, 更要“授人以渔”, 增强网络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不断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的建立, 引导的信息应能阻挡、抵抗消极信息; 高校网络应保持工作者的主动地位, 及时主动发布信息, 主动应战各种不良信息。

5 积极开展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 高校要掌握网上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及时发布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信息, 实现思想信息和教育信息共享。高校的网站要将本系统有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现状、问题、经验等资料和信息公开上网, 接受大学生访问。 (2) 高校网站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形设计富有高校特色的网页, 向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如学校可开设心理咨询网页、政策和法律咨询网页和就业创业网页。 (3) 可在网上开展一系列符合高校特征的活动。如通过开展网上思想调研活动, 收集学生思想信息, 通过开展网上讲座活动以提高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的积极性。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活动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的关键。 (4) 可以组织专家开发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软件, 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资源建设。软件内容应该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网民们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力求把深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编成生动形象的计算机程序, 从而到达寓教于乐的目的。 (5) 要开发超文本结构的思想政治工作电子教材, 这种电子教材可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 融文字、声音、图象于一体, 使大学生网民视觉、听觉均产生立体感觉, 从而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6) 形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对校园宣传教育媒体的整体合作。目前高校的宣传教育媒体如广播、电视台、校报、宣传栏等, 形式上相对独立。如把上述校园传媒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置到网络上, 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传媒的有机结合与互补, 从而拓宽大学生网民们的信息来源, 大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6 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队伍

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队伍, 是网络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更高的素质, 一方面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高度的责任感, 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另一方面要提高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 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努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 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支队伍不仅要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 还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修养与实践经验,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 可以从网上搜集信息, 掌握社会动态, 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 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7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有许多新课题。如网络社会的特点及其与高校的关系问题、大学生网民的思想特点及对网络行为的影响问题、网络伦理道德建设问题、网络规则与法制教育问题等等。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 才能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提供指导, 从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8 结语

总的来说,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需要积极加强也需要积极完善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高校教育管理者不仅要抓住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受网络影响和使用网络的不同特点, 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网站特色和优势,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竞争力, 提高点击率, 扩大影响力, 还要利用网络文化, 加强思想道德宣传及舆论引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勇.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影响[J].高教研究, 2011, 314 (7) .

[2]边黎明, 李丽敏, 徐宏月.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

[3]黄日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论[J].广西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2 (4) .

[4]刘文革.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科技教育, 2011 (17) .

[5]王旭辉.关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思考[J].德育论, 2001, 35 (11) .

网络政治文化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和谐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 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新空间, 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作用越来越凸显, 已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平台。为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认真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精神的要求, 坚持“弘扬先进网络文化、塑造学生高尚人格”以及“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的原则。由此学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以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网络管理机制为依托, 以网络为媒介”等多方面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 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学校特色, 把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努力把校园网络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 积极构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和谐网络文化环境。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特别要看到,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 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 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以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 又有职业岗位技能, 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 以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为重点, 按照“特色性、先进性、示范性”的要求, 全面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竞争、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结合学校的区域特点, 充分发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 将具有时代特点, 有较强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地方红色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内涵引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之中, 宣传科学真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 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二、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组织领导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工作, 定期召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研究会、研讨会, 定期研究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 总结交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 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划, 制定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案。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成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统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全局,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 谁主办、谁负责的要求, 各部门对口管理, 各负其责, 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对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将以适当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同时, 要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力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 形成领导有力、各部门密切配合、师生广泛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

此外, 在网络文化建设中, 为加快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 包括网络管理专家、网络教育专家、网络心理专家在内的高素质专业化校园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根据建设需要, 学校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网络建设培训制度, 定期组织人员出去参观、考察、学习和交流, 不断拓宽视野, 提高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时性、主动性和服务性的作用, 坚持“引导者”角色, 利用网络平台, 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健康、正确、有益的信息,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监管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严格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校园网络秩序, 严肃上网纪律, 坚持依法办网、依法监督、科学管理、有效传播。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不断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规范IP地址管理和使用流程, 对于校园BBS、QQ校友等实行用户注册实名制度, 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 对网上反动、迷信、庸俗、污秽等不良信息采取及时封堵和删除, 以加强对校园网的舆论监督。通过“文明上网讲座”、“大学生文明上网万名签字”等活动形式, 大力宣传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方向, 要求师生文明上网、文明聊天、文明交友、文明用网, 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自律意识, 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构筑“网上个人防火墙”。

四、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 不断创新网络交流平台, 建设服务性、立体式校园网络文化交流体系。以数字校园系统为条件, 精心设计网页, 恰当设置内容, 合理划分层级, 在集思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学校主流网站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校园网上聊天室、BBS和QQ (群) 等互动式网站建设、通过博客、BBS、QQ (群) 、公共邮箱等形式, 积极宣传国家方针、政策, 开展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探讨, 及时公布各种相关信息, 为师生学习、查询和服务提供便利。不断创新网络校园文化建设沟通渠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应紧密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 以“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书香校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载体, 完善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体系, 全力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学校活动品牌。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 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园网的文化功能, 扎实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等各项工作, 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不断开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网络政治文化 篇9

一、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和谐”与“不和谐”因素

随着网络的普及, 人们能够及时有效地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的同时, 网络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网络文化建设中也存在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 其中主要表现在和谐与不和谐的政治因素、人际因素以及道德因素。

1.“和谐”与“不和谐”的政治因素。

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政治的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等, 在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和谐”与“不和谐”的政治因素, 其中“和谐”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表明, 截至2009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 其中学生占总网民比例的28.8%。可见, 网络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谐网络文化最核心的内容, 是崇尚和谐理念, 体现和谐精神, 追求和谐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这种以“和谐”为中心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 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网络文化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特别是在政治改革进程中。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建立起了政府网站, 政府网站的建立有利于党政工作的公开透明化, 也能够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交流, 拉近人民与政府官员之间的距离, 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感。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个体化及大众化等特点, 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不和谐”的政治因素的形成, 网络的匿名性使得青年学生会产生一些越轨行为以及政治行为失范。比如, 会出现非理性的政治表达, 正因为网络的匿名性, 一方面大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另一方面没有了制约性大众就会陷入非理性的表达中, 甚至在网络上发起批判政治的活动, 产生一些网络暴力等不良后果。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使信息接收者不能完整地看待整个事件, 从而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有偏差, 也不能全面地了解政治事件, 从而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出现偏激的行为。

2.“和谐”与“不和谐”的人际因素。

科技的发展, 打破了以前只能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方式, 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比如QQ、MSN、Facebook、微博、微信等, 这些软件不仅能够让人们通过文字进行交流, 还能进行语音聊天和视频聊天。人际交往方式的多样化, 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能够交流。网络文化既有“和谐”的人际因素, 也有“不和谐”的人际因素。不和谐的人际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人际交往的障碍。一方面, 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网上交友, 原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被人与机器的关系所取代, 从而也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的关系, 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也会逐渐疏远, 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障碍。另一方面, 网络虚拟性的特点使许多学生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成就感, 于是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开发和广泛利用, 无论是在教室、食堂还是宿舍, 这些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一人拿一个手机,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和外界交流越来越少, 交流得越少, 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冷漠, 长时间不和外界交流也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3.“和谐”与“不和谐”的道德因素。

网络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 为传统的道德观念传播和建设搭建了更大的平台, 同时, 道德文化的传播也没有了时空的限制, 可以在大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平台里适时地传播道德理念。另一方面, 网络的推广也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民族意识薄弱, 学生不只是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 有各种各样价值观念的碰撞, 特别是随着一些外国文化的流入,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的哈韩、哈日一族, 这种文化的冲击, 使得一些学生的民族意识弱化。同时网络的出现也弱化了学校的德育功能, 道德行为失范, 在现实社会中, 道德观念的形成总是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使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冲击, 传统的道德规范约束力明显下降。然而面对新的环境, 新的道德规范又没有形成, 这样就使得许多的网络行为处于无人管理、无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 从而出现大量的道德行为失范的情况。

二、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网络文化建设中有“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所谓“和谐网络文化”是指通过网络, 传播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 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1]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积极影响的, 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大背景上,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上来探讨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 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

许多社会学家指出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是具有很强的认同感的, 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也更易于理解对方的语言、言行举止, 所以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谐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具有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也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和谐的环境, 学生们能够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同时, 和谐网络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之一, 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网络文化自身的和谐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文化的大众化, 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和谐的文化基础, 而在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这个大背景下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大环境。最后, 和谐网络文化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它促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理想目标、坚定的政治理念, 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积极影响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环境。无论是和谐网络的凝聚力以及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影响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 (1)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时代信息具有瞬时性和流动性的特点, 一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 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许多社会动态、新闻事件等信息的更新都会及时发送到你的微博、微信和手机上, 这就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的最新动态, 不至于对很多热点问题一无所知, 课堂上也可以发表各自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看法,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氛围, 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 网络时代信息也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下才能进行, 学生在这种有限制的时间和空间内对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抵触心理, 同时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被打破, 学生与老师之间, 高校与高校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来共享资源, 互动沟通。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使人们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 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 使人类信息的传播更加流动。这样, 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达到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同时这种信息的流动性也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 也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 网络文化的瞬时性和流动性的优点能够被更好地利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2) 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 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还创新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首先, 网络文化和文化一样具有思想渗透的功能, 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利用这种渗透功能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也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活动相结合, 通过网络文化的影响力来吸引学生们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最后达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其次,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兴起, 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新的教育形式, 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具有互动性, 打破过去“输入型”的教育方式。通过网络, 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开设各种手机软件, 走进学生的生活, 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 及时进行疏导, 还可以回答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这种无限制的沟通平台打破了之前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和谐网络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积极性。

三、和谐网络文化视阈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推广, 特别是在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往简单的思想政治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所以必须在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前提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使其适应网络文化的大环境。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理念三方面来探讨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怎样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如今大学校园里,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课堂来实现, 课堂上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所以在和谐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 使教材更加灵活, 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我国, 大多数学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刻板, 教材也空洞、索然无味, 所以通过上课很难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教材是使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好的教材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十分重要, 面对如今的网络文化的冲击, 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应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时代的特征, 内容上也应该生动、丰富,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可以借鉴国外许多教材的编写方式, 把理论和案例相结合, 通过插画等形式使教材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 教材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除了教材以外还可以开设跟网络文化有关的课程, 现在许多由网络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跟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不清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开展网络教育课程有很重大的意义。在国外, 尤其是发达国家, 信息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几乎与网络设施建设的步伐是一致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发达国家就己经开设网络伦理教育的课程。所以我国开设网络文化相关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手段, 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是引用营销手段的一种, 也就是线上和线下营销相结合, 所谓线上营销就是通过网络等媒体来进行营销, 线下营销也就是通过实际的宣传来营销, 这种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播活动, 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进行网上和网下教育相结合,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充分利用网上教育的资源和方法。比如, 教师可以自己开通微博或是建立微信群, 在微博上和微信群上可以发表自己的思想以及对某件热点社会事件的看法, 这样在无形中以学生热衷的形式引导了学生的思想, 对其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利用微博或微信的有效互动性来加强和学生们的交流, 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思想。还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 鼓励学生看一些宣扬主旋律的视频, 其他学校的公开课和演讲等。网上教育的同时还要结合网下教育, 对一些思想和观念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

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创新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主要应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身上,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 所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随着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网络文化的特点, 人是最关键的因素, 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 必须不断地用新理念来武装自己, 增强自身的能力。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强化网络意识, 主动融入网络文化的大流中, 转变思想观念。网络时代的到来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信息传播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在创新理念的同时还要适时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样也能和学生无代沟地交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也会大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前军.论网络和谐文化建设[J].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7, (02) .

[2]张冠群.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吕新云, 张社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探索, 2009, (10) .

[4]刘光, 王如高.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关系[J].前沿, 2003, (01) .

[5]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网络政治文化 篇10

一、加强网络文化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 校园生活网络化促使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变化。

据CNNIC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 仅次于美国的2.11亿, 位居世界第二;全国2.16亿学生中, 网民数量已接近六万人, 这就是说, 每4个学生当中, 就有1个人是网民, 学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网络群体。随着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各个方面的不断渗透, 逐渐形成了大学生网络化的“信息圈”、“学习圈”、“生活圈”、“人际圈”和“娱乐圈”, 一个较为完善和成熟的校园网络环境社区正在形成。生活方式的转变映射出大学生对网络依赖性的增强, 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实践的主流特征。因此, 如何建立规范有序的校园网络文化, 有效占领网络教育的新平台, 是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又一严峻考验。

(二) 创建网络教育新平台是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培养健康人格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数字化影响对人们学习生活、行为模式、思维定势的不断深入, 一个网络的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全国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数据表明,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校园品牌网站、贴吧论坛、QQ、飞信、博客、微博等等, 一批拥有强大技术支撑的网络化信息通讯、交流社区、学习媒介、生活助理的新载体, 已经逐渐占据了校园教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就必须在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行为习惯的基础上, 针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 建立集技术性、娱乐性、实效性、互补性、沟通性、目的性、价值性、思想性于一身的网络教育平台, 打造校园网络品牌文化, 使之成为大学生接收社会信息、汲取生活知识, 引导创新意识的桥梁和纽带, 从而将大学生的注意力由校外转向校内, 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以起到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敦促学习研究、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

(三) 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是严峻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形势的迅速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网络文化对于信息自由分享的便捷性、松散性、广阔性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一方面, 互联网能够为人们提供所需要的丰富多样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娱乐信息, 但另一方面, 松散无序的信息却又呈现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错综复杂、真假难分的性质。与此同时, 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益激烈, 西方反动思想和消极价值观念逐渐深入到高校网络当中, 大学生成为不良思想侵占的主要对象, 意识形态的斗争已经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了高校网络文化的构建上。

然而, 由于初期我国对网络文化的建设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网络信息的无序性、松散性致使大学生在信息接收时缺乏鉴别优良和辨别真伪的能力, 不同程度上存在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偏激、道德品质缺乏、责任意识淡化、心理抗压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 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在各种思想意识更加激烈的碰撞中, 依旧能够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就必须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 创新教育理念, 发挥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巨大优势, 敢于直面错误的思想潮流, 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的制高点, 营造良好有序的高校育人环境。

二、规范网络文化教育新载体, 创建高校品牌网络育人平台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中以文本、声音、图像等形态出现的精神性文化成果”, 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丰富性、广泛性、是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特性, 其典型的载体形式主要有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论坛及博客等。在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中, 应着重把握好两个方面。

(一) 分享交流社区类网络文化的规范化管理。

分享交流社区类网络文化载体一般包括:博客、微博、微信、飞信、QQ空间等可发表自由言论的网络平台, 是富有个性且深受大学生偏爱的自由区域。此类平台,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展示自我、表达思想、交流沟通的内心需求, 并且成为大学生汲取知识、完善自我的重要教育载体。通过在网络空间内的学习与讨论, 渗透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展示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和对自我的认识和看法, 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的校园生活、人生目标、性格特征、心理状态, 都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构建分享交流社区类网络平台需要满足两个要求:一是必须提倡和强化辅导员的教化导向功能。分享交流类网络社区, 是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表达个人思想、交流心得体会的有效沟通平台, 学生的各种思想见解和价值观念在这里相互交流分享, 碰撞升华。借此, 辅导员可多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性格品质, 通过发表或转载具有积极意义的励志文章, 点评社会近期出现的热点问题, 讨论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 使社区网络平台能够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体现针对性、强调时效性、富有操作性。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念,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成长, 达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二是要规范分享交流社区类网络平台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社区群体, 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网络经验技术的优秀学生管理员, 实行交流平台实名制原则, 建立定期讨论热点问题的惯例。这样既分担了辅导员在学生绝对数量上的工作强度, 同时也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理念, 对于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安全隐患, 能够做到早发现, 早应对, 早解决, 完善安全预警机制。据此, 构建分享交流社区类网络教育平台, 必须满足以上两方面的要求, 通过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发挥辅导员的教化引领职能, 培养学生鉴别真伪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网络社区平台真正成为满足大学生精神追求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有效机制。

(二) 建立高校品牌网络思政育人平台。

网络品牌指的是, “一个企业、个人或者组织在网络上建立的一种能够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的产品或者服务”。高校品牌网络文化是指在学生心目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能够获得校园生活所需的信息服务, 并为大学生提供自由交流平台的一种虚拟社区。其载体称为校园BBS, 是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简称。著名高校一般都有知名的校园BBS, 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BBS、北京大学的“北大未名”BBS等, 这些论坛社区不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标志。网络的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各式各样的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向学生袭来, 如何在天花乱坠的网络世界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是创办校园网络品牌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 应着重打造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校园品牌项目, 以达到教育和服务学生的目的。

以满足吸引学生兴趣和关注度为出发点,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 是校园网络品牌搭建的着力点, 平台内的一切信息都要围绕着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因此, 校园品牌网络的构建必须围绕在对学生有实际价值信息的整理上, 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板块:一是生活信息类, 校园的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在生活和娱乐上的需求也是千变万化。板块内能否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此类信息, 是吸引学生关注的首要环节;二是学习研究类, 虽然校园的娱乐生活多姿多彩, 但大学生的主要使命依然是学习。板块内应提供各专业学习资料的下载专区, 优秀教学视频的网络链接, 各项等级证书的考试时间和注意事项, 促进综合知识增长的推荐书目等等, 还可以设置大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研究生考试交流专区, 为他们提供各项有效信息;三是思想政治类, 可就国内国际近期发生的热点问题设置新闻链接, 并提供师生讨论专区, 以此来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还可将党员发展中每季度的思想汇报电子化, 既可以扩大学生党员的受众面, 激励其他入党积极分子, 也可减弱党员发展中存在的形式主义, 使学生党员更好地起到表率作用;四是班级展示类, 相互关注是青少年明显的心理特征, 将以班级、寝室为单位开展活动的视频、图像等资料上传至板块内, 供大家欣赏和交流, 丰富课余生活。学生当中的好人好事以公告的形式张贴, 起到表扬和鼓励的良好效果。各项风采展示不但满足了学生相互了解学习的目的, 并且丰富了班级文化建设;五是师生交流类, 由专业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的团队, 通过网络在线的方式, 为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生活情感上遇到的困难, 提供解答和帮助, 缓解学生的压力, 引导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三、结语

总之, 面对网络化进程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必须要主动探索、合理建构、及时总结、不断创新。网络文化异彩纷呈, 种类繁多, 但不论是分享交流社区类网络平台, 还是校园品牌网络平台, 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网络文化的内容建构和技术含量, 树立科学先进的舆论导向, 持之以恒地为大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使校园网络文化能够集思想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 通过开展富有朝气的网络教育活动, 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感情, 寓教于乐, 最终形成一股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让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大学生精神思想的家园。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构建规范有序的网络教育平台, 占领思政教导新阵地, 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本文着重论述了分享交流社区类和校园品牌类网络文化构建的想法和建议, 提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地位的基础上,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关键词:网络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分享交流社区,校园网络品牌

参考文献

[1] .喻运斌.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对大学文化的影响分析[J].北京教育 (高教) , 2006 (2)

[2] .申小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10)

[3] .史铁杰, 余妍霞.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资源利用与共享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 2007 (1)

[4]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现象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 2005 (1)

[5] .史铁杰, 余妍霞.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资源利用与共享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 2007 (1)

网络政治文化 篇11

关键词:网络文化;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新媒体广泛应用对于中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已成为学校、社会乃至每一个家庭重点关注的问题。网络文化在带给中学生各种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多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日益多元化,中学生的思想价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如此巨大的社会变化,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我们必须打破常规,从多方面入手,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创造更为新颖、更为有效、更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中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任意徜徉,从而形成非常自我的意识,培养出一种很自我的性格,和传统的带有一定束缚性的学校教育相比,更容易使他们感到心灵的愉悦,也更容易使他们接受网络的信息。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方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网络与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许多政治教师一直致力追求的目标。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倡导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行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网络为实现这种转变提供了很好的载体。目前,思想政治课堂中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日益增多,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大有裨益。在課堂中合适地引入网络,能够极大地调动他们对这门课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中全身心地投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不是仅仅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简单地说教和机械地背诵记忆。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网络,为学生相对比较封闭的学习空间输入了非常新鲜的空气,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台。因此,他们对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学习的内容自然超出了狭隘的课本范围,开拓了眼界,提升了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在一望无际的网络海洋中,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爱好。中学生参与网络世界,就要遵守网络文化中的各种游戏规则。经过网络规则长时间的渗透,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网络规则。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接受的网络规则大多数都是游戏规则。网络中的许多游戏规则,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差距。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自制力,以至于沉溺游戏世界,长期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导致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游戏规则模棱两可,并把网络游戏规则作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指南,这样难免就会处处碰壁,给他们的身心都留下深深的伤害。更为严重的,这些学生如果不能够及时回头,没有看清对他们造成的伤害主要是由于自己造成的,就会对社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或者认为是社会的不公平,进而自暴自弃,导致学业荒废,身心健康受到更为严重的伤害。

因此,对于上述情况,我们绝不可等闲视之。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鲜明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能有一个正确的坐标点,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中学生必须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学会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游戏规则,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养成作为社会公民所必备的道德法律意识和素养,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总之,面对信息网络化给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对中学生的积极作用,将网络思想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中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

网络政治文化 篇12

“博客”的特点及现状

“博客”是一种十分简单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特指一种特别的个人网络出版形式, 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并且不断更新。让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费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 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 在你“不停息的网上航行”中, 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将你个人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布, 发挥你个人无限的表达力, 更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和汇聚朋友, 进行深度的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 2006年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为1749万, 读者规模为7557万, 活跃者规模为5471万, 而这些数字都呈动态性发展, 年年都将产生巨大增幅。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和发展速度, 博客和QQ空间等新兴网络文化已渐渐成为了众多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 成为了他们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新平台。为了更好地掌握博客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 笔者对所在学院的学生进行了一份关于《博客等网络空间在大学生中使用情况的调查》, 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问卷100份, 其中有效问卷98份, 结果显示, 在被调查的98名不同年级学生中, 所有学生都知道“博客”;95%的学生阅读过“博客”;85%的学生表示自己了解“博客”;76%的学生拥有自己的博客或“QQ空间”。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 以“博客”为代表的新兴网络文化已与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博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博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信息渠道

现阶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大, 也是最突出的一个困难就在于信息渠道的局限性和不及时性。就拿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 虽然建立了一套包括寝室信息员、寝室心理信息员、寝室消防安全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班级信息员、班长团支书、院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在内的完善的信息系统, 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许多学生当中的重要信息还是不能及时传达到相关机构和部门, 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瓶颈。而以博客为代表的新兴网络文化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条便利的信息渠道。博客具有倾诉功能, 这一功能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真实流露, 很多学生愿意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或不方便告诉老师、同学的事情或思想通过博客这一匿名的自由形式进行表达。我们可以通过许多途径, 利用业余或工作时间浏览学生尤其是部分重点学生的博客, 从学生的博客中得到许多平时从正常信息渠道难以得到的信息。笔者就曾有过多次通过阅读学生的QQ空间、网络日志等收集到相关信息并妥善处理好学生思想问题的经历。另外一方面, 博客具有发布功能, 这一功能为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发布渠道, 教师博客已广泛应用到包括思想政治信息传达、就业信息公布、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当中, 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好帮手, 调查数据显示, 所有学生都表示想从辅导员或老师的博客里面了解学院的相关信息, 也表明这种信息发布形式也已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2.“博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

在网络没有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之前, 传统的会议、谈话、书信、学生活动、学生社团、学生党支部等思想政治平台已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和适应,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网络的普及, 大学生思想的革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渐渐不足以很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博客等新兴网络文化则正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教育平台。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大学生愿意辅导员阅读其博客, 所有学生均想去阅读辅导员的博客并在博客中以匿名的形式与辅导员进行交流。因此, 教师利用博客可以快捷、详细地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 学生利用博客可以更快地了解学校的相关信息和精神, 最为重要的是, 教师和学生均可以利用博客这个网络平台以署名或者匿名的形式进行及时的思想交流和意见反馈。通过博客这个网络平台, 远程思想教育也更容易实现, 教师可以利用博客更好地了解重点学生在假期的思想动态;学生可以利用博客更好地了解学院假期的动态以及新学期的相关信息。

3.“博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

调查显示, 90%的学生写博客的目的是用来表达情感和交流感情;95%的学生在阅读博客时感觉到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80%的学生在阅读博客时感觉博客里的事就在身边;95%的学生在阅读博客时得到一种听朋友倾诉的亲密感觉;95%的学生在阅读博客时感觉对方变得更加真实、真诚;90%的学生在阅读博客时感觉到对方向他敞开了心扉。种种数据表明, 博客逐渐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抒发自己情感, 互相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 平时不愿意告知老师、辅导员、同学的“心事”往往能够在他们的博客当中得以体现。与此同时, 平时不太容易成为朋友的双方, 在博客的世界里成为朋友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博客的情感功能, 与学生形成很好的同辈群体环境,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通过博客给双方营造的良好交流环境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运用博客的群体功能, 还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 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院、专业、班级文化环境, 加强学生之间的深度思想交流和讨论,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博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 博客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巨大, 无法完全阻止有害信息的传播, 并且现今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也无法完全有效地达到阻止的要求, 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青春的群体来说, 很多时候无法抵御这些诱惑, 因此, 大量有害信息有可能通过博客来干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 严重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外, 博客教育要以学生上网为前提才能进行, 网瘾问题的存在, 特别是对网络学习活动的监管等, 在以博客为平台的教学活动中同样存在。再有, 博客毕竟是以网络为平台的, 其本身属于一种虚拟的网络元素, 人们在博客中担任着虚拟的身份, 很多时候可以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也正是由于博客所具有的这种特征, 恰好符合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追求那种自由无束的心理特征, 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同时, “博客”的兴起, 尤其是运用博客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博客是一个新兴的事物, 具有很高的知识性与运用性。就目前而言, 有些教育工作者不仅对博客不甚了解, 甚至也不能够很熟练使用电脑这个基本工具。我们试想一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都不能够使用博客, 那又如何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因此, 掌握先进的网络技能是有效利用博客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

如何使“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运用

1.用先进的思想观念占领“博客”的阵地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互联网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要使博客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 首先, 要在网络传播中坚定不移地倡导马克思列宁主义, 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精神, 以“八荣八耻”为基本标准。其次, 我们不仅要坚决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 同时还要在博客文化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使之走向网络, 走向世界。再次, 要在博客文化中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 尽量使大学生与党同呼吸共命运。

2. 加强教育和引导, 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博客文化体现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多元化, 更重要是体现了人们在思维认识的观点上的变化。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放在大学生人性教育的引导上, 教会人们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科学方法。未来社会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的竞争。虽然后来经过了复杂的演变, 但是这至今依然是具有活力的现代观念。因此, 提高大学生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在网络上尤其是博客中的道德责任意识和网络道德自律, 端正博客态度。最后, 还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博客的环境下, 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冲突, 如网络痴迷症, 网络癖等心理疾病。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博客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要。

3.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上一篇:品牌价值构成下一篇: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