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生活

2024-08-18

政治文化生活(精选12篇)

政治文化生活 篇1

政治改革是经济体制调整与改革的必然结果, 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然而“一个稳定的、有效的民主政府的发展, 不仅仅依赖于政府和政治的结构:它依赖于人们对政治程序的取向——依赖于政治文化。”[1]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传统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因素长期的历史沉淀, 在政治改革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秩序中, 传统政治文化不应是被忽视的因素。在璀璨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寻求与当前政治改革相关的因素, 并对其进行系统深入地反思与超越, 是推进政治改革、建立新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

一、传统政治文化中对当代政治改革有益的成分

(一) 民本文化。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民本论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题之一, 从盘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爱民”到孟子的“君舟民水”, 经过汉唐、两宋, 民本文化在清朝几近完善。民本文化受到历朝统治者的重视, 总体来说, 历朝各代统治者都对民众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并吸纳各代思想家的重民思想, 不断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 使社会、经济发展达到盛世局面。例如汉文帝的“三十税一”的爱民减税政策、唐太宗的轻徭薄赋政策以及明朱元璋的安民、恤民的宽和政策等。

(二) 吏治思想。

官吏是皇帝管理地方的载体, 也是皇权在地方的象征, 我国古代统治者历来十分重视吏治, 明朝宰相张居正有言“安民之要, 惟在于核吏治。”传统政治文化重视吏治的思想,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内容, 具体表现为:在官吏选拔上, 主张任人唯贤、选贤任能;在官吏教育上, 提倡正己修身、尊君重道;在官吏职责上, 强调执政清廉、爱民如子;在官吏考核上, 重视监督制约, 赏罚分明。另外, 我国传统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官吏的管理, 维护其统治地位, 还会从自身角度做出表率, 比如隋文帝一生勤俭, 严于律己;唐太宗从谏如流、破格录用等;另外统治者还会借助民众的力量来监督制约官吏的行为, 比如朱元璋鼓励民众赴京告奸的措施等。

(三) 修身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 修身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被称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 历来为历代学者与统治者所宣扬。修身文化强调个人修习, 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 强调个人品质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修身文化的内容强调个人要“志于学、勤于思、躬于行”, 同时要“慎独”, 注重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 即使单独一个人时也要保持思想行为彻底的一贯性。修身的外在标准是中庸之道, 在行动上是儒家孝、忠、知、信、仁、义等;在对待矛盾事物上要求“执两用中”;在言行上表现为要留有余地。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 最终将人塑造成志高而行洁、具有社会责任心的君子形象。

(四) 变革思想。

变革思想是在总体上趋于保守的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璀璨智慧, 其认识论基础是中国朴素的辩证法, 早在《周易》中便出现了变革思想的光芒。《周易》中提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苟日新, 又日新, 日日新”的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中, 变化中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叫做“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而《庄子·天运》更进一步地指出“礼义法度者, 应时而变者也。”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 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变法运动以及政治调整思潮, 特别是在近现代史上更为明显, 仁人志士们为挽救祖国与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所有变革的努力, 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所强调的变革思想不无关系。

二、传统政治文化中阻碍当前政治改革进程的因素

(一) 权利主体意识的缺失。

“中国传统社会, 轻个人而重家族, 先家族而后国家, 故中国社会以家族本位为特色。”[2]所以, 对家族、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成为传统社会作为个体的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在实际生活中, 以这些责任与义务的践履为标准, 并结合儒家所倡导的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秩序, 传统社会结成了一张适用于整个社会的、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系统网络, 这个网络中的每一个个体均以义务主体的形式存在, 对内以“孝”为原则服从于家长的专制, 对外则以天子“子民”的身份无限忠于皇权。这种权利主体意识的欠缺, 造就了传统社会一大批政治冷漠群体, 他们忘记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政治权利, 不善于权利的表达与维护, 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官员有着发自内心的心理恐惧与敬畏, 从而使我国传统社会极易陷入专制的怪圈。

(二) 政治制衡理念的无力。

政治制衡观念的核心理念是政治上的调节与均衡, 不同于西方的“权力制衡”,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制衡理念着重强调“理想政治原则以及道德原则对于政治权力的制约, 我们姑且称之为‘道义制衡’”。[3]“道义制衡”观念在承认传统等级差别和君权至上的前提下, 要求群臣百官以道义原则为依据, 对君主的行为采用进谏等方式对君主的行为进行道德劝说, 从而达到矫正君主不合理政策、规范政治运作的目的。然而, 政治制衡理念不仅在于思辨, 其价值更多地在于它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道义制衡”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下级对上级的道德规劝, 而不带有任何的强制力, 规劝能否起作用的决定权仍然取决于上级的主观判断。总体来说,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道义制衡理念是行不通的。

(三) 权力观念和官僚主义。

我国古人历来对政治权力有着发自内心的敬畏, 这种权力观念首先认为权力可以私有化, 拥有权力就可以用手中的权力争取自身利益的实现, 权力的行使可以不受监督、不受限制;权力观念其次表现为官本位意识, 即认为官员是社会中最崇高的职业, 官员身份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官员理所当然可以拥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权。这种权力观念反映在官场中就形成了官僚主义, 在官僚机构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权力制, 实行从下到上的层层集权, 从上到下的层层控制;同时, 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不仅掌握着国家的执法权, 更重要的是, 它同时掌握着立法权和司法权, 不仅是社会生活的管理者, 而且是社会和人民的统治者。权力观念和官僚主义造成了传统社会的集权与人治高于法治, 权力滥用现象普遍。

(四) 亲缘政治的发达。

亲缘政治是传统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现象, “在传统中国, 孝亲义务的政治目的化使得义务主体履行孝亲义务的自觉无限扩张, 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是一种‘极度扩张型的亲情义务观’。”[4]在这种义务观的指导下, “学而优则仕”成为为家族谋利益的手段, 于是“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一旦踏入官场, 就免不了对其亲人的提拔与任用, 就免不了为其家族利益的考虑, 免不了关系政治。亲缘政治的发达, 造成了多方面的后果, 一是大大降低了政府运作的效率, 造成了政治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损害了政府及其官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公正权威形象, 丧失了其公信力;三是扭曲了读书人为官的最初目的, 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寻求报国的读书人的积极性;四是造成整个政治运作系统难于防范和治理的腐败, 形成恶性循环;五是加剧社会矛盾, 增加国家政治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

三、建立与政治改革相适应的新型政治文化的路径选择

(一) 在新的背景下, 对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进行新的阐释。

我国目前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前提下进行的, 新政治文化的建设也必须符合这一历史进步条件。所以在吸纳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的同时, 还要注意将其放到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下对其进行新的阐释, 与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相适应。例如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文化肯定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 但其在公民参与政治方面则比较欠缺;吏治思想虽然给予官吏管理以足够的重视, 但管理思想是建立在集权和人治的基础上, 法治意识不足;修身文化培养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但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 特别是创造性重视不足;变革思想认识到了与时俱进, 但却有些保守。这些都是我们对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因子进行新的阐释时必须注意的。

(二) 强化公民权利主体意识, 建设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

我国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公民进行广泛的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建设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思想基础。在建设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过程中, 政府应有目的地对公民加强以政治参与为主题的教育、培养、组织和引导, 增强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权利表达意识, 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行使, 促进民众政治意识由传统政治义务主体意识向现代政治权利主体意识转变;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开拓公民利益表达渠道等措施为公民参与性政治文化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三) 加强法治, 形成公民、司法与行政权的有效制衡新理念。

鉴于传统政治文化中制衡理念的缺陷, 结合当前政治体制改革, 新政治文化的制衡理念应是在法治的前提下, 借助民众力量, 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首先, 一切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不折不扣地按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和行政程序办事, 行政权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和监督;其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义务接受公民的监督, 公民有权利对行政权力的使用进行查询和监督, 并有权利对滥用权力的行为进行检举;再次, 对于公民的检举行为, 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调查、取证、答复。通过将公民广泛的监督力量和法律的强制力相结合, 达到对行政权力有效制衡的目的。

(四) 转变政府理念, 培育服务型政治文化。

服务型政治文化要求政府和公务员彻底放弃“官本位”的文化传统和官僚主义作风, 坚守以民为本的理念, 树立为民服务的新型行政文化意识。具体说, 就是要树立以民为本、顾客至上的民主理念;提高政府能力, 改善服务质量的服务理念;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治理念。另外, 完善公务员制度,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控制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确保选人用人质量;加强培训, 搞好公务员的政治、理论、文化学习和业务培训;积极推行辞职、辞退制度。通过行政理念的转变和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结合政治体制改革, 逐渐扭转传统的权力观念和官僚主义意识, 减少权力的滥用与亲缘政治现象。

参考文献

[1].孙正甲.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追问.理论探讨, 2001, 2

[2].王秀良, 孙建社.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探讨与争鸣, 2008, 2

政治文化生活 篇2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面面观。

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②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延续),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A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B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C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在今天。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3.其精华,去其糟粕。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具体表现为: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要保持和发扬;反之则改造或剔除(批判继承)。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推陈出新)。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

孔子的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意义 篇3

关键词:孔子;政治思想;演变、意义

作者简介:徐莲梅,女,1964年生,洛阳市委党校科研处副教授。

联系电话:13461033217

孔子及其政治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特殊的地位,他所开创的儒家政治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统治我国长达几千年,直到封建制度退出我国历史舞台。几千年间,孔子本人及其政治思想被统治者不断推崇、改造。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礼”与“仁”,这两个概念基本概括了孔子政治思想的轮廓与核心内容。

1. “礼”的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礼”。“礼”在孔子那里既是一种政治秩序,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治国手段。

首先,礼是一种等差有序、尊卑有别的政治制度、政治秩序。这种政治制度、政治秩序的基本特征是别同异、分尊卑:“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荀子·国富》);“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 (《礼记》)。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政治地位,遵循不同的规矩、享受不同的权利。西周时把统治阶级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为最高统治者,是至尊,享有最高权力,百姓在社会权力之外。这种政治制度、政治秩序体现的基本精神是“尊尊”、“亲亲”,即忠、孝。孔子最为推崇并竭力去重建的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秩序,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当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也说:“必也正名乎”。

其次,礼是一种行为规范、治国手段。礼的制度为不同层次的人制定了诸多不同的规矩、行为规范,这些规矩、行为规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周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极其繁缛,正如《礼记·礼器》所载:“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即礼的大项有300条,小项有3000条。这些礼作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行为规范,具体规定了各级贵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行动准则、待遇规格。孔子把它作为最重要的治国手段:“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之所兴,众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齐之以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目的就是约束人们思想与行动,使人们各安其位、各守本分,从而使尊卑有别、等差有序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稳固。

孔子所讲的礼的秩序,虽然强调“尊尊”原则,但也强调尊卑双方都要尽好自己的义务,而且更强调尊者要首先尽好自己的义务、以影响、带动卑者尽忠尽孝回报之。

2.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另一个核心范畴。孔子把他的礼治秩序基本上建立在君王、从政者的道德、仁爱基础之上:“为正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孔子关于礼的思想的特点就是把礼与仁结合起来,赋予礼以仁的内涵,强调礼与仁的统一。那么,什么是仁呢?仁,是一种爱。《论语》里说,当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爱人。”但孔子的仁爱不是博爱,而是合乎礼的要求、有差别的爱。礼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亲亲。所谓亲亲就是要亲近自己的亲人,其核心是对父母要孝。所以,仁的首要含意就是对父母的孝及对长辈的悌。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然后是推己及人,扩大到社会其他成员:“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的仁爱对稳固封建等级秩序的重要性。为什么呢?他认为,首先,只有仁爱才能获得民心。“故君民者,子以爱子,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礼记》)其次,民众没有自己的思想,君王的作风决定着民风,君王的仁爱利于教化百姓,维护统治:“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 (《礼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所以,君王要有仁爱。君王仁爱,可以促进臣下的仁爱:“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君王仁爱,可以教化百姓,维护统治:“立爱以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合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礼记》)。君王的仁爱指的又是什么呢?主要指“使臣以礼”、“使民以义”、“养民”“惠民”。怎样实现统治者的仁爱呢?首先,统治手段上要施行德治。即重视道德教化,慎用刑罚。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其次,要“举贤才”。所谓贤才,主要是指那些尊礼,有仁爱精神的人。强调通过贤人推行仁政,维护社会秩序。再次,要加强自身修养。“修己以安百姓”(《论语》)。

总之,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希望建立一个尊卑有别、差等有序的社会秩序,在这个社会秩序里不同阶层的人享有不同的权利,遵守不同的规矩,占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帝王具有最高的权威。要求各社会阶层的人都能自觉遵守各自不同的规矩,安于自己的地位,不向高层挑战。他想通过外在礼的规范和内在仁爱精神的培养,特别是统治者的仁爱来确立并维护这样的社会秩序。这些思想,极利于统治者利益。首先,孔子推崇的“礼”通过分等级、定规矩,使社会尊卑有序,并通过强调“尊尊”原则,把社会的经济利益、政治权、话语权等都赋予统治阶层,维护的是统治阶层的利益。孔子提倡教化,让人们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让人们承认差别,安于差别,安于自己的地位和职守,不能有非分之想和非分之举,这就从思想上把人们给禁锢住了,极利于稳固封建统治秩序。其次,孔子的仁爱思想从理论上也利于促进帝王推行仁政,从而赢得民心、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所以,他的思想西汉时被统治者选中,并能统治中国长达几千年。

二、 孔子及其政治学说最终成为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政治思想由于利于统治者利益、利于稳固封建秩序,所以从西汉开始被统治者推为国家正统思想,并且长达几千年。在此期间,孔子的政治思想不断被改造,孔子的政治地位不断被抬升。最终,虽然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政治文化离孔子原有的思想已有相当差距(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孔子本人及以其名义的儒家学说却由于被推举为至尊之位独霸社会而成为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言人或符号。

(一) 西汉时期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并开始被改造

刘邦刚登上皇帝宝座时,跟随他打天下的那些人被封为大臣,这些人大多是平民出身,缺乏礼仪教育,所以朝堂之上常常是“群臣饮酒争功,醉或狂呼,拔剑击柱”,刘邦很是烦忧,叔孙通揣摩圣意特意制定了一套朝仪制度,使刘邦 “今日方知皇帝之贵也”。叔孙通制定的这套朝仪制度,主要是区分君尊臣卑的等级序列,抑制臣下权力,突出帝主高高在上的地位,为皇权的神化打下了基础。从此,刘邦改变了对孔子与儒生的态度,并以太牢之礼祀孔,开了帝王祀孔的先例,还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把君”,专司祀事。西汉中期,博士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巩固汉室,采纳其建议,儒学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开始引礼入法,出现“春秋决狱”,即把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等作为判案依据。

孔子及其学说也开始被改造和推崇。为了把儒学定为一尊,董仲舒根据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等,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说,对孔子的政治思想进行改造和包装,使其具有天然合理性、神秘性。他把孔子关于礼和仁的思想发展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并对其进行了论证。他把天地阴阳的自然法则套搬到社会生活中:“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基义》);“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所以,“王者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这样,君、父、夫统率臣、子、妇,就成了天经地义,否则就是逆天行事。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他把自然界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套搬到社会中人的思想行为上。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的“三纲”形成了中国封建礼教的基本架构,君权、父权、夫权构成一体,逐渐成为两千年来禁锢人们的思想枷锁(尽管在董仲舒这里,君臣父子夫妇关系还不那么绝对,他认为二者相互辅助,并以天人感应思想约束君权)。与此同时,孔子本人及其学说的地位不断上升。《汉书艺文志》说:“好书而不要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仲尼,说铃也。”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东汉时的汉章帝亲自主持白虎观会议整理出最高权威性的《白虎通义》,炮制了“圣人法天而立道”的谬论,这个圣人就是孔子,从此孔子被完全神化,推上“素王”的宝座。孔子的学说进一步被神化,成为宗教教条,凡是孔子说过的敬过的都百分之百正确。

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政权频繁更迭,文化思想混乱,儒学受到多次冲击,但并未中断。到了隋唐,儒学开始兴盛。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隋代大儒王通(文中子)重兴孔子之学。唐太宗李世民虽尊老子为李氏之祖,但还是强调 :“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贞观二年,停以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宜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系统整理和对历代名儒的褒扬,提高儒学的地位,完成儒学思想体系的重新建构。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

(二) 宋代,孔子政治思想被改造、抬升的又一高峰

宋代对孔子的政治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和包装。首先,他们创立“天理”论,为孔子的政治思想寻求本体论支持。二程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理, “天理”唯一绝对:“万物皆只一个天理”。天理是什么?主要是封建道德:“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忠者天理”(《河南程氏遗书》; “礼者,理也”,“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皆理也”。 这就为封建道德提供了本体论意义,人们必须绝对服从:“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他们认为,那些违背礼义规范的行为都属于人欲,做人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能“存天理、灭人欲”。其次,他们把原来“君礼臣忠、父慈子孝”的政治关系,发展为绝对的君权、父权、夫权。第一,君权绝对,强调臣对君绝对的忠。朱熹说:“君尊于上,臣恭于下,尊卑大小截然不可犯”(《朱子语类》),并制定了整套的礼仪制度,从制度、礼仪上保证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第二,强调绝对的父权。朱熹强调父在家族中具有最高权力,支配一切,任何违反父的意志,触犯其尊严的行为都视为不孝,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为维护父权,宋时的家礼也兴盛起来。第三,强调绝对的夫权。程颐提出:“妇人以从为正,以顺为德,当终守于从要”,并由此推论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河南程氏遗书》)。程朱理学及家礼严酷地窒息了人们的思想自由,扼杀了人们的个性、独立性,巩固、强化了专制主义统治,社会上一度出现了愚忠、愚孝。

随着对孔子学说的改造与包装,孔子及其学说的地位也进一步上升。宋太祖赵匡胤亲临太庙,登堂礼拜孔子,重建孔庙,增建大成殿,下诏免孔子家祖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追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宋太宗要求: “进士须通经义,遵周孔之教。”宋仁宗至和二(1055年)年改文宣公为衍圣公,后代相沿不改。朱熹写《论语精义》,又编《论语集注》与《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合称《四书集注》,系统地论述了孔子的道、理、性、命、心、诚、格物致知、仁义礼智等命题,成为后来封建统治者提倡尊孔读经的必修课本,成为元、明、清科考取士的蓝本。

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据《宋史·夏国传》和吴广成《西夏书事》记载)这一封号是历朝历代最高级别的。金国亦崇拜孔子。金熙宗谒拜孔庙,金世宗重修孔庙,金章宗拨孔庙祀田一百二十三顷。元世祖忽必烈宣诏孔子五十三代孙袭封衍圣公,并诏见赴阙。元成宗下诏说:“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首当尊奉。”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三)明清时期

明朝在理论上没有大发展,但礼仪之风更盛,君臣之礼、尊卑之礼、交友之礼更加明确,名目增多,形式更完善。孔子及其学说也被进一步抬升。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明代朱元璋称孔子为“千万世之所宗”,“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 “必学至孔子然后无愧于儒之名也”,“不法周公孔子不足谓之儒”,并规定科举制度以“八股文”格式取士,以四书五经命题,要求只能按宋代二程、朱熹等的经义解释来回答,绝不允许抒发自己的见解。

清朝政府入关后很快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尊孔更盛,把礼发展到僵化、刻板的地步。顺治二年(1645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祭祀规格又升为上祀。康熙称孔子为“万世师表”,又亲笔写匾悬挂于孔庙。雍正四年(1726年),定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日,全体官民军士要斋戒一天。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还尊孔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的政治思想在历史上也曾遭到批判,五四运动是最为激烈的一次。 张岱年先生说过:“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今天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研究孔子的思想。 关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我们必须看到,一方面,它遭到了不断的改造。主要是改造其关于礼的思想:片面地发展、扩大尊者一方的权力,形成了绝对的君权、父权和夫权,为社会成员的思想套上了三大枷锁,禁锢、奴化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活力和进步。至于其仁的思想,主要被当作驯化下属、被统治者的工具和装点自己的门面。孔子的政治学说最终被改造成压迫人民、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虽然与其原初思想有一定的距离,但与其思想实质有关,有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学说被封建统治者不断推崇,从而成为不可冒犯的圣人、不可僭越的教条,孔子本人最终成为了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所以,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我认为可以这样认识:孔子的政治大厦里,礼的思想是是其框架,这个框架根本上说是腐朽的;仁的思想是其支柱,这个支柱是脆弱的,这个大厦里确实含有丰富的、珍贵的优秀资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我们可以也应当汲取其优秀资源为我所用,但对其政治、文化含意要有清醒认识,保持必要的警觉。

参考资料:

四书五经

恩威文化网

《政治生活》部分 篇4

1.(山东省淄博一中2012届高三期末检测)《〈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简称《草案》)于2011年10月24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草案》汲取了民事诉讼制度改革实践经验,在完善举证制度、设立小额诉讼、强化检察监督、裁判文书公开、加大惩处“老赖”等方面,妥善解决了民事诉讼中的一系列问题和难题,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这体现了我国

A.坚持公民权利至上的原则

B.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C.扩大和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

D.严格履行专政职能

2.(四川省广安五区市县2012届高三“一诊”)2011年12月12日,公安部公布了10起制售“地沟油”犯罪典型案例,其中有四川眉山永健畜禽食品有限公司制售“地沟油”案。

根据四川省公安厅治安总队交办的线索,宜宾市公安局经过3个多月的周密侦查,多管齐下,摸排梳理线索,鼓励社会监督举报,最终坚决取缔非法窝点。现已查明,该案共制售“地沟油”2000余吨。查处“地沟油”有力地维护了食用油质量安全,维护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依法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二、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1.(北京市海淀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三期末测试)“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爱国”体现了北京市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责任感,由此,我们会思考自己该以什么样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去践行爱国责任,将爱国情感导入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之中。作为公民可以

(1) 在北京市人大代表的选举中投出神圣的一票 (2) 通过信访举报和舆论监督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3) 在互联网上参与北京市交通管理问题的讨论 (4) 通过行政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参与城市管理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2.(江苏省南通市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激发了同学们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兴趣。某校高三(1)班同学决定围绕“中国种业的现状和对策”课题,组成探究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同学们了解到:大豆,几乎全部使用国外的洋种子;美国杜邦先锋公司的“先玉355”正逐步蚕食东北三省的玉米种子市场。除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目前中国有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回答:我国为什么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同学们研究发现:我国的种子产业,研发单位多,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缺乏龙头型的大公司,全国8700多家种子公司中只有10家上市。某高校集中了大部分的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拥有七八位院士,但其实际能够应用到田间地头的科研成果却寥寥无几,大多数成果停留在论文上。

(2)请运用《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如何破解上述难题。

同学们观看了电影《袁隆平》,被他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等精神深深打动,从袁隆平身上看到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希望。“我可以把生命当歌唱!”“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以令世界震惊的杂交水稻技术改变了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农民最多的国家的面貌,并且正在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3)从《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你从袁隆平的事迹中收获的感动。

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

1.(四川省广安五区市县2012届高三“一诊”)一位网友说:“微博降低了民众言论表达门槛,各种言论都有其表达空间。然而,自由不能滥用,激辩只能指向净化。无论将来怎样发展,我们都希望看到一个更干净、更真实的网络世界。”该观点的正确之处在于

(1) 微博降低门槛方便公民更好地行使基本政治权利 (2) 公民在发微博时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 公民行使权利时必须遵守法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4) 公民发微博时必须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A. (1) (2) (3) B. (1) (2) (4)

C. (2) (3) (4) D. (1) (2) (3) (4)

2.(山东省济宁市2012届高三期末考试)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某市政府引入投资金额达上百亿的大型化工项目。在筹建过程中,当地居民得知该项目投产后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会污染水源和空气,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市民纷纷通过写信、拨打市长电话、在政府网站留言等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强烈要求市政府停建该项目。市政府得知情况后,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在全市进行广泛讨论,并召开听证会多方论证,该项目终被叫停。

结合材料,谈谈该市市民是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

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1.(江苏省南通市2012届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近年来,一些乡村探索建立了村民理事会、社区理事会、乡民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在党和政府主导下,以理事会为制度平台,实行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兴办了大量公益事业,为乡村治理转型拓展了新的方向。在乡村中建立社会组织,实行村民自治是

A.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B.村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C.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的途径

D.村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保证

2.(安徽省蚌埠市2012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查考试)201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开展了新一轮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村委会换届选举是村民直选当家人的活动。村民自己选举当家人

(1) 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2) 有利于激发广大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3) 是村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有利于保障村民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4) 表明村民可以直接参与基层政权建设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3.(北京市海淀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为打造“阳光村财”,有的村委会每月召集民主理财小组成员,逐项审核村级财务支出,有效地堵塞了村级财务管理上的漏洞,解决了以前存在的“口头账”“糊涂账”问题。这一做法

(1) 增加了基层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2) 保证了公民行使质询权和监督权 (3) 完善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 (4) 提高了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4.(湖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2011年12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全文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从公民角度来看,这表明

(1) 我国政府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2) 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进行有序政治参与 (3) 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切实保障 (4) 拓宽民主渠道有利于决策机关了解民意和汇集民智

A. (1) (3) B. (2) (3) C. (2) (4) D. (1) (4)

5.(河北省唐山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发生了新的变化,有必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修订。2011年11月,环境保护部对外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至本次征求意见工作结束的时间,公众通过邮件、传真、信件等方式反馈各类意见1500余条,普遍赞成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将认真吸取和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标准草案,争取尽快正式发布。

指出材料中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并说明环境保护部为什么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五、政府的基本职能、宗旨与责任

1.(湖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2011年8月25日,国家海洋局就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召开专题会议,对事故处置方案提出新要求,并提起生态索赔诉讼。以下事例与上述材料体现的我国政府履行的职能相同的是

(1) 最高人民法院对婚姻法做出新的司法解释,离婚后房屋归属引热议 (2) 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决定在社会保障卡上加载金融功能 (3) 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上好开学第一课 (4)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新建高铁降速,确保运输安全,提高服务质量

A. (1) (3) B. (2) (4) C. (1) (2) D. (3) (4)

2.(江苏省南通市2012届高三期末调研)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话值得中国城市深思。2011年的暴雨让我国的多个城市“停摆”。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

A.加强立法,确保城市建设有法可依

B.求真务实,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C.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D.依法执政,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3.(安徽省淮北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2010年我国中部地区规模以上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单位:%) 。

注: (1) 2010年, 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 日本为18.5%, 我国2010年为0.38%。 (2) *文化产业产值折算为规模工业产值比重。

材料二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扩大文化消费, 规范文化市场, 维护文化安全。

(1)中部某企业决定投资文化产业。结合材料一显示的信息说明该企业投资选择的正确性。

(2)根据材料二,运用政府职能知识,分析我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六、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

(北京市海淀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微博,一种仅仅140字的互联网文字应用,正悄然为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进程注入活力。回答1~2题。

1. 目前,我国省级政府都陆续建立了政务微博,读上图,政府的这一举措有利于

(1) 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2) 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3) 公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4) 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2. 政务微博从一个视角折射出,我国政府管理与服务的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根本目的在于

A.促进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

B.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C.增强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力

D.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

3.(上海市崇明县2012届高三期末考试)随着“北京微博发布厅”“上海发布”等微博平台的上线,全国拥有数万个“官号”的政务微博群体正更加为公众所关注,其影响力和公众效益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日益显现。政务微博的发展

(1) 是政府深化政务公开、建设服务政府的体现 (2) 有利于公民参与民主监督 (3) 让公民有了更多的知情权,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4) 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A. (1) (2) (3) (4) B. (1) (2) (3)

C. (1) (3) (4) D. (1) (2) (4)

4.(广东省茂名市2012年第一次高考模拟)“三公经费”公开,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方面的消费向社会公开。公开“三公经费”

(1) 是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2) 有利于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3) 使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得到充分的推进 (4) 要求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A. (1) (2) B. (1) (4) C. (2) (3) D. (2) (4)

5.(山东省枣庄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2011年9月,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了一起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特大案件。我国政府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坚决依法查处各种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使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得到了人民的认同。我国政府的权威体现在

(1) 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2) 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 增强专项整治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 (4) 依法行政,体现审时度势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

A. (1) (2) B. (1) (3) C. (2) (3) D. (2) (4)

6.(湖南省衡阳市六校2012届高三12月联考)2011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98个中央部门要公开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并做好部门预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截至2011年8月10日绝大部分中央部门都按要求公开了“三公经费”。“三公经费”公开既是政府部门的道德义务,又是行政义务,还是法律义务。信息公开是第一步,重建人大及公众对政府花钱的实质监督权才是终极目的。

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国务院为什么要求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

七、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性质与职权

1.(湖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社会保险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中国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保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表明

(1)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 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 (3) 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4) 我国公民利益和国家利益完全一致

A. (1) (2) B. (1) (4) C. (2) (3) D. (2) (4)

2.(北京市丰台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三期末练习)2011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上述材料与漫画共同体现了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 (3) 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4) 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八、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1.(山东省枣庄市2012届高三期末考试)近年来,人大代表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就民生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提出不少高质量的建议和议案,力推重要问题的解决。这体现了

A.人大代表的权力越来越大

B.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所有者和行使者

C.人大代表有参政议政的职权

D.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不断提高

(北京市龙门育才学校2012届高三期末考试)2011年阳光财政、民主财政再次成为政府打造阳光政府、民主政府的标志。阳光财政、民主财政,即公共财政的决策、执行的程序、资金的流向都必须公开,人大代表可以对其进行监督。回答2~3题。

2. 阳光财政、民主财政的出现

(1) 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2) 体现了人大与政府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3) 说明人民民主权利的日益扩大 (4) 保证了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

A. (1) B. (1) (2)

C. (1) (2) (3) D. (1) (2) (3) (4)

3. 人大代表对公共财政的决策、执行程序、资金流向进行监督的过程中,主要行使了

A.立法权B.质询权

C.选举权D.决定权

4.(河北省唐山市2011~201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011年我市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要求做到“两升一降一保证”,即:保证基层代表和妇女代表的比例比上一届有所上升,党政干部代表比例比上一届有所下降,少数民族代表、归侨代表比例依照法律规定予以保证。这一要求

A.能确保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能确保各民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完全平等

C.有利于保证代表有较强的政治协商能力

D.有利于优化代表结构,体现代表的广泛性

九、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执政方式

1.(湖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重视文化建设

(1) 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2)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3) 是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的表现 (4) 是中国共产党行使文化建设职能的表现

A. (1) (2) B. (1) (4)

C. (2) (3) D. (2) (4)

2.(湖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中共十八大代表的选举工作于2011年年底全面展开,中组部要求此次选举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遵循程序规定产生十八大代表。作为执政党,重视党内民主建设,是因为发展党内民主

(1) 已经成为党的中心工作 (2) 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3) 可以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4) 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的重要保证

A. (1) (2) B. (1) (3)

C. (3) (4) D. (2) (4)

3.(湖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快速发展,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发展农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文化消费总量过低,农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农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匮乏,某些农民农闲和不打工时都以麻将打发时间,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乘虚而入。

材料二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政治依据。

4.(上海市崇明县2012届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十一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文化产业增加值

材料二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请简要说明图1与图2之间的联系。

(3)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

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北京市海淀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回答1~2题。

1.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B.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

C.不断完善其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D.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

2.在政协常委会上, 围绕文化繁荣和发展问题, 政协委员纷纷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建言献策:加强文化立法, 完善文化市场环境。这表明政协

A.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拥有国家部分重大事务决策权

C.履行民主监督职能

D.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

3. (河北省唐山市2011~2012学年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辛亥革命后, 中国曾一度实行多党政治, 但各党派的争夺倾轧, 引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创建新中国的过程中, 逐步确立了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团结、凝聚和带领人民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说明

(1)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巩固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关系 (3) 我国的政党制度适合国情, 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4) 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十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1. (四川省广安五区市县2012届高三“一诊”) 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也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自治的制度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其核心内容是自治权 (4)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A. (1) (2) B. (2) (3) C. (3) (4) D. (2) (4)

2. (山东省淄博一中2012届高三期末考试) 西藏民主改革50多年来, 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财力补助达到2000多亿元, 中央财政已成为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坚实保障。这表明

(1) 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2)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 (3)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4)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A. (1) (2) B. (1) (3) C. (3) (4) D. (2) (4)

3.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为帮助内蒙古自治区快速发展, 国家在经济建设和财政支出上加大支持力度, 重视发展蒙古族的民族文化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呈现出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这说明

(1)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2) 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了物质保证 (3)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4) 我国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作为推动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

A. (1) (2) B. (1) (3) C. (2) (3) D. (2) (4)

十二、我国的宗教政策

1. (四川省广安五区市县2012届高三“一诊”) 2011年11月2日, 第十四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韩国举行, 三国长老分别按照各自国家的宗教仪轨先后诵经, 祈祷世界和平, 并宣读了共同发愿文。这表明

(1) 我国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2) 目前宗教对社会发展主要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我国鼓励和保护公民的一切宗教活动 (4) 三国人民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 都信佛

A. (1) B. (1) (2)

C. (1) (2) (3) D. (1) (2) (3) (4)

2. (原创题) 2012年1月1日, 2012海峡两岸和平祈福法会在台湾隆重举行, 大会祈愿“佛光加被, 甘露遍洒, 人人本如来之慈悲、智慧、平等, 化戾气为祥和, 两岸和平, 世界同先”。这一活动表明

A.宗教的本质是调节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

B.我国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一基本国策

C.佛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

D.佛教是稳定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十三、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 (山东省即墨市2012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2012年11月28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 围绕《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 各国矛盾重重, 难以达成一致。这说明

A.气候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各国不应该强调本国的利益

B.各国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 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利益差别

C.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题

D.彻底消除国家间的分歧, 必须建立国际新秩序

2. (江苏省淮阴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2011年, 中国南海再起波澜, 越南、菲律宾蓄意挑起与我国的领海主权争端, 并拉拢美、印、日及东盟各国, 试图形成对抗中国的统一战线。南海主权之争反映了

A.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和冲突

B.领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C.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D.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十四、主权国家及国际组织

1. (江西省九江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湄公河水域走私毒品、武器弹药犯罪活动比较突出, 船舶遇袭事件时有发生。为共同维护和保障湄公河航运安全, 在中国的提议下, 中老缅泰四国湄公河巡逻执法首航于2011年12月10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关累港启动, 湄公河国际航运得到全面恢复。这表明

(1) 和平共处是各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2) 中老缅泰四国有共同的根本利益 (3) 维护和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4) 中国履行国际义务谋求区域和平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北京市海淀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 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10年来, 中国不断成长, 从WTO的新成员逐渐成为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推动者。回答2~3题。

2.按照职能范围划分, 世界贸易组织属于

A.一般性国际组织B.政府间国际组织

C.专门性国际组织D.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扩大对外开放, 惠及13亿中国人民, 也惠及各国人民。10年间, 中国平均每年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 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了1800万个就业岗位, 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双赢。可见

(1) 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是各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2) 中国的发展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4)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十五、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山东省淄博一中2012届高三期末考试) 2011年11月19日, 温家宝总理在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上就南海问题阐明中方立场时强调, 南海争议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 外部势力不应以任何借口介入。这表明

(1)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2) 我国坚定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3)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4) 我国切实维护亚太国家的共同利益

A. (1) (3) B. (2) (3) C. (3) (4) D. (1) (2)

2. (河北省唐山市2011~2012学年高三期末考试) 严重大早、罕见饥荒、难民激增……面对非洲大陆东北角地区遭遇的人道主义危机, 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加大援助力度。中国政府宣布, 在已经提供9000万元人民币的援助后, 将再向受灾非洲国家提供价值3.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粮食援助。中国这样做

(1) 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的宗旨与目标 (2) 表明中国注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立结盟关系 (3) 表明中国作为联合国成员全力支持联合国的一切行动 (4) 显示了中国在承担国际责任方面所起的作用

A. (1) (2) B. (2) (3) C. (3) (4) D. (1) (4)

3. (山东省济南市2012届高三12月联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加灵活主动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材料: (1) 由于利比亚局势动荡, 2011年2月22日至3月5日, 中国迅速将35860名中国公民从利比亚安全撤离回国, 胜利完成新中国最大规模撤离海外公民行动, 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2) 2011年11月3日, 胡锦涛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上阐明了中国“保增长、促稳定、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立场, 引导了二十国集团峰会发展方向,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扬。

(3) 2011年11月19日, 温家宝总理在第六届东亚峰会上就南海问题阐明了中方的一贯立场, 强调南海争议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 希望各方都能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 多做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的事情。

根据材料, 如果以“和平发展———维护人民利益”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 列出小论文的要点。

4.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届高三“一模”)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近10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总额变化图 (单位:亿美元) 。

注:2007年以来, 我国一直为世界第一大贸易顺差国。

材料二针对部分国家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以减少出口等问题, 我国政府在多种场合表示:坚决反对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和单方面施压的做法, 强调应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及我国自身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币值和顺差问题;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 通过协商、对话处理好有关经贸摩擦;主张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有关各方应同舟共济, 互利共赢, 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

(1) 材料一中的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 运用政治常识中“我国的对外政策”知识对材料二加以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1.B

2. (1)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保障公众食品安全, 是为了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是对人的生命权的尊重和保障, 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 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国家依法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说明人民的民主具有法律保障。 (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依法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是政府履行政治职能的体现。这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1.D

2. (1)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农业的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3)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

(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宏观调控, 优化资源配置, 克服低水平重复现象;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 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 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培育种子产业龙头型的大公司;重视实践, 将学术资源实际应用到田间地头,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积极履行义务, 对国家、社会承担责任, 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

1.C

2. (1) 不断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2) 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积极参与民主决策, 向决策机关建言献策。 (3) 通过舆论监督、网上评议政府等渠道, 依法行使监督权。 (4) 通过合法渠道和方式正确行使权利, 做到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1.D 2.A 3.D 4.B

5.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原因: (1)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公民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 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体现, 有利于汇集民智, 科学决策。 (3) 广泛征求意见有利于促进公民对政府决策的理解, 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政府的基本职能、宗旨与责任

1.B 2.B

3. (1) (1) 同传统产业相比, 文化产业成长潜力大、发展速度快。企业投资文化产业, 是一种明智的战略选择。 (2) 文化产业资源、能源消耗少, 综合效益高;当前,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企业投资文化产业, 既能降低成本, 又有广阔市场, 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3) 文化产品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投资文化产业, 为社会提供优秀文化产品, 是企业创造良好社会效益、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能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4) 企业投资文化产业, 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科学发展。 (5) 投资文化产业,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能获得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

(2) (1) 维护文化安全。协调各文化活动参加者的关系, 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打击文化领域的犯罪活动。 (2) 组织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促进文化生产力发展, 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以科学理论引导人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 提升文化软实力。 (3)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公共设施建设, 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

六、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

1.A 2.B 3.D 4.A 5.C

6. (1)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 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监督权。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3) 我国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客观要求。 (4) 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有利于维护人民当家做主地位, 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七、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性质与职权

1.C 2.B

八、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1.D 2.B 3.B 4.D

九、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执政方式

1.A 2.C

3. (1)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2) 中国共产党针对我国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及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的国情, 积极探索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规律, 体现了党坚持科学执政。 (3)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让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体现。 (4)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5) 中国共产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 (1) 图1反映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文化产业增加值都呈上升趋势, 但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图2反映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不断加大。

(2) 图1与图2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随着“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 国家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增加;各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不断增加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

(3) (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上分别通过《建议》和《决定》, 体现了政治与经济是密切联系的, 政治植根于经济, 又反过来为经济服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 (2) 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材料也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必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A 2.D 3.B

十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1.C 2.B 3.D

十二、我国的宗教政策

1.A 2.D

十三、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B 2.C

十四、主权国家及国际组织

1.D 2.C 3.C

十五、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D 2.D

3. (1)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积极保护本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2)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3)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积极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4) 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维护自身利益, 也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 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4. (1) 图表反映我国的外贸顺差总额近10年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2001~2004年增长缓慢;2005~2008年快速增长;2008年以来总额有所下降, 但仍居世界第一。

(2) 材料说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我国在解决汇率问题和贸易摩擦方面的态度和立场体现了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核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这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推动经济发展与改革。

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的主张体现了我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政策宗旨。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文化与经济、政治政治教案 篇5

1、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

2、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材料导入、启发:

材料一:《功夫熊猫2》在继《功夫熊猫1》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推出的,今年暑假也就是刚过去的暑假上映。《功夫熊猫2》创下了北美票房1.6亿美元,全球票房5.98亿美元。《功夫熊猫》成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最佳载体。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流传开来,这只“羊”的市场价值超过了10个亿,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钱的动漫形象。

材料三: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整天载歌载舞,却无法看电视、玩电脑,为什么呢?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出问题: = 1 GB3 ① 为什么影视公司能制作出优秀的作品,跟哪些因素有关?动漫文化带动哪些产业的发展? = 2 GB3 ②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国外和国内优秀的影视作品跟政治有没有关系?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归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影响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教师点拨: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就如刚才所提到的例子,假如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资金等的投入,梦工厂也拍不出如此美轮美奂的《功夫熊猫》,还有古代的皇帝看不到电视也是一样的道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教师提问:谁能结合中国经济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举例分析一下。

学生举例:小农经济产生的政治是封建政治的盲从愚忠,和小农的封闭文化、自大而狭隘;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是寡头政治,自由自私的文化;公有制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政治是民主开放,文化是大众的文化百花齐放。

注: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学生活动:辨析——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所以,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辨析题答案:?

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所以说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是正确的。

②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它还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所以认为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

也可以让学生谈谈对“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认识,答案跟上面是差不多的。而且这一句话是常用来考试的。

教师点评:文化并不是与经济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并不是很发达,但文化却是很发达,出现了诸子百家,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起源于这个时代。而我国的香港,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却被人称为“文化沙漠”,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很快,但文化方面的进步却还比不上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举例: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双重性)

A.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举例: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后来发生的“五四运动”就跟它有密切联系。

B.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举例:相对于“新文化”的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封建文化”,封建很多文化都是不讲人性的,比如女人裹脚——三寸,人类中指的中间一节就相当于一寸,三寸只有十厘米多一点,裹脚用布裹缠,从小就缠起,但小时候的脚也不止三寸了,就必须把脚指头弄折,不让脚指头生长,然后用布包得紧紧的,这样长大了才有可能是三寸金莲,这样走路当时的人认为很小步,感觉很轻盈,很美。但这样也使得妇女失去了一部分劳动力,对社会的进步是非常不利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 1 GB3 ①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技是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组成,它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政治文化生活 篇6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

麦克卢汉曾预言:我们的星球是一个日渐缩小的“地球村” [1]。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一种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通信形式——网络,以迅猛的发展速度把这一比喻变成了公认的事实。而今,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以其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政治领域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政治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而网络政治参与在以网络为大背景的社会环境下,逐渐成为公民参政的主要途径,并对政治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政治文化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

一、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及构成

(一)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2]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政治系统中形成的关于政治及政治活动的情感、态度、心理、习惯以及价值评估、取向等意识的总和[3]。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

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意识形态四个层次构成[4]。其中,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

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是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相互作用并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取向;政治意识形态则是特定政治系统试图获取其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的权威阐释系统。

二、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系统中每一个政治角色的行为,不同的政治文化中的人群其政治行为有相当大的差异[5]。

中国政治文化从整体上可划分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两部分。

第一,传统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臣民文化,臣民文化又称臣民型政治文化,对应的也是威权主义制度。在这种政治文化的社会环境下,普通社会成员把自己看成是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一员,政府作为最高权威的存在,具有民意基础。民众的政治角色主要是顺应国家,公共权力的最大特征就是绝对的、自由的。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民众只能作为决策的执行者顺应政治权威的安排,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含的务实、德政、“和合文化”等内容总是和人的行为联系起来。人们长期在“三纲五常”、纲常伦理思想的影响下,习惯地把政治理解为管理别人,如孙中山所说的“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6]因此,人们被动服从的意识要远远大于积极参与的意识,另外,在长期的臣民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比较突出,政治表达欲不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政治沟通能力较弱,公民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对政治的参与度热情不高。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指的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日起直至今天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近代中国国情的产物,这种结合的最终成果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以及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这就使得中国人民必须坚持自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信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与“与意识形态的颠覆”。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全球化传播极大的冲击了主流政治文化,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大多数仍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下,但不可否认的在具体的政治倾向如政治态度、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却出现分化,各种政治文化、政治观点、政治情感交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分化加剧;同时从公民个体来看,个体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情感淡泊、政治价值观摇摆、政治信仰不坚定等因素也都存在。

在这种环境下,带来了网络政治参与动机的复杂性以及参与的非理性。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认识多元化,主流政治文化遭分化

网络政治参与建立了一种政府与公民直接对话交流的模式,网民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及时地参与政治信息的讨论,甚至可以直接在网络中发布政治信息,在这种环境下,政府的部分特权得到瓦解,原来通过政府强制手段营造的主流政治文化氛围也得到削弱,网络传播中,政治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传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的具体倾向如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出现了分化,网络中各种政治文化碰撞、融合,加快了主流政治文化的分化,使主流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再次,西方政治文化的不断渗透,不断冲击着主流政治文化。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借助于网络散播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导致有些公民个体政治认知混乱,政治立场摇摆不定,主流政治文化原有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得以继承的机制受到影响。如2008年的藏独分子事件中,CNN故意扭曲事实,打着舆论公平的旗帜诋毁他国,充分说明了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我国政治文化的挑衅。

第二,网络政治参与与现实政治文化的脱节

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个体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以网络为中介进行的,而网络的虚拟化特征,使政治参与去除了许多社会属性,网上的政治参与通常不必考虑现实政治的世俗和利害关系,很多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观念往往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例如,对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想主义,以抽象的理论至上,忽视受政治生态环境制约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等。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不断强化,个体对现实政治活动的日渐减少,很可能造成个体对现实政治文化的怀疑和动摇,偏离主流政治文化,从而最终导致个体政治认知的混乱。

三、同我国政治文化相结合,引导政治文化与网络政治参与和谐发展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政治参与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和较为灵活的参与手段,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极大冲击了主流政治文化。如何使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鲜事物的发展同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发展相协调,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弘扬主流政治文化,为公民政治心理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减少网络政治参与带来的非理性参与

符合主流的政治心理有利于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冷静成熟地看待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现象,从而减少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情绪影响以及非理性判断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这一宣传阵地的重要性,大力弘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思想等当代中国主流政治文化,主动占据网络主阵地,使主流政治文化占据有利的网络空间,建立稳定有力的主流政治文化宣传机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各种不同性质的政治文化对人们认知的混淆,帮助人们建立对本民族及本国家政治体系合法性的正确认知,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意识。此外,还要积极主动利用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先进的政治文化,增加公民个体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网民具有了主流政治心理,才能在海量的政治信息面前保持较高的分辨获取能力,不被外来因素影响。

(二)注重政治实践,强化主流政治思想的形成,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政治思想是一种显性的政治文化,它仰赖于人们丰富而深刻的政治经验和体验、广博的社会政治知识和严密的政治思维能力。尽管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开放性、直接性等特点,但网络空间毕竟区别于现实世界,网络虚拟行为只能算是现实社会的政治实践的延伸,而不能取代现实的政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网络世界中依然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实践中学习政治知识,锻炼政治技能,积累政治经验,加深对政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做出具体有效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三)加大政府信息公開的透明度,促进公民主动形成主流政治价值观,引导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政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对待政治系统、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取向。特定时代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取决于该时代人们普遍的政治心理以及政治思想状况。政治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治角色等的衡量尺度和行为选择[7]。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增强公民与政府间的舆论沟通,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强公民的政治情感。如在这次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舆论宣传反应迅速、密度强大,以及信息披露公开,被国际舆论广泛赞扬和好评,正因如此,我们才能集中动员起全国人民的力量来抗击这场灾难,很多公民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表达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与积极响应,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爱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这无疑是主流政治价值观的迸发;同时,公民通过举行的各式各样的祈福活动、募捐活动、做义工等行动来响应政府号召,这些行为也是人们政治价值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政府通过这样透明化的表达方式,激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心和和对政府决策、政府形象的强烈拥护。

[参考文献]

[1]布赖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第二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7.

[2]阿尔蒙德. 比较政治学.第一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7. 26.

[3] 吉泓冰.论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J].唯实,2007,(02).

[4] 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政治学概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

[5] 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D].上海: 复旦大学,2005.

[6]孙中山选集下[M].人民出版社,1956.661.

[7]政治学概论(孙关宏)》笔记之第九章“政治文化”http://blog.163.com/lclwsj/blog/static/100969331200921132033712/.

[作者简介]赵自然(1984—),女,河南安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政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张劲松,男,硕士生导师、宣传部部长,职称:教授,工作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研究方向:政治学、行政学。

政治文化生活 篇7

中国古代情爱文化与政治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圈区别于其他文化体系圈的显著区别。下面从情爱文化对政治的影响、政治对情爱文化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就情爱文化对政治体系影响方面而言,主要从情爱文化中的诗歌、传说故事两方面进行分析,至于戏剧、小说,由于出现较晚,主要处于宋明理学等新儒学的影响下,作为思想禁锢下产生的文学作品,其对国家政治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冲击力几乎微乎其微,本文拟不作深入探讨,但其对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政治论理教化的推动作用却不容小觑。

中国古代社会自汉代孝武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奉儒家经典为治国律条。歌曲、戏剧、小说、占卜、祀鬼神等日常娱乐活动,无处不渗透着道德教化,发挥着治民理民的政治功能,由此可见戏剧、小说等后起文艺作品对政治社会的影响。反过来,亦可以证实中国古代政治教化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不仅约束着人民的社会生活,既使在日常娱乐消遣活动中,也无时不刻地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规范着人民的思想行为。

关于中国情爱文化中的传说故事对政治文化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最早的爱情故事——湘妃和虞舜的感情传说,被广泛记载在《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系文献中,并被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置于105篇传记之首,称为“元始二妃”。其故事文本首先就将虞舜和湘妃的情爱文怀融入到当时的政治体系之中,包括帝尧下嫁娥皇、女英于虞舜,其中主要目的即是处于政治考虑。二女共事一夫的和谐、融洽的家庭伦理关系,提升了舜的政治生涯,并被称作三皇五帝之一广泛流传。其爱情故事不仅造就了“湘妃竹”的自然传奇,更被称为“盖为古今恋爱者之祖”。帝舜成功的政治业绩或许多少受到了如何处理家庭夫妻情爱关系的启示吧。限于历史年代久远和史料文献的匮乏,只有存诸阙疑了。

其次,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对于恋人或夫妇情爱文化的影响方面,主要表现为政治理念对于宗族社会、家庭伦理价值理念,处事准则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发展和中国古代情爱文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或者说是平行发展的。在隋唐以前,特别是秦王朝统一以前,封建制度尚不成熟,主要出于封建政治承继家庭伦理阶段。封建政治体制自身不完善,作为社会发展大传统的上层建筑对于宗族家庭伦理的反作用力度较弱。因此,主要以民间歌咏为主要形式的《诗经》文学在表现爱情问题上最为纯朴,以传达人民群众最真挚的情感生活为主要内容。但也存在个别篇章体现了封建家长以封建等级观念压迫儿女婚事的实例。

随着封建社会政治体制发展,封建伦理教化日趋成熟,封建道德日益内化为人民普遍遵守的社会共同准则,封建阶级压迫者在原有的正常家庭情爱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政治理念日趋畸形,施诸于人民群体之上的是扭曲了人性、变态了的外在约束。

人民群众的内在理论潜在地存在着要转化为实践的要求。人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必然依照内心所认同的道德标准律人律己,封建教化自觉转化为人们的处事原则,外在表现形式就是人民的行为举止。当一种理念转化为人民群众普遍自觉遵守的准则以后,在没有一种新的足够的强大理论冲击足以促使其毁灭的情况下,该种理论是不会自然消亡的。相反,这种理论会在人民群众潜移默化的认同心理和不自觉地践行中日益强大。

如果说隋唐以前,封建政治理论对于人民群众的压迫还主要是以民间自觉的形式存在;那么,宋元以后的封建政治理论压迫已经程朱理学系统化,上升到了宗族、国家的社会整体层面。统治阶层自上而下的约束劝导,民间群众自下而上的践行推动,再加上社会教育机构的推波助澜,封建政治理论已经成为严重束缚人民思想的强劲枷锁。社会整体的封建政治理论的桎梏逐渐转变为人民群众深入骨髓的道德信仰,转化为潜意识中的不自觉行为,反抗抑或质疑就自然站在了社会、国家的对立面,成为整个社会伦理秩序的敌对者。在令人窒息的封建正统政治的压迫下,中国古代情爱文化在整个社会中的处境日益窘迫,日益受到程朱理学的禁锢,越到后来,所受禁锢越大。甚至出现了“存天理、灭人欲”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杀人教条,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开明的社会情爱文化渐趋衰亡。元剧四大家之一白朴的《西厢记》被诬蔑为诲淫诲盗之书,也被朝廷列为禁书,禁止民间传阅。翻看各个朝代的史书,特别是宋元以后的史书,不难发现《列女传》所占篇幅的加长和人数的增多;另外,朝廷颁赐的贞节牌坊,宗族祠堂的训文宗谱,等等,也都在精神上和外在物质形态上增加了政治理论对于人民群众的心理负担。正常的恋人或者夫妇情爱文化变成了承受过多政治因素的畸形礼教牺牲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情爱文化小传统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大传统互相影响,交织作用的过程。前期以情爱文化小传统奠定政治文化发展演变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成熟、完善和国家文化体系形态的文明历程;后期成熟壮大的政治文明形态约束、滞碍了情爱文化的正常发展,严重毒害了中国家庭伦理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王云五,马持盈.诗经今注今译[M].台湾:商务印书馆,2011.

政治文化生活 篇8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现象, 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 也不只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政治思想, “它应当是这样的一套态度、信念和情感, 它赋予政治过程以意义和秩序, 它给出制约政治系统行为的基本前提和规则, 它包括政治思想和一个政治体制的运行规范, 因此, 政治文化就是政治的心理与主观态度集合形式的展示。一种政治文化既是一个政治系统的集体史, 又是这个系统中的个体成员的生活史的产物。”

中国政治文化也是一个具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当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它时, 可以发现其具有如下几点特征:

(一) 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就是在坚持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前提下, 同各种错误的政治文化理念 (如只重视政治文化的时代性特征) 开展斗争的。政治文化的民族性突出表现在民族的爱国情结。这是人类最朴素, 最深厚的感情, 建国以来, 党和国家始终强调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并使之成为团结人民的最大凝聚力, 从而保持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今日的政治文化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 不仅学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先进政治文化, 而且借鉴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文化的合理成分, 成长起来的。在未来, 中国政治文化也将始终以这种开放的胸襟来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二) 民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自新文化运动拉开中国变革思潮的序幕, 民主 (德先生) 和科学 (赛先生) 就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在它们的指引下, 彻底反对和摧毁腐朽没落的封建政治文化, 对中国人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起到了巨大作用。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过中国政治文化的属性———“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当然政治文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不是空中楼阁, 它必须需要一定的条件, 这就是一定的国民素质。

(三) 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平衡

我们党就一直十分重视主流文化的支配地位, 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主流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价值观, 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源泉, 是全体人民的基本政治原则。

同时在坚持主流政治文化居主导地位的条件下, 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利益要求的多样化也必然表现为主流政治文化与多种非主流政治文化共存的格局。因此, 在一元的主文化和多元的亚文化之间必须寻求一个平衡点即坚持和弘扬主文化的前提下, 也允许不同民族、阶层、职业、地域、性别、年龄等众多的群体和小群体合理地表达各自的亚文化。

二、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去扶门祛邪, 并且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去建设先进的政治文化。

(一) 积极倡导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中国政治文化的民族特色

“文化是制度之母”, 政治制度是政治文化的凝结。一般说来, 一个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心态, 应是民族全体成员的共识, 是联结一个民族政治共同体的纽带。民族政治文化是民族世代的积累,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一种政治文化定势, 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群体的历史经验和政治选择。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必须坚持其民族性, 这样的政治文化才是有中国性的;才能更好释放中华民族的潜能, 成为具有号召力、人民群众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的旗帜。

(二)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建构中国政治文化的理论内核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100多年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诞生的马克思主义, 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的一切具体情况, 更不会为我们的政治文化建设提供现成的答案。我们只有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思主义的那种“马克思精神”, 开拓新视野, 汲取世界上一切先进的认识成果, 才能从根本上破除封建主义的影响, 有效抵制资产阶级一些腐朽思想的侵袭, 一言以蔽之, 才能为建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精神核心和指导思想。

(三) 辨证看待最高政治目标与当前政治文化的问题

就像共产党的总体目标的最高纲领和当前纲领一样, 政治文化建设也存在着最高目标和当前目标的问题。撇开历史现实发展去论述发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建设, 只能是梦幻的勾勒和虚拟性预测。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的选择:只能是最高目标和现阶段目标的统一, 只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远大目标与社会主义当前实践的统一, 只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与中国封建文化落后性、变革的现实性的统一, 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创造性统一。

三、中国政治文化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启示

启示之一, 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正关系不仅是中国革命成败得失的关键, 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建设的保证。关于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关系, 毛泽东曾简洁地概括为“一定的文化 (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种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 充分重视文化在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思想, 对我国现阶段党的先进文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启示之二, 与时俱进、勇于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是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文化工作不断推进的源动力, 也是党的先进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中国的先进文化从来都是时代性、开放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 就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始终使社会主义文化与时俱进、与世俱进、与需俱进。

启示之三, 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以先进文化立党、建党, 而且要利用执政党的优势带动全社会的先进文化氛围。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7000万的执政大党, 以其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 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领导者, 带领全社会学习先进文化, 全面推进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 树立中国先进文化大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埃通加·曼格尔.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 篇9

1 开展生活调查, 培养学生能力

调查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 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 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去运用知识, 发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 我教到初三政治第一课《感受社会变化》这一课, 我让学生先调查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发生的变化, 主要从吃、穿、住、行以及家庭收入五个角度去调查。当同学们带着自己的调查结果拿到课堂上交流时, 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 气氛异常热烈。“过去人们居住土房茅屋, 现在住公寓、别墅;过去人们穿土布、的确良, 现在人们穿着更注重时尚;过去人们只求吃饱, 现在更讲究绿色营养……”。同学们一致感觉到: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 生活在这样的年代是幸运的, 学生为家乡的巨变而自豪, 更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通过课前的调查,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为政治课输入新鲜的生活内容, 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政治, 课堂教学也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还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自然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并使学生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2 关注学生生活体验, 走进学生心灵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 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社会。心灵世界的教育不能靠“灌输”, 也不能靠“塑造”, 只能在师生共同参与, 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由老师引领学生、自主认识、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自己抉择、自己践行, 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政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 成长发展来举例,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 领悟知识, 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 在讲到初三政治有关挫折知识时, 如果举例说明残疾受到的挫折是如何的大, 学生可能只停留于理论上的理解与体会, 这时如果能够适时地开展一定的活动, 则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我让学生绑住双手, 并试着用脚拿东西, 甚至用脚做一些日常中必须用手才能完成的工作, 这时学生就在情境中体验残疾人的痛苦与挫折, 也能够更加激发他们内心应对挫折的能力。关注学生生活体验,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那么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性都共同地表现出来。当然关注学生生活的体验, 关键是要激励和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设计、自我调控、自我展示。这样才能使“理”通过“情”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3 引入生活素材, 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 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 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 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 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而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教材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找到教材与实际生活间的最佳结合点。作为教师,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更应注重着眼于身边事, 注重寻找学生身边的“热点”和“焦点”, 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 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 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 并从不同的回答中寻找共性, 从而引出各种问题, 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疑问走进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 我在讲解商品这一概念时, 如果按照书本上的解释, 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我举了一个生活化的例子, 假如你到自留地里挖了一篮子萝卜, 如果是留着自己吃, 这仍是萝卜, 如果是拿到街上去卖, 那么这篮子萝卜就叫商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探讨生活, 感悟生活, 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 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 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保证。传统的教育以选拨性评价为唯一标准, 考分与升学率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尺度。它主要指向结果、指向知识、指向过过去, 而往往忽视过程、忽视能力、忽视发展、忽视生活。我认为政治学科的学习评价必须联系学生生活, 必须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初一的政治学科评价, 不仅仅是看学生课本知识记得多少, 掌握多少, 更要看学生生活中的道德水平和心理品质。政治教师可以设计一张评价表, 在学期中和学期结束时先学生自评, 再同学互评。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你每天回家做家务吗?每天上学和回家与父母打招呼吗?对自己每天的学习生活进行反思吗?你是否天天都有好心情?父母生病了你会怎么办?一个学期下来你看了哪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哪一篇令你最感动?为什么?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这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个人生活到走向社会的评价, 有利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思考人生, 设计自我, 发展自我。

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个性, 以人为本,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并和谐地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也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真正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政治文化生活 篇10

在这场学生组织的模拟听证会上, 在学生代表陈述观点过程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是学生并非无话可说, 只要话题合适, 学生还是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是学生并非都是激进的, 在公开场合, 学生都想让大家听到更理性、更科学的观点, 因此, 他们在小组讨论时会对一些激进的观点进行修正;三是学生的观点并非都是肤浅的, 例如, 有学生代表提出, 如果学校不统一补课, 则意味着对家境较差学生不公平, 因为富裕家庭可请家教, 而贫困家庭不行。学生能从补课的角度联系教育公平, 的确存在理性思维。因此, 学生在课堂上愿不愿意说, 说得怎么样, 这就跟我们选择什么案例有很大的关系。

在“政治生活”授课过程中, 如何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呢?笔者认为应该多从以下三方面去尝试。

1. 多倾听学生的意见

很多时候, 老师觉得很好的案例却未必适合学生的胃口。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也只有学生自己心里最清楚。因此, 选择哪个案例不妨多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在讲授“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框题时, 我准备了四个案例, 一个是“深圳市医院试点, 先看病后付费”;第二个是“人大代表建议四大节假日全国免费坐火车”;第三个是“如何解决深圳市停车位紧张问题”;第四个是“深圳市高中生节假日要不要补课”。后来找到科代表和几个学生跟他们商量。结果, 他们的观点出现惊人的一致, 也正因为是这样, 所以决定选择“深圳市高中生节假日要不要补课”这个案例。后来上课的效果也证明, 学生的选择是对的。站在学生的立场选择案例, 最好的办法就是倾听学生的意见, 让他们来帮我们选择。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无论哪一种方式, 只要能听到学生的意见, 就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2. 多关注新闻, 特别是网络点击率高的并与学生有关联的新闻

政治学科本身时效性就强, 因此, 我们在选择案例时就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 使用最新的新闻材料, 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 又能深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点击率高的新闻一般都是热点新闻, 也是人们较关注的新闻。上课之前, 学生或许已经知道或了解该新闻了。但是学生可能未曾想过用政治学的理论去分析、看待该新闻。如果教师把这一新闻当作课堂的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来使用, 学生会觉得政治理论原来可以这样运用, 政治理论原来离我们并不遥远。我在讲授“政治生活、有序参与”的时候, 就运用了2 月份的热点新闻“树洞画女孩王月”。因为王月是一个普通的学美术的大学生, 与高中生的身份一样都是学生, 看到这个案例学生倍感亲切。课堂的吸引力、学生的感受力、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一切都融在课堂的案例当中。

3. 多采用本地的或身边的案例

本地的或学生身边的案例, 对学生而言有天然的亲切感和吸引力,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更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从而关注政治生活, 并且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例如, 我在讲授“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的时候, 把自己的选民证拍了照片, 放在课件上。学生一下子就被我那张选民证吸引了, 就很想知道选民证背后的故事, 也很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参与选举、当时选了谁、为什么选他, 等等。学生带着这些离自己很近很近的故事就开始上课了, 课堂注意力自然很集中。再如, 我在讲授“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的时候, 选用了“深圳市全国首创路灯杆编号报警”这一案例。学生在课堂上马上想到自己在路上所见到的路灯灯杆。想到这些学生便兴奋起来了, 并且开始思考这一创举所带来的意义, 与此同时, 为深圳感到自豪、为人民服务可以从小事做起等想法也随之而来。因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启迪等都离不开这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

政治与生活 篇11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当教师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政治课的教学时,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应试、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疏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而新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尤其是更加贴近生活了。如从名称上: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尤其是在哲学中,一开篇就提到了生活处处有哲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把政治课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政治课中体现"生活"的理念,提高课堂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思想政治新课改的认识。

一、教材生活化

1.教学目标:向多维目标转变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时虽然在教学目标上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注重的也是掌握、理解、分析书本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也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新课程贯彻了生活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一维转向多维,不在单一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还要求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培养。

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课堂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2.教学内容:从"书本化"转向"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教科书给我的最大体会应是:从原来的"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变成了"活的、真的、动的、用的"。新教材更加联系生活,例子也更有价值。例如:《经济生活》的教材安排上,不再像以前教材那样,一开始就讲经济学的理论,而是从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消费现象入手,引起学生对经济的兴趣。尤其是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章节时,新增加了"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虽然都是新内容,但是非常贴近生活,因而也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教学策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教材给了教师许多创设问题情景的机会。(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这是与以往教材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这样教师就能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故事、丰富细腻的情感开展趣味性教学,使学生不但善学而且乐学。

二、教师的能力要求

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新课程改革,使教材更加条理化,生活化。知识的容量也更大,更新。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应该有所提高。

1.注重资料积累,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新内容,这些新内容往往与生活非常近。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应该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政治课愿学、乐学。

2.创新教学方法

缺乏吸引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如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动力不足,教师教育观点、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没在教学上下真功夫,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这一局面不扭转,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为此,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究教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才能更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达到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目的。

3.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使用延续了多年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很丰富,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事实上,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的,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有时是简单的语言很难再现出来的,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使平淡无其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1.善于激励,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迁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以表扬激励为主,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友善的,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激励和赞扬,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经过教育实践经验和心理学证实的正确的教育行为准则。为了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激励艺术。

2.鼓励探索引导学生勇于实践

以往的教学,一般局限于书本和教室,教学空间单一、封闭,教学时间固定,随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环境也从以前的封闭、专制向开放、民主转化,这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间。因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来改造世界,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教師应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社会责任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独创意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如去年我校为鼓励学生社会调查,专门组织活动去上海科技馆进行参观,学生们的兴趣很高,还主动地分成了小组,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从论文看大部分学生思想高度重视,调查态度认真,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政治文化生活 篇12

一、创设悬念, 激发情感

在讲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时, 一般情况下, 老师会选用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最美人物, 通过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来设置情境, 并希望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 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但这种采取直接呈现案例的方式, 其生成的效果是学生只是了解了人物事迹, 很难深入其心灵深处。笔者也选用一个典型案例, 但改变了直接呈现其资料的方式, 采用创设悬念, 逐渐展示情景的方式, 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具体呈现如下:

师:请同学们屏住呼吸, 看着时钟, 让我们等待1分16秒。 (时钟转过1分16秒, 这过程中, 学生带着诧异又有所期待的心情望着时钟, 当然也有开着玩笑的学生) 师:请大家在“___________的1分16秒”补充你刚才的感受。 (学生七嘴八舌, “漫长的”、“好奇的”、“无所谓的”、“短暂的”。在学生稍作平静后, 教师用凝重而缓慢的语气说出一段话) 师:如果我给1分16秒赋予坚强的词语, 如果我们正坐在一辆行使在高速路上的大巴车上, 而司机被飞来的数公斤重的铁块击中腹部, 肝脏破裂、多处肋骨折断, 乘客的性命危在旦夕, (学生望着教师, 偶有唏嘘声, 已有了解的学生向同桌讲述, 而教师稍作停顿, 吸引所有学生) 司机用这1分16秒完成了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双向灯等保障安全的动作, 之后, 他倒下了。这就是最美司机吴斌。 (趁热打铁) 大家想过没有, 如果没有平常的大爱和敬业深入骨髓, 吴斌师傅是不可能在这危急的时刻、忍住常人无法想象的疼痛发挥出超人的力量。 (我被自己的讲述感动了, 学生的表情也凝重了。)

因此, 设置有效的悬念,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同时随着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带领学生慢慢进入教师所想要达到的情境, 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由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

二、分层展示, 训练思维

分层对情景内容进行展示, 让受教育者逐一构建多层次知识结构。每一个认识结构的构建就意味着一个认知冲突的解决, 而每一冲突的解决也就意味着新认识的构建, 进而推动受教育者认知向深层次发展。在讲授“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时, 不仅要强调“提高科学文化修养 (才) 和思想道德修养 (德) ”, 而且要强调“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 在案例的呈现上, 容易使学生单层次地理解才和德的重要性, 理解德才兼备的道理, 而难以升华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为此, 笔者尝试分层次、递进地呈现案例, 提高了教学效果。具体呈现如下:

师:如果你是一位公司的老总, 对于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有才、无德无才这四类人的应聘, 你在录用方面有何考虑?并说明理由。 (学生进入角色, 因为此问题在学生的知识发展区, 纷纷谈论自己的看法, 教师很欣慰地看到辩证思维在谈论问题时闪光, 在谈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有德有才与无德有才相比, 易得到信任, 路走得更宽, 更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德才兼备, 德为先的理念。在这样的基础上, 教师趁热打铁) 师:有这样一个故事:A、B、C三个人去上夜班, 很远就看见经理在厂房门口站着。见到他们, 经理就说:“实在抱歉, 你们三人都没有通过公司的试用, 这个夜班上完后, 请你们离开工厂。”说完, 他把这个月的工资交给三人后就走了。三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过了很久, A说:“上班时间到了, 我们还是去上班吧!”“把我们炒了鱿鱼, 还上什么夜班?你傻啊!”B冲A吼道。“反正工资已经拿了, 最后一个夜班我才不去呢!”C说。A心里其实也很难过, 但他不愿看到因为不来上夜班而影响整条生产流水线。“就站好最后一班岗吧!”A对另外的两个朋友说, 但他们却头也不回地走了。最后一个夜班, A强打精神, 尽量使情绪不影响工作。下班铃响了, A走出厂房, 意外地发现经理正站在厂房门口。 (已经有学生猜出这个中国式励志故事的结尾, 教师微笑着看着学生的窃窃私语) 师:结果相信大家已经明了, 但我希望大家认真地听听经理的最后一句话:“你们三个人都很优秀, 但我们要选择一个最优秀的。你和他们相比, 多了一份难能可贵的品德, 因此我们选择了你!”是的,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 (学生此时明白了用意, 说出了“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政治课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层层递进式地展现案例, 一步一步地说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清晰、有条理地阐述问题, 启迪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自觉树立追求更高道德修养的信念, 实现三维目标。

三、优选视频, 提高成效

影视视频具有震撼力、吸引力、渗透性强以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 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对知识理解的有效情景。在讲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时, 情境教学是首选的教学策略, 如何呈现给学生是一个难题, 简单的做法是把视频呈现给学生, 可是, 一方面这段视频的节奏是根据节目需要设计的, 并不完全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 超过10分钟以上的视频其实降低了教学效果, 学生会忘记当初为什么看这段视频。怎样才能让这段视频发挥我能利用的最大的功效呢?在讲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内容时, 笔者借鉴了“老梁故事汇”等节目主持人的讲解和视听内容的结合方式呈现视频,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呈现如下:

师:在初中教材中, 大家学过一篇文章《珍珠鸟》, 还记得作者是谁吗? (个别学生小声讲出了冯骥才) 师:是的, 冯骥才是我国著名作家、画家, 现在大家记住更多的是他的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者的身份。而他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开始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 (教师讲述1991年周庄迷楼的故事。) 而对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强烈的自觉性, 应该要数1994年的“天津保卫战”。 (播放视频中相关的内容) 师:在这期间, 冯骥才在法国住了三个月, 了解到三位作家对法国文化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师介绍雨果、梅里美、马尔罗) , 正是这些保护工作使得法国很多历史文化得以留存, 树立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尊。而就在这样的时刻, 冯骥才听到了天津老街被拆除的消息, 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作家的责任。2002年, 他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播放视频中的相关内容) 师:请大家分享一下你对冯骥才行为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引导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理解)

就如电影是由一个个情节串连, 并在其中传递其价值观似的, 教师在运用视频时, 也将其设计成串连的情节, 并在其中渗透知识点、传递价值观, 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 实现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换。

四、激情演讲, 引发共鸣

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时, 教学语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对于情境的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想, 平淡直白与抑扬顿挫的语言, 哪一种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所呈现的材料的认同和对教学的投入呢?而如果教师本身都不认同材料所蕴含的“理”, 又怎能让学生认同呢?

在《文化生活》的入门课上, 与学生一起学习什么是文化, 我引用了台湾学者龙应台的《文化是什么》中的一段话:“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 他的举手投足, 他的一颦一笑, 他的整体气质……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浅显的道理通过富有感情的演讲传递给学生, 引起学生的共鸣, 也激发了学生想说一说的欲望。特级教师胡兴松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论》中指出, 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意远, 这既包括情境教学所创造的意境广远, 又包括情境教学的教育意义深远。在设计教学情境时, 教师会注重导入、扩展, 却容易忽视总结升华的技巧, 虎头蛇尾是一种遗憾。在实践中, 我利用女教师特有的细腻, 挖掘学生在讨论中的闪光点, 结合自己对问题的感想, 发表自己的简短演讲, 话无须多, 需要的是有内涵的真情实感, 也不妨让自己的演讲有着文学色彩的闪光, 每每这时, 我都会感受到学生的赞许和认可。在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总结时, 我感慨地说:“中华文化是五千年来没有断层的文化, 有着独特的厚重感和凝重感, 在现代社会中, 我们更要兼容并蓄, 将文化的精华和当下的发展进行有意义、有效的对接。我们应该多一些向内的寻找和追求, 唤醒心中的对于中华文化的敬畏感和膜拜感, 让我们的古老文化得到重新更新和发展。”

上一篇:职能定位下一篇:旅游团购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