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传播

2024-08-23

政治文化传播(共8篇)

政治文化传播 篇1

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民族的政治文化

世界是各民族人民所共创的,由于各个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经济制度、政治生活结构的差异,使各民族的政治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形成我们所说的文化的民族性.

作 者:欧阳小聘 孙益全 刘成锦 Ouyang Xiaopin Sun Yiquan Liu Chengjin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四川南充,637002刊 名:绥化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年,卷(期):200727(2)分类号:G03关键词:民族 政治文化 民族性

政治文化传播 篇2

体育政治与文化传播是体育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范畴[1-2]。奇观的概念究竟如何告知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体育场上内外发生的状况。有学者认为足球从1870年成为观赏性体育以来的重要变迁,当时足球赛已经开始吸引相当庞大的群众观赛,同时也着手尝试宣传与广告足球赛。最重要的是,这些变迁乃伴随着试图一贯地规范足球观众的行为举止,以及足球观众的组织与安排方式而生[3]。早在1880年之前,足球赛事的变迁就已经势在必行,很少有球赛能吸引超过一万名的观众,球赛与沟通运输网络之间也未能有效结合,球迷仅能从有限的管道获知球赛资讯与赛程。当时去看一场足球赛通常都要碰运气,1870年的观众如何得知足球赛将在何时何地上演,他们又该如何前往。如果我们观察人们如何发现足球赛将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登场,我们显然会注意到,居住在球场附近的球迷拥有某种获得信息的优势。他们有可能观看一场进行中的球赛,或是遇见选手刚好要走进球场。也可能是选手、观众、或其他当地的消息来源管道告知他们。1880年牛顿希思足球俱乐部的球赛,主要是透过球队传单广告在当地大量散布与宣传。店家也乐意将球队传单置放在店面的橱窗上。这种地方社群的广告必须广为发放才会出现效果。到了1880年,海报也越来越常见。

2 体育政治与文化传播的实证研究——以电影艺术为例

阶级和体育的问题是由格伦·琼斯和约翰·休森提出的,他们在英国叙事电影里讨论体育。琼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概述,这个概述是关于体育如何成为英国电影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却总是被审查英国犯罪和喜剧片的电影评论所掩盖。有学者以电影为例[4],讨论了种族和阶级问题可能与英国的社会、体育与电影密不可分。休森在检查导演托尼·理查德森执导的《长跑者的寂寞》(1962年)中提出来社会阶级的问题。将这部著名的体育电影放在了约翰·奥斯本创造的流派作品《愤怒的青年》的背景下审视。

然而阶级问题并不仅限于英国电影。阶级与种族的交织是很多广受好评的美国拳击电影的题材。美国的拳击流派以《黄金男孩》(1939年)、《灵与欲》(1947年)、《冠军》(1949年)、《愤怒的公牛》(1980年)和《飓风》(2001年)这样优秀的电影而著名,但是可能最钟爱的好莱坞功夫片是《洛奇》(1976年)。许多影迷和评论家赞美《洛奇》和它的续集是通过艰苦的努力和决心实现美国梦的化身[5]。这部电影的这样一个简单的读取被维多利亚·爱姆伍德和克莱·莫特利的论文质疑。

爱姆伍德在读了《洛奇》后解释道,在20世纪70年代这个陷入困境的经济和政治时代,这部电影反映了男性的不安全感。对女权主义的增长和传统的性别界限模糊的反应,爱姆伍德认为《洛奇》赢得黑人男性支持的共识来消减女权运动的成果。莫特利也认为这部电影反映了在20世纪70年代男性的不安全感,这类似于19世纪90年代美国男性气概危机。传统的男性如西奥多·罗斯福受现代主义威胁,并质疑他们的男子气概,在冲突中寻求“男子气概”,例如1898年的美西战争。莫特利断言随着经济的下跌以及美国人遭受越南战争和水门丑闻的余波后,类似的认同危机在20世纪70年代也出现过。[6]

体育作为美国社会少数民族社会流动手段的问题在凯瑟琳·西普里亚诺处理纪录片《篮球梦》(1994年)的论文中得到讨论。该影片侧重于威廉·盖茨和亚瑟·阿奇五年的生活跨度,两个来自于芝加哥贫民区的年轻非洲裔美国男子盖茨和阿奇确信篮球将让他们实现美国梦,但这个幻想的结果在电影研究中被很好的研究[7]。有时运动员似乎本身就是一类,自我实现看似超人的成就,创造走入跑道、体育场或者高尔夫球场的超级巨星。迈克尔探索著名的运动员和电影之间的关系,紧扣一个运动员不愿“去好莱坞”。高尔夫球手鲍比·琼斯选择参与教学影片而不是虚构的故事片。但正如有学者揭示,幽默的场景插入来满足观众的叙事预期,反映出体育人物和体育电影之间的文化假设。

因为它很好地反映了当代社会问题,体育电影值得在课程里重点研究。拉塞姆·亨特在安大略省社区学院教文化研究课程。她的许多男性学生只能参加文化研究课程,因为这是一个要求。然而亨特发现教授电影如《自然》(1984年)允许她批判性地与学生进行有关性别、英雄气概和民族思想的对话。她的经验表明体育电影作为教学工具的可能性。总之,这些文章提出通过体育电影流派提醒我们注意种族、性别和阶级问题展示了学术研究的分布[8]。和这些学者工作很愉快,但我感到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收集到所有的关于体育和电影的好文章。希望关于体育和电影的学术研究可以从电影与历史这两个问题中显露出来。正是研究成果保持了与电影和历史相关的理解状态。

3 有关体育媒介社会涵义的后续讨论

体育逐渐受到媒体的规范与逻辑影响,但是原本早该全面整合进入鲍德里亚所谓奇观社会的体育领域,却在后现代的文化传播氛围才终于出现,配合资本主义扩张与科技创新的结合,预示一种新的媒介整合结构的到来,体育政治与文化传播由此具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1890年的情势曾经一度颇被看好,自动调节市场是19世纪制度体系的关键。时序进入20世纪开端之后,却同时见证了自动调节市场渐趋消逝与瓦解,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的转向。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经济大萧条等历史事件更进一步强化上述的发展。社会的转向可以在许多方面找到证据,例如公布关税限制国外人士进入国内市场、设置屏障妨碍国外劳工移民的收入、强调爱国主义与侵略主义的政坛,还有不久之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与大英帝国一直都对观赏行为相当感冒。过去虽然曾经因为伯肯赫德勤爵的反革命逻辑而稍微接纳了体育的观赏,但是在波尔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便又能故态复萌军国主义气焰的上涨,代表体育本身并不至于受到质疑。

如果将体育电影置于更广阔的意义维度加以理解,体育电影将为社会领域带来多元化且丰富的变化,犹如一种媒介知识的结构性转型一样[9]。电影的写实性与超真实性所表征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建构是表征社会群体精神,而体育文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属性则赋予了体育电影振奋人心、提升国民精神风貌的功能和作用。电影作为有声有色、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还具备传播新闻、指导生活、开阔眼界、审美教育、娱乐的社会功能,以及媒介延伸的作用和意义。凭借体育电影与生俱来(本体论意义上)的无穷魅力,必将广泛存在各社会领域并形成全方位的、多元的且各社会功能促进维面交融的景象[1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政治与文化传播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梳理及实证研究。研究主要结论认为,体育逐渐受到媒体的规范与逻辑影响,但是原本早该全面整合进入鲍德里亚所谓奇观社会的体育领域,却在后现代的文化传播氛围才终于出现,配合资本主义扩张与科技创新的结合,预示一种新的媒介整合结构的到来,体育政治与文化传播由此具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 篇3

关键词:中国政党制度;政治文化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8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一、政党制度产生发展的背景

政治文化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政治概念,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综合交叉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对此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对其核心———政治意识形态有广泛深入的论述。列宁1920年在《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立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1]列宁的阐述表明政治文化是特种政治现象,是人们政治生活的主观意识倾向,包括政治意识形态倾向、政治心理倾向、政治评价倾向等等。政治文化包括多种要素。首先,围绕政权问题而形成的政治思想,特别是统治阶级思想,即政治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次,政治文化主要体现为广大的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所具有的政治信仰、政治认识、政治情感;再次,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意识,前者对后者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政治文化的功能,即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所产生的作用:第一,政治文化为政治统治体系的确立提供合法性的说明。第二,政治文化为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第三,政治文化为政党的政治统治的发展提供指导,引导人们参与、拥护政治发展,动员、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其达到合法化。

二、政党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从宏观层面看,传统政治文化、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三者融合而形成的混合政治文化,中国的政治文化成为了一种异质政治文化。新型的政治文化由于没有强大的经济与政治力量为后盾,也不能安全整合传统政治文化,三者就处在对立的联系中。从微观层面看,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具有延迟性。多党制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很难改变政治文化多元化的状态,无法形成强大的政治整合力,最终转化为传统政治文化的变种产品。所以,传统政治文化使中国政党制度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在传统政治文化与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基础之上构建的,是一种“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相对于革命理想来说,它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毛泽东指出:“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并强调“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三、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一度被扭曲的政治文化重新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轨,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理论成为了人们解放思想的理论动力,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并明确提出了在新的世纪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先进的文化方向和意识形态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先进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改革开放离不开先进文化的作用和影响,离不开思想的解放、价值观的更新及科学文化事业的推动。

“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因此,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就是传统政治文化、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政治文化传播 篇4

教材分析 《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

(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的含义。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文化“万花筒”

探究一: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教师: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2)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探究二:

1、文化是什么?

2、归纳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探究全面把握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本节课作为文化生活的入门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感受文化,了解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从而真正理解并把握文化的科学内涵,发动学生去搜集整理,去分析归纳,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那么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是什么关系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者的关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二、文化的内涵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3、文化又是人们的文化素养

三、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形式多样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十、教学反思

文化的政治思考 篇5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是代表委员的共同呼声,也是亿万人民的热切祈盼。简陋出租屋里回荡的《春天里》,从田埂唱到春晚舞台的“大衣哥”,显示了文化的群众基础,也表达着百姓的文化诉求;偏远农村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城市文化场馆的“公益回归”,丰富着公共文化的内容,也凸显了阵地建设的紧迫;电影票降价,音乐厅、话剧场提高低价票比例,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反映了文化建设的“民生指向”,表明了文化强国的“民生本质”。文化是民生,政府工作报告对文化权益的关切,特别是“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承诺,显现着政府保障民生需求、消除“文化鸿沟”的决心。

实现文化强国,离不开国家文化精神的支撑。“只有全民拥有高素质的文明、高品质的文化,才能成为文化强国。”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的呼吁,有着深切的现实针对性。文化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后花园”,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在价值多元、观念多样的今天,文化如何抚慰焦虑的心情?在社会转型、道德滑坡的当下,文化如何涵养13亿中国人民的心灵?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交汇交锋中,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捍卫文化国家主权?放眼世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背后都有国家文化安全失守的因素。前车之鉴提醒我们,文化强起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才不会贫血,信仰才不会坍塌。

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经济能量”,更需“文化能力”。正像代表委员强调的那样,“文化实力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经济实力则必须有文化实力的支撑才能长盛不衰。”今天,世界经济遭遇“寒流”、陷入低迷,中国经济正在稳增长、调结构,亟须增加中国经济的文化含量,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增强“中国创造”的力量;而中国文化也需借经济的“航空母舰”出海,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魅力”,输出“中国价值”,强壮“中国国力”,使文化这一“软实力”,成为中国经济的“硬支撑”。

对于走在现代化征程、迈向民族复兴的中国来说,文化既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既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又决定中国在国际版图中的地位和分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且体现着一个政党的执政自觉,一个国家的政治追求。

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篇6

国贸学院

14国商研究生

20143202351

王洁

指导老师

沙文兵老师

2015年6月

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一、对韩国的简介

韩国(Korea),全称大韩民国,简称韩国,又称南韩、南朝鲜。成立于1948年8月15日,是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的共和国,国名来源于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辰韩、马韩、弁韩),英文名Korea,源于古名“高丽”。首都为首尔,人口超过5000万,以韩民族(朝鲜族)为主体民族。

韩国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西濒临黄海,与胶东半岛隔海相望,东南是朝鲜海峡,东边是日本海,北面隔着三八线非军事区与朝鲜相邻,领土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9。

韩国是20国集团和经合组织(OECD)成员之一,也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东亚峰会的创始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中文名称:大韩民国 所属洲:亚洲 首 都:首尔

国庆日:1948年8月15日 官方语言:韩国语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主要民族:韩民族(朝鲜族)

主要宗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佛教 国土面积:100210平方公里 水域率:0.3% GDP总计:1兆271亿美元(2014年,国际汇率)人均GDP:28739美元(2014年,国际汇率)国 旗:太极旗 国 花:木槿花 国 鸟:喜鹊

人类发展指数:0.891(极高,2014年)大型企业:三星、LG、现代、起亚

二、韩国的政治概况

(一)国家象征

1.韩国国旗又称太极旗,是以儒家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中央的太极象征宇宙,蓝色为阴,红色为阳,万物是由阴阳所构成的;太极则是由阴阳组成,以表示宇宙调和与统一之意。4个角落的卦在左上方的是乾,右下为坤,右上为坎,左下为离,则代表天地水火、父母男女之意,也正象征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发展。国旗底色为白色,象征韩国人民的纯洁和对和平的热爱。自1883年(朝鲜王朝后期)开始,韩国就开始使用太极旗。大韩民国建国后继续延用。

2.国徽中央为一朵盛开的木槿花。木槿花的底色白色象征着和平与纯洁,黄色象征着繁荣与昌盛。花朵的中央被一幅红蓝阴阳图代替,它不仅是韩国文化的一个传统象征,而且在此代表着国家行政与大自然规律的和谐。一条白色饰带环绕着木槿花,饰带上缝着国名“大韩民国”四字。

(二)政要

总统朴槿惠。1952年2月生于韩国大邱,前总统朴正熙之女。1974年毕业于韩国西江大学电子工学系。第15届至第19届国会议员。1998年至2002年任大国家党副总裁,2004年至2006年任大国家党代表(党首)。2013年2月25日,就任韩国第18届总统。

国务总理郑烘原。1944年10月生。毕业于成均馆大学法学系。历任光州和釜山地方监察厅厅长、法务研修院院长、中央选举委员会常任委员、法律救助公团理事长、新国家党公职候补推荐委员会委员长等职。2013年2月26日任国务总理。

(三)总统府邸

韩国总统官邸青瓦台位于首尔钟路区世宗路一号。这里原来是高丽王朝的离宫,1426年朝鲜王朝建都汉城后,把它做为景福宫后园,修建了隆武堂、庆农斋和练武场等一些建筑物,并开了一块国王的亲耕地。1927年日本入侵后毁掉五云阁以外的所有建筑,建立了朝鲜总督官邸。1945年日本投降后变为军政长官官邸。1948年8月大韩民国成立的同时,它成为总统官邸并改名为景武台。1960年4月19日推翻李承晚政权后,尹谱善当选总统并入主景武台。不久,因为尹谱善忌“武”字并为了同美国白宫相对应,给白墙蓝瓦的这群建筑起名为青瓦台,所以也有人称其为“蓝宫”(Blue House)。青瓦台主楼为总统官邸,有总统办公室、接见厅、会议室、居室,配楼有秘书室、警护室和迎宾楼等。

二、韩国的经济概况

韩国是20国集团成员之一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是拥有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经合组织发达国家。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未来11国中唯一一个发达国家,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自6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实行了“出口主导型”开发经济战略,推动了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短短几十年里,由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一跃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缔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汉江奇迹”。

2008年9月发生金融风暴后,韩国一度被认为,可能步上冰岛后尘,成为第二个破产的国家。但不到一年,局势就翻转,韩国竟成为OECD30个会员国中,复苏最快的:代表先进国家俱乐部的OECD,第二季平均成长率正好是0%,而韩国2009年首季经济成长率0.1%,第二季达到2.6%,第三季更达2.9%。2010年,韩国人均国民所得突破21640块美金(汇率法)。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是韩国的支柱产业,其中造船和汽车制造等行业较好。大企业集团在韩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星、现代汽车股份有限公司、SK、LG和KT(韩国电信公司)等大企业集团创造的产值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60%。

(一)人口

根据韩国的中央行政机关‘安全行政部’统计以2014年4月为基准,南韩的总人口数约51,202,130名。以密度来看,大约每1km²有513名人口居住。其中约10,137,313名人口居住于首尔,占韩国总人口数的20%。此外釜山(约3,523,386名)、仁川(约28,889,258名)、大邱(2,499,880名)、大田(1,535,367名)、光州(约1,471,850名)、蔚山(约1,159,234名)等,人口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的大都市。

韩国女性人口数量将从2015年起首次超过男性,此后差距将逐渐拉大。分析认为,这是因为韩国重男轻女观念淡化,男孩的出生率减少,且女性寿命也长于男性。

(二)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韩国银行于2015年3月份发布的初步核算数据显示,韩国2014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3%,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增至2.8180万美元。

韩国单季度GDP环比增长率2014年第一季度为1.1%,第二季度达0.5%,第三季度为0.8%,第四季度降至0.3%。从各个行业来看,建筑业增长0.6%,增幅较前一年(3.0%)大幅缩小;制造业增长4.0%;服务业增长3.1%;民生消费同比增长1.8%;货物和服务出口增长2.8%,增幅低于2013年;设备投资增长5.8%。

韩国近年来GDP走势情况

韩国近年来人均GDP走势情况

(三)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均会遇到并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试图妥善处理经济成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寻求一条低通货膨胀的高速发展经济的道路。韩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高通货膨胀向相对稳定方向转变的过程。

(四)失业率

2015年2月11日,韩国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韩国1月份失业人口为98.8万人,同比增长10.9%;失业率为3.8%,同比增长0.3%。韩国1月份经济活动人口为2609.4万人,同比增长1.7%;劳动力参与率为61.0%,同比增长0.4%。

(五)利息率

韩国央行周四(6月11日)“意外”进一步降息至历史地位水平,原因在于此前在该国爆发的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疫情已经令其本已疲弱的经济再度受到冲击,迫使央行再度强化宽松政策新政来扶助经济。

在进一步被下调了25个基点之后,韩国的基准利率目前已仅有1.5%,为历史最低。此前,自2014年8月以来,韩国央行已先后四次累计降息达100个基点。之前,18位受调查的专家中有11位认为韩国央行本周会降息,其他7位则认为该国央行会维稳。

三、韩国文化概况

朝鲜文明兴起与发展。在早期朝鲜文明兴起与发展的新罗时代,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特色。

韩国文化由韩国传统文化衍生而来,1948年朝鲜半岛南北对峙以来,南北韩的现代文化出现不同的发展。韩国现代文化是韩国现代化的产物。随着韩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韩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而构筑了现代韩国文化。韩国文化在亚洲和世界的流行被称为韩流。

(一)韩国服饰文化

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韩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尤其是女式韩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庄闲雅。大部分国民是以习惯穿着洋装西服,但是在春节秋夕(中秋节)等节庆日,或行婚礼时,仍有许多人喜爱穿传统的民族服装。女性的韩服是短上衣(jeogori)搭配优雅的长裙(chima);男性则是短褂搭配长裤,而以细飘带(daenim)缚住宽大的裤脚。上衣,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甚至加刺明艳华丽的锦绣。

(二)韩国礼仪文化

韩国人见面时的传统礼节是鞠躬,晚辈、下级走路时遇到长辈或上级,应鞠躬、问候,站在一旁,让其先行,以示敬意。男人之间见面打招呼互相鞠躬并握手,握手时或用双手,或用左手,并只限于点一次头。鞠躬礼节一般在生意人中不使用。和韩国官员打交道一般可以握手或是轻轻点一下头。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

在社会集体和宴会中,男女分开进行社交活动,甚至在家里或在餐馆里都是如此。

在韩国,如有人邀请你到家吃饭或赴宴,你应带小礼品,最好挑选包装好的食品。席间敬酒时,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后鞠躬致祝辞,最后再倒酒,且要一连三杯。敬酒人应把自己的酒杯举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对方的杯身。敬完酒后再鞠个躬才能离开。做客时,主人不会让你参观房子的全貌,不要自己到处逛。你要离去时,主人送你到门口,甚至送到门外,然后说再见。

韩国人用双手接礼物,但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不宜送外国香烟给韩国友人。酒是送韩国男人最好的礼品,但不能送酒给妇女,除非你说清楚这酒是送给她丈夫的。在赠送韩国人礼品时应注意,韩国男性多喜欢名牌纺织品、领带、打火机、电动剃须刀等。女性喜欢化妆品、提包、手套、围巾类物品和厨房里用的调料。孩子则喜欢食品。如果送钱,应放在信封内。

若有拜访必须预先约定。韩国人很重视交往中的接待,宴请一般在饭店或酒吧举行,夫人很少在场。

(三)韩国饮食

都知道韩国的泡菜很有名,这泡菜就是韩国的第一美食,营养好味道好还美容,是韩国人顿顿离不了的菜。除了泡菜,韩国人还离不开辣酱,泡菜里有,烤肉上有,面条里有,海鲜上有,生菜黄瓜蘸辣酱就是一道菜。可以说,韩国菜的特点之一就是辣。这种辣和中国的辣不一样,中国的辣是香香的咸辣,而韩国是甜甜的干辣,吃时不觉得,咽下去辣得人直喘粗气。

韩国人请客吃饭一般都是吃烤肉,就是将牛肉或牛排用佐料卤腌好,放在铁板上烤熟。蒜、辣酱、生菜叶、泡菜自然少不了,高级一些的就多几样海鲜,用菜叶包着肉吃,味道很不错。还有一种火锅,类似日本火锅,其实就是煎锅。在平底锅里放上肉片、洋葱、金针菇等,加入酱油,煎熟蘸调料吃,就是味道有点甜,吃多了有些腻。韩国人不喜欢油腻,当锅里的肉渗出油时就用纸巾吸去。

据说韩国餐饮受古代皇宫生活方式的影响,比较注重形式,讲究餐具。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不锈钢筷子和带盖的小碗。筷子比中国的木筷短一点,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上面刻着精美的各色花纹图案,吃饭时不小心掉下来砸在脚上很疼呢。

可能是泡菜多的缘故,盛泡菜的器皿也就丰富多样,方的、圆的、多层的、单层的、塑料的、陶瓷的„„最叫人惊奇的是,他们吃饭时常常要用一把大剪刀。这把剪刀,吃冷面时剪断长长的面条,吃泡菜时剪泡菜,吃烤肉时剪烤肉,总之,是用餐时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韩国的饭馆吃饭,一般都是脱鞋上炕盘腿就餐。房间小小的,桌子矮矮的,要是人多如宴请时,这些小房间的墙壁就像百叶窗似的可以拉上去,要多大空间随时可以变化调整,十分方便。

泡菜是韩国文化的象征:味道强烈,独特且有些目中无人、挑衅的感觉。一些外国游客无法忍受泡菜的味道,但是如果你可以吃泡菜的话,你会赢得当地人真心诚意的尊重。

可能是泡菜多的缘故,盛泡菜的器皿也就丰富多样,方的、圆的、多层的、单层的、塑料的、陶瓷的„„最叫人惊奇的是,他们吃饭时常常要用一把大剪刀。这把剪刀,吃冷面时剪断长长的面条,吃泡菜时剪泡菜,吃烤肉时剪烤肉,总之,是用餐时非常重要的角色。

(四)韩国文化禁忌

1.韩国人用自己喝水的杯子或买的水自己先喝一口然后再叫你喝,这个很多人不能接受,但实际上这是他们的一种喝水文化,他们喝酒时也是交换酒杯喝,其实这些举动都是表示关系亲密。

2.韩国人送礼物,一般喜欢送一些洗衣粉、袜子、卫生纸等等一些实惠的东西,表示他们很关心你,他认为这些是你家里是必需品。

3.在韩国,如有人邀请你到家吃饭或赴宴,你应带小礼品,最好挑选包装好的食品。席间敬酒时,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后鞠躬致祝辞,最后再倒酒,且要一连三杯。敬完酒后再鞠个躬才能离开。作客时,主人不会让你参观房子的全貌,让你坐在客厅就最好不要自己到处逛。

4.社交礼仪方面,韩国人崇尚儒教,尊重长老,长者进房时大家都要起立。跟年长的人谈话时要摘去墨镜。韩国小学生回来以后,首先要说“爸爸妈妈好”。教授进了教室,或者学习的地方,不管学生年龄大小都要站起来,说老师好,教授走的时候,他们又要站起来,说老师好。

5.政府规定,韩国公民对国旗、国歌、国花必须敬重。不但电台定时播出国歌,而且影剧院放映演出前也放国歌,观众须起立。外国人在上述场所如表现过分怠慢,会被认为是对韩国和韩族的不敬。

6.逢年过节相互见面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生气、吵架。农历正月头三天不能倒垃圾、扫地,更不能杀鸡宰猪。寒食节忌生火。生肖相克思婚姻,婚期忌单日。渔民吃鱼不许翻面,因忌翻船。忌到别人家里剪指甲,否则两家死后结冤。吃饭时忌带帽子,否则终身受穷。睡觉时忌枕书,否则读无成。忌杀正月里生的狗,否则三年内必死无疑。

7.与年长者同坐时,坐姿要端正。由于韩国人的餐桌是矮腿小桌,放在地炕上,用餐时,宾主都应席地盘腿而坐。若是在长辈面前应跪坐在自己的脚底板上,无论是谁,绝对不能把双腿伸直或叉开,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或侮辱人。

8.照相在韩国受到严格限制,军事设施、机场、水库、地铁、国立博物馆以及娱乐场所都是禁照对象,在空中和高层建筑拍照也都在被禁之列。

9.当你去韩国人家里做客时,你必须要脱鞋。不脱鞋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表现。

韩国人的生活离不开地板,他们坐在地板上,还经常在地板上睡觉。韩国人无法容忍家里的地板变脏。如果外国游客穿着鞋进入他们的客厅,他们会认为这些西方人是一群未开化的野蛮人。

10.韩国有自己的酒文化。全民都会豪饮的一种酒就是烧酒了。韩国烧酒是一种颜色透明、味道类似伏特加的酒。

韩国人用小玻璃杯喝烧酒,而且通常是就着食物一起喝。他们喝酒非常热闹,频繁碰杯并大声说着各种祝酒词,然后一饮而尽。在晚上,你还会常常会看到一群人唱完卡拉OK后,步履蹒跚地走在大街上,笑着、唱着并争论着什么。

韩国人喝酒的规矩也很多,例如你绝不能只给自己倒酒喝,按照韩国的说法:如果给自己倒酒,坐在对面的人会倒霉三年。在韩国不能当着年长者喝酒,在年长者面前喝酒时要转身、背脸喝掉。或者当你给比你年长的人倒酒时,你必须将一只手放在心脏部位或者倒酒的那只胳膊上以示尊敬。

11.和日本人一样,韩国人几乎每顿饭都要吃大米。大米也是他们文化中的一部分。在韩国,常见的问候方式之一就是“你今天吃大米了吗”。

但和日本人不一样的地方是韩国人用勺子吃米饭,而且他们也从来不端起碗吃饭。同样,你也不能将筷子插在米饭上,因为只有给去世的人供奉时,才会这么做。

12.韩国有男尊女卑的考究,进入房间时,女人不行以走在男子的后面,女人须协助男子脱下外衣,坐下时,女人要自动坐在女子的前面。不行以在女子眼前大声议论。

13.韩国人很爱面子。所以,要尊重韩国人,不能当面出言指责他们。不能使用“不”字来拒绝韩国人,可以委婉地表示你的不同意见。

14.韩国人忌讳的数字是“4”,“4”在朝鲜语中的发音、拼音与“死”字完全相同,是不吉利的数字。所以,韩国楼房没有四号楼、旅馆不称第四层、宴会中没有第四桌、喝酒绝不肯喝四杯,点烟不能连点四人等等。

15.敬烟向客人敬烟也是韩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习惯。但是,一般情况下身份地位低的人不能在身份高的人面前抽烟。子女绝不能在父母面前抽烟,更不能向其借火或接火。

16.注意穿袜子进韩国人家里要脱鞋,到韩国式食堂进餐也要脱鞋,因此一定要注意穿干净的袜子。袜子不干净或有破洞是失礼行为,被人看作没有教养。

17.韩国国花是木槿花,在韩国是禁止采摘的,不要在韩国朋友面前做这些。

18.韩国清明节忌举火生灶,要吃寒食。所以不要请韩国朋友吃熟食。

19.韩国人一般不用红色的笔写自己的名字,也不要当他的面用红笔写东西,因为韩国写死人的名字时用红色记载的。

20.和韩国人交谈,最好是谈韩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少谈政治问题,特别是当地政治。切记不要提起朝鲜。不要把首尔称作京城。

政治文化传播 篇7

娱乐媒介影响了我们的政治倾向。这个观点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文学作品、动漫游戏、当代艺术为代表的娱乐产业确实对人们的政治倾向与政治社会观念的塑造起着显著的影响。美国福蒙特大学(University of Vermont)安东尼·吉尔兹尼斯基(Anthony Gie rzyns ki)教授在其研究专著《哈利波特与千禧一代》(Harry Potter and the Millennials)中,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风靡全球的影视文学作品《哈利波特》系列对美国千禧一代(1984-1995年出生的一代人)的政治观念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响甚至能够左右他们对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态度。尽管JK·罗琳表示,她在创作《哈利波特》系列之时并未刻意针对某一年龄层,也并未出于特定的政治主张而创作。但毫无疑问,《哈利波特》科幻小说与电影所定位的主要目标人群是9-15岁的青少年,而这正好是美国千禧一代当时的年龄,并且《哈利波特》小说与电影中反复提到的多元宽容的政治氛围、反对独裁者、支持种族平等、反对暴力与酷刑、反对腐败无能的政府等主题,也都是现实世界政治主张的切实写照。如今,随着哈利、罗恩、赫敏一起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们已经纷纷进入了选举的年龄,安东尼教授通过对千禧一代进行问卷访谈与统计分析,证明了《哈利波特》系列在他们的政治倾向与政治观念形成过程扮演者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娱乐媒介的政治影响甚至可与他们父母的影响相提并论。其实,娱乐科幻作品《哈利波特》之于千禧一代的政治影响不是孤立的现象。研究表明,之前的《星球大战》就影响了“X世代”的政治社会化,甲壳虫乐队影响了婴儿潮一代的政治社会化等例子。(见表1)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代表作家刘慈欣也在公开场合表示:“科幻和我们想象的不同,它可以说是政治色彩最浓厚的一个类型的文学,甚至科幻的政治色彩比政治小说还要浓。”[1]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娱乐媒介在塑造人们政治倾向和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动漫电影背后的政治社会化传播

然而,安东尼发现小说、电影等娱乐要素对美国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并不是特例。在中国,看似习以为常、被冠以“小儿科”的动漫电影其实在培养政治倾向、传播国家等政治社会化与意识形态渗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美国与日本的动漫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的80后90后都是看着美日动漫成长起来的一代,著名的动漫作品几乎都会改编成电影在更大范围进行传播。这些动漫电影除了具有公认的娱乐功能之外,还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的功能。以美国为例,美国迪斯尼制作的动漫电影可谓家喻户晓,这些电影在讲述故奇幻事的同时也在向世界观众潜移默化地传递美国的价值主张。如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相亲一次次失败,要寻求真正的自我。这位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少女传播的不再是中国孝义当先的中国文化价值,而是彰显了美国式的文化价值观。又如,美国经典动漫形象大力水手每次在海洋上扬起星条国旗时就是在向全世界暗示美国的霸主地位,这在1941年出版的日本动画论著《漫画电影论》中就有提到。此后风靡全球的《漫威》系列电影中以美国队长为代表的超级英雄更是以政治要素直接赋予超级英雄的政治身份与地位。最近随着美国总统选举结果落下帷幕,一则关于《辛普森一家》早在16年前就预言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帖子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虽动画内容与现实结果纯属巧合,但可以看出《辛普森一家》中暗含着对政治的关注与讽刺。据悉,这部美国人家喻户晓的,播出27年之久的动画片遇到大小政治话题,总是喜欢推出讽刺短片来表明立场,并从许多角度对美国的文化与社会、人的条件和电视本身进行了幽默的嘲讽。可见,美国的动漫影视作品在培养人们的政治观念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政府为了政治目的,也会主动利用动漫形象为其服务,日本在这方面表现地尤为突出。日本在二战期间就曾利用动漫形象为其战事做政治社化宣传。1941年,日本军部为配合太平洋战争需要,出资制作了“桃太郎系列”动画片,如《桃太郎的海鹫》、《桃太郎·天降神兵》、《海上神兵》。这些动画作品表面上看去只是普通的娱乐产品,但其背后的真正目的是军事政治传播。中国曾经在90年代还引进过日本“桃太郎”系列的动漫。像这样将政治传播的动机隐藏在动漫要素传播中的例子在美日动漫电影中非常常见,而国内长期以来对这种隐藏在娱乐要素背后的政治渗透现象处于研究与监管的双重忽视的局面。随着看着美日动漫长大的80后90后逐渐进入职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这种娱乐政治化的进程在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方面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娱乐要素进行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

娱乐与政治,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事物,却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娱乐与政治传播之间微妙的共谋关系。

三、动漫电影成为政治社会化手段的传播机制分析

为什么以动漫电影为代表的娱乐内容能够成为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的手段与工具?这些表面上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究竟存在着怎样的传播机制?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能够发现娱乐与政治,活泼与严肃之间建立联系的内在机制,从而为我国应对国外文化渗透与国内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学理上的准备。

任何传播现象与传播效果的研究都可以从传播者、接受者、传播渠道这三方面来看。从传播者角度来看,美国和日本等国利用影视娱乐要素来进行政治社会化传播具有政府行为的推动。从接受者的接受效果来看,影视娱乐消费降低了人们的警惕与防备心理,使得娱乐中附带的政治社会化要素能够轻易传递给受众消费者。从传播渠道来看,影视媒体是建构国家形象、传播核心价值的最主要渠道。

(一)传播者:政府推动的文化外交策略

任何个人的创作与传播行为都比不上国家政府的推动。美国、日本都是世界文化产业大国,他们在推动本国文化走出去,传播推广本国文化价值观方面都有政府的推动。

以动漫科幻电影为例,美国动漫科幻电影中几乎都是英雄、自由、幸福、快乐、关爱的符号集合,这些影视作品的内容也以宣扬救赎世界的使命观、种族优越论、个人主义、人权观等具有美国政治特色的价值观为主。日本动漫及其电影大多宣扬物衰观、武士道精神、共生的使命观、环保主义等具有东方特色的深刻价值符号,与中国在文化上相近,更易于被中国受众接受。以日本为例,可以清晰地看出日本政府在动漫文化上的推动行为。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致力于用它精心打造的“动漫帝国”来影响青年群体,进而影响世界。其动漫文化的传播策略无疑已经成为日本宣扬其民族文化、提高国际影响力、传播其价值观认同感的“倍增器”。[3]1985年,日本政府明确提出要以动漫作为渠道宣传和推广日本文化,使日本从一个经济大国转变为一个文化输出大国。从那时起,传播和推广日本文化便成为日本动漫产业落实日本政府战略的重要使命。据《朝日新闻》2005年4月的报道,日本外务省决定利用“政府开发援助”中的24亿日元作为“文化无偿捐助”资金,从动漫制作商手中购买动画片播放版权,将这些购来的动画无偿地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电视台播放。日本外务省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向海外推广日本的动漫文化,还可以扩大日本动漫在外国青少年中的影响,培养更多的“知日派”,一举多得。[4]2006年,被誉为“漫画通”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东京“数字好莱坞”秋叶原分校进行的演讲中提出以漫画、动画等pop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外交策略。这就是日本著名的“动画外交”策略。在这种政府传播策略的指导下,日本动漫产业以柔性地方式发挥着政府的外交功能。虽然日本政府领导人的更换频率非常快,但日本“动画外交”的策略却始终如一。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动漫外交例子是,日本在奥运会中启用动漫形象进行宣传。首先,日本东京奥申委在申请202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时,使用了世界知名动漫形象“哆啦A梦”担任特殊形象大使。东京奥申委认为,哆啦A梦体现了日本民族尊重与友谊的核心价值观,并将此与奥运的价值观联系起来。东京2020奥申委首席执行官水野正人表示,“哆啦A梦”代表了日本,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与流行,证明了日本有能力激发与鼓舞更多年轻人,也证明日本有能力举办一届奥运会来更好地弘扬奥运精神并鼓励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5]其次,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东京八分钟”环节,日本的“动画外交”策略进一步升级。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直接化身家喻户晓的动漫形象马里奥大叔,穿越时空来到里约奥运会闭幕式现场为4年后的东京奥运会宣传助阵。日本政府巧妙地运用动漫形象参与国家形象与政治传播,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人们对日本的国家形象认知,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接受者:娱乐消费时松懈的心理状态

当我们进行消费娱乐之时,我们会在缺乏警惕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接受娱乐过程中夹带的政治倾向。研究娱乐与政治关系的学者都发现,我们之所以更容易受到与政治相关的信息的影响,是因为在娱乐活动中我们的警惕与意志处于放松状态,我们对政治等严肃信息的防卫与辨别意识也处于松懈状态。实际上,大多数人在欣赏娱乐内容的时候并不会刻意去辨别其中的政治信息,因此,这些政治信息就在娱乐要素包裹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其实,政治社会化的传播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有意识的眼睛”难以察觉。

传播学的经典理论曾经对电视等娱乐媒介对受众的现实认知做出过研究。其中,涵化理论就关注媒介所建构的符号现实对现实中社会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动漫是娱乐媒介建构的特殊符号,其对于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娱乐要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判断。最近,安东尼教授研究发现,知名美剧《权力的游戏》和《纸牌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世界公平性的判断。因此,通过电视媒介传播的带有政治社会化倾向的娱乐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现实政治倾向。

然而,任何传播效果的研究最终都要归结到人的心理机制层面。心理学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大部分思维过程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它不受我们主观意志所控制,而我们的显意识认知只占所有认知资源的5%。因此,当我们在学习或娱乐过程中,有许多信息是随着这个过程附带着进入我们大脑的潜意识活动中的。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被动式学习”(passive learning),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认知过程。同时,人们的理性思维大多是显意识层面的活动,而人们非理性的、感性的思维则大多不受主观意志的控制。因此,与处理现实信息相比,当人们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娱乐消费中时,我们会用更感性地方式来享受娱乐消费。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在娱乐的情形下接受政治主张的影响。

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是记录生命的痕迹。人的社会化成长过程是一个符号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真实世界是通过符号建构植入头脑中的,是个体或者集体“认识”的真实;不是客观的物理真实,而是主观的建构真实。以动漫电影为例,动漫虚构世界的真实和它为受众建构的真实缘于此符号学原理。由于动漫影视作品在幼儿及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动漫影视作品的传播也在某种程度上悄然地建构了幼儿与青少年受众的意义世界,这些符号要素的传播甚至完成着成人礼的“基本符号体系建构”工程。[6]动漫影视作品通过动漫符号构建的符号世界为受众建构起一个价值世界,动漫受众通过动漫符号构建的价值真实与现实真实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受众的精神世界,从而影响受众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正因为动漫影视作品是用朴素的语言与想象力在创造动画艺术图景的同时也为受众建立了一个价值世界,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歌、小说、戏剧等其他被认为是“高端”的艺术形式。

(三)传播渠道:媒体融合时代便利的媒体环境

媒体是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国家形象塑造与核心价值传播中,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各国在推进国家形象工程和推广国家文化时,都会依据各自的综合实力和过往形象运用各种媒体进行传播。在影视娱乐领域亦是如此。研究表明,动画受众对国家形象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媒体,而媒体是建构国家形象、传播核心价值的最主要渠道。许多没有去过美国或日本的受访者,知晓美国或日本的情况均主要来自于媒体。其中,受访者通过“媒体”来认知美国的占总数的76.53%,通过“媒体”来认知日本的占总数的86.41%。[7]因此,在媒体环境下研究动漫对受众的文化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互联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影视动漫传播渠道,受众的文化审美也随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多元。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发端于日本的二次元动漫文化已经通过网络传播在中国的90后动漫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艾瑞咨询《2015二次元行业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泛二次元群体规模已达到1亿人,[8]他们大多热衷日本动漫,频繁运用互联网等媒介消费国内外动漫影视作品。作为媒介的动漫[9]依靠全球化的媒介生态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乃至成年人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认知。因此,发达的媒体环境也是娱乐要素成为政治传播手段的重要助推器。

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中国传播界逐渐认识到通过影视动漫等娱乐媒体帮助政治传播的有益作用。例如,2015年,由神秘的“朝阳工作室”制作的系列动漫短片《群众路线动真格了?》、《老百姓的事儿好办了吗?》和《当官的真怕了?》走红网络,片中多次出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卡通形象,甚至有以习近平挥棒“打虎”形象为隐喻的反腐主题。这一系列动漫短片以柔性的方式向老百姓们传达了国家的政治理念。其实,早在2013年10月,一则名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动漫视频就通过卡通动漫的方式呈现习近平等领导人的成长历程,但当时只有身体卡通化,头像仍是真人照片。到了2014年2月,千龙网发布的《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漫画,首次整体呈现习近平的卡通形象。而2015年流传的3个动漫短片,则首次呈现习近平的卡通动画,突破意味更加明显。此外,2014年,国防部破天荒地推出了《小苹果》版本的征兵宣传片,通过年度神曲将严肃的征兵内容与轻松的娱乐审美结合起来,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与转发。这些娱乐与政治相结合的传播策略,无论制作方背景如何,都体现了政治传播方式的改变,取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这也从实践层面表明了文化建设不仅需追求“顶天”的艺术高度,也要注重“立地”的生活地气。让文化建设与文化消费成为符合大众审美旨趣的日常活动,实现文化产业的落地、归位、生根。[10]

四、符号的战争与动漫文化软实力

21世纪,国家竞争力的评估不再只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较量,文化以其“软实力”身份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符号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有国外专家把国家之间的软实力竞争称为“符号的战争”。[11]这种“符号的战争”主要是由以影视、动漫、音乐等娱乐媒介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来进行的。因此,政府在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除了重视高雅文化的建设,也需要重视通俗文化的建设;不仅要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要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依赖于文化产品蕴含的意识形态力量。人们在消费某种文化产品的时候,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其中包含的意识形态信息。《哈利波特与千禧一代》的作者安东尼教授也指出,影视动漫等娱乐产品通过娱乐要素的运作将政治观点与主张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消费者,从而影响他们的政治倾向。

动漫类影视文化是软实力中的特殊产品,是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力量。它往往直接从没有文化意识前见和价值前见的婴幼儿阶段发生作用,其潜移默化的力量较其他文化产业尤甚。因为,动画影视的语言符号的使用几乎不需要语言文化知识的前期学习,直观感受的形象、画面、色彩等语言是世界通用的话语,易于传播与推广。事实上,对国外动漫影视产品废寝忘食的中国痴迷者们,为了更直接地观赏国外动画片,不需要任何人督促,自觉自愿地刻苦学习英语、日语,这种现象也从侧面说明动画文化对青少年的巨大影响,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当意识到看似普通的动漫影视产品的文化传播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符号战争,才能发现我国动漫影视产业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严峻现实。目前,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动漫影视作品在数量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如何在量上取得突破的基础上,深挖动漫符号内涵,提升动漫作品的品质水准,从而赢得这场符号战争的主动权,是我国动漫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认证面对的现实。

注释

1[1]摘录自作家刘慈欣2011年7月在香港书展的名作家讲座“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

2[2]Anthony Gierzynski(2013).Harry Potter and the Millennials.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3.page:40-41.

3[3][9]夏瑛.动漫传播与知识经营——日本动漫产业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112-114,91.

4[4]徐渭.关于日本动漫的一种文化考察[J].日本学刊,2006(5):129-141.

5[5]环球网.哆啦A梦成为东京2020申奥委员会特殊大使[EB/O L].http://go.huanqiu.com/news/2013-04/3801618.html,2013-04-07。

6[6][7]李涛.动画符号与国家形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43,180.

7[8]艾瑞咨询.2015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R].2015.

8[10]李思屈等.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I-V.

政治文化传播 篇8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

麦克卢汉曾预言:我们的星球是一个日渐缩小的“地球村” [1]。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一种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通信形式——网络,以迅猛的发展速度把这一比喻变成了公认的事实。而今,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以其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政治领域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政治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而网络政治参与在以网络为大背景的社会环境下,逐渐成为公民参政的主要途径,并对政治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政治文化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

一、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及构成

(一)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2]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政治系统中形成的关于政治及政治活动的情感、态度、心理、习惯以及价值评估、取向等意识的总和[3]。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

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意识形态四个层次构成[4]。其中,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

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是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相互作用并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取向;政治意识形态则是特定政治系统试图获取其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的权威阐释系统。

二、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系统中每一个政治角色的行为,不同的政治文化中的人群其政治行为有相当大的差异[5]。

中国政治文化从整体上可划分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两部分。

第一,传统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臣民文化,臣民文化又称臣民型政治文化,对应的也是威权主义制度。在这种政治文化的社会环境下,普通社会成员把自己看成是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一员,政府作为最高权威的存在,具有民意基础。民众的政治角色主要是顺应国家,公共权力的最大特征就是绝对的、自由的。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民众只能作为决策的执行者顺应政治权威的安排,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含的务实、德政、“和合文化”等内容总是和人的行为联系起来。人们长期在“三纲五常”、纲常伦理思想的影响下,习惯地把政治理解为管理别人,如孙中山所说的“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6]因此,人们被动服从的意识要远远大于积极参与的意识,另外,在长期的臣民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比较突出,政治表达欲不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政治沟通能力较弱,公民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对政治的参与度热情不高。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指的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日起直至今天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近代中国国情的产物,这种结合的最终成果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以及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这就使得中国人民必须坚持自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信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与“与意识形态的颠覆”。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全球化传播极大的冲击了主流政治文化,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大多数仍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下,但不可否认的在具体的政治倾向如政治态度、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却出现分化,各种政治文化、政治观点、政治情感交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分化加剧;同时从公民个体来看,个体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情感淡泊、政治价值观摇摆、政治信仰不坚定等因素也都存在。

在这种环境下,带来了网络政治参与动机的复杂性以及参与的非理性。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认识多元化,主流政治文化遭分化

网络政治参与建立了一种政府与公民直接对话交流的模式,网民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及时地参与政治信息的讨论,甚至可以直接在网络中发布政治信息,在这种环境下,政府的部分特权得到瓦解,原来通过政府强制手段营造的主流政治文化氛围也得到削弱,网络传播中,政治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传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的具体倾向如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出现了分化,网络中各种政治文化碰撞、融合,加快了主流政治文化的分化,使主流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再次,西方政治文化的不断渗透,不断冲击着主流政治文化。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借助于网络散播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导致有些公民个体政治认知混乱,政治立场摇摆不定,主流政治文化原有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得以继承的机制受到影响。如2008年的藏独分子事件中,CNN故意扭曲事实,打着舆论公平的旗帜诋毁他国,充分说明了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我国政治文化的挑衅。

第二,网络政治参与与现实政治文化的脱节

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个体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以网络为中介进行的,而网络的虚拟化特征,使政治参与去除了许多社会属性,网上的政治参与通常不必考虑现实政治的世俗和利害关系,很多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观念往往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例如,对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想主义,以抽象的理论至上,忽视受政治生态环境制约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等。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不断强化,个体对现实政治活动的日渐减少,很可能造成个体对现实政治文化的怀疑和动摇,偏离主流政治文化,从而最终导致个体政治认知的混乱。

三、同我国政治文化相结合,引导政治文化与网络政治参与和谐发展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政治参与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和较为灵活的参与手段,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极大冲击了主流政治文化。如何使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鲜事物的发展同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发展相协调,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弘扬主流政治文化,为公民政治心理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减少网络政治参与带来的非理性参与

符合主流的政治心理有利于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冷静成熟地看待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现象,从而减少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情绪影响以及非理性判断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这一宣传阵地的重要性,大力弘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思想等当代中国主流政治文化,主动占据网络主阵地,使主流政治文化占据有利的网络空间,建立稳定有力的主流政治文化宣传机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各种不同性质的政治文化对人们认知的混淆,帮助人们建立对本民族及本国家政治体系合法性的正确认知,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意识。此外,还要积极主动利用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先进的政治文化,增加公民个体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网民具有了主流政治心理,才能在海量的政治信息面前保持较高的分辨获取能力,不被外来因素影响。

(二)注重政治实践,强化主流政治思想的形成,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政治思想是一种显性的政治文化,它仰赖于人们丰富而深刻的政治经验和体验、广博的社会政治知识和严密的政治思维能力。尽管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开放性、直接性等特点,但网络空间毕竟区别于现实世界,网络虚拟行为只能算是现实社会的政治实践的延伸,而不能取代现实的政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网络世界中依然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实践中学习政治知识,锻炼政治技能,积累政治经验,加深对政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做出具体有效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三)加大政府信息公開的透明度,促进公民主动形成主流政治价值观,引导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政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对待政治系统、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取向。特定时代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取决于该时代人们普遍的政治心理以及政治思想状况。政治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治角色等的衡量尺度和行为选择[7]。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增强公民与政府间的舆论沟通,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强公民的政治情感。如在这次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舆论宣传反应迅速、密度强大,以及信息披露公开,被国际舆论广泛赞扬和好评,正因如此,我们才能集中动员起全国人民的力量来抗击这场灾难,很多公民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表达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与积极响应,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爱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这无疑是主流政治价值观的迸发;同时,公民通过举行的各式各样的祈福活动、募捐活动、做义工等行动来响应政府号召,这些行为也是人们政治价值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政府通过这样透明化的表达方式,激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心和和对政府决策、政府形象的强烈拥护。

[参考文献]

[1]布赖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第二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7.

[2]阿尔蒙德. 比较政治学.第一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7. 26.

[3] 吉泓冰.论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J].唯实,2007,(02).

[4] 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政治学概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

[5] 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D].上海: 复旦大学,2005.

[6]孙中山选集下[M].人民出版社,1956.661.

[7]政治学概论(孙关宏)》笔记之第九章“政治文化”http://blog.163.com/lclwsj/blog/static/100969331200921132033712/.

[作者简介]赵自然(1984—),女,河南安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政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张劲松,男,硕士生导师、宣传部部长,职称:教授,工作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研究方向:政治学、行政学。

上一篇:圣诞亲子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少儿英语提高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