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

2024-09-01

网络政治参与(共12篇)

网络政治参与 篇1

摘要:舆论是公众意见的集合形态。单个公民发表的意见, 即使完全正确, 也不能称之为舆论:只有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认同, 成为公众的共识 (社会集合意识) , 才能形成舆论“这样一来, 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 就需要事先引起公众的讨论和评析, 如果公众没有参与, 也就很难称得上是舆论在监督”。

关键词:政治参与,网络,舆论监督

国际互联网在全球的飞速发展及向人类政治生活领域的渗透, 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方式开始出现, 网络在社会参与和政治动员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客观上推动着政府的开放与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 特别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时效性、大众性、多元性等特点使它以一种社会性的外力作用于管理者, 迫使政府转变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技巧, 使得政府的治理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1 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根据现行的政治系统认可的程序规范, 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选择领导人、影响政治决策、监督决策的实施。网络参政具有鲜明的特征。

(1) 平等性。

在网络里, 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参与主体, 网民在网上发表言论和观点, 不受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和规范制约。

(2) 高效性。

低成本, 无障碍, 易操作。

(3) 民主性。

公开、透明、便利决定了网络参政的民主性。

(4) 互动性。

可以把各种信息通过互动平台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整合、实现了沟通与分享。

2 网络舆论监督发挥的巨大力量

“舆论是公众意见的集合形态。单个公民发表的意见, 即使完全正确, 也不能称之为舆论:只有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认同, 成为公众的共识 (社会集合意识) , 才能形成舆论。这样一来, 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 就需要事先引起公众的讨论和评析, 如果公众没有参与, 也就很难称得上是舆论在监督。

通过网络频频曝光官员的腐败, 政府决策的失误。如:网友在大河论坛发帖, 南京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 被网民监督到“抽天价烟”、“戴天价表”;“河南焦作创建卫生城市涉嫌造假”的“创伪”被网民在天涯论坛中曝光;在参加海南三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考中, 因为行政能力测试得到了99分的高分, 大四学生温娉婷一夜成名。这一事件被称为“99分招考门”, 相关的帖子点击率超过41万人次。

这些事件都因为网络的监督而发生了急剧转向, 问题解决进入了快速通道。

网络舆论监督向人们展示了从未有过的强大力量。

(1) 使公众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打破了所谓精英阶层对媒体话语权的垄断。理论上讲, 媒体代表的是更广大的公众, 是公众的代言人。

(2) 具有强大的聚合力。

(3) 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实时的相互交流。

(4) 公众的意识得到更真实更充分地表达。网络的隐蔽性使得公众畅所欲言、直抒胸臆。

(5) 网络传播速度的高效性。网络在时效性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3 网络的缺失与弊端

(1) 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 也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2) 内容泛泛空洞缺乏说服力。

(3) 网络舆论中的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 网上存在不少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

网络的大众化和匿名性, 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民主, 毫无疑问将促进公民对政府的监督, 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但也正是由于其匿名性的特点, “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善意的, 但不排除有些人出于个人目的, 在网上发表不实言论, 经网络迅速传播后, 形成很坏的影响。”网络舆论消极的一面应当引起重视, 要防范不良信息迅速传播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老百姓有时候是盲动的, 不是每个人都有辨别力, 一些耸人听闻的信息特别容易鼓动人们, 会导致社会传染效应, 在问题澄清前已经形成严重问题, 再想改变就很难了”。

4 多管齐下规范好网络监督

从法律上来讲, 应该进一步完善规范好网络监督, 既促进网络监督有效行使, 同时也保护了合法权利;从制度上完善, 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公开的制度化。每一个网民的出发点是好的, 来源的信息他不一定会查实, 所以一定要加强网民的责任心。应该很好地看到网络监督好的一面, 尽量避免网络监督不好的一面。对于网络服务商来讲, 应该加强职业教育, 从技术层面保证网络监督的真实性。加大推进政务公开力度, 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 不公开是特例。面对突发事件,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通过媒体及时对外公开, 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 建立互动平台, 利用政府网的市长信箱等了解民情。建立网络语境分析研判机制, 或者叫搜集处理反馈机制, 随时对网络上的一些信息进行搜集、了解、分析, 做到网络舆论为我所用, 尽可能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范围。加强政府职能网络化, 塑造高效电子政府。“实践证明, 除了制定适合网络现状的法律规范制衡机制外, 利用网络信息科技规范网络, 能发挥相当有效的管理作用, 要把注册参与、电脑软件控制、技术过滤等手段逐步运用到网络参政的监督管理当中, 同时针对网络技术自身的缺陷, 加快技术研究步伐, 从制度上和技术上保障公民正常的网络参政权。”

参考文献

[1]谢新洲.论互联网时代竞争情报的建设与发展前景[J].图书馆学, 2009, (3) .

[2][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和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3) .

[3][美]萨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李盛平等译, 华夏出版社, 1988.

[4]赵丽.虚拟世界中的政治参与:问题与消极[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2) .

网络政治参与 篇2

从图中可以看出,经常发表看法的人只有8%左右,这也反映了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度普遍不高,对政治保持观望态度,而对政治现象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看法很少。

问题:你最关注网络上何种类型的政治事务?

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了解关注政治事务的内容集中在国际局势,国家重大政策决策,反腐倡廉上,表明了大学生对国内外重大热点政治事务的关注热情较高,但从中亦反映了大部分大学生对政治事务的关注大多局限在热点上,关注层面并不广泛,也未能深入。

网络政治参与 篇3

一、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稳定的积极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和社会政治稳定是相互影响、彼此推动的。一方面,动态而有效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公民表情达意,便于政府科学决策,从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助于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优越性。反之,二者则会陷入无序化、混乱化的恶性循环,严重威胁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民众的情感宣泄,实现互联网作为社会心理缓冲阀与心理调节器的作用

“由于交通条件和通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使每个公民都有条件去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这样推选代表去参与此类活动便成为合理之举。”代议制民主制的伟大作用是不容抹杀的,但它也带来了种种不良后果,比如公民政治冷漠心理的形成。参与型民主主义流派主张:“自由的平等权利和自我发展只能在参与性社会中才能实现。”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发挥了社会心理缓冲阀和心理调节器的作用。邵道生曾在《欢迎“互联网式的民主”的“社会实验论”》中说:“在互联网这一信息载体中,人们对于国家民生大事,尤其是当社会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意志,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题材不受限制,网上就像开了锅似的,立即沸腾了起来,无组织、无人引导、具有较为彻底的自发性、独立性、平等性……”例如山西“黑砖窑”事件、河北“三鹿”奶粉事件一经暴露,就有大量的网民对整个过程进行跟帖、评论和监督,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督促事件的阳光化处理。

(二)公民网络表达便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促进政府机制改革

工业化时代的权力结构是等级森严、自上而下、垂直控制的科层官僚等级制度,但这种科层官僚机制日益成为政府机制改革、影响政府效率的一大障碍。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削弱了旧权力系统的每一根支柱,最终改变着家庭、生活、商业、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全球权力本身的结构。”网络政治参与改善了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暗箱操作等现状,形成了权力均态分布的扁平化的格局,便于政府上下沟通,明确自身责任,改革政府机制。同时政府纷纷开通“市长在线”,设立网络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方便公民了解政府政策。

二、 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

作为新型政治参与方式的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给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挑战,需要我们区别对待,趋利避害。

(一)有些不实信息混淆了人们的视听,影响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秩序

尼葛洛庞帝曾说:“因为正是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互联网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官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尤其是网络共同体的“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并且“在网络和新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来的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化了”当一些虚假信息在网上被迅速点击、传播后,极易混淆人们的视听,导致网民陷入非理性状态,甚至会形成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混乱。例如新疆7.5打砸抢烧事件就是利用互联网络而进行的暴力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政治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更有一些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利用互联网的可操作性,侵入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系统,窃取国家机密,或极力在网上传播攻击中国政府、攻击社会主义的言论,进行政治煽动,制造矛盾和事端,威胁到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和谐。

(二) 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非理性化的政治参与易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人们有理由担心,在政府难以发挥作用的电子荒野上,亿万个网民,亿万种声音,多数同意的民主原则被伤害后难以找到有效协调社会整体利益的手段,可能导致日益严重的无政府状态,甚至是国家的崩溃。”这就容易产生“无政府主义”。公民的非理性化参与还会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比如人肉搜索现象。近几年来,几起极具影响力的人肉搜索事件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一呼百应,造成让人瞠目结舌的社会后果。这种非理性化和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使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存在潜在的危机,使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面对极大的挑战。

三、引导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

网络政治参与是政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前提,是公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体现,也是政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公民网络素质,建设“参与型”公民文化,倡导理性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

“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斥着计算机盲、网络盲的国度里实现网络化,也很难想象让一支计算机盲、网络盲的干部队伍去管理、参与网络时代的政治。”因此为了缩小“数字鸿沟”,就必须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实施倾斜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和技术支持。提高公民的网络道德水平,同时也要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培养网络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的能力,加强网络应用和网络创造能力,积极建设电子政务,形成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氛围。

(二)加强信息管理和立法工作,构建有效的规范制衡机制,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政府是最大的信息资源占有者,要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立法工作。我国自1996年以来,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政策,为我国网络的有序化、规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是一些法律条文暴露出滞后性、层级低、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等缺陷,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环境。因此立法部门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实用性法律法规,更新立法内容、提高立法层级,规定网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打击网络犯罪,为千变万化的网络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后盾和法律支持,在网络自由和法律规范之间寻得平衡,为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谐增加砝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热情极度高涨,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人们实现政治参与的新选择。面对其双重影响,我们不能放任自流,对其不加约束,也不能简单的拒之门外,而是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完善参与客体的科学性,改善参与手段的单一性,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理性化、有序化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的政治稳定。

网络政治参与 篇4

1 国内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献研究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美国最早兴起了网络政治参与运动, 大概是在20世纪60年代。此时, 国外的学者也开始了对网络政治参与这个新兴事物的研究。总结近60年来的研究成果,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学者对网络政治体系本身以及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对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性研究。例如, 斯劳卡在《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书中讲述了“人类”的由来和高科技的关系, 其中涵盖了虚拟空间存在的很多威胁因素值得我们深思。其二, 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民主化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中, 几位学者也对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普拉特在《混乱的联线一因特网上的冲突与秩序》书中讲述了网络色情与网络犯罪的案例, 对网上言论也进行了关注与剖析。

在中国, 网络政治参与日益兴起, 微博参政也提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议程。我国学者也对网络政治参与这个话题表示出浓烈的兴趣。总结一下我国的研究成果:其一, 研究的内容是网络政治学科体系和规律。主要代表有李斌、刘文富等人, 在《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网络政治解读》等书中, 作者刘文富构建了一种网络政治的理论模型, 着重讲了网络政治、现实政治以及现实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二, 研究的内容是借鉴不同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网络政治参与, 从而提出对策性建议。例如:王金水于2013年和2015年分别发表了《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和《微博微信社会参与和维稳长效机制建构》, 提出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型作用以及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对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其三, 研究的内容是描述并分析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质与内涵, 例如:《网络共同体: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讲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及之间的关系等, 并提出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想模型。其四, 研究的内容是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

2 从亨廷顿理论视角下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分析

2.1 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的内容——现代化与政治衰朽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政治秩序》书中提到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分别是现代化和政治衰朽。在这一部分中, 亨廷顿提到了现代化与政治意识、暴力及腐化的关系。当在政治参与渠道不完善的国家中, 公民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满足, 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亨廷顿认为, 社会稳定是要靠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来实现的, 从而实现现代化。此外, 亨廷顿说过: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现代国家国家的标志就是人民可以广泛的参与政治, 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他认为现代化国家政治参与的模式有四种:初期阶段的中产阶级模式和专制模式, 后期阶段的大众模式和技术统治模式。政治稳定需要依赖于政治参与的扩大, 只有在保证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上, 政治参与才能与政治制度化水平相一致。

2.2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

第一、网络政治制度不健全。目前网络中微博微信运行处于自发状态, 没有相关制度对其的运行加以约束和限制, 出现了信息发布不及时且数量不均与、不能有效回复并解决用户的意见和互动功能没有运用自如。制度就是规矩, 网络政治不仅要增加粉丝数量, 同时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评判体系, 要追求言行一致, 既要重视自己的建设工作, 又要注意与民众的互动。现在, 政府网络平台做到的是更新时事政治, 然而却不能做到及时的上传下达, 以及各部门的分工也不明确。

第二、网络公共秩序未建立。由于微博、微信都是基于互联网网络, 而网络又具有虚拟性、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 没有建立网络的公共秩序, 我根据亨廷顿的理论, 分析出网络公共秩序不完善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 网络秩序无法可依, 《信息公开条例》发布以后, 人民无限制的要求政府公开所有信息, 其中包括一些政治机密, 但是人民会利用法律空白来要求政府做到信息公开, 同时还会用传播舆论这种事情来恐吓政府。可见, “无法无天”正是验证了这个现象。其二, 公民自身道德水平有限, 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知每件事情。第三, 执政者观念落后, 且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 导致网络公共秩序不能及时有效建立。

第三、网络政治发展不明确。网络政治参与需要依附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 然而, 目前面临的现象是网络政治参与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并不明确。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稳定来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这将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然而, 中国的现代化结果还不是很明确, 我们依旧在不断的摸索。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 网络政治的发展也遇到了阻碍, 不明确将来的结局会是怎样?可能是通过将网络社会的力量整合, 从而达到政治稳定;也有可能是聚合力量后会破坏政治秩序。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并对以后的道路进行指导与预测。

2.3 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分析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借鉴意义

第一、大众化媒介的推广——网络政治化。亨廷顿提出了政治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社会和经济变革一城市化, 扫盲和教育的提高, 工业化、大众化媒介的推广一扩大了政治意识, 增加了政治要求, 拓宽参与面”。而网络政治正是属于大众化媒介, 政治参与扩大且参与人群也在不断的扩大, 因为当出台一个新政策或者就某件事情讨论时, 人民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这些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来源一定是与社会成员息息相关的内容, 如马斯洛提到的需要层次论的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都会不断地刺激到社会成员, 他们会不断提高自身需求。不断的进行大众媒介的推广, 提高网络政治化, 使得网络政治参与变得更加切实际, 同时不断地扩大政治参与人群。通过完善政治制度化和法律法规健全化, 从而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水平与规格。

第二、扫盲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扫盲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是亨廷顿提出的实现高水平政治参与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 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还可以通过正确引导、传递网络的有效信息, 在这个高科技发达的社会中, 手机、互联网成了人们生活必备的要素。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的媒介传递给人民, 这样, 人民就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去接触各种信息, 同时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不仅可以扩大人民掌握信息的数量, 也可以提升人民的各方面认知能力。其中, 政治社会化过程会涉及到政治常识、政治文化等, 人民接触多了, 就会提高政治意识, 通过自身的思考或者身边人们的讨论, 就会产生更多的政治利益诉求, 从而使得人民更多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此时, 网络不仅成为人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而且可以拓宽人民参与信息的能力, 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需求中增加新的表达途径;网络可以不断地扩大政治参与人群。

3 构建网络政治参与下的有效稳定机制

3.1 发掘有效稳定机制的网络工具

有效稳定机制的工具其实有很多种, 但是通过汇总以后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是法律规范工具。微博微信参与的法治化是建立长效稳定机制的内在条件。由于法律的盲区在网络新技术方面比较大, 我们可以通过普法以及规定更细致的规定来帮助国家更好的治理。第二是行政监管工具。这需要我们构建起立体监管体系, 在此期间, 我们可以先摸清我国的特色, 并结合国外政府对互联网的监管方式, 从而建立我国特有的监管体系。通过建立微博微信实名制、内容分级制、强制管理制以及可以建立监督举报制, 从内到外进行有效的监督。第三是公民自律工具, 只有公民提高自己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才能够使得网络政治参与变得可靠。

3.2 健全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

首先,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国外对网络政治参与有一定的法律规定, 值得我们国家去参考。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的不断发展, 网络政治参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次, 要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体系, 其中包括应急管理制度、资源配置方案、以及绩效管理技术。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介绍。第一, 应急管理制度是指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政治参与平台了解人民的情况, 从而建立及时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机制。第二, 资源配置方案。这个主要是建立资源配置系统, 通过不同的信息合理分配和处理, 第三, 绩效管理技术。这是引用了企业绩效管理的内容, 利用网络平台, 为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绩效考评,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以及对公民的信息做出及时的反馈。

3.3 建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与导向

第一、微博微信参与内嵌的政治属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干预力量, 能够部分缓解当今社会面临的结构性紧张状态, 形成“网络倒逼政府”的态势, 这种态势对现实社会政治体制带来一定的冲击, 但最终能为社会矛盾的解决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改进提供契机。第二、由刚性维稳转变为韧性维稳。要摒弃单一性的管控型思维, 维稳结果更具有长期性和有效性。第三、公共领域话语形式是理性的、不受限制的同时也是客观的, 微博微信使得网络公共话语空间更有活力, 微博微信言论自由权的正义体现为能促进“持续协商”氛围的形成‘持续协商”以及微博微信合理的话语空间成为正义实现的重要途径, 能够为当今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提供充分的价值建构空间。第四、由从策略性维稳到制度性维稳的目标取向。第五, 微博微信参与能够培养民众的群体认同和集体归属感, 这种群体认同与归属感可以促进参与者的群体公共话题和共识的形成。

摘要:网络政治参与是最近几年来很流行, 起初是官方认证过的微博政治参与平台, 现在微信也逐步发挥起了政治参与的作用, 而且有很多官方的公众号可供大家订阅与评论, 这对政治的改革、民主建设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 微博微信政治参与平台存在制度不明确、道德文明体系不健全等缺陷, 导致了不法分子会趁虚而入, 不利于构建长效稳定的政治机制。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政治稳定,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 王冠华, 刘为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

[2]王金水著, 王冠华, 刘为译.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13.

[3]王金水.微博微信社会参与和维稳长效机制建构[J].中国行政管理, 2015.

[4]顾剑平.微博问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苏州发布”政务微博群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 2014.

文化综合政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篇5

我国公民依法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即公民的政治参与,最根本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主要包括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种形式。它们的方式或途径主要有:

民主选举的方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民主管理的方式:民主自治包括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民主监督的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体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1)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网络政治参与 篇6

关键词: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建议

一、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与特点

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则是指公民为了维护自己、群体或国家的合理、合法利益,通过合法的、理性的、适度的方式利用网络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和政治过程的看法、态度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从而推进公共事务管理和政治过程科学化、现代化的行为。

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使得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平等性、直接性和有序性。

二、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意义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们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显然,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利益;其次,广泛直接的大规模政治参与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最后,公民与政府之间在重大公共问题决策上进行沟通协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三、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网络投票、网络等网络政治参与新形式日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并且发展迅速。但是我国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无法逃避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网民年龄结构分布不均衡、网民城乡结构分布不均衡、网民学历结构分布不均衡、网民职业结构分布不均衡、网民收入结构不均衡所导致的网络政治参与整体上的不均衡;(2)、网民身份虚拟性往往无法控制,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缺少权威性和公信力;(3)、法律法规监管缺失、网络政治参与难以控制所造成的非规范性;(4)、有些政府网站自身的定位不合理、网站内容不实用、网站易用性差、网站互动性差。

四、实现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并完善相关立法。近几年,我国政府已先后制定了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中国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网络行为的法规、条例和草案。这些法律法规为实现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提供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办法,但是对于规范政府网络监管行为和政府官员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法律法规,目前有很多还是空白。健康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需要公众和政府都保持一定的克制和理性。

(二)建立长期有效的互动机制。长期以来,政府信息披露机制并不完善,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知情权难以保障。加上少数官员应对媒体的水平有限,造成在很多时候政府缺乏主动参与网络政治的动力。另一方面,公众在未能及时获取官方权威信息的情况下,容易偏听偏信小道消息,对政府产生质疑。从而使得政府与公众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互信。可喜的是,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开通,使得普通公民和平时难以见上一面的官员可以直接地进行交流,拉近了政府与公众的距离,增强了互信。但这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形成交流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效率,从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三)发挥网络伦理观的自律作用。虽然当前网络伦理失范的行为层出不穷,不道德现象也时常发生,但是主流的网络参与发展是趋向理性和自律的。多年的网络参与,使网络参与者对自身的行为、网络总体的行为规律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对之进行网络道德反思。加之,国家有关部门对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也进行了有利的引导,健康文明的网络观念已逐渐成为公众的共识。网络伦理观的逐渐形成,自觉遵守、维护网络道德的习惯保持,有利于自发性的、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逐渐走向理性的、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

(四)政府要有推进改革,解决社会矛盾的决心。网络中无序的政治参与和违背道德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当前社会矛盾的反映。单靠网络自律和公众政治素养的提高来实现公民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是不现实的,网络政治参与也将很难以缓解激进化和情绪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如何加强民生建设,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如何让公民在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政府有敢于解决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决心与智慧。

五、结语与反思

网络只是一种工具,并没有改变民主的含义,也不会改变我们国家民主政治的性质。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工具,善于引导,规范它,实现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为建设我国政治文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郭小安.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64-165.

网络政治参与中政府回应问题探讨 篇7

一、政府回应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部门态度冷热不一

目前我国高层部门和基层部门对网民政治参与的态度截然不同。通过网络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已经成为了高层部门执政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高层领导重视网络信息, 亲自上网了解民意。另一方面, 中央和国务院还设立专门机构, 每天从网上搜集重要信息, 以“互联网舆情”形式提供给领导人参考。但是, 地方的基层部门, 明显对网络舆论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如基层政府部门对网上的意见和建议, 或者置之不理, 或者不予及时回应。

(二) 回应不及时

以青岛植树事件为例, 从2012年4月14日事件进入到了大众视野, 到4月18日“青岛发布”的回应, 青岛用了4天时间才作出反应, 面临的舆论压力也从初始的缓慢升温到后期的微博热炒。随着4月18号的回应, 网民的质疑得到初步的解答。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认为在此次青岛植树事件中青岛地方政府宣传部门虽然做足了“不失语、不妄言”的最基本舆情应对动作, 但是整体舆论效果不尽如人意, 舆论反映效果较差, 地方政府在舆情应对中应该重视由于回应不及时、方式呆板等引发的舆论“次生灾害”。

(三) 回应方式不当

对于公众网络参政回应的方式方法不当, 是引起事态的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没有什么可以向公众隐瞒的, 它必须通过政务信息的公开性来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得到群众配合与合作。一些群体事件, 与政府回应不当有很大的关系。回应渠道不畅通、不透明、缺乏权威, 就会为小道消息、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途径, 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就有可能被利用。

二、增强政府回应的对策

(一) 重视公民参与

高效的政府回应首先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其官员转变思想, 认清政府“服务人”的角色。政府公共部门行使公共权力主要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和为公众谋福利。政府充分尊重公民的人格和合法权利, 承认公众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整个运行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推进公民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其次是尊重公民参与权。参与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这项权利, 任何机关和个人不得侵犯。政府部门行政人员应树立尊重公民参与权的观念。第三是正确认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可以使政府获取大量信息, 集思广益, 增加政府决策和管理的透明度,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使政府的决策与管理更加符合民意和反映实际情况, 从而更易推进政策的执行, 增强政策执行的效能。

(二) 加快政府网站建设

从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 电子政务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十多年的时间, 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级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陆续推出了一些服务项目。但这些网站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比如内容简单、涉及面窄、更新缓慢等, 尤其是与公众交流的版块设置不足, 与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水平明显不符。因此, 加快网站建设已势在必行。首先加强各功能版块建设。在信息公开方面, 政府应公开政务目录, 将政府公告、政策法规等分门别类的列出来并设定超链接方便用户查找;在网上办事方面, 除了为个人、企业提供详细的办事指南、完整的办事流程、即时的咨询服务外, 要统筹各部门的工作, 及时给用户反馈信息, 避免以往业务周期过长的问题。在互动交流平台建设方面, 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政府与公民交流的论坛等, 同时积极创新, 探求更好的与用户交流的方式。

(三) 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中大部分信息资源, 但是由于部门利益太重, 加上缺乏有效手段, 这些流动不起来的信息难以通过共享增值。信息是公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公民通过分析获得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在网络上表述出来, 进而对政府行为产生影响。政府是整个社会最大的信息资源占有者, 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准确、详细、及时的信息, 防止公众受虚假信息的影响而出现非理性参与行为, 维护有序的网络环境;同时, 公民可以根据真实客观的信息更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政治参与, 提高参与的效率。

(四) 完善政府回应制度

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探究 篇8

马克·斯劳卡 (1995) 首次提出网络民主的概念, 指“公民借助于网站、E-mail、BBS、ICQ以及博客等网络应用技术, 直接参与政治决策的活动。是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1]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邹静琴 (2010) 基于对广东八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 认为大学生对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治生活高度关注却并不参与, 属于即活跃又沉默的观察者。[2]赵玎 (2013) 认为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程度很低, 但是有高涨的可能性, 影响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因素包括微博自身特性、政治环境、社会心理和个人特质等。[3]曹珊 (2013) 认为微博政治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政治表达“缺位”的不足, 转变了大学生政治表达方式, 降低了政治表达成本, 从而降低了大学生政治冷漠率。[4]

1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网络给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 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是由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和网络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

1.1 主观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大多处于17岁至24岁青年阶段, 刚刚接触社会但又没有完全进入社会, 对政治事件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 也没有对自身的政治角色有清晰的定位, 所以在发表对政治事件的言论时缺乏深思熟虑, 没有站在中立的立场分析问题, 不考虑自己言行的后果, 表现出非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 偏好运用一些激烈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学生的政治情绪通常很不稳定, 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偏激的言论刺激, 从而强化和放大了大学生的政治偏见, 不利于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健康发展。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还表现出盲目性, 没有正确的目的, 只是为了跟风宣泄, 或者为了标新立异吸引关注, 没有达到政治参与的真正目的。

1.2 客观方面的问题

网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让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 新闻消息不用经过严格的筛选、审核就能发布到网上, 除了政府部门官方网站和一些门户网站的信息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外, 其他很多网站、博客、微博里的信息难辨真假, 网络上还存在着一些专门散播谣言、蛊惑民心的非法组织, 大学生深受其害。网络政治参与一般都比较激烈, 容易升级为网络冲突、网络暴力, 这使大学生的注意力发生了偏移, 从政治事件转移到相互之间的语言攻击上, 丧失了政治参与的意义。国内的政治参与机制本身就不成熟, 再加上网络这个复杂的环境, 网络政治参与变得更加混乱。政府在管理网络政治参与时经常使用消息封杀的方法, 强制删除对政府形象不利的一切言论, 而没有做出及时、正面、合理的解释, 正当言论被删除后, 会极大地挫伤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有些高校还会严厉处分在网络发表敏感言论的学生, 使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本身产生恐惧感。

2 改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建议

2.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 内容比较抽象难懂, 在针对个人的政治能力培养和政治性格塑造方面又有所缺失, 政治实践方面更是少之又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注重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积极上进的政治性格, 开发政治参与的潜能, 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理论知识。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甄别网络上混杂的信息, 独立思考辨明是非,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课程内容要切实联系大学生的特点, 用大学生最关注的、最感兴趣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 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向大学生提供政治实践的机会, 政治参与实质上是政治实践的一部分, 通过校内外的政治实践, 锻炼大学生的政治能力, 改变大学生只会宣泄而不付诸行动的情况, 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整体水平。

2.2 关注大学生群体政治意愿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政府应该多关注大学生的政治意愿, 建设以网络为主的多样化的政治意愿表达机制, 让大学生通过正规的网络渠道进行政治参与, 体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体地位, 使他们的诉求得到有效表达。政府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可以多听取当地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把大学生作为民意调查的重点对象之一。高校与大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 更加有义务关心大学生的政治诉求, 如今很多高校都有官方论坛、官方微博, 运用论坛和微博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还能够吸收一些有用的建议。最重要的是, 高校把大学生个体性的利益诉求集合成群体性的利益诉求, 更有力地影响政府决策, 而大学生有了正规的途径表达政治意愿并得以有效实现时, 在网上语言攻击、非理性宣泄的行为将会减少。

2.3 完善网络政治参与体制

完善的网络政治参与体制是改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保障, 必须从网络管理制度和政治参与制度两方面入手。现有的网络管理制度存在着很多瑕疵, 网络应用账号非实名制是造成网上很多虚假信息的原因之一, 要尽快实施网络应用实名认证制度。博客、微博、论坛等网络账号在申请时要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 并与公安系统联网审核, 未通过实名认证的网络账号将限制其发表、评论、转载的功能, 只有通过实名认证的网络账号才能享有完整的功能, 并且在明显的地方提示用户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这样能增强用户网络行为的责任感, 从源头上消除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虚拟身份散布谣言的隐患。建立健全的政治参与制度, 把网络政治参与纳入到常规的政治参与途径中,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规定合法的政治参与途径和方法, 给予合法的政治参与行为法律保护, 并严惩违法行为。

3 结论

政治民主的发展离不开公民的政治参与, 只有公民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和实现, 政府才能完成其社会治理的目的, 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大学生是社会公民的一个群体, 他们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后继力量, 因此大学生政治参与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以其善于纳新和思维活跃的特点, 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群体之一, 是社会舆论的一部分, 但是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 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 不能有效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那么高校有责任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政府也要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促使大学生关心政治、了解政治, 发现自身的政治才能, 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政治人才。

参考文献

[1]邹静琴.网络民主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双向影响分析——基于利普赛特合法性与有效关系理论框架的审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 (3) .

[2]邹静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J].政治学研究, 2010 (4) :65-74.

[3]赵玎.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现实审视与思考——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电子政务, 2013 (3) :39-46.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篇9

一、热情与冷漠并存

大学生在网络参与中表现出热情与冷漠并存,呈现出两极化特点,如表1所示,反映了问卷调查的第一个因素——热情,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待网络事件的热情与否:

由表1可看出,对待网络政治参与的态度,在38%态度热情的大学生中大部分(68%)的大学生比较热情,只有小部分(32%)的大学生是非常热情。在30%态度冷漠的大学生中大部分(65%)比较冷漠,还有小部分(35%)表现出非常冷漠。另外,还有29%的大学生表现出中立的态度。

调查表明,30%大学生对政治生活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将自己的眼界只放在家庭、学习以及工作等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件上,而对社会上与己无关的事不闻不问,抱着“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表现出政治冷漠。

从大学生的行为来看,另一部分大学生则表现出逃避的现象,能不参与就不参与,认为自己“人微言轻”,说了不算,并且发展到其该行使权利的时候,也会选择放弃,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种冷漠的态度就像是流行病一样在大学生中迅速地扩散开来。

二、理性与非理性交织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呈现出不稳定性,正如表2所示,反映了问卷调查的第二因素——理性,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理性与否:

由表2可看出,理性地参与网络政治的大学生占53%,非理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大学生占36%,中立态度的大学生占11%。其中,在理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大学生中70%属于非常理性的参与,而只有30%属于比较理性的参与,而在大学生非理性网络政治参与中比较不理性的和非常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各占一半。

由此说明,大部分大学生们在对待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非常理性地对待,例如,从2010年5月份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到2010年7月份的“郭德纲圈地事件”再到2010年10月份的“我爸是李刚”事件等,基本上能够做到理性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从而辩证地看待事物发展,而对于“人肉搜索”以及“口水战”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大学生们并没有选择盲从,而是理性地看待。

相反,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非理性的政治参与也不少,甚至是非法政治参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部分政治参与表现出情绪性、随意性、过激性等特点。因此,当社会上出现一些反面现象时,他们会表现出异常的愤怒,发表些片面的、与主流舆论相反的帖子,表现出对社会的抵触,而对于参与的方式是否合法、是否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等却不假思索。

三、理想与功利同在

大学生在网络参政中表现出功利性与理想性色彩,呈现出参与层次不均衡的特点,如表3所示,反映了问卷调查的第三因素——功利性,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浅表与否:

由表3可看出,有48%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只有17%的大学生属于理想型政治参与,而27%的大学生处于中立状态,没有明显的功利性或理想性参与倾向。其中,在48%的功利性网络政治参与中,表现出明显功利性的和有功利性倾向的政治参与各占一半。

我国当代大学生们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处于从学校向社会、从青年向成年过度的敏感性阶段,并没有完全形成特定的社会角色。他们不管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还是作为一个逐渐成熟的青年人渴望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都会显现出特有的政治参与目的,折射出政治参与的独特动因。

政治参与动因就是促使人们去做某些事情的心理上的推动力。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动因可分为三种类型:信念型政治参与、分配型政治参与以及利益型政治参与。信念型政治参与在中国传统参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是以人的感情活动为基础,如道德、正义、奉献等,为实现某种理想、原则而参与政治,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属于较高层次的参与动机。分配型政治参与是服从学校或组织等的要求而参与政治的,属于动员型政治参与。不管是从什么角度来说,这两种政治参与都属于偏理想型的政治参与,比如在问卷中发现,有32%的大学生回答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参加中国志愿者的行列;有49%的大学生愿意参加例如“大学生西部绿化”等公益活动,这都说明了部分大学生的参政动因处于较高的层次。

而利益型政治参与主要是指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而参与到政治中来,这种类型的政治参与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社会的民主发展,是很容易产生分歧、矛盾的参与。在调查中发现,48%的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比如,从有些学生的入党动机来看,多达62%的大学生并不是为了服务于国家,而是为了以后好找工作;又或者学生干部的选举,有59%的大学生并不是为服务于同学,而是仅仅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等,都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功利色彩虽然源于竞争,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发展,但是隐藏在背后的东西令人堪忧,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并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尚处于表层阶段,政治参与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对自身政治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缺乏深入的思考,从而造成对政治的认识肤浅表化、直观化,只注重现象而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最近发生的“唐骏学历造假事件”中,有些学生就认为是唐骏的欺骗行为,认为是不道德的,对其产生失望甚至憎恨等情绪,把焦点全部放在唐骏个人的身上,并没有认识到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即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根据调查分析,57%的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仅仅集中于关心时政要闻上,论坛上很多帖子,浏览数很多,但是跟帖的却很少,说明部分大学生参与仅处于表层,他们对社会有基本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且有一定的参与基础,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投入实际行动,这也形成了大学生网络参政的一个共性———纸上谈兵。

四、认知与行为脱节

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表现出认知与行为脱节,呈现出效能感偏低的现象,如表4所示,反映了问卷调查的第四因素——认知行为,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网络参政的认知与行为是否脱节:

由表4看出,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80%的大学生有良好的政治认知,但有52%的大学生政治行为远远落后于其认知,其中与之形成明显反差的行为和有点脱节的行为各占一半。另外,27%的行为与认知一致的大学生中只有10%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最后还剩21%的大学生处于中立状态。

贪污腐败一直是大学生中最敏感的话题。继武汉大学龙小乐、陈昭方事件之后,一些交错隐秘的关系在网上依次被揭露,高校成了反腐重地。这些发生在大学生生活圈内的事件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他们大多都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但调查中显示,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反差,一方面,94%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自己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认为“惩治腐败”是当今社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但其实际的政治参与行为投入却很少,和其意识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在网上批判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对政治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但是实际中却表现出与认知相悖的行为,即参与中的价值判断与参与行为并不能相辅相成。在调查中还显示出,49%的学生为了增加老师的好印象,逢年过节都会给老师送礼;考试舞弊、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奖学金、抄袭论文等在大学校园里较为盛行,且有61%的大学生对其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为了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大学生中可能会出现“轻度腐败”的现象,而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安于现状,他们也求发展、求创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如果说给领导、老师送礼能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学生们一般是会采纳的,这说明社会上的腐败之风已经开始影响着这些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表明大学生在参与认知与参与行为之间并不完全统一。

问卷中,75%的大学生在“认为自己人微言轻,说了不算,不愿意展现自己的观点”中选择完全符合,说明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偏低,而政治效能感偏低又是造成参与意识与行为脱节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对自身政治参与行为产生影响力的主观评价,在大学生网络参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身利益之所在,才会积极为实现和争取自身的利益而奋斗,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可以而且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才会去决定或参与决定涉及自身利益的政策”。虽然大学生具有较高素养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热情,但是在社会上,大学生的地位还处于弱势,学校对其参与没有达到足够的认识,往往对学生过于严格,只要是有一点会影响社会治安的活动都会尽力制止,但是有关管理学生的条例又过于笼统,使学生处在不能保障自身利益的环境中,再加上个人的政治参与并不能改变现状,他们的参与效能感就更低,因此就出现了消极的态度。

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参政中认知与行为脱节,既和他们的意识、行为之间的反差有关,又跟他们的政治效能感的高低有关。

参考文献

[1]顾晓英.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J].思想,理想,教育,2003,(6).

图书馆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 人类无疑进入了一个密切网络时代, 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环境, 它必然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社会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在1957年, 国际图联把“开展社会教育”正式定为现代图书馆的4项基本职能之一。江泽民同志也曾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社会信息集散中心的图书馆, 应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教育职责, 充分认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意义, 并将它作为开展社会教育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主动参与到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工作中去, 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二、为什么要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般认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 引导浏览者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 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 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具有全球性、双向性、即时性和信息容量大、覆盖面积广、影响力持久等特点, 它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难以估计的作用。但同时, 也给处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 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第一, 四通八达的网络, 使得天然的屏障作用显得微忽其微, 西方自由化思想、讲求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年轻一代造成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因特网向国外大肆倾销自己的文化, 结果各种思潮、鱼目混杂的信息滚滚地涌向中国。

第二, 有关暴力、色情的浊流在网上泛滥, 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和社会制度, 对中国青少年的危害很大, 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坚强毅力, 一量陷入, 其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 网络行为具有隐蔽性、复杂性, 给恶意信息的传播者提供了黑色屏障, 网络的快速发展冲击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建构而形成的和谐的舆论氛围, 在某些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真空和失控。谣言惑众, 煽动闹事, 给社会安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第四, 发达的网络使人际交往的方式大大改变, 出现了部分青少年通过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情感交融, 对现实的生活充满敌意, 长期以往导致社会交往障碍, 带来人格发展的消极作用。

由此可见, 网络是块没有硝烟的虚拟战场, 而中国网民以青少年和有一定知识的人为主体的实情, 就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 主动占领网上宣传阵地, 这对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团结、文化繁荣是十分重要的。

三、为什么要让图书馆参与其中

从广义上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包含宽泛的内涵, 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 传递党的方针路线, 贯彻政府的决策意图,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 保持健康心理等都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图书馆在这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从历史上看, 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先辈都在图书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 图书馆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 也曾以图书馆为媒介, 进行马列主义理论和革命宣传的活动。蔡元培先生曾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做过精辟论述:“教育并不专在学校, 学校以外还有许多机关, 第一是图书馆。”因而, 图书馆历来被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备受人们的推崇。

2.图书馆汇集了大量书刊, 并且还在不断地吸纳着人类最新的成果。图书馆馆藏是精心选择和组织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 图书馆通过发挥藏书的作用和开展专题书刊展览、专题报告会、讲座、图书评论等活动, 把那些最好的精神产品奉献给读者, 向他们传播知识,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 图书馆还可以流动到社区, 参与社会活动。因此, 图书馆在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公民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 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高校图书馆集传统文献与数字资源于一体的智能空间, 坚持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不仅追求环境的舒适、典雅, 同时, 也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不只是一个读书的地方, 也是一个交流的场所。享有先进的网络服务平台、高性能的网络环境和完备的服务功能共享国内外信息资源的便利, 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员以忠诚的敬业精神和无穷的智慧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因此, 图书馆完全可以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网络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四、我们该怎么做

首先, 我们要做好门面。目前, 网上的各种学习平台格局显得很单调, 栏目分块雷同, 布局没有一般大网站那样错落有致。要真正实现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在网络时代的延伸, 应在搜索页面上增加目录检索, 加入“马列经典”、“红色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等关键字样。栏目的布局给人以美的感受, 优美的网络“环境”, 可吸引读者的关注, 使读者得到教育氛围的熏陶。

其次, 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加强网上图书馆的功能; (2) 对现有资源进行提炼、加工; (3) 对网上浩瀚的信息的下载要慎重, 进行精心筛选; (4) 有计划地购买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电子文献; (5) 建立连接外网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如《人民日报》。

第三, 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可上传优秀影视艺术片,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突出留言本的地位, 增强读者的交流;寓教于读书, 开展新书推荐、书评、读书竞赛等活动, 克服只借不讨论的单一读书模式, 使读者在博览中增长知识, 在讲论中启迪智慧。开放“电子阅览室”, 通过对“电子阅览室”的有效管理, 抑制社会上不健康“网吧”的冲击。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是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内容.河南图书馆学刊, 1990.

[2]胡丰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

[3]范洪涛.浅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J].今日科苑, 2008, (2) .

网络政治参与 篇11

关键词:网络参政;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选择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它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领域,网络改变着公民的政治观、民主观,改变着公民政治参与的模式和方法。公民利用网络来参政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

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

所谓“公民参与”是公民自主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方式,它是指公民个人、群体和公民团体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到政府制定、执行决策过程中,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有序”是指公民应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理性地参与政治。目前,我国更应该重视的是如何使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使之与政府的解决能力相匹配。民主政治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如由人民来决定政府的形式,如何管理国家的事务,规定政治的方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正是落实民主政治、追求公共利益并实现公民权利的良好途径。

二、现阶段公民网络参政存在的问题

1.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少、内容有限。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较之以前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参与基础相对狭小,参与机会不多。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公民往往认为参与政治就是“举举手、按按钮、鼓鼓掌”,参与的内容极为有限。现阶段,公民参与政治主要还是通过网络的途径,了解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新闻,并且往往都是一些会议新闻。

2.积极主动的公民政治参与少,公民参与政治热情低。公民参与政治可以分为消极参与、动员参与和积极参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公民认为参与政治是国家公务员,尤其是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事情,与普通公民无关。公民缺乏必要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不关心国家政治,不参与或在政府要求下被动消极地参与政治。

3.网络会造成公民的非理性参与。不断完善的互联网技术不受时空限制的即时互动性,使其成为公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互联网中海量信息的不断轰炸,相当多的民众缺乏驾驭这些信息风暴的足够能力,网络信息的多源性和不确定性极大地影响了网络政治信息的可靠性,必然使得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化程度大为降低,导致公民非理性的参与政治。

4.弱势群体网络参政的不公平性。尽管联合国把互联网作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要在实践中真正达到人人平等地利用信息资源,却不是一件仅仅随着技术进步就能够实现的事情。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国家内部是不均衡的,它把人群分成技术精英和普通大众,人数不多的前者获得了信息的霸权。这种信息占有和使用的不对称所产生的矛盾,这种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之间的矛盾会导致政治参与能力的巨大反差。

三、公民网络化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1.发展社会经济,解决公民网络参政的不公平性。经济的发展是万事发展的基础。我国现今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有些地区的经济还十分落后,信息闭塞。特别是在农村,离网络参政还很遥远。政府有义务使公民广泛地、公平地参与政治生活。因此要加快中西部信息基础建设,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教育投入,提高其吸收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消除数字鸿沟。

2.加强制度建设,使公民网络参政的制度化。要克服公民网络参政的无序性和不规范性,加强政府对网络参政的控制就必须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法规和条例,但是这些已经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中缺少公民网络参政的制度化条例,一些有关网络行为的认定也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促使公民网络参政的制度化须做到:一是根据公民网络参政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集中制定相应的法律;二是可以借鉴国外网络参政立法的成功经验;三是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3.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形成积极参政的政治文化。网络化条件下的公民政治参与归根结底还是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据抽样调查显示,上网的人群中,经常浏览政府网站、利用网络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所占的比例低。这就要求在发展公民网络参与政治时注意通过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公民群众积极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和利益。

4.健全网络参与的保障机制。政府不仅应该鼓励支持公民通过网络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意见。还要在提高广大公民素质的基础上,增强公民的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解决问题。在掌握正确信息基础之上进行的网络化条件下的政治参与,使公民政治参与落到实处,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公民的合理利益诉求。

参考文献:

[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盛馨莲.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和对策[J].东南学术,2007,(04).

[3]高见.论互联网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与对策[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9).

[4]王磊、杨文娟.网络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刍议[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5,(04).

[5]郑新瑜,孔峥臻.论网络化条件下公民政治参与[J].法制与社会,2009,(12).

网络政治参与 篇12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政治参与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大学生作为引领群体正受到更多的关注。网络政治参与形式扩展到了微博、微信、数字化政府等方式, 内容涵盖了国际政局、教育、就业等问题。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科学发展、调动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性构建有重要作用。

一、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平台, 打破传统方式的限制, 及时获取政治信息, 丰富参与形式, 扩大参与内容, 提升参与热情, 给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一) 机遇

1. 增强参与途径的便捷性与提高参与效果的实效性。大学生能通过电脑或手机这种便捷的途径, 随时随地在网络中获取消息, 发表评论, 参与调查等。同时, 不同地域、时间、文化、社会的大学生都能通过网络与各地的网友进行讨论, 无形中就增强了政治参与的效果。2.丰富参与形式的多样性与扩大参与内容的广泛性。传统的集会、游行等参与形式步骤多、效率低, 而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形式逐步取代传统形式, 开启网络参政的快速通道。大学生群体的相似兴趣引导其频繁互动交流相关问题, 这种讨论也扩大了参与内容的广泛性与覆盖面。3.提升参与主体的自主性与促进参与意识的成熟性。网络虚拟性能降低客观因素的制约, 主体自由表达观点, 自主涉猎信息。大学生运用各种社交平台, 通过舆论来传播正能量, 为社会树立友爱和谐的氛围, 表明他们的参与意识朝着理性和成熟的方向发展。

(二) 挑战

1. 心理方面。

第一, 出现责任感危机。网络虚拟性的“保护网”让部分大学生肆意辱骂发泄而不考虑后果, 同时改革开放带来各种负面影响也减弱了大学生对于党和政府的主流情感的认同, 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他们的网络参政责任感。第二, 存在功利化动机。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在潜移默化中削弱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坚定性, 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 他们越来越看重实际利益, 只关注对自身有益的政治信息, 忽视其他政策方针。第三, 持有冷漠性态度。部分大学生对待网络政治活动比较消极, 甚至回避漠视。他们认为自己微不足道, 而网络安全和监管的不到位引起网络信息的泄露和网络犯罪也过分夸大政治的弱点和不足, 让他们恐惧甚至远离网络政治参与。

2. 行为方面。

第一, 产生盲目性行为。网络时代的信息量巨大, 传播速度飞快, 大量的垃圾信息和虚假谣言经常被别有用心的人来制造混乱的假象, 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经验而难以辨别真伪就仓促选择盲目跟风这些未经核实的言论和行为。第二, 倾向群体化现象。根据美国哲学家凯斯·桑斯坦的群体极化理论, 大学生之间的隔阂和芥蒂很容易在交流深入的情况下减小甚至消失, 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 基本不改变原有偏见或加深原有看法, 甚至继续走向极端的方向。第三, 导致非理性过程。大学生心理上的不成熟和青春期的冲动而导致偏激行为, 将网络当作发泄对象, 在虚拟的世界中肆意宣泄自己的恶性情绪, 甚至不加思考的做出一些违法犯罪事情, 影响他人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转。

二、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建议

(一) 自身方面

第一, 提高政治参与素质与社会责任感意识。大学生要主动锻炼分析水平, 培养认知方式, 理性对待网络热点, 扩大交往范围, 完善参与能力。转变政治参与目的, 强化集体主义的政治信仰, 对自己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高度负责。第二, 加强实践锻炼, 完善实践技能。大学生应积极投身实践, 积累经验, 深入基层, 引导群众在网络中进言献策, 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网络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 为民主政治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 家庭方面

第一, 引导父母的政治观科学发展, 转变保守落后的偏见。父母的世界观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应该及时学习当代政治的相关知识, 与时俱进, 利用网络工具涉猎政治动态, 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第二, 构建宽容民主的家庭氛围, 培养子女的政治性趣和政治敏感。家长与子女共同商讨相关的政策活动, 定期交流政治热点问题的看法与观点, 思考相关政治信息。

(三) 高校方面

第一, 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供实践平台。加大基础条件和安全技术的投入, 实现校园网络的全覆盖, 提高速度, 改善环境, 同时鼓励大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展开网络政治实践活动, 提高实践能力。第二, 提高理论课水平,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运用多种新媒体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效果, 提高政治公德素质, 完善网络自律意识, 定期开展网络心理辅导, 提供丰富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四) 政府方面

第一, 政府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和执行, 严惩不法分子的造谣扰乱行为。完善相关法律, 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工作, 严惩网络黑客的非法活动。倡导行业内部自律, 维护文明合法氛围, 引领主流价值观科学发展。第二, 强化政府回应机制, 畅通参与平台。政府要完善网络平台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主动加强互动与沟通, 积极回应诉求, 加强监督管理, 进行长效性与常态化的监督预警管理, 扩大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综上所述, 新媒体时代打开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大门, 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激情, 拓宽了大学生表达政治诉求的渠道, 打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壁垒。但同时也应看到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带来相关的非理性影响。总之, 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一项长期的过程, 规范理性行为, 塑造科学心理, 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和自身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赵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 2013.

[2]栗璐燕.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与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 2013.

上一篇:出口贸易流量下一篇:治疗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