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2024-09-03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精选12篇)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篇1

我国从1994年4月起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 到今天只有短短16年, 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却可以用“爆炸型”来形容。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达4亿, 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1位。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的一个主要渠道, 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电台、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 并有后来居上之势。胡锦涛同志2008年6月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在线交流, 标志着网络政治参与时代的到来, 在交流过程中就明确提到“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 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2010年2月温家宝总理通过中国政府网与新华网又与网友在线交流, 再一次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各地的政府官员也纷纷通过网络与网友进行交流。与传统的政治参与相比, 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明显的快捷、高效等优势, 成为推动我们党和国家政治建设和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网络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关注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公民所进行的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 而政府也越来越多的利用网络来掌握民情、民意。例如2010年3月, 山西省“近百名儿童在注射疫苗后或死或残”在网上广泛流传。山西官方回应报道不实, 随着网上舆论的高涨, 引起了高层政府的关注, 立即展开核查使得问题疫苗得以查处, 遏制了事态的发展。

一、当前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暴露的问题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把双刃剑, 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 也有可能给政治参与在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首先, 互联网本身具有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中的无序性的特征, 存在着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互联网本身就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的特点, 使“网络政治参与”的非正式性、渗透性特征, 这极有可能导致公民网络参与的欺骗化与非法化。互联网完全是一个虚拟的社会, 在这里代码和符号, 就可以成为一个网民身份的标识, 网络成员身份被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了。匿名性和隐蔽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 这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 大大减少了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 从而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 放纵自己的行为。这些虚假的信息可能会误导公众, 公众的政治判断和评价就会发生偏差。实际上, 这种带有欺骗性的信息不仅会使执政党和政府无法及时提炼出真正属于大多数人的真实意愿和想法, 而且会造成党的政策不能及时得到受信息蒙蔽或信息缺失影响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而使政府政策的实施和贯彻也难以顺利进行。同时在现代社会中, 如果一个群体、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的政治信息垄断, 言论自由受阻, 就很容易产生和传播谣言;如果社会开放, 信息畅通, “政治谣言”便会不攻自破。

其次, 出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 形成参与的“多数人网络暴政”问题。网络民主的决策原则也是多数原则, 多数原则产生绝对的赢家和输家, 是一种零和原则, 少数的利益在多数原则中得不到保护。有序政治参与所成立的前提就是参与主体是理性的人, 但实际上, 网络空间是个体自由表达的舞台, 有些人可能会把自己一些情绪化的见解发布到博客或论坛中, 有些是非常具有煽动性的, 很容易感染越来越多的阅读者, 从而形成一种网络主体的“集体癫狂”, 会给正常的政治行为与决策带来很大的压力。这样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很容易形成一种“多数人暴政”即舆论暴力, 侵犯个体权利和个体利益。网民由于自身所处环境不同, 个体差异很大, 从而会对政治事件或政治行为产生不同的甚或完全相反的见解。

二、规范当前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应对策

首先、完善网络立法, 实行“注册参与”规范公民网络参与秩序。要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 首先要完善网络立法, 这是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刚性机制, 也是最主要的规制措施。我国的网络立法总体还呈滞后性, 还存在许多问题。要规范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 首先要完善网络立法:其一, 提高立法层级, 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作用, 创制一部柔和网络技术和政治民主的基本法律。同时鉴于网络技术发展多变的现实, 在人大立法之外, 可用相应的行政法规来弥补。其二, 在立法内容上, 网络法规既要规范网络秩序, 同时又不能损害公民政治参与的自由。在秩序和自由之间, 网络法规应体现二者的协调和平衡。所以, 网络法规既要规范公民网络参与秩序, 又要保证公民网络参与的自由, 需要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制保证。

其次、政府提供开明的网络制度供给, 形成与公民参与的回应机制, 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建立电子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 在整个的政治参与过程中, 电子政府和其搭建的政务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 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电子政务能够为有序的网络参与提供许多技术支持和便利条件, 能够提供一条制度化的途径, 把公民的网络参与纳入到政府规范管理的范围内。在网络时代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是现实政府在网络上的存在, 网络政治参与总是在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平台上实现的。网络作为政治参与的载体, 公民通过网络了解政府的政务信息, 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及其电子政府输入利益诉求政策的执行。公民通过网络向电子政府输入参政信息, 电子政府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处理参政信息, 再通过网络和政务平台反馈, 这样就完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全过程。随着政府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程度将有更大的发展。

其三、宣传和开展马克思主义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个人和网络媒介自律, 营建“绿色和谐”网络环境。网络时代的政治稳定需要参与主体提高参与理性, 加强自身的政治辨别能力和政治认知能力, 做到不盲从、不极端。

除此以外, 政府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 改变传统媒介公民政治参与的“瓶颈”状态;加大对于农村的网络建设和投资;维护网络安全, 防止新的垄断和集权;加大网络技术开发力度, 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等。对于后发展国家而言, 面对西式政治文化的渗透, 对民主化和制度化进程施行必要的政治控制是必要的。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篇2

1.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入住的酒店会有一个红色大箱子。这是面向普通民众开放的举报箱,他们可以检举那些出现违规行为的公职人员,代表委员如在酒店举办豪华酒宴也将被曝光。这一做法

①为公民合法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渠道 ②是要求公民必须珍惜法定的监督权

③可以发挥信访举报制度的监督作用 ④体现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作用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政社互动”是指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其内核是村(居)民自治事务,政府行政事务不得随意下派。在此背景下,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积极推行“群众说事”制度,村委根据群众的意见实施决策方案。“政社互动”和“群众说事”制度的实施()

①拓展了农村(社区)基层自治组织的自治权,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②发挥了村(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其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③促进基层政权的健全和完善,使政府与基层群众组织形成协调的上下级关系

④明确了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北京市东城区鼓楼苑社区属于文物保护地区,不少住户大院里杂物到处乱放,极易引发火灾。为此,社区采取公开讨论的办法,提出“你周围的消防隐患有哪些”等问题让居民思考回答,大家感受到消防安全的重要,都主动清理了自家院子。下列选项对这一做法及其意义的概括正确的是

A.协商民主——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B.民主监督——维护公民的切身利益 C.民主管理——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D.民主决策——激发公民主人翁精神

4.2015年7月23日至24日,全国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交流推进会召开,信访制度改革再次吹响 号角。依托网上信访平台,来信来访业务逐步实现网上流转、网上办理,并将受理、办

理过程 和处理结果全部公开,将参与权、评价权交给群众,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减少信访事 项流转时间,提高办理效率。这一举措()①确立了我国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 ②利用现代技术拓展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 ③有力地促进了公民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④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为了进一步增强立法的公开性、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2015年1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如有修改意见,可在2015年2月3日前,通过登录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材料表明 ①我国国家机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公民可以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④作为立法机关,国务院法制办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2015年9月,哈尔滨市召开调整居民供热价格听证会,拟下调热费,包括经营方、消费者、专家及相关部门人员在内的27名听证会参加人展开讨论。这表明

①获取民意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前提 ②国家充分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③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④行使表达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为了加强村民和村委会在村庄建设中的作用,某省法制委员会建议“村民委员会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协助做好村庄规划实施和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工作”。此外,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邀请村民参与,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由此可见 ①乡镇人民政府邀请村民参加会议是基层民主管理的体现

②村民对村内重大事务享有决策权是村民自治的基础 ③村民对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可以参与决策与管理 ④村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村务决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某市一些高中生走上街头征集市民签名,反对政府花巨资改造地铁站。该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有关部门一周之内连作三次回应。这件事说明()①“签名”方式是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②公民的理性监督有助于规范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 ③媒体监督是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④重视基层话语权有助于推动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9.在生活中,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属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是()A.高三部分适龄学生参加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

B.众多网民对某市政府出台的公交票价调整方案提出意见 C.某中学生帮助当地居委会出黑板报

D.通过“政风行风热线”,反映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问题

10.广州十六中高一学生陈逸华“举牌”抗议广州地铁翻新,呼吁众人反对花巨资统一改造地铁车站,简单的个人化行为最终上升为民意动员与官民对话。一个16岁高中生扇起的蝴蝶翅膀,可改变什么?有关企业和政府部门一周之内连作三次回应,最终表态改变初衷。该事件说明

①“举牌”方式是参与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②政府和公民的良性互动有赖于宽松的舆论氛围 ③公民的理性监督有助于规范公共权力的行使④重视基层话语权有助于推动科学民主决策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网络我天天上,经常上,随机上,每天至少1个小时,主要是浏览重要新闻以及了解网友对我们党委政府工作、政策执行的意见、建议。”省委书记强卫来到江西日报社透露了

自己资深网民身份。对“网络问政”如此钟情是因为网络民意表达()A.是政府赋予公民提案权的表现 B.方便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C.是政府贯彻依法行政原则的体现 D.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

12.正确决策是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科学民主决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下列选项中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有 ①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制定决策

②通过参加民主评议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③通过信访举报制度,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反映给相关部门

④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写信或者打电话反映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或建议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某国有企业职工王某发现本单位领导有贪污、挪用公款的行为、于是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当地检察院反映情况,后由检察机关查实,最终牵出了以该企业领导为首的“窝案”。这是公民通过_____方式行驶自己的监督权

A、舆论监督制度 B、信访举报制度 C、监督听证制度 D、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1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被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下面有关村民自治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①村民可以直接投票选举村干部 ②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只要对村民有利就行

③村委会主任由乡镇政府任命

④村务公开、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都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为进一步强化司法公开,保障当事人在立案受理阶段陈述和申辩的权利,2015年2月,深圳前海法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立案听证制度。立案听证,主要围绕案件受理要件展开询问,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并进行释法答疑。建立立案听证制度是

①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②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通过监督听证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④创新司法工作管理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A.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16.中纪委官网在“每月问题”栏目主动向网民发出邀请,请大家来晒一晒身边那些披着“隐身衣”的“四风”问题,曝光那些改头换面的腐败手段。这一做法

A.有利于直接保障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B.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根本保障 C.能够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的独特作用 D.是公民对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 17.2015年9月1日,工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联合推出的《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正式实施,方案要求未认证的旧卡需补登。虽然市民暂时不用担心手机卡会因信息不全或未实名而遭突然停机,但办理资费调整、业务查询、更改、换卡等相关通信服务都将受到限制。由他人代为办卡的实名用户,未来也会遇到业务办理受阻的问题。这表明 A.公民的言论自由已受到了法律的限制 B.任何公民的权利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 C.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D.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 18.随着互联网逐渐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公共空间,“公共讨论”开始成为常态。时下,很多网民表达观点并非理性地“公共讨论”,而是“谩骂式批评,情绪化建议,抱团式声讨”。在网络空间,公民参与“公共讨论”应当()

①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 ③坚持理性地、有序地行使监督权 ④积极行使言论自由,这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近年来,某社区着力打造居民参与自治平台,推出“五会”自治模式,即社区情况通报会、社区事务听证会、社区民主测评会、党员骨干工作会、地区单位联席会,社区围绕重大议题和重要事项召开“五会”40余次,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近500条,群众参与基层民主决策意识明显增强,满意度不断提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涉及到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需提请“五会”讨论决定 ②社区民主测评会的召开有利于实现社区居民的监督权 ③“五会”自治仍需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④该自治模式进一步突显了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最近,一篇《法治社会不容“微博先审判”》的文章引发关注,该文针对网络上一些民众对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进行围观施压的做法提出委婉的批评,强调法治的程序性,提醒公众不能用偏激的观点去施压,甚至“绑架”法律的正当程序。对于网络舆论,政府和公民应

A.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合法有序地参与和利用 B.加强引导与管理,发挥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 C.借助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更好地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D.利用其自由、平等、开放和及时的特点,更好地维护全体国民的利益

21.2015年6月11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8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杨栋梁接受组织调查;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令政策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公安部原副部长李东生、海南原副省长冀文林被公诉等。十八大以来,已有7个省会城市的8名党委“一把手”在任上落马。这表明,在我国任何公民()A.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制裁 B.都承担相同的政治性义务 C.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 D.都平等地参与制定和适用法律

第II卷(非选择题)

22.(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今世界,粮食危机、环境危机频频出现,反对铺张浪费正成为全球性潮流。在中国,餐桌消费由来已久。据调查,我国每年有2000多亿元的餐桌浪费,被倒掉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其中“面子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视,奢华浪费的吃饭方式成为中国人讲面子、讲排场、体现热情的表达方式。浪费折射出奢华的思想观念和浮华的社会心态。材料二:泛泛给每个中国人强扣一项浪费粮食的帽子,是不公平的,公款吃喝才是浪费的大头。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首先要拿公权开刀,堵住公款消费的通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这既是对社会公共财富的节约,也是对人民群众劳动成果的尊重。

材料三: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从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受到节俭就餐的教育。餐馆一般不设包间,甚至总理、部长也得都在大庭广众之下用餐。政府不能随便请客吃饭。政府的财务制度卡得很严,报销手续复杂,即便是普通宴请,也要首先填写请客申请表,详细说明请什么人、大概价格、请客目的。

(1)结合材料,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消费的知识,谈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8分)

(2)请你从政府的角度谈谈如何“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并就减少乃至杜绝餐桌浪费向政府提出三条建议,并指出其政治生活依据。(8分)

(3)试分别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餐桌浪费严重的原因。(6分)

2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通过互联网推出了其公益之作《穹顶之下》,聚焦大众熟悉又陌生的雾霾问题,成为2015年首个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现象级视

频。有关专家称,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是造成严重雾霾的根本原因。今年1月1 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新环保法将对环境违法行为作出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损害赔偿、行政拘留等规定,同时也将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监管职责作出严格规定。治理雾霾,公众期待政府更有作为。材料二:2014年,环保部发布了《“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 呼吁全社会每个人自觉行动,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改善空气质量。比如尽量乘公交出行,或步行、骑自行车;优先购买绿色产品,循环利用物品,参与垃圾分类;及时关闭电器电源,养成节电习惯;发现污染大气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拨打12369热线电话进行举报等。同时,公众应自觉助力,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公共治理。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治理大气环境污染?(14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公民在治理雾霾方面是如何作为的?(12分)

CBCBA ACBBC DABCB CCCDA A 22.

(1)①生产决定消费,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这一国情要求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践行“光盘行动”。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差距较大,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度消费,反对互相攀比。

③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践行绿色消费方式。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发扬光大。(8分)(2)①政府要科学民主决策。

②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③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关键是健全制约和监督,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不断完善监督体系。

④政府要自觉接受监督,建设“阳光型政府”。

①建议:政府要加强对餐桌浪费现象的监管。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的节约意识。依据:政府具有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

②建议:鼓励公民对餐桌浪费现象进行监督。依据:公民具有监督权。

③建议:完善公务消费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依据: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8分)(3)文化生活: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中国传统的“面子”思想是造成餐桌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解析】 23.

(1)①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分)

②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加强市场监管,惩治污染环境的行为;(3分)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加强环保宣传,倡导低碳生活;(3分)④履行提供社会建设职能,实行公交优先,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3分)⑤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广大公民监督,积极推进民主科学决策。(3分)

(2)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公民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应积极关注并支持相关部门治理雾霾的工作,要自觉主动维护国家利益;

③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雾霾的建议和意见,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

力;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篇3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问题与原因;对策思考

一、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参与无序:政府难以把控

无序性是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一个突出问题,其毫无疑问增加了政治参与控制的难度,对政府的网络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首先,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网络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自由传播政治信息,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不计其数的海量信息却是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有害的、误导性的信息。例如,一些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会利用网络故意捏造事实真伪,欺骗大众。事实上,大多数的网民是没有能力去甄别这些信息的真假,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吸收这些信息。这无疑大大降低了网络公民参与的质量。

其次,党和政府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有效的引导。无序参与在没有良好的引导下往往会演变成网络群体事件,由于参与网民的数量庞大、再加上网络便捷迅速的传播特点,一般都会迅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在较短时间内就能造成强烈社会冲击,甚至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

(二)不平衡性:“数字鸿沟”加大参与的不平等

网络之所以具有平等性,是因为网络剥去了网民的权力、财富、身份、地位的外壳,每个人都是地位平等的网民。但事实上,随着网络化发展所造成的数字鸿沟却导致了政治参与的不均衡状态。所谓“数字鸿沟”,又叫信息鸿沟,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是信息技术在普及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状态。[1]

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条件还不发达,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各地区之间、各城乡之间均存在着数字鸿沟的问题。我国“数字鸿沟”导致的网络政治参与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目前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参与主体并非代表全体公民,高学历及高收入人群在互联网中占据主要的地位,这些人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而掌握信息资源相对较少的那部分人群,比如文盲、老年人群、基础设施匮乏地区的人群等,则无法利用网络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二、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参与主体的原因

首先,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较弱。我国学者闵琦指出:“相当大数量的人参与政治不是基于公民的责任感,不是出于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不是出于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考虑,不能正确理解中国国情对现实政治参与的制约,而是凭着心中激荡的冲动参与政治,有时甚至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不能采取规范化、程序化的参与形式。”[2]互联网上不计其数的海量信息事实上泥沙俱下,在诸多有效信息中,不乏有害的、误导性的信息,很多网民根本无法从中加以辨别,这就容易导致政治盲从。这种参与往往会超出法律和制度的界线,具有明显的破坏性、发泄性、非理性等特征,这显然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初衷背道而驰。网络政治参与需要参与型公民,要积极地参与其中,更要有能力参与其中,比如对相关的政治制度有一定的认知、有一定的自我表达能力、尤其是要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特殊性有清楚地了解等。

其次网络上公民政治素质及自身法律和道德意识淡薄。由于网络的虚拟化,隐匿性特点,缺乏传统媒体的严格把关,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加剧了对网民监控约束的难度,也弱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减少甚至消除了政治参与的顾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规范的约束,放纵自己的行为。在网络参政上,常常表现为恶意中伤公务人员、散布虚假信息、危言惑众等恶劣行为;有的甚至被反华势力利用、借互联网散布政治谣言,进行政治煽动,制造混乱,攻击和诋毁政府。[3]

(二)文化环境因素

阿尔蒙德认为,公民文化是一种忠诚的参与者文化。个人不仅取向于政治輸入,而且他们还积极地取向于输入结构和输入过程。[4]但中国长期以来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尚未形成参与型政治文化。我国公民文化中的不足与缺失的显著结果就是公民主体意识孱弱,如政治参与过程中情绪化表达现象突出、理性不足;容易受他人言论影响、从众心理严重,难以进行独立判断等等,这也必然导致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非理性和非规范参与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体系中,公民文化与政治参与密不可分。公民文化是政治参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导着政治参与的发展,而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政治文化发育的温床,为公民接受政治文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三、解决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增强政府网上职能,完善政府回应机制

首先,各级政府要积极完善电子政务工程,做到信息公开、全面、透明,让公民能够及时、充分、全面的了解政府相关信息,使网络真正成为政府沟通民众的桥梁。信息公开不仅使民众对参与讨论的议题内容有透彻的了解,还能确保民众所获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抑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当前,政府网站、政治博客,政务微博的出现和兴起开辟了政府与民众、官员与百姓沟通的新平台。“特别是一些窗口单位,利用政务微博发布的信息广、受众多的特点,通过微博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便民措施和服务信息……实现由‘宣传发布到‘服务民生的转变,从倾听社情民意的问政平台,成长为常规化、制度化的网络‘办公平台。”[5]

其次是完善政府的回应机制,服务对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反映的问题及时予以回应解决,解决方案通过公示的方式,保证决策公正透明。同时增加“投诉/举报/信访”、“ 民意调查/意见征集”等渠道方便民众对政府进行监督。

(二)规范网络秩序:自律和法律

正如有学者指出,“在网络与现实已完全交织的今天,个人在网络中的任何行为,都可能延伸和影响到现实中来。理性使用互联网,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法律和社会普遍道德规范,负责任地表达意见,不做任何损害社会、侵害他人之事,才是网民应有的作为。”[6]网络中每个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政治责任意识,认识到必须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负责,因此真正做到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抵制不良、虚假的信息、谣言的传播,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中一些网民不盲目转发、妄下判断,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参与政治生活。当然,这些有赖于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以及完善的网络道德监控机制。

(三)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

参与型政治文化,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和输出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整体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以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7]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强调理性的、积极的、有序的政治参与,帮助公民更直观的了解政治运作过程,获取有关的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有助于公民形成正确的政治参与理念,增强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感。

要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首先必须积极引导公民正确理解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有目的地培养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与习惯,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政治思维和行为模式;其次培育网络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政治參与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负责任地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并自觉履行公民责任。最后培养公民从网络信息洪流中甄别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他们政治参与的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数字鸿沟

[2] 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221

[3] 李凤梅.浅析网络媒体对公民参与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报业,2011,(6).

[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8-29.

[5] 陈里.政务微博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一位官员“大V”对微博的思考(上)[N].中国青年报,2013-11-4.

[6] 京平.从实名开始,重塑“互联网观”[N].北京日报,2012-4-17.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研究 篇4

一、政治参与的内涵

西方国家首先提出政治参与的概念, 他们对其内涵定义比较丰富,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亨廷顿和纳尔逊的观点, 他们认为政治参与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发展到后来, 亨廷顿又提出了政治参与是“合法地或非法地、使用暴力或采取和平手段、成功地或不成功地影响政府决策的一切努力”的定义。

我国引进政治参与概念之后, 国内学者对其做了进一步发展。学者孙福金认为, 政治参与是指“通过合法的程序, 直接参与政治的决策执行, 或者间接影响政治的决策制定和执行的一种一般性的政治行为。”虞崇胜教授认为提出了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此外, 学者王浦劬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参加政治生活, 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政治制度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 也逐步改革发展, 为保障人民的主人公地位, 我国建立和完善了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 相对来说,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仍然偏低

一方面, 由于现阶段我国处于发展中阶段, 在物质上不是非常充裕的情况下, 大多数公民忙于生计, 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投入到经济中去, 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政治。许多社会精英、甚至国家公务员辞职“下海”之事较为普遍。即便公民参与, 也多属于动员性参与, 主动性参与的甚少。

另一方面, 现阶段的国家支柱人群属于60后、70后, 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 文化素质不高, 缺乏参与公共管理的能力, 对参与政治“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 受传统管文化的等级性、封闭性影响, 许多公民认为政治是那些有钱有势, 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参与的, 普通公民只能遵从政府行为, 于是敬而远之, 更别提参与了。

(二) 公民参与政治的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 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单一。尽管我国一直在努力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 但对于巨大的人群而已, 仍然偏少, 导致公民正常的政治参与受阻。而且工会、共青团以及妇联等社会团体组织的行政化、机关化的情况严重, 不能很好的沟通群众与党、政府之间的关系。

其次, 我国的政治参与制度中的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等较高制度化的制度, 存在着诸如选民对人大代表不了解、代表没有很好的代表选民民意, 以及政治协商建议得不到足够重视等问题, 其他一些如信访制度, 听证会制度亦存在诸多不足。

再次, 政府信息公开落实不到实处, 公民的知情权无法得到保障。知情权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提, 只有知道政府的计划、步骤、以及实施行动, 才能参与其中, 对不周之处提出意见, 促进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对政府信息的不了解, 参与政治便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三、完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去完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

(一) 提高公民文化素质, 促进公民理性参与政治

政府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不断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培育树立我国主人翁意识, 让其对国家的发展负起主任责任,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促使公民由动员性参与向主动性参与过渡。深化他们对我国法律的认识,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培养现代社会的理性公民。同时, 在参与政治中, 要正确、理性地使用政治手段。

(二) 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 强化政府信息公开

在巩固和完善原有渠道的基础之上, 积极拓宽丰富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特别应该注重利用现代化技术, 开拓网络渠道, 利用网络的低成本、效率高、覆盖面广的特点, 充分吸收更多的公民参与进来。再者, 进一步加强对政务公开的重视程度, 增加政府决策透明度, 将行政法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上升为法律, 为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奠定法律基础。

(三) 完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

主要是完善传统的政治参与制度。比如人大制中, 应该扩大人大候选人的差额比例选举, 在此引入竞争机制, 择优而用, 可以提高代表的素质以及当选的荣誉感。政治协商制度中, 提高对政协建议的重视程度, 提高其参政议政地位, 充分发挥政协的各领域学科专业的带领作用, 运用各方知识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此外, 应该充分发挥信访制度的作用, 以信访部门为纽带, 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办公, 将问题及时处理, 以消除民众不满, 克服以往敷衍了事而引起民怨的毛病。针对我国很多听证流于形式的现象, 应更加细化、规范听证制度规定, 谁有权提起听证, 谁有决定权, 以及听证笔录等听证的程序、方式、步骤, 这样才能将听证制度完善, 真正反映民意, 满足公民的政治参与需求。

摘要: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国家民主制度的核心体现,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中,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方面, 离不开公民政治参与。它对于维护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地位,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先分析政治参与内涵, 指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继而提出完善的对策。

关键词:政治参与,存在问题,完善对策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 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华夏出版社, 1989.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感想 篇5

上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的课,收获挺多的。虽然这门课程是一门校选修课,但是我觉得这门课程应该设为校公共课,因为现在的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其实还是很薄弱的。对于文科生来说,对一些政治概念像民主,平等,自由可能会比较熟悉,但是随着高中时代的过去,我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降低了,而对于理科生来说,这些概念自然会比较陌生。所以依据这种现象,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课应该被放在突出的位置,以便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政治方面的知识。

在没有上这堂课之前,其实觉得这堂课应该会比较无聊,但是后来去上课了之后,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听老师讲了许多的政治概念,也关注了许多的政治事件,回顾了大国崛起之路,了解了更多的历史,也意识到历史和政治其实是紧密联系的。

在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这门课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堂讲关于公民权利与公民真实的参与政治程度的课,在这节课上,不仅了解到了公民的一些具体权利,还认真的思考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公民参与程度。公民权利有许许多多,有选举权,肖像权,言论自由权以及其他各种权利,而我们谈论的最多的就是选举权和言论自由权。作为一名大学生,其实也是当过选举人,行使过选举权的,但是我们选举权的运用都是在我们不知道被选举人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到底是我们的政治参与不够还是我们国家的民主还没有达到那种人民想要的程度呢。而关于言论自由权,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论自由,但是这个言论自由必须是以不干扰他人,不妨碍他人为前提的。确实是这样子,记得老师说过一句话叫,只要你在我的课上没有影响别人,没有影响到我的教学,那么你做什么都是你的自由。其实这就跟言论自由权是一个道理,其实这句话让我印象挺深刻的,这表明当我们在行使我们的权力时应尊重他人的权力。

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探析 篇6

【关键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参与机制;参与意识

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分析

1.政治参与主体参与意识差距明显。政治参与的主体差距,在这其中冷漠的政治参与是最明显的一种现象,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公民对国家的政治问题和政治生活冷漠而不关心。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探索民主进程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由于政府在政治生活中的作为或不作为而引起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冷漠属于正常现象,关键在于国家在长期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如何采取措施以保证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积极应对政治冷漠。

2.公民倾向非法政治接触。一般来讲,政治接触是公民为了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少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而政治接触本身就存在合法行为和非法行为两方面的内容。我国公民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公民目前的政治参与存在合法政治接触和非法政治接触两种形式,我国合法的政治接触包括信访、市长热线等形式,我国公民中有一部分人能够主动自觉地运用合法方式参政议政,通过合法的途径与相关官员接触,从而实现自己或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要求。

3.公民存在体制外政治参与行为。当然,现如今我国除了非法政治参与以外,还存在着公民体制外政治参与行为和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行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日益增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增多,这一矛盾和冲突最尖锐的表现形式就是老百姓群体性上访,近年来老百姓集体上访、进京上访事件比比皆是。

二、我国公民无序政治参与现状原因分析

1.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机制不健全。公民政治参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形式,我国也在积极的建立相关政治制度以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信访制度等在内的比较完备的政治参与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也迅速高涨,但目前的这些机制中存在着制度灵活性差、程序不规范和渠道单一等弱点。

2.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由于受中国封建政治思想的影响较深,至今我国公民的思想中仍然存在官本位的思想,在社会中还没有普遍的形成公民主体意识,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处于附庸他人的地位。

3.公民缺乏足够利益驱动。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主要动因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说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才去从事政治活动的,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去进行政治斗争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是紧密相连的,究其原因,人们的政治活动是其经济行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人们就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才去参加政治活动的,但由于政治参与过程中,深刻而持久的政治热情很难持续,因此,造成了公民普遍的政治冷漠行为。

三、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

1.健全政治参与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我国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途径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因此要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要从这三方面着手,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完善,政治生活领域也开始运用新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保持政府活动的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人民生活的需要。

2.培育健康公民文化,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意识。民主制度和程序只能从外部规范、约束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不断提高参与主体的素质是真正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这就需要构建民主、平等的政治文化,其中主要的就是培育现代公民文化。中国的文化基本上属于臣民文化,公民文化相当缺乏,因此,要培育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应该首先培育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摒弃“官本位”等传统的封建观念,使公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使公民自觉主动的了解政府决策从。

公民权利与政治参与 篇7

1. (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16) 2011年1月, 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 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 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这一举措

(1) 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2) 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 (3) 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4) 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对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的意义进行“论证和探究”。该市采取这样的措施, 使外来人员可以和本市市民享受到同等的权益, 从一个侧面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也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因为外来人口中来自农村的居多。但这一举措不会消除收入再分配的差距, 也不会减少城市管理支出。故答案为B。

2. (2012·北京文综卷·29) 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规民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 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下列内容能够纳入村规民约的是

A.外出务工者必须按时返乡参加选举

B.牲畜毁坏他人农作物被打死不赔偿

C.村委会定期张榜公布村内重要事项

D.村民发生纠纷必须服从村委会裁定

解析:本题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背景, 考查民主管理中村规民约的相关知识。A强调公民不能放弃选举权是错误的, 故排除;B说法是违反法律的, 舍去;D中必须服从村委会裁定的内容不合理。故选C。

3.[2012·安徽文综卷·38 (1) ]2011年, 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 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 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合下图中信息, 分析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调整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解析:注意设问的指向是《政治生活》知识。第一步, 解读图的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出, 城镇化率正不断提高;人口文盲率不断下降;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不断调整, 2012年, 农村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与城市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相同。第二步, 将上述信息进行综合, 思考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第三步, 思考信息后面的本质, 得出结论: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 我国正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也说明我国选举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

参考答案: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 人口文盲率的下降, 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不断调整, 体现了我国的选举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人民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更好地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 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011·天津文综卷·14 (1) ]2011年1月, 《人民日报》以“社区好与坏, 居民说了算”为题对天津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经验进行了介绍:一是综合评价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2010年河西区178个社区居委会接受了9 960名居民代表的民主评议。二是建立社区居民参与评议监督机制, 将知情、表达、决策、监督权全部交给居民。尖山街辖区一个大院138户居民家暖气不热, 居委会在听取居民意见后, 约请各方代表共商解决办法, 督促有关单位改造了输热管道。三是公开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 遇到难题充分与群众协商。和平区尚友里有200多辆车, 而车位仅130多个。为解决争抢车位的问题, 居委会邀请各方代表召开恳谈会、听证会, 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 说明上述经验的政治意义。

解析:解答本题, 考生首先要明确公民政治参与的四个方面: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次, 要提取和解读信息, 看材料中体现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哪几个方面;最后, 有针对性地阐述其政治意义。在回答“意义类”试题时一般使用“有利于”等词汇。

参考答案: (1) 有利于实现民主监督, 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 有利于推进民主决策,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3) 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 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4) 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考情分析】

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普遍提高, 因此, 也是高考的重要关注点。在备考中, 要注意我国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角度理解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考点精讲】

1.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2)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3)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 基本原则。

(2) 主要内容:第一, 行使政治权利, 履行政治性义务。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第二, 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第三, 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 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

2.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1) 我国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 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2) 选举的几种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

(2)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1) 间接参与民主决策:通过民主选举, 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 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2) 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注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一般是在决策成文前了解民意;社会公示制度一般是公布一个决策草稿, 然后有针对性地征求意见。专家咨询制度征求的是专家的意见;社会听证制度征求的是各方面代表的意见。

(3)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首先, 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 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 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 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 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

注意: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属于基层政权组织。基层政权组织是指乡镇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人民政府。

(4)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

(1)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包括:批评, 建议, 申诉或诉讼, 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

注意:控告, 指向公安机关控告某人涉嫌刑事犯罪。申诉, 一般是指对法院的判决不服, 但经过上诉也没有改判或者是超过上诉期限, 提起申诉, 启动审判监督程序。检举和揭发一般都是指向纪委或监察部门反映某人的情况。一般揭发是指正被查处的人主动反映他人问题。检举是指未被查处的普通公民或公职人员反映他人问题。

(2) 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

(3)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

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 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 敢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 必须采取合法方式,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新题速递】

1.伴随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也不断高涨。在公民政治生活中, 我国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的基础和标志是

A.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

B.行使政治权利

C.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行使监督权

2.为加强对博客的管理,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拟酝酿实行博客实名制。对于实行博客实名制, 不少网民表示反对, 他们认为博客是个人言论绝对自由的地方, 不应受任何干涉。这种观点

A.捍卫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B.坚持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C.承认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D.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立统一关系

3.2012年6月8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纠风办下发了《2012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实施意见》, 明确了评议的行业和部门、评议的内容、评议的方式。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依据是

(1) 对政府部门进行民主评议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表现 (2) 对政府部门进行民主评议可以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3) 社会评议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 (4) 对政府部门进行民主评议可以起到监督政府的作用

A. (1) (3) B. (2) (3) C. (2) (4) D. (1) (4)

4.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加快, 城市基层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建设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正式启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的相关工作。从多年的民主实践经验来看, 修订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的有

(1) 居委会成员由居民民主投票选举产生 (2) 居委会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 (3) 居委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 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4) 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 提请居委会讨论决定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5.为了加强铁路安全管理, 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和畅通, 国务院法制办于2012年6月18日公布《铁路安全条例 (征求意见稿) 》,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国务院法制办实施该举措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B.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

C.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监督权

D.政府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

6.2012年7月5日,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湛中乐、5名学者和9名社会人士联名向全国人大法工委和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上书呼吁松绑二胎政策, 要求在尊重公民生育权的前提下, 让公民自由负责地生育。他们呼吁的另一理由是, 老龄化程度加深, 劳动力总量将下降, 迫使计划生育政策必须调整。联名建议

(1) 是通过专家咨询制度行使民主监督权 (2) 是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3) 表明其有强烈的参与民主决策的热情和意识 (4) 表明其履行义务的意识不断增强

A. (1) (3) B. (2) (3) C. (2) (4) D. (1) (4)

7.W省发展改革委决定于2012年7月16日召开听证会, 对本省居民阶梯电价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 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此次实施的阶梯电价方案, 采纳多数听证会参加人的意见, 提高阶梯电价第一档电量, 加大惠民力度。

(1) 假如你是W省发展改革委的负责人, 请你组织这场价格听证会, 你应邀请哪些方面 (至少3个方面) 的人员参加听证会?分别说明理由。

(2) 假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针对材料中的问题举办一次模拟听证会, 请你设计一个活动步骤。

8.2012年7月30日, 江苏省启东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通告, 孙某某因散布“南通警察踩死人”等不实谣言, 被行政拘留10天。经启东市公安机关查证:孙某某于2012年7月28日晚在互联网上散布“南通警察踩死了一个9岁小姑娘, 下午打死了一个18岁大学生”等不实谣言, 孙某某对此行为已如实作出陈述。

启东警方的通告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之规定, 公安机关决定给予孙某某行政拘留10天并罚款500元的处罚。

结合材料, 运用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知识分析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参考答案:

1.C本题为基础训练题。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D通过博客发表言论是公民权利的体现, 但是公民在行使自身权利的同时, 更应该履行遵守国家法律, 维护他人合法权益的义务。材料中的观点, 割裂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故答案为D。

3.D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的体现, 可以起到监督政府的作用, (1) (4) 符合题意。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可以使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转变工作作风, 更好地履行职责, 但政府职能的转变要靠政府自身改革。因此 (2) 不正确。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属于民主制度, 不是基本制度, (3) 错误。

4.A (4) 错误, 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 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5.A题干材料讲述的是国务院法制办就《铁路安全条例 (征求意见稿) 》征求群众意见, 从根本上看, 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故A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B表述不符合国务院法制办这一主体, 排除;材料体现的不是公民行使监督权, 而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 C表述不符合题意;D不是根本原因, 政治生活中找根本原因一般从国家性质入手。

6.B联名上书全国人大相关部门是我国公民在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也体现了作为公民的专家们有强烈的参与民主决策的热情和意识, 故选B;专家咨询制度属于民主决策而非民主监督, 排除 (1) ;这是我国公民在行使权利而非履行义务, (4) 表述明显错误。

7. (1) (1) 市民代表, 电价会影响其生活。 (2) 经营者, 阶梯电价将影响其经济效益。 (3) 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代表了市民和公众的利益。 (4) 第三方代表:媒体记者, 报道会情, 增加透明度;专家学者, 对技术性问题进行质疑;法律工作者, 就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质疑。

(2) 活动步骤: (1) 确定听证会主题; (2) 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 扮演不同的角色; (3) 各小组分别准备材料; (4) 模拟听证会程序, 各小组推荐代表陈述观点; (5) 听证会主持人总结。

8. (1) 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 (2) 我国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 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有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 也有依法维护网络安全的义务。 (3) 孙某某散布谣言, 损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被行政拘留, 表明公民行使自由时应注意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结合, 不能损害国家利益。 (4) 孙某某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表明, 在我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公民应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浅谈公民网路政治参与 篇8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

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参与在互联网上的形式延伸和存在状态, 格林斯坦和波尔斯比认为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或者是“企图影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亨廷顿和纳尔逊提出, 政治参与“是指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国内学者王浦劬则认为,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李斌在《网络政治学导论》一书中将网络政治参与定义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网民及虚拟团体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孙飞在《浅析网络政治参与》一文中将网络政治参与定义为:“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普遍公民 (网民) , 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 (网络) 参与政治生活, 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 从而影响国家政权系统的活动, 尤其是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因此为了便于叙述, 我们将网络政治参与定义为:公民借助网络平台, 表达对国家行政事务的参与愿望, 并介入到实际的政治参与中。

二、网路政治参与特点

较传统的政治参与不同, 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以下新型特征:

1、网络政治参与凸显“平等性”

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 没有任何一种参与形式比网络政治参与更能体现平等。由于网络政治参与是基于虚拟平台进行, 每个参与成员都被虚拟化与数字化。在网络政治参与中, 只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任何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不必顾及传统政治参与中森严的等级, 使得社会的各阶层都能自由发表见解, 不仅实现了人格上的平台, 也凸显话语权的平等。

2、网络政治参与体现“直接性”

公共政策尽管在制定上需要以公民意见作为参考, 但是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参与能够像网络政治参与一样, 公民直接参政议政。由于受地理、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制约, 传统的政治参与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公民。而在网络政治参与中, 任何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发表意见。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同时保证了政治参与的多样性、随机性, 因而为政治参与带来了活力。

3、网络政治参与更能体现“互动性”

在网络政治参与中, 政府决策和相关表决结果不仅能够实现信息高速传递, 而且其成果也能高度共享。同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实际情况, 并根据实情制定相关处理办法, 及时实施对应措施。网络政治参与的互动交流, 不仅极大拓展了彼此的交往空间, 丰富了精神生活, 提升了人的发展程度, 而且有效推动了共同关注的事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三、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网络政治参与在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 维护政治稳定和降低公民参与的成本, 提高参与程度及有利于减少民主扩大的代价, 稳步扩大民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网络的隐蔽性易导致公民参与的非理性

网络中, 公民的姓名、性别、职业等身份信息都被隐藏在网络之下。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说:“在互联网上, 没有人可以知道其他人的真正面貌——他们是男性还是女性, 或者生活在哪里。”同时网络是个没有中心的空间结构, 在网络中任何一个支点都可以变为中心, 因此就不存在一个终极的管理者。网络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是在完全自由和缺少管制下进行的, 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在这种隐蔽性之下, 网民可以肆意表达言论、进行活动。

2、网络的两面性易导致参与威胁国家安全

网络是把双刃剑, 在恐怖组织、分裂势力、敌对势力的手中网络会对国家安全构成新的威胁。这种威胁直接体现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泄露国家机密的危险, 以网络为掩护的网络间谍在情报盗窃上更为便利。更为重要的是, 敌对势力可能策划、指挥以否定国家合法性为目标的“网络政治参与”。值得关注的是, 2009年我国发生的由境外反动势力的策划和组织的“新疆7.5事件”, 其发源地就是在网络。此类事件的发生要求我国在拓宽网络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 从更深层次防范网络参政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3、参与机制的不健全易导致政府回应性缺失

政治参与是双向流动的过程, 表现为公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和政府自上而下的回应。尽管网络民意的表达使普通民众的话语权逐渐为权威层重视, 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都承认自己是网民。但是, 这种参与依然是单向的, 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可以看到, 政府机构往往是在网络舆论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介入下被动做出的回应, 并没有机制要求政府制度化的回应, 因此这种回应依然带有“人治”色彩。因此, 需要确立我国公民网络参政机制建设, 增强政府的制度化回应, 实现由议政向参政的转变。

四、解决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1、跨越数字鸿沟, 为公民提供平等的网络参政机会

可从培育信息意识,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网络技术的教育培训等方面入手, 应该大力加强网络技术设施建设, 扩大网络基础设施的覆盖面, 让网络覆盖到每个乡镇和每个村庄。提高全民利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开展网络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 让绝大多数人能够享用互联网资源。

2、加强伦理道德建设, 提高网民的素质和公民意识

针对当前网络社会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 应该加强网络教育, 制定网络伦理规范, 把网络技术赋予人们的行为和能力控制在道德规范所允许的范畴之内。首先, 要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教育, 引导入网者对于大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 提高网络道德的认识水平;其次, 加强网络道德的舆论监督。网络媒体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加强正面的引导, 树立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提高网民的政治素质和公民意识引导网民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此外, 网络经营者还应加强自律。

3、加强网络社会的法制化建设, 建立合理的网络政治参与秩序

既在一定范围和特定方面实行实名制, 又坚定不移的确立和保护网络匿名权, 理顺实名制和匿名权的关系, 谨慎控制实名制的范围和限度, 使网络匿名权和网络实名制在冲突中得以平衡, 减少网络实名制的负面作用和网民的抵触心理, 促进政治表达自由, 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浦幼.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文富.网络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4]陶东明, 陈明明, 等.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 篇9

一、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涉及公民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是多种多样的, 如选举制度、旁听制度、民意调查、信息公开、信访制度、民间团体参与制度等。

1. 选举制度

参加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方式。从我国现有的选举制度来看, 选民的素质、政治意识, 选民对候选人的了解程度, 选举过程的透明度、公开度等都是影响到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选举的质量就要求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以此调动公民的政治热情, 增强其主体意识, 从而使选举真正反映和体现民意。

2. 听证制度

听证的目的是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决策的过程, 也是尊重公民知情权的体现。现在我国的听证制度存在问题, 因此要扩宽参与听证的范围, 参加人员不仅要有各方的专家, 还应邀请一些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代表以及人民群众的代表。在听证结束后, 应该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召开会议, 询问这些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对好的提案, 应该有人员负责整理、上报。在听证会完了之后, 有关部门负责人应该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人民的意见做出回应和答复。

3. 信息公开制度

“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 能判断一切, 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 国家才有力量。”信息公开是公民有效参与的前提。然而, 由于公民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受阻, 造成公民不能准确地把握政策和方向, 在参与公共决策时不能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最终导致公民政治参与失败或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 确保公民的知情权。确保政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和程序上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将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内容、执行方案及程序公之于众, 并且接受公民监督, 吸纳反馈意见。

4. 规范公民网络参与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 网络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也拓展了公民参与的空间。通过网络, 公民可以及时掌握政府多方面的信息, 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借助网络可以表达公民的政策诉求, 推动公民与政府的直接对话, 实现与政府的互动和沟通。同时, 为了防止网络参与的无序化, 政府也应重视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引导和规范。

二、加强公民参与的法制化建设

邓小平曾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目前我国公民社会尚未形成的背景下, 公民参与法制化, 可以推动公民参与走向广泛化和纵深化。目前, 我国有关公民参与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操作性也不够强。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公民参与具体管理行为的规定比较模糊的, 也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已经成为制约公民参与的严重障碍。

三、转变政府理念, 建立电子政府

现代民主社会的发展, 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转变理念, 从公共事务的决策者和引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公民“习惯于”接受管理, 对参与政府政策的积极性也不高, 这些就使得政府决策比较盲目, 政策执行中的成本和阻力增大。所以, 我们就应加强对政府官员的教育, 培育其现代民主意识, 使其明确公民参与的主体地位;政府也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 让公民正确行使参与权。通过设立政府网站, “官民”之间搭建起了电子桥梁。同时, 电子公民投票、电子民意调查等结果就可以迅速反馈到有关部门。因此, 建立电子政府, 可以提高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效能, 同时也体现了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

四、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由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影响, 致使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进程缓慢, 从政府官员到普通公民, 都在不同程度上养成了不重视公民参与的习惯。所以, 我们就要树立新的民主观念, 积极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 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良好氛围。推进和完善公民参与, 培育全新的参与型政治文化, 要注重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提高公民参与的热情及对政府的高度信任感, 最终使公民参与走向纵深化。

五、提升公民素质

有效的公民参与还要求公民具备相应的素质。一般来讲, 文化素质较高阶层的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意识更强, 行为也更理性。“高水平的群众参与是通过政治体制而组织起来的, 是结构性的。”调查数据显示:“当人们的知识文化素养普遍提高的时候, 就会提高对政治方面内容的敏感度, 意识到与自我利益相关的义务责任, 增强自我的主体意识, 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政治事务和地方事务”。美国比较政治学创始人阿尔蒙德和美国政治学教授G·鲍威尔也指出, “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具有更多的政治意识”。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和维伯曾在考虑美国、英国、西德、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态度时指出:“这五国的任何一国中, 正是那些受过教育的人, 最有可能坚持参与的规范, 而可能较少主张个人在其地方共同体有积极参与的责任的, 则是那些只受过小学教育或更低的人。”加强公民教育, 可以提升公民素质, 提高公民的参政能力。我们要在吸收国外公民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 努力引导公民树立平等观念、自主意识和法律意识, 提高公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法律素养, 使公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六、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在现代社会中, 大众传媒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 所以出现不同的声音是不可避免的。从全球来看, 凡是法治化程度比较高和政治比较廉洁的国家, 都十分重视新闻舆论监督的独特作用。在我国, 诸多新锐广播、电视、报刊栏目的出现, 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窗口, 它们不仅使公民的政治要求得以表达, 而且还以舆论的力量对政府形成无形的压力, 从而使政府行为增强了公开性、透明度和实效性。当然, “虽说我国的新闻媒介在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受到的行政干预还较多, 还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但我们正在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改革, 使其作为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的作用得以加强, 并以其独特的方式给政治参与带来成效。”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 1955年出版, 第16页。

[2]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第96页。

[3]邹乐, 政治文明与扩大我国公民政治参与[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3 (2) , 第34页。

[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 变动社会的政治程序[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3版, 第96页。

[5]李东兴, 论知识差距与政治参与关系[J], 理论与改革, 2003 (2) 。

[6] (美)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小G·宾厄姆·鲍威尔, 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出版, 第290页。

[7][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著,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 华夏出版社, 1989年版, 第201页。

协商民主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篇10

一、基本内涵

(一)协商民主的含义

要搞清楚协商民主的内涵,我们首先要弄清一下民主的概念。“民主”是我们常用的词语,但是其内涵和意义却容易产生混乱和歧义。从字面上来看,民主是指“人民主权”或者说“权力在民”,但这仅仅是将希腊文翻译成人们知道的语言。民主不但要求字面上的描述性的定义,还要求规定性的定义。理想中的民主与现实中的民主是不同的,两者不能互相定义。民主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形成的。在漫长的发展的过程中,民主吸收了各种含义。今天我们使用的民主概念与希腊时期的民主概念并不相同。这里就有必要对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进行区分。古代民主与城邦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它指的是全体平民参与集会,共同讨论城邦事务。可以说,古代民主是最有可能接近直接民主的制度。而现代民主则与民族国家的崛起相联系,在现代民主制度下代议制是民主制度的主要形式,公民通过投票选举出代表来代替他们参与国家事务的处理与讨论。作为一种间接民主,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但是在代议制民主下,由于被选出来代表民意的代表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代表每个人的想法,从而使得决策的结果不能符合所有人的想法,最终实施的过程也有所受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民主政治中协商民主应运而生。然而由于西方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的特性,协商民主的发展很多时候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发展比较缓慢。直到协商民主被引入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国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就共同关心或利益相关的问题,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以适当的方式和渠道进行协商,形成参与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做出决策或决定,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1]。协商民主实质上就是给每个公民平等的权利参与决策影响决策,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一致决定的过程。通过协商的过程是参与的每个公民都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对某一举措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协商讨论的手段,将决策的结果集中化具体化,达到大家共同满意的程度。

协商民主的过程是一个民主惠及到每一个参与个体的过程,是一个民主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每一个个体都有权利,有选择地参与到事务政策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参与决策的讨论,表达自己的意愿,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参与处理跟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在民主的氛围中协商,在协商的过程中实现民主。

(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含义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质是指公民在认同现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为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绩效,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等而进行的各种有序的政治活动。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具有多样的形式,从大的方面来说大致分为四个方面: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又分为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民主决策分为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民主管理分为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民主监督分为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活动等等。其中公民政治参与最常见、最普及的方式应该是民主管理中的基层民主自治的方式。

公民参与政治的过程也是民主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是公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公民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民主恳谈会、社会听证会等形式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来,对与切身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实事进行参与、讨论、或者监督。但是只参与还不够,要做到有序,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第二,依法行使政治性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第三,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有序的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活动中去。

二、协商民主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契合性表现

民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2]。协商民主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

(一)合法性

协商民主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都具有明显的合法性。

协商民主的进程其实就是一个追求公共决策合法化的过程。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同民族,民族、社区集体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们的偏好不同,利益趋向也在分化,因此在进行公共决策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这时候,为了解决社会团体的分歧,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协商民主的政治运作机制应运而生。正如瓦拉德兹所说:协商过程的政治合法性不仅仅出于多数的意愿,而且还基于集体的理性反思结果,这种反思是通过在政治上平等参与尊重所有公民道德和实践关怀的政策确定活动而完成的[3]。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公共决策的合法化。公民通过合法渠道对公共事务和政府决策进行意愿表达和建言献策,使政府决策更“接地气”,维护公共利益,从而促进公共决策的合法化。

(二)合理性

协商民主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都具有理性。

协商民主是理性的,因为参与各方在提出、反对或支持其观点时都需要陈述他们的理由。他们在给出理由的同时,希望那些理由(而不是权力)将决定其观点的命运[4],协商民主之所以说是理性的,是因为在协商的过程中,参与者不仅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还要给出相应的理由建议,而不是凭一己喜好强加给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还有机会聆听和接受他人的观点,通过妥协和协商达成一致。在这一点上协商民主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一致的。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也是理性的,集中表现为政治理性。公民政治理性主要涵盖了三层意思:其一,公民在行使权利时有一定的政治知识,能够独立地进行价值判断而不受他人影响或依附于他人。其二,公民对公共决策结果的理解。即使最终决策结果未能反映自己的愿望,也能以宽容的心态接受结果也是民主理性的要求。其三,参与采用的方式是非暴力的,这需要公民通过陈述自己的正当理由,并学会与他人沟通、谈判来促进问题的解决[5]。

(三)程序性

协商民主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都具有一定的程序性。

协商民主需要社会的多元参与者来共同参与,但是它并不是无序的个人参与,它更强调参与的有序性和公开性。合理的多元主义会导致程序民主概念。按照这种定义,源于合法性的民主谱系只能通过集体决策的程序以及与公平过程相关的价值来体现,如公开性,提出替代性选择的平等机会,以及对这些替代进行全面公正的审视[6]。

同样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也有严格的程序性。政治参与本身即是程序民主的基本内涵,从权力运行的角度看,程序民主包括自上而下的公共权力运行和自下而上的公民权利行使,而后者更具有基础意义。因为,从民主的本意上讲,公共权力是公民部分权利让渡的结果。因此,公民政治参与是衡量程序民主的主要标准[7]。要使得公民决策的结果最终合法化、制度化,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过程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或者规章制度,正是契合了一句话:“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三、协商民主有利于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从政治参与主体的角度看,协商民主有利于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精英化的代议制民主中,由于利益博弈的原因,决策的结果往往更倾向于体现强势群体,即所谓精英群体的利益,弱势群体的利益很容易被忽视牺牲掉。而协商民主的主体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以及各个界别成员,作为公民,他们都可以平等地发表意见和建议。

(一)有利于兼顾少数人的利益

代议制的基本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按照这种多数原则,表面上似乎是公正的,实际上只是简单地聚合多数人的利益倾向,无法真正从结果上满足公共利益。并且,所谓的“多数”本身就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更加深了这种不确定性。多数标准如果错误地变成了绝对的多数统治,这一变化在现实世界中的意义,就是人民的一部分变成了非人民,变成了被排除的一部分人[8]。这样的结果就会一方面造成我们想要扩大民主的范围,使更多人能参与到公共决策中来;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大多数人的民主权利被剥夺。

托克维尔说:“我曾寻思,在我们这个时代,用什么办法能使人们养成权利观念,并使这种办法能被人们所牢记。结果发现,这只有让所有的人都和平地行使一定的权利。”[9]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在民主制度下,广泛的政治参与是化解社会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诉求政治要求,参与利益博弈和分配的人越是多,“游戏规则”就越公正,矛盾和冲突就越容易化解。协商民主的主体是公民,意即所有公民都能通过直接民主的方式参与协商,这就杜绝了代议制民主的“被代表”的弊端。协商民主的过程是沟通国家、公民和社会的过程,从中获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发挥社会各阶层主体的作用,使参与者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对国家政策社会问题建言献策,从而使决策的结果更加符合公共利益,获得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二)有利于培育公民精神

协商民主的发展使得公民有机会直接参与到民主决策的过程中,使人们从消极的态度转变为积极参与管理公共事务中来。协商民主有利于培养公民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协商民主有利于培养公民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公民性格。在决策过程中,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做出让步和妥协。在参与过程中,不免会遭遇困难和矛盾,这个时候协商民主就发挥了其巨大的优越性,每个人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见的人提出自己意见的理由,大家互相尊重,参与讨论,取长补短,最终达成一致。

其次,协商民主有利于培养公民的集体责任感。当一位公民出席听证会并发言,知道整个会议都在听取自己的意见,感觉到自己被当作与议员地位平等的人士,你如何来衡量他或她的感受呢[10]?这种直接参与协商民主的方式,培养了公民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并且使人们认识到政治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话都对决策的结果产生影响,从而将个人福祉与集体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后,协商民主有利于增加社会信任。在决策的过程中,公民之间相互对话和讨论,也是一种合作的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个体通过合作加深沟通和互相理解和信任。决策的过程每个个体都有参与,决策的结果也是大家达成一致的结果,因此这种合作的过程可以增加大家对互相的信任和对决策结果的认同度,推动的决策的实施以及进一步进展[11]。

协商民主的本质是给予每个公民平等的权利,通过公正公开的程序,使各种意见相互沟通和碰撞,从而使决策的结果是大家商议的结果,来自于人们“真诚的同意”。这种模式能够增加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有序性和有效性。对于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可以通过协商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对最终决策方案的抵触心理大大降低。正如边沁所说:“当民众满意时,他们自觉自愿地协助法律的实施,而当他们不满时他们自然不予协助;倘若他们不积极阻碍法律的实施,那就算好的了。”[12]协商民主能够做到支持者响应执行,异见者不阻碍执行,这就是从最大程度上获得了公共认同,这就是为公共决策的实施助力。

摘要:协商民主是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协商民主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表现为合法性、合理性和程序性。发展协商民主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兼顾少数人的利益需求,培养公民精神,推进公共决策的实施。

关键词:协商民主,公民政治参与,有序

参考文献

[1]肖立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制度体系及价值[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7).

[2]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2.

[3]瓦拉德兹.协商民主[J].何莉,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4]詹姆斯·博曼.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陈家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33.

[5]魏星河.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特点及价值[J].政治学研究,2007,(2).

[6]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3).

[7]韩强.程序民主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46.

[8]乔治·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36.

[9]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72.

[10]亚历山大·隆德留司.德国的立法听证的效果[J].人大研究,2004,(7).

[11]赵心树.选举的困境:民选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6.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篇11

【关键词】 电子政府;政治参与;参与型公民

一、公民政治参与的含义及其要求

公民政治参与是公民在政治运行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和利益,以影响国家政治决策和国家行为的活动。它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当代社会,政治权威要获得合法性和有效性,必须使社会上具有政治参与要求和能力的公民参与到政治体系和决策过程中来,而政治稳定的实现和政治秩序的建立也有赖于社会各种利益得到制度化的代表和表达。

按照查爾斯·泰勒的观点,要表达公民对民主的需求很简单:那就是左右我们的规范与决定,应该交由人民来定。这意味着:(1)人民大众对于自己何去何从应该表示意见,而不是一味听命于人;(2)这些意见必须真正出自他们的心声,而不是经由宣传、误导、非理性的恐惧产生;(3)这些意见所反映的,应该是他们经过一定的思考所产生的想法和愿望,而不是在信息不足和本能反应下的偏见。从客观上讲,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政治系统为实施有效社会控制,必定会垄断或封锁那些不利于政治稳定或危及到政治统治的信息,会用强力控制传统大众传媒,有选择地发布经过筛选过滤的信息来影响公众的认知与判断。普通公众要获得充分信息或反过来通过有效渠道向大众广泛传播自己的思想几乎是并不存在的。

建立在互联网络之上的电子政府赋予公民更深层次的民主。网络作为新的政治参与手段无疑更具威力,它必然推动公民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提高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政治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二、电子政府的概念及其特征

1.电子政府的概念

电子政府的概念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两点:

(1)突出电子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有学者认为:“所谓电子化政府(e-government),是指政府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自动化的信息和服务,从而构建一个高效、廉洁、透明、民主的服务型政府。”还有学者指出:“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面向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换言之,就是构建一个‘虚拟政府’(virtual government),即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系。”

(2)电子政府可以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学者认为,电子政府是通过扩大公众的政治参与来增强权利对权力的监督的。还有学者强调了电子政府建设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影响,电子政府可以造就自由的政治社会。

2.电子政府的特征

(1)组织结构扁平化。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是一个刚性化的机械的金字塔式科层组织,有固定的职位、严格的层级关系和层层传递的信息渠道,行政信息在上下各级政府的传递要经过繁琐的行政流程。组织机构职责明确、边界清晰又相对封闭,组织之间缺乏互动。这种组织结构引发了一系列弊端,本位主义严重,拖沓、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政府机构趋于扁平化,呈现为一种柔性化的有机组织;组织机构以功能与项目为导向,既有为完成经常性任务、比较稳定的组织单元,又有为完成创新性任务和临时性工作、具有较大动态性的组织单位;组织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互动的、动态连接的,通过网络实现跨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减少不必要的层次环节,大大提高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工作效能,逐渐形成一种弹性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跨功能的、效率高的“无缝隙政府”。

(2)信息资源共享化。科层制组织结构实行政治控制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垄断封锁那些不利政治稳定或统治的信息、控制媒体,有选择地发布筛选过的信息以营造舆论,强化、维持合理性统治。同时科层制内部也争夺信息控制权,下层官僚基于自己的利益,选择信息向上传送。经过层层选择,信息的绝大部分滞留于各级官僚之手,导致官僚制对社会管理的严重迟钝,并使得对官僚的监督困难重重。信息在传统政府与公众之间极不对称,政府是信息的绝对拥有者,政府信息不能与公众共享。电子政府则不然,它不仅要求实现行政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更为重要的是,它强调行政系统与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信息共享。而互联网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使大众易于接受各种信息,加速政治社会化。

(3)行政过程公开化。从行政生态学角度看,政府与其环境要保护行政生态平衡,就必须有效地吸引外部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加工和转换,向社会输出政策产品和公共服务。但在传统行行政体制下,这一转换和输出过程处于幽暗状态,只有政府甚至是个别行政区长官知道,制度运作为某些人操纵,行政相对人只是被动地服从政府的决定,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政府上网后通过自己的网站提供除保密外的大量的公共信息,在网上发布公告,公布政府的法规和政策、领导人的基本情况、政府的行为倾向,特别是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前在网上公布,让公众广泛参与讨论,经过反复充分的博弈,最后作出决策,将政府决定和行为暴露于阳光之下,可以大大限制暗箱操作的空间,减少权力滥用的可能,这既充分体现了政府活动的透明度和权威性,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有助于公民在网上的舆论监督。

三、电子政府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

1.电子政府提供了公民政治参与的信息环境

网络是个无疆域无中心的分散式结构,体现开放自由的理念。公民只要拥有一些简单设备,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参与相应政治活动,因为电子政府为公民提供了政治参与的信息环境。1996年2月9日,《赛博空间独立宣言》声称,“在这个独立的空间中,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多么奇异,都不必担心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这句话蕴涵这样一种观点:网络空间的政治参与行为是公开的,正因为是公开的而不是神秘的,所以公民能“自由”表达观点,不必担惊受怕。近年来每逢“两会”期间,许多公民通过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交流。电子政府使政治参与行为按预定的程序在网上清晰地反映出来,从而把政治参与行为纳入公开化、程序化的轨道。

电子政府的构建将为政治信息公开提供一个方便、有效、快捷的平台。通过网络系统,除个人隐私、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等以外,包括监督、检察等以往讳莫如深的内情,都可在政府网站上以更易理解的语言详尽无遗地披露。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的开通,实现了政府网站整合,为公民及时了解中央各部委及各地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这样既满足了公民基于政治参与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也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2.电子政府有助于塑造参与型公民

只有在公民因为熟悉和了解自己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实现有效的参与,从而对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高度的参与热情,而他们的参与行为也受到政治系统的鼓励时造就的才是参与型公民。电子政府在构筑公民政治参与水平上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网络参与者的实践观往往是自主的、主动性的:它们根据自己的立场,不论社会背景、阶级或理念观点,选择自己关心、喜爱的场域投入对话和沟通。这种参与形式,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电子政府中的互动行为更强化了网上公民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政治功效感。所谓政治功效感是一种他们能够影响政治家与政治秩序的感觉。电子政府除了提供公民政治参与的信息环境,它所强化的公民自主性使公民在网络中更善于发现其政治绩效,使之感到自己在政治方面是可以作为的。它可以根据参与者自我的理念、见解和他人冲突、交换与妥协,取得了对特定事物主张的权利。这种论述诠释权的取回与网上政府的迅速回应相结合,无疑有助于消除公民的政治无力感,进而增加政治效能感。

电子政府给予公民的随进随出、随时发言的机会,使得参与者找到自身可加入、立足的公共场域,重构自我对社会的认同、网络的互动性,使每一种思想火花都有着成长为有影响的思想或思潮的可能,它使人觉得政治参与并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它和每个人的利益都发生着直接的关系。社会连结与认同感的增加将有助于公民把政治参与作为一种责无旁贷的义务。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会实现量的突破,更会是一种质的飞跃。

3.电子政府有助于实现高效化的政治参与

电子政府透过信息化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政府组织形式,建立了多渠道的政治参与方式,无论在深度或是广度上都赋予了自身新的内涵,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政治参与的质量,提高政治参与的有效程度,使行政程序简单化、统一化,政府业务电脑化、网络化。在提高政府效率的同时,也实现公民政治参与高效化。

通过电子政府,公民不必走出家门,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即可完成政治投票、政治选举等活动。电子政府的信息以光速在传播,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政治参与突破了传统参与地理上的局限、信息沟通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实现了公民直接、便捷、快速的参政议政。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公民通过电子政府参与政治的时间效率大大提。

另外,电子政府的发展与应用为公民提供了一个廉价、便捷、顺畅的参与平台。在软件方面,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形成了多元化、交互式、开放性的信息传播渠道,实现了信息的大范围和低成本获取。在硬件方面,随着计算机性能提高和价格不断降低,个人电脑将越来越普及,网络将越来越简便,费用将越来越低廉。这样公民就能够更加方便、从容地以较低成本选择和吸纳所需的参与信息。一方面使得公民政治参与热情大大提高,参与效果明显改善,另一方面节约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泰勒.“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 《二十一世纪》.1997(4)

[2]张秉福,叶海芹.電子化政府建设:问题与对策[J].科技潮.2005(7)

[3]张德平.论电子政府建设对中国政府改革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2(4)

[4]陈波,王浣尘.电子政府建设与政府治理变革[J].《公共行政》,2000年第6期

[5]Davos .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of Cyberspace .from http: //memex. org/barlow. Html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篇12

中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 是一个“正在由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 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正在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 正在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 正在由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的过程。这些变化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 也体现在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中。

在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输入输出模式”里, 把政治视为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在它的一端是社会要求和支持, 另一端是政治系统对这些要求作出的反应, 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就是在这一个系统过程中得以体现的。

当前中国处于转型期, 随着利益意识的觉醒, 对应的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也多了起来。但如果政治系统“输入”过多, 就会对政治系统造成压力, 对政治体制形成“超负荷的压力”。目前中国公民参与的扩大虽然尚未对政治系统构成“超负荷压力”, 但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如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水平不断进步, 但总体水平仍然比较偏低;公民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日益突出;动员参与多, 自动参与少, 正式组织功能较弱, 非正式组织少, 部分特殊群体尚未有自己的组织;非制度政治参与、非理性政治参与行为目前有日益增多的趋势等。

“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 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根据亨廷顿的观点在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会引起不稳定, 甚至是政治参与负功能的进一步扩大, 因此政治参与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现象错综复杂, 社会矛盾相对尖锐, 因而对限度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民政治参与要保持国家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主要是指政治体系中的政治权力能不断获得能量补给和政治输出, 能对社会利益需求不断整合。在亨廷顿的理论中, 政治稳定依赖于政治参与的扩大, 但政治参与又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政治稳定, 原因是政治参与的急剧扩大, 而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又无法满足这种要求, 如当政府的统治能力薄弱, 不能对应政治参与的高涨, 必然导致政治的不稳定。用如下公式表示:1、社会流动化/经济发展=社会的挫折感;2、社会的挫折感/移动的机会=政治参与;3、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稳定。在政治稳定和政治参与之间, 亨廷顿更强调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的状态包括三个层次, 即政权体系的持续状态、国家权力的合理状态、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在政治稳定的状态下, 利益的表达和参与活动才能成为疏缓社会矛盾的安全阀。“民主”国家倡导民主并且不加限制地扩大政治参与, 却导致了国家的不稳定甚至是政权的崩溃。所以说只有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开展政治参与才是有效的, 过度和无序的政治参与会对国家稳定构成威胁, 我们多年来改革的政治成果和经济成果都会遭到破坏。而有效的政治参与不仅能促进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 更能增加社会秩序和政治的稳定感, 有助于把各种影响不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最终形成保持政治稳定的良性机制。

二、政治参与不能超过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的客观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经济发展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经济发展了, 才能为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基础和硬件支持, 对政治参与进行成本投入。如果一个人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 根据人的需求理论, 他的需求也不会由生理和安全需要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参与政治活动也就成为不可能。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 贫困人口不在少数。对于物质生活不充裕、处于贫困状态或者刚达到温饱生活水平的群众, 他们无暇顾及政治生活, 也就无法获知参与公共事务的足够信息, 对公共事务无法进行有效讨论, 参与的自觉性也随之降低。

在中国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和转型过程中, 良性的市场经济发展在客观上可以培育人们的自由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 这些意识都有利于政治参与的活跃。“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大, 造就参与基础的多样化, 并导致自动参与代替动员参与。”首先, 经济发展了才能给人们提供可能多的机会, 锻炼更多的参与型公民。其次, 经济发展促成了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紧张和对立, 集团意识不断增强, 这些也都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再之, 经济发展扩大了政府在社会中的作用, 为了靠近政府公民不得不提高政治参与的程度。最后, 公民随着经济的发展, 为了要求政治自由和权利从而更积极地参与政治。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对于政治参与提供的物质条件尚不完善, 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政治参与, 而不考虑所能满足公民的现实条件, 就有可能导致参与爆炸的后果。因此对于政治参与的扩大也应该是一个有序而持续的过程, 应该坚持总体渐进过程, 在条件比较成熟或者风险相对易于控制的某些领域和环节可以谋求更快更深入的发展。而对于不同地区, 不同问题领域存在着不平衡的状态下, 就应该根据现实的因素,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公民政治参与要在维护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也是中国公民参与政治的最重要的政治方式, 通过它实行的政治参与具有最高权威性、最高效力和广泛性。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体现根本政治层面上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 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参与要求,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根本保证。首先, 在全国人大的具体职权中, 有修改宪法并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制定基本法律的权力;选举并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力;审查、批准和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的权力以及对其他国家机关进行监督的权力。从宏观到具体, 这都是维护公民根本制度保证, 同时也是实现参与的有效途径。其次, 个人或利益群体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的价值目标是一个矛盾统一体。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多元而复杂, 人群之间利益相悖, 价值向左, 追求各异。在发生冲突时, 必须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进行取舍, 这样的参与结果才能有利于国家, 受益于个人。

四、公民政治参与要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进行

“正当的利益要求只有通过合法、合理的政治参与才能最终实现”。宪法是纲领性的国家大法, 是规定国家组织、政府制度及其指导原则, 并且集中反映社会发展和民众要求的国家根本法, 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是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法。宪法规定公民权利, 就是为了对抗政府和国家对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可能造成的侵犯。宪法的权利保障是最高的, 是指其他法律对权利的保障都来自于宪法, 都要以宪法的规定为判断的标准。除此之外, 许多实体法的颁布如选举法、代表法、工会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在法律上为公民政治参与作出规定。在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序方面, 也有立法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

宪法和法律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之一,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旦使用不当, 就可能对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造成破坏。合法的参与会促进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而非法参与是否定法律的普遍约束力和现存社会政治秩序的。尤其是暴力参与, 这是非法参与中威胁最为严重的一种形式, 其破坏性后果极为严重, 会导致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宪法规定对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进行镇压。所以公民政治参与过程既是在宪法和法律的保障下, 又是在其限制之内。

总之, 公民应该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行使所给予的权利, 履行自身的义务, 以法律所规定和允许的途径和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政治参与目标, 减少非法、非制度化、非理性化政治参与行为的发生。

摘要:政治参与的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的水平。本文从中国目前的国情出发, 对社会转型期公民政治参与的限度进行分析, 公民政治参与要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尊重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客观条件、维护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尊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关键词:社会转型,政治参与,限度

参考文献

[1]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12月第一版。

[2]王存福:《论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

[3]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第一版。

[4]亨廷顿, 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年月第一版。

[5]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年10月第一版。

[6]刑建华:《当前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实现程度》, 《发展研究》, 2005年第6期。

[7]李雪卿:《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南京社会科学》, 1998年第5期。

上一篇:传统机加工工艺下一篇:四人制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