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政治文明

2024-08-20

公民政治文明(共7篇)

公民政治文明 篇1

公民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必须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总体上讲,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领域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不断地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低级走向高级。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全面的努力奋斗。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以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发展的任务就是在经济方面;只要经济上去了,其他方面就都没有什么问题了。其实这是一个肤浅的认识,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只是表现在经济上。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但发展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都需要不断发展,都需要不断进步。因而,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同样,作为发展动力的改革,也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而应当是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机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是一个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自我革新和完善的过程。历史和现实一再向我们表明,发展不能一手硬、一手软,也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应当是今后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

党的建设始终是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的,始终是同党在不同阶段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一项根本建设,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牵头管总的作用,关乎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执政能力究竟怎样,主要是通过党的各项工作体现出来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来展开,并以党的建设来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决定》所说的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正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宏伟目标,着眼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要求。

就发展民主政治而言,从客观方面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公众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意识、对权利和利益的保护要求、对自身能力的发挥和自身价值的追求,将呈现出越来越积极的发展趋势,表现出越来越积极的发展期望。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所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从党的自身状况来看,在发展民主政治方面的能力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和提高的问题。主要表现是:①忽视民主政治建设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只讲发展市场经济,不愿讲、不敢讲、不会讲发展民主政治,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②机械地、片面地理解发展民主政治,把发展民主政治同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依法治国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③对民主的形式和民主的实质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既不善于运用各种民主形式(包括选举、票决、代议、公示、公告、听证、协商、对话、质询、问责等制度)集中民智,凝聚人心,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也没有真正做到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根本尺度;④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还存在不少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适应社会生活多样化、多元化所带来的新变化,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新要求,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⑤资产阶级自由化和落后僵化思想在一定范围内仍有相当影响,脱离国情、脱离实际,似乎发展民主政治就只能搞西方多党制、三权分立那一套,只能走西化的道路,等等。

公民政治文明 篇2

大陆游客海外旅行时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多年前已见诸各大媒体, 甚至早在2006年, 中央文明办联同中国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 (下称:指南) , 诣在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 塑造中国公民的良好国际形象。几年过去了, 情况似乎没见好转, 大陆游客的海外旅游行为还被外媒贴上了“有钱没文化”的标签, 加上近几个月陆续出现的埃及文物建筑上的“到此一游”, 香港机场因航班延误大陆游客与工作人员起冲突, 普罗旺斯大陆游客抢拍照位置大打出手, 和卢浮宫前洗脚等事件使大陆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再次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与此同时, 国家电视台还特意在新闻时段开播“文明伴我行”板块, 目的是帮助国人纠正和约束自己在海外的旅游行为, 避免不文明行为损害国家形象。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反复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有些外国导游还将一些报道变成笑话段子为游客提神醒脑。我们并不缺各式宣传、教育, 和诸如《指南》一类的规定, 也有政府的重视。但多年来这种状况似乎没有出现令人乐观的改变。有什么是我们没考虑到的?需要指出的是, 在《指南》出台的同时, 同一机构还颁出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 (下称:《公约》) , 目的是提醒大家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做文明游客是大家的义务, 也关系到每位游客的切身利益。把《指南》和《公约》仔细对比看看, 发现其内容大同小异, 所提及的均是与个人卫生习惯、公共礼貌礼仪、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爱护环境和保护文物等方面相关的规定和要求。看后, 不禁让人觉得《指南》和《公约》的存在有点牵强。因为其中的内容和要求是国人在中学毕业时就应该接受完的学习内容, 并将学习的内容转化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但实际上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的。

这些关乎公共礼貌礼仪、公德和公共秩序等的要求, 需要道德力量和一定的惩罚机制进行监督和约束, 尤其是后者具有一种规定的强制性, 及时严格执行是其奏效的保证。当一部分游客在长龙里插队前行, 若周围的游人能立即给予善意的提醒, 或工作人员能严肃维护秩序, 则插队的人不会认为插队是容易而理所当然的。若才子佳人在文物建筑上挥洒才情或海誓山盟前能被及时制止, 则不少人能懂得历史的原貌要留给世代后人, 不需要个性化涂鸦的点缀。若公共场合的大声喧哗能得以礼貌的告知, 恶言恶行能得到应有的处罚, 那么大家都会逐渐并最终让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渗透在我们的言行中。倘若能对颐指气使故意刁难的“贵族”们的无礼对待予以从容优雅的回绝, 我们彼此就能感到相互尊重带来的轻松畅快。随地吐痰、扔垃圾这个快要令人窒息的恶习, 不仅来中国的老外厌恶, 就连不少国人也嗤之以鼻。建议用高额罚款或义务清洁劳动来“斩草除根”, 干净清洁的环境会让人觉得跟大自然更亲近。

由此可见, 我们让外国人甚至是国人抗拒的种种不文明行为一方面源于部分人不按规矩行事, 另一方面是缺少有效有力的保障机制。所谓的保障机制一是指有与《公约》和《指南》相对应的惩处条款来保障其顺利执行, 也就是对不文明行为的惩处是必然而到位的, 其次是大众在必要时对相关准则的维护, 即对做出不文明行为的人给予善意的提醒。有海外华人或国人谈到, 对于同胞的不文明行为要么扭头走人, 要么默不做声, 没有必要得罪不认识的人。殊不知这种看见装作没看见是对不文明行为的默认和纵容, 有一次不文明不受惩处就会有第二次, 接下来就习以为常, 到了国外就是自然而然的行为。殊不知这种不文明行为的受害者会牵涉不少无辜的人。法国时尚品牌Adige&Voltaire表示, 将于2014年在巴黎开张的新酒店不接待来自中国的游客, 这无疑让众多文明礼貌的中国游客惨遭连累。又想起当年在萨尔茨堡的一次经历:我排队买冰淇淋, 刚轮到我时, 售货员立马扭头面向我旁边的一位白人中年妇女, 就像我根本不存在。只见那位女士跟售货员礼貌地用德语交流起来, 而一旁我已盘算好该如何回敬售货员的“招待”。很快, 售货员不情愿地转向我, 满足了我的要求, 我的购物在一个小停顿之后很快就结束了。我大致猜到女士和售货员的对话, 而我当时的心情是有点复杂的, 想必我的这般待遇可能是拜某些同胞的“作为”所赐, 情况的突然转变又让我心中的怒火骤然偃旗息鼓。该怎么评价那位女士呢?真是高素质啊!现在回想起来也就是那位女士在遵守秩序的同时, 也在维护秩序。在惩处不容易到达的时候和地方, 维护是最好的保障。

大陆游客的海外旅游行为再次引起政府高层的反应, 有评论者指出, 自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和1981年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之后, 又一场自上而下的生活习惯改良运动在中国大地展开。所不同的是, 前两次是社会内部的运动, 而这一次是因国际交往而起。中国政府把这次行动与提升国家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相提并论。个人认为《指南》和《公约》的规定属于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但要用如此的方式来强调, 还报道与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关, 感觉就有点太过正式。但若一如既往, 只是报道宣传和教育, 估计也成效不大, 因此要出台并严格执行相应的惩罚条款, 而且还要在长时间了持续进行。当我们成为文明的公民, 即使在旅行时碰到有文化差异, 分歧和矛盾, 我们也会是文明的游客。

摘要:大陆游客海外旅行时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多年前已见诸各大媒体, 甚至早在2006年, 中央文明办联同中国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 诣在帮助提高中国公民的文明素质, 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 令人遗憾的是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仍在继续, 近几个月中国游客在海外旅行时的不文明行为频频被国内外媒体报道, 再次引起热议和政府高层的关注, 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并对改变这一现象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大陆游客,文明旅游,惩处条款

参考文献

[1]张红珍.旅游发展与环境效应问题研究-以石林地质公园为例.昆明理工大学, 2005

[2]张成福.公共管理学[fib].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公民政治文明 篇3

关键词:政治文明;公民;有序性;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4-0091-04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重要表现,它反映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文明为政治参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民参与政治的程度也会不断提高,而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1]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无序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可避免地制约着政治文明的建设。

一、政治参与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概念的基本界定

1.政治参与。由于各国研究者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所持的政治视角和思维方式不同,对政治参与含义的理解和认识也有所不同。概括国内关于政治参与的有代表性的诸种说法,结合当前各国政治参与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政治权力体系的活动及重大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其主要内涵包括:一是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而普通公民就是以从事非政治性工作为主业,而又有必要介入政治活动的人,这样就将政治参与者与政治职业者区别开来。二是政治参与的客体是政治权力体系的活动以及重大的公共政治生活。政治参与并非囊括所有与政治相关的活动,它主要是指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活动,也就是政府的活动。三是政治参与是一种多目的、多形式的政治行为,是客观的政治活动,而不包括主观的政治态度。四是政治参与在本质上也体现了公民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并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五是合法的政治参与和非法的政治参与皆是政治参与。现代国家普遍确认公民的主人地位,因而,政治参与是体现公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2.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认同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为促进国家与社会关系良性互动、为提高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与绩效而进行的各种有序的活动,包括各种利益表达、利益维护的行动。这种活动是依法的、理性的、自主的、适度的对公共事物或政府决策进行个人或集体意愿表达的行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广义上说包括依法的政治参与行为和有秩序的参与行为。有秩序、理性的、自主的、适度的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和真实体现。政治文明的一切建构最终都要通过政治行为体现出来,政治行为文明应成为政治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参与作为政治行为的方式的组成部分。政治本身就是“众人之事”,因此,任何形式的政治行为都是一种群体行为或涉及群体利益的行为。而只要是群体行为,必然就会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程序和规范的形式,具体反映出政治行为文明的程度。因此,“有序性”就成为政治行为文明之根本。在政治行为范围内,有序才有文明,无序则无文明,政治行为建设就是要围绕着如何加强政治行为的有序化这个中心来进行,切实有效地推进政治行为的有序化。而无序、失序的政治参与必然产生负面作用,不仅会造成社会价值与人们追求理想的严重冲突,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政治衰退,还会出现秩序混乱、权力失控及国家、公众利益的严重受损,甚至酿成政治暴力和政治动荡,以致军事政变、战争等。

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这一问题的提出充分表明我们党对公民政治参与的高度重视和决心,也是把社会公平正义赋予了民主的新意义,更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的新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政治,没有民主政治,就没有政治文明。胡锦涛同志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完善的民主政治是一种参与政治,又是一种有序的政治。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过程。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建设,以利于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同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主体,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一切其他形式的具体化的国家权力,都是由这一最高权力主体产生和派生的。追求广泛而自觉的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本质表现。只有公民进行广泛而自觉的政治参与,才是民主政治的成熟形态。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必然选择。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国家各级政权机构选举实施的必要前提。例如,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最一般、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只有公民自觉地参与选举,选举活动才能真正开展起来并选出能够代表人民执掌权力的人。因此,公民参与选举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决定着选举的成效。按照我国现行政治制度,在政权政治的层面上,人民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权力机关的方式来行使和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的。公民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代表进行自我管理。其次,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各类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决策民主化的基础。各类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的决策必须反映人民的意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了解人民的意愿。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主体相继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决策建立在人民意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民主决策,就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使人民群众能够主动地向政权机关反映自己的利益要求,进行广泛的利益表达。这种利益表达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参与。再次,公民的政治参与是人民监督权力的基本途径。由于公共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因此公共权力极有可能被私人滥用,也就是说,人民选举出来的权力掌握者,也有以权谋私的可能,因此,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对权力的掌握者进行监督,以保障人民的利益,这是人民民主权利的重要内容之一。

2.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尺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有序的政治参与就是在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和规范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使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也只有理性的、自主的参与政治,选择理性的行为参政,才可以使参政者的意愿能够较为准确的表达。而参政行为的不理性,则会使执政局不能完整准确地了解参政者的意愿,耗费大量社会资本,引发社会动荡。亨廷顿指出,在政治系统内部,政治稳定与否取决于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比率。[2]我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分化加剧,利益差异也呈多元化,但是各种利益之间缺乏一种完善的整合机制与协调机制,利益诉求的渠道不够畅通。如何防止“参与危机”和“参与爆炸”,避免政治参与的失序,是中国政治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我国,政治参与中出现的无序状态对和谐社会的创建起着消极的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无序表现为政治参与的被动化和表面化还比较普遍。政治参与的实质是人民政治权益的实现,其基本形态是群众当家作主。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表现为缺乏对政治生活的关心,缺少对社会公共事物的责任心。即使参与也是流于表面的宣传鼓动、组织号召和从众行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等的制度落实还常常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非理性的政治参与还时有发生,如越级上访、非法集会抗议、蓄意滋事、聚众闹事、冲击公共机关、暴力对抗围攻等。[3]公民参与的无序,如果超出了现有政治制度所能承受的力度,就可能引发动乱,失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局势。无序参与是国家稳定的大敌,带来的是国家的灾难和民族的悲剧。

3.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助于推进民主法制化的进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设完善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法制国家,使法律成为整个社会管理的最高准则。政治参与必须依法有序进行,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正常功能和作用,实现它作为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的手段,维护公民自身的利益。我国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人民群众依据宪法所赋予的权利,通过法律所规定的管道,有序有效地参与政治,向政治系统表达各种利益要求;人民选举并实行监督的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制定法律将人民群众中共同的意愿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为法律规范;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监督相关国家机关依法对社会进行的公共管理与司法活动,从而实现、发展与维护人民的利益。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在实际中,公民的利益表达、政治参与尚缺乏一些法定的具体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扩大,势必促进各项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公民的政治参与只有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通过自主、理性的方式,有序地进行。

三、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教育的普及以及广泛的传播媒介的增加,人们的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在高涨。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要举措。

1.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正确引导,创建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一种高度民主的政治体制同有高度政治意识的公民的有机结合。人民群众政治素质的高低,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高低。只有成熟、理性的公民才能真正地行使政治参与的权利。如果参与主体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达到应有的政治参与的能力,导致随大流毫无主见的政治参与,容易引起政治参与的失败和政治的不稳定。列宁曾经明确地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4]从我国的社会发展来看,由于长期受传统政治文化的束缚,民众的民主意识并不强,更由于建国以来,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对民主制度的践踏,使人民对政治心存偏见。尽管改革开放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人们的政治参与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实践证明,政治文化建设是培育公民的政治价值和政治信念,提高公民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公民政治权利与义务的认知水平,形成有效的政治参与行为模式的重要保证,必然对政治参与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努力致力于基础群众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公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培养公民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参与技能,政府有责任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引导和培育公民的民主价值观念,创造适宜政治参与、包括网络政治参与的良好的文化环境。对群众进行法律和管理培训,使他们增强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放弃过激行动。

2.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程序化。邓小平曾十分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的问题更重要。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5]为此,要高度重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并用法律的形式将成熟的制度固定下来,使得任何领导人都不能随意更改或置之不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真正建成法治国家,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进而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实现公开化、平等化和非暴力化的政治行为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着重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如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和监督制度,赋予人大实际可操作的监督权、质询权和罢免权等。同时建设权力的制约机制,权力如果不分开就是集权,就会导致专制或独裁。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法治,要树立宪法的权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直接民主领域,真正体现民主的真实内容。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民主的传统也相当薄弱,民众的民主意识并不深厚,而面对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人民的民主意识虽有很大的提高,但政治参与形式化、表面化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农民的素质不高,不适宜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而农民本身的民主意识单薄、自治观念不强,不能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因此,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的落实常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同时,目前国家所能提供的政治参与渠道还远不能适应多种阶层民众政治参与的需求。因此,必须改变公民政治参与的表面化和形式化,使公民的政治参与不只停留在公民行使选举权这样的间接民主的范畴内,而是要逐步尝试使公民的政治参与进入到更多的直接民主领域。在参与的主体上,除了可以扩大公民个人的参与外,还要扩大以团体参加的政治参与。而且在参与形式上,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以超时空、高速度、多媒体、大容量和交互性等特点,在当今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网民”的政治参与也在逐步加大,“政治博客”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电子政务平台成为网络政治参与基本途径。因此政府要主动应对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发展要求,建立电子政府,创造电子政务平台。而网络政治参与可能导致对政治认同的危机、直接民主的失度,以及政治斗争的失控。在网上直接表现为政治谣言、政治牢骚的广为流传和政治盲从、政治冷漠、政治狂热、网络攻击等。要使这些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变得有序,就要进行技术创新,实行“注册参与”,包括公民身份的实名注册,也包括网民身份的虚拟网名注册,以保证公民符合法定政治参与权的规定性,也体现网络政治参与自主权的选择性。[6]在不断拓宽和创建新的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政府要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增强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树立政府的形象,增强政府的公信度。通过举办听证会、新闻发布、民意调查,在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与公民就政策问题的形成、备选方案的拟定、政策方案的选择等进行磋商和谈判。进而逐步扩充、加大、增加和提升政治参与的形式、途径、领域、机遇、层次和质量。

总之,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国家、社会三者良性互动的形式,既是政治制度完善的需要,也是政治制度完善的结果。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将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内容。如何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形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开辟。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10-16(1).

[2]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 蔡娟.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1):172.

[4] 列宁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争当文明小公民 篇4

一.目的要求:

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新世纪讲文明守公德的好孩子。二.班会过程:

主持人:“争当文明小公民”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甲:同学们,当今社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要求每一位公民都要遵守最基本的社会公德。

乙:我们少先队员更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从一点一滴做起,做一名懂礼貌、有修养的小公民。

甲:最近,党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加强社会主义公德教育提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我们少先队员更应该时时处处体现良好的道德风貌,做倡导新型社会公德的生力军。

乙: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们看,这群森林里的小公民哪些地方没做好?

《小兔诊所》,队员们以开火车的形式发言。甲:对呀,一个文明的公民首先应该懂得对人有礼貌。我们有的队员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拘小节,我行我素。你看,正好来了几位„„(小品:《不要乱扔果皮》)

乙:如果你是香蕉树,你还有什么话要对那两位小同学说呢?(指名两名同学上场)

一学生:他们说的,也是我们想对大家说的。不过,我们把想说的话编成了儿歌《小小公民》,你们也来听听吧!

小小学生讲公德,爱家爱党爱祖国。尊敬老师有礼貌,团结合作争第一。社会是个大家庭,人人都要多关心。花草树木有感情,请你别伤它的心。随地吐痰不文明,果皮纸屑不乱扔。过马路走人行道,这条千万别忘掉。红灯亮时请等候,绿灯闪烁方才行。我们都要讲公德,人人才会夸你棒!夸你棒!

甲:先进的集体一定是和睦的集体,和睦的集体一定离不了谦让!就让我们《大家都来让一让》。

三月如清泉,四月漾蜜糖,五月连喜讯,月月把“让”唱。探亲访友的想让,登山游湖的想让

车来了,谁都希望上,我犹豫了一下――让 我碰了你的车架,你撕破了我的衣裳,我的损失远比你大,可谁都不是故意的―让 大街小巷车来人往,难免有人骑车慌张鲁莽。挡在我的路上,就开一次绿灯吧„„让!

并非都能被人理解,难免有人叫我“呆郎” 可精神文明的大厦,应该把这“让”字砌上!甲: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让,我们的世界会更加漂亮!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歌舞《歌声与微笑》

乙:社会的文明需要大家的参与,文明的氛围要靠大家共同来营造。我们中队的队员不仅自己行动起来,还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设计绘制了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公民道德宣传画,创编了许多小故事、歌舞、小品,在学校、社区、公园进行宣传。(两个同学上台介绍展板上的照片和宣传画)

甲: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举手投足的细微之处做起。我们的队员们在文明习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你们想听他们的故事吗?(队员一从座位上跑上讲台:让我先来介绍我们小队的一些学生吧!

乙:在本学期还有很多队员也取得了较大进步,还涌现出很多好人好事,下面我就宣布文明章的获得者有:(名单略)请辅导员老师给这些同学颁发奖章。

乙:在校园里,我们是文明的学生; 甲:在家庭中,我们是文明的孩子; 甲乙:在社会上,我们就是文明的使者、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小公民。就让我们高唱《今天是红领巾,明天是好公民》来结束今天的班会吧!

主题2: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一、活动目标 :

通过表演、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意识到我们周围的环境正在逐渐被人为地破坏,在故事中清楚环境的危机带给人类,动物植物的危害,在表演中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发出倡议,保护环境。

二、活动过程:

(一).学生室内表演儿童剧

内容简介:生活在大城市的一对姐弟俩在周日出去玩,途中经过马路闻到汽车的尾气味儿感到恶心,由此引倒正题.一天中他们发现以前清澈的小河已成污水,街上烤羊肉串的不停地扇着火烧碳冒出的黑烟„看到这种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姐弟俩与班里同学商量组建雏鹰环保小队,制止了两起破坏环境的行为.(二).学生讲环保小故事,介绍环保知识 1.《小雪豹的故事》

小雪豹和他的妈妈幸福地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深山里。一天,偷猎者杀了他的妈妈,又将小雪豹拿到市场上卖。一位叫斯蒂文的外国游客买下了他,将他送到北京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为了记住救他的恩人,人们为它取名叫斯蒂文。在养殖中心,小斯蒂文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可他没有伙伴,他整天孤独地望着远方,夜里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一天,人们发现小雪豹双目失明了,后来耳朵也聋了。养殖中心再好也不是小雪豹的家呀!小雪豹真正的家是那美丽的青藏高原的深山里。

2.小实验

生物学家做了一个试验,把小白鼠放在一个隔音实验箱中,释放噪音,逐渐加大到165分贝,开始小白鼠烦躁不安,惊恐万状,进而疯狂跳窜,互相撕咬,最后死去,小白鼠被强噪声杀死了。

60年代,美国空军的f104喷气机在某城市上空试飞,每日八次,共飞了6个月,在强烈的轰鸣声中,地面上一个农场的1万只鸡死了6000只。3.《明天怎样植树》

21世纪,我国造林将以机械为主,挖土,植苗,培土,浇水都由植树机进行,速度又快,质量又好。

大约到XX年,露天育苗要被大型自动化温室取代,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二氧化碳量都由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就是工厂化育苗,能育出优质苗木,使造林率有保证。将来还要运用基因工程,培育各种各样的树木新品种,如抗病虫害的,抗旱的,抗污染的等等。学生根据这些资料自由发言,说说想法。

(三)实践活动

1.说说自己打算怎样保护周围环境。2.建立雏鹰环保假日小队。

(四)班主任总结

我们在表演中、在讲故事中、在讨论发言中亲身感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们要发出倡议,建立环保小队等开始了实际行动。

不仅向班里同学发出倡议,还要面向全校,面向家庭,社区,乃至社会。

一、活动目的:组织进行一次深刻的有意义的宣传法律的主题班会活动,进一步了解法规知识,加强同学们的法律观念,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习惯。

二、、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白,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1、加强法纪教育,引导学生学法、守法,自觉遵守校规班纪。

2、强化安全教育,防止发生踩挤、跳窗、交通、溺水、食物中毒等事故,教育学生远离不良文化,远离诱惑,远离游戏厅歌舞厅网吧,远离邪教,远离毒品,坚决杜绝由此引发的违法犯罪。

3、班会形式:采用讨论、交流方式。

4、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律知识(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法律知识竞答,分抽签必答和小组抢答,评选优胜小组)。

5、讨论怎样处理以下行为。

包间内,乌烟瘴气,一群中学生饮酒庆祝同学生日。

有人跳窗入室盗窃,一人看见后悄悄走开。一毒品贩子正诱骗一群中学生吸烟。有的同学向同学强行借钱,不借就找人打。朋友被打了,其他人帮他打群架。

6、班主任老师总结。

(二)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主持人:愿同学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让法制与我们永相随,让幸福快乐与我们永远相伴!

一、活动目标:

1、认识火灾的危害,能够意识到预防火灾的责任。体验消防队员的辛苦 以及其他人在火灾发生时的协同互助精神。

2、在日常生活中要具有防火意识,能够消除火灾隐患。知道怎样报火警。

3、杜绝引起火灾的行为,知道报火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认识火灾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防火意识。

三、教学难点:了解报火警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火对于我们并不陌生,谁能告诉老师你所知道的火有那些用途?请同学自由发言

(做饭,取暖,照明等)

看来火对于我们的确很重要,但是有时火却给我们带来另一幅画面。

(二)图文交流、感知体验

1、播放相关录像资料,提出问题: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的说。、出示相关火灾的文字报道,并读给学生听。3、分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发生火灾的原因,感受火灾带给人类的危害。、师生交流,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

(三)案例分析、深入感悟

1、火灾不仅毁坏物质财产,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还直接或间接危害生命,给人们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危害。每年都有许多儿童被火灾夺去生命。同时因儿童用火不慎引起的火灾也不在少数。下面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看下面两个事例:

2、实物投影出示教科书中两个案例,并读给学生听。

1)让学生试着想下去,接下来会发生„„ 2)造成火灾的原因是什么?

1、设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怎样做? 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2、通过学生发言引出火警电话“119”。创设情景让一位学生试着表演拨打“119”的情景。

3、从上一位同学的表演来找出不足之处。让学生自由发言,给他们设想的空间。

4、师生共同总结拨打“119”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5、再让同学试着表演此情节。

(五)首尾呼应、警钟长鸣

1、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再次感悟火灾的危害。

2、谈收获感悟。

遵守道德文明做文明公民承诺书 篇5

一、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自觉拥护党的领导,遵守社会的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奉献社会。自觉学法、懂法、守法,不参与邪教及其他非法宗教活动,拒绝“黄、赌、毒”进家,以家庭平安促进社会稳定。

二、诚实守信,倡树文明。注重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从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认真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仪表严整,用语文明。衣着整洁,大方得体,仪容严整,姿态良好;谈吐文明,语气亲和,做到待人友善热情,多讲“谢谢”、“对不起”、“您好”等文明礼貌用语,摒弃不文明语言。自觉维护和践行网络文明,传播弘扬正能量,坚决抵制网络低俗信息。

四、保护环境、美化市容。倡导绿色文明,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环境污染,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城市环境,共同参与到保卫“__蓝”行动中,自觉劝阻社会上的不文明行为和不良文明习惯,共同建设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

五、家庭和谐,邻里互助。积极参与创建文明个人、文明家庭,主动把良好的文明习惯带进家庭。做到尊敬老人,夫妻和睦,科学教子,互谅互让,互敬互助。注重家庭文化建设,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创建学习型家庭。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积极向困难邻里伸出援手,形成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和谐邻里关系。

六、志愿服务,共同参与。积极参与服务民生、平安创建、文化繁荣、文明新风等各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主动参加关爱空巢老人、种绿护绿、无偿献血、扶危济困等各项公益慈善活动,奉献社会,提升自我,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中来,以实际行动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添砖加瓦。

七、我们还承诺做到以下“七个不”:

1、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贴乱画。

2、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嬉笑吵闹、高声接打电话,不损坏公共设施。

3、不乱穿马路,不翻越交通护栏,不闯红灯。

4、不拥挤、争抢座位,自觉排队候车、依次上下车,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让座。

5、不使用轻蔑、粗俗、讥讽、歧视、辱骂等语言,讲究文明礼貌,注重个人修养。

6、不践踏草坪、不攀爬树木、不折损树枝、不采摘花草。

7、不酒后驾车、不乱停车、乱占道、乱变道、乱鸣号,非机动车按道骑行,机动车让行斑马线,驾车时不接打电话,不向车窗外抛物。

学校:年级:班级:

承诺学生:承诺家长:

时间:

共青团__市__区委__市__区教育局

公民政治文明 篇6

一公民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石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自我认识。它基于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方面, 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动规范等, 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另一方面, 它也体现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 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

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高度发达繁荣的物质文明层面上, 它更体现在人类不断发展完善的精神文明层面上。从这种意义上讲, 现代文明社会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人类进入了一个以公民意识为核心的公民社会。因为公民社会真正实现和提升了人类精神文明的水准。公民社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把公民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 实现了对人类尊严和自由的充分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 它又十分重视和强调公民对社会、国家、他人应当承担的自觉的责任意识。而上述两个方面都是通过法律的规范来保障的, 通过公民内心强大的道德力量来约束, 因而现代文明社会当然也是一个法治社会、道德社会。

在公民社会中, 每个公民的个体都是一个“大写”的人, 都充分享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尊严。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大力提高公民自身的文明素质, 推动人的现代化。而现代人的文明素质首先应该体现在必须具有自觉的公民意识, 而且应该主动自觉地把这种公民意识转变为具体的公民行为。只有当社会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得到充分的体现, 社会才会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人的尊严才会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 人们心中向往的自由、平等、民主的精神才会得到充分体现, 文明、道德、法制、和谐的社会才会真正实现。所以说, 公民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石。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对中国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社会物质文明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但相对而言, 中国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虽然进步明显, 然而其与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 离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相距甚远。长期以来, 中国社会的公民意识就极其微薄, 且全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也一直未得到高度重视。

在当今中国迈向现代化文明社会的进程中, 全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公民意识的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成员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评价和情感程度。中国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经济实力发达程度的差距上, 还体现在公民意识和精神文明层面的差距上。中国社科院李慎之教授在《改革》中指出:“千差距, 万差距, 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因此, 在当今中国, 加强公民的公民意识培养和教育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而对大学生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大学生群体作为一种新生代力量, 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 且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泼的力量,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对全社会有一种引领、示范作用和效应。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会直接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素养, 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现代化文明建设水平。

三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层面

要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 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文明礼仪, 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在社会公共场合注重自身文明形象和素养。要从培养大学生同情心入手, 引导大学生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底层的尊重和关怀、关爱, 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募捐意识、奉献精神和志愿者行为。大学生公德教育要善于从点滴小事做起, 如不随地吐痰, 过马路遵守交通秩序, 公交车上给老人、小孩、孕妇让座等, 借此对大学生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社会公德涵盖众多, 对大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要帮助大学生牢记两点:心中装有爱心, 文明养成习惯。

2. 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

公民意识既强调公民在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更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要从大学时代就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如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复兴而学习。要传承“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中华古训, “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把自己命运与国家命运时刻连在一起。要鼓励大学生积极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活动, 在其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要鼓励大学生关心国家政治经济改革大事和时事热点, 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发表见解, 从中培养国家责任感。要强化大学生为国家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行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英语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英语也成为教育的重点, 从小学开始, 英语与语文、数学并列为主干课程。在现今的高校校园里, 英语四级、英语六级、考研英语、BEC、GRE、GMAT、雅思、托福等多种英语考试盛行, “英语热”的温度居高不下, 并且有不断升温之势。英语不只是英语专业学生最关心的科目, 高学分的英语必修课、各种英语证书的考试使得英语学习在众多大学生心中有着格外的分量, 因此, 当代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投入颇多。

一当代大学生英语学习投入现状的调研分析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河南省13所高校展开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2460份, 收回有效问卷2236份。

1.对原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

第一, 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 高达91%以上, 他们每天都离不开英语, 看的各种书籍大多都是英文版的, 平常也喜欢用英语交流。

第二, 要进行考研英语、英语四级、英语六级、BEC、GRE、GMAT、雅思、托福、托业之类考试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文科女生对英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占77.6%左右, 男生占54.8%左右。理科和工科的女生对英语的投入占56.9%左右, 男生占47.72%。

第三, 既非英语专业学生也不考各种英语证书的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投入相对以上两种较少, 女生占21%左右, 男

3. 弘扬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监督的精神

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监督体现了公民意识中社会主体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方面。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监督中培养自觉的公民意识, 需要不断探索, 但要在全社会提倡并弘扬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和监督的精神和行为。如大学生村官, 实际就是大学生参与中国最基层政权的社会管理。大学生支教活动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三峡大学学生向陕西省财政厅申请公开杨达才工资收入的政务申请, 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监督的一个范例。在现代信息社会, 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监督。

4. 规范大学生的守法行为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 遵纪守法是公民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大学生要进行法制意识教育, 教育大学生知法、懂法, 自觉地遵纪守法, 要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合同意识、纳税意识。虽然大学生目前尚不存在缴税问题, 但要使大学生明白:纳税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义务, 它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体现。

可一世, 从反面告诫我们加强社会的民主平等教育十分重要。

从身份政治到公民政治 篇7

都普利斯(P.dupreez)在《身份的政治》一书中曾指出:政治确立和维护某种身份系统,是为了使社会的某一部分比其余的部分能获得较优越的地位。一方面,政治力量(民族的、国家的、党派的等等)要为它的主要或全部成员争取比其他群体更优越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同一政治群体中,某些身份又比其他身份更优越。这就是所谓的身份政治的最佳表达。身份政治是以某一种形式的差异为特别重要的身份标志,以它来衡量这一身份共有者的生存基本矛盾和压迫关系,确定他们的基本利益,并简化和还原他们实际生存关系的错综复杂性和多元多样性。身份政治,正如考夫曼(L.A.Kauffman)对它的定义,指的是“一种关于激进政治的新原则:身份应当成为政治视野和实践的核心”,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身份成为政治立场的组织动员力量;第二,阐发、表现和肯定某种身份成为政治的中心任务。所以身份在传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治理中一直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民族解放运动、阶级斗争、人口管理。

中国社会可以说就是一个身份制社会。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及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才开始发生变化,康梁变法、“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开始解冻古老的中国身份制冰山;及至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身份制受到更强烈的震撼,身份的解放出现了一个大的跃迁。但是,无论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社会变迁都是不彻底的,并未实现结构性改变。旧的制度解体,而伴随着该制度一起发展持续的观念并没有随着制度的解体而消失。那些几千年沉淀下来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以习俗道德为基础的惯性思维倾向和行为倾向已经制度化,具有较强的张力,辐射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而且其中的社会成员形成的相应于所在制度的价值观念是那样根深蒂固,不易离去。其意识结构中会对应地建立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在他们各自的具体活动的情境中左右其行为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身份制长时间持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作为一种文化的结构部分被一代一代传递下来;当现代的中国人遵照现代制度行事时,总是带有身份制的行为倾向。如“农民工”的说法本身就是身份歧视。现代社会应当是公民政治,所有人都是公民,平等享有公民权利。

中国传统社会的身份制在政治层面上,大体上经历了家族身份制、阶级身份制、单位身份制、阶层身份制等形态。

家庭身份制与家族政治紧密相联,也与中国传统家庭的养育方式和农耕方式有关。让哺乳期妇女有更多时间照顾所生子女,使母亲养育子女时间过长,形成子女对母亲的依赖性。依赖可以导致权威生成。对生母的重要导致对舅舅和姨娘的重视,即便发展到父系社会阶段,也没有放弃。于是,对宗亲和九族内的亲属都很重视。正如恩格斯所说:“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了这些氏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这种亲属制度促成中国社会人伦体系,中国身份制度形成,并有效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早期发展的摇篮。以后规范化为中国的“礼制”、“宗法”及绵延远久的伦理思想体系。以它们为载体,中国身份制度持续了几千年,构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

阶级身份制是与阶级政治一致的,是政治上残酷的“阶级斗争”的需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中国社会身份系统的区分尺度是“阶级”。这种阶级划分是与某种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划分则由社会生产关系逐渐转化为意志论,再转化为血统论。在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关系和财产情况是阶级分析的主要依据,由此,在政治上分为两大阵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或者“革命的”和“反革命的”。这些“阶级”被落实为每一个具体社会成员的“属性”,成了他的“成分”。甚至当这种阶级划分的物质条件不再存在的时候,人们的身份依然不变。这种阶级分析完全是为确立政治身份系统服务的。政治身份的确定,有利于统治者“简单”控制社会,甚至随时可以利用手中的身份确定权而排斥异己、打击他人。

单位身份制是与单位政治同步的,是实现高度社会控制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资源有限,但又要实现飞速发展,于是就实行了严格的“单位制”。每个人都以单位作为自己生活和生存的基点,单位不但要提供所有资源需求,而且你个人的命运甚至全家人的命运也和单位紧紧捆绑在一起,所以在那个时代,选择了一个好单位等于就是选择了一个好的命运。特别是单位制通过资源垄断和空间封闭实现了对单位成员的高度有效控制以及单位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赖。同时单位成了单位人的身份价值的表征甚至是判断好人与坏人的标准,甚至到今天,我们去政府部门办事,门卫首先要问你是哪个单位的,因为他们坚信好单位一定是出好人,如果没有单位,那你肯定不是好人至少让人怀疑你是不是好人。单位政治就是这样通过管好单位再由单位管好人,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因此要想换个单位比什么都难,单位人事部门把持着人事调动大权,把每个人限制在自己的单位里生老病死。

阶层身份制与阶层政治相吻合,是社会分层的产物。在阶级斗争让位于经济建设之后,人们不再对阶级出身感兴趣,甚至出现了“恐阶级症”。但社会结构总是分层的。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社会分层问题上基本是根据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和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沿用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五个阶级的界限,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致力于反对资产阶级和缩小工农差别。由于政治上是人民当家作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体制又较单一,加上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保守性的平均主义,社会分层并不明显,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差别不大,基本上可分为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四个大阶层。开放改革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使单一的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社会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了政企分开,人事及户籍制度比较宽松,招聘制和合同制的广泛使用,加速了社会流动,特别是分配制度上“大锅饭”被打破,社会成员在经济收入、劳保福利上差距拉大,社会分化比较明显,产生了一批先富者和暴富者,也出现了一些失业和盲流,社会分层越来越复杂化。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工人和农民的区分是十分严格的。

上一篇:各级人员控烟职责下一篇: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宣传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