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网路政治参与

2024-06-21

公民网路政治参与(精选6篇)

公民网路政治参与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并带来了网络政治参与这一全新的政治参与形式。从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方面来看, 它对政治文化、公民民主建设、执政党的建设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必须认识到, 虚拟世界无法取代现实世界, 网络政治参与并不是万能的, 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一些无序的政治参与有可能会引发无政府主义, 降低国家的凝聚力和政权的稳定性。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

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参与在互联网上的形式延伸和存在状态, 格林斯坦和波尔斯比认为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或者是“企图影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亨廷顿和纳尔逊提出, 政治参与“是指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国内学者王浦劬则认为,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李斌在《网络政治学导论》一书中将网络政治参与定义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网民及虚拟团体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孙飞在《浅析网络政治参与》一文中将网络政治参与定义为:“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普遍公民 (网民) , 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 (网络) 参与政治生活, 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 从而影响国家政权系统的活动, 尤其是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因此为了便于叙述, 我们将网络政治参与定义为:公民借助网络平台, 表达对国家行政事务的参与愿望, 并介入到实际的政治参与中。

二、网路政治参与特点

较传统的政治参与不同, 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以下新型特征:

1、网络政治参与凸显“平等性”

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 没有任何一种参与形式比网络政治参与更能体现平等。由于网络政治参与是基于虚拟平台进行, 每个参与成员都被虚拟化与数字化。在网络政治参与中, 只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任何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不必顾及传统政治参与中森严的等级, 使得社会的各阶层都能自由发表见解, 不仅实现了人格上的平台, 也凸显话语权的平等。

2、网络政治参与体现“直接性”

公共政策尽管在制定上需要以公民意见作为参考, 但是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参与能够像网络政治参与一样, 公民直接参政议政。由于受地理、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制约, 传统的政治参与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公民。而在网络政治参与中, 任何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发表意见。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同时保证了政治参与的多样性、随机性, 因而为政治参与带来了活力。

3、网络政治参与更能体现“互动性”

在网络政治参与中, 政府决策和相关表决结果不仅能够实现信息高速传递, 而且其成果也能高度共享。同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实际情况, 并根据实情制定相关处理办法, 及时实施对应措施。网络政治参与的互动交流, 不仅极大拓展了彼此的交往空间, 丰富了精神生活, 提升了人的发展程度, 而且有效推动了共同关注的事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三、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网络政治参与在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 维护政治稳定和降低公民参与的成本, 提高参与程度及有利于减少民主扩大的代价, 稳步扩大民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网络的隐蔽性易导致公民参与的非理性

网络中, 公民的姓名、性别、职业等身份信息都被隐藏在网络之下。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说:“在互联网上, 没有人可以知道其他人的真正面貌——他们是男性还是女性, 或者生活在哪里。”同时网络是个没有中心的空间结构, 在网络中任何一个支点都可以变为中心, 因此就不存在一个终极的管理者。网络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是在完全自由和缺少管制下进行的, 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在这种隐蔽性之下, 网民可以肆意表达言论、进行活动。

2、网络的两面性易导致参与威胁国家安全

网络是把双刃剑, 在恐怖组织、分裂势力、敌对势力的手中网络会对国家安全构成新的威胁。这种威胁直接体现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泄露国家机密的危险, 以网络为掩护的网络间谍在情报盗窃上更为便利。更为重要的是, 敌对势力可能策划、指挥以否定国家合法性为目标的“网络政治参与”。值得关注的是, 2009年我国发生的由境外反动势力的策划和组织的“新疆7.5事件”, 其发源地就是在网络。此类事件的发生要求我国在拓宽网络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 从更深层次防范网络参政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3、参与机制的不健全易导致政府回应性缺失

政治参与是双向流动的过程, 表现为公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和政府自上而下的回应。尽管网络民意的表达使普通民众的话语权逐渐为权威层重视, 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都承认自己是网民。但是, 这种参与依然是单向的, 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可以看到, 政府机构往往是在网络舆论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介入下被动做出的回应, 并没有机制要求政府制度化的回应, 因此这种回应依然带有“人治”色彩。因此, 需要确立我国公民网络参政机制建设, 增强政府的制度化回应, 实现由议政向参政的转变。

四、解决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1、跨越数字鸿沟, 为公民提供平等的网络参政机会

可从培育信息意识,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网络技术的教育培训等方面入手, 应该大力加强网络技术设施建设, 扩大网络基础设施的覆盖面, 让网络覆盖到每个乡镇和每个村庄。提高全民利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开展网络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 让绝大多数人能够享用互联网资源。

2、加强伦理道德建设, 提高网民的素质和公民意识

针对当前网络社会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 应该加强网络教育, 制定网络伦理规范, 把网络技术赋予人们的行为和能力控制在道德规范所允许的范畴之内。首先, 要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教育, 引导入网者对于大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 提高网络道德的认识水平;其次, 加强网络道德的舆论监督。网络媒体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加强正面的引导, 树立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提高网民的政治素质和公民意识引导网民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此外, 网络经营者还应加强自律。

3、加强网络社会的法制化建设, 建立合理的网络政治参与秩序

既在一定范围和特定方面实行实名制, 又坚定不移的确立和保护网络匿名权, 理顺实名制和匿名权的关系, 谨慎控制实名制的范围和限度, 使网络匿名权和网络实名制在冲突中得以平衡, 减少网络实名制的负面作用和网民的抵触心理, 促进政治表达自由, 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浦幼.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文富.网络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4]陶东明, 陈明明, 等.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5]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公民网路政治参与 篇2

1.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入住的酒店会有一个红色大箱子。这是面向普通民众开放的举报箱,他们可以检举那些出现违规行为的公职人员,代表委员如在酒店举办豪华酒宴也将被曝光。这一做法

①为公民合法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渠道 ②是要求公民必须珍惜法定的监督权

③可以发挥信访举报制度的监督作用 ④体现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作用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政社互动”是指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其内核是村(居)民自治事务,政府行政事务不得随意下派。在此背景下,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积极推行“群众说事”制度,村委根据群众的意见实施决策方案。“政社互动”和“群众说事”制度的实施()

①拓展了农村(社区)基层自治组织的自治权,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②发挥了村(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其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③促进基层政权的健全和完善,使政府与基层群众组织形成协调的上下级关系

④明确了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北京市东城区鼓楼苑社区属于文物保护地区,不少住户大院里杂物到处乱放,极易引发火灾。为此,社区采取公开讨论的办法,提出“你周围的消防隐患有哪些”等问题让居民思考回答,大家感受到消防安全的重要,都主动清理了自家院子。下列选项对这一做法及其意义的概括正确的是

A.协商民主——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B.民主监督——维护公民的切身利益 C.民主管理——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D.民主决策——激发公民主人翁精神

4.2015年7月23日至24日,全国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交流推进会召开,信访制度改革再次吹响 号角。依托网上信访平台,来信来访业务逐步实现网上流转、网上办理,并将受理、办

理过程 和处理结果全部公开,将参与权、评价权交给群众,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减少信访事 项流转时间,提高办理效率。这一举措()①确立了我国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 ②利用现代技术拓展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 ③有力地促进了公民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④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为了进一步增强立法的公开性、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2015年1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如有修改意见,可在2015年2月3日前,通过登录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材料表明 ①我国国家机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公民可以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④作为立法机关,国务院法制办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2015年9月,哈尔滨市召开调整居民供热价格听证会,拟下调热费,包括经营方、消费者、专家及相关部门人员在内的27名听证会参加人展开讨论。这表明

①获取民意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前提 ②国家充分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③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④行使表达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为了加强村民和村委会在村庄建设中的作用,某省法制委员会建议“村民委员会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协助做好村庄规划实施和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工作”。此外,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邀请村民参与,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由此可见 ①乡镇人民政府邀请村民参加会议是基层民主管理的体现

②村民对村内重大事务享有决策权是村民自治的基础 ③村民对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可以参与决策与管理 ④村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村务决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某市一些高中生走上街头征集市民签名,反对政府花巨资改造地铁站。该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有关部门一周之内连作三次回应。这件事说明()①“签名”方式是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②公民的理性监督有助于规范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 ③媒体监督是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④重视基层话语权有助于推动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9.在生活中,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属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是()A.高三部分适龄学生参加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

B.众多网民对某市政府出台的公交票价调整方案提出意见 C.某中学生帮助当地居委会出黑板报

D.通过“政风行风热线”,反映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问题

10.广州十六中高一学生陈逸华“举牌”抗议广州地铁翻新,呼吁众人反对花巨资统一改造地铁车站,简单的个人化行为最终上升为民意动员与官民对话。一个16岁高中生扇起的蝴蝶翅膀,可改变什么?有关企业和政府部门一周之内连作三次回应,最终表态改变初衷。该事件说明

①“举牌”方式是参与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②政府和公民的良性互动有赖于宽松的舆论氛围 ③公民的理性监督有助于规范公共权力的行使④重视基层话语权有助于推动科学民主决策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网络我天天上,经常上,随机上,每天至少1个小时,主要是浏览重要新闻以及了解网友对我们党委政府工作、政策执行的意见、建议。”省委书记强卫来到江西日报社透露了

自己资深网民身份。对“网络问政”如此钟情是因为网络民意表达()A.是政府赋予公民提案权的表现 B.方便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C.是政府贯彻依法行政原则的体现 D.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

12.正确决策是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科学民主决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下列选项中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有 ①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制定决策

②通过参加民主评议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③通过信访举报制度,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反映给相关部门

④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写信或者打电话反映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或建议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某国有企业职工王某发现本单位领导有贪污、挪用公款的行为、于是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当地检察院反映情况,后由检察机关查实,最终牵出了以该企业领导为首的“窝案”。这是公民通过_____方式行驶自己的监督权

A、舆论监督制度 B、信访举报制度 C、监督听证制度 D、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1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被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下面有关村民自治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①村民可以直接投票选举村干部 ②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只要对村民有利就行

③村委会主任由乡镇政府任命

④村务公开、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都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为进一步强化司法公开,保障当事人在立案受理阶段陈述和申辩的权利,2015年2月,深圳前海法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立案听证制度。立案听证,主要围绕案件受理要件展开询问,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并进行释法答疑。建立立案听证制度是

①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②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通过监督听证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④创新司法工作管理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A.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16.中纪委官网在“每月问题”栏目主动向网民发出邀请,请大家来晒一晒身边那些披着“隐身衣”的“四风”问题,曝光那些改头换面的腐败手段。这一做法

A.有利于直接保障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B.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根本保障 C.能够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的独特作用 D.是公民对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 17.2015年9月1日,工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联合推出的《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正式实施,方案要求未认证的旧卡需补登。虽然市民暂时不用担心手机卡会因信息不全或未实名而遭突然停机,但办理资费调整、业务查询、更改、换卡等相关通信服务都将受到限制。由他人代为办卡的实名用户,未来也会遇到业务办理受阻的问题。这表明 A.公民的言论自由已受到了法律的限制 B.任何公民的权利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 C.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D.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 18.随着互联网逐渐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公共空间,“公共讨论”开始成为常态。时下,很多网民表达观点并非理性地“公共讨论”,而是“谩骂式批评,情绪化建议,抱团式声讨”。在网络空间,公民参与“公共讨论”应当()

①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 ③坚持理性地、有序地行使监督权 ④积极行使言论自由,这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近年来,某社区着力打造居民参与自治平台,推出“五会”自治模式,即社区情况通报会、社区事务听证会、社区民主测评会、党员骨干工作会、地区单位联席会,社区围绕重大议题和重要事项召开“五会”40余次,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近500条,群众参与基层民主决策意识明显增强,满意度不断提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涉及到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需提请“五会”讨论决定 ②社区民主测评会的召开有利于实现社区居民的监督权 ③“五会”自治仍需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④该自治模式进一步突显了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最近,一篇《法治社会不容“微博先审判”》的文章引发关注,该文针对网络上一些民众对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进行围观施压的做法提出委婉的批评,强调法治的程序性,提醒公众不能用偏激的观点去施压,甚至“绑架”法律的正当程序。对于网络舆论,政府和公民应

A.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合法有序地参与和利用 B.加强引导与管理,发挥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 C.借助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更好地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D.利用其自由、平等、开放和及时的特点,更好地维护全体国民的利益

21.2015年6月11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8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杨栋梁接受组织调查;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令政策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公安部原副部长李东生、海南原副省长冀文林被公诉等。十八大以来,已有7个省会城市的8名党委“一把手”在任上落马。这表明,在我国任何公民()A.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制裁 B.都承担相同的政治性义务 C.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 D.都平等地参与制定和适用法律

第II卷(非选择题)

22.(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今世界,粮食危机、环境危机频频出现,反对铺张浪费正成为全球性潮流。在中国,餐桌消费由来已久。据调查,我国每年有2000多亿元的餐桌浪费,被倒掉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其中“面子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视,奢华浪费的吃饭方式成为中国人讲面子、讲排场、体现热情的表达方式。浪费折射出奢华的思想观念和浮华的社会心态。材料二:泛泛给每个中国人强扣一项浪费粮食的帽子,是不公平的,公款吃喝才是浪费的大头。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首先要拿公权开刀,堵住公款消费的通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这既是对社会公共财富的节约,也是对人民群众劳动成果的尊重。

材料三: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从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受到节俭就餐的教育。餐馆一般不设包间,甚至总理、部长也得都在大庭广众之下用餐。政府不能随便请客吃饭。政府的财务制度卡得很严,报销手续复杂,即便是普通宴请,也要首先填写请客申请表,详细说明请什么人、大概价格、请客目的。

(1)结合材料,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消费的知识,谈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8分)

(2)请你从政府的角度谈谈如何“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并就减少乃至杜绝餐桌浪费向政府提出三条建议,并指出其政治生活依据。(8分)

(3)试分别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餐桌浪费严重的原因。(6分)

2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通过互联网推出了其公益之作《穹顶之下》,聚焦大众熟悉又陌生的雾霾问题,成为2015年首个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现象级视

频。有关专家称,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是造成严重雾霾的根本原因。今年1月1 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新环保法将对环境违法行为作出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损害赔偿、行政拘留等规定,同时也将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监管职责作出严格规定。治理雾霾,公众期待政府更有作为。材料二:2014年,环保部发布了《“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 呼吁全社会每个人自觉行动,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改善空气质量。比如尽量乘公交出行,或步行、骑自行车;优先购买绿色产品,循环利用物品,参与垃圾分类;及时关闭电器电源,养成节电习惯;发现污染大气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拨打12369热线电话进行举报等。同时,公众应自觉助力,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公共治理。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治理大气环境污染?(14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公民在治理雾霾方面是如何作为的?(12分)

CBCBA ACBBC DABCB CCCDA A 22.

(1)①生产决定消费,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这一国情要求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践行“光盘行动”。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差距较大,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度消费,反对互相攀比。

③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践行绿色消费方式。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发扬光大。(8分)(2)①政府要科学民主决策。

②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③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关键是健全制约和监督,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不断完善监督体系。

④政府要自觉接受监督,建设“阳光型政府”。

①建议:政府要加强对餐桌浪费现象的监管。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的节约意识。依据:政府具有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

②建议:鼓励公民对餐桌浪费现象进行监督。依据:公民具有监督权。

③建议:完善公务消费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依据: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8分)(3)文化生活: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中国传统的“面子”思想是造成餐桌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解析】 23.

(1)①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分)

②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加强市场监管,惩治污染环境的行为;(3分)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加强环保宣传,倡导低碳生活;(3分)④履行提供社会建设职能,实行公交优先,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3分)⑤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广大公民监督,积极推进民主科学决策。(3分)

(2)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公民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应积极关注并支持相关部门治理雾霾的工作,要自觉主动维护国家利益;

③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雾霾的建议和意见,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

力;

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探析 篇3

【关键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参与机制;参与意识

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分析

1.政治参与主体参与意识差距明显。政治参与的主体差距,在这其中冷漠的政治参与是最明显的一种现象,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公民对国家的政治问题和政治生活冷漠而不关心。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探索民主进程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由于政府在政治生活中的作为或不作为而引起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冷漠属于正常现象,关键在于国家在长期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如何采取措施以保证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积极应对政治冷漠。

2.公民倾向非法政治接触。一般来讲,政治接触是公民为了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少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而政治接触本身就存在合法行为和非法行为两方面的内容。我国公民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公民目前的政治参与存在合法政治接触和非法政治接触两种形式,我国合法的政治接触包括信访、市长热线等形式,我国公民中有一部分人能够主动自觉地运用合法方式参政议政,通过合法的途径与相关官员接触,从而实现自己或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要求。

3.公民存在体制外政治参与行为。当然,现如今我国除了非法政治参与以外,还存在着公民体制外政治参与行为和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行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日益增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增多,这一矛盾和冲突最尖锐的表现形式就是老百姓群体性上访,近年来老百姓集体上访、进京上访事件比比皆是。

二、我国公民无序政治参与现状原因分析

1.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机制不健全。公民政治参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形式,我国也在积极的建立相关政治制度以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信访制度等在内的比较完备的政治参与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也迅速高涨,但目前的这些机制中存在着制度灵活性差、程序不规范和渠道单一等弱点。

2.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由于受中国封建政治思想的影响较深,至今我国公民的思想中仍然存在官本位的思想,在社会中还没有普遍的形成公民主体意识,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处于附庸他人的地位。

3.公民缺乏足够利益驱动。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主要动因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说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才去从事政治活动的,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去进行政治斗争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是紧密相连的,究其原因,人们的政治活动是其经济行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人们就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才去参加政治活动的,但由于政治参与过程中,深刻而持久的政治热情很难持续,因此,造成了公民普遍的政治冷漠行为。

三、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

1.健全政治参与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我国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途径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因此要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要从这三方面着手,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完善,政治生活领域也开始运用新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保持政府活动的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人民生活的需要。

2.培育健康公民文化,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意识。民主制度和程序只能从外部规范、约束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不断提高参与主体的素质是真正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这就需要构建民主、平等的政治文化,其中主要的就是培育现代公民文化。中国的文化基本上属于臣民文化,公民文化相当缺乏,因此,要培育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应该首先培育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摒弃“官本位”等传统的封建观念,使公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使公民自觉主动的了解政府决策从。

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感想 篇4

上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的课,收获挺多的。虽然这门课程是一门校选修课,但是我觉得这门课程应该设为校公共课,因为现在的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其实还是很薄弱的。对于文科生来说,对一些政治概念像民主,平等,自由可能会比较熟悉,但是随着高中时代的过去,我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降低了,而对于理科生来说,这些概念自然会比较陌生。所以依据这种现象,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课应该被放在突出的位置,以便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政治方面的知识。

在没有上这堂课之前,其实觉得这堂课应该会比较无聊,但是后来去上课了之后,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听老师讲了许多的政治概念,也关注了许多的政治事件,回顾了大国崛起之路,了解了更多的历史,也意识到历史和政治其实是紧密联系的。

在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这门课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堂讲关于公民权利与公民真实的参与政治程度的课,在这节课上,不仅了解到了公民的一些具体权利,还认真的思考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公民参与程度。公民权利有许许多多,有选举权,肖像权,言论自由权以及其他各种权利,而我们谈论的最多的就是选举权和言论自由权。作为一名大学生,其实也是当过选举人,行使过选举权的,但是我们选举权的运用都是在我们不知道被选举人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到底是我们的政治参与不够还是我们国家的民主还没有达到那种人民想要的程度呢。而关于言论自由权,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论自由,但是这个言论自由必须是以不干扰他人,不妨碍他人为前提的。确实是这样子,记得老师说过一句话叫,只要你在我的课上没有影响别人,没有影响到我的教学,那么你做什么都是你的自由。其实这就跟言论自由权是一个道理,其实这句话让我印象挺深刻的,这表明当我们在行使我们的权力时应尊重他人的权力。

公民网路政治参与 篇5

[关键词] 公民;政治;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61-1

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公民的民主、平等和自觉意识逐渐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逐步增加;公民参与基层政治生活的程度明显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在逐步提高;公民的政治敏感性在逐步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和政治责任感在逐步增强等。

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实践中依然是不完善的,存在很多问题与阻碍。如果不能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更多的实践创新,就会牵涉到民主政治制度基础的稳定性。

(一)公民政治参与的保障机制不健全。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可能,但具体的关于规划参与行为、畅通参与渠道、保证参与实施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特别是公民政治参与的行政程序缺乏规范的、操作性强的规定。其次,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缺乏制度保障,使公民对公共管理活动的满腔热情一次次淹没,直到全部丧失。再次,政府提供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单一,只有传统的选举、政治协商会议、职代会、村民自治等,缺乏一种政府与公民互动的参与系统。虽然互联网参与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但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仍未能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二)政务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制约公民的政治参与。完整的政务信息是实现公民有效政治参与的前提之一,然而在我国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公开,例如在选举投票中对候选人的不知情使选民无法做出正确选择。目前,阻碍政务公开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经济、技术条件,而是政务公开的义务主体——政府的主观限制,各级政府不愿公开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不愿因信息的公开而改变现有工作流程。然而,政府信息化进程不能止步,解决政治参与过程中的信息公开问题已成当务之急。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这一问题正在逐步改进,但是仍然任重道远。

(三)公民政治参与期望过高与政治效能感低并存。所谓政治效能感,是指一个人是否相信政治变迁是可能的,相信自己的参与可以影响政治决策。当前我国政治民主化客观上要求公民的政治参与不断扩大,这使得一部分公民希望自己的利益要求表达之后,政府决策就能尽快实现,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期望值过高。一旦要求不能满足,就认为自己不能影响政策的制定,对政府产生失望情绪,不愿再积极参与了。因此,我们应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参与度和透明度,对其参与给予积极回应,以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效能。

三、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构建合作、参与型政府治理框架

为了克服我国公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障碍和困境,政府应该积极从体制和制度上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为公民有效地政治参与提供支持。

(一)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拓展参政渠道。社会经济越发展、政治参与机制越健全,公民接受政治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实施政治参与行为的主动性就越大。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造就了一批参与型公民,公民参与政治的量和质较以前都有很大程度的变化,但是,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毕竟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要发展经济、降低政治参与的成本,保证公民具备政治参与的物资基础。同时,要拓展政治参与的渠道与形式,并根据现实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为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二)完善相关参与制度建设,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组织渠道。一是完善和规范社会公示制度,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公开是参与的前提,只有社会公众真正具有了知情权,才能最终落实公共决策的参与权。二是完善和规范行政听证會制度,保障社会公众的话语权。三是完善和规范行政责任制度,保障社会公众的监督权。这些制度既是保证行政行为公正性和科学性的前提,又是保障和推进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民间组织建设,逐步优化公民政治参与的外部环境。民间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主体,它的发展壮大对于公民社会的培育、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努力加强民间组织的参与:完善民间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强化其自治地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有利于民间组织参与决策的外部环境;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使非政府组织发展具备良好的法律保障;创建正当的程序,保障民间组织有效地参与政府决策。

(四)培育具有主动参与精神的公民。现代政府需要积极性的公民,因为如果要维持行政国家的地位,就要成为一个有活力的民主政治,而不是一个维持僵化管理的机器。因此,为了在民主行政中扮演一个角色,公民观念必须重生。这种新公民观念的重生需要我们塑造三方面的素质:一是具有成熟的思想与公民意识,具备主体意识和成熟的思想来为公共事务与决策作判断,同时也能深刻认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并采取积极参与的行动。二是具备实践公民资格的能力与智慧。三是能够承担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李雪卿.论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公民网路政治参与 篇6

当前,我国已进入互联网事业飞速发展的“应用网络时代”,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等互动平台,对国家事务和社会活动发表观点和建议,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即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网民日益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监督促进了公共利益的顺畅表达和公共权力的合法运行,并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从公民政治参与这一角度分析网络舆论的主体、特征和作用,探讨如何引导和利用网络舆论,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主体(网民)的特征

(一)网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随着现代化进程向纵深发展,我国公民自由讨论社会公共事务、参与政治活动的空间与能量大大增加。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更加崇尚自由和民主。网络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其公开、便捷和互动的特点更强化了网民的这种自主性。由于互联网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大量信息和有效沟通平台,因而网络参与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并且自主、主动性地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自己所关心、喜爱的场域投入对话和沟通,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而不论社会背景、阶级或理念观点的差异,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主体意识的增强使网民感到自己对国家和社会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种自主性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政治功效感,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二)网民的关注点更加宽泛和自由。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加上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网民的关注点必然更加宽泛和自由。首先,大多数网民上网所关注的是国内外大事,这些信息往往与国家发展相关联。比如,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数百万网民通过新华网“总理,请听我说”、“我参与我期盼——2009年全国两会大型调查”等互动栏目参政议政,用跟帖、留言和投票的形式“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六大期盼”,其中反腐倡廉居首。其次,网民更关注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比如,2009年网民关心的八大问题就包括房子、物价、工资、食品安全、就业、看病、养老、交通这些与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再次,网民的关注点还受自身习惯和偏好的影响,涉及领域广泛,诸如旅游、汽车、房产、投资、文学、游戏、饮食等等。

(三)网民与现实舆论主体发生交叉和重构。网民群体是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群体”,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网民的意见不完全代表所有社会成员的意见。虽然网民与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有诸多不同,但不可否认,网民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群体有许多相同特征,与社会群体成员具有身份的多重性和交叉性,他们在扮演网民这一角色的同时又都是现实生活中社会群体的一员,其舆论往往与现实社会的意见表达相同,或者是现实社会意见表达的延伸。因此,虽然说了解网络舆论并不等于把握了整个社会舆情,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民意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公民的政治诉求。而且互联网具有高粘性,一旦用户接触互联网之后,流失率极低,并且其向非网民的强大传播功能在推动网民规模扩张的同时,对非网民的舆论影响也在增强。另外,在网络舆论中,虽然网民群体的非理性、情绪化和“群体极化”的倾向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经常关注网民意见,应该看到其中有很多是客观的表达和建议,可以说网民在参与决策过程中是逐渐趋于理性的。

二、网络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有效途径

在培育民主意识,促进公民社会参与方面,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网民在网上同享平等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使网络舆论在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政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一)网络的平等性使民主参与成为可能。自由而充分的民意表达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体现。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在传统的传播媒体使用的条件下,很难做到让每个公民都参政、议政,只能靠推选人民代表商议国事、讨论政治问题。网络的出现使社会公众能够有机会发表意见,网络互动式的环境也极大地强化了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它给每一个网民提供了更为开放的释放自我的空间,是真正意见的“自由市场”。

(二)网络的匿名性使民主参与更加畅通。网络的匿名性给网民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感,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内向、不经常表达自己意见的人也能够在网上更为积极、主动、热烈地与他人交流讨论。网络民意的汇聚越来越迅捷,越来越强有力地作用于现实,特别是与传统媒体互动,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因此,网络言论的匿名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表达意见的愿望。网络把民意和民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民意的有效表达体现出民主,而民主的提升必将有利于民意的畅通表达。

(三)网络的开放性使民主参与更为透明。网络的开放性使民主政治信息在广泛传播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政府既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民意,也可以通过网络向群众发布有关政府决策相关信息,为政府与民众沟通提供平台。网络传播无疑使政府的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民众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及时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对政府的工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就政府的决策提出意见,从而成为政治生活的影响力量。

三、网络舆论对公民政治参与的作用

新兴的网络舆论充满生机和活力,正面积极的舆论调节了社会人际关系,疏导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保障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权利,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舆论使公众获得了平等的知情权。知情权是每个公民都应当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互联网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信息传递给最广泛的受众,使公民获得相应的知情权。除个人隐私、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等以外,包括监督、检察等以往讳莫如深的内情,都可在政府网站上以更易理解的语言详尽无遗地披露。公民知情权的两个基本功能表现在:一是保障政治民主、防止行政腐败,强化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二是畅通社会舆论渠道、保障社会良性运转,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功能。而这两个功能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公民对政治信息和政治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并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目前,从中央部委到县级政府均建有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断提高。这不仅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更体现了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诚意。中国政府网的开通,标志着中国民众与政府开始真正进入互联网上“面对面”的时代,有可能引发一场政府职能转变的革命性变化。

(二)网络舆论促进了公共利益的顺畅表达。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公民民意表达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互联网的自由开放为民意的释放找到了一个出口,成为社会的“安全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社会矛盾凸显,各种利益主体不断分化,由此导致民情民意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利益诉求如果被压制或者得不到顺畅的表达,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提供了崭新而便捷的路径和平台。比如“重庆钉子户事件”,就是在土地动拆迁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集中表现,涉及到被拆迁者的实际利益;而“杭州七十码事件”,表现为仇富心态在网上的放大和蔓延,并不是没有其深层利益原因的。在传统媒体民意表达不畅的情况下,中国网络空间的民意表达作用尤其突出。

(三)网络舆论强化了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形式,网络监督实现了现代网络技术与民主监督的有机结合。与传统舆论监督相比,网络监督监督主体分布更广,监督形式更加方便快捷,并且网络监督产生的舆论压力更大。在互联网上,每个网民手中都握有一把反腐的“利剑”。浙江东阳市审计局局长韦俊图因公款按摩桑拿、南京江宁抽天价烟戴名贵表的“史上最牛房管局长”周久耕被立案调查,都充分体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网络监督和举报信息可以最快速度传递、反馈、互动。对相关部门处理这类事件在时间、质量上的要求也就更高。如果反应不及时或处理不好,其负面效应便会在网络上放大,给工作带来被动。这在无形之中又进一步给政府部门造成应对这类事情的压力、动力和能力。

四、提高网络媒体的舆论影响力,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进程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公共利益顺畅表达和监督公共权力合法运行的同时,也存在虚假言论误导整个舆论走向、情绪型的潜在舆论、网络话语权被垄断的隐患。消除其负面影响,准确把握舆情动态,除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还应从网络机构、政府和网民三个方面入手,营造宽松、有序、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

(一)掌握信息时代网络舆论的主导权。首先,加强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谁先发布信息,谁发布的信息更可靠、更具权威性,谁就会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引导舆论走向。因此,根据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的态势,要加强新闻网站的建设,用党和政府的声音占领互联网这一新的思想舆论阵地。在过去几年里,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网站、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青在线、中国经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已成为网上新闻宣传的主导力量。当然新闻网站还需要借助手机和网络等新兴媒体来增强新闻舆论的实时性、互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有效地体现新闻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其次,确立在信息传播空间中的 “话语权”。这里的话语权应体现在符合网络空间实时互动传播特点和规律、能够引导公共话题和网上舆论并被公众所接受和认可三个方面。在加强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时,就要重新定位“把关人”的社会角色。通过设置网络记者、网络编辑、网站论坛的管理者等及时把握网上整体舆情动态。充分发挥网络 “意见领袖”的作用。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时,网民经常会感到无所适从,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己答疑解惑。因此,要有意识地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热情高的“意见领袖”队伍,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二)网络沟通制度化,提高政府公信力。为了实现网络沟通的有效性,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就需要使这一沟通形式制度化。一是“官民”在线沟通常态化。我国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基层干部都有过上网并与网民接触的经历,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开始主动借助网络以多种交流形式与网民交流,征询民意、汇聚民智。然而,也存在一些地方领导“政治做秀”现象,只有建立“官民”在线沟通常态机制,才能防止产生政府形象工程。上海市杨浦区的做法值得借鉴。杨浦区政府坚持推行“区长在线”制度,要求相关负责人每月定期与居民在网上进行至少2小时的在线交流,并且对网民提出的建议评选“金建议奖”和“优秀建议奖”。二是网络问政深入化,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从网络舆论在我国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网络舆论更多是一种话语表达,要实现网络与现实利民政策的对接,需要进一步深化网络问政,创新网络沟通的形式。目前,各地方政府也是积极应对,“网上信访”制度、“网络发言人”制度等相继出台。建立网络监督平台,揭露查处腐败,让网络舆论与现实监督机制形成合力。要真正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还得从网上网下两方面统筹考虑,定期召开网友见面会,实现“网上民主”到“网下民主”的转换,调动网民积极性。

上一篇:网络动态管理下一篇:三维核磁共振图像